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越南 文化的道教意蘊 - daoist.org · 相似之處,故能一拍即合。14...

6
弘道 2015 年第 2 期 / 總第 63 期 75 儀科法 越南與中國壤土相接,川海相連, 自然環境十分相似。越南主體民族主要 源於中國,如呂士朋指出:「今日的越 南民族,其主體源自古代的駱越,其少 數民族,大多是古代西南夷及南蠻的遺 裔。駱越是中國古代東南土著民族百越 的西支,而西南夷及南蠻,則屬於中國 古代西南土著民族的系統,他們的發源 地都在中國大陸。」 1 自秦漢至唐末五 代,越南曾直屬中國千年之久,後雖政 治獨立,但仍藩屬中國近千年。密切的 自然環境及人文歷史關係,使得越南始 終與中國存有相似的信仰和割捨不斷的 文化依賴。 一、越南鬼神信仰契合道教的傳播 鬼神觀念是信仰文化的基礎,越 南自古就有信尚鬼神的舊俗。《安南志 原》卷二曰:「交趾舊俗,信尚鬼神, 淫祠最多。人有災患,跳巫走覡,無所 不至。信其所說,並皆允從。蓋裔夷之 地,習俗尚然,無足怪者。」 2 越南歷 史學家陳重金認為:越南歷史開篇「全 屬神仙鬼怪之說,完全違背自然的法 則。」 3 越人的鬼神觀表明:越人自古 崇信「巫鬼教」。 4 巫鬼信仰亦是道教立教的基礎, 初創的道教就常被稱為「鬼道」或「鬼 教」,如《魏志 ‧ 張魯傳》曾稱張魯「遂 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王 家祐認為:「張陵繼承了巴蜀的妖巫鬼 道,又革新之;於是巴人的五斗米道發 展成天師道。由巫鬼躍升為神仙,成為 道教的主幹。」 5 正因為越人信尚鬼神的舊俗與道 教巫鬼信仰具有內在的契合,初創不久 的道教便順利地南傳到當時的交州越 南。牟子《理惑論》序云:「是時靈帝 崩後,天下擾亂,獨交州差安。北方異 人咸來在焉,多為神仙辟穀長生之術, 時人多有學者。」 6 據此可知,漢靈帝 末年(189 年),許多南下道士在越南 傳播神仙道教,並吸引了當地很多信眾 的參加。加之信道的地方行政長官的大 力提倡,道教在越南獲得了更加迅速而 又廣泛的傳播。史載張津任交州刺史時 (200 - 210 年),就曾有意識地模仿 張魯在漢中「以鬼道教民」的政教合一 模式,在越地積極播揚道教,以佐治助 化。《大越史記全書》曰:「及漢帝遣 宇汝松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試論越南 文化的道教意蘊

Upload: others

Post on 12-Oct-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試論越南 文化的道教意蘊 - daoist.org · 相似之處,故能一拍即合。14 正是因為有了信仰文化上的同質認同, 道教最終得以深根越南社會,成為影響

弘道 2015 年第 2 期 / 總第 63 期 75

儀科法

越南與中國壤土相接,川海相連,自然環境十分相似。越南主體民族主要源於中國,如呂士朋指出:「今日的越南民族,其主體源自古代的駱越,其少數民族,大多是古代西南夷及南蠻的遺裔。駱越是中國古代東南土著民族百越的西支,而西南夷及南蠻,則屬於中國古代西南土著民族的系統,他們的發源地都在中國大陸。」1 自秦漢至唐末五代,越南曾直屬中國千年之久,後雖政治獨立,但仍藩屬中國近千年。密切的自然環境及人文歷史關係,使得越南始終與中國存有相似的信仰和割捨不斷的文化依賴。

一、越南鬼神信仰契合道教的傳播

鬼神觀念是信仰文化的基礎,越南自古就有信尚鬼神的舊俗。《安南志原》卷二曰:「交趾舊俗,信尚鬼神,淫祠最多。人有災患,跳巫走覡,無所不至。信其所說,並皆允從。蓋裔夷之地,習俗尚然,無足怪者。」2 越南歷史學家陳重金認為:越南歷史開篇「全屬神仙鬼怪之說,完全違背自然的法

則。」3 越人的鬼神觀表明:越人自古崇信「巫鬼教」。4

巫鬼信仰亦是道教立教的基礎,初創的道教就常被稱為「鬼道」或「鬼教」,如《魏志 ‧ 張魯傳》曾稱張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自號師君」。王家祐認為:「張陵繼承了巴蜀的妖巫鬼道,又革新之;於是巴人的五斗米道發展成天師道。由巫鬼躍升為神仙,成為道教的主幹。」5

正因為越人信尚鬼神的舊俗與道教巫鬼信仰具有內在的契合,初創不久的道教便順利地南傳到當時的交州越南。牟子《理惑論》序云:「是時靈帝崩後,天下擾亂,獨交州差安。北方異人咸來在焉,多為神仙辟穀長生之術,時人多有學者。」6 據此可知,漢靈帝末年(189 年),許多南下道士在越南傳播神仙道教,並吸引了當地很多信眾的參加。加之信道的地方行政長官的大力提倡,道教在越南獲得了更加迅速而又廣泛的傳播。史載張津任交州刺史時(200 - 210 年),就曾有意識地模仿張魯在漢中「以鬼道教民」的政教合一模式,在越地積極播揚道教,以佐治助化。《大越史記全書》曰:「及漢帝遣

宇汝松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試論越南 文化的道教意蘊

Page 2: 試論越南 文化的道教意蘊 - daoist.org · 相似之處,故能一拍即合。14 正是因為有了信仰文化上的同質認同, 道教最終得以深根越南社會,成為影響

76 弘道 2015 年第 2 期 / 總第 63 期

張津為刺史,津守任在漢建安六年(201年)。津好鬼神事,常著絳帕頭巾,鼓琴燒香,讀道書,云可以助化。」7 王承文認為:「張津實際上是天師道信徒。其事蹟與張魯在漢中『以鬼道教百姓』頗為相似。」8

至唐朝時,中國道教,主要是符籙道教,已遍傳越南各地。王彥在〈越南歷史上的道教初探〉中指出:「漢未以降至有唐一代是中國道教從初創到昌盛的時期,也是道教在越南傳播、發展的時期。道教自傳入越南後,與越南人固有的信仰(巫術、方術)相適應,吸收了某些原始公社時期遺留下來的風俗、習慣,因此它發展非常迅速,並與人民的一些習俗相融和。到唐時,道教已經普遍被越南人所接受。」「越南道教受中國道教的影響很深,主要是符篆派道教,丹鼎派道教對越南的影響非常有限。」9 越南歷史學家明崢指出:「道教傳播到我國來已失去它的精粹的哲理,而是傳播了它的迷信的行為,特別是在九世紀高駢為安南節度使時,披著迷信外衣的道教更加廣泛地傳佈開來。」「高駢時期,迷信符咒的道教,傳播到我國各州。」10 明崢所言的迷信符咒的道教即指符篆道教。

二、道「符」文化的玄機訣竅

「符」是符籙道教的重要表現形式和常行的巫道法術,旨在特定的紙、帛上書寫「炁化」的特殊字畫,以召神劾鬼、降妖鎮魔、消災除病。道教神符的玄機訣竅就在於符中內蘊有精靈神

炁,以及信仰者的虔信誠意,依此「精炁」和「誠意」,即可以通達天神地祇、驅鬼辟邪。《道法會元 ‧ 道法樞紐》指出:「畫符不知竅,反惹鬼神笑;畫符若知竅,驚得鬼神叫。」「符者,陰陽契合也。唯天下至誠者能用之。誠苟不至,自然不靈矣。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萬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萬物之神。精精相附,神神相依,所以假尺寸之紙,號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對。」「道貫三才為一炁耳……道法以炁而感通。善行持者,知神由炁,炁由神……所以養其浩然者,施之於法,則以我之真炁,合天地之造化……用將則元神自靈,制邪則鬼神自伏。」11《雲笈七籤》卷七〈符字〉亦指出:「一切萬法,莫不以精炁為用,故二儀、三景皆以精炁行乎其中;萬物既有,亦以精炁行乎其中也。是則五行、六物,莫不有精炁者也。以道之精炁,布之簡墨,會物之精炁,以卻邪偽,輔助正真,召會群靈,制御生死,保持劫運,安鎮五方。」12

因此,符的靈異主要不在於外在形象,而在於內蘊可以感通萬有的神靈妙炁。故〈道法樞紐〉云:「符朱墨耳,豈能自靈;其所以靈者,我之真炁也。故曰,符無正形,以炁而靈。」13

道符文化與越人的原始鬼神信仰及禳災祈福心理非常契合,故極易得到越人的認同。陳筱微在〈對中越道教的幾點認識〉中說:

中國道教傳播到了越南,作

為接受主體並沒有把它看作是異

質的東西,因為在自己民族的固

有文化之中也有很多與原始道教

Page 3: 試論越南 文化的道教意蘊 - daoist.org · 相似之處,故能一拍即合。14 正是因為有了信仰文化上的同質認同, 道教最終得以深根越南社會,成為影響

弘道 2015 年第 2 期 / 總第 63 期 77

儀科法

同質的成份或因素。道教中的某

些信仰,特別是符籙派道教中,

由古代巫術演化而來的鬼神崇

拜、畫符唸咒、驅鬼降妖、祈福

禳災等,與當地人的原始信仰有

相似之處,故能一拍即合。14

正是因為有了信仰文化上的同質認同,道教最終得以深根越南社會,成為影響越南信仰生活最為深刻的宗教。

三、越南門符文化的道教內涵

道「符」不僅契合越人信尚鬼神的原始信仰,而且「符」與「福」同音,這對樂於鬥雞、博彩的越人來說,請「符」回家蘊涵著請「福」回家;「五符臨門」意味著「五福進門」等大吉大利的口彩,因此,越人普遍樂用道符以滿足其信仰及祈福心理的需求。

越人常用門符來鎮煞邪神惡鬼,保佑宅安人寧(如圖 1)。其門符所用紅色符紙,與道教門符用紙的規定一致。《畫符戒規 ‧ 畫符用紙》說:「鎮壓邪異之符……須用梅紅紙粘貼門上,或怪異現形之所。」15 符面是由猛虎符、文字符、法劍符、八卦符和井獄符等五「符」組成,充滿了中國道教符文化的元素和喻意。

(一)猛虎符。坐鎮符首的是一隻猛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畫虎於門,可以禦凶殺鬼、驅除不祥,因此,「神虎鎮宅」是常用的吉祥門符。殷偉指出:

「虎是古人心中祛邪驅鬼的神物,畫虎於門上驅邪避惡,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古人就將虎畫於門作為居室的守護神,到秦漢時,更將之繪畫於建築之上,『畫龍於盾,以象應變;畫虎於門,以明勇守』。」16

道 教 吸 收 中 國 傳 統 虎 文 化 的 內涵,並將虎神化為其四聖獸之一,即西方白虎,與東方青龍並列為正鬼猛神。王充《論衡 ‧ 解除篇》說:「宅中主神有十二焉,青龍白虎列十二位,龍虎猛神,天之正鬼也。」葛洪《抱朴子內篇 ‧ 雜應》根據《仙經》記載,稱「白虎」為護衛老君李聃的四大神獸之一,即:「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17 虎因此成為道教宮觀的守門神。姚宗儀《常熟私志》說:「致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越人門符以虎置首,顯然體現了道教虎文化所含蘊的「畫虎於門,鬼不敢入」的文化內涵和心理。

圖 1越南家庭習用的鎮宅門符

Page 4: 試論越南 文化的道教意蘊 - daoist.org · 相似之處,故能一拍即合。14 正是因為有了信仰文化上的同質認同, 道教最終得以深根越南社會,成為影響

78 弘道 2015 年第 2 期 / 總第 63 期

(二)文字符。虎符的下方是由一組漢字所組成的文字符。在「美(應為『姜』字之誤)太公在此」五字上方的雲氣繚繞中,隱約讀出「敕令天火」的蘊意。在道教文化中,姜太公是集武神、智神、神仙於一身的護佑神靈,是神壇上居眾神之上的神主。《中國門文化》認為:「姜子牙是白熊投生,出生時帶著封神榜。姜子牙封諸神,天地間的神都敬畏他。神仙鬼怪唯恐避之而不及,於是,便有了『姜太公在此,諸神讓位』之說。」18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越南人亦普遍信仰姜太公,並視其為房宅的保護神。韋凡州指出:

姜太公在越南也得到越南人

的普遍信仰。越南語叫「Khuong

Thai Cong」,是個借漢詞……越

南民間蓋新房時,先要請風水先

生拿著用漢字書寫的風水書來擇

地擇日擇時之後,木匠們才開始

行伐木禮,屋主在木樑上掛一塊

用漢字寫著「姜太公在此」的紅

布條。19

道教的天火意同霹靂雷神,因此,符上隱約呈現的「敕令天火」意在表明天火雷神隨時聽候神主姜太公的敕令,鎮殺邪魔鬼怪,福佑宅安人寧。

(三)法劍符。文字符下方呈放的是一把象徵神旨和威力的法劍。道教認為:「劍者,辟邪制非,威神伏魔。」20 因為劍乃「先天元氣煆熔沖,鑄成便會誅妖孽」;「劍為百煉之剛,無妖不斬」,21「正一派道士更是以劍為兩大法寶之一」22。因此,劍成為道教伏魔斬妖、辟邪制非的重要法器。越

人門符亮劍,顯然吸收了中國道教法劍的思想,使其成為鎮宅神符中威神伏魔的利器。

(四)八卦符。法劍的下方是個八卦圖符。道教八卦圖入符,其功能多表現為照妖現形。道教習尚以鏡照妖,意在令鬼怪顯露原形而不能隱匿為害。葛洪《抱朴子內篇 ‧ 登涉》指出:

萬物之老者,其精悉能假託

人形,以眩惑人目而常試人,惟

不能於鏡中易其真形耳。是以古

之入山道士,皆以明鏡徑九寸,

懸於背後,則老魅不敢近人、或

有來試人者,則當顧視鏡中,其

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顧鏡中故

如人形。若是鳥獸邪魅,則其形

貌皆見鏡中矣。

由於八卦圖囊盡了宇宙玄機,妖孽無以隱遁,故道教多將八卦圖喻為照妖鏡。道教這一法術在民間廣為流傳,並相沿成俗。據《圖說門神》可知,在中國北方,時常可見虎與八卦鏡組合而構成鎮宅門符(如圖 2)。23 八卦照妖鏡是令鬼怪現形,虎則是鎮殺鬼魅,據此可以震懾妖邪,確保宅人安泰。

越人門符上的八卦符顯然借用了中國道教八卦照妖鏡的文化內涵。不過稍有不同的是,中國門符習用的是先天八卦圖,而越人所用的則是後天八卦圖。另外稍顯不同的是,中國八卦符圖的中心區域多為表徵太極的陰陽符號,而越人則使用了佛光四射的「卐」字符號。這不僅體現了越人在門符信仰上糅合了道教和佛教,祈盼辟邪威力更大的心理,而且亦體證了越人習慣神道合

Page 5: 試論越南 文化的道教意蘊 - daoist.org · 相似之處,故能一拍即合。14 正是因為有了信仰文化上的同質認同, 道教最終得以深根越南社會,成為影響

弘道 2015 年第 2 期 / 總第 63 期 79

儀科法

一、三教不分的傳統思維和思想。即如明崢所言:「儘管佛、儒 、道是三個不同的教,但是當它們傳到我國時,三教的思想就融合為一,很難劃清它們的界線。」24

( 五 ) 井 獄 符。 符 尾 恰 似 一 個「網」狀的「井」字符圖。道教「井」字本有牢獄之意,即收監、深鎖一切邪魔鬼魅於覆網的深井之中。《抱朴子內篇 ‧ 登涉》說:「三五禁法……以左手持刀閉炁,畫地作方。」劉曉明認為:「所謂『方』,即『井』字。」25

《道法會元》卷五十六的〈五鎖符〉即為「井」字,其功能是「五雷降靈,鎖鬼關精」26。張恩浦天師曾解釋說:「獄者禁也。古人畫地為牢,所以囚禁鬼邪。故下開井塹,上燃明燭,以象天牢貫索之牢也。」27 越人以牢獄鬼魅於深「井」之中作為鎮宅神符的完滿收功,似是對中國道教符文化的合理利用與發揮。

結束語

特殊的地緣、人緣及歷史親緣關係,使得越南長期浸潤於華夏文明的共同體中,成為漢文化圈中濡染中國文明最深的國家。黎正甫說:越南「於秦漢之際臣服於中國,其生活及一切建置悉仿自中國,故可為中國文化傳播於亞洲南部之代表」。28 馮承鈞說:「昔之四裔漫染中國文化之最深者莫逾越南。」29 文化,究其實質而言,是文明的核心。而信仰是植根於文化深層的思想和價值,是融入心靈的精神產品,因而成為民族文化的核心。

越南家庭鎮宅門符飽含的道教文化,表明道教已深深紮根於越南民眾的精神生活之中,對越南民間信仰乃至整個民族文化產生了重要而又深刻的影響。越南學者阮文輝說:「中國文化在越南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對越南各項制度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多

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記。」30 陳重金說:「風俗和政治大抵都是由學術和宗教演化而出。而我們的人已尊奉了中國的學術和宗教,則我們的一切也都完全效法中國。」「北屬時代長達一千多年,而這個時代我國的人情世俗如何,現在我們不甚了然。但有一點我們應該知道的是,從此以後國人濡染中國文明非常之深,儘管後世擺脫了附屬中國的桎梏,國人仍不得不受中國的影響。這種影響年深日久已成了自己的國粹。」31 在對越南發生重要影響圖 2中國虎與八卦合成的門符

Page 6: 試論越南 文化的道教意蘊 - daoist.org · 相似之處,故能一拍即合。14 正是因為有了信仰文化上的同質認同, 道教最終得以深根越南社會,成為影響

80 弘道 2015 年第 2 期 / 總第 63 期

的中國文化形態中,道教又居於首要地位。陳文饒指出 :「對越南影響最強烈、最持久的兩種中國宗教是道教和儒教。對於從前我國多數人來說,不是儒教,而正是道教,其影響最早、最深。」32

道教甚至成為越南時下信仰的主幹和越南宗教的主要代稱。阮志堅說:道教在越南民間就是越南宗教的總代理,即儒教、佛教和一些其他信仰都被人們歸為道教,構成越南農民宗教的總體。33

道教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又有根基之重。魯迅曾明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34 道教在越南信仰文化,即民族核心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表明越南傳統文化與中國文化仍然共處一體之中,即如郭廷以所言:「在環繞中國的鄰邦中,與中國接觸最早、關係最深,彼此歷史文化實同一體的,首推越南。」35 面對複雜的世界文化格局,中越文化共同體的固本開源和健康發展,應是中越文化交流首要廓清的戰略問題。

(本文屬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道教南傳越南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 12BZJ030)

1 呂士朋:《北屬時期的越南 ‧ 緒言》(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 年)。

2 法國遠東學院訂刊:《安南志原》(河內西曆1931 年發行),第 132 頁。

3〔越〕陳重金著,戴可來譯:《越南通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年),第 17 頁。

4 王家祐:《道教論稿》(成都:巴蜀書社,1987 年),第 163 頁。

5 同上,第 156 頁。6《理惑論》,見《弘明集》卷一。7 陳荊和編校:《大越史記全書》(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校正本,1984 年),第

132 頁。8王承文:〈葛洪早年南隱羅浮考論〉,廣州:《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 2期。

9 北京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中心:《北大亞太研究》第 2 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年),第 231 頁、第 247 頁。

10〔越〕明崢:《越南史略》(北京:三聯書店,1958 年),第 33 頁、第 44 頁。

11《道藏》,第 28 冊,第 674 - 675 頁。12《道藏》,第 22 冊,第 41 頁。13《道藏》,第 28 冊,第 674 頁。14陳筱微:〈對中越道教的幾點認識〉,昆明:《東南亞》,2001 年第 1期。

15 潘一德:《茅山上清靈符》(茅山道教文化研究室,1999 年編印),第 6頁。

16 殷偉:《圖說門神》(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09 年),第 14 頁。

17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 年),第 273 頁。

18 吳裕成:《中國門文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年),第 236 頁。

19 韋凡州:〈越南人信仰中的中越共同神研究〉,廣西民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年),第 33頁。

20《道藏》,第 3冊,第 1052 頁。21《道藏》,第5冊,第710頁;第32冊,第43頁。22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第 106 頁。

23 殷偉:《圖說門神》,第 14 頁。24〔越〕明崢:《越南史略》,第 44 頁。25 劉曉明:〈嶺南民間信仰與道教的互動——以嶺南巫嘯、符法為中心〉,見趙春晨:《嶺南宗教歷史文化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年),第 90 頁。

26《道藏》,第 29 冊,第 140 頁。27 張恩浦:〈道教問答錄〉,臺北:《道學雜誌》12 期,民國五十七年(1968 年)。

28 黎正甫:《郡縣時代之安南》(上海:商務印書館,1945 年),第 169 頁。

29 馮承鈞:〈占婆史譯序〉,見馬司帛洛:《占婆史》中譯本(北京:中華書局,1956 年)。

30〔越〕阮文輝:《越南古代文明史》英文版(河內:河內出版社,1995 年),第 279 頁。

31〔越〕陳重金:《越南通史》,第55頁、第3頁。32〔越〕陳文饒:《從十九世紀至八月革命前越南思想的發展》(河內:社會科學出版社,1973 年),第 458 頁。

33〔越〕阮志堅:《越南的傳統文化與民俗》(鄭曉雲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 171 頁。

34《魯迅全集》第 9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年),第 285 頁。

35 郭廷以等:《中越文化論集》( 一 )(臺灣: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出版,1956 年),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