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决策的参与者 围手术期医学的主导者 无痛品牌的代言人 麻醉...

1
03 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 2016.8.2 星期二 责任编辑:郭 洪 美术编辑:刘 颖 随着麻醉学科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 症救治、疼痛诊疗等方面发展迅猛,麻醉科医 师不再仅仅是麻醉技术的实施者,而是从幕后 走到台前,更多地参与到医疗决策中,成为保 障围手术期安全、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术后 恢复、改善预后的重要支点。 这样的角色转变在荆州一医尤为凸显。 这意味着,该院通过麻醉技术的质变,不仅进 一步强化医疗安全、诊疗质量,还纵深挺进了 围手术医学科的前沿领域。 麻醉成败系生死 “夏主任,我科有位‘重量级’病人需要手 术,请您来会诊。”前不久,荆州一医麻醉科主 任夏瑞接到该院耳鼻喉科的会诊邀请。 “重量级病人?”夏瑞一边快速下楼,一边 自语:“还不是一样,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心中虽然这样想,然而,待他接触到这一“重量 级”患者后,仍旧不免一惊—“390 斤的极度 肥胖患者,这手术麻醉地挑战也真够大的”。 该患者年仅33岁,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罪魁祸首就是他的肥胖症。10年来,他还备受 鼾症折磨,夜间睡眠打鼾憋气,清晨头痛、白天 嗜睡疲劳、记忆力减退。因此,希望通过手术 改善生活质量。然而,鼾症手术面临的最大的 生死关就是麻醉。 “由于此类患者长期处于慢性缺氧的 状态,术前是否可以有所改善?术前针是 否可以使用?术前如何更好地评估患者气 道情况?如何优化患者的心肺功能?术中 气管插管的方法?插管困难无法通气,严重 的低氧血症甚至导致呼吸心跳骤停,该如何 处理?术中如何实施机械通气、确保患者氧 合?围术期药物剂量如何确定?术中血压如 何监测?术后如何保证患者呼吸?术后如何 拔除气管导管?术后如何转运?等等”。会 诊之时,夏瑞联想到一系列可能遇到的麻 醉难题。他说:“要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 因为任何环节细节出现问题都将危及患者 的生命。” 经过一周的无创呼吸支持等术前准备,该 “重量级”患者的各项指标终于达到手术标 准。手术之前,夏瑞再次召集麻醉科全体人员 讨论病案,对该患者麻醉插管方式、诱导及维 持用药情况、术中通气模式等可能遇到的问 题,提出相应优化方案。 倚技迎刃解死节 手术治疗如期而至,首先就是要解决麻醉 问题。这时,一个个事先所被虑及的难题果然 如期而至。 “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接连心电监测问 题。”夏瑞告诉记者,该患者手臂太过粗胖,无 法采用袖带测量血压,于是立即采取桡动脉穿 刺,对血压进行实时监测。 此外,还摸不到该患者体表的静脉血管,输 液也成了难题。这时,荆州一医麻醉科可视化 技术的优势显现出来—在超声定位下,血管 清晰可见,以往只能靠经验、凭感觉判断,而今 在科学精准的定位下,失误率归零。 一项项操作将一个个难题“过关斩将”,终 于,迎来本次手术中最大难题:如何为一名颈 围 56cm、腰围 156cm 的极度肥胖患者进行气 管插管? “不能完成插管供氧,手术就不能实施;这 类患者的缺氧耐受能力极差,能否分秒必争改 善通气,也直接决定麻醉成败。”夏瑞坦言,“这 一情况之前从未遇见,以往的经验难以提供参 考。” 但是,对于荆州一医麻醉科这一技术职称 高、学历起点高、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团队而 言,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先进的高频喷射通气技术支撑下,患者 得到充分的给氧,夏瑞随后的操作之快、之准, 有如蜻蜓点水,瞬间给患者鼻、咽喉做好充分 的表面麻醉,并在患者清醒的情况下,利用纤 维支气管镜引导,将气管导管通过鼻腔顺利置 入患者声门进入气管。一次性插管成功!医 护人员一颗颗悬着的心得以稍稍放下。 手术历时90分钟,操刀的是该院耳鼻喉 科专家田心德主任,但夏瑞率领的麻醉科团队 同样神经紧绷,一刻也不能放松。术中患者的 血压、手术刺激大小等指征的任何变化,都需 要麻醉师及时对应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类别, 直至手术顺利完成。 精尖技艺证奇迹 目前,该“重量级”患者已安全脱离呼吸机 回到病房,鼾症也得到很大改善。从这一病例 中不难看出,困难气道处理技术的优劣,折射 出一个医疗机构的外科水准。 事实上,在当今麻醉学界,气道管理始终 是位于医学前沿的热门话题,而荆州一医对此 具有充分的发言权。该院不仅就此多次召开 国家级学术会议、举办高质量学习培训班,还 在小儿气道异物麻醉处理方面在江汉平原地 区独树一帜。 每年春节期间,总有20余例气管异物堵 塞的患儿前来荆州一医紧急求医。曾经,小儿 气管异物的麻醉,在荆州是一个空白领域。这 是因为,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需要共同在患儿 的气道中进行操作,因堵塞而狭窄的气道只能 容纳其一,所以导致手术治疗难以实施。 在荆州一医麻醉科引进高频喷射给氧技 术后,在麻醉上就能“另辟蹊径”,为手术腾出 实施通道,用一个个康复的病例,将不可能转 变为现实。 伴随技术的精进,总会有奇迹上演。2015 年,一位97岁的癌症患者在荆州一医强烈要 求手术治疗,而安全有效的麻醉是他首先需要 闯过的一关。面对这样一位年龄极高、且多个 脏器功能衰退的患者,夏瑞再次挑起重任,通 过术前、术中、术后全程围手术期处理,不仅保 证患者完成肿瘤切除术,还为其规避诸多可能 出现并发症,加快了康复出院的步伐。 幕后英雄开新局 麻醉成功与否,直接决定手术治疗能否顺 利实施。而一流的麻醉技术,不仅是患者安全 的保障,还能真正实现舒适化医疗。 近年来,在夏瑞带领下,荆州一医麻醉科 团队将全院手术麻醉失误率降至1/100000, 其发生麻醉意外的几率,要比国家规定标准 低20倍,为该院的医疗安全构筑坚实的堡 垒。而随着麻醉理念、麻醉技术的不断进步, 该院麻醉科的这群“幕后英雄”,还成为了荆 州地区舒适化医疗前沿领域的排头兵,他们 用一流的实力,铸就了荆州一医“无痛医院” 的成功品牌。 “一直以来,医生认为,疼痛是可以忍受 的;患者也认为,患病了就得承受痛苦。真的 如此吗?”早在多年前,夏瑞就着手这方面的探 索,他表示,疼痛对患者的循环功能、呼吸功 能、免疫功能影响很大,病人活动、咳嗽功能受 限,将增加肺内感染和术后、产后并发症的危 险性。目前的医疗水平,具备了“无痛”的条 件:首先是有了多品种的短效全麻药物,成本 也在逐渐下降;其次是麻醉技术的提高,已有 了更新的监护设备,包括对新生儿实施麻醉, 都能很好地控制,需要麻醉马上就可进入状 态,要清醒几分钟就能完全苏醒。 为将“无痛诊疗”系统化、科学化,荆州一 医还成立了疼痛治疗专业委员会,由麻醉科负 责具体技术,各科室协同配合,并对全体医护 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如今,正确认识疼痛,科学避免疼痛,已成 为荆州一医人性化服务的优势品牌。在无痛 诊疗领域上,该院已成功开展术后规范化镇 痛、急慢性疼痛治疗、癌症镇痛、无痛内窥镜检 查、无痛分娩等数10项无痛诊疗项目。 更新观念促康复 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是加速康复外 科(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越 来越引起重视。“ERAS是要求麻醉医师采用 遵循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方案, 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夏瑞介绍,促进术后 康复的麻醉管理,强调麻醉科医生在围术期所 起的作用,使麻醉科医生从提供最佳手术条 件、最小化疼痛和保障围麻醉期患者生命安 全,确保患者的合并症得到最佳处理,促进术 后患者康复。 夏瑞说,麻醉科医生应当在围术期合理调 节应激反应,使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优 化术前、术中、术后患者管理等)来降低手术伤 害性刺激反应,维持重要器官功能,最小化不 良反应(如疼痛、恶心和呕吐等),减少并发症, 提高康复质量,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 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以改变传统的禁食禁饮观念为例:以往, 手术患者在手术前1天晚上就开始禁食,往往 超过12小时,术前过长时间禁食对患者及其 不利,可导致患者饥饿、焦虑口渴、低血糖和抵 抗力下降。”夏瑞说,荆州一医麻醉科学习国际 先进理念,禁食采用“2-4-6-8”原则,即:2 小 时前饮清液(矿泉水、糖水、不包括果汁饮料), 含碳水化合物250ml,不超过400ml;婴幼儿 患者术前4小时前可喝母乳;6小时前喝牛奶、 酸奶以及人工配方奶粉、清淡流质饮食;8 小时 前可普通饮食。 “术前患者进食碳水化合物对机体代谢有 积极意义。”夏瑞说,麻醉诱导前 2 小时进食高 碳水化合物,可减轻焦虑、饥饿和口渴,并且减 弱术后胰岛素抵抗、减少术后氮和蛋白质损 失、维持肌力,加速患者康复。因此推荐所有 非糖尿病患者术前均应进食碳水化合物。同 时,患者术后也应早期恢复饮食、早期下床活 动,以促进其早期康复。 荆州一医“聚焦前沿专注服务”系列报道(5) 医疗决策的参与者 围手术期医学的主导者 无痛品牌的代言人 麻醉医师技艺质变中的角色转变 □ 记者 匡奕君 刘蜜 特约记者 范智勇 通讯员 张世琳 杜川 荆州一医麻醉科主任夏瑞教授进行操作演示。 时间: 1日12时 地点: 2 路公交车 人物: 公交司机王忠伟 采写: 向晨曦 火辣的太阳烘烤 荆州,中心城区的公交 车司机仍坚守在岗位。 昨日,记者走进没有安 装空调的 2 路公交车, 真切感受了公交车司 机的挥汗如雨。 1 日 中 午 12 时 15 分,记者在2路公交 车起点站蓝特陶瓷城 上车,车厢里只有4 名乘客,3 站后,乘客 们陆续上车。此时, 灼热的阳光直射驾驶 室,公交车司机王忠伟脸上的汗珠一颗颗滴落。 王忠伟今年39岁,有19年的公交驾龄,他驾驶的2路公 交车,从起点蓝特陶瓷城到终点荆州创业学校,全程12.5公 里。“正常情况下到终点站是45分钟,遇上上下班高峰期经 常堵车。”王忠伟笑着说。 “太热了!太热了!”市民王老汉刚上车就一个劲喊 热,坐下几分钟,感到一股股热浪逼人。10米长的公交车 车厢像一个蒸笼,乘客们不停地在擦汗。王忠伟的身边是 汽车发动机。“手都不敢摸发动机盖,烫得很。”他说,车内 没有空调,驾驶座上方的一台塑料小电风扇是唯一的降暑 工具。 作为公交司机,王忠伟一路上不仅要挂挡、转弯、停车, 还要负责招呼乘客注意上下车安全。“还有没有要下车的?” “请给老弱病残让个座”……记者发现,每到一站,他都要重 复同样的话。“现在车厢内起码 36℃以上,等下乘客多了,温 度会超过 39℃。”才跑了 5 站,他的脸上已渗出不少汗水,细 小的汗水又合成大汗珠流到脖子里。 45分钟后,2路公交车到达终点站。记者发现自己随身 携带的一瓶冰冻矿泉水已经变温热了。王忠伟这一趟跑下 来,全身都湿了。 时间: 7月31日14时 地点: 快递三轮车上 人物: 快递员魏永强 采写: 荆文静 7月31日午后,阳光毒辣,记者来到荆州城小北门附近 一家快递店,陪同“快递小哥”魏永强一起送快递,探访这个 忙碌的群体。 魏永强,27 岁,是小北门处一快递店老板,一辆红色电 动三轮车是他的交通工具。尽管车上堆满快递物品,但他对 包裹心中有数:“摆放时,距离近的放车尾,远的放车头,这样 省时间。” 14 点,进入一天最高温时段,忙碌的魏永强还未吃饭,他要 送一份急件。 5 分钟后,车停在一个小区门口,魏永强联系客户: “你的快 递到了,我在小区门口,麻烦你来签收。”听到“好”的答复后,魏 永强擦了擦头上的汗,站在一边的阴凉处等待。 10分钟后,依然未见人来。魏永强再次联系这个客户, 电话那头说“马上来,马上来。”又过了 10 分钟,魏永强只好 再催。直到24分钟后,客户终于出现了。 “这个客户在电话中说物品急用,我想反正这么近,就赶紧送 来,哪知等了这么久。”等待时,魏永强买了碗面条一边吃一边说。 据了解,每天早上 7 点,魏永强要去总公司取货,然后拉 回店里分派,上午10点至下午6点,他和两名员工四处送快 递。当员工下班时,他还要做一天的工作统计。 “天太热,工作量大,快递员吃不消,前天就有一名员工 中暑了。”魏永强说,他和另一名员工每天需要多投递 60 件 物品,一天得送 180 件,每天都要忙到夜里 9 点。 坐在魏永强的三轮车上,扑面而来的热风让人睁不开 眼,魏永强的脸颊上汗珠不断。 一个下午的跟随,魏永强全程基本上都在打电话、接电 话和送货,连午饭都是趁等人时解决。 晚上6点能送完吗?“不见得。”魏永强笑着说,每次回到 家,他1岁多的女儿早已睡着了。 公交司机: 汗水顺着脖子流 快递员: 热风扑面难以睁眼 魏永强将快递物品送给客户。 时间: 1日9时30分 地点: 长江大学人才公寓 人物: 建筑工人田从荣 采写: 安娇姣 李诗情 蹲下、起立、弯腰……建筑工人田从荣在钢筋调直机旁不停 地重复这一系列动作。戴着安全帽的他,额头的汗水不时滑落到 眼睛里,他就挤眼咧嘴,而后摆摆头,耸起肩膀用衣服拭汗。 “照这个速度,10 点前可以调直这卷盘圆。”田从荣说, “我每天5点起床干活,一直干到10点,下午从3点开始干到 晚上 10 点,要保证项目的施工进度。” 虽然避开了中午的高温,但太阳的直射也不容小觑。顶 着烈日在户外作业,着实让人吃不消。特别是像田从荣这样 在高温天里穿着厚重装备:头戴安全帽,手戴厚手套,穿着长 裤。田从荣拭去眼边的汗珠,脸上又沁出汗水,在阳光照射 下,他的脸又黑又亮。记者看到,顺着他的下巴、肘部留下的 汗水滴在滚烫的钢筋上,不到两秒就蒸发了。 田从荣将调直后的钢筋切割成条,绑成一捆堆放在身后。 在太阳的炙烤下,钢筋条散发着热量,即便穿上长袖长裤也难 保皮肤不受伤。稍不留神,隔着薄衣衫的皮肤就会被烫伤。田 从荣说,高温天的工地上, 经常会出现工人触碰热钢 筋甩手跳脚的画面。 “建筑工人最怕的就 是夏天。干得都是力气 活,一站就是一天,一个动 作要重复上万遍。在烈日 下工作,浑身烤得难受。”田 从荣说, “好在现在后勤服 务都做得很好,中午停工在 空调房里避暑,喝绿豆汤, 我觉得很满足。” 43岁的田从荣当建 筑工人已有21个年头, 早年为了改善家庭条件 随同乡背着行囊,走出恩 施的大山,来到荆州。 看到荆州一栋栋新楼房,田从荣感到十分自豪。因为他把 汗水融进了钢筋混凝土,这些工程都是他们用心浇筑而成的。 建筑工人: 汗水融进钢筋混凝土 王忠伟驾驶公交车。 高温下的劳动者 高温下的劳动者 · · 群像 群像 时间: 1日10时30分 地点: 阳光青年城旁居民区 人物: 水务集团抢修人员黄忠祥 采写: 安娇姣 李诗情 昨日上午,记者随水务集团抢修人员来到位于江津东路 阳光青年城旁的居民区抢修现场。 一个中年男子,衣襟敞开,拿着一根铁棍不停地戳着不 断往外溢水的地面,并不时用手在溢水处摸索。烈日下,汗 珠不断从他脸上滑落,他大口地喘着粗气。记者走近时,他 完全没有发觉,低着头重复手上的动作。 此处是由于地面受损压迫水管导致水管破裂漏水。虽 然没有对居民供水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地势低洼,容易造成 渍水,影响居民出行。“我们要先把路面石头撬起来,把水排 走,看到管子以后找到漏点,再进行抢修。”拿着铁棍戳地面 的中年男子对身边的同事说。 他叫黄忠祥,43岁,在荆州水务集团工作已有4个年 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修,渍水抽干了,管子也修好了,黄 忠祥才缓缓地走到阴凉处休息。“这大热天,假如溢水处扩大 影响到居民就不好了。”黄忠祥质朴的语言中传递了一份责 任,望着修复好的水管,他满意地笑了。尽管没有太阳直射, 但黄忠祥依旧大汗淋漓。 “今天这里施工条件还行,管子埋得比较浅。有的地方 要挖到地下一两米深,那就比较困难了。”黄忠祥说,“有时候 去的地方特别脏,衣服都要换好几套。” 高温天里,正午的太阳最毒。而黄忠祥的工作就是处 理突发情况,24 小时待命,接到指令,再恶劣的天气和条件 也得上。他说,午后能休息 1、2 个小时,对他们来说是种奢 望。“为了避免员工中暑,公司给我们发了解暑药。”黄忠 祥说。 采访结束时,正值中午阳光最强时段。小憩片刻的黄忠 祥和同事又投入到善后工作中。 抢修人员: 在高温中和时间赛跑 黄忠祥查找供水管漏水处。 田从荣在调直钢筋。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Oct-2019

1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医疗决策的参与者 围手术期医学的主导者 无痛品牌的代言人 麻醉 …news.cnchu.com/jzrb/images/2016-08/02/A003/RB3B3BLMC0802.pdf · 有如蜻蜓点水,瞬间给患者鼻、咽喉做好充分

03民生新闻民生新闻2016.8.2 星期二责任编辑:郭 洪 美术编辑:刘 颖

随着麻醉学科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救治、疼痛诊疗等方面发展迅猛,麻醉科医师不再仅仅是麻醉技术的实施者,而是从幕后走到台前,更多地参与到医疗决策中,成为保障围手术期安全、提高患者舒适度、促进术后恢复、改善预后的重要支点。

这样的角色转变在荆州一医尤为凸显。这意味着,该院通过麻醉技术的质变,不仅进一步强化医疗安全、诊疗质量,还纵深挺进了围手术医学科的前沿领域。

麻醉成败系生死“夏主任,我科有位‘重量级’病人需要手

术,请您来会诊。”前不久,荆州一医麻醉科主任夏瑞接到该院耳鼻喉科的会诊邀请。

“重量级病人?”夏瑞一边快速下楼,一边自语:“还不是一样,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心中虽然这样想,然而,待他接触到这一“重量级”患者后,仍旧不免一惊——“390斤的极度肥胖患者,这手术麻醉地挑战也真够大的”。

该患者年仅33岁,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罪魁祸首就是他的肥胖症。10年来,他还备受鼾症折磨,夜间睡眠打鼾憋气,清晨头痛、白天嗜睡疲劳、记忆力减退。因此,希望通过手术改善生活质量。然而,鼾症手术面临的最大的生死关就是麻醉。

“由于此类患者长期处于慢性缺氧的状态,术前是否可以有所改善?术前针是否可以使用?术前如何更好地评估患者气道情况?如何优化患者的心肺功能?术中气管插管的方法?插管困难无法通气,严重的低氧血症甚至导致呼吸心跳骤停,该如何处理?术中如何实施机械通气、确保患者氧合?围术期药物剂量如何确定?术中血压如何监测?术后如何保证患者呼吸?术后如何拔除气管导管?术后如何转运?等等”。会诊之时,夏瑞联想到一系列可能遇到的麻醉难题。他说:“要考虑到所有的可能性,因为任何环节细节出现问题都将危及患者的生命。”

经过一周的无创呼吸支持等术前准备,该“重量级”患者的各项指标终于达到手术标准。手术之前,夏瑞再次召集麻醉科全体人员讨论病案,对该患者麻醉插管方式、诱导及维持用药情况、术中通气模式等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优化方案。

倚技迎刃解死节手术治疗如期而至,首先就是要解决麻醉

问题。这时,一个个事先所被虑及的难题果然如期而至。

“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接连心电监测问题。”夏瑞告诉记者,该患者手臂太过粗胖,无法采用袖带测量血压,于是立即采取桡动脉穿刺,对血压进行实时监测。

此外,还摸不到该患者体表的静脉血管,输液也成了难题。这时,荆州一医麻醉科可视化技术的优势显现出来——在超声定位下,血管清晰可见,以往只能靠经验、凭感觉判断,而今在科学精准的定位下,失误率归零。

一项项操作将一个个难题“过关斩将”,终于,迎来本次手术中最大难题:如何为一名颈围56cm、腰围156cm的极度肥胖患者进行气管插管?

“不能完成插管供氧,手术就不能实施;这类患者的缺氧耐受能力极差,能否分秒必争改善通气,也直接决定麻醉成败。”夏瑞坦言,“这一情况之前从未遇见,以往的经验难以提供参考。”

但是,对于荆州一医麻醉科这一技术职称高、学历起点高、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团队而言,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先进的高频喷射通气技术支撑下,患者得到充分的给氧,夏瑞随后的操作之快、之准,有如蜻蜓点水,瞬间给患者鼻、咽喉做好充分的表面麻醉,并在患者清醒的情况下,利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将气管导管通过鼻腔顺利置入患者声门进入气管。一次性插管成功!医护人员一颗颗悬着的心得以稍稍放下。

手术历时90分钟,操刀的是该院耳鼻喉科专家田心德主任,但夏瑞率领的麻醉科团队同样神经紧绷,一刻也不能放松。术中患者的血压、手术刺激大小等指征的任何变化,都需要麻醉师及时对应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和类别,直至手术顺利完成。

精尖技艺证奇迹目前,该“重量级”患者已安全脱离呼吸机

回到病房,鼾症也得到很大改善。从这一病例中不难看出,困难气道处理技术的优劣,折射出一个医疗机构的外科水准。

事实上,在当今麻醉学界,气道管理始终是位于医学前沿的热门话题,而荆州一医对此

具有充分的发言权。该院不仅就此多次召开国家级学术会议、举办高质量学习培训班,还在小儿气道异物麻醉处理方面在江汉平原地区独树一帜。

每年春节期间,总有20余例气管异物堵塞的患儿前来荆州一医紧急求医。曾经,小儿气管异物的麻醉,在荆州是一个空白领域。这是因为,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需要共同在患儿的气道中进行操作,因堵塞而狭窄的气道只能容纳其一,所以导致手术治疗难以实施。

在荆州一医麻醉科引进高频喷射给氧技术后,在麻醉上就能“另辟蹊径”,为手术腾出实施通道,用一个个康复的病例,将不可能转变为现实。

伴随技术的精进,总会有奇迹上演。2015年,一位97岁的癌症患者在荆州一医强烈要求手术治疗,而安全有效的麻醉是他首先需要闯过的一关。面对这样一位年龄极高、且多个脏器功能衰退的患者,夏瑞再次挑起重任,通过术前、术中、术后全程围手术期处理,不仅保证患者完成肿瘤切除术,还为其规避诸多可能出现并发症,加快了康复出院的步伐。

幕后英雄开新局麻醉成功与否,直接决定手术治疗能否顺

利实施。而一流的麻醉技术,不仅是患者安全的保障,还能真正实现舒适化医疗。

近年来,在夏瑞带领下,荆州一医麻醉科团队将全院手术麻醉失误率降至1/100000,其发生麻醉意外的几率,要比国家规定标准低 20倍,为该院的医疗安全构筑坚实的堡垒。而随着麻醉理念、麻醉技术的不断进步,该院麻醉科的这群“幕后英雄”,还成为了荆州地区舒适化医疗前沿领域的排头兵,他们用一流的实力,铸就了荆州一医“无痛医院”的成功品牌。

“一直以来,医生认为,疼痛是可以忍受的;患者也认为,患病了就得承受痛苦。真的如此吗?”早在多年前,夏瑞就着手这方面的探索,他表示,疼痛对患者的循环功能、呼吸功能、免疫功能影响很大,病人活动、咳嗽功能受限,将增加肺内感染和术后、产后并发症的危险性。目前的医疗水平,具备了“无痛”的条件:首先是有了多品种的短效全麻药物,成本也在逐渐下降;其次是麻醉技术的提高,已有了更新的监护设备,包括对新生儿实施麻醉,都能很好地控制,需要麻醉马上就可进入状

态,要清醒几分钟就能完全苏醒。为将“无痛诊疗”系统化、科学化,荆州一

医还成立了疼痛治疗专业委员会,由麻醉科负责具体技术,各科室协同配合,并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如今,正确认识疼痛,科学避免疼痛,已成为荆州一医人性化服务的优势品牌。在无痛诊疗领域上,该院已成功开展术后规范化镇痛、急慢性疼痛治疗、癌症镇痛、无痛内窥镜检查、无痛分娩等数10项无痛诊疗项目。

更新观念促康复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是加速康复外

科(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越来越引起重视。“ERAS是要求麻醉医师采用遵循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围术期优化方案,促进患者术后尽快康复。”夏瑞介绍,促进术后康复的麻醉管理,强调麻醉科医生在围术期所起的作用,使麻醉科医生从提供最佳手术条件、最小化疼痛和保障围麻醉期患者生命安全,确保患者的合并症得到最佳处理,促进术后患者康复。

夏瑞说,麻醉科医生应当在围术期合理调节应激反应,使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优

化术前、术中、术后患者管理等)来降低手术伤害性刺激反应,维持重要器官功能,最小化不良反应(如疼痛、恶心和呕吐等),减少并发症,提高康复质量,从而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

“以改变传统的禁食禁饮观念为例:以往,手术患者在手术前1天晚上就开始禁食,往往超过12小时,术前过长时间禁食对患者及其不利,可导致患者饥饿、焦虑口渴、低血糖和抵抗力下降。”夏瑞说,荆州一医麻醉科学习国际先进理念,禁食采用“2-4-6-8”原则,即:2小时前饮清液(矿泉水、糖水、不包括果汁饮料),含碳水化合物250ml,不超过400ml;婴幼儿患者术前4小时前可喝母乳;6小时前喝牛奶、酸奶以及人工配方奶粉、清淡流质饮食;8小时前可普通饮食。

“术前患者进食碳水化合物对机体代谢有积极意义。”夏瑞说,麻醉诱导前2小时进食高碳水化合物,可减轻焦虑、饥饿和口渴,并且减弱术后胰岛素抵抗、减少术后氮和蛋白质损失、维持肌力,加速患者康复。因此推荐所有非糖尿病患者术前均应进食碳水化合物。同时,患者术后也应早期恢复饮食、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其早期康复。

荆州一医“聚焦前沿 专注服务”系列报道(5)

医疗决策的参与者 围手术期医学的主导者 无痛品牌的代言人

麻醉医师技艺质变中的角色转变□ 记者 匡奕君 刘蜜 特约记者 范智勇 通讯员 张世琳 杜川

荆州一医麻醉科主任夏瑞教授进行操作演示。

时间:1日12时地点:2路公交车人物:公交司机王忠伟采写:向晨曦

火辣的太阳烘烤荆州,中心城区的公交车司机仍坚守在岗位。昨日,记者走进没有安装空调的2路公交车,真切感受了公交车司机的挥汗如雨。

1日中午12时 15分,记者在 2 路公交车起点站蓝特陶瓷城上车,车厢里只有 4名乘客,3站后,乘客们陆续上车。此时,灼热的阳光直射驾驶

室,公交车司机王忠伟脸上的汗珠一颗颗滴落。

王忠伟今年39岁,有19年的公交驾龄,他驾驶的2路公交车,从起点蓝特陶瓷城到终点荆州创业学校,全程12.5公里。“正常情况下到终点站是45分钟,遇上上下班高峰期经常堵车。”王忠伟笑着说。

“太热了!太热了!”市民王老汉刚上车就一个劲喊热,坐下几分钟,感到一股股热浪逼人。10米长的公交车车厢像一个蒸笼,乘客们不停地在擦汗。王忠伟的身边是汽车发动机。“手都不敢摸发动机盖,烫得很。”他说,车内没有空调,驾驶座上方的一台塑料小电风扇是唯一的降暑工具。

作为公交司机,王忠伟一路上不仅要挂挡、转弯、停车,还要负责招呼乘客注意上下车安全。“还有没有要下车的?”

“请给老弱病残让个座”……记者发现,每到一站,他都要重复同样的话。“现在车厢内起码36℃以上,等下乘客多了,温度会超过39℃。”才跑了5站,他的脸上已渗出不少汗水,细小的汗水又合成大汗珠流到脖子里。

45分钟后,2路公交车到达终点站。记者发现自己随身携带的一瓶冰冻矿泉水已经变温热了。王忠伟这一趟跑下来,全身都湿了。

时间:7月31日14时地点:快递三轮车上人物:快递员魏永强采写:荆文静

7月31日午后,阳光毒辣,记者来到荆州城小北门附近一家快递店,陪同“快递小哥”魏永强一起送快递,探访这个忙碌的群体。

魏永强,27岁,是小北门处一快递店老板,一辆红色电动三轮车是他的交通工具。尽管车上堆满快递物品,但他对包裹心中有数:“摆放时,距离近的放车尾,远的放车头,这样省时间。”

14点,进入一天最高温时段,忙碌的魏永强还未吃饭,他要送一份急件。

5分钟后,车停在一个小区门口,魏永强联系客户:“你的快递到了,我在小区门口,麻烦你来签收。”听到“好”的答复后,魏永强擦了擦头上的汗,站在一边的阴凉处等待。

10分钟后,依然未见人来。魏永强再次联系这个客户,电话那头说“马上来,马上来。”又过了10分钟,魏永强只好再催。直到24分钟后,客户终于出现了。

“这个客户在电话中说物品急用,我想反正这么近,就赶紧送来,哪知等了这么久。”等待时,魏永强买了碗面条一边吃一边说。

据了解,每天早上7点,魏永强要去总公司取货,然后拉回店里分派,上午10点至下午6点,他和两名员工四处送快递。当员工下班时,他还要做一天的工作统计。

“天太热,工作量大,快递员吃不消,前天就有一名员工中暑了。”魏永强说,他和另一名员工每天需要多投递60件物品,一天得送180件,每天都要忙到夜里9点。

坐在魏永强的三轮车上,扑面而来的热风让人睁不开眼,魏永强的脸颊上汗珠不断。

一个下午的跟随,魏永强全程基本上都在打电话、接电话和送货,连午饭都是趁等人时解决。

晚上6点能送完吗?“不见得。”魏永强笑着说,每次回到家,他1岁多的女儿早已睡着了。

公交司机:汗水顺着脖子流

快递员:热风扑面难以睁眼

魏永强将快递物品送给客户。

时间:1日9时30分地点:长江大学人才公寓人物:建筑工人田从荣采写:安娇姣 李诗情

蹲下、起立、弯腰……建筑工人田从荣在钢筋调直机旁不停地重复这一系列动作。戴着安全帽的他,额头的汗水不时滑落到眼睛里,他就挤眼咧嘴,而后摆摆头,耸起肩膀用衣服拭汗。

“照这个速度,10点前可以调直这卷盘圆。”田从荣说,“我每天5点起床干活,一直干到10点,下午从3点开始干到晚上10点,要保证项目的施工进度。”

虽然避开了中午的高温,但太阳的直射也不容小觑。顶着烈日在户外作业,着实让人吃不消。特别是像田从荣这样在高温天里穿着厚重装备:头戴安全帽,手戴厚手套,穿着长裤。田从荣拭去眼边的汗珠,脸上又沁出汗水,在阳光照射下,他的脸又黑又亮。记者看到,顺着他的下巴、肘部留下的汗水滴在滚烫的钢筋上,不到两秒就蒸发了。

田从荣将调直后的钢筋切割成条,绑成一捆堆放在身后。在太阳的炙烤下,钢筋条散发着热量,即便穿上长袖长裤也难保皮肤不受伤。稍不留神,隔着薄衣衫的皮肤就会被烫伤。田

从荣说,高温天的工地上,经常会出现工人触碰热钢筋甩手跳脚的画面。

“建筑工人最怕的就是夏天。干得都是力气活,一站就是一天,一个动作要重复上万遍。在烈日下工作,浑身烤得难受。”田从荣说,“好在现在后勤服务都做得很好,中午停工在空调房里避暑,喝绿豆汤,我觉得很满足。”

43岁的田从荣当建筑工人已有21个年头,早年为了改善家庭条件随同乡背着行囊,走出恩施的大山,来到荆州。

看到荆州一栋栋新楼房,田从荣感到十分自豪。因为他把汗水融进了钢筋混凝土,这些工程都是他们用心浇筑而成的。

建筑工人:汗水融进钢筋混凝土

王忠伟驾驶公交车。

高温下的劳动者高温下的劳动者 ·· 群像群像

时间:1日10时30分地点:阳光青年城旁居民区人物:水务集团抢修人员黄忠祥采写:安娇姣 李诗情

昨日上午,记者随水务集团抢修人员来到位于江津东路阳光青年城旁的居民区抢修现场。

一个中年男子,衣襟敞开,拿着一根铁棍不停地戳着不断往外溢水的地面,并不时用手在溢水处摸索。烈日下,汗珠不断从他脸上滑落,他大口地喘着粗气。记者走近时,他完全没有发觉,低着头重复手上的动作。

此处是由于地面受损压迫水管导致水管破裂漏水。虽然没有对居民供水产生影响,但是由于地势低洼,容易造成渍水,影响居民出行。“我们要先把路面石头撬起来,把水排走,看到管子以后找到漏点,再进行抢修。”拿着铁棍戳地面的中年男子对身边的同事说。

他叫黄忠祥,43岁,在荆州水务集团工作已有4个年头。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抢修,渍水抽干了,管子也修好了,黄忠祥才缓缓地走到阴凉处休息。“这大热天,假如溢水处扩大影响到居民就不好了。”黄忠祥质朴的语言中传递了一份责任,望着修复好的水管,他满意地笑了。尽管没有太阳直射,但黄忠祥依旧大汗淋漓。

“今天这里施工条件还行,管子埋得比较浅。有的地方要挖到地下一两米深,那就比较困难了。”黄忠祥说,“有时候去的地方特别脏,衣服都要换好几套。”

高温天里,正午的太阳最毒。而黄忠祥的工作就是处理突发情况,24小时待命,接到指令,再恶劣的天气和条件也得上。他说,午后能休息1、2个小时,对他们来说是种奢望。“为了避免员工中暑,公司给我们发了解暑药。”黄忠祥说。

采访结束时,正值中午阳光最强时段。小憩片刻的黄忠祥和同事又投入到善后工作中。

抢修人员:在高温中和时间赛跑

黄忠祥查找供水管漏水处。

田从荣在调直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