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21

Upload: others

Post on 23-Feb-2020

1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Page 2: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配合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推動,鼓勵農地合理使用,輔導農地辦

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維持可耕狀態以供隨時恢復生產,爰訂定「農地

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計九點,其要點如次:

一、 揭示本規範之訂定目的。(第一點)

二、 說明本規範適用對象農地及認定基準。(第二點)

三、 生產環境維護期間之定義。(第三點)

四、 生產環境維護措施申報原則。(第四點)

五、 生產環境維護措施申報方式。(第五點)

六、 生產環境維護措施內容、辦理方式及限制。(第六點)

七、 公所辦理現地勘查時機及方式。(第七點)

八、 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之給付標準。(第八點)

九、 不符合規定案件處理方式。(第九點)

Page 3: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1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

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本會)為鼓勵農地合理使用,輔導

農地現耕人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及減少施

用化學肥料,避免雜草叢生或荒廢,維持可耕狀態以供隨時恢復

生產,並兼顧生態機能之多元效益,特訂定本作業規範。

二、 本作業規範適用對象為符合下列基期年認定基準之農地:以八十

三年至九十二年為基期年,在基期年間任何一年當期作種稻或契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田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三、 本作業規範所稱生產環境維護期間,係指「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

畫」中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所訂定每年兩個期作(正期作)

之生產環境維護期間及配合特殊期作物所訂定之特殊生產環境

維護期間。

四、 申報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應符合下列各款之規定:

(一) 農地於申報當期作之「前兩個期作」至少有一個期作復耕,

且經申報及勘(抽)查核定有案。(耕作困難地措施除外)。

(二) 承租公有地不得申報。

(三) 農民自有農地全年兩個期作合計申報上限為三公頃。

(四) 同一農地在同一年度內僅限申報一個期作(耕作困難地措施

除外);且當期作生產環境維護期間不得再種植綠肥、景觀

作物以外之作物及從事經濟活動或事業之生產。

(五) 農地應無建物、水(漁)池等固定設施或長期植物(如雜木

林),或將該等設施或植物等不可耕面積扣除。

(六) 農地作溫(網)室設施使用,不得申辦種植綠肥、景觀作物、

蓄水及耕作困難地等措施,惟得申辦翻耕措施。

Page 4: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2

(七) 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應落實田間管理(含病蟲害防治),

避免雜草叢生或荒廢情形,且不得以除草劑處理。

(八) 農地發現紅火蟻入侵,農民應立即通報直轄市、縣(市)政

府或本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以下簡稱防檢局)鑑定,並配

合採取防治措施。

五、 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應依「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所規定

之申報時間、方式及地點,由農地現耕人檢具相關資料,向戶籍

所在地鄉(鎮、市、區)公所(以下簡稱公所)申報。

六、 各項生產環境維護措施及辦理方式依下列各款規定辦理:

(一) 種植綠肥作物:

1. 依下列各期作適種綠肥作物種類,於生產環境維護期間種

植:

(1) 第一期作:田菁、太陽麻、紫雲英、埃及三葉草、苕子、大

菜、綠肥大豆(虎爪豆、青皮豆)。

(2) 第二期作:田菁、太陽麻、綠肥大豆(虎爪豆、青皮豆)。

2. 種植綠肥作物應於生長適期辦理翻埋,惟不得以除草劑處理

替代翻埋作業。

3. 雲林縣(麥寮、台西、四湖、口湖及水林除外)、嘉義縣(布

袋、東石、六腳(台十九線以西)除外)、嘉義市、臺南市等四

縣市除特殊地理環境(如:低窪、易淹水地)因素,且於當

年第一期作有復耕事實者,不得於第二期作種植田菁。

4. 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市)及臺南市第二期作種植田菁

者,應於十月十五日前完成翻埋作業,其餘地區應於生產環

境維護期屆期前一週完成翻埋,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應

加強宣導農民週知。

5. 生產環境維護期間內及期作結束後,種植綠肥作物農地因未

Page 5: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3

落實田間管理,致發生區域性蟲害時,應由直轄市、縣(市)

政府以鄉(鎮、市、區)為單位,通知申辦種植綠肥農民限

期於一週內辦理翻埋作業;倘蟲害範圍擴大或接獲防檢局、

本會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農改場)通知時,應立即通知種

植綠肥農民於三日內辦理翻埋。

6. 綠肥作物栽培管理重點,可參考「綠肥作物栽培利用手冊」

(http://www.afa.gov.tw/出版品/綠肥作物栽培利用手冊)。

(二) 種植景觀作物:

1. 依下列景觀作物種類,於生產環境維護期間種植:向日葵、

小油菊、大波斯菊、黃波斯菊、百日草、萬壽菊、青葙。上

述作物之外,需經當地農改場推薦,並以短期性具期作輪作

性質之景觀作物為限。

2. 景觀作物用途以觀賞為限,不得作為採收販售使用且不予列

入「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復耕作物品項。

(三) 翻耕:指使用農機具翻轉底土,耕鬆土壤並將雜草或殘莖埋

入,避免農地雜草叢生或荒廢,改進其通氣性及透水性,並

維持可耕狀態。

(四) 蓄水:以維護生態環境為目的,農地於生產環境維護期間內

維持蓄水狀態並落實田間管理,避免雜草叢生或衍生螺貝類

危害,蓄水期間不得種植其他作物及從事經濟活動或事業之

生產,以維護生態環境,提高蓄水減洪之功能。

1. 適用區域:

(1) 僅以靠天然降雨、地下水或農田水利會(以下簡稱水利會)

供水(由水利會出具同意供水證明)等水源供應充沛之田區

適用,避免蓄水情形不穩定。

(2) 降雨期間將雨水蓄存於田區者,需完備田埂維護並於降雨期

Page 6: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4

間蓄水於田區內。

(3) 砂質土壤不適宜辦理。

2. 蓄水高度及田間管理:

(1) 於生產環境維護期間皆須進行蓄水工作並維持蓄水狀態。

(2) 平時至少須維持農田表面湛水狀態,降雨時須蓄水至少五公

分深度。

(3) 蓄水田區應注意田間管理,無雜草蔓生並防止福壽螺、病蟲

害。

3. 田埂維護:

(1) 田埂高度至少十公分。

(2) 田間進排水口保持關閉。

(五) 耕作困難地:

1. 適用範圍為因乾旱、淹水、土壤鹽化或非人為原因導致地形

地貌改變而暫時無法復耕地區,經農地所在地之直轄市、縣

(市)政府邀集當地公所、水利會、本會農業試驗所、農改

場及本會農糧署當地分署組成專案小組勘查,依現場實地情

形認定確無法配合一零二至一零五年「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

地計畫」恢復種植各項轉(契)作作物後,造冊函送本會農

糧署審認、核定之耕作困難地。

2. 前目耕作困難地自一零五年十二月二日起停止受理新增案

件,惟原核定耕作困難地之移出、異動調整(如修正地段號

或面積等)不在此限。

3. 耕作困難地措施辦理方式如下:

(1) 農地經核定為仍可實施翻耕者,每年至少需辦理翻耕一次,

每年得辦理兩個期作。

(2) 農地經核定為無法翻耕者,申報後不需辦理翻耕,每年得辦

Page 7: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5

理兩個期作;惟仍應善盡田間管理,避免雜草叢生、荒廢,

或影響鄰近農業生產環境。

(3) 耕作困難地僅一個期作符合基期年認定基準,除核定無法翻

耕者外,應就其符合基期年之期作辦理翻耕。

(4) 已核定為耕作困難地仍應依規定申報,且不得再有種稻、領

取天然災害救助、大宗蔬菜耕鋤、辦理轉作或種植其他作物

等耕作措施。

(5) 耕作困難地之所有人仍有耕種意願者,得依「對地綠色環境

給付計畫」申報種植領取相關補貼,惟該筆農地不再列入耕

作困難地。

(6)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應逐年就已核定之耕作困難地重新

檢討耕作困難原因消失與否,並於每年九月底前將耕作困難

地調整清冊函報本會農糧署審認,俾利農民據以辦理次年度

之申報作業。

(六) 符合基期年認定基準之高污染風險農地,經直轄市、縣(市)

政府造冊函送本會農糧署審認不適合種植作物者,得比照耕

作困難地措施辦理,每年應至少辦理翻耕一次,且不得有種

稻、領取天然災害救助、大宗蔬菜耕鋤、領取環保機關停耕

補償、領取轉作或種植其他作物等耕作措施;惟本會農業試

驗所、農改場或本會農糧署為活化該等高污染風險農地,經

農地所有權人同意所進行之低鎘、鉛、汞吸收作物種類或品

種篩選試驗者(以合約書或相關公文為憑),不在此限。本

款所稱「高污染風險農地」,係指土壤鎘、鉛、汞濃度未達

土壤污染管制標準(鎘五毫克/公斤、鉛五百毫克/公斤、汞

五毫克/公斤),但所產出稻穀等農產品之鎘、鉛、汞含量仍

超過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所定重金屬限量標準(食米鎘限量

Page 8: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6

標準零點四 ppm、鉛限量標準零點二 ppm、汞限量標準零點

零五 ppm;蔬果植物類可食部分鎘限量標準零點零五至零點

二 ppm以下、鉛限量標準零點一至零點三 ppm以下)之農

地。

七、 農地所在地公所就受理申報案件,應依下列方式辦理現地勘查:

(一) 初(複)勘:第一期作於生產環境維護期開始三週內,針對

當期作申報農地完成全面初勘,確認無種植綠肥或景觀作物

以外作物;第二期作於生產環境維護期結束前三週全面複勘

確認當期作申報農地無搶種綠肥或景觀作物以外作物。初

(複)勘期程若遇「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申報、資料登

錄期,得順延至資料登錄結束後三週內完成。無法於規定期

間完成者,應將逾期原因及預定完成期間函報直轄市、縣(市)

政府核定後送本會農糧署當地分署備查。

(二) 特殊生產環境維護期之初(複)勘作業,由直轄市、縣(市)

政府針對轄內各項特殊生產環境維護期,訂定依正期作第一

期作或第二期作方式辦理。

(三) 全面勘查:於生產環境維護期間內勘查當期作申報種

植綠肥、景觀作物農地之作物成活率;申報辦理翻耕、蓄

水及耕作困難地措施之農地,確實依本作業規範辦理,並確

認申報農地無種植綠肥、景觀作物以外作物及落實田間管理。

八、 經現地勘查符合下列規定者,依所申報辦理之措施核予給付:

(一) 申報種植綠肥、景觀作物,依綠肥、景觀作物成活率標準及

核定面積給付。

1. 綠肥、景觀作物成活率佔該田區種植面積百分之五十以上,

給付每公頃四萬五千元(含綠肥或景觀作物種子費、翻耕費

及至少一次之蟲害防治費用)。

Page 9: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7

2. 綠肥、景觀作物成活率未達百分之五十,但有辦理翻耕或改

辦理蓄水者,給付每公頃三萬四千元。

3. 申報種植綠肥,現地改種景觀作物;或申報景觀作物,現地

改種綠肥,得逕依前二目標準核定。

(二) 申報下列措施,依核定面積給付每公頃三萬四千元。

1. 翻耕:於生產環境維護期間至少翻耕一次,且農地無雜草叢

生或荒廢情形。

2. 蓄水:

(1) 農地於生產環境維護期間內維持蓄水狀態,田埂與田區維護

良好,無雜草叢生、螺貝類及病蟲危害情形。

(2) 因天旱缺水等特殊情況,得依翻耕措施辦理。

3. 申報翻耕,現地改辦理蓄水,得逕依前目標準核定。

(三) 經核定並申報耕作困難地措施者,依下列方式給付:

1. 核定仍可實施翻耕者,經勘查未種植作物,並配合辦理翻耕

(每年至少一次),核發給付每期作每公頃三萬四千元。

2. 因淹水或地形地貌改變,核定無法翻耕者,經勘查未有雜草

叢生、荒廢,或影響鄰近農業生產環境情形,每期作每公頃

給付三萬四千元。

3. 僅一個期作符合「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基期年認定基準

之耕作困難地,核定仍可實施翻耕者,經公所勘查該符合基

期年期作未種植作物且完成翻耕;核定無法翻耕者,未有雜

草叢生、荒廢,或影響鄰近農業生產環境情形,該期作每公

頃給付三萬四千元。

4. 耕作困難地措施緩衝輔導至一零九年底,自一一零年起停止

給付;高污染風險農地比照耕作困難地措施辦理者,亦同。

(四) 申報生產環境維護措施農地發現紅火蟻入侵,配合直轄市、

Page 10: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8

縣(市)政府或防檢局鑑定,並採取防治措施者,比照翻耕

核予給付每公頃三萬四千元。

九、 經勘查不符合規定之案件,依下列方式處理:

(一) 農地經初(複)勘或勘(抽)查有下列情形者,屬申報不符,

當期作不核予給付,並取消次年同一期作申報種稻(含稻作

直接給付)、轉(契)作及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之資格,並由勘

查公所通知申請人,並副知受理申報公所註記。

1. 農地於生產環境維護期間種植綠肥、景觀作物以外作物,或

從事經濟活動、事業之生產,其違規面積為申報不符。

2. 農地上有建物、水(漁)池等固定設施(道路用地、水利設

施等公共設施除外)、長期植物等不可耕作面積或自用作物面

積,且於申報時未扣除,該違規面積為申報不符。

3. 農地種植景觀作物,經查核或檢舉,並經直轄市、縣(市)政

府查證有採收販售情形屬實。

4. 農地已核定為耕作困難地,經查獲有種稻、領取天然災害救

助、大宗蔬菜耕鋤、領取環保機關停耕補償、辦理轉作或種

植其他作物等耕作事實者,視為申報不符,且該筆農地不得

再提報為耕作困難地。

5. 種植綠肥作物農地未落實田間管理,導致發生蟲害且未於期

限內翻埋;或農地發現紅火蟻入侵,未配合直轄市、縣(市)

政府或防檢局鑑定,採取防治措施者,除不核予給付外,並

取消次年申辦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之資格。

(二) 農地經勘查有下列情形,屬勘查不合格,當期作不核予給付,

由勘查公所通知申請人核定情形,並副知受理申報公所。

1. 申報種植綠肥、景觀作物,未種植或成活率未達百分之五十,

且未依翻耕或蓄水規定辦理。

Page 11: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9

2. 田區未落實田間管理,有雜草叢生、荒廢或影響鄰近農業生

產環境情形。

3. 田區施用除草劑處理或藉以替代綠肥作物翻埋作業。

4. 種植田菁綠肥農地,逾規定期限仍未完成翻埋。

5. 核定仍可實施翻耕之耕作困難地,全年兩期作均未翻耕者,

不核予當年第二期作耕作困難地給付。

6. 其他未依本作業規範第六點規定辦理之情形。

(三) 勘查公所針對不符合規定之案件,應儘速通知申請人(農地

現耕人)勘查情形,除申報不符或違規情形已無限期改善(補

植、補辦理翻耕、田間管理或病蟲害防治措施)可能者,應

給予適當改善時間,並於生產環境維護期結束前依改善情形

完成核定。

Page 12: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1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

規 定 說 明

一、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以下簡稱本會)

為鼓勵農地合理使用,輔導農地現

耕人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改善

土壤理化性質及減少施用化學肥

料,避免雜草叢生或荒廢,維持可

耕狀態以供隨時恢復生產,並兼顧

生態機能之多元效益,特訂定本作

業規範。

本會因推動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生

產環境維護措施,為提供各執行單位依

循作業,爰訂定本作業規範。

二、 本作業規範適用對象為符合下列基

期年認定基準之農地:以八十三年

至九十二年為基期年,在基期年間

任何一年當期作種稻或契約蔗作有

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

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稻米生產及

稻田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適用對象農地及認定基準。

三、 本作業規範所稱生產環境維護期

間,係指「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

中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所訂定

每年兩個期作(正期作)之生產環

境維護期間及配合特殊期作物所訂

定之特殊生產環境維護期間。

生產環境維護期間之定義。

四、 申報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應符合

下列各款之規定:

(一) 農地於申報當期作之「前兩個

期作」至少有一個期作復耕,

且經申報及勘(抽)查核定有

案。(耕作困難地措施除外)。

(二) 承租公有地不得申報。

(三) 農民自有農地全年兩個期作合

計申報上限為三公頃。

(四) 同一農地在同一年度內僅限申

報一個期作(耕作困難地措施

除外);且當期作生產環境維護

期間不得再種植綠肥、景觀作

物以外之作物及從事經濟活動

或事業之生產。

(五) 農地應無建物、水(漁)池等

固定設施或長期植物(如雜木

申報生產環境維護措施原則。

Page 13: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2

林),或將該等設施或植物等不

可耕面積扣除。

(六) 農地作溫(網)室設施使用,

不得申辦種植綠肥、景觀作

物、蓄水及耕作困難地等措

施,惟得申辦翻耕措施。

(七) 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應落實

田間管理(含病蟲害防治),避

免雜草叢生或荒廢情形,且不

得以除草劑處理。

(八) 農地發現紅火蟻入侵,農民應

立即通報直轄市、縣(市)政

府或本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以下簡稱防檢局)鑑定,並

配合採取防治措施。

五、 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應依「對地

綠色環境給付計畫」所規定之申報時

間、方式及地點,由農地現耕人檢具

相關資料,向戶籍所在地鄉(鎮、市、

區)公所(以下簡稱公所)申報。

生產環境維護措施申報方式。

六、 各項生產環境維護措施及辦理方式

依下列各款規定辦理:

(一) 種植綠肥作物:

1. 依下列各期作適種綠肥作物種

類,於生產環境維護期間種植:

(1) 第一期作:田菁、太陽麻、紫雲

英、埃及三葉草、苕子、大菜、

綠肥大豆(虎爪豆、青皮豆)。

(2) 第二期作:田菁、太陽麻、綠肥

大豆(虎爪豆、青皮豆)。

2. 種植綠肥作物應於生長適期辦

理翻埋,惟不得以除草劑處理替

代翻埋作業。

3. 雲林縣(麥寮、台西、四湖、口

湖及水林除外)、嘉義縣(布袋、

東石、六腳(台十九線以西)除

外)、嘉義市、臺南市等四縣市

除特殊地理環境(如:低窪、易

淹水地)因素,且於當年第一期

作有復耕事實者,不得於第二期

生產環境維護措施內容、辦理方式及限

制。

Page 14: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3

作種植田菁。

4. 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市)

及臺南市第二期作種植田菁

者,應於十月十五日前完成翻埋

作業,其餘地區應於生產環境維

護期屆期前一週完成翻埋,各直

轄市、縣(市)政府應加強宣導

農民週知。

5. 生產環境維護期間內及期作結

束後,種植綠肥作物農地因未落

實田間管理,致發生區域性蟲害

時,應由直轄市、縣(市)政府

以鄉(鎮、市、區)為單位,通

知申辦種植綠肥農民限期於一

週內辦理翻埋作業;倘蟲害範圍

擴大或接獲防檢局、本會農業改

良場(以下簡稱農改場)通知

時,應立即通知種植綠肥農民於

三日內辦理翻埋。

6. 綠肥作物栽培管理重點,可參考

「綠肥作物栽培利用手冊」

(http://www.afa.gov.tw/出版品/

綠肥作物栽培利用手冊)。

(二) 種植景觀作物:

1. 依下列景觀作物種類,於生產環

境維護期間種植:向日葵、小油

菊、大波斯菊、黃波斯菊、百日

草、萬壽菊、青葙。上述作物之

外,需經當地農改場推薦,並以

短期性具期作輪作性質之景觀

作物為限。

2. 景觀作物用途以觀賞為限,不得

作為採收販售使用且不予列入

「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復耕

作物品項。

(三) 翻耕:指使用農機具翻轉底土,

耕鬆土壤並將雜草或殘莖埋

入,避免農地雜草叢生或荒廢,

Page 15: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4

改進其通氣性及透水性,並維持

可耕狀態。

(四) 蓄水:以維護生態環境為目的,

農地於生產環境維護期間內維

持蓄水狀態並落實田間管理,避

免雜草叢生或衍生螺貝類危

害,蓄水期間不得種植其他作物

及從事經濟活動或事業之生

產,以維護生態環境,提高蓄水

減洪之功能。

1. 適用區域:

(1) 僅以靠天然降雨、地下水或農田

水利會(以下簡稱水利會)供水

(由水利會出具同意供水證明)

等水源供應充沛之田區適用,避

免蓄水情形不穩定。

(2) 降雨期間將雨水蓄存於田區

者,需完備田埂維護並於降雨期

間蓄水於田區內。

(3) 砂質土壤不適宜辦理。

2. 蓄水高度及田間管理:

(1) 於生產環境維護期間皆須進行

蓄水工作並維持蓄水狀態。

(2) 平時至少須維持農田表面湛水

狀態,降雨時須蓄水至少五公分

深度。

(3) 蓄水田區應注意田間管理,無雜

草蔓生並防止福壽螺、病蟲害。

3. 田埂維護:

(1) 田埂高度至少十公分。

(2) 田間進排水口保持關閉。

(五) 耕作困難地措施:

1. 適用範圍為因乾旱、淹水、土壤

鹽化或非人為原因導致地形地

貌改變而暫時無法復耕地區,經

農地所在地之直轄市、縣(市)

政府邀集當地公所、水利會、本

會農業試驗所、農改場及本會農

Page 16: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5

糧署當地分署組成專案小組勘

查,依現場實地情形認定確無法

配合一零二至一零五年「調整耕

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恢復種植

各項轉(契)作作物後,造冊函

送本會農糧署審認、核定之耕作

困難地。

2. 前目耕作困難地自一零五年十

二月二日起停止受理新增案

件,惟原核定耕作困難地之移

出、異動調整(如修正地段號或

面積等)不在此限。

3. 耕作困難地措施辦理方式如下:

(1) 農地經核定為仍可實施翻耕

者,每年至少需辦理翻耕一次,

每年得辦理兩個期作。

(2) 農地經核定為無法翻耕者,申報

後不需辦理翻耕,每年得辦理兩

個期作;惟仍應善盡田間管理,

避免雜草叢生、荒廢,或影響鄰

近農業生產環境。

(3) 耕作困難地僅一個期作符合基

期年認定基準,除核定無法翻耕

者外,應就其符合基期年之期作

辦理翻耕。

(4) 已核定為耕作困難地仍應依規

定申報,且不得再有種稻、領取

天然災害救助、大宗蔬菜耕鋤、

辦理轉作或種植其他作物等耕

作措施。

(5) 耕作困難地之所有人仍有耕種

意願者,得依「對地綠色環境給

付計畫」申報種植領取相關補

貼,惟該筆農地不再列入耕作困

難地。

(6) 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應逐年

就已核定之耕作困難地重新檢

討耕作困難原因消失與否,並於

Page 17: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6

每年九月底前將耕作困難地調

整清冊函報本會農糧署審認,俾

利農民據以辦理次年度之申報

作業。

(六) 符合基期年認定基準之高污染

風險農地,經直轄市、縣(市)

政府造冊函送本會農糧署審認

不適合種植作物者,得比照耕作

困難地措施辦理,每年應至少辦

理翻耕一次,且不得有種稻、領

取天然災害救助、大宗蔬菜耕

鋤、領取環保機關停耕補償、領

取轉作或種植其他作物等耕作

措施;惟本會農業試驗所、農改

場或本會農糧署為活化該等高

污染風險農地,經農地所有權人

同意所進行之低鎘、鉛、汞吸收

作物種類或品種篩選試驗者(以

合約書或相關公文為憑),不在

此限。本款所稱「高污染風險農

地」,係指土壤鎘、鉛、汞濃度

未達土壤污染管制標準(鎘五毫

克/公斤、鉛五百毫克/公斤、汞

五毫克/公斤),但所產出稻穀等

農產品之鎘、鉛、汞含量仍超過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所定重金

屬限量標準(食米鎘限量標準零

點四 ppm、鉛限量標準零點二

ppm、汞限量標準零點零五

ppm;蔬果植物類可食部分鎘限

量標準零點零五至零點二 ppm

以下、鉛限量標準零點一至零點

三 ppm 以下)之農地。

七、 農地所在地公所就受理申報案件,應

依下列方式辦理現地勘查:

(一) 初(複)勘:第一期作於生產環

境維護期開始三週內,針對當期

作申報農地完成全面初勘,確認

公所辦理現地勘查時機及方式。

Page 18: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7

無種植綠肥或景觀作物以外作

物;第二期作於生產環境維護期

結束前三週全面複勘確認當期

作申報農地無搶種綠肥或景觀

作物以外作物。初(複)勘期程

若遇「對地綠色環境給付計畫」

申報、資料登錄期,得順延至資

料登錄結束後三週內完成。無法

於規定期間完成者,應將逾期原

因及預定完成期間函報直轄

市、縣(市)政府核定後送本會

農糧署當地分署備查。

(二) 特殊生產環境維護期之初(複)

勘作業,由直轄市、縣(市)政

府針對轄內各項特殊生產環境

維護期,訂定依正期作第一期作

或第二期作方式辦理。

(三) 全面勘查:於生產環境維護期間

內勘查當期作申報種植綠肥、景

觀作物農地之作物成活率;申報

辦理翻耕、蓄水及耕作困難地措

施之農地,確實依本作業規範辦

理,並確認申報農地無種植綠

肥、景觀作物以外作物及落實田

間管理。

八、 經現地勘查符合下列規定者,依所申

報辦理之措施核予給付:

(一) 申報種植綠肥、景觀作物,依綠

肥、景觀作物成活率標準及核定

面積給付。

1. 綠肥、景觀作物成活率佔該田區

種植面積百分之五十以上,給付

每公頃四萬五千元(含綠肥或景

觀作物種子費、翻耕費及至少一

次之蟲害防治費用)。

2. 綠肥、景觀作物成活率未達百分

之五十,但有辦理翻耕或改辦理

蓄水者,給付每公頃三萬四千

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之給付標準。

Page 19: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8

元。

3. 申報種植綠肥,現地改種景觀作

物;或申報景觀作物,現地改種

綠肥,得逕依前二目標準核定。

(二) 申報下列措施,依核定面積給付

每公頃三萬四千元。

1. 翻耕:於生產環境維護期間至少

翻耕一次,且農地無雜草叢生或

荒廢情形。

2. 蓄水:

(1) 農地於生產環境維護期間內維

持蓄水狀態,田埂與田區維護良

好,無雜草叢生、螺貝類及病蟲

危害情形。

(2) 因天旱缺水等特殊情況,得依翻

耕措施辦理。

3. 申報翻耕,現地改辦理蓄水,得

逕依前目標準核定。

(三) 經核定並申報耕作困難地措施

者,依下列方式給付:

1. 核定仍可實施翻耕者,經勘查未

種植作物,並配合辦理翻耕(每

年至少一次),核發給付每期作

每公頃三萬四千元。

2. 因淹水或地形地貌改變,核定無

法翻耕者,經勘查未有雜草叢

生、荒廢,或影響鄰近農業生產

環境情形,每期作每公頃給付三

萬四千元。

3. 僅一個期作符合「對地綠色環境

給付計畫」基期年認定基準之耕

作困難地,核定仍可實施翻耕

者,經公所勘查該符合基期年期

作未種植作物且完成翻耕;核定

無法翻耕者,未有雜草叢生、荒

廢,或影響鄰近農業生產環境情

形,該期作每公頃給付三萬四千

元。

Page 20: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9

4. 耕作困難地措施緩衝輔導至一

零九年底,自一一零年起停止給

付;高污染風險農地比照耕作困

難地措施辦理者,亦同。

(四) 申報生產環境維護措施農地發

現紅火蟻入侵,配合直轄市、縣

(市)政府或防檢局鑑定,並採

取防治措施者,比照翻耕核予給

付每公頃三萬四千元。

九、 經勘查不符合規定之案件,依下列方

式處理:

(一) 農地經初(複)勘或勘(抽)查

有下列情形者,屬申報不符,當

期作不核予給付,並取消次年同

一期作申報種稻(含稻作直接給

付)、轉(契)作及生產環境維

護措施之資格,並由勘查公所通

知申請人,並副知受理申報公所

註記。

1. 農地於生產環境維護期間種植

綠肥、景觀作物以外作物,或從

事經濟活動、事業之生產,其違

規面積為申報不符。

2. 農地上有建物、水(漁)池等固

定設施(道路用地、水利設施等

公共設施除外)、長期植物等不

可耕作面積或自用作物面積,且

於申報時未扣除,該違規面積為

申報不符。

3. 農地種植景觀作物,經查核或檢

舉,並經直轄市、縣(市)政府查

證有採收販售情形屬實。

4. 農地已核定為耕作困難地,經查

獲有種稻、領取天然災害救助、

大宗蔬菜耕鋤、領取環保機關停

耕補償、辦理轉作或種植其他作

物等耕作事實者,視為申報不

符,且該筆農地不得再提報為耕

不符合規定案件處理方式。

Page 21: 農地辦理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作業規範總說明 · 約蔗作有案;或於八十三年至八十五年種植保價收購雜糧或參加 (稻米生產及稻轉作計畫轉作休耕有案

10

作困難地。

5. 種植綠肥作物農地未落實田間

管理,導致發生蟲害且未於期限

內翻埋;或農地發現紅火蟻入

侵,未配合直轄市、縣(市)政

府或防檢局鑑定,採取防治措施

者,除不核予給付外,並取消次

年申辦生產環境維護措施之資

格。

(二) 農地經勘查有下列情形,屬勘查

不合格,當期作不核予給付,由

勘查公所通知申請人核定情

形,並副知受理申報公所。

1. 申報種植綠肥、景觀作物,未種

植或成活率未達百分之五十,且

未依翻耕或蓄水規定辦理。

2. 田區未落實田間管理,有雜草叢

生、荒廢或影響鄰近農業生產環

境情形。

3. 田區施用除草劑處理或藉以替

代綠肥作物翻埋作業。

4. 種植田菁綠肥農地,逾規定期限

仍未完成翻埋。

5. 核定仍可實施翻耕之耕作困難

地,全年兩期作均未翻耕者,不

核予當年第二期作耕作困難地

給付。

6. 其他未依本作業規範第六點規

定辦理之情形。

(三) 勘查公所針對不符合規定之案

件,應儘速通知申請人(農地現

耕人)勘查情形,除申報不符或

違規情形已無限期改善(補植、

補辦理翻耕、田間管理或病蟲害

防治措施)可能者,應給予適當

改善時間,並於生產環境維護期

結束前依改善情形完成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