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我想象中的“50后” -...

1
看完沈书枝的《燕子最后飞去了 哪里》,也不禁自问:燕子最后飞去了 哪里?这其实是所有从乡村出走的年 轻一代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作者家里有姊妹五个,最后两 个是双胞胎,这是少见的。以前父母 总是说,家里小孩越多越好,养育的 时候是艰难的,等到个个出道了,却 是热闹而有趣的。一般来说,在农村 五姊妹比五兄弟更和睦和谐,这在 本书中也得到了验证。 本书收录了《姐姐》《双子》《背 诗这件小事》《儿童节的那一天》《童 年随之而去》共 5 篇,其中长篇散文 《姐姐》曾获豆瓣阅读第二届征文大 赛非虚构组首奖。 作者用细腻温婉的文字,记录 她贫穷但是丰盈的童年。20世纪七 八十年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但是贫穷的生活也能充满欢乐,哪 怕家里有五个女孩,哪怕这个母亲 最后生了一双女儿,她的婆婆脸都 黑了,公公更甚,连看也不看,鼻子 里“哼”一声。作者一点不回避事实, 冷静而克制地把这一切记录下来。 从出生到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 到大学,记录得十分琐碎,但琐碎里 却有一股脉脉温情始终流淌着,引 着你一步一步看下去,直到最后一 个字。 文字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解 开读者相似的尘封记忆,原本那些 差不多已经渐渐模糊的记忆画面, 像是重新被涂上了颜色。读完这本 书,我不禁感慨,即使不同年龄、不 同地域,也有人和我有着类似的经 历。作者写和妹妹抓脚痒玩,“抓得 脚板心痒得缩起来,忍不住笑嘻嘻 的。抓脚痒太好玩了,多久都不够。 后来我们终于也睡着了,广大的黑 暗覆下来,轻轻盖住我们的梦。”是 啊,我们的童年虽然没有很多玩具, 可是我们也有童趣,抓脚痒、拍手 掌、跳房子、摸鱼捉虾……小学时的 六一节,作者第一次穿上裙子,买裙 子的钱是爸爸不知从哪儿弄来的, 为了多穿一年,特意买大了一码。泡 泡袖太洋气了,裙子也太长了,但新 衣服还是让人喜欢的。那个年代的 很多孩子经历过这种事,父母会将 买大了的衣服折起一截,缝起来,会 将棉花塞进大了的鞋头里。即使不 合身不合脚,孩子心里还是高兴的, 毕竟是新衣服新鞋子嘛。 作者有一位好父亲,不受重男 轻女思想影响,让姊妹五个考初中 考高中考大学,一次不行再复读,复 读不行转读卫校。《姐姐》一文里,满 是姐姐对妹妹的牵念和关照。大姐 亲和、二姐倔强,她们接连往芜湖卫 校读书,辗转安徽、南京、常州多地, 分别的日子里常有书信传来,书信 里还夹带着纸币,让妹妹买书买零 食。三姐缄默温柔,如姊如母对待下 面的妹妹,她自己的生活并不如意, 丧夫再嫁,要养育两个孩子,但她依 然对生活温柔以待。 作者还写了自己青春期的敏感 和迷茫。20 世纪 90 年代,作者的高 中时代,她与数学课代表之间有一 段匿藏于心的青涩往事:有一次熄 灯后,两人仍在黑暗的教室里聊童 年与未来。数学课代表最终竟因误 以为自己得了血吸虫病,害怕连累 作者而始终没勇气表白,事隔多年 后才将真相说出来。纯真而懵懂的 感情,由于为对方考虑太多,而留下 了遗憾。 翻开层层的记忆,作者用细密 工整的文字和平淡的语调讲述了姊 妹五人之间的情感和各自的人生故 事,记录了一代人的成长,以一个家 庭的小切口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局 部。沈书枝在文章中写道:“我想成 为一个家乡的自然书写者,想要记 录下它风土的变迁和在土地上人们 的生活与情感,不独艰难而生气自 足的过去,也及今日的凋敝和令人 疑虑的未来。” 似曾相识燕归来。无论飞多久, 走多远,终究还是会想念老家的房 檐。人类的这个特性跟燕子一样。燕 子最后飞去了哪里?我也不知道。 大概是风的方向吧。 欢迎加入宁波日报书友 QQ 群:98906429 叶向群 范伟国在电话里与我约定在一 家影院门口见面,说要送我一本刚 出版的新书。我心里是欢喜和期待 的。我与伟国兄做过五六年同事,那 是30多年前,还在宁波日报社旧址 厂堂街 12 号。 记忆中,他蓄一头长发,嘴边荡 着笑意,与人说几句,脸一仰,习惯 性地甩一甩长发,随后帅帅地顺手 一捋。大老远我就看到一个高个子 男人向我招手,定睛一看,正是范伟 国。还是一头长发,还是标志性的 “用手一捋”,但长发已变成根根银 丝。我顿时有些感慨,感慨的倒不是 “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而是岁月 虽然改变了容颜,但改变不了他当 年的那股潇洒范儿。 范伟国生于1951年。对于这帮 “50 后”大哥哥,我总有一些唏嘘。 当他们出生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当 他们长身体时,遇到“三年自然灾 害”;上学时,碰上“文革”;该工作 了,又开始“上山下乡”……特殊的 成长背景赋予了“50 后”一些共同 的性格特征,比如吃苦耐劳,比如勤 勉上进,比如沉着坚毅。 我惊异于他的坦诚,书一开头 就披露了“自己 3 岁时父母离异”的 身世。对于他们那一代人来说,这不 是易于启齿的事。显然,范伟国把读 者当成了朋友,决定来一番“掏心掏 肺”。我一直信奉真诚为写作圭臬, 于是觉得这个头开得不赖。 书开头,他讲了一个“白帆布 球鞋的故事”。读小学五年级时, 身材高挑的范伟国进了班级篮球 队。球队里有同学穿上了一款时髦 的上海产白帆布球鞋,他心痒难 熬,于是省下大饼油条钱,好不容 易凑足钱,跑到东门口“老三 进”,买来一双白球鞋。妈妈发现 新鞋,怀疑儿子做了小偷,给了他 一记耳光。等弄清原委,母亲内疚 地抱住儿子,但仍执意叫他退掉鞋 子,理由是“我家没有条件穿这么 贵的鞋”。见儿子不答应,母亲哽 咽道:养你这么大有什么用!一点 都不知道苦难!听罢,范伟国乖乖 去了“老三进”。“一点都不知道苦 难”,是当年许许多多母亲的口头 禅,现在的孩子恐怕很难理解那声 责备里所蕴含的辛酸了。 尽管在单亲家庭里成长,但范 伟国并不缺少爱的滋润和生命之初 的教养。他在书中写道:老妈上了四 年小学就读不起书了,但或许是家 族基因的关系(他母亲是天一阁范 氏第 20 代子孙),母亲一直喜欢读 书。“当时家里装的是最节能的 3 支 光小灯,由于工艺不过关,灯一开变 压器就会嗡嗡作响。小时候每每半 夜醒来,就会看到老妈肩倚门框低 头看书的背影。” 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 校。即便成家立业后,这所学校仍未 停止对范伟国的管束。“我常常将白 天在单位看不完的报纸拿回家来 看,有时老妈来我家看见了,她就浑 身不自在,盯在我后面说,你这样把 公家的报纸拿回家,没事吗?我说看 报是工作,将工作拿回家来做,领导 知道了应该表扬我呢。她会接着说: 那你看完后就拿回去。” 范伟国18岁去农村插队,在那 黯淡沉闷的 5 年中,他没有颓废、沉 沦,而是艰苦地适应劳作,努力读书 自学。“记得刚插队那几年,我年年 冬泳,从高高的桥头一跃而下。”他 要让冰冷的河水砥砺青春意志。几 年努力后,他考取了大专文凭。1980 年进入复刊不久的宁波日报社,成 为一名财贸记者。 从一名知青,到中国最大报纸 《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从一个单 亲家庭的苦孩子,到厅局级干部,范 伟国的人生历程本身就是一个励志 故事。《海上语丝》中的不少文章,是 范伟国的生活感悟,你完全可以把 它们归入“心灵鸡汤”一类,但一个 有着丰富人生体验,又耽于思考,而 且习惯以平民视角关注现实的老记 者端出的“鸡汤”,一定会别有风味。 他这样看待酒—很多事情只 有在酒桌上才能谈定。喝酒后,人就 处于一种兴奋与松弛的状态,警戒、 提防之心就会少很多,通融、变通的 思路就会活跃很多,自然犯错误的机 会也会增加很多。酒桌是个舞台,学 识、修养、品性得以集中展示。需要提 醒自己的是:你看人家,人家也在看 你,小心别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他调侃自己的职业—上联: 一名记者两部手机三餐不定只为四 千工资弄得五脏俱伤虽已六神无主 却还得七点起床八点上班找九个选 题十分辛苦。下联:十年编辑久坐案 头八方约稿需要七窍玲珑忙得六亲 不走即便五官老矣但仍要四体勤快 三审校稿为两个铜钱一生清贫。横 批:我的一生。 他的处世哲学—一个人新开 了一家包子铺,一条狗叼走了一只鲜 肉大包跑了。这老板看到了也不去追 打,旁人很为不解。老板说,我去追打 什么,你与狗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他不隐瞒自己的死亡观—据 说,大象知道自己的寿命。在它生命 快要结束的时候,就离开象群,自己 走向神秘的象冢,默默等待死神的 眷顾。当人类知道自己无力回天时, 就学学大象吧…… 走过那么多路,见过那么多人, 范伟国的人生经历是一座富矿。12 年前第一本小册子出版时,他就说 过,写作是一生的陪伴,他要让文字 来延续自己的生命。期待他写出更 加厚重的作品。 他,我想象中的“50 后” —读范伟国新作《海上语丝》 B2 NINGBO DAILY 阅读 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顾玮 电话/87682867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我在故宫修文物》 《人间失格》 《敏捷革命》 三味书屋 蒋静波 听说过被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为 “美国的孔子”和“美国文明之父”之 人吗?知道尼采承认从谁那里受益 匪浅吗?听说过当代文学理论家哈 罗德·布卢姆赞誉的“上帝”是哪位 吗?以上,指向的是同一人:他就是 美国的哲学家、思想家、演说家和文 学家爱默生。 爱默生1803年出生于美国的 一个牧师世家,8岁丧父,家境困 难,14 岁入读哈佛大学神学院,其 间阅读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的 作品。毕业后被聘为教堂牧师。因他 的独立自主的精神与当时基督教规 范不合,后辞职从事写作。1932 年 游历欧洲时,结识了柯勒律治、华兹 华斯、卡莱尔、惠特曼等在文学与思 想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人物,成为 志同道合的好友。爱默生倡导自然 哲学,肯定个人尊严,是美国文化精 神的代表人物。 爱默生随笔最打动我的是他博 学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书中21篇 随笔,涉及哲学、历史、政治、艺术、 人性、自然,涵盖面之广,令人惊叹。 爱默生有写日记的习惯,他从日记 里产生演讲稿,又从演讲稿中整理 成随笔。他的每一篇随笔,洋洋万 言,正如此书的翻译蒲隆所言,它 们“像密西西比河水滚滚而来,有 一发不可收的磅礴气势”,边阅读, 边如享受着一次酣畅淋漓的瀑布 浴;它们又像一枚枚硕大的坚果, 值得你一点点嚼碎,吞咽,内化于 心。在随笔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 语言,生动的例子,形象地阐述他 的思想、观点,可读性比纯粹的哲 理书强。这样的书,宜在大段的静 默时光中,一个人,一杯茶,慢慢 读,细细品。 爱默生的随笔,处处闪耀着智 慧的光芒,格言、警句迭出,形成了 独特的“爱氏风格”。随意翻开书本, 在其中的《诗人》篇中摘录几句: “人 只是他自己的一半,另一半是他的 表现”“英雄主要去行动,圣人主要 去思想,诗人主要是把愿意说并且 非说不可的话写出来”“一本书贵在 超验非凡,除此之外,一无可 取”……他的随笔几乎由名句堆积 而成,让人脑洞大开。 作者总是从独特的视角去看待 问题。他注重历史事实,以事实讲 话。在《历史》一文中,他指出, “严格 地讲,没有历史,只有传记”“历史的 同一性都是内在的,多样性都是明 显的。表面上有层出不穷的事物,核 心里却只有简单明了的原因。一个 人的行为何其多,但我们从中认出 的却是同一种性格!”在《自助》一文 中,他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你的 善良必须带点锋芒,否则等于零。” 是呀,善良是一种智慧,而不是一味 退让,真正有价值的善良,同时必须 拥有勇气和力量,否则只会付出更 大的代价。在爱默生的字里行间,不 知不觉获得了一种智慧的力量和告 诫,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 那些文字,像一盏明灯,照亮了 我们蒙尘的心灵。在情绪低落时,读 那些文字,可以抚慰沮丧的心情,给 人以温暖和力量。读他的《友谊》,使 我坚信世界上存在那么一种纯真、 无瑕的友情: “我必须对朋友的成就 感到骄傲,仿佛它们就是我的成就似 —而且好像是他的德行中的一 种特殊性似的。他受到赞扬时我心里 就热乎乎的,就像情郎听见有人赞扬 他的未婚妻一样……”但他同时指 出, “每个人独自一个的时候是真诚 的。第二个人一插足,伪善就开始了。 我们用问候,用闲话,用娱乐,用挑 逗,来回避、抵挡我们同类的到来。我 们把自己的思想千层百叠地掩盖,不 让他知道。”这深刻的文字,几乎穷 尽了人世间关于友谊的种种。 虽然爱默生离世已130余年, 但依然觉得他像一位推心置腹的朋 友,或谆谆善诱的师长,用他不同凡 响的文字,陪伴我们不断成长。 不同凡响的“爱氏风格” —读《爱默生随笔全集》有感 2017 年第 6 主编 撰稿 摄影 出版 日期 萧寒 绿妖 严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年 1 月 作者 译者 出版 日期 (美国) 杰夫·萨瑟兰 蒋宗强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年 4 月 作者 译者 出版 日期 (日) 太宰治 竺家荣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6 年 1 月 似曾相识燕归来 —《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读后 好看 去罗马 (小说) 贝西西 探寻心灵深处的“罗马城”(简评) 南志刚 小说 神仙脚 (中篇) 陈美者 父亲的土地 (中篇) 赵宏兴 钟开始敲响 (短篇) 诗歌 礼物 (组诗) 于贵锋 亮马河的石头 (组诗) 唐小米 散文 诗经里的堇菜 (下篇)(甬城笔记专栏) 偶数与奇数 (27 章) 评论 隐藏的终究会呈现 李昌鹏 主办单位:宁波市文联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同名纪录片去年冬天在网上 看过,同名电影上映时也去凑过 热闹,今年端午前夕,偶然看见了 这本书,索性买回来再次“温习” 了一把。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电影, 抑或是手中这本书作,最初欣赏 的视角往往集中在对工匠精神的 敬佩上。的确如此,那些深藏在故 宫中的文物修复工匠们,选择了 “择一事、终一生”的工作生活模 式。他们本着匠人的职业操守,既 对未来有信心,又对当下有耐心, 通过传承、坚守、钻研、创新,追求 技能的极致,打磨完美的作品,最 终也成就他们一代“名匠”的职业 美誉。 然而,读完这本书后,又被书 中的传统师承关系所深深吸引。 师徒传承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 式,在培养和传播传统知识技能 的同时,也传承着做人做事、修身 立德等中华传统文化。如书中介 绍,钟表修复师王津1977年师从 马玉良,马玉良师从故宫博物院 第一代宫廷钟表修复大师徐文 璘 。1952 年 故 宫 成 立 铜 器 室 时 , 古铜张派第三代传人、当时在天 桥古铜铺的赵振茂被引入故宫。 古铜张及其传人进入故宫后,通 过“师承制”培养了王有亮等一批 掌握传统修复和复制技术的青铜 器专家……其他如摹画、木器组 的修复大师们,无一例外也是通 过师承关系,把精湛的文物修复 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荐书友:熊光祥) 日本文学史上有很多奇葩, 太宰治便是其中之一,《人间失格》 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个39岁就 离世的作家,在短暂的一生中,向 世人展示了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 留下众多不朽的佳作。他的作品以 自我告白形式展现,充满了纯粹而 敏锐的感受性,《人间失格》亦是。 “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 资格。由序 、第一篇笔记 、第二篇 笔记、第三篇笔记、后记共五个部 分构成,其中序和后记以作者口 吻叙说,三篇笔记则以主人公叶 藏的口吻叙述。叶藏胆小懦弱,惧 怕世间的情感,不了解人类复杂 的思想,继而通过搞笑取乐别人, 隐藏真实的自己。后来发现饮酒 作乐似乎更能逃避这个世界,于 是终日放浪形骸,最终走向毁灭。 他被“身为人”最真切的痛苦所折 磨,终其一生都在自我厌倦下寻 求爱,逃避爱,最后只能毁灭自 己。“面对世人,我总是怕得发抖。 对于同样为人的自己的言行,更 是毫无自信。我将懊恼暗藏于 心,一味地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 感,竭力把自己伪装成纯真无邪的 乐天派,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滑 稽逗乐的怪胎……”文中的叶藏 这样说。这篇自传式的作品,给 读者带来的感受众说纷纭,压抑与 绝望充斥其间,无谓的搞笑与含笑 的眼泪不时呈现,真实而细腻。 (推荐书友:南茶) 《敏捷革命》是美国管理学家 杰夫·萨瑟兰倡导的管理方法,他 通过运用“持续改进”与“最简化 可行产品”理念,精简内部成员之 间的信息流,从而提高效率,实现 高水平的业绩。而在最大限度发 挥个人自由度与创造力方面,《敏 捷革命》同样给人以启发和深思。 敏捷革命的本质在于始终坚 持问题导向。作者指出:无论你什 么时候启动一个项目,都要经常 检验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看看 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结果是 不是大家真正希望看到的?是否有 什么办法能改善目前正在做的事 情?如何才能做得更快更好?存在 哪些潜在的障碍?随着技术更迭的 加速,未来工作的复杂性和创新性 会有巨大提升,因此,实施“检查与 调整”循环就显得尤为必要。 敏捷革命的关键在于行动和 专注。作者强调,他把这种敏捷管 理方法命名为橄榄球运动中的一 个 专 业 术 语 Scrum(司 克 兰),寓 意就是团队通力合作,像打橄榄 球,敏捷的动作 、澎湃的激情 、力 争上游的拼搏精神,是团队协作 中迫切需要的元素。而任何项目 不能事先都规划好了、理想化了 再去实施,而是要马上去行动。 作者特别指出:你做不到同 时执行多项任务,你只能每次完 全专注干一件事。 (推荐书友:虞时中)

Upload: others

Post on 25-Aug-2020

2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他,我想象中的“50后” - cnnbdaily.cnnb.com.cn/nbrb/images/2017-06/09/B2/nbrb20170609B2.pdf · 五姊妹比五兄弟更和睦和谐,这在 本书中也得到了验证。

陈 峰

看完沈书枝的《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也不禁自问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这其实是所有从乡村出走的年轻一代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作者家里有姊妹五个最后两个是双胞胎这是少见的以前父母总是说家里小孩越多越好养育的时候是艰难的等到个个出道了却是热闹而有趣的一般来说在农村五姊妹比五兄弟更和睦和谐这在本书中也得到了验证

本书收录了《姐姐》《双子》《背诗这件小事》《儿童节的那一天》《童年随之而去》共 5篇其中长篇散文

《姐姐》曾获豆瓣阅读第二届征文大赛非虚构组首奖

作者用细腻温婉的文字记录她贫穷但是丰盈的童年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但是贫穷的生活也能充满欢乐哪怕家里有五个女孩哪怕这个母亲最后生了一双女儿她的婆婆脸都黑了公公更甚连看也不看鼻子里ldquo哼rdquo一声作者一点不回避事实

冷静而克制地把这一切记录下来从出生到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记录得十分琐碎但琐碎里却有一股脉脉温情始终流淌着引着你一步一步看下去直到最后一个字

文字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解开读者相似的尘封记忆原本那些差不多已经渐渐模糊的记忆画面像是重新被涂上了颜色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感慨即使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也有人和我有着类似的经历作者写和妹妹抓脚痒玩ldquo抓得脚板心痒得缩起来忍不住笑嘻嘻的抓脚痒太好玩了多久都不够后来我们终于也睡着了广大的黑暗覆下来轻轻盖住我们的梦rdquo是啊我们的童年虽然没有很多玩具可是我们也有童趣抓脚痒拍手掌跳房子摸鱼捉虾helliphellip小学时的六一节作者第一次穿上裙子买裙子的钱是爸爸不知从哪儿弄来的为了多穿一年特意买大了一码泡泡袖太洋气了裙子也太长了但新衣服还是让人喜欢的那个年代的很多孩子经历过这种事父母会将

买大了的衣服折起一截缝起来会将棉花塞进大了的鞋头里即使不合身不合脚孩子心里还是高兴的毕竟是新衣服新鞋子嘛

作者有一位好父亲不受重男轻女思想影响让姊妹五个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学一次不行再复读复读不行转读卫校《姐姐》一文里满是姐姐对妹妹的牵念和关照大姐亲和二姐倔强她们接连往芜湖卫校读书辗转安徽南京常州多地分别的日子里常有书信传来书信里还夹带着纸币让妹妹买书买零食三姐缄默温柔如姊如母对待下面的妹妹她自己的生活并不如意丧夫再嫁要养育两个孩子但她依然对生活温柔以待

作者还写了自己青春期的敏感和迷茫20 世纪 90 年代作者的高中时代她与数学课代表之间有一段匿藏于心的青涩往事有一次熄灯后两人仍在黑暗的教室里聊童年与未来数学课代表最终竟因误以为自己得了血吸虫病害怕连累作者而始终没勇气表白事隔多年后才将真相说出来纯真而懵懂的

感情由于为对方考虑太多而留下了遗憾

翻开层层的记忆作者用细密工整的文字和平淡的语调讲述了姊妹五人之间的情感和各自的人生故事记录了一代人的成长以一个家庭的小切口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局部沈书枝在文章中写道ldquo我想成为一个家乡的自然书写者想要记录下它风土的变迁和在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与情感不独艰难而生气自足的过去也及今日的凋敝和令人疑虑的未来rdquo

似曾相识燕归来无论飞多久走多远终究还是会想念老家的房檐人类的这个特性跟燕子一样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我也不知道大概是风的方向吧

欢迎加入宁波日报书友QQ群98906429

叶向群

范伟国在电话里与我约定在一家影院门口见面说要送我一本刚出版的新书我心里是欢喜和期待的我与伟国兄做过五六年同事那是 30多年前还在宁波日报社旧址厂堂街12号

记忆中他蓄一头长发嘴边荡着笑意与人说几句脸一仰习惯性地甩一甩长发随后帅帅地顺手一捋大老远我就看到一个高个子男人向我招手定睛一看正是范伟国还是一头长发还是标志性的

ldquo用手一捋rdquo但长发已变成根根银丝我顿时有些感慨感慨的倒不是

ldquo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rdquo而是岁月虽然改变了容颜但改变不了他当

年的那股潇洒范儿范伟国生于 1951年对于这帮

ldquo50 后rdquo大哥哥我总有一些唏嘘当他们出生时新中国百废待兴当他们长身体时遇到ldquo三年自然灾害rdquo上学时碰上ldquo文革rdquo该工作了又开始ldquo上山下乡rdquohelliphellip特殊的成长背景赋予了ldquo50 后rdquo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比如吃苦耐劳比如勤勉上进比如沉着坚毅

我惊异于他的坦诚书一开头就披露了ldquo自己 3岁时父母离异rdquo的身世对于他们那一代人来说这不是易于启齿的事显然范伟国把读者当成了朋友决定来一番ldquo掏心掏肺rdquo我一直信奉真诚为写作圭臬于是觉得这个头开得不赖

书开头他讲了一个ldquo白帆布球鞋的故事rdquo读小学五年级时身材高挑的范伟国进了班级篮球队球队里有同学穿上了一款时髦的上海产白帆布球鞋他心痒难熬于是省下大饼油条钱好不容易 凑 足 钱 跑 到 东 门 口 ldquo 老 三进rdquo买来一双白球鞋妈妈发现新鞋怀疑儿子做了小偷给了他一记耳光等弄清原委母亲内疚地抱住儿子但仍执意叫他退掉鞋子理由是ldquo我家没有条件穿这么贵的鞋rdquo见儿子不答应母亲哽咽道养你这么大有什么用一点都不知道苦难听罢范伟国乖乖去了ldquo老三进rdquoldquo一点都不知道苦难rdquo是当年许许多多母亲的口头禅现在的孩子恐怕很难理解那声责备里所蕴含的辛酸了

尽管在单亲家庭里成长但范

伟国并不缺少爱的滋润和生命之初的教养他在书中写道老妈上了四年小学就读不起书了但或许是家族基因的关系(他母亲是天一阁范氏第 20 代子孙)母亲一直喜欢读书ldquo当时家里装的是最节能的 3支光小灯由于工艺不过关灯一开变压器就会嗡嗡作响小时候每每半夜醒来就会看到老妈肩倚门框低头看书的背影rdquo

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即便成家立业后这所学校仍未停止对范伟国的管束ldquo我常常将白天在单位看不完的报纸拿回家来看有时老妈来我家看见了她就浑身不自在盯在我后面说你这样把公家的报纸拿回家没事吗我说看报是工作将工作拿回家来做领导知道了应该表扬我呢她会接着说那你看完后就拿回去rdquo

范伟国 18岁去农村插队在那黯淡沉闷的 5年中他没有颓废沉沦而是艰苦地适应劳作努力读书自学ldquo记得刚插队那几年我年年冬泳从高高的桥头一跃而下rdquo他要让冰冷的河水砥砺青春意志几年努力后他考取了大专文凭1980年进入复刊不久的宁波日报社成为一名财贸记者

从一名知青到中国最大报纸《人民日报》的高级记者从一个单亲家庭的苦孩子到厅局级干部范伟国的人生历程本身就是一个励志故事《海上语丝》中的不少文章是范伟国的生活感悟你完全可以把它们归入ldquo心灵鸡汤rdquo一类但一个有着丰富人生体验又耽于思考而

且习惯以平民视角关注现实的老记者端出的ldquo鸡汤rdquo一定会别有风味

他这样看待酒mdashmdash很多事情只有在酒桌上才能谈定喝酒后人就处于一种兴奋与松弛的状态警戒提防之心就会少很多通融变通的思路就会活跃很多自然犯错误的机会也会增加很多酒桌是个舞台学识修养品性得以集中展示需要提醒自己的是你看人家人家也在看你小心别成了别人眼中的ldquo风景rdquo

他调侃自己的职业mdashmdash上联一名记者两部手机三餐不定只为四千工资弄得五脏俱伤虽已六神无主却还得七点起床八点上班找九个选题十分辛苦下联十年编辑久坐案头八方约稿需要七窍玲珑忙得六亲不走即便五官老矣但仍要四体勤快三审校稿为两个铜钱一生清贫横批我的一生

他的处世哲学mdashmdash一个人新开了一家包子铺一条狗叼走了一只鲜肉大包跑了这老板看到了也不去追打旁人很为不解老板说我去追打什么你与狗有什么好计较的呢

他不隐瞒自己的死亡观mdashmdash据说大象知道自己的寿命在它生命快要结束的时候就离开象群自己走向神秘的象冢默默等待死神的眷顾当人类知道自己无力回天时就学学大象吧helliphellip

走过那么多路见过那么多人范伟国的人生经历是一座富矿12年前第一本小册子出版时他就说过写作是一生的陪伴他要让文字来延续自己的生命期待他写出更加厚重的作品

他我想象中的ldquo50后rdquomdashmdash读范伟国新作《海上语丝》

B2 NINGBO DAILY阅读 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责任编辑顾玮 电话87682867 电子信箱gwcnnbcomcn

荐 书

《我在故宫修文物》

《人间失格》

《敏捷革命》

三味书屋

蒋静波

听说过被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为ldquo美国的孔子rdquo和ldquo美国文明之父rdquo之人吗知道尼采承认从谁那里受益匪浅吗听说过当代文学理论家哈罗德middot布卢姆赞誉的ldquo上帝rdquo是哪位吗以上指向的是同一人他就是美国的哲学家思想家演说家和文学家爱默生

爱默生 1803 年出生于美国的一个牧师世家8 岁丧父家境困难14 岁入读哈佛大学神学院其间阅读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毕业后被聘为教堂牧师因他的独立自主的精神与当时基督教规范不合后辞职从事写作1932 年游历欧洲时结识了柯勒律治华兹华斯卡莱尔惠特曼等在文学与思想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的人物成为志同道合的好友爱默生倡导自然哲学肯定个人尊严是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爱默生随笔最打动我的是他博学的才华和深邃的思想书中 21篇随笔涉及哲学历史政治艺术人性自然涵盖面之广令人惊叹爱默生有写日记的习惯他从日记里产生演讲稿又从演讲稿中整理成随笔他的每一篇随笔洋洋万言正如此书的翻译蒲隆所言它们ldquo像密西西比河水滚滚而来有一发不可收的磅礴气势rdquo边阅读边如享受着一次酣畅淋漓的瀑布浴它们又像一枚枚硕大的坚果值得你一点点嚼碎吞咽内化于心在随笔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的例子形象地阐述他的思想观点可读性比纯粹的哲理书强这样的书宜在大段的静默时光中一个人一杯茶慢慢读细细品

爱默生的随笔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格言警句迭出形成了独特的ldquo爱氏风格rdquo随意翻开书本在其中的《诗人》篇中摘录几句ldquo人

只是他自己的一半另一半是他的表现rdquoldquo英雄主要去行动圣人主要去思想诗人主要是把愿意说并且非说不可的话写出来rdquoldquo一本书贵在超 验 非 凡 除 此 之 外 一 无 可取rdquohelliphellip他的随笔几乎由名句堆积而成让人脑洞大开

作者总是从独特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他注重历史事实以事实讲话在《历史》一文中他指出ldquo严格地讲没有历史只有传记rdquoldquo历史的同一性都是内在的多样性都是明显的表面上有层出不穷的事物核心里却只有简单明了的原因一个人的行为何其多但我们从中认出的却是同一种性格rdquo在《自助》一文中他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ldquo你的善良必须带点锋芒否则等于零rdquo是呀善良是一种智慧而不是一味退让真正有价值的善良同时必须拥有勇气和力量否则只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在爱默生的字里行间不知不觉获得了一种智慧的力量和告

诫从而提升自己的思想那些文字像一盏明灯照亮了

我们蒙尘的心灵在情绪低落时读那些文字可以抚慰沮丧的心情给人以温暖和力量读他的《友谊》使我坚信世界上存在那么一种纯真无瑕的友情ldquo我必须对朋友的成就感到骄傲仿佛它们就是我的成就似的mdashmdash而且好像是他的德行中的一种特殊性似的他受到赞扬时我心里就热乎乎的就像情郎听见有人赞扬他的未婚妻一样helliphelliprdquo但他同时指出ldquo每个人独自一个的时候是真诚的第二个人一插足伪善就开始了我们用问候用闲话用娱乐用挑逗来回避抵挡我们同类的到来我们把自己的思想千层百叠地掩盖不让他知道rdquo这深刻的文字几乎穷尽了人世间关于友谊的种种

虽然爱默生离世已 130 余年但依然觉得他像一位推心置腹的朋友或谆谆善诱的师长用他不同凡响的文字陪伴我们不断成长

不同凡响的ldquo爱氏风格rdquomdashmdash读《爱默生随笔全集》有感

品 鉴

2017年第6期

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1019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 1051019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1051019105089110508911050891

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

1050891105089110508911050891

105089110508911051019

主编

撰稿

摄影

出版

日期

萧寒

绿妖

严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作者

译者

出版

日期

(美国)杰夫middot萨瑟兰

蒋宗强

中信出版集团

2017年4月

作者

译者

出版

日期

(日)太宰治

竺家荣

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1月

似曾相识燕归来mdashmdash《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读后

好看 去罗马 (小说) 贝西西探寻心灵深处的ldquo罗马城rdquo(简评) 南志刚

小说 神仙脚 (中篇) 陈美者父亲的土地 (中篇) 赵宏兴钟开始敲响 (短篇) 光 盘

诗歌 礼物 (组诗) 于贵锋亮马河的石头 (组诗) 唐小米

散文 诗经里的堇菜 (下篇)(甬城笔记专栏) 柯 平偶数与奇数 (27章) 安 钢

评论 隐藏的终究会呈现 李昌鹏主办单位宁波市文联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

同名纪录片去年冬天在网上看过同名电影上映时也去凑过热闹今年端午前夕偶然看见了这本书索性买回来再次ldquo温习rdquo了一把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电影抑或是手中这本书作最初欣赏的视角往往集中在对工匠精神的敬佩上的确如此那些深藏在故宫中的文物修复工匠们选择了

ldquo择一事终一生rdquo的工作生活模式他们本着匠人的职业操守既对未来有信心又对当下有耐心通过传承坚守钻研创新追求技能的极致打磨完美的作品最终也成就他们一代ldquo名匠rdquo的职业美誉

然而读完这本书后又被书中的传统师承关系所深深吸引师徒传承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和传播传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传承着做人做事修身立德等中华传统文化如书中介绍钟表修复师王津 1977年师从马玉良马玉良师从故宫博物院第一代宫廷钟表修复大师徐文璘1952 年故宫成立铜器室时古铜张派第三代传人当时在天桥古铜铺的赵振茂被引入故宫古铜张及其传人进入故宫后通过ldquo师承制rdquo培养了王有亮等一批掌握传统修复和复制技术的青铜器专家helliphellip其他如摹画木器组的修复大师们无一例外也是通过师承关系把精湛的文物修复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荐书友熊光祥)

日本文学史上有很多奇葩太宰治便是其中之一《人间失格》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个 39岁就离世的作家在短暂的一生中向世人展示了无与伦比的文学才华留下众多不朽的佳作他的作品以自我告白形式展现充满了纯粹而敏锐的感受性《人间失格》亦是

ldquo人间失格rdquo即丧失为人的资格由序第一篇笔记第二篇笔记第三篇笔记后记共五个部分构成其中序和后记以作者口吻叙说三篇笔记则以主人公叶藏的口吻叙述叶藏胆小懦弱惧

怕世间的情感不了解人类复杂的思想继而通过搞笑取乐别人隐藏真实的自己后来发现饮酒作乐似乎更能逃避这个世界于是终日放浪形骸最终走向毁灭他被ldquo身为人rdquo最真切的痛苦所折磨终其一生都在自我厌倦下寻求爱逃避爱最后只能毁灭自己ldquo面对世人我总是怕得发抖对于同样为人的自己的言行更是毫无自信我将懊恼暗藏于心一味地掩盖自己的忧郁和敏感竭力把自己伪装成纯真无邪的乐天派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滑稽逗乐的怪胎helliphelliprdquo文中的叶藏这样说这篇自传式的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感受众说纷纭压抑与绝望充斥其间无谓的搞笑与含笑的眼泪不时呈现真实而细腻

(推荐书友南茶)

《敏捷革命》是美国管理学家杰夫middot萨瑟兰倡导的管理方法他通过运用ldquo持续改进rdquo与ldquo最简化可行产品rdquo理念精简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流从而提高效率实现高水平的业绩而在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自由度与创造力方面《敏捷革命》同样给人以启发和深思

敏捷革命的本质在于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作者指出无论你什么时候启动一个项目都要经常检验一下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看看是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结果是不是大家真正希望看到的是否有

什么办法能改善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如何才能做得更快更好存在哪些潜在的障碍随着技术更迭的加速未来工作的复杂性和创新性会有巨大提升因此实施ldquo检查与调整rdquo循环就显得尤为必要

敏捷革命的关键在于行动和专注作者强调他把这种敏捷管理方法命名为橄榄球运动中的一个专业术语 Scrum(司克兰)寓意就是团队通力合作像打橄榄球敏捷的动作澎湃的激情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是团队协作中迫切需要的元素而任何项目不能事先都规划好了理想化了再去实施而是要马上去行动

作者特别指出你做不到同时执行多项任务你只能每次完全专注干一件事

(推荐书友虞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