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作家杂志 岳 父 - 01ny.cnepaper.01ny.cn/http_wb/page/2/2019-06/14/w9/20190614w9...09...

1
09 2019 6 14 星期五 编:郭起华 副主编:王 意:翟 检:周 南阳作家杂志 二月河 二月河 同宾 同宾 周大新 柳建伟 李庚辰 周大新 柳建伟 李庚辰 赵大河 赵大河 张鲜明 李天岑 张鲜明 李天岑 王遂河 廖华歌 马本德 王遂河 廖华歌 马本德 问团 问团 南阳作家杂志 南阳作家杂志 赵超构名专栏 赵超构名专栏 全国报纸副刊名专栏 全国报纸副刊名专栏 中国城市党报名专栏 中国城市党报名专栏 金品 金品 · · 丝语 丝语 作家 作家 · · 故事 故事 第一次见岳父是在相亲的 时候,我注意到他挺胖,为人和 善,在家里威信很高,儿女们都 挺尊敬他。 相亲之后,我以为这桩婚 事算是定了,便安心地返回了 部队。岂料不久传来消息,老 人不同意我和他的小女儿订 婚。我不知原因为何,很有些 意外。后来才知道,老人是怕 他的小女儿跟我过日子会受 苦。我当时笑笑,不过今天想 起来,老人的判断和直感还真 是准确。他的女儿和我成婚之 后,果然是受了苦,我常年四处 奔波,家务基本上都是妻子一 个人做,孩子也是她一个人照 料,而且后来又把她拖入了一 场灾难之中,她是真没有享上 什么福的。 结婚之后,从妻子和别人 的口中,我才对岳父的经历有 了进一步的了解,原来岳父这 一生过得也很苦。我岳母在我 妻子一两岁时就去世了,撇下 一子两女,大的也就是十来岁 吧,孩子们要吃要穿要上学,这 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当时有 些好心人劝他续弦再娶,并热 心地为他介绍了一个很不错的 姑娘,但他担心孩子有了后娘 受苦,一直下不了决心。有天 晚上他回到家,到床头看看三 个睡熟的孩子,一边摸着他们 的头一边最后决定说:罢,为了 孩子,天仙俺也不娶了。岳父 从此独身领着三个孩子过日 子,尽管有奶奶的帮助,但为父 又为母的那副担子可是不轻, 不过他到底挑过来了。岳父决 心不再娶的举动被街邻们传为 美谈,都夸他是正正派派的男 子汉。不管这种决心不续娶的 事今天的人们怎样去评价,我 却因此又对岳父增加了一份尊 敬。 后来,岳父常来我们家走 动,我慢慢注意到岳父原来还 有许多种爱好。他爱读报纸, 每天都想读读报上的新闻。他 爱读古书,尤其爱读古诗词,许 多古诗他都能背过来。他还爱 哼曲儿,我第一次买了录音机 后,他觉着新奇,主动提出来要 唱一首岳飞的“满江红”让我给 他录下来。那是我第一次听老 人唱,他唱得苍凉悲壮,真把岳 飞那首词的意境唱出来了。我 很吃惊,原来平日言语不多的 岳父还有这个本领。他还特别 爱品茶,没事总去茶馆一坐,把 自己买来的茶叶往茶盅里一 放,喊老板续水;他只喝绿茶, 对各种绿茶的好处都很清楚, 我所知道的关于茶叶的知识, 许多是从他那里学来的。 我们有了孩子之后,岳父 对他的外孙特别喜欢,他常常 给他买些小礼物:电动青蛙、小 汽车、画书等等。只要孩子张 口要,他便去买,使我们最后不 得不制止他。 岳父一直担心我们收入少 开支多,从不让我们为他买什 么,他还常常用他自己积攒的 钱为我们买肉买菜。今天想来 也真是后悔,那些年我们因为 经济上总是紧张,很少给老人 买礼物,甚至连一身像样的衣 服也没买过。我唯一为老人做 的事是领他逛了西安和济南两 个城市,这两次旅游使他很高 兴,他说:看过了这两个大地 方,我死了也值了。我还答应 带他去看北京,可惜后来他患 了病了。 他一开始说是胃不好,到 医院查一查是胃炎,治疗一段 他仍说浑身乏力,而且夜里盗 汗,我们又去医院检查时医生 说可能是肺癌。这吓了我们一 跳,又急忙去另一家医院复查, 这家医院否定了前边的结论, 这让我们又松了口气,治疗也 随之抓得不是那样紧了。其实 后者是误诊,岳父患的真是肺 癌,待我们再次发现时已经太 晚,癌肿已扩散得满身都是。 不过因为这误诊,倒也使岳父 免受了手术之苦。据医生说, 即使当初没有误诊做了大手 术,也至多不过延长几个月,可 那样一来,病人就要受大苦了, 很可能要被折磨得皮包骨头疼 痛难熬。医生的话多少安慰了 我们的愧悔之心。 岳父去世前三天我回老家 看了他。他略略显瘦,精神还 好,我们谈了些家常话,临走时 他还特意叮嘱我把放在桌上的 一本书拿走,那是一本小说,我 带回来看完放在桌上的,他知 道我爱书,怕我忘记带走。这 是他最后一次和我说话,那个 场面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岳父生前害怕火葬,我们 遵照他的愿望实行了土葬。我 专门在南阳城的一家寿衣铺里 为他买了一套最好最全的寿 衣,他穿上寿衣的遗容显得十 分安详。 岳父如今已进入那个无忧 无苦无烦恼的世界,也许要不 了多久,我们还能相会。3 周大新,邓州人,解放军总 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原主任, 著名军旅作家,茅盾文学奖、鲁 迅文学奖评委,第七届茅盾文 学奖获得者。 岳父 周大新 2019 年 5 月 28 日,在唐河县 冯友兰纪念馆,我初次见到了仰 慕已久的著名作家宗璞先生。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碧 空如洗,唐水悠悠。一个平凡的 日子,因为和91岁高龄的宗璞先 生的相遇,而变得珍贵,有纪念 意义。 我对宗璞先生的印象,最早 源于她的文字简介。简介是一 个人的名片,虽严谨精炼,但却 远比不上亲见其人时的生动和 具体。 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 年 出生于北京,当代作家。原籍河 南省唐河县,著名哲学家冯友兰 先生之女。1951年毕业于清华 大学,15岁时开始文学创作。主 要作品有《红豆》、《知音》、《弦上 的梦》、《三生石》等,出版有《宗 璞小说散文选》,散文集《丁香 结》,童话集《风庐童话》等,反映 知识分子情操和内心世界的多 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分为 《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 归记》等多部。其中第二卷《东 藏记》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从接到县作协的通知,到站 在冯友兰纪念馆门口的等候,我 内心始终充盈着一种莫可名状 的激动。也难怪,对于一个普通 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能和宗璞先 生这样的名家大家面对面,机会 难得。 宗璞先生来了!随着一位 文友的惊呼,宗璞先生的车停在 了纪念馆的门前。 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 被亲人搀扶着下了车。他们把 宗璞先生轻轻扶到了一辆轮椅 上,推着她,缓步向我们走来。 我们面前的宗璞先生,仿佛 是故乡一株成熟饱满的麦穗,散 发出一种内敛醇厚的香味,饱经 沧桑的脸上,一双眼睛里满是睿 智和深邃。她和蔼可亲,温文尔 雅,既有学者的风范,又有长辈 的慈祥。犹如一位邻家老奶奶。 我们望着她,仿佛看见了一 个时代的背影:饱经战火、动乱、 天灾、人祸的洗礼,却依然坚忍 执着、不屈不挠。 在冯友兰纪念馆的门口,宗 璞先生在父亲的雕像前伫立良 久。她眼睛里有一种光在闪烁, 神情显得庄重深沉。也许在宗 璞先生眼里,父亲那些所谓的头 衔和名誉,都抵不过一个再平常 不过的称谓:父亲。这两个字, 比山高,比海深。宗璞先生陷入 长久的静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宗璞先生让随行的亲人,把 一束鲜花敬献在父亲的雕像下。 进入冯友兰纪念馆后,宗璞 先生恍若走进了一段峥嵘的往 昔岁月。那些沉默在旧时光里 的事物,与父亲和冯氏家族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磨损、缺 角、掉漆、陈旧、惹尘,像迟暮的 老人,见证着冯氏“一门三杰” (大哥哲学家冯友兰,二弟地质 学家冯景兰,三妹文学家冯沅 君)的成长与辉煌。 宗璞先生坐在轮椅上,用那 双会说话的眼睛和它们一一握 手,一一问好。她听力不好,便 让家人给自己戴上助听器,生怕 漏掉讲解员介绍的每一个关于 父辈们的文字,每一段关于父辈 们的人生。 古色古香的青砖灰瓦,静默 安详的旧物旧件,生机勃勃的花 草盆景,让宗璞先生关于父亲的 回忆,变得清晰而明亮起来。一 幅幅珍贵相片,一篇篇久远的文 字,宗璞先生都要凝视很久。她 的嘴角一直挂着微笑,认真地听 着解说,有时还要追问几次,并 对讲解员的热心解答多次致 谢。每次上台阶,她也一再对帮 忙抬轮椅的文友表示感谢。良 好的家风和家教,让一位德高望 重的老人,这样有礼有节,恰如 谦谦君子。 望着父亲生前的相片,著 作,以及许多生活用品,宗璞先 生仿佛都身临其境,感慨不已。 隔着薄薄的眼镜片,我能感受到 她情感的潮水在内心奔涌。 她的小女儿,一直紧紧地攥 着母亲的双手,轻声在她耳旁安 慰她。她的小女儿告诉我们,母 亲虽然生于北京燕园,但对生养 父辈的故乡有着无法泯灭的感 情。她常念叨:老家好,老家人 亲,得常回去看看…… 在她和母亲任载坤的蜡像 前,宗璞先生端详了很久,脸上 浮现出少女般的羞涩。家人问 她:像不像年轻时的您?她幽默 地说:“比我年轻时好看多了!” 说完也忍不住大笑起来。她指 着蜡像手中拿着的那本书问道: 这是什么书?馆长答道:是您父 亲的《新事论》。宗璞先生意味 深长地说,学好哲学,就能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少走弯路,少走错路…… 在宗璞先生创作展厅,她看 到了自己出版的一部著作按年 代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她的手 微微有些颤抖,显得有些激动。 “若能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人增 添一点抉择的力量,或仅只减少 些许抉择的痛苦,我便心安。”这 是宗璞先生《小说散文选》的题 语,也是她文学创作的动力。 在冯友兰纪念馆一个多小 时的参观,宗璞先生克服了身体 的种种不适,一直在努力地坚持 着。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思念, 让她想装进脑海,倾注笔端。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一直以来,故乡唐河都是宗 璞先生的牵挂与惦念。回故乡 再看看一直是她的心愿。 今年五月,麦子成熟的季 节,她终于回到了故乡,回到了 梦开始的地方。 几天的匆匆行程,宗璞先生 始终支撑着自己虚弱的身体,先 后参观了冯友兰纪念馆、图书 馆、文学馆,又回到了祁仪镇老 家祭拜先祖。 宗璞先生在冯友兰纪念馆 参观时,老家一个亲戚领着自己 的两个孙子来看望她。望着两 个天真可爱、正在茁壮成长的孩 子,她十分欣慰,不断用手抚摸 孩子的小脸蛋。她对老家的那 位亲戚说,培养好孩子,将来国 家才有希望啊! 对于唐河的文友,宗璞先生 准备了自己的文集,因为双手颤 抖得厉害,无法握笔签名留念, 她十分遗憾,一再对文友们说抱 歉。她希望唐河的文学事业,能 够继承优良传统,开枝散叶,闯 出一片新天地。 有聚就有散。到了告别的 时候,宗璞先生意犹未尽,恋恋 不舍。她说:我看不够故乡的一 草一木,一砖一瓦,这是我的根 啊!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也许,对于91岁的宗璞先 生来说,回故乡更像一次寻找乡 愁的过程,寻找自我的过程。她 像故乡祁仪石柱山上的一株幽 兰,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 远。 乡愁不会消失。宗璞先生 的精神和文字,也会永存!3 (作者单位:唐河县友兰小学) 宗璞印象 樊德林

Upload: others

Post on 11-Feb-2020

12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南阳作家杂志 岳 父 - 01ny.cnepaper.01ny.cn/http_wb/page/2/2019-06/14/W9/20190614W9...09 2019年6月14日 星期五 主 编:郭起华 副主编:王 平 创 意:翟 倩

09 2019年 6月 14日 星期五

主 编:郭起华 副主编:王 平创 意:翟 倩 质 检:周 普

南阳作家杂志

二月河二月河 周周同宾同宾 周大新 柳建伟 李庚辰周大新 柳建伟 李庚辰 何何 弘 赵大河弘 赵大河 亦 农亦 农 张鲜明 李天岑张鲜明 李天岑 秦秦 俊 王遂河 廖华歌 马本德俊 王遂河 廖华歌 马本德

《《南南都都赋赋》》顾顾问团问团

南阳作家杂志南阳作家杂志赵超构名专栏赵超构名专栏 全国报纸副刊名专栏全国报纸副刊名专栏 中国城市党报名专栏中国城市党报名专栏

金品金品··丝语丝语

作家作家··故事故事

第一次见岳父是在相亲的

时候,我注意到他挺胖,为人和

善,在家里威信很高,儿女们都

挺尊敬他。

相 亲 之 后 ,我 以 为 这 桩 婚

事算是定了,便安心地返回了

部队。岂料不久传来消息,老

人 不 同 意 我 和 他 的 小 女 儿 订

婚。我不知原因为何,很有些

意外。后来才知道,老人是怕

他 的 小 女 儿 跟 我 过 日 子 会 受

苦。我当时笑笑,不过今天想

起来,老人的判断和直感还真

是准确。他的女儿和我成婚之

后,果然是受了苦,我常年四处

奔波,家务基本上都是妻子一

个人做,孩子也是她一个人照

料,而且后来又把她拖入了一

场灾难之中,她是真没有享上

什么福的。

结 婚 之 后 ,从 妻 子 和 别 人

的口中,我才对岳父的经历有

了进一步的了解,原来岳父这

一生过得也很苦。我岳母在我

妻子一两岁时就去世了,撇下

一子两女,大的也就是十来岁

吧,孩子们要吃要穿要上学,这

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当时有

些好心人劝他续弦再娶,并热

心地为他介绍了一个很不错的

姑娘,但他担心孩子有了后娘

受苦,一直下不了决心。有天

晚上他回到家,到床头看看三

个睡熟的孩子,一边摸着他们

的头一边最后决定说:罢,为了

孩子,天仙俺也不娶了。岳父

从 此 独 身 领 着 三 个 孩 子 过 日

子,尽管有奶奶的帮助,但为父

又为母的那副担子可是不轻,

不过他到底挑过来了。岳父决

心不再娶的举动被街邻们传为

美谈,都夸他是正正派派的男

子汉。不管这种决心不续娶的

事今天的人们怎样去评价,我

却因此又对岳父增加了一份尊

敬。

后 来 ,岳 父 常 来 我 们 家 走

动,我慢慢注意到岳父原来还

有许多种爱好。他爱读报纸,

每天都想读读报上的新闻。他

爱读古书,尤其爱读古诗词,许

多古诗他都能背过来。他还爱

哼曲儿,我第一次买了录音机

后,他觉着新奇,主动提出来要

唱一首岳飞的“满江红”让我给

他录下来。那是我第一次听老

人唱,他唱得苍凉悲壮,真把岳

飞那首词的意境唱出来了。我

很吃惊,原来平日言语不多的

岳父还有这个本领。他还特别

爱品茶,没事总去茶馆一坐,把

自 己 买 来 的 茶 叶 往 茶 盅 里 一

放,喊老板续水;他只喝绿茶,

对各种绿茶的好处都很清楚,

我所知道的关于茶叶的知识,

许多是从他那里学来的。

我 们 有 了 孩 子 之 后 ,岳 父

对他的外孙特别喜欢,他常常

给他买些小礼物:电动青蛙、小

汽车、画书等等。只要孩子张

口要,他便去买,使我们最后不

得不制止他。

岳父一直担心我们收入少

开支多,从不让我们为他买什

么,他还常常用他自己积攒的

钱为我们买肉买菜。今天想来

也真是后悔,那些年我们因为

经济上总是紧张,很少给老人

买礼物,甚至连一身像样的衣

服也没买过。我唯一为老人做

的事是领他逛了西安和济南两

个城市,这两次旅游使他很高

兴 ,他 说 :看 过 了 这 两 个 大 地

方,我死了也值了。我还答应

带他去看北京,可惜后来他患

了病了。

他 一 开 始 说 是 胃 不 好 ,到

医院查一查是胃炎,治疗一段

他仍说浑身乏力,而且夜里盗

汗,我们又去医院检查时医生

说可能是肺癌。这吓了我们一

跳,又急忙去另一家医院复查,

这家医院否定了前边的结论,

这让我们又松了口气,治疗也

随之抓得不是那样紧了。其实

后者是误诊,岳父患的真是肺

癌,待我们再次发现时已经太

晚 ,癌 肿 已 扩 散 得 满 身 都 是 。

不过因为这误诊,倒也使岳父

免受了手术之苦。据医生说,

即 使 当 初 没 有 误 诊 做 了 大 手

术,也至多不过延长几个月,可

那样一来,病人就要受大苦了,

很可能要被折磨得皮包骨头疼

痛难熬。医生的话多少安慰了

我们的愧悔之心。

岳父去世前三天我回老家

看了他。他略略显瘦,精神还

好,我们谈了些家常话,临走时

他还特意叮嘱我把放在桌上的

一本书拿走,那是一本小说,我

带回来看完放在桌上的,他知

道我爱书,怕我忘记带走。这

是他最后一次和我说话,那个

场面至今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岳 父 生 前 害 怕 火 葬 ,我 们

遵照他的愿望实行了土葬。我

专门在南阳城的一家寿衣铺里

为 他 买 了 一 套 最 好 最 全 的 寿

衣,他穿上寿衣的遗容显得十

分安详。

岳父如今已进入那个无忧

无苦无烦恼的世界,也许要不

了多久,我们还能相会。⑦3

周大新,邓州人,解放军总

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原主任,

著名军旅作家,茅盾文学奖、鲁

迅文学奖评委,第七届茅盾文

学奖获得者。

岳 父□周大新

2019年 5月 28日,在唐河县

冯友兰纪念馆,我初次见到了仰

慕已久的著名作家宗璞先生。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午后,碧

空如洗,唐水悠悠。一个平凡的

日子,因为和 91岁高龄的宗璞先

生的相遇,而变得珍贵,有纪念

意义。

我对宗璞先生的印象,最早

源于她的文字简介。简介是一

个人的名片,虽严谨精炼,但却

远比不上亲见其人时的生动和

具体。

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 年

出生于北京,当代作家。原籍河

南省唐河县,著名哲学家冯友兰

先生之女。1951 年毕业于清华

大学,15岁时开始文学创作。主

要作品有《红豆》、《知音》、《弦上

的梦》、《三生石》等,出版有《宗

璞小说散文选》,散文集《丁香

结》,童话集《风庐童话》等,反映

知识分子情操和内心世界的多

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分为

《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

归记》等多部。其中第二卷《东

藏记》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从接到县作协的通知,到站

在冯友兰纪念馆门口的等候,我

内心始终充盈着一种莫可名状

的激动。也难怪,对于一个普通

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能和宗璞先

生这样的名家大家面对面,机会

难得。

宗璞先生来了!随着一位

文友的惊呼,宗璞先生的车停在

了纪念馆的门前。

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

被亲人搀扶着下了车。他们把

宗璞先生轻轻扶到了一辆轮椅

上,推着她,缓步向我们走来。

我们面前的宗璞先生,仿佛

是故乡一株成熟饱满的麦穗,散

发出一种内敛醇厚的香味,饱经

沧桑的脸上,一双眼睛里满是睿

智和深邃。她和蔼可亲,温文尔

雅,既有学者的风范,又有长辈

的慈祥。犹如一位邻家老奶奶。

我们望着她,仿佛看见了一

个时代的背影:饱经战火、动乱、

天灾、人祸的洗礼,却依然坚忍

执着、不屈不挠。

在冯友兰纪念馆的门口,宗

璞先生在父亲的雕像前伫立良

久。她眼睛里有一种光在闪烁,

神情显得庄重深沉。也许在宗

璞先生眼里,父亲那些所谓的头

衔和名誉,都抵不过一个再平常

不过的称谓:父亲。这两个字,

比山高,比海深。宗璞先生陷入

长久的静默。此时无声胜有声。

宗璞先生让随行的亲人,把

一束鲜花敬献在父亲的雕像下。

进入冯友兰纪念馆后,宗璞

先生恍若走进了一段峥嵘的往

昔岁月。那些沉默在旧时光里

的事物,与父亲和冯氏家族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磨损、缺

角、掉漆、陈旧、惹尘,像迟暮的

老人,见证着冯氏“一门三杰”

(大哥哲学家冯友兰,二弟地质

学家冯景兰,三妹文学家冯沅

君)的成长与辉煌。

宗璞先生坐在轮椅上,用那

双会说话的眼睛和它们一一握

手,一一问好。她听力不好,便

让家人给自己戴上助听器,生怕

漏掉讲解员介绍的每一个关于

父辈们的文字,每一段关于父辈

们的人生。

古色古香的青砖灰瓦,静默

安详的旧物旧件,生机勃勃的花

草盆景,让宗璞先生关于父亲的

回忆,变得清晰而明亮起来。一

幅幅珍贵相片,一篇篇久远的文

字,宗璞先生都要凝视很久。她

的嘴角一直挂着微笑,认真地听

着解说,有时还要追问几次,并

对 讲 解 员 的 热 心 解 答 多 次 致

谢。每次上台阶,她也一再对帮

忙抬轮椅的文友表示感谢。良

好的家风和家教,让一位德高望

重的老人,这样有礼有节,恰如

谦谦君子。

望 着 父 亲 生 前 的 相 片 ,著

作,以及许多生活用品,宗璞先

生仿佛都身临其境,感慨不已。

隔着薄薄的眼镜片,我能感受到

她情感的潮水在内心奔涌。

她的小女儿,一直紧紧地攥

着母亲的双手,轻声在她耳旁安

慰她。她的小女儿告诉我们,母

亲虽然生于北京燕园,但对生养

父辈的故乡有着无法泯灭的感

情。她常念叨:老家好,老家人

亲,得常回去看看……

在她和母亲任载坤的蜡像

前,宗璞先生端详了很久,脸上

浮现出少女般的羞涩。家人问

她:像不像年轻时的您?她幽默

地说:“比我年轻时好看多了!”

说完也忍不住大笑起来。她指

着蜡像手中拿着的那本书问道:

这是什么书?馆长答道:是您父

亲的《新事论》。宗璞先生意味

深长地说,学好哲学,就能树立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少走弯路,少走错路……

在宗璞先生创作展厅,她看

到了自己出版的一部著作按年

代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她的手

微微有些颤抖,显得有些激动。

“若能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人增

添一点抉择的力量,或仅只减少

些许抉择的痛苦,我便心安。”这

是宗璞先生《小说散文选》的题

语,也是她文学创作的动力。

在冯友兰纪念馆一个多小

时的参观,宗璞先生克服了身体

的种种不适,一直在努力地坚持

着。太多的回忆,太多的思念,

让她想装进脑海,倾注笔端。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一直以来,故乡唐河都是宗

璞先生的牵挂与惦念。回故乡

再看看一直是她的心愿。

今 年 五 月 ,麦 子 成 熟 的 季

节,她终于回到了故乡,回到了

梦开始的地方。

几天的匆匆行程,宗璞先生

始终支撑着自己虚弱的身体,先

后参观了冯友兰纪念馆、图书

馆、文学馆,又回到了祁仪镇老

家祭拜先祖。

宗璞先生在冯友兰纪念馆

参观时,老家一个亲戚领着自己

的两个孙子来看望她。望着两

个天真可爱、正在茁壮成长的孩

子,她十分欣慰,不断用手抚摸

孩子的小脸蛋。她对老家的那

位亲戚说,培养好孩子,将来国

家才有希望啊!

对于唐河的文友,宗璞先生

准备了自己的文集,因为双手颤

抖得厉害,无法握笔签名留念,

她十分遗憾,一再对文友们说抱

歉。她希望唐河的文学事业,能

够继承优良传统,开枝散叶,闯

出一片新天地。

有聚就有散。到了告别的

时候,宗璞先生意犹未尽,恋恋

不舍。她说:我看不够故乡的一

草一木,一砖一瓦,这是我的根

啊!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也许,对于 91 岁的宗璞先

生来说,回故乡更像一次寻找乡

愁的过程,寻找自我的过程。她

像故乡祁仪石柱山上的一株幽

兰,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

远。

乡愁不会消失。宗璞先生

的精神和文字,也会永存!⑦3

(作者单位:唐河县友兰小学)

宗璞印象□樊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