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h96-m · 98...

85

Upload: others

Post on 31-Dec-2019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IOSH99-M310

職業性針扎通報及防治推廣

Needlestick Injury Surveillance System and Prevention Training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IOSH99-M310

職業性針扎通報及防治推廣

Needlestick Injury Surveillance System and Prevention Training

研究主持人:蕭淑銖、林洺秀

計畫主辦單位: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研究期間:中華民國 99 年 03 月至 99 年 12 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中華民國 100 年 3 月

i

摘要

針頭及尖銳物刺傷是醫療人員最常見的職業傷害,因此強制通報與持續性的監控

是保障醫療人員工作安全與權益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所自民國九十三年起開始鼓勵國

內醫療院所透過中文版之 EPINet (Exposure Preven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做為通報

工具,並定期分析其結果。截至 99 年 10 月 15 日為止,共累計有 3,669 位個案報告,

其中 3,479 位的醫療人員是受到針頭或尖銳物的刺傷,另外 190 位醫療人員則是受到

病患血液或體液的暴觸。分析今年與累計的統計資料發現,若以職業別來檢視針扎事

件發生的地點與引起針扎事件的物品,護理人員最常被扎傷的地點是病房及最常被拋

棄式注射器扎傷,並最易發生在回蓋針套時;醫師最常發生扎傷的地點則是開刀房,

最常被縫合針扎傷,並最常發生於治療病人的過程中。通報事件仍以護理人員最多,

此乃因為護理人員人數一向多於其他醫療職業別;而護理部的組織結構與權責分配較

明確,且護理人員的政策遵從性較好,因此對針扎的防治教育與推廣應較易出現成效。

98 年度以護理學生為針扎安全向下紮根的重點對象所製作之針扎防治多媒體教材及

手冊廣受全台學校及醫療院所的好評。而今年續將目標族群設定為醫技科系學生,擴

大對醫療相關科系學生執業安全衛生教育之影響。本所在光碟內容製作完成後,舉辦

了一場種子教師研討會,期全台醫檢學系所之教師能了解預防職業危害之重要性,並

協助落實醫檢科系學生在未來就業時有正確的職業衛生觀念。此外,因應明年度(民國

100 年)將公立醫院及醫院評鑑等級為醫學中心之醫療院所納入通報系統之適用對象,

亦舉辦中文版 EPINet 通報系統推廣觀摩會,並邀請有意加入的醫院共同參與,使其經

由討論能進一步地了解本系統之實務操作流程。

關鍵詞:醫療工作人員、醫檢科系學生、針扎、血液體液暴觸

ii

Abstract

Percutaneous injuries (PIs) are known to be an important occupational hazard to

health care workers. The Institute of Occupatinal Safety and Helath (IOSH) started to

propagate implementing a national surveillance system using Chinese EPINet (Exposure

Prevention Information Network) since 2004. A total of 3,669 reported cases as of October,

2010, including 3,479 reported to be exposed to a needlestick injury and 190 were exposed

to patients‟ Blood and body fluids (BBF). For nurses, the most frequent locations of PIs

were wards, and operation rooms were the most frequent locations for physician‟s sharps

injuries. “During procedure” accounted for the most frequent circumstance for

percutaneous injuries in physicians. Nurses often are considered more compliant than other

fellow health care workers. Last year we focused our needlestick prevention efforts on the

cohort, starting from nursing students and their instructors, and that activity was very well

received by all level of nursing schools. This year (2010), we created a tailor-made booklet

and an enlivening DVD for students from medical techonology (MT) and bio-med. A

„train-the trainer” workshop was concurrent to facilitate MT instructors to use those

educational materials. As the mandatory reporting to EPINet will commence from January

01, 2011, among all medical centers and public hospitals in Taiwan. We had held several

workshops around Taiwan, for EPINet participating hospitals and those hospitals that were

considering to join the program.

Key words:Health care workers, Medical techonology students, Percutaneous injury, Blood

and body fluid exposure.

iii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錄 ................................................................................................................................... iii

圖目錄 ................................................................................................................................ v

表目錄 ............................................................................................................................... vi

第一章 計畫概述 ......................................................................................................... 1

第一節 前言 ......................................................................................................... 1

第二節 目的 ........................................................................................................... 3

第二章 實施方法 ......................................................................................................... 4

第三章 中文版 EPINet 通報情形 ................................................................................ 5

第一節 針扎通報 ................................................................................................. 6

第二節 血液、體液暴觸事件 ............................................................................ 24

第三節 針扎和血液暴觸後追蹤報告 ................................................................ 30

第四節 針扎或血液體液暴觸後醫療人員血清性陽轉率的估算 ...................... 31

第四章 醫檢科系學生針扎危害預防 ........................................................................ 38

第一節 醫檢科系學生多媒體教材製作............................................................. 38

第二節 針扎危害預防手冊大綱 ........................................................................ 39

第三節 醫檢暨生技科系學生針扎防治之種子教師研討會 .............................. 39

第五章 中文版 EPINet 通報推廣 .............................................................................. 42

第一節 中文版 EPINet 通報的資訊安全 ........................................................... 42

第二節 中文版 EPINet 通報單修訂................................................................... 44

第三節 中文版 EPINet 線上通報系統修改 ...................................................... 47

第四節 中文版 EPINet 單機版 ......................................................................... 49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50

iv

第一節 結論 ....................................................................................................... 50

第二節 建議 ....................................................................................................... 52

誌謝 .................................................................................................................................. 53

參考文獻 .......................................................................................................................... 54

附錄一 目前已加入中文版 EPINet 通報系統醫療院所名單(共 132 家) ........................ 58

附錄二 中文版 EPINet 資安系統說明(電腦公司提供) .................................................. 60

附錄三 針扎防治宣導動畫(醫檢篇)動畫腳本 ................................................................ 62

附錄四 針扎防治宣導手冊(醫檢篇) ............................................................................. 70

v

圖目錄

圖 1 年度針扎發生率趨勢圖 ....................................................................................... 8

圖 2 不同職業別在各扎傷地點分佈情形 ................................................................. 17

圖 3 不同職業別在各扎傷情境分佈情形 ................................................................. 18

圖 4 不同職業別之引起扎傷之尖銳物是否為原始使用者分佈圖 ........................... 19

圖 5 不同職業別之引起扎傷之尖銳物是否受到污染分佈圖 ................................... 19

圖 6 不同職業別之引起扎傷病人源辨識度分佈圖 .................................................. 20

vi

表目錄

表 1 合作醫院之加入系統與實際通報系統情形 ........................................................ 5

表 2 合作醫院之職業類別人數分佈及通報情形 ........................................................ 6

表 3 合作醫院加入系統時間與通報情形 ................................................................... 6

表 4 職業種類發生針扎事件數與各執業工作人數比較 ............................................ 7

表 5 年度針扎發生率 .................................................................................................. 8

表 6 發生針扎事件之人員職業分佈情形 ................................................................. 10

表 7 針扎事件發生地點分佈情形 ............................................................................. 11

表 8 引起扎傷之尖銳物污染情況 ............................................................................. 12

表 9 引發扎傷尖銳物之病人源辨識情形 ................................................................. 12

表 10 引發扎傷之尖銳物原始用途分佈情形 ............................................................ 13

表 11 引發扎傷之情境分佈情形 ............................................................................... 14

表 12 不同職業別之扎傷地點分佈情形 ................................................................... 15

表 13 不同職業別之引發扎傷情境之分佈情形 ........................................................ 15

表 14 引起扎傷之尖銳物種類分佈情形 ................................................................... 20

表 15 引起扎傷之空心針頭分佈情形 ....................................................................... 21

表 16 引起扎傷之外科器械分佈情形 ....................................................................... 22

表 17 不同職業別之引起扎傷尖銳物種類分佈情形 ................................................ 23

表 18 不同職業別之引起扎傷之尖銳物前三名 ........................................................ 23

表 19 血液體液暴觸事件工作人員職業分佈情形 .................................................... 25

表 20 血液體液暴觸地點分佈情形 ........................................................................... 26

表 21 血液體液暴觸事件可否辨識病人身份分佈情形 ............................................ 26

表 22 引起血液體液暴觸事件之液體分佈情形 ........................................................ 27

表 23 血液體液暴觸部位之分佈情形 ....................................................................... 28

表 24 血液體液暴觸時工作人員所穿戴之護具分佈情形 ........................................ 28

vii

表 25 血液體液暴觸方式之分佈情形 ....................................................................... 29

表 26 血液體液暴觸發生原因或情境 ....................................................................... 29

表 27 針扎或血體液暴觸事件之通報與追蹤情形 .................................................... 30

表 28 是否能辨識病人身分並加以檢驗 ................................................................... 30

表 29 針扎與血液體液暴觸事件病人源 B 型肝炎血液檢驗檢驗結果 .................... 31

表 30 針扎與血體液暴觸病人源 C 肝、HIV 及梅毒血液檢驗結果 ........................ 31

1

第一章 計畫概述

第一節 前言

生物及感染危害、化學危害、環境及機械性危害、生理危害及心理性危害為醫療

工作者常見的職業健康危害,其中又以生物及感染危害中的針扎或血液體液暴觸是最

常見的職業傷害[1-6]。根據義大利於 1994 年 1 月到 1998 年 6 月所進行的的研究資料

發現在 19,860 件職業暴觸中針扎及尖銳物刺傷佔 75%,黏膜暴觸佔 25%;其中發生率

最高的三者分別為:外科醫師 (12.1%)、助產士 (11.3%)、護理人員(11.0%)[7]。研究

發現醫療健康照護者帄均每年約有 0.2-4.7 次的針扎事件發生[4-6,8],而這些職業性的

血體液暴觸使醫療工作者常常面臨感染的風險[9],例如每一次的針扎事件都有可能導

致 B 型肝炎、C 型肝炎或 HIV 的感染。在台灣,由於 B、C 型肝炎盛行率皆高於其他

國家,所以醫療人員針扎後遭感染的風險較其他國家還高[6]。蕭等所進行的住院病人

血行感染疾病盛行率顯示,HBsAg 陽性率為 16.7%、anti-HCV 是 12.7%、而 anti-HIV

為 0.8%,因此醫療人員的針扎風險不容小覷[6]。另外,除了專業健康照護工作者外,

醫療環境中還有其他工作人員如清潔人員,也在每天的工作中面臨針扎的風險。目前

針扎的研究大多著重於醫療健康照護者的安全與預防,鮮少關注在醫療健康照護環境

中工作的清潔人員[10]。發生在清潔人員的針扎事件大多是因為醫療工作者對尖銳物

的不當棄置。亦有研究指出,若是醫療工作者可以避免不當的棄置,有 40%的事件其

實是可以被避免的[5]。這些資訊除了顯示我們對醫療人員對針扎防範的努力仍舊不足

之外,也突顯出清潔人員的工作安全問題。蕭等從十年前即開始進行一連串的相關研

究[1-6,11-12]。在 1997 年的回溯性調查研究中,發現高達 87%的醫療及其他醫療支援

人員發生過針扎意外,且只有 18%的個案有向醫院通報[4]。由此可看出,台灣醫療人

員除了防範觀念不足之外,事件低報率也是台灣另一個嚴重的問題,而受傷者若未向

醫院報告,可能導致受傷者無法接受必要的醫療處置,若不幸被感染,則可能間接地

影響病人安全、以及工作人員被感染後無法獲得合理照顧及補償等種種的不良影響,

同時也失去在第一時間改善工作流程或系統缺失的機會[11]。

2

為改善上述情形,勞研所自民國 93 年開始推動 EPINet 通報系統,經由不斷的修

改並增加其功能,建立了適合台灣本土醫療院所使用的中文版 EPINet 通報系統,成為

國內目前擁有最多醫院共同使用的針扎通報系統(目前共 132 家醫療院所加入),並收

集到完整的針扎與血液、體液暴觸的本土資料庫,以供推算全國的針扎率與陽性血清

接觸率,及找出適合各醫療職業族群的防範扎傷措施;此外,關於 EPINet 系統使用方

面,我們曾以問卷來瞭解參與醫院的滿意度及提供政府勞工相關部門參考並作為改善

通報系統的依據。97 年我們利用 EPINet 收集到的資料,推算出台灣每年每 100 位醫

療人員中,有 3.3 位發生針扎或血液體液暴觸意外;98 年比較 EPINet 的通報資料與回

溯性資料,計算出台灣醫療人員針扎或血液體液暴觸事件的通報率只有 21.2%,此數

據為醫療衛生工作環境安全提供一個重要的警訊。99 年我們將再以通報資料計算國內

醫療人員針扎或血液體液暴觸後被常見病原感染而致血清性陽轉的機會。此外,今年

亦延續去年向下扎根培育種子人員之概念,鎖定醫檢科系學生,加強學校老師及醫檢

相關科系學生的職業衛生概念,使其了解預防職業危害之重要性。最後,持續地推動

全國統一的針扎強制通報及醫療人員工作安全保護等相關法規之制訂,是本計畫的一

直以來的重要努力目標。

3

第二節 目的

世界各國政府均積極提倡職場健康促進,強調有健康的員工才能有高度的生產

力;而此觀點對於醫療院所工作人員之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醫療工作者又以生物及

感染危害中的針扎或血液體液暴觸是最常見的職業傷害。中文版 EPINet 通報系統是目

前國內唯一超過 100 家醫院共同使用之通報系統,本年度將以通報資料計算國內醫療

人員針扎或血液體液暴觸後被常見病原感染而致血清性陽轉的機會。此外,向下扎根

培育更多種子人員,加強醫療相關科系教師與學生們的職業衛生概念,使其了解預防

職業危害與防治之重要性也是本計畫之重點。持續推動全國性通報及醫療人員工作安

全保護相關法規制定等之推動,亦是本計畫的重要目標之一。

4

第二章 實施方法

1. 繼續維持「醫療人員安全衛生中心」對於醫療院所各項針扎防護、針扎通報、與

針扎之後追踪流程之支持;

2. 將醫療院所通報至 EPINet 系統之資料,進行職業別、傷害別、針具別等等分層詳

細之統計分析;

3. 舉辦「中文版 EPINet 通報系統推廣觀摩會」,使各醫院承辦人員與感控、職醫領

域專家互相交流,並使欲加入醫院了解通報系統操作流程;

4. 針對大專院校醫事技術學系老師,進行針扎防治教育之種子培訓計畫,向下扎根

培育更多種子教師,以加強學校老師與醫護相關科系學生的職業安全衛生概念。

並持續與醫院管理階層對話,使其了解職業危害預防的重要性。

5. 製作針扎防治之多媒體教材及手冊給相關教育機構教學及學生自學用。

5

第三章 中文版 EPINet 通報情形

目前(99.10.15)全台共有 132 家醫療院所(註:詳細名單請參閱附錄一)已加入「中

文版 EPINet 針扎通報系統」,包含了 8 家醫學中心、32 家區域醫院、61 家地區醫院、

17 家專科醫院、5 家西醫診所、3 家洗腎中心、1 家中醫醫院/診所、1 家護理之家、2

家捐血中心、1 家檢驗所及 1 家其他醫療院所(該院為牙醫診所)。至 99 年 10 月 15 日

止,本系統通報共有 3,669 筆報告,其中包含 3,479 件針頭或尖銳物扎傷意外事件,190

件血液體液暴觸事件。這些報告是由 2 家醫學中心、31 家區域醫院、37 家地區醫院、

11 家專科醫院及 1 家西醫診所,共 82 家醫療院所累計通報。系統真正通報使用率為

62.1%[表 1]。合作醫院之工作人員職業別種類總人數分佈仍是以護理人員占多數

(54.7%)[表 2]。

表 1 合作醫院之加入系統與實際通報系統情形 單位:n(%)

合作醫院家數 加入系統家數 實際通報家數 通報百分比

醫學中心 8(6.1) 2(2.4) 25.0

區域醫院 32(24.2) 31(37.8) 96.9

地區醫院 61(46.2) 37(45.1) 60.7

專科醫院 17(12.9) 11(13.4) 64.7

西醫診所 5(3.8) 1(1.2) 20.0

洗腎中心 3(2.3) 0(0) 0.0

中醫醫院/診所 1(0.8) 0(0) 0.0

護理之家 1(0.8) 0(0) 0.0

捐血中心 2(1.5) 0(0) 0.0

檢驗所 1(0.8) 0(0) 0.0

其他 1(0.8) 0(0) 0.0

總計 132(100) 82(100) 62.1

6

表 2 合作醫院之職業類別人數分佈及通報情形 單位:n(%)

職業類別 加入系統工作人員數 實際通報工作人員數

醫師 9,392(18.6) 5,114(16.7)

護理人員 27,658(54.7) 17,361(56.8)

醫技人員 8,651(17.1) 5,650(18.5)

清潔人員 4,847(9.6) 2,466(8.1)

總計 50,548(100) 30,591(100)

至 99 年 10 月 15 日止,加入系統滿三年以上的醫療院所有 35 家,滿兩年的有

33 家,滿一年的有 19 家,未滿一年的有 45 家;以未滿一年之通報率最低,為 44.4%[表

3]。

表 3 合作醫院加入系統時間與通報情形

加入系統時間 已通報家數 未通報家數 通報率(%)

三年以上 31 4 88.6

二至三年 22 11 66.7

一至二年 10 9 52.6

未滿一年 20 25 44.4

總計 83 49 62.9

第一節 針扎通報

在 3,479 件針頭與銳物扎傷通報事件中,醫師佔 14.7% (513 人)、護理人員佔 66.0%

(2,297 人)、醫技人員(註:醫技人員包括各科助理人員、檢驗人員、技術人員、呼吸治

療師等醫療執業人員。)共佔 15 % (520 人) ,清潔人員則佔 4.3%(149 人)。若配合執業

種類分佈之百分比看來,通報事件發生最多的職業別還是落在護理人員上[表 4]。

7

表 4 職業種類發生針扎事件數與各執業工作人數比較 (99.10.15 止)

職業種類 百分比(發生件數) 百分比(工作人數)

醫師 14.7(513) 16.7(5,114)

護理人員 66.0(2,297) 56.8(17,361)

醫技人員 15.0(520) 18.5(2,466)

清潔人員 4.3(149) 8.1(5,650)

總計 100(3,479) 100(30,591)

以年度為單位,配合該年度所加入之醫療院所呈報之工作人員數,去除尚未加入

通報系統,而於其後加入系統,並將案件回溯通報之資料去除,重新計算 2004 至 2010

年 10 月 15 日止之針扎發生率,發現清潔人員的趨勢線落在較低處(1.8~3.1 之間),是

醫療工作族群中較低的;而護理人員之發生率約在 3.5~4.5; 相對於其他醫療工作者

是事件發生通報較為穩定之一族群 [表 5] [圖 1]。此外,總針扎發生率亦有逐年下降的

趨勢,雖然醫療院所低報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因素,但也可能歸功於近年國家對針扎防

治的大力宣導,醫護人員的安全意識抬頭,更加關心自己的職業環境安全,而使針扎

率有逐年下降情形。

8

表 5 年度針扎發生率(至 99.10.15 止) 單位 : % (n/N)

職業類別 93 年 94 年 95 年 96 年 97 年 98 年 99 年

醫師 2.2

(14/637)

2.3

(46/1,974)

3.2

(66/2,074)

4.0

(91/2,268)

3.2

(111/3,510)

2.8

(105/3777)

1.6

(61/3781)

護理人員 3.6

(106/2,929)

4.5

(242/5,375)

4.0

(278/6,946)

3.5

(312/8,793)

3.6

(437/12,113)

3.3

(398/12084)

2.4

(296/12405)

醫技人員 6.6

(43/654)

4.5

(64/1429)

4.0

(95/2347)

4.0

(111/2745)

3.4

(131/3879)

1.8

(77/4163)

1.4

(59/4177)

清潔人員 3.1

(8/260)

2.4

(13/540)

2.3

(15/650)

2.4

(23/957)

1.8

(24/1306)

1.8

(32/1808)

1.1

(20/1849)

所有醫療人員 3.8

(171/4,480)

3.9

(365/9,318)

3.8

(454/12,017)

3.6

(537/14,763)

3.4

(703/20,808)

2.8

(612/21832)

2.0

(436/22212)

圖 1 年度針扎發生率趨勢圖

9

針扎事件發生最多的醫療職業別為護理人員(61.4%) [表 6]。最常發生的地點為病

房(34.5%),其次為開刀房(17.6%)及加護病房(13.8%)[表 7]。其中有 79.5%的銳物是受

到污染的[表 8],而且有 10.7%的事件不能夠確定病人來源[表 9]。這些尖銳物的使用

用途比例最多的前三位分別是用於肌肉/皮下注射或其他侵入性注射(18.1%)、其他

(10.2%)及連接靜脈輸液套管(9.8%)與由靜脈留置針/port 處注射或抽取(9.8%)[表 10]。

最常發生的情境是在治療過程中的某項步驟(16.4%)、使用針頭或銳物之間(14.3%),以

及回套(13.3%)時遭到扎傷 [表 11]。

10

表 6 發生針扎事件之人員職業分佈情形

工作職稱 總數 百分比

主治醫師 245 7.0

住院/實習醫師 256 7.4

醫學生 12 0.3

護理人員 2,137 61.4

實習護士 160 4.6

呼吸治療師 6 0.2

外科助理人員 79 2.3

其他醫療從業人員 34 1.0

靜脈小組人員 - -

檢驗人員 91 2.6

技術人員 62 1.8

牙醫師 8 0.2

牙科助理人員 24 0.7

清潔人員 149 4.3

其他 195 5.6

緊急救護人員 1 0.0

其他學生 11 0.3

洗衣房工作人員 1 0.0

警衛 2 0.1

專科護理師 5 0.1

實習醫技人員 1 0.0

合計 3,479 100

11

表 7 針扎事件發生地點分佈情形

發生地點 總數 百分比

病房 1201 34.5

病房外 172 4.9

急診室 247 7.1

加護病房 481 13.8

開刀房 613 17.6

門診 235 6.8

血庫 1 0.0

抽血中心 28 0.8

血液透析室 99 2.8

檢查室 93 2.7

檢驗室 69 2.0

解剖/病理室 21 0.6

物流單位 42 1.2

其他 154 4.4

產房 15 0.4

居家護理 8 0.2

合計 3,479 100

12

表 8 引起扎傷之尖銳物污染情況

受到汙染 總數 百分比

受汙染 2,765 79.5

無汙染 59 1.7

不知道 326 9.4

未填寫 329 9.5

合計 3,479 100

表 9 引起扎傷尖銳物之病人源辨識情形

是否能辨識病人身份 總數 百分比

是 3,055 87.8

否 372 10.7

不知道 37 1.1

不適用 15 0.4

合計 3,479 100

13

表 10 引發扎傷之尖銳物原始用途分佈情形

原始用途 總數 百分比

不知道/不適用 229 6.6

肌肉/皮下注射或其他侵入性之注射 629 18.1

抗凝血劑或生理食鹽水沖洗 41 1.2

由靜脈留置針/port 處注射或抽取 341 9.8

連接靜脈輸液管 341 9.8

開始接上 IV 或抗凝血劑 lock 89 2.6

抽取靜脈血樣本 323 9.3

抽取動脈血樣本 150 4.3

採取體液或組織樣本 87 2.5

指尖/腳跟採血 275 7.9

縫合 334 9.6

手術過程之切割 138 4.0

電燒 19 0.5

注入樣本或藥物至玻璃容器 21 0.6

其他 355 10.2

放置動脈/中心靜脈導管 72 2.1

鑽孔 31 0.9

未填寫 4 0.1

合計 3,479 100

14

表 11 引發扎傷之情境分佈情形

發生原因 總數 百分比

使用針頭或銳物之前 61 1.8

使用針頭或銳物之間 498 14.3

治療過程中某項步驟 571 16.4

拆卸設備或器械時 271 7.8

準備再次使用重複式之器具 58 1.7

將已使用過的針頭重新套上針帽 464 13.3

從像皮或其他阻體中拔出針頭 218 6.3

使用後,處理前 406 11.7

被隨意遺棄或廢棄盒旁的銳物扎傷 71 2.0

將針頭或銳物放入銳物收集盒時 201 5.8

被已丟棄於垃圾袋/分類錯誤的垃圾桶所突出的銳物扎傷 74 2.1

被刺穿銳物收集盒的銳物扎傷 33 0.9

被已丟棄於銳物收集盒之突出的針頭或銳物扎傷 83 2.4

其他 280 8.0

約束病人 14 0.4

被遺留在不適當放置處的針頭或銳物扎傷 172 4.9

未填寫 4 0.1

合計 3,479 100

另外,再依照各醫療工作者的職務來觀察針扎的發生:醫師的針扎多是發生在治

療過程中的某項步驟(38.0%)及使用針頭或銳物之間(26.3%),而最常在開刀房發生扎傷

(48.4%);而護理人員則常是因回蓋針套(15.8%)及治療過程中某項步驟(13.1%)被扎

傷,而有 44.6%的事件是發生在病房內;醫技人員最多的發生地點也是於開刀房內

(19.9%),針扎發生情境主要是治療過程中的某項步驟(14.2%)。清潔人員的發生地點,

15

以病房(18.1%)為最多,發生的情境主要則是被已丟棄於銳物收集盒之突出的針頭或銳

物扎傷(40.9%) [表 12-13]。

表 12 不同職業別之扎傷地點分佈情形 單位:%(n)

發生地點 醫師 護理人員 醫技人員 清潔人員

病房 10.6(55) 44.6(1,027) 18.1(92) 18.1(27)

病房外 0.4(2) 6.0(138) 2.4(12) 13.4(20)

急診室 8.1(42) 7.2(166) 5.5(28) 7.4(11)

加護病房 8.8(46) 17.5(403) 3.417) 10.1(15)

開刀房 48.4(252) 10.9(252) 19.9(101) 5.4(8)

門診 11.7(61) 4.9(113) 10.1(51) 6.7(10)

血庫 0.2(1) - - -

抽血中心 0.2(1) 0.2(4) 4.1(21) 1.3(2)

血液透析室 0.6(3) 3.7(86) 0.8(4) 4.0(6)

檢察室 5.8(30) 1.1(26) 7.1(36) 0.7(1)

檢驗室 0.2(1) 0.1(2) 12.6(64) 1.3(2)

解剖/病理室 0.8(4) - 3.4(17) -

物流單位 - 0.4(10) 2.0(10) 14.8(22)

其他 2.9(15) 2.7(62) 10.3(52) 16.8(25)

產房 1.3(7) 0.3(7) 0.2(1) -

居家護理 0.2(1) 0.3(6) 0.2(1) -

合計 100(521) 100(2,302) 100(507) 100(149)

16

表 13 不同職業別之引發扎傷情境之分佈情形 單位:%(n)

發生原因 醫師 護理人員 醫技人員 清潔人員

使用針頭或銳物之前 1.5(8) 2.2(50) 0.6(3) -

使用針頭或銳物之間 26.3(137) 12.9(297) 12.6(64) -

治療過程中某項步驟 38.0(198) 13.1(301) 14.2(72) -

拆卸設備或器械時 4.4(23) 9.1(209) 7.5(38) 0.7(1)

準備再次使用重複式之器具 2.1(11) 1.3(31) 3.2(16) -

將已使用過的針頭重新套上針帽 8.6(45) 15.8(363) 11.0(56) -

從像皮或其他阻體中拔出針頭 1.5(8) 8.3(192) 3.4(17) 0.7(1)

使用後,處理前 4.4(23) 12.9(296) 13.8(70) 11.4(17)

被隨意遺棄或廢棄盒旁的銳物扎傷 0.6(3) 1.7(38) 3.0(15) 10.1(15)

將針頭或銳物放入銳物收集盒時 1.3(7) 7.3(168) 4.5(23) 2.0(3)

被已丟棄於垃圾袋/分類錯誤的垃圾

桶所突出的銳物扎傷 0.8(4) 1.8(41) 3.2(16) 8.7(13)

被刺穿銳物收集盒的銳物扎傷 0.4(2) 0.9(20) 0.8(4) 4.7(7)

被已丟棄於銳物收集盒之突出的針頭

或銳物扎傷 - 0.4(10) 2.4(12) 40.9(61)

其他 7.7(40) 7.3(169) 12.8(65) 4.0(6)

約束病人 0.2(1) 0.5(12) 0.2(1) -

被遺留在不適當放置處的針頭或銳物

扎傷 2.1(11) 4.4(102) 6.7(34) 16.8(25)

未填寫 - 0.1(3) 0.2(1) -

合計 100(521) 100(2,302) 100(507) 100(149)

若以針扎發生地點來觀察各醫療工作者事件發生風險,可發現醫師在產房發生扎

傷的風險(46.7%)較高;護理人員在血液透析室(86.9%)較常發生針扎,在病房、病房外、

急診室、加護病房、門診及居家護理其發生扎傷的風險分別為 85.5%、80.2%、67.2%、

83.8%及 75.0%,都高於其他醫療工作者,而護理人員在開刀房(41.1%)發生扎傷的風

17

險與醫師(41.1%)相等;清潔人員發生扎傷事件的地點則最易發生在物流單位(52.4%);

醫技人員則是在檢驗室(92.8%)、解剖/病理室(81.0%)及抽血中心(75.0%)發生扎傷的機

率較其他醫療工作者為高[圖 2]。

0%

20%

40%

60%

80%

100%

/病

清潔人員

醫技人員

護理人員

醫師

圖 2 不同職業別在各扎傷地點分佈情形

此外,以針扎發生情境來觀察各醫療工作者事件發生風險,由圖 3 可發現,「被

已丟棄於銳物收集盒之突出的針頭或銳物扎傷」(73.5%)是清潔人員與其他醫療工作者

最易發生針扎情境之不同處。

18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使

使

使

使

穿

清潔人員醫技人員護理人員醫師

圖 3 不同職業別在各扎傷情境分佈情形

清潔人員的業務內容本來應該不會直接接觸病人,而且扎傷清潔人員的銳物中有

40.3%是已經受到污染的,而有 47.0%的銳物無法確定是否遭受汙染,由此我們可以知

道清潔人員的扎傷大多是因為其他醫療工作人員對尖銳物的不適當處理引起的。另

外,醫療人員扎傷事件中,有 96.9%的醫師、92.7%的護理人員及 78.5%的其他醫療人

員可以辨識出自己的病人源,但清潔人員卻有高達 79.9%無法辨識病人源 [圖 5 -7]。

19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醫師 護理人員 醫技人員 清潔人員

不知道

不適用

未填寫

圖 4 不同職業別之引起扎傷之尖銳物是否為原始使用者分佈圖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醫師 護理人員 醫技人員 清潔人員

受汙染

無汙染

不知道

未填寫

圖 5 不同職業別之引起扎傷之尖銳物是否受到污染分佈圖

20

0

20

40

60

80

100

120

醫師 護理人員 醫技人員 清潔人員

不知道

不適用

圖 6 不同職業別之引起扎傷病人源辨識度分佈圖

最常引起扎傷的銳物種類是空心針頭,共佔 73.4%;其次為外科器械佔 25.7%;

空心針頭中又以拋棄式注射器為最多,佔所有尖銳物的 44.6%,外科器械則是縫合針

最多,佔全部的 9.1%。護理人員、醫技人員以及清潔人員在執行治療或業務中,遭拋

棄式注射器扎傷的情形最多,其比例分別是護理人員 52.4%、醫技人員 31.2%、清潔

人員為 44.3%。醫師的扎傷事件與其他醫療人員較不相同,引起扎傷最多的銳物是縫

合針(32.6%),其次才是拋棄式注射器(23.0%) [表 14-18]。

表 14 引起扎傷之尖銳物種類分佈情形

銳物種類 總數 百分比

空心針頭 2,554 73.4

外科器械 895 25.7

玻璃製品 30 0.9

合計 3,479 100

21

表 15 引起扎傷之空心針頭分佈情形

銳物種類 總數 百分比

拋棄式注射器 1551 44.6

原裝注射藥劑 15 0.4

動脈血氧採血針 29 0.8

其他類型注射器 31 0.9

靜脈輸液配管針 88 2.5

頭皮針 65 1.9

靜脈留置針 197 5.7

真空採血管/針 91 2.6

硬膜外或脊髓麻醉針 4 0.1

皮下注射針頭 55 1.6

動脈導管導引針 2 0.1

中心靜脈導管導引針 27 0.8

其他血管導引針 7 0.2

其他非血管導引針 1 0.0

不確定類型針頭 69 2.0

其他針型 214 6.2

未填寫 108 3.1

小計 2554 73.4

22

表 16 引起扎傷之外科器械分佈情形

銳物種類 總數 百分比

採血針 163 4.7

縫合針 315 9.1

重複式手術刀 24 0.7

剃刀 31 0.9

塑膠滴管 - -

剪刀 26 0.7

電燒刀 18 0.5

切骨器 3 0.1

骨頭碎片 1 0.0

布鉗 - -

切片刀 49 1.4

Trocar 6 0.2

塑膠真空滴管 2 0.1

檢驗詴管 - -

指甲/牙齒 3 0.1

拋棄式手術刀 53 1.5

皮膚/骨頭牽引器 2 0.1

縫合釘 - -

金屬線 17 0.5

固定/導引針 10 0.3

鑽頭 25 0.7

縫合器/鑷子/止血鉗/手術鉗 11 0.3

不確定類型的尖銳物 111 3.2

其他尖銳物 25 0.7

小計 895 25.7

23

表 17 不同職業別之引起扎傷尖銳物種類分佈情形 單位:%(n)

銳物種類 醫師 護理人員 醫技人員 清潔人員

空心針頭 42.8(223) 82.3(1,894) 61.3(311) 84.6(126)

外科器械 56.6(295) 17.2(395) 36.5(185) 13.4(20)

玻璃製品 0.6(3) 0.6(13) 2.2(11) 2.0(3)

合計 100(521) 100(2,302) 100(507) 100(149)

表 18 不同職業別之引起扎傷之尖銳物前三名 單位:%(n)

排名 醫師 護理人員 醫技人員 清潔人員

1 縫合針

32.6(170)

拋棄式注射器

52.4(1,207)

拋棄式注射器

31.2(158)

拋棄式注射器

44.3(66)

2 拋棄式注射器

23.0(120)

靜脈留置針

7.6(175)

縫合針

12.6(64)

不確定類型針頭

20.1(30)

3 不確定類型的尖銳物

6.7(35)

其他針型

6.5(150)

真空採血管/針

7.7(39)

不確定類型的尖銳物

4.7(7)

24

第二節 血液、體液暴觸事件

在 190 件的血液體液暴觸事件中,以護理人員的 109 件為最多,佔全部的 57.3%,

其次為醫師,共 40 位佔 21.1% [表 19]。而發生地點以病房(28.4%)最多,開刀房次之

(20.5%),其次為加護病房(16.8%)[表 20];其中,共有 96.8%的事件可以辨識出病人源

[表 21]。

25

表 19 血液體液暴觸事件工作人員職業分佈情形

工作職稱 總數 百分比

主治醫師 13 6.8

住院/實習醫師 25 13.2

醫學生 2 1.1

護理人員 108 56.8

實習護士 1 0.5

呼吸治療師 - -

外科助理人員 4 2.1

其他醫療從業人員 7 3.7

靜脈小組人員 - -

檢驗人員 7 3.7

技術人員 5 2.6

牙醫師 - -

牙科助理人員 - -

清潔人員 3 1.6

其他 10 5.3

緊急救護人員 - -

其他學生 3 1.6

洗衣房工作人員 - -

警衛 2 1.1

專科護理師 - -

實習醫技人員 - -

合計 190 100

26

表 20 血液體液暴觸地點分佈情形

發生地點 總數 百分比

病房 54 28.4

病房外 2 1.1

急診室 17 8.9

加護病房 32 16.8

開刀房 39 20.5

門診 2 1.1

血庫 1 0.5

抽血中心 2 1.1

血液透析室 8 4.2

檢查室 7 3.7

檢驗室 9 4.7

解剖/病理室 - -

物流單位 - -

其他 8 4.2

產房 9 4.7

居家護理 - -

合計 190 100

表 21 血液體液暴觸事件可否辨識病人身份分佈情形

是否能辨識病人身份 總數 百分比

是 184 96.8

否 6 3.2

不知道 - -

不適用 - -

合計 190 100

27

引起暴觸的液體,以血液或其相關製品最多,共有 137 件暴觸事件,佔所有事件

的 66.5% [表 22],而被暴觸到的部位主要是眼結膜(43.3%)與完整的皮膚(28.1%) [表

23]。在事件發生當時,大部分的醫療人員身上只有配戴外科口罩(20.6%)及單副手套

(18.6%) [表 24];高達 85.9%的事件是發生在未受保護的皮膚上 [表 25]。在暴觸發生

的原因或情境中,有 35.8%是直接接觸病人,其次是由其他情境而暴觸到血液或體液

(26.3%) [表 26]。

表 22 引起血液體液暴觸事件之液體分佈情形

暴觸體液(可複選) 總數 百分比

血液或其相關製品 137 66.5

嘔吐物 2 1.0

痰液 19 9.2

唾液 27 13.1

腦脊髓液 - -

腹腔液 4 1.9

肋膜腔液 1 0.5

羊水 1 0.5

尿液 1 0.5

其他 14 6.8

合計 206 100

28

表 23 血液體液暴觸部位之分佈情形

暴觸部位(可複選) 總數 百分比

完整的皮膚 59 28.1

受損的皮膚 48 22.9

眼(結膜) 91 43.3

鼻(黏膜) 1 0.5

口腔(黏膜) 4 1.9

其他 7 3.3

合計 210 100

表 24 血液體液暴觸時工作人員所穿戴之護具分佈情形

穿戴護具(可複選) 總數 百分比

單副手套 54 18.6

雙副手套 27 9.3

護目鏡 1 0.3

眼鏡(無保護功能) 35 12.0

有側面防護罩的眼鏡 1 0.3

護面罩 - -

外科手術用口罩 60 20.6

外科手術服 30 10.3

塑膠圍裙 1 0.3

實驗室工作服(非防護衣) 8 2.7

其他工作服 14 4.8

其他 31 10.7

未填寫 29 10.0

合計 291 100

29

表 25 血液體液暴觸接觸部位之分佈情形

血液體液接觸:(可複選) 總數 百分比

未保護的皮膚 165 85.9

防護衣空隙間的皮膚 5 2.6

滲透隔離或防護衣 3 1.6

滲透衣物 6 3.1

未填寫 13 6.8

合計 192 100

表 26 血液體液暴觸發生原因或情境

暴觸原因 總數 百分比

直接接觸病人 68 35.8

樣本容器滲漏/外溢 5 2.6

樣本容器破損 3 1.6

靜脈輸液管袋滲漏破損 10 5.3

其他體液容器噴濺滲漏 35 18.4

接觸汙染設備/表面 1 0.5

接觸汙染布簾、床單或手術衣 3 1.6

不知道 - -

其他 50 26.3

鼻胃管等導管滑脫滲漏或外濺 12 6.3

被病患咬傷 1 0.6

被病患抓傷 1 0.6

未填寫 1 0.6

合計 190 100

30

第三節 針扎和血液暴觸後追蹤報告

依發生針扎或血體液暴觸案件的後續檢驗追蹤通報情形分析,至 99 年 10 月 15

日止,針扎事件有 3,479 件。其中已做第一次檢驗的案件有 2,437 件,追蹤率為 70.0%;

而血體液暴觸事件有 190 件,已做第一次檢驗的案件有 135 件,追蹤率為 71.1% [表

27]。

表 27 針扎或血體液暴觸事件之通報與追蹤情形

通報類型 通報件數 追蹤件數 百分比

針頭或銳物扎傷 3479 2437 70.0

血液體液暴觸 190 135 71.1

總件數 3669 2572 70.1

目前的扎傷及血液體液暴觸事件中,有 79.6%的病人源已接受檢驗 [表 26];這些

病人的 B 型肝炎血液檢驗結果中,HBsAg 陽性者佔 11.2%,Anti-HBs 陽性者比例則是

29.7% ,病人源之 HBeAg 及 Anti-HBc 檢驗陽性比例為 0.5%和 15.4%[表 27];C 型肝

炎的 Anti-HCV EIA 陽性者是佔 14.2%,而 Anti-HIV 與 VDRL 的陽性者比例分別是 1.6%

與 2.3% [表 28]。

表 28 是否能辨識病人身分並加以檢驗

是否能辨識病人身分並檢驗 總數 百分比

是,並已檢驗 2,047 79.6

否 343 13.3

是,但未接受檢驗 133 5.2

未填寫/無資料 49 1.9

合計 2,572 100

31

表 29 針扎與血液體液暴觸事件病人源 B 型肝炎血液檢驗檢驗結果 單位:%

B 型肝炎 陽性 陰性 未檢驗

HBsAg 12.2 68.0 19.8

HBeAg 0.5 4.5 95.0

Anti-HBs 78.6 16.5 5.0

Anti-HBc 25.1 32.2 42.7

表 30 針扎與血體液暴觸病人源 C 肝、HIV 及梅毒血液檢驗結果 單位:%

檢驗項目 陽性 陰性 未檢驗

Anti-HCV EIA 17.5 79.2 3.4

Anti-HIV 2.0 94.0 4.0

VDRL 2.9 92.4 4.8

在所有針扎及血液體液暴觸事件的醫療人員中,有 43.7%的人員沒有接種過 B 型

肝炎疫苗(註:43.7%的人員中有 67.8%的醫療工作人員 Anti-HBs 呈陽性-對 B 型肝炎

有抵抗力;有 8.7%的醫療工作人員 HBsAg 呈陽性-有 B 型肝炎感染),有 23.5%的人不

確定自己有沒有接種過 B 型肝炎疫苗,另外還有 1.9%為孕婦。目前在中文版 EPINet

通報系統中,因為針扎事件所花費的醫療人員及病人源檢驗費已累積達新台幣

5,791,020 元(不分病人源或醫療人員之各項病毒檢驗之健保費用乘以所有累計檢驗次

數之總和;尚未包含預防性藥物費用),帄均每次事件之費用為 1,578 元。

第四節 針扎或血液體液暴觸後醫療人員血清性陽轉率的估算

以 2009.10.01 前加入 EPINet 系統的醫院分析,總追蹤人年為 78,421 人年次列入

分析。本節所有分析均以醫院所聘任之醫療人員數為分類;亦即: >=1,000、300-999、

50-299、及<50 等四層。其結果如下表(表 31)所示。另估計扎傷發生率如表 32 所示,

通報醫院中每一千人年的扎傷發生率為 36.8 次。

32

表 31 2009.10.01 前加入 EPINet 系統的醫院分析

醫院層級按醫

療工作人員數 醫院數

Median of starting

month

2009.09 醫療人員數

醫師 護理人員 醫技人員 支援人員 合計

>=1,000 6 March 2007 1,695 5,310 1,641 459 9,105

300-999 24 February 2007 2,150 7,670 2,745 890 13,455

50-299 33 September 2008 699 2,785 798 332 4,614

<50 21 June 2009 91 329 144 49 613

Total 84 4,635 16,094 5,328 1730 27,787

總追蹤人年

醫師 護理人員 醫技人員 支援人員 合計

>=1,000 6 4,570 13,490 5,261 1,119 24,441

300-999 24 6,328 26,043 7,308 2,469 42,148

50-299 33 1,574 6,683 1,867 919 11,042

<50 21

123 421 183 62 790

Total 84 12,595 46,637 14,619 4,569 78,421

33

表 32 通報醫院每一千人年扎傷發生率

醫院層級按醫療

工作人員數 醫院數 醫師 護理人員 醫技人員 支援人員 合計

>=1,000 6 44.0 36.9 11.0 28.6 32.3

300-999 24 35.6 52.7 22.6 32.8 43.8

50-299 33 15.2 26.9 10.7 7.6 20.9

<50 21 8.1 40.3 5.5 0.0 24.1

Total 84 35.8 44.3 16.7 24.1 36.8

通報醫院中每一千人年的扎傷發生率為 36.8 次。若以執業種類來看,則依次為護理人員(44.3 次)、醫師(35.8 次)、支援人員(24.1 次)、

醫技人員(16.7 次)。

34

表 33 被陽性病患所使用過的銳物扎傷,尖銳物原始用途分佈情形

原始用途 HBsAg (+) Anti-HCV (+) Anti-HIV (+) VDRL (+) 總扎傷數(%)

總檢驗次數 1,628 (56.5%) 1,715 (59.5%) 1,689 (58.6%) 1,663 (57.7%) 2883(100%)

肌肉/皮下注射或其他侵入性之注射 15.0 17.1 0.4 4.2 530(18.4)

縫合 21.0 14.4 2.2 4.0 296(10.3)

由靜脈留置針/port 處注射或抽取 16.4 14.4 1.1 0 290(10.1)

連接靜脈輸液管 10.5 21.2 0 0.9 286(9.9)

抽取靜脈血 17.5 16.2 0 2.5 269(9.3)

指尖/腳跟採血 15.6 16.3 0 3.6 238(8.3)

抽取動脈血液樣本 16.5 23.2 1.0 4.0 126(4.4)

手術過程之切割 7.5 15.1 4.3 3.0 108(3.7)

開始接上 IV 或抗凝血劑 lock 12.5 21.4 5.3 2.6 77(2.7)

採取體液 8.8 19.4 0 0 68(2.4)

放置動脈/中心靜脈導管 16.3 17.4 0 4.7 63(2.2)

凝血劑或生理食鹽水沖洗 0 8.0 4.0 4.2 37(1.3)

鑽孔 26.3 15.0 0 0 26(0.9)

電燒 0 7.7 0 0 15(0.5)

注入樣本或藥物至玻璃瓶內 57.1 33.3 0 0 14(0.5)

其他 14.4 23.1 2.1 3.5 286(9.9)

不知道 16.9 19.5 0 0 154(5.3)

合計 15.2 17.7 1.0 2.6

35

分析被陽性病患所使用過的銳物扎傷中,尖銳物原始用途分佈情形與病人源所帶原

的病毒種類而有所不同的 - 總檢驗次數為 2,883 次,其中進行 HBsAg 檢驗者為 1,628

次 (56.5%),進行 Anti-HCV 檢驗者為 1,715 次 (59.5%),進行 Anti-HIV 檢驗者為 1,689

次(58.6%),進行 VDRL 檢驗者為 1,663 次 (57.7%)。而”注入樣本或藥物至玻璃瓶內”、

“鑽孔”、 “縫合” 、”抽取靜脈血”、”抽取動脈血液樣本”等之針扎或銳物刺傷較常發生

在病患為 HBsAg 陽性者;”注入樣本或藥物至玻璃瓶內”、 “抽取動脈血液樣本”、”採取

體液”等之針扎較常發生在病患為 Anti-HCV 陽性者;” 開始接上 IV 或抗凝血劑 lock”、

“手術過程之切割”、” 凝血劑或生理食鹽水沖洗”等之針扎或銳物刺傷較常發生在病患為

Anti-HIV (+)者;”放置動脈/中心靜脈導管”、“肌肉/皮下注射或其他侵入性之注射”、”

凝血劑或生理食鹽水沖洗”等之針扎或銳物刺傷較常發生在病患為 VDRL (+)者。而總檢

驗次數,以原始用途來區分,則其中與”肌肉/皮下注射或其他侵入性之注射”相關的扎傷

之檢驗次數最多(530 次),縫合次之(296 次)。

表 34 為估計所有參加通報之醫院每十萬人年發生血清陽轉的風險;HBV 為每十萬

人年 13.59 次、HCV 為每十萬人年 8.18 次、HIV 則為每十萬人年 0.06。在 HBV、HCV、

HIV 之陽轉風險上,護理人員均為第一,主要乃因其工作中接觸到在患者身上使用過之

帶血空針之機會最高。而支援人員則最常接觸到使用過或被不當地棄置的空針。醫師則

因其接觸針具較多為實心針,以及其低報之傾向最高,以致其推估之陽轉風險均低於護

理人員及支援人員。

而表 34 中之發生血清陽轉風險之推算方法:

1. 僅計算在患者身上使用過之空針,實心針頭視為不具危險性。

2. HBV陽轉風險之推算:

(1) 若醫療人員 HBsAg (+) or HBsAb (+),則陽轉風險為零。

(2) 若醫療人員 HBsAg (-) and HBsAb (-), 且病人源為 HBsAg (+),則陽轉風險依

HBeAg 而訂. 若病人源 HBsAg (+) and HBeAg (+),則陽轉風險為 0.3;

HBsAg (+) and HBeAg (-)者, 0.06 [29,30]

(3) 若醫療人員 HBsAg (-) and HBsAb (-),且病人源未知或 HBsAg未測/未知, 則陽

轉風險為 0.06*15% = 0.009

3. HCV陽轉風險之推算:

(1) 若醫療人員 Anti-HCV (+),則陽轉風險為零。

36

(2) 若醫療人員 Anti-HCV (-)未測/未知:

a. 病人源 Anti-HCV (-),則陽轉風險為零。

b. 病人源 Anti-HCV (+),則陽轉風險為 0.018 [31-33]

c. 病人源 Anti-HCV 未測/未知, 則陽轉風險為 0.018*0.175=0.00315.

(日本的研究以PCR 檢驗醫療人員與病人源的HCV RNA, 若病人源HCV RNA-positive

blood 則陽轉風險以 10%計算之) [34]

4. HIV陽轉風險之推算:我們假設所有的醫療人員均非 Anti-HIV (+), 因此所有人都為

易感族群,因此:

(1) 若醫療人員 Anti-HIV (+),則陽轉風險為零。

(2) 若病人源 Anti-HIV (+),則陽轉風險為 0.003. [35,33]

病人源 Anti-HIV 未測/未知, 則陽轉風險為 0.003*0.01=0.00003.

37

表 34 估計參加通報之醫院每十萬人年發生血清陽轉的風險

醫院層級按醫療

工作人員數 醫院數 醫師 護理人員 醫技人員 支援人員 合計

HBV

>=1000 6 4.96 16.92 4.07 28.15 12.43

300-999 24 5.71 18.79 7.93 13.24 14.68

50-299 33 1.60 16.91 2.70 4.11 11.26

<50 21 0 41.85 6.88 0 23.92

All levels 84 4.87 18.19 5.86 15.44 13.59

HCV

>=1000 6 5.34 6.57 2.46 3.38 5.31

300-999 24 5.09 14.81 3.07 6.67 10.87

50-299 33 2.89 6.16 0.84 1.37 4.40

<50 21 0 10.46 1.72 0 5.98

All levels 84 4.86 11.15 2.55 4.99 8.18

HIV

>=1000 6 0.15 0.07 0.01 0.03 0.07

300-999 24 0.01 0.07 0.06 0.05 0.06

50-299 33 0.01 0.04 0.01 0.01 0.03

<50 21 0 0.10 0.02 0 0.06

All levels 84 0.06 0.07 0.04 0.04 0.06

38

第四章 醫檢科系學生針扎危害預防

延續去年針對護理系學生針扎與尖銳物刺傷防範宣導及教育訓練的概念,今年將向

下扎根的族群訂為醫檢科系學生。以菜鳥醫檢師為主角,針對預防扎傷及暴觸兩部份分

別進行宣導。針扎部份地點設定在門診的抽血櫃檯,而暴觸方面主要設定在實驗室中。

動畫前半部由菜鳥醫檢師做出常見的錯誤示範,後半部由組長從旁提示菜鳥醫檢師遇到

各種事件時,應如何處置,希望能藉由生動活潑的方式使學生加強印象。最後,無論發

生針扎或暴觸事件,皆要進行通報,遵照醫師指示作後續檢驗追蹤。

第一節 醫檢科系學生多媒體教材製作

為製作此教學光碟,由中心人員、光碟動畫製作公司洛可可影音創意股份有限公司

楊東岳先生及馬偕紀念醫院檢驗科鄒佳君組長多次商討劇本大綱及動畫內容安排。徵得

院方同意後,動畫製作公司人員也前往馬偕紀念醫院參訪並拍攝。動畫腳本於 10 月 6

日完成修訂(動畫腳本詳見附錄二),而動畫部分於 10 底製作完成。延續去年護理系學生

針扎防治動畫的概念,今年亦是以生動活潑的畫面將重要的概念帶出,使學生能在輕鬆

愉悅的情形下了解未來臨床工作可能遭遇的情況,使其未來面對扎針或暴觸問題時不致

驚慌失措而使自己無法得到妥善的後續處理。

39

第二節 針扎危害預防手冊大綱

本針扎危害預防手冊內容,委託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門診抽血處顏錦雲小姐、檢驗

醫學部一般檢驗科朱蘇煜代主任及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醫技系廖東南老師協助審稿,經過

多次審查修改後,並搭配宣導動畫中之插圖,在 10 月中,已順利完成與「針扎防治宣

導手冊(醫檢篇)」(詳見附錄三)。

針扎危害預防手冊大綱如下:

一、引言:說明醫檢科系學生第一次接觸醫院環境的壓力與應有的適當調適及保護。

二、針扎的潛在危害:說明可經由針扎感染之病原或疾病及最常感染之疾病及機率。

三、與針扎及血體液暴觸的相關事實(facts and figures):

1. 高危險群:指出針扎的高危險群,並引用通報系統數據佐證

2. 提出最常發生的地點

3. 列舉幾項最易發生尖銳物品扎傷的動作

4. 列舉幾項最易發生血體液暴觸的動作

5. 說明尖銳物品扎傷或血體液暴觸的基本原則

(1)預防尖銳物扎傷標準防護措施

(2)預防血體液暴觸標準防護措施

(3)進行抽血或檢驗工作各階段之注意事項

「採血前:想一想」「抽血時:請留意」「抽血後:請遵守」

6.針扎或血體液暴觸事件發生後之立即處置

7.針扎或血體液暴觸事件發生後之追蹤

四、結語

第三節 醫檢暨生技科系學生針扎防治之種子教師研討會

在「針扎防治宣導動畫(醫檢篇)」與「針扎防治宣導手冊(醫檢篇)」製作完成後,

緊接著於 10 月 25 日舉辦了「醫檢暨生技科系學生針扎防治之種子教師研討會」,邀

請全台醫檢系所學校的教師及各醫療院所的醫療工作人員一起將針扎預防的觀點帶

40

給學生及醫療院所內的實習生,勞研所勞動醫學組徐儆暉組長、台大醫學院醫檢暨生

技學系主任鄧麗珍教授、台大醫院暨醫學院環境職業醫學部主任郭育良教授以及馬偕

紀念醫院檢驗科鄒佳君組長也親臨現場予以指導。宣導動畫在會上播出後廣受好評,

也引此熱烈討論,醫療院所也有提出實務上可能會遭遇到的問題來討論,在此不多作

贅述。

41

42

第五章 中文版 EPINet 通報推廣

本所欲藉由中文版 EPINet 來推動建構台灣針扎本土資料庫,且勞委會依據勞工安

全衛生設施規則第 297 條之 2,將本「中文版 EPINet 通報系統」認定為「扎傷事故指定

通報系統」;並在 99 年 3 月 9 日、99 年 4 月 9 日兩次所招開的會議中,決議指定全台

醫學中心及公立醫院優先作為指定使用之通報醫院。會議中,雖然沒有說明將於何時開

始施行,但各級醫院代表人員反應許多問題,包括表單過於冗長及資安…等的問題。

第一節 中文版 EPINet 通報的資訊安全

現行網站資安規劃說明[圖 7]

一、 現有系統狀況:

1. 登入帳號密碼驗證:現行系統有針對使用者進入帳號密碼進行驗證

2. 登錄記錄系統備份:系統自動記錄使用者登錄狀態 log 檔案

3. 缺點:無阻擋 SQL 隱碼攻擊的能力、無定期弱點掃描的功能

二、 系統改善方向:

1. 應用程式:在每一段程式中加入 SQL 隱碼攻擊的預防檢測、將針扎人員姓名

改由各單位員工編號取代避免姓名流出、記錄使用者操作行為避免

異常的操作發生、刪除檔案改為邏輯刪除,等確定刪除後再實際執

行。

2. 系統本身:限制使用者 IP,為避免離職員工或其他人員從外部進行資料改寫

或破壞,建議在系統端登錄各操作工作站 IP 用以限制操作人員的

屬性以加強資安防護。並記錄相關 LOG 檔案。

3. 操作習慣:為確保資安請使用者應定期的更換密碼、配合權限作業需登錄操

作環境之電腦 IP、當經辦離職時需將相關帳號密碼刪除、切勿共用

密碼帳號

43

4. 外部稽核:開發系統除了工程師本身應注意之以外,尚需藉由外部的稽核單

位進行程式弱點偵測,弱點偵測的部分將委由中華電信 HiNet

HackerSafe(http://www.hihosting.hinet.net/ec99/shop1204/old/4_0plus

05.asp)進行弱點偵測(註一)

5. 系統備份:將在決定使用醫院家數與人數後決定採用何種線上主主機系統與

頻寬並同時依據資料的變化量決定備份的時間與週期。

圖 7 資安問題關聯圖

44

第二節 中文版 EPINet 通報單修訂

關於 EPINet 通報的題目,我們特別邀請專家,對每一題通報題目做慎審的查核,

整合各專家意見修改後的通報題目如下:

45

46

47

第三節 中文版 EPINet 線上通報系統修改

為因應勞委會將本「中文版 EPINet 通報系統」認定為「扎傷事故指定通報系統」;

中文版 EPINet 通報系統也在今年將線上操作使用介面做一番更新。新的線上通報版本

操作介面將更為人性化,以直覺式的操作方式為取向,盡可能省去翻閱使用手冊之時

間,做更有效的管理。詳見 http://114.32.208.58/EPINET/hospmag/hosplogon.asp,操作手

冊請參閱附錄二。

舊版 – 中文版 EPINet 通報系統

功能作用不夠明確

48

新版–中文版 EPINet 通報系統

直覺式的操作功能列

49

第四節 中文版 EPINet 單機版

由於在資安的議題上,各家醫院仍有許多其他種種的考量,本所也請資訊公司研發

院內單機版,其安裝院內單機版的基本系統需求環境有以下幾點:

1. 頇有固定 IP。

2. 網際網路資訊服務 IIS。

3. win Server 2003。

4. 需安裝 MS SQL Server 2005 或更高版本。

目前,若有醫療院所符合以上系統安裝環境,並想要以單機版方式來做通報;我們仍然

需要該醫院先上網做基本資料的填寫申請,然後資訊公司再將安裝檔 Email 至該醫院的

申請人信箱中。

圖 7 單機版申請畫面(http://114.32.208.58/EPINET/hp.asp?kk=Pserver.html)

5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針頭及尖銳物刺傷是醫療人員最常見的職業傷害,只要有醫療行為存在,就一定有

發生針扎的風險,因此強制通報與持續性的監控是保障醫療人員工作安全與權益的首要

措施。根據勞工安全衛生設施規則第 297 之 2 條扎傷事故指定及通報方式會議紀錄,指

定中文版 EPINet 通報系統作為共同通報的系統,通報方式分為線上通報-EPINet 精簡

版、線上通報-EPINet 原始版、單機版通報-EPINet 精簡版及單機版通報-EPINet 原始版,

各醫療院所可依該單位需求自行選擇適當版本進行通報。期望可建立台灣本土的針扎資

料庫,收集足夠且具代表性的通報數據,以作為將來擬定針扎防制政策之參考。

今年的累計統計資料分析和過去分析的結果,依工作職稱分析,醫師最常扎傷的地

點是開刀房,最常被縫合針扎傷,最容易在治療過程中的某項步驟中發生扎傷事件;醫

技人員最常扎傷的地點則是在開刀房,尖銳物是拋棄式注射器,最常發生在治療過程中

的某項步驟時;而清潔人員最常扎傷的地點是病房、其他地點與物流單位,尖銳物也是

拋棄式注射器,最常被已丟棄於銳物收集盒突出之銳物扎傷。此外,在年度針扎發生率

中,清潔人員的針扎發生率(1.1~3.1 之間)較其他職業工作別低,可能是因為現行醫療院

所之清潔人員多為外包或外派,並非院內編制人員,對於針扎防治之預防及觀念良莠不

齊,事件發生後不一定會進行通報,造成統計數據偏低。但不論清潔人員的針扎率高或

低,皆應對醫療人員將尖銳廢棄物處理方式的教育放入宣導重點中,並加強「保護自己,

也保護其他工作者」的觀念。

針頭及尖銳物刺傷在本 EPINet 通報資料分析結果中,雖然護理人員的扎傷事件數

一向多過其他醫療工作人員;但醫檢相關人員及醫檢科系學生也是常遭遇到針扎危害的

族群;今年度「針扎防治宣導動畫(醫檢篇)」與「針扎防治宣導手冊(醫檢篇)」皆已經

製作完成,也在 10 月 25 日舉辦了「醫檢暨生技科系學生針扎防治之種子教師研討會」,

51

動畫方面雖然無法在研討會上發放,但皆於會後將 DVD 一一寄發給與會人員,並委託

其轉交給單位內有興趣的同仁。期望在 5-6 年後可以慢慢看出宣導的成效。同時,勞工

安全衛生研究所也將提供手冊及動畫 DVD 給需要之人員,盼各醫療院所及機構能一同

響應這個宣導活動,使其醫療工作者了解預防職業危害之重要性。

只要有醫療行為存在,就不可能完全避免針扎的發生,若藉由全國性的通報資料即

比較容易辨識出最主要且最容易預防的針扎危險因子及其對策。雖然勞委會已於明年度

將(100 年)將公立醫院及醫學中心納入通報之指定對象,但醫療工作者若尚無法了解通

報的重要性而未照實通報針扎事件,則對於改善醫療人員職業環境與安全將更困難。因

此建議勞委會可將針扎防治通報納入評鑑之重點項目之一,提升醫療院所之通報率,並

建立醫療人員遭遇針扎危害時應立即通報之觀念,並建議可視通報成效漸進式的擴大強

制通報範圍,朝全台灣醫療院所皆納入通報系統之目標邁進。有了通報個案所提供的資

料提供,我們才能夠從中找出需要及可能改進的地方,以作為國家政策制定之依據。因

此我們認為: 在現階段我們的醫療執業環境尚未全面改善之際(指未有足夠的標準銳物

收集盒及未能全面性的提供安全性醫材),針扎通報個案的增加絕不是針扎防治失敗的

指標,而應被視為是醫療工作者安全意識的提升及政府保障工作者權益的正向指標。我

們相信占全國勞動人口約百分之二的醫療人員應該在受惠於研究所推動此通報系統後

而能感受到政府對他們的工作安全與保障的用心。讓在醫療院所工作之人員有正確的工

作流程與安全的工作環境是必要的,但在建立維護勞工自身健康權益的意識卻更不容忽

視!

52

第二節 建議

1. 持續加強宣導並強調針扎通報之重要性。強調職業災害若是發生,必定要向負

責單位通報,才能為自身權益留下紀錄以供後續補償之用,且該事件紀錄也是

作為往後改善工作環境安全的基礎。

2. 以全國統一的針扎通報系統,先強制推廣至醫學中心及公立醫院,以此強制通

報與持續性監控的經驗可作為推行全國性針扎通報工具的參考,並進而建立台

灣本土代表性之資料庫。

3. 基於醫療人員頇面對污染性針扎扎傷後各種傳染性疾病血清陽轉之風險,故建

議在有血液、體液感染之高風險部門先強制使用安全針器,以改善醫療人員的

工作環境並確保其權益。

4. 持續向下推廣針扎預防的觀念,讓醫檢相關科系學生在實習時就能建立良好的

工作態度,營造未來安全的工作環境。並持續培育種子教師人員,加強學校老

師及學生的職業安全衛生觀念。

5. 針對新加入系統的醫療院所加強輔導工作,提供技術上問題之即時協助,並回

覆其反應事項,加強其通報之意願。

53

誌謝

本研究計畫參與人員除本所陳代理所長秋蓉、勞動醫學組徐組長儆暉、林副研究員

洺秀外,另包括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所副教授蕭淑銖博士;感謝所有參與此計畫醫

院之承辦人員努力的推動,所有醫療人員的支持,以及其他相關人員的協助,還有提供

醫療院所場景供我們製作動畫的馬偕紀念醫院及檢驗科組長鄒佳君小姐在此過程的鼎

力協助,僅此敬表謝忱。

54

參考文獻

[1] 蕭淑銖、莊銀清、柯文謙、黃崑巖、郭育良:南部某醫學中心針頭與銳物刺傷之調

查研究。感染控制雜誌 1997;4:207-214。

[2] 蕭淑銖、洪美娟、楊月嬌、郭育良:南部地區護理人員針頭與銳物刺傷之調查。中

華職業醫學雜誌 1997;4(2):91-100。

[3] 洪美娟、蕭淑銖、郭育良:急診處醫療工作人員針物與體液血液意外事件之調查。

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 1999;18(1):66-76

[4] Guo L, Shiao JSC, Chuang YC, Huang KY. Needlestick and sharps injuries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Taiwan. Epidemiology & Infection 1999;122(2):259-265.

[5] Shiao JSC, Mclaws ML, Huang KY, Guo YL. Sharps injuries among hospital support

personnel.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1;49:262-267.

[6] Shiao JSC, Guo YL, Mclaws ML. Estimation of the risk of bloodborne pathogens to

health care workers after a needlestick injury in Taiwan.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2002;30(1):15-22.

[7] Deisehammer S, Radon K, Nowak D, Reichert J. Needlestick injuries during medical

training.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6;63:263-267.

[8] Shiao JSC, Mclaws ML, Ko WC, Huang KY, Guo YL. Prevalence of non-reporting

behavior of sharps injuries in Taiwanese health care workers. 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 1999;27(3):254-257.

[9] Cullen BL, Genasi F, Symington I, Bagg J, McCreaddie M. Potential for reported

needlestick injury prevention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through safety device usage and

improvement of guideline adherence: expert panel assessment.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6;63:445-451.

[10] 行政院衛生署:醫療服務量現況及服務結果摘要/93 摘要表/93 表 55.xls。台灣衛生

網路 2004;摘自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醫療服務量/93.htm。

55

[11] Markary MA, Pronovost PJ, Weiss ES, Millman EA, Chang D, Baker SP, et al. Sharpless

Surgery: 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Feasibility of Performing Operations using

Non-sharp Techniques in an Urban, University-based Surgical Practice. Sorld Journal of

Surgery 2006;30:1224-1229.

[12] Smith DR, Mihashi M, Adachi Y, Nakashima Y, Ishitake T. Epidemiology of needlestick

and sharps injuries among nurses in a Japanese teaching hospital. 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 2006;64:44-49.

[13] Smith DR, Choe MA, Jeing JS, Jeon MY, Chae YR, An GJ. Epidemiology of needlestick

and sharps injuries among professional Korean nurses.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Nursing

2006;22(6):359-366.

[14] Wytsmanstreet J. (2005). National surveillance of occupational blood exposure :

Preliminary results, June 2003 - January 2005. National Surveillance of Infections in

Hospitals. Available http://www.nsih.be/surv_prik/result_en.asp

[15] Watterson L. Monitoring sharps injuries : EPINet surveillance results. Nursing standard

2004:19(3):33-38.

[16] Perry J, Parker G, Jagger J. (2007). EPINet Report : 2004 Percutaneous Injury Rates.

International Health Care Worker Safety Center. Available

http://www.healthsystem.virginia.edu/internet/epinet/

[17] Jeong JS, Kim KM, Kim OS, Choi SJ, Kim SJ, Choi JH.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Incidence and Epidemi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Reported Sharps Injuries in

Korean Hospitals : Multi-center Survey Result.

[18] Kidouchi K, Kimura 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Current Circumstances and

Measures for Needlestick and Sharp Object Injuries at

AIDS Care Core Hospitals Nationwide form 1996 to 2000.

[20] Ontario Safety Association for Community and Healthcare (2007).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ct. Ontario Safety Association for Community and Healthcare. Available

56

http://www.e-laws.gov.on.ca/html/statutes/english/

elaws_statutes_90o01_e.htm.

[21]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Prevention and Safety at Work Site (2007). Dispositions for

HCW protection against bloodborne pathogens occupational exposure by NSJ.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Prevention and Safety at Work Site. Available:

http://www.ispesl.it/index.asp?language=0.

[22] Group Detude Sur le Risque D‟exposition Des Soignants (2007). Direction Générale de

la Santé. GERE. Available: http://www.geres.org/index.php.

[23] Castilla La Mancha community (2007, December). Mandate 827. Castilla La Mancha

community. Available: http://www.jccm.es/.

[24]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employers (2005). The management of health, safety and

welfare issues for NHS staff. NHS Employers. Available:

http://www.amicustheunion.org/pdf/NHSHandSBlueBook.pdf.

[25] South Africa the Department of Labour. (2007). No. 85 of 1993: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ct. South Africa Government Information. Available:

http://www.info.gov.za/gazette/acts/1993/a85-93.htm

[26] Employment, M. O. W. A. and M. S. Office (2005).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Establishments. 485. T. M. O. W. A. Employment.

[27] Shiao JSC, Lin MS, Shih TS, Jagger J, Chen CJ. National Incidence of Percutaneous

Injury in Taiwan Healthcare Workers - Estimated Using EPINet Surveillance Data.

2008,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 31:172–179.

[28] 蕭淑銖、林洺秀、徐儆暉、秦唯珊、陳秋蓉〈2010〉。針扎與血液體液暴觸監控

成效,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第 18 卷第 4 期: 430-441。 [29] Werner BG, Grady GF. Accidental hepatitis-B-surface-antigen-positive

inoculations: use of e antigen to estimate infectivity. Ann Intern Med 1982;

97:367-369.

[30] Gerberding JL.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blood-borne viruses.

57

N Engl J Med 1995; 332:444-451.

[31] B.P. Lanphear, C.C. Linnemann, C.G. Cannon, M.M. DeRonde, L. Pendy and

L.M. Kerley,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n healthcare workers: risk of exposure

and infection.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15 (1994), pp. 745–750.

[32] Alter, M. J. 1997. The epidemiology of acute and chronic hepatitis C. Clin. Liver

Dis. 1:559-568.

[3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1998. Recommendations for

follow-up of health-care workers after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epatitis C virus.

Morbid. Mortal. Weekly Rep. 47:603-606

[34] Mitsui, T., K. Iwano, K. Masuko, C. Yamazaki, H. Yakamoto, F. Tsuda, T.

Tanaka, and S. Mishiro. 1992.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n medical personnel

after needlestick accident. Hepatology 16:1109-1114.

[35] Bell, D. M. 1997. Occupational risk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in

healthcare workers: an overview. Am J Med. 102(Suppl. 5B):9-14.

58

附錄一 目前已加入中文版 EPINet 通報系統醫療院所名單

(共 132 家)

醫院層級 醫院名稱

醫學中心(8)

亞東紀念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三軍總醫院、國立台灣大學醫學

院附設醫院、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委託財團法人私立台北醫學大學

辦理、台中榮民總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財團法人奇美醫

區域醫院(32)

恩主公醫院、台北縣立醫院、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臺北醫

學大學附設醫院、行政院衛生署台北醫院、署立基隆醫院、國軍松

山醫院、署立苗栗醫院、敏盛綜合醫院、署立桃園醫院、行政院衛

生署立新竹醫院、大里仁愛醫院、澄清綜合醫院-帄等院區、童綜

合醫療社團法人童綜合醫院、澄清綜合醫院-中港院區、國軍台中

總醫院、署立彰化醫院、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財團法人天

主教聖馬爾定醫院、財團法人天主教若瑟醫院、嘉義榮民醫院、台

南市立醫院、佳里綜合醫院、郭綜合醫院、奇美醫院柳營分院、國

軍高雄總醫院、財團法人天主教聖功醫院、屏東基督教醫院、花蓮

門諾醫院、屏東寶建醫院、行政院衛生署花蓮醫院、國軍花蓮總醫

地區醫院(61)

天主教耕莘永和分院、台北縣立醫院_三重院區、杏和醫院、財團

法人仁濟醫院、宏恩醫療財團法人宏恩綜合醫院、板新醫院、仁康

醫院、郵政總局郵政醫院、新莊大順醫院、博仁綜合醫院、仁安醫

院、同仁醫院、全民醫院、蕭中正醫院、大明醫院、楊梅天成醫院、

天晟醫院、怡仁綜合醫院、陽明醫院、行政院衛生署竹東醫院、帄

和醫療社團法人和帄醫院、新菩提醫院、太帄澄清醫院、台新醫院、

杏豐醫院、道安醫院、林森醫院、協和醫院、行政院國軍退輔會埔

里榮民醫院、新泰宜婦帅醫院、婦友醫院、署立嘉義醫院、行政院

59

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灣橋榮民醫院、建興醫院、嘉義市盧亞人醫

院、新樓醫院麻豆分院、台南巿仁愛醫院、台南新生醫院、開元寺

慈愛醫院、行政院衛生署立新營醫院、信一骨科醫院、行政院衛生

署旗山醫院、高雄市立旗津醫院、三軍總醫院附設澎湖民眾診療服

務處、建佑醫院、四季台安醫院、新華醫院、聖和醫院、行政院衛

生署立金門醫院、二聖醫院、行政院衛生署澎湖醫院、新高鳳醫院、

正薪醫院、劉嘉修醫院、正大醫院、仁惠婦帅醫院、行政院衛生署

恆春醫院、恆春南門醫院、龍泉榮民醫院、台東基督教醫院、行政

院國軍退除官兵輔導委員會鳳林榮民醫院

專科醫院(17)

仁濟療養院 新莊分院、培靈醫院、海天醫院、樂生療養院、行政

院衛生署八里療養院、宏慈療養院、泓安醫院、國軍北投醫院、私

立台中仁愛之家附設靜和醫院、清海醫院、維新醫院、敦仁醫院、

北港諸元內科醫院、行政院衛生署嘉南療養院、高雄仁愛之家附設

慈惠醫院、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屏安醫院

西醫診所(5)

潘世斌婦產科診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惠聖診所、仁得

內科診所、陳明正內科診所

洗腎中心(3) 弘德診所、仁謙診所、竹東安慎診所

中醫醫院/診所(1) 聖杰中醫診所

護理之家(1) 南丁格爾護理之家

捐血中心(2) 新竹捐血中心、台中捐血中心

檢驗所(1) 大順醫事檢驗所

其他(1) 如意牙醫診所

60

附錄二 中文版 EPINet 資安系統說明(電腦公司提供)

HiNet HackerSafe 是 HiNet 與數位資安系統合作,採用國際馳名之美國 ScanAlert

公司技術,所推出之網路弱點偵測與 HACKER SAFE 認證服務。本服務經認證符合美

國聯邦調查局(FBI),威士卡(VISA),萬事達卡(MasterCard)等機構之資安標準;通過稽

核之網站並得張貼具備國際公信力之 HACKER SAFE 信賴標章,對外宣示該網站已符

合 FBI,VISA,MasterCard 等國際權威機構之資訊安全標準。HiNet HackerSafe 是一個

可以協助客戶即時掌握最新的弱點資訊與解決方案的最佳服務。

一台有漏洞的電腦,最快連上網路 20 分鐘內被惡意程式攻陷。 企業若無法在漏洞

公佈後 48 小時內安裝修正程式,即使只漏掉一台電腦,也可能導致整個系統遭受駭客

侵入,造成重大損失。因為每當一個新弱點公佈時,就是網站與駭客之間軍備競賽的開

始。網站要趕在駭客根據弱點寫出攻擊程式之前把破洞填補起來,駭客則要趕在網站補

好破網之前把量身打造的武器製作出來。不過區區幾年之前,駭客帄均需要六到八個月

才能根據弱點寫出合適的攻擊程式;不幸的是,由於駭客工具的進化以及彼此社群之交

流,這個時間差已經縮短到一週以內,今日的企業早已不再擁有任何可以喘息的緩衝區

了。

傳統上每季或半年執行一次的弱點稽核,對於隨時都有可能為駭客窺伺滲透的網路

伺服器以及各類外部網路設備來說,實在已經是緩不濟急。唯有每日皆從駭客角度來判

斷企業系統有無弱點的服務,再搭配其具備全球公信力的 HACKER SAFE 認證標章,

並輔以每十五分鐘更新一次的資料庫,以及專利的即時風險通知功能,才能協助企業達

到廿四小時全天候的保護層級。

服務特色:

每日自動偵測一次,協助客戶即時掌握最新的弱點資訊與解決方案。

自動偵測時採用專利技術,不會影響客戶網站系統或網路頻寬。

除每日定期偵測外;尚提供客戶自行啟動掃描之機制,掃描次數不限,並包括

駭客行為模擬(Hack Simulation)掃描與阻絕服務(Denial of Service)掃描等多種

偵測方式。

能掃描外部可見(Internet Visible)之 Web Server 及各類伺服器,DNS,防火

61

牆,郵件伺服器,以及網路設備(firewall,switch,router);並包括對 web application

之掃描。

客戶不需為本服務安裝任何軟硬體。服務完全自動化,無頇人為介入。

HackerSafe 中心資安技術人員隨時對世界各地所蒐集之弱點資訊進行測詴與

確認,確認後之弱點與解決方案資訊輸入資料庫,中心弱點資料庫至少每十五分鐘

更新一次。

HackerSafe 專利技術:資料庫每次更新時均會針對嚴重弱點比對客戶前次稽核

紀錄,若判斷有風險將即時自動通知客戶,達到廿四小時全天候的保護。

提供圖形式管理(GUI)介面,可讓客戶以線上方式查詢弱點與解決方案,自行

發動掃描,調閱歷史紀錄,並產生報表。

本服務經認證符合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威士卡(VISA),萬事達卡(MasterCard)

等機構之資安標準;通過稽核之網站並得張貼具備國際公信力之 HACKER SAFE 信

賴標章,對外宣示該網站已符合 FBI,VISA,MasterCard 等國際權威機構之資訊安

全標準。

HackerSafe 專利技術:中心系統會視網站稽核結果,即時動態決定網頁上之

HACKER SAFE 標章呈現與否?此專利機制讓 HACKER SAFE 成為今日網際網路上

最具公信力之信賴標章,並幫助企業經營者確保重大弱點能夠在 72 小時內獲得解

決。

HackerSafe 是網路弱點偵測第一品牌,擁有全球三十餘國,六萬五千家以上的

企業客戶。

國內各大信用卡收單銀行皆已使用 HackerSafe 稽核所屬網路商家是否符合

MasterCard 資訊安全標準?VISA 更指定使用 HackerSafe 作為網路弱點稽核工具。

62

附錄三 針扎防治宣導動畫(醫檢篇)動畫腳本

一、 角色:小病患、母親、病患、菜鳥醫檢師、學姊、組長

二、 故事:

● 1. 遇到亂揮亂動的小病患,給予適當固定,並藉由玩具等外物輔助

小病患:「嗚哇哇哇~~~」小病患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站在一旁的母親抱著

手腳齊飛的小娃兒,不忍卒睹地別過臉去,眼角還掛著兩滴淚水。

母親:「小寶乖,不痛不痛,一下子就好了喔~」

小病患:「嗚哇哇哇~~~」繼續哭鬧~

菜鳥醫檢師綻放燦爛笑臉,裝可愛地聲音輕哄:「小朋友乖喔,打個針而已,哥

哥輕輕的,不痛不痛~!來~」卻反被小鬼噴了一臉的鼻涕和淚水,只得無奈地苦

笑:「呵…呵……」

小病患:「嗚哇哇哇~~~」繼續哭鬧

菜鳥醫檢師:「喔~我的小祖宗,你行…行……好」

受驚嚇的小朋友,揮舞著雙手,幾度差一點抓到菜鳥醫檢師的針頭(慢動作)。

菜鳥醫檢師:「(倒抽一口氣)」狀聲詞多錄幾個

菜鳥醫檢師:「你再哭下去連我都……」

小病患:「嗚哇哇哇~~~」繼續哭鬧。

菜鳥醫檢師:「……想哭了。」

媽媽:「小寶,不哭不哭,待會媽媽帶你去吃冰淇淋」

● 2. 手上持有尖銳物品,移動時尖端記得朝下,以免劃傷他人。

找不到胖病患的靜脈,菜鳥醫檢師來回抽插幾次,滿頭大汗,胖病患一臉不耐煩

地斜眼翹嘴手撐下巴。

63

菜鳥醫檢師緊張地汗直流、手發抖,大聲呼喊:「學姐~救救我~~~!」(拉長音)

學姐一邊走近,一邊說:「好好好,你先把針拔出來,我來幫你處理傷口!」

菜鳥醫檢師右手壓住傷口,左手拿針準備拔出,這時學姐從左側伸手過去要在傷

口上貼膠布,卻被菜鳥醫檢師剛抽出來的向上針尖劃傷。

學姐大叫:「啊!!!(輕聲尖叫) 好痛!」

菜鳥醫檢師:「(倒抽一口氣)」(闖了大禍的情境)

● 3. 套回針頭蓋時,角度不對外加用力過猛而戳到手。

沒發現尖針頭收集盒已滿,順手將用過的針頭放入收集盒時被針扎到。

菜鳥醫檢師剛抽完血,單手欲將針頭蓋套回。

菜鳥醫檢師:「OK~這樣壓著就可以了」

病患:「謝謝」

菜鳥醫檢師:「不客氣」(笑嘻嘻,很自然而然的口吻)

在成功將針頭套上針頭蓋後,姆指與食指用力往下壓緊,沒想到一個不小心,角

度沒算好,針頭從針頭蓋側刺出,正中菜鳥大姆指。

菜鳥醫檢師:「啊啊啊啊啊~」菜鳥醫檢師慘叫,頭上烏雲打雷。

菜鳥醫檢師傷心又無力地說:「啊 ,我受傷了(台語)」順手將針頭丟入一旁的針

頭收集盒,卻被早已裝滿滿都快溢出的針頭扎傷。

菜鳥醫檢師:「哇啊啊啊啊啊~~~挖那 A 架歹命!!!」五指噴血,頭上烏雲降

下大雷雨。

三、 ─畫面移到實驗室內─

● 4. 處理檢體時未戴手套、穿防護衣,加上蓋子沒蓋緊

因為過度小心、太緊張而造成 拔詴管的蓋子角度不對

菜鳥醫檢師左手五指包滿繃帶,站在實驗台前,緊張地拿起一根詴管,準備將詴

管中的血液檢體分裝到另一詴管中。

菜鳥醫檢師一邊自言自語:「(深呼吸) 小心、小心、慢慢來。」他略微傾斜詴管

(管口正對自己),用力地把蓋子往上一拔,血液直接噴個滿臉。(被噴到的菜鳥

64

眨眨眼)

此時畫面切到組長:「卡!卡!卡!重來~」

─倒帶畫面─

菜鳥醫檢師一邊自言自語:「小心、小心、慢慢來。」他略微傾斜詴管,用力地

把蓋子往上一拔,血液差點隨著傾斜管壁溢出,好在千鈞一髮之際,菜鳥醫檢師

以著驚人的高超動作,將這瓶詴管救了回來。他輕吐了一口氣:「呼~好險」

接著,他謹慎地拿起滴管將檢體分裝到詴管中,蓋上詴管蓋,順手將詴管放在桌

面上,大功告成,菜鳥醫檢師開心的做出勝利姿勢:「YES,成功!!!……

咦!?」他突然發現手上繃帶沾滿鮮血。

菜鳥醫檢師大叫:「這…這怎麼回事!」發現桌面上流了滿滿一灘血!

菜鳥醫檢師大叫:「蓋蓋蓋蓋子沒沒沒沒蓋好~…噢~NO~~!!」(雙手抱頭大叫)

● 5. 操作檢體時未做適當固定,沒有用詴管架,一次抓一把而手滑掉落。

菜鳥醫檢師蹲下,眼睛帄視詴管(露出兩顆眼睛左右轉動),一支支檢查詴管蓋:

「嗯……嗯……嗯!嗯!OK!!」他滿意地輕哼兩聲。

接著,他站了起來,抓起桌上一大把詴管,準備運送到離心機前。

菜鳥醫檢師邊走邊哼歌:「哥哥爸爸真偉大,名譽照我家~~~~」

沒想到才走了兩步路,夾在這一大把詴管中間的那一根,竟然這麼不聽話地從半

空中墜落,時間彷彿停止了下來,畫面成為一格格的停格動作,在檢體即將濺出

的那個瞬間化為一片黑暗。

菜鳥醫檢師慘叫:「喔~~~我「屎」定了…」頭上出現想像畫面, 想像跪在地上

求病人再讓醫檢師抽一次血.

● 6. 使用離心機,未完全停止時就掀開蓋子

空蕩蕩的實驗室,一台離心機正努力地運轉著。

65

不一會兒,離心機漸漸地放慢,滿目瘡痍的菜鳥醫檢師拖著沉重腳步走進實驗室。

菜鳥醫檢師:「唉…(嘆氣),為什麼我總是這麼……衰呢……」這時他伸手打開

離心機上蓋,「啪!」檢體飛濺而出,噴到菜鳥醫檢師的臉上。

組長再也受不了了,從螢幕前跳出來大喊:「卡!卡!卡!」「冷靜~冷靜~冷靜

點好嗎!?~我們再來一次!」

─倒帶畫面─

組長:「記得戴上口罩、手套喔!好來,5、4、3…Action!」

( 以 1~3 號門診櫃台與 4~6 號實驗室作為事件分野,由左至右移動鏡頭,原本的

危險狀況在〝組長適時的旁白解說〞下一一獲得解決。)

● 1. 遇到亂揮亂動的小病患,給予適當固定,並藉由玩具等外物輔助

小病患:「嗚哇哇哇~~~」(小朋友哭聲要多錄幾組不同的)

醫檢師手指一彈,突然櫃台燈轉略為昏黃,隔間牆上貼滿星星亮片,桌面、牆上

出現許多小孩最愛的玩具和卡通圖案,小病患張大水汪汪的眼睛,看得目瞪口

呆,口水都快滴下來。媽媽&小病患:「嘩~~~」

組長在醫檢師背後輕聲的說:「麻煩媽媽讓小朋友側坐,用腋下夾住小朋友的另

一隻手,然後輕輕固定好被抽血的手,這樣小朋友才不會亂動喔。」

孩童母親:「小寶乖喔~不要亂動,馬麻在這裡,不哭不哭。」一旁的孩童母親

原本緊皺的臉部表情,也因為孩子不哭而放鬆,聽到醫檢師的溫柔要求,配合地

固定住孩子的手腳。

菜鳥醫檢師:「你最勇敢了,打下去會有一點痛,比蚊子叮還痛一點,相信你很

勇敢不怕痛,不會哭」在媽媽與孩子的配合下,順利地完成了抽血工作。

↑ 這段中間穿插孩童母親的安撫聲「小寶好棒」「小寶最乖了」「好棒喔小寶

是乖孩子」「你看那邊~有你最喜歡的玩具耶」「這個兔兔(玩具)會動耶!」

「馬麻在這邊陪你喔~不要怕」+ 小朋友的啜泣聲、笑聲、玩玩具的環境音效

66

菜鳥醫檢師:「哇!小朋友好棒喔!這顆糖糖給你吃!」拿了顆包裝五彩繽紛的

水果糖,小病患開心地伸手接過。

小病患:「謝謝哥哥~」

● 2. 手上持有尖銳物品,移動時尖端記得朝下,以免劃傷他人。

找不到胖病患的靜脈,菜鳥醫檢師來回抽插幾次,滿頭大汗。

菜鳥醫檢師緊張地汗直流、手發抖,直呼:「學姐~救救我!」

學姐一邊走近,一邊說:「別緊張~你先把針拔出來,我來幫你處理傷口!」

菜鳥醫檢師右手壓住傷口,左手輕輕抽出針頭。

組長細心提醒:「唉~移動時,記得針頭尖端要向下喔!」

學姐自右側切入:「很好~然後我再貼上膠布!」「剩下的就交給我吧!」

● 3. 套回針頭蓋時,角度不對外加用力過猛而戳到手。

沒發現尖針頭收集盒已滿,順手將用過的針頭放入收集盒時被針扎到。

菜鳥醫檢師正準備將針頭回套:「OK~好,壓著就可以了。」

病患:「謝謝」

菜鳥醫檢師:「不客氣」(笑嘻嘻,很自然而然的口吻)

突然組長旁白插入,菜鳥邊動手作正確示範:「針頭回套時,要握住針頭蓋的下

端,並保持針頭尖端向下,對準角度後再以適當力道推進蓋起,並且!!!絕對

不可以雙手回套。」順利完成動作,菜鳥開心笑了。

菜鳥醫檢師:「呵呵,嗯!」

─換鏡頭─

菜鳥醫檢師手持 holder + needle,正準備丟入針頭收集盒中。

學姐:「等一下!」

67

突然針頭收集盒被拿起,鏡頭往上 take 學姐手抱針頭收集盒講解:「隨時注意針

頭收集盒喔,到達 8 分滿時就要立即更換,並注意不可以直接丟到感染性廢棄物

垃圾桶,不然會戳破垃圾袋使其他人有被針扎的風險並造成周圍環境污染,這可

是很危險的。」菜鳥醫檢師感激地點點頭。

菜鳥醫檢師:「嗯!謝謝學姐~」

─畫面移到實驗室內─

● 4. 處理檢體時未戴手套、穿防護衣,加上蓋子沒蓋緊

因為過度小心、太緊張而造成 拔詴管的蓋子角度不對

組長旁白:「處理檢體時一定要戴手套、穿防護衣、戴上口罩。」

菜鳥醫檢師:「是…是!」

接著,菜鳥醫檢師站在實驗台前,緊張地拿起一根詴管,準備將詴管中的血液檢

極體分裝到另一詴管中。他略微傾斜詴管,正準備用力地把蓋子往上一拔,突然

組長旁白:「咳咳,拔詴管蓋時,要注意管子以及開蓋子的角度,切記!不要正

對自己,不要用力過猛,還有,過於傾斜可是很容易使檢體溢出而噴到自己臉上

喔。」菜鳥醫檢師邊示範正確動作。

菜鳥醫檢師:「原來是這樣~」

接著,他謹慎地拿起滴管將檢體分裝到詴管中,蓋上詴管蓋,順手將詴管放在桌

面上,大功告成,菜鳥醫檢師放心地微笑。

組長像背後靈般幽幽地冒出:「孩子,你確定蓋子有蓋緊?」(聲音漸強)「而且

不是應該要放在詴管架上嗎?」

菜鳥醫檢師:「是,遵命~」將蓋子確實蓋緊,並拿詴管架放詴管。

● 5. 操作檢體時未做適當固定,沒有用詴管架,一次抓一把而手滑掉落。

菜鳥醫檢師蹲下,眼睛帄視詴管(露出兩顆眼睛左右轉動),一支支檢查詴管蓋,

菜鳥醫檢師:「嗯……嗯……嗯!嗯!OK!!」他滿意地輕哼兩聲。

接著,他站了起來,抓起桌上一大把詴管,準備運送到離心機前。

68

突然天外再度飛來一折扇,落在菜鳥醫檢師頭上

菜鳥醫檢師:「唉呦」

菜鳥無辜地摸摸腫了一個大包的頭頂,一面不耐煩地轉頭大喊:「這次又怎麼了,

組長大大大……原來是學姐。」

學姐手抱著大折扇,微笑地看著菜鳥不知所措的窘樣,忍不住開玩笑地說:「大

什麼啊?」菜鳥低頭看著手上的詴管,羞紅了臉。

學姐鍥而不捨地問:「有沒有教過你運送詴管時,要用什麼東西裝啊?」

菜鳥醫檢師像是突然想起了什麼,猛然抬起頭,慌張地說:「我…我我知道!要

用詴管架或……」話還沒說完,夾在這一大把詴管中間的那一根,竟然這麼不聽

話地從半空中墜落,時間彷彿停止了下來,畫面成為一格格的停格動作,在詴管

即將碰撞地面的那個瞬間化為一片黑暗。

菜鳥害怕地睜開眼睛,卻看到學姐以著驚人足以媲美李棠華的高超動作,在千鈞

一髮之際,將這瓶詴管順利地接進詴管架中。

學姐:「別忘了,下次運送詴管時,一定要先用詴管架或盒子、袋子裝起來喔!」

● 6. 使用離心機,未完全停止時就掀開蓋子

空蕩蕩的實驗室,一台離心機正努力地運轉著。

不一會兒,離心機漸漸地放慢,菜鳥醫檢師走進實驗室。

他伸手準備打開離心機上蓋。

突然,菜鳥醫檢師把手伸回來,轉頭看向鏡頭,得意的說:「嘿嘿,這次我才沒

那麼笨呢!我知道,要等離心機完全停止,才可以打開蓋子,對吧!?」他笑著

眨了一下眼睛。

組長再度跳到螢幕前大喊:「卡!辛苦各位了,收工!收工!」掌聲,黑畫面。

過一陣子,(攝影機又被打開)畫面又亮。

菜鳥醫檢師:「報告組長,我我我…我又不小心被針扎到了!」跑到組長前難掩

羞澀的回報。

69

組長拍拍菜鳥醫檢師的肩膀:「恩,不管是發生針扎,或者是血體液暴觸,記得

一定要報告,才能有妥善的後續處理(像聖誕老公公般和靄)」

菜鳥醫檢師跑流程鏡頭,輔以〝組長旁白解說〞:、「針扎或暴觸到病人的血液

或體液後 , 一定要填寫 EPINet『針頭和銳物扎傷事件報告單』和『血液或體液

暴觸事件報告單』」

菜鳥醫檢師填表單:「我填好了!」

學姐:「現在呢 , 趕快帶著健保卡、疫苗施打紀錄,到勞工安全衛生室或感染控

制室,領取職業傷病門診就診單,填寫後再到家醫部或環境職業醫學部掛號就診」

組長:「使用針具與處理檢體時,要細心冷靜,謹慎處理,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喔!」

菜鳥醫檢:「Yes,Sir!」畫面暗。

70

附錄四 針扎防治宣導手冊(醫檢篇)

71

72

73

74

職業性針扎通報及防治推廣

著(編、譯)者:蕭淑銖、林洺秀

出版機關: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22143 新北市汐止區橫科路 407 巷 99 號

電話:02-26607600 http://www.iosh.gov.tw/

出版年月:中華民國 100 年 3 月

版(刷)次:1 版 1 刷

定價:150 元

展售處:

五南文化廣場

台中市中區中山路 6 號

電話:04-22260330

國家書店松江門市

台北市松江路 209 號 1 樓

電話:02-25180207

本書同時登載於本所網站之「出版中心」,網址為

http://www.iosh.gov.tw/Book/Report_Publish.aspx。

本所保留所有權利。欲利用本書全部或部分內容者,頇徵求行政院勞工委員

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同意或書面授權。

【版權所有,翻印必究】

ISBN: 9789860274158

GPN: 101000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