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藝術 導師:澳門資深藝術家吳衛鳴 上課日期:2019 年4 月27...

6
處處藝術 導師:澳門資深藝術家吳衛鳴 上課日期:2019 4 27 筆記撰寫人員:余梓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日課程是吳衛鳴先生帶領我們穿梭風順堂區其中三幢重要的建築物。路線是以澳門政府總部(前身為澳門 總督府)作為起點,之後沿著卑第巷到達聖老楞佐堂,最後到達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平時走完這條路線不需要 10 分鐘,但今天我們卻有三個小時來了解它們。身為風順堂區老街坊的我在這些街道已經留下不知道多少腳印, 但在吳衛嗚先生的帶領及講解下,希望對這些文物建築有更深入的認識及了解它們鮮為人知的一面。 澳門政府總部成為澳葡政府總督府時,是一位清代子爵的別墅,座落於當時還是一個沙灘的南灣之上。事實 上從今時今日的南灣大馬路到民國馬路當時也是澳門一個大海灣,澳門島當時只有 2.78 平方公里,而今天已發 展成約 11 平方公里的半島。到了 19 世紀,在南灣到西灣一帶修築了海堤才逐漸結束了海灣地形,現時這條海堤 是澳門最長的一個文物,雖然它不太起眼,但卻是風順堂街坊的回憶,是見證這裡由沙灘變成馬路的物證。而風 順堂區作為澳葡政府早期的中心地帶,自然也為這一個社區留下很多生活色彩。1881 年這間子爵大宅遭受拍賣, 到了 1888 年正式成為了澳葡政府的總督府。這間用色浪漫而儒雅,處處體現出葡萄牙民族特色(包容、共融) 的建築物和其他政府重要機關一樣被塗成粉紅色,配大量綠色的植物與水池更顯得令人愉悅。 1 1 圖片來源: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6%BE%B3%E9%96%80%E5%8D%8A%E5%B3%B6#/media/File%3AMapa_Peninsula_Macau _1889.gif 澳門政府總部及特色柱頭 1889 年澳門半島地圖

Upload: others

Post on 07-Jul-2020

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處處藝術 導師:澳門資深藝術家吳衛鳴 上課日期:2019 年4 月27 …edocs.icm.gov.mo/pec/2019/classNote/classNote14.pdf · 處處藝術 導師:澳門資深藝術家吳衛鳴

處處藝術

導師:澳門資深藝術家吳衛鳴

上課日期:2019 年 4 月 27 日

筆記撰寫人員:余梓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日課程是吳衛鳴先生帶領我們穿梭風順堂區其中三幢重要的建築物。路線是以澳門政府總部(前身為澳門

總督府)作為起點,之後沿著卑第巷到達聖老楞佐堂,最後到達聖若瑟修院及聖堂。平時走完這條路線不需要

10 分鐘,但今天我們卻有三個小時來了解它們。身為風順堂區老街坊的我在這些街道已經留下不知道多少腳印,

但在吳衛嗚先生的帶領及講解下,希望對這些文物建築有更深入的認識及了解它們鮮為人知的一面。

澳門政府總部成為澳葡政府總督府時,是一位清代子爵的別墅,座落於當時還是一個沙灘的南灣之上。事實

上從今時今日的南灣大馬路到民國馬路當時也是澳門一個大海灣,澳門島當時只有 2.78 平方公里,而今天已發

展成約 11 平方公里的半島。到了 19 世紀,在南灣到西灣一帶修築了海堤才逐漸結束了海灣地形,現時這條海堤

是澳門最長的一個文物,雖然它不太起眼,但卻是風順堂街坊的回憶,是見證這裡由沙灘變成馬路的物證。而風

順堂區作為澳葡政府早期的中心地帶,自然也為這一個社區留下很多生活色彩。1881 年這間子爵大宅遭受拍賣,

到了 1888 年正式成為了澳葡政府的總督府。這間用色浪漫而儒雅,處處體現出葡萄牙民族特色(包容、共融)

的建築物和其他政府重要機關一樣被塗成粉紅色,配大量綠色的植物與水池更顯得令人愉悅。

1

1 圖片來源: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6%BE%B3%E9%96%80%E5%8D%8A%E5%B3%B6#/media/File%3AMapa_Peninsula_Macau

_1889.gif

澳門政府總部及特色柱頭 1889 年澳門半島地圖

Page 2: 處處藝術 導師:澳門資深藝術家吳衛鳴 上課日期:2019 年4 月27 …edocs.icm.gov.mo/pec/2019/classNote/classNote14.pdf · 處處藝術 導師:澳門資深藝術家吳衛鳴

這一座宏偉而浪漫的建築物,蘊藏了大量西方的建築特色,二樓的面海陽台和大量的科林多柱式支撐。科林多柱

式在希臘時期已經出現,羅馬帝國征服希臘後,這個建議技術開始輸往歐洲成為歐洲建築經典。這種柱子必須按

比例製作、柱身要是下闊上窄孤線的,不然柱子就會變得呆板而沒有美感。在講解柱子後吳先生讓我們對柱子進

行寫生,以更了解這種柱子的特性和結構。結束對澳門政府總部的導賞,我們沿著卑第巷走上去,路過一幢三層

高建築,地面層為一個民營畫廊,二、三層應為民居,而陽台則出現呆板的水平直立科林多柱式,讓我們更清楚

了解到呆板的感覺。

希臘建築經典柱式2

聖老楞佐堂作為風順堂區的中心教堂,早在 1560 年已經建成。這庭屹立在山峰上面臨著“大海灣”的西方寺

廟有著保佑航海人員的意味,因為感覺和媽祖廟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又稱“風順堂”及“海神廟”。這座教堂

在 19 世紀 80 年代進行改建,成為了新古典主義的新式教堂。改建後的教堂表面採用了很多裝飾用柱,把整座建

築變成一座大型雕刻品。這種柱子是愛奧尼柱式,予人感覺比較陰柔,故有“女性柱”的別稱。在教堂旁邊有一

座由明代已經佇立的石製十字架,底座刻著“INRI 1627 e 1811”字樣,是澳門地區早期由教會分區的指標。這一分

區主要在歐洲中世紀晚期確立,因為教堂與歐洲居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社區會堂的功能,所以分區是以居民

前往的教堂來區分,澳門一直沿用至今。

2 圖片來源: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6%9F%B1%E5%BC%8F#/media/File%3AClassical_orders_from_the_Encyclopedie.png

聖老楞佐堂內部

聖老楞助堂的石製十

字架,

證明它是澳門三大古

老教堂之一

Page 3: 處處藝術 導師:澳門資深藝術家吳衛鳴 上課日期:2019 年4 月27 …edocs.icm.gov.mo/pec/2019/classNote/classNote14.pdf · 處處藝術 導師:澳門資深藝術家吳衛鳴

聖老楞佐堂的內部設計有如一艘反轉了的船,天花有如船的底部。教堂的主結構呈現拉丁十字形狀,中心為

主祭台。每間教堂的主祭台都會有一個“聖觸”,聖觸就是天主教會聖人的遺物。而教堂兩側的彩色花窗分別是

聖老楞助的殉道故事和花地瑪聖母顯靈的故事,都是後期由商人捐助的。天主教禮儀分為聖道禮和聖祭禮,聖道

禮主要是誦讀經文,講述聖經舊約和新約的道理;而聖祭禮主要模仿耶穌基督臨終前的最後晚餐,將麵餅與葡萄

酒代表時基督的聖體聖血,紀念耶穌為人類的犧牲。而教堂都會擺放 14 處苦路牌以紀念耶穌受苦受難到的過程,

這是天主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之後我們到了有“三巴仔”之稱的聖若瑟修院教堂,為甚麼會被叫作“三巴仔”呢?首先我們要了解“三

巴”是甚麼,“三巴”這個名字是來自於“聖保祿”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由於大三巴牌坊是指聖保祿大教

堂遺址,而街坊看到這規模較細的而稱“三巴仔”。聖若瑟修院是澳門第二所培訓遠東傳教人士的高等教育機構,

對澳門以致遠東教會有著積極貢獻。不得不說這座教堂裡最珍貴的就是收藏了聖方濟各‧沙勿略的臂骨,作為傳

播天主教東方教會的耶穌會士先導者,沙勿略在葡萄牙的邀請下先後到了馬六甲和日本傳教,因為在日本傳教受

到挫折,了解到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影響而萌生了到中國傳教的念頭。1552 年由於明朝的鎖國政策只能登上遙望

台山上川島,不久後病逝,終未能達成到中國傅教之心願。最終在耶鮮會士的努力下,在 1582 年利瑪竇成功踏

足中國大陸。為紀念方濟各的努力,教會把方濟各的聖觸安放在路環聖方濟各教堂,後來才轉到修院教堂。

澳門一直是天主教會在東方的傳教基地,而聖若瑟修院的建立足以證明教會對澳門的重視。教堂採用巴洛克

式(意思:不完美的珍珠)建築風格,主堂呈現拉丁十字形,其主祭壇供放聖若瑟像,裝飾甚多,其中兩組四枝

腰纏金葉海草的旋柱最具特色,柱頭則以破山花形式收結。而與之呼應的是入口前廳中四枝支撐二樓唱詩台,來

自原聖方濟各修道院的木製盤旋柱。四個拱頂形成一四邊內彎之正方形空間,以一羅馬式穹窿封頂,開有三環各

16 個窗戶,其中最高一環為假窗,另兩環才具有透風及採光功能,穹頂內側為白色,中間是黃色的耶穌會會徽。

穹頂設計放在中心位置參考了羅馬的萬神殿,意味由耶穌會培訓出來的會士將由這裡接受天主的訓示,然後再走

向四方。小小的建築物,在 18 世紀已經有這樣的浪漫思想,將天主、傳教士和宇宙穹蒼的思想溝通連接在一起。

教堂內部的穹頂設計 聖方濟各聖觸的存放位置 吳先生帶領學員深入了解教堂內蘊藏的文化線索

Page 4: 處處藝術 導師:澳門資深藝術家吳衛鳴 上課日期:2019 年4 月27 …edocs.icm.gov.mo/pec/2019/classNote/classNote14.pdf · 處處藝術 導師:澳門資深藝術家吳衛鳴

在講解完關於教堂的故事和建築後,吳先生讓我們去尋找教堂內的一些符號,才發現小小的教堂裡,竟然

蘊藏了大量的符號信息。這些信息不用文字記錄出來是為了讓世界不同語言的人都能解讀和了解,揭示了早期天

主教會把握了對言語溝通困難時傳教方法。最顯然見的是主祭壇周邊有關耶穌受苦受難的故事、而左祭壇則是講

鮮聖若瑟的身份,特別是那個開了百合花的木杖,便是屬於他的符號。期待大家到聖若若瑟修院發掘更多有趣的

符號及故事。

聖方濟各修道院的木製盤旋柱

聖若瑟修院教堂的主祭壇

木匠的工具說明了聖若瑟的身份 聖爵、皮鞭等工具說明耶穌受苦受難的過程

Page 5: 處處藝術 導師:澳門資深藝術家吳衛鳴 上課日期:2019 年4 月27 …edocs.icm.gov.mo/pec/2019/classNote/classNote14.pdf · 處處藝術 導師:澳門資深藝術家吳衛鳴

最後吳先生帶我們到教堂的藏珍館進行導賞。修院內收藏不少典籍、油畫、聖人雕像、祭祀用品等宗教文物。

2016 年文化局與聖若瑟修院及天主教澳門教區共同設立、“藏珍館"展示部分珍貴文物,讓居民及旅客了解修

院對東方教會的貢獻,及澳門中西文化交流史。

文化局牽頭合作成立藏珍館3

這趟旅程走到尾聲,風順堂區作為葡萄牙人在澳門最早的聚居地,其思想、宗教、藝術、建築都對這裡影響深

遠。而天主教作為葡萄牙人的主流信仰,更是在澳門大放異彩,所以天主教文化也是澳門文化的主要組成部份。

文化保護是艱辛的,但在文化局一直的努力和民間團體的共同合作下,以維護及修復珍貴的澳門文化及其產物也

得到一定的成效。吳先生分享:“早年曾有在港的意大利人跟他接觸,願意捐贈極其珍貴日本殉教者的聖觸,原

因是看到澳門文化局對文化保護的努力,這件聖物現存於大三巴下的天主教藝術博物館。但是對文化的保護與傅

承不能單靠政府的努力,更要全澳門居民一起去了解與傳播。澳門是一個很小的城市,但是他的歷史及文化地位

卻是獨一無二的。不是每個澳門人都了解澳門,但是認識澳門卻是澳門人的公民使命。文化設施也不是為旅客去

用的,澳門居民也應該多去文化設施、參與文化活動,才能一起打造‘文化澳門’。早期澳門是葡萄牙定位下是

東方貿易轉口港,但是今天澳門卻是大灣區定位下的中華文化重要輸出港。”

3 圖片來源:http://www.culturalheritage.mo/cn/detail/2330

吳先生帶領學員參觀藏珍館

Page 6: 處處藝術 導師:澳門資深藝術家吳衛鳴 上課日期:2019 年4 月27 …edocs.icm.gov.mo/pec/2019/classNote/classNote14.pdf · 處處藝術 導師:澳門資深藝術家吳衛鳴

藝術其實一直都身處在我們的城市裡,近年澳門政府一直推廣澳門,並致力把藝術文化的種子在每個澳門

市民的心中。有了欣賞藝術的視野後,澳門這個家園將會變得更美好。藝術是對美的追求、文化是一種身份認同,

如兩者都能被重視時,人們的精神生活就會被提升,“藝術"就在我們的身邊,欣賞藝術是日常的事情,讓藝術

的美,時刻滋養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