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帽飾六十載 創新設計發揚傳統工藝pdf.wenweipo.com/2018/02/09/a25-0209.pdf ·...

1
A25 人物 責任編輯:張岳悅 版面設計:謝錦輝 2018 年 2 月 9 日(星期五) 她叫吳雨桐(Annice),筆名叫「築墨 青」,當初未了解她的背景時,只覺得這個 筆名甚是有意思。她是香港註冊建築師,又 是排球員,偶然機會下接觸了書法,從此於 「墨海」中遨遊。數月前,她毅然放棄了優 差,當個全職書法家。記者着她挑選最具代 表性的三個形容詞來形容自己,她選了「好 動、勇敢、喜歡學習」。嗯,她心水很清, 很了解自己! Annice 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同時 又副修藝術,當時主要學習中國書法。文理 俱佳的同時,她又動靜佳宜,她說她的生活 離不開排球及運動,現在是一位香港甲一排 球員,以前曾代表澳門排球女子隊九年。同 時她精於彈鋼琴,考了個八級,果真是多才 多藝!作為註冊建築師,她本在則樓有一份 優差,可是小妮子偏偏不甘於現狀,走去追 逐書法夢。個個把口都識講有夢想,唔通個 個都有勇氣去追夢咩!不過Annice就是那 個既有夢想,又有勇氣去追夢的人。 偶然接觸書法 當了解完Annice的背景後,「築墨青」 這個名字就很易理解了。「『築』代表建 築,『墨』代表筆墨,『青』代表青年,三 個元素加在一起,就構成了現在的我。」沒 錯,就是那個從事建築工作、喜愛書法墨水 的青年。「築墨青」三個字構成了Annice 的形象,而建築師的理性與書法家的感性兩 者相結合則構成了她內在的思想。 若說與朋友相識、與情人相愛是講求緣 分,那麼興趣亦如是。她之所以會如此沉迷 於書法,源自當年的一次受傷經歷。「大約 十年前,我在一次排球比賽中受傷,需要休 息。其間我便和媽媽一起參加書法班,學習 書法。過程中我發現中國傳統文字是如此豐 富多變,甚有魅力,因此便着迷和沉醉於 此。」Annice 說。自此,她便義無反顧地走 上了書法創作的道路,數月前更選擇暫時放 下建築師的身份,離開則樓,當個全職的書 法家。「始終一心不能二用,我現在還是想 專注練習好中英文書法,以成為書法家為目 標。所以只好暫時放棄工作。」她說。 建築講求理性,藝術帶點感性,Annice 遊 走於兩個身份之間,在她看來,藝術創作是 隨心而自我,是一種心靈上的享受;而建築 則着重理論及實踐,同時亦要照顧用家、業 主和社會的需要,比較理性。然而,她認為 無論是建築、還是寫書法,都是一種創作的 形式,若果做得好,最終都會是一件帶給人 快樂的藝術品。 感激家人鼓勵 中國書法有不同的字體,Annice 則特別鍾 情於篆書及行草。能踏上學習書法的奇幻之 旅,那是因為有一盞「明燈」,為Annice 指路。這盞「明燈」,是她的啟蒙老師澳門書法家蘇鑑良。當年Annice受傷休養 期間,她和媽媽一起跟蘇鑑良學習書法,也 因為有他的教導與鼓勵,Annice 才持之以恒 學習書法。除了中文外,Annice 也熱愛英文 書法,由26個字母組成的愛情或勵志句 子,出自她的巧手,躍然紙上。寫字時產生 療癒之感,對她而言,這是書法最吸引她之 處。習書多年,她寫過很多英文的勵志句 子,當記者問她多年來有何體會時,她則以 一個中國的四字成語作總結天道酬勤。 「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上天會眷 顧和厚愛勤奮的人」她說。 在旁人看來,毅然放棄高薪厚職而追逐夢 想,或許有點奢侈,也有點任性,但 Annice 倒認為,與其說自己任性,倒不如說自己是 個幸運的人。全因家人的支持,才令她有勇 氣堅守自己的夢想。「爸爸媽媽、丈夫都十 分支持我,尤其是我丈夫,他會告訴我想做 就做,不要令自己留有遺憾。」她說。 冀開辦工作坊 現時,Annice 暫時放下了建築師的身份, 全力投入書法創作,「現在主要寫關於結婚 用品、飾物的英文書法,也為店舖設計 lo- go,亦會出席不同的活動,即場寫英文及中 文書法。正如Annice所說,她冀透過藝術 帶給人快樂,所以,早前她獲得青衣城的邀 請創作狗年新春書法時,便把書法與可愛圖 像結合,以書法傳遞快樂。同時,她又發揮 創意,設計了雙向書法,即是當一個字體倒 轉時,又變成了一種圖案。 正如Annice所說,天道酬勤,由最初只 為興趣,到後來全力投入創作,到現在有書 法迷想她開班教學。談到未來計劃,她表示 希望找個好地方,舉辦英文書法的工作坊, 把寫書法的樂趣向大家分享。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圖片由主辦方及受訪者提供 不當建築師當書法家 不當建築師當書法家 吳雨桐 吳雨桐以書法傳遞快樂 以書法傳遞快樂 青衣城「福犬齊來」雙向書法手藝坊: 活動日期:2 月 10 日及 11 日 活動時間:下午 2 時至 4 時 參加地點:青衣城 1 期 1 樓大堂 Annice Annice 冀以書法傳遞快樂 冀以書法傳遞快樂Annice Annice 暫時放下建築師身份 暫時放下建築師身份當個書法家 當個書法家追逐夢想 追逐夢想Annice Annice 創作的雙向書法 創作的雙向書法字倒轉 字倒轉就變 就變 成了一隻小狗 成了一隻小狗Annice Annice 的英文書法 的英文書法Annice Annice 的中文書法作品 的中文書法作品「金 冠銀冕華麗緣陳國源 60 載帽 飾藝術」展由即日起至 3 月 4 日於 時代廣場 Museum 舉行,展出源哥近年的 得意之作,如鳳冠、烏紗帽、漁家絡、文 武髻、牛角帶等,讓觀眾了解傳統中國文 化及本地粵劇與手工技藝。是次展覽亦特 別邀請六位粵劇新秀演員,包括:陳澤 蕾、喬靖藍、關凱珊、文雪裘、謝曉瑩及 王希穎示範佩戴源哥的作品,讓大眾欣賞 到粵劇帽飾之美。源哥高興地表示,今次 是首次做如此大型的帽飾專題展覽,「在 這樣繁華的地方展覽近一個月的時間,希 望讓更多人見識粵劇盔頭的魅力。」 選材跟隨時代變化 展品中,工藝最繁複的便是鳳冠,源哥 嘆因材料的問題,幾件鳳冠已成絕版。原 來源哥製盔頭的材料來自世界各地,其中 不乏時裝用材,也試過買首飾再拆開用來 裝飾盔頭,「若想從工廠訂製某種舊材 料,需要大量訂單的支持,較難實現,所 以我的選材會跟隨時代而變化。」 「輕巧、美觀、實用」是源哥盔頭的製 作特色。他特別留意潮流物料變化,善於 物盡其用。他曾為男裝盔頭設計過可加可 減的盔頭帶,不但增加靈活性及外觀美 感,更能帶動演員演戲。此外,他早年利 用尼龍等新興物料,取代舊式銅鐵作為帽 坯基本用料,又利用它製作輕巧的「仿點 翠」,令帽飾輕巧多變,蔚為風氣,「粵 劇演員不會囿於傳統,普遍易接受使用創 新材料製作的盔頭,輕盈的帽飾戴起來才 更舒服。」 全人手製作 點滴成金 人稱「源哥」的陳國源於1931年出 生,是香港粵劇服飾「活字典」、見證戰 後戲曲服飾變遷的「八十後」。他於十八 歲加入戲行,先隨紅船班前輩黃少伯學 藝,在香港擔任演員,後退居幕後,仗着 過人的心思和耐性,以及戲行前輩包括著 名衣箱王安、盔頭師傅包祖良的關顧及指 導,白手興家,開展逾半世紀的粵劇盔頭 製作的職業生涯。他粵劇出身,自然了解 藝人的生活環境和心態,做起盔頭來也更 設身處地考慮演員的需要。 源哥以早年創作的文武髻、牛角帶為其 得意之作,這些髻飾實踐混合搭配和「奪 目又實用」的創作概念,並由全人手製 作,點滴成金,見其巧思及用心。「我做 一頂帽飾最快也要半個月,若是有人想要 用真金白銀製作袖珍版來收藏,我也試過 用兩年時間完成一件作品。香港粵劇界喜 歡特別款式的盔頭,不喜歡整齊劃一的機 械化,即使成本貴也要講求人手製作。即 使三個人向我訂做同一款頭飾,我也會做 出不同的變化和花款,遷就演員的臉形, 應用不同的材料逐件設計。另一方面,機 械化需要面積足夠大的地方和大量的訂 單,粵劇盔頭的需求量也達不到這樣的程 度。」他說。 推廣多 承傳難 「我可以說自己整盔頭在香港是獨一無 二,行內人都認得出哪件是我做的。我的 每一件產品都要做到最靚,慢工出細活, 你讓我隨便整一件便宜的,我不會做。」 源哥如是說。但不少傳統工藝師都在擔心 承傳的問題,源哥也不例外,他自述多年 來不斷收徒授藝,在粵劇盛行的年代徒弟 數目更達至頂峰。但如今雖粵劇被列為非 物質文化遺產,盔頭工藝卻難以為繼, 「我不在乎賺錢的多少,為了喜好和興趣 而做,多年來贏得行內知名的聲譽,提起 粵劇盔頭,會第一個想到我。」 但多年來,源哥卻看着徒弟一個個轉 行,現時年輕人也少有入行的想法,雖說 接到大訂單時有些徒弟會來幫下手,但卻 難以尋找真正「有興趣」且「具心機和耐 性」的承傳之人。 從前的皇帝將相、才子佳人甚或平民百姓的頭飾和帽子經歷多個世紀的演變和發展,不但造型多彩多姿、 變化多端,且文化涵義非常豐富。傳統帽飾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透過戲曲保留了其中一些面貌,讓 後世窺見一斑。陳國源(源哥)從事粵劇帽飾製作超過六十年,靠着苦心鑽研和巧手工藝,從設計、購料、 組裝都是全人手包辦,一針一線、一珠一扣之間,充滿工藝師對藝術的追求,創新設計更深得老倌喜愛,他 近年亦把手藝授予學生,盡一己之力盼傳統工藝得以承傳。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你有佩戴帽子的習慣嗎?帥氣的鴨嘴 帽、防衛的警盔、莊嚴的四方帽、神聖的 主教冠……不論古今中外,在公在私,人 類早有佩戴帽飾的習慣,除了禦寒擋雨、 美觀裝飾等實際用途外,亦有辨別社會地 位、權力、身份等功能。帽子在中國屬於首 服,主要有冠、冕、巾、盔等種類,適用於 不同的人物及場合。隨着年代更迭,不少傳 統帽飾不再流行,但我們仍可以透過戲曲表 演,尋找中國文化及歷史根源。在戲曲演出 中常見的鳳冠、烏紗帽、漁家絡等帽子和各 式各樣的頭飾髮髻,其設計意念源於人類 的真實生活,後來經過藝術處理,加以變 化,慢慢成為現今的舞台帽飾。現在仍有 新人穿上鳳冠霞帔拍攝結婚照、有漁民穿 便服戴漁家帽捕魚,將傳統和現代共冶一 爐,同樣賞心悅目。 陳國源展示作品 陳國源展示作品展覽展出陳國源多年來的經典帽飾作品 展覽展出陳國源多年來的經典帽飾作品陳國源帽飾製作六十年 陳國源帽飾製作六十年駙馬盔 駙馬盔 鳳冠 鳳冠 平天冠 平天冠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Oct-2019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醉心帽飾六十載 創新設計發揚傳統工藝pdf.wenweipo.com/2018/02/09/a25-0209.pdf · 學習書法。除了中文外,Annice也熱愛英文 書法,由26個字母組成的愛情或勵志句

A25 人 物 ■責任編輯:張岳悅 ■版面設計:謝錦輝 2018年2月9日(星期五)

2018年2月9日(星期五)

2018年2月9日(星期五)

她叫吳雨桐(Annice),筆名叫「築墨青」,當初未了解她的背景時,只覺得這個筆名甚是有意思。她是香港註冊建築師,又是排球員,偶然機會下接觸了書法,從此於「墨海」中遨遊。數月前,她毅然放棄了優差,當個全職書法家。記者着她挑選最具代表性的三個形容詞來形容自己,她選了「好動、勇敢、喜歡學習」。嗯,她心水很清,很了解自己!Annice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同時又副修藝術,當時主要學習中國書法。文理俱佳的同時,她又動靜佳宜,她說她的生活離不開排球及運動,現在是一位香港甲一排球員,以前曾代表澳門排球女子隊九年。同時她精於彈鋼琴,考了個八級,果真是多才多藝!作為註冊建築師,她本在則樓有一份優差,可是小妮子偏偏不甘於現狀,走去追逐書法夢。個個把口都識講有夢想,唔通個個都有勇氣去追夢咩!不過Annice就是那個既有夢想,又有勇氣去追夢的人。

偶然接觸書法當了解完Annice的背景後,「築墨青」這個名字就很易理解了。「『築』代表建築,『墨』代表筆墨,『青』代表青年,三個元素加在一起,就構成了現在的我。」沒錯,就是那個從事建築工作、喜愛書法墨水

的青年。「築墨青」三個字構成了Annice的形象,而建築師的理性與書法家的感性兩者相結合則構成了她內在的思想。若說與朋友相識、與情人相愛是講求緣

分,那麼興趣亦如是。她之所以會如此沉迷於書法,源自當年的一次受傷經歷。「大約十年前,我在一次排球比賽中受傷,需要休息。其間我便和媽媽一起參加書法班,學習書法。過程中我發現中國傳統文字是如此豐富多變,甚有魅力,因此便着迷和沉醉於此。」Annice說。自此,她便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書法創作的道路,數月前更選擇暫時放下建築師的身份,離開則樓,當個全職的書法家。「始終一心不能二用,我現在還是想專注練習好中英文書法,以成為書法家為目標。所以只好暫時放棄工作。」她說。建築講求理性,藝術帶點感性,Annice遊

走於兩個身份之間,在她看來,藝術創作是隨心而自我,是一種心靈上的享受;而建築則着重理論及實踐,同時亦要照顧用家、業主和社會的需要,比較理性。然而,她認為無論是建築、還是寫書法,都是一種創作的形式,若果做得好,最終都會是一件帶給人快樂的藝術品。

感激家人鼓勵中國書法有不同的字體,Annice則特別鍾

情於篆書及行草。能踏上學習書法的奇幻之旅,那是因為有一盞「明燈」,為Annice指路。這盞「明燈」,是她的啟蒙老師——澳門書法家蘇鑑良。當年Annice受傷休養期間,她和媽媽一起跟蘇鑑良學習書法,也因為有他的教導與鼓勵,Annice才持之以恒學習書法。除了中文外,Annice也熱愛英文書法,由26個字母組成的愛情或勵志句

子,出自她的巧手,躍然紙上。寫字時產生療癒之感,對她而言,這是書法最吸引她之處。習書多年,她寫過很多英文的勵志句子,當記者問她多年來有何體會時,她則以一個中國的四字成語作總結——天道酬勤。「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上天會眷顧和厚愛勤奮的人」她說。在旁人看來,毅然放棄高薪厚職而追逐夢

想,或許有點奢侈,也有點任性,但Annice倒認為,與其說自己任性,倒不如說自己是個幸運的人。全因家人的支持,才令她有勇氣堅守自己的夢想。「爸爸媽媽、丈夫都十分支持我,尤其是我丈夫,他會告訴我想做就做,不要令自己留有遺憾。」她說。

冀開辦工作坊現時,Annice暫時放下了建築師的身份,

全力投入書法創作,「現在主要寫關於結婚用品、飾物的英文書法,也為店舖設計lo-

go,亦會出席不同的活動,即場寫英文及中文書法。正如Annice所說,她冀透過藝術帶給人快樂,所以,早前她獲得青衣城的邀請創作狗年新春書法時,便把書法與可愛圖像結合,以書法傳遞快樂。同時,她又發揮創意,設計了雙向書法,即是當一個字體倒轉時,又變成了一種圖案。正如Annice所說,天道酬勤,由最初只為興趣,到後來全力投入創作,到現在有書法迷想她開班教學。談到未來計劃,她表示希望找個好地方,舉辦英文書法的工作坊,把寫書法的樂趣向大家分享。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朱慧恩圖片由主辦方及受訪者提供

不當建築師當書法家不當建築師當書法家吳雨桐吳雨桐以書法傳遞快樂以書法傳遞快樂

青衣城「福犬齊來」雙向書法手藝坊:活動日期:2月10日及11日活動時間:下午2時至4時參加地點:青衣城1期1樓大堂

■■AnniceAnnice冀以書法傳遞快樂冀以書法傳遞快樂。。

■■AnniceAnnice暫時放下建築師身份暫時放下建築師身份,,當個書法家當個書法家,,追逐夢想追逐夢想。。

■■AnniceAnnice創作的雙向書法創作的雙向書法,,把把「「福福」」字倒轉字倒轉,,就變就變成了一隻小狗成了一隻小狗。。

■■AnniceAnnice的英文書法的英文書法。。

■■AnniceAnnice的中文書法作品的中文書法作品。。

「金冠銀冕華麗緣—陳國源60載帽飾藝術」展由即日起至3月4日於

時代廣場Museum舉行,展出源哥近年的得意之作,如鳳冠、烏紗帽、漁家絡、文武髻、牛角帶等,讓觀眾了解傳統中國文化及本地粵劇與手工技藝。是次展覽亦特別邀請六位粵劇新秀演員,包括:陳澤蕾、喬靖藍、關凱珊、文雪裘、謝曉瑩及王希穎示範佩戴源哥的作品,讓大眾欣賞到粵劇帽飾之美。源哥高興地表示,今次是首次做如此大型的帽飾專題展覽,「在這樣繁華的地方展覽近一個月的時間,希望讓更多人見識粵劇盔頭的魅力。」

選材跟隨時代變化展品中,工藝最繁複的便是鳳冠,源哥

嘆因材料的問題,幾件鳳冠已成絕版。原來源哥製盔頭的材料來自世界各地,其中不乏時裝用材,也試過買首飾再拆開用來裝飾盔頭,「若想從工廠訂製某種舊材料,需要大量訂單的支持,較難實現,所以我的選材會跟隨時代而變化。」「輕巧、美觀、實用」是源哥盔頭的製作特色。他特別留意潮流物料變化,善於物盡其用。他曾為男裝盔頭設計過可加可減的盔頭帶,不但增加靈活性及外觀美感,更能帶動演員演戲。此外,他早年利

用尼龍等新興物料,取代舊式銅鐵作為帽坯基本用料,又利用它製作輕巧的「仿點翠」,令帽飾輕巧多變,蔚為風氣,「粵劇演員不會囿於傳統,普遍易接受使用創新材料製作的盔頭,輕盈的帽飾戴起來才更舒服。」

全人手製作 點滴成金人稱「源哥」的陳國源於 1931 年出

生,是香港粵劇服飾「活字典」、見證戰後戲曲服飾變遷的「八十後」。他於十八歲加入戲行,先隨紅船班前輩黃少伯學藝,在香港擔任演員,後退居幕後,仗着過人的心思和耐性,以及戲行前輩包括著名衣箱王安、盔頭師傅包祖良的關顧及指導,白手興家,開展逾半世紀的粵劇盔頭製作的職業生涯。他粵劇出身,自然了解藝人的生活環境和心態,做起盔頭來也更設身處地考慮演員的需要。源哥以早年創作的文武髻、牛角帶為其

得意之作,這些髻飾實踐混合搭配和「奪目又實用」的創作概念,並由全人手製作,點滴成金,見其巧思及用心。「我做一頂帽飾最快也要半個月,若是有人想要用真金白銀製作袖珍版來收藏,我也試過用兩年時間完成一件作品。香港粵劇界喜歡特別款式的盔頭,不喜歡整齊劃一的機

械化,即使成本貴也要講求人手製作。即使三個人向我訂做同一款頭飾,我也會做出不同的變化和花款,遷就演員的臉形,應用不同的材料逐件設計。另一方面,機械化需要面積足夠大的地方和大量的訂單,粵劇盔頭的需求量也達不到這樣的程度。」他說。

推廣多 承傳難「我可以說自己整盔頭在香港是獨一無

二,行內人都認得出哪件是我做的。我的每一件產品都要做到最靚,慢工出細活,你讓我隨便整一件便宜的,我不會做。」源哥如是說。但不少傳統工藝師都在擔心承傳的問題,源哥也不例外,他自述多年來不斷收徒授藝,在粵劇盛行的年代徒弟數目更達至頂峰。但如今雖粵劇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盔頭工藝卻難以為繼,「我不在乎賺錢的多少,為了喜好和興趣而做,多年來贏得行內知名的聲譽,提起粵劇盔頭,會第一個想到我。」但多年來,源哥卻看着徒弟一個個轉

行,現時年輕人也少有入行的想法,雖說接到大訂單時有些徒弟會來幫下手,但卻難以尋找真正「有興趣」且「具心機和耐性」的承傳之人。

醉心帽飾六十載

醉心帽飾六十載

從前的皇帝將相、才子佳人甚或平民百姓的頭飾和帽子經歷多個世紀的演變和發展,不但造型多彩多姿、

變化多端,且文化涵義非常豐富。傳統帽飾具有重要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透過戲曲保留了其中一些面貌,讓

後世窺見一斑。陳國源(源哥)從事粵劇帽飾製作超過六十年,靠着苦心鑽研和巧手工藝,從設計、購料、

組裝都是全人手包辦,一針一線、一珠一扣之間,充滿工藝師對藝術的追求,創新設計更深得老倌喜愛,他

近年亦把手藝授予學生,盡一己之力盼傳統工藝得以承傳。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你有佩戴帽子的習慣嗎?帥氣的鴨嘴帽、防衛的警盔、莊嚴的四方帽、神聖的主教冠……不論古今中外,在公在私,人類早有佩戴帽飾的習慣,除了禦寒擋雨、美觀裝飾等實際用途外,亦有辨別社會地位、權力、身份等功能。帽子在中國屬於首服,主要有冠、冕、巾、盔等種類,適用於不同的人物及場合。隨着年代更迭,不少傳統帽飾不再流行,但我們仍可以透過戲曲表演,尋找中國文化及歷史根源。在戲曲演出中常見的鳳冠、烏紗帽、漁家絡等帽子和各式各樣的頭飾髮髻,其設計意念源於人類的真實生活,後來經過藝術處理,加以變化,慢慢成為現今的舞台帽飾。現在仍有新人穿上鳳冠霞帔拍攝結婚照、有漁民穿便服戴漁家帽捕魚,將傳統和現代共冶一爐,同樣賞心悅目。

陳陳國國源源創新設計發揚傳統工藝

創新設計發揚傳統工藝

帽飾從民間走上舞台

■■陳國源展示作品陳國源展示作品。。

■■展覽展出陳國源多年來的經典帽飾作品展覽展出陳國源多年來的經典帽飾作品。。

■■陳國源帽飾製作六十年陳國源帽飾製作六十年。。

■■駙馬盔駙馬盔■■鳳冠鳳冠

■■平天冠平天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