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文章 .為下半場定向 / 張瑜 -...

17
專題文章 .為下半場定向 / 張瑜 .退休不是一個人的事 / 梁欣恆 .人生後半更精彩 / 馬錦華 162期 2012年10月 夫婦大不同 / 18 我只想身體健康 爸媽自修課 / 22 一家旅行去 一刻亮光 / 24 你選擇,所以看見 歡迎訂閱

Upload: others

Post on 26-Jun-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專題文章

.為下半場定向 / 張瑜

.退休不是一個人的事 / 梁欣恆

.人生後半更精彩 / 馬錦華

162期 2012年10月

夫婦大不同 / 18

我只想身體健康

爸媽自修課 / 22

一家旅行去

一刻亮光 / 24

你選擇,所以看見

歡 迎 訂 閱

* 註:參拙作《職場特工》,從人生目的的角度去看工作。(1996年,證主)

目錄 162期《天倫樂》 2012.10

出版 福音證主協會

出版委員 吳朱麗芳 郭偉強 曾永強 楊偉明 朱梁玉焜 李樊道霞 吳李金麗

督印 鄧兆柏

證主事工顧問 林榮樹

策劃 / 責任編輯 李建青

美術設計 盧偉翔

顧問 許徐春華 何曾潔雯 麥基恩 丘志強 文盧麗萍 方高偉嫻 龐建新 霍玉蓮 吳李金麗

承印 福音證主協會承印部

香港

福音證主協會新界荃灣沙咀道52A號皇廷廣場19樓電話:852-2725-8558 傳真:852-2386-2304電郵:[email protected]網址:www.ccl.org.hk

證主書室新界荃灣沙咀道52A號皇廷廣場19樓電話:852-2748-8558 傳真:852-2361-1126

台灣

財團法人福音證主協會台灣台北市中山區10455松江路22號錫安大廈8樓Tel: 86-2-2523-3100 Fax: 886-2-2563-5655

新加坡

CCL PUBLICATIONS PTE. LTD. 8 Burn Road #09-15 Trivex Singapore 369977Tel: 65-6323-3354 Fax: 65-6636-8273

美國

CHRISTIAN COMMUNICATIONS INC. OF U.S.A.9600 Bellaire Blvd., Suite 111,Houston TX 77036-4534, U.S.A.Tel: 1-713-778-1144 Fax: 1-713-778-1180

加拿大

CHRISTIAN COMMUNICATIONS(CANADA)Unit 15,155 East Beaver Creek Road,Richmond Hill, Ontario, L4B 2N1, Canada.Tel: 1-905-907-1944 Fax: 1-905-907-1439

馬來西亞

CCL PUBLICATIONS(M)SDN.BHD.Letter Box 2, Unit 201, 2/F, Wisma Methodist,Lorong Hang Jebat, 50150 Kuala Lumpur, West Malaysia.Tel: 60-3-2031-0428 Fax: 60-3-2031-6317

香港區             銅鑼灣 天道書樓灣仔 天地圖書灣仔 循道衞理書室北角 天道書樓

新界區             荃灣 德慧文化荃灣 天道書樓大埔 欣悅天地沙田 天道書樓沙田 喜蓮創作坊

九龍區                    尖沙咀 天道書樓尖沙咀 福音閱覽室佐敦 以琳書房旺角 基道書樓旺角 天道書樓旺角 種籽書室太子 阿媽靚湯米線 長沙灣 恩福書室荔枝角 Dream Toys觀塘 種籽書室觀塘 循道衞理觀塘社會服務處觀塘 循道衞理觀塘社會服務處神愛關懷中心

索 閱 地 點

區 會 資 料

2012年10月第162期© 版權所有 1983年6月創刊發表文章不代表本刊立場,作者文責自負。 查詢 / 訂閱:2725-8558 電郵:[email protected]

網上版:www.ccfamily.org 網誌:cclhkfamily.wordpress.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cclhk.family 「證主」App:在App Store或Google Play Store搜尋「證主」或 「ccl」

事實上人生有其季節,生老病死非人力可以掌控,雖然理性上每個基督徒都明白我們應該無懼生死老病,因已有永恆的盼望。但是在實際生活上,每個人總希望情緒和身體都健康;否則生活質素必然下降,絕非一句「有永生盼望」、「主必看顧」便能渡過。

今次幾篇專題文章對於退休後的生活有許多實際具體的建議,不再贅言,我謹在此談談從信仰角度看退休。退休,是從工作的崗位上退下來,可是,絕不等同你要放下人生目標;失去的是工作,而不是人生目的和價值!

工作又是甚麼呢?工作只是達成人生目的的一個活動平台而已(註),所以對退休者來說,只不過失去了一個人生活動的平台,而非人生目的;失去的是工作所賦予的角色地位,而不是失去神賜予的人生目的和身分。

以舊約人物迦勒為例,他在85歲早該退休之年(約書亞記十四章),仍然自願要出戰攻打外族亞衲人,奪回迦南高地;到了退休之年,他仍堅定忠於神在其年輕時給他的使命。想一想,主給了我們「愛神愛人」的人生目的,不會因年紀大了而失去。雖然我們失去了向別人延展這份屬天的愛的工作平台,可是透過平日與未信主的朋友接觸相處,依舊可以向別人表達主的愛,分別只是有薪與無薪──可是這絕不是活出人生目的的先決條件。愛神愛人永遠是我們的人生目的!即使到了生命尾段的路程,在沒有工作牽掛下,甚而可能是最精彩的一程呢!

以我自己為例,我喜歡我的工作(事奉),想到因年歲的緣故而被「迫」退下,雖然我抱著退而不休、休而不退的精神來服侍,但心中多少有一點惆悵與迷惘。因我前設人生就是工作 / 事奉。雖然一生服侍是合理的假設,但事奉的長短在乎天父。正如華理克牧師指出,聖經對大衞王一生的評價:按著神給他的人生目的服侍了他那個世代,然後便「睡了」(參徒十三36)。讓我們做個順命的兒女,一如迦勒,聖經〈約書亞記〉三次提到他「專心跟從耶和華」(參書十四8、9、14),按神的心意走完當走的路,才是最合神心意的退休。互勉!

2012年10月

顧問語

專題文章

• 為下半場定向 / 張瑜 2

• 退休不是一個人的事 / 梁欣恆 6

• 人生後半更精彩 / 馬錦華 11

• 丈夫退休了 / 小婦人 16

今期專欄

• 夫婦大不同 我只想身體健康 / 米路   18

• 男人「深」事 工作與家庭(上) / 火日比 20

• 爸媽自修課 一家旅行去 / 區祥江 22

• 一刻亮光 你選擇,所以看見 / 林之芝 24

• 家庭事工分享 從國民教育爭論看基督徒的「愛國」 26

封底

• 文:風信子  圖:盧偉翔

專題文章張 瑜資深註冊社工,自1997年修畢港大第一屆老人及健康學碩士課程後投入長者服務,現專為企業提供僱員支援服務,常為企業舉辦各類退休前準備活動。

2 3162期

退休指的是一個人從工作退下來。現時全港每年約有6萬名僱員踏入退休年齡,預計2018年將會是退休潮的高峰,屆時有高達30萬人於數年內離開工作崗位。一般人普遍對退休存恐懼感,認為退休起碼令人有三失:穩定的經濟來源、工作及身分地位。

事實上,不少人從工作崗位退下以後,頓然失去自我價值,難以適應退休生活的種種改變,較嚴重者更會出現抑鬱症狀等精神健康問題,繼而引發身體問題等。若未能及時防治,提早規劃退休後生活,日後社會整體便須共同承擔更大的社會成本。以下我嘗試從個人及社會層面分享如何為退休生活作出積極的準備及調整,好讓退休人士能活出健康快樂、豐盛,並具尊嚴的黃金歲月。

規劃三分一人生

退休制度始於一百二十多年前,當時的人均壽命只有五十多歲,可以想像,當一個人從工作崗位退下來的時候,亦即相距其人生的「結業禮」不遠了。故此,退休在那年代大抵並未成為一個個人或社會議題。但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發達及醫學昌明,人的壽命普遍增加,就香港現時的人均壽命來看,女性平均為86歲,男性亦接近80歲。換言之,若計劃在60歲退休,即表示退休後尚有二十至三十多年時間,我們實在須為幾近三分一的人生作出周詳規劃。

「以前過的日子是為了生活,現在反倒是為了自己喜愛的生活而過。」這是一位退休長者與我分享的生活智慧。的確,我們多數人大半生勞勞碌碌地工作,當卸下工作的包袱後,確應為自己的生活重新規劃,例如訂定生活的短、中及長期目標,好教我們的生活有方向感而不致迷失。

注意身心靈健康

我們都知道均衡的飲食有助保持健康體魄和良好的活動能力,而恆常並適當的運動不但可舒展筋骨,防止疾病,對心理健康亦有正面的影響,使心靈舒暢,提升自我形象和自信心。在退休初期,退休人士多會經歷一段蜜月期,包括參與各大歡送會及與家人旅遊輕鬆一番等等;可是蜜月期過後,生活頓然沉寂起來,許多人都會感到若有所失。因此,為自己建立生活的正常規律,以致從中感到生活中的定時有序和安穩,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如何保持快樂的心境,也是需要多多操練的一門功課。正向心理學家認為,可以常常感恩、願意寬恕及思想正面的人,會是開心快活的人。事實上,感恩、寬恕及正面思想可以藉著每日的操練而成為我們的生活習慣。例如有些人總會常常埋怨,老是覺得自己比不上他人,與其如此,倒不如每天花五至十分鐘的時間,思考一下當天值得感恩的一兩件事,只要持續堅持上述的感恩練習三十多天,你將會發現你的思想及生活會有脫胎換骨的轉變。另一方面,靈性方面的健康也是重要的一環,每位基督徒都應自問:「在我餘下的人生裡,應該如何被神所用呢?」

致力發展個人興趣

有人說,退休後收到最大的禮物是時間。的確,撇除了每天用作早午晚三餐的三小時,以及睡覺的七小時,退休人士每天可擁有十四小時的自由時間,故此建議退休人士透過持續進修、參與義務工作、協助分擔家務及重拾興趣等途徑,好好地善用餘暇時間。在此,我想談談發展主動型興趣的重要性。

據研究顯示,退休人士發展持續的「主動型興趣」(舉例:看電視是被動型興趣,而參加話劇表演是主動型興趣;看運動比賽是被動型興趣,至於身體力行做運動則是主動型興趣),不但有效協助其適應退休生活,達至身心健康,更有助增強他們的自我價值及生活樂趣,促進退休人士與社會保持聯繫。

定向

半場

4 5162期

專題文章

強化支持系統

許多人都以為退休後因為多了時間與家人相處,以致家庭關係會有所改善,其實是一個「美麗的誤會」,視乎當事人跟家人的互動如何。反之,很多時倒因為多了相處時間,以致家人間增加了摩擦與衝突的機會。一般來說,當我們退休時,身邊的老伴亦同樣步入中晚年,生活上需要有默契和溝通,並且互相體諒,才會有和諧的家庭生活。

此外,夫婦間亦可以重拾情趣,如一起發掘興趣、一起做義工、探訪親友等,藉此加深婚姻的幸福感。另方面,當踏入退休階段,子女可能都已成家立室,需要照顧自己的工作及家庭;作為父母的,盼望能與子女建立親密的聯繫的同時,亦應調整期望,容讓子女有自己的空間兼顧生活所需。除了強化家庭支持系統外,亦鼓勵退休人士多關心時事、認識科技及增廣見聞,以保持與親人、朋友及社會的聯繫。

穩健理財之道

常有人關心,究竟要儲蓄多少錢,才可安然享受餘下二、三十年沒有收入的退休生活呢?有理財策劃師表示,退休後每月的需要大概等同退休前70%的支出,假設你現時每個月的花費為5,000元,如果打算60歲退休,便須為自己準備足夠三十年生活的款項,亦即你需要有126萬元的儲備。

但以上分析的限制包括:假設你的居住問題已解決,當中也沒有考慮通脹、個人健康醫療等問題;另一假設是家庭成員的財務不成問題,而個人沒有額外的理財目標等等。善於理財的退休人士可能不用擔心其財政問題,但對理財一

竅不通的退休人士,則須適當控制每月的支出,購買非必需的「想要」物品前應要三思。此外,千萬不要投資在你不熟悉的投資項目、不要輕易被銷售人員打動,有時間可多留意財經新聞,亦可繼續從事一些輕鬆簡單而有收入的工作。

社會的承擔

延遲退休年齡近年已為全球趨勢,本港又可否跟隨呢?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陳章明教授,在本港第一屆主動型興趣博覽會上的致辭,分享了彈性退休年齡的概念,並以新加坡為例,指出延遲退休年齡並未影響年輕一輩的升遷。反而法例實行後,新加坡許多工廠因為多了有經驗的員工從旁指點,工業意外大大減低。另外,美國退休人士協會主席亦曾於2005年做過一項調查,指出退休人士繼續工作,無論有償或無償,對美國生產力的貢獻高達150億美元。事實上,現時許多年屆60歲人士仍然是很有能力的一群,政府及企業大可提供職位,讓退休人士出任一些兼職或顧問的職位等,善用其累積了數十年的寶貴經驗傳承予後輩,實在是一個多贏的方案。

退休無疑是生命歷程中一個重大的轉捩點,除了準退休人士需要很多的準備、調適和適應外,其家人、企業及政府,亦應作出相應的配合及支援,好讓龐大的退休人口活出健康豐盛的人生,不單不是社會的負累,反成為我們的資產!

6 7162期

專題文章

對很多即將或已退休的人來說,退休等同「失去」(地位、身分、收入等),特別對男性而言,工作往往給予個人身分的肯定與價值;若適應不來,嚴重者甚至出現情緒問題。最受影響的,自然是其家人,因此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好好規劃自己人生的後半場,讓自己活得豐盛多姿,也與家人建立更親密健康的關係。

這是全家的事

綜觀來說,退休對男性影響較女性大,因為女性除了工作,家庭中的參與一般較男性多,一旦退休,也較易將生活重心轉回家中。不論如何,退休永遠都不是一個人的事,身邊的家人受影響最大,特別是同住的家人,以下分為三類來討論:

1 . 配 偶

對於退休人士的配偶來說,最大適應是當事人多了時間在家,彼此在許多日常生活習慣上要重新協調。例如退休的是丈夫,做太太的會期望他在家務上多些參與;又因為丈夫多了時間在家,從前一些個人興趣活動也被迫減少,不能常常出外見朋友,一下子很不習慣。

過程中,需要大家好好協調。如果夫婦兩人一直溝通良好,問題還不大,但若退休前兩人已時有爭拗,那麼從前婚姻中隱藏的許多問題,便會逐一浮現,以往因為配偶忙於工作,許多矛盾和不協調可能沒處理就不了了之;可是如今多了相處時間,爭執自然多了。別小看日常生活的「小事」,許多時也可以引起不快和誤會,此時就考驗夫婦二人平日是否有足夠的諒解。

有的丈夫則因為多了在家,對太太有新的發現,才知道原來太太的朋友那麼多,生活圈子那麼多姿多彩。對比之下,可能有點不是味兒,因此做太太的應作出適時配合,多留在家陪伴,彼此多些溝通,坦誠說出各自期望,好作協調。

曾有一輔導個案,做丈夫的有自己的生意,是個很能幹有自信的人,一直是家中支柱,所有大小事情都由他承擔。可是到了六十多歲時,因為身體健康出了毛病,加上自己從事的行業跟不上時代轉變步伐,生意漸走下坡,面對被迫結束生意的困局。漸漸地,那位丈夫變得抑鬱,終日躲在家中,不願出外見朋友,因為覺得沒面子,心中有很大的失敗感。做太太的也很困擾,一方面要面對經濟轉差的壓力,同時也承受角色逆轉的壓力(由被照顧者變成照顧者),一個人揹起整個家(他倆沒有孩子),打點家中一切。最後,因為那丈夫不願意接受輔導,沒法再跟進下去。

總的來說,能否順利過渡退休初期的日子,很視乎夫婦二人一直的相處模式如何。對於那些「底子」好的夫婦,因為兩人關係一向良好,凡事有商有量,彼此體諒,若再加上有共同的興趣和朋友,自然問題不大。現實所見,大多數夫婦退休前都只集中著眼經濟財務上的安排計劃,卻少有考慮彼此日後在相處上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因此鼓勵打算退休的人士,不妨多與配偶討論退休後在家中參與的角色,彼此說出心中期望,有助二人建立更多默契。

2 . 子 女

先說生活上,對於與退休人士同住的子女,影響自會多些,因為那位爸爸 / 媽媽多了時間在家,彼此在許多日常生活的互動細節上要重新適應。即使子女已成年,那位退休父母可能仍不自覺對孩子管這個那個,親子關係可能會出現張力,需要彼此體諒。至於不同住的子女,可以預計,退休的父母會多了探望,又或相約一同吃飯見見面。

對於已婚有孩子的子女來說,自己的爸媽退休有正面的意義,因可以幫忙照顧孩子;對許多年輕夫婦來說,孩子交給父母照顧始終比外人(如傭人或保姆姨姨)來得安心。在這方面,做子女的應事前跟父母討論在照顧及管教孩子方法上彼此的異同,好好溝通協調,避免誤會。做父母的,也要尊重子女的管教方式可能有別於自己一套,免太過「介入干預」,以致不快收場。

口 述 : 梁 欣 恆 臨牀心理學家,半職工作。為能接觸到 不同服務對象而感恩,可以提供幫忙 之餘,更同時擴闊個人的生命;亦為可 以陪伴兒女成長而高興,多謝他們深化 了自己的心理學造詣。

訪 問 整 理 : 李 建 青

不是 的事一個人退休

8 9162期

專題文章

在經濟方面,除非父母本身有一定經濟能力,退休後不需子女供養;否則父母退休,一般而言在經濟上對子女都會增加一定壓力,要負上供養責任。如果父母身體出了毛病,更要負擔額外的醫藥費,倘若兄弟姊妹眾多,大家平均分擔還好些,否則那壓力可不少。

在此值得一提,近一二十年家庭結構出現變化,許多夫婦都遲生孩子,甚至不生;不少新一代的夫婦都不再抱著「養兒防老」的想法了。因著這個社會現象,不少國家包括香港,近日都積極討論延遲退休的議題,原因有幾方面:

一、許多夫婦都遲婚也遲生孩子,加上子女接受教育的時間越來越長,可能到退休時孩 子仍在學,仍需父母供養。

二、許多先進社會都轉型至知識型社會,工作不再以勞動工種為主,這些知識型工作 者,工作較不受身體情況左右,他們除了工作經驗豐富,人生閱歷也多,在培育後 輩上可貢獻甚多。

三、如今醫學及營養比前進步,人均壽命不斷提升,許多已屆退休之齡人士仍健康有活 力,再工作一段日子也沒問題。

關於這議題,實在值得社會各方人士再探討研究。

3 . 年 老 父 母

至於父母仍健在的退休人士,此時正是回饋親恩的好時機,過往忙於工作,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如今正好多抽時間探望和照顧父母。加上他們自己也開始步入老年,也經歷過為人父母的辛勞,對年老的父母自會多了一份明白體諒,故此非常珍惜跟年老父母相處的時間,不想有「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無論是吃飯相聚、看醫生,甚或出入醫院,退休的兒女此時正好可以常常陪伴在側,好彌補以往因忙於工作而忽略了父母。如果父母仍是同住的,彼此可能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因為以往早出晚歸,大家碰面的時間不多;如今多了時間在家,雖自己年紀也不少,但在父母眼中永遠是「小孩」,可能也會給年老的父母「教導」一番,那就要看雙方平日關係是否融洽了。如果彼此關係一直緊張,此時就可能會變本加厲,摩擦增多,須留意一下。

建立個人支柱

對退休人士來說,這個人生階段有幾條重要的支柱,分別是:家庭、金錢、社交和健康。如果能鞏固這幾條支柱,相信過程可以適應得更好。

先說家庭方面,事實上家人關係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並非由退休一刻才開始,不論你是甚麼年紀,都該由「此時此刻」開始,多些跟配偶及孩子溝通,建立一份有默契的親密感。許多退休父母都會幫忙照顧孫兒,那該與自己孩子有多些共識,例如在時間和管教方法上尊重孩子意見,千萬別恃老賣老。

在金錢經濟方面,當然就是早作安排預備,好好部署退休以後的生活安排。如果需要子女供養,彼此更要多多溝通和體諒,因為子女也有自己的經濟擔子,特別已婚有孩子的;如果在這方面弄不好,可以大大破壞家人關係,正所謂「講錢傷感情」。

社交方面,退休人士應擴闊個人的社交圈子,多認識新朋友,發掘新的興趣,甚至投身義工行列。不要害怕嘗試新事物,好好善用時間,為生活注入新意義。不少退休人士發現,以往只顧為生活奔波勞碌,此刻才能真真正正享受人生。

最後當然是健康了,我們都明白健康無價,沒有健康,許多事情都做不了,因此均衡飲食及運動是必需的;當然,越早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就越好了。其實許多人都忽略一點,除了身體的健康,心靈健康更重要。不少人對退休都抱負面想法,視之為一個「完結」,一種「失去」,許多退休人士都會覺得自己沒用,背後其實是對身分失去的一份恐懼(例如從前是某某公司的經理、總裁)。這是一個關鍵的想法,以致大多數人都以負面角度去看退休這回事。想一想,如果我們可以改用另一角度去思考:退休可以為我「賺」回甚麼(如家人關係)?相信心情會很不一樣。

這個城市許多人每天都營營役役為口奔馳,每年卻又有數以萬計工作多年的人(自願或非自願)離開工作崗位,為退休後的漫長生活尋覓方向。無論心中懷著依依不捨,還是那種「終於等到」的退休心情,多少會影響退休者「下半場」的規劃和生活質素。

對很多人來說,手停等於口停,退休意味生活質素的下降。不少退休人士要開始節衣縮食,同時為著日漸下降的經濟能力擔憂;另有些人則為每天多出了八個小時而苦惱惆悵,不知如何打發時間。這些都是一些剛退休或是快將進入退休階段之人的掙扎。

馬 錦 華行年五十六,生於五六年。人稱社工界第二個白頭佬,有人懷疑他是商家,因見商界人士比社工界朋友還要多;更有人懷疑他是政府中人,因經常出入政府總部。年初卸任長者安居協會(平安鐘)總幹事一職,現半義務擔任高級項目顧問工作。

人生後半 

專題文章

10 11162期

家人的配合體諒

如果你家中有人將要退休,以下是一些提醒:

• 要多體諒退休者的心情,彼此多溝通。• 全家人一早事先討論關於退休後的安排(如幫忙照顧孫兒、經濟安排等)。• 若發現家人退休後情緒出現問題,宜儘早尋求協助輔導。若家人不願見輔導,可從其身體狀

況入手,跟醫生溝通協調,向家人提供心理健康資訊或轉介安排,約見社工。因為他們一般 信任醫生的意見,會減低防衞情緒。

• 安排一些退休家人能力做到的「任務」(如照顧孫兒、工作時間內幫忙遞交表格、在家庭決 策上詢問其意見等),讓其自覺「有用」。

• 多抽時間陪伴,如一起到外地旅遊,讓其感受天倫之樂。• 表達尊重,千萬別說「你都沒收入了,不用想了」之類的話。

除了以上各點,不妨請退休的家人作一個工作生涯回顧(Life Review),讓其回看一生對家庭作出的貢獻(有時連身邊的配偶也未必知道對方工作上有那麼多辛酸困難),這樣做有助肯定退休人士對家庭的付出,讓他在家人面前重拾身分價值。另方面,當子女看到爸媽以往工作的辛酸,因著自己也常面對工作壓力,自有一番體會,許多時都會心生感激,並且成為自己的借鏡。在國外,許多例子證明這做法對幫助退休人士過渡適應很有效。

只要想一想,退休其實是人生一個必經的階段,只要從積極正面的角度去看,往往是精彩後半場的開始!

彩更精

面對退休,你有以下的展望嗎?

1. 打算以不同形式繼續工作。2. 愉快地期待退休來臨。3. 對退休有些恐懼。4. 害怕自己退休後會有老人病或很快會死。5. 退休後仍要照顧自己的子女。6. 退休後打算照顧孫兒。7. 退休後會進修。8. 擔心退休後婚姻會出現問題。9. 擔心退休後會變得貧窮。10. 打算去旅行,周遊列國。11. 會繼續參與社交活動,甚至認識新朋友。12. 恐怕退休後會很孤獨。

(1, 2, 5, 6, 7, 10, 11屬正面的退休展望;3, 4, 8, 9, 12屬負面的退休展望。)

尋那未圓的夢

其實退休正好是豐盛人生的開始。剛剛退休的日子,年齡不算太老,若身體仍然健壯的話,實在是選擇過一個全新生活方式的難得機會。起碼每天不用按時起牀上班,可以這裡去、那裡走,與家人配偶遊山玩水。

從前你有很多事情想參與,有很多抱負想實踐,卻被工作霸佔你大部分時間!有否想過,萬一你不幸身故,心中會有遺憾嗎?有未圓的夢嗎?對家人,你覺得有虧欠嗎?問問自己,你有多久沒好好地與家人相處了?這些都是剛退休者起初三個月會面對的困惑。一來可能久已想做的事實在太多,不能輕易作出決定;二來可能老伴一早便已為你計劃了很多長短線旅遊,不知該如何抉擇!

建議你參考管理學大師德魯克的提醒:問問自己在餘生想為自己、家人或社會帶來甚麼改變?只要找到目標,你便可輕身上路,開展新方向!

退不等於全休

退而不休,並不一定是幹回老本行,或是再勞碌工作,為口奔馳。如今很多本地的企業機構都願意為剛退休員工提供繼續服務原公司的機會,就如筆者離開機構的全時間工作後,被某間協會委任為海外顧問服務部顧問,為海外如雪梨和新加坡等地方,提供專業的管理知識,幫助這些地方開展類似平安鐘服務等工作。

事實上每一個人都可善用其退休前已掌握的技能和知識,我便曾建議一間航空膳食公司的退休員工,退休後到老人院擔任廚房的顧問工作,幫助廚師設計一些適合長者胃口的食物。

助人也自助

其實,退休是開展「關社路」的最佳時機。從前工作的日子,我們心無旁騖,集中精力拚命工作,為未來積下點滴;如今人生步入另一階段,理應開展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歷程了。我們可嘗試重新調校眼光,由工作、金錢,轉而協助身邊社區和社會上有需要的人,既可貢獻和肯定自己,亦可惠澤他人。事實上,退休人士仍有很多未發揮的力量,可以燃亮社群,給社會上一些不幸或缺少機會的人帶來一些改變。下面試以服務長者為例,說明退休人士可如何投身義工行列,回饋社會。

加入義工行列的第一課,就是必先對自己有所了解,知道最能感動自己是哪些人,以及自己對哪些機構的需要最有負擔等。不妨問問自己:今天我想為受助者、機構或服務帶來甚麼改變?

因此,你要分辨哪些是可改變,哪些不可以。若能針對可改變的事。從小處入手,花點氣力便能帶來大改變,不但令你有滿足感,也有助你繼續堅持下去;更重要是,可令受助者感受到你那份無私的關愛!

三該兩不該

做義工原是令人開心、滿足的事,可是也有些人開始做義工後不久,便發現跟自己的期望有出入,越做越不是味兒。為了避免有如此情況,投身義工行列前,須注意幾項「應該」與「不應該」:

第一個「應該」是做好心理準備。在你投身義工後,可能會發現機構的行政和表現並非如你想像般理想;例如他們處理一些意見時,須經過多次會議和協調,還要經董事會批准後才可執行。對你來說,可能不明白為何一些提議要經多番商討斟酌,如此費時失事,全無效率?

另一個「應該」是調整心理關口,就是如何面對受助者的離去或辭世。如果服務對象是青年或幼童,你應該為對方不再需要服務而感到滿足,這表示他們已能自我照顧,不再需要機構或你的幫助了!假如你選擇服務長者,就一定要做好心理準備,明白他們有可能在你服務期間與世長辭。當然,你若跟對方相處了一段日子,不捨得是自然的,但亦要學習面對和接受。如果因此心裡感困擾,應主動表達你的需要,從而對症下藥,幫助自己及早渡過這個心理關口。

更重要的一個「應該」/「不應該」是:應該自我警惕,不應該與受服務者建立超乎工作或服務以外的關係。若遇到受服務者向你索取任何東西,不要隨意應允或給予。一個合宜做法是,在得悉對方需要及得到對方同意後,將這些需要和情況第一時間向機構或事工負責人轉述,讓該機構能作適當跟進。

12 13162期

專題文章

還有一個「不應該」是,若你對服務機構或事工有甚麼意見,不要私下向友人表達不滿,而是直接向負責的同事反映,讓他們能了解情況,決定如何跟進或改善。如果你仍是無法理解或接納上述可能出現的不歡情況,唯一可做的就是暫時讓自己休息一段時間,養精蓄銳,選擇另一服務機構。

要謹記,我們加入義工行列,不是要求成就、被嘉許、認同等感覺,而是把握機會,貢獻自己,透過參與和身體力行,向社會上有需要的人表達你的關愛。

沒誰比得上家人

退休後時間多了,正好趁機改善增進家人之間關係。試想想,你有多久沒有與子女好好閒談,或是與老伴拖手漫步了?還記得楊牧谷牧師曾在其著作中提醒,即使是老夫老妻都不可停止拍拖,讓彼此有時間和空間傾吐心事,增進雙方了解和體諒,以致關係更密切。

如今放下工作,你大可善用每天多出的時間與家人相處,例如跟老伴到鄉郊一行,重回一些童年時常到的地方尋覓童年夢,甚或探訪一些常常掛心卻一直沒時間探望的親人。其實可做的多的是,不要只是一味參加一兩天的短途美食團,因為年紀不輕,真的多吃無益,更可能會引致「三高一低」呢!

此外,你甚至可以給家人帶來驚喜,為他們烹調一頓期盼已久的美味佳餚。可記得當孩子還小,工作仍未那麼忙碌時,你給他們弄香脆煎蛋,他們臉上是多麼的滿足嗎?其實要促進家人間關係,方法有很多,你不妨自己想些點子,為家人帶來驚喜,讓他們知道你寶刀仍未老。

特別要提醒一點,別因時間多了,因而對家人「過分」關注。適當的好奇和關心是好的,卻要適可而止,以免成為人見人怕的「家中看更」。還有,千萬不要惹廚房的原主人──你的老妻生氣,可能你原意只想幫她執拾一下,卻意外地丟了她存放在廚房隱密處的「私己」;又或是將她獨有存放次序的食物配料掉轉,以致下次甜吃變了鹹味!

更多與神親近

退下火線,也是你改進與神關係的大好契機。可想過,自己有多久沒好好坐下來細閱神的話語?此刻正是再次經歷祂與你同行的機會,因為日子不用再匆趕。嘗試按序靈修,讓習慣了忙亂步伐的自己停下來,慢慢細閱經文,讓神的話滲入心田,思想神想藉此經文向你說甚麼。多讀聖經,多與神說話,讓祂的聖靈來感動你,好能按祂的心意而行!

此外,除了參與外間的服務機構做義工,你也可撥出時間陪同教會牧者探訪各會友,回教會幫忙做些行政雜務,又或是協助帶領查經班、團契聚會及祈禱會等。事實上,不少退休人士身體仍很健壯,加上人生閱經豐富,對教會而言,實在是另類的「生力軍」。

你甚至可考慮報讀短期的神學課程,打穩信仰基礎,以隨時接受神給你的新差使,被主所用去服侍別人。或者可找些時間,到海外或國內探訪一些宣教士。許多在彼邦孤軍作戰的宣教士,正需要你給他們具體的支持!

總的一句,讓我們豐富自己的退休生活,正面看這必經的人生階段,心態由「被動」變為「主導」,規劃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14 15162期

專題文章

見證分享

16 17162期

小 婦 人丈夫退休了丈夫退休了!對勞累了大半生的丈夫來說,從工作上退下來可是期待已久的事,因為終於

可以真真正正過一些悠閒日子。作為太太,我也一心想著可以重拾過往因為生活忙碌而錯失了的二人世界美好時光。

沒料到,小如吃甚麼早餐,買甚麼菜等瑣事,竟也可以成為我倆的爭拗,實在始料未及。以前各自忙碌,自己一個人去買菜,安排家中各事項,丈夫根本沒心力去理會。現在朝夕相對,不是「日久生情」,而是摩擦多了,發生不愉快的事情也多了。慢慢地,我發現丈夫變得敏感,容易有情緒,特別是當別人逆他意的時候,他會立時表現不滿,比以前更執著,更堅持己見。有時為了坐地鐵還是坐巴士,帶外衣還是不帶外衣,我倆也可以執拗一場。

曾經有朋友說過,退休的日子最重要的是有「三老」:老本、老友、老伴。這說法提醒我們珍惜眼前人。孩子長大了,有他們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閒來一班老友歡聚,固然是賞心樂事,但最終、最接近、最多時間待在一起的,還是身邊的老伴。那麼,怎樣珍惜眼前人呢?怎樣可以讓彼此享受一起的時光呢?

像談戀愛一樣,一切從認識退休後的丈夫開始吧。試想想,一位退休男士,他得了甚麼?又失了甚麼?簡單來說,丈夫放下了工作,也就是得了時間,可以做之前沒有時間做的事情。只是,習慣了朝九晚八的工作生涯,一旦退了下來,要好好安排多出來的時間,讓日子過得充實,原來不是想像那般容易。

最初的日子,丈夫每天醒來都閒著無事,看得出他心裡很是失落。此外,放下了工作,沒有了職銜,對他的自我價值和身分,確是一個挑戰和考驗。無可否認,許多男士的自我價值都建立在「一家的經濟支柱」這個事實上;再者,從前在工作上的建樹,被同事肯定,被僱主賞識,這些都是他對自我身分肯定的一部分。如今丈夫退休,這一切都只成為回憶。

丈夫工作多年,屬於管理階層,可能因為習慣了吩咐下屬,下屬也對他事事聽從,故此他不自覺將這種態度帶回家裡。退休後的丈夫,會特別敏感別人是否對他尊重。當他建議一些事情而我不認同時,他的反應可能比以前更大,稍為逆他意,他就感到不被尊重,因而容易觸動情緒。其實,兩個人生活在一起,很多爭執都是一些跟衣食住行有關的瑣碎小事。是以我漸漸細心留意敏感丈夫的反應,經常提醒自己:「究竟甚麼才是最重要的呢?是彼此執著的事情,還是我倆享受彼此一起的時光?」

回想丈夫剛剛退休的那段日子,因為經常一起外出,少不免對他的衣著稍為多加注意,偏偏他經常不是上衣少扣一粒鈕,就是皮帶少穿一個褲頭扣。每當我提醒他,丈夫總是露出不快的神色,有時更故意不去改正。結果,我們往往就是因為這些小事情,弄得大家都很不愉快。後來我決定選擇不再「干預」,以免自討沒趣,破壞關係。記得有一回外出,我又習慣地看了他一眼,發覺他又少穿了一個褲頭扣,還沒開聲,他已經急急的回道:「看甚麼?」我立時把到了嘴邊的話收回,然後報以一個微笑,說:「我在看我的英俊老公呢。」說罷,就牽著他的手出門去,心裡一面提醒自己:最重要的是兩口子開開心心的在一起,管它甚麼褲頭扣不褲頭扣,反正褲子還沒有掉下來呢!

很多退休人士都喜歡緬懷過去。只要有聽眾,他們便會侃侃而談。事實上我們作妻子的,正正是丈夫最忠實的聽眾。如今兩人閒談時,我會常常鼓勵丈夫分享過往工作的日子,說說他自豪的事情,我積極聆聽,不時說些給予肯定的話。如:「你真是一個好上司啊!」、「08年的金融風暴,你可以穩定公司的財政狀況,真的一點不容易啊!」、「就是因為你願意幫助同事,不計較得失,所以你退休之後,同事們都跟你保持聯絡。」做太太的,若能對丈夫在事業方面的表現作正面評價,會有助他進一步肯定自我的價值和身分。

此外,因著丈夫多年來為家庭的付出,特別是作為家庭經濟的主要供應者,我們為人妻的實在應該多去表達肯定和欣賞:「我們現在可以享受安穩的生活,也是你多年來努力的成果。」、「過去你那麼拚命工作,現在孩子都長大了,該是你享受人生的時候了。」儘管丈夫對家事不熟練,也可以多邀請丈夫參與,並適時表達對他的感激,以肯定他的幫忙,例如說:「以前只我一個人買菜,每次都要拿著重甸甸的東西回家,現在有你幫忙,真好!」、「有你幫忙洗菜,這頓飯很快就弄好了。謝謝你啊。」等話,正如箴言二十五章11節說:「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

願主讓我們作妻子的,有智慧洞悉丈夫面對退休生活的心境變化,能以一顆溫柔的心,體貼丈夫的需要,幫助丈夫面對人生新的一頁,找著生活目標和方向,並建立健康的人生價值。

18 19162期

身體健康

只想

火星人遇上了金星人,

大家努力指手劃腳,

希望對方了解明白。

弄了好半天,只見對方

眼神似懂非懂,

大家都不禁有點喪氣……

夫婦大不同

每次丈夫去醫院探望完病榻中的會友後,回來都會百般感慨地說:「真是要下定決心少吃肉類,多做運動,健康真是最重要的啊!」可是過一陣子,他又會忘記自己的話,因為晚上他要不是要開會,就是飯後已累得窩在沙發上看ipad,說好了的飯後二人散步計劃,又一再告吹。

中年男性對運動的態度可以有兩個極端:一部分人非常熱愛運動,無論是毅行者、馬拉松等挑戰自我的活動,都積極參與,絕不會錯過;另一些則是「零」運動,因為日間已經習慣長時間坐在辦公室的冷氣間內,下了班也只會在家上網看電視,有時則是工作至半夜才下班,回家便倒頭大睡。丈夫毫無疑問屬於後者一類。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還會一有空就帶她們到公園玩,或到沙灘堆沙。現在孩子長大了,大部分課外活動都在學校裡進行,作父母的責任就只剩下接送往返,中間的時間就是逛商場,甚至找家茶餐廳歎咖啡。

不過自上個月開始,丈夫每在飯後都隱隱感到腹間脹痛,起初還以為是吃得太飽,後來痛楚一直不減,他就開始擔心起來。這時,他想起跟同學相聚時大家聊天的話題,不是說那個同學患了脂肪肝,就是這個有高血壓。大家都得接受現實,中年人身體機能開始衰退,症狀紛紛出現。於是席上各自分享甚麼食療最有益,甚麼運動最有效等,整晚就像一個中年體檢分享會。

米 路全職家庭主婦,專責照顧兩個活潑好動的女兒,身兼保姆、司機、補習老師、鋼琴老師⋯⋯原本溫柔爾雅,當了母親後說話聲浪越來越大,逐漸成為家中的教官。 我跟丈夫說:「擔心也沒有用,倒不如趁機做一次全身檢查,根據準確數字來了解自

己的身體狀況。」我這樣提出,是因為每次我提議他去做體檢,他都推說沒有空,或說要先減磅再去檢查。這次持續的腹部不適,讓他再也沒有藉口不再體檢了。於是打鐵趁熱,我立即替他預約了區內醫療中心的健康檢查,可惜當日要接送女兒去學琴,未能「押送」他到診所,只讓他獨自前往。

做了體檢後,丈夫預約了醫生於兩星期後看報告。就在這段日子的某一個晚上,孩子都上牀睡覺了,丈夫突然轉過來跟我說:「我只想身體健康,這樣才可以跟你攜手終老,我們還有很多計劃要完成啊!」

說到我們的計劃,就是等兒女都長大離家,自己又年老退休後,在離島找間小小房子居住。每天彈彈鋼琴,看看書,一起煮飯燒菜,看我們都喜歡的電影。原來他在體檢中的反省,竟然不是關注自己的健康,而是擔心能否跟我共度老年的生活!

老實說,能跟伴侶攜手終老,雙方都健健康康,實在是很大的福氣。看著諾貝爾頒獎典禮上,高錕太太領著像小孩子般的丈夫上台接受獎項,獲得殊榮也不自知,確實叫人傷感。我也目睹有不少恩愛夫妻,其中一方未屆六十便已身患重病,甚至病重離世,二人年輕時一起努力耕耘,年老卻不得共享福樂。

我聽了他的說話,心中一暖,非常感動,便擁著他說:「我們現在珍惜對方,就已經是天父最好的恩賜。至於老年的計劃,可以視為bonus,是額外的,別太擔心啊!」感恩的是,最後體檢報告說他只是胃部消化不良,要吃得清淡些,多吃點蔬菜,脹痛自然就會消失。至於那些高脂、高膽固醇、高血壓問題,幸好都未曾出現,只是身體過重了點。醫生的建議也是老調子:每天至少做三十分鐘運動,少肉多菜,控制體重。

自此之後,有一首流行曲叫《身體健康》,就成了我們夫婦間的「暗號」,每當他閒懶不想做運動,我就會唱出這首歌來提醒他,這曾是他對我的承諾呢!

我只想身體健康,我害怕你要照顧我擔心得出一臉倦容,而我病牀中反悔內疚,令你太心痛;我只想身體健康,要活到過百歲不需拐杖都可跟你相擁,不忍你勞碌的照料我,受了這種切膚之痛。

   ──張衞健 《身體健康》

20 21162期

男人不易說感受,

許多事情都放在心裡;

又或許,他們只想

跟信任的人說出心底話。

男人 事「深」 火 日 比從與兒子的相處中,感受到天父對我的愛;從與妻子的相愛中,明白到真正的我;從與天父的相交中,學習如何成為一 個男人。

作與

工作往往佔去我們人生的一大部分。事實上,不計睡覺的時間,許多男人跟同事相處的時間比家人更多。更可悲的是,我們的心思意念也常被工作的煩惱充斥著,以致不自覺地將工作上的話題與情緒帶回家中,影響了自己與家人的關係。

我便是其中一個「受害者」,因著缺乏一個正確的優先次序,我永遠將工作放在家庭之前。再加上那時候我未懂得放手依靠神,常靠自己的能力去應付工作,最後弄至身心疲累,也大大影響了家庭生活。在許多人心目中,家本該是一個令人休息得力的地方;偏偏我卻體會不到。

回想結婚初期,我和太太就像兩個獨立個體,只是居住在一起吧了。我依然繼續埋首自己的工作、興趣與事奉,最初大家似乎也相安無事。那時我剛剛升了職,很自然地,我將更多時間放在工作上。下班以後,我仍然經常留在公司繼續工作;有時又會因翌日是假期而帶一些文件回家處理。

當我完成一份又一份的文件,心中會有成功感,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有時上司也會在同事面前讚揚我,

說我下班後仍不介意留在公司工作,我遂成為了同事們的榜樣,感覺有點

飄飄然。漸漸地,我更努力地工作,繼續從工作中追求一份滿

足感,以及別人對自己的肯定;卻沒察覺到,我竟忽略了身邊的太太,不再花時間去培養彼此間的感情。我一心以為,夫妻之間的感情發展是理所當然的。

如此的生活模式維持了三年時間,直至我們的兒子出世後,問題便一一浮現。由於要照顧孩子,我們的時間和心力好像遇上黑洞般被兒子吸去。可笑的是,我這個作父親的依然沉醉於以往的日子中,繼續埋首工作,有時晚上更要加班;到放假的日子,就只顧沉醉於個人興趣中,將照顧兒子的責任都推給太太和媽媽。

我猶記得,那時媽媽常特地跑來我們的家幫忙照顧兒子,而我卻在房間內上網,累了便到客廳跟兒子閒聊幾句,便又再返回房中。故此,直至兒子兩歲多,我從未試過獨力照顧他一整天。說來慚愧,我不是不能,而是不願意吧了。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太太內心的怨氣也逐日加增。她不時會抱怨我只顧著工作和自己的興趣,卻從不幫忙照顧兒子和處理家務。再加上她和我媽媽在照顧兒子事情上有差別而產生分歧,使我陷入婆媳二人的矛盾中。再者,我們為了方便媽媽前來幫忙照顧兒子,因而租住了一間鄰近媽媽住所的細小房子。如此種種,再加上狹窄的居住環境,我和太太就像活在壓力煲裡一樣,彼此關係隨時一觸即「爆」。

隨著公司的發展,我工作上的責任也相應加增;除了要處理日常工作,更要處理人事的問題。我是一個不懂得表達情緒的人,也害怕面對衝突;因此每當面對與同事及上司的分歧和紛爭,我會不知所措,內心感到無比的壓力。太太一直是我的傾訴對象,差不多每天都聽我「報導」工作上的種種苦況。猶記得有一次,我在飯桌前跟太太談及與同事的工作情況時,我越說越憤怒。就在此際,兒子嚷著要我們與他一起玩,那刻我忍受不了他不停的吵鬧,於是大聲喝止他,兒子受驚怔了一下,然後便放聲大哭,太太見此飛奔向兒子,趕緊擁抱及安慰他。

我坐在飯桌前,看著眼前的兒子與太太,感覺雖然彼此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但我卻從來沒有真正去融入這個家庭中。我一直只看重自己的工作與私人空

間,沒有體諒和理解太太獨力照顧兒子與打理家務的苦況,更從沒有擔起家裡做「頭」的責任。頃刻,我感到十分

內疚和自責,過了一會,當情緒平復一點以後,我走到兒子面前向他道歉並請求他原諒。只見孩子

笑著臉對我說會原諒我,我真的感到一份全然的安慰與釋懷。

後來,太太主動與我傾談此事,並且表示會接納我。這叫我感受到一份無條件的愛,就正如天父那份愛一樣。那一刻,我內心確實很感動,因為我常常聽到「愛」,但真實而深刻的感受到,這是頭一次。……(待續)

(上)

爸媽自修課做父母確是一門功課,

沒有天生就懂這回事,

不管你是新手還是老手,

讓我們虛心學習,做孩子

一生的好老師、好朋友。

22 23162期

區 祥 江自命擁有一顆敏銳的心,愛透過寫作整理自己的人生體驗。人到中年,厭倦於無盡的會議和行政工作,決意投身教學。輔導、寫作和教學,是他人生這階段最得意的事奉組合。

多謝天父賜下兒女給我們,讓我們為人父母可以經歷愛與被愛,看到生命的轉化和成長;也讓我們體會到流淚撒種、歡呼收割的那份喜悅,並更明白天父祢愛我們世人的心腸。阿們。

爸媽禱文

我們一家已經有三年沒有在暑假一起去旅行了。兩個女兒今年大學畢業,是安排一家人到外旅行的大好良機,因為日後她們工作了,就較難有一家人都可以抽空的長假期。適逢我應邀到

北歐主領北歐華人的聯合夏令會,七月初我跟太太先到瑞典領會一個星期,七月中三個兒女就與我們會合,展開三個星期的北歐之旅。

因為是自由行的緣故,家人之間就要彼此分工和配搭,這給我一個很新鮮的體驗。太太喜歡看旅遊的雜誌和書籍,她是整個旅程的策劃人,二女兒曾有半年時間在北歐作交換生的經歷,她就協助母親安排行程,訂旅館和火車票。大女兒是姊弟間的領導,由她負責照顧弟妹的行李、交通的安排,因為她是個精打細算的人,最後三姊弟順利地跟我們會合。至於最小的兒子,是個電子娛樂的高手,故他負責帶ipad等電子用品。

至於一家之主的我,主要責任是管錢,在遊覽的時候大多數走在前頭引路,或作時間的控制。行動起來,一家人就像一個團隊,各自有自己的崗位和責任。這趟旅程,跟兒女年紀還小時出外旅行的感覺很不一樣,當時我們夫婦二人是主要的策劃和執行者,要照料他們的起居,甚至是相處上的爭執,如今眼看兒女都長大和成熟,心裡實有無限的感恩。

七月是北歐的旅遊旺季,因此預訂旅遊區的旅館十分困難,記得出發前,仍有兩天逗留在挪威Bergen的行程未有旅館安排,我們一心希望到了當地能找到。最後,這個大家要共同面對的難題,促令我們發揮家人團結合作的精神,不論是上網找資料,乃至找到旅館後落訂、交費等事情,都是我們彼此齊心協力的成果。

因著要省錢,我們有幾天時間住在青年旅館,最經典的一晚是住在一間有32個牀位的房間,感覺有點像去了夏令會的營舍,跟這麼多陌生人一起睡覺,我還是第一次呢。晚上房友睡覺時發出的鼻鼾聲活像一首交響樂,也成為我們家人聊天談笑的話題,這些共同的經歷,無疑將家人凝聚在一起的「強力膠」。

回說北歐夏令會的參加者,多是來自幾個北歐國家的華人,可能自己是講員的緣故,會後有不少滿有愛心的弟兄姊妹,主動提出作我們一家的導遊,甚至借出自己的房子給我們住,加上當中不少人都在當地做餐館生意,故此不時請我們一家吃飯;我們一家人切切實實地一起經歷了神的供應,並主內弟兄姊妹愛心的接待。

還有,我在哥登堡的教會要負責講道,因此孩子們都坐在席上現場聽我講道,那次的感覺很特別,因為平日自己在外事奉,大多數只是自己一個人。這次讓孩子有機會看到自己的爸爸是一個事奉神的人,並有神的恩典包圍保守,心中盼望這對他們是難得的一堂屬靈課。

回程時我們有機會停留上海,所以結果有三天留在上海遊覽。我們照舊繼續自由行,上海的鐵路系統很龐大,有很多線路,我們大多數的旅遊點都可以乘鐵路直接到達,所以全家人就買了全日通的車票,然後就展開我們的上海遊。我的大女兒看地圖很有本事,錯綜複雜的鐵路網都難不倒她,因此上海的旅程就由她全權安排和作指揮,我就乖乖的任由她帶領;身為父母,箇中的感覺很特別。是的,兒女真的長大了,甚至能反過來照顧自己,引領自己,我從中看到生命的循環,是一種施與受的循環,原來上帝設立家庭,是讓我們經歷到愛的循環。

旅行完了,兒女們也在各自的facebook上留下許多美麗的相片,跟他們的朋友分享旅行的喜悅。在這個電子時代,照片是廉價的。數一數,我們竟拍下了二、三千張照片,就算朋友到訪要跟他們分享,也只可以精選其中一些。太太仍然停留在硬照的年代,最後她挑選了四百多張相去沖曬。兩個女兒有一好主意,她們挑出最難忘、最美麗的二三十張照片,再用一個很大的畫架裝裱起來,掛在家中一個顯眼的地方。如今每經過看看,也教我們回味不已,是的, We are family!

一 旅行 家

林 之 芝文化工作者快樂寫作 / 文字分享 / 榮神益人

一刻亮光上帝是眾光之父,

一切美善智慧都從祂而來,

只要人謙卑打開心懷,

定能得著啟悟。

24 25162期

先來說兩個故事。

故事一:一個老闆同期請了三位實習生,三人在試用期間,工作表現都很好,但職位只有一個,老闆在三人中不知選哪一個才好。於是,他想了一個方法。在試用期最後一天,他把三名實習生叫來,請他們跟進一個早前收到的訂單,訂單只是一個顧客訂了一部他們公司出產的東西,價值不過一千元。

三個人接過老闆的吩咐,立即工作。然後,在差不多下班的時候,老闆叫來三人,三人中有一個還未返回辦公室。其中二人向老闆匯報。

甲說:「老闆,我發現你給予我的訂單資料有錯誤,我按訂單上的電話打去,那個電話是空號,打了好多次,電話都無法接通。」甲說時滿神氣的。然後乙說:「老闆,我發現你給予我的訂單,電話一直打不通,於是我按訂單的地址去了一趟,找到那地址,但訂貨的顧客搬走了,那地方人去樓空。故此訂單無法跟進。」乙說來比甲更神氣。

老闆聽後,只是點頭。突然,有人在外扣門。老闆請他進來,那是第三位練習生。只見他進來時,頭髮也亂了,氣急敗壞的樣子。

他急忙地說:「老闆,不好意思,我遲了回來報告。因為訂單上的電話,我一直打不通,於是,我就走去訂單上的地址看看,發現那個客人又搬走了。於是,我在附近徘徊,看看能否碰上認識客戶的鄰居,問了好久,終於問到客人的新地址。我連忙趕去,真的找到客人。我見客人有興趣,於是我又向他介紹其他產品,最終他多訂了一千件產品。」

故事二:又是一個老闆,又是同期請了三位實習生,三人在試用期間,工作表現又都很好,但職位只有一個,老闆在三人中不知選哪一個才好。於是,他想了一個方法。

你選擇,

在試用期最後一天,他把三名實習生叫來。老闆說:「今天是你們三位的試用期最後一天。感謝你們這段時間的幫忙,但抱歉,因為公司的發展方向有變,所以,無法正式聘用你們,但請你們好好完成今天的工作。」

三個人都好失望,無奈地返回自己的座位。甲越想越氣,立即收拾東西,放下半天的請假紙,就離開公司了。

乙見到甲走了,心裡也意興闌珊,但擔心人事部會扣起自己今個月的薪金,於是,怎樣也完成當天的工作。不過,那天碰巧是他值夜班,他心想,沒理由最後一天都要值夜班如此笨吧?尤其是夜班要等到日班的同事來接手,夜班工作是最辛苦的了。於是,乙請求丙跟他調更。丙見這是自己在公司最後上班的一天,就好好把工作做妥,交接也務要妥當,免接手的人有亂子。於是,丙答應了乙替他值夜班。

甲、乙都相繼走了。丙則工作至翌日早上,跟接更的同事交待妥當,正準備離開公司時,人事部的經理內部電話來了……

雖然兩個故事都沒說結局,但聰明的讀者當然知道,最終是哪一位實習生獲得職位。

這兩個故事,不是甚麼求職寶典,也不是單純討論甚麼工作態度,而是想跟大家分享,原來我們對事情的反應,或是我們做甚麼不做甚麼,影響我們最深的,是我們怎樣看一件事。我們怎樣看、看見甚麼,直接影響我們的行動。

第一個故事的甲和乙,他們都有努力地去做老闆託付的工作,一個打了一天的電話,一個打完電話還去相關地址確認。但他們二人看到的,是關了的門、不通的電話、人去樓去的地址,都是此路沒有可以再通的了,都是絕了的路。

惟有丙,他看到的,電話及地址確實無法讓他找到要找的人,但那人曾住在那裡,一定有可以找到他新地址的線索,故事的結局是真的給他找到了。不過我亦相信,就算他最終找不到,老闆最後也會留任他。因為他看到出路,縱或這道門那道門關了,總有一道沒關上的門。就是這份信念,讓他不會把失敗放大到阻礙自己前進的石頭。

至於第二個故事,我們會好容易就指責甲和乙沒有責任感,但在一個失望甚至無望的境地,是否真的可以堅持到底呢?我們先勿論他們對或錯,但肯定的是,甲乙看到的,是明天不用再上班了。至於丙,他當然知道自己明天不用再上班,但他看到的,是自己今天仍然在上班,自己仍然是公司的職員,老闆的最後吩咐,不正正說明他們今天仍是這裡的職員嗎?

說完兩個故事,不是要高呼要努力、不要放棄此等口號,而是當我們看見一道關上的門,甚或一道又一道的門都關上了,我們可能無法打開關上了的門;但我們可以選擇不閉上眼睛,以免看不見,不知何時,在不遠處,有一道正為你開啟的門。這不是自我催眠,而是我們經歷了人生中上帝大大小小的恩典之後,祂給予我們的應許與信心。

所以看見

26 27162期

林 榮 樹 牧 師香港宣教會恩磐堂主任牧師、香港中文大學崇基神學院教牧事工部副主任(名譽)、福音證主協會事工顧問

從國民教育爭論看 基督徒的「愛國」7月29日有數以萬計市民上街遊行,反對政府決定注資5.3億元推行國民教育科。該科

將於今年9月率先於小學推行,而為配合學校的準備,將設有「三年開展期」(註1)。在政府表示不擬撤回「國民教育」之後,事件便不斷升溫,由8月底三位中學生(「學民思潮」成員)開始絕食,及後陸續有教師、家長、大專講師等加入絕食行動,更有不同教育界團體和多間院校的大專生相繼發起罷課;亦有學校在其官方網站發表立場,表示學校不會在本學年把「德育及國民教育」獨立成科及列入上課時間表內(註2)。至於教會界也有成員表示不支持政府的計劃,而打算自撰課程(註3)。特首梁振英先生雖然已於9月8日宣佈撤消三年開展期,交由辦學團體自行決定是否開展科目並獨立成科(註4),但始終沒有正式撤消國民教育,令反對者對政府的決定仍有保留。

近日香港的社會事件 / 政策變得越來越複雜化及政治化,而新政府(由特首領導的統治班子)至今還未獲得市民普遍接納,此時偏又遇上這個政治及教育上特別敏感的議題,令社會與教會,特別是家長們頓起戒懼之心,勾起他們對下一代成長恐懼與焦慮的神經線。

要較客觀地審視這個議題,我們首先要立下相關的關注 / 關鍵點。簡單來說,我們要弄清楚國民教育是否洗腦教育?目標是否旨在「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又是否在吹噓國家成就以達到染紅赤化香港下一代?這起碼涉及兩個問題:

1. 愛國是甚麼一回事?基督徒愛國論的聖經基礎 / 內容是甚麼?換言之,國民教育若然是為建立對國家 / 民族的愛,這是否公允?甚麼是可行?甚麼不可行?

2. 這教育過程 / 內容的倫理道德考慮是甚麼?「推銷」愛國是對是錯?教會內外已就這些問題發出不少聲音,甚麼是好是對亦頗明顯。篇幅所限,個人只專注於信徒與堂會牧養上的指導。

香港從噤若寒蟬完全不談政治的殖民地日子,過渡到回歸祖國成為一個特別行政區,已有15年時間。香港的地位已起了重大變化,經濟民生方面漸與南中國(起碼與粵澳、珠三角)融為一體。在心理上,不少港人仍未自覺是中國人,仍想兩制高於一國。香港雖是特區,但其是中國一部分的客觀身分已經確立,因此國民教育是必然會發生的事。中國政府想令香港人愛國甚至愛黨,這教育是他們志在必行的。

筆者曾居美近20年,參與過美國的中學教學與陸軍後備軍官的訓練,親眼見過這國家如何推行愛國教育。自己讀社會科學的日子,亦曾經從社會學、政治學及人類學的角度分析這教育過程,例如:中小學課室會放有國旗與州旗;在球賽前播出國歌,眾人站立齊唱後才開賽;向官兵灌輸為國犧牲的「洗腦」教育(相信不少國家的當兵訓練也是這個模式)……

故此有人說美國(或其他國家)沒有愛國 / 國民程序,這似乎不是事實。因此,我們可預計,無論港人接受不接受國民教育,國家都事在必行,只是時間問題。因此,關鍵不再是否決、拒絕國民教育或發起抗爭,而是如何尋找空間,令港人的想望與國家的目標不致對抗,將南轅與北轍拉近一點,減少勞民傷財,而能提升不離史實又合情合理與情理兼備的國民教育(註5)。其實任何國家的國民教育,以美國為例,都會聚焦於國家強項,「唱好」自己以提升國民的自豪感甚至優越感(但這應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而非揚己貶人)。香港人對這議題的反應,正正反映了對祖國未有普遍性的認同。

至於基督徒的愛國 / 國民教育,與外間有甚麼不同呢?讓我單從基督徒的身分著墨,事實上我們有 「 三民」的身分:

1. 地上的國民 / 公民2. 地球 / 世界的公民3. 神國的國民 / 子民

所以,愛國教育要涉及與建立這整合的「三民」身分,正如教會一直以來的教導,我們不單要效忠地上的城邦國家作其良好的公民,還要成為神國的忠心子民,因為神的城與國是永恆的(啟21-22);萬主之主、萬王之王應該是我們終極的效忠與愛戴對象。近年全球漸趨一體化,更令我們感到世上各國其實都是地球村的一員,小我與大我之思,不容忽略,故兼顧「三民」身分之國民教育才是最上選的教材。

《天倫樂》訂閱 / 奉獻表格 如欲訂閱《天倫樂》家庭雙月刊雜誌,請填妥下表,寄回或傳真至《天倫樂》編輯部收。地址:新界荃灣沙咀道52A號皇廷廣

場19樓(19/F King Palace Plaza, 52A Sha Tsui Road, Tsuen Wan, New Territories, H.K.),查詢電話:2725 8558,傳真號

碼:2386 2304。

姓名:(中) (英) (先生 / 女士)

地址:

電話:(家) (公司) (手提)      

傳真:  電郵:

所屬教會:      事奉崗位:

取得本刊物途徑 / 推薦人姓名: 讀者編號(如有):

是否願意收閱 《 天倫樂 》電子版? □ 要 / □ 不要

婚姻狀況: □ 單身 □ 已婚 □ 父 □ 母 結婚日期: 年 月 日

子女出生年份: 1. (子 / 女) 2. (子 / 女) 3. (子 / 女)

請選擇:

□ 本人樂意訂閱《天倫樂》,隨表格附上一年費用港幣$90。

□ 本人並願意奉獻支持下列的天倫樂家庭事工(奉獻滿 $100可在香港申請豁免繳稅):

○【祝福香港家庭—— 送贈一年共6期】$130(支持出版經費)x   個家庭 =$

○【祝福國內家庭—— 送贈一年共6期】$130(支持出版經費)x   個家庭 =$

○「生命價值教育──兒童課程系列」研發及培訓經費 $

○ 開拓多元化電子及流動平台,配合傳統培訓及出版事工,為讀者提供全面的資訊支援和互動交流空間$

○ 夫婦 / 親子關係課程及學習活動 $

○ 家庭事工營運經費 $

〔 □ 每月定額奉獻 / □ 每月不定額奉獻 / □ 按需要奉獻 $ 〕

繳付方法:(如以信用卡付款必須超過$300)

□ 劃線支票,抬頭「福音證主協會有限公司」或 Christian Communications Ltd.

□ 存入香港匯豐銀行戶口:018-2-104174〔請把入賬收據寄回本會〕

□ 自動轉賬,請將直接付款授權表格寄給本人。

(本人地址: )

□ 信用卡付款 〔填寫下表傳真至(852)- 2386-1804〕 * 請選擇: □每月自動過數 □單一次過數

請在本人信用卡戶口記賬港元 / 美元 $        卡有效期至   月    年

Visa / Master號碼: ﹣ ﹣ ﹣

持卡人簽署:            正楷姓名:

日期:

(162期)

全年預算奉獻:$

28

我們也要奉勸做家長的,要好好善用現時香港科技資訊完全自由的空間,向子女灌輸較全面的歷史事實與事件的真相,還要著意為他們建立起個人獨立思考與反思能力,有如〈使徒行傳〉庇哩亞的肢體。保羅稱許庇哩亞肢體為「賢」,是因為他們有開放的腦袋,願意細心聆聽和研學求證。「庇哩亞人比帖撒羅尼迦人思想開明,他們熱切地聆聽保羅的話,天天查考聖經,看保羅和西拉所教導的是不是真理。」(參使徒行傳十七章11節 《新普及譯本》)

當年我居美時,曾目睹與經歷美國民主的實況。我感到在西方國家民主之所以「行得通」,是因為當地教育普及,通才的大學教育很普遍。或許有人認為此等教育並不高等,但起碼有思考能力的基本培育,再加上美國人崇尚個人主義,鼓勵獨立思考,因此美國成為民主政治的溫牀;反之,港人推崇亞洲式集體主義(Collectivism),不利於發展獨立思考。若然沒有獨立思考,我們的下一代便難免被洗腦教育。

所以,不論是信徒家庭與教會,還是在教育界佔舉足輕重地位的教會學校,都應及早充分利用現時可以自行炮製課程教材的自由,建立 「 三民」國民教育的內容,培養子女學生獨立反思與對談的能力,以致下一代成為體內流淌著豐盛生命與赤紅熱血,愛神愛人(大我)愛國(小我),擁有天國心的香港 / 中國人。

(P.S. 執筆的是我,但多謝各教牧同工的寶貴意見,以體驗隊工的可貴,文責當然由筆者自負。)

附註:1.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表示已經過諮詢,並已計劃部署,國民教育必會推行,政府亦因此被批評為漠視民意。2. 參考〈聖保羅男女附小不推國教科〉一文,星島日報,2012年9月5日。3. 詳情及各宗派學校的反應見《時代論壇》1300期,2012年7月29日,頁1表列。4. 參考〈梁振英宣佈國教不設三年開展期〉 一文,星島日報,2012年9月8日。5. 筆者無意倡議基督徒一定要做順民,只是提出從國家發展與客觀環境得來的立論。

數萬人於2012年7月29日上街反對推行國民教育科(原載於《時代論壇》每日快拍(網上版),2012年8月5日。已獲《時代論壇》授權轉載,網址:http://www.christiantimes.org.hk。)

文:風信子  圖:盧偉翔

珍 惜 資 源 , 閱 讀 後 請 轉 贈 他 人 。

老伴很早便踏足社會工作,人在江湖數十年,老早已經渴望退出風高浪急的職塲,回家享受雲淡風輕的悠長徦期。因此早已把提前提休的日子安排妥善。猶記得在他退休的前夕,上完最後一天班,我倆攜手到中環蘭桂芳吃飯慶祝,像青年人一般雀躍。轉眼已過十多年,他依然甘之如飴地享受每一天的退休生活。

老伴把一天粗略分做幾個時段:閱讀,運動(步行、打球)文娛(音樂、電影、繪畫或手工),家務,下午茶點。身為另一半的我,自然被邀參與陪同或分擔(家務)。除了樂在其中,不知不覺間竟讓我這個向來生活散漫的人學會了時間管理的好處。無論在心靈、智能、視野上,都獲益不淺。

於今我們一起共享閱聽了好些優秀文學,不少牧者、屬靈導師的網上講道,聖經書卷……一起使用家庭祭壇的冊子為家人祝福,欣賞了無數娛樂與啟發並重的電影和電視經典,一起選擇傢具、花木、買菜、修補漆掃牆壁等……更重要的,在兒媳結婚、周年等日子用時間和心情,一同親手做紀念禮物,而不假手市場上的成貨。

更要感恩是,在這些看似散漫、不事生產的日子裡,我們把茶餘飯後、把臂同遊時的閒談,並生活實踐,點點滴滴整理,萌芽催生了一個小小事工。一切都在自然而然、平凡而微不足道的情況下發生。

或曰,兩個人如此貼身的相對,不感沉悶、窒息嗎?個人空間和獨處當然重要。我家另一半是夜貓子,我晚上一般比他早睡一、兩小時,也在平日定期安排和朋友相聚、團契,好讓彼此有自由的空間。而在清晨,我特地早起,享用一段個人靈修、獨處的美好時光。

眼看身邊不斷有朋友、家人為著自己或身邊人退休而如臨大敵,我想說,其實退休是人生中的最好黃金時候,應該為此歡慶,把一個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將領迎接回家,讓曾經失去的關係、時間,甚至興趣、親情有機會慢慢修補復還。休養生息,或許還有機會培養發掘潛藏的興趣、願景,再創高峰,活出精彩的下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