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 潛能與自然失業率 chapter 23 實質經濟 part 8 學習本章後,您將能: c h a p t...

36

Post on 21-Dec-2015

23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GDP 潛能與自然失業率 CHAPTER 23

實質經濟 PART 8

學習本章後,您將能:

C H A P T E R C H E C K L I S T

解釋 GDP 潛能、實質工資與充分就業的決定因素1

解釋自然失業率的決定因素2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兩大學派研究總體經濟學的兩種主要方法是根據兩大學派的思想:

• 古典總體經濟學• 凱因斯總體經濟學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古典總體經濟學

有關市場經濟的運作,以及市場經濟為何經歷經濟成長與波動的理論

古典學派的觀點是市場本身就運作良好,且達成最佳的經濟表現

經濟景氣會有所波動,經濟成長有時趨緩,而政府沒有對策可以改善經濟表現。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古典學派的理論在 1930 年代引起爭論,當時全球經濟在十年間處於高失業與停滯成長的情況

大蕭條

全球經濟在十年間處於高失業與停滯成長的情況

古典經濟學派認為大蕭條終將結束,但是並未提供任何使得大蕭條早點結束的對策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凱因斯總體經濟學

有關市場經濟如何運作的理論,但強調市場經濟固有的不穩定性,以及需要積極的政府干預,以達成充分就業與永續的經濟成長。

凱因斯學派認為,蕭條與高失業發生的原因,在於家計單位對消費性貨品與服務的消費不足,廠商對新資本的投資也不足,亦即私人消費太少導致經濟衰退。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凱因斯學派認為,為了克服私人消費太少的問題,政府支出必須增加。

但凱因斯認為在他的對策下,經濟雖然回復至充分就業,仍存在兩個長期的問題。

凱因斯的預測成真,通貨膨脹在 1960 年代逐漸升溫,而在 1970 年代加劇,實質 GDP 成長遲緩,失業率上升。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新總體經濟理論新總體經濟理論

認為總體結果取決於個體選擇 — 市場上彼此互動的理性個人與廠商的選擇

新古典學派融合古典學派的觀點:市場本身能夠適切地運作;而新凱因斯學派融合凱因斯學派的觀點:市場對衝擊的調適緩慢

研究總體經濟的方法

這兩個學派的關鍵差異在於價格與工資面對需求或供給過剩時的調整速度。

該差異其實很小,且共識已逐漸浮現

23.1 GDP 潛能

GDP 潛能指經濟在充分就業下的實質 GDP

實質 GDP 是透過雇用生產要素而產生:資本、土地與企業行為

在特定的時間點,資本、土地與企業行為的數量固定,而且技術狀態固定,只有勞動數量可以變動

23.1 GDP 潛能

勞動數量取決於人們在工作與休閒的時間分配

因此,實質 GDP 取決於受雇的勞動數量

實質 GDP 與受雇勞動數量的關係可以由生產函數表示,觀念類似生產可能邊界

23.1 GDP 潛能

生產函數生產函數代表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實質 GDP 與受雇勞動數量的關係。生產函數與生產可能邊界具有相似的特徵,生產函數也是代表無法達成與可能達成的生產界線

23.1 GDP 潛能

圖 23.1 生產函數

勞動數量等於 1,000 億工時,實質 GDP 等於 $6 兆 (A 點 )

實質 GDP(兆, 2000 年美元 )

勞動 (10億小時 /年 )

勞動 (10億小時 /年 )

實質 GDP($ 兆 )

23.1 GDP 潛能

勞動數量等於 3,000 億工時,實質 GDP 等於 $12 兆 (C 點 )

勞動數量等於 2,000 億工時,實質 GDP 等於 $10 兆 (B 點 )

生產函數 PF

實質 GDP(兆, 2000 年美元 )

勞動 (10億小時 / 年 )

勞動 (10億小時 /年 )

實質 GDP($ 兆 )

23.1 GDP 潛能

生產函數顯示 報酬遞減:實質 GDP 的增加量隨著勞動數量增加而遞減

生產函數代表無法達成與可達成的生產界線

實質 GDP(兆, 2000 年美元 )

勞動 (10億小時 /年 )

勞動 (10億小時 / 年 )

實質 GDP($ 兆 )

可達成

無法達成

23.1 GDP 潛能

勞動市場勞動需求

勞動需求量在既定的實質工資下,全部廠商雇用的勞動總工時。

23.1 GDP 潛能

勞動需求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勞動需求量與實質工資的關係

實質工資越低,則勞動需求量越大

23.1 GDP 潛能

圖 23.2 勞動需求

實質工資 ($/ 小時 )

勞動 (10億小時 /年 )

實質工資上漲,導致勞動需求量減少

實質工資下跌,導致勞動需求量增加

實質工資 ($/ 小時 )

勞動 (10億小時 /年 )

23.1 GDP 潛能

勞動供給

勞動供給量在既定的實質工資下,家計單位決定提供的勞動總工時

勞動供給在其他條件不變下,勞動供給量與實質工資的關係

23.1 GDP 潛能

圖 23.3 勞動供給

實質工資 ($/ 小時 )

勞動 (10億小時 /年 )

實質工資上漲,導致勞動供給量增加

實質工資下跌,導致勞動供給量增減少

實質工資 ($/ 小時 )

勞動 (10億小時 /年 )

23.1 GDP 潛能

實質工資越高,則勞動供給量越多,原因在於:• 每人提供的工時增加• 勞動參與率上升

23.1 GDP 潛能

勞動市場均衡

勞動需求量大於勞動供給量,產生勞動短缺的現象,於是實質工資上漲。

勞動供給量大於勞動需求量,產生勞動過剩的現象,於是實質工資下跌。

沒有短缺或過剩的現象,則勞動市場達成均衡

23.1 GDP 潛能

圖 23.4 (a) 勞動市場均衡

1. 充分就業發生在勞動需求量等於勞動供給量之際

2. 均衡實質工資率等於 $30 / 小時

3. 均衡就業數量等於 2,000 億小時 / 年

實質工資 ($/ 小時 )

勞動 (10億小時 /年 )

均衡實質工資

充分就業均衡

勞動的均衡數量

(a) 勞動市場

23.1 GDP 潛能

充分就業與 GDP 潛能

當勞動市場達成均衡,則經濟處於充分就業,實質 GDP 等於 GDP 潛能

23.1 GDP 潛能

圖 23.4(b) GDP 潛能

1. 充分就業水準等於 2,000 億小時 / 年

2. GDP 潛能為 $10 兆

實質 GDP(兆, 2000 年美元 )

勞動 (10億小時 /年 )

GDP潛能

勞動的充分就業數量

(b)GDP 潛能

23.2 自然失業率

引起失業的兩個基本原因為:• 求職• 工作配給

23.2 自然失業率

求職求職尋找合適職缺的行為

影響求職的因素為:• 人口結構改變• 失業救濟• 結構變動

23.2 自然失業率

人口結構改變

工作年齡人口增加,導致勞動參與率升高,則失業率上升

例如 1940 與 1950 年代的嬰兒潮造成 1970 年代有許多新加入勞動力的人口,導致失業率上升。

23.2 自然失業率

失業救濟

如果缺乏失業救濟,則求職的機會成本較高,失業者可能很快地接受工作

若是失業救濟很優渥,則求職的機會成本降低,失業者可能花較長的時間求職

23.2 自然失業率

結構變動

技術變動有時會造成結構性的景氣繁榮,進而產生工作機會,雖然勞動異動率上升,但求職者可以很快地找到新工作,於是自然失業率下降

1990 年代網際網路經濟便是結構性繁榮的例子

23.2 自然失業率

工作配給工作配給發生於實質工資高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工資之際

實質工資高於充分就業均衡工資的可能原因為:• 效率工資• 最低工資• 工會工資

23.2 自然失業率

效率工資

如果廠商只支付現行的市場平均工資,則受雇者沒有更努力工作的誘因,因為受雇者可以在其他公司找到相同工資的工作機會

因此有些廠商會支付效率工資

效率工資工資高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工資,目的在誘使勞動者更努力工作

23.2 自然失業率

最低工資

最低工資若在均衡工資之上,則限制市場運作,產生失業

工會工資

工會與廠商集體協商的工資

工會工資A wage rate that results from collective bargaining between a labor union and a firm.

23.2 自然失業率

工作配給與失業

實質工資高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工資,勞動需求量減少,而勞動供給量增加,於是自然失業率上升

23.2 自然失業率

圖 23.5 工作配給導致自然失業率上升

3. 自然失業率上升

1. 勞動需求量減少 — 工做配給

2. 勞動供給量增加

效率工資、最低工資與工會工資使得平均工資上升,

實質工資 ($/ 小時 )

勞動 (10億小時 /年 )

效率工資

勞動供給量勞動需求量

工作配給導致自然失業率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