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 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

52
中國文學研究 第三十九期 2015 01 129180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 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黃宗羲的《易學象數論》,是清儒考辨《易》圖的早期作品。關於此書的 撰著年代,近代學者持有異說。本文透過黃宗炎《太極圖說辯》的成書時間, 與梨洲所撰墓誌銘等資料,推論黃氏考辨《易》圖的時代,應屬中年抗清的學 術工作。至於學術史的討論,歸有光的學術思想,與天文曆算學的背景,是梨 州《易學象數論》的成書背景。劉宗周與朱朝瑛的《易》學,亦對梨州有所影 響,然而梨州《易》學的重點,不在《易》道詮釋之優劣,其問題意識,已轉 移至文獻真偽的考察。再將梨洲《易》學與毛奇齡、胡渭比較可知,梨洲雖然 也講卦變說,但新說、新圖的成份較低,且不相信納甲、之卦、先天等說。 本文 103.08.05 收稿,103.12.25 審查通過。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四年級

Upload: others

Post on 03-Sep-2019

7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中國文學研究 第三十九期

2015 年 01 月 頁 129~180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1‧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

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羅 聖 堡*

提 要

黃宗羲的《易學象數論》,是清儒考辨《易》圖的早期作品。關於此書的

撰著年代,近代學者持有異說。本文透過黃宗炎《太極圖說辯》的成書時間,

與梨洲所撰墓誌銘等資料,推論黃氏考辨《易》圖的時代,應屬中年抗清的學

術工作。至於學術史的討論,歸有光的學術思想,與天文曆算學的背景,是梨

州《易學象數論》的成書背景。劉宗周與朱朝瑛的《易》學,亦對梨州有所影

響,然而梨州《易》學的重點,不在《易》道詮釋之優劣,其問題意識,已轉

移至文獻真偽的考察。再將梨洲《易》學與毛奇齡、胡渭比較可知,梨洲雖然

也講卦變說,但新說、新圖的成份較低,且不相信納甲、之卦、先天等說。

本文 103.08.05 收稿,103.12.25 審查通過。 *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班四年級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2‧

130

關鍵詞:《易學象數論》、曆算、劉宗周、朱朝瑛、毛奇齡、胡渭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3‧

131

On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Dialectical Features of Huang Zong-Xi’s

Yi-Xue Xiang-Shu-Lun

Lo Sheng-pao*

Abstract

Huang Zong-Xi’s Yi-Xue Xiang-Shu-Lun is an early textual research on

Yi-Tu (diagrams and figures used to explain I-Ching and its theory) during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Modern scholars have argued about its written time.

Based on his other writings, this paper provides clear evidences that Huang’s

Yi-Xue Xiang-Shu-Lun was written in his middle age while he revolted against

the Qing. In addition, about the writing background, Gui You-Guang’s

thought and the study of ephemerides had potential impacts on Huang’s

research. Liu Zhong-Zhou’s and Zhu Chao-Ying’s Yi-ology had also affected

Huang. Nevertheless, Huang’s focus differed from that of other scholars. He

didn’t focus on criticizing traditional interpretations of Yi-Tu nor did he try to

replace them with better explanations. The purpose of Huang’s research was

Ph.D student,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4‧

132

the authenticity of Yi-Tu. Furthermore, this paper compares Huang’s

Yi-ology with Mao Qi-Ling’s and Hu Wei’s.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Huang

also elucidated hexagram alternation principles, but argued against Na-Jia,

Zhi-Gua, and Xian-Tian principle. This is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 of

Huang’s Yi-Xue Xiang-Shu-Lun.

Keywords: Yi-Xue Xiang-Shu-Lun, ephemeris, Liu Zhong-Zhou, Zhu

Chao-Ying, Mao Qi-Ling, Hu Wei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5‧

133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

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羅 聖 堡

一、前言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後人尊稱為梨洲先生。梨洲八十

五歲,撰萬斯選墓誌銘時,曾總結自身學術的兩大要點:第一點是性善論,第

二點是「河圖」、「洛書」的新見解。梨洲性善論的思想史涵義,目前已有顯

豁的討論,1梨洲的經學,特別是《易》圖學,仍有許多的研究空間。2以江藩

1 梨洲云:「其言性也,以為陰陽五行一也,賦於人物,則有萬殊,有情無情,各一其

性,故曰各正性命,以言乎非一性也。……人則惟有不忍人之心,純粹至善,如薑辛

荼苦,賦時已自有別。」古清美先生曾詳論此點涵義:相較於過去本於蕺山之學,以

超越本體的方式來講性善,梨洲晚年從陰陽五行的「萬殊」之中,承認「性」應各別

而言,其中,人皆稟賦有「不忍」的至善之性,性善義從此處講已足夠。這個意見來

自於錢穆與何佑森先生,後續的討論,拓展至蕺山之學的比較研究。目前的討論,大

致上有兩項共識:第一,劉述先先生強調蕺山、梨洲的一貫之旨,但大部分學者多承

認,梨洲晚年有更接受「萬殊」或「氣」的面向。第二,梨洲與陳確的辯論,以至於

晚年言「萬殊」、「以言乎非一性」的觀點,已可看出對於形上之理的融解,與對具

體世界的肯認,這種觀點已可接榫以戴震為代表的乾嘉思潮。見清‧黃宗羲:〈萬公

擇墓誌銘〉,吳光等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年 1 月),第

10 冊,頁 517-518。另參考古清美:《黃梨洲之生平及其學術思想》(臺北:國立臺

灣大學文學院,1978 年 2 月,文史叢刊第 49 種),頁 110-112。錢穆:《中國近三

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年 9 月),上冊,頁 29-30;42-50。何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6‧

134

(1761-1831)《漢學師承記》為例,江藩讚許梨洲提倡讀經的功勞,但將梨洲

置於卷末,原因是他「深入宋儒之室,但以漢學為不可廢耳」,而以閻若璩

(1636-1704)、胡渭(1633-1714)作為「清代漢學」之首。3汪喜孫(1786-1848)

〈跋〉又云:「國朝漢學昌明,超軼前古。閻百詩駁偽孔,梅定九定曆算,胡胐

明辨《易》圖,惠定宇述漢《易》,戴東原集諸儒之大成,裒然著述,顯於當

代。」4就以汪氏的觀察為準,梨洲對《古文尚書》、曆算、《易》圖等皆有論

辨,於閻若璩、胡渭也有一定的影響,綜觀清代的學術發展,梨洲不應置於卷

末,或作附錄式的討論。

事實上,在梨洲的同時與稍後,黃宗炎(1616-1686)、朱彞尊(1629-1709)、

毛奇齡(1623-1713)、5胡渭等人,興起一股考辨《易》圖的風氣,6就時間上

佑森:〈黃梨洲晚年思想的轉變〉,《清代學術思潮: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下》(臺

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年 4 月),頁 209-219。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

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年 12 月),頁 109-118;〈論黃宗羲對於孟

子的理解〉,頁 135-147。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

港:香港中文大學,2000 年),頁 83-84。 2 見徐定寶編:〈黃宗羲研究論著索引摘要〉,《黃宗羲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

社,2001 年 9 月),頁 370-388。徐氏:《黃宗羲與浙東學術》(北京:海洋出版社,

2010 年 9 月),頁 244-266。 3 清‧江藩,徐洪興編校:《漢學師承記(外兩種)》(香港:三聯書局有限公司,1998

年 7 月),卷 8,頁 158。 4 同前註,頁 160。

5 卒年據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年 6 月),

頁 282。胡春麗:《毛奇齡與清初〈四書〉學》(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2010 年,朱維錚先生指導),頁 40-42。胡氏:〈毛奇齡年譜(上)〉,《中國經學》

第 5 輯(2009 年 10 月);〈毛奇齡年譜(下)〉,《中國經學》第 8 輯(2011 年 6

月),頁 226。 6 上述各家基本看法,參考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年 3 月),第三章〈考辨易圖〉,頁 65-123。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

書館,2004 年 11 月),第三章〈明遺對宋易圖書先天太極說的批評〉,頁 295-380;

第六章〈儒臣對宋易圖書先天太極說的辨偽〉,頁 601-662。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7‧

135

的先後,與當代的學術影響力來說,梨洲當屬開風氣的重要人物,7其考辨《易》

圖的背景,論述《周易》的特色,考辨《易》圖的動機,並與同時或稍後學者

之異同,這些問題應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8

二、梨洲學思歷程對其《易》學的影響

經學上的造詣,梨洲曾自云:

五經之學,以余之固陋,所見傳、註,《詩》、《書》、《春秋》皆數

十家,三《禮》頗少,《儀禮》、《周禮》十餘家,《禮記》自衛湜以

外亦十餘家,《周易》百餘家,可謂多矣!9

梨洲於《詩經》、《尚書》、《春秋》、三《禮》、《周易》皆有涉獵,其中

又以《周易》傳註的閱讀量最多,高達百餘家。文字之中,也能看出梨洲對於

《易》學的自信。錢穆先生敘述梨洲《易》學的重要性說:

7 梁任公認為梨洲是過渡性人物,錢賓四先生則強調梨洲之學有承先起後的意義,無論

看重程度的差異,梁任公與錢先生都指出:梨洲之學在明末清初的學術當中,具有明

顯的轉折意義。這種意義在思想史的研究當中,已經有相當顯著的成果,但清學的主

流已回到經學,如何在經學方面,呈現梨洲的價值,即是本文努力的目標。見梁啟超: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 年 2 月),頁 68。錢穆:《中國近

三百年學術史》,頁 31。 8 筆者關注學術史問題,而非象數《易》學研究。內容上的討論,兼與劉宗周(1578-1645)、

朱朝瑛(1605-1670)、毛奇齡、胡渭來做比較。蕺山為梨洲之師,朱氏為梨洲學侶,

兩人對於梨洲《易》學當有一定的影響。關於後學之比較,江藩〈國朝經師經義目錄〉

云:「黃宗羲之《易學象數論》,雖闢陳摶、康節之學,而以納甲、動爻為偽象。……

不宗漢學,皆非篤信之士。」姑且不論此評是非,梨洲「以納甲、動爻為偽象」,正

是《易學象數論》的主要特色。職是之故,略取毛奇齡、胡渭之相關說法,藉以突顯

梨洲特點。見清‧江藩:《漢學師承記》,頁 163。 9 清‧黃宗羲:〈萬充宗墓誌銘〉,《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416。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8‧

136

梨洲經學,極多創獲,有《易學象數論》六卷,力辨河洛方位圖說之非,

而遍及諸家。其弟宗炎著《周易象辭》二十一卷,又《圖書辨惑》二卷,

又辨〈太極圖說〉。同時如朱彞尊、毛奇齡,皆辨《易》圖,而德清胡

渭遂有《易圖明辨》之作。卷末備引梨洲《易學象數論》一序,足證其

思想上之淵源。10

胡渭《易圖明辨》卷十〈象數流弊〉引顧炎武《日知錄》與梨洲〈易學象數論

序〉云:「亭林、梨洲之論,大有造於《易》學,故殿之以篇末,以告天下之

習非而不悟者。」11平心而論,胡渭視顧、黃兩大儒同等重要,但梨洲有專著,

影響較為具體。略論梨洲對胡渭的影響,《易圖明辨》引黃宗羲意見十一條,

毛奇齡八條,黃宗炎一條,諸家徵引以梨洲最多,12《易》例上的解釋,則以梨

洲的「卦變」說最為明顯。13

梨洲《易學象數論》著成時間有兩種紀錄。根據黃炳垕的記載,《易學象

數論》著於順治十八年(1661)。14黃宗羲像贊手跡,將生平分為黨人、遊俠、

儒林三時期,這三個時期,也是大部分遺民的生命寫照,分別為少年文士、中

年抗清、晚年著述三個階段,15順治十八年,正是梨洲匡廬之遊後,準備結束抗

清的時間點。16再做進一步的考察,《易學象數論》卷四〈乾坤鑿度一〉「今定

10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頁 34。 11

清‧胡渭,鄭萬耕點校:《易圖明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2 月),卷 10,

頁 263。 12

統計值參考鄭吉雄:〈《易圖明辨》與儒道之辨〉,《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喜

瑪拉雅基金會,2002 年 2 月),頁 90。按:胡胐明雖引毛西河說,胐明實有不滿之

意。胐明強烈反對西河重漢抑宋的論辨前提,他說:「毛公惡宋太過,故其立言往

往刻於宋而寬於漢,夫豈平心之論與?」見清‧胡渭:《易圖明辨》,卷 1,頁 10。 13

同前註,頁 92-92。另詳後文的討論。 14

清‧黃炳垕:《黃梨洲先生年譜》,《黃宗羲全集》,第 12 冊,頁 38。 15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 12 月),頁 141。 16

同註 14。另參考徐定寶:《黃宗羲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年 9 月),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9‧

137

天元至壬子」,句下小注云「作《象數論》之歲」;17卷六〈衡運‧推法〉「積

年上元甲子至今壬子」,注云「作《象數論》之年」,18壬子年為康熙十一年(1672),

因此有些學者主張應改繫於此。19綜觀梨洲生平,順治十八年至康熙十一年,屬

於梨洲中晚年時期,當時梨洲最重要的學術活動,就是在甬上為萬斯大等人舉

辦講經會。王汎森先生分析講經會的幾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順治十三至康熙

二年(1665-1663),第二個時期是康熙三年至康熙四年(1664-1665),前兩個

時期先講文史,後講策論;康熙四年開始,甬上學人向梨洲問學,遂於康熙六

年至康熙七年(1667-1668)講蕺山之學,此為第三個時期。康熙七年,梨洲將

策論會改稱證人會,再改稱講經會,直到康熙十一至十四年(1672-1675),甬

上學人各赴應試,講經會才自然散去。20至於講經會的傳播,萬斯同於康熙二十

九年至三十七年(1690-1698),於北京再辦講會,當時閻若璩和胡渭都有參加。

21此外,萬斯同在北京時,萬、胡兩人常一起討論《易》圖之偽,22胡渭與梨洲、

甬上講經會事,有此間接關係。

《易學象數論》兩種著成時間的差別,錢穆先生認為:

梨洲弟晦木宗炎辨周濂溪〈太極圖說〉謂出於道家之養生,梨洲亦有《易

學象數論》(原注:其成於五十二歲。而〈易學象數論序〉,則在《文

頁 101。

17 清‧黃宗羲,鄭萬耕點校:《易學象數論(外兩種)》(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10 月),卷 4,頁 160。 18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卷 6,頁 313。 19

王永嘉、陳敦偉:〈《易學象數論》述評〉,《寧波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

年第 2 期,頁 45。吳海蘭:《黃宗羲的經學與史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年 3 月),頁 119。 20

王汎森:〈清初的講經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68 本第 3 分(1997

年 9 月),頁 535-543。 21

同前註,頁 563。 22

夏定域:《德清胡胐明先生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年 7 月),頁 15-20。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10‧

138

定》、《文約》,不見於《文案》,疑是晚作。晦木之卒,梨洲年七十

七歲。疑梨洲、晦木兄弟辨《易》圖,皆在晚年。),毛西河亦言太極

先天本於釋老,朱錫鬯亦辨《易》圖。23

〈易學象數論序〉,最早收錄於《南雷文定三集》卷一,24與《南雷文約》卷四。

25康熙十九年(1680),梨洲七十一歲,弟子編刻《南雷文案》。26康熙二十六、

七年(1687-1688),七十八、九歲,梨洲重新編定為《南雷文定前集》、《後

集》、27《三集》、《四集》、《五集》。28《文約》的時間,則在《文定五集》

之前。29故錢先生判斷:考辨《易》圖是梨洲晚年的工作。吳光先生則說:

據我推測,宗羲從事象數學的研究是在順治初年追隨魯王抗清即將失敗

而處在苦悶徬徨之際。抗清失敗後,宗羲經歷了數年亂離生活,至順治

末年才開始安定下來,避居於化安山中龍虎山堂,於是開始寫作《易學

象數論》一書,但並沒有完成。直到康熙十一年時,此書才最後完成。30

姑且將順治十八年至康熙十一年,稱為甬上講經會時期,錢先生的判斷,是由

此時期往下推,吳光先生的推測,則是由此時期往上溯。甬上講經會是清初學

風轉變的重要指標,梨洲考辨《易》圖的時間,是於講經會之前,或於同時與

23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頁 73。 24

清‧黃宗羲:《南雷文定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清代詩文集彙

編第 33 冊影印康熙年間刻本),卷 1,頁 4-5。 25

清‧黃宗羲:《南雷文約》(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四庫全書存

目叢書集部第 205 冊影印雍正年間刻本),卷 4,頁 13-14。 26

清‧鄭梁:〈南雷文案序〉,《黃宗羲全集》,第 11 冊,頁 422。 27

清‧黃宗羲:〈南雷文定凡例四則〉,《黃宗羲全集》,第 11 冊,頁 83。 28《四集》徐秉義序稱為梨洲八十歲所定,《三集》應在七十九歲左右。參考吳光:〈黃

宗羲遺著考(六)〉,《黃宗羲全集》,第 11 冊,頁 460。 29

同前註,頁 461-462。 30

吳光:〈黃宗羲遺著考(五)〉,《黃宗羲全集》,第 9 冊,頁 558-561。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11‧

139

稍後,是首要考察的問題。

黃宗炎有《太極圖說辯》一卷,31今收入《圖學辯惑》。32《說辯》序云:

夫子曰:「當仁不讓於師」,愚二十年學《易》,稍窺〈十翼〉籓籬,

確知《易》、《老》之不可混稱,確知老子之不同於釋,灼見儒、釋、

老之不可冒昧影響。33

其《周易尋門餘論》序又云:

予七、八歲之時,隨侍先忠端公於京邸,授《周易本義》句讀,踰年未

能省大義。34

黃宗炎七、八歲時,約為天啟三年(1623),35當時梨洲亦從父親授課制義,36黃

氏《易》學有家學背景。37配合「二十年學《易》」語,黃宗炎著作《太極圖說

辨》的時間,可能在崇禎十六年至順治九年(1643-1652)之間。換句話說,黃

宗炎考辨《易》圖的工作,於明亡抗清時期就已開始。再參考梨洲〈亡兒阿壽

壙誌〉,云:

阿壽生於辛卯(順治八年〔1651〕)五月十六日……予注律呂、象數、

周髀、曆算、勾股、開方、地理之書,頗得前人所未發,顧視兒曹,無

31

清‧朱彞尊,許維萍、馮曉庭、江永川點校:《點校補正經義考》(臺北:中央研究

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7 年 6 月),第 3 冊,卷 71,頁 115-117。 32

清‧黃宗炎:《太極圖說辯》,收入《易學象數論(外兩種)》,頁 454-473。 33

同前註,頁 456。 34

同前註,頁 335。 35

黃宗炎生於萬曆四十四年,卒於康熙二十五年(1616-1686)。見清‧全祖望,朱鑄

禹彙校集注:〈鷓鴣先生神道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0 年 12 月)第 1 冊,《鮚埼亭集》卷 13,頁 252。 36

清‧黃炳垕:《黃梨洲先生年譜》,《黃宗羲全集》,第 12 冊,頁 20。 37

吳海蘭:《黃宗羲的經學與史學》,頁 56-58。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12‧

140

可授之者,慨然興歎。兒見我布算簌簌,便謂無庸使兄等學之,兒長自

能是也。三歲時,見圖書,余語之曰:「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

書』之文。」是後雜試之,即無差者。38

這裡雖未針對「河圖」、「洛書」提出懷疑,但從梨洲所述可知,順治八年(1651)

已有相關成果,其中的內容,很可能是《易學象數論》的前身。總合以上,黃

氏兄弟的《易》圖學,是中年開始的研究工作。

此外,司徒琳先生認為,梨洲的《易學象數論》,是受官學激發的作品。39

但從〈亡兒阿壽壙誌〉可知,梨洲的《易》學研究,應從更長時間的範圍,與

多方面的角度,來觀察梨洲學術的發展。這或許可從歸有光與天文曆算學的影

響,來作進一步的說明。

(一)、震川之學的影響

徐枋見梨洲文,曾謂此真震川也,40梨洲的文學,有歸有光的影響。除此之

外,梨洲在〈鄭禹梅刻稿序〉提到:

逮啓、禎之際,艾千子雅慕震川,於是取其文而規之、而矩之,以昔之

摹倣於王、李者,摹倣於震川。蓋千子於經術甚疎,其所謂經術,蒙存

淺達,乃舉子之經術,非學者之經術也。41

鄭梁於康熙六年(1667)從梨洲學,42而梨洲的觀念應非突然發生。天啟、崇禎

38

清‧黃宗羲:〈亡兒阿壽壙誌〉,《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523。 39

司徒琳:〈黃宗羲《象數論》與清初官方易學的變化〉,見《黃宗羲三百年祭》(北

京:中國當代出版社,1997 年 12 月),頁 55-72。 40

清‧黃宗羲:《思舊錄‧徐枋》,《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375。 41

清‧黃宗羲:〈鄭禹梅刻稿序〉,《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66-67。 42

同註 40,頁 42。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13‧

141

之際,為應社、復社興起之時,兩社習《易》的風氣很盛,應社的「應」字,

用《易》內外卦爻相應之義,43「復」字則取〈復卦〉,要復興絕學,尊經復古。

44梨洲與學侶從崇禎三年(1630)開始參加復社的活動。45梨洲撰陸符墓誌銘云:

先生初為舉子業,誦習先民,時取古文緣飾章句,厭而棄去。旁涉語錄

釋典,為沉深刻厲之文,又改而為恢博奧賾。至於其所譚《易》者,則

取近代理明義精之學,用漢儒博物攷古之功,加之湛思,直欲另為傳註,

不墮制舉方域也。46

復社的教學,重視三《禮》制度與考古,透過抄寫五經佳句的方式,試圖將經

典融入文章之中,以此達到文學上的復古。47另一方面,當時興起一股學習歸有

光文的風氣,著名文人如:徐渭、錢謙益、汪琬、侯方域、魏禧等,都相當推

崇震川文,而艾南英更是其中的先鋒。48不過,艾南英對復社有所批評。他認為,

研究名物、器數、制度的經學教育,無益於文學本身的發展,而抄寫五經的方

式,更有形式主義的危險。49事實上,陸符也有類似不滿,不過由其治經用「漢

儒博物考古之功」可知,復社的經學教育,仍有一定的影響。順治朝後,梨洲

43

日‧小野和子,李慶、張榮湄譯:《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1 月),頁 236-237。 44

同前註,頁 252。 45

清‧黃宗羲:《思舊錄‧張溥》,《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364。 46

清‧黃宗羲:〈陸文虎先生墓誌銘〉,《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349。 47

同註 43,頁 266-267。 48

參考王俊義:〈錢謙益與明末清初學術演變〉,見林慶彰、蔣秋華編:《明代經學國

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年 3 月),頁 531。

龔道明:《歸有光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0 年,葉

慶炳先生指導),頁 218-228。 49

明‧艾南英:〈答陳人中論文書〉,見李壯鷹等編:《中華古文論釋林》(北京:北

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 9 月),第 7 冊,頁 415-427。另參考袁震宇、劉明今:《明

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9 月),頁 567-572。黃毅:《明

代唐宋派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 3 月),頁 109-113。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14‧

142

與學侶更加重視這個問題。梨洲早年跟從蕺山時,僅志在舉業,明亡之後才發

憤讀書。50梨洲與董守諭討論《易》學也提到:

公苦心《易》學,聚古今言《易》數十家,考其異同。甲午(順治十一

年〔1654〕)冬十二月,余訪公,公自言丙戌(順治三年〔1646〕)以

前所讀書,不脫場屋餘習,丙戌以後始知有讀書一事耳。51

明亡之後,他們才真正體認到讀書的重要性,早年應試文的書寫,只是「舉子

之經術」,從現在開始,他們要追求「學者之經術」。至於梨洲本人,他不只

要學習歸有光的文學,還要學習歸有光的經學。

歸有光的經學,主要展現於經解文方面,內容涉及《古文尚書》和《易》

圖考辨。對於《古文尚書》的看法,歸有光接受吳澄的說法,同吳棫、朱熹等

人,以文章風格為根據,懷疑《古文》之偽。52至於《易》圖,歸有光早年的應

制文,同一般考生接受周敦頤與邵雍的《周易》圖說,53但從嘉靖二十二年(1543)

講學授徒開始,歸有光要求學子勿作剽切之文,作〈易圖論〉三篇。54歸有光強

調,邵雍《易》學僅為一家之言,絕非伏羲《易》,他說:

《易》圖非伏羲之書也,此邵子之學也。……後之人苟以一說求之,無所

不通。故雖陰陽小數,納甲飛伏,〈坎〉〈離〉填補,卜數隻偶之類,

50

清‧黃宗羲:〈惲仲昇文集序〉,《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4-5。 51

清‧黃宗羲:〈戶部貴州清吏司主事兼經筵日講官次公董公墓誌銘〉,《黃宗羲全集》,

第 10 冊,頁 311。 52

貝京:《歸有光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 8 月),第四章〈歸有光經解

文研究〉,頁 162-168。 53

明‧歸有光:〈太極在先天範圍之內〉,《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年 9 月),下冊,別集卷之 1,頁 691。 54

張傳年、余梅年:《歸震川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 10 月),頁 26-29。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15‧

143

人人盡自以為《易》,而要之皆可以《易》言也。55

歸有光認為,伏羲《易》的內容,「止於八卦,因重之」,八卦和六十四卦象

為象數之正,同時三代之《易》皆有卦象,絕非另有伏羲《易》。56此外,他以

邵雍《易》與陰陽家、納甲、飛伏、《參同契》之說等同齊觀,又以漢《易》

留下來的資料,論「先天圖」非先秦遺說。他認為:

漢儒傳授甚明,雖於大義無所發越,而保殘守缺,惟恐散失。不應此圖

交疊環布,遠出姬、孔之前,乃棄而不論,而獨流落於方士之家,此豈

可據以為信乎?57

歸有光從漢儒遺留的資料,推測漢儒不見「先天圖」,以此論斷「先天圖」晚

於漢代。因此,《易傳》與〈先天圖〉的關係,是因《傳》而有「圖」,絕非

《傳》為「圖」說。58至於《皇極經世書》,僅為值事推步之書,它可視為象數

的衍變,但非象數之正。59歸有光的〈易圖論後〉,建議學子不必精求「河圖」、

「洛書」,「洛書」(四十五點圖)戴九履一之式(幻方之數),不見於《易傳》,

三《易》或同孔子刪《詩》、《書》事,《連山》、《歸藏》被孔子所刪。60歸

有光的說法,雖然不如清儒論辨之詳細,但對梨洲等人來說,學習震川文的風

氣,使得歸有光的經學觀,有如一股伏流,而當明亡之後,制舉再無意義,在

追求「學者經術」之上,很容易能發現震川經解文的學術特色,考辨《易》圖

的問題,正式浮上檯面。

55

同註 53,上冊,卷 1 之 1,頁 1。 56

同前註,頁 1-2。 57

同前註,頁 2。 58

同前註,頁 3。 59

同前註,頁 2。 60

同前註,頁 4-6。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16‧

144

(二)、天文曆算學的影響

崇禎六、七年(1633-1634),梨洲二十四、五歲時,曾與張岐然等人於杭

州武林創讀書社,61當時黃、張兩人已經開始探究名物、象數之學。62梨洲的學

術興趣相當廣泛,地理、名物、象數,訓詁、律呂之學,梨洲都有研究的興趣。

63從黃宗會墓誌銘中,更可看出黃氏的博學。梨洲云:

澤望少無師,以余為師。余讀十三經,字比句櫛,三《禮》之升降拜跪,

宮室器服之微細,三《傳》之同異,義例、氏族、時日之襍亂,鈎稽考

索,亦謂不遺餘力,然終不及澤望之精。冥搜博覧,天官、地誌、金石、

算數、卦影、革軌、藝術、雜學,蓋無勿與予同者。64

由於黃尊素已逝,梨洲代父為師。梨洲的教育,注意三《禮》制度與三《傳》

異同的問題,這已經有了經史考證的風格。至於天官等雜學,全祖望撰黃宗炎

神道表云:

先生兄弟於象緯、律呂、軌革、壬遁之道,皆有密授。65

黃氏兄弟與道教關係密切,66這方面的學問,有道教與民間方面的背景。此外,

梨洲曾與羅雅谷、湯若望等人定交,並從耶穌會教士抄錄各種曆書,梨洲的天

61

謝國楨:《黃梨洲學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年 3 月),頁 104-107。 62

清‧黃宗羲:〈張仁菴先生墓誌銘〉,《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457。 63

同前註。 64

清‧黃宗羲:〈前鄉進士澤望黃君壙誌〉,《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302。 65

清‧全祖望,朱鑄禹彙校集注:〈鷓鴣先生神道表〉,《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 12 月),《鮚埼亭集》卷 13,頁 248。 66

詳見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1994 年 11 月),第十章〈黃宗羲與

道教〉,頁 347-351。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17‧

145

文曆算學,實有西學的淵源。67傳統方面的說法,則有黃道周的影響。68梨洲撰

許三禮墓誌銘云:

余自丙辰至庚申五年(康熙十五年至十九年,1676-1679),皆在海寧奉

先生之教,而先生又從余受黃石齋先生《三易洞璣》,及《授時》、《西》、

《回》三曆,不可不為知己。69

由此敘述可知,梨洲對《三易洞璣》相當熟悉。黃道周《易》學著作有《易本

象》、《三易洞璣》、《易象正》,《三易洞璣》有《易》曆合一的特色。70此

說與西法之間的辯論,是明末天文曆算學的問題之一,黃道周提到:

某在京師,嘗對徐玄扈宗伯,闡明《易》、曆、律之義。他開口便道:

『《易》自是《易》,律自是律,與曆何干,而能證發?』某自此不復譚

道。71

徐光啟雖說「象數之學」是曆法、律呂之用,72但他所謂的「象數之學」,是指

近代的科學思想,73特別是數學方面的研究,74這與黃道周論曆本於《易》學的

67

詳見楊小明:〈黃宗羲的天文曆算成就及其影響〉,《浙江社會科學》2010 年 9 月,

頁 83-88。 68

清‧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黃宗羲全集》,第 12 冊,頁 3。 69

清‧黃宗羲:〈兵部督捕右侍郎酉山許先生墓誌銘〉,《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

頁 480。 70

詳見翟奎風:《以易測天──黃道周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 年 8 月),頁 81-94。 71

明‧黃道周:《榕壇問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年,四庫全書珍本三集

第 687 冊),卷 10,頁 27 下-28 上。 72 徐光啟〈泰西水法序〉云:「象數之學,大者為曆法,為律呂,至其他有形有質之物,

有度有數之事,無不賴以為用,無不賴以為用,用之無不盡巧極妙者。」見王重民

輯校:《徐光啟集》(臺北:明文書局,1986 年 1 月),卷 2,頁 66。 73

王重民:《徐光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年 10 月),頁 145-147。 74

參考陳衛平、李春勇:《徐光啟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年 8 月),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18‧

146

說法,有極大的差別。

梨洲的曆學研究,今《回回曆法假如》已佚,75《西曆假如》收入《曆學假

如》中。根據姜希轍《曆學假如》序,梨洲的曆學著作,是順治初年,抗清時

期的作品。76梨洲〈王仲撝墓表〉云:

其言星象,則從閩人柯仲烱於獄中受之,行朝初建,進某所著《監國魯

元年大統曆》。丁亥,訪某山中,某時註《授時曆》,仲撝受之而去;壬

辰來訪,授以律吕;辛丑來訪,授以壬遁,仲撝皆能有所發明。自某好

象數之學,其始學之也無從叩問,心火上炎,頭目為腫。及學成,而無

所用。屠龍之技,不待問而與之言,亦無有能聽者矣。跫然之音,僅一

仲撝。77

崇禎末期,徐光啟據西學編定《崇禎曆書》,但頒行不久,京城就被李自成攻

陷,順治朝後,湯若望將《崇禎曆書》改稱《西洋新法曆書》,基於改朝換代

的意義,新曆順利實行。78梨洲抗清時期,會如此關注曆學,學成之後,又感嘆

無所用為,79大概也與政治上的意義有關。此外,自徐光啟引入西學以後,天文

曆算已非傳統官學的專利,民間開始有學習天文曆算學的風氣,80黃氏兄弟與王

正中等人的天文曆算學,大概也是此等風氣的反映。

第五章〈「度數之學」與以數學為基的思想〉,頁 174-202。

75 吳光:〈黃宗羲遺著考(五)〉,《黃宗羲全集》,第 9 冊,頁 565。

76 清‧黃宗羲:《曆學假如》,《黃宗羲全集》,第 9 冊,序,頁 282。

77 清‧黃宗羲:〈王仲撝墓表〉,《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266-267。

78 江曉原:〈徐光啟與《崇禎曆書》〉,刊於宋浩杰編:《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徐

光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7 月),頁 31。另參考

祝平一:〈《崇禎曆書》考〉,《明代研究》第 11 期(2008 年 12 月),頁 133-161。 79

清‧黃宗羲:〈王仲撝墓表〉,《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267。 80

同註 78,頁 31-32。另參考江曉原:〈17、18 世紀中國天文學的三個新特點〉,《天

文西學東漸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年 11 月),頁 388-398。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19‧

147

梨洲的曆學研究,雖以舊曆為主,然其內容要旨,多在分析背後的數學法

則,81這比較接近西學的研究方法。至於黃道周的《易》曆之學,主要由朱朝瑛

所繼承。82梨洲相當推崇朱朝瑛,83兩人嘗論魯隱公以前甲子,《漢書‧曆律志》

與《史記》不同的問題。朱朝瑛採師說,主《史記》,梨洲則據《尚書》、《竹

書紀年》,以《漢書‧曆律志》為是,除此之外,梨洲又以《授時曆》推算黃

道周說不合。84朱、黃兩人雖不盡合,但彼此之間,是相當重要的學侶。梨洲回

憶道:

余丙午歲(康熙五年〔1666〕)十一月,同冰修訪先生於家。劇談徹夜,

綿聯不休。盡發所記《五經》讀之,出入諸家,如觀王會之圖。討平生

大觀,在金陵嘗入何玄子署中討論《五經》,至此而二耳。踰年,先生

以各經《略記》首卷見寄,荏苒數年,欲以一得之愚取證,而先生不可

作矣。85

梨洲生平有兩次重要的經學討論:第一次是於何楷處,第二次即是與朱朝瑛討

論《五經》的問題。雖然無法考證兩人交流的具體內容,從梨洲〈尚書古文疏

證序〉推測,當時兩人已討論《古文尚書》與「十六字心傳」的真偽問題。86《易》

圖學方面,梨洲撰朱康流墓誌銘云:

先生博稽六藝,各有論著。其言象數,不主邵子之說,别為「先天、後

81

參考劉操南:〈黃宗羲《授時曆故》提要〉,《古代天文曆法釋證》(杭州:浙江大

學出版社,2009 年 5 月),頁 333-338。 82

翟奎風:《以易測天──黃道周易學思想研究》(同註 70),頁 309-316。 83

清‧黃宗羲:《思舊錄‧朱朝瑛》,《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395。 84

清‧黃宗羲:〈答朱康流論歷代甲子書〉,《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187-188。 85

清‧黃宗羲:〈朱康流先生墓誌銘〉,《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356。 86

清‧黃宗羲:〈尚書古文疏證序〉,《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66-65。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20‧

148

天八卦圖」。87

張次仲墓誌銘又說:

海昌有窮經之士二人,曰朱康流、張元岵。短詹破屋,皆拌數十年之力,

曉風夜雨,沉冥其中,兩人每相攻難,故其成書,彼此援引,用張其說。……

康流於《易》,研尋圖象,盡拔趙幟;元岵宗主王、程,以玩辭為本。

至于指歸日用,不離當下,因孔子而求文、周,因文、周而求羲《易》,

則兩家一也。88

梨洲云朱朝瑛「研尋圖象,盡拔趙幟」,他對宋代的圖書《易》學有所批評,

圖書《易》學的真偽問題,應該也是此次討論的重要內容。

兩人討論的隔年,朱朝瑛寄予梨洲「各經《略記》首卷」,梨洲提到的「先

天、後天八卦圖」,其實就是《讀易略記》卷首。朱朝瑛的《讀易略記》,成

於順治十五年(1658),當時已有人質疑朱氏不宗其師,89可見朱朝瑛的《易》

學,已逐漸脫離黃道周的籓籬。《讀易略記》卷首附有七圖,其中以「八卦圓

圖」與「先天八卦圖」與邵雍《易》學有直接關係。朱朝瑛相信先天八卦(小

圓圖)的布列,邵雍的問題,在於圖是而序非。90因此,朱朝瑛製「先天八卦圖」,

論先天八卦的排序為:91

87

同註 85。 88

清‧黃宗羲:〈張元岵先生墓誌銘〉,《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400。 89

清‧朱朝瑛:《讀易略記》(臺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四庫全書存

目叢書經部第 24 冊影印浙江鄭大節家藏抄本),頁 718 下。 90

同前註,頁 720 上。 91

清‧朱朝瑛:《讀易略記》,頁 721 上。按:原圖掃描品質不佳,依式重製。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21‧

149

卦 圖 八 天 先

兌四

艮四

離三

坎三

巽二

震二

坤一

乾一

卦 八 成 而 畫 一 加 又

⚋ ⚊ ⚊ ⚋ ⚊ ⚋ ⚋ ⚊

四象

而成

一畫

再加

⚊ ⚋ ⚋ ⚊ ⚊ ⚋ ⚋ ⚊

兩儀

物設

⚊ ⚋ ⚊ ⚋ ⚋ ⚊ ⚋ ⚊

太陽

太陰

少陰

少陽

少陽

少陰

太陰

太陽

逆 以 會 之 之 布 以 順

此圖有針對「小橫圖」之意。92朱朝瑛的「先天八卦圖」,旨在說明三畫卦的形

成,但他不採「加一倍法」,因此朱圖的理解,並非下往上看,而是先看〈乾〉、

〈坤〉兩卦的形成。〈先天八卦圖說〉云:

92

據「加一倍法」,八卦次序(即小橫圖最上層)為:〈乾〉一、〈兌〉二、〈離〉三、

〈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見朱熹:《周易本義》(臺

北:大安出版社,1999 年 7 月),圖說,頁 17。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22‧

150

今為之設一奇于右,設一偶於左,所謂「太極生兩儀」也。陰陽之氣不

專于一,則於陽儀之上再設一陽,於陰儀之上再設一陰,即所謂「兩儀

生四象」也。陰陽之數各成於三,則二陽之上,又蓋以一陽為〈乾〉;

二陰之上,又益以一陰為〈坤〉。93

這是〈繫辭上〉「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的通說。94由於〈乾〉、〈坤〉

為父母,兩卦之序為「一」。餘六子為父母所生,以〈震〉、〈巽〉為例:

剛柔相摩,奇偶交易,則一陽交于二陰之下,〈乾〉一索而得〈震〉矣;

一陰交於二陽之下,〈坤〉一索而得〈巽〉矣。95

這也是〈說卦傳〉「〈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

謂之長女」的通說。96因長男、長女之故,〈震〉、〈巽〉之序為「二」。中男、

中女,少男、少女,以此類推。綜合以上,為了符合《易傳》的說法,朱朝瑛

的〈先天八卦圖〉,是先成〈乾〉、〈坤〉之排,其餘六子因此而生。不過,

朱氏採用二畫四象說,又當布列完成時,各卦初爻由右向左、由左向右看,俱

有先陽後陰的順序,論有「順以布之,逆以會之」的涵義。

朱、黃兩人雖在批評「先天圖」上具有共識,但朱朝瑛寄《讀易略記》之

後,梨洲沒有給予回應,這可能是因為梨洲的聚焦之處與批評方式,都和朱朝

瑛不同有關。南宋王湜曾懷疑《皇極經世書》與曆法實際不合,但對邵雍後學,

如邵伯溫、蔡元定、張行成、祝泌等人來說,《皇極》數為「體數」,又「體

93

同註 89,頁 719 下。 94

魏‧王弼注,唐‧孔穎達疏:《周易兼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年,影印嘉

慶二十年江西南昌府學十三經注疏阮刻本),卷 7,頁 31 下。 95

同註 93。 96

同註 94,卷 9,頁 7 下。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23‧

151

藏諸用」,實際上的曆法,另為「用數」或「藏閏法」。97梨洲針對此點批評道:

有宋名臣,多不識曆法,朱子與蔡季通極喜數學,乃其所言者,影響之

理,不可施之實用。康節作《皇極書》,死版排定,亦是緯書末流。98

嚴格來說,梨洲的批評,集中於張、祝等後學,他說:

邵子之學,弟亦嘗窮究,張行成、祝泌之傳,頗能識其崖略。其《皇極

經世》,成得一部兀突曆書,不可施行,宜乎程子所不欲學也。99

梨洲批評之嚴厲,比朱朝瑛有過之而無不及,最主要的理由,就是天文曆算學

之不合。以基礎曆法論之,梨洲分析:

一年之日三百五十四,以運准之,則少六日;一月之時三百五十四,以

世准之,則少六時。康節必欲以十二與三十整齊之,其奇(齡)〔零〕

豈可抹殺乎。100

奇零之數的計算,是曆法準確與否的關鍵。朔望月分大、小月,大月 30 日,小

月 29 日,月平均為 29.5 日、354 時,101朔望年為 354 日。依照邵雍的邏輯,1

年 12 月,1 月 30 日,1 年 360 日,這在實際上的時間,朔望年少 6 日,朔望月

少 6 時,基本常數就已不合。至於「藏閏法」,梨洲批評:

97

參考宋‧邵雍:《皇極經世書》(臺北:廣文書局,1999 年,影印明徐必達邵子全

書本),卷 2,頁 14-17 上。宋‧張行成:《易通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年,四庫全書珍本)第 176 册,卷 10,頁 9。 98

清‧黃宗羲:〈答萬貞一論明史曆志書〉,《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213。 99

清‧黃宗羲:〈再答忍菴宗兄書〉,《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229。 100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卷 5,頁 196。另見《黃宗羲全集》,第 9 冊,頁

173。 101

29.5×12=354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24‧

152

既不可施之曆矣,乃於二氣相接之際,各增一日以為閏,以准一年三百

八十四日之數,可謂巧矣。然三百八十四日,有閏之歲也。閏雖每歲有

之,亦必積之三歲兩歲,而後滿於朔實,故有三百八十四日之歲。若一

歲之閏策只四萬八千六百,今概之三百八十四日,是歲歲有閏月也,豈

可通乎。102

此法於二十四節氣之間各增一日,如此則 360 之數,藏有 384 日之用。這個數

目雖然與曆法相合,但也只有閏年適用。

梨洲云「一歲之閏策只四萬八千六百」者,涉及單位換算的問題。由於換

算過程稍嫌複雜,以下更動梨洲的計算順序,分成三個步驟來作敘述。

步驟一:邵學的單位換算,都是 1:12 與 1:30 的倍數,若將實際的天文

常數,換算成邵學單位,梨洲計算為:

如以康節之數而立法,歲實一百五十七萬七千八百八十,朔策一十二萬

七千四百四十,氣策六萬五千七百四十五,閏法四萬八千六百。103

1 年 365.25 日,為 1577880。1041 月 29.5 日,為 127440。105

1 年 24 氣,1 氣為

65745。106回歸年減朔望年之閏餘,為 48600。107

步驟二:將邵學單位的刻度,與實際的天文單位來作比較,梨洲論曰:

今以康節之術,案之於曆,辰法三百六十,日法四千三百二十,月法十

二萬九千六百,歲法一百五十五萬五千二百,……皆成數也。在一月為

102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卷 5,頁 196。 103

同前註。 104

365.25×12×360=1577880 105

29.5×12×360=127440 106

1577880÷24=65745 107

(365.25-354)×12×360=48600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25‧

153

三十日,於朔策強二千一百六十,於氣策弱一千八百九十。在一年為三

百六十日,於歲實弱二萬二千六百八十,於十二朔實強二萬五千九百二

十。108

從單位刻度的細分程度論之,刻度越小則數字越大,計算上也更為準確。以歲

實、日法、閏策為例:邵學之 1 日,分成為 4320 個等分,109梨洲採用《授時曆》

的百刻百分制,1 日分 10000 等分,歲實 3652422 分,110閏餘 112422 分,相較

之下,邵學《易》曆自然不夠準確。更重要的,天文常數不可能是整數。

步驟三:姑且使用邵學單位,將邵學的天文常數,與換算成邵學單位的實

際天文常數來作比較。邵學的 1 月為 129600,實際上為 127440,相差 2160;若

改與氣策相較,1 月 2 氣,實際為 131490,111相差 1890。邵學 1 年為 1555200,

回歸年為 1577880,相差 22680;朔望年為 1529280,112相差 25920。

總合以上,邵學《易》曆與實際上的天文常數,有相當的落差,因此梨洲

強調:

康節之為此書,其意總括古今之曆學,盡歸於《易》,奈《易》之於曆,

本不相通。硬相牽合,所以其說愈煩,其法愈巧,終成一部鶻突曆書,

而不可用也。113

這種主張與徐光啟相同。梨洲與朱朝瑛,雖然都受黃道周的影響,朱朝瑛已有

108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卷 5,頁 195-196。 109

1×12×360=4320 110

清‧黃宗羲:《曆學假如》,《黃宗羲全集》第 9 冊,卷 2,《授時假如》,頁 329。

另參考陳遵嬀:《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明文書局,1988 年 11 月),第 5 冊,

表 51「中國諸曆歲實朔策表」,頁 95-103。 111

65745×2=131490 112

354×12×360=1529280 113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卷 4,頁 196。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26‧

154

遠離師說的趨勢,梨洲則離得更遠,幾乎是完全對立。同時梨洲對邵學的批評,

不欲另造新圖而橫生枝節,改就根本源頭來論辨其弊。若要論及「盡拔趙幟」,

梨洲的功勞應該更多。

三、梨洲與蕺山《易》圖學之異同

──兼論梨洲對於後學的影響

梨洲的哲學思想,源自蕺山之學,而批評邵雍的態度,也有劉宗周影響的

痕跡。劉宗周的《易》學著作,有《讀易圖說》與《周易古文鈔》,兩書著於

崇禎十六年(1643)。114劉宗周自盡於順治二年(1645),這兩本《易》學著

作,是劉宗周最後的作品。梨洲與姜希轍整理其師遺著時,115黃與堅從姜希轍

處讀到劉宗周的《易》學著作,進而向梨洲等人提出質疑。116黃與堅認為,劉

宗周對於邵雍《易》學的批評,只是想要另出頭地,故意與前人不同;梨洲則

願如漢儒恪守師說,為蕺山《易》學來作辯護。117藉由兩人的辯論可知,梨洲

極重蕺山《易》學,接受劉宗周論邵雍《易》為「死法」的批評。118不過,梨

洲所說的「死版排定」,是指天文曆算的問題,蕺山則作思想上的駁斥,兩人

論辨的內容與特色,實有比較分析的必要,以下先從劉宗周的說法論起。

114

明‧劉宗周:《周易古文鈔》、《讀易圖說》,《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

出版社,2007 年 4 月),第 1 冊,頁 2;第 2 冊,頁 122。 115

清‧黃宗羲:〈董吳仲墓誌銘〉,《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466。 116

黃與堅力主邵、朱《易》學,其與姜希轍、黃宗羲之辯論,有〈與姜定菴論子劉子

圖說書〉、〈再與姜定菴論太沖圖說書〉、〈答家太沖論圖說書〉、〈再答家太沖

論圖說書〉。見清‧黃與堅:《願學齋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

清代詩文集彙編第 74 冊影印雍正六年婁東嚴瀛抄本),卷 13,頁 10-20。 117

清‧黃宗羲:〈答忍菴宗兄書〉,《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227。 118

同前註。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27‧

155

(一)、蕺山對邵雍《易》的批評與立說

《子劉子學言》中,劉宗周曾批評先天八卦方位與〈說卦傳〉的不合之處,

119然而《周易古文鈔》云:

邵子讀《易》而有見,因作為〈乾〉南〈坤〉北,〈離〉東〈坎〉西,

〈兌〉居東南,〈震〉居東北,〈巽〉居西南,〈艮〉居西北之圖以想像

之,其意仍是圓通,不作死法看。後人未解,轉拘邵圖以求夫子之說,

種種葛藤,使易簡之道不明於天下,真所謂「以指標月,見指而忘月」

者也。120

這裡劉宗周說先天八卦方位「其意仍是圓通」。若以《周易古文鈔》為據,劉

宗周對於邵雍的批評,非以不合〈說卦傳〉為主。這點與梨洲,以至於之後的

清儒,是個明顯的差別。

劉宗周所批評的「死法」,是指「大、小橫圖」所代表的「加一倍法」。

蕺山云:

世稱兩儀生四象,謂一奇之上生一奇一偶,一偶之上生一奇一偶,所謂

因重之說也。而此從互相生,何義?曰:因重者六十四卦之法,而非兩

儀四象生出之法也。天地之間,陰陽變化,自是嘗理,《易》之所以為

《易》者以之。舍《易》道不言,而必求之一每生二之說,是囿於死數而

不知變也,邵子之《易》以之。121

「大、小橫圖」以「加一倍法」貫串三畫卦與六畫卦的形成。劉宗周以〈繫辭傳〉

119

明‧劉宗周:《子劉子學言》,《黃宗羲全集》,第 1 冊,頁 304。另見《劉宗周

全集》,第 2 冊,頁 406。 120

明‧劉宗周:《周易古文鈔》,《劉宗周全集》,第 1 冊,頁 253。 121

以上圖、說,同前註,頁 10。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28‧

156

的重卦說,否定六畫卦與「加一倍法」的關係。不過,劉宗周論三畫卦的形成

時,接受邵雍的二畫四象說,同時他對〈繫辭〉「因而重之」的理解,也不是

傳統的解釋。劉宗周製「太陽兩儀四象八卦總圖」示卦畫原始,圖示如下:

⚎ ⚍ ⚋ ⚊

劉宗周說:

聖人作《易》,從一畫始,即太極也。因而重之,即陰陽也。陰陽既分,

則太極遂隱於無形,而以一奇一偶分陰陽矣。兩儀合而一陽生,則太陽

也。太陽變而生少陰,少陰變而生少陽,少陽變而生太陰,則四象立矣。

122

最底層之「⚊」為「太極」。中間層之「⚋」為「因而重之即陰陽也」,這句

話的理解,可以從兩個角度分析。單就中間層之「⚋」而言,「⚋」是由「⚊」

所重,「⚋」可視為兩「⚊」,123如此,則陰中有陽,或陰中有「太極」。但

當中間層之「⚋」形成時,最底層與中間層合觀,則為一陽一陰,此為「陰陽

既分」。陰陽形成之後,「⚊」不直接為「太極」,此後「太極隱於無形」中。

又當最底層與中間層合觀時,可以視為一個「⚍」,等同於第三層之右圖「⚍」。

「兩儀合而一陽生」,應指「⚍」之上「⚋」,合為一個「⚊」,形成「⚌」,

此即「太陽」。「⚌」之上「⚊」變為「⚋」,成「⚍」之「少陰」;「⚍」

又兩爻變為「⚎」之「少陽」,此時則具體成為第三層之左「⚎」右「⚍」。

122

同前註,頁 7。 123

參考張瑞濤:〈「即心即易,心易圓融」──劉宗周「心易」哲學思想探賾〉,《中

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38 期(2011 年 3 月),頁 268。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29‧

157

「⚎」上之「⚊」,又可變為「⚋」,成「⚏」之「太陰」。綜上所述,劉宗周

雖然採用了邵雍的二畫四象說,但從一畫以上,並非加「⚊」加「⚋」的機械

生成,而是採取「變化」的道理。蕺山「總圖」雖無「太陽」、「太陰」的圖

示,但因「變化」的意義,兩象即從「⚍」、「⚎」變化分合而來。

故於三劃卦的形成,劉宗周的解釋是:

合兩儀與四象,積之得三奇之〈乾〉焉,得三偶之〈坤〉焉。124

〈乾〉、〈坤〉兩卦是由一畫與二劃卦合成,嚴格來說,是由「太陽」、「太陰」

與陰、陽爻合成,「少陽」、「少陰」並無參與其中。其餘六子卦,則用〈說

卦傳〉「一索而得長男」等通說。125劉宗周為三畫卦製圖,圖示如下:126

☱ ☶ ☷ ☰

☲ ☵

☴ ☳

其說云:

此八卦者,合而言之,即四象之撰;分而言之,又兩儀四象之撰也。或

曰:世傳四象生八卦,謂四象之上各加一奇一偶,而此即從兩儀四象以

變化,何居?曰:造化之跡,自兩儀四象之外,無以加矣。八卦者,儀

象之妙蘊,非四象之外,又有八卦也。127

根據「加一倍法」所推演出來的〈乾〉一、〈兌〉二等順序,〈兌〉源自「太

124

明‧劉宗周:《周易古文鈔》,《劉宗周全集》,第 1 冊,頁 10。 125

同前註,頁 9-10。 126

同前註,頁 10。 127

同前註,頁 10-11。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30‧

158

陽」,但〈說卦傳〉云〈兌〉為少女,其陰、陽體質、生成之序,都與通說有

所差異。劉宗周又評邵雍《易》學為:「死數死法,不足以拈《易》道」,128更

重要的,劉宗周認為,邵學不懂得《易》道「變化」與「儀象妙蘊」的道理。

他從分、合兩種角度來看待三畫卦的問題。〈乾〉、〈坤〉從「太陽」、「太

陰」加上陰、陽兩儀,是從分別八卦,採分析的角度來說。另就劉宗周將三畫

卦分成四排可知,「合而言之」的四象,應指三陽、三陰、一陽二陰、一陰二

陽四種。同時,六子卦以後,劉宗周不用「合兩儀與四象」的論述方式,不說

明何者是兩儀,何者是四象,不分析其中的部件。最主要的理由,是畫卦生成

的過程,並非階段性的步驟,而有一時俱成的整體性。劉宗周釋〈繫辭〉首章

提到:

《易》道雖本之天地,而實具於聖人之一心,以聖人之心具有天地之全體

也。聖人之一心耳,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此即《易》畫〈乾〉、〈坤〉

之撰也。129

《易》道、卦象、卦畫,雖為天地、世界的象徵,然而創造它的根源,在於聖人

之心。換言之,從宇宙生化的角度來說,世界的形式,可能有步驟、有階段,

但就作者的角度而言,步驟的分析有所限制,聖人之心當中,已經有個一畫、

二畫、三畫、六畫卦的藍圖,而二畫、三畫、六劃卦之間,沒有絕對的先後關

係。聖人體會天地,以卦象、卦畫作為《易》道的表現,卦畫形成的問題,重

點不在如何生成,而是瞭解其中的變化,體察聖人所要彰示的道理。

畫卦是聖人體會《易》道的整體呈現,劉宗周不論四畫、五畫卦,討論完

一至三畫卦,直接跳到六畫卦的形成。劉宗周所製說明圖為:

128

同前註,頁 11。 129

同前註,頁 213。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31‧

159

〈兌〉為〈乾〉所三索之少女,由〈乾〉而進,次第交六子以至於〈坤〉,仍還母宮。

〈艮〉為〈坤〉所三索之少男,由〈坤〉而進,次第交六子以至於〈乾〉,仍還父宮。

〈離〉為〈乾〉所再索之長女,由〈乾〉而進,次第交六子以至於〈坤〉,仍還母宮。

夷明

〈坎〉為〈坤〉所再索之中男,由〈坤〉而進,次第交六子以至於〈乾〉,仍還父宮。

〈巽〉為〈乾〉所一索之長女,由〈乾〉而進,次第交六子以至於〈坤〉,仍還母宮。

〈震〉為〈坤〉所一索之長男,由〈坤〉而進,次第交六子以至於〈乾〉,仍還父宮。

妄无

〈坤〉首與〈乾〉交,為廣生之本。於是次第生三男三女而進於本位,成純〈坤〉。

䷁ 坤

〈乾〉首與〈坤〉交,為大生之本。於是次第生三男三女而進於本位,成純〈乾〉。

䷀ 乾

過大

畜大

䷿

濟未

嗑噬

有大

濟既

孚中

人家

畜小

妹歸

過小

壯大

人同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32‧

160

其解釋則為:

由八卦而分六十四卦,所謂因而重之者也。因而重之者,每卦各重一卦,

八卦各重八卦,八八而得六十四也。……一卦重八卦,八卦各重八卦,

全從造化之理迭相推盪,正是自然之理。若一每生二,循序漸進,無乃

終錮於死法而不知變乎。且《易》止言八卦、六十四卦耳,並無所謂十

六卦、三十二卦也。卦每六爻耳,並無所謂四爻之卦、五爻之卦也。果

若所云,一每生兩,有加無已,則六十四卦又可分為一百二十八卦矣,

進之百千萬億,無已時矣,則將有七爻、八爻、九爻、十爻之卦矣,而

烏乎卦乎?故謂一卦可變而為六十四卦,卦卦可變而為六十四卦則可,

謂六十四卦可變而為一百二十八卦則不可。130

劉宗周從《周易》無四畫、五畫卦,論邵雍《易》學不合經典,同時「加一倍

法」如何止於六畫卦,亦是需要說明的問題。然而,這些都不是劉宗周批評的

重點。由圖及說明可知,劉宗周的目的,在於提出新的說法:首先看最底層的

〈泰〉、〈否〉、〈復〉、〈姤〉等卦。〈泰〉、〈否〉兩卦為〈乾〉、〈坤〉

交而生。至於〈復〉、〈姤〉以後等卦,就三畫卦而言,〈震〉為〈坤〉一索

而生的長男,在六畫卦時,相當於〈坤〉一索成〈復〉。〈姤〉、〈師〉、〈同

人〉等皆以此類推,此為「每卦各重一卦」者。接著看直排等卦,以由下往上

的順序,每一卦的上卦,都是依照長男、長女、中男、中女、少男、少女來變

化,最後又回到〈乾〉父、〈坤〉母。總之,這種變化的道理,才是劉宗周的

批評重點。

130

以上圖、說,見《劉宗周全集》,第 1 冊,頁 12。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33‧

161

(二)、梨洲對「先天圖」的批評與對後學的影響

梨洲的〈答忍菴宗兄書〉,主要申論上述意見。關於「太極隱於無形」的

說法,梨洲雖然為理氣合一論者,但氣不直接是理、性,「太極隱於無形」的

意義,在於說明:太極、理、性等義,是一種無形的存在。131其次,畫卦或變

化的整體觀,梨洲強調理、氣、數為一,但又不能滯於一,否則將與邵雍「死

法」的病徵相同;氣生化的當下,便有陰、陽兩儀,「⚋」之左右,即是一陽

一陰,代表一氣互生的意義,因此,一畫、二畫,以至於三畫、六畫卦的《易》

圖,並非由下而上的階層,而是一氣變化的展現。132

梨洲與黃與堅的辯論,有申述蕺山《易》學與討論《易》道的意義,這方

面《易學象數論》則較淡薄許多。《象數論》對「先天圖」的批評包括:

一、根據舊說,以三陽、三陰、一陽二陰、一陰二陽為「四象」。133

二、以〈彖傳〉必發明上、下卦之德,強調八卦為三畫卦。134

三、從〈繫辭傳〉「陽卦多陰,陰卦多陽」,論「大、小橫圖」排序與陰、

陽體質不合。135

四、八卦次序、方位與〈說卦傳〉不合。136

五、「先天圖」即《參同契》之論。137

第一、三、四點,可以作為蕺山《易》學的補充,其中又以第四點的篇幅最多。

第二點中,梨洲論一畫、三畫,而無二畫,可見梨洲不採二畫四象說,「四象」

即為第一點之舊說。觀察此項次要點,梨洲批評的重點,不在《易》道上的思

131

清‧黃宗羲:〈答忍菴宗兄書〉,《黃宗羲全集》,第 10 冊,頁 226。 132

同前註,頁 226-227。 133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卷 1,頁 27。 134

同前註。 135

同前註。 136

同前註,頁 27、29-30、32-34。 137

同前註,頁 30-31。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34‧

162

想原則問題,能否在經、傳、舊說之中,找到邵雍《易》學的根據,才是梨洲

所關心的問題。換言之,論辨的焦點,已經從說法詮釋之優劣,轉變為文獻根

據的真偽問題。

梨洲批評邵雍《易》學的五項要點,以第五點最具特色與影響,但梨洲的

論述相當簡單,他僅說:

康節因「先天圖」而創為天根月窟,即《參同契》「〈乾〉、〈坤〉門

戶」、「牝牡」之論也。故以八卦言者,指〈坤〉、〈震〉二卦之間為

天根,以其為一陽所生之處也;指〈乾〉、〈巽〉二卦之間為月窟,以

其為一陰所生之處也。138

其判斷過程、具體說法、如何成立等問題,梨洲皆無說明,然而梨洲強調圖書

《易》學繼承《參同契》而來,已可視為黃宗炎、139毛奇齡等人的先聲。140梨洲

的說法,首先由弟子查慎行繼承,141不過其《周易玩辭集解》卷首〈天根月窟

考〉,142僅是抄錄《象數論》卷一〈天根月窟〉,真正將此說清楚者,其實是

胡渭。〈乾〉南〈坤〉北與《參同契》的關係,最早由元儒熊朋來《五經說》

所提出,胡渭補充提到:

〈說卦〉〈離〉南而〈坎〉北,丹家抽〈坎〉之中實以填〈離〉之中虛,

故〈乾〉南而〈坤〉北。《參同契》云:「子南午北,互為綱紀。一九

138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卷 1,頁 31。 139

清‧黃宗炎:《圖學辯惑》,收入《易學象數論(外兩種)》,頁 438-439。 140

清‧毛奇齡,鄭萬耕點校:《太極圖說遺議》,《毛奇齡易著四種》(北京:中華

書局,2010 年 1 月),頁 97-100。 141

日‧武田時昌:〈黃宗羲の圖書先天の學批判─易學史の展開のなかで〉,《日本

中國學會報》第 37 期(1985 年 10 月),頁 214。 142

查慎行:《周易玩辭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文淵閣四庫全書第

47 冊),卷首,頁 10 下-12 上。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35‧

163

之數,終而復始。」亦此義也。143

天根月窟說之〈震〉、〈巽〉,與《參同契》的關係為:

「〈震〉始交陽而陽生」,謂〈震〉與〈坤〉接而一陽生於下,三日夕月

出庚納〈震〉,一陽之氣也。即《參同契》所謂「三日出為爽,〈震〉

庚受西方」也。「〈巽〉始消陽而陰生」,謂〈巽〉與〈乾〉接而一陰

生於下,十六日旦月退辛納〈巽〉,一陰之氣也。即《參同契》所謂「十

六轉就緒,〈巽〉辛見平明」也。144

總合以上,梨洲僅提出結論。胡渭則分析:「大、小圓圖」〈乾〉南〈坤〉北

的方位與《參同契》相同,而《參同契》的說法,其實是從〈說卦傳〉變化而

來。〈說卦傳〉講〈離〉南〈坎〉北,但經丹家抽〈坎〉填〈離〉的修煉之後,

〈離〉南〈坎〉北,成為〈乾〉南〈坤〉北,此為先天方位的來源。至於天根月

窟之〈震〉、〈巽〉,則與月體納甲說有關。

四、梨洲的「偽象」說與毛西河、胡胐明說之別

《易學象數論》卷三〈原象〉云:

聖人以象示人,有八卦之象,六畫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對之

象,方位之象,互體之象,七者而象窮矣。後儒之為偽象者,納甲也,

動爻也,卦變也,先天也。四者雜而七者晦矣。145

143

清‧胡渭:《易圖明辨》,卷 6,頁 151。 144

同前註,頁 148。 145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卷 3,頁 117。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36‧

164

梨洲認為《周易》原有之象,有三畫卦、六畫卦、卦象本身的具體象徵(如〈鼎

卦〉)、146爻位在卦象中的具體象徵(如梨洲以〈兌〉為秋,下兩爻、中兩爻、

上兩爻,分別象徵七、八、九月)、147兩卦之間卦象上下相反的關係、〈說卦

傳〉所代表的八卦方位、《左傳》所提到的互體之象148等七種。梨洲又評四種

象為「偽象」,分別是納甲、動爻、卦變、先天。梨洲對「先天圖」的批評已

見上文。動爻則指揲蓍占算時,本卦變為之卦的關係。149《象數論》的〈蓍法〉、

〈占法〉,旨在考察古法及後世解釋,並無蓍算或之卦的批評,150〈原象〉則引

《左傳》「〈乾〉之〈姤〉」語,151亦有評無論,此一現象,或許與蓍算、之卦

為經典有據相關。152至於納甲、卦變,梨洲論辨較多,梨洲贊成的反對之象,

與卦變說有關,因此,以下先從卦變論起,相關之處,兼與毛奇齡、胡渭來作

比較。

(一)、卦變

梨洲雖以前人言卦變為「偽象」,但是自己也講卦變說。其說本於〈泰〉、

〈否〉〈彖傳〉「小往大來」、「大往小來」,梨洲認為,卦變是孔子發明《易》

理的重要學說,153他所反對的,尤在朱子的說法。梨洲對於朱子卦變說的批評,

可以「卦變圖」與《本義》的十九卦卦變來作說明。朱子「卦變圖」分為一陰

146

同前註,卷 3,頁 137。 147

同前註,卷 3,頁 141。 148

同前註,卷 2,頁 94。 149

同前註,卷 6,頁 292-293。 150

同前註,卷 3,頁 108-116。 151

同前註,卷 3,頁 118。 152

除此之外,黃道周《易象正》全用之卦詮釋六十四卦,梨洲無評或有尊重先輩的因

素。關於石齋之卦說的研究,詳見翟奎風:《以易測天──黃道周易學思想研究》

(同註 70),第三章〈變卦解易〉,頁 139-202。 153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卷 2,頁 66。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37‧

165

一陽、二陰二陽、三陰三陽、四陰四陽、五陰五陽等五組,自三陰三陽〈否卦〉

以降,諸卦重出一次。154對此,梨洲首先批評重出太多,梨洲說:

除〈乾〉、〈坤〉之外,其為卦百二十有四,蓋已不勝其煩矣。155

朱子「卦變圖」不以〈乾〉、〈坤〉為本,兩卦之外共 124 卦,156重出 62 卦,

幾乎等於每卦皆重。梨洲認為,這有經典詮釋的問題,他說:

《易》之上下往來,皆以一爻升降為言,既有重出,則每卦必有二來,從

其一則必舍其一。以〈彖傳〉附會之,有一合必有一不合。157

孔子本義應唯一,重卦則有二源,如此則一合、一不合。此外,這種卦變的多

源性,失去了卦變說的意義,梨洲云:

原諸儒卦變之意,所以明其自〈復〉、〈姤〉、〈臨〉、〈遯〉、〈否〉、

〈泰〉、〈大壯〉、〈觀〉、〈夬〉、〈剝〉而來者,以其卦惟此一爻之

故,變為別卦,是以脈絡可尋,而定為主變。使一卦之中,頭緒紛然,

爻爻各操其柄。158

諸儒提出卦變說的目的,是希望藉由少數幾卦的變化,使六十四卦有跡可循,

然而朱子的卦變說,各爻的規則不一,主變之卦過多,這喪失了卦變說的原始

目的。梨洲分析,朱子應是遇到上述問題,因此《周易本義》不再使用「卦變

154

參考宋‧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 年,

影印四庫全書薈要本),卷下,頁 45-80。 155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卷 2,頁 72。 156

(64-2)×2=124 157

同註 155。 158

同前註。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38‧

166

圖」,而採接鄰兩爻相變的卦變說,159此即《周易本義》所論的十九卦卦變。

關於《周易本義》的卦變說,梨洲強調:《周易》每卦皆變,卦變不只十九卦,

故再舉二十九卦立說。160至於理論上的批評,同前一合、一不合的邏輯,《本

義》卦變依舊採舉多源的模式,梨洲論之曰:

或來自一卦,或來自兩卦、三卦,多寡不倫,絕無義例。161

更重要的,經、傳所謂「往」、「來」、「上」、「下」,有內外卦、上下卦

之間移動的關係,他說:

《易》所謂「往」、「來」、「上」、「下」者,自內之外謂「往」,自

外之內謂「來」;「上」者上卦也,「下」者下卦也。今兩爻互換,同

在內卦而謂之「往」,同在外卦而謂之「來」,同在上卦而曰「下」,

同在下卦而曰「上」,即欲附會之,而有所不能矣。162

《本義》十九卦卦變,有的都在內卦(下卦),或都在外卦(上卦),梨洲認為,

這都不合《周易》義例。163

具體而言,梨洲所謂卦變之偽,在於後人詮釋與孔子不合,而以反對(如

〈屯〉䷂、〈蒙〉䷃)之象,作為傳世本卦序與〈彖傳〉的本義。164至於不可反

對者八卦(〈乾〉䷀、〈坤〉䷁、〈頤〉䷚、〈大過〉䷛、〈坎〉䷜、〈離〉

159

同前註。 160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卷 2,頁 66。 161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卷 2,頁 73。 162

同前註,頁 73-74。 163

例如:朱子以〈訟〉䷅為〈遯〉䷠二之三,此同在內卦。〈噬嗑〉䷔為〈益〉䷩四

之五,此同在外卦。朱子《本義》十九卦卦變之說,詳見何澤恆:〈論周易卦變〉,

《毛子水先生九五壽慶論文集》(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4月),頁 344-346。 164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卷 2,頁 66。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39‧

167

䷝、〈中孚〉䷼、〈小過〉䷽),則以奇偶相反來作說明。165基於如此立場,

梨洲部份贊同虞翻、蜀才、李之才、來知德的說法。166梨洲反對朱子以卦變為

「成卦之由」,167他認為孔子言卦變,是要呈現奇偶相反的意義:

卦之體兩相反,爻亦隨卦而變,顧有於此則吉,於彼則凶;於彼則當位,

於此則不當位。從反對中明此往來倚仗之理,所謂兩端之執也。168

卦變並非處理六十四卦的生成問題,而是藉由兩卦之間,上下相反或奇偶相反

的卦象,呈現吉、凶;當位、不當位等差別,藉由卦象間的反對,強調《易》

學上的道理。梨洲的卦變說,是《易學象數論》的重要內容。

梨洲對卦變的批評與立說,對胡渭有直接影響。胡渭大段抄錄了梨洲對於

朱子的批評,169與梨洲的反對說,170這些都是胡渭繼承梨洲的具體例證。至於

毛奇齡的推移說,雖然也是批評舊說而自立新說,171黃、毛兩人的立論邏輯,

則完全不同。以毛奇齡對朱子的批評為例,172毛奇齡認為:

(卦變)圖甚合推易,而《本義》所註,又復推廣未備。雜易他卦以盡其

變,深得再推、三推之旨,特未獲綱要,未免取卦過雜耳,然亦幾幾得

十九矣。173

165

同前註。 166

同前註,卷 2,頁 68。 167

同前註,卷 2,頁 66。 168

同前註。 169

清‧胡渭:《易圖明辨》,卷 9,頁 219-222。 170

同前註,頁 194、204、210。 171

參考林忠軍:〈毛奇齡「推移」說與清代漢易復興〉,《易學源流與現代詮釋》(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12 月),頁 216-217。 172

這裡不能詳細討論毛奇齡的推移說,僅從其對朱子的批評,比較兩人之間的差別。 173

清‧毛奇齡,鄭萬耕點校:《推易始末》,《毛奇齡易著四種》(同註 140),卷 3,

頁 37。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40‧

168

毛奇齡論朱子與他的推易說相同,朱子雖然有取卦過雜的問題,但他強調:《易》

之推易(相當於卦變),本來就有多源的可能,朱子卦變說的問題,不在「卦

變圖」本身,而是《本義》不能推廣「卦變圖」說。至於理論上的根據,毛奇

齡論〈蠱卦〉提到:

三移、四移,推易有之,且其所取卦總在三陰三陽之中,亦無大舛,而

不得綱要,便涉雜變,且與卦辭并《春秋傳》占變之爻皆不合。詳見〈折

衷圖說〉。174

僖公十五年秦伯伐晉,《左傳》云其蓍卦遇〈蠱〉,卜人解釋有「三敗」、「三

去」,175據此,毛奇齡認為〈蠱〉推易(卦變)有三種來源。176朱子論〈蠱卦〉

䷑卦變自〈賁〉䷕、〈井〉䷭、〈既濟〉䷾,毛奇齡認為是〈泰〉䷊、〈恆〉

䷟、〈損〉䷨。卜人又云:「涉河,侯車敗」,177毛奇齡說明:〈泰〉初之上、

〈損〉初之三,所易兩爻中隔一剛,中有一剛為〈坎〉象之水,易爻正為「涉河」;

另「侯」、「車」為〈震〉象,〈恆〉上卦為〈震〉,〈恆〉四之上後,此象

消失,故為「車敗」。178另一方面,他觀察〈蠱〉、〈泰〉、〈恆〉、〈損〉

卦象,認為〈泰卦〉三陰三陽各聚一方,以此作為卦變之源,此其所謂「綱要」

之義。179比較黃、毛兩人之說,梨洲本於卦序、〈彖傳〉,反對朱子的卦變說;

毛奇齡則以《左傳》為據,使用象數《易》的說法,提出自己的推易說,同時

本於己說立場,部份認同朱子之說。

174

同前註,頁 39。 175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 年 5 月),上冊,

頁 353。 176

同註 173,卷 4,頁 61。 177

同註 175。 178

同註 173,卷 4,頁 61-62。 179

同前註,頁 55。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41‧

169

(二)、納甲

漢、魏的納甲說,主要為京房說,180與《參同契》、虞翻的月體納甲說。

納甲說的目的,在於附會五行以便蓍算占斷,梨洲認為,若言五行,〈說卦傳〉

有〈乾〉為金、〈巽〉為木、〈坎〉為水、〈離〉為火等,181京房納甲說與此

不合。月體納甲說的內容,〈繫辭上〉「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周易集

解》引虞翻注曰:

謂日月懸天,成八卦象。三日莫,〈震〉象出庚;八日,〈兌〉象見丁;

十五日,〈乾〉象盈甲;十七日旦,〈巽〉象退辛;二十三日,〈艮〉

象消丙;三十日,〈坤〉象滅乙。晦夕朔旦,〈坎〉象流戊;日中則〈離〉,

〈離〉象就己,戊己土位,象見於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故「縣象著明,

莫大乎日月」者也。182

此說源於《參同契》,梨洲解釋:

《參同契》曰:「三日出為爽,〈震〉 庚受西方。八日〈兌〉 受丁,

180

此為漢代象數《易》通說,十天干的配法為:甲、壬(奇數配陽卦)配〈乾〉內、

外卦;乙、癸(偶數配陰卦)配〈坤〉內、外卦;餘六子為〈艮〉配丙、〈兌〉配

丁、〈坎〉配戊、〈離〉配己、〈震〉配庚、〈巽〉配辛。十二地支的配法則較為

複雜。梨洲認為,十二地支不是順、逆之圓陣,而是左、右之排列。陽卦由右至左,

〈乾〉、〈震〉由內而外配子至戌(奇數),〈坎〉配寅至子,〈艮〉配辰至寅。陰

卦由左至右,但從「未」開始,〈坤〉由內至外配未至酉(偶數)。〈巽卦〉則從

丑至卯,梨洲解釋:女子要先隨父左行(丑在子左),故從「丑」開始,然後再右

行至卯。餘二女同此理,〈離〉由卯至己,〈兌〉由己至未。見《易學象數論》,

卷 1,頁 34-36。另參考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1 月),上冊,頁 215-216。 181

其餘〈說卦傳〉無明言,梨洲判斷為:〈坤〉土、〈震〉木、〈艮〉土、〈兌〉金。

見《易學象數論》,卷 1,頁 36。 182

唐‧李鼎祚集解,清‧李道平纂疏,潘雨廷點校:《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

書局,1994 年 3 月),卷 8,頁 603。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42‧

170

上弦平如繩。十五〈乾〉 體就,盛滿甲東方。」「十六轉就緒,〈巽〉

卒見平明。〈艮〉 直於丙南,下弦二十三。〈坤〉 乙三十日,東

方喪其明。」「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終。」虞翻注《易》

亦祖伯陽,蓋以月之明魄多少取象於卦畫,而以所見方位為所納之甲。183

梨洲抄錄了宋代趙汝楳,與元代朱升的批評。趙汝楳認為,就實際觀測而言,

天象有其變動,月生方位不盡合於天干方位,月相朔、望、上、下弦月,不都

是八日、十五日、二十三、三十日;朱升則認為,若真以卦象為月相,〈乾〉

三爻、〈坤〉三爻各分十五夜,則一爻五夜,以此推算各卦,〈震〉始初五,

而非初八,此不合於理論時間。184這些批評的角度,其實就是梨洲以天文曆算

學批評邵學《易》曆的態度。梨洲則認為,月體納甲說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月

相與八卦無關,他說:

某以為〈坎〉為月,則月者八卦中之一也。八卦納甲而專屬之月可乎?

同此八卦,或取象於昏,或取象於旦,亦非自然之法象也。185

若真要論月,〈說卦傳〉只云〈坎〉為月,其餘諸卦並無月象,八卦盡配月相,

沒有經典上的根據。綜上所述,梨洲不信京房的納甲說,也不信《參同契》、

虞翻的月體納甲說。

相較於此,毛奇齡雖以納甲晚於〈說卦〉,八卦方位以〈說卦〉為主,然

而《仲氏易》有用納甲說處,186甚至以此自鑄新義。〈巽卦〉九五「先庚三日,

183

清‧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卷 1,頁 34。 184

同前註,卷 1,頁 35。 185

同前註。 186

例如:〈革‧彖〉六二「己日」,〈豐〉初九「旬」字之解。清‧毛奇齡:《仲氏

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四庫易學叢刊影印文淵閣本),卷 21,頁

4 下;卷 23,頁 9。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43‧

171

後庚三日」,毛奇齡說:

巽恐太過,便涉卑薾。〈巽〉木荏苒,故當以剛金勝之。……「先庚三

日」者,丁、戊、己也;「後庚三日」者,辛、壬、癸也。所不用者,

獨甲、乙耳。甲、乙為木,正〈巽〉方所屬,行〈巽〉令者,必去之。187

在此毛奇齡不用漢、魏舊說(〈巽〉納辛),先以五行的天干方位,論甲、乙

屬木,再以〈巽〉為木,判斷其天干方位屬甲、乙。毛奇齡認為,重〈巽〉有

過卑之慮,因此「〈巽〉木荏苒,故當以剛金勝之」,「先庚三日」為丙、丁、

戊,「後庚三日」為辛、壬、癸,天干之中,不用甲、乙,代表〈巽〉木已被

剛金所去,此即金勝土義。

胡渭雖無認同納甲之說,但在《參同契》與朱震《漢上易傳》納甲圖的基

礎之上,他有「新定月體納甲圖」,圖式如下:

《參同契》納甲圖188

187

清‧毛奇齡:《仲氏易》,卷 24,頁 5 下-6 上。 188

清‧胡渭:《易圖明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8 年,百部叢書集成第 804 冊影

印守山閣本),卷 3,頁 19 上。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44‧

172

《漢上》納甲圖189

189

同前註,卷 3,頁 19 下。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45‧

173

新定月體納甲圖190

其論曰:

甲乙丙丁庚辛,指月昏旦出沒之方,而圖移六卦於月體之下,悖矣。《漢

上》圖較勝,然坎離寄納戊己,乾坤兼納壬癸之義,皆不能有所發揮。

因更定附列於左,而為之說焉。191

190

同前註,卷 3,頁 21 上。 191

清‧胡渭:《易圖明辨》,卷 3,頁 72。

晦夕夜半癸方之月

中含陽精

晦朔之間日在坤納

其氣於癸方地中合

日之月

望夕夜半壬方之

日中含陰魄

望夕日在西坎

中陽精納于中

宮之戊

望夕夜半月當乾

納其氣於壬方地

中對月之日 望

夕月在東離

中陰魄納于中

宮之己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46‧

174

其批評重點,在於月相與卦象的附會,這點與梨洲所論相同。由於月相不等於

卦象,「新圖」內圈雖保留月相與天干方位,卦象則採朱震圖的方式,分列於

外圈。「新圖」的天干方位以內圈為準,外圈所云「震納庚」等,胡渭解釋道:

〈震〉一陽始生,於月為生明,三月夕出於庚,故曰「震納庚」,謂一陽

之氣納於南方之丁也。192

梨洲、胡渭並論邵雍《易》以〈震〉為天根,〈巽〉為月窟,從《參同契》而

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月體納甲說中,〈震卦〉代表眉月,此時月相一陽始

生;同理,〈巽卦〉則為下弦月的開始,是一陰始生之時。不過其中可以注意

的是,胡渭「新圖」的方位,採用「《漢上》納甲圖」方位,這個方位,其實

就是先天八卦方位(即小圓圖)。而「〈震〉納庚」之「庚」,指〈震〉一陽

之象,由新月的西方之庚而來(內圈),並非表示〈震〉處庚位,其餘七卦術

語同此。至於〈坎〉、〈離〉方位,「《參同契》納甲圖」雖無標示,依照虞

翻的說法,〈離〉己〈坎〉戊在中;193朱震則為〈離〉東〈坎〉西,兩者之間

的差別,胡渭融合為:

〈離〉為日,日生於東,故〈離〉位乎東;〈坎〉為月,月生於西,故〈坎〉

位乎西。至望夕則日西月東,〈坎〉〈離〉易位,其〈離〉中一陰即是

月魄,〈坎〉中一陽即是日光,東西正對,交注於中。194

〈離〉為日在東,〈坎〉為月在西,此為〈坎〉、〈離〉方位的一般狀況,然而

望月之日,太陽西下之時,月亮在東方升起,此時兩卦易位,「月魄」、「日

光」交注於中,因此胡渭釋〈坎卦〉內圈云「望夕日在西,〈坎〉中陽精納於

192

同前註。 193

同前註,頁 71。 194

同前註,頁 72。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47‧

175

中宮之戌」,相對的〈離卦〉則為「晦夕月在東,〈離〉中陰魄納于中宮之己」。

此外,象徵地中的壬、癸兩位,「《參同契》納甲圖」無示,「新圖」則有,

為〈乾〉、〈坤〉卦象的特殊狀況。同〈坎〉、〈離〉卦象之邏輯,「〈乾〉

之中畫即太陰之精」,「〈坤〉之中畫即太陽之精」,195望夕夜半,地中之壬

即有「陰魄」而生,晦夕夜半,地中之癸即有「陽精」而生。196綜而言之,梨

洲不信京房納甲說與月體納甲說,毛奇齡與胡渭兩人,則有採用部份說法,再

立新說、新圖,並非完全排斥。

五、結論

總結以上,梨洲《易》學發軔甚早,中年抗清時期,已有《易學象數論》

的相關研究,梨洲考辨《易》圖的研究工作,應是長時間的醞釀。若從較長時

間的學術背景,探究梨洲考辨《易》圖的起源與動機。梨洲的文學受歸有光影

響。震川經解文對於《易》圖的懷疑態度,間接影響了梨洲,同時經過明亡的

反省,梨洲重視經學的學術精神,震川經解文所遺留的經學問題,正式成為學

者之間的主要問題。另一方面,梨洲有深厚的天文曆算學基礎。《易》學與曆

學的關係,是明末天文學,西學與傳統學者的爭論核心。西學主張《易》、曆

分殊,舊說強調《易》、曆合一,而傳統說法的主要根據,就是邵雍《易》學

的曆法觀念,其說與實際的不合之處,是梨洲論辨的重點所在。梨洲對宋代《易》

圖學之批評,也有天文曆算學的影響。此外,梨洲與學侶間的交流、師承關係

的影響,也可視為考辨《易》圖的潛在因素。朱朝瑛、劉宗周都反對邵雍《易》

圖,但兩人批評的重點,在於《易》道思想或觀念上的差別,重點在於造新圖

195

同前註,頁 73。 196

同前註,並見圖中小字。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48‧

176

與立新說。相較於此,梨洲則留意圖書《易》學的文獻根據,以至與《參同契》

的關係,問題的焦點,已從經典詮釋的問題,轉變成文獻真偽的問題,這可說

是毛奇齡、胡渭等之先聲。再與毛奇齡、胡渭來作比較,梨洲雖有卦變反對說,

此說本於卦序、〈彖傳〉,比起毛奇齡的推移說,新說的成份較低;納甲說的

問題,梨洲則是完全不信,與胡渭的新圖亦有差別。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49‧

177

參 考 書 目

一、傳統文獻

宋‧邵 雍:《皇極經世書》(臺北:廣文書局,1999 年,影印明徐必達邵子

全書本)。

宋‧朱 熹:《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 年 7 月)。

宋‧張行成:《易通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年,四庫全書珍本)

第 176 册。

宋‧胡方平:《易學啟蒙通釋》(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 年,

影印四庫全書薈要本)。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9 月)。

明‧徐光啟,王重民輯校:《徐光啟集》(臺北:明文書局,1986 年 1 月)。

明‧黃道周:《榕壇問業》(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 年,四庫全書珍本

三集第 687 冊)。

明‧劉宗周:《劉宗周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年 4 月)。

清‧黃宗羲,鄭萬耕點校:《易學象數論(外兩種)》(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10 月)。

清‧黃宗羲,吳光等編:《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年 1

月)。

清‧朱朝瑛:《讀易略記》(臺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年,四庫全

書存目叢書經部第 24 冊影印浙江鄭大節家藏抄本)。

清‧毛奇齡:《仲氏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四庫易學叢刊影

印文淵閣本)。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50‧

178

清‧毛奇齡,鄭萬耕點校:《毛奇齡易著四種》(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1

月)。

清‧胡 渭,鄭萬耕點校:《易圖明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2 月)。

清‧江 藩,徐洪興編校:《漢學師承記(外兩種)》(香港:三聯書局有限

公司,1998 年 7 月)。

二、近人論著

古清美:《黃梨洲之生平及其學術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8

年 2 月,文史叢刊第 49 種)。

吳海蘭:《黃宗羲的經學與史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年 3 月)。

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 年 12 月)。

汪學群:《清初易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年 11 月)。

貝 京:《歸有光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年 8 月)。

林慶彰:《清初的群經辨偽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 年 3 月)。

夏定域:《德清胡胐明先生年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 年 7 月)。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1995 年 2 月)。

翟奎風:《以易測天──黃道周易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2 年 8 月)。

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年 1 月)。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年 12 月)。

鄭宗義:《明清儒學轉型探析:從劉蕺山到戴東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2000 年),頁 83-84。

錢 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 年 9 月)。

謝國楨:《黃梨洲學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 年 3 月)。

黃宗羲《易學象數論》的學術背景及論辨特色

‧51‧

179

龔鵬程:《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1994 年 11 月)。

日‧小野和子,李慶、張榮湄譯:《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年 1 月)。

三、期刊論文

王汎森:〈清初的講經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68 本第 3

分(1997 年 9 月)。

司徒琳:〈黃宗羲《象數論》與清初官方易學的變化〉,見《黃宗羲三百年祭》

(北京:中國當代出版社,1997 年 12 月)。

江曉原:〈17、18 世紀中國天文學的三個新特點〉,《天文西學東漸集》(上

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 年 11 月)。

何佑森:〈黃梨洲晚年思想的轉變〉,《清代學術思潮: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

集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年 4 月)。

何澤恆:〈論周易卦變〉,《毛子水先生九五壽慶論文集》(臺北:幼獅文化

事業公司,1987 年 4 月)。

林忠軍:〈毛奇齡「推移」說與清代漢易復興〉,《易學源流與現代詮釋》(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12 月)。

張瑞濤:〈「即心即易,心易圓融」──劉宗周「心易」哲學思想探賾〉,《中

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38 期(2011 年 3 月)。

楊小明:〈黃宗羲的天文曆算成就及其影響〉,《浙江社會科學》2010 年 9 月。

劉操南:〈黃宗羲《授時曆故》提要〉,《古代天文曆法釋證》(杭州:浙江

大學出版社,2009 年 5 月)。

鄭吉雄:〈《易圖明辨》與儒道之辨〉,《易圖象與易詮釋》(臺北:喜瑪拉

雅基金會,2002 年 2 月)。

中 國 文 學 研 究 第三十九期

‧52‧

180

日‧武田時昌:〈黃宗羲の圖書先天の學批判──易學史の展開のなかで〉,

《日本中國學會報》第 37 期(1985 年 10 月)。

四、學位論文

李鴻儒:《清初浙東〈易〉學研究──以黃宗羲、黃宗炎為中心作一考察》(臺

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14 年,孫劍秋先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