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虫大作战 椰林生机现...

1
生态 生态 14 14 2019 1 28 日 星期一 在海南儋州市郊,有座“兵工 厂”,专门生产阻击一种入侵甲虫 的“秘密武器”。“兵工厂”约 200 方米,由 7 间普通民房组成。它虽 面积不大,可够神秘:窗户里外用 纱窗封得严严实实,纱窗网线密如 纱布;房内恒温恒湿,每层铁架上 码放着整齐的透明塑料盒;盒里的 新鲜椰叶下面,有星星点点的黑色 小虫正在蠕动。 塑料盒正是“秘密武器”姬小 蜂和啮小蜂的诞生地。工人从野 外采集甲虫放置盒中,待甲虫繁殖 出幼虫或蛹,再引蜂入盒。个头比 芝麻还小一圈的黑色小蜂们,把卵 产在盒里的甲虫蛹内。小蜂幼虫 得以吸食蛹内营养而成长。 待到小蜂破蛹而出前几天,已 经干瘪的甲虫蛹则通过物流发送 到全岛各地椰农手中。椰农挂起 放飞器,放入虫蛹。几天后,小蜂 破蛹而出,奔赴战场,见虫杀敌,打 响防治椰心叶甲虫、保卫椰子树的 “阻击战”。 小甲虫“啃”掉亿 元产值,椰子树“白 了头” 一种细长体型的甲虫,个头葵 花瓜子般大,能带来多大危害?海 南椰农的答案是:灾情严重时,每 户椰农损失近一半的椰子产量。 小甲虫名叫椰心叶甲虫(椰心 叶甲),不是原住“岛民”,而是搭顺 风船来的“外来户”。椰心叶甲虫 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 内亚。2002 年,椰心叶甲虫灾情首 先在海口、三亚暴发,随后几年迅 速扩散到全岛各市县。小甲虫所 到之处,椰树、槟榔树受灾严重。 “路边椰树一棵接着一棵像是 白了头,树尖白茫茫的,白叶旁边 围着焦黄的枯叶。”老海口市民黄 忠生回忆起当时海口街道两边的 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觉得椰子树 都快要死了”。椰树是海南的象 征,既是城市景观树,也是农村的 经济作物。遍布海岛的椰树,成了 入侵甲虫的天然食堂。 椰心叶甲虫,虫如其名,以椰 树树心新生的嫩叶为食。甲虫挑 食,专啃嫩叶,成群结队的甲虫啃 完一棵椰树的嫩叶之后,会飞往下 一棵椰树继续啃食。嫩叶被啃净, 老叶枯落后,椰树成了“秃子”,失 去椰叶进行光合作用,只能慢慢死 去。据本地椰农讲,原本椰树能有 20 30 年产椰寿命,而灾情暴发 时,嫩椰树只能活一年,老椰树最 多活不过两年。 “海南本土不存在有效天敌, 甲虫自身繁殖能力特别强。”中国 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 研究所研究员彭正强对小甲虫的 习性非常了解。自灾情暴发以来, 彭正强带领的团队一直从事椰心 叶甲虫的防治研究工作。 据彭正强介绍,椰心叶甲虫平 均寿命 4 个月左右,在海南一年能 繁殖 4 5 代,世代重叠。每只雌 虫每次可产卵 100 多粒,单次飞行 180 多米,“海南气候温暖湿润, 甲虫几乎全年都可以繁殖生长,极 易成灾”。 灾情暴发后,据海南省农业林 业部门统计,海南省内染虫棕榈科 植物累计达 300 万株以上,直接经 济损失超过 1 亿元。 引入外来寄生蜂 灭虫,防治成本从每棵 40 元降至 1 小甲虫吃得欢,成了椰树的大 灾难。虫灾暴发,海南省农林部门 与科研专家按照“先救树,后研究, 边研究,边应用”的策略,着手对椰 心叶甲虫防控进行全方位研究。 最初,为了先救树,城市农林 部门采用应急防治方式,组织人力 使用机械和工具,逐个将感染的椰 叶枝蔓砍伐、铲割,并使用农药逐 树喷洒。椰叶上虫量少时,人工应 急防治有一定成效,但虫灾泛滥 后,除虫效果变差。特别是在地广 树多的农村地区,逐树处理需要大 量人力,防治力量难以覆盖。 正当人工防控陷入停滞时,有 两种小蜂引起了专家的注意。 2003 年,我们团队查阅国外资料 发现,在已暴发过甲虫灾害的越 南、印尼等地,有引进自然天敌防 控的成功案例。”彭正强对比中外 案例发现,越南等地自然环境与海 南类似,引进甲虫天敌或许是可行 办法,“当时不确定能否有效防治 甲虫,前期需要对两种天敌小蜂进 行观察和研究”。 两种小蜂个头比蚊子还小,体 长只有黑芝麻 1/3 大,分别叫做姬 小蜂和啮小蜂。小蜂繁育后代时, 喜欢用椰心叶甲虫的幼虫和蛹做 “窝”,专门把蜂卵产在里面,直至 生长到成虫羽化飞出。被小蜂“盯 上”的甲虫幼虫和蛹,基本等于宣 告死亡,再也长不成成年甲虫。 2004 年,经过一年多实验室观 察与野外论证,基本确定两种寄生 类小蜂适合海南生态环境,并能有 效控制椰心叶甲虫暴发。“只寄生 椰心叶甲虫,人畜无害。”彭正强团 队作出谨慎的环境报告后,开始引 进姬小蜂和啮小蜂,并尝试人工 繁育。 2005 年起,海南开始大规模 野外释放姬小蜂和啮小蜂。截至 2014 年底,海南全岛人工繁殖和野 外释放姬小蜂和啮小蜂 54 亿只,从 根本上控制了椰心叶甲虫疫情。 目前,海南全岛共有中国热带农业 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椰 子研究所,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 所、儋州市森林病 虫害防治检疫 站等 4 个小蜂 人工繁育基 地,日生产 能力达到 姬小蜂 150 万头、啮小 50 万头。 每年地方农林部门 与种植户从基地采购小蜂幼虫后, 先估测当地椰林虫害数量,再按照 10 1 的蜂虫比例向椰林、槟榔林放 飞小蜂。“小蜂效果好,不用再担心 椰子减产。”海南文昌东郊村村民 符史亨说,东郊椰林是海南知名椰 子产地,用蜂防治甲虫,经济划算, 深受村民欢迎。 据彭正强测算,与人工挨棵树 喷药水、挂药包防治甲虫相比,使 用天敌小蜂防治甲虫,防治成本能 从每棵椰树 40 元降至 1 元。“在农 村林木茂密地区,经过半年内 4 6 次放蜂后,小蜂形成种群,可以自 然繁殖,能长期抑制虫灾暴发。”彭 正强介绍,他们团队研发的放蜂器 盛放着小蜂幼虫,待幼虫羽化破壳 后,自然飞出放蜂器,“放飞数量和 范围都可控制,操作简单,城市和 乡村都可使用”。 从源头防控抓起, 保护本地生态,提高 “抵抗力” 神不知鬼不觉地秘密潜入,悄 悄安家后放肆生长,逐渐演变成灾 害后威胁本土物种 —这是外来 生物入侵的常规套路。椰心叶甲 虫在海南虽被控制住,但给海南经 济与生态带来的隐患却长期存在。 尽管两种小蜂作为天敌对椰 心叶甲虫有所控制,但并不会彻底 “赶跑”甲虫。 在野外,甲虫是小蜂后代的繁 殖空间,小蜂与甲虫形成了食物链 依存,只能控制虫灾暴发。甲虫作 为入侵生物,势必会挤占海南本土 物种的生存空间。专家认为,外来 生物入侵防控,必须从入岛源头防 控抓起。 “海南作为岛屿省份,四周环 海,看似独处一隅,但实际上漫长 的海岸线上很难设立关卡。”海南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关负责人说, 随着经济发展,由于人员物流商贸 等交流往来频繁和其他原因,外来 入侵物种对海南的威胁在不断加 大,表现为入侵频次加快、入侵种 类多、危害重等特点。 除了本身易受外来物种入侵, 海南还容易成为外来有害生物的 “中转站”。因为处于热带地区,环 境高温高湿,非常适宜一些外来动 植物的生长。“落户”海南的入侵物 种,又会通过林木、种子、 农产品、商贸等途径“中 转”到其他省份,扩大入侵 面积,造成多个区域受害。 以椰心叶甲虫为例,何 时何地入境海南岛,仍没有定 论。专家推测,可能是伴随棕 榈科木材和植被运输输入。目 前,不但海南发现有椰心叶甲 虫,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均出 现该甲虫疫情。彭正强团队与华 南农业大学、海南省森林病虫害防 治检疫站、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等单位正积极总结两种天敌小蜂 的防控经验,向其他地区推广防治 办法。 “天敌防控椰心叶甲虫是目前 最环保有效的方法,但各地使用之 前,还需要慎之又慎。”彭正强解释 说,“外来天敌也是外来生物。引 入外来生物是否会对当地生物产 生不利影响,必须做十分细致的试 验和观察。”起初,还有一种寄生蜂 类天敌作为备选方案也进入彭正 强团队的试验范围,但因会对本岛 其他本土甲虫造成危害而被放弃 引入。 此外,海南生物防控专家认 为,外来入侵生物的扩张和本地生 态环境受破坏程度亦有关系,外来 入侵动植物的疯狂生长也会挑选 环境,选择一处本地动植物“抵抗 力”弱的地方下手。 “比如,在海南岛上一些林木 植被完好的环境中,外来入侵植物 少有大面积疯长;相反,在一些被 人砍伐树木的林地或是撂荒田地 里,很容易找到外来入侵植物的身 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 植物保护研究所入侵生物与杂草 研究室副研究员黄乔乔举例说,在 陵水县隆广镇石关村亚后岭,原有 的森林灌木植被被砍掉,造成入侵 植物薇甘菊大肆繁殖。 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危害,不 仅是外贸、引种等带来的后果,也 是生态环境对人类破坏行为的警 告和惩罚。所以,保护本地生态, 提高生态环境的“抵抗力”,是防范 外来入侵物种的有效策略之一。 海南引进寄生蜂类,防治入侵物种椰心叶甲 虫虫大作战 椰林生机现 本报记者 ■美丽中国 · 河湖长的一天 R 核心阅读 碧海蓝天,沙滩椰 林,这是我们印象中的海 南。可是你知道吗?这 里的椰林曾遭遇巨大灾 害: 10 多年前,一种小甲 虫成群入侵、扩散,啃食 椰树、槟榔等棕榈科植 物,拉响外来生物入侵的 红色警报。在探索防控 入侵甲虫危害的过程中, 引入自然天敌生物成为 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如今,海南岛上椰影 婆娑,入侵甲虫灾情危害 近乎消失,生物防治打了 一场漂亮的“阻击战”。 彭正强研究员在野外悬挂小 蜂放飞器。 苏小杰摄(人 民 视 觉) 本版责编: 黄碧梅 季觉苏 本版制图: 蔡华伟 ■美丽中国 关注外来物种入侵 R 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喀斯特国 家生态公园里,水杉和柳杉错落有 致,依山成形,形成了独特的“森林 梯田”景观。 40 年前,重庆市南川区在该区 山王坪镇试点石漠化治理,在荒坡 野地开垦梯田植树,栽种了水杉和 柳杉。如今,山王坪已成林 1 万余 亩,成为网红景点,当地村民也依托 这片青山吃上了旅游饭。 摄(人 民 视 觉) 森林梯田 上海的冬天,湿冷湿冷的,让 人缩手缩脚,不想出门。这样的 天气里,董春燕却顶着寒风,开始 了例行巡河。 45 岁的董春燕是上海市松江 区永丰街道仓吉居民区党总支书 记。 2016 年下半年,松江区全面 启动水环境综合治理与黑臭河道 整治工作,她多了一个头衔 河长。除了华星西河,她还是华 星东河、秀春塘、油墩港等 7 条河 道的河长。 “把道理讲清 楚,大家口口相传, 就会带动一片” 近日,记者跟董春燕来到华 星西河,只见河道两边是白色粉 墙,脚下是红色防汛步道,河水倒 映出两岸绿树。“现在是冬天,只 有菖蒲叶子,等到夏天睡莲开放 时,那才叫好看。”董春燕语气里 透着自豪。 华星西河位于永丰街道工业 园区内,属镇级河道,全长 1.65 里,北起玉佳工业园,南至凌塘海 泵闸,河口平均宽度 1112 米。 河道两岸大部分为工业企业,小 部分为农民宅基地,南段有少量 农田,沿线横跨几座桥梁。 她分管的河道,整治前雨污 混接、污水直排、私搭乱建现象严 重。“基层河长的工作就是摸清家 底,带领居民配合拆违整治。”董春燕说。 那个春节,董春燕一直在做岸边一家养殖户的拆违工 作。这家养殖户养殖了 300 多头生猪,污水直排华星西 河。她还是这家妹妹的同学,小时候经常进出玩耍,可只要 一提拆迁,就被拒之门外。她上门不下 30 次,对方好不容 易才同意搬迁,不过,要求再宽限几个月,因为还有 200 头生猪没有卖掉。董春燕的丈夫帮着在山东找了一家愿意 收购生猪的农场,可对方临了才想起来,南方的猪到了北方 会水土不服,很难养活。后来,在永丰一家农业发展公司共 同努力下,终于在苏州找到一家愿意接收的商户。 “治理河道不仅是街道和居委会的事,更需要发动居 民,全民参与。”董春燕说:“靠发宣传告知书、挂横幅肯定不 够,要把居民感情放在首位,让居民心甘情愿配合工作。” 董春燕告诉记者,在河边长大的居民,也都希望河道变 清变美,“农村是个熟人社会,把道理讲清楚,大家口口相 传,就会带动一片。”在拆违整治过程中,碰到敏感问题,都 会与居民协商后妥善处置;即使是企业违建,也会预留一段 时间,让他们搬离物品,尽量减少损失。 “一定要在坚持政策的同时, 考虑各方利益,做好服务工作” 快走到西祝家东桥时,董春燕发现岸边工业园区内的 电线杆上有根电线从围墙里垂下来,直插河道。她立即拨 打手机,联系园区负责人。没过五分钟,永丰街道都市产业 园区管委会副经理顾爱强开车赶到。 经过查看,原来是根废弃的通信线,估摸是拾荒人想拆 出铜线卖钱,结果发现里面是空的,就扔在河里了。顾爱强 打电话叫来园区物业,要求及时清理。 据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永丰街道还是几个自然村,陆 续引进了一些外企,都是上千人的大厂。在给当地人创造财 富的同时,工厂排出的污水也让周围的河水慢慢变浊、变臭。 在整治华星西河的过程中,仅永丰街道就拆除了 24 河道管理范围内的违章建筑,面积 1.65 万平方米,一批污染 企业停产关闭。 “都说治河拆违难。一定要在坚持政策的同时,考虑各 方利益,做好服务工作。”董春燕深有感触。 华星西河沿岸有个居民小区,围墙紧贴河道。按规定, 围墙必须往后退 6 米,可这样一来,小区没了停车场。而 且,土地出让时这块区域确实也在合同之内。董春燕带着 相关部门在小区里转了几圈,提出公共空间改造方案,对绿 化重新规划,将车位线由直线改成斜线,腾出更多车位,得 到开发商的支持理解。 11 点左右,董春燕结束巡河。手机上的“松江水务” APP 自动记录下巡查轨迹,董春燕又在“巡查事件”栏下把 接报处置的情况补充完整。 “每条河道都有这样的美景, 是我们每个基层河长的工作目标” “治理黑臭最难的一段已经过去了,接下来是日常的巩 固和维护。按规定,我每周巡一次河。事实上,只要有空, 我就会去河边走一走。”董春燕说,不过河道治理单靠居委 会几个人肯定顾不过来,要发挥居民自治的作用。 董春燕从社区里找了 5 位党员和热心人,组成了一支 平均年龄超过 65 岁的巡河队。志愿者每天巡查辖区内的 每条道路和河岸,每月和居委会负责人以及水务站工作人 员开一次例会,对河道问题进行总结反馈。 志愿者徐小妹刚骑着脚踏车完成了每天两个多小时的 例行巡河,进办公室时还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她说除了个别 河段有些垃圾,已通过对口联系人处理,没发现什么大问题。 徐小妹告诉记者,有邻居老姐妹说,她们肯定是拿了工 资才会干得这么起劲。但她认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再说,巡河让我变得年轻,这次体检连脂肪肝都没有了。只 要体力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 水清草复绿,岸美花更香。“每条河道都有这样的美景, 是我们每个基层河长的工作目标。”董春燕说。

Upload: others

Post on 28-Oct-2019

3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生态生态 1414 2019年 1月 28日 星期一

在海南儋州市郊,有座“兵工

厂”,专门生产阻击一种入侵甲虫

的“秘密武器”。“兵工厂”约 200 平

方米,由 7 间普通民房组成。它虽

面积不大,可够神秘:窗户里外用

纱窗封得严严实实,纱窗网线密如

纱布;房内恒温恒湿,每层铁架上

码放着整齐的透明塑料盒;盒里的

新鲜椰叶下面,有星星点点的黑色

小虫正在蠕动。

塑料盒正是“秘密武器”姬小

蜂和啮小蜂的诞生地。工人从野

外采集甲虫放置盒中,待甲虫繁殖

出幼虫或蛹,再引蜂入盒。个头比

芝麻还小一圈的黑色小蜂们,把卵

产在盒里的甲虫蛹内。小蜂幼虫

得以吸食蛹内营养而成长。

待到小蜂破蛹而出前几天,已

经干瘪的甲虫蛹则通过物流发送

到全岛各地椰农手中。椰农挂起

放飞器,放入虫蛹。几天后,小蜂

破蛹而出,奔赴战场,见虫杀敌,打

响防治椰心叶甲虫、保卫椰子树的

“阻击战”。

小甲虫“啃”掉亿元 产 值 ,椰 子 树“ 白了头”

一种细长体型的甲虫,个头葵

花瓜子般大,能带来多大危害?海

南椰农的答案是:灾情严重时,每

户椰农损失近一半的椰子产量。

小甲虫名叫椰心叶甲虫(椰心

叶甲),不是原住“岛民”,而是搭顺

风船来的“外来户”。椰心叶甲虫

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

内亚。2002 年,椰心叶甲虫灾情首

先在海口、三亚暴发,随后几年迅

速扩散到全岛各市县。小甲虫所

到之处,椰树、槟榔树受灾严重。

“路边椰树一棵接着一棵像是

白了头,树尖白茫茫的,白叶旁边

围着焦黄的枯叶。”老海口市民黄

忠生回忆起当时海口街道两边的

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觉得椰子树

都 快 要 死 了 ”。 椰 树 是 海 南 的 象

征,既是城市景观树,也是农村的

经济作物。遍布海岛的椰树,成了

入侵甲虫的天然食堂。

椰心叶甲虫,虫如其名,以椰

树树心新生的嫩叶为食。甲虫挑

食,专啃嫩叶,成群结队的甲虫啃

完一棵椰树的嫩叶之后,会飞往下

一棵椰树继续啃食。嫩叶被啃净,

老叶枯落后,椰树成了“秃子”,失

去椰叶进行光合作用,只能慢慢死

去。据本地椰农讲,原本椰树能有

20 至 30 年产椰寿命,而灾情暴发

时,嫩椰树只能活一年,老椰树最

多活不过两年。

“海南本土不存在有效天敌,

甲虫自身繁殖能力特别强。”中国

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

研究所研究员彭正强对小甲虫的

习性非常了解。自灾情暴发以来,

彭正强带领的团队一直从事椰心

叶甲虫的防治研究工作。

据彭正强介绍,椰心叶甲虫平

均寿命 4 个月左右,在海南一年能

繁殖 4 至 5 代,世代重叠。每只雌

虫每次可产卵 100 多粒,单次飞行

达 180 多米,“海南气候温暖湿润,

甲虫几乎全年都可以繁殖生长,极

易成灾”。

灾情暴发后,据海南省农业林

业部门统计,海南省内染虫棕榈科

植物累计达 300 万株以上,直接经

济损失超过 1 亿元。

引入外来寄生蜂灭虫,防治成本从每棵树 40元降至 1元

小甲虫吃得欢,成了椰树的大

灾难。虫灾暴发,海南省农林部门

与科研专家按照“先救树,后研究,

边研究,边应用”的策略,着手对椰

心叶甲虫防控进行全方位研究。

最初,为了先救树,城市农林

部门采用应急防治方式,组织人力

使用机械和工具,逐个将感染的椰

叶枝蔓砍伐、铲割,并使用农药逐

树喷洒。椰叶上虫量少时,人工应

急 防 治 有 一 定 成 效 ,但 虫 灾 泛 滥

后,除虫效果变差。特别是在地广

树多的农村地区,逐树处理需要大

量人力,防治力量难以覆盖。

正当人工防控陷入停滞时,有

两 种 小 蜂 引 起 了 专 家 的 注 意 。

“2003 年,我们团队查阅国外资料

发 现 ,在 已 暴 发 过 甲 虫 灾 害 的 越

南、印尼等地,有引进自然天敌防

控的成功案例。”彭正强对比中外

案例发现,越南等地自然环境与海

南类似,引进甲虫天敌或许是可行

办法,“当时不确定能否有效防治

甲虫,前期需要对两种天敌小蜂进

行观察和研究”。

两种小蜂个头比蚊子还小,体

长只有黑芝麻 1/3 大,分别叫做姬

小蜂和啮小蜂。小蜂繁育后代时,

喜欢用椰心叶甲虫的幼虫和蛹做

“窝”,专门把蜂卵产在里面,直至

生长到成虫羽化飞出。被小蜂“盯

上”的甲虫幼虫和蛹,基本等于宣

告死亡,再也长不成成年甲虫。

2004 年,经过一年多实验室观

察与野外论证,基本确定两种寄生

类小蜂适合海南生态环境,并能有

效控制椰心叶甲虫暴发。“只寄生

椰心叶甲虫,人畜无害。”彭正强团

队作出谨慎的环境报告后,开始引

进 姬 小 蜂 和 啮 小 蜂 ,并 尝 试 人 工

繁育。

自 2005 年起,海南开始大规模

野外释放姬小蜂和啮小蜂。截至

2014 年底,海南全岛人工繁殖和野

外释放姬小蜂和啮小蜂 54 亿只,从

根 本 上 控 制 了 椰 心 叶 甲 虫 疫 情 。

目前,海南全岛共有中国热带农业

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椰

子 研 究 所 ,海 南 省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所、儋州市森林病

虫 害 防 治 检 疫

站 等 4 个 小 蜂

人 工 繁 育 基

地 ,日 生 产

能 力 达 到

姬小蜂 150万 头 、啮 小

蜂 50 万头。

每 年 地 方 农 林 部 门

与种植户从基地采购小蜂幼虫后,

先估测当地椰林虫害数量,再按照

10∶1 的蜂虫比例向椰林、槟榔林放

飞小蜂。“小蜂效果好,不用再担心

椰子减产。”海南文昌东郊村村民

符史亨说,东郊椰林是海南知名椰

子产地,用蜂防治甲虫,经济划算,

深受村民欢迎。

据彭正强测算,与人工挨棵树

喷药水、挂药包防治甲虫相比,使

用天敌小蜂防治甲虫,防治成本能

从每棵椰树 40 元降至 1 元。“在农

村林木茂密地区,经过半年内 4 至

6 次放蜂后,小蜂形成种群,可以自

然繁殖,能长期抑制虫灾暴发。”彭

正强介绍,他们团队研发的放蜂器

盛放着小蜂幼虫,待幼虫羽化破壳

后,自然飞出放蜂器,“放飞数量和

范围都可控制,操作简单,城市和

乡村都可使用”。

从源头防控抓起,保护本地生态,提高“抵抗力”

神不知鬼不觉地秘密潜入,悄

悄安家后放肆生长,逐渐演变成灾

害后威胁本土物种——这是外来

生物入侵的常规套路。椰心叶甲

虫在海南虽被控制住,但给海南经

济与生态带来的隐患却长期存在。

尽管两种小蜂作为天敌对椰

心叶甲虫有所控制,但并不会彻底

“赶跑”甲虫。

在野外,甲虫是小蜂后代的繁

殖空间,小蜂与甲虫形成了食物链

依存,只能控制虫灾暴发。甲虫作

为入侵生物,势必会挤占海南本土

物种的生存空间。专家认为,外来

生物入侵防控,必须从入岛源头防

控抓起。

“海南作为岛屿省份,四周环

海,看似独处一隅,但实际上漫长

的海岸线上很难设立关卡。”海南

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关负责人说,

随着经济发展,由于人员物流商贸

等交流往来频繁和其他原因,外来

入侵物种对海南的威胁在不断加

大,表现为入侵频次加快、入侵种

类多、危害重等特点。

除了本身易受外来物种入侵,

海南还容易成为外来有害生物的

“中转站”。因为处于热带地区,环

境高温高湿,非常适宜一些外来动

植物的生长。“落户”海南的入侵物

种,又会通过林木、种子、

农 产 品 、商 贸 等 途 径“ 中

转”到其他省份,扩大入侵

面积,造成多个区域受害。

以 椰 心 叶 甲 虫 为 例 ,何

时何地入境海南岛,仍没有定

论。专家推测,可能是伴随棕

榈科木材和植被运输输入。目

前 ,不 但 海 南 发 现 有 椰 心 叶 甲

虫,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均出

现该甲虫疫情。彭正强团队与华

南农业大学、海南省森林病虫害防

治检疫站、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等单位正积极总结两种天敌小蜂

的防控经验,向其他地区推广防治

办法。

“天敌防控椰心叶甲虫是目前

最环保有效的方法,但各地使用之

前,还需要慎之又慎。”彭正强解释

说,“外来天敌也是外来生物。引

入外来生物是否会对当地生物产

生不利影响,必须做十分细致的试

验和观察。”起初,还有一种寄生蜂

类天敌作为备选方案也进入彭正

强团队的试验范围,但因会对本岛

其他本土甲虫造成危害而被放弃

引入。

此 外 ,海 南 生 物 防 控 专 家 认

为,外来入侵生物的扩张和本地生

态环境受破坏程度亦有关系,外来

入侵动植物的疯狂生长也会挑选

环境,选择一处本地动植物“抵抗

力”弱的地方下手。

“比如,在海南岛上一些林木

植被完好的环境中,外来入侵植物

少有大面积疯长;相反,在一些被

人砍伐树木的林地或是撂荒田地

里,很容易找到外来入侵植物的身

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

植物保护研究所入侵生物与杂草

研究室副研究员黄乔乔举例说,在

陵水县隆广镇石关村亚后岭,原有

的森林灌木植被被砍掉,造成入侵

植物薇甘菊大肆繁殖。

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危害,不

仅是外贸、引种等带来的后果,也

是生态环境对人类破坏行为的警

告和惩罚。所以,保护本地生态,

提高生态环境的“抵抗力”,是防范

外来入侵物种的有效策略之一。

海南引进寄生蜂类,防治入侵物种椰心叶甲

虫虫大作战 椰林生机现本报记者 闫 旭

■美丽中国·河湖长的一天②R

核心阅读

碧海蓝天,沙滩椰林,这是我们印象中的海南。可是你知道吗?这里的椰林曾遭遇巨大灾害:10 多年前,一种小甲虫成群入侵、扩散,啃食椰树、槟榔等棕榈科植物,拉响外来生物入侵的红色警报。在探索防控入侵甲虫危害的过程中,引入自然天敌生物成为最经济有效的办法。

如今,海南岛上椰影婆娑,入侵甲虫灾情危害近乎消失,生物防治打了一场漂亮的“阻击战”。

彭正强研究员在野外悬挂小

蜂放飞器。

苏小杰摄(人民视觉)

本版责编:黄碧梅 程 晨 季觉苏

本版制图:蔡华伟

■美丽中国关注外来物种入侵③

R

重庆市南川区山王坪喀斯特国

家生态公园里,水杉和柳杉错落有

致,依山成形,形成了独特的“森林

梯田”景观。

40 年前,重庆市南川区在该区

山王坪镇试点石漠化治理,在荒坡

野地开垦梯田植树,栽种了水杉和

柳杉。如今,山王坪已成林 1 万余

亩,成为网红景点,当地村民也依托

这片青山吃上了旅游饭。

汪 新摄(人民视觉)

森林梯田

上海的冬天,湿冷湿冷的,让

人缩手缩脚,不想出门。这样的

天气里,董春燕却顶着寒风,开始

了例行巡河。

45 岁的董春燕是上海市松江

区永丰街道仓吉居民区党总支书

记。2016 年下半年,松江区全面

启动水环境综合治理与黑臭河道

整治工作,她多了一个头衔——

河长。除了华星西河,她还是华

星东河、秀春塘、油墩港等 7 条河

道的河长。

“把道理讲清楚,大家口口相传,就会带动一片”

近日,记者跟董春燕来到华

星西河,只见河道两边是白色粉

墙,脚下是红色防汛步道,河水倒

映出两岸绿树。“现在是冬天,只

有菖蒲叶子,等到夏天睡莲开放

时,那才叫好看。”董春燕语气里

透着自豪。

华星西河位于永丰街道工业

园区内,属镇级河道,全长 1.65 公

里,北起玉佳工业园,南至凌塘海

泵闸,河口平均宽度 11—12 米。

河道两岸大部分为工业企业,小

部分为农民宅基地,南段有少量

农田,沿线横跨几座桥梁。

她分管的河道,整治前雨污

混接、污水直排、私搭乱建现象严

重。“基层河长的工作就是摸清家

底,带领居民配合拆违整治。”董春燕说。

那个春节,董春燕一直在做岸边一家养殖户的拆违工

作。这家养殖户养殖了 300 多头生猪,污水直排华星西

河。她还是这家妹妹的同学,小时候经常进出玩耍,可只要

一提拆迁,就被拒之门外。她上门不下 30 次,对方好不容

易才同意搬迁,不过,要求再宽限几个月,因为还有 200 多

头生猪没有卖掉。董春燕的丈夫帮着在山东找了一家愿意

收购生猪的农场,可对方临了才想起来,南方的猪到了北方

会水土不服,很难养活。后来,在永丰一家农业发展公司共

同努力下,终于在苏州找到一家愿意接收的商户。

“治理河道不仅是街道和居委会的事,更需要发动居

民,全民参与。”董春燕说:“靠发宣传告知书、挂横幅肯定不

够,要把居民感情放在首位,让居民心甘情愿配合工作。”

董春燕告诉记者,在河边长大的居民,也都希望河道变

清变美,“农村是个熟人社会,把道理讲清楚,大家口口相

传,就会带动一片。”在拆违整治过程中,碰到敏感问题,都

会与居民协商后妥善处置;即使是企业违建,也会预留一段

时间,让他们搬离物品,尽量减少损失。

“一定要在坚持政策的同时,考虑各方利益,做好服务工作”

快走到西祝家东桥时,董春燕发现岸边工业园区内的

电线杆上有根电线从围墙里垂下来,直插河道。她立即拨

打手机,联系园区负责人。没过五分钟,永丰街道都市产业

园区管委会副经理顾爱强开车赶到。

经过查看,原来是根废弃的通信线,估摸是拾荒人想拆

出铜线卖钱,结果发现里面是空的,就扔在河里了。顾爱强

打电话叫来园区物业,要求及时清理。

据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永丰街道还是几个自然村,陆

续引进了一些外企,都是上千人的大厂。在给当地人创造财

富的同时,工厂排出的污水也让周围的河水慢慢变浊、变臭。

在整治华星西河的过程中,仅永丰街道就拆除了 24 处

河道管理范围内的违章建筑,面积 1.65 万平方米,一批污染

企业停产关闭。

“都说治河拆违难。一定要在坚持政策的同时,考虑各

方利益,做好服务工作。”董春燕深有感触。

华星西河沿岸有个居民小区,围墙紧贴河道。按规定,

围墙必须往后退 6 米,可这样一来,小区没了停车场。而

且,土地出让时这块区域确实也在合同之内。董春燕带着

相关部门在小区里转了几圈,提出公共空间改造方案,对绿

化重新规划,将车位线由直线改成斜线,腾出更多车位,得

到开发商的支持理解。

11 点左右,董春燕结束巡河。手机上的“松江水务”

APP 自动记录下巡查轨迹,董春燕又在“巡查事件”栏下把

接报处置的情况补充完整。

“每条河道都有这样的美景,是我们每个基层河长的工作目标”

“治理黑臭最难的一段已经过去了,接下来是日常的巩

固和维护。按规定,我每周巡一次河。事实上,只要有空,

我就会去河边走一走。”董春燕说,不过河道治理单靠居委

会几个人肯定顾不过来,要发挥居民自治的作用。

董春燕从社区里找了 5 位党员和热心人,组成了一支

平均年龄超过 65 岁的巡河队。志愿者每天巡查辖区内的

每条道路和河岸,每月和居委会负责人以及水务站工作人

员开一次例会,对河道问题进行总结反馈。

志愿者徐小妹刚骑着脚踏车完成了每天两个多小时的

例行巡河,进办公室时还有些上气不接下气。她说除了个别

河段有些垃圾,已通过对口联系人处理,没发现什么大问题。

徐小妹告诉记者,有邻居老姐妹说,她们肯定是拿了工

资才会干得这么起劲。但她认为,“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再说,巡河让我变得年轻,这次体检连脂肪肝都没有了。只

要体力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

水清草复绿,岸美花更香。“每条河道都有这样的美景,

是我们每个基层河长的工作目标。”董春燕说。

上海松江区仓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董春燕

大上海的﹃小﹄河长

本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