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三文治經文結構 1 · 2012. 8. 6. · 57 附錄一:三文治經文結構 1 1....

13
57 附錄一:三文治經文結構 1 1. 何謂三文治結構: 三文治寫作結構就是指在記述某件事的時候,在中間加 插了另一件事,加插的這件事就等于是三文治中間的餡。這 種寫作手法等同于文學寫作技巧中的插敘,不過插敘不一定 會把整個故事寫完,但是在聖經裡的三文治寫作結構,經常 是把整件插敘的故事寫完了,然後再轉過頭來,繼續寫本來 所要說的事情。 在觀察經文結構的時候,要特別留意這些像是離題的故 事,勿被它們的出現而忽略了本來要查考的經文故事。但另 一方面,三文治的寫作結構卻能豐富經文的內容,令故事更 完整。 2. 三文治寫作結構舉例: 三文治寫作結構主要在福音書出現,其中以《馬可福音》 出現最多。 A. 舉例一:可五 21-43(耶穌醫治睚魯的女兒及患有十二年 血漏病的婦人) 此段經文重點在於突出耶穌醫治的能力,祂不但有 治病的能力,還有叫人從死裡復活的能力。 a. 可五 21-24 ─ 睚魯求耶穌醫治女兒 此段經文描寫睚魯焦急地來找耶穌,請求他去為 女兒治病,因女兒病得快要死了。從睚魯的反應來 看,他非常疼愛女兒,若不是的話,他絕對不會放下 自己的地位,求耶穌來醫治他的女兒。睚魯是迦百農 的會堂主管,在當時的社會文化中,他是一名高級職 員,職責包括管理會堂崇拜的各項安排,維修整座建 築物及物料,並且有權決定吩咐誰宣讀律法書和先知 書,或者帶領公眾的祈禱,是有地位的猶太人領袖。 1 本文是根據「良友電台」內資料整理而成。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Aug-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57

    附錄一:三文治經文結構 1

    1. 何謂三文治結構:

    三文治寫作結構就是指在記述某件事的時候,在中間加

    插了另一件事,加插的這件事就等于是三文治中間的餡。這

    種寫作手法等同于文學寫作技巧中的插敘,不過插敘不一定

    會把整個故事寫完,但是在聖經裡的三文治寫作結構,經常

    是把整件插敘的故事寫完了,然後再轉過頭來,繼續寫本來

    所要說的事情。

    在觀察經文結構的時候,要特別留意這些像是離題的故

    事,勿被它們的出現而忽略了本來要查考的經文故事。但另

    一方面,三文治的寫作結構卻能豐富經文的內容,令故事更

    完整。

    2. 三文治寫作結構舉例:

    三文治寫作結構主要在福音書出現,其中以《馬可福音》

    出現最多。

    A. 舉例一:可五 21-43(耶穌醫治睚魯的女兒及患有十二年血漏病的婦人)

    此段經文重點在於突出耶穌醫治的能力,祂不但有

    治病的能力,還有叫人從死裡復活的能力。

    a. 可五 21-24 ─ 睚魯求耶穌醫治女兒

    此段經文描寫睚魯焦急地來找耶穌,請求他去為

    女兒治病,因女兒病得快要死了。從睚魯的反應來

    看,他非常疼愛女兒,若不是的話,他絕對不會放下

    自己的地位,求耶穌來醫治他的女兒。睚魯是迦百農

    的會堂主管,在當時的社會文化中,他是一名高級職

    員,職責包括管理會堂崇拜的各項安排,維修整座建

    築物及物料,並且有權決定吩咐誰宣讀律法書和先知

    書,或者帶領公眾的祈禱,是有地位的猶太人領袖。

                                                           1  本文是根據「良友電台」內資料整理而成。 

  • 58

    經文第 22 節形容睚魯「俯伏在耶穌腳前」,這表示他

    對耶穌的確有敬畏的心,而他應該也聽過耶穌治病的

    事,如果不是的話,否則他絕對不會來求耶穌醫治的。 

    b. 可五 25-34 ─ 醫治患十二年血漏病的婦人

    當耶穌和睚魯一起去他家的時候,第二個故事出

    現。一個患有十二年血漏病的婦人擠在人群中,她悄

    悄地伸手摸耶穌的衣服,盼望藉著這機會使自己的病

    可以痊癒。根據舊約的律法,患有血漏病是不潔淨

    的,凡是接近她的也是不潔淨的。猶太人更加認為,

    一個婦女患有血漏,是因為她有罪,得罪了神。這個

    女人就是不想別人知道自己患病,所以想悄悄地摸耶

    穌的衣服,使自己痊癒,想不到最後卻給耶穌發現了。 

    最後,耶穌憐憫她,對他說:「放心,你的信救

    了你。」這句話是後文的伏線。 

    c. 可五 35-43 ─ 耶穌使睚魯女兒復活

    在血漏婦人蒙醫治的同時,睚魯的一個僕人跑來

    報告,女兒已經死了,不用勞動耶穌了。但是耶穌卻

    說:「不要怕,只要信」。這句話和剛才向血漏婦人說

    的「你的信救了你」是一組平衡句,目的是指出要對

    耶穌有信心。結局:睚魯的女兒的確是死了,但是耶

    穌卻叫她復活過來。 

     小結: 

    作者在中間加插血漏婦人的故事,是為了加強效

    果,證明耶穌有醫治,以及叫死人復活的能力和權柄。

    按常理來說,耶穌是趕著要去為睚魯的女兒治病,無論

    在中途發生什麼事,都應該盡快處理,不要讓事情妨礙

    了大事。但是耶穌卻花時間要找出摸過他衣服的人,同

    時又要對方解釋整件事,相信花了不少時間。有人說,

    耶穌是故意這樣拖延時間的,如果耶穌在睚魯的女兒死

    之前為她治病,震撼力不會太大,但是現在情況不同,

    耶穌在她死後才起行去睚魯的家。這讓在現場的人知

    道,耶穌不但有醫治的能力,還有使人復活的能力。讀

  •  

    59

    者只要留心看經文,就知道當主耶穌醫治血漏婦人的時

    候,有很多群眾圍著,其中當然包括了法利賽人和文士,

    他們最喜歡尾隨著耶穌,看祂有沒有做違反舊約律法的

    事情。按照《馬可福音》這裡的記載看來,三文治結構

    不但沒有離題,反而是增加了故事的說服力,把耶穌的

    權柄完全展現出來。 

    B. 舉例二:可三 20-35(耶穌的親屬反對祂的工作和文士指控他靠鬼王趕鬼)

    此段經文重點在於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主耶穌作工的

    困難。

    a. 可三 20-21 ─ 親屬欲前來禁止耶穌的工作

    從上下文中得悉,耶穌馬不停蹄地工作,忙得連

    吃飯的時間也沒有,他的親屬聽見這些事,認為他瘋

    了,就想前來禁止他。 

    b. 可三 22-30 ─ 文士指控耶穌靠鬼王趕鬼

    文士不相信耶穌有趕鬼治病能力,認為是靠鬼王

    趕鬼。 

    c. 可三 31-35 ─ 真正的親屬

    這幾節經文和可三 20‐21 可謂首尾呼應,表示不能因為血緣關係而成為耶穌的親屬,而是要遵行神的

    旨意,才能成為耶穌的親屬,使聽的人更能感受那種

    說服力和震撼力。 

     小結: 

    作者為什麼要在中間加插文士對耶穌的指控?如果

    細心查考,就會發現文士和耶穌的家屬有一個共同點:

    他們都不接納耶穌。這樣的結構足以今人想像到耶穌所

    受到的攔阻究竟有多大了。  

  • 60

    C. 舉例三:可一 28-45(耶穌的名聲在迦百農傳開)

    此段是屬於複雜的三文治結構,在過程中要注意內

    容的平行排列。

    a. 可一 28 ─ 耶穌的名聲被傳開 上文可一 21‐27 論到耶穌在迦百農的會堂趕鬼

    治病,眾人看見後,彼此議論,到處傳揚,耶穌的名

    聲因此在加利利的四方傳開了。 

    b. 可一 29-31 ─ 耶穌治好彼得岳母的病 彼得的岳母因熱病臥床不起,經耶穌醫治後,能

    起來服侍眾人。 

    c. 可一 32-34─耶穌傳道趕鬼 此段用了平鋪直敘的方法:「天晚日落的時候,

    有人帶著多被鬼附著的人,來到耶穌面前,于是耶穌

    就為他們趕鬼。」留意所強調的時間  ─「天晚日落的時候」。從這句話裡,可以知道當天是安息日,按

    照猶太人的律法,他們在安息日是停止一切活動的,

    他們雖然聽說耶穌來到了迦百農,又有趕鬼治病的能

    力,也得憋著氣,等著過完安息日後,才敢把病人抬

    到耶穌面前。解釋此段經文,要留意猶太人對日期的

    計算方法,他們以太陽下山後作為新的一天,所以第

    32 節說的「天晚日落」,其實代表新的一天已經開始,安息日已經過去了。 

    d. 可一 35-38 ─ 耶穌退到曠野禱告 主耶穌是一個很懂得禱告的人,他知道要從天父

    那裡得到力量來應付日常的工作,所以經常一個人退

    到曠野或者山上與天父交通親近。從一 36‐37,我們可以曉得他非常忙碌。當門徒發現耶穌不見了,就立

    刻去曠野找他,證明耶穌習慣去曠野這些比較安靜的

    地方禱告,門徒也摸透了他的習慣。 

    這些門徒一見耶穌的第一句話是說:「眾人都在

    找你」。根據下文,就知道眾人找耶穌的目的,是為

    了找他趕鬼治病。 

  •  

    61

    e. 可一 39 ─ 在加利利全地傳道趕鬼

    這節經文對於我們了解耶穌的工作非常重要。主

    耶穌曾經三次在加利利巡迴傳道,這是他的第一次行

    程,第二次記載在《路加福音》八 1;第三次則分別在《馬可福音》六 6 和《馬太福音》十一 1。 

    f. 可一 40-44 ─ 耶穌治好麻瘋病人

    耶穌治好那個痳瘋病人之後,曾經嚴嚴地吩咐

    他,除了把身體給祭司看,證明自己已經痊癒之外,

    不要把這件事告訴別人,然而他為什麼所做的卻和耶

    穌的吩咐完全相反呢?因為當時的人視痳瘋病的人

    為不潔淨的,按照律法的規定,他是不准進入人群和

    民居之間,所有的人都當遠離他。故此當耶穌用手摸

    他、醫治他的時候,他內心感受深刻,想把這份喜悅

    和別人分享,於是就到處宣揚這件事,結果使耶穌的

    名聲傳開了。

    g. 可一 45 ─ 耶穌的名聲被傳開

    經文的下文是耶穌醫治癱子。那時候,耶穌從

    附近的城市回到迦百農,許多人聽見他來了,就圍著

    祂聽祂講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聚集呢?因為耶穌

    的名聲被傳開了。 

     小結:可一 28‐45  ─  相同的內容平行對稱 

    a. 可一 28 ─ 耶穌的名聲被傳開

    b. 可一 29-31 ─ 耶穌治好彼得岳母的病

    c. 可一 32-34 ─ 耶穌傳道趕鬼

    d.  可一 35-38 ─ 耶穌退到曠野禱告 c. 可一 39 ─ 在加利利全地傳道趕鬼

    b. 可一 40-44 ─ 耶穌治好麻瘋病人

    a. 可一 45 ─ 耶穌的名聲被傳開

  • 62

    附錄二:「彌賽亞的秘密」2

    一、 有關耶穌彌賽亞身份的問題 

    福音書中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就是耶穌很謹慎使用彌賽亞

    這稱謂。耶穌有好幾次行了神蹟之後,因知這些神蹟會使祂廣

    受群眾注意,所以祂就嚴嚴地吩咐蒙醫治的患者不要把事情張

    揚出去。例如:耶穌嚴嚴的囑咐一位蒙醫治的大痲瘋病人,什

    麼話都不可告訴人(可一 43);耶穌責備那些認出祂來的污鬼,不准它們作聲,不准將祂顯露出來(可一 34,三 11);在耶穌使睚魯的女兒復活之後,祂切切地囑咐她的父母,不要叫人知

    道這事(可五 43);耶穌醫治了一個耳聾舌結的人,然後囑咐祂們,不要告訴人(可七 36);彼得認耶穌為基督之後,耶穌就禁戒祂的門徒,不要把這件事實告訴人,直等到耶穌復活(可八

    30,九 9)。

    二、 「彌賽亞的秘密」學說 

    威列得(Wrede)認為所有這些要求保密的吩咐,都不是耶穌說過的,乃是福音書作者祂們在編纂福音書時添加的。威列

    得認為早期教會它所擁有耶穌生平的傳統是完全「無彌賽亞」

    (non-messianic)的傳統,耶穌從來沒有自稱是彌賽亞,並且祂在世上傳道的時候也從來沒有人認為祂是彌賽亞。可是,早期

    教會演變成相信祂是彌賽亞(超自然的那種彌賽亞),是基於耶

    穌從死裡復活。

    為了解釋彌賽亞怎麼可能留下一個無彌賽亞的傳統,便興

    起了「彌賽亞的秘密」(Messianic Secret)這個學說。這個學說認為,耶穌確實是彌賽亞,但一直要等到復活之後才為人所知

    (可九 9)。耶穌在傳道期間,祂始終都隱藏彌賽亞身份。因此耶穌生平的傳統是一個無彌賽亞的傳統。耶穌只在祂復活之後

    才被稱為彌賽亞。《馬可福音》把兩個傳統接合在一起是初期教

    會對耶穌是彌賽亞的信仰,耶穌並沒有自稱彌賽亞。然而我們

    認為前三福音中並沒有任何經文顯示有什麼所謂的「無彌賽亞

                                                           2  本文乃根據「中國基督教網站」內資料整理而成。 

  •  

    63

    的傳統」存在,因此,無彌賽亞的傳統只是一種假說,沒有什

    麼歷史根據,我們沒有理據拒絕接受彌賽亞的隱密為歷史事

    實,彌賽亞身份的隱密非常類似神國的隱密。

    三、 隱藏背後的意義 

    我們知道,耶穌知道自己是彌賽亞,但不是大眾所想望的

    那種彌賽亞。祂的使命是要把神國帶來,但不是百姓所希望的

    那種國度。祂的確被稱為以色列的王(太二 2;路一 32;約一50),但祂的國度是屬靈的國度,祂的彌賽亞使命也是屬靈的使命。祂將來要作榮耀的王(太二十五 34),那時候,祂的國度要在大能中顯現(太十三 41-43;路二十二 29-30)。所以,耶穌不能隨時使用彌賽亞這稱謂,因為這稱謂會使百姓誤解,以為祂

    就是他們所盼望的那種彌賽亞。而事實上,耶穌在世的目標不

    是要成就那種彌賽亞。福音書顯示兩方面的證據。一方面,福

    音書清楚記載耶穌深知自己有彌賽亞的身分,只是耶穌祂沒有

    公開自稱是彌賽亞,但當別人稱祂是彌賽亞的時候,祂也不否

    認,如門徒彼得認祂是彌賽亞時,祂稱他為有福。同時,祂也

    接受別人給祂的彌賽亞稱謂,例如:在公會查問祂,控告耶穌

    自稱彌賽亞時,耶穌承認自己是彌賽亞,並給「彌賽亞」這個

    詞賦予新的涵義,祂是天上的彌賽亞。但另一方面,耶穌並不

    廣泛公開宣稱自己是彌賽亞,祂甚至常常吩咐那些知道祂是彌

    賽亞的人不要張揚。因為雖然祂是彌賽亞,但祂必先受苦,然

    後進入祂的榮耀(路二十四 26)。

    耶穌在世的教導和作為堅定了早期基督徒對祂是彌賽亞的

    信念,這可從耶穌對施洗約翰問祂是否是那將要來的那位的回

    答中可以找到答案(太十一 2-3)。耶穌提醒施洗約翰,祂醫病、使死人復活、向窮人傳福音,足以證明祂就是那一位。耶穌的

    事工已為約翰所熟知,那是一種憐恤的事工,遠非當時所猜想

    的政治性質。福音書記載耶穌的教導和作為,可概稱是為他人

    的服務,祂必須使人對彌賽亞的使命有正確的認識。就是這樣

    的彌賽亞,建立了早期基督徒信祂為基督的根基。

  • 64

    附錄三:耶穌用比喻的目的 3

     一、 使人不解的回答 

    耶穌是說故事的大師,祂用了許多比喻教導人有關天國的

    道理。特別的是,祂只對外人說比喻,沒有外人的時候,就把

    道理直接向門徒說得清楚。祂的行徑使門徒大惑不解,門徒就

    問耶穌箇中原因。耶穌回答:「神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若是

    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 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

    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祂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可四

    11-12)

    這個答案對於今日的信徒來說,實在不容易明白耶穌的用

    意。照字句的意思,耶穌似乎刻意令外人失去回轉的機會,才

    刻意用比喻,為要把真理隱藏起來。耶穌真的有這用意嗎?這

    看來是違背了父神的旨意,因為耶穌要傳講天國的道理,天父

    又願萬人得救,祂不可能禁止某種人不能得救。何況耶穌屢次

    強調:「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可四 23) 可見祂是多麼渴望外人也聽見真理。

    二、 解題的線索 

    要了解耶穌的意思,我們需要注意接著的經文:「耶穌又對

    祂們說:『人拿燈來,豈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臺

    上嗎?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

    出來的。』」(可四 21-22)

    耶穌用了一個比喻來說明用比喻的目的。真理的光豈是要

    放在斗底下嗎?耶穌豈是故意叫人不能看見真理嗎?隱藏的真

    理一定要顯露出來,問題是如何顯露呢?比喻是一種方法,讓

    我們先認識什麼是比喻吧。

                                                           3  本文乃根據「http://www.letsfollowjesus.org」內資料整理而成。 

  •  

    65

    三、 甚麼是比喻?   

    陶德(Dodd)給比喻下了一個定義:「基本來說,比喻是從自然界或平常生活中找尋可見的東西,以有趣的方式明喻或暗

    喻想表達的意義,吸引聽者的注意力,並留給聽者心中一個問

    題,以引起聽者主動的思想,到底說者所要表達的教訓是什麼。」

    在聖經上的應用,比喻就是用屬世的、可見的東西解釋天上屬

    靈的、抽象的東西,前者與後者必須有相近的特質,聽者才能

    透過聯想,觸摸到當中的意義。  四、耶穌用比喻的目的 

    耶穌的比喻的確隱藏了真理。為什麼祂用比喻呢?在以下

    的經文,祂用比喻解釋了比喻的運作:「又說『你們用甚麼量器

    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因為有

    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可四 24-25)

    同一個比喻,懷著不同心態的人聽了,會有不同的結果,

    你怎樣看待比喻,就得著相應的領受。耶穌說的比喻隱藏真理,

    但那些心裡抗拒真理的人,聽的時候,就摸不著頭腦,兩手空

    空地走了。反過來,如果聽者的心被吸引,祂會追尋當中的意

    義,那麼隱藏的就會最終顯露出來。耶穌說,因為掩藏的事,

    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有找尋真理的

    心,這人就能有所得著。所以人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

    麼量器量給他,人的態度決定了他的的收穫。

    「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

    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講,沒有人的時候,就把一切的道講

    給門徒聽。」(可四 33-34)

    耶穌運用比喻,因為聽道的人各有不同心態,祂按著人對

    真理的領受程度,就傳講真理。對屬神的人,祂把真理直說出

    來,但對外人,即是抗拒神的人,祂寧願說比喻,保留一點空

    間讓他們慢慢領受真理。太直接宣講真理的話,對方可能吃不

    消,就產生更大的抗拒,那麼的話,真理可能令他們跌倒。

  • 66

    耶穌說,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

    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意思並不是有意叫那

    些人沒法回轉,這段經文引用了《以賽亞書》六 9-10:「祂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

    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

    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

    耶和華說了這番話,表達的是祂對這些蒙蔽的百姓的哀嘆。同

    樣地,耶穌發出哀嘆,為什麼神的子民可以這樣蒙蔽呢?然而,

    為了讓他們有接受真理的機會,耶穌採用了比喻來吸引他們;

    若是他們的心是好土,還有回轉的機會;若是路旁、碎石土地

    或荊棘,結果就十分可悲了,比喻對他們來說也就沒甚麼意義

    可言。

    主耶穌的比喻要引導我們用一個全新的方式去看生命,同

    時亦邀請我們接受一套能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嶄新價值觀。所

    以說,祂的比喻不是單要傳遞一種道德教訓,而是要挑戰人的

    生命,改變人的內心。比喻要講的是天國的奧祕,它不僅在傳

    遞一些資訊,也邀請聽者立志,作出委身的回應。不願意委身

    的,就是聽見也不肯接受。

  • 讓讀者明白兩點:

    一、這是個救恩事,是有關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的救恩。

    二、耶穌就是上帝的兒子。

    以耶穌一天的工作、醫治痲瘋病的神蹟及五個與宗教領袖衝

    突的事件,讓讀者明白耶穌的教導和權柄與當時宗教領袖們

    關注四類人:跟隨的群眾、十二使徒、耶穌的親屬(也范指得

    著神的國的人)、宗教領袖。

    這四類人都有機會得著上帝的救恩,都有機會得著神的國。

    但怎樣才能得著神的國呢?

    讀者要注意這四類人往後對耶穌的反應,他們均與故事的發

    展息息相關。

    馬可首次詳細記錄耶穌的講論,以撒種的比喻、解釋和其他

    比喻,說明人可以怎樣明白和得著神的國,神的國也會在人

    想不到的情況下擴展、倍增。

    以四個神蹟說明幾點:

    一、耶穌真的是上帝的兒子,祂是自然界、靈界、物質界的

    掌權者。

    二、得著救恩、得著神的國,惟靠信心,就是相信和接受耶

    穌是上帝的兒子。

    三、信的人,就是耶穌的親人。注意耶穌稱那患血漏的婦人

    為「女兒」。

    四、即使接受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也不等於對耶穌及其職事

    能完全明白,然而對真正的跟從者來說,他們會越來越明白

    神的心意和計劃,在神的國中成長。

    註:四個神蹟均展示耶穌的權柄及以「信心」為主題。閱讀

    時當留意人物對耶穌的反應。

    馬可福音一至五章的分段、信息與關連

    主要信息及目的

    三7-35 四類人

    分段 分段主題

    一1-13 序幕

    一14-三6 主角出場

    四1-34 神的國

    四35-五43 四個神蹟

  • 《馬可福音》第六章導讀

    第六章是較長的一章。全章 56 節由幾個敘述組成,場景換了幾次,表面上看似沒有明顯關係。但連串的事件,藉不同的人物與互動:

    耶穌與家鄉、耶穌差遣門徒傳道、施洗約翰的死、以五餅二魚餵飽眾

    人、耶穌催們徒渡海和在海上行走,直接或間接帶出耶穌的職事和身

    分,和不同的人對祂的了解和回應。 

    一、 家鄉反應(六 1-6)

    這段的核心是耶穌的同鄉,拿撒勒人厭棄祂。

    二、 差遣們徒與預示受害(六 7-30)

    這段承接上文繼續說明耶穌的身分,將之與施洗約翰和門

    徒等主題連結起來,同時預示耶穌受難,並門徒不了解耶穌的

    身分。本段經文是「三文治結構」: 

      A  十二門徒被差遣(六 7‐13)     B  從耶穌到約翰(六 14‐16)       C  約翰之死(六 17‐28)     B  從約翰到耶穌(六 29)   A  十二門徒回來(六 30) 

    三、 牧養子民(六 31-56)

    本段是另一個「三文治結構」,「上層麵包」是耶穌和猶太

    人「五餅二魚」的神蹟,耶穌餵飽如同沒有牧人的群羊。(六 31-44)「下層麵包」是耶穌回到革尼撒勒(猶太人聚居之地)一帶,人們跟隨祂為了得醫治(六 53-56)。中間的「餡」是耶穌催門徒到伯賽大(外邦人聚居之地) 和海上行的記述(六 45-52)。故事藉耶穌顯現對比門徒以為耶穌是鬼怪,突出門徒驚慌、驚奇、愚頑。

    馬可要指出,傳道工作取得成績和經歷神蹟,跟明白作門徒的

    意義是沒有必然關係的。

      A  在猶太人的地方餵飽如同沒有牧人的群羊(六 31‐44)     B  門徒不願到外邦人之地(伯賽大)工作(六 45‐52)   A  回到猶太地方(革尼撒勒)的工作(六 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