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學習輔具安全規範、合理使用環境及其 對使用者生理、心理影...

119
行動學習輔具安全規範、合理使用環境及其 對使用者生理、心理影響之研究成果報告 子計畫一:行動學習輔具安全規範 委託單位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 總計畫主持人 吳美美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子計畫主持人 方崇雄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劉聖忠教授 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 吳美美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一月

Upload: others

Post on 27-Sep-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行動學習輔具安全規範、合理使用環境及其

    對使用者生理、心理影響之研究成果報告

    子計畫一:行動學習輔具安全規範

    委託單位

    教育部電子計算機中心

    總計畫主持人

    吳美美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子計畫主持人

    方崇雄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劉聖忠教授 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

    吳美美教授 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一月

  • 目 次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一、 研究範圍..............................................................................................4 二、 研究限制..............................................................................................4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基地台相關文獻 ..................................................................................7 一、 基地台安全規範..................................................................................7 二、 電磁波安全規範................................................................................10 (一)認識電磁波......................................................................................10 (二)電磁波相關研究..............................................................................11 (三)電磁波測量認識..............................................................................28 (四)過量電磁波之健康危害..................................................................32 (五)電磁波防制對策..............................................................................35

    第二節 行動學習輔具相關文獻 ....................................................................37 一、 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37 二、 行動電話(Mobile Phone)............................................................40 三、 筆記型電腦(Notebook)................................................................42 四、 平板電腦(Tablet PC)..................................................................43 五、 電子書包............................................................................................45

    第三節 行動學習輔具安全規範文獻 ............................................................47 一、 行動學習輔具本身安全規範............................................................47 二、 涵蓋裝置相關文獻............................................................................58 三、 電子產品電磁相容規範....................................................................67

    第四節 使用者安全規範相關文獻 ................................................................71 一、 輸入裝置............................................................................................71 二、 輸出裝置............................................................................................72 三、 標示及說明書....................................................................................73 四、 其他相關規範....................................................................................76 五、 電腦終端機工作站(Visual Display Terminal;VDT)安全衛生

    規範......................................................................................................................83 六、 螢幕文字............................................................................................8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90

    i

  • 第一節 研究架構 ............................................................................................90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91 一、 文獻分析............................................................................................91 二、 專家座談............................................................................................91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94

    第一節 結論 ....................................................................................................94 一、 建構行動學習輔具安全規範............................................................94 二、 編製使用者安全規範手冊................................................................94

    第二節 建議 ....................................................................................................96 一、 無線基地台方面................................................................................96 二、 電磁波方面........................................................................................96 三、 行動學習輔具方面............................................................................96 四、 使用者方面........................................................................................96

    參考文獻 .............................................................................................................97

    附錄一:游離輻射 ...........................................................................................100

    附錄二:耐熱及防火試驗 ...............................................................................101

    附錄三:變壓器 ...............................................................................................104

    附錄四:專家會議名單 ...................................................................................107

    附錄五 行動學習輔具安全規範專家座談會議記錄 .....................................109

    附錄六 行動學習輔具安全規範教師座談會會議記錄 .................................112

    附錄七 行動學習輔具安全規範家長座談會會議記錄 .................................115

    ii

  •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隨著資訊傳播科技(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與網

    際網路(Internet)的發展,漸漸為社會所用時,科技在教育上的作用急遽發生

    質與量的變化。在數位化基礎以及全球化擴展的推波助瀾下,肩負知識傳承及發

    揚文化之責的教育事業,已然有了革命性的改變,以至於在資訊傳播科技時代

    下,新興教學應然而生。如是般資訊氾濫與知識爆炸的科技洪流,使得教育漸次

    邁向多元化的型態,從以講授、函授、廣播為主的傳統方式,轉向以電傳視訊、

    網路應用的新穎面貌呈現,因此,科技對於教育所能激發的利與弊,成為教育界、

    學者專家以及社會大眾相當關切的課題。教育體系所傳授的知識,經由學習科技

    的介入發展,已打破過去固有面對面的傳統樣態。以書本為例,電子書的出現便

    改變了以往知識必須載於有形物質之上的觀念;反之,突破紙本限制,進而促發

    起的一波波閱讀學習、抑或學習閱讀,在在意謂著新科技及產品對於教育深遠影

    響的意涵,這些影響不單只是發生在老師教、學生學兩方面,猶顯見於課業輔導

    與生活行為上。(賴盈如,民 92)

    從資訊應用的發達到教育科技的蓬勃發展,國內教育與科技的相互結合呼

    應,可見於行動學習輔具的快速崛起。目前各國對行動學習輔具的實施都尚在發

    展階段,根據所發佈出的新聞,已有多個國家籌畫開始發展;諸如美國近年來在

    教育上多使用的 Palm,法國所試用的電子書包、中國大陸的「文昌一號」,而

    新加坡亦已開始推廣電子書包。

    有鑑於行動學習未來的發展性與影響力,我國行政院國科會於「數位學習國

    家型科技計畫」中,將「行學習載具與具-多功能電子書包」列為重要的發展項

    目之一,目的是在創造隨時隨地學習的多元化數位學習環境、消弭數位落差、提

    昇全民的數位素養、進而提昇國家的整體競爭力。

    目前教育部與國科會學術卓越計畫的電子書包方案,已進行至第三年的研究

    與教學實驗時程;九十一年列入行政院跨部會的「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發展計

    畫」,已正式成為我國的施政計畫,共有七個分項,其中的第三個計畫「行動學

    習載具與輔具—多功能電子書包」,並預計從九十二年起,五年內完成電子書包

    的推廣(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發展計畫辦公室,民92)。

    有鑒於電子書包預估可帶動國內五百億以上的產值,相關軟硬體將成為行動

    資訊產品的主要應用,在台北電腦公會的主導下,卅多家國內電腦廠商,於九十

    一年六月下旬成立「電子書包發展促進會」,希冀整合產官學界的資源,積極掌

    握數位教育產業的動態和商機,陸續從事電子書包學習輔具的軟硬體研發工作

    (何英煒,民91)。此外,國立南台科技大學則採建構式教學的理想,計畫利用

    1

  • 無線電子書包解決方案,協助彙整學務通報、協助師生獲取學校資訊與上課教

    材,以實踐脫離教室學習的戶外教學思維(倍力資訊,民91)。台灣微軟公司也

    協助台北縣新莊國小運用XML 標準格式及.NET 平台,開發台灣首套應用於植物

    課程的電子書包學習系統(許敏溶,民91)

    民國九十年底台北市教育局發表實驗,希望未來學童都能手持電子書包(余

    銘祥,民91)。繼先前選定南湖國小近百名學生試用國小版的電子書包後,台北

    市立大同高中籌備兩年多的無線上網環境亦已完成,並從九十一學年度第一學期

    起,選擇兩班高一生試辦電子書包實驗計畫,以行動教室取代傳統教學空間,進

    行電子書包學習活動。

    明顯可見,電子書包的使用勢在必行,其未來對於莘莘學子的影響力將銳不

    可擋。但無可否認行動學習輔具的發展未臻成熟,有多方令人質疑的問題。例如

    當行動學習輔具的資訊顯示面積愈來愈小時,就要考慮學習者所產生的視覺疲

    勞。行動學習輔具屬於電子媒體,其與紙張刷最大的不同在於電子媒體資訊的即

    時性、視認性和閃現速率。動態文字資訊晃眼即過,電子媒體如何在短時間內迅

    速、明確、有效地利用文字來傳達,乃是影響傳播效果的一個重要關鍵。文字資

    訊在顯示器上有關字型種類、字體大小、不同筆劃數和粗細、移動閃爍的速度和

    時間、引發視覺方向感和出現有的位置、文字與背景色彩組合等一系列設計問

    題,均會影響到觀看者之注意力、視認性、易讀性、視覺焦點和移動力個等傳達

    效率。另外,目前絕大多數數位工具仍然是採用成人電腦鍵盤與滑鼠輸入工具,

    學齡期兒童無論在身體、生理與認知上殊異於成人(以身高為例,依據行政院衛

    生署統計台灣地區7-12歲學童男生身高為121.3-148.2公分;女生身高為120.4

    -149.4公分,約比較成人男性平均值168.7公分之70%-89%)。學習教育冒然採

    用成人電腦鍵盤與滑鼠作為輸入工具,勢必讓學童造成不可彌補之身生理重大傷

    害(學齡期兒童骨骼肌肉正處於發育期,傷害具加成作用)。(謝景晨;民91)

    在研究中顯示出不同的功能選單設計、不同的圖示配置、與訊息呈現的複雜

    性,會影響PDA的使用績效(李家文,民92;賴月圓,民92)。使用不同的行動

    學習輔具其人機介面的設計原則為何?時至今日,無線網路已逐漸形成一種趨

    勢。若正考慮行動學習輔具使用無線區域網路,將可大幅增進其便利性與實用

    性;不過,在另一方面,無線網路的使用仍然有其疑慮,如電磁波輻射之可能問

    題,其中包括:環境中電磁波輻射量的增加對使用者的影響。再者,所有與學習

    相關的場所,以必須裝設無線區域網路基地台天線,其周遭電磁波強度相對較

    高。若環境中的電磁波會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則直接受害的會是長期身處於這

    樣的環境中的行動學習輔具使用者。此外,目前業界所採用之磁磁波規範並非針

    對人體健康而訂定,一般業界對於電磁波的規範,乃多半著眼於功能與使用性,

    而非以使用者的健康為前提。

    2

  •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之背景與動機,茲將本研究欲達成之目的分述如下:

    1. 蒐集國內外行動學習輔具相關研究議題。 2. 蒐集國內外行動學習輔具相關安全規範的文獻資料。 3. 蒐集專家、教師與家長意見,以做為編製「行動學習輔具安全規範手冊」

    的依據。

    4. 編製「行動學習輔具安全規範手冊」,分別為針對筆記型電腦(Notebook)、個人數位助理(PDA)、行動電話(Mobile Phone)、

    平板電腦(Tablet PC)編製四種行動學習輔具安全規範手冊,以提供

    廠商作為開發行動輔具參考依據。

    5. 針對教師與家長,編製「行動學習輔具安全規範使用手冊」教師版與親子版,提供教師與家長瞭解行動學習輔具相關安全規範,並且作為選擇

    行動學習輔具的參考依據。

    3

  •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在考量人力、物力和時程等相關研究資源的配合下,擬訂以下的研究

    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1. 針對適合發展行動學習輔具的特性,選擇筆記型電腦(Notebook)、個人數位助理(PDA)、行動電話(Mobile Phone)、平板電腦(Tablet PC)

    四種作為主要的行動學習輔具,並且蒐集上述輔具相關國內外相關文獻

    與資料。

    2. 本研究之專家是電子檢驗中心專家,與發展輔具廠商。 3. 本研究之教師與家長,是來自於目前電子書包試辦學校。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因為無法涵蓋所有行動學習輔具,僅以筆記型電腦(Notebook)、個

    人數位助理(PDA)、行動電話(Mobile Phone)、平板電腦(Tablet PC)四種

    作為代表,編製的「行動學習輔具安全規範手冊」。

    本研究編製的「行動學習輔具安全規範手冊」,僅提供廠商發展行動學習輔

    具安全規範的參考依據,以及學校、家長購買與使用參考依據。

    4

  • 第四節 重要名詞解釋

    一、行動學習

    係指學習者於定點對定點之可移動學習環境,並不強調學習者於動中學

    習,而是到達目的地後可得到個人學習環境,使學習者不須限定於同一地

    點、同一行動學習輔具或有無連線上網來持續進行學習。(陳文瑞,92)

    二、行動學習輔具

    能夠提供行動學習的工具,屬於電子媒體,與紙張印刷不同之處,在於

    電子媒體資訊的即時性、視認性和閃現速率。行動學習輔具其中重要的學習

    環境、互動學習模式及學習內容都是經過教師或學者專家為了配合學習者需

    求所精心設計而成的。

    三、無線區域網路

    無線區域網路(Wireless Networks)是相當便利的資料傳輸系統,它

    利用微波的技術,取代傳統有線所構成的區域網路,達到網路無線化。

    四、電子書包

    行動學習輔具也可以稱為「電子書包」。是將大量的紙本書籍以數位形

    式儲存於「電子書包」內,配備無線網路系統,學生可隨時可上網檢索、瀏

    覽與閱讀。

    五、電子書

    電子書是以數位型式存取的閱讀工具,可視為一本書的電子檔,且用特

    定的電子書閱讀器。透過網路傳輸,讓使用者可以線上閱讀,也可以下載離

    線閱讀的電子檔案,並且以擬書化的電腦平臺為主,書籍內容及軟體為輔。

    六、電子閱讀器

    透過專屬的閱讀軟體,瀏覽電子書的設備。

    七、筆記型電腦

    筆記型電腦(Notebook)的用途是為了方便攜帶,所以在設計上盡量以

    輕薄短小為原則,筆記型電腦使用的是液晶顯示器,體積比映射管顯示器小

    很多,而且耗電量低,輻射量也低。此外,筆記型電腦用觸控版或軌跡球,

    來代替滑鼠功能。使用筆記型電腦無線上網,已被視為必備內建功能,使得

    筆記型電腦使用者,逐漸享受隨時隨地上網的便利,而辦公與學習,將不僅

    5

  • 限於辦公室與教室了。

    八、平板電腦

    平板電腦(Tablet PC)類似於筆記型電腦,它的螢幕是平面觸摸板,

    可直接以光學觸筆輸入,不需要透過滑鼠與鍵盤,可以平放在桌上。

    九、個人數位助理

    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亦可以稱作掌

    上型電腦,功能介於手機與筆記型電腦之間,透過軟硬體擴充,可以使用各

    種電腦應用軟體,並達到無線上網,及多媒體等功能。

    十、行動電話

    行動電話(Mobile Phone)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大與多變,而其中的簡訊

    功能,已成為標準且成熟的功能之一;結合學習端的資訊,配合簡訊的功能,

    教師可以透過發送訊息,主動的將學習相關的訊息傳送給學習者,讓學習者

    即時的得知學習資訊,而不需要時時刻刻去檢查學習網站。

    十一、電場強度(E),係指在空間某點上電場的電場強度向量方向均方根值,

    單位為伏特/米(V/m)或千伏特/米(kV/m)。

    十二、磁場強度(H),係指在空間某點上磁場的磁場強度向量均方根值,單

    位為安培/米(A/m)。

    十三、磁量通密度(B),係指在空間某點上磁場的磁場的磁通量密度向量大

    小均方根值,單位為韋伯/米2,或特司拉(Tesla),或高斯(Gauss)或毫高斯

    (mG),1μT=10mG,B=μH。

    十四、電流密度(J),單位為安培/米2,人體暴露於電磁場中所感應生成的電

    流密度。

    十五、比特定吸收率(SA),人體暴露於電磁場中所吸收之功率,單位為焦爾

    /公斤。

    十六、比吸收率(SAR),人體暴露於電磁場中所吸收之功率速度,單位為瓦/

    公斤。

    十七、等效平面波功率密度(Seq),係指在空間某點上等效平面電磁波輻射

    功率密度之均方根值,單位為瓦/平方米。

    6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網際網路越來越趨發達,對於我們的生活上影響亦趨重大,傳統的教學方式

    已不在是唯一的方法,除了面對面的溝通方式外,使用網路作為學習的媒介已逐

    漸地成為一新的學習趨勢,學習者不僅不會受到時間與空間上的影響,而且藉由

    網路的溝通,學習者與學習者或學習者與教師之間溝通的管道與機會亦隨之而增

    加。(李仁皓,91)

    隨著科技的進步,學習者透過行動學習輔具豐富且多元的功能,可拓寬學習

    的視野,而對學習帶來更大的學習效益。應用嶄新的學習技巧及前端的教學方

    式,新知的取得,更方便迅速,學習的效果便可大大的提升。

    然而在行動學習輔具在使用上是有許多情況是必須注意的,例如電磁波輻

    射、行動顯示螢幕的尺寸大小、解析度及可視性,以避免對學習者的身心、安全

    上產生不良影響,在本文中,即針對行動學習輔具的種類與相關的行動學習輔具

    安全規範進行探討。

    第一節 基地台相關文獻

    一、基地台安全規範

    為建立無線區域網路,行動學習輔具須加裝無線通訊裝置,同時在使用者學

    習的場所,皆須裝無線區域網路基地台天線,如此一來,學習環境中的電磁波相

    對較強,對於長時間處於這樣環境的使用者,可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行動電話基地台是低功率、多頻道、雙向的無線電,而行動電話是低頻率、

    多頻道、單向的無線電。當使用行動電話通訊時,等於是在對基地台說話,而這

    些訊息會進入埋設在地下的電話線路系統。

    (一)、基地台電磁波之規範

    根據交通部電信總局所訂定行動電話業務無線電基地臺技術審驗規

    1.1 最大有效輻射功率(EIRP):

    依涵蓋該細胞所需實際功率加計傳輸設備損失及天線增益得出最大有效等

    向輻射功率(EIRP),應在 500 瓦以下,遇有電波干擾發生時,申請者應降低發

    射功率或調整天線高度、方向或暫停其運轉至改善為止。

    1.2 電波功率密度:

    1.2.1 電波功率密度值:

    7

  • (1)屬 800MHz-1000MHz 頻段所容許最大電波功率密度值為 0.6mW/cm2。

    (2)屬 1700MHz-1900MHz 頻段所容許最大電波功率密度值為 1.2mW/cm2。

    1.2.2 電波功率密度之防護:

    (1)屬單一基地臺之電波功率密度超過所容許最大值,申請者應降低發射

    功率或調整天線高度、方向,使電波功率密度低於所容許最大值。

    (2)屬共站之基地臺,測試時除須以待測基地臺天線所使用之各頻率進行

    電波功率密度量測外,亦須以量測加總其他基地臺之電波功率密度,如加總後之

    電波功率密度值超過所容許最大值,申請者須降低發射功率或調整天線高度、方

    向,使電波功率密度低於所容許最大值。

    1.2.3 電波功率密度之測試程序:

    (1)測試點之高度:

    基地臺架設於建築物者,將測試用之接收天線設置於基地臺所在同一樓板,

    並離該樓板地面 1.6 公尺處為測試點之高度;基地臺架設於空地者,將測試用之

    接收天線設置於離地面 1.6 公尺處為測試點之高度。

    (2)測試點之選擇:

    (2.1)測試點之選擇,以基地臺每一天線正前方左右各約四十五度且人體

    可活動範圍內為測試區域。

    (2.2)如上述(2.1)之測試區域內無法執行測試時,則以天線正前方左右

    四十五度外之其他方向且人體可活動範圍內作為測試區域。

    (2.3)如上述(2.1)及(2.2)之測試區域內有障礙物等因素,以致無法

    執行測試時,則該天線之測試點可排除選擇及測試。

    (3)測試方法:

    (3.1)以測試饋電線之兩端分別連接至接收天線信號輸出端與頻譜分析儀

    信號輸入端。

    (3.2)審驗人員在測試區域內先以工程型手機量測電波功率強度(dBm),

    以工程型手機量測得出最大值之地點為測試點,再利用頻譜分析儀進行量測並記

    錄之。

    (3.3)每一測試點均須以該天線所使用之各頻率進行電波功率強度值(dBm)

    量測,其量測時間為一分鐘,並量取最大值記錄之。

    (4)測試值換算:

    每一測試紀錄值先換算成電波功率密度值(mW/cm2)再加總,始為此測試點

    之電波功率密度值。

    (5)電場強度及電波功率密度換算說明如附錄

    1.3 調變特性:

    (1)頻率誤差(frequency error)應在 90Hz 以下。

    (2)相位誤差(phase error)RMS 應在 5°以下及 PEAK 應在 20°以下。

    1.4 通話測試:

    可經由該基地臺與對應之交換設備完成行動電話手機之通話測試。

    8

  • 1.5 基地臺對應之相關交換設備:

    經營者所報審驗之基地臺總數(含本次報驗數量),如累計達其事業計畫另

    一階段所應建設基地臺數量時,審驗人員應確認經營者所報階段性之相關交換設

    備數量已完成建設,且其相關交換設備之地址與所報經核准架設之地址相符。

    基地台主要由天線發射電磁波,我國交通部電信總局在規範基地台電波發射

    功率之同時,已經考量國內住宅人口較國外密集等因素,將美國管制值降低一

    半,即天線的有效發射功率不得高於 500 瓦(在美國為 1000 瓦以上)。

    室外型基地台傳送信號至室內時,容易於室內產生通訊死角,因此針對室內

    或小範圍通訊需求之區域,必須使用室內型微細胞基地台或增波器,因此二者的

    天線電波發射功率比室外型基地台小幾十倍甚至百倍。

    基地台會發射電磁波,但是不會釋放「游離輻射波」。基地台的電磁波是用

    來載送訊息,雖然頻率同屬微波,但所需強度極低,所以不會有熱效應,也不會

    影響環境溫度或傷害生物。

    根據 89 年 1 月 21 曰修訂的 「行動電話業務無線電基地臺技術審驗規範

    (註)」,目前我國基地臺電磁波標準值如下:

    (1)GSM 900 的安全值上限為 「每平方公分 0.6 毫瓦」

    (2)GSM 1800 的安全值上限為 「每平方公分 1.2 毫瓦」

    這些標準值規定,和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協會(IEEE)的標準相同,而我國基

    地臺經過環保署實地嚴格檢測,電磁波輸出功率 「每平方公分都在 0.00000001

    至 0.00001 毫 瓦 之 間 」 , 比 規 定 的 標 準 值 還 低 很 多 。 ( http :

    //www.emfsite.com.tw/index.html)

    (二)、無線傳輸規範

    為建立無線區域網路,行動學習輔具須加裝無線通訊裝置,同時在使用者學

    習的場所,皆須裝無線區域網路基地台天線,如此一來,學習環境中的電磁波相

    對較強,對於長時間處於這樣環境的使用者,可能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然而於目前尚無建立寬頻網路基礎環境建設之網路國家標準,標準檢驗局目

    前正依「國家標準制定程序」辦理草案徵求意見中。

    1.無線網路技術是以電磁波為傳播介質,在無線電波(RF)傳遞時須注意發射功率

    的大小,於 IEEE802.11 中所規範的電波強度不可超過 100 毫瓦。

    2.根據台灣無線區域網路聯盟表示,大部分無線網路發射功率約 60~70 毫瓦,

    然行動電話發射功率約 200 毫瓦~1瓦左右,故無線區域網路相對來說對人體

    健康較為安全。

    3.IEEE 802.11 規定的發射功率不可超過 100 毫瓦,實際發射功率約 60~70

    毫瓦。手機的發射功率約 200 毫瓦至 1瓦間,掌上型對講機高達 5瓦。而且無線

    網路使用方式並非像手機直接接觸人體,因此較為安全的。經測試,目前市面上

    使用的 CDMA 手機其工作時發射功率為 1.55 瓦特到 1.07 瓦特之間,GSM 手機發

    射功率的最高值是 1.49 瓦特,最低為 0.22

    9

    http://www.emfsite.com.tw/index.htmlhttp://www.emfsite.com.tw/index.html

  • 瓦特,基本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害。而距離兩英尺以最高發射功率計算,一個

    802.11b 無線設備所產生的輻射僅為每平方釐米 2 微瓦(1 微瓦為百萬分之一瓦

    特)。而性能更高的 802.11g 產品所釋放的輻射就更小了。

    二、電磁波安全規範

    (一)認識電磁波

    電磁輻射是傳遞能量的一種方式,輻射種類可分為:

    種類 例子

    游離輻射 如伽瑪射線、X光、紫外線等。

    有熱效應的非游離輻射 不會破壞生物細胞分子,但會產生

    溫度變化,如可見光、紅外線。

    無熱效應的非游離輻射 不會破壞生物細胞分子,也不會產

    生溫度,如無線電波、電力磁場。

    輻射傷害是指游離輻射(游離輻射會與身體內的物質搶奪電荷,產生離子破

    壞生理組織),非游離輻射則不具游離化能力,不會產生有害人體的自由化離子,

    大量非游離電磁波只會造成溫熱效應,就如同做一般,只要不在短期內傳太多能

    量給人體,生理組織就能加以調控,所以在安全範圍下長期接受非游離電磁波,

    並不會產生累積性傷害。大哥大的頻率介於電視、電台與微波爐之間,屬於非游

    離電磁波,不論是基地台或手機,都不會放出游離輻射波。

    我們其實每天與電磁波朝夕相處:

    各項設備產生電磁波頻段

    頻段 設備

    電力公司所使用之高壓輸配電線、變電所

    50Hz 至 5KHz 家電用品:電磁爐、吹風機、電腦、電視機、

    洗衣機、

    電毯、冷氣機、檯燈、電刮鬍、錄放影機。

    廣播電台:調頻廣播、調幅廣播。 5KHz 至 500MHz

    無線電及電視訊號:AM 收音機上之天線。

    500MHz 至 50GHz 雷達、微波爐。

    可見光:太陽光、加熱鎢絲。 50GHz至 2.4×1015

    Hz 紅外線:夜視鏡、太陽光、烤箱、煉鋼、電燈

    泡、烘烤麵包機。

    10

  • (二)電磁波相關研究

    到目前為止,有許多專家持續進行電磁波相關的研究,但是因為各家說法眾

    說不一,至今無確切證據可以證明電磁波對人體實際的侵害究竟為何?以下就是

    一些關於電磁波的相關研究報導:

    1.曼尼托巴(Manitoba)大學克勞特(Kraut)做了一個大型加拿大孩童流

    行病研究,發現白血病與癌症和住宅區用電量的大小有關。家庭電量用的越兇

    者,得癌率越高。

    2.李中一,蓋爾斯‧利瑞奧特與林瑞雄:使用台灣癌症登記資料所做的一項

    大型住宅區研究。發現成人得得白血病比例的增加與暴露超過 2毫高斯以上的電

    磁場有關。暴露電磁場超過 2毫高斯或以上就會導致白血病的風險上升 40-70%。

    他們亦發現得病風險與距離電線多進有顯著的關連性。(這點與 1992 年卡林斯

    基機構所作的孩童研究相同)

    3.1993 年,阿爾魯保姆博士進一步發表他在瑞典、丹麥和芬蘭等三個國家

    所做的調查結果。這是著名的「諾爾魯雷茲克」報告。根據這份報告,遭受 2

    毫高斯以上的電磁波,罹患兒童白血病是 1.2 倍,腦瘤是 1.5 倍。

    4.一般而言,人體是極差的非游離電磁波接收體,只要電磁波強度符合標

    準,多不會超過人體可接受的安全範圍。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與電機電

    子工程學會(IEEE)這兩大組織在1990年代開始支援一些回顧性研究之後發

    表陳述:迄今尚無有力的科學證據能證明,常規使用的非游離電磁波會危害人體。

    5.美國勞工部(DOL)沒有確信的證據支持「暴露在家電器具、電力線及顯

    示幕等所釋出的極低頻電磁波下,會有害健康。」瑞典國家電力安全局(NESB)

    於1994年發表電磁場資訊小冊,說明尚無法證實磁場對人體是否有影響。

    6.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指出,電磁波的頻率範圍非常廣,從電力系統低頻電磁

    波、無線電、通訊電波、微波、陽光、紫外線到 X光都是電磁波,頻率愈高則能

    量愈大,陽光則只是電磁波頻譜高頻範圍上非常小的一部分;一般電器產品產生

    的低頻電磁波,頻率約從每秒 60 週(電力系統)到數萬週,能量密度不高,對

    於人體暴露在這些低頻電磁場下之影響,包括國際衛生組織(WHO)及美、歐相

    關機構已進行一、二十年的長期研究,但一般電器產品產生的低頻電磁波對人體

    是否有害?如有害則何種程度以下為安全或何種程度以上為危險?均尚無具體

    結論。

    11

  • 標準檢驗局表示,一般有人引用瑞典之規定,說人體所在之磁場強度應在

    2.5 毫高斯以下方屬安全,係對該規定有所誤解。按該規定僅適用於電腦螢幕顯

    示器產品,主要是針對職業勞工長時間於辦公室內使用電腦之情形,為避免可能

    的職業傷害而有較嚴格之規定,尚不適用於電磁爐等電器產品。

    7.交通部電信總局委託研究計畫研究報告—行動電話及其基地台電磁波對人體

    健康之影響評估及其防範措施相關研究報告與文獻

    關於使用行動電話的相關健康影響之論點上,大多數研究認為,使用行動電

    話可能會對人類健康產生的利害關係是─行動電話訊號對人們認知功能的有害

    影響,例如記憶力、注意力或是精神專心集中的能力。撇開這些論點,目前卻甚

    少研究針對這些問題做過調查,而且幾乎都是針對短期曝露所造成的影響做研

    究。更甚者,因為這樣的關係,關於曝露在低能量電磁場的研究,往往不把焦點

    放在認知行為的影響上,而是把重點放在對大腦功能生理現象的影響之測量,例

    如腦電波(EEG)。

    經過更進一步的討論確立了一項重要的發現,行動電話訊號所產生的生物效

    應確實足以導致短時期認知行為的變化,但是沒辦法清楚的點明行動電話使用者

    長時期曝露在訊號下,對於認知功能可能會產生的影響。行動電話使用者對健康

    有害議題的研究,彼此的關聯性仍是有限的。

    在電子生理學文獻中曾經提到,曝露在手機訊號下確實會影響到大腦的功

    能。此一立論有必要進一步的研究證明,特別是曝露在模擬 GSM 訊號下,睡眠及

    事象關聯腦波是否會產生影響的研究。另外,必須強調的是,以上所提到的不論

    是在生物學上或臨床上的發現,到現在為止都不是很清楚;而這些研究在行動電

    話安全性的相關問題上的重要性仍未確定也是存疑的。

    對心臟和血壓的影響

    如前述基本上,曝露在電磁場,會經由數種機制而影響人類的心血管系統。

    但一般人正常使用行動電話的方式,是將行動電話放置在頭邊,這樣是不太可能

    直接影響到人體的心臟。不過藉由對腦幹的心血管中樞或是頸動脈接受器的影響

    就是有可能的。

    在前蘇聯共和國的一些研究報導中指出,職業性的曝露在無線電頻率下,可

    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人類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最常見的一個發現就是,曝露後血

    壓明顯降低、並伴隨著心跳過慢或心跳過快等不正常現象。然而,近期學者的研

    究所做的結論認為,早期的研究對變因的控制較為不足,因此其結果只是反映出

    機率差異而已。

    Hocking(1998)[28]在一份澳洲醫學期刊中提到使用行動電話是否會造成

    不良健康影響。從這份研究以及後續的文章報導指出,Hocking 追蹤了 40 名身

    上出現了與使用行動電話所可能導致的病症徵兆患者。這些徵兆主要在頭部,包

    括了:頭痛、發熱(unpleasant warth or heating)、視力模糊、耳聾、暈眩。

    這些徵兆可能在行動電話響起後五分鐘內出現,有些更持續了一整天。但使用行

    12

  • 動電話與病症徵兆之間在認知上暫時性的關聯,並不表示輻射電磁(radiation)

    必然是造成病症的主要原因。當然,Hocking 的研究結果顯示行動電話使用者所

    主訴的病症徵兆,值得進一步用更嚴謹的研究方式來判斷這些病症徵兆與使用行

    動電話間的真正關係。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曝露在基地臺下很有可能會造成癲癇

    發作,但目前沒有報告直接證實使用行動電話會引起癲癇發作。

    8.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建議電磁場與公眾健康─行動電話及基地台

    --《真相報告》

    這一份「真相報告」綜合了 1999 年 11 月,由世界衛生組織﹝WHO﹞及加拿

    大皇家學院主導的「無線電頻率磁場對人類的影響」研究方案之文獻回顧;以及

    2000 年由大英國協的獨立專業團體﹝IEGMP﹞提出的「行動電話和健康」之文獻

    回顧,整理出的最及時資料。

    ●健康影響

    對廣大的行動電話使用者而言,即使對健康產生的副作用甚小,也可能成為

    重大的公眾衛生議題。這份真相報告內容強調的就是這些影響。

    評估磁場可能的健康影響時,有幾個重要的觀念必須謹記在心。首先是,操

    作頻率:最近的行動電話系統的操作頻率介於 800 和 1800MHz。其次,相當重要

    的是,切勿將這些磁場與離子化放射線,例如:X-光放射線,或γ放射線,相互

    混淆。與離子化放射線的區別在於,磁場不會導致人體內的離子化或放射線活性

    反應。因此,磁場又被稱為非離子磁場。

    ●曝露程度

    行動電話手機與基地台呈現出二種截然不同的曝露情況。行動電話使用者在

    單一時間的曝露程度,高於居住在行動電話基地台附近的民眾。然而,行動電話

    手機除了發出不定期訊號以與附近的基地台連線外,只在通話時才會傳導能量;

    反觀,基地台的訊號傳導則是持續不停的。

    手機:行動電話手機本身是低功率傳導體,釋放的最高功率介於 0.2 至 0.6

    瓦特。其他類型的手持傳導體,例如無線電對講機,可能釋放 10 瓦特以上的功

    率。磁場強度﹝對使用者的曝露﹞隨著與手機距離拉長而快速下降。因此,行動

    電話使用者的手機距離頭部 10 公分以上﹝使用免持聽筒設備﹞,則的曝露劑量

    將遠低於手機緊貼於頭部的使用者。行動電話使用者周邊附近的曝露則微乎其

    微。

    基地台:基地台傳導功率程度從數瓦特至 100 瓦特以上;這取決於基地台的

    規模以及它們所要服務的行動電話的種類及數量。典型的基地台天線大約 20 至

    30 公分寬,一公尺長,架設於建築物頂或高塔頂與地面距離為 15 至 50 公尺。

    這些天線釋放出的能量束在垂直方向範圍較狹窄,而朝水平方向的範圍則較寬

    廣。在天線架設樓地板正下方的磁場強度較小。當一個人從基地台慢慢離開,則

    接受到的磁場強度先慢慢增加,到距離天線較遠的地點後則磁場強度又慢慢減

    弱。

    13

  • 通常在距離架設於頂樓天線 2至 5公尺範圍內,會有屏障措施,將人員隔離

    於磁場超出曝露劑量限制以上的地區。由於天線的功率散射方向朝外,而且不會

    由其背面,或朝天線上方及底部放射出明顯的能量,在此建築物內或二側的能量

    強度往往是相當低的。

    社區其他來源:其他社區單位的天線,例如消防局、警察局和急救服務系統,

    以和行動電話基地台相同的功率和幾乎相同的頻率運作。在許多都市地區,電視

    及廣播發射台的天線往往發射出較行動電話基地台更高的功率。

    ●健康作用

    磁場穿透曝露組織的深度與其頻率有關一般使用的行動電話頻率穿透度可

    達一公分。能量可在體內被吸收而轉換為熱,但是身體內正常的熱調節機制則將

    這些熱自然排出。大部份關於曝露對健康作用的報告,明顯地皆與熱效應有關。

    能量與身體組織相互作用的程度不致於導致明顯的熱效應;因此,目前尚未有研

    究顯示在國際規範限制以下的曝露劑量,足以產生不良的健康作用。

    目前的大部份研究之結論乃檢視全身曝露於遠較正常無限通訊系統曝露劑

    量為高的磁場的短期作用之結果。很顯然的,在諸如無線電對講機和行動電話等

    發明出現後,仍很少有針對局部曝露至頭部之後果的研究。

    世界衛生組織〈WHO〉為了作好健康的危險評估,已經確認了研究的基本需

    求,並提供此類研究至公共利益之層次。簡而言之,迄今為止這些研究顯示:

    ◎癌症:最近的科學證據指出,磁場的曝露,例如由行動電話及其基地台所

    釋放的電磁場,不致於誘發或促進癌症的發生。數個曝露於雷同行動電話磁場的

    動物實驗,未曾發現導致或促進腦癌的證據。1997 年一個研究發現磁場增加了

    基因轉殖鼠發生淋巴瘤的機率,此一研究結果的健康意涵仍未明確。目前有數個

    試圖去證實此一發現,並進一步探討此一結果與人類癌症相關性的最新三個流行

    病學研究,未發現任何使用行動電話會增加癌症或其他疾病危險性的確切証據。

    ◎其他健康危險:科學家已經提出,使用行動電話導致其他生理效應包括腦

    活動力,反應時間及睡眠型態改變的報告。這些效應甚小而且沒有明顯健康上的

    意義。為了進一步証實這些發現,有更多的研究正進行中。

    ◎駕駛:研究已經清楚的顯示,行駛中使用行動電話〈無論是手持或免持聽

    筒〉增加車禍的危險性。

    ◎電磁場干擾:使用中的行動電話接近某些醫療設施〈包括心律調節器、特

    定的助聽器等〉可能導致相互干擾。行動電話與飛機電子儀器也會產生相互干擾

    現象。

    ●電磁場〈EMF〉準則

    由國際非游離輻射委員會〈ICNIRP〉,根據所有科學文獻〈包括熱效應及非

    熱效應〉的詳細分析後,擬出的國際準則,提供了對所有已確定的能量可能導致

    的傷害,提出了最安全保証的防範。一般量測或累計的結果顯示公共設施地區訊

    號強度遠低於國際準則以下,而往往只達一百分之一,甚至更低。行動電話使用

    者在手機的曝露強度較高,但仍低於國際準則。

    14

  • ●世界衛生組織的作法

    為了回應公眾的疑慮,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了國際電磁場〈EMF〉合作

    方案,以科學証據評估電磁場可能的健康影響。此一合作方案已建立一個正式機

    制用以回顧所有的研究結果,並進一步推論出曝露的危險評估。同時它正在構築

    廣泛的公共資訊系統,並結合全球相關的研究開發機構,以建立一個同步化的國

    際曝露可被遵循標準。

    WHO 也正在主導一系列的領域的研究。一個結合全球超過 10 個國家合作由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WHO 下的一個癌症研究專責機構〉協調的大型流行病

    學研究正在進行,探討使用行動電話與頭頸部癌症的相關性。此項研究將在 2003

    年完成。

    ●結論與建議

    最近的回顧性文獻〈reviews〉,尚未有曝露於來自行動電話或其基地台的

    磁場下會導致任何不良的健康影響之結論。但是,在往後更深度更優質的健康危

    險評估完成之前,一般人對此一領域的知識仍有疑慮。根據估計,完成的相關研

    究、評估並發表所有健康危險方面的評估結論,尚需時 3至 4年。

    由以上各種研究報導可看出各界對於電磁波的研究不遺餘力,至今卻沒有統

    一的說法,指稱電磁波對人體健康直接的影響。但是為了兒童將來的安全與身心

    發展,我們須重視電磁波可能帶來的危害。

    9.電磁場、電磁波是否有害人體健康?

    一 、 前言

    過去幾十年來世人一直都為「電磁場、電磁波是否有害人體健康?」這個

    問題所困擾著。從早期的微波爐、雷達、廣播電台與電視台、高壓線、變電所、

    家電產品、傳統電腦與電視機螢幕等等,和近年來快速興起的大哥大手機與基地

    台,所產生的電磁場的安全性都受到科學界與一般民眾的關切。由此所引發的諸

    多對電力與電信設施興建的抗爭活動與媒體報導,對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安祥所

    產生的衝擊也應是每個國民都能感受到的。

    本人很高興有機會應邀參加環保署於今年二月十三日舉辦的「中美環境

    合 作計畫 — (非原子能)游離輻射對環境之影響」研討會,在此特就此次會議

    的與 會心得,並參酌本人多年來的研究經驗,對這個眾所關心的重要議題作一

    探討, 希望能讓國人有較深入的認織。

    此次研討會發表演講的四位美方代表皆有二、三十年的相關研究經驗,

    其 中 Cleveland 博士為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現行安全標準與相關文宣資

    料的 主要負責人,美國環保署的 Elder 博士過去二十年來經常參與美國國內與

    國際組 織安全標準發展工作,Blackman 與 McGaughy 博士則分別為美國環保署

    在電磁 生物作用的機轉與流行病學研究方面的頂尖科學家。美方的報告涵蓋:

    流行病學 (McGaughy)、細胞層次的活體外 (Blackman) 與動物和人體層次的活

    體內 (Elder) 電磁生物效應與可能之作用機轉、曝露環境評估 (Cleveland)、

    15

  • 國際間現行安全 曝露標準的制定依據 (Elder) 及比較 (Cleveland)、及相關的

    防護措施 (Cleveland)。

    此外,陽明大學李俊信教授與本人亦於會中介紹國內在曝露環境評估與

    安 全曝露標準方面的研究現況。整體而言,此次美方代表所帶來的演講資料相

    當豐 富,對國內相關主管機關與研究人員的幫助非常大,環保署的用心值得讚

    賞。

    二、 電磁輻射頻譜與應用

    主要人為電磁場源的頻率分佈為:交流電在 60 Hz,傳統電腦顯示器約在

    400 kHz 以下,AM 廣播電台在 530 - 1600 MHz 之間的中波頻段,FM 廣播電台 在

    88-108 MHz 之間的 VHF 頻段,國內現行大哥大分佈在 800、900、1800Hz 等 三

    個頻段,無線電視則約略使用 FM 廣播與大哥大之間的 VHF 與 UHF 頻段,微 波爐、

    無線區域網路、與新興的「籃芽」技術則在 2.45GHz 頻段,大部份的雷 達、地

    面微波通訊、以及衛星通訊使用 l GHZ 以上的頻段;30 GHz 以上頻段的 應用則

    比較少。(註:Hz 為頻率的單位,其中文為「赫」;kHz 為「千赫」,MHz 為「百

    萬赫」,GHZ 為「十億赫」。 )

    這些電磁場(或電磁波、無線電波、微波)與頻率較高的紅外線、可見光、

    和近紫外線(UV-A)皆屬「非游離性」電磁輻射,簡單的說就是:這些輻射的(單 光

    子)能量低到無法打斷構成人體細胞的各種分子的鍵結,因此無法產生游離作 用

    (或生成自由基)。相對於此,頻率更高的紫外線(如常聞的 UV-B)、X-光、迦瑪 射

    線、宇宙射線等則屬「游離性」電磁輻射。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紫外線可以被 用

    來殺菌消毒、或使人得到皮膚癌,以及除非必要,否則應限制每人每年的 X- 光

    曝露劑量的原因了。

    「非游離性」電磁輻射對生物組織的作用機制與效應會於下文中說明,

    在此 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這類輻射因無法打斷分子鍵,因此無法直接造成細

    胞的「癌 變」,至於是否可直接或與其它因子共同促進(promotion 或

    co-promotion)癌細胞 的增殖速率雖為許多研究的探討對象,但至今並無證據可

    證明其可能性(尤其是 考慮一般人於日常生活或工作時所實際遭遇的「低準位」

    電磁場曝露條件,而非 生物實驗所使用的特殊曝露條件時)。

    上述這些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輻射皆屬「電磁輻射」,在真空中,其能量

    的 傳播速度都一樣,也就是每秒鐘約 30 萬公里的光速;相對於此,放射性物質

    則 可產生能量傳播速度較低的「游離性粒子輻射」如α與β射線。除人為的產

    生方 法不同之外,不同頻率的電磁輻射的主要基本差別為前述之單光子能量與

    波長, 兩者分別與頻率成正比與反比。

    在與本文相關的「非游離電磁輻射」部份,頻率與波長是主要考慮因素,

    兩者分別描述特定頻率的電磁場源所產生的電場和磁場成份隨時間與空間距離

    改變時的變化週期;電場和磁場成份的強度則決定空間任一點電磁能量的大小。

    如果我們與拿一塊小石頭丟到原本風平浪靜的水面後所激盪出的水波相比的

    話,石頭就好比電磁場源(在此用正以某一頻道和特定使用者的手機進行通訊的

    16

  • 大哥大基地台的發射天線為例),石頭的重量、丟擲力道、形狀、與尺寸就好比 場

    源的強度(發射機送到天線的信號強度)與(天線的)形狀和尺寸。石頭撞擊水面

    的那一瞬間就好像能量從天線表面正要輻射出去一樣,之後在天線外圍「電場和

    磁場準位的高低」的時空變化則與石頭所造成的撞擊點周遭「水面高度」所呈現

    的規則性時空變化(即水波)類似;此一時空變化可用簡單的週期性弦波函數描

    述。

    如同水面高度的「最大變動幅度」會隨距離增加而變小,場強「最大準

    位」 (稱為「振幅」;而 AM 廣播電台名稱中的「調幅」即指此一振幅的調變現

    象)也 會隨距離增加而變小。燈泡所發出的光與人所發出的聲音也都有類似的

    「強度隨 距離遞增而遞減」的特性。其基本原因為能量向外擴散時,其分佈範

    圍愈來愈大, 因此在相同面積內所包含的能量自然愈來愈小;此外,傳播媒介

    亦可能造成額外 的能量損失(如雲層與玻璃會減弱陽光,大雨會衰減衛星電視

    信號)。

    除了可見光可由人的視覺系統看見之外 ,其餘的電磁輻射則是看不到

    的;雖然說紅外線的熱效應也可直接由人體表皮的熱覺系統感受到。此外,一般

    人或許也會由指南針、廣播電視、雷達、衛星通訊或電視、大哥大和呼叫器、微

    波爐或電磁波之類的使用經驗中,產生電磁場「威力強大」的認知。這種無法直

    接看見其存在,但卻又可間接體驗到其無所不在的親身經驗,在碰到媒體常見之

    各種電磁場可能有害人體健康的報導以及相關業者與政府主管單位對這類問題

    所抱持的躲躲藏藏態度與作為之後,便形成許多人對其安全性有所疑慮的現況

    了。本文的目的即在於將本人在這方面的一些研究心得提出來給大家參考,期能

    藉此破解一些不正確的迷思,並建立一些安全曝露的觀念與作法。

    在安全曝露標準方面,國際間現行的標準主要參照「世界衛生組織 (WHO)」

    所認可的「國際非游離輻射防護委員會 (ICNIRP) 」於 1998 年公佈的 「(300 GHz

    以下的)時變電場、磁場、與它磁場曝露限制準則」或美國 FCC 於 1997 年公佈

    的 OET Bulletin 65 準則。前者涵蓋 300 GHz 以下的電磁頻譜,但不 包括已有

    其它準則規範的靜電場、靜磁場、與直流電磁場問題。後者則僅涵蓋與 其管轄

    業務有關之 300 kHz - 100 GHz 頻譜範圍 (在美國,其 ACGIH 則訂有另一 套 0 Hz

    - 30 kHz 之間的職業性曝露標準)。兩者的制定依據皆以「能引發已知最 輕微

    的生理反應的電磁場準位」為極限,並加入適當的安全係數考量之後,再訂 出

    「職業性」與「一般民眾」兩類曝露環境安全曝露的建議值 (兩者的安全係數 大

    都分別為 10 倍和 50 倍,但有時也採用其它不同的倍數)。由於添加了額外的 安

    全係數,人體所曝露的場強即使稍高於安全曝露的建議值,也不見得就會有危

    險,但應避免曝露過久。

    下表為民眾較為關切的 60 Hz 交流電、900 和 1800 MHz 大哥大、2.45 GHz

    微波爐等頻率的「一般民眾」安全曝露建議值;「職業性」安全曝露建議值 則

    皆高 5倍。在兩者皆有涵蓋的 300 kHz- l00 GHz 區間,其所設定的建議值在 300

    kHz - 30 MHz 與 300 MHz - 2 GHz 之間稍有不同。但由於這些值皆遠大於一 般

    17

  • 民眾所可能受曝露的場強準位(見後文),因此 Cleveland 博士認為其間之小幅

    差異應不會造成實務上的困擾。而他也提到,美方正加快腳步,預期在未來 2-3

    年內完成對現行安全標準與相關的量測技術標準的更新,其結果應較能與其它國

    家或地區的標準一致。

    在國內,環保署引用 ICNIRP 的部份規範作為我國「一般民眾」曝露 環

    境的建議值;職業性曝露環境的主管單位為勞委會,但迄今仍未見勞委 會在這

    方面有採取任何動作。交通部電信總局則因業務性質近似於美國的 FCC,而採行

    其所制定的安全標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管制辦法的制定 都是最近的事,其

    執行細節仍有部份有待完成。此外,我國亦應持續注意 進些標準的後續發展,

    尤其是有所更動時。

    上述已知之生理反應皆與「高準位」的電磁場曝露有關。在較低頻段時(約

    l0 MHz 以下)主要與電磁場於人體內感應生成電流的密度有關,其管制目標係以

    避免感應之電流密度強到足以引發不當之肌肉與神經系統反應為最低要求;電流

    密度更弱時不會引發有害的生理反應,但更強時則可能造成電灼傷、心臟麻痺、

    熱休克等急性危害。在較高頻率時(約 100 MHz 以上)則與人體組織吸收電磁波能

    量的速率(以能量的「比吸收率(SAR)」表示,其公制單位為每公斤組織每秒鐘所

    吸收的焦耳數(J/kg-s)或每公斤的瓦數(W/kg) ;目前 SAR 值的高低被視為大哥

    大 手機輻射安全性的指標)、範圍 (如全身或局部)或部位(如頭部或四肢)、與

    時間 長短(如連續或間斷有關,其管制目標係以防止所吸收之能量不致使體溫上

    升超 過 l0 C,以免因過熱而引發行為失常,為最低要求;能量吸收較少時不會

    造成短 暫性的不良生理反應,但更高的能量吸收則可能造成更嚴重的有害健康

    的「熱效 應」如白內障、男性精子生成能力的下降、微波聽覺效應、熱休克等。

    100 kHz 到 l0 MHz 之間,感電效應與熱效應可同時發生。

    在 ICNIRP 的「一般民眾」安全曝露建議值方面(「職業性」安全曝露建議

    值則皆高 5倍),60 Hz 的感應電流密度不得超過每平方公分 10 毫安,900 和 1800

    MHz 大哥大與 2.45 GHz 微波爐等頻率全身性曝露時的平均 SAR 值不得超過每 公

    斤0.08瓦、局部性曝露時頭部和身軀部份的平均SAR值不得超過每公斤2瓦、 四

    肢則不得超過每公斤 4瓦;其計算基準係每 10 公克組織之平均 SAR 值。FCC 在

    全身性和四肢局部性曝露的標準與 ICNIRP 相同,但對頭部和身軀部份局部性 曝

    露的建議值則為每 1公克組織之平均 SAR 值不得超過每公斤 1.6 瓦;由於局 部

    性曝露狀況(如手機貼緊頭部時)SAR 的大小隨位置的變動很快,FCC 以較小 體

    積的平均值為評估基準的要求比 ICNIRP 更能抓住最大 SAR 值及其出現的位 置,

    因此也比較嚴格。

    有關上述之低頻感電機制及效應的理論與活體(指動物或人體全身性)實

    驗證據可見於 ICNIRP-1998 的準則中。該準則及 Elder 博士的演講資料對高頻熱

    效應亦皆有詳細的說明。為增進國人對這些生硬的科學研究的認識,我們作了以

    下的補充說明。

    18

  • 人體因過於接近,但未直接碰觸,高場強的低頻場源(如高壓線或各種大

    電 力設備)時,由法拉第與歐姆定律所界定的「感電機制」於人體組織所產生的

    感 應電流對人體生理機能的影響方式和一般人或多或少都應曾經驗過的因直接

    觸 電或靜電放電而被電到相同;其輕重程度依續為:沒有感覺、稍微麻麻的觸覺、

    有點痛覺、很痛引起的驚嚇、電到無法脫手或脫身、嚴重電灼傷(嚴重時可致死)、

    呼吸困難、心室纖維性顫動(嚴重時可致死)。而吸收過多的電磁波能量與因感

    冒 而發高燒或泡熱水澡或洗蒸汽浴過久、持續作體能消耗大的工作或運動過

    久、晒太陽過久等等常見的狀況所可能引發的體溫過度上升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影

    響也是相同的(各位不彷想想高燒與正常時體溫差多少度呢?行為或知覺上有何

    不同呢?頭腦是否真的有被燒壞嗎?)。由於這些電與熱的效應在生理學上早就被

    確 定,因此,其作用機制與生理效應的可信度也為相關科學界所接受,並構成

    前述 各種標準的制定依據。

    三、曝露環境與安全標準的比較

    基本上,可能引發這些不良健康效應所需的場強準立皆遠高於絕大部份的

    人所「較容易」接觸到的環境中的場強。以眾人所較熟悉和擔心的由以高壓線為

    主的各種大電力設施,以及各種家電產品,所產生的 60 Hz 磁場為例,國內外眾

    多量測資料顯示一般人於日常活動中所遭遇到的「磁通量密度」(低頻磁場所用

    的物理量;其大小主要隨人體與場源的距離及場源的用電量而變)大都遠低於

    100 毫高斯,而平均值則更低。

    以美國為例,利用隨身型磁場監測儀表所測得 1000 個人的 24 小時磁通量

    密度資料顯示平均值超過 2毫高斯者總共僅佔 14%、超過 3毫高斯者為 6.3%、 超

    過 4毫高斯者為 3.3%、超過 5毫高斯者為 2.4%。WHO 引述德國聯邦輻射安 全局

    對 2000 個人所作的類似受測結果顯示其整體平均值為 1毫高斯;而住家附 近有

    高壓線經過的人與一般人口的平均場強並無太大差異。 (註:1毫高斯等於公制

    單位 1特斯拉的 1千萬分之一;地球固有的靜磁場在台灣 的強度約在 400 - 450

    毫高斯之間,醫學診斷用的MRI磁振造影儀所使用的靜磁 場則在1特斯拉以上)。

    相對於此,ICNIRP 依據前述防止不當 60 Hz 磁場感電效應發生為考量 而

    對「一般民眾」與「職業性」曝露所設定的建議值分別為 833 與 4167 毫高斯(見

    前表),ACGIH 的職業性標準則為 1萬毫高斯。由此可見,一般民眾所受到的曝 碌

    露場強遠低於這些建議值,因此發生過量感電效應的可能性即使不能完全被排

    除,但至少其機會是極低的。同樣的,WHO 以及 FCC 的資料亦皆顯示一般民眾 所

    遭遇的高頻電磁波環境要造成不良熱效應的機會也極低。也就是說,絕大部份 的

    「一般民眾」因受到各種人為電磁場的曝露而產生前述各種與過度感電或生熱

    有關的有害症狀的可能性極低(即使不能完全被排除的話)。

    可能產生危險性高場強的場源主要為「大電力」的電力設施和工業設備以

    及「高功率」的無線電波或微波發射設備 (如廣播電台、電視台、呼叫器與大哥

    大基地台、微波通訊、與雷達等)。國內外眾多的量測經驗顯示,這些可能的高 場

    強區域僅可能出現在這些設施周遭不到 1-2 公尺的範圍內,因此,至少理論上

    19

  • (見後文),只有與這些設施或設備維修有關的人員,才得以接觸這些區域(即少

    數 從事特定職業的人,如因執行維修工作而需要攀爬高壓電塔或天線塔、觸摸

    或跨 坐在未斷電的電線上等之電力公司或廣播電台維修人員)。

    為避免不當曝露的發生,各國所訂定的管制辦法亦皆要求其工作單位提供

    正確的工業安全教育並確實施行合適的防護措施(如建構籬芭或圍牆等障礙物並

    張貼警告標示等以防止不相關人員進入這些區域、提供因工作需要進入這些區域

    者具過度曝露警告功能的隨身監視儀器甚或確具電磁能量隔絕功能之特殊衣

    物、或於維修期間限制其連續逗留時間、降載、或完全斷電等)。這點對剛制定 管

    制辦法的我國而言,如何落實必要的防護措施是很重要的,而截至目前為止仍 置

    身事外的勞委會則應儘速投入此一工作。

    四、流行病學研究

    上述機構指出前述的感電與熱效應機制與媒體所常報導的有關高壓線、家

    電、傳統的電腦和電視機螢幕(CRT 顯示器)、廣播電台和電視台、微波爐、雷達、

    大哥大手機和基地台等所產生的電磁場或電磁波可能會提高受曝露者罹患白血

    病、腦瘤等癌症或孕婦流產或產下畸胎的機率並無關聯。在這些被引述的研究結

    果中,ICNIRP 認為最多只有「住家附近有高壓線經過的兒童罹患白血病的風險

    可能有小幅增加」方面的流行病學研究結果的「證據份量

    (weight-of-evidence)」 稍微可被接受,其餘的各種指控的可信度則非常低;

    除此之外,美國的國家環境 衛生科學研究所(NIEHS) 在 1998 年的一份報告中

    也認為「職業性的低頻電磁 場曝露可能造成成年人罹患白血病的風險小幅增加」

    亦或有可能。以下我們將進 一步探討這方面的研究結束。

    在住家附近的高壓線與兒童罹患白血病的風險部份,McGaughy 博士引用

    2000 年所發表的兩篇彙集已往研究結果的詮釋分析(meta-analysis)論文結果

    指 出,如以住家環境的 60 Hz 磁通量密度時間和空間分佈的「平均值」來看,

    則平 均場強在 3 - 4 毫高斯以上的住家即屬高曝露的場所,其可能的平均風險

    約在一 般小孩的 2倍之內;平均場強更低時,風險即使存在,也遠小於流行病

    學研究方 法所能偵測的範圍。在就業的成年人罹患白血病的風險部份,1997 年

    所發表的 另一篇類似報告則指出所有種類的白血病的平均風險約為一般人的

    1.2 倍,而 AML 和 CLL 型白血病則分別為 1.4 與 1.6 倍;這也是美國的 NIEHS

    認為「職業 性的低頻電磁場曝露可能造成成年人罹患白血病的風險小幅增加」

    亦稍有可能的 原因了。

    即使「假設」如此低準位的低頻電磁場確能使兒童罹患白血病,以美國為

    例,McGaughy 博士綜合兩項研究結果所作的最嚴重狀況的估算為:依前述風險

    評估結果假設約 3%的兒童白血病病例其可歸因於磁場,而平均每年每 10 萬個兒

    童中約有 4人會罹患白血病,因此,住家附近的高壓線所可能造成兒童白血病發

    生率升高的風險約為每 1百萬兒童中會多出 1個病例 (0.03 * (4/100000

    *1000000 = 1.2)。此一估算顯示白血病雖為兒童最主要的癌症,但實際罹患率

    並不高 (十 萬分之四),而即使住家附近的高壓線真能提高其罹患率,其絕對值

    20

  • 的貢獻則更 小(一百萬分之一)。如果將上述數據直接套用到台灣的話,國內每

    年因磁場所增 加的兒童白血病病例,即使可能的話,最多不會超過 5個 (假設

    兒童人數佔全國 人口的四到五分之一)!其可能的嚴重性應遠小於其它各種主

    要的死因(如各種 意外事件)。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國內有些人士由「零風險」的角度出發 (如消基會,

    見85年 4月 30 日民生報第l和18版的報導),以任一時間和空間點的「瞬間 場

    強」皆不得超過前述之毫高斯範圍為準,建議民眾於使用各種家電產品時應保 持

    多遠的距離才安全;而某些地方政府對申設如變電所之類的電力設施進行環境

    評估時,也常會以此一場強範圍為標準。從現行國際標準以及上述可能有較高罹

    病風險的「平均場強」觀念來看,這些作法都是錯的!以電力設施為例,業者只

    要在一般民眾所可活動的高場強區域作適當的防護措施以降低民眾進入該區域

    的機率或逗留時間,即可大幅降低其所受到曝露的場強值。以家電中的吹風機為

    例,使用者也無需將吹風機拿到像消基會所建議的離頭部五、六十公分遠的地方

    吹了(試問這樣吹得乾嗎?)我們只要不要將吹風機頂在頭髮上連續吹幾個小時就

    可以了(我們也都知道沒人會這麼做的,因為不需太久時間人就被熱得受不了、

    或頭髮早就燒起來了!)。

    上述結果雖皆具統計意義,然而其平均風險倍數皆小於 3 倍,因此其結果

    最多只能顯示電磁場與白血病有統計上微弱的相關性存在(weak

    association),而 基於這類統計研究上的一些固有的限制,人們對其結果意義

    的判讀或許應該稍為 謹慎一點,尤其是在「低準位」電磁場能否致病所需之生

    物機轉未明之前(見後 文)。有鑑於此,各標準制定組織依據證據份量審核標準

    皆將此類研究結果判定 為「雖具暗示性但說服力卻不足(suggestive, but

    unconvincing)」的「有限的證據 (limited evidence)」而非「已確定的證據

    (established evidence)」,因此將之排除在 標準制定所採行的依據之外。

    五、生物醫學研究

    在發掘環境中是否存在某些可能使人罹患某些疾病的因子的研究中,流行

    病學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然而即使其結果呈現具統計意義的陽性反應,其結果

    本身最多亦僅能被解釋為某種環境因子與某種疾病可能存有某一程度的統計上

    的關聯性。兩者之間是否確實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causality)」則需由足可

    確 信的生物作用機轉理論與實驗來加以檢驗。在電磁場與白血病(及其它被懷疑

    的 各種癌症或不良生殖與發育問題)方面,過去雖已持續進行了幾十年的研究,

    迄 今仍無可被科學界所接受的生物作用機特證據出現。

    在動物或人體全身性的活體實驗中所觀測到的許多生理反應皆出現在「高

    準位」的場強曝露條件下,且皆與前述電氣生理學方面的感電或生熱機制有關。

    電流過強或高溫持續過久確有可能致死,但其所需場強皆遠高於現行標準的建議

    值,而一般人所較有可能遭遇的環境場強絕大多數又皆遠低於這些建議值,因此

    發生機率極低。以 Elder 博士引的早年以狗所作的實驗為例:研究人員談實驗用

    狗持續接受功率密度高達每平方公分 165 毫瓦(為前表所示 ICNIRP「一 般民眾」

    21

  • 建議值的 165 倍)的 2790 MHz 微波信號的曝露,並記錄其肛溫的變化。加熱後 的

    前 25 分鐘,溫度由稍低於攝氏 39 度以近乎線性方式上升到稍低於 41 度,期 間

    狗開始氣喘(以幫助散熱)。之後此一肛溫持續維持到約 65 分鐘時,過量的熱 負

    載終於擊敗狗的體溫調節功能,肛溫在接下來的 15 分鐘內迅速上升至約 42.7

    度,並造成狗的死亡。這類實驗為標準組織設定功率密度(和相關之電場與磁場

    準位)建議值的依據。

    其它可能發生的不良感電或熱效應亦皆屬「短暫性」之健康效應亦即, 高

    場強的曝露若僅屬短暫性,那麼這些不良效應即使發生,其作用亦僅屬暫時性 而

    非永久性。以前述可能發生的男性精子生成能力的降低問題為例,動物實驗顯

    示,在中斷高場強曝露後很快即可回復正常,並不會造成永久不孕或其它之不良

    生殖問題。

    以高準位的 225 MHz(UHF 電視頻段)電磁波對恆河猴所作的實驗則顯 示,

    猴子體內 SAR 值高達每公斤 5瓦和 10 瓦時(比 ICNIRP「一般民眾」建議值 高約

    60 和 120 倍),加熱時間持續幾十分鐘時,其體溫確可上升達 3-4 度(但仍未 達

    體溫平衡狀態),但停止加熱後,體溫馬上下降,期間雖可先降到低於正常體 溫

    加熱,但幾小時後還是會回復到正常體溫。此類實驗(含以志願者為對象的人 體

    實驗)顯示全身性曝露而平均 SAR 值在「每公斤四瓦」以下時,持續曝露達 30 分

    鐘以上時,即有可能引發使體溫上升達 1度,進而出現行為失常或記憶消退等 與

    過熱有關的症狀;此一結果是即被作為全身性曝露時的臨界值,在加上 10 倍 和

    50 倍的安全係數後即成為前述 ICNIRP 對「職業性」與「一般民眾」曝露的 建

    議值了。所以說,即使 SAR 值稍為超過建議值,也未必會引發不良的熱效應。

    這也就是現行標準附有一些「時間平均條款」的原困了。如與大哥大手機

    有關的 SAR 值,安全標準的建議值對「一般民眾」與「職業性」而言分別為任 一

    連續的30分鐘與6分鐘平均值的允許上限,而非任一瞬間的允許上限(ICNIRP 有

    關 60 Hz 磁場的建議值則為 24 小時的平均值上限)。

    以「一般民眾」為例,其正確解讀為,任一連續的 30 分鐘時段內,即使

    有一或 數段時間區間受曝露的 SAR 值超過標準的建議值,但其所造成的 30 分鐘

    平均值 只要不超過建議值即被視為符合標準的要求。為確保其安全性,測試時,

    主管單 位規定手機皆需以「全功率」發射時所造成的最強 SAR 值不超過建議值

    為要求, 雖然在日常通話時,手機很少是需要使用到全功率的,尤其是在基地

    台密度較高 的地區。以前在報上看到有幾位專家學者將上述的 6分鐘與 30 分鐘

    平均時間解 讀成標準制定單位建議民眾每次與每日通話時間長度的限制,這點

    在這裡特別加 以說明。民眾對大哥大所抱持的一些迷思在本文稍後也會有進一

    步的說明。

    相對於動物實驗,在細胞與組織層次的實驗係於體外進行的,其主要目的

    在於印證特定生物作用機轉的可能性。由於在體外進行,其所觀測到的效應是否

    能完本的發生在活體內則需動物或人體全身性實驗加以檢驗才行(這也是新的藥

    物或醫療技術開發所必經的過程)。此外,與藥物開發或使用類似的是,如果我 們

    22

  • 把實驗時對培養皿內的細胞所施加的電磁場想像成特定成份、劑量、與用法的 藥

    物,那麼我們就應不難瞭解下面的說明了。

    這類實驗皆以「定時定量」的方式施加含特定的單一或數個不同頻率以及

    準位變化模式(稱為「調變」)的電磁場;這些特定組合與一般人因日常生活時會

    因到處移動而受到的「非定時定量」的曝露方式大為不同。前者的頻率組合遠比

    後者單純,調變方式也不同,但場強準位則大都高出許多(且經常高出安全標準

    之建議值)。這點與不久前有關國人食用毒牡蠣與致癌風險的研究有些類似。報

    章雜誌所引述的500倍最高風險係研究人員假設一個人平均每天吃約130或 140

    公克的牡蠣且連續吃 30 年時可能發生的結果,理論上或許真有人會有這樣的食

    用習慣,但可確定的是絕大多數的人的食用量是遠低於此的,因此實際的風險也

    就遠小於此。此外,重金屬會在體內累積,但到目前為止也還沒有證據顯示非游

    離性電磁場能造成累積性(即永久性)的生物效應。

    此外,我們也應瞭解大部份的研究都屬於「演進性」而非「革命性」的。

    亦即所謂「最新的研究」大都僅屬先前相關研究結果的漸進延伸,而非革命性的

    創新。其結果或具科技發展的階段性意義與貢獻,但並非問題的最後答案(雖然

    媒體的報導方式常常會讓一般民眾有此錯覺)。

    而為能控制計畫的進展及有系統地分析結果,研究人員亦需依其經驗設定

    其所認 為合理的研究條件範圍,並以此探討結果的可能有效範圍。為求慎重,

    在與人體 健康有關的生物醫學領域即要求任一最新的研究成果皆為能被其它獨

    立之研究 團隊加以複製(replication),而除了實驗所觀測到的結果之外,也要

    求需有可被接 受的生物作用的機轉理論加以支撐(反之亦然),才得以被確認。

    依上述原則來衡量的話,Blackman 博士在回顧過去幾十年來的細胞和組

    織層次的研究之後所作的第一個結論即為:此類研究雖顯現在不同的特定條件下

    可能出現許多不同的電磁生物效應,但考量前述之日常生活曝露狀況時,並未顯

    現有任何有害的健康風險存在。反之,有些研究所發現的生物效應卻具重要的生

    物醫學技術應用價值,如使用高準位電場的電泳(electropho-resis)及電穿透

    (electroporation)技術、高準位磁場的磁振造影術(MRI 或 NMR)、和高功率的射

    頻 /微波溫熱療法(hyperther-mia)等。這些所顯示的意義是:生物效應並非必

    然就 是健康效應,活體外所發現的生物效應並不見得會一模一樣地發生在人體

    上,健 康效應也非必然有害,而有些可操控的效應更被發展成重要的生物醫學

    技術。

    六、世界衛生組織的參與

    WHO 參與電磁場安全性研究已經很久了。其現階段的工作重點為 1996 年

    開始,為期五年,的「國際電磁場計畫(International EMF Project) 」,其目

    的 在於整合國際間相關的研究活動,期能儘早協助世人釐清電磁場是否會對人

    體造 成感電或熱效應之外的其它傷害。贊助或參與此一計畫的單位包括 8個國

    際級組 織(EC、IARC、ICNIRP、IEC、ILO、NATO、UNEP),而除了 ICNIRP 之外,

    負 責科學工作執行的單位包含英國、美國、德國、瑞典、和日本等國的 7個國

    23

  • 家級 研究組織或政府部門,而參與或表達對此項計畫有興趣的國家總數超過 40

    個。 其研究重點在於更準確的坪估環境中低準位電磁場的曝露風險、長期曝露

    於低準 位電磁場的可能生物作用與機轉、相關的管制辦法與防護措施、安全曝

    露的教育 宣導等。依其專設網站(www.who.int/peh-emf )所提供的資料來看,

    迄今仍無足以 改變現行標準所使用的科學依據的結果被發現;有關此一計畫的

    發展可參考上述 網址。美國環保署於 1999 年 4 月 30 日致函給 FCC 時也表達同

    樣的觀點,並據 以重申其對前述 FCC 安全標準的支持。

    七、大哥大的迷思

    很多人將大哥大基地台或手機與微波爐聯想在一起,而以為它所發出的

    電磁波會把腦袋瓜燒熟甚或燒出腫瘤!除了工作頻段不同之外,兩者最大不同點

    在於發射功率與操作環境。一般的家用微波爐所使用的最高功率皆在 500 瓦以

    上,而且幾乎全部被置放於爐內的物體給吸收掉,漏出來的百分比非常小(技術

    法規已對最大漏波值有所規範)。大哥大基地台的發射功率則由幾瓦到幾百瓦皆

    有,手機則在 0.6 瓦以下。

    有關業者一直擴建基地台的作法受到民眾的質疑一事,我們從無線通訊工

    程技術的觀點做些講解。這點可用兩個面對面講話的人的例子來比擬,在周遭雜

    音相同的情況下,要讓對方聽清楚你講的話時,兩人的距離愈近,你所需要發出

    的聲音就可以愈小;反之,距離愈遠所需發出的聲音就需要愈大。而發聲的高低

    即代表所需使用的力氣或所需使用的能量的大小;發聲愈小就愈省能量,而能量

    來自食物,愈省能量就表示你可以講愈久。將此一模式套到大哥大的例子就可得

    知,手機愈靠近基地台就愈省電,電池充電的次數就可減少,因此用戶通話時間

    就可以愈久,業者的收入也就愈多;此一省電設計理念也適用於近年來廣為流行

    的各種攜帶型電子、資訊、與通訊裝置。

    此一縮短距離所帶來的好處也可一部份用來降低基地台所為的發射功

    率,此一作法可大幅降低業者的建台與運轉成本。也就是說,業者增建基地台除

    可提升用戶的通話品質並延長其手機使用時間之外,並可降低其建台與運轉成

    本。此外,降低手機與基地台的發射功率更直接降低其所產生的電磁場強度,因

    此安全性理應更好,而不是一般人所以為的更糟糕!

    大哥大的另一個特點是每個基地台同能同時容納的用戶數有限。用戶密度

    愈小的地區(如鄉下或市郊),基地台涵蓋範圍愈大。雖然需採用較高的發射功

    率,但因為避免地形地物遮蔽對信號強度的影響,天線皆需儘可能找較空曠的地

    方架設且離地較高。反之,用戶密度高的地區(如市內),基地台涵蓋範圍較小,

    雖然天線常設在樓房屋頂、大樓中間樓層外牆、甚或大型建築物內,但因通訊距

    離短,基地台與手機通話時僅需採用較低的發射功率。

    不論發射天線屬何種類,發射功率高低為何,天線輻射原理顯示,除業者

    的工作人員因維修可能接近天線的範圍之外,基地台於一般人所處正常環境中所

    產生的輻射功率密度至少比 ICNIRP 的建議值小百倍、千倍以上。以天線的總共

    有效輻射功率為100瓦為例,其外圍l公尺處的功率密度為每平方公分0.8毫瓦,

    24

  • 其大小的變化與距離的平方(或更高次方)成反比,也就是說 5和 10 公尺處(基地

    台天線幾乎不可能離鄰近住家靠的這麼近的)的強度會比l公尺處分別小至少25

    倍與 100 倍(傳播路線經過的牆壁、窗戶、樹木皆會降低場強);發射功率上升或

    下降多少倍,結果則改變相同倍數;ICNIRP 對 900 MHz 的 GSM 頻段「一般民 眾」

    與「職業性」曝露的建議值分別為每平方公分 0.45 毫瓦與 2.25 毫瓦。

    由此可見,一組天線產生的場強很快就比現行標準低百倍、千倍以上,所

    以即使有好幾組天線架在同一地點或在鄰近的樓房上,其所產生的場強還是遠低

    於現行標準的建議值。而電信總局、環保署、與大哥大業者近年來所做過的諸多

    實地量測結果也都符合此一理論估測結果。比較前述對狗所作的實驗顯示,人體

    即使持續不斷的受到如此微弱的電磁場曝露其所吸收的能量根本就無法造成體

    溫上的任何改變。因此,如民國89年 12月 6日中國時報第17版有關新竹縣新 埔

    鎮市區民眾抗爭大哥大基地台事件報導中引述一位抗爭民眾所說的「樓頂上栽

    種的花卉、蔬菜,在基地台電波的發射下陸續枯死」之類的言論根本就不可能發

    生!

    從早期的收聽收音機、收看無線電視台和衛星直播電視節目的經驗,到近

    年來使用傳呼器、大哥大、和汽車上的衛星定位導航系統的經驗,可能使一般人

    對電磁波有「無遠弗屆」、「威力強大」的觀念。實際上,這些無線電裝置天線

    所 接收進來信號的強度,在未經後級電路放大之前,只要高於約「1瓦的十兆

    分之 一」,大概就可以運作了。當然,接收信號愈強,通訊品質愈好;信號太

    弱(如因 下大雨而斷訊時),收音機雜音會出現,電視畫面則呈現一條一條的雪

    花或彩色 織布,大哥大的通話則會斷掉等等結果。反之,天線接收信號超過約

    1瓦的幾十 分之一時,後級的接收電路可能就會被燒壞掉(如果沒有適當的保護

    電路的話 語)。信號準位在兩個極端之間時,手機本身以及基地台的通訊品質監

    控電路會 隨時調整信號的發射準位與放大倍數,以確保能以最小功率達成所需

    之通訊品 質,這也就是前面提到「在日常通話時,手機很少是需要使用到全功

    率」的原困 了。所以,當手機螢幕顯示接收信號滿格時,進入天線的實際信號

    強度可能都還 不到 1毫瓦;這遠比電腦和其它電氣產品在待機狀態所消耗的電

    還少!

    也就是說,常見的各種無線電裝置之所以能達到幾乎「無遠弗屆」的卓越

    表現,主要是拜先進通訊技術所付予的「高靈敏度」之賜,而非一昧提高發射強

    度。這就像是跟一個「耳朵挖的很乾淨」的人講話一樣。小小聲音他就聽得到了,

    講話的人並不為花大多力氣。但聲音太強卻反而可能一次就震破他的耳膜,以後

    就再也聽不到了!人會由對方的反應來調整音量,聰明的人所設計的通訊產品也

    是如此。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安全標準並非用來防止電磁場對醫療器材所可能

    產生的干擾作用。雖然嚴重的電磁干擾可能造成儀器運作失常,進而影響病患健

    康,甚或致死,但技術上,電磁干擾問題屬於電氣與醫療產品「電磁相容(EMC)」

    法規管轄範圍。在防護上,在醫院裡應儘可能少用大哥大、筆記型電腦、PDA、 電

    25

  • 動遊樂器,或至少不要太靠近醫療器材;裝有如心律調節器之類的植入式醫療 裝

    置者,亦應避免貼近上述電氣產品。類似干擾現象亦有可能發生在飛機上,而 影

    響飛安,因此能避免應儘量避免。另外相關的一個問題是,由於高頻電磁場經 過

    細長金屬縫隙時,在縫隙間的電場可能變大。場強高到某個程度時,即能像靜 電

    放電一樣的產生火花。若此一問題發生在任何置放可燃性或爆炸性物質的場所

    (如加油站),即可能引發大爆炸,這也是為何在加油時禁打大哥大的原因了(加

    油 站也應加強油氣回收控制,以及油槽和加油器材的高頻接地處理,以降低火

    花產 生的機率)。

    八、結論與建議

    動物與人體全身性實驗證實「高準位」的非游離性電磁場可對人體產生 與

    過度感電或生熱有關的不良生理反應。有鑑於此,如 ICNIRP 和 FCC 等國際 性和

    國家性組織亦皆制定相關之安全曝露標準。在民意代表的敦促下,環保署與 交

    通部電信總局最近亦分別引用這兩套標準作為國家標準。

    可能產生其危險性的「高準位」場強的場源主要為各種大電力之電力設施

    與工業用電設備以及高功率電信發射裝置。眾多國內外的量測經驗顯示,一般民

    眾日常生活中所較可能遭受曝露的場強大都遠低於安全曝露標準的建議值,尤其

    是考慮平均值時。而高場強區域則大都僅出現在這些設備的近距離範圍,因此屬

    與「職業性」曝露有關的工安業務(但也不能排除一般民眾因某些原因進入這些

    場所的可能性),如何落實相關的防護工作值得政府主管單位注意。

    對與這些場所運轉無關的民眾而言,最簡單的防護作法就是避免過於接近

    這些高場強的場源和/或縮短每次連續逗留的時間。如要建議所謂的安全距確,

    本人認為大電力設施或高功率無線電發射天線周遭 1-2 公尺以外,以及家電產品

    變壓器、馬達、或電熱線圈周遭 30 公分以外,就應該非常安全了。若仍對家電 或

    室內配電線路產生的 60 Hz 磁場以及大哥大手機的高頻電磁場的安全性有所 疑

    慮的話,WHO 建議民眾不彷由隨手關閉不必要之電器用品或照明燈具和減少 不

    必要的大哥大通話時間(尤其是在信號較弱的地方)等簡單作法著手,而不必花

    錢去添購市面上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