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历史文化史的叙说 - ylrbszb.ylrb.com/page/1/2018-08/02/a6/20180802a6_pdf.pdf ·...

1
责编/李苗苗 编辑/安娜 美编/延杨红 校检/郭婷婷 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 6 文化览胜 WENHUALANSHENG 榆林在明、清时期,为长城沿线 九边重镇之一,由于历年兵燹不断, 处于艰难困苦之中的民众寄望神灵 庇佑,崇信关帝之风日盛,所以在榆 林的古代寺庙中多建有关帝殿。如 今这些明、清时期的关公史迹尚有不 少遗存,现择其五处考证如下: 红石峡中关帝殿 位于榆林城北 6 里的红山脚下 的红石峡曾有关帝殿。红石峡的 关公史迹在榆林诸多地方文献中 都含糊其词,或与镇北台西老爷庙 相混淆。 据 清 代 谭 吉 璁《延 绥 镇 志·卷 二》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因洪 水冲毁翠然阁,总镇柯公彩捐俸重 建,凡五楹,上祀关帝像,名:镇远, 其崖畔佛龛、僧舍,悉以补缀修葺, 游人莫不改观。”因此笔者认为,红 石峡关帝殿在翠然阁,始建于明代 中期,后被毁。在清康熙十二年 (1673)经总镇柯彩重建后,又在清 末毁于“回乱”。 西老爷庙,据清刘厚基《图开胜 迹·卷六》等史料可看出,西老爷庙也 叫镇边关帝庙,中三楹祀关帝;红石 峡关帝殿,凡五楹,上祀关帝像,其二 者不是一回事,只是随着西老爷庙在 民间的兴盛,人们才逐渐将红石峡关 帝殿淡忘。 镇川悬空寺中的关公壁画 悬空寺石窟又称万佛洞,位于榆 林城南 72 公里的镇川镇南的石崖底 (古名滴水崖),石窟之上为北宋时期 罗兀城遗址。旧称啰兀城、嗣武城。 石窟始建于宋代“崇宁癸未二 年 ,明 崇 祯 八 年(1635)重 修 。 现 有 石窟 17 处,其中万佛洞窟最大,门额 上阴刻篆书“万佛洞”三个大字。正 面原塑有大佛像五尊,室内有两根 中心柱,为凿窟时所留,柱四面为明 代彩画,西壁南面为整幅画,上部为 飞天、佛像、天神;中部为十八罗汉 朝观音;下部中为三教合一图,左侧 为关公图。 关公壁画为工笔重彩,关公位于 图左侧,身后站有周仓,手持青龙偃 月刀。从整幅绘画风格看,时代应为 明代中期。 万佛楼上的伽蓝殿 万佛楼位于榆林古城大街,因 其楼上放置万尊铜佛像而得名,楼 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民国 五 年(1916)六 月 ,万 佛 楼 上 层 木 阁 被 焚 。 民 国 九 年(1920),陕 北 镇 守 使井岳秀捐银倡修,历时五载。楼 为重檐歇山顶三层砖木结构建筑, 属承台上建二层楼阁。楼上第一层 分为南、北两院,南为孔雀明王殿, 北为观音殿。在北院西配殿,有伽 蓝殿(即关帝殿)内供伽蓝菩萨,原 有民国时期榆林万画雕塑的泥像, 毁于“文革”,今为铜像。 汉传佛教为适应中国本土人文 需要,奉关羽为佛教伽蓝神之一,也 称伽蓝菩萨。 佳县佛堂寺中的关帝殿 佛堂寺石窟位于朱家坬乡崖畔 村东1.5公里寺庙梁东壁上,石窟始 凿于北宋,元代续修,明清扩建、重 修,共五窟。一号窟内石像造型优 美,技艺精湛,为宋元时期石刻艺术 珍品。北壁有一过洞通僧房,过洞门 额刻北宋天圣四年(1026)寺院置地 题记一方,记叙宁武人武得先因军旅 紧急将祖业卖于寺僧。正殿东穿月 门为另一小院,下面坐北向南为真武 祖师殿和关帝殿。 关帝殿为一孔坐北面南的石窑 洞,在窑内前面两壁存有民国时期关 公连环画,后面两壁存有关公壁画两 幅,一幅为刘、关、张战张角,一幅为 刘、关、张观禅图。从绘画风格上看, 时代为清代中期。 佳县兴隆寺中的关公连环画 兴隆寺石窟位于上高寨乡郑家 后沟村中葬塔南壁上,据石窟壁题记 和碑刻记载,石窟始建于元代至大年 (1308),明代继续开凿,明成化、弘 治、正德年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葺,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7)进行了全面 维修。寺内七处石窟保存完好,砂岩 质,坐北向南,一至七号窟由西向东 依山高低错落不规则排列,二号窟凿 于三号窟右侧 4 米处,内供关公、土 地。殿内右壁绘制土地爷连环画四 幅;左壁绘制关公连环画四幅,内容 为:安西上任、桃园结义、大破黄巾、 三战吕布。从绘画风格上看,时代为 民国时期。 关公文化的遗存不仅可以更深 了解旧时百姓尊崇“忠义仁勇,正义 诚信”的美好愿景,旧时民间造像、绘 画的遗留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报通讯员冯晓琳 刘河报道 7 月 20 日上午,首届“河长湖长故事”(河 长科技杯)全国征文大赛总结大会在北 京梅地亚会议中心隆重举行,靖边县水 务局苏培炜创作的短篇小说《河长关用》 荣获优秀奖,是我市参赛唯一获奖者。 本报记者魏丽娟 实习生 郅慧媛 通讯员马俊涛报道 7 月 27 日,原榆林农校校友、原 省农业厅厅长、西北大学教授 史志诚专程来到母校榆林职业 技术学院农学院,向学校捐赠 自己主编的《中国草地重要有 毒物质》等 16 部著作。 史 志 诚 1958 年 毕 业 于 原 榆林农校兽医专业,是我国唯 一在中国农学会、中国畜牧兽 医学会和中国毒理学会三个国 家级学会担任副理事长职务的 学者。 这次赠书是史志诚继1997 年、2001 年 两 次 赠 书 之 后 向 母 校的第三次赠书。本次捐赠的 图书共计16册,所赠图书均是 史志诚亲自编著。其中《世界 毒 物 全 史》荣 获“ 陕 西 省 2016 年十种最佳图书”,被中国毒理 学会授予“优秀著作奖”。 “赠书只是我尽一点绵薄之 力,希望母校发展得越来越好。” 赠书仪式上,史志诚结合多年的 管理、教学、研究经验,从学科体 系建设、课程设置、发展策略等 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本报通讯员魏欢欢报道 7 月 25 日晚,定边县举行“高举旗帜,不忘初 心”廉政文艺晚会。 晚会通过全县各乡镇单位自创自 编自演选送的歌舞、小品、陕北说书、 音乐快板、大合唱等多种表现形式,广 泛宣传党章党规党纪,集中传递遵纪 守法、精准扶贫的核心思想,向全县人 民汇报了定边县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果 和脱贫攻坚的成效,弘扬清廉理念,鞭 挞腐败现象,吹响了反腐倡廉建设的 新号角。 榆林古代寺庙中的关公史迹 王富春 本报通讯员刘宇嘉摄影报道 日,央视《魅力中国城》栏目组先后走 进我市,分别在神木红碱淖探访遗鸥、 米脂拍摄铁水打花和民俗婚俗。29 日,来自米脂、绥德、横山等地共 1500 名优秀民俗表演艺术家又集聚绥德石 魂广场献艺,通过央视平台向全国人 民问好。 石魂广场上,震天动地的唢呐声 声响彻天际、气概豪迈的腰鼓表演令 人眼花缭乱。在现场导演的指导下, 榆林民俗表演者在央视记者的镜头 下展示着魅力中国·塞外名城·沙漠 明珠的风采。作品完成后,将在《魅 力中国城》栏目全方位展示神奇榆林 的魅力。 央视《魅力中国城》摄制组走进我市取景 《榆林历代诗词全集》经过七年的 努力,终于告竣,这个消息令我十分高 兴,翻阅部分作品对榆林诗词也有了不 少感触。 陕西南北长达880多公里,是一个 面积不算太大的省份,但却有着多种特 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陕西丰 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关中平原,八 百里秦川,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深厚 的周秦汉唐历史印痕;秦岭以南的秦巴 山区,属长江流域,交织着中原文化、楚 文化与巴蜀文化;陕北高原的榆林一带, 与毛乌素沙地交连,是黄土高原与蒙古 高原的过渡区,融合了草原文化、游牧文 化。陕西各地的地理特征与历史文化积 淀,形成了各地的文化性格乃至诗歌的 精神风貌,如果说关中是沉郁厚重,陕南 是秀美委婉,陕北特别是榆林则显得慷 慨悲壮。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笼统 印象,不一定准确。 古代榆林诗词,以反映边塞军旅生 活的边塞诗为主。我读了这些诗词,对 榆林在古代的战略地位有了更多的了 解,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诗词的认识。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 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唐代是边塞诗 发展的黄金时代,特别是盛唐,涌现出一 批著名的边塞诗人与脍炙人口的作品。 在唐代的边塞诗中,有不少与无定河有 关的诗,其中两首影响很大,一首是晚唐 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 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还有一首无名氏写的 《杂诗》:“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 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 生。”在中国文学史上浩瀚的边塞诗中, 这两首都是难得的佳作。 无定河是黄河著名的一级支流,也 是榆林最大的一条河流,其流域占到榆 林全境面积的70%,可以说是榆林的母亲河。自古以来,无定河 流域就是民族地域的接壤地带(直到今天都是蒙、回、汉的接壤 地带)。从秦汉到宋、明,这里一直是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 反复争夺的土地。匈奴、鲜卑、羌族、氐族等都曾在这里策马扬 鞭。无定河的这种军事战略地位,就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无定河目睹了无数次战争,也见证了民族的融合。今天一提起 无定河,人们就不由得想起“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这句诗,它穿越千年边塞烽火,其间渗透着的悲悯和凄美,仍能 引起强烈共鸣,启人深思,这也使无定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成 为一个带有苍凉、厚重、悲壮意味的独特意象。 从这部诗词集中收录的杜甫的《塞芦子》,可以看到当年控 制无定河谷的战略意义。汉代无定河谷曾是匈奴向南出击的主 要通道。统万城建立后,此道更是联系统万城与长安之间的最 近的道路。在统万城基础上建立的夏州,不仅防御来自正北方 面的进攻,还要防御来自东面和西面的迂回。这到唐代也是如 此。安禄山起兵后,叛军史思明等合兵10万围攻太原,企图夺 得太原后长驱西进。唐肃宗驻地彭原(今甘肃宁县、陕西凤翔一 带)受到威胁。杜甫在诗中说: “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 一万人,疾驱塞芦子?”表达了对此道的担忧,认为应迅速派兵扼 守由太原西来的通道芦子关(在今安塞县西北),挡住安史叛军 西犯。后人叹服杜甫的洞见,评此诗直如一篇奏议文:“筹时条 议,剀切敷陈”(王嗣奭《杜臆》)。虽然安禄山并未取此道南下, 但后来的吐蕃则是一再由西向这里进攻。 这部诗词集中所收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作品,特别 是反映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的篇什,光彩夺目,尤有特色,被人称 为“红诗”,此当以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为其代表。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榆林诗词反映的内容更为宽广,塞上风光、名 胜古迹、建设成就、人民生活等,都成为吟诵的对象,涌现出一批 批出色的作品。 我在读榆林历代诗词时,常常引起共鸣,我想大概是觉得自 己对榆林还算是比较熟悉的缘故吧。我在陕西工作过多年,多 次出差去榆林,每个县也都去过。记得第一次去榆林是1985年 的秋季,陕西省人民政府在榆林召开全省植树造林表彰会,会议 由常务副省长徐山林同志主持,我作为省委研究室副主任参与 会议有关具体工作。那次跑了大半个榆林,感受深刻。几年前 我还专程去了趟靖边县统万城,并在古遗址边住了一宿,白云山 道观更是去过多次。读这些诗词,就有了一种别样的感情,脑海 里不由得浮现出榆林的山水、人民,联想到这片土地不平凡的历 史,也展望着它的美好前景。 《榆林历代诗词全集》无疑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一部书, 它既是有关榆林地区诗歌发展史的一个勾勒,也是榆林历史文 化史的一种叙说。诗歌的形象性使得悠远的榆林历史文化有了 更多生动、丰富的细节,也为榆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榆林历代诗词全集》是由榆林诗词学会编纂的。这对我很 有启发,看到作为社会团体的诗词学会,能够不断地放宽视野、 开拓思路,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这是应该肯定的。特别值得称 道的是,榆林诗词学会抓了这个项目后就全力以赴,坚持七年, 努力不辍,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例如,他们在大力查阅、搜 集历代诗词作品的同时,重视当代作品的征集,但是当代作品比 较少,怎么办?为此便面向全国征稿,并举办了“咏榆林诗词大 奖赛”,仅此收到 1500 余件作品,最后通过多方努力,共收集古 今作品万余件。他们也不是简单地收集,还组织专人认真地编 排、进行注释等,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督促工作。而这些工 作,不仅费心,而且费力,需要全身心付出。当然,还应该感谢榆 林诗词学会会长李涛同志,他是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在他领 导下,榆林诗词学会的工作不仅活跃,而且干了一些大事、实事, 包括这部大型系列诗卷的编纂,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郑欣淼:文化部原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现任中华诗 词学会会长、故宫研究院院长。 史志诚向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农学院捐赠著作 定边举办廉政文艺晚会 苏培炜短篇小说《河长关用》 荣获全国首届河长科技杯优秀奖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Jun-2020

1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榆林历史文化史的叙说 - ylrbszb.ylrb.com/page/1/2018-08/02/A6/20180802A6_pdf.pdf · 凿于北宋,元代续修,明清扩建、重 修,共五窟。一号窟内石像造型优

责编/李苗苗 编辑/安娜 美编/延杨红 校检/郭婷婷 2018年8月2日 星期四6 文 化 览 胜WENHUALANSHENG

榆林在明、清时期,为长城沿线九边重镇之一,由于历年兵燹不断,处于艰难困苦之中的民众寄望神灵庇佑,崇信关帝之风日盛,所以在榆林的古代寺庙中多建有关帝殿。如今这些明、清时期的关公史迹尚有不少遗存,现择其五处考证如下:

红石峡中关帝殿位于榆林城北6里的红山脚下

的红石峡曾有关帝殿。红石峡的关公史迹在榆林诸多地方文献中都含糊其词,或与镇北台西老爷庙相混淆。

据清代谭吉璁《延绥镇志·卷二》记载:“康熙十二年(1673),因洪水冲毁翠然阁,总镇柯公彩捐俸重建,凡五楹,上祀关帝像,名:镇远,其崖畔佛龛、僧舍,悉以补缀修葺,

游人莫不改观。”因此笔者认为,红石峡关帝殿在翠然阁,始建于明代中期,后被毁。在清康熙十二年(1673)经总镇柯彩重建后,又在清末毁于“回乱”。

西老爷庙,据清刘厚基《图开胜迹·卷六》等史料可看出,西老爷庙也叫镇边关帝庙,中三楹祀关帝;红石峡关帝殿,凡五楹,上祀关帝像,其二者不是一回事,只是随着西老爷庙在民间的兴盛,人们才逐渐将红石峡关帝殿淡忘。

镇川悬空寺中的关公壁画悬空寺石窟又称万佛洞,位于榆

林城南72公里的镇川镇南的石崖底(古名滴水崖),石窟之上为北宋时期罗兀城遗址。旧称啰兀城、嗣武城。

石窟始建于宋代“崇宁癸未二年,明崇祯八年(1635)重修。现有石窟17处,其中万佛洞窟最大,门额上阴刻篆书“万佛洞”三个大字。正面原塑有大佛像五尊,室内有两根中心柱,为凿窟时所留,柱四面为明代彩画,西壁南面为整幅画,上部为飞天、佛像、天神;中部为十八罗汉朝观音;下部中为三教合一图,左侧为关公图。

关公壁画为工笔重彩,关公位于图左侧,身后站有周仓,手持青龙偃

月刀。从整幅绘画风格看,时代应为明代中期。

万佛楼上的伽蓝殿万佛楼位于榆林古城大街,因

其楼上放置万尊铜佛像而得名,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民国五年(1916)六月,万佛楼上层木阁被焚。民国九年(1920),陕北镇守使井岳秀捐银倡修,历时五载。楼为重檐歇山顶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属承台上建二层楼阁。楼上第一层分为南、北两院,南为孔雀明王殿,北为观音殿。在北院西配殿,有伽蓝殿(即关帝殿)内供伽蓝菩萨,原有民国时期榆林万画雕塑的泥像,毁于“文革”,今为铜像。

汉传佛教为适应中国本土人文需要,奉关羽为佛教伽蓝神之一,也称伽蓝菩萨。

佳县佛堂寺中的关帝殿佛堂寺石窟位于朱家坬乡崖畔

村东1.5公里寺庙梁东壁上,石窟始凿于北宋,元代续修,明清扩建、重修,共五窟。一号窟内石像造型优美,技艺精湛,为宋元时期石刻艺术珍品。北壁有一过洞通僧房,过洞门额刻北宋天圣四年(1026)寺院置地题记一方,记叙宁武人武得先因军旅

紧急将祖业卖于寺僧。正殿东穿月门为另一小院,下面坐北向南为真武祖师殿和关帝殿。

关帝殿为一孔坐北面南的石窑洞,在窑内前面两壁存有民国时期关公连环画,后面两壁存有关公壁画两幅,一幅为刘、关、张战张角,一幅为刘、关、张观禅图。从绘画风格上看,时代为清代中期。

佳县兴隆寺中的关公连环画兴隆寺石窟位于上高寨乡郑家

后沟村中葬塔南壁上,据石窟壁题记和碑刻记载,石窟始建于元代至大年(1308),明代继续开凿,明成化、弘治、正德年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修葺,清乾隆三十一年(1767)进行了全面维修。寺内七处石窟保存完好,砂岩质,坐北向南,一至七号窟由西向东依山高低错落不规则排列,二号窟凿于三号窟右侧4米处,内供关公、土地。殿内右壁绘制土地爷连环画四幅;左壁绘制关公连环画四幅,内容为:安西上任、桃园结义、大破黄巾、三战吕布。从绘画风格上看,时代为民国时期。

关公文化的遗存不仅可以更深了解旧时百姓尊崇“忠义仁勇,正义诚信”的美好愿景,旧时民间造像、绘画的遗留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报通讯员冯晓琳 刘河报道 7月20日上午,首届“河长湖长故事”(河长科技杯)全国征文大赛总结大会在北

京梅地亚会议中心隆重举行,靖边县水务局苏培炜创作的短篇小说《河长关用》荣获优秀奖,是我市参赛唯一获奖者。

本报记者魏丽娟 实习生郅慧媛 通讯员马俊涛报道7月 27日,原榆林农校校友、原省农业厅厅长、西北大学教授史志诚专程来到母校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向学校捐赠自己主编的《中国草地重要有毒物质》等16部著作。

史志诚 1958 年毕业于原榆林农校兽医专业,是我国唯一在中国农学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和中国毒理学会三个国家级学会担任副理事长职务的学者。

这次赠书是史志诚继1997年、2001年两次赠书之后向母校的第三次赠书。本次捐赠的图书共计16册,所赠图书均是史志诚亲自编著。其中《世界毒物全史》荣获“陕西省 2016年十种最佳图书”,被中国毒理学会授予“优秀著作奖”。

“赠书只是我尽一点绵薄之力,希望母校发展得越来越好。”赠书仪式上,史志诚结合多年的管理、教学、研究经验,从学科体系建设、课程设置、发展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本报通讯员魏欢欢报道 7月 25日晚,定边县举行“高举旗帜,不忘初心”廉政文艺晚会。

晚会通过全县各乡镇单位自创自编自演选送的歌舞、小品、陕北说书、音乐快板、大合唱等多种表现形式,广

泛宣传党章党规党纪,集中传递遵纪守法、精准扶贫的核心思想,向全县人民汇报了定边县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果和脱贫攻坚的成效,弘扬清廉理念,鞭挞腐败现象,吹响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新号角。

榆林历史文化史的叙说

——

《榆林历代诗词全集》序二

郑欣淼

榆林古代寺庙中的关公史迹王富春

本报通讯员刘宇嘉摄影报道 近日,央视《魅力中国城》栏目组先后走进我市,分别在神木红碱淖探访遗鸥、米脂拍摄铁水打花和民俗婚俗。29日,来自米脂、绥德、横山等地共1500名优秀民俗表演艺术家又集聚绥德石魂广场献艺,通过央视平台向全国人民问好。

石魂广场上,震天动地的唢呐声声响彻天际、气概豪迈的腰鼓表演令人眼花缭乱。在现场导演的指导下,榆林民俗表演者在央视记者的镜头下展示着魅力中国·塞外名城·沙漠明珠的风采。作品完成后,将在《魅力中国城》栏目全方位展示神奇榆林的魅力。

央视《魅力中国城》摄制组走进我市取景《榆林历代诗词全集》经过七年的

努力,终于告竣,这个消息令我十分高兴,翻阅部分作品对榆林诗词也有了不少感触。

陕西南北长达880多公里,是一个面积不算太大的省份,但却有着多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陕西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深厚的周秦汉唐历史印痕;秦岭以南的秦巴山区,属长江流域,交织着中原文化、楚文化与巴蜀文化;陕北高原的榆林一带,与毛乌素沙地交连,是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的过渡区,融合了草原文化、游牧文化。陕西各地的地理特征与历史文化积淀,形成了各地的文化性格乃至诗歌的精神风貌,如果说关中是沉郁厚重,陕南是秀美委婉,陕北特别是榆林则显得慷慨悲壮。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笼统印象,不一定准确。

古代榆林诗词,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边塞诗为主。我读了这些诗词,对榆林在古代的战略地位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诗词的认识。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黄金时代,特别是盛唐,涌现出一批著名的边塞诗人与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唐代的边塞诗中,有不少与无定河有关的诗,其中两首影响很大,一首是晚唐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还有一首无名氏写的《杂诗》:“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在中国文学史上浩瀚的边塞诗中,这两首都是难得的佳作。

无定河是黄河著名的一级支流,也是榆林最大的一条河流,其流域占到榆

林全境面积的70%,可以说是榆林的母亲河。自古以来,无定河流域就是民族地域的接壤地带(直到今天都是蒙、回、汉的接壤地带)。从秦汉到宋、明,这里一直是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反复争夺的土地。匈奴、鲜卑、羌族、氐族等都曾在这里策马扬鞭。无定河的这种军事战略地位,就使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无定河目睹了无数次战争,也见证了民族的融合。今天一提起无定河,人们就不由得想起“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这句诗,它穿越千年边塞烽火,其间渗透着的悲悯和凄美,仍能引起强烈共鸣,启人深思,这也使无定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成为一个带有苍凉、厚重、悲壮意味的独特意象。

从这部诗词集中收录的杜甫的《塞芦子》,可以看到当年控制无定河谷的战略意义。汉代无定河谷曾是匈奴向南出击的主要通道。统万城建立后,此道更是联系统万城与长安之间的最近的道路。在统万城基础上建立的夏州,不仅防御来自正北方面的进攻,还要防御来自东面和西面的迂回。这到唐代也是如此。安禄山起兵后,叛军史思明等合兵10万围攻太原,企图夺得太原后长驱西进。唐肃宗驻地彭原(今甘肃宁县、陕西凤翔一带)受到威胁。杜甫在诗中说:“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表达了对此道的担忧,认为应迅速派兵扼守由太原西来的通道芦子关(在今安塞县西北),挡住安史叛军西犯。后人叹服杜甫的洞见,评此诗直如一篇奏议文:“筹时条议,剀切敷陈”(王嗣奭《杜臆》)。虽然安禄山并未取此道南下,但后来的吐蕃则是一再由西向这里进攻。

这部诗词集中所收录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作品,特别是反映边区人民革命斗争的篇什,光彩夺目,尤有特色,被人称为“红诗”,此当以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为其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榆林诗词反映的内容更为宽广,塞上风光、名胜古迹、建设成就、人民生活等,都成为吟诵的对象,涌现出一批批出色的作品。

我在读榆林历代诗词时,常常引起共鸣,我想大概是觉得自己对榆林还算是比较熟悉的缘故吧。我在陕西工作过多年,多次出差去榆林,每个县也都去过。记得第一次去榆林是1985年的秋季,陕西省人民政府在榆林召开全省植树造林表彰会,会议由常务副省长徐山林同志主持,我作为省委研究室副主任参与会议有关具体工作。那次跑了大半个榆林,感受深刻。几年前我还专程去了趟靖边县统万城,并在古遗址边住了一宿,白云山道观更是去过多次。读这些诗词,就有了一种别样的感情,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榆林的山水、人民,联想到这片土地不平凡的历史,也展望着它的美好前景。

《榆林历代诗词全集》无疑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一部书,它既是有关榆林地区诗歌发展史的一个勾勒,也是榆林历史文化史的一种叙说。诗歌的形象性使得悠远的榆林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生动、丰富的细节,也为榆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榆林历代诗词全集》是由榆林诗词学会编纂的。这对我很有启发,看到作为社会团体的诗词学会,能够不断地放宽视野、开拓思路,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这是应该肯定的。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榆林诗词学会抓了这个项目后就全力以赴,坚持七年,努力不辍,终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例如,他们在大力查阅、搜集历代诗词作品的同时,重视当代作品的征集,但是当代作品比较少,怎么办?为此便面向全国征稿,并举办了“咏榆林诗词大奖赛”,仅此收到1500余件作品,最后通过多方努力,共收集古今作品万余件。他们也不是简单地收集,还组织专人认真地编排、进行注释等,做了大量的组织、协调、督促工作。而这些工作,不仅费心,而且费力,需要全身心付出。当然,还应该感谢榆林诗词学会会长李涛同志,他是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在他领导下,榆林诗词学会的工作不仅活跃,而且干了一些大事、实事,包括这部大型系列诗卷的编纂,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郑欣淼:文化部原副部长兼故宫博物院原院长,现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故宫研究院院长。

史志诚向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捐赠著作

定边举办廉政文艺晚会

苏培炜短篇小说《河长关用》

荣获全国首届河长科技杯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