访谈 造梦师鱼山 - yzdsb.hebnews.cnyzdsb.hebnews.cn/pc/paper/att/201904/30/2637f584... ·...

1
14 2019年4月30日 责编/宋燕 美编/赵燕杰 访谈 造梦师 本报记者 宋燕 鱼山 曾仁臻,号鱼山,生于湖 南永州。中学时代起自习绘 画、书法、治印,偏爱范宽、沈 周、文徵明、石涛。本职并非 画家,而是建筑师,曾在北京 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多年。 专注中国园林和绘画的研 习,并于2014年创立幻园工 作室,创作了大量有关中国 园林、山水、空间与人的关系 的画作。已出版《幻园》《幻 园:借天工》《草间居游》。 《造境记》 《造境记》收入建筑师鱼 山自选代表作 252 幅,画作 基本覆盖了和园林关系密切 的一些东西,如建筑、家具、 器物、山水、树石、花草、瓜 果、鱼虫、禽兽以及风云雨雪 等自然物象,其中也包含了 诗、书、画、印和人事往来、居 游生活。 “幻园”,提供了园林在 未来的可能性;“山间”,以黑 白为色,写意率性;“草间”清 新活泼,如春日轻风;“字间” 让人惊呼“原来汉字还可以 这么玩”。 这是一本或许有用或许 没用的书,但一定是一本让 人开心的书。 很喜欢鱼山的画,在 案头草间游玩的小人,明 显是作者趣味的表现,这 趣味里有时且是童心,仿 佛 有 看《借 东 西 的 小 人》 里阿莉埃蒂的生活相似的 感觉。 —沈书枝 喜欢的一本书,陶渊 明的田园风格,“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 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 感觉。每一幅画都有一个 故事,想象那个故事,仿 佛自己也成了小人,在里 面,觉得很有趣,很温 暖。里面的小人和花花草 草的故事,包含了对生活 的态度,闲时弄花,像看 到了自己。 —小弋 周作人形容《幽梦 影》:“既是那样的旧, 又是那样的新。”这话 放在鱼山的画上也是 恰切的。少有人像他 一样把古老的园林、山 水、居游生活画得如此 清新可亲,也少有人的 画作像他的一样既有 水墨的古韵,又有当下 生活的妙趣。 鱼山,本名曾仁 臻,是一位建筑师,也 是一位画家,看过他画 的朋友,会觉得他的每 一幅画,其实都是我们 梦想的生活,所以更有 人称他为造梦师鱼山。 从建筑师到画家 记者: 很多网友从微博认识 您,是因为看到您画的很多有趣的 画,后来才知道您还是一位建筑 师,您是怎样把这两种身份结合起 来的?书中的这些画您是怎样创 作出来的? 鱼山: 我小时候就喜欢画画, 到了中学也特别热爱画画,曾经梦 想去考美院,成为个艺术家,但是 后来阴差阳错我学了建筑,成为一 名建筑设计师。 建筑学这个专业对美术有一 定的要求,恰巧挺适合我的,但我 毕业以后,开始进行一些建筑实践 工作,去做一些项目的时候,发现 自己对建筑这个职业的理解,还有 一些困难。 于是我以画中国画的方式,用 毛笔、宣纸去表达我的设想,当我对 建筑有了一些理解的时候,慢慢有了一 些对绘画的理解。所以,我画了很多不 同系列,关于园林、山水、建筑,还有花 花草草、器物等自然万物,有点天马行 空的一些想象的东西。 记者: 为了画这些画,您做了 哪些准备工作? 鱼山: 我的一个很重要的经历 是从 2014 年开始的,我当时把原来 建筑的工作给辞掉了,然后去江南地区 做了大量的园林的考察,在考察的过程 中,一边看一边画一些测绘的草图,从 一个很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园林。 整个过程是很沉静的,一个人 沉浸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去理解 什么是中国人所向往的理想的生 活环境,我大概用了两个月的时 间,看了有一百多个园子,比如苏 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等,包括 一些小型的庭院。 这两个月对我来说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感受和积累的过程,让我 重新理解,原来在中国传统的生活 中,有这么一种相对于日本,相对 于欧美各国等不同国家的非常特别 的生活世界。我考察完以后,就回来画 了大量的画,按照我的朋友描述, 2015 年有点像一种呕吐式的创作,那一 年我大概画了一千多幅画,主要是 书中“幻园”这部分的创作。 好想住进你的画里 记者: 白衣先生,红衣姑娘,蓝衣童子,怀拥山石 花木,听虫鸟幽鸣,与天地万物为师友;在牵牛花里泡 澡,在大龟背上垂钓,您的画充满童趣,很多网友都 说: “好想住进你的画里!”这些画的创意来自哪里? 鱼山: 因为我是把它当作一种建筑的草图去做 的,作为一个创作的核心,就是可行、可望、可居、可游, 这是宋代大画家郭溪《林泉高致》里头说的,是山水画 创作的一个核心的东西。强调身体在这个环境里头 的感受,可居可游比可行可望更为重要。 记者: 您游览了很多地方,最喜欢哪处的山水? 鱼山: 那应该还是最早攀游的黄山天都峰。奇峰 独秀是一个原因,最主要是喜欢它的前山道。这条道 修成于1984年,据说当时工期很紧,要求还多。路线 必须布置在风景集中的地段,大于20厘米粗的树不 能砍—在一个本来就很陡的地方凿山道,遇到树还 得绕着走,还要走得舒适,这非常难。当时的工匠们 一定动了很多脑筋。留心看,一些崖壁上还凿出了嵌 道,为了让游人能一边攀游一边看风景。还有些地方 过不去,就顺着山石的高低,在几块大岩石之间起桥, 一段一段地勾连,起伏有致。天都峰的山顶上,还有 些大的岩石被巧妙地凿刻成沙发、圈凳、扶手、杯桶等 等。这些工匠们就像室内设计师一样,把山石树木当 作家具布置进去,借天工而足人意,巧妙用尽。而天 都峰之外的其他山道,则多数修得有点乏味。可以 说,山道奇巧,则山水灵活。 把山水和花草看成我们的朋友 记者: 您画中的人物,为什么大都是古人模样? 鱼山: 大概是因为我爱好并研习中国古典园林, 经常看些古代的山水画,读些古代的画论或各种古 籍,还经常去山水里寻访古迹,画的画似乎也会染上 点古意。 记者: 很多人看了您画的园林山水,还以为您是 一位老人。 鱼山: 很多人以为我是个老头子,其实我没那么 老;很多人以为传统都是古老的,园林、山水画是古老 的,其实它们也可以很年轻。 好的东西是没有年纪的,自然中的万物,山水也 好,花鸟也好,它几千万年一直存在,一直在我们身边 并没有变化,我们觉得它老,只是因为我们对文化的 理解,产生了一种时间上的古今的差别,实际上它一 直非常年轻,只要我们不带着成见感受它、观看它,它 仍然是鲜活的,可以鼓舞我们做非常多,开脑洞的这 种创作。 无论是山水还是花草,先把它当成自己的朋 友平等看待,当成自己生活中朝夕相伴的亲人, 跟他们对话。 记者: 谈园林也好,谈山水也好,更多还是文化上 的理解,您在文化上做了哪些积累? 鱼山: 我自己画画也重视尝试其他的东西,比如 诗书画印。画画或者印章我觉得还行,书法我觉得不 行,我开始练字,练着练着画了书中“字间”这些画。 我也经常读诗歌。 作为设计师,需要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一种生活 的文化,这个生活的文化不是天天上班、下班、吃饭、 打车、坐地铁,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有点像杭州或者苏 州那种生活状态。我出和入干吗,进到一个园子我唱 一个小曲或者干点什么事情。 从乾隆康熙造园子,到士人阶层,文人阶层,再到 村民建造民居,他们都对自然对山水文化有一些理 解,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更接近自然。 鱼山 作家简介 图书简介 豆瓣点评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Oct-2020

1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访谈 造梦师鱼山 - yzdsb.hebnews.cnyzdsb.hebnews.cn/pc/paper/att/201904/30/2637f584... · ——小弋 周作人形容《幽梦 影》:“既是那样的旧, 又是那样的新。”这话

142019年4月30日 责编/宋燕 美编/赵燕杰访谈

造梦师 本报记者 宋燕

鱼山

曾仁臻,号鱼山,生于湖

南永州。中学时代起自习绘

画、书法、治印,偏爱范宽、沈

周、文徵明、石涛。本职并非

画家,而是建筑师,曾在北京

百子甲壹建筑工作室多年。

专注中国园林和绘画的研

习,并于2014年创立幻园工

作室,创作了大量有关中国

园林、山水、空间与人的关系

的画作。已出版《幻园》《幻

园:借天工》《草间居游》。

《造境记》

《造境记》收入建筑师鱼

山自选代表作 252 幅,画作

基本覆盖了和园林关系密切

的一些东西,如建筑、家具、

器物、山水、树石、花草、瓜

果、鱼虫、禽兽以及风云雨雪

等自然物象,其中也包含了

诗、书、画、印和人事往来、居

游生活。

“幻园”,提供了园林在

未来的可能性;“山间”,以黑

白为色,写意率性;“草间”清

新活泼,如春日轻风;“字间”

让人惊呼“原来汉字还可以

这么玩”。

这是一本或许有用或许

没用的书,但一定是一本让

人开心的书。

很喜欢鱼山的画,在案头草间游玩的小人,明显是作者趣味的表现,这趣味里有时且是童心,仿佛有看《借东西的小人》里阿莉埃蒂的生活相似的感觉。

——沈书枝喜欢的一本书,陶渊

明的田园风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感觉。每一幅画都有一个故事,想象那个故事,仿佛自己也成了小人,在里面 ,觉 得 很 有 趣 ,很 温暖。里面的小人和花花草草的故事,包含了对生活的态度,闲时弄花,像看到了自己。

——小弋

周作人形容《幽梦

影》:“既是那样的旧,

又是那样的新。”这话

放在鱼山的画上也是

恰切的。少有人像他

一样把古老的园林、山

水、居游生活画得如此

清新可亲,也少有人的

画作像他的一样既有

水墨的古韵,又有当下

生活的妙趣。

鱼山,本名曾仁

臻,是一位建筑师,也

是一位画家,看过他画

的朋友,会觉得他的每

一幅画,其实都是我们

梦想的生活,所以更有

人称他为造梦师鱼山。

从建筑师到画家

记者:很多网友从微博认识

您,是因为看到您画的很多有趣的

画,后来才知道您还是一位建筑

师,您是怎样把这两种身份结合起

来的?书中的这些画您是怎样创

作出来的?

鱼山:我小时候就喜欢画画,

到了中学也特别热爱画画,曾经梦

想去考美院,成为个艺术家,但是

后来阴差阳错我学了建筑,成为一

名建筑设计师。

建筑学这个专业对美术有一

定的要求,恰巧挺适合我的,但我

毕业以后,开始进行一些建筑实践

工作,去做一些项目的时候,发现

自己对建筑这个职业的理解,还有

一些困难。

于是我以画中国画的方式,用

毛笔、宣纸去表达我的设想,当我对

建筑有了一些理解的时候,慢慢有了一

些对绘画的理解。所以,我画了很多不

同系列,关于园林、山水、建筑,还有花

花草草、器物等自然万物,有点天马行

空的一些想象的东西。

记者:为了画这些画,您做了

哪些准备工作?

鱼山:我的一个很重要的经历

是从2014年开始的,我当时把原来

建筑的工作给辞掉了,然后去江南地区

做了大量的园林的考察,在考察的过程

中,一边看一边画一些测绘的草图,从

一个很专业的角度去理解园林。

整个过程是很沉静的,一个人

沉浸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去理解

什么是中国人所向往的理想的生

活环境,我大概用了两个月的时

间,看了有一百多个园子,比如苏

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等,包括

一些小型的庭院。

这两个月对我来说是一个非

常重要的感受和积累的过程,让我

重新理解,原来在中国传统的生活

中,有这么一种相对于日本,相对

于欧美各国等不同国家的非常特别

的生活世界。我考察完以后,就回来画

了大量的画,按照我的朋友描述,2015

年有点像一种呕吐式的创作,那一

年我大概画了一千多幅画,主要是

书中“幻园”这部分的创作。

好想住进你的画里

记者:白衣先生,红衣姑娘,蓝衣童子,怀拥山石

花木,听虫鸟幽鸣,与天地万物为师友;在牵牛花里泡

澡,在大龟背上垂钓,您的画充满童趣,很多网友都

说:“好想住进你的画里!”这些画的创意来自哪里?

鱼山:因为我是把它当作一种建筑的草图去做

的,作为一个创作的核心,就是可行、可望、可居、可游,

这是宋代大画家郭溪《林泉高致》里头说的,是山水画

创作的一个核心的东西。强调身体在这个环境里头

的感受,可居可游比可行可望更为重要。

记者:您游览了很多地方,最喜欢哪处的山水?

鱼山:那应该还是最早攀游的黄山天都峰。奇峰

独秀是一个原因,最主要是喜欢它的前山道。这条道

修成于1984年,据说当时工期很紧,要求还多。路线

必须布置在风景集中的地段,大于20厘米粗的树不

能砍——在一个本来就很陡的地方凿山道,遇到树还

得绕着走,还要走得舒适,这非常难。当时的工匠们

一定动了很多脑筋。留心看,一些崖壁上还凿出了嵌

道,为了让游人能一边攀游一边看风景。还有些地方

过不去,就顺着山石的高低,在几块大岩石之间起桥,

一段一段地勾连,起伏有致。天都峰的山顶上,还有

些大的岩石被巧妙地凿刻成沙发、圈凳、扶手、杯桶等

等。这些工匠们就像室内设计师一样,把山石树木当

作家具布置进去,借天工而足人意,巧妙用尽。而天

都峰之外的其他山道,则多数修得有点乏味。可以

说,山道奇巧,则山水灵活。

把山水和花草看成我们的朋友

记者:您画中的人物,为什么大都是古人模样?

鱼山:大概是因为我爱好并研习中国古典园林,

经常看些古代的山水画,读些古代的画论或各种古

籍,还经常去山水里寻访古迹,画的画似乎也会染上

点古意。

记者:很多人看了您画的园林山水,还以为您是

一位老人。

鱼山:很多人以为我是个老头子,其实我没那么

老;很多人以为传统都是古老的,园林、山水画是古老

的,其实它们也可以很年轻。

好的东西是没有年纪的,自然中的万物,山水也

好,花鸟也好,它几千万年一直存在,一直在我们身边

并没有变化,我们觉得它老,只是因为我们对文化的

理解,产生了一种时间上的古今的差别,实际上它一

直非常年轻,只要我们不带着成见感受它、观看它,它

仍然是鲜活的,可以鼓舞我们做非常多,开脑洞的这

种创作。

无论是山水还是花草,先把它当成自己的朋

友平等看待,当成自己生活中朝夕相伴的亲人,

跟他们对话。

记者:谈园林也好,谈山水也好,更多还是文化上

的理解,您在文化上做了哪些积累?

鱼山:我自己画画也重视尝试其他的东西,比如

诗书画印。画画或者印章我觉得还行,书法我觉得不

行,我开始练字,练着练着画了书中“字间”这些画。

我也经常读诗歌。

作为设计师,需要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一种生活

的文化,这个生活的文化不是天天上班、下班、吃饭、

打车、坐地铁,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有点像杭州或者苏

州那种生活状态。我出和入干吗,进到一个园子我唱

一个小曲或者干点什么事情。

从乾隆康熙造园子,到士人阶层,文人阶层,再到

村民建造民居,他们都对自然对山水文化有一些理

解,他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更接近自然。

鱼山

作家简介

图书简介

豆瓣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