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龍古鎮 - wen wei popdf.wenweipo.com/os/2017/06/04/kw0604ya-tk.pdf ·...

1
副刊 汲寶齋 責任編輯:趙雪馨 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 青龍古鎮 青龍古鎮 跨越千年 跨越千年 隆平寺塔基 上海,公認的現代化大都 市,其繁華發端於何年?或許你 會說,這還用問嗎?不就起自百餘 年前的小漁村。也有人會說,應該 根據上海建縣的時間而論,那就是 七百多年。然而,前不久揭曉的“二○ 一六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有了新 的說法,入圍“十大”的上海青浦青龍 鎮遺址考古成果告訴我們,早在唐宋時 期,上海就是繁華的貿易港口,更是海 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繁榮之 始,應是一千三百餘年前…… 青龍鎮,位於今天青浦區白鶴鎮境 內,相傳三國東吳孫權置青龍戰艦於此 而得名。唐天寶五年建鎮,到宋代達到 鼎盛,被稱為“東南巨鎮”,亦有“小 杭州”之譽。宋人應熙曾作《青龍賦》 專門歌頌這裏繁榮盛況“粵(越)有巨 鎮,其名青龍。控江而淮浙輻輳,連海 而閩楚交通。平分昆岫之蟾光,夜猿啼 古木;佔得華亭之秀色,曉鶴唳清風, 咫尺天光,依稀日域……猗歟,美哉, 惟此人傑而地靈,誠非他方之可及。” 東南巨鎮 古蹟難覓 因毗鄰吳淞江(今蘇州河)的區位 優勢,這裏一躍成為中國重要的對外貿 易港口,被稱為“海商輻湊之所”。文 獻記載“自杭、蘇、湖、常等州月 日而至,福、建、漳、泉、明、 越、溫、台等州歲二三至,廣南、 日本、新羅歲或一至”,反映了當 時繁盛的海上貿易狀況。繁榮 的經濟也引來了文人 墨客的垂青,北宋書畫家米芾 曾做過青龍鎮鎮監,著有《隆 平寺經藏記》,還繪過《滬南巒翠 圖》,細緻反映當地自然風光。他吟有 《吳江舟中詩》,墨跡迄今猶可見。梅 堯臣在青龍鎮住過一段時間,對這裏的 概貌作過考察。他所著的《青龍雜 誌》,可算第一部青龍鎮誌。蘇軾、蘇 轍兄弟亦都有關於青龍鎮的詩賦。 然而,一切的繁華對於今人來說, 現在都只能從紙上得來。細心的網遊達 人或許還能記起,膾炙人口的遊戲《古 劍奇譚》中的一個重要場景名為青龍 鎮。現實中,隨着吳淞江的淤塞,青龍 鎮的港口功能逐漸喪失,並逐漸衰敗, 終致淹沒於地下。 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陳傑介 紹,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有專家 根據文獻認識到了青龍鎮的歷史價值, 認為其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對外貿易港 口,無奈當時發現的相關實物證據很 少,即便到當地調查,也難覓多少遺 跡。梅堯臣文中記載的,青龍鎮曾有三 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橋、三十六 坊。如今只剩一座青龍塔。周邊的村民 也很少了解此處曾經的繁華。所以,青 龍鎮遺址的考古,亦如同一場現實版的 尋寶遊戲,卻沒有所謂的藏寶地圖、沒 有嚮導、沒有攻略。且,成果並非一朝 一夕可得,從最初的設想至如今的端倪 初現,滬上的考古工作者用了近三十 年。 轉機始於一九八八年,當地村民在 開挖窯河時發現一口唐代水井,並出土 了長沙窯貼花褐彩壺等瓷器。陳傑說, 這為他們尋找青龍鎮提供了重要線索 很可能就在這些農田、樹林之下, 還埋藏着古蹟。 唐代瓷片 宋代房基 從二○一○年開始,上海博物館考 古部研究部開始思索如何開展青龍鎮的 考古工作,並列入了當時開始興起的 “大遺址”考古範疇。借用現代的方 法,考古隊建立了遺址的地理信息系 統,並將遺址劃分為一百五十個大區進 行網絡化管理。當年的首次發掘就發現 了唐代瓷片、鋪地磚,宋代房基、水井 等遺跡,出土了四百多件可復原的唐宋 陶瓷器和大量磚瓦殘片。更引人矚目的 發現則出在二○一二年十月至二○一三 年二月的二次發掘。時任上海博物館館 長陳燮君向記者回憶起跟隨考古隊到現 場的情景,那時日落西山,暮色襲來, 而他們正站在唐宋建築的構件上,那種 震撼至今難忘。當時,出土的各類唐宋 文物實際上有近三千件,大多為瓷器。 最罕見的是兩件唐代瓷腰鼓,內壁為褐 色釉,鼓身兩端粗圓,中間腰細,外壁 凸起七道弦紋。這樣的腰鼓在唐代南方 諸瓷窯中從未曾發現,對研究中國陶瓷 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在青龍鎮老通波 塘西岸發現的唐代鑄鐵作坊則展現了上 海最早的“先進製造業”,也讓考古 隊員第一次找到了唐宋先民工作、生 活的足跡。 二○一五至一六 年,考古隊開始第三次挖掘, 陳傑介紹,這次頗具有鼓舞意 義的是,發現了文獻記載中的青龍鎮 “北寺”隆平寺塔基,其與現存的 “南寺”青龍塔一起,構成了復原青龍 鎮布局南北區域的兩個關鍵性地標。至 此,傳說中的青龍鎮已經初現端倪。 那麼,“寶藏”有哪些?專家們均 認為,最珍貴的收穫之一,無疑就是出 土了來自福建、浙江、江西等口可復 原瓷器六千餘件及數十萬片碎瓷片。這 也成為是次考古項目入圍“十大”的關 鍵性因素之一。 現代都市 古老歷史 青龍鎮出土的瓷器早期以唐代的越 窯、德清窯、長沙窯為主,至宋代則漸 以福建、浙江、江西的瓷器產品為大 宗。福建瓷器以義窯、東張窯、磁灶 窯、同安窯、建窯、浦口窯、遇林亭 窯、懷安窯等窯口為主;浙江瓷器有龍 泉窯、甌窯等;江西瓷器有景德鎮窯、 吉州窯等。這些出土瓷器也與韓國馬島 沉船、日本福岡博多遺址出土的瓷器組 合非常相似。說明當時許多瓷器產品運 到青龍鎮後,進而轉口外運,主要銷往 高麗與日本。 考古發現的瓷器與文獻記載相印 證,證明了青龍鎮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 港口之一,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添加了 新證據。 對於滬上的文博界人士來說,發掘 青龍鎮,尋寶還是其次,研究其歷史現 實價值才更關鍵。因此,此次青龍鎮遺 址入選“十大”亦增添了他們的 信心和熱情。上海博物館館長楊 志剛表示,青龍鎮遺址的新發現,也加 強了上海未來發展的自信心。畢竟這片 土地在城鎮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和“一帶 一路”建設中都起着支點作用,自古以 來都有着重要地位。 而陳燮君則認為,這也再次證明上 海在古文明考古方面並不遜於國內其他 文物大省。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此前 就呈現了“4+1+1”結構,遠的可以講到 距今六千年的馬家濱文化、五千年的崧 澤文化,四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三千七 百年前的馬橋文化,還有廣富林古文化 遺址、和二○○六年曾經入圍“全國十 大考古新發現”的志丹苑元代水閘遺 址。現在加上青龍鎮,這一個美麗的結 構又變為“4+1+1+2”。進一步看還能發 現,長江文明對於中華民族的孕育之功 與黃河文明同樣重要。 不過,專家們也均認為,青龍鎮考 古這場“遊戲”並沒有到所有“關卡” 都通了的時候,現在只是一個新的開 始,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進一步發 掘。至於遺址上是否建博物館、公園等 也言之過早。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公眾來說,已 經挖出的寶藏已經並非遙不可及。今年 三月上旬,上博就推出了“千年古港 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展”,展出三 次發掘的重要成果,包括修復完成的諸 多精美瓷器,這距離隆平寺塔基被發現 不過半年時間,其高效的布展能力 也獲得了高度肯定。如今,這一展 覽仍在進行當中。 ▲青龍鎮遺址考古現場,重見天日的隆平寺塔基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隆平寺塔不遠處,經過考古人員清淤工作後,重新冒 水的宋代古井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大公報》記者早前跟隨“上博” 考古隊前往隆平寺塔基所在地一探究 竟,因為錯過了大隊的班車,只能根據 前方發來的手機位置共享駕車前往。到 達當地時,導航就失靈了。始終顯示已 抵達目的地,但周圍就是一片茫茫農 田。 正如文獻所記載,曾經輝煌一時的 青龍鎮,早就淹沒於地下。其所在的青 浦區白鶴鎮,現在因出產草莓而出名。 走在鄉間小路上,詢問當地人可曾見過 考古隊,回答我的都是搖頭。所幸已經 抵達現場的“上博”工作人員提示,可 以先找一所學校,這才有村民表示認 識,但只能就近泊車步行前往,穿過兩 三條田間小路,爬過一座人跡罕至的土 橋,踩過幾處農田,終於找到了被圍起 來的隆平寺舊址。 前一刻還在孤獨和無助中不知所 措,忽然之間又峰迴路轉,豁然開朗, 這,大概就是考古者生活的常態。已經 重見天日的隆平寺塔基靜靜地矗立在那 裏。專家介紹,從塔基的直徑而言,其 體量超過目前上海所存的十三座古塔。 而其發現過程也頗有意思。現場的考古 隊員說,此地原本一塊葡萄地,租約期 滿,上海市農委原本要在這裏搞綠化。 一個偶然的機會,考古隊員在此挖掘發 現了一塊印有“入塔內”文字的模印字 磚,推測這應該是當地的佛教贊助人造 塔時所捐助的磚,由此推測傳說中的隆 平寺塔基遺址應該就在不遠的地方。功 夫不負有心人,在逐漸發掘過程中把塔 基完整揭露。 二○一六年九月,這裏發現了保存 完整的地宮,並出土了大量的古錢幣。 最震撼的是一件套函,函外左右各有一 座阿育王塔。套函共有四層,除了裝有 佛像、水井佛珠等供奉品外,還發現了 一個裝有舍利的銅瓶,充分印證了文獻 中關於隆平寺塔“中藏舍利”的記載。 現在,這些文物經過修復,已經在上海 博物館展出。而就在塔基周圍,現在仍 可以看到許多裸露出來的模印字磚,其 上刻有清晰的文字,所載內容均為“某 某人捨多少片”,例如,“陸仁安並妻 孟十娘捨八萬四千片”、“妻程二娘捨 磚”、“二萬片入塔內”,說明模印磚 上所載都是當時的捐助人捐贈的磚的數 量,而陸仁安及其妻孟十娘捨磚八萬四 千片可算目前所見捐贈數量最多的一例 記載。 就在塔基不遠處西南偏西方位,還 有一處古井讓同去的記者們駐足許久。 考古隊員說,這口宋代挖掘的深井剛剛 發現時已經被土填滿。經過不間斷細緻 清淤工作,現在泥土已經全部清空。四 點五米的井壁全部為磚砌,磚上也有記 載何人捐贈多少等內容。經過清理,地 下水又開始從井底往上冒,在稍遠處也 能聽到井底的潺潺水聲。 尋聲在井邊下蹲探頭,除了感嘆古 人心靈手巧,似乎也聽到了來自千年前 問候。 ▲隆平寺塔考古現場出土的磚塊,上面刻有清晰可見的 文字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考古人員在當地租用民宅,存放出土的大量瓷器和瓷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陶碾槽(宋代)和瓷 碾輪(唐代),青龍鎮 遺址出土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德清窯褐釉燭台,青 龍鎮遺址出土,唐代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木貼金臥佛像,隆平寺塔地宮出土,北 宋年間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修復後的長沙窯褐釉腰鼓,青龍鎮遺址 出土,唐代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鉛貼金阿育王 塔,隆平寺塔地宮 出土,北宋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青龍鎮現在 碩果僅存的地 標─青龍塔 上海博物館 供圖 ▲正在上博舉辦的“千年古港─上海青龍鎮遺址 考古展”現場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二○一五年度青龍鎮遺址發掘航拍圖 上海博物館供圖 掃描QR Code,上 大公網瀏覽更多藏 品資訊 大公報記者 張 帆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Nov-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青龍古鎮 - Wen Wei Popdf.wenweipo.com/os/2017/06/04/kw0604ya-TK.pdf · 平寺經藏記》,還繪過《滬南巒翠 圖》,細緻反映當地自然風光。他吟有 《吳江舟中詩》,墨跡迄今猶可見。梅

副刊汲寶齋 責任編輯:趙雪馨 2017年6月4日 星期日

青龍古鎮青龍古鎮跨越千年跨越千年

隆平寺塔基尋 找

上海,公認的現代化大都

市,其繁華發端於何年?或許你

會說,這還用問嗎?不就起自百餘

年前的小漁村。也有人會說,應該

根據上海建縣的時間而論,那就是

七百多年。然而,前不久揭曉的“二○

一六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有了新

的說法,入圍“十大”的上海青浦青龍

鎮遺址考古成果告訴我們,早在唐宋時

期,上海就是繁華的貿易港口,更是海

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繁榮之

始,應是一千三百餘年前……

青龍鎮,位於今天青浦區白鶴鎮境

內,相傳三國東吳孫權置青龍戰艦於此

而得名。唐天寶五年建鎮,到宋代達到

鼎盛,被稱為“東南巨鎮”,亦有“小

杭州”之譽。宋人應熙曾作《青龍賦》

專門歌頌這裏繁榮盛況“粵(越)有巨

鎮,其名青龍。控江而淮浙輻輳,連海

而閩楚交通。平分昆岫之蟾光,夜猿啼

古木;佔得華亭之秀色,曉鶴唳清風,

咫尺天光,依稀日域……猗歟,美哉,

惟此人傑而地靈,誠非他方之可及。”

東南巨鎮古蹟難覓因毗鄰吳淞江(今蘇州河)的區位

優勢,這裏一躍成為中國重要的對外貿

易港口,被稱為“海商輻湊之所”。文

獻記載“自杭、蘇、湖、常等州月

日而至,福、建、漳、泉、明、

越、溫、台等州歲二三至,廣南、

日本、新羅歲或一至”,反映了當

時繁盛的海上貿易狀況。繁榮

的經濟也引來了文人

墨客的垂青,北宋書畫家米芾

曾做過青龍鎮鎮監,著有《隆

平寺經藏記》,還繪過《滬南巒翠

圖》,細緻反映當地自然風光。他吟有

《吳江舟中詩》,墨跡迄今猶可見。梅

堯臣在青龍鎮住過一段時間,對這裏的

概貌作過考察。他所著的《青龍雜

誌》,可算第一部青龍鎮誌。蘇軾、蘇

轍兄弟亦都有關於青龍鎮的詩賦。

然而,一切的繁華對於今人來說,

現在都只能從紙上得來。細心的網遊達

人或許還能記起,膾炙人口的遊戲《古

劍奇譚》中的一個重要場景名為青龍

鎮。現實中,隨着吳淞江的淤塞,青龍

鎮的港口功能逐漸喪失,並逐漸衰敗,

終致淹沒於地下。

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陳傑介

紹,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有專家

根據文獻認識到了青龍鎮的歷史價值,

認為其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對外貿易港

口,無奈當時發現的相關實物證據很

少,即便到當地調查,也難覓多少遺

跡。梅堯臣文中記載的,青龍鎮曾有三

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橋、三十六

坊。如今只剩一座青龍塔。周邊的村民

也很少了解此處曾經的繁華。所以,青

龍鎮遺址的考古,亦如同一場現實版的

尋寶遊戲,卻沒有所謂的藏寶地圖、沒

有嚮導、沒有攻略。且,成果並非一朝

一夕可得,從最初的設想至如今的端倪

初現,滬上的考古工作者用了近三十

年。

轉機始於一九八八年,當地村民在

開挖窯河時發現一口唐代水井,並出土

了長沙窯貼花褐彩壺等瓷器。陳傑說,

這為他們尋找青龍鎮提供了重要線索

─很可能就在這些農田、樹林之下,

還埋藏着古蹟。

唐代瓷片宋代房基從二○一○年開始,上海博物館考

古部研究部開始思索如何開展青龍鎮的

考古工作,並列入了當時開始興起的

“大遺址”考古範疇。借用現代的方

法,考古隊建立了遺址的地理信息系

統,並將遺址劃分為一百五十個大區進

行網絡化管理。當年的首次發掘就發現

了唐代瓷片、鋪地磚,宋代房基、水井

等遺跡,出土了四百多件可復原的唐宋

陶瓷器和大量磚瓦殘片。更引人矚目的

發現則出在二○一二年十月至二○一三

年二月的二次發掘。時任上海博物館館

長陳燮君向記者回憶起跟隨考古隊到現

場的情景,那時日落西山,暮色襲來,

而他們正站在唐宋建築的構件上,那種

震撼至今難忘。當時,出土的各類唐宋

文物實際上有近三千件,大多為瓷器。

最罕見的是兩件唐代瓷腰鼓,內壁為褐

色釉,鼓身兩端粗圓,中間腰細,外壁

凸起七道弦紋。這樣的腰鼓在唐代南方

諸瓷窯中從未曾發現,對研究中國陶瓷

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而在青龍鎮老通波

塘西岸發現的唐代鑄鐵作坊則展現了上

海最早的“先進製造業”,也讓考古

隊員第一次找到了唐宋先民工作、生

活的足跡。

二○一五至一六

年,考古隊開始第三次挖掘,

陳傑介紹,這次頗具有鼓舞意

義的是,發現了文獻記載中的青龍鎮

“北寺”─隆平寺塔基,其與現存的

“南寺”青龍塔一起,構成了復原青龍

鎮布局南北區域的兩個關鍵性地標。至

此,傳說中的青龍鎮已經初現端倪。

那麼,“寶藏”有哪些?專家們均

認為,最珍貴的收穫之一,無疑就是出

土了來自福建、浙江、江西等窯口可復

原瓷器六千餘件及數十萬片碎瓷片。這

也成為是次考古項目入圍“十大”的關

鍵性因素之一。

現代都市古老歷史青龍鎮出土的瓷器早期以唐代的越

窯、德清窯、長沙窯為主,至宋代則漸

以福建、浙江、江西的瓷器產品為大

宗。福建瓷器以義窯、東張窯、磁灶

窯、同安窯、建窯、浦口窯、遇林亭

窯、懷安窯等窯口為主;浙江瓷器有龍

泉窯、甌窯等;江西瓷器有景德鎮窯、

吉州窯等。這些出土瓷器也與韓國馬島

沉船、日本福岡博多遺址出土的瓷器組

合非常相似。說明當時許多瓷器產品運

到青龍鎮後,進而轉口外運,主要銷往

高麗與日本。

考古發現的瓷器與文獻記載相印

證,證明了青龍鎮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

港口之一,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添加了

新證據。

對於滬上的文博界人士來說,發掘

青龍鎮,尋寶還是其次,研究其歷史現

實價值才更關鍵。因此,此次青龍鎮遺

址入選“十大”亦增添了他們的

信心和熱情。上海博物館館長楊

志剛表示,青龍鎮遺址的新發現,也加

強了上海未來發展的自信心。畢竟這片

土地在城鎮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和“一帶

一路”建設中都起着支點作用,自古以

來都有着重要地位。

而陳燮君則認為,這也再次證明上

海在古文明考古方面並不遜於國內其他

文物大省。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此前

就呈現了“4+1+1”結構,遠的可以講到

距今六千年的馬家濱文化、五千年的崧

澤文化,四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三千七

百年前的馬橋文化,還有廣富林古文化

遺址、和二○○六年曾經入圍“全國十

大考古新發現”的志丹苑元代水閘遺

址。現在加上青龍鎮,這一個美麗的結

構又變為“4+1+1+2”。進一步看還能發

現,長江文明對於中華民族的孕育之功

與黃河文明同樣重要。

不過,專家們也均認為,青龍鎮考

古這場“遊戲”並沒有到所有“關卡”

都通了的時候,現在只是一個新的開

始,仍有許多未解之謎等待進一步發

掘。至於遺址上是否建博物館、公園等

也言之過早。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公眾來說,已

經挖出的寶藏已經並非遙不可及。今年

三月上旬,上博就推出了“千年古港

─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展”,展出三

次發掘的重要成果,包括修復完成的諸

多精美瓷器,這距離隆平寺塔基被發現

不過半年時間,其高效的布展能力

也獲得了高度肯定。如今,這一展

覽仍在進行當中。

▲青龍鎮遺址考古現場,重見天日的隆平寺塔基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隆平寺塔不遠處,經過考古人員清淤工作後,重新冒水的宋代古井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大公報》記者早前跟隨“上博”

考古隊前往隆平寺塔基所在地一探究

竟,因為錯過了大隊的班車,只能根據

前方發來的手機位置共享駕車前往。到

達當地時,導航就失靈了。始終顯示已

抵達目的地,但周圍就是一片茫茫農

田。

正如文獻所記載,曾經輝煌一時的

青龍鎮,早就淹沒於地下。其所在的青

浦區白鶴鎮,現在因出產草莓而出名。

走在鄉間小路上,詢問當地人可曾見過

考古隊,回答我的都是搖頭。所幸已經

抵達現場的“上博”工作人員提示,可

以先找一所學校,這才有村民表示認

識,但只能就近泊車步行前往,穿過兩

三條田間小路,爬過一座人跡罕至的土

橋,踩過幾處農田,終於找到了被圍起

來的隆平寺舊址。

前一刻還在孤獨和無助中不知所

措,忽然之間又峰迴路轉,豁然開朗,

這,大概就是考古者生活的常態。已經

重見天日的隆平寺塔基靜靜地矗立在那

裏。專家介紹,從塔基的直徑而言,其

體量超過目前上海所存的十三座古塔。

而其發現過程也頗有意思。現場的考古

隊員說,此地原本一塊葡萄地,租約期

滿,上海市農委原本要在這裏搞綠化。

一個偶然的機會,考古隊員在此挖掘發

現了一塊印有“入塔內”文字的模印字

磚,推測這應該是當地的佛教贊助人造

塔時所捐助的磚,由此推測傳說中的隆

平寺塔基遺址應該就在不遠的地方。功

夫不負有心人,在逐漸發掘過程中把塔

基完整揭露。

二○一六年九月,這裏發現了保存

完整的地宮,並出土了大量的古錢幣。

最震撼的是一件套函,函外左右各有一

座阿育王塔。套函共有四層,除了裝有

佛像、水井佛珠等供奉品外,還發現了

一個裝有舍利的銅瓶,充分印證了文獻

中關於隆平寺塔“中藏舍利”的記載。

現在,這些文物經過修復,已經在上海

博物館展出。而就在塔基周圍,現在仍

可以看到許多裸露出來的模印字磚,其

上刻有清晰的文字,所載內容均為“某

某人捨多少片”,例如,“陸仁安並妻

孟十娘捨八萬四千片”、“妻程二娘捨

磚”、“二萬片入塔內”,說明模印磚

上所載都是當時的捐助人捐贈的磚的數

量,而陸仁安及其妻孟十娘捨磚八萬四

千片可算目前所見捐贈數量最多的一例

記載。

就在塔基不遠處西南偏西方位,還

有一處古井讓同去的記者們駐足許久。

考古隊員說,這口宋代挖掘的深井剛剛

發現時已經被土填滿。經過不間斷細緻

清淤工作,現在泥土已經全部清空。四

點五米的井壁全部為磚砌,磚上也有記

載何人捐贈多少等內容。經過清理,地

下水又開始從井底往上冒,在稍遠處也

能聽到井底的潺潺水聲。

尋聲在井邊下蹲探頭,除了感嘆古

人心靈手巧,似乎也聽到了來自千年前

問候。

▲隆平寺塔考古現場出土的磚塊,上面刻有清晰可見的文字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考古人員在當地租用民宅,存放出土的大量瓷器和瓷片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陶碾槽(宋代)和瓷碾輪(唐代),青龍鎮遺址出土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德清窯褐釉燭台,青龍鎮遺址出土,唐代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木貼金臥佛像,隆平寺塔地宮出土,北宋年間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修復後的長沙窯褐釉腰鼓,青龍鎮遺址出土,唐代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鉛貼金阿育王塔,隆平寺塔地宮出土,北宋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青龍鎮現在碩果僅存的地標─青龍塔上海博物館

供圖

▲正在上博舉辦的“千年古港─上海青龍鎮遺址考古展”現場 大公報記者張帆攝

▲二○一五年度青龍鎮遺址發掘航拍圖上海博物館供圖

掃描QR Code,上大公網瀏覽更多藏品資訊

大公報記者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