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19
(224)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一卷第三期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之現況 王秀媛 * 、王淑慧 ** 摘 要 一、緒論 二、文獻探討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結果 五、結論與建議 摘 要 由於科技、網路的發展,已使得 e-learning 成為一個前景看好的趨勢,許多企業紛 紛採用,以降低內部的教育訓練時間與成本;但因為國內企業的 e-learning 實施與發展 進度,相較於歐美等國仍有差距,因此對企業實施 e-learning 的現況有必要進一步的瞭 解,以提供目前已實施者、後續實施者一個參考的典範。本研究立意取樣以 e-learning 發展實施較為完整的 A 企業臺灣分公司,進行個案的訪談,並採用資訊系統成功模式 的構面為理論依據,由 e-learning 的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系統的使用、使 用者的滿意度、e-learning 為企業所帶來的淨利益等方面,瞭解個案公司實施 e-learning 的現況,本研究結果分別針對個案公司實施 e-learning 的政策規劃面、課程內容面、採 用科技面、結果呈現面作綜整,以供個案公司與企業界瞭解 e-learning 的實施成功案例 的參考依據。 一、緒論 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從 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可說是科技革命的年代。首先是電 腦的廣泛被使用,繼之而起的是 Internet 蓬勃的發展,這一切都宣告了資訊時代的來 臨。Meyen 等人(2002)認為,今日不只是所有層級的教育單位使用電腦與 Internet 進行教學與研究;各式各樣的企業體,亦紛紛爭相採用電腦與 Internet 進行內部的教育 與訓練。傳統的訓練及學習方法已無法滿足個人在生涯發展上,與不斷追求技術更新的 * 中華大學餐旅管理系助理教授 ** 遠東科技大學創新與創業管理系講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系博士生

Upload: others

Post on 06-Nov-2019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224)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一卷第三期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之現況

王秀媛*、王淑慧**

摘 要

一、 緒論

二、 文獻探討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結果

五、 結論與建議

摘 要

由於科技、網路的發展,已使得 e-learning 成為一個前景看好的趨勢,許多企業紛

紛採用,以降低內部的教育訓練時間與成本;但因為國內企業的 e-learning 實施與發展

進度,相較於歐美等國仍有差距,因此對企業實施 e-learning 的現況有必要進一步的瞭

解,以提供目前已實施者、後續實施者一個參考的典範。本研究立意取樣以 e-learning

發展實施較為完整的 A 企業臺灣分公司,進行個案的訪談,並採用資訊系統成功模式

的構面為理論依據,由 e-learning 的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系統的使用、使

用者的滿意度、e-learning 為企業所帶來的淨利益等方面,瞭解個案公司實施 e-learning

的現況,本研究結果分別針對個案公司實施 e-learning 的政策規劃面、課程內容面、採

用科技面、結果呈現面作綜整,以供個案公司與企業界瞭解 e-learning 的實施成功案例

的參考依據。

一、緒論

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從 1980 年代至 1990 年代,可說是科技革命的年代。首先是電

腦的廣泛被使用,繼之而起的是 Internet 蓬勃的發展,這一切都宣告了資訊時代的來

臨。Meyen 等人(2002)認為,今日不只是所有層級的教育單位使用電腦與 Internet 來

進行教學與研究;各式各樣的企業體,亦紛紛爭相採用電腦與 Internet 進行內部的教育

與訓練。傳統的訓練及學習方法已無法滿足個人在生涯發展上,與不斷追求技術更新的

* 中華大學餐旅管理系助理教授 ** 遠東科技大學創新與創業管理系講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系博士生

Page 2: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使得學習比起以往更

容易、更具彈性(Little, 2001)。

此外,近年來透過 Internet 學習數量的激增,人們對 e-learning 的需求早已不言可

喻,而 e-learning 的最大優勢,就是它提供多重的學習管道,以迎合不同風格學習者的

需求,所以任何個人只要想學,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時間去學習。目前史無前例的網路

大學已經在這個年代成為主流之一,並且也已吸引了大批的學生就讀(Meyen et al.,

2002)。許多大學或大專院校為符合時代的潮流,正快速的將課程甚至學位的取得放上

網路;然而,雖然 e-learning 提供我們另一種學習的路徑,它終就無法取代傳統教師的

角色,但它對傳統教學方式所產生的衝擊是無法抵擋的(王本正、魏志仲、林余仲,

2003)。因此,對於學校而言,如何讓 e-learning 與傳統教室的教學,彼此發揮截長補短

的功效,如何將先進的資訊科技,整合至傳統的教學中,以使學生的學習更成功,是一

項很重要且需持續努力的工作。

而對組織而言,面臨此前所未有的學習競爭環境,一套全然不同於以往的學習方

式,且能隨時依據組織的需求,快速回應外界的改變,並做出適宜的調整學習措施者,

選擇導入並實施 e-learning 可謂是企業的不二法門。因為在今日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

保有競爭力,員工們必須擁有最新的技術,以免被時代所淘汰;所以此刻,許多大型企

業已採用了 e-learning 來進行企業內的教育訓練,例如:Dell Learning、 CISCO E-

learning 及 HP Virtual Classroom 等均是(Zhang & Nunamaker, 2003)。透過 e-learning,

職場的工作者,可以擷取各種不同的資料庫,及線上的工具,協助他們獲取工作領域上

所需要的知識、技術、或解決方案。

由於對企業而言,e-learning 可算是一種特殊型態的資訊系統(其功能主要著眼於

企業教育訓練),過去雖有不少的學者,對國內企業實施 e-learning 的各種面相進行過研

究,但根據劉謦儀(2003)的研究指出,國內 e-learning 的市場,相較於國外或跨國企

業而言,實際導入時期較晚,大約於 2001 年時是處於萌芽期,進入 2003 年以後,企業

的 e-learning 系統建置量才大幅提高,到底企業實施 e-learning 的現況如何?而標竿企業

其能夠實施得較成功的原因又為何?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擬藉 DeLone 與 McLean

(2003)所提出的資訊系統成功模式的六大構面(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使

用、使用者滿意度、及淨利益)為理論基礎,利用個案研究的方式,選擇實施 e-

learning 已近十年的 A 企業 臺灣分公司進行個案的深度訪談,瞭解此企業實施 e-

learning 的現況,並探討實施 e-learning 能否為企業帶來一些淨利益,及應如何做才能使

得 e-learning 系統實施得更成功。因此,本個案研究不僅具有學術上的價值,透過提出

具體改進及實施的建議,更可進一步提昇 e-learning 對個案公司與相關企業的整體效

益。

二、文獻探討

本研究旨在由資訊系統成功的角度,探討及分析企業實施 e-learning 的現況,因此

針對 e-learning 的定義、企業教育訓練、及資訊系統成功模式,進行文獻的重點回顧。

Page 3: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226)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一卷第三期

(一)e-learning 的定義

拜科技與 Internet 之賜,e-learning 得以掘起成為教育及學習的一種新趨勢,國內外

文獻中關於 e-learning 的解說及定義,亦因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讀,本文將近年來學

者對 e-learning 的定義彙整如下表。

表1 e-learning 的定義

研究學者及年代 e-learning 的定義

Zhang and Zhou (2003)

任何型態的學習方式,只要透過 Internet 傳輸,並使用電子

化教材者,均可稱為 e-learning。

Gunasekaran (2002) e-learning 是一種經由 Internet 促成(Internet-enabled)的學

習方式

周保男、張基成、傅心怡

(2002)

e-learning 是一種經由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掌上型電

腦、行動電話、個人數位助理等方式連上 Internet,使學習

者可不受時間及地點之限制,並且進行適時即時學習的一

種學習方式。

Henry(2001) e-learning 是一種 Internet 的應用,能以整體的方式傳遞學

習、技術、及知識,且不受限於任何特別的課程。

Kossen(2001) e-learning 是一種以科技為本(technology-based)的的學習

方式,包含所有在 Internet 上進行的學習活動。它可以是同

步的學習(就是學生可以與教師或同學在同一時間,真實

的進行溝通);或者亦可是非同步的學習(此為學生按照自

我的步調進行學習)。

Rosenberg(2001) e-learning 是一種使用網際網路的技術,傳遞各種解決方案

給學習者學習方式,它包含兩大部分,分別是學習課程與

知識管理。

Wentling et al.(2000) e-learning 是一種主要以電子化的方式獲得知識的方式,這

種學習方式,目前主要使用網路與電腦來達成,但未來將

會進化至使用各種無線、衛星的管道,以手機或個人數位

助理來進行學習。它包含同步及非同步的方式,學習者可

以不受時間及地點的限制。

(二)企業與 e-learning 教育訓練

組織為保有持久的競爭力,擁有優秀的員工是企業必須掌握的核心要務之一,

Zhang 與 Nunamaker(2003)指出,公司需要有效的訓練方式,以確保其員工們能及時

獲得最新的資訊與先進的技術。企業員工之工作能力的提昇,主要透過教育訓練,學界

及業界的人士均認為,e-learning 是一種有效,且值得採用的知識分享及傳輸的工具。

Page 4: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之現況 (227)

周秉荣(2001)強調,相較於傳統的企業教育方式,運用 e-learning 的學習方式,除可

減少組織的成本外,還可提高員工的學習技能,並提昇企業的競爭力。

e-learning 不受時間及地點限制的優點,較符合成人終身教育的需求,但對企業而

言,如何建置一套符合成人學習特性的 e-learning 系統,乃是當今企業需要努力的目

標。Cisco 總裁錢伯斯,曾於 2000 年的「世界資訊科技大會」(註一)中表示,今日的企業

只要能掌握到「網路」與「教育」的優勢,就能在新工業革命的角色中勝出,他同時認

為網路科技帶給人們最大的好處就是 e-learning,許多企業運用網路及科技,將教育訓

練的內容,轉變為電子化、網路化的形式,因而企業對員工的教育訓練方式由傳統的方

式,將逐漸地轉變為以 e-learning 為主的教育訓練方式。

過去國內已有不少的學者,對企業界實施 e-learning 方面的題材進行研究,有對 e-

learning 滿意度、接受度的探討(曾國維,2000;林映儀,2001;林怡君,2002),對 e-

learning 的推動或應用模式的研究(游忠錦,1998;曾小玲,2001;嵇佩珍,2001),對

e-learning 的關鍵成功因素方面的探討(王舒可,2001;高悅婷,2002;吳家興,

2002),這些研究幫助我們瞭解,當時國內企業實施 e-learning 的情況,及遭遇的問題。

而研究學者也指出,國內企業導入 e-learning 進行教育訓練的比例仍不高(朱章銘,

2000;吳慶政,2001;曾于珊,2001),而已導入的公司,也以 2000 年以後取多,或仍

處於發展階段,加上科技進步神速,隨著時間的推移,後續研究可選擇導入發展較為完

整的研究個案,進行再探究及進一步檢視,另外,過去的研究學者大都由組織文化、策

略、群體溝通、課程教材、學員特質、軟硬體設施等構面去分析企業的 e-learning 實

施,鮮有學者由『資訊系統成功』的角度進行探究,因為對企業而言,e-learning 可算

是一種特殊型態的資訊系統(其功能主要著眼於教育訓練),因此本研究擬由資訊系統

成功模式的構面,進行不同於以往的探討。

(三)資訊系統成功模式

資訊系統的成功模式,以 DeLone 與 McLean 兩位大師在 1992 年所提出的資訊系統

成功模式,受到很廣泛引用的系統成功模式之一(Myers, Kappelman, & Prybutok, 1997;

Heo & Han, 2002; Gable, Sedera, & Chan, 2003)。此模式包含六個構面,分別是系統品

質、資訊品質、使用、使用者滿意度、個人衝擊、及組織衝擊,作者強調,此六個構面

應是互相相關,而非互相獨立的,而「系統品質」與「資訊品質」會單獨或共同地影響

「使用」與「使用者滿意度」,另外,使用者的「使用」量,會正面或負面地影響他們

的「使用者滿意度」,反推亦成立,因而,「使用」及「使用者滿意度」是資訊系統造成

「個人衝擊」的直接前因,此對「個人衝擊」的程度,則最終會造成「組織的衝擊」,

如圖 1 所示。

當在 DeLone 與 McLean 所提出的模式中,所呈現的因果關係還不是很清楚的時

候,許多學者曾嘗試驗證模式中的因果路徑。Seddon 和 Kiew(1994)利用結構方程模

式的方法,測試此成功模式中的一部份,在此兩位學者的研究中,他們用「有用性」取

代「使用」,並加上了另外一個新的變項「使用者參與」,其研究結果顯示部份支持

DeLone 與 McLean 的系統成功模式。在此之後,Seddon(1997)提出一修正版的

Page 5: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22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一卷第三期

DeLone 與 McLean 模式並驗證它,於此模式中,他們去除了原先模式的過程解釋的部

份,而將剩下的模式分為兩個不同的變異部份,第一部份是資訊系統使用的「部份行

為」模式部份,第二部份則是資訊系統的「成功模式」部份,這個成功模式宣稱,「使

用者的滿意度」主要決定於六個變項(系統品質、資訊品質、知覺的有用性、對個人的

淨利益、對組織的淨利益、及對社會的淨利益),而「知覺的有用性」是決定於上述六

個中除了它自己之外的五個變項,此外,個人過去對資訊系統的使用經驗中,若有較多

的淨利益,則將會導致未來在淨利益方面有較高的期望。

圖 1 DeLone 與 McLean(1992)的資訊系統成功模式

系統品質

資訊品質

使用

使用者滿意度

個人衝擊 組織衝擊

資料來源:DeLone, W.H., & McLean, E.R. (1992).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3(1), 60-95.

在 2002 年 Rai、Lang 和 Welker 等人,針對 DeLone 與 McLean(1992)及 Seddon

(1997)的系統成功模式,進行配適度的測試,研究結果顯示兩個模式都展現了合理的

配適度,而在 DeLone 與 McLean 的成功模式中,所有各構面間的路徑系數均呈現顯

著,因此此模式受到支持。不久前,於 2003 年 DeLone 與 McLean 根據過去十年間,許

多關於「資訊系統成功」方面的研究文獻為基礎,將其 1992 年版的系統成功模式做了

小幅度的修正,而提出了十年更新版的系統成功模式,這個修正後的模式主要包含六個

構面(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使用意願/使用、使用者滿意度、及淨利益),

修正版中主要的改變是新增了「服務品質」,並且將舊版中的「個人衝擊」與「組織衝

擊」合併為「淨利益」此構面, 2003 年版的成功模式中主要強調,品質應有三個構面

(系統品質、資訊品質、服務品質),他們會單獨地或共同地影響後續的「使用」及

「使用者滿意度」,而「使用意願」是一種態度,它在某種情況下可能對資訊系統而

言,會是一個值得衡量的依據,而「使用」卻是一種行為。以過程的觀點來看,「使

用」會在「使用者滿意度」之前發生,而從因果的觀點來看,使用者正面的使用經驗,

將會導致更大的「使用者滿意度」,同樣地,增加「使用者滿意度」亦會導致「使用意

願」及「使用」的增加,透過「使用」及「使用者滿意度」則會導致「淨利益」的產

Page 6: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之現況 (229)

生,若缺乏正面的利益,則亦會使得「使用」減少,或是不再繼續「使用」此資訊系

統,詳情如圖 2。

由於 e-learning 本身而言,由先前文獻回顧中的定義可知,是屬於一個以網路為

本、Web 為主或 Internet 為本的學習性資訊系統,由企業提供給其員工,以增加其工作

上的技術或知識,因此相對於純粹的資訊系統而言,某種程度上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因

此本研究擬採用 DeLone 與 McLean(2003)資訊系統成功模式的六大構面作為主要的

理論基礎,進而依此來比較分析企業實施 e-learning 的現況。

圖 2 DeLone 與 McLean(2003)的資訊系統成功模式

資訊品質

系統品質

服務品質

使用意願

使用者滿意度

使用

淨利益

資料來源:DeLone, W.H., & McLean, E.R. (2003).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A Ten-Year Updat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9(4), 9-30.

三、研究方法

為了對企業實施 e-learning 整體上,獲得較深入的瞭解,本研究採用個案訪談的研

究方法。所謂個案就是一個事件的陳述,其中包含大量的未經排序的資料,而所得的資

料,也未必和待解決的問題都有關係。個案所要瞭解的是該事件的真實經驗,關心的是

個案的獨特性,而非其因果關係。Yin(1994)指出,個案研究是一種實證性的研究,

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討某些當代的現象,以及其所處的真實環境,特別是當這些現象,與

其所處的背景間並非有明顯的區隔存在的時候。Benbasat(1987)則認為,單一個案適

用於研究初期探索性階段;而多個階段則適用於比較分析為主的研究。

本研究選取的個案研究對象為『A 企業臺灣分公司』,在體制上屬於外商公司,由

於 A 企業一向是電腦相關軟、硬體業界的龍頭老大,其販售產品中亦包括 e-learning 的

Page 7: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23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一卷第三期

教學平台,公司本身為了起示範性的作用,對公司內部的員工,及組織整體 e 化實施的

程度,做更徹底更嚴格的要求。除此之外,該組織在其他各方面的表現,亦早已是企業

經營上一個成功的標竿;因此,本研究個案訪談的目的為,從資訊系統成功模式的六大

構面的理論架構下,分析該公司實施 e-learning 的現況,瞭解 e-learning 是否已為其企業

帶來任何方面的淨利益?此外,本研究將對個案公司的兩位專業代表(一為人力資源部

的代表、另一為系統工程方面的代表)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主要的訪談議題包括:

‧公司的背景,包含公司的規模、組織的結構、公司的盈收表現等。

‧e-learning 系統的軟/硬體設施,包含使用平台、課程開發工具、採用網路架構、

網路頻寬與穩定度、是否有與其他資訊系統整合、課程使用介面的友善度、可否

依據使用者的需求建立客製化的畫面、是否可就學習者的提問自動提供回饋、是

否採智慧代理人的技術、是否整合最新的各種科技在內等。

‧e-learning 的課程內容,包含是否均有足夠的課程設計考量、由誰負責設計、如

何符合需求、課程內容或資訊呈現是否簡單易懂、是否總是呈現最新的資訊、學

員滿意的程度…等。

‧e-learning 系統是否有適度的線上使用說明、各專業部門或人員,是否能提供及

時的技術或課程方面的協助?

‧員工對 e-learning 的使用如何?是否的確有助於組織學習風氣/文化的養成,其過

程如何?

‧e-learning 的實施,整體而言帶給公司的的淨利益如何?

作者在確定個案研究對象後,即展開與訪談企業的聯絡,接著實際安排訪談的進

行,訪談時將以筆速記重點,並同步錄音以收集最完整的訪談資料,訪談結束即將錄音

內容轉成逐字稿的形式,接著將逐字稿的資料進行編碼,並進行資料的綜整、分析…等

的工作。個案訪談內容編碼、分類原則為,針對兩位訪談代表,一為人力資源部,一為

工程師代表,分別給予「HR」與「EG」的代碼,此外,訪談主題分為六大類,其代碼

分別為:系統品質(SQ)、資訊品質(IQ)、服務品質(SEVQ)、使用(USE)、使用者

滿意度(USRS)、淨利益(NB),最後用數字表示對不同主題之不同小題不同次回應內

容做流水編號,中間用「-」連接,例如:HR-IQ-1-1,表示人力資源代表對資訊品質主

題第一小題詢問的第一次回應敍述。相信藉由該個案公司實施 e-learning 多年的實務經

驗,將可整理、歸納出一些結論,供後續學界及業界做為進一步的參考。

四、研究結果

(一)個案公司簡介

A 企業臺灣公司於 1956 年奉經濟部核准在台成立。營運之初,公司設於台北國際

學舍,佔地 12 坪,僅有員工四名。1967 年,依照僑外投資條例,改組成為 A 企業臺灣

公司。迄今經過 48 年不斷的努力,臺灣 A 企業公司的業務蓬勃發展,現今在台北、新

竹、台中、高雄皆已成立辦公室,員工成長至約一千五百人。

Page 8: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之現況 (231)

下表為 A 企業臺灣分公司之沿革:

A 企業臺灣分公司沿革

1956 A 企業臺灣分公司設立。

1957 臺灣糖業公司首先採用第一套 A 企業資料處理設備。

1964 宣佈在台推出 A 企業 System/360 大型主機。

1966 與本地製造公司合作,在台生產資料處理機器配件。

1971 第一套連線即時用電腦在臺灣安裝。

1979 宣布 A 企業中文資訊系統的誕生。

1982 A 企業公司科技事務副總裁 Bob O. Evans 擔任行政院科技顧問。

1983 A 企業個人電腦正式在台推出。

1986 協助財政部金資小組,完成全國 ATM 跨行作業。

1990 A 企業臺灣分公司認養敦化南路,八德路口地下道,日後成為企業公益活動典

範。

1994 A 企業臺灣分公司榮獲 ISO 9001 認證。

1995 A 企業臺灣分公司榮獲中華民國國家品質獎殊榮。

1999 A 企業臺灣分公司於 1996 年起,主動與政府合作,喚醒全國對 Y2K 年序挑戰注

意,平穩度過 Y2K,並獲行政院頒獎鼓勵。

2000 A 企業臺灣分公司配合行政院推動產業電子化 A、B、C 計畫,建置電子化採購

系統,協助國內資訊廠商及供應商建立電子化供應鏈。

2000 A 企業臺灣分公司當選行政院勞委會「2000 年度重視女性人力資源優良事業單

位評鑑」最優良中大型企業。

2001 以內部採購系統全方位電子化的經驗,獲得「第十二屆國家品質優良案例獎」。

2002 在台成立首座生物科技資訊研發中心,並為 A 企業亞太第一座首創應用網格運

算(Grid Computing)所成立的生物科技資訊研發中心 。

2002 與行政院國科會國家高速電腦中心合作「TIGER 計劃 (Taiwan Integrated Grid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建置高速運算平台。

2003 再度榮獲國家品質獎肯定,是國內惟一兩度獲獎的企業。

2004 在台成立美國境外首座「A 企業 eServer xSeries 臺灣研發中心」,協助臺灣由製

造中心晉升成為創新開發中心。

2005 首度舉辦「A 企業 EXITE Camp」,為國中女生及身心障礙學童舉辦啟發數理潛

能;同時引進全球聯合研究計畫,與台大暨逢甲合作培育研發菁英。

資料來源:A 企業臺灣分公司提供

Page 9: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23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一卷第三期

(二)個案公司 2005 年的全球營收表現

根據最新公佈的 A 企業全球 2005 第四季暨全年財報,第四季財務表現每股稀釋後

股利為 2.01 美元,第四季總營業收入為 244 億美元,與去年同期(含已出售之個人電

腦事業處的營收)相較,(不計匯率調整則減少 8%)減少 12%,第四季淨利達 34 億美

元,較 2004 年同期的 28 億美元成長 5.41 億美元,即增加 19%。

A 企業董事長暨執行長帕米沙諾(Samuel J. Palmisano)表示:「A 企業再度以強勁

的季度表現為一年畫下句號。我們在系統硬體、中介軟體與業務轉型服務方面的業績表

現優異,成長超過 25%。」此外,A 企業所採取的策略行動提昇了其為企業提供高價值

服務的能力,亦顯示 A 企業將持續以頂尖的產業洞悉力、專業團隊與與領先技術,協

助客戶達成企業轉型的目標。

(三)訪談結果整理

下面本研究依資訊系統成功之六大構面,將訪談結果整理如下:

1.e-learning 系統的系統品質

A 企業臺灣分公司使用的 e-learning 系統,基本上是與全球 A 企業人共同分享的,

系統是採用 Intranet 的方式,而 A 企業的員工在家均可透過網路,登錄到公司的

Intranet 裡面來後,透過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去上 e-learning 的課,系統所採

用的的教學平台部份,則因整個學習發展團隊(learning development team)是在國外,

所以臺灣方面表示對此部份並不清楚;課程開發工具方面很多樣化,課程的呈現除了動

畫還有聲音(audio)與影像(video)的部份,並且有與多個知識庫(knowledge

database)做連接,每個使用者可以定義自己擁有的學習主畫面,員工登錄上系統後,

所看到的有關學習方面的資訊可以自己安排(譬如:員工可以安排看到自己已申請的課

程有那些,上完了的有那些,還沒上的有那些等),而 A 企業的 e-learning 系統目前為

止表現得很穩定,似乎從來沒有當過機。此外,e-learning 系統主要的伺服器均是在國

外,並且有很多台主機在伺服(serve)所有的學習者,有關系統安全部份,因為教學平

台均有經過加密的技術,所以令員工感到非常安全,網路的頻寬及穩定度對於課程的支

援均可配合,而課程的使用介面友善與否,訪談代表認為「此部份的答案可能見人見

智,但公司的 e-learning 的確可以讓員工很容易找到自己想上的課程,卻是不爭的事

實」(HR-SQ-3-1),關於課程的呈現所採用的開發技術,那一種較吸引使用者?「若是

採動畫技術或採互動方式者,則應該會比較可以達到 gain learner’s attention 的目的」

(EG-SQ-3-1)。

有關 A 企業 e-learning 系統有無自動回饋的機制部份,則分為以下兩部份說明:

‧關於課程 FAQ 的部份,e-learning 系統內的每個網站均會提供,那是對於常見問

題的制式處理與建議。

‧另有部份的 e-learning 課程設計為促進學習,會在課程完了後,建議再上一個有

關此課程的 simulation 的課程,「我們有一個課程叫 coaching,coaching 是「教

Page 10: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之現況 (233)

練」的意思,公司建議所有的主管都要用 coaching 的方式去對待你的

employee,但 coaching 的東西有點難學,道理雖然很簡單,但應用上可能不會應

用得那麼好,而讀 e-learning 有關 coaching 的課程內容,知道它的方法或 process

後,系統就會強烈地建議學員一定要再去上 coaching simulation 的課程,課程的

進行並非是由學員提問,而是由系統問學員問題,學員回答後系統就會自動回

應,一直不斷地利用互動的方式進行,用這樣的方式幫助學員學習,這個部份系

統所用的技術就是自動的回答,所有學員的回答,系統均自動回應,若是答

「對」了系統會告知為什麼「對」,「不對」又為什麼「不對」,怎麼樣才會是

「對」的,系統都會告訴學員」(HR-SQ-4-1)。

A 企業的 e-learning 目前沒有使用智慧代理人的技術。根據訪談,A 企業的 e-

learning 系統採用的新科技包括很多,主要分為以下各類:

‧Chat forums,但目前大都是透過打字的方式,並不是用聲音談話。

‧Online meeting,或稱 e-meeting,其進行的方式為「學員與老師同時進入一個

virtual space 去,彼此均有麥克風甚至有網路攝影機的話,老師與學員均可以看

到彼此,但一般是學生不希望被老師看到他在做什麼,所以大都是老師端有攝影

機,因此所有學生可以看到老師,但老師是看不到學生的,學生想要發言時可以

透過「舉手」,老師就會把麥克風的使用權傳給要發言的人」(HR-SQ-6-1)。

‧Expert-led discussions 是有專家帶領進行的討論,其指的是由公司開一門網路的

課,進行的方式類似 e-meeting,但並非隨時均可舉行,需要人力資源部的特別

安排與規劃。

‧Web seminars 則大部份是國外在線上舉行,「國外會把要舉辦的日期、topic 先公

佈出來,到時候有空的員工就可以 join 進去,演講的內容或 PowerPoint 檔會

show 在網路上,所以可以看得到演講內容、聽得到聲音、也可以看得到演講的

人,有的甚至把實況及聲音全部錄製成教材變成一門課,放在網路上供大家取

用」(HR-SQ-6-2)。

‧關於 virtual classroom sessions,「A 企業 Taiwan 最早用的是 Lotus Learning Space

的平台,因為是 A 企業自己賣的產品,所以自己會先試用,很早很早以前對於新

進主管的教育訓練時就有用這個東西,這個產品很 powerful,曾在全球得過很多

的獎,可以有人 monitor 你的進度,你讀到那裡、進度如何、考試考過了沒有,

系統都知道,好像有人在 push 你一樣」(HR-SQ-6-3)。

綜合而言,雖然整個 A 企業的 e-learning 系統的開發維護是在國外,除了系統與其

他人力資源相關系統的整合弱了些外,其他在使用平台上、課程開發工具、網路安全考

量、網路頻寬與穩定度、課程使用介面的友善度、客製化畫面的需求、整合最新的各種

科技、依學習者的提問自動提供回饋等方面,系統均有水準以上的運作與表現,符合

DeLone 與 McLean(2003)系統成功模式中所強調的「系統品質」的要求。

2.e-learning 系統的資訊品質

A 企業很早就開始導入 e-learning,從 1995 年至今已有 10 年的時間,到今天為

Page 11: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234)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一卷第三期

止,所累積的各種課程類別及內容應已相當地完整。在 A 企業 e-learning 的課程是全球

A 企業適用的,所有的 e-learning 課程內容全部均是英文,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中文課

程,課程並沒有很明確的分類,但幾乎 A 企業所有要訓練員工的內容均有 e-learning 的

課程提供。

此外,A 企業對 e-learning 的定義,人力資源代表表示是很寬廣的,並非一定要有

一門課出來才叫 e-learning,A 企業所有的訊息均放在網路上,員工自行閱讀,例如:

員工要負責銷售或服務某樣產品,那這些資訊全部放在網路上,員工自己要上網去學所

有與產品有關的內容,但那些訊息或內容,並不會被刻意組織成一個課程,所以在 A

企業內部幾乎所有的政策的傳達全部都透過網路,人力資源部則專門負責企業教育訓練

部份的規劃,而其內容的重點不會是在產品的部份,A 企業所賣的產品、解決方案、或

提供的服務項目,均由各專業部門負責設計此部份的教育訓練,人力資源部則是依據專

業領域對員工進行教育訓練,但訓練的內容不是產品,例如:「業務、顧問、專案管理

等專業領域的培養,這些均由人力資源部來負責進行,這種訓練通常是跨部門的,而這

些專業領域的訓練通通有 e-learning 的課程提供,而通常是把 e-learning 與 classroom

learning 混在一起用,我們稱為 blended learning 就是混合式的教學」(HR-IQ-1-1)。

A 企業的教育訓練內容會針對不同對象的需求,將課程分成多個種類,主要可分為

下列來說明:

(1)專業技能的訓練

‧人力資源部門每年會固定時間與每個專業單位(Business Unit)討論,了解每

一個部門年度做生意的方向是什麼?年度所需的關鍵性的技能為何?以儘量去

符合各部門的需求,但若需求太多,則人力資源部會再與各個部門進行溝通,

以決定到底要開那些課程會對員工幫助最大,依此決定開課的內容。

‧新人的部份,「新人進來會有一系列的訓練,此時還不能算是公司正式的員

工,只能稱為 trainee,等他上完一系列的課程並且通過測試後,才能算是真正

on board 成為正式的員工」(HR-IQ-1-2)。

‧非新人的部份,每個員工有不同的職階,需要不同的專業技能背景,所以會有

不同的課程,所以 A 企業已為每一種職等,設有一個學習路徑圖(learning

road map),每個人依據不同的職等學習路徑圖,與不同的需求來上課,而不

同的職級、職等或工作類別,有不同規定的 e-learning 訓練課程需要完成,「例

如,培養一個 PM(Project Manager)而言,一定要遵照公司的規定上完所有

該上的課程,才是符合公司期望且是個 qualified 的 PM,所以公司會強迫員工

進行此類的 e-learning 課程,人力資源部則是負責課程的 deliver,而課程的內

容設計,是由 A 企業 World wide 的 design team 來負責,這個 team 的成員來

自全球各個國家,以專案的型式組成這個 learning design team」(HR-IQ-2-1)。

(2)個人其他自我需求的訓練

‧此外,A 企業每年會進行所謂的個人年度發展計劃(Individual Development

Plan),「員工可以自己規劃如何 develop 自己,plan 自己一年想要從事的學習

活動,公司會給員工一些建議,但新進員工的課程會是 mandatory 的,如果不

Page 12: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之現況 (235)

上就沒有辦法被 qualified,back office 的內勤人員也有訓練的課程,甚至各種

屬於技術精進層級的工程類課程,亦都有提供以培養員工成為 IT specialist,

就是某一個領域的專家,公司自己有開發一些工程類 methodology,工程師必

須學會」(HR-IQ-2-2),原則上 A 企業員工自己亦可以針對個人未來的人生規

劃,去上自己想上的課程,「如果員工現在是 manager 但 long term 而言想要當

一個 consultant,則可以自我有計劃的培養在顧問上的 skill,就可以上此類相

關的課程」(HR-IQ-2-3)。

除此之外,A 企業並非所有的課程均自己研發,也會有外購的部份。講師的來源,

則全部都是 A 企業內部的員工擔任,大多是資深的員工或是人力資源部的員工來負責

教授課程的內容。每當新課設計出來,就先針對種子講師作培訓,學完後再回來教員

工,致於『A 企業教育訓練中心』對客戶進行 IT 技術的訓練課程部份,其員工亦可以

去上,此部份的資源是員工與客戶可以分享的;關於 A 企業內部的 e-learning 課程內容

的呈現,主要分四個層級:

第一級:使用者直接由電腦去擷取知識,是比較單向的學習方式。

第二級:使用者與電腦做互動,學習的過程中,有加入模擬(simulation)的部份,先

上完課後,再進行模擬回答問題,是一種類似情境模擬的方式。

第三級:人跟人之間透過電腦去做學習,所以有些課的設計會使用 Lotus 的產品叫

Learning Space,它可以創造一個虛擬教室(virtual classroom),學員可以進入

這個虛擬教室中來學習,人之間可以透過此種科技來做互動,可以是有老師帶

領,或學員自己在裡面討論的方式。

第四級:真實教室的學習(real classroom learning),通常會指定學員先完成某些 e-

learning 的課程,再來進行此部份的學習,「進行的方式則會是 workshop、case

study、或 lab 等 face to face discuss 的方式」(HR-IQ-3-1)。

而 e-learning 在潛移默化間,對 A 企業的創新、提昇競爭力是具有影響力的。近年

來 A 企業每年會舉辦 Jam,就是全球的 A 企業人會在同一段時間上網,並在同一網路

空間內,丟某一個議題的想法做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的動作,「如此一個人的

idea 可能是 based on 別人的 idea 所產出的,因為你看到別人丟,就會 push 自己產出新

的 idea,所以 A 企業今天的 value 也是這樣得來的,就是徵求全球 33 萬 A 企業人的意

見去彙整出來的結果,進行的方式就是在 A 企業自己的 Intranet 裡面 create 一個空間,

想進去的人均可上線表達意見,可能進行的時間是 3 天或 5 天,最近一次的舉行 Jam,

是徵求全球 A 企業主管的意見,如此就可拿到很多創新的 idea,如此新的想法就會被激

發出來的」(HR-IQ-3-2)。

e-learning 對 A 企業而言,其實是一種企業習慣的養成,因為對於員工的學習,其

公司關心的程度不是只有學到了沒,而是到底學到的深度有多深,「光是靠自己從網路

上學東西,所得到的 skill level 深度應是不夠的;可能只是知道,但不見得會實做。所

以從企業的角度,公司是要求員工一定要會做,所以是要求員工要能 deep

understanding」(HR-IQ-3-3)。A 企業會希望比較容易的東西,就透過 e-learning 來學,

稍微難一些的可能就要透過傳統教室,或透過 e-learning 加上傳統教室來進行,「原則上

Page 13: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236)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一卷第三期

skill level 比較低的就透過 e-learning 來進行,而且是全部 skill level 低的都用 e-

learning,因為很能促進學習的成效,非常符合成本導向的方式,那比較難的課程,

如:培養一個業務人員,他要學的東西很多,其中比較容易學的是產品的內容,較難的

是銷售技巧、如何面對顧客、與顧客溝通回應的部份,類似此類的東西一定要到

classroom 中,透過人與人的互動來幫助學員學習,用 case study 或 scenario simulation

的方式來學習」(HR-IQ-4-1)。

有關 e-learning 資訊的內容,是否可保持永遠是最新的資訊呈現?「基本上對公司

而言會是一個 challenge,公司目前會把最新的資訊放上去,但可能過期的版本未拿掉,

但是保證最新的東西 always 都會有的,所以此部份嚴格來講是有待加強的」(HR-IQ-5-

1)。

大體來說,在課程內容呈現方面,除了課程資訊的呈現全都是英文,對於臺灣的員

工或許吃力些外(因為訪談代表表示,部份員工還是希望能夠有一些中文課程的提

供),其他例如,系統能提供多樣化的課程內容,專業的課程發展團隊能以多角度的考

量進行課程設計,以便符合全球 A 企業員工的需求,及系統可維持呈現最新的資訊

等。這些表現應可符合 DeLone 與 McLean(2003)系統成功模式中所強調的「資訊品

質」的構面重點。

3.e-learning 系統的服務品質

有關課程內容導覽的部份,A 企業有一個最大的學習網站叫 Global Campus,上面

有數千門的課程內容,學員可以自己去註冊,費用會計算在各部門的訓練費上。在註冊

之前,每一門課都有課程的介紹,如:課程內容簡介及說明、什麼樣的人適合上、大概

花多少時間可以上完、上了此課會學到什麼東西等。屬於 e-learning 範疇內,有一個網

站稱為 Edvisor,「A 企業的員工可以依據自己想要擁有的專業背景或 skills 上網做

plan,系統會 guide 學員並詢問一些問題後,給予員工應該上那些課程的建議,就是產

生一個 learning plan,這樣的網站,可以協助並教導學員訂定 learning plan,好像是一

個 advisor 一樣」(HR-SEVQ-1-1)。此外,A 企業有些專門訓練主管或業務人員課程的

網站,可以在課程結束後,讓學員丟問題上去,然後就有專門的人回答此問題,其內部

會派此類的專家或高階的主管定期輪值回答問題,「雖然不是 real time 的回應,但因為

有專家輪值負責這項工作,所以 response 都很快,based on 之前的學習內容,學員碰到

各種疑難雜症均可提問,回答的人全都是非常高階的主管,或是在這個領域非常有名望

的人,因此有些員工就很喜歡上去提問題」(HR-SQ-5-1)。

A 企業的員工對於使用 e-learning,比較沒有使用上的問題,比較多是技術上的問

題,例如,「註冊了一個課程想取消但取消不掉的問題,此類問題 A 企業 Taiwan 並沒

有解決的能力,因為 e-learning 課程的 server 是在國外,所以員工必須透過 e-mail 通知

國外的 maintain 工程師才能獲得解決」(HR-SEVQ-2-1)。A 企業員工對於課程內容或呈

現方式的改善建議,由於負責的單位亦屬國外,且每個網站上會載明負責人的 e-mail,

此部份亦都透過 e-mail 來處理。

因此,在系統支援及服務方面,或許是因為整個系統維護是在國外,目前臺灣 A

Page 14: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之現況 (237)

企業的全體員工主要扮演 e-learning 使用者的角色,使用上出問題大都經由 e-mail 的管

道,要求並獲取國外專業的服務,但對於服務的及時性及滿意度,則 A 企業內部尚未

對此進行全面性的瞭解。

4.員工對 e-learning 系統的使用

e-learning 的課程除了新進員工會有一些強迫性的課程外,非新進的員工也會依公

司政策上的需要,會有一些強迫性的課程,「像 2000 年的時候,全球的業務均要求回來

上課,包括 e-learning 及 classroom learning」(HR-USE-1-1)。但整體而言,A 企業內部

的課程,屬自動自發學習的類別比較多,「基本上 e-learning 的網站對員工而言是 all

you can eat,員工的企圖心愈強的話,24 小時網站都是可以利用的」(HR-USE-1-2)。A

企業目前有很多的課程是由臺灣分公司以年度付費的,其員工只要登錄後去註冊就可以

上了,更有許多的課連註冊都不用,就可以直接使用,對員工而言非常的方便。員工使

用頻率部份,因為 A 企業的 e-learning 對象是全球分公司的員工,比較難去衡量,但要

註冊收費的課程,則會有學員上課的報告明細資料,但有很多不用註冊的課程,就無法

獲得這方面的資料。關於那些課程內容最受歡迎,人資代表表示沒有真正去統計過,但

跟提昇工作能力或與工作相關的課程,一定是最受歡迎的。但 A 企業也提供很多的課

是與個人發展(personal development)相關的,「如:team leadership, communication,

creativity, critical thinking, problem-solv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planning, strategy

planning…等」(HR-USE-2-1),人力資源部會把它壓成光碟,員工就會來索取。

現在 A 企業員工遇到問題,第一件事就會到 e-learning 網站上找答案,因為員工認

為如果沒電腦根本沒法活,這是早已養成的習慣。員工目前均能主動地上網學習,但這

些主動亦是被逼出來的,人力資源代表表示 A 企業公司其實是透過很多的作法,才能

讓員工現在如此地習慣 e-learning,但此種習慣的養成,主要是透過下列的做法:

‧由新人開始著手,從新人、新主管開始改變公司的學習文化,逼迫他們並且用大

量的 e-learning 來養成他們的習慣。

‧另外,就是把 e-learning 和傳統教室的學習綁在一起,員工想要來上一個傳統教

室的課程,公司就先指定一些 e-learning 的課程給員工,要求員工一定要先完成

某些 e-learning 的課,才讓員工來上實體教室的課。「公司很早就用此法,並且覺

得這是一個推 e-learning 很有效的方法,這樣慢慢地員工就養成了習慣,因為公

司早把許多以前傳統 classroom learning 的課程變成了 e-learning,因此,現在所

有的 classroom learning 的內容全都變成了 workshop,不會再教了,都是帶討

論、帶 case study、帶 lab,實際在課堂上與同學或老師討論,這樣的學習效果才

是比較好的,對公司而言是省成本、省時間,因此,可能是因為透過這樣半強迫

的方式去使用 e-learning,也使得 e-learning 的使用頻繁度變得比較高」(HR-

USE-4-1)。

有關 e-learning 的上課方式,A 企業臺灣分公司沒有提供一間教室集中上課,但現

在 A 企業員工在家可以上網進入公司的 Intranet 來上課,員工想在公司讀或上課也可

以,因為公司是責任制,希望給員工更多的方便。此外,A 企業的員工每人都由公司配

Page 15: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23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一卷第三期

給一台手提電腦,所以一天 24 小時,任何時間想學都可以上網學習。每個月 A 企業 e-

learning 全球管理的系統,自動會產出員工上了那些課程的明細資料,主管也會有一

份。但 A 企業員工要獲得升遷,最主要是看員工對公司有沒有特別的貢獻度(business

contribution)、部門有沒有正當理由一定要升這個人,或員工本身的技能等因素來衡

量,「e-learning 目前所佔的影響比例是很 minor 的,如果無法由其他面相去判斷時,才

會參考他的 e-learning 的部份」(HR-WHL-1-1)。

在系統使用方面,雖然 A 企業沒有進行正式的調查,但由員工遇到問題就會自動

上 e-learning 系統找答案來看,及 A 企業由新人、新主管開始強迫養成學習文化的政策

來看,應已符合 DeLone 與 McLean(2003)系統成功模式中所強調的「使用」之精

神。

5.員工對 e-learning 系統的滿意度

剛開始實施 e-learning 的時候,A 企業的員工也是會有埋怨,如:「剛開始把 e-

learning 和 classroom learning 綁在一起時,很多員工根本不理會或根本沒讀 e-learning

的內容,就來上 classroom learning 的課,但是現在員工就會知道若是不事先完成 e-

learning 部份的課程,就會拖累自己、拖累別人也拖累整個班,所以大家現在都會按照

規定,先行完成 e-learning 的部份」(HR-USRS-1-1),所以企業員工養成 e-learning 的習

慣是需要時間的,而 A 企業 Taiwan 早已渡過了這段期間。另外,實施 e-learning 高階

主管的態度非常的重要,「如果公司要推 e-learning,高階的 endorsement(背書)是很

重要的,必須非常的堅持,對 A 企業而言,e-learning 的實施,可以說是沒有選擇,是

一條必走之路,因為 A 企業本身也賣一些 e-learning 的教學平台,員工認知到公司實施

e-learning 的必然性,所以都很能接受,公司 headquarter 的大老闆也都很注重 e-learning

的實施情形」(HR-USRS-1-2)。

而 e-learning 的確有助於組織學習風氣、文化的養成,因為「大家都養成一種習慣

了,很多事情都直接到網站上找答案」(HR-USRS-2-1)。滿意度的部份,A 企業沒有針

對 e-learning 做過專門的調查,但有針對公司整體的 learning 做過調查,員工也都還蠻

滿意的,「公司隨時都在做員工滿意度調查,裡面有一題:你覺得在公司你自己本身

skill 提昇的機會大嗎?這題員工滿意的比例每年都有提昇」(HR-USRS-3-1)。因為 A 企

業公司所有的 e-learning 課程全部都是英文的,所以雖然 A 企業臺灣分公司的導入是與

全球 A 企業同步,但還是會比較吃力些,因此臺灣分公司內部有成立 e-learning 的分享

俱樂部,由人力資源部負責召集以讀書會的方式進行,作為學習方面的補強。

在使用者滿意度方面,或許是因為 A 企業公司在政策上強力推行 e-learning,所以

對於 e-learning 滿意度的部份,則未曾進行過專門性的全面瞭解,但 e-learning 的實施,

到底結果如何?此部份若能獲得明確的資料或數據,對人力資源部門而言,應有更大的

助益。

6.e-learning 系統為公司所帶來的淨利益

e-learning 確實有助於提昇 A 企業員工的生產力(productivity),因為對於員工而言

Page 16: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之現況 (239)

實在很方便,再也不需要為了學習集合學員而刻意把工作放一邊,e-learning 是隨時想

學都可以學;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對於 A 企業的員工而言,學習的壓力是無形的,因

為員工每人均有一台手提電腦,24 小時均可學習只要自己懂得安排時間。另外,e-

learning 確實可節省很多的時間及成本,A 企業國外總部有資料統計,而 e-learning 是否

有助提昇競爭力?「可能不單從此方面來看,而應從許多方面來看,但從 e-learning 來

看應該有幫助,公司推 e-learning 花了很多的 effort 及 cost,因為 e-learning 網站上的東

西實在太多了,身為 A 企業的員工實在是很幸福,課程多到可能一輩子都學不完」

(HR-NB-3-1)。

關於 e-learning 是否有助組織快速回應外界的改變?人力資源代表認為不完全是 e-

learning 的影響,網路平台的影響或許更大,因為客戶如果來要資料,員工就直接到公

司網路上去找,也不會也不需要去問人了。e-learning 是否有助企業提供更好的產品或

服務給顧客?答案是有的,如:對員工的訓練,A 企業有 e-learning 企業大學的網站,

「因為公司產品實在太多,各個產品的部門都希望業務人員非常熟悉所賣的產品,如

AS400、RS6000 等產品,每一個產品都有他們自己的 university,由各專業產品的部們

design 出這些課程,然後 offer 給全公司的員工,教員工如何賣這個產品,這些課程均

是幫助員工武裝自己,使自己更有戰力,產品賣得業績更好,設計此課程的專業部門,

也可得知這些學習網站的使用率的高低…等資訊,甚至會去 promote 自己的網站」(HR-

NB-5-1)。關於 e-learning 成效的部份,A 企業公司並沒有花很多力氣來衡量實施 e-

learning 的成效,其中主要原因是,「這是公司認為一定要做的,是公司的既定政策,不

管衡量的結果是好或壞,還是得做,直到員工成為一個習慣,企業的文化也養成了,自

然目的就達到了」(HR-NB-6-1)。

因此對組織而言,e-learning 系統所帶給 A 企業公司的效益方面,無論是提升員工

的生產力組織的競爭力、節省時間與成本、提供更好的產品與服務給顧客等效益,都顯

示其系統功能可發揮 DeLone 與 McLean(2003)系統成功模式中所強調的「淨利益」

需求。總結來說,從以上的訪談結果分析可知,由於 A 企業公司 e-learning 系統的開發

與維護團隊在國外,且 A 企業在政策上的強力推行 e-learning,而沒有定期實施專門性

調查,瞭解全體員工對 e-learning 的滿意度,導致 e-learning 系統在「服務品質」與「使

用者滿意度」兩個構面表現略遜一籌外,其他各成功構面的表現應可作為業界的標竿而

無庸置疑。

五、結論與建議

經由 DeLone 與 McLean(2003)所提出的資訊系統成功模式的六大理論構面,本

研究已對 A 企業臺灣分公司實施 e-learning 的現況進行了探討及分析,由研究結果可歸

納出下列的結論:

(一)政策規劃面

1. A 企業公司具有高瞻遠矚,早在 1995 年即逐步導入 e-learning 系統,顯示其公司

Page 17: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24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一卷第三期

內部貫徹 e 化及領導潮流的決心。

2. 透過網路,全球的 A 企業分公司均可同步享有共同的英文學習資源,使得員工

的學習與國際接軌,加速公司全球化的步調。

3. 總公司高層主管的強力背書,加上公司政策上的要求,使得 e-learning 的實施形

成必然性,此舉可提早讓員工認知到公司對 e-learning 的重視程度。

4. 由新人及新主管開始,有步驟、有計劃性的改變整體公司的學習文化與氣氛。

(二)課程內容面

1. 擁有專業的全球課程開發團隊,為每種職等的員工設計專門的訓練課程,有助於

提昇員工本身的戰鬥力、競爭力。

2. 將所有技術層次(skill level)低的學習內容,全面交由 e-learning 來進行,符合

公司經營成本導向的主要訴求與目標。

3. 提供數以千計的各式各樣 e-learning 的課程及多種的知識庫,顯示其學習資源的

多樣化及豐富性。

4. 由人力資源部統籌公司跨部門的訓練內容,將 e-learning 與 classroom learning 混

在一起使用的方式,使得 e-learning 的好處得以更有效地發揮。

(三)採用科技面

1. 工可以與系統或授課者有充份的互動機會。

2. 加密的教學平台,令學習者享有高的網路安全機制。

3. 採用先進的軟體系統,除提供員工學習內容外,亦提供員工個人長期學習計劃方

面的自動回饋與諮詢,有助於個人生涯的成長與規劃。

(四)結果呈現面

1. 員工的 e-learning 學習成果,儘管影響有限但仍與個人的升遷及績效的評核有關

係。

2. 大量的 e-learning 使用,已強迫員工養成有問題即上網找答案的習慣。

3. 公司關心員工學習的深度,經由 e-learning 不僅提供專業技能的訓練,亦提供個

人其他自我需求的訓練,使得員工的生產力大幅提高。

4. e-learning 在潛移默化間影響及提昇公司整體的競爭力。

5. 實施 e-learning 有助於公司提供更好的產品或服務給顧客,此使 A 企業全球營收

逐年增加表現亮麗。

以上為本研究針對 A 企業臺灣分公司 e-learning 實施的卓越之處,所做的重點歸

納,應可提供業界欲實施或已實施者,精進或改善 e-learning 運作的一個參考,除此之

外,A 企業或許可考慮定期對 e-learning 的實施進行滿意度的調查,另亦可將龐大的 e-

learning 資源以收費方式,供其他非員工的個人或團體來使用,不僅可增加收入,亦可

加惠整個社會。

後續研究或可選取導入 e-learning 較完整的本土企業,全面瞭解員工對 e-learning 的

Page 18: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之現況 (241)

更進一步的需求、或瞭解員工 e-learning 的學習策略,甚至選取本土與跨國企業相同產

業別公司進行比較分析等,以便更進一步剖析企業導入 e-learning 的成效。

註 釋

註一:資料來源為 2006 年 11 月 23 日,取自 http://forums.chinatimes.com/report/WCIT2000/89614f19.htm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 王本正、魏志仲、林余仲(2003)。以學習元件促進電子化學習之研究。ITIS 產業論壇,5(1),2-5。

2. 王舒可(2001)。企業實施網路化訓練之關鍵成功因素。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 朱章銘(2000)。企業採用遠距教育訓練的影響因素與現況之探討。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

4. 吳家興(2002)。企業建構網路化訓練各階段關鍵因素之研究。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

士論文。

5. 吳慶政(2001)。規劃企業 TPM 推動之網路化教育訓練。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論文。

6. 林怡君(2002)。企業員工網路素養對 e-learning 接受度之研究。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7. 林映儀(2001)。影響企業員工對網路化教育訓練滿意度因素之研究---以電子製造業為例。交通大學管理

科學系碩士論文。

8. 周保男、張基成、傅心怡(2003)。臺灣地區企業 e-learning 市場之發展與趨勢。教學科技與媒體,62,

69-84。

9. 荣周秉 (2001)。線上教學的兩難:知識重要?技術重要?管理雜誌,324,158-160。

10. 高悅婷(2002)。網路化訓練之關鍵成功因素---以資訊電子業為例。台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1. 曾小玲(2001)。企業推動 e-learning 模式之探討。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曾于珊(2001)。企業電子學習產業分析。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3. 嵇珮珍(2001)。企業導入電子化學習階段模式之研究。臺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14. 曾國維(2000)。影響企業員工網路訓練滿意度之個人因素探討。台北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

15. 游忠錦(1998)。企業發展網路訓練化系統應用模式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

16. 劉謦儀(2002)。國內企業 e-learning 實施現況之分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份

1. Benbasat, I., Goldstein, D. K. & Mead, M. (1987). The case research strategy in studie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MIS Quarterly, 11(3), 369-386.

2. DeLone, W. H., & McLean, E. R. (1992).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The quest for the depend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3(1), 60-95.

3. DeLone, W. H., & McLean, E. R. (2003).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success: A ten-

year update.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9(4), 9-30.

4. Gable, G. G., Sedera, D., Chan, T. (2003). Enterprise systems success: A measurement model. Proceedings of the

Page 19: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 e-learning · 從資訊系統成功的觀點探討企業實施e-learning 之現況 (225) 需求。對於想要擁有最新、合乎潮流技術的個人而言,e-learning

(24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一卷第三期

Twenty-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December 14-17, Seattle, Washington, USA,

576-591.

5. Gunasekaran, A., McNeil, R. D., & Shaul, D. (2002). E-learn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 34(2), 44-53.

6. Henry, P. (2001). E-learning technology, content and services. Education + Training, 43(4), 249-255.

7. Heo, J., & Han, I. (2002). Performance measure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S) in evolving computing

environments: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1(4), 1-14.

8. Kossen, J. S. (2001). When e-learning becomes m-learning. Retrieved April 23, 2005, from

http://www.palmpowerenterprise.com/issues/issue200106/elearning001.html

9. Little, B. (2001). Achieving high performance through e-learning.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 33, 203-

207.

10. Meyen, E. L., Aust, A., Gauch, J. M., Hinton, H. S., Isaacson, R. E., Smith, S. J., & Tee, M. Y. (2002). E-learning:

A programmatic research construct for the future.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17(3), 37-46.

11. Myers, B. L., Kappelman, L. A., & Prybutok, V. R. (1997). A comprehensive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function: Toward a theory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ssess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10(1), 6-25.

12. Rai, A., Lang, S. S., & Welker, R. B. (2002). Assessing the validity of IS success models: An empirical test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13(1), 50-69.

13. Rosenberg, M. (2001). E-learning 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Age. New York: McGraw-

Hill.

14. Seddon, P. B. (1997). A respecif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S success.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8(3), 240-253.

15. Seddon, P. B., & Kiew, M. Y. (1994). A partial tes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eLone and McLean model of IS

succes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Vancouver, Canada, 99-110.

16. Wentling, T. L., Waight, C., Gallaher, J., Fleur, J. L., Wang, C., & Kanfer, A. (2000). E-learning – A review of

literature. Retrieved April 23, 2005, from http://learning.ncsa.uiuc.edu/papers/elearnlit.pdf

17. Yin, R. K. (1994).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shing.

18. Zhang, D., & Nunamaker, J. F. (2003). Powering e-learning in the new millennium: An overview of e-learning

and enabling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5(2), 207-218.

19. Zhang, D., & Zhou, L. (2003). Enhacing e-learning with interactive multimedia.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Journal, 16(4),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