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 99高普行政學總複習 選擇題 修訂版web.thu.edu.tw/lu.bk/www/news/99-2.pdf ·...

111
主題一:考前重點回顧 【主題一】 公共行政的意 涵、方法與範 行政學之父:威爾遜(WoodrowWilson)。 1887年《行政的研究》。 意義: 賽蒙(Simon)《行政行為》:「將事情完成的藝術」。 Rosenbloom:管理+政治+法律 Shafritz & Russell《簡介公共行政》:管理+政治+法律+ 職業 政治界說 政府作為 直接或間接提供服務 政策制定循環【W. Dunn:「以問題為中心的政策分 析模式」】 執行公共利益【全鍾燮 J.S.Jun :公民權利+倫理 與道德標準+民主程序+專業知識+非預期後 果+公共利益+輿論+公共開放】 管理界說 Wilson:「行憲比制憲更為困難」 公共管理學派。 府中行政部門的作為【Goodnow:「政治是國家 的意志表現,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 係一種專業管理【政務官→事務官】 係官樣文章的米老鼠【公文旅行】 藝術而非科學【側重判斷、才華】 法律界說 法律的運作【公法的執行】 管制【漢摩拉比法典的譬喻】 國王的恩典【現代福利制度的原理;利益的施捨】 竊盜行為【Galbraith『簡單的算術問題』;蕭伯納『移 轉性的支付』】 職業界說

Upload: others

Post on 15-Sep-2019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主題一:考前重點回顧

    【主題一】

    公共行政的意

    涵、方法與範

    行政學之父:威爾遜(Woodrow Wilson)。

    1887 年《行政的研究》。

    意義:

    賽蒙(Simon)《行政行為》:「將事情完成的藝術」。

    Rosenbloom:管理+政治+法律

    Shafritz & Russell《簡介公共行政》:管理+政治+法律+

    職業

    政治界說

    政府作為

    直接或間接提供服務

    政策制定循環【W. Dunn:「以問題為中心的政策分

    析模式」】

    執行公共利益【全鍾燮 J.S.Jun:公民權利+倫理與道德標準+民主程序+專業知識+非預期後

    果+公共利益+輿論+公共開放】管理界說

    Wilson:「行憲比制憲更為困難」新公共管理學派。

    係政府中行政部門的作為【Goodnow:「政治是國家的意志表現,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

    係一種專業管理【政務官→事務官】

    係官樣文章的米老鼠【公文旅行】

    係藝術而非科學【側重判斷、才華】法律界說

    法律的運作【公法的執行】

    管制【漢摩拉比法典的譬喻】

    國王的恩典【現代福利制度的原理;利益的施捨】

    竊盜行為【Galbraith『簡單的算術問題』;蕭伯納『移

    轉性的支付』】

    職業界說

  • 文稿競賽

    行動中的理想主義

    學術領域【Wilson『行政領域是企業的領域』;『應探

    討政治組織的組成與方法』;White(1926)著《公共

    行政研究導論》成為美國第一本公共行政教科書】

    專業活動

    性質

    全鍾燮:公共行政有別於企業管理【公共性】。

    Hart & Scott:公共行政的目標在提升本國公民的法定權利。

    Rosenbloom:公共行政的四個運作法則

    憲政體制【效率價值必須臣服於政治原則與法律考量】

    公共利益【回應性】

    市場【公共選擇運動、非營利組織、民營化趨勢】

    主權【『公眾信託』的代言者、代表性】

    【主題二】

    典範發展

    典範 Paradigm:

    【前典範階段→典範階段→危機階段(異例)→科學革命→

    新典範階段】

    Henry 的分類《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

    政治與行政分立(1900-1926)

    深受 Goodnow 的影響【政府有兩種互異功能】。

    公共行政係一種科學與事實。

    行政原則及其挑戰(1927-1949)

    魏勞畢(Willoughby)主張管理原則

    【1927 年出版《公共行政的原則》】

    「行政管理學派」興起

    【側重高階人員的研究】

    Gulick & Urwick(1937)合編《行政科學論集》而達於

    頂峰

    【POSDCORB 七字技術箴言】

    Simon 的批評:「行政原則只不過是行政諺語」

    【強調學科發展應基於「徹底穩固的社會心理學」+「為

    公共政策開處方」】

    公共行政即政治學(1950-1970)

    質疑「行政的柏拉圖主義」觀。

  • Waldo 倡議「民主的行政」。

    「個案研究法」的使用

    【行為主義的年代】。

    「比較與發展行政」的興起

    【Riggs 的鼓吹】。

    公共行政即管理(1956-1970)

    宣稱「組織理論」才是焦點

    【March & Simon 合着《組織學》】。

    挑戰:「新公共行政」的崛起

    【1968 年由Waldo 倡議,1971 年出版《邁向新公共行政:

    明諾布魯克的觀點》,著重規範理論、哲學與行動主

    義】。

    公共行政即是公共行政(1970-)

    1970 年成立美國「全國公共事務暨行政學院聯盟」。

    著重為公務人員提供專業訓練。

    丹哈特(Denhart)在《公共組織理論》中建構的四個類型:

    行政控制典範

    以 Simon 的決策理論為代表。

    依邏輯實證論的假定,強調「行政人」的「有限理性」,

    著重組織效率的標準。

    組織學習典範

    以 Golembiewski 的組織發展為代表。

    Scott 將其描述為「人文主義的行政」;「霍桑實驗」

    乃是其中典型。

    哈蒙(Harmon)以現象學建構其「行動理論」最具建設

    性,主張建立「意義分享的關係」。

    就個人與組織的整合,Golembiewski 主張「道德管理」,

    認為「合作-共識體系」的「分權」方式是解決問題的

    良方。

    政治教育典範

    以 Waldo 的民主行政為代表。

    調和「政治是希臘的,行政是羅馬的」看法。

    在《公共行政的事業》一書中指出,未來的官僚型態必

    須兼顧「服務性官僚」、「參與式官僚」以及「代表性

  • 官僚」三者。

    政治結構典範

    以 Ostrom 的公共選擇觀點為代表。

    重要作品為《美國公共行政的知識危機》,認為組織設

    計的問題在於必須針對特定情境,建構特定結構,期使

    自利之人能選擇最大化之策略,實現可預期之結果。

    主張「多元決策中心」(polycentricity),肯認「民主行

    政」之可行,強調「消費者主權」的理想。

    【主題一】

    主要學說

    莫根(Morgan)的八個隱喻(《組織意象》,旨在敘述組織分

    析的箇中差異):

    機器的意象【官僚制度的基石】

    有機體的意象【演化淘汰的觀點】

    大腦的意象【全像圖作用;學習型組織;操縱學觀點】

    「創造的社會實體」的意象【文化環境的觀點】

    政治體系的意象【拉斯威爾 Lasswell 的權力論】

    心靈囚籠的意象【柏拉圖的洞穴神話】

    流變與轉變的意象【混沌理論與蝴蝶效應】

    宰制工具的意象【官僚殺人】

    傳統組織理論

    韋伯Weber 的官僚制度理論

    理念類型的建構與分析。

    正當支配的三種權威類型:奇魅型、傳統型、法理型。

    「理性化」即是「解魅」的過程,係一種「對事不對人」

    的程序特徵。

    Merton 批評易導致「目標錯置」的情況。

    Bennis 亦批評可能造成非正式組織破壞或取代正式組

    織。

    Taylor 的科學管理

    有「科學管理之父」的尊稱,也被視為「工人之敵」。

    著名作品係 1911 年之《科學管理原則》。

    主張「動時研究」(鏟煤科學)、科學遴選、按件計酬。

    Gulick & Urwick 的行政管理

    編有《行政科學論集》,係布朗婁委員會的幕僚報告。

    提出「分部化原則」作為適當分工的基礎;同時強調「協

  • 調原則」。

    針對行政主管的活動,提出「POSDCORB」七字箴言

    【規劃、組織、用人、領導、協調、報導、預算】。

    效率的追求係行政改革的第一要務。

    與 Fayol 的「十四項管理原則」有異曲同工之處。

    【創造一個「人文機器」】。

    人群關係學派【行為主義的研究途徑】

    【史考特 Scott 的批評:「母牛社會學」】

    Mayo 的「霍桑實驗」

    源於美國西方電器公司所進行之實體環境對產量影響

    的實驗【照明研究】。

    重要發現:強調人格尊重、參與及情緒發洩、非正式組

    織對成員的約束力。

    Barnard 的「動態平衡理論」

    美國貝爾電話公司之總裁;從組織高層角度做研究。

    重要作品:《主管人員的功能》。

    重要發現:互動體系、非正式組織、貢獻與滿足的平衡、

    權威接受論

    【壽命者接受或同意的程度】、溝通理念【無異議地

    帶】、主管人員係關鍵人物【建構「創造性的道德」】。

    McGregor 的「Y理論」

    哈佛大學教授,着有《企業的人性面》。

    對人性的不同假定乃造成管理上的差異

    X理論:好逸惡勞、追求物質滿足。

    Y理論:員工應該參與決策並可自我督促。【肯認在管

    理上較有效】。

    系統理論【考量環境與組織間的關係】【效能取向】

    開放體系

    動態均衡

    反能趨疲【封閉體系會因能量遞減,趨向退化和死亡】

    必要的多樣性

    【Kast & Rosenzweig 的分類:結構、技術、心理-社會、目

    標與價值、管理等五大次級系統】。

    殊途同歸性【不存在「最佳途徑」的觀念】。

  • 演化的系統

    「權變理論」

    【管理的考量在達成「良好的適應」】。

    1950 年代 Burns 和 Stalker 建構最具影響力的「機械式

    的」和「有機式的」組織區別。

    Mintzberg 組織的五種類型

    【機械官僚制度】【分部化形式】【專業化官僚制度】【簡

    單結構】【臨時性任務編組】(最後一種為 Bennis 所創,

    又稱為「矩陣式組織」,分為「功能性組織」與「專案

    性組織」二個次級組織)。

    組織生態學【人口生態學的觀點,旨在創造「分享的未

    來」】。

    新公共行政【Waldo 所倡議】【又被稱為後行為主義革命】

    第一次明諾布魯克會議(1968)

    趨向「相關」的公共行政【探索「知識何用」的問題】

    後邏輯實證論【正視社會公正的價值】

    適應動盪不安的環境【對「變遷」做出管理;「對抗的行

    政」觀念】

    發展新的組織模式

    【Kirkhart 提出「協和模式」;White 主張「愛的政治」或「對

    抗」以適應變遷】

    建議受益者導向的組織

    【Frederickson 認為「如不能彌補少數族群的剝奪,終將會壓

    抑這些少數族群」】

    第二次明諾布魯克會議(1988)【Guy 的整理】

    溫和看待社會公正

    關切行政倫理與行政責任

    政府是變遷的維護者

    對企業採取強烈反對態度

    要求改革人事制度

    全鍾燮(Jun)對「民主行政」的定義:

    公共利益的表達

    代表性

    開放性

  • 超越派閥黨團

    嚴防專業主義對民主原則的傷害

    參與

    批評聲浪:

    【Frederickson:新的織法,而非新的織線!】

    【Thompson:偷竊人民主權的無恥企圖!】

    新公共管理

    重點主張:【政府再造】【企業家典範】【小而能,小而美】

    濫觴於 1992 年,Osborne 與 Gaebler 出版《新政府運動》一

    書。

    企圖克服「雙環困境」(CATCH-22 Situation)。

    新右派哲學:「私人就是好的,公共就是壞的」。

    Osborne & Plastrik 提出「五 C策略」

    【核心策略、結果策略、顧客策略、控制策略、文化策略】

    產生的環境系絡:經濟危機、財政危機、官僚危機、合法

    性危機

    【1993 年柯林頓的「國家績效評鑑委員會」(高爾報告書)】

    批評:

    【顧塞爾 Goodsell:應該是「再發現政府」!】

    黑堡宣言的「施為觀點」(the agency perspective)

    【公共行政不僅應對機關的政經歷史有深刻體會,更應以公

    善的考量來平衡對產出的過度重視】。

    【主題二】

    設計架構

    管理面向

    組織的分部化和工作水平化

    組織層級化和工作垂直分化

    【指揮命令系統→金字塔型態】

    【控制幅度(理想上約 3 至 10 多人不等)→高架式組織

    或扁平式組織】。

    作業管理→流程圖

    目標管理【MBO,出自杜拉克在 1954 年出版的《管理實

    務》】

    組織發展(OD)

    【重要人物:Bennis, Henry, Argyris, Lewin 等人】

    組織文化

  • 【Schein:器物層次、價值層次、基本的假定層次】

    【大內(Ouchi)的 Z 理論】

    【Peters & Waterman《追求卓越》提出卓越的組織文化】

    全面品質管理(TQM)

    【1987 年,「馬康包力治法」】

    【最早由 Deming 所發展出來】

    【Denhardt 的界定:使用量化方法和員工參與,藉不斷地

    改進組織的過程、產品與服務,以迎合顧客需求與期

    待…….】

    績效管理

    【組織責任的展現】

    【高爾的「全國績效管理評鑑」】

    政治面向【權力是行政的活力】

    多元主義

    組織的自主性【獨立性機構與管制性委員會】

    與國會的聯繫【鐵三角關係】

    分權【政治回應性與課責】

    法律面向

    獨立性【履行裁決功能】

    委員會形式【準司法功能】

    隔離片面的接觸和影響

    獨立聽證的行政法官

    裁決的人事配套

    另類的爭議化解

    全像圖組織設計【由Morgan 所提出】

    將整體植入所有部份

    重疊的重要性

    適中的規範

    學習如何學習【單圈學習】【雙圈學習】

  • 【主題一】

    美國人事制度的歷史

    發展

    第一階段:仕紳制度(1789 華盛頓~1829 傑克遜)

    【品格合適】【展現相當政治性】

    第二階段:分贓制度

    【社會代表性】

    第三階段:功績制度

    【1883年「潘德頓文官法」】【去政治化】【政治中立】【1939

    年「哈契法」】

    第四階段:1978 年的文官改革法

    【由卡特總統主導】【目標在效率兼具政治回應】

    【將管理、政治與法律觀念加以區分】

    第五階段:再造的人事行政

    【聚焦於分權化的概念】

    【主題二】

    公共人事行政的核心

    價值

    (Klingner&Nalbandian

    的觀點)

    政治回應

    【分贓制】【對支持選民的政治回報】

    組織效率與效能

    【功績制】【最小投入與最大產出的聯繫關係】

    個人權利

    【工作安全保障】【集體協商】

    社會衡平

    【團體取向】【權益平等促進行動(Affirmative Action)】

    【集體主義途徑】【代表性官僚】

    反政府的價值

    【個人課責】【有限政府】【社會服務的社群責任】

    【主題三】

    人事行政的管理途徑

    工作分析

    【為特定工作蒐集資訊已決定其責任與資格要件的

    過程】

    【Gatewood & Field 提出「推論躍越」(inferential leap)

    的概念】。

    職位分類制度

    職位職系職組職門職級職等

    工作設計的三項考量:

    工作輪替工作擴大化工作豐富化

    招募、遴用與升遷

    考試效度的衡量

  • 【最佳者係「標準關聯途徑」(criterion-related approach)】

    考績【考評方式】

    評等量表

    分級列等

    強迫式選擇

    評述報告法

    目標評量法

    重大事件法

    核對清單

    強迫分配

    訓練與發展

    【1958 年,艾森豪政府推動「政府員工訓練法」】

    薪資體系【涉及兩種相互矛盾的原則】

    發展同工同酬與對等價值。

    具競爭性,回應環境變遷。

    組織員額精簡【三項策略型態】

    工作減少

    組織重新設計

    系統的策略

    政治中立

    最著名者係 1939 年美國通過「哈契法」,限制文官

    的政治參與。

    1993 年,修正「哈契法」,允許一般聯邦公務人員

    於公務時間之外可以積極參與政治活動。

    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的變遷【Cooper 的分類】

    傳統型的人事【內容取向、個人基礎、產出取向】

    轉換型的人事【建構取向、團隊基礎、品質取向】

    【主題四】

    人事行政的政治途徑

    回應性【1950 年代實行「忠貞- 安全計劃」】

    代表性【平等就業計畫】

    【主題五】

    人事行政的法律途徑

    行政人員與應徵者的憲政權利【質疑「特別權力關係

    原則」】

    公務員的賠償責任與豁免

  • 【主題六】

    集體協商

    源自「工會主義」

    係一種法律、程序和儀式的綜合。

    轉捩點在於1962年甘迺迪政府發布10988號行政命

    令,允許公務員可以組織工會。

    勞資雙方僵局化解的類型

    調節事實調查仲裁

    【主題七】

    學習型組織

    彼得聖吉 Peter Senge 的《第五項修鍊》。

    系統思考(精隨)

    自我超越

    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遠景

    團隊學習

    【主題八】

    預算理論

    管理途徑

    項目預算

    【旨在向民眾確保政府的支出是經過合理的編制

    與簿記,著重控制功能】。

    績效預算

    【重視所欲達成的預算內涵、資源整合規劃以及預

    算的落實成效,關注政策實施的過程】。

    設計計畫預算

    【1965 年由詹森政府推動,關注政策的目的和結

    果,著重跨機關與效能取向】。

    零基預算

    【1969 年德州儀器公司率先採用,1977 年卡特政府

    正式推動,主張計畫不論新舊,皆須重頭開始重新

    審核,戮力促成計畫的削減或裁併。】

    精簡管理

    政治途徑

    代表性的強調

    共識與聯盟的建立

    關注預算分配的權力所在

    採行「漸進主義」途徑【指預算編列時,以上一年

    度機關或計畫的經費核撥規模為基礎,採漸增式的小

    幅成長,只有在極爭議的情況下才會遭到縮減】

  • 法律途徑

    【主題一】

    行政激勵

    內容論【探討引發行為的種種激勵力量】

    Maslow 的「需求層級」【滿足累進途徑】

    生理→安全→社會→尊榮→自我實現

    激勵分先後順序,低層次的需求有先要獲得滿足

    的必要。

    Herzberg 的「激勵-保健二因理論」

    保健因素

    【能防止不滿的因素,譬如工作場所、薪資等

    等,屬消極因素】

    激勵因素

    【能帶來滿足的因素,譬如工作本身、成就感,

    屬積極作用】

    影響「工作豐富化」與「工作生活品質」概念的

    提出。

    Alderfer 的「ERG理論」

    三種需求類別:

    【生存】【關係】【成長】

    除了滿足提升的程序,也可能有【挫折退化的程

    序】。

    過程論【強調激勵如何產生以及成員的選擇行為】

    Adams 的「公平理論」

    【唯有結果與投入的比率被認為相等,方是公平】

    Vroom 的「期望理論」

    【M=E(期望)×V(期望值)×I(媒具)】

    官僚人格【A. Downs 的分類】

    爬升者保守者熱心者倡導者政治家

    【主題二】

    行政領導

    理論類型

    領導行為的連續構面

    Tannenbaum & Schmidt【以上司為中心的領導 vs

    以屬員為中心的領導】

    俄亥俄州立大學【關懷 vs 創制】

    密西根大學【生產取向的領導 vs 員工取向的領

    導】

  • 管理格道模式

    由 Blake 與 Mouton 提出。

    兩個構面【關心工作】vs【關心人員】

    基本型態:

    【1型,無為型】【9型,懷柔型】【9.1 型,

    業績中心型】

    【5型,平衡型】【9.9 型,理想型】。

    權變領導理論

    費德勒(Fiedler)首倡。

    領導績效的優劣有賴於領導風格與權變因素之

    間能否相互配合。

    領導風格【工作取向的領導】【關係取向的領導】

    權變因素【領導者與部屬的關係】【工作結構】【領

    導者的職位權力】

    路徑-目標的領導理論

    由 House 與 Mitchell 發展而成。

    領導者能否激發部屬的工作動機、能否在達到目

    標的過程中提供應遵循的途徑,和能否協助清除

    途徑上的障礙,是決定領導成功的關鍵。

    轉換型領導

    由 Burns 於 1978 年在所著《領導》一書中所創。

    主張:

    【一個人或多人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領導者與部

    屬都將彼此提升至動機與道德的高度水平中】

    策略:

    【打造願景】【溝通傳達】【透過定位尋求信任】

    【自我肯定】

    【主題三】

    行政決策

    理論模式(按理性概念的發展)

    綜合理性模式

    以 Dye 與 Simon 為代表。

    Simon 將其稱為「主觀預期效用理論」。

    假定【事件是指彼此一致的行為者之有目的的選

    擇】。

    滿意決策模式

  • 以 Simon 為代表。

    主張「有限理性」概念。

    「滿意」的決策來自於【行為模式】與【直覺模

    式】兩種方式。

    漸進主義

    林布隆(Lindblom)

    1959 年發表〈漸進調適的科學〉一文,主張【公

    共政策的研究應該了解分析的限制及其政治的

    可行性】

    1977 年出版《政治與市場》,提出兩種社會控制

    的模式【威權體系】vs 【自由市場】。

    衛達夫斯基(Wildavsky)

    代表著作《向權貴說真理:政策分析的藝術與技

    巧》。

    主張【政策的設計形式上是經由個人心智深思熟

    慮的結果,實際上乃是社會互動的產物】。

    認為政策分析所考慮的應該是如何與的多元、民

    主政治的生活方式相結合。

    混合掃描模式

    由愛尊尼(Etzioni)針對批評漸進主義而提出。

    兼顧基本決策與漸進決策的方式。

    垃圾桶模式

    Cohen, March 與 Olsen 於 1972 年共同發表〈組織

    選擇的垃圾桶模式〉。

    側重組織決策的【隨機性】。

    強調【組織中的決策過程通常無法在確定的情境

    下 運 作 】 → 【 組 織 化 的 失 序 ( organized

    anarchies)】。

    批判理論

    以 Habermas 為代表

    【溝通行動理論】【正當性的危機】【理性的言談

    情境】

    Forester 主張【最確切的公共決策在於透過溝通

    對談將各種不同的希望家組合,而非利用科學

  • 去找出因果關係】。

    【主題四】

    組織溝通

    意涵:

    Johnson【雙向互換的過程】

    Lewis【訊息、觀念或態度的分享】

    基本模式:

    傳訊者

    編碼

    溝通網絡

    解碼

    反饋

    噪音

    種類:

    下行溝通

    上行溝通

    平行溝通

    溝通障礙(Robbins 的觀點)

    選擇性認知

    過濾作用

    情緒

    語言

    非語言線索

    【主題一】

    公共政策的定義

    公共政策研究之父

    【1951 年,Lasswell 出版《政策科學:範圍與方法的

    新近發展》】

    界說

    Denhardt 的《公共行政》【合法性政府對於公共問

    題所做的權威性陳述】。

    Anderson 強調【政府採行的行動方案與方針】。

    Dye 認為是【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即為公共政

    策】。

    【主題二】

    政策分析的定義

    與政策倡導的區別

    【「寇樂門報告」】

    活動類型(Hogwood 與 Gunn 的觀點)

  • 政策內容研究

    政策過程研究

    政策產出研究

    政策評估研究

    過程倡導

    政策倡導

    1981 年,Dunn 出版《公共政策分析簡介》,將政策分

    析界定為:

    【一門運用多元研究方法與論證,以產生和轉換政

    策相關資訊,藉以在特定政治環境中解決政治問題

    的應用性社會科學學科】。

    具有【科學分析】與【價值論證】的雙重性。

    【主題三】

    公共政策的研究目

    根據 Bardes 與 Dubnick 在〈政策分析的動機與方法〉

    一文的觀點。

    五種分析型態【對應不同的問題根源】:

    科學家【理論的】

    專業的分析家【設計的】

    政治的分析家【價值的最大化】

    行政的分析家【應用的】

    個人的分析家【論爭的】

    【主題四】

    公共政策的分析架

    系統途徑

    Dunn 所建構的【以問題為中心的政策分析模式】

    五項政策相關資訊:

    政策問題

    政策未來

    政策行動

    政策成果

    政策績效

    五種分析方法

    問題建構

    政策預測

    政策推薦

    政策監測

    政策評估

  • 注意:【對問題建構格外重視,極力主張以多元研究方

    法、政策論證或公共辯論方式,數成對政策問題的真正

    認知】。

    批評:忽略【國家角色】在處理政策問題上持有的立場

    和價值理念。

    【主題五】

    總體層次的政策分

    Minogue 主張【公共政策必須闡述國家、政治、經濟

    和社會的交互關係】。

    Ham 和 Hill 在 1984 年出版《現代資本主義的國家過

    程》。

    Benson 和 Weitzel 於 1985 年合撰〈組織間政策分析

    的社會結構與社會實踐〉【重視「解放性實踐」概念】。

    Lowi 著有《自由主義的終結》【從利益結構說明民主

    政治的運作】。

    【主題六】

    政策執行

    Pressman 和 Wildavsky 於 1973 年合著《執行》,定義

    為「介於設定目標及達成該目標行動之間的一種互動

    過程」。

    【執行基本上是種演化和調適的過程,實非嚴格控制

    監督所可奏效】。

    政策執行的策略

    由上而下的執行方式

    由下而上的執行方式

    權力網絡【Nakamura 和 Smallwood 建構的五種模

    式】

    傳統技匠

    指導性授權

    協商者

    裁量性實驗者

    官僚企業家

    執行力分析

    溝通

    資源

    執行者意向

    官僚結構

  • 【主題七】

    政策評估

    分類:

    預評估

    規劃評估

    可評估性評估

    【基於增加評估研究被應用的實用性,主張政策評估

    不宜盲目評量那些華而不實的政策,導致毫無結論及

    效用可言】。

    政策執行評估與監督

    政策評估的方法演進【根據 Guba 和 Lincoln 的分類】

    第一代(1910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強調「測

    量」】

    第二代(第二次世界大戰~1963 年)【著重「描述」】

    第三代(1963 年~1975 年)【注重「判斷」】

    第四代(1975 年~)【主張「回應-建構性」評估】

    行政中立的意義 公務人員於執行公務時應放棄其政黨色彩,不帶政治偏

    好之態度。

    吳定教授行政中立的界說:

    依法行政原則:即公務人員應依據憲法及法律相關

    規定,忠實執行各項政策。

    人民至上原則:即公務人員應以全民福址及國家利

    益為依歸,摒除偏私及壓力,切實推動福國利民

    的行政活動。

    專業倫理原則:即公務人員應秉持專業技能及道德

    良知,處理各種問題。

    許濱松教授:

    公務員是全國國民之服務者,並非部分國民之服務

    者,是以公務員處理事務,應公正衡平,並秉持中

    立能力(neutral competence),亦即對政府工作以專業

    處理的方式,處理其事務,並做到:

    超然於個人政治理念之外,不偏袒某一政黨或政治

    團體。(此即政治中立)

    不受利益團體影響,圖利某一利益團體。

    不受個人價值理念的影響,以中立能力公正衡平處

  • 理事務。

    目的:文官行政中立的主要目的,在避免公務人員:

    介入政爭;

    黨政掛勾;

    利益輸送;

    以私害公的情事,進而保障事務官的永業性與

    專業性、國家政的穩定性,以及政策執行的連

    貫性。

    政治中立(意指狹義的行政中立) (林鍾沂教授)

    英國學者瑞得利(F.F.Ridley)認為政治中立會涉及

    以下兩種層面:

    專業中立:係指文官被假想為對其部長提供無私

    的忠告(提供公正無私的建議)。

    變色龍:係指當政府因選舉而改朝換代時,官僚

    必需具備如「變色龍」似的能力,忠誠的執行

    蘊含不同觀點的政策,亦即文官必須於工作上

    和政務官融為一體,而且部長在政策形成過程

    中極為仰賴高級文官的意見。

    文官扮演上述角色,有時會產生矛盾現象,故宜以「懸

    置中立」的概念稱之。

    政治中立的層面 :威廉斯 (Williams)與柯年漢

    (Kemaghan)提出政治中立可以六大層面加以評估:

    政治和行政是區分的,政客作決策,由文官來

    執行

    文官的任命與升遷是以功績為基礎,而非根據

    黨派的忠誠

    文官不涉及黨派的政治行動

    文官不應公開表達其對政府政策的看法

    文官私下應為部長提供無私的忠告

    不論執政黨的哲學與計畫為何,文官應忠誠的

    執行其政策的決定

    確保行政中立的途徑 政治與行政的關係宜有分野

    前者屬政黨政治與責任政治範疇,後者則為「行政

    中立」與「組織管理」層體制。

  • 政務官與事務官的體制需予劃分

    政務官與事務官同屬官吏與「公僕」角色,均有盡

    職服務的職能,但政務官是決策者,事務官則為政

    策執行者,事務官在若干政體下固得晉任為政務

    官,但兩者角色、產生方式以及管理體制均有差異。

    文官法制的保障與規範

    為確立事務官不受政治因素影響,則需有「公務員

    法」(或文官法)訂定以保障事務官的身分、地位與權

    益,並規範事務官的永業體制(自考用以至退休),故

    健全的文官法制有必要。

    功績制度的實施與確立

    現代各國「事務官」人事制度皆以永業制及功績制

    為趨向,功績制重視事務官的「才能」與「成就」,

    而與其人的家世門第特權無關,此為避免政治干預

    與介入政治因素適切途徑。

    行政中立的實踐途徑 政治結構方面:

    要劃清國家、政府、政黨三個概念。政黨不一定等

    於政府,應視執政與否而定,因此三者必須明確區

    分。

    文官制度方面:

    政府人事人員應分為政務官與事務官,進用人員之

    人事體制、責任、權利,在制度上均應有所區分

    行政倫理方面:

    行政中立應由心理紮根,使其變成公務員倫理之一

    環。這需要各方面不斷強調、說服、示範及教育

    行政程序方面:

    在行政程序運作中,承辦的行政人員被賦予行政裁

    量權。並配有自由心證主義。因此在行政程序法之

    立法時,對於行使公權力給予必要之規範,並注意

    藉實保障行政中立。

    相關法制方面:

    模仿外國制定政府倫理法、陽光法、遊說法、資訊

    自由法等,並在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中作必要規

    範。從相關法規的配合,以助長行政中立之落實。

  • 行政倫理的意義 湯普森(D.F.Thompson) :認為行政倫理係指應用於組

    織官員行為的道德原則。其中道德原則包括: 當一

    個人的行為深深影響其他個人和社會的福利時,所應

    尊重的權利與職責; 集體的實務和政策若同時影

    響個人和社會的福利時,所應滿足的條件。

    傅瑞德理格森(H.G.Frederickson) :其在《公共行政的精

    神》( TheSpiritofPublicAdministration)一書中指出,倫

    理的領域係屬哲學、價值和道德的世界。所以行政倫

    理的研究,係以組織的成員守法、誠實、服膺職業倫

    理守則與個人道德、執著憲政原則(尤其是權利法案)

    和典章價值(RegimeValues)為其主要特徵。

    庫珀(TenyL.Cooper)教授認為行政倫理最重要的概念

    就是行政責任。

    行政倫理係指行政人員或組織為其行為和決策的對

    錯與好壞所進行的一種反思和原則取向的規範判斷。

    我國將相關內容規範於『公務人員服務法』。

    行政倫理的內涵

    (湯普森的觀點)

    中立倫理:

    意涵

    所謂中立倫理,是指傳統的行政倫理的理論與實

    務中所稱,行政人員僅係執行政策的工具,他乃

    在執行上司的命令和政府的政策。

    評論

    此種倫理低估行政人員的裁量權行使,破壞了行

    政人員向民眾負責的可能。

    行政人員任職某職位後,太多的因素影響其判

    斷,並不因反對某一政策主張或政策命令,而會

    貿然辭職。

    結構倫理

    意涵

    指應為政策負起道德判斷的責任之主體應是組

    織或政府而非個人負起全部的責任。

    再者,組織中的決定與政策,多由許多人以不同

    方式所作成的貢獻如何評價,即為倫理困境的

    「多手問題」但整體結果仍應由組織而非個人負

  • 起責任。

    評論

    組織的運作雖有其本身的型態,而非個人的意圖

    所能改變,唯組織的評估,可就其對公共生活的

    行動與成果加以考量,尤其當行政人員的作為影

    響多數民眾的福利甚鉅時,更是如此。

    行政人員雖可將錯誤決策歸因於角色的要求,不

    得不然,然而,責任的實踐,是在個人而不在職

    位。即當角色限制了個人的作為,個人亦可採取

    主動責任以企求改變角色與結構的限制。

    組織成員個人雖不是任何組織決策結果的主要

    負責人,但是每位人員的貢獻,猶如繩索中的每

    根支線,每根支線雖成不了事,缺少了它卻又作

    不了工作,可見個人還須為組織目標的部分實現

    負起責任。

    行政倫理的興起背景 行政權的擴大:

    政部門擁有大量的政策建議權和自由裁量權。

    行政學以往研究的缺失:

    行政的研究一直著重在技術、過程、結構等價值中

    立的事實面向上,未涉及價值。

    這就是第佛林和西蒙斯所謂的「不平衡的危機」。

    因此,我們必須探討價值問題,檢證其正確性與適

    當性。今後我們對行政的研究的觀點,須從「如何」

    改變為「應當」。

    因此,行政倫理的倡導應為新公共行政(NPA)提倡公共

    性的價值以後,黑堡宣言的倡導,使其主題更加彰顯。

    推動行政倫理的困境

    (林鍾沂)

    行政運作的公共利益誤導:

    「公共利益」常被學者們批判為模糊不清或毫無意

    義的概念,在現存理論中,無法為其找出最可靠的

    指引。公共難怪邊垂斯(C.Ventriss)說:「行政雖是政

    府的核心,但公共才是國家的重心。」

    在行政運作中有曲解公共利益的現象,究其原因主

    要有三:

    行政人員的社會背景:

  • 階層意識有時會左右其對問題、需求與生活方

    式的認知,甚且深深影響其所擁有的價值、倫

    理規範和世界觀,使得政府官僚不具社會代表

    性。

    行政的專業分工:

    在「專業城牆」的主觀意識下,不易去鑑賞其

    他不同的觀點或價值,導致其發展出極為狹隘

    的本位主義。

    行政機關受諸於服務對象或利益團體的強大壓

    力,並與之發生過從甚密的利益關係:

    蓋因一個行政機關淪為所謂的「被俘虜的組織」

    (TheCaptiveOrganization),不僅限制了機關的發展,

    且降低了適應環境的能力。更令人擔憂的是,行政

    機關常假借「公共利益」之名,使用各種行政威權

    以行增進「特殊利益」之實,而斲傷了民主的生機。

    行政機關獨大的結構特質(又稱為行政貪污發生的原

    因) :

    行政機關擁有專殊的專業與資訊:

    行政機關處於全職地位的優勢:

    人事體系的保障性質:

    反控制的律則:

    所謂反控制律則係指行政主管或高階主管越想控

    制部屬的行為,部屬越會挖空心思去逃避或反制

    此一作為。其結果有二:一係為了確保行政的課

    責,越需增用行政人員;另一行政人員越多,越須

    成立另一個單位以為控制之用。

    協調的困境:

    政治指導的欠缺:

    行政機關結構與功能的分化與重疊:

    行政範圍的廣泛與龐大:

    「第三勢力」政府的影響:

    強調政府再造運動的今天,許多原本由政府提供

    的業務已經委託外包給私人企業或公司經營,由

    所謂的「影子政府」(ShadowGovemment), 來代替

  • 政府執行政策服務的功能汗是,如何監督這些契

    約外包工作,卻引來令人困擾的責任問題。

    「組織倫理」的問題:

    組織忠誠和團隊立場置於個人意識之上的觀點,淮

    特 ( W.H.Whyte) 將 之 稱 為 「 組 織 倫 理 」

    (theorganizationethic)。這種以組織忠誠為重的倫理觀

    點,有時會危害了公共利益的實現。

    行政倫理的重要議題 貪污:

    行政貪污,是行政運作最為常見的弊端,也是行政

    倫理研究最常涉及的議題。

    多手、髒手、「俘虜性組織」:

    多手係指一個組織(尤其是大型組織)的諸多單位

    不能就其行動負起個別責任,只能將自己視為整體

    的一部份,由於涉及決策的部門多,由何者承擔政

    策運作的全部責任,為行政倫理與責任的主題。

    髒手係指一件事情的處理,往往會透過某單位或個

    人的不義之手才能圓滿成功,導致發生不符倫理的

    行為,而為實現組織目標,故將此不道德行為予以

    合理化。亦即在「目的使手段合理化」的驅使下,

    使用不合理的作法,以圖組織目標的達成,如此不

    合法化或不合理的行為仍被認為可以寬恕或期待

    的。

    「俘虜性組織」

    在美國的政冶運作上,有一種奇特現象,那就

    是行政組織有時會成為利益團體的利益守護

    神、變成「俘虜性組織」。其中以美國的「軍事

    一工業複合體」最為人熟知。

    感染了「行政的動脈硬化症」

    說謊、欺瞞與溝通扭曲:

    行政倫理的實踐策略 厲行管理、政治、司法和相關的監督:

    管理監督:

    權力與責任關係必須明確界定:

    嚴格服從的必要性:

    有限的控制幅度

  • 鼓勵部屬忠於組織及其主管:

    仰賴正式的「紀律制度」

    內部稽核:

    管理的觸角可延伸到財務的規範和員工的表現

    上,而且稽核對於貪污或是濫用公眾信託的行為

    是一項強而有力的遏阻機制。事前的稽核可以有

    效阻止公帑的濫用,事後的稽核可以嚇阻濫用的

    發生。稽核有時可由組織的內部為之,有時亦由

    外在的獨立機構為之。

    政治監督:

    一般立法監督

    例如 1970 年早期,美國國會對「水門案」舉行

    聽證會,都是立法部門對行政部門強力課責的

    實例。

    預算控制

    良久以來「看守荷包權」便一直被視為立法對行

    政權制衡的重要工具。

    職務輪調

    代表性與大眾參與

    公開化

    陽光措施

    這些陽光活動法案的範疇主要包括要求某些聽

    證會、會議對大眾公開;依據「資訊自由法」,民

    眾擁有自由取閱許多類型的聯邦檔案或文件的

    權利等。

    利益衝突迴避

    相傳統管理途徑一樣,立法監督力求對利益衝突

    的限制與迴避,也認為公私部門間的「旋轉門」

    雖不至於完全封閉,卻應仔細把關,因為公務

    人員在公、私部門間遊走,容易涉及組織所處

    理的經濟利益。

    司法監督:

    司法監督相當重視依法行政和確保順服的執行機

    制。法律被視為倫理行政的最低門檻,若行政悖

  • 離最低門檻之規定,則有被懲處之虞。

    其他監督:

    過媒體舉發違法失職情事,往往效果極大。故而

    媒體又被稱為社會的「第四權」。媒體對抗政府不

    法之最有名事件,大概可舉美國 1972 年「木門事

    件」。

    建構行政倫理守則:

    美國公共行政學會(ASPA)於 1984 年訂定十二條行政

    倫理守則草案,至 1994 年則予以重大修改,使之成

    為更為詳盡的五大項三十二條摘要如下:

    實踐公共利益(首要原則)

    尊重憲法法律

    展現個人廉潔

    倡導倫理組織

    追求專業卓越

    設量調查委員會:

    培養批判意識與畢發弊端:

    美國「弊端舉發」行為受到正式保障始於 1978 年「文

    官改革法」,接著 1989 年「弊端舉發人保護法」得到

    較周詳規定,該法成立一獨立專責機關一設置特別檢

    察官辦公室,使之從功績制保護委員會獨立出來。

    行政責任

    的意涵

    所謂行政責任係指公務員在執行公務時能夠「遵守法

    令」和「符合民意」,就是行政責任的落實,因此行政

    責任是在研究如何監督非民選人員所能取代的常任文

    官與政府民治原則的和諧議題。

    回應: (responsiveness) :

    彈性(flexibility) :

    情境差異。

    勝任能力(competence) :

    行政機關要有足以履行任務的能力

    正當程序(dueprocess) :

    負責或責任

    廉潔

  • 三元責任論 政治責任:

    嚴格的層級服從關係。

    有限的控制幅度。

    厲行正式的紀律體系。

    國會的監督。

    預算的控制。

    專業責任:

    行政人員在法律授權範圍內,揮灑專業責任,由其向

    技術、知識和大眾輿情負起責任。關於專業責任鼓吹

    和闡述,當以「新公共行政」和「黑堡宣言」最具代

    表性。

    個人責任:

    個人責任並不講究外在的標準和原則,而是重視行

    為者內在的看法。

    學者哈蒙(M.Harmon)將此種負責任的行為表現稱

    為「受煎熬的靈魂」。

    仰賴二種機制發生作用:

    自我反省能力+交互主觀能力

    行政責任的確保途徑 外部正式確保途徑:

    議會控制:

    司法控制:

    行政監察員:行政監察員(Ombudsman)最早見諸於

    一八二○年的北歐瑞典,美國到了一九七○年代

    開始設立。其主要能在於接受民眾陳情訴怨,並

    調查不當或不公情事。

    選舉:

    內部正式確保途徑:

    行政控制: 行政控制是確保行政責任最強法制方

    法。

    調查委員會:

    人事、主計、政風雙重隸屬監督體制:

    外部非正式確保途徑:

    公民參與:

  • 傳播媒體:

    資訊自由:

    內部非正式確保途徑:

    代表性科層體制;

    專業倫理:

    弊端揭發:

    行政倫理的辯論 房納的觀點

    房納主張「外在控制」是不可避免的,其對民主政府

    之施政所提出的主張應基於三大原則:

    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翁

    人民主權需要有制度以表達其意願並運用其權威

    人民和民意機關應致力於權力的行使,有權監督

    政府官員促使其遵守法律。官僚制度在如此層層

    機構的監督下,方不至成為「新的專制王國」,

    其活動僅止於法律許可的範圍之內。

    費德瑞區的觀點

    官僚制度的外部控制相當有限。由於政府性質的

    改變、行政業務的龐雜、專業知識的壟斷,非正

    式關係的建立、政治支持的動員等,均使得總統、

    國會、法院、甚至大眾媒體想要有效的控制官僚

    制度,遭到重重的困難。因此,如何使官僚制度

    富有民主色彩,不能單從外部控制下手,而應兼

    施內部平衡。

    Friedrich 認為行政責任有雙重標準,

    技術知識(

    百姓感受,若是行政人員違反了其中一個標準,

    便要被課以行政責任。

  • 主題二:習題演練(三大時期與組織理論)

    (A) 威爾遜(Woodrow Wilson)於1887 年正式發表「行政的研究」(The Study of

    Administration)一文,其中最重要的論點在於:

    (A)行政不應受到政治的干擾 (B)行政與政治應該合而為一

    (C)協調是管理的核心 (D)團體具有額外價值

    (C) 韋伯(Max Weber)認為,理想型的官僚制度是建立在以下何種權威的基礎上?

    (A)傳統權威 (B)制裁權威 (C)合法合理權威 (D)超人權威

    (A) 古德諾(F. Goodnow)提出:「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現;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

    這是從甚麼觀點解釋行政之意義?

    (A)政治觀點 (B)管理觀點 (C)公共政策觀點 (D)綜合觀點

    (D) 科學管理之父泰勒(F. Taylor)在一八九五年發表他第一篇有關於管理方面的文

    章,深受當時工業界人士的重視。該篇文章討論的議題是:

    (A)輪調制 (B)內陞制 (C)外補制 (D)論件計酬制

    (C) 以下各項敘述,那一項不是韋伯(Max Weber)所提出之理想型官僚制度的特

    徵?

    (A)組織成員有固定及法定的工作職掌

    (B)組織成員具備專業技術

    (C)組織結構的型態是以彈性而且不拘形式的方式加以安排

    (D)組織成員的任期必須加以保障

    (D) 霍桑實驗(Hawthorne Experiment)對於行政學發展的重要貢獻在於發現:

    (A)行政與政治應該加以區分

    (B)按件計酬的組織管理原則

    (C)行政行為就是組織決策制定的過程

    (D)人格尊重是增進組織生產力的重要因素

    (B) 依照賽蒙(Herbert Simon)的見解,行政組織的決策活動除了設計活動與抉擇活

    動之外,還包括:

    (A)考核活動 (B)情報活動 (C)指揮活動 (D)控制活動

    (A) 曾經批評韋伯(Max Weber)所主張的理想型官僚制度會造成目標錯置

    (displacement of goals)的學者是:

    (A)墨頓(Robert Merton) (B)威爾遜(Woodrow Wilson)

    (C)賽蒙(Herbert Simon) (D)帕深思(Talcott Parsons)

    (C) 巴納德(Chester Barnard)的「貢獻與報酬均衡」論點與下列何種激勵理論關聯性

  • 最高?

    (A)激勵保健理論 (B)期望理論

    (C)公平理論 (D)需求層次理論

    (A) 各種行政理論當中,比較偏向於人性本惡假設的是以下那一個學派?

    (A)泰勒(F. Taylor)的管理技術學派

    (B)馬師婁(A. 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

    (C)賀茲伯格(F. Herzberg)的激勵保健理論

    (D)霍桑實驗(Hawthorne Experiment)學派

    (D) 下列因素那一個屬於賀茲伯格(F. Herzberg)激勵保健理論(或稱之為雙因理論)

    當中的保健因素?

    (A)成就 (B)責任 (C)賞識 (D)報酬待遇

    (C) 在權變理論的論點之下,行政組織應該:

    (A)主管對於部屬應該嚴格控管 (B)限制主管指揮下級的人員數量

    (C)運用彈性原則適應外在環境 (D)加強激勵以促進成員提升生產力

    (B) 以組織系統理論的觀點來看,當組織中的「熵」(entropy)增加時,代表組織系

    統的潛能:

    (A)不變 (B)減少 (C)增加 (D)昇華

    (A) 行政管理學派著名學者古立克(Luther Gulick)與尤偉克(Lyndall Urwick)提出了

    公共行政的POSDCORB 七大管理要項,其中使組織成員(包括上司及部屬)

    都能夠瞭解行政組織的運作進展情況究竟是屬於那一種管理要項?

    (A)報告 (B)組織 (C)計畫 (D)指揮

    (B) 以下所列各種行政學理論當中,那一種主要是屬於規範性理論?

    (A)霍桑實驗(Hawthorne Experiment)學派

    (B)韋伯(Max Weber)的官僚模型理論

    (C)賽蒙(Herbert Simon)的理性決策理論

    (D)巴納德(Chester Barnard)的動態平衡理論

    (A) 系統組織理論認為組織是一個回饋系統,指的是:

    (A)組織可以從外界獲得訊息藉以調整組織

    (B)組織是一個封閉的系統

    (C)組織是由許多次級系統交錯而成

    (D)組織可以自行決定讓組織需要的東西進入組織

    (D) 帕深思(T. Parsons)認為,技術階層負責何種功能?

    (A)整合 (B)適應 (C)模式的維持 (D)達成目標

    (C) 甘特圖(Gantt Chart)可以呈現:

    (A)組織分層負責情形 (B)組織內部的辦事細則

  • (C)組織工作流程與完成期限 (D)組織的歷史發展

    (A) 機械式結構(mechanistic structure)的三個組織結構要素的特質是:

    (A)複雜性高、正式化程度高、集權化程度高

    (B)複雜性高、正式化程度低、集權化程度高

    (C)複雜性低、正式化程度高、集權化程度低

    (D)複雜性低、正式化程度低、集權化程度低

    (B) 組織內部的行政效率越來越低落,但是外表的建築物與裝潢設備卻越來越豪

    華。這種組織的病象是:

    (A)寡頭鐵律(Iron Law of Oligarchy)下的病象

    (B)白京生定律(Parkinson’s Law)下的病象

    (C)由於法規森嚴所引起的病象

    (D)由於權力集中所引起的病象

    (D) 利用交易成本的觀念探討組織活動的理論可以歸類於下列何種學術領域?

    (A)組織心理學 (B)組織社會學 (C)組織政治學 (D)組織經濟學

    (D) 「包默病症」(Baumol’s Disease)主要描述:

    (A)行政組織的本位主義 (B)行政組織的集權化現象

    (C)組織基層人員的低落士氣 (D)政府支出的高成長率

    (D) 根據席恩(E. Schein)的界定,可以觀察到的人員行為規律、工作的團體規範、

    組織信奉的主要價值、指導組織決策的哲學觀念、人際相處的遊戲規則、組

    織中瀰漫的感覺或氣候,稱之為:

    (A)組織溝通 (B)組織結構 (C)組織控制 (D)組織文化

    (B) 扁平化組織的特性是:

    (A)增加組織的形式化程度 (B)減少組織層級

    (C)縮小長官控制幅度 (D)集權於少數人手中

    (A) 專案組織(或稱矩陣式組織)的優點在於:

    (A)增加組織運作的彈性 (B)增加員工的心理安定感

    (C)增加專案主管與功能主管的和諧 (D)組織所要達成的目標相當多元

    (B) 所謂代表性官僚體制(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的意義是指:

    (A)韋伯所述的理想型官僚體制

    (B)行政機關的人力組合應該具備社會人口的組合特性

    (C)重視成本與利益的官僚體制

    (D)重視正當行政程序的官僚體制

    (B) B27 新公共行政所主張的「協和模式」(consociated model)的組織特徵是甚麼?

    (A)層級節制的組織 (B)專案組織

    (C)一元化的權威結構 (D)組織成員職位永業制

  • (D) 以下所列各項,何者非屬於行政學傳統理論之重要原則?

    (A)系統化 (B)效率化 (C)協調化 (D)均衡化

    (C) 行為科學時期的組織理論,並不主張:

    (A)組織是一平衡系統

    (B)組織是一個溝通系統

    (C)組織是一個單向的命令指揮系統

    (D)組織是一個提供合理決定的機構

    (B) 下列那一種組織具有順乎自然、交互行為、感情移入及民主取向等特性?

    (A)正式組織 (B)非正式組織 (C)層級節制組織 (D)功能性組織

    (D) 下列何者非屬「黑堡宣言」(Blacksburg Manifesto)的主張?

    (A)行政人員為「主權的受託者」

    (B)行政組織以專業能力達成公共利益

    (C)行政人員應為弱勢族群爭取利益

    (D)在憲政體制之下堅守為政治官員服務的臣屬角色

    (B) 學習型組織中那一項修練是最重要的理論基礎?

    (A)建立共享願景 (B)系統思維

    (C)改善心智模式 (D)自勵超越自我

    (C) 「管理格道」(managerial grid)的各種管理型態中,那一種是業績中心型?

    (A)1.1 (B)1.9 (C) 9.1 (D) 9.9

    (A) 界定組織是人員情感交流和權責認知所形成的一種團體意識,是屬於下列那

    方面的意義?

    (A)心態的 (B)動態的 (C)生態的 (D)靜態的

    (C) 下列有關「有機的組織結構」的特徵說明,何者有誤?

    (A)權力層級少 (B)控制幅度寬

    (C)決策授權程度低 (D)法令規章數量低

    (D) 組織同階層間依工作性質而劃分不同單位,係屬組織設計的何項原則?

    (A)階梯原則 (B)協調原則 (C)幕僚原則 (D)功能原則

    (B)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係屬下列何種非正式組織類型的特徵?

    (A)垂直共棲集團 (B)垂直寄生集團 (C)混合集團 (D)垂直部際集團

    (A) 就奎恩與麥克葛雷斯(Quinn and McGrath)對於組織文化的分類而言,下列何類

    組織文化特別強調效率與客觀績效標準?

    (A)理性的組織文化 (B)共識的組織文化

    (C)發展的組織文化 (D)官僚層級的組織文化

    (D) 行政學的傳統理論時期有那一位學者或代表人物的學說著重在人類行為的心

  • 理層面?

    (A)泰勒(F. Taylor) (B)費堯(H. Fayol)

    (C)甘特(H. Gantt) (D)傅麗德(M. Follet)

    (D) 韋伯(M. Weber)的「理想型」官僚制度,建立在下列那一種權威之上?

    (A)傳統權威(traditional authority)

    (B)超人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

    (C)理性權威(rational authority)

    (D)合法合理權威(legal-rational authority)

    (A) 韋伯(M. Weber)的官僚制度所謂「對事不對人」(impersonality)原則的主要目的

    在:

    (A)破除私人情面 (B)專業分工 (C)層級節制 (D)制定合理法規

    (A) 下列有關行政學修正(或行為)理論時期的要點說明,那一項是正確的?

    (A)關注的焦點在機關組織的內部動態

    (B)主要概念已延伸對於環境因素的重視

    (C)規範性的討論與分析

    (D)捨棄法規制度的價值

    (A) 下列那一個因素屬於何茲柏格(F. Herzberg)之兩因理論的「滿意」因素

    (satisfiers)?

    (A)工作本身(work itself) (B)人際關係

    (C)報酬待遇 (D)工作環境與條件

    (C) 下列有關麥克葛瑞格(D. McGregor)Y 理論的說明,那一項是無關的?

    (A)民主領導 (B)人人參與 (C)完全授權 (D)接受責任

    (D) 下列有關行政學權變理論的說明,那一項是錯誤的?

    (A)沒有一套絕對的組織原則

    (B)管理理論的X 理論與Y 理論都是極端的觀點

    (C)沒有一個社會組織是完全開放或完全封閉的

    (D)組織是一個完全開放的有機體

    (C) 下列有關巴納德(C. Barnard)「權威的接受論」之接受條件的敘述,何者有誤?

    (A)合於組織目標 (B)受命者有能力執行

    (C)不必合於受命者的利益 (D)受命者瞭解命令內容

    (A) 下列那一位學者的重要學說未包含有「貢獻與滿足的平衡」的概念?

    (A)馬思婁(A. Maslow) (B)賽蒙(H. Simon)

    (C)巴納德(C. Barnard) (D)亞當斯(J. Adams)

    (D) 下列有關「兩因理論」的保健因素之敘述,何者有誤?

  • (A)不滿因素 (B)維持因素

    (C)僅在於維持原有狀況 (D)可提升原有績效水平

    (B) 下列那一項說明與「反熵作用」無關?

    (A)新陳代謝 (B)殊途同歸性 (C)適應與維持 (D)開放系統

    (B) 下列各項何者與行政「程序學派」無關?

    (A)費堯(H. Fayol) (B)泰勒(F. Taylor)

    (C)行政管理學派 (D)傳統理論時期的學派之一

    (A) 一般學者將雷格斯(F. Riggs)的「稜柱型社會理論」,歸納入下列那一個理論體

    系?

    (A)生態理論 (B)權變理論

    (C)一般系統理論 (D)社會系統理論

    (C) 下列對泰勒(F. Taylor)等人「科學管理」學派的說明,何項是錯誤的?

    (A)強調最佳方法

    (B)強調工資和獎金為獎勵員工的唯一因素

    (C)尊重員工人格尊嚴和價值

    (D)嚴格監督管理

    (A) 批評公共行政典範第二時期所建立的「行政原則」為「行政諺語」的學者是:

    (A)賽蒙(H. Simon) (B)魏勞畢(W. Willoughby)

    (C)華爾多(D. Waldo) (D)高斯(J. Gaus)

    (C) 下列各項何者非行政學者全鍾燮(Jong S. Jun)所謂「民主行政」的特色?

    (A)公共利益的代言人 (B)開放性

    (C)嚴守專業主義 (D)超越派閥黨團

    (A) 用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此種概念稱為:

    (A)效率 (B)效能 (C)效果 (D)效應

    (B) 下列有關界定公共行政定義的觀點,何者與「新公共行政」有密切的關聯?

    (A)政治的觀點 (B)公共性的觀點 (C)公共政策的觀點 (D)管理的觀點

    (C) 美國第一本有關公共行政學教科書「公共行政研究導論」(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作者是誰?

    (A)威爾遜(W. Wilson) (B)古德諾(F. Goodnow)

    (C)懷特(L. White) (D)古立克(L. Gulick)

    (A) 下列何種主張非屬「新公共行政」運動的論點?

    (A)價值中立 (B)解決社會問題 (C)研究與實務結合 (D)社會公正

    (B) 下列有關公共行政「獨特性」的說明,何者有誤?

    (A)權威的割裂 (B)富於冒險創新

  • (C)受到社會高度監督 (D)受政治因素影響

    (C) 下列何者不屬多元主義的基本假定?

    (A)推崇團體和組織的自主性

    (B)同意社會中存在著各種衝突的價值

    (C)採取利他主義的立場

    (D)反對國家一元主義

    (D) 下列何者不是多元論觀點下政策制定所表現的特點?

    (A)漸進主義式的調整 (B)集體決策的複雜性

    (C)黨派間相互的調適 (D)廣博理性下尋找最佳答案

    (A) 下列何人曾提出公意志(the general will)的概念?

    (A)盧梭(J. J. Rousseau) (B)霍布斯(T. Hobbes)

    (C)黑格爾(G. W. F. Hegel) (D)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B) 社會學家韋伯(M. Weber)所謂「官僚體制」的專業分工、層級節制、依法辦

    事等特色,係指下列何種行政理念?

    (A)政治任命 (B)專業理性 (C)人本主義 (D)肉桶立法

    (B) 傳統管理途徑的課責方式所重視的是「管理監督」,下列何者為其所強調之重

    點?

    (A)實施聽證制度 (B)確立權責關係 (C)鼓勵大眾參與 (D)公開舉發弊

    (A) 強調國會的監督,是屬何種行政責任的基本表徵?

    (A)行政的政治責任 (B)行政的專業責任

    (C)行政的個人責任 (D)行政的角色責任

    (B) 下列何者不屬學者顧塞爾(C. T. Goodsell)所主張之公共對談的基本價值?

    (A)政治回應性 (B)統合主義 (C)政治共識 (D)關注邏輯性

    (A) 賽門(H. A. Simon)所建構的行政理論,依據丹哈特(R. B. Denhardt)之見

    被歸為何種典範?

    (A)行政控制 (B)組織學習 (C)政治教育 (D)政治結構

    (B) 下列有關權益平等促進行動(Affirmative Action)的敘述,何者有誤?

    (A)屬於對少數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優惠

    (B)係就個人為單元之權益保障

    (C)是種維護組織正義的具體行動

    (D)為文官代表性的理想實踐

    (C) 以更廣泛的工作內容、更高層次的知識與技術,給予工作人員更多自主權及

    責任,以提供個人成長和發展機會的工作設計,稱之為:

    (A)工作擴大化 (B)目標管理

  • (C)工作豐富化 (D)彈性工作時間制

    (C) 分化(differentiation)是組織結構分工的具體表現,其中「平行分化」指的是

    什麼?

    (A)形成各層級 (B)形成各種不同的團體

    (C)形成各部門與單位 (D)形成多個小團體

    (C) 有關「動態平衡論」之敘述,下列何者有誤?

    (A)以巴納德(C. Barnard)為代表

    (B)認為組織是由人群間互動的關係所組成的系統

    (C)不論組織是否給他各種滿足,都願意為組織貢獻

    (D)重視誘導與貢獻間的均衡

    (A) 何者不是「矩陣式組織」的特性?

    (A)封閉性的團體 (B)人員間互動頻繁

    (C)臨時性的動態組織 (D)為特殊目的而成立

    (B) 根據社會學家帕深思(T. Parsons)社會系統論的說法,任何社會系統均有四

    項基本功能,下列所述何者為非?

    (A)適應 (B)學習 (C)達成目標 (D)型能維持

    (C) 下列何者是傳統組織理論的缺失?

    (A)將機關組織視為「開放系統」

    (B)過分著重組織的動態面,而忽視組織的靜態面

    (C)過分強調「機械」的效率觀念,而抹煞人性的尊嚴

    (D)過分重視「非正式組織」,而忽視「正式組織」

    (A) 下列何種學派的重點在提高標準作業之效率?

    (A)科學管理 (B)行為科學 (C)人群關係 (D)系統理論

    (D) 「組織不僅要達成其所追求的目標,而且要能符合社會的期待」,此是就組織

    的何種次級系統而言?

    (A)結構的次級系統 (B)技術的次級系統

    (C)心理-社會的次級系統 (D)目標與價值的次級系統

    (A) 下列有關組織的界限性(boundary)之敘述,何者不正確?

    (A)組織的界限是不可以滲透的

    (B)組織的界限之主要功能是過濾來自外界的輸入

    (C)組織的界限能確定組織活動的範圍

    (D)以「交切面的觀念」來了解組織界限的關係是十分有用的

    (C) 下列何者為有機性組織結構的特性?

    (A)高度集權 (B)高度正式化 (C)高度調適能力 (D)高度層級化

    (A) 下列何者不是泰勒(F. Taylor)的主要學說?

  • (A)社會-技術系統 (B)按件計酬制 (C)效率工程學 (D)動時研究

    (D) 下列有關行為科學的描述,何者為非?

    (A)以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類行為問題

    (B)以驗證的方法進行研究

    (C)目的在建立社會現象關係的普遍律則

    (D)最大的缺失就是重視形上學研究

    (C) 在行政學的傳統理論時期,下列那一位學者提出權威的「情勢法則」?

    (A)泰勒(F. Taylor) (B)費堯(H. Fayol)

    (C)傅麗德(M. Follett) (D)韋伯(M. Weber)

    (B) 以工作活動性質的相似與否為分類的標準,所為組織部門的區劃,係屬下列

    何種分部化方式?

    (A)按地區分部化 (B)按功能分部化 (C)按程序分部化 (D)按顧客分部

    (A) 下列何者不是民主行政所特別強調的特性?

    (A)技術理性 (B)分權參與 (C)資訊開放 (D)代表性官僚

    (A) 組織發展中「工作豐富化」的管理方法,屬於下列何種層次的策略?

    (A)個人層次的發展 (B)團體層次的發展

    (C)組織層次的發展 (D)社會層次的發展

    (D) 下列有關控制幅度的敘述,何者為非?

    (A)指一個主管直接或間接所能指揮監督的部屬數目是有一定的限度

    (B)採用嚴格的控制幅度會造成高架式的組織結構

    (C)採用較廣的控制幅度會造成扁平式的組織結構

    (D)控制幅度的大小與結構型態無關

    (A) 下列那一位行政學者認為公共行政是運用管理的、政治的、法律的理論與過

    程來實現政府部門的指令?

    (A)羅聖朋(D. H. Rosenbloom) (B) 哈蘭(J. B. Haldane)

    (C)威爾遜(Woodrow Wilson) (D)泰勒(F. Taylor)

    (A) 德國哲學家哈伯瑪斯(J. Habermas)曾批評:「政府活動僅限於行政上可以技

    術解決的問題」,他將前述發展傾向稱為何種旨趣?

    (A)技術旨趣 (B)人文旨趣 (C)倫理旨趣 (D)價值判斷旨

    (D) 就自由放任主義而言,公共行政乃在進行社會資源的重分配,此種說法是在

    表達下列何種觀點?

    (A)公共行政是種職業類別 (B)公共行政為國王恩典

    (C)公共行政為管理專業 (D)公共行政是竊盜行為

  • (A) 所謂公共行政為「國王的恩典」,比較會是下列何種界說的範疇?

    (A)法律 (B)政治 (C)職業 (D)管理

    (D) 根據何者的研究,認為美國的行政組織形成效率與回應的鐘擺效應之循環,

    而且鐘擺週期約為三十年一循環?

    (A)隆恩(N. Long) (B)羅偉(T. J. Lowi)

    (C)丹哈特(R. Denhardt) (D)寇夫曼(H. Kaufman)

    (B) 下列何者為有機性組織結構的特性?

    (A)高度集權化 (B)高度彈性化 (C)高度分權化 (D)高度正式化

    (D) 下列何者不是修正理論時期行政學在組織理論研究上的特色?

    (A)由靜態的研究轉向動態的研究

    (B)重視組織中人群關係的重要性

    (C)發現正式非正式組織對組織的影響

    (D)由實然的研究課題轉向應然的研究課題

    (A) 對於傳統理論時期,行政學的原則之歸納,下列何者正確?

    (A)標準化、計畫化、效率化 (B)人性化、機械化、權變化

    (C)生態化、動態化、標準化 (D)系統化、標準化、生態化

    (C) 下列何者不是政治行政二分理論所產生的效應?

    (A)重視行政中立 (B)追求行政科學化

    (C)行政學應研究憲政精神 (D)應用行政原則管理公共組織

    (C) 李文(K. Lewin)認為組織變革三階段為何?

    (A)刺激-反應-再反饋 (B)投入-刺激-再產出

    (C)解凍-移動-復凍 (D)分析-調整-再分析

    (A) 有關「代表性官僚體制」(representative bureaucracy)的涵義,下列何項敘述

    最為正確?

    (A)公務人力的組成應反映社會人口結構的特性

    (B)公務員應表達社會知識份子的意見

    (C)公務員應做為弱勢群體的主要代表

    (D)公務員應代表政府忠誠推動政策

    (A) 下列何者為組織發展訓練方法之一?

    (A)敏感性訓練 (B)批判性訓練 (C)防衛性訓練 (D)辯證性訓練

    (B) 人在組織中會產生交互行為,彼此間就有了解與認同,這些認同的關係乃自

    然而然的使人員結合成為團體,

    稱為:

    (A)正式組織 (B)非正式組織 (C)互利組織 (D)公共組織

    (C) 下列何者與主管的控制幅度最無直接關係?

  • (A)幕僚的襄助 (B)監督工作所花費的時間

    (C)部屬的教育程度 (D)監督工作的複雜性與重要性

    (C) 下列何者不屬於韋伯(M. Weber)所稱的權威的三種類型?

    (A)超人的權威 (B)法定理性的權威 (C)道德的權威 (D)傳統的權威

    (D) 行政學者瓦爾多(D. Waldo)曾直陳,公共行政最核心的問題應該是:

    (A)倫理與道德的關係 (B)民主與領導的關係

    (C)公益與民意的關係 (D)行政與政治的關係

    (D) 下列何者並非X 理論的假定與意涵?

    (A)一般人生性好逸惡勞 (B)一般人缺乏遠大志向

    (C)強迫與控制是必要的管理手段 (D)強調自我實現有鼓勵員工的效果

    (B) 一般而言,矩陣式組織係由那兩種次級組織交織而成?

    (A)功能性組織與地區性組織 (B)功能性組織與專案性組織

    (C)程序性組織與專案性組織 (D)程序性組織與地區性組織

    (D) 組織需要進行「部門化」的最基本原因在於:

    (A)形成非正式組織 (B)促進創新活動 (C)形成策略 (D)分工合作

    (C) 英國新右派與下列何者理念最不契合?

    (A)新自由主義 (B)新古典經濟學 (C)黑堡宣言 (D)公共選擇理

    (B) 下列何者不是黑堡宣言(Blacksburg Manifesto)所強調對於文官的期許?

    (A)捍衛公共利益 (B)落實顧客導向 (C)發揮專業責任 (D)扮演賢明少

    (C) 著名行政學研究者巴納德(C. I. Barnard)為下列何項之代表人物?

    (A)理性決策理論 (B)胡桑實驗學派 (C)動態平衡理論 (D)人性本善理

    (C) 依照系統理論的觀點,下列何者並不是組織的特性?

    (A)組織維持動態的平衡 (B)組織兼顧適應及生存的目標

    (C)組織的管理不具有彈性 (D)組織是開放型的,與其環境充滿互動的關係

    (D) 官僚體制(Bureaucracy)發展的極致,被學者認為是有「建立王國」(empire

    building)的傾向,並有違民主原則,其原因為何?

    (A)官僚體制的專業分工設計,將使人員的工作生活品質降低

    (B)官僚體制的非人情取向要求,將使人員感到枯燥乏味、士氣低落

    (C)官僚體制的永業取向設計,將會產生工作績效與資深年資兩方面的衝突

    (D)官僚體制將利用其專業知識和公務機密,擴大其利益與權力,擺脫外界的

    監督

    (B) B依據亨利(N. Henny)的看法,行政學早期(1950年代以前)發展的兩大基

  • 本假定為:

    (A)「政治行政二分」與「打破行政諺語」

    (B)「政治行政二分」與「建立行政原則」

    (C)「政治行政一元」與「打破行政諺語」

    (D)「政治行政一元」與「建立行政原則」

    (C) 古立克(L. H. Gulick)以「POSDCORB」來說明行政管理的七大項工作包含:

    (A)規劃、組織、支援、決策、協調、報告、預算

    (B)規劃、組織、用人、決策、合作、報告、預算

    (C)規劃、組織、用人、指揮、協調、報告、預算

    (D)規劃、組織、支援、指揮、合作、報告、預算

    (B) 需要層次理論中,何者居於最低層?

    (A)安全感 (B)生理需要 (C)尊榮感 (D)成就感

    (C) 下列何人提出「政治是國家意志的表現,行政是國家意志的執行」?

    (A)懷特(L. D. White) (B)瓦多(D. Waldo)

    (C)古德諾(F. Goodnow) (D)古立克(L. H. Gulick)

    (B) 依組織設計的原理,控制幅度的大小與組織層級的數目多寡,通常形成下列

    何種關係?

    (A)正比的關係 (B)反比的關係

    (C)有時成正比、有時成反比 (D)兩者並無關係

    (C) 若將「機械性結構」(mechanistic structure)與「有機性結構」(organic structure)

    做一比較,機械性結構的特徵為何?

    (A)機械性結構的僵化程度較有機性結構為低

    (B)有機性結構較機械性結構更強調標準化

    (C)機械性結構的正式化程度較有機性結構為高

    (D)有機性結構較機械性結構更強調集權化

    (D) 下列關於公共行政獨特性的敘述,何者錯誤?

    (A)公共行政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甚深

    (B)公共行政受到高度的公共監督

    (C)公共行政較具有強制性

    (D)行政組織的目標清楚且容易測量

    (A) 學者將當代公共管理的主張,以“PAFHRIER”代表其五種功能,其中“HR

    ”是指:

    (A)人力資源 (B)人事行政 (C)人群關係 (D)人力派遣

    (C) 傳統公共管理與新公共管理的比較之描述,下列何者錯誤?

    (A)傳統公共管理強調官僚體制

  • (B)新公共管理偏重對顧客回應性的價值

    (C)傳統公共管理偏重市場導向的預算

    (D)新公共管理偏重分權化決策

    (D) 對於巴納德(C. I. Barnard)「無所謂區」(zone of indifference,或稱「無異議

    地區」、「無利害區」)的描述,下列何者錯誤?

    (A)每個部屬均有其「無所謂區」,落在此一區域的命令,部屬會毫無問題的

    接受

    (B)「無所謂區」的大小,則依賴部屬對於組織的看法

    (C)能幹的主管人員會使部屬感覺他從組織所得到要比他給組織的來的多

    (D)某部屬的拒絕接受命令,其餘部屬常會跟進抗拒命令,因而使組織日趨動

    (C) 下列所述,何者為後工業社會的特徵?

    (A)以機器、能源、技術為基礎的大量生產活動

    (B)以勞力從事的農、漁、礦業生產

    (C)以資訊為核心的知識生產活動

    (D)以獸力為基礎的生產活動

    (A) 下列關於「行政管理學派」的敘述何者錯誤?

    (A)注重基層工作的改進 (B)應用範圍適用於公、私部門

    (C)提出 POSDCORB 主張 (D)以費堯(H. Fayol)為代表人物

    (C) 「政府應讓民眾對其所作所為具有信心,進而願意配合政府的各項施政」,

    上述描述係屬現代政府必須妥善實踐五R的那一項角色?

    (A)回應性 (B)責任性 (C)可靠性 (D)務實性

    (D) 非正式組織對於正式組織可能有正面功能,也會有負面功能。下列何者為其

    負面功能?

    (A)滿足友誼 (B)有效溝通 (C)尊重人格 (D)反對改變

    (B) 下列何者屬X理論之下的假定?

    (A)員工會主動積極地負起責任

    (B)員工多半沒有雄心壯志

    (C)嚴密監督與控制並非管理的唯一最佳手段

    (D)員工具有潛能並需要予以激發

    (C) 下列何者不是「矩陣式組織」的特性?

    (A)臨時性的動態組織 (B)人員間互動頻繁

    (C)封閉性的團體 (D)基於特殊目的而成立

    (B) 將行政組織視為一種權責分配關係,或層級節制體系,而強調從結構面進行

    研究者,係屬下列何種觀點的組織理論?

  • (A)動態的觀點 (B)靜態的觀點 (C)常態的觀點 (D)生態的觀點

    (A) 下列何者為民主行政的特色?

    (A)公共利益的表達 (B)利益團體的表達

    (C)效率理性的追求 (D)經濟規模的重視

    (B) 下列何者不是「霍桑實驗」(Hawthorne Experiments)中的主要發現?

    (A)人格尊重 (B)正式組織的重要

    (C)小團體及其約束力 (D)社會平衡與士氣

    (B) 下列有關「權變理論」的敘述何者錯誤?

    (A)主張殊途同歸性 (B)尋求建立最佳法則

    (C)否定兩極二分的論 (D)強調效率與效果並重

    (D) 「在一井然有序政體中,政治人物表達社會的夢想,而行政人員小心翼翼地

    協助美夢成真」,請問下列那個選項最符合以上所描述之情境?

    (A)行政與政治分離 (B)行政與政策混合

    (C)專業理性和政治回應的兩難 (D)專業理性和政治回應的調和

    (B) 公共行政所追求的價值不外乎效率、經濟、效能、生產力及專業等理性價值,

    惟一般認為所謂現代政府應扮演好「五R角色」,下列那一項不屬於該等角色

    之一?

    (A)回應性(responsiveness) (B)精簡性(reduction)

    (C)代表性(representation) (D)責任性(responsibility)

    (B) 關於何茲柏格(Frederick Hertzberg)激勵保健理論的描述,下列何者錯誤?

    (A)上司的監督是保健因素 (B)保健因素可以提升組織成員的生產力

    (C)成就是激勵因素 (D)激勵因素可以在心理上產生激勵作用

    (C) 依麥克葛瑞格(Douglas McGregor)的組織人性論,所謂X理論係指管理者相

    信,部屬的行為趨向來自於下列何者?

    (A)內在的控制 (B)自我的控制 (C)外在的控制 (D)尋求責任

    (C) 依麥克葛瑞格(Douglas McGregor)的組織人性論,所謂X理論係指管理者相

    信,部屬的行為趨向來自於下列何者?

    (A)內在的控制 (B)自我的控制 (C)外在的控制 (D)尋求責任

    (A) 強調人際關係以及組織成員心理層面的研究是那一個時期的管理特色?

    (A)修正理論時期 (B)整合理論時期 (C)傳統理論時期 (D)後現代理論時期

    (C) 美國社會學大師帕深思(Talcott Parsons)認為,任何一種組織,其本身就是

    一個社會系統,且均具有那四 個基本的功能?

    (A)適應、達成目標、分化、整合

    (B)競爭、課責、整合、模式的維持

    (C)適應、達成目標、整合、模式的維持

  • (D)競爭、課責、分化、整合

    (A) 下列何者的主張可作為公共選擇理論在行政和政策研究的代表?

    (A)歐斯洞(V. Ostrom)

    (B)傅瑞德里格森(H. G. Frederickson)

    (C)顧塞爾(C. T. Goodsell)

    (D)瓦多(D. Waldo)

    (D) 主管的控制幅度與組織結構垂直分化有密切關係,下列有關主管控制幅度的

    敘述,何者正確?

    (A)主管的控制幅度有一定的標準,計八至十二人

    (B)組織人員總數不變,主管的控制幅度越大,組織層級越多

    (C)主管的控制幅度與部屬的特質無關,與主管的領導力有關

    (D)組織計畫、方針越清晰明白,主管的控制幅度自可較大

    (B) 墨菲定律(Murphy’s Law)係強調看似細微或不起眼之處,經常是問題的根

    源。下列何者並非此一定律 之意義?

    (A)會出錯的事情一定會發生

    (B)事情絕不會像外表看來那麼複雜

    (C)事情常會推拖拉

    (D)會出錯的事情一定會在最糟糕的時機發生

    (A) 根據巴納德(C. Barnard)所主張的「互動體系」理論的意涵,組織系統除了

    組織成員之外,還包括那三項重要因素?

    (A)共同的目標、貢獻心力的意願、相互溝通的能力

    (B)層級節制、專業分工、功績管理

    (C)人格尊重、非正式組織、共同參與

    (D)傳統型權威、魅力型權威、法制型權威

    (C) 公共行政的研究焦點原本侷限於機關管理的傳統觀念,後來才逐漸轉移擴大

    至比較宏觀的政策議題之上,此一轉變與那一個學派的主張最為相關?

    (A)新公共管理 (B)新制度主義

    (C)新公共行政 (D)博奕理論

    (A) 組織結構的水平分化,主要係以下列何種特性作為區分基礎?

    (A)工作範圍 (B)層級節制 (C)責任程度 (D)權力大小

    (D) 巴頓(Rayburn Barton)認為在新公共行政的浪潮下,行政人員需扮演不同角

    色,其中那一項角色鼓勵民眾參與?

    (A)機關變遷催生者 (B)代表性行政人

    (C)倡議性行政人 (D)社會公平促進者

    (D) 黑堡宣言(Blacksburg Manifesto)是在行政學發展的那一階段所提出?

  • (A)傳統的行政理論(1887 年代-1930 年代)

    (B)修正的行政理論(1930 年代-1960 年代)

    (C)整合的行政理論(1960 年代迄今)

    (D)強調公共性的當代近期理論(1970 年代迄今)

    (A) 下列何者屬於開發中國家行政文化的特質?

    (A)通才主義 (B)理性主義 (C)冒險主義 (D)功績主義

    (D) 有關「直立橄欖球型組織結構」的敘述,下列何者錯誤?

    (A)頂層為少數具通才的高級主管及高學位的功能專家

    (B)中層為一大群大專程度的知識工作者

    (C)最下層為作業人員

    (D)組織分為三個相互流通部分

    (B) 那位學者所著之「開發中國家之行政:稜柱社會的理論」廣受推崇,成為一

    部行政生態理論的劃時代巨著?

    (A)卡斯特(F. Kast) (B)雷格斯(F. Riggs)

    (C)杜拉克(P. F. Drucker) (D)席斯克(H. L. Sisk)

    (A) 請問下列何者為新公共行政運動的基本假定?

    (A)強調多元與參與性民主 (B)強調階層的控制

    (C)強調專家在政策分析中的角色 (D)強調資訊的獨有

    (B) 大規模的機關組織,常表現出高聳的「金字塔」組織型態,這種現象與下列

    何種組織設計原理有關?

    (A)組織的精簡原理 (B)組織的層級化原理

    (C)組織的彈性化原理 (D)組織的有機化原理

    (C) C150 根據馬斯婁(A. H. 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一般而言,一個人

    對於友誼、工作保障、三餐溫飽以及社會地位等四類需求的優先順序為何?

    (下列選項中>代表「優於」之意)

    (A)工作保障>三餐溫飽>社會地位>友誼

    (B)友誼>三餐溫飽>工作保障>社會地位

    (C)三餐溫飽>工作保障>友誼>社會地位

    (D)四類需求的優先程度相同,並無差別

    (D) 根據學者全鍾燮(J. S. Jun)有關「民主行政」的見解,其中「代表性」

    (representativeness)常與下列何種行政理念相衝突?

    (A)分配制理念 (B)資深制理念 (C)永業制理念 (D)功績制理念

    (B) 提出X理論與Y理論的學者是:

    (A)馬斯婁(A. Maslow) (B)麥克葛瑞格(D. McGregor)

    (C)巴納德(C. Barnard) (D)阿德福(C. Alderfer)

  • (A) 根據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的論點,機關組織與其外在環境的關係性

    質為何?

    (A)存在多樣的關係模式 (B)存在單一的關係模式

    (C)兩者互不影響 (D)不存在任何的關係模式

    (B) 組織部門之間常常將過錯推給其他部門,這是屬於何種組織學習的障礙?

    (A)物化性思考 (B)歸罪於外的態度 (C)管理團隊的迷思 (D)煮蛙的譬喻

    (B) 下列何人認為:實施社會主義將導致一個比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更為官僚制度

    化的國家?

    (A)馬克思(K. Marx) (B)韋伯(M. Weber)

    (C)盧梭(J. J. Rousseau) (D)黑格爾(G. W. F. Hegel)

    (D) 何種組織類型是由邊尼斯(W. Bennis)新造的術語,用來形容在動盪環境下,

    為完成複雜而不確定的工作,所臨時組合的專案團隊(project team)?

    (A)機械官僚制度(machine bureaucracy)

    (B)分部化形式(divisionalized form)

    (C)專業化官僚制度(professional bureaucracy)

    (D)臨時性任務編組(adhocracy)

    (B) 丹哈特(R. B. Denhardt)將組織的人本主義(organizational humanism)分類成

    三;一係講究工作滿足和增加生產力效率的人本主義;二為提升員工參與、

    力求組織結構變遷的人本主義;三是基於何種考量,以促進自由與責任意識

    的人本主義?

    (A)技術和心理 (B)倫理和道德 (C)功利與福利 (D)民主集中制

    (D) 下列何者在「激勵保健理論」中不屬於「保健因素」?

    (A)薪資 (B)人際關係 (C)工作環境與條件 (D)工作本身

    (D) 新公共行政對行政人員的角色主張,可歸納為5種,其中不包括下列何者在

    內?

    (A)社會公平促進者 (B)機關變遷催生者 (C)代表性行政人 (D)單一性行政

    (B) 認為公共服務人員從事行政行為時,會涉及個人主觀的詮釋,也包含著對服

    務對象之行動的詮釋,所以治理是一種主客交融的過程。哈蒙(M. Harmon)

    將之稱為何種的自我定位?

    (A)被動-社會的自我 (B)主動-社會的自我

    (C)主動-客觀論的自我 (D)被動-客觀論的自我

    (B) 在阿德福(C. P. Alderfer)所提出的ERG理論中,“R”代表的意義為何?

    (A)理性需求(rationality needs) (B)關係需求(relatedness needs)

    (C)互惠需求(reciprocity needs) (D)報酬需求(reward needs)

  • (A) 組織病象眾多,其中有所謂:「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職位決定立場」,

    是由下列那一項定律所指出的?

    (A)邁爾斯定律(Miles’ Law) (B)墨菲定律(Murphy’s Law)

    (C)寡頭鐵律(Iron Law of Oligarchy)(D)白京生定律(Parkinson’s Law)

    (C) 何茲柏格(F. Herzberg)提出激勵的「兩因理論」(Two Factor Theory)。其

    中所謂「兩因」指的是什麼?

    (A)心理因素與生理因素 (B)精神因素與物質因素

    (C)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 (D)衛生因素與健康因素

    (A) 組織除自身利益之外,還需要對社會有所貢獻,並考慮到社會和諧,這屬於

    組織的何種目標?

    (A)策略層次的目標 (B)作業層次的目標

    (C)協調層次的目標 (D)技術層次的目標

    (B) 關於公共行政所具有的獨特性質,下列描述何者有誤?

    (A)公共行政的活動深受法律規章與規則程序的嚴格限制

    (B)政治愈民主的國家則愈重視權威集中

    (C)公共行政常受政治因素影響

    (D)公共行政之組織目標大多模糊不清且難以測量

    (B) 費堯(H. Fayol)將管理工作區分為五種功能,包括:計畫、組織、協調、領

    導,以及下列何者?

    (A)用人 (B)控制 (C)報告 (D)預算

    (C) 阿吉利斯(C. Argyris)和熊恩(D. Schon)發展出一套說明個體或組織行動與

    學習過程的中介理論,他們認為人類具有意圖、目的、深思熟慮的行為,都

    是基於某種認知的基礎而開展的,而其理論發展過程也就是學習的過程,此

    理論為下列何者?

    (A)官僚理論 (B)權威理論 (C)行動理論 (D)企業理論

    (A) 新公共行政(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與黑堡宣言(Blacksburg Manifesto)二

    者均強調行政人員必須秉持專業知識的良知,善用職權與裁量以高尚的情操

    擇善固執,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並爭取弱勢族群的公道正義,此種理念角

    色屬下列何者?

    (A)主權受託者 (B)政策執行者 (C)政策規劃者 (D)政策評估者

    (B) 人民基於主權的認知,掌握政府行動與政策的充分資訊,進而透過健全多元

    的管道參加公共事務的活動,稱為:

    (A)主權信託 (B)公民參與 (C)市場取向 (D)政治產出

    (B) 組織發展指的是組織對變革的一種回應,其所運用的管理方法主要奠基於下

    列何種研究?

  • (A)物理科學 (B)行為科學 (C)制度科學 (D)生物科學

    (C) 如果管理人員認為大多數員工的參與能力以及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