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50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 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林建德 [email protected]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Oct-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

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林建德

[email protected]

Page 2: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Page 3: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此一講次預計以八個問題來討論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之

思想精義。

一、「人間佛教」淺化、窄化佛教的信仰層次嗎?

二、「人間佛教」帶來台灣佛教俗化發展嗎?

三、「人間佛教」不重修行、修證嗎?

四、「人間佛教」揚棄中國佛教,主張回歸印度佛教嗎?

五、印順導師否定淨土宗嗎?

六、印順導師視如來藏或佛性思想為毒藥?為外道?

七、大乘佛法是佛說?還是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

八、印順導師是聲聞(原始佛教)性格?不肯為眾服務?

Page 4: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一、「人間佛教」淺化、窄化佛教的信仰層次嗎?

佛陀是「人」?可是絕大數的宗教是「神」,全知、全能、全

善的「神」 !

「人間佛教」把佛教做小?

「孤取人間為本,落人本之狹隘」?

涉及每個人的價值抉擇,如:

純正 vs. 圓滿

法行 vs. 信行

理性 vs. 感性

人本 vs. 神聖

Page 5: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二、「人間佛教」帶來俗化發展嗎?

(一)、一般批判的人間佛教未必是印順法師所主張或認同

的「人間佛教」

(二)、印公「人間佛教」本身即是關注俗化問題的回應

(三)、解決俗化問題正有賴於印公「人間佛教」 思想

Page 6: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一)、所批判的人間佛教未必是印順法師所主張或認同的人間佛教

印順法師認為人間佛教的人菩薩行,離不開慧與褔,慧行是使人理

解佛法,得到內心的淨化;褔行不僅是辦活動及慈善而已,而是使

人從事行中得到身心的利益。

台灣佛教界目前所謂的人間佛教大多是名同而實異,未必是印順法

師所認定的「人間佛教」 ,而把所有人間佛教發展可能的負面效

應,歸於印順法師一人,並不是公允之論。

Page 7: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二)、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本身即是關注俗化問題的回應

佛法的衰落與演化中的神化、俗化有關,因此應從傳統束縛、神秘催眠狀

態中振作起來,為純正的佛法而努力。〈遊心法海六十年〉Y 29p55。

佛法走向大眾,廣開方便之門普度眾生,而行菩薩道,難免有通俗、世俗

化走向,未必可言錯誤,而是手段和方式的問題,而印順法師思想即在揭

示如何超克入世和出世的兩難,重點在於權實二門間善巧的平衡和辯證。

宗教的神聖性與世俗性並非衝突的兩個概念,適切的運用能有相輔相成之

效。有時為達到神聖性的目的,是必須以世俗性的手段來助成的,即「更

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但有時又必須「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Page 8: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三)、解決俗化問題正有賴於印順法師人間佛教思想

避免佛教俗化、淺化,在於切實理解並力行人間佛教的修行。

包括:培養佛法的正知正見,重視以法為師的精神,認清人

間佛教自力自尊的特質,建立獨立的修行人格,強調佛法不

共神教外道的自覺之教,重視人間菩薩平實、平凡、不急功

近利的特質,不妄做祖師、打破大師威權的迷思,深化佛教

徒慧學的素養,信、悲、智三心修持的並重,修福亦修慧、

圓滿福慧的功德……等。

Page 9: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三、「人間佛教」不重修行、修證嗎?

(一)修證之道的強調

(二)修證原理與方法的講明

(三)修證的基礎在聞思(藉教悟宗)

(四)宗教體驗的見與不見

Page 10: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一)修證之道的強調

曾有人表示印順法師人間佛教以「十善菩薩」作為

菩薩行的代表,但此十善菩薩如果沒有成就空性見,

那麼過度地強調慈悲心和菩提願,將使佛教的發展

趨向世俗化、庸俗化。對此可分三點來回應:

1、以「菩薩道」修證為主

2、以「十善菩薩」作基礎,以「成佛」為終極目標

3、修證重要性的強調

Page 11: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1、以「菩薩道」修證為主

印順法師承繼阿含、般若,認為證入得解脫,「已於生死作障隔」,無法生生

世世行菩薩道。

印順法師對修證極為強調和肯定,而「小乘急證精神之復活」或者「墮入小乘,

成為焦芽敗種」等貶斥、否定之詞,都是為菩薩行者而發的;即對太虛大師所

說的「說大乘教,修小乘行」不以為然,批判發菩提心卻求證心切的行者。

若不能從「不修禪定,不斷煩惱」,去體會菩薩「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悲

願,即無法理解菩薩的修證。

「行菩薩道成佛的法門,廣大甚深,不是簡易的事﹔說老實話,這不是人人所

能修學的。」〈方便之道〉,《華雨集第二冊》頁135。

印順法師反對「急證」,是站在菩薩道的觀點;但沒有認為只有菩薩道才是唯

一解脫的路,也不認為菩薩道才是唯一佛法的修行。對於立志修解脫道的行者,

乃是完全予以尊重、包容,甚至學有所成亦歡喜讚嘆。

Page 12: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2、以「十善菩薩」作基礎,以「成佛」為終極目標

菩薩道的完滿非一蹴可幾,由凡夫初學到久學,久學到不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印順法師強調「十善菩薩」是看重初發心菩薩修行的平實

性,認為人間佛教的初學者,必須從平凡務實處開始,所

以不能說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菩薩道的格局與標準過低,

所以「淺化菩薩道」的說法是錯誤的。

Page 13: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3、修證重要性的強調

志求斷惑的行者,大可精進勇猛邁向解脫之路,而這也是印順法師所鼓勵的、強調

的。

「初果是最可寶貴的,最難得的!得了初果,可說生死已了(一定會了)。如破竹

一樣,能破第一節,第二節以下,是不費力的一破到底。這是學佛法者當前的唯一

目標。」《成佛之道》,頁234。

若有人立志從事佛法修證,相信印順法師鼓勵都來不及了,何來貶抑?甚至也推崇

出家學佛的「上上第一等事」就是「修行」(以個人來說),也曾明確表示修持當

然是最重要的,沒有修持就沒有宗教體驗,沒有宗教體驗就不容易產生堅定的信仰。

總之,印順法師並不貶抑修證,只貶抑急證,而所貶抑的急證是菩薩道的急證(聲

聞的急證是理所當然的),因為立志行菩薩道的人,眾生無邊誓願度,對於菩薩的

廣大行是有礙的。

Page 14: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3、修證重要性的強調

「佛法所說,多數是自家身心上事,修證上事。不經實行,怎能深

刻踏實地了解……修行是學佛上上第一等事!在佛教中,這也是第

一要事。真正修行,能為僧伽典範,為眾生所歸向。……佛法的真

生命,真活力,都從修行體證而來。從印度到中國,過去莫不如此。

現代中國的衰落,在種種原因中,宗教經驗的稀薄,不能不說是重

要一著。」〈學以致用與學無止境〉,收在《教制教典與教學》

193~194。

阿含學在台灣受到重視,無非也是受到印順法師的影響,而(雜)

阿含不正都是談論修證、教導解脫的?如果說不重修證,印順法師

又何必對(雜)阿含致意再三?

Page 15: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二)佛教修證原理與方法的講明

《成佛之道》一書大體已掌握到大小乘佛法之解脫道與菩薩道的核

心骨架,對佛教修行的觀念、方法有著明確而扼要的指引,掌握其

中的精要,修證的路不至於有所偏頗。

以為「人間佛教」不關心究極的解脫與果證,或者「人間佛教」不

曾提供一套具體的修行方法,這些都值得商榷。

在具體的修行指引上,菩薩道著重三心相應的修持,解脫道在於止

觀的修證,兩者都著重在修行方法上觀念性的引導(而不重技巧性

細節的介紹),也唯有具備正確修行方法的觀念下,從事實際的修

持,才能走上正確的成就與解脫。

Page 16: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三)修證的基礎在聞思(藉教悟宗)

有人質疑印順法師本身沒什麼實際修行,缺乏經驗

性的體證作為論述的依據,而判定他只是一名佛教

學者,而不是實修實證者。

然而,強調證入實際、開悟的甚深經驗,要如何判

定是走在正途上,而不是只是某種禪定體驗,而無

關乎悟境?

Page 17: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三)修證的基礎在聞思(藉教悟宗)

「有的修得初禪,自以為證初果﹔修得四禪,自以為得四

果。自以為有修有證,究竟成辦的增上慢人,佛世也不

少。」(《寶積經講記》頁240)

在引入解脫上,般若才是之中最重要的關鍵。如果把「甚

深的禪定體驗」當作是「甚深的般若體驗」,把禪定經驗

當作是般若經驗,把雞毛當成令箭,多少有跑錯方向之感。

諸多佛教理論的論述是否必須有經驗性的體證作為依據,

依此認為印順法師缺乏所謂的「涅槃體驗」,所以判攝出

的佛法將有不少問題,此觀點亦有待商榷。

Page 18: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

「現量」的強調是可以肯定的,但在「現量」之前,「聞量」、

「比量」的基礎不是更為重要?

即使印順法師不依個人的現量闡述佛法,而全然依據經論發揮,這

不正代表其所依據的是佛陀、龍樹等諸大菩薩的現量來闡述佛法?

佛教的精神是「依法不依人」、「以法為師」,重視「自依、法依、

莫異依」,既然是根據經論抉擇出來的法義,如果經論本身沒什麼

問題,依據經論上指導的方式修行,在導向體證、引入解脫上應是

沒有問題的。

佛法修學的依據是經論的思想法義,而不是單靠個人的修證體驗,

所以印順法師以經論為基準判攝的佛法知見,此進路是沒有疑慮的。

Page 19: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正見為首」與「般若為導」

修證與聞思乃是連續與一貫的,沒有一定的聞思基礎,缺

乏正知正見,如何有正確的修行與體證?

「聞思」優先於「修證」,若對修行本身的聞思知見不清,

以及對佛法整體思想的抉擇不明,徒然地「一門深入」,

再多的身心經驗似乎也是枉然,不免步入了「美麗而險惡

的歧途」

Page 20: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四)宗教體驗的見與不見

「唯證乃知」另一個意涵包括「唯有親證涅槃才能體驗涅槃的滋味」,不過這裡的

「唯證乃知」主要是用來反駁「唯有證入的解脫者才能了解佛法思想」此一觀點。

如石法師在〈台灣佛教界學術研究、阿含學風與人間佛教走向之綜合省思〉寫道:

「具有深度定慧經驗的聖賢祖師之言教,永遠具有最高的權威性和可靠性。」認為印

順法師只是「學問僧」而已,和虛雲老和尚等「聖位菩薩」相較,欠缺禪觀體驗的印

順法師,其理論明顯是站不住腳的。如石法師的立場不外乎是出於「唯證乃知」。

如果批判者本人沒有證入佛法,又撰寫文章闡述其所認知的正確佛法,同時又主張證

入佛法才能了解佛法真意,此明顯已「自相矛盾」了。

每個佛教宗派(乃至「外道」)都有個別的宗教經驗,而宗教的體驗是主觀的、內在

的,每個人的感受都有所差異,而以私人經驗作為佛法的判攝,其正確性如何?

Page 21: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唯證乃知」立場有礙法義的辯論

在進行法義討論時,把修證的經驗性立場作為前提,主張證悟者才

能理解佛法真意,這樣是不具意義的,且有本末倒置的危險。

既然佛法的的經驗性體證是既「獨斷」又「神秘」,是「唯證乃知」

的,把經驗性體證的問題引入法義的探討中更易徒增困擾。

(如果全然奉行「唯證乃知」,那法義的討論不僅不需要談,而且也

不能談,因為一切唯以「證入」為優先。)

如果把「唯證乃知」提出來當作法義辯護的論點,本身已違反「唯

證乃知」的本意。

Page 22: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相對於「唯證乃知」,「唯知乃證」更有其強調的必要性。

印順法師曾說:「禪者重自心體驗,憑一句「教外別傳」,「師心不師古」,對如來

經教的本義,自己體驗的內容,也就越來越晦昧不明了!」(《中國禪宗史》序言,

頁8)

同理,如果用自身體驗定位佛法思想,不免發生「越來越晦昧不明了」的困難。

在傳統經驗主義(empiricism)與理性主義(rationalism)的論爭中,經驗主義認為一

切認知的基礎來自於感官經驗,除經驗獲得知識外別無他徑,但理性主義卻認為,經

驗本身未必是可靠的,經驗本身有許多的不確定性,主觀的經驗感受往往因人而異;

加上經驗時有出錯的情況,如錯覺或幻覺的產生是經常發生的事,而如果經驗曾有出

錯的現象,就不能成為知識來源堅固的基石,沒有理由全然地信靠它,或者必須進一

步的懷疑它。

Page 23: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四、「人間佛教」反對中國佛教,主張回歸印度佛教嗎?

(一)、愛深責切的反思

(二)、復興中國佛教而非反對中國佛教

(三)、從跳脫中國佛教而復興中國佛教

Page 24: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印順法師關心佛法的純正性問題,而反思中國佛教流弊、失真之處,至於是否要

維護中國佛教的傳統,或者繼承中國佛教祖師的思想,不在他考慮範圍。

印順法師對中國佛教反省之深是顯而易見,如印順法師曾說:「中國佛教為「圓

融」、「方便」、「真常」、「唯心」、「他力」、「頓證」之所困,已奄奄無

生氣﹔「神秘」、「欲樂」之說,自西而東,又日有泛濫之勢。」(《印度之佛

教》序言,頁7。)

在家、出家一體同風的「說大乘教、修小乘行」、「教理是大乘,行為是小乘」

(太虛大師語),覺得佛法常說的慈悲濟世精神與中國佛教界是不相吻合。

Page 25: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一)、愛深責切的反思

雖然印順法師站在純正佛教立場,對中國佛教多所

批判,也宣稱不屬於宗派徒裔,不為民族情感所拘

蔽,但其表達對佛法的基本信念時,明白宣示「我

是中國佛教徒」。

可知,印順法師對不同佛教流派有所抉擇與判攝,

但大多是反省而非否定。

Page 26: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對中國佛教肯定之詞

「隋唐之中國佛教,不愧為佛教第二祖國,為佛教之繼承光大者。蓋中國佛教

至此,雖猶虛懷若谷,不斷自印度輸入,新創唯識及密宗。然台、賢之融貫,

禪、淨之簡易,融冶中國精神之中國佛教,已確乎不拔,有非印度佛教所可及

者。」見〈中國佛教史略〉,收在《佛教史地考論》,頁71。

「中國佛教值得稱道的應該不只一宗一派。像天台、華嚴恢宏博大的教理研究,

禪宗、淨土在修行方面的成就,都是值得我人讚嘆的!」見〈中國佛教的由興

到衰及其未來的展望〉,收在《華雨集第五冊》頁146~147。

「從各宗各派大德們的修持及世學的深刻認識,中國佛教在過去的能夠輝煌,

可以說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華雨集第五冊》,頁148

「因有教授教誡,慰勉警策的精神,所以禪宗能陶賢鑄聖,延續了中國佛教一

千年的慧命。」見〈人間佛教要略〉,收在《佛在人間》,頁120。

Page 27: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我是中國佛教徒」。

在談「佛法之基本信念」時,印順法師說:「我是中國佛教徒。中

國佛法源於印度,適應(當時的)中國文化而自成體系。佛法,應

求佛法的真實以為遵循,所以尊重中國佛教,而更(著)重印度佛

教(並不是說印度來的樣樣好)。我不屬於宗派徒裔,也不為民族

情感所拘蔽。」〈遊心法海六十年〉,收在《華雨集第五冊》,頁

53~54。

如果真要站在中國本位思考佛教問題,抉擇佛教義理,似乎不能稱

作是「信佛」,而大多是信中國佛教的「祖師」,祖師的教導優位

於佛陀的教法(雖然兩者未必衝突,但畢竟是不一樣的),信的是

「祖師教」而未必是「佛教」。

Page 28: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佛教徒為民族情感宗派意識所限 ?

如韓愈一樣站在中國文化本位的立場批評印度傳來

的佛教,指其為邪說異端

當代儒家大哲牟宗三也認為:「佛教徒,其為中國

人是偶寄之習氣之存在,而其義理之性情一面,則

是非中國的。即使是中國的佛學,如天台、華嚴、

禪,亦只是中國的心習之範疇,而究不是中國的慧

命……」

Page 29: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二)、復興中國佛教而非反對中國佛教

漢傳佛教兩千年來,開創出八大宗派,有著為數眾多的佛教徒;但

在今日的世界裡,能真正發生影響力的實在有限。可幸的是,近來

「人間佛教」的發展,具有十足潛力。

藍吉富在評價印順法師的佛學思想與歷史意義,論及「中國佛教發

展方向的指引者」時,認為印老求真、批判、主智論的風格,所展

現的思想,已為中國佛教的發展指出一條可資遵循的大方向,認為

中國佛教史,是很可能有嶄新的一章。

Page 30: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三)、從跳脫中國佛教而復興中國佛教

印順法師不受限於民族情感,超越中國佛教的範疇,而站

在究竟佛法的立場思考問題。

愈為中國佛教辯護,不承認可能的限制及盲點,反而不能

真正的使中國佛教受益;相對的,跳脫中國佛教並承認不

足之處,才能有助於中國佛教未來的發展。

愛因斯坦一句名言:「我們不能用衍生問題時的同一思維

水準來解決問題」(Problems cannot be solved by the

same level of thinking that created them.)

Page 31: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儘管印順法師批判中國佛教的變質之處,但不代表對中國佛教徹底

否定;相反的,受太虛大師影響下,其念茲在茲的亦在中國佛教的

復興,心繫中國佛教未來之發展。

中國佛教振興之想法,亦有不少文章發表,如「中國佛教前途與當

前要務」、「建設在家佛教的方針」、「從復興佛教談研究佛學」、

「中國佛教的由興到衰及其未來的展望」等。

印順法師 反省中國佛教,以人間佛教思想的提出,為中國佛教發

展規劃出新的願景。

Page 32: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五、印順導師否定淨土宗嗎?

〈淨土新論〉:「我時常說:『戒律與淨土,不應獨立成宗。』這如太虛大師

說:『律為三乘共基,淨為三乘共庇。』戒律是三乘共同的基礎,不論在家出

家的學者,都離不開戒律。淨土為大小乘人所共仰共趨的理想界,如天台、賢

首、唯識、三論以及禪宗,都可以修淨土行,弘揚淨土。這是佛教的共同傾向,

決非一派人的事情。站在全體佛教的立場說,與專宏一端的看法,當然會多少

不同。」(《淨土與禪》頁1~2)

〈淨土新論〉:「淨土一門,為佛法──甚至可說為人類的共同的企求,不過

大乘中特別隆盛。修學大乘佛法,不應當輕視世界的清淨要求。應該記著:只

重身心清淨,所以小乘不能達到究竟;由於大乘能清淨身心,莊嚴世界,才能

達到究竟圓滿的地步。」(《淨土與禪》頁8)

Page 33: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淨土新論〉:「佛法實可總結他的精義為『淨』,淨是佛法的核心。淨有二方面:

一、眾生的清淨;二、世界的清淨。阿含中說:『心清淨故,眾生清淨』;大乘更說:

『心淨則土淨』。所以我曾說:『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佛門無量義,一以淨為

本』。聲聞乘所重的,是眾生的身心清淨,重在離煩惱,而顯發自心的無漏清淨。大

乘,不但求眾生清淨,還要剎土清淨。有眾生就有環境……如學佛而專重自身的清淨,

即與聲聞乘同。從自身清淨,而更求剎土的清淨,(這就含攝了利益眾生的成熟眾

生),才顯出大乘佛法的特色。所以、學大乘法,要從兩方面學,即修福德與智慧。

約偏勝說,福德能感成世界清淨,智慧能做到身心清淨。離福而修慧,離慧而修福,

是不像大乘根器的。……修福修慧,也是依此淨化眾生與世界為目的的。這樣、到了

成佛,就得二圓滿:一、法身圓滿。二、淨土圓滿。眾生有依報,佛也有依報,一切

達到理想的圓滿,才是真正成佛。了解此,就知淨土思想與大乘佛教,實有不可分離

的關係。淨土的信仰,不可誹撥;離淨土就無大乘,淨土是契合乎大乘思想的。」

(《淨土與禪》頁三~五)

Page 34: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淨土新論〉:「從佛法的立場看,世間一般的思想,都是從我我所出發

的, 所以都難於達到理想的境地。佛教的淨土思想,是應人類的共同要求

而出現的;而達到淨土的理想與方法,和世間一般的思想不同。即佛法是

在無我無我所的磐石上,去實現自由平等的淨土。淨土的學者,應正確理

解淨土的境界!」(《淨土與禪》頁十五~十六)

〈淨土新論〉:「眾生與眾生,在剎土的依託受用中,互相增上,互相損

益;佛與眾生,在剎土中,也有增上攝益的作用。這樣,佛有淨土,攝化

眾生,眾生仰承佛力而往生淨土,即不是不合理的。」(《淨土與禪》,頁

三三)

Page 35: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淨土新論〉:「龍樹『十住毘婆沙論』,說到菩薩要積集福德智慧資糧,要有怎樣

的功德法,才能得阿惟越致──不退轉。或者感覺到菩薩道難行,所以問:『阿惟越

致地者,行諸難行,久乃可得,或隨聲聞辟支佛地……若諸佛所說有易行道,疾得至

阿惟越致地方便者,願為說之』。這是請問易行道的方法。龍樹說:『如汝所說,是

懧弱怯劣,無有大心,非是大人志幹之言也』。簡單的說,如有這樣心境,根本沒有

菩薩的風格。龍樹對於易行道的仰求者──怯弱下劣者,真是給他當頭一棒。然而,

佛菩薩慈悲為本,為了攝引這樣的眾生修菩薩行,所以也為說易行道。所以接著說:

『汝若必欲聞此方便,今當說之。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道,有難有易,陸道步行則

苦(難行),水道乘船則樂(易行)。菩薩道亦如是,或有勤行精進(難行道),或

有以信方便易行』。難行即苦行,易行即樂行,論意極為分明;與成佛的遲速無關。」

(《淨土與禪》,頁六八~六九)

Page 36: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淨土新論〉:「修此等易行道,生淨土中,容易修行,沒有障礙,這確

是經論所說的。但易行道卻是難於成佛,難行道反而容易成佛。這如『寶

積經』「彌勒菩薩所問會」中說:釋迦過去所行的是難行苦行道,彌勒所

行的是易行樂行道。彌勒發心,比釋迦早四十劫;『久已證得無生法忍』

──得不退轉。結果、釋迦比彌勒先成佛,彌勒還待當來下生成佛。不是

易行道難成佛,難行道易成佛的鐵證嗎?」(《淨土與禪》,頁七○~七一)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之偈頌:「怯弱下劣者,希求易行道;佛

有勝方便,攝護於初心。於中殊勝者,往生極樂土,彌陀佛力持,不退於

菩提。不捨現法樂,而向於菩提,藥師大悲願,東方現淨土。」(頁三○

五~三一一)。

Page 37: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六、印順導師視如來藏或佛性思想為毒藥嗎?

(一)、如來藏思想是佛教:非「入篡正統」

(二)、從唯心走向正覺的層次

(三)、明權實之別而堅定信仰

Page 38: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一)、如來藏思想是佛教:非「入篡正統」

「入篡正統」乃支那內學院著名的唯識學者王恩洋所評,他不滿真常唯心

論,並不承認他是佛法。對王恩洋的觀點,印順法師寫了〈空有之間〉以

作回應,收於《無諍之辯》。

若以為印順法師反對如來藏思想,貶低其在佛教信仰的價值,則並沒有掌

握到印順法師對如來藏思想的判攝。

印順法師將如來藏說歸為大乘三系之一;認為在大乘佛法中,他以性空為

主,兼攝唯識與真常,如此也肯定了如來藏說在大乘佛法的重要地位。

印順法師認為如來藏思想仍屬佛教,乃是整體大乘佛法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而沒有「入篡正統」的問題,此與支那內學院及「批判佛教」之觀點很不

一樣。

Page 39: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肯定 如來藏說在大乘佛法的重要地位。

〈修定──修心與唯心‧秘密乘〉說:「所以如來

藏一詞,顯然有印度神學的影響,但也不能說全是

外來的,也還是「大乘佛法」自身的發展。」 收在

《華雨集第三冊》,頁167。

除了肯定如來藏思想是佛教,而非「入篡正統」外,

也認為要邁向正覺此更高的佛教信仰層次,並能在

明權、實之別下而堅定信仰。

Page 40: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雖然印順法師把禪、淨土等判為如來藏思想,但在四悉檀

的判準下,屬於「滿足希求」的「為人生善悉檀」,依舊

肯定如來藏思想仍是佛教,是佛法多元面向中的一部份,

在教化眾生上貢獻良多。

經論上思想的差異,必須從「應機說法」來考量,從「應

機說法」的角度而言,則一切都是如實說;即不同藥治不

同病,不同的佛法因應不同眾生的需求,皆有其存在的價

值。

Page 41: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二)、從唯心走向正覺的層次

印順法師在《我之宗教觀》中,曾指出宗教的五個層次──「多神‧一神

‧梵我‧唯心‧正覺」,而此一排序也顯示信仰由低向高的層次,可見唯

心的宗教信仰,在印公整體宗教的定位上仍是屬於高階的。

唯心論及定學的修習是共外道法,也因為共外道,所以是不足的,唯有佛

法緣起正見的慧學才是不共的,因此佛教的信仰應是從方便趨向於正覺。

一方面要從方便之唯心法門朝向究竟正覺的佛法,一方面也要慎防佛法信

仰如滑坡般的倒退,從唯心退至梵我、唯神等信仰。

唯心的佛法雖和性空的法義有所不同,但卻有相當可取的價值,特別是篤

實的行者所表現出的人格特質,乃是印順法師所讚佩的。

Page 42: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三)、明權實之別而堅定信仰

印順法師雖對如來藏思想的負面發展有所評斷,但他表示

存有「揚清抑濁」、「淘沙取金」的意趣;更何況真常唯

心之經教也保存不少佛法的精華,值得參究。

在〈大乘是佛說〉說:「大乘經論各有特色,我們贊成繼

承龍樹、無著抉擇又綜合的精神,但不否認真常唯心系的

存在。否認他,就不能窺見佛法流行的真相。大乘經,我

們是尊重初期的。真常唯心,我們認為是適應梵學復興而

離宗的,但他保存佛法的精華不少,值得我們參究。」收

在《以佛法研究佛法》,頁188。

Page 43: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可知,印順法師繼承並發揚龍樹的中觀精神,雖認同了義佛法,但

又不否認方便法,認為這才是掌握佛法的全貌,而要「綜貫一切佛

法而向於佛道」。

因此,印順法師之目的是要從方便走向究竟,從唯心走向正覺,最

後歸宗於法空性的現證。

Page 44: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七、大乘佛法是佛說?還是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

印順法師關心佛法演變的過程,關心「佛法」如何發展演進而為「大乘

佛法」。歷經五年的時間,寫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而認

為大乘興起的主要動力,乃是佛涅槃後,「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

由此命題之斷稱,可知印順法師並不完全僅從史料遺跡來論述或推斷大

乘起源,而是就一個原理原則性的問題總括而論,即大乘興起與佛弟子

的信仰心理密切相關,指出佛法從理性務實的義理與修行風格,進展到

重感性、重理想、重玄思的信仰傾向,因而存在著濃厚的情感投射與崇

仰成份,進而推動大乘佛教的開展。

Page 45: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如此,印順法師以「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來說明大乘興起的主要動力,此一觀

點,可說是更高一層次的推斷,從哲學或宗教哲學等後設(meta)層次的推演, 作

為其立論的著眼處,而學界似普遍忽略此一向度,印順法師卻強調此面向的思考。

把「大乘佛法」視為是永恆懷念而來,如果直白的說,似可說是某種「想像」 ,乃

至「虛構」;雖然這樣的「想像」 、「虛構」是部份而未必是全面性的,但仍讓人

感到訝異。但在理智上不能不認同這樣說法的正確性,即便在情感上有接受的困難。

佛弟子情感中對佛陀的永恆懷念,而發展出大乘佛法;事實上,非但大乘佛法如此,

諸多的宗教信仰亦然,例如媽祖信仰興起之動力,也可說是人們對林默娘永恆的追思、

懷念;而如此就涉及到宗教哲學及宗教信仰心理面向的反省。

Page 46: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此外,儒家孔孟、道家老莊,也從哲學思想走向宗教信仰,而有儒教、道教的產

生。包括耶穌原是一歷史人物,但他在世時的偉大事蹟,逝世後引起世人無限思

慕,亦透過懷念生起種種想像(乃至於渲染),集體建構成一特定宗教信仰。

原始佛法以「滅苦」為核心關懷,「苦」是一種確切的身心體驗,不是形而上的

抽象概念或想像;既要超越痛苦,即要回歸身心(五蘊)觀照,這和宗教未必有

直接關係。但進入到大乘佛法,可說是走向「宗教化」的運動,此時不再只是

「自力」,而更強調「他力」,可知(大乘)佛教和多數宗教發展歷程是很接近

的。

如此,大乘佛法興起是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雖然有違虔信者的信仰直覺,但

應是理智上站得住腳的一個宣稱。

Page 47: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八、印順導師聲聞(原始佛教)性格?不肯為眾服務?

古人說「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如此不是只有開彊闢土,建道場、蓋大廟等,

才是度眾生,才叫做行菩薩道。

一如玄奘大師一生取經、譯經,功德無量。雖然盡是在文字和思想中著力,但說他是

中國最偉大的僧人(之一),沒有人會否定的。更早的印度論師如龍樹、提婆、無著、

世親等人,也都是以精湛的哲理思想在印度歷史(不只是佛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但能否說這些高僧都是原始佛教性格?

佛教的出家人分為「修證」、「學問」及「興福」之三類,而導師明顯屬於「學問」

一類。這若對比於「三不朽」,或可說「修證」是「立德」,「興福」是「立功」,

「學問」是「立言」。如此,每一種出家人的修學法門和生活型態不盡相同,不能以

A要求B,以B要求C、以C要求A等。

Page 48: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八、印順導師聲聞(原始佛教)性格?不肯為眾服務?

學問為主的僧人或讀書人,往往深居簡出,長期耐住寂寞獨處而皓首窮經。如史傳描

繪宋儒張載斗室成學的情景──「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

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

──終日與書為伍,思考、閱讀和寫作,夙夜匪懈地為學、為道。

「菩薩為眾生學」,這是印順導師常說的一句話,在他著作中所流露的菩薩情懷亦躍

然紙上。可知,庵門雖常掩,卻未忘世上苦人多;或者說,正因為世上苦人多,而庵

門常掩。

學問僧的修道生活,有別於其他兩類的出家生活,實不需以一類量測另一類,而應是

相互尊重、相互欣賞,佛教的前景才會更燦爛、更有希望。

Page 49: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The End

八個問題複習:

一、「人間佛教」淺化、窄化佛教的信仰層次嗎?

二、「人間佛教」帶來台灣佛教俗化發展嗎?

三、「人間佛教」不重修行、修證嗎?

四、「人間佛教」揚棄中國佛教,主張回歸印度佛教嗎?

五、印順導師否定淨土宗嗎?

六、印順導師視如來藏或佛性思想為毒藥?為外道?

七、大乘佛法是佛說?還是佛弟子對佛的永恆懷念?

八、印順導師是聲聞(原始佛教)性格?不肯為眾服務?

Page 50: 印順導師思想精義之分析與辨證220.130.244.41:8080/Study/download/20160911-2.pdf · 退轉,不退轉到入於佛地,之間經歷的過程可略分凡夫菩 薩、賢聖菩薩、佛菩薩三階段。

Thank You

心御風行—獨白下的哲思手札

「汝精進力大,慈愍於一切,智慧無罣礙,成佛在不久!」

~《大智度論》 http://mind-breath.blogspot.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