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乌鸦 又见八月瓜 -...

1
□ 雨田(绵阳) 洞天漂流之后 我乘着漂流船一路呼啸而去 穿过黑洞时 隐藏在寂寞心里的秘密已经不是 秘密了 我在反问自己 这就是梦想中的奇幻世界吗 洞里的每朵石花都在对我微笑 那古老的滴水声并没有失去本身 的透明度 而我站在这里 觉得 人是多么可怜而耻辱的过客 是的 这里再碎小的石头 它也是完整的石头 它的内心隐藏着还没有燃烧的火 焰 而我 抖颤着的灵魂不知为什么变得如 此的苍白 总有一天 我会把你的激情写进我的诗歌 让那些充满悲剧色彩的幽灵见鬼去吧 怀着光阴 我心旷神怡地和这里千奇百怪的 钟乳石一同衰老 隐藏着酒隐藏着风景 水比较透明的时候意味最浓 在洞天的最深处 真实就是在一滴水和另外的水之间 我凝望着 自己弯曲的影子 也许洞外的天空越来越薄时 隐藏在洞内的酒就会越来越香 我漫步地走着 是酒的品质支撑着我的胆量 在黑白颠倒的时代 只有酒这东西是我最真诚的朋友 漫步在这里 我也许就成了不是风景的风景 也许什么都不是 光阴在洞里的水面上漂着 我的梦境没有留下 守望的痕迹 或许颂歌的意义早就飘向了远方 只有孤独与我对视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 洞天短章 (二首) 感悟生命 夕阳西下,红枣儿似的,缀 在天边。鸟儿归巢,成群地飞过 头顶。趁兴到涪江边走走,有一 排排高大的桑树,结满了桑葚, 风儿轻轻吹来,桑叶翩翩起舞、 果子微微颤动。思绪被牵引,回 到童年那片翠绿的桑树林。 我的家乡盐亭,传说是“中 华始母” —黄帝元妃嫘祖的 故乡。到处都是桑树的势力!这 里地处浅丘,阳光充足,土质适 宜,风调雨顺,人们勤劳,世世 代代、家家户户栽桑养蚕。记忆 中的盐亭县城依山而建,街道 狭窄,屋房低矮,民风淳朴。每 年县上召开的蚕桑大会,那可 是最为隆重的,区社干部和养 蚕能手上千人齐聚一堂,把县 城大街小巷挤得水泄不通,车 辆骡马都无法停放。大街上一 辆辆彩车开过来开过去,一队 队的腰鼓队、乐器队、舞蹈队敲 敲打打打蹦蹦跳跳、披红挂绿 地从街口走过,那养蚕能手更 是披红戴花摇头晃脑在最前 面,比当新郎新娘还高兴。 我家住在北街,几分钟便 可出城。那时,我们放假时总要 出城摘桑果,也就是桑葚。中药 材公司收购桑葚一两分钱一 斤。桑葚成熟季节,也是麦收季 节,还是养蚕旺季,桑树兼具男 子汉的阳刚气质和妩媚女子的 风韵。新生的桑叶更是翠绿欲 滴,随风轻摇,枝叶下那一串串 三五成聚、七八成砣的桑葚分 外明艳耀眼,溢出软甜的香,用 力吸,还嗅得出酒味;像宝石, 像玛瑙,微微闪动,很是诱人。 一到桑树林,看到长条条、 乌油油的桑葚,心中便有说不出 的惊喜,不等放好竹篮,大家就 飞快地采摘起来。每人一天最多 能摘上十来斤。小小年纪,有时 又贪玩,只要到了桑林,便是孩 子们的天下,游鱼入水,你钻进 我打出,嘻哈连天,脚下跺着的 泥土松软、舒适,空气格外清新。 由于那时家穷,桑葚是我们 最好的零食。熟透的桑葚呈暗紫 色,浑身透着光亮,充满了水分, 摘的时候也只能轻轻地摘,稍不 小心还会挤出汁水来。我们一边 采一边吃,脸上、衣裤上全都流 满了紫色的汁水,还相互嘻笑着 对方的滑稽和馋样。 桑树不仅是水土保持、防 尘固沙的绝好树种,木材还可 制作家具、农具,并可以作小建 筑材;桑叶是喂桑蚕的主要食 料;桑皮可以造纸;桑条可以编 筐;桑葚可以酿酒,也是很好的 中药材,具有补肝益肾、滋阴养 血、黑发明目、祛斑延年的功 效。难怪,家乡的人民是那样的 热爱桑树哟! 故乡的桑树 岁月留痕 凡人凡事 据说乌鸦能嗅出死亡或腐败的气味, 并由此预言一个人的死,却不能预知人类 的恶毒和诡计多端,以及这种恶毒和诡计 多端所散发出的气息。 在中国人心目中,乌鸦是不吉祥的 动物,是报凶信的使者。如果某户人家将 有灾祸,乌鸦便会栖息在门前的树上;如 果某个朝代即将灭亡,乌鸦便会群集于 华表之上—聒噪。相信科学的现代人 认为,这是迷信,然而,真正迷信的永远 是人,而不是动物。乌鸦只不过具有某种 不为人知的“特异功能”而已。 我们对乌鸦的误解实在由来已 久。可在邻国日本,庙宇或神社密密的 林子里,栖息着众多的乌鸦,早上呱呱 地叫着,掠过天空,自由觅食,它们与 神为邻,可谓神鸦。其实,将乌鸦视为 神鸦在中国古代大有人在,宋人孙光 宪就曾在一首《竹枝词》中写道:“商女 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而近 年来出土汉简上的一篇俗赋,名字就 叫《神乌赋》,神鸟不就是乌鸦么?樱 花之国的风俗,其实就来自中国。 不仅如此,在中国最古老的浮雕上, 乌鸦就已被描述为太阳中的动物,与之 相对应的是月亮中的玉兔。正所谓金乌 玉兔。据说,从前太阳中曾有十只乌鸦, 它们散发出大量的热能,几乎将人类晒 死。后来有个弓箭手后羿,将它们射下九 只,所以现在太阳里就只剩下硕果仅存 的一只乌鸦了。相传这只红乌鸦有三条 腿,是西王母的信使,专司为西王母取食 之职,同时又是周王朝的象征动物,因为 周王朝认为自己如同太阳一样光辉而长 久。在后来的文字记载中,人们还把乌鸦 当作“孝鸟”。《春秋元命苞》就说,“乌,孝 鸟也。”据说,这是因为乌鸦反哺的缘故。 有一首童谣这样写道:“乌鸦乌鸦对我 叫,乌鸦真真孝。乌鸦老了不能飞,对着 小鸦啼,小鸦朝朝打食归。打食归来先喂 母,母亲从前喂过我。” 不知为何,后来人们对乌鸦的态度 慢慢变了。理学家朱熹说:“乌,鸦,黑 色,皆不祥之物,人所恶见者也。”在西 方,对乌鸦也颇多微词,有关乌鸦座的 来历便是明证。在希腊神话中,传说太 阳神阿波罗养了一只乌鸦。有一天,阿 波罗拿出个大银杯,命乌鸦去河边舀一 杯净水给宙斯上供。谁知过了好久也不 见乌鸦的影子。原来,乌鸦栖在一棵无 花果树上打起了瞌睡,直到一个熟透的 无花果落在头上,才把它从好梦中惊 醒。乌鸦吓了一跳,嘴里衔着的大银杯 掉了下来,正好砸在一条从树下爬过的 大蛇身上。乌鸦叼着蛇睡眼惺忪地飞了 回 来 ,阿 波 罗 责 问 它 为 什 么误事,它辩 解道:“是这条蛇和我捣乱。”这条倒霉 的蛇就是长蛇座,那个银杯就是巨爵 座,而那只被傲慢的希腊人视为“又笨 又懒的家伙”、更加倒霉的乌鸦,自然就 是乌鸦座了。 其实,乌鸦与被誉为“吉祥之鸟”的 喜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什么厚此薄 彼,非得把乌鸦打入“丑恶”一类?是因 为乌鸦饶舌,讲真话吗?实在让人弄不 明白。某种意义上讲,已故文学巨匠巴 金先生就是一只乌鸦,他一生都在致力 于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他是一只 多么正直、善良、勇敢、可爱的乌鸦啊! 德国有句俗谚,说是一只乌鸦不会啄掉 另一只乌鸦的眼睛。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得主、动物行为学大师劳伦兹研究发 现,一只驯养了的乌鸦,非但不会啄它 的同类,更不会想到去碰你的眼睛,需 要提防的永远是人。由此看来,乌鸦并 非不祥之物。民间不是一直用“乌纱帽” 来代表仕途吗?那些胸怀远大、野心勃 勃的男人,哪个不想拥有这样一顶“帽 子”呢?其实,乌鸦并不在乎你的误解, 你甚至可以继续误解乌鸦,但请记住这 样一句话:“诚实的乌鸦比虚假的喜鹊 好。”在对乌鸦的态度上,古希腊犬儒学 派创始人安提西尼最直接。比起阿谀奉 承之辈,这位大哲学家更喜欢乌鸦,他 说:“落在乌鸦爪下也比落在阿谀奉承 之辈的手里好:乌鸦攻击的是尸体,阿 谀奉承之辈吞的是活人。” (作者系著名诗人,《艺术村》杂志主编) 被误解的乌鸦 西蜀 · 副刊 3 2017 11 19 日 星期日 主 编 佘小玉 编 辑 孙兴伟 组 版 李玉梅 总校对 袁利红 八月瓜,一种野果,曾被我 视为山间美味。随着我离家求学 谋生越走越远,对家乡的山水愈 来愈陌生,它也渐渐消失在我的 记忆中。前不久,当在超市里见 到这些弯弯曲曲、肥肥胖胖的家 伙时,一种辛酸而又幸福的感觉 在心中弥漫开来,那种温情的回 忆一下子被点燃。 八月瓜因在农历八月成熟 而得名,形似香蕉,瓜皮成熟时 会炸裂开来,瓜瓤由晶体状灰 白色的肉和籽组成,味道微甜。 这个如今被视为珍奇的野果, 当年曾经陪伴了我和姐姐的童 年,是最饥饿难耐时的珍馐。 读小学时,我家还住在山 上,每天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 路才能到学校,漫长的山路成了 消耗我们体力的最大障碍。家里 条件十分困难,能够上学已经很 不容易,中午几乎没有饭吃,一 到下午肚子就饿得咕咕叫。于 是,我们盼望着能够早点放学, 到山路边找野果吃。这些野果 中,最期待的正是八月瓜。不过 八月瓜只有在农历八月才有,也 不多,被我们视为宝贝。姐姐比 我大 4 岁多,每次都是她到荆棘 丛中去打八月瓜,我在外面帮她 “遥控指挥”。每当姐姐“凯旋”, 我们轻轻剥开瓜皮,迅速一口吞 下瓜瓤时,幸福之感难以言表, 简直是世界上最佳的美味。 八月瓜往往都长在一些很 偏僻树林又茂密的地方,摘到它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 要爬很高的崖壁,有时候会碰到 荆棘的尖刺划伤身体,有时会被 野蜂、毛毛虫等蜇伤,甚至还有 可能遇到长蛇……即使有不少 危险,但饥饿促使我们去冒险, 还有巨大的刺激和愉悦。 八月瓜的生命是短暂的,前 后也就那么一两个月,而我们上 学的日子是漫长的。因此,在那 条崎岖的山路上,陪伴我们度过 的不只是八月瓜,还有那些各种 奇形怪状的野果,比如刺梨子、 刺苔、丝毛根、羊奶子、野桃子等 等。它们在我们的童年里发挥了 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 最让我留恋痴迷还是八月瓜,因 为它永远那么厚实可爱,能够让 我们大饱口福,有更好的体力去 跨越那漫长崎岖的山路。 如今,多年过去,我从离家 求学直至工作,再无打八月瓜 的经历,但八月瓜永不失约,依 旧年年到来。它也由当年我们 孩童喜好的野果,如今变成了 超市中众人追捧的佳肴,实现 了命运的飞跃,就像我读书求 学走出乡关改变命运一样。 当我再次回眸审视这些肥 肥胖胖的家伙时,我从心底感 到庆幸和感激,它们陪伴了我 的童年,充实了我的人生。 又见八月瓜 在当代绵阳诗坛,良草无疑是一位 有着大地情怀的诗人。从上个世纪80年 代以来,他便先后在全国的各类报刊上 发表了近千首诗歌作品,收入各种诗歌 选本的佳作更是不胜枚举,并出版了标 识着自身诗歌创作成就的诗集《心灵的 风景》。良草的诗歌创作,从题材内容的 构成上虽然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但 主要表现出对现实生存和乡土情感的诗 意书写,并显现出一定意义的大地情怀; 从艺术表达的层面看,既没有刻意地追 随现代派过于幻象迷离的遗风,也并没 有全然按照传统的艺术标准来进行诗艺 世界的建构,而是让诗歌驯服于自己的 情感与思想、心灵与精神的表达需要,这 就将诗人在生命历程中的各种直觉和感 悟进行了充分的艺术化,他的诗歌便在 绵阳当代诗坛上构造出了一种既相似又 存异的艺术风格。 如果把一首好诗比喻成一块精致的 砖、一片美妙的瓦,一本优秀的诗集就 有如诗人精心建造的一座壮观的建筑, 诗人便是它的设计师和建造者。良草正 是如此地去建筑他的诗歌楼宇的。诗人 仿佛有一双充满情感色彩和艺术气质 的心灵之手,现实世界里的任何凌乱散 碎的沙石被他轻轻地一挥一搓,就变换 为一座风致的建筑,镶嵌于参差错落的 诗歌群楼中。在那充溢着魔力的“远方的 召唤”下,诗人满怀深情地去捡拾一个个 在“思维的历程”中纷纷扬扬深深浅浅的 “记忆的碎片”。那些令诗人如此心动神 移的碎片上究竟镌刻着什么?是那些曾 经魂绕梦萦的深情“凝望”,是那些未能 解答诠释的人生“命题”,是那些既没有 开花也未结果的“希望”,是那些从来就 没有发出的“馈赠”,还是波浪起伏的雪 线、绿意摇曳的水草、高低曲回的音阶、 难以打捞的梦呓,抑或是埋藏在泥土里 的心事、锻铸钢铁时的光芒、远逝于岁 月的灿烂星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 我们无法完整而深入地破译,因为它们 在诗人的心里珍藏已久,全然被诗人的 情思酿制为一种捉摸不透的充满神性 的心意或梵语。但我们能从这些不断流 溢出的群落意象中,清晰地感受到一种 节奏十分鲜明又错落跌宕的气势韵致, 一种被激情和灵魂浇铸出的阳光,和由 这种阳光穿越的美的体味与悟会。因此, 无论是对珍藏于心底的碎片似的父母关 爱的描绘,还是对曾经使自己狂热悸动 的恋情的抒发,或是对淳朴真纯、厚道勤 劳的乡风的吟唱,抑或是对生存境遇中 那些感人的人生细节的歌咏,他都表现 出当下诗歌创作中少有的纯情与真挚, 而以自然流畅、清新婉丽的诗风的构建 来确证自己是一位情感强烈又具有大 地情怀的诗人。 那些昔日的碎片并非全部地驯服于 诗人的心灵所向,它们中的许多纷纷从 诗人指尖的夹缝与目光的间隙流水般逝 去,或是成为某种刮痛了人类神经的 “风”,或是成为一些在时光隧道里行走 的历史传说,或者是一张钉在生活墙上 的深奥地图,或者是始终在生命流浪的 荒径上孤独前行的梦,也或者是一缕弥 漫在诗人诗歌中的芬芳,是一句能够裸 露诗人心迹的格言。它们又历经诗人的 情感过滤和不断整合,最终凝聚为遥远 的“情感家园”的背景。在这样的家园里, 诗人的步伐是匆忙又凝重的,诗人的情 绪是纷乱又稳定的,在深入情感的经脉 中又超越其上而富于理性的认知。诗人 具有超常的机智与艺术直觉能力,他认 真细致地深入自己熟悉的生活世界,或 执著深情地《凝望一片绿叶》,因为置身 于这绿叶丛中,诗人得以“把复杂的叶 脉/与许多事物的本质/归纳为一生的命 运”;或以高度的冷静去《静观一条河 流》,雪则是雨的影子,它随意地舒展双 臂就“构成了某种岁月的风景”,使我们 必须按照事物的本质去打发每一个日 子;或远离喧哗的城市走进《夜深人静》 的原野,“追随一只翻飞的萤火虫/沉浸 在一缕夜来香的芬芳中”,寻觅到一种从 未有过的内心宁静和精神寄托, “为一个 人一生的命运/写下一行行祝福的文 字”;或是新颖别致地倾听《树》的生长力 量和努力追求生命高度的呐喊,《山峦》 的表里如一的爱情和始终坚挺的血性, 以及《那支曲子》在肥沃泥土上所奏出的 美妙音符,让它们穿越“夏天的蝉鸣/和 秋天的金黄”、春天的绿韵和冬天的纯 净,割破虚枉的生命与人生的影子,使我 和我们这些接近腐朽也“还可以燃烧”的 匆匆《过客》,“以生命最宁静的方式/守 候情感的家园”,支撑起我们赖以存在的 内在魂灵。诗人的激情有如湍急的江流冲 击着各种“法典”的闸门,竭力使语义原生 的活力幡然苏醒,在一种自己认定的时间 序列和审美意蕴中化为意象群落的起伏 跌宕而迫近较高的澄明的境界,从而达成 诗意与诗艺的光芒的创造,这正如海德格 尔所说的“保持着太阳的光辉”。 跃出心灵独语的情感界面,进入蕴 涵丰富、内存深广的乡土世界,诗人便渐 次触摸到了原野的广袤、乡土的容涵、亲 情的厚重、农事的紧要。这些在诗人的思 想情感中纷纷复活的乡土影像,为他创 造另一种心灵深处的风景提供了非常重 要的精神资源和审美动力,这幅风景就 是将土地、亲情、农事、村庄进行了深度 融合而构造出的阔大的风景。诗人的思 想触角深入到自己熟稔的土地和生长于 土地上的生命,便不断地被树枝、瓜藤、 水稻、田野、雨水等乡土物象打扰,既感 慨生命历程的艰难又赞美生命的不凡创 造。诗人虽是对平凡的乡土存在的深情 吟咏,却并不把描绘的重点放在它的自 然生命状态上,也不在于强调它对我们 个体生命所赋予的那种实际的生存意 义,而是凸显它对于整个人类的生命意 义,这样的乡土存在就不仅仅是对我们 个体生命与灵魂的支撑,更是对整个人 类的历史进程和人类的生命不断繁衍、 人类的文明不断前行的支撑。它的存在 就具有经典性真理的意义和人类学的意 义,因而在诗人看来,一部人类的历史其 实就是一种乡土的历史。诗人对乡土存 在的思想情感,通过诗句的有效放纵、韵 律的流程设置、意象的空间扩展、语言的 张力增加和审美的力度显示等的艺术传 递,使一种凡常的乡土串联起了人类文 明的历史,这样的乡土便如我们的根脉。 如果把诗人分为大地型和天空型,那 么中国的诗人都普遍属于大地型,良草也 是大地型的,他的诗歌不仅植根于大地、钟 情于大地,并且通过对大地存在的诗意书 写,来力证自己的思想和情怀。大地是他诗 歌生命的启航,又是他诗歌艺术的旨归。 (作者系绵阳师范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 徜徉于大地的深情歌咏 — 绵阳当代诗歌创作论之良草 文艺评论 亲情亲恩 刚刚从医院出来,路过菜 市场,准备买些菜回家简单做 一顿午饭。 走到市场门口,两边有许 多卖菜的,而这些人几乎都是 城周边的农民。 来回走了几圈,没想好买什么 菜。也许是太阳太大,也许是连走了 几圈,总之,头开始有些昏,而且还 有些站不稳。为了避免昏倒,我停 下了脚步,慢慢地蹲下。这时,耳边 传来一个女声: “买鸡蛋吗?这是 正宗的土鸡蛋哦。” 我本想告诉她,不买,家里 冰箱还有很多鸡蛋。可当我抬 头看了看眼前卖鸡蛋的人时, 决定买下她所有的鸡蛋。 眼前的她,头发几乎全白, 一脸的皱纹,已经没有一块平整 的皮肤,身上穿的是已经洗褪色 的帆布衣服,我看到领口有针线 缝补的地方,脚上是一双手工做 的黑色方口布鞋,而在她的眼神 里,我看到的净是质朴。 我突然想到了老家的母亲, 想到了母亲脚上的布鞋,想到了也 会站在市场门口卖东西的母亲。 我轻声问卖鸡蛋的人:“有 多少鸡蛋,总共多少钱?” “一共 23 个鸡蛋,9 元钱 10 个。我算 算, 2、 9就18元, 3 个鸡蛋 2 块 7, 这18元的2块7,一共24块7。” “好,谢谢你,帮我一起装起 来。” “你全部买,那 7 角就算了, 你就给 24 吧。”她算错了!可我 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点点头。 我从钱包里拿出一元和 5 角的零钱,一大把全交给她,而 我知道远远不止 24 元。 我把钱递给她后,起身准备 快速离开,就在我没走几步时, 隐约身后有人对话:“其实平时 我都是卖 10 元 10 个的,但那姑 娘脸那么苍白,我就想到在城里 打工身体不好的女儿……” 听到这,我眼泪有些止不住! 换位的思念 □ 刘德荣 (成都) 去远方 看大海吞噬落日 看理想托起宇宙 幸福与悲剧 卑微与高贵 离你最近的东西 永远,与你保持着 最远的距离 穿过深海,跨过银河 我看到 世间,死一般沉寂 我要去的远方 在更远的地方 (作者系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远方

Upload: others

Post on 18-Oct-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 雨田(绵阳)

    洞天漂流之后

    我乘着漂流船一路呼啸而去穿过黑洞时隐藏在寂寞心里的秘密已经不是

    秘密了我在反问自己这就是梦想中的奇幻世界吗

    洞里的每朵石花都在对我微笑那古老的滴水声并没有失去本身

    的透明度而我站在这里 觉得人是多么可怜而耻辱的过客

    是的 这里再碎小的石头它也是完整的石头它的内心隐藏着还没有燃烧的火

    焰 而我抖颤着的灵魂不知为什么变得如

    此的苍白

    总有一天我会把你的激情写进我的诗歌让那些充满悲剧色彩的幽灵见鬼去吧怀着光阴我心旷神怡地和这里千奇百怪的

    钟乳石一同衰老

    隐藏着酒隐藏着风景

    水比较透明的时候意味最浓在洞天的最深处真实就是在一滴水和另外的水之间我凝望着自己弯曲的影子也许洞外的天空越来越薄时隐藏在洞内的酒就会越来越香我漫步地走着是酒的品质支撑着我的胆量在黑白颠倒的时代只有酒这东西是我最真诚的朋友漫步在这里我也许就成了不是风景的风景也许什么都不是光阴在洞里的水面上漂着我的梦境没有留下守望的痕迹或许颂歌的意义早就飘向了远方只有孤独与我对视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诗人)

    洞天短章(二首)

    感悟生命

    席永君(成都)

    廖伦涛(绵阳)

    夕阳西下,红枣儿似的,缀在天边。鸟儿归巢,成群地飞过头顶。趁兴到涪江边走走,有一排排高大的桑树,结满了桑葚,风儿轻轻吹来,桑叶翩翩起舞、果子微微颤动。思绪被牵引,回到童年那片翠绿的桑树林。

    我的家乡盐亭,传说是“中华始母”——黄帝元妃嫘祖的故乡。到处都是桑树的势力!这里地处浅丘,阳光充足,土质适宜,风调雨顺,人们勤劳,世世代代、家家户户栽桑养蚕。记忆中的盐亭县城依山而建,街道狭窄,屋房低矮,民风淳朴。每年县上召开的蚕桑大会,那可是最为隆重的,区社干部和养蚕能手上千人齐聚一堂,把县城大街小巷挤得水泄不通,车辆骡马都无法停放。大街上一辆辆彩车开过来开过去,一队队的腰鼓队、乐器队、舞蹈队敲敲打打打蹦蹦跳跳、披红挂绿地从街口走过,那养蚕能手更是披红戴花摇头晃脑在最前面,比当新郎新娘还高兴。

    我家住在北街,几分钟便可出城。那时,我们放假时总要出城摘桑果,也就是桑葚。中药材公司收购桑葚一两分钱一斤。桑葚成熟季节,也是麦收季节,还是养蚕旺季,桑树兼具男子汉的阳刚气质和妩媚女子的

    风韵。新生的桑叶更是翠绿欲滴,随风轻摇,枝叶下那一串串三五成聚、七八成砣的桑葚分外明艳耀眼,溢出软甜的香,用力吸,还嗅得出酒味;像宝石,像玛瑙,微微闪动,很是诱人。

    一到桑树林,看到长条条、乌油油的桑葚,心中便有说不出的惊喜,不等放好竹篮,大家就飞快地采摘起来。每人一天最多能摘上十来斤。小小年纪,有时又贪玩,只要到了桑林,便是孩子们的天下,游鱼入水,你钻进我打出,嘻哈连天,脚下跺着的泥土松软、舒适,空气格外清新。

    由于那时家穷,桑葚是我们最好的零食。熟透的桑葚呈暗紫色,浑身透着光亮,充满了水分,摘的时候也只能轻轻地摘,稍不小心还会挤出汁水来。我们一边采一边吃,脸上、衣裤上全都流满了紫色的汁水,还相互嘻笑着对方的滑稽和馋样。

    桑树不仅是水土保持、防尘固沙的绝好树种,木材还可制作家具、农具,并可以作小建筑材;桑叶是喂桑蚕的主要食料;桑皮可以造纸;桑条可以编筐;桑葚可以酿酒,也是很好的中药材,具有补肝益肾、滋阴养血、黑发明目、祛斑延年的功效。难怪,家乡的人民是那样的热爱桑树哟!

    故乡的桑树

    岁月留痕

    凡人凡事

    据说乌鸦能嗅出死亡或腐败的气味,并由此预言一个人的死,却不能预知人类的恶毒和诡计多端,以及这种恶毒和诡计多端所散发出的气息。

    在中国人心目中,乌鸦是不吉祥的动物,是报凶信的使者。如果某户人家将有灾祸,乌鸦便会栖息在门前的树上;如果某个朝代即将灭亡,乌鸦便会群集于华表之上——聒噪。相信科学的现代人认为,这是迷信,然而,真正迷信的永远是人,而不是动物。乌鸦只不过具有某种不为人知的“特异功能”而已。

    我 们 对 乌 鸦 的 误 解 实 在 由 来 已久。可在邻国日本,庙宇或神社密密的林子里,栖息着众多的乌鸦,早上呱呱地叫着,掠过天空,自由觅食,它们与神为邻,可谓神鸦。其实,将乌鸦视为神鸦在中国古代大有人在,宋人孙光宪就曾在一首《竹枝词》中写道:“商女经过江欲暮,散抛残食饲神鸦。”而近年来出土汉简上的一篇俗赋,名字就叫《神乌赋》,神鸟不就是乌鸦么?樱

    花之国的风俗,其实就来自中国。不仅如此,在中国最古老的浮雕上,

    乌鸦就已被描述为太阳中的动物,与之相对应的是月亮中的玉兔。正所谓金乌玉兔。据说,从前太阳中曾有十只乌鸦,它们散发出大量的热能,几乎将人类晒死。后来有个弓箭手后羿,将它们射下九只,所以现在太阳里就只剩下硕果仅存的一只乌鸦了。相传这只红乌鸦有三条腿,是西王母的信使,专司为西王母取食之职,同时又是周王朝的象征动物,因为周王朝认为自己如同太阳一样光辉而长久。在后来的文字记载中,人们还把乌鸦当作“孝鸟”。《春秋元命苞》就说,“乌,孝鸟也。”据说,这是因为乌鸦反哺的缘故。有一首童谣这样写道:“乌鸦乌鸦对我叫,乌鸦真真孝。乌鸦老了不能飞,对着小鸦啼,小鸦朝朝打食归。打食归来先喂母,母亲从前喂过我。”

    不知为何,后来人们对乌鸦的态度慢慢变了。理学家朱熹说:“乌,鸦,黑色,皆不祥之物,人所恶见者也。”在西

    方,对乌鸦也颇多微词,有关乌鸦座的来历便是明证。在希腊神话中,传说太阳神阿波罗养了一只乌鸦。有一天,阿波罗拿出个大银杯,命乌鸦去河边舀一杯净水给宙斯上供。谁知过了好久也不见乌鸦的影子。原来,乌鸦栖在一棵无花果树上打起了瞌睡,直到一个熟透的无花果落在头上,才把它从好梦中惊醒。乌鸦吓了一跳,嘴里衔着的大银杯掉了下来,正好砸在一条从树下爬过的大蛇身上。乌鸦叼着蛇睡眼惺忪地飞了回来,阿波罗责问它为什么误事,它辩解道:“是这条蛇和我捣乱。”这条倒霉的蛇就是长蛇座,那个银杯就是巨爵座,而那只被傲慢的希腊人视为“又笨又懒的家伙”、更加倒霉的乌鸦,自然就是乌鸦座了。

    其实,乌鸦与被誉为“吉祥之鸟”的喜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为什么厚此薄彼,非得把乌鸦打入“丑恶”一类?是因为乌鸦饶舌,讲真话吗?实在让人弄不明白。某种意义上讲,已故文学巨匠巴

    金先生就是一只乌鸦,他一生都在致力于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他是一只多么正直、善良、勇敢、可爱的乌鸦啊!德国有句俗谚,说是一只乌鸦不会啄掉另一只乌鸦的眼睛。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动物行为学大师劳伦兹研究发现,一只驯养了的乌鸦,非但不会啄它的同类,更不会想到去碰你的眼睛,需要提防的永远是人。由此看来,乌鸦并非不祥之物。民间不是一直用“乌纱帽”来代表仕途吗?那些胸怀远大、野心勃勃的男人,哪个不想拥有这样一顶“帽子”呢?其实,乌鸦并不在乎你的误解,你甚至可以继续误解乌鸦,但请记住这样一句话:“诚实的乌鸦比虚假的喜鹊好。”在对乌鸦的态度上,古希腊犬儒学派创始人安提西尼最直接。比起阿谀奉承之辈,这位大哲学家更喜欢乌鸦,他说:“落在乌鸦爪下也比落在阿谀奉承之辈的手里好:乌鸦攻击的是尸体,阿谀奉承之辈吞的是活人。”(作者系著名诗人,《艺术村》杂志主编)

    被误解的乌鸦

    西蜀·副刊 32017年11月19日 星期日主 编 佘小玉 编 辑 孙兴伟 组 版 李玉梅 总校对 袁利红

    刘明川(涪城)

    八月瓜,一种野果,曾被我视为山间美味。随着我离家求学谋生越走越远,对家乡的山水愈来愈陌生,它也渐渐消失在我的记忆中。前不久,当在超市里见到这些弯弯曲曲、肥肥胖胖的家伙时,一种辛酸而又幸福的感觉在心中弥漫开来,那种温情的回忆一下子被点燃。

    八月瓜因在农历八月成熟而得名,形似香蕉,瓜皮成熟时会炸裂开来,瓜瓤由晶体状灰白色的肉和籽组成,味道微甜。这个如今被视为珍奇的野果,当年曾经陪伴了我和姐姐的童年,是最饥饿难耐时的珍馐。

    读小学时,我家还住在山上,每天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漫长的山路成了消耗我们体力的最大障碍。家里条件十分困难,能够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中午几乎没有饭吃,一到下午肚子就饿得咕咕叫。于是,我们盼望着能够早点放学,到山路边找野果吃。这些野果中,最期待的正是八月瓜。不过八月瓜只有在农历八月才有,也不多,被我们视为宝贝。姐姐比我大4岁多,每次都是她到荆棘丛中去打八月瓜,我在外面帮她

    “遥控指挥”。每当姐姐“凯旋”,我们轻轻剥开瓜皮,迅速一口吞下瓜瓤时,幸福之感难以言表,简直是世界上最佳的美味。

    八月瓜往往都长在一些很偏僻树林又茂密的地方,摘到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时候要爬很高的崖壁,有时候会碰到荆棘的尖刺划伤身体,有时会被野蜂、毛毛虫等蜇伤,甚至还有可能遇到长蛇……即使有不少危险,但饥饿促使我们去冒险,还有巨大的刺激和愉悦。

    八月瓜的生命是短暂的,前后也就那么一两个月,而我们上学的日子是漫长的。因此,在那条崎岖的山路上,陪伴我们度过的不只是八月瓜,还有那些各种奇形怪状的野果,比如刺梨子、刺苔、丝毛根、羊奶子、野桃子等等。它们在我们的童年里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最让我留恋痴迷还是八月瓜,因为它永远那么厚实可爱,能够让我们大饱口福,有更好的体力去跨越那漫长崎岖的山路。

    如今,多年过去,我从离家求学直至工作,再无打八月瓜的经历,但八月瓜永不失约,依旧年年到来。它也由当年我们孩童喜好的野果,如今变成了超市中众人追捧的佳肴,实现了命运的飞跃,就像我读书求学走出乡关改变命运一样。

    当我再次回眸审视这些肥肥胖胖的家伙时,我从心底感到庆幸和感激,它们陪伴了我的童年,充实了我的人生。

    又见八月瓜

    冯源(绵阳)

    在当代绵阳诗坛,良草无疑是一位有着大地情怀的诗人。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他便先后在全国的各类报刊上发表了近千首诗歌作品,收入各种诗歌选本的佳作更是不胜枚举,并出版了标识着自身诗歌创作成就的诗集《心灵的风景》。良草的诗歌创作,从题材内容的构成上虽然所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但主要表现出对现实生存和乡土情感的诗意书写,并显现出一定意义的大地情怀;从艺术表达的层面看,既没有刻意地追随现代派过于幻象迷离的遗风,也并没有全然按照传统的艺术标准来进行诗艺世界的建构,而是让诗歌驯服于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心灵与精神的表达需要,这就将诗人在生命历程中的各种直觉和感悟进行了充分的艺术化,他的诗歌便在绵阳当代诗坛上构造出了一种既相似又存异的艺术风格。

    如果把一首好诗比喻成一块精致的砖、一片美妙的瓦,一本优秀的诗集就有如诗人精心建造的一座壮观的建筑,诗人便是它的设计师和建造者。良草正是如此地去建筑他的诗歌楼宇的。诗人仿佛有一双充满情感色彩和艺术气质的心灵之手,现实世界里的任何凌乱散碎的沙石被他轻轻地一挥一搓,就变换为一座风致的建筑,镶嵌于参差错落的诗歌群楼中。在那充溢着魔力的“远方的召唤”下,诗人满怀深情地去捡拾一个个在“思维的历程”中纷纷扬扬深深浅浅的

    “记忆的碎片”。那些令诗人如此心动神移的碎片上究竟镌刻着什么?是那些曾经魂绕梦萦的深情“凝望”,是那些未能解答诠释的人生“命题”,是那些既没有开花也未结果的“希望”,是那些从来就没有发出的“馈赠”,还是波浪起伏的雪线、绿意摇曳的水草、高低曲回的音阶、难以打捞的梦呓,抑或是埋藏在泥土里的心事、锻铸钢铁时的光芒、远逝于岁月的灿烂星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我们无法完整而深入地破译,因为它们在诗人的心里珍藏已久,全然被诗人的情思酿制为一种捉摸不透的充满神性的心意或梵语。但我们能从这些不断流溢出的群落意象中,清晰地感受到一种节奏十分鲜明又错落跌宕的气势韵致,

    一种被激情和灵魂浇铸出的阳光,和由这种阳光穿越的美的体味与悟会。因此,无论是对珍藏于心底的碎片似的父母关爱的描绘,还是对曾经使自己狂热悸动的恋情的抒发,或是对淳朴真纯、厚道勤劳的乡风的吟唱,抑或是对生存境遇中那些感人的人生细节的歌咏,他都表现出当下诗歌创作中少有的纯情与真挚,而以自然流畅、清新婉丽的诗风的构建来确证自己是一位情感强烈又具有大地情怀的诗人。

    那些昔日的碎片并非全部地驯服于诗人的心灵所向,它们中的许多纷纷从诗人指尖的夹缝与目光的间隙流水般逝去,或是成为某种刮痛了人类神经的

    “风”,或是成为一些在时光隧道里行走的历史传说,或者是一张钉在生活墙上的深奥地图,或者是始终在生命流浪的荒径上孤独前行的梦,也或者是一缕弥漫在诗人诗歌中的芬芳,是一句能够裸露诗人心迹的格言。它们又历经诗人的情感过滤和不断整合,最终凝聚为遥远的“情感家园”的背景。在这样的家园里,诗人的步伐是匆忙又凝重的,诗人的情绪是纷乱又稳定的,在深入情感的经脉中又超越其上而富于理性的认知。诗人具有超常的机智与艺术直觉能力,他认真细致地深入自己熟悉的生活世界,或执著深情地《凝望一片绿叶》,因为置身于这绿叶丛中,诗人得以“把复杂的叶脉/与许多事物的本质/归纳为一生的命运”;或以高度的冷静去《静观一条河流》,雪则是雨的影子,它随意地舒展双臂就“构成了某种岁月的风景”,使我们必须按照事物的本质去打发每一个日子;或远离喧哗的城市走进《夜深人静》的原野,“追随一只翻飞的萤火虫/沉浸在一缕夜来香的芬芳中”,寻觅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内心宁静和精神寄托,“为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写下一行行祝福的文字”;或是新颖别致地倾听《树》的生长力量和努力追求生命高度的呐喊,《山峦》的表里如一的爱情和始终坚挺的血性,以及《那支曲子》在肥沃泥土上所奏出的美妙音符,让它们穿越“夏天的蝉鸣/和秋天的金黄”、春天的绿韵和冬天的纯净,割破虚枉的生命与人生的影子,使我

    和我们这些接近腐朽也“还可以燃烧”的匆匆《过客》,“以生命最宁静的方式/守候情感的家园”,支撑起我们赖以存在的内在魂灵。诗人的激情有如湍急的江流冲击着各种“法典”的闸门,竭力使语义原生的活力幡然苏醒,在一种自己认定的时间序列和审美意蕴中化为意象群落的起伏跌宕而迫近较高的澄明的境界,从而达成诗意与诗艺的光芒的创造,这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保持着太阳的光辉”。

    跃出心灵独语的情感界面,进入蕴涵丰富、内存深广的乡土世界,诗人便渐次触摸到了原野的广袤、乡土的容涵、亲情的厚重、农事的紧要。这些在诗人的思想情感中纷纷复活的乡土影像,为他创造另一种心灵深处的风景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精神资源和审美动力,这幅风景就是将土地、亲情、农事、村庄进行了深度融合而构造出的阔大的风景。诗人的思想触角深入到自己熟稔的土地和生长于土地上的生命,便不断地被树枝、瓜藤、水稻、田野、雨水等乡土物象打扰,既感慨生命历程的艰难又赞美生命的不凡创造。诗人虽是对平凡的乡土存在的深情吟咏,却并不把描绘的重点放在它的自然生命状态上,也不在于强调它对我们个体生命所赋予的那种实际的生存意义,而是凸显它对于整个人类的生命意义,这样的乡土存在就不仅仅是对我们个体生命与灵魂的支撑,更是对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和人类的生命不断繁衍、人类的文明不断前行的支撑。它的存在就具有经典性真理的意义和人类学的意义,因而在诗人看来,一部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一种乡土的历史。诗人对乡土存在的思想情感,通过诗句的有效放纵、韵律的流程设置、意象的空间扩展、语言的张力增加和审美的力度显示等的艺术传递,使一种凡常的乡土串联起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这样的乡土便如我们的根脉。

    如果把诗人分为大地型和天空型,那么中国的诗人都普遍属于大地型,良草也是大地型的,他的诗歌不仅植根于大地、钟情于大地,并且通过对大地存在的诗意书写,来力证自己的思想和情怀。大地是他诗歌生命的启航,又是他诗歌艺术的旨归。(作者系绵阳师范学院教授、文学评论家)

    徜徉于大地的深情歌咏——绵阳当代诗歌创作论之良草

    文艺评论

    刘英(三台)

    亲情亲恩

    刚刚从医院出来,路过菜市场,准备买些菜回家简单做一顿午饭。

    走到市场门口,两边有许多卖菜的,而这些人几乎都是城周边的农民。

    来回走了几圈,没想好买什么菜。也许是太阳太大,也许是连走了几圈,总之,头开始有些昏,而且还有些站不稳。为了避免昏倒,我停下了脚步,慢慢地蹲下。这时,耳边传来一个女声:“买鸡蛋吗?这是正宗的土鸡蛋哦。”

    我本想告诉她,不买,家里冰箱还有很多鸡蛋。可当我抬头看了看眼前卖鸡蛋的人时,决定买下她所有的鸡蛋。

    眼前的她,头发几乎全白,一脸的皱纹,已经没有一块平整的皮肤,身上穿的是已经洗褪色的帆布衣服,我看到领口有针线缝补的地方,脚上是一双手工做的黑色方口布鞋,而在她的眼神

    里,我看到的净是质朴。我突然想到了老家的母亲,

    想到了母亲脚上的布鞋,想到了也会站在市场门口卖东西的母亲。

    我轻声问卖鸡蛋的人:“有多少鸡蛋,总共多少钱?”“一共23 个鸡蛋,9 元钱 10 个。我算算,2、9就18元,3个鸡蛋2块7,这18元的2块7,一共24块7。”

    “好,谢谢你,帮我一起装起来。”“你全部买,那7角就算了,你就给24吧。”她算错了!可我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点点头。

    我从钱包里拿出一元和5角的零钱,一大把全交给她,而我知道远远不止24元。

    我把钱递给她后,起身准备快速离开,就在我没走几步时,隐约身后有人对话:“其实平时我都是卖10元10个的,但那姑娘脸那么苍白,我就想到在城里打工身体不好的女儿……”

    听到这,我眼泪有些止不住!

    换位的思念

    □ 刘德荣(成都)

    去远方看大海吞噬落日看理想托起宇宙

    幸福与悲剧卑微与高贵离你最近的东西永远,与你保持着最远的距离

    穿过深海,跨过银河我看到世间,死一般沉寂

    我要去的远方在更远的地方(作者系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远方

    银杏世界

    (廖振兴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