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研究的拓展與應用 - ed.arte.gov.tw ·...

4
前言 藝術史的研究並非是一門閉門造車、躲在象牙 塔裡想像的人文學科,由於它是一門追求真相的學 問,既然如此,它不可避免地,必須跨越文獻與推 論的人文科學的門檻,而與物質科學接軌。事實顯 示,在愈來愈講究實證的時代要求之下,它的探索 必須與考古學與文物檢測分析等等科學的相關研究 做更密切結合。以史前文化遺址為例,目前在大陸 已知的遺址超過七千處,已經經過科學性挖掘的超 過四百處,愈來愈豐富的實物證據,使得新石器時 代彩陶的研究逐漸拓展,脈絡日益清楚而系統化, 隨著許多新資料的出土,也使得史前彩陶的研究日 新月異 1 ,扮演著新石器時代文化銜接著夏與殷商 文化的主要角色。而近年來在大陸大量出土的簡 牘,也正逐步地釐清許多歷史上的疑點,補足了不 少文獻的盲點,使得人類更趨近於歷史的真相,它 清楚地彰顯出人文與科學的融合,已經成為沛然莫 能禦之的趨勢。 文物檢測分析與文物保存技術 文物檢測分析與文物保存技術,兩者是相輔相 成的關係。文物檢測分析是對文物藝術品材料與製 作技術的探索,材料是指其組成材料的元素、比例 與組成結構等等資料的掌握。經由此一分析,我們 可以清楚地瞭解到各個時代、地區的文物藝術品所 含有的不同微量成分,可以解讀各個時代與個別藝 術家在作品中所運用的特殊材料的成分與配置關 係,進而明白與詮釋其特異的風格。而執行文物檢 測者,通常都是從事文物修復的科學家,他們是與 藝術史家同時站在第一線的研究工作者,所不同 者,在於藝術史家是以人文科學與風格分析(包括 造型、紋飾、社會背景、文化型態與藝術技巧等等 特殊風格)為基礎來研究文物藝術品,一般依據肉 眼、人手和藝術史知識來鑑定真偽。而文物保存專 家則主要以物質科學與材料分析的眼光來探索文物 藝術品,當然,他們也被要求必須瞭解藝術史,做 為文物修復的基本知識。 二十世紀以來,文物檢測分析與文物保存技 術,在先進國家有著長足的發展。他們在此一領 域的成就,與其藝術市場交易穩定的秩序和博物 館與美術館的發展息息相關。他們的成就,一部 分就建立在為了偵測贗品的基礎之上,換言之, 他們是在受騙上當的激勵之後,為了斷代與辨別 真偽所竭力發展出來的技術與知識;譬如英國的 牛津大學在一九六○年代發展出一套所謂熱釋光 測試 2 ,就能頗為準確地鑑定古陶瓷的製作年代。 贗品生產的專業化與氾濫現象與日 俱增 大英博物館在一九六○年代所買的中國古代 繪畫裡,就有數幅後來才發現是張大千的仿作 3 館方將之提供給美國的博物館,做一場贗品與真 跡比對的展覽。而依據筆者在英國所找到的收藏 圖錄裡 4 ,收錄了大英博物館在早期所收藏的中國 美育第132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132 專欄集粹 Special Feature 5051 【博物紀實】Facts about Relics 藝術史研究的拓展與應用 — 從文物藝術品的贗品氾濫 談文物檢測科學的重要性 Expa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Art History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ce of Artifact Testing Science, Addressing the Rampant Replica Phenomenon 曾肅良 Su-Liang TSENG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暨美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Upload: others

Post on 21-Oct-2019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藝術史研究的拓展與應用 - ed.arte.gov.tw · 藝術史的研究並非是一門閉門造車、躲在象牙 塔裡想像的人文學科,由於它是一門追求真相的學

前言

藝術史的研究並非是一門閉門造車、躲在象牙

塔裡想像的人文學科,由於它是一門追求真相的學

問,既然如此,它不可避免地,必須跨越文獻與推

論的人文科學的門檻,而與物質科學接軌。事實顯

示,在愈來愈講究實證的時代要求之下,它的探索

必須與考古學與文物檢測分析等等科學的相關研究

做更密切結合。以史前文化遺址為例,目前在大陸

已知的遺址超過七千處,已經經過科學性挖掘的超

過四百處,愈來愈豐富的實物證據,使得新石器時

代彩陶的研究逐漸拓展,脈絡日益清楚而系統化,

隨著許多新資料的出土,也使得史前彩陶的研究日

新月異1,扮演著新石器時代文化銜接著夏與殷商

文化的主要角色。而近年來在大陸大量出土的簡

牘,也正逐步地釐清許多歷史上的疑點,補足了不

少文獻的盲點,使得人類更趨近於歷史的真相,它

清楚地彰顯出人文與科學的融合,已經成為沛然莫

能禦之的趨勢。

文物檢測分析與文物保存技術

文物檢測分析與文物保存技術,兩者是相輔相

成的關係。文物檢測分析是對文物藝術品材料與製

作技術的探索,材料是指其組成材料的元素、比例

與組成結構等等資料的掌握。經由此一分析,我們

可以清楚地瞭解到各個時代、地區的文物藝術品所

含有的不同微量成分,可以解讀各個時代與個別藝

術家在作品中所運用的特殊材料的成分與配置關

係,進而明白與詮釋其特異的風格。而執行文物檢

測者,通常都是從事文物修復的科學家,他們是與

藝術史家同時站在第一線的研究工作者,所不同

者,在於藝術史家是以人文科學與風格分析(包括

造型、紋飾、社會背景、文化型態與藝術技巧等等

特殊風格)為基礎來研究文物藝術品,一般依據肉

眼、人手和藝術史知識來鑑定真偽。而文物保存專

家則主要以物質科學與材料分析的眼光來探索文物

藝術品,當然,他們也被要求必須瞭解藝術史,做

為文物修復的基本知識。

二十世紀以來,文物檢測分析與文物保存技

術,在先進國家有著長足的發展。他們在此一領

域的成就,與其藝術市場交易穩定的秩序和博物

館與美術館的發展息息相關。他們的成就,一部

分就建立在為了偵測贗品的基礎之上,換言之,

他們是在受騙上當的激勵之後,為了斷代與辨別

真偽所竭力發展出來的技術與知識;譬如英國的

牛津大學在一九六○年代發展出一套所謂熱釋光

測試2,就能頗為準確地鑑定古陶瓷的製作年代。

贗品生產的專業化與氾濫現象與日俱增

大英博物館在一九六○年代所買的中國古代

繪畫裡,就有數幅後來才發現是張大千的仿作3,

館方將之提供給美國的博物館,做一場贗品與真

跡比對的展覽。而依據筆者在英國所找到的收藏

圖錄裡4,收錄了大英博物館在早期所收藏的中國

■ 美育第132期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132 專欄集粹 Special Feature 50/51

【博物紀實】Facts about Relics

藝術史研究的拓展與應用— 從文物藝術品的贗品氾濫談文物檢測科學的重要性

Expa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Art History Research– On the Importance of Artifact Testing Science,

Addressing the Rampant Replica Phenomenon

曾肅良 Su-Liang TSENG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暨美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Page 2: 藝術史研究的拓展與應用 - ed.arte.gov.tw · 藝術史的研究並非是一門閉門造車、躲在象牙 塔裡想像的人文學科,由於它是一門追求真相的學

古畫,就有許多可疑之作品,但是現在我們很難

在從展覽中看見它們的身影,主要的原因,是因

為今天英國的專家們已經認知到其真確性

(Authenticity)的問題。

然而偽作技術與時俱進,一九九八年蘇富比

(Sothenby's)的中國文物專家朱力‧湯姆森(Julian

Thompson)指出:「現時生產贗品的技術已經相當

專業化,器皿的製造及裝飾,均有上乘的水平」。

香港佳士得(Christie's)的中國陶瓷專家波菈‧安德

比(Pola Antebi)也指稱:「贗品的素質愈來愈高,

愈來愈講究」5。

筆者一向注意文物鑑定與贗品現象的研究,

在十年前已經撰文表示贗品將隨著藝術市場的興

起而愈趨嚴重。在一九九八年以後的旅英進修期

間,國內贗品氾濫的嚴重性與日俱增,有關贗品

的問題也爭議不休,原本藝術市場交易的紛爭,

甚至也已經擴及到國立博物館的層面,譬如台北

故宮博物院的玉器爭議、歷史博物館李可染大展

作品真偽的質疑6、吳王夫差劍7以及上海博物館的

傅抱石展覽的假畫事件8等等。

去年(2001)自英國返國,發現贗品現象似乎愈

來愈嚴重,公開販售贗品日益囂張,只要將贗品

加以包裝,擺置在華麗的櫥窗內,便成為可以有

數百甚至數萬倍的利潤之商品,在資訊不足、專

家噤聲與檢測科學不發達之下,總有新手上鉤;

翻開著名的幾本藝術雜誌,除了畫展的訊息之

外,許多文物藝術商的廣告充斥著爭議性頗大的

文物藝術品。

學界各行其是,正給予不肖文物商游離的灰色地帶

贗品更加氾濫的原因,一方面導因於近年來

的經濟不景氣,自一九八○年代以來,台灣民間

所累積的藏品正迅速地釋出,許多原本深藏於收

藏家家裡,敝帚自珍而真偽未定的文物藝術品曝

光於檯面上,一方面,則導因於華人所主導的整

體藝術市場(包括台灣、大陸與新加坡等等),並未

建立像西方一樣,健全的文物藝術品鑑定制度與

系統化的科學技術與知識,使得藏家極易買到贗

品;在內行人不願意招惹是非,外行人自以為

是,學界又相互排擠之下,真偽問題的懸宕,正

給予許多不肖文物藝術商有機可乘,游離於其間

的灰色地帶,許多收藏者,甚至博物館與美術館

都成為受害者,以重金收藏了贗品而不自知,台

灣故宮博物院有玉器之爭議,而在彼岸的北京故

宮博物院,也因為以高價買了具爭議性的宋代張

先的畫作而被輿論大加撻伐9。

博物館與美術館收藏到贗品,在西方早有先

例可循,著名如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在二十世紀就

曾將買到的贗品放置於陰暗的地下室(國內目前也

逐漸步入相同的狀況),正因為累積了多年的經

驗,西方博物館界與收藏界早已經相當注重文物

的檢測分析科學。而且逐步建立起數據系統資料

庫,做為文物藝術品鑑定的依據。

周代方鼎紋飾部分X光透視圖,發現有修補過的

痕跡。

以電子顯微鏡拍攝的牛皮膠的橫斷面(放大500倍),可以了解墨膠在劣化過程中的變化。

以偏光顯微鏡(放大200倍)所拍攝之宣紙纖維結構,依據此法,可以建立各種紙質纖維結構的資

料庫,對書畫鑑定有一定的助益。

Page 3: 藝術史研究的拓展與應用 - ed.arte.gov.tw · 藝術史的研究並非是一門閉門造車、躲在象牙 塔裡想像的人文學科,由於它是一門追求真相的學

台灣政府忽略建立精確文物資料庫的重要性

香港一向扮演著中國文物的集散地,當地的

發展與歐美亦步亦趨,著名如香港中文大學與城

市大學都積極地發展文物鑑別的科學技術。然而

最重要、最困難、也是最耗時間的是資料庫的建

立,譬如利用X 射線熒光測定技術,可以不用破

壞文物本身,但是數據庫必須準確而完備,它就

像是文物的「指紋」資料庫,一九九八年開始,

城市大學已經著手開始與大陸合作,蒐集數千個

不同地區與窯址的古代陶瓷的樣品,集中精力在

八種主要古代陶瓷進行檢測,以期建立可供比對

的數據庫,這項研究計畫預定在數年後完成,屆

時博物館、收藏家與古董商將可以輕易辨識魚目

混珠的贗品。

相較之下,台灣政府似乎對贗品現象採取漠

不關心的態度,雖然台灣官方已經開始重視所謂

文物保存科技與檢測人才,但是僅限於每年公費

留學考釋出有限名額,對於整體環境的改革極其

有限。時下不僅人才與儀器設備嚴重不足,連本

該培養文物檢測分析人才的大學系所裡,師資陣

容的貧瘠與偏頗的方向,更是令人憂心忡忡,缺

乏制約與嚇阻的力量與技術,不論在博物館界或

藝術市場,相信贗品現象只會愈來愈嚴重,無怪

乎台灣藝術市場嚴重萎縮,拍賣公司陸續倒閉,

國際拍賣公司蘇富比與佳士得也相繼撤離台灣,

這對台灣文化藝術的發展絕對是弊多於利。

文物鑑定與文物保存是藝術史的延伸

藝術史家、考古學家與文物檢測科學家必須攜

手合作,共同為鑑定的工作付出心血,而不是互

相攻訐,而使得真相撲朔迷離。故宮玉器爭議的

認定,雖然開過所謂學術辯論會,但是結果仍然

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對真相的釐清並

無幫助11。

事實上,文物鑑定與文物保存維護是藝術史

的延伸,是藝術史知識的實務應用。藝術史家、

考古學家與文物檢測科學家合作的模式,在國外

早已經行之多年。

權威角色的混亂與光環的褪色

反觀我們國內,並未開始著手進行此類耗時的

工作,卻仍舊沿襲早期的傳統,以權威人士的意見

為定見,但是誰才是權威人士呢?學者、收藏家、

畫家、古董商、畫廊經營者、畫家家屬、畫家學

生、還是藝文記者?在此一本末倒置的社會亂象

裡,似乎誰都可以是專家。因為利益的糾葛,即使

學者或畫家家屬也可能不夠客觀,因為閱歷與知識

的不足,即使最權威的學者也可能看走眼10。

如今,彼岸的文物保存因為考古的需求而刻

意加以發展文物檢測科學,上海的硅酸鹽研究所

對於古代陶瓷成分的微量分析,所建立的數據

庫,其成果有目共睹。在二○○一年,大陸國務

院的副總理李鐵映,更對大陸的文物藝術拍賣市

場做過指示,他強調要積極建立制度化的拍賣秩

序,強力打擊不法走私與偽造集團,徹底整頓日

益混亂的文物藝術市場。

■ 美育第132期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No.132 專欄集粹 Special Feature 52/53

西方科學家所建立的油畫顏料年代學的資料數據表。

西方藝術史家依據科學檢測方式,所建立的西藏鎏金

佛像的鉛含量數據表。對於文物保存、修復與鑑定有

一定的幫助。(白色部分代表20世紀作品,灰色部分代表18-19世紀作品,深灰色部分代表11-16世紀作品)

Page 4: 藝術史研究的拓展與應用 - ed.arte.gov.tw · 藝術史的研究並非是一門閉門造車、躲在象牙 塔裡想像的人文學科,由於它是一門追求真相的學

點,以多元面向來探究事實的最佳方式之一;像

是古玉器可以嘗試應用地質學與礦物學的方法來

測定,陶瓷、漆器、書畫與青銅器都等等亦如

是,但是建立正確的數據庫,都必須是起而行且

長期為之的工作。

筆者指導的兩位碩士班學生就曾以從墨膠的

成分與結構來分析墨膠劣化的速度,這項技術與

數據的繼續開發,相信可以為鑑定書畫開闢一條

新路。許多事實顯示,停留在文獻的思辨與外在

風格的分析,是有其侷限性的。在文物鑑定的領

域裡,藝術史家單打獨鬥的時代似乎已經式微,

許多未知的歷史拼圖都有賴結合人文與物質科

學,以集體的力量來一一完成。█

《註釋》

1 1920年代的瑞典學者安德生(J. Gunnar Andersson)所提

出的將仰韶彩陶文化分為六期的說法,早已經被重新論

定。

2 Thermoluminescence — TL。

3 2000年筆者採訪服務於大英博物館中國書畫裱褙師邱錦

僊女士,得到此一訊息。

4 此本收藏圖錄已經絕版,筆者已經將圖錄中的作品拍照

存檔。

5 香港城市大學校訊(1998,10月),No.17。

6 謝慧青(2000,12 月4日)。李可染跳脫風格 —「清漓勝

境圖」畫風迴異。自由時報。

7 趙民德(1996,3月10日)。古物鑑定太專業,黃光男認

真面對。大成報。

8 張晨 (2000,5月 )。金剛神韻失真?。Art China,

No.19,44-45。

9 陳修明(1996,5月)。「十詠圖」風波。藝術家月刊,

No.252,176-179。

10「仿石溪山水圖」雖然有大陸著名鑑定家謝稚柳與徐邦

達所題簽來認證其真確性,但是在拍賣之後,被收藏者

質疑其真確性,而進行法律訴訟,在1999年法院委請大

陸國家鑑定委員會十一位委員進行鑑定,最終判定為假

畫,買家勝訴獲得賠償。參見李維菁(1999,11月),

「仿石溪山水圖」遭判為假畫,中國時報。亦參見冷然

(1996,4月21日),當鑑定遇上利益,大成報。

11 Anon.(2001,1月)。一場各吹各的號、各唱各調的「演」

討會。藝術新聞,No.40,89。

藝術史、考古學與文物檢測科學的實務應用

然而因為科學檢測,也如同藝術史分析一

樣,會有其解讀與技術性上的盲點,所以從事文

物藝術品鑑定,應該結合科學、歷史與修護的人

才,如果這三方面沒有非常的密切合作,將可能

犯下嚴重的錯誤。譬如在法國有各種公私立的實

驗室,負責文物藝術品鑑定工作,都是由各種專

家,包括藝術史家、文物檢測專家與文物修復師

等組成的工作團隊。羅浮宮博物館的文物藝術品

鑑定委員會,即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自一九六

八年以來,荷蘭國立博物館為了鑑定世界上現存

的超過五百幅的林布蘭特畫作,開始進行了大規

模的長期計畫。結合了各領域的專家組成委員

會,一方面,由美術史專家們開始親赴各地做田

野調查,包括保存狀態外觀的特徵、主題與形式

的特徵、技巧的觀察、文獻資料與來歷調查、風

格比對分析、和臨摹作品的比較等等。另外一方

面,則由文物檢測專家負責科學分析與數據的蒐

集,包括X光攝影、紅外線攝影、紫外線攝影、中

子線照射、年輪年代學(畫板的年代調查)與顏料的

化學分析等等,最終採用全體委員共同討論的方

式來達成鑑定結果。

人文與科學的合作,嘗試多元化來探究真相

藝術史家不能故步自封,在分工愈細、愈來

愈專業的時代,整體合作不失為激盪出新的觀

文物檢測與修護科學 藝術史 考古學

實務應用

文物藝術品鑑定 文物藝術品保存維護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