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 bot.com.tw ·...

36
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1) 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李陳國 * 摘 要 一、緒論 二、環境經濟手段分析 三、先進國家環境稅制的特點及分析 四、結論與建議 摘 要 環境稅制度的開徵也已被我國政府提上了議事日程,本文試圖整合現有國內外理論 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嘗試構建環境稅經濟手段的研究,從而為我國稅制引入環境稅要素 提供理論上和經驗上的支持。本文將現有的經濟手段進行兩兩比較,並透過經濟手段模 型來探討在不同情況下環境稅該如何決擇最適化選擇。 具體研究結果表明,每一種手段都有自己的優勢,但沒有一種手段是十全十美的。 也就說明,環境經濟手段的使用存在一個選擇的問題,即在不同情況下應選擇不同的手 段。本文同時設計一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最適化(optimal)選擇模型,在此基礎上 探討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最適化選擇的總體思路。本文提出選擇環境保護經濟手段可 以按照三種不同的思路進行:(1)在現有的環境保護經濟手段選擇最佳的手段;(2)在現 有的環境保護經濟手段中進行最適化組合;(3)進行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制度創新。 從先進國家環境稅費制度的現狀與特點可以看出,已開發國家環境稅的實施,表明 了環境稅制在促進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為我國環境稅體系的建立提供了 可供參考的經驗,他們的許多做法值得我們借鏡,如以稅收為主,輔之以其他經濟手 段,以稅收為主,收費為輔,實行稅收中性政策、實行差別稅率等。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經濟分析的角度來看,環境問題主要是一個經濟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企業的環境 保護活動(如採用防治環境污染的技術等)由企業的經濟利益或利潤所決定。在歐美經 濟學中,經濟活動的外部性是用來解釋環境問題成形的基本理論。經濟活動的外部性分 為外部經濟性和外部不經濟性兩個方面。外部經濟性意旨正面的、積極的或有益的外部 * 嶺東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所專任副教授

Upload: others

Post on 09-Oct-2019

1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1)

    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李陳國*

    摘 要

    一、 緒論

    二、 環境經濟手段分析

    三、 先進國家環境稅制的特點及分析

    四、 結論與建議

    摘 要

    環境稅制度的開徵也已被我國政府提上了議事日程,本文試圖整合現有國內外理論

    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嘗試構建環境稅經濟手段的研究,從而為我國稅制引入環境稅要素

    提供理論上和經驗上的支持。本文將現有的經濟手段進行兩兩比較,並透過經濟手段模

    型來探討在不同情況下環境稅該如何決擇最適化選擇。 具體研究結果表明,每一種手段都有自己的優勢,但沒有一種手段是十全十美的。

    也就說明,環境經濟手段的使用存在一個選擇的問題,即在不同情況下應選擇不同的手

    段。本文同時設計一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最適化(optimal)選擇模型,在此基礎上探討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最適化選擇的總體思路。本文提出選擇環境保護經濟手段可

    以按照三種不同的思路進行:(1)在現有的環境保護經濟手段選擇最佳的手段;(2)在現有的環境保護經濟手段中進行最適化組合;(3)進行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制度創新。

    從先進國家環境稅費制度的現狀與特點可以看出,已開發國家環境稅的實施,表明

    了環境稅制在促進經濟與自然協調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為我國環境稅體系的建立提供了

    可供參考的經驗,他們的許多做法值得我們借鏡,如以稅收為主,輔之以其他經濟手

    段,以稅收為主,收費為輔,實行稅收中性政策、實行差別稅率等。

    一、緒論

    (一)研究背景與動機

    從經濟分析的角度來看,環境問題主要是一個經濟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企業的環境

    保護活動(如採用防治環境污染的技術等)由企業的經濟利益或利潤所決定。在歐美經

    濟學中,經濟活動的外部性是用來解釋環境問題成形的基本理論。經濟活動的外部性分

    為外部經濟性和外部不經濟性兩個方面。外部經濟性意旨正面的、積極的或有益的外部

    * 嶺東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所專任副教授

  • (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二卷第四期

    性。經濟活動的外部不經濟,意旨負面的、消極的或有害的外部性。外部不經濟性是使

    經濟主體忽視環境保護,而不願意在環境保護方面投資的內在原因;或者包括資源開發

    利用在內的經濟活動的外部不經濟性,是造成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基本原因。 外部性的思想最初主要是由英國劍橋大學教授馬歇爾(Marshall)和庇古(Pigou)

    在 20 世紀初所提出。由於庇古(Pigou,1920)非常重視外部不經濟性(註一),對此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因而外部性理論也常被稱為庇古理論;庇古在對外部性理論的探討中提

    出稅收矯正的思想,而後基於外部性矯正的稅收工具也常被人們稱之為庇古稅。庇古的

    思想為人們解決外部性問題並提供開創性的研究,令人遺憾的是隨後很長的一段時間,

    鑑於人們對於環境損害的意識淡薄,外部性理論和庇古稅政策工具一直游離於理論探討

    和政策應用之外,Stigler(1957)認為,繼 Marshall 之後,只剩下庇古在「分析、誇大這種負外部性的危害性」(註二)。但隨著近年來環境問題的日益顯著,很少再有人懷疑庇

    古的分析有誇大之嫌。隨著人們對庇古稅這一環境管制工具的深入了解,經濟學家普遍

    接受此思想,即稅收可以作為矯正資源扭曲配置的工具。特別是當外部性歸屬於公共品

    研究範疇後,稅收機制能夠克服談判機制的缺陷(Coase,1960)(註三),使得環境破壞和環境污染的社會成本內在化到各經濟主體的生產成本和市場價格中,再透過市場機制的作

    用最適化(optimal)配置環境資源。正是具有這樣的優點,近年來出現大量探討環境稅解決負外部性的理論文獻,目前這一探討已經占據稅收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研究的顯要

    位置,形成一股研究環境稅收理論的熱潮。 自庇古提出外部性及其稅收矯正思想後,環境稅的理論研究沉寂了一段時間,到了

    20 世紀 60 年代,Tullock(1967)(註四)及 Kneese and Bower(1968)(註五)等人在水資源研究的文章中,用「超級收益」(excess benefit)的稱呼來闡述環境稅改革所帶來的好處。70 年代羅馬俱樂部發布的第一份報告引起人們對環境問題的廣泛關注,環境稅理論研究又一次提上了歷史舞台。Sandmo(1975)在最適化商品稅的一般均衡分析中首次考慮商品的外部性問題,並提出把根據商品徵稅的拉姆賽法則(Ramsey rules)與根據商品的邊際環境損害(marginal environmental damage)徵稅的庇古法則(Pigouvian rules)結合起來,從而提出了累加性原則(additivity principle)(註六)。

    在 20 世紀 80 年代,Nichols(1984)(註七)、Terkla(1984)(註八)、Lee & Misiolek(1986)(註九)等也分別闡述環境稅「雙重紅利」(double dividend)(註十)思想。但這些研究處於一個萌芽階段,環境稅研究還無法引起理論界的重視,實踐活動也無法廣泛開展起來。

    到了 20 世紀 90 年代,Pearce(1991)指出收入中性的環境稅改革是可以提高在改善環境的同時獲得稅制效率的改進,從而正式確立了環境稅「雙重紅利」思想,減輕稅

    制改革的政治阻力,增大政策制定者實施環境稅的信心和決心(註十一)。 90 年代中期後,環境稅理論研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Bovenberg and Mooij(1997)

    (註十二)、Bovenberg(1999)(註十三)、Bovenberg and van de Ploeg(1998)(註十四)、Goulder(1995)(註十五)以及 Schob(2003)等人的研究克服了前面研究中局部均衡分析方法的缺陷,將外部性矯正的經濟分析拓展到一般均衡分析架構中。分析結果表明,由於庇古稅

    是在一個極嚴格的限制條件下才能夠成立(註十六),考慮到現實中已存在的扭曲性稅種(註十七),

    環境稅改革還會產生一個相互作用效應(the tax-interaction effect),由於這個效應的存

  • 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3)

    在,使得環境稅稅率水平低於最優的庇古稅稅率水平。 本世紀初,環境稅理論探討進入了一個新階段。Schwartz and Pepetto(2000)(註十八)

    指出:環境改善帶來的健康收益(health benefit)也同樣在已存在的扭曲性稅收下改變人們的選擇行為,前述對「雙重紅利」假說的評判是假定在消費者效用函數和環境品質

    可分離(separability)的基礎上,這是環境經濟學中使用的一個特殊假定,這樣的假定意味著環境品質的變化對消費者商品和閒暇之間的邊際替代率沒有任何影響,從而使得

    環境品質的改變無法在消費者效用中準確表現其市場價值。可分離的假定使得人們只關

    注商品價格變化對勞動者供給的影響,忽視環境品質對勞動者供給也存在著關聯關係。

    因此 Schwartz and Pepetto(2000)主張建立消費商品、閒暇和環境品非獨力性效用函數(non-sparable utility function)。在新的假設前提下,環境品質的改變影響到勞動者的健康狀況,進而對勞動者供給產生直接的作用。勞動的供給不僅受到污染品課稅後的價格

    變化影響,也受制於環境品質的變化。考慮到環境品質對勞動供給的正向效應,因此最

    適的環境稅率水平可能仍然高於庇古稅率水平。 時隔三年,環境稅理論又出現新的突破。Williams(2003)質疑 Schwartz & Pepptto

    (2000)的分析(註十九),指出他們構建的效用函數中環境品質對閒暇需求的影響是不明確的,應以健康因素對勞動供給的影響加以分析。首先,環境品質可以透過影響消費者

    的健康從而改變其花費在疾病治療的支出;其次,環境污染可能導致消費者患病時間增

    加從而使得其可自由支配時間縮小。當環境污染只對健康產生影響時,假定環境品質的

    提高使得消費者花費在醫療上的支出下降時,Williams(2002,2003)認為(註二十),勞動市場上的稅收扭曲效應減少環境品質提高帶來的經濟效應,從而決定最適稅率低於庇古稅

    率。因此即便考慮到健康收益等因素,稅收相互作用效應(tax-interaction effect)也同樣提高環境稅政策實施的成本,這與 Bovenberg 等學者早期對「雙重紅利」假設的批評是相同的。

    另外,從國內的環境稅、能源稅、綠色稅等相關之文獻,綜合整理於表 1,以目前

    國內學者研究之方向,偏向於環境稅制法規研究、環境稅認知行為及環境稅對經濟變數之

    間的關係,較少以經濟手段進行研究,所以本文研究方向以環境稅經濟手段進行分析。

    表 1 國內環境稅研究之相關文獻 作者 年份 題目 摘要

    蕭代基

    葉淑琦 1998

    綠色稅制改革─OECD最新環境稅報告

    綠色的稅制改革的機會與其成敗將是稅制的

    型態、各國經濟與環境的狀況而定。

    陳唯泰 2001環境稅之雙紅利假說分

    析 探討開放的經濟系中,額外的關稅收入對雙

    紅利假說成立的影響。

    施念青 2002公路運輸部門能源消費

    與 SOx、NOx、CO2 排放特性分析

    探討歷年來影響公路運輸部門 SOx、NOx、CO2 的排放量變動的主要因素,另針對該部門的各車種探討影響其 SOx、NOx 排放量變動的主要因素。

  • (4)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二卷第四期

    作者 年份 題目 摘要

    陳柏宇 2002 生活污水污染排放課稅

    模式分析

    研究之生活污水定價模式分析,其出發點乃

    是站在政府之減污、防污立場,如何建構污

    水稅制之最適污水排放定價,以使得污水排

    放之社會福利最大。

    大澤順子 2003 日本能源政策之研究 探討日本能源政策至今是如何推動的,以及

    日本能源政策之未來動向如何。

    洪東煒 2004 綠色財政改革與管理之

    研究-高雄市為例

    探討環境相關稅(費)制度與綠色租稅改革

    的內涵或歐美綠色改革的經驗並以高雄市為

    例作實證研究。

    黃月春 2005 綠色租稅改革的經濟效

    果分析-臺灣實證研究

    探討我國目前扭曲性租稅中有關貨物稅制的

    改革方面,如果能把改善環境因素考量進

    去,是否能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得到適當的抑

    制效果

    謝淑貞 2006 綠色租稅法制基礎及規

    範設計之研究

    綠色稅制之基本概念乃為藉由課徵環境稅,

    降低扭曲性賦稅,並在稅收中立下進行稅賦

    移轉,以期達到環境、經濟與社會福利之雙

    重效益。

    鄭森山 2007 課徵能源稅對臺灣經濟

    影響的產業關聯分析

    以投入產出分析方法,依據臺灣產業結構的

    特性,分析立法院版及行政部門制定之「能

    源稅條例」草案的單獨變動及其他稅(費)

    種同時變動所造成產業間關聯性分析的影

    響。

    朱致雅 2007 綠色稅制建構之研究 -

    税財 人員與環保人員意

    見之比較分析

    探討臺灣現行環境相關稅費現狀,及未來政

    府課徵能源稅條例有關議題,所可能產生之

    問題,並利用問卷設計方式分別調查財稅人

    員及環保人員對於問項之認同度與見解。

    張祥榮 2007 汽車燃料使用費徵收法

    律問題之研究

    針對汽車燃料使用費徵收相關法律問題,作

    一分析討論。

    葉桂碧 2007 我國能源市場問題探討

    以我國能源市場問題作為起點,主要從能源

    市場的供給面與需求面,深入研究及探討臺

    灣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涉及的各種能源議

    題,並蒐集次級能源資料輔以佐證,進行政

    策分析。

    黃琝琇 2008 應用總體計量模型的財

    政政策效果分析

    以總體經濟計量模型,分析能源稅條例草案

    若 2010 年實施,對臺灣總體經濟的效果。

  • 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5)

    作者 年份 題目 摘要

    陳俊榮 2008垂直相關市場之最適環

    境及貿易政策

    設立一個兩國模型,本國擁有一家垂直整合

    廠商,外國擁有一家專業化生產最終財廠

    商,並到外國最終財市場進行數量競爭,當

    廠商生產最終財的過程中會排放污染,政府

    對此污染採取環境稅並對廠商採取貿易政

    策。

    林育安 2008能源稅建制對跨世代財

    政負擔之影響

    2006 年立委陳明真、王塗發與行政院各自提出能源稅條例三個草案,不論在那一種草

    案下,能源稅之課徵不足以償還跨期公共債

    務,最後仍由未來世代以其他賦稅償還。

    江璧璇 2008

    租稅效率、租稅公平、

    永續發展與租稅制度的

    關係之研究 -以能源稅為例

    未來能源稅制應避免重複課稅,電力及汽電

    共生之燃料應免課能源稅;應維持稅收中

    性,兼顧產業競爭力及所得分配平均,其稅

    收用途亦宜採統收統支,並應整併目前相關

    的能源稅費項目,以降低行政成本。

    林珮筠 2008能源相關稅制對溫室氣

    體減量之成效探討 -歐洲十五國之實證研究

    以綠色稅制改革的先驅者—歐洲 15 國作為研究對象,觀察期間為 1995 年至 2005 年,利用計量方法探討能源相關稅制對溫室氣體

    減量之真實效果。

    黃昭鏞 2009綠色稅制、環境稅賦認

    知之研究 -以嶺東科技大學學生為例

    科系的不同、年級的差異、工作經驗的有無

    及環保概念的不同等,對於環境稅認知、環

    保意識及環保行為皆具有顯著性的差異。

    周婉玲 2009休閒與健康內生化之環

    境稅的雙紅利效果分析

    建立家計單位的私人最適決策與政府單位的

    社會最適決策模型,導出家計單位在政府開

    徵環境稅的 Slutsky equation,藉以證明環境稅對財貨消費與休閒時間的效果並不確定之

    外,也比較兩種均衡的差異。並檢討歷有文

    獻對邊際社會損害(MSD)的衡量缺失,提出正確的衡量方式。

    林俊宏 2009課稅、稽查、補貼對空

    污排放量的影響-臺灣

    地區之實證

    文同時將課稅、補貼、稽查納入考慮,探討

    政府的管制行為(稽查、課稅)與經濟誘因

    制度(補貼)能否抑制空污排放量。

    梁啟源 2009能源稅對臺灣能源需求

    及經濟之影響

    根據臺灣動態一般均衡模型(DGEMT)評估能源稅及其減稅配套方案對產業及整體物

    價、經濟成長、能源需求及CO2排放之影響。

  • (6)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二卷第四期

    作者 年份 題目 摘要

    楊浩彥 2009 能源稅的經濟效果—考慮參數不確定的可計算

    一般均衡分析

    以能源含碳量多寡為課徵基準的能源稅, 並分析該稅制對臺灣總體經濟與產業結構的影

    響。

    劉尚儒 2009 再生能源政策之比較研

    究-以英國為例

    透過英國推動再生能源發展的經驗,檢視臺

    灣目前的再生能源政策實施狀況,並給予未

    來的政策改善的建議。

    陳怡欣 2009 歐盟生質燃料的發展—能源永續性之探討與評

    探討近年來爭議聲浪高漲的液態生質燃料,

    聚焦該替代能源於歐盟地區的發展與政策研

    究。

    田豐守 2010 台中市民對汽車燃料使

    用費納入能源稅採隨油

    徵收認知與行為之研究

    探討台中市 20 歲以上民眾對汽車燃料使用費納入能源稅採隨油徵收認知與行為。

    章秀秀 2010 最適能源稅率、稅收用

    途及其 3E 效果的關聯分析

    以理論模型與模擬分析來探討最適能源稅率

    之訂定以及課徵能源稅對其他經濟變數之間

    的關聯性。

    徐士偉 2010 能源稅、污染稅與雙重

    紅利假說

    使用化石燃料除了產生各類污染與溫室氣體

    外,由於化石能源存量有限,因此今日多使

    用會讓未來可使用量減少,產生跨代外部

    性,經濟學理論稱之為使用者成本。所以化

    石燃料的最終價格,除反應汙染等環境外部

    成本外,亦需充分反應使用者成本。

    吳淑芬 2010 碳稅作為溫室氣體排放

    管制手段之探討

    碳稅的課徵並得以實踐我國環境法及憲法所

    揭示的環境保護原則,確適為採取為我國溫

    室氣體排放管制之手段。 資料來源:張晨葦,2011 年

    綜合以上分析,與國內外理論趨同研究規範和成熟相比,我國的稅收理論界對環境

    稅收的研究重視不夠,正因為理論研究的匱乏,環境稅在我國的實踐開展也遠遠不夠。

    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和生態平衡的加劇破壞,我國政府也在努力尋找有效的治理工

    具,環境稅作為一個基於市場的政策工具(market-based instrument),是運用稅收手段來激勵和約束人們的行為,進而使之符合環境政策的目標。目前,我國經濟穩健成長,

    市場運行機制日趨完善,稅制改革也進入新一輪週期,環境稅制度的開徵也已被我國政

    府提上了議事日程。為此需要我們即時把握國外理論研究的精髓、總結和提煉國外制度

    實踐的先進經驗。基於上述思考,本文試圖整合現有國內外理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嘗

    試構建環境稅經濟手段的研究,從而為我國稅制完善中引入環境稅要素提供理論上和經

    驗上的支持。

  • 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7)

    (二)研究目的

    現階段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模式仍然以生產過程末端治理為主,其理論依

    據,前期主要是庇古(Pigou)的「外部效應內部化」理論,提出透過徵收「庇古稅」來達到減少污染排放的目的;後期主要是「科斯定理」,提出只要產權明晰就可以透過

    談判方式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並且可以達到帕累托最適化(pareto optimal)。後來,又提出了「環境庫茲列茨(Kuznets)曲線理論」,認為環境污染與人均國民收入之間存在著倒〝U〞的關係,隨著人均 GDP 達到某個程度,環境問題會迎刃而解,還有環境資源交易的「最大最小」理論等等。這些理論為早期的環境經濟學研究提供理論分析的基

    礎,即「污染者付費原則」。這一模式曾經對於遏止環境污染的迅速擴展發揮歷史性作

    用,但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無法從根本上得到遏止。所以,面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各種可

    用資源逐漸從稀缺走向枯竭的現狀,我們不得不進行反思,在理論上迫切地探索能夠解

    決目前困境的途徑,走出末端治理模式危機的時機已經成熟。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已經成為一種發展導向,同時也成為政府制

    定政策的一個重要決策因素。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必然伴隨著政府行為和企業、居民行

    為的改變。從政府角度而言,在經濟增長模式既定的條件下如何運用各種手段,包括法

    律的、經濟的、行政的手段調節企業和居民的行為,使生產和消費方式符合新的經濟增

    長方式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尤其在永續發展模式確定以後,政府如何採取必要的措施才

    能促進這一轉變過程,已經引起世界各國政府的普遍關注。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接受

    「永續發展策略」,一些國家如瑞典、美國、紐西蘭、智利等,都已制定符合本國國情

    的行動計劃。瑞典的永續發展方向比其他國家先行了一步,其環境標準高於其他歐盟國

    家。瑞典政府注重經濟手段的運用,不僅徵收二氧化碳稅、還徵收硫稅和氮氧化物稅

    等。美國到 1999 年,聯邦政府所有機構實現共同的目標,即削減有毒污染物質排放量的 50%,美國對每噸碳徵收 6~30 美元碳稅,並已經開始徵收交通稅。歐盟在 2000 年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控制在 1999 年的水平,並且控制甲烷的排放。上世紀末期成立的歐洲全球變化研究中心重點在研究全球性氣候變遷相關的問題(註二十一),這些跡象表明,永

    續發展已經成為各國發展的行動導向,並且已經融入政府的行動決策中。 對經濟手段在永續發展中如何提起作用的問題已經引起了重視,並且出現了一些文

    獻,對該問題的研究也變得越來越細,其中稅收手段已成為實現永續發展一個有吸引力

    的工具,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出版一系列與資源和環境保護相關的報告和研究論文。分別從稅收、一般手段、貿易、國際經濟手段等方面進行研究,提出一些有

    利於實施永續發展策略的政策工具,對其發揮作用的理論與實際問題進行研究。將稅收從

    一般經濟手段中專門列出來進行單獨研究是對經濟手段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例證(註二十二)。 自從永續發展理論出現以後,稅收領域出現一些變化。一些經濟學家開始研究經濟

    手段在資源與環境保護中的作用,其中也包括稅收這一經濟手段的研究。在這一方面比

    較有影響的是 OECD 的一些專題報告及一些學者們所作的學術研究報告,如《稅收與環境-互補性政策》、「歐洲碳消費稅的建議:一種綠色稅收初步形成」、「尋求生態稅收

    改革」等(註二十三)。這些論文或報告可以分成幾類:

  • (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二卷第四期

    1. 對歐美一些國家在實務中已經實施某些環境稅收進行案例分析,並著重研究這些稅收對環境保護作用,即對這些稅收的效應進行評估;

    2. 對生態稅收的效應進行理論上的分析,有些用模型將生態稅收的徵收對就業、經濟增長、財政收入等方面的影響進行模擬,並對某些實踐中的生態稅收政策進行

    評價; 3. 從國際範圍的環境和氣候變遷角度來研究在全球或某些特定的地區內實施某些生

    態稅以改善氣候條件的可能性等。 儘管這些研究都是有意義的,並且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思路,但這些關於生態稅收

    的研究有以下幾個缺陷:

    1. 環境保護研究多,資源保護和循環經濟研究少

    永續發展最終涉及兩個主要方面,即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資源和環境,使經濟、

    人口、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建立循環經濟和循環型社會。在現有對環境稅收的研究

    中,主要是污染徵稅為研究重點,進而研究生產、消費領域的環境稅收問題。對資源保

    護和循環經濟的研究也只是在能源稅和廢棄物利用時才涉及。對循環經濟的研究,沒有

    從資源定價、循環式產業鏈的角度,更沒有從稅收參與資源價格形成和清潔生產及生態

    工業園發展的角度去研究。而這一點正是永續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它對開發中國家

    來說更為重要。

    2. 對已開發國家研究得多,對開發中國家研究得少

    OECD 國家在研究經濟手段在環境管理中的作用問題上起步較早。如 OECD 專門公布一個指南,指導各成員國在環境保護中如何運用經濟手段。其中討論環境稅是附帶

    在收費制度中論述,它對各成員國在哪些領域使用環境稅進行討論(註二十四)。其他一些文

    獻對環境稅的運用也都局限在對已開發國家如美國、德國、英國、瑞典、荷蘭、挪威等

    國的研究,而對開發中國家的研究很少。這一方面是由於客觀上以已開發國家在環境稅

    開徵方面起步較早,另一方面也由於主觀上對開發中國家實施環境稅的可能性表示質

    疑。

    3. 專題研究多,綜合研究少

    在研究生態稅收時,往往只在研究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時涉及。如《世界無末日-

    經濟學、環境與永續發展》是一本論述永續發展經濟理論和實踐方面很有影響的著作,

    其中只在第 8 章以「實踐中的環境稅」為小標題對環境稅進行簡要的說明(註二十五);甚至在 OECD 專門論述環境管理中經濟手段運用的報告《環境管理中的經濟手段》中也沒有專門的章節對環境稅收進行論述,只在第 8 章單獨描述歐洲過度經濟中的稅收與環境問題,它以東歐某些國家為案例,研究這些國家稅收與環境的關係。但實際上大部分內

    容與一般經濟手段有關,而與環境關係相對較小(註二十六)。專門研究環境與稅收關係的某

    些報告,只是從某一方面研究在環境管理中運用這一手段的可能性,如對歐洲碳消費稅

    的建議等(註二十七)。

  • 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9)

    4. 實證研究多,規範分析少

    對環境稅收的研究,通常僅限於對某些國家運用環境稅的情況進行一般性描述,即

    這些國家已經實施哪些環境稅,其基本規定為何,影響的可能性為何(註二十八),並沒有從

    理論上研究環境稅的作用機理、在設計和管理中的特殊性等。最重要的是並沒有循環經

    濟發展中的可能作用及相應的稅收政策設計中的特殊要求。 另外,為什麼實際被執行的環境稅不能和理論相符呢?其原因歸納有下列五觀點說

    明(Kawakatsu and Ueta, 2004): 1. 在現實世界中要向理論展示那樣去實行一項環境是很困難的。例如,庇古稅的最適稅率必須在評估外部成本費用的大小之後才能確定。換句話說,實施庇古稅與

    理論相符的一個前提是要精確估量環境損害成本的能力。事實上,雖然環境評估

    的技術有所進步,對環境損害的貨幣評價要達到與理論相一致仍然是一個困難的

    任務。 2. 在很多情況下,環境稅只是整個政府體系所組成的一部分,用來實現環境政策目

    標。在這種情況下,環境稅是所謂與環境政府搭配的一部份,與現實世界所不同

    的是理論只把稅當做單一的政策手段。 3. 透過政治程序實施的一項環境稅往往會包括政治和經濟利益的衝突,並且在實施的過程中會偏離理論。當經濟學理論試圖制度化和設計環境稅規範化時,政策手

    段則是基於效率,而政治上可接受性關注的是現實的環境稅。在這種情況下,稅

    負在不同利益團體之間的轉嫁和歸返過程中的分配問題就成了關注的重點;實際

    的制度在相關團體的政治妥協過程中的分配問題也成了關注的重點,而實際的制

    度建立在相關團體的政治妥協過程中。 4. 為了使一項環境稅成為真實的稅,稅務主管部門要去徵稅,同樣重要的是徵稅當局的立場往往跟環境政策管理部門不同,很容易透過環境稅制的設計程序中反應

    出來。 5. 環境稅的引入可能導致與現有稅和環境政策系統的相互作用。所以,在評價一項

    環境制度的影響時需要以均衡的觀點來研究。 隨著不能被純理論有力證明的真實環境稅的數量增加,新型的研究成為必需。(1)

    有必要運用實證研究和理論來解釋不同模型的真實環境稅的引入基礎以及評價它們效果

    和影響;(2)為了反對簡單的理論假設,應建立一種理論來對複雜現實基礎上高度可行的環境稅以及對制度設計有用的環境稅進行識別。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以環境稅保護的經濟手段進行基礎上的分類,對各種主要的環

    境保護的經濟手段效應進入深入分析比較,並建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最適化

    (optimal)選擇模型,其具體研究目的有三: (一)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類型與比較分析; (二)建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最適化選擇模型; (三)已開發國家環境稅的實施對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有那些啟示。

  • (1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二卷第四期

    二、環境經濟手段分析

    促進環境經濟發展,可以採用經濟手段方式進行分析,本文將現有的經濟手段進行

    兩兩比較,並透過經濟手段模型來探討在不同情況下環境稅該如何決擇最適化選擇。

    (一)環境經濟手段之比較分析

    1. 管制手段與經濟手段的比較

    (1) 管制手段的涵義

    管制(regulation)手段又稱「命令-控制手段」,它是指國家行政當局根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等,透過對生產者的生產製程或使用產品的管制、禁止或限制某些污

    染物的排放以及把某些活動限制在一定的時間或空間範圍,最終直接影響污染者的環境

    行為。管制手段可分為直接管制手段和間接管制手段兩種:前者是直接對污染物排放進

    行規定,後者一般是透過對生產投入或消費前端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污染物數量進行規

    定,最終達到控制污染排放的目的。 管制手段主要形式有「指令」和「指導」。例如,某些已開發國家強行建立限制捕

    魚區,規定漁網每平方米的孔數和制定其他一些規則以減輕這些公共資源過度使用造成

    的無效現象,這就是「指令」。而日本在 20 世紀 70 年代公害事件頻發以前的環境政策中更多的是採用行政官廳的指導和勸告手段,各政府機構具有對其所管轄的企業或行政

    對象發布各種「命令」、「要求」、「希望」、「警告」、「建議」以及「獎勵」的權限,這就

    是「指導」。由於政府所處的特殊身份,雖然,表面上是「指導」,實質上還是「指令」。 管制手段運用的前提是,必須有一些環境保護法規,如環境保護法和具體領域的污

    染控制法,然後根據這些法規對每一個生產者和消費者確定污染物排放的種類、數量、

    方式以及產品和生產製程相關污染指標。在管制的要求下,有關生產者和消費者遵守環

    境保護法規和污染物排放的規定是強制性的或義務性的,而且經常出現對違章行為的法

    律或經濟制裁。 管制手段的主要特點就是污染者無其他選擇:他們只可選擇服從命令,或者選擇面

    臨仲裁和行政程序的懲罰。這樣,管制系統就必須包括一個形成管制指令的機構和一個

    違章監督裁制的系統,其基本依據也就是傳統的「指令控制原理」。如果不去追究內涵的

    差異,「指令控制原理」與社會主義國家曾經普遍採用的「指令性計畫」是極為相似的。

    (2) 管制手段的利與弊

    管制手段在解決生態問題中可以發揮很大的優勢:(張晨葦,2011) A. 政府可以利用自己行政權威強制執行某些措施,例如政府部門可以頒布一些禁令和規則,如把車廂、飛機場、電影院劃分無菸區,例如:強令小汽車安裝消除污

    染的設備等。 B. 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行政權威處理一些外部性問題導致的緊急環境事件,特別是公害事件。當某個地方的生態破壞及環境污染已經嚴重超過「環境標準」時,是

  • 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11)

    不容許由市場去自願協商的,也不可能依靠徵稅手段來解決問題,這時管制手段

    也許是主要的選擇,有時可能會成為唯一的選擇。 C. 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行政權威提供與外部性相對抗的服務措施,特別是那些環境容量為零的物品的管制。例如:DDT 的禁止使用,必須採用強而有力的管制措施;例如:在列車上必須嚴格管制易燃、易爆、有毒、腐蝕性的物品,以保護旅

    客的人身安全。 在其他方面,管制手段也可能產生良好的效果,要不然就難以解釋為什麼在經濟手

    段引入前各國廣泛採用管制手段。 在實務上,管制手段往往不能按照理想的方式進行。這是因為:

    (A) 污染標準的選擇問題 政府確定或選擇污染標準,從理論上來說,應當做成本-收益分析。在這種

    分析中,政府應計算所有的社會損害和減少污染的成本,然後確定那些使總

    成本最小化的污染水平。但是實際上常常是沒有做這種分析。在某些情況

    下,甚至出現法律禁止把成本-收益比較作為一種確定標準的手段。例如,

    美國 1970 年的淨化空氣法案常常被解釋成為要求邊際社會損害基本上為零。這顯然是不符合效率原則的。即使要進行這樣的計算,社會損害和社會收益

    的衡量也是困難的和不準確的。 (B) 「政府失靈」問題

    如果對超過標準的污染企業處罰極其嚴厲,企業就會控制污染的動力;如果

    對企業的處罰是微不足道的,結果,企業將有很強的動力不予理睬或逃避污

    染標準的限制。由於尋租(Rent-Seeking)等原因導致的腐敗問題和官僚主義,強制執行往往帶有隨意性,使得處罰往往由「緊」走向「鬆」,使得直接

    管制手段的效果大打折扣。 (C) 無差異問題

    直接管制手段的規則往往對不同性質、不同規模、不同地區的企業採取完全

    劃一的標準。這種規則則無法在企業與企業之間有效率地分配污染物排放的

    減少,從而限制了那些減少污染的邊際成本最低的企業做出更大的努力。

    (3) 管制手段與經濟手段的比較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管制手段也不具有經濟手段所具有的優越性: A. 管制手段是一種僵硬的手段,企業別無選擇。而經濟手段允許污染者自己決定最合適的方式來達到規定標準,企業在規定的環境標準下,既可以選擇添置環保設

    備,也可以選擇超標準排污而繳納排污費,或者到排污許可證交易市場購買許可

    證等等。對任何一個經濟主體來說,自主選擇總比被動執行容易接受得多;自主

    選擇的空間越大,福利改善的可能性也越大。 B. 管制手段只考慮環境效果,不考慮經濟刺激。在管制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不惜一切代價」的現象。而經濟手段可以不斷給企業提供經濟刺激和經濟動力,使污

    染者以盡可能小的成本將污染減少到所規定的標準之下。而且,透過資助研究和

  • (1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二卷第四期

    開發活動,經濟手段還可以促進新的污染控制技術、生產製程和新的無污染產品

    的開發。 C. 管制手段往往是透過確定的法律程序,不能輕易更改。有時即使明知規則有問題,也得先按規則辦理。而經濟手段可以提高政府政策的靈活性。對政府來說,

    修改和調整一種收費總比調整一項法律或管制規章容易且迅速得多。 D. 管制手段資訊需求量大,但政府又不可能獲取各企業完全的生產技術或充分資訊。在資訊不完全或不對稱的情況下,管制手段往往難以有良好的效果。而在經

    濟手段很多情況下,政府沒有必要花費很大的資訊成本,各企業透過市場機制獲

    取價格信號,從而使環境與經濟變得更有效率,政府要做得僅僅是產權界定,而

    產權界定往往是一次性的工作。 E. 管制手段的執行成本大,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環境問題的政治化。管制手段執行的過程主要是政府與各經濟主體之間,人情關係在不知不覺中會發揮作用,從而

    導致各利益集團之間的鬥爭和管制的低效率現象。如果需要嚴格管制,那麼需要

    動用公檢法等武器,其成本相當昂貴。而經濟手段的運行過程,政府所引起的作

    用主要是產權界定,可是在很多情況下是各種經濟主體之間的關係,並不需要政

    府的干預。 經濟手段與管制手段在企業的自主性、政策的靈活性、經濟的激勵性、執行的成本

    以及適用的體制等方面具有如表 2 所示的區別

    表 2 管制手段與經濟手段的比較 比較項目 管制手段 經濟手段

    企業自主性 無 有 政策靈活性 無 有 經濟激勵性 無 有 執行的成本 較大 較小 適用的體制 計劃經濟或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

    在表 2 中可以看出,經濟手段具有企業自主性、政策靈活性、經濟激勵性和執行成

    本較低等優點,而管制手段不具備這些優點。而且管制手段與經濟手段所適用的體制條

    件也不同。管制手段既適用於計劃經濟也適用於市場經濟,而經濟手段只適用於市場經

    濟。換一種說法,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環境管理中除了管制手段以外別無選擇。這是因

    為,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不是獨立的經濟主體,而是政府的附庸,它只不過是全國

    大型企業中的一個工廠;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的目標是完成計劃,而不是利潤最大

    化,企業不關心成本的大小和收益的高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的預算是彈性的,

    而不是硬性的,沒有硬性的預算限制,任何可選擇性的手段都沒有用武之地。在這種情

    況下,企業對任何經濟手段無動於衷,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而管制手段如果作為

    計劃目標之一,則是非執行不可的。從中可以看出,計劃經濟條件下,不僅經濟效率是

    很低的,政府在解決生態環境問題上的效率也是很低的。

  • 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13)

    2. 庇古手段與科斯手段的比較

    (1) 庇古手段與科斯手段的利弊比較

    A. 庇古手段的優缺點 庇古手段與管制手段相比較,可以以更低的成本達到同樣污染控制量,因為庇古

    手段使不同企業根據各自的控制成本選擇控制量,依據各自的技術創新的能力來

    選擇納稅還是技術創新。至於庇古手段是否是控制成本最低的手段還需要與其他

    手段作比較才能加以確定。 庇古手段在理論上是美妙的,但實行中有相當大的困難。原因是: (A) 庇古手段的前提是能夠了解邊際外部成本,如果需要準確了解這一成本是十

    分困難的。必須要知道邊際外部成本,而需要詳細的資訊和對這些資訊正確

    的一致的理解。邊際外部成本的確定是從污染的物理性損害轉換為人們對這

    種損害的反應和感受,並用貨幣價值來計量的過程。這一過程至少包括以下

    幾個環節的轉換:企業產品的生產-這一生產所造成污染的劑量-這些污染

    物長期在環境中的聚積-環境中污染物對人們的暴露-人們對這些暴露的反

    應或這些暴露所造成的危害-這些危害的貨幣成本。這些環節的轉換不僅複

    雜,而且涉及不同利益集團的不同觀點,因此,實際中準確確定邊際外部成

    本非常困難。 (B) 環境管理當局不容易瞭解企業的邊際私人淨收益曲線。在市場經濟中,沒有激

    勵機制使企業如實向政府報告其私人成本和收益。在面對眾多企業的情況下,

    環境管理當局收集每一個企業的淨收益資訊所耗費的成本更是難以想像的。 (C) 庇古分析的前提是完全競爭市場,既然是完全競爭市場,那麼各個生產部門

    的生產規模都已經擴大到最低成本的地步,於是就不可能再有所謂成本遞減

    的情形。 (D) 庇古理論也存在為壟斷企業進行辯護的嫌疑,他認為,如果壟斷企業成本經

    常而普遍的現象,那麼只要邊際私人純產值與邊際社會純產值的背離程度在

    所有各生產部門都相同,也可以說達到了資源最適化配置。 (E) 庇古手段沒有考慮稅收的分擔問題。根據彈性理論,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的

    不同會直接影響到生產者和消費者對稅收的分擔額度的大小。按照庇古理

    論,似乎政府要做的就是,每單位產品向企業徵收等於邊際外部成本大小的

    稅收,而實際上,這一稅收往往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分擔的,有時候甚

    至會出現稅收完全由消費者承擔的極端情況。 (F) 庇古手段只是考察一代內的外部性問題,沒有考慮世代外部性問題。

    B. 科斯手段的優缺點 與庇古手段相比較,科斯手段有許多優點: (A) 達到同樣的污染控制量,理論上科斯手段能夠以最低的成本實現這一目標。 (B) 政府環境管理當局可以透過發放或出售-購置排污權許可證來控制污染總量

    和排污權價格。這種控制是以市場為基礎的控制。

  • (14)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二卷第四期

    (C) 與庇古手段相比較,科斯手段不需要事先確定稅額,也不需要對稅額進行調整。

    (D) 科斯手段特別是排污權交易手段給污染者表達意見的機會。在庇古手段的運行過程中,只有政府與污染者之間的關係,而在排污權交易手段的運行中,

    非污染者如環境保護社團組織同樣可以參與污染權的購買。 (E) 科斯手段避免政府環境管理部門對控制成本估計錯誤從而造成企業不願投資

    的問題。 雖然,理論上講科斯手段具有許多優點,特別容易被經濟學家所接受,但

    是,實際上操作過程中往往會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說明如下: (A) 不存在競爭或競爭條件下不夠充分的經濟中,科斯手段不能發揮作用。特別

    是開發中國家,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有的還留有明顯的計劃經濟痕跡,有

    的還處於過度經濟狀態,與市場經濟相比差距較大,那麼政府力量依然太

    大,壟斷性因素比比皆是,這些都會阻礙市場的正常運作。 (B) 科斯手段需要考慮交易費用問題。自願協商是否可行,取決於交易費用的大

    小。交易費用包括識別污染者、組織受污染者開會協商、收集討價還價的依

    據等。如果交易費用高於社會淨收益,那麼,自願協商就失去意義。在科斯

    的《社會成本問題》中提到農夫與牧人的例子中,協商只涉及兩方,此時,

    交易成本可能可以忽略不計。但在大多數環境管理實務中,如污染對公共健

    康影響,旅遊休閒景觀的喪失,所涉及受影響的人數常常是數以千計、甚至

    百萬計。如果按照產權途徑的程序,要召集所有被影響的人在一起,並徵詢

    他們每一個人根據產權的擁有或不擁有而要求的補償或願意支付額,那麼,

    其交易成本是極其巨大的。我國現在十分薄弱的一個環節是法制不健全,還

    不是一個信用經濟社會,意味著交易費用大,這樣,就大大限制了這種手段

    應用的可能,使得他不具備普遍的現實適用性。 (C) 科斯手段能夠應用的前提是產權明確界定的。許多自然資源如山林、農地、

    牲畜等,其產權容易界定。還有一些自然資源的產權難以界定。例如,生物

    多樣性、臭氧層、大氣、公海等,屬於人類的共有資源,不可能將這些資源

    的產權分配給某一個或某一群人。界定不了產權,就只能單方面利用-外部

    成本。在這些情況下,產權途徑顯然不適用。當然,有些共有資源,如臭氧

    層和公海,由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協定一些廢物排放或公海利用的許多額度,

    這些許可比例在市場上配置,其效果可以達到許可額的最適化配置,但這些

    許可本身非帕累托最適化(Pareto Optimal)水平,因為它們並非是產權的擁有者與使用者之間協商的均衡產物。因此,科斯手段往往會失去這種應用前

    提。 (D) 科斯手段沒有考慮經濟主體之間的收入效應。如果自願協商的協商雙方均為

    生產者,收入效應不會太明顯。在科斯的農夫與牧人的例子中,所涉及的各

    方均為生產者,農民的損失可用其生產的減少或生產減少所花費的成本來計

    算,不會有大的差異和分歧。但如果參與協商的是一方或雙方為消費者時,

  • 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15)

    由於各個消費者的收入差異,每一個消費者所願意支付或要求補償的數額可

    能相去甚遠。如果產權所有者為高收入者,索求的補償數額會很高;如果產

    權所有者為低收入者,索求的補償數額會很低。在這種情況下,產權的占有

    情況就會影響資源利用。 (E) 科斯手段沒有考慮世代之間的效率與公平。因為討價還價一般只能侷限於一

    代內,如果受污染者是後代人,他就沒有向前輩討價還價的可能性。溫室效

    應、物種絕滅、臭氧空洞等環境問題,後代人只能嚐到前人留下的苦果,而

    無法要求前人補償。

    (2) 庇古手段與科斯手段的特色比較

    A. 庇古手段較多地依靠政府干預,而科斯手段則更多地依靠市場機制。與此相對應,兩類手段的體制環境要求是不同的。相對來說,庇古手段既能適應計劃經濟

    的環境,又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環境;而科斯手段只能適應於市場經濟,與計劃經

    濟體制水火不相容。 B. 在更多地面臨「市場失靈」的情況下,也許庇古手段更加有效;而在更多地面臨

    「政府失靈」的情況下,也許科斯手段更加有效。但這兩者沒有必然的對應關

    係。按照市場有效、市場失靈、政府有效、政府失靈進行組合,存在四種可能

    性:A(市場有效,政府有效)、B(市場有效,政府失靈)、C(市場失靈,政府有效)、D(市場失靈,政府失靈)。這就說明,在 A 組合時,說明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是皆可的,或者是根本不存在生態環境問題;在 B 組合時,只能選擇市場機制而不能選擇政府干預;在 C 組合時只能選擇政府干預而不能選擇市場機制;在 D 組合時,反正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都失敗,不如選擇不干預,或者是如果要干預就要比較政府干預的成本-收益的大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當運用

    庇古手段時,要防止更多「政府失靈」問題;當運用科斯手段時,要防止更多

    「市場失靈」問題。 C. 庇古手段面臨更高的管理成本或者稱組織成本,較少面臨交易成本;科斯手段面

    臨更高的交易成本,較少面臨管理成本。以徵稅和補貼為主的庇古手段都是屬於

    硬性很強的政府行為,而以自願協商、排污權交易為主的科斯手段則是具有彈性

    的市場行為。有時候,交易成本會高於運用科斯手段所獲得的收益而無法接受,

    此時科斯手段失敗;有時候管理成本高於運用庇古手段所獲得的收益而無法接

    受,此時庇古手段失敗。 D. 應用庇古手段與科斯手段獲得的經濟效率和環境效果都有可能達到帕累托最佳狀態,從這點上來看,兩者並沒有差異。但從以往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歷史來看,依

    然是庇古手段的應用多於科斯手段,不過,隨著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全面推

    行,科斯手段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E. 應用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都需要滿足一個前提,就是產權是明確界定的。按照科斯定理,在產權明確界定的情況下,無須政府干預,透過市場上經濟主體之間的

    自願協商就能解決外部性的內部化。但是生態環境問題的麻煩在於環境資源的產

  • (16)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二卷第四期

    權的界定和保護是很難的。這又使科斯手段的優越性大打折扣。相較之下,科斯

    手段對產權界定的前提要求更高。事實上,在很多情況下,產權明確界定是做不

    到的。如果所有資源的產權都是明確界定的,也許就沒有那麼多的生態環境問題。 F. 庇古手段的實施,除了社會獲得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果外,政府還可以獲得一筆可觀的庇古稅收益(環境稅、排污收費等收入)。科斯手段的實施,如果排污許

    可證的初次分配是贈與式的,那麼政府只能獲得環境效果;如果排污許可證初次

    分配是拍賣式的,則政府可以從中獲得一筆環境污染產權出售的收益。 G. 政府往往偏好庇古手段,公眾往往偏好科斯手段。按照政治學理論,政府存在一個自我擴張的傾向,也就是說,政府總是希望多管事。從這個角度來看,政府往

    往偏好庇古手段。同時,政府總希望手中的錢越多越好,如果實施庇古手段政府

    可以獲得的經濟收益大於實施科斯手段政府可以獲得的經濟收益,這時,政府也

    會偏好庇古手段;反之,則偏好科斯手段。但一般來說,政府會偏好庇古手段。 H. 庇古手段需要更高的技術水平要求,而科斯手段技術水平的要求相對較低。因為庇古稅標準的確定是受到技術條件的限制。如果技術過硬、標準科學,這時,庇

    古手段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而科斯手段的運作,只要不根據市場的價格信號來

    確定即可,即使排污許可證的初次的確定價格不合理,那也可以透過多次的市場

    交易來糾正,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往往神通廣大。 I. 庇古手段的徵稅手段中不存在收入效應,但在庇古手段的補貼手段中可能存在收入效應也可能不存在收入效應;而科斯手段的自願協商過程中往往與交易雙方的

    收入水平相關聯,因此,存在著收入效應。 J. 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都侷限於考察一代內外部性問題,而沒有考慮世代外部性問題。但是,從經濟手段本身的永續性來看,也許科斯手段會更有優勢。

    上述關於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簡明比較列於表 3 所示:

    表 3 庇古手段與科斯手段的特徵比較 序號 比較項目 庇古手段 科斯手段

    1 政府干預作用 較大 較小,產權界定後不需要 2 市場機制作用 較小 較大 3 政府管理成本 較大 較小

    4 市場成本交易 較大 參與經濟主體少時不高; 參與經濟主體多時很高

    5 面臨危險 政府失靈 市場失靈 6 經濟效率潛力 帕累托最適化 帕累托最適化 7 參與經濟主體 污染者 污染者與受害者 8 適用時期 一代內外部性 一代內外部性 9 對技術水平的要求 較高 較低

    10 偏好情況 政府更加偏好 公眾更加偏好

  • 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17)

    序號 比較項目 庇古手段 科斯手段 11 收入效應 不受影響 受影響 12 產權 關係較小 產權界定是前提

    13 環境品質確定性 不確定,因繳納為統一

    的稅率,在經濟擴張和

    通貨膨脹時會超量

    較為確定,因協商約定的內

    容為污染量的損益

    14 調節靈活性 調整稅率,需要一個過程,易造成停滯

    靈活,協商各方可隨時商定

    15 選擇與決策 集體選擇,集中決策 單一選擇,分散決策

    3.徵收手段與補貼手段的比較

    (1) 徵稅手段與補貼手段的共同之處

    A. 兩種手段的理論基礎是共同的,皆是庇古稅理論。按照庇古理論,存在外部經濟效應的時候,經濟主體給以補貼;存在外部不經濟效應的時侯,向經濟主體徵

    稅。因此,這兩種手段都是環境與經濟的結合、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的結合。 B. 兩種手段的潛在效率是一樣的,它們都有可能達到帕累托最適化(pareto

    optimal),只要具備一些外部條件,實施徵稅手段和補貼手段都有可能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率和環境效果。

    C. 兩種手段都面臨技術難題。徵稅手段需要準確確定稅率,而補貼手段需要準確確定補貼率。而稅率和補貼率的確定都面臨技術難題,政府要獲取這些資訊會支付

    較高的成本。 D. 兩種手段都需要支付較高的政府管理成本,基本都不存在交易成本。在實施過程中,都會面臨稅收和補貼金的「漏出問題」,也都會面臨尋租活動的危害。

    E. 兩種手段都可以用於環境污染的削減。徵稅手段是從懲處的方式向污染者徵稅,遏制其污染量的排放;補貼手段是以贖買的方式向污染者「行賄」,以買其過度

    的污染排放量。

    (2) 徵稅手段與補貼手段的不同之處

    A. 實施徵稅手段,政府可以從中獲得一筆可觀的環境稅、排污收費等方面的經濟收益;而實施補貼手段,政府是一種純粹的支出。因此,徵稅手段更容易得到財政

    上的支持,而補貼手段往往會面臨財政上的阻力。 B. 徵稅手段的對象僅僅是污染者,而補貼手段的對象既有外部經濟效應的產生者,也有生態環境侵害中的受害者,還有外部不經濟效應的產生者。因此,徵稅手段

    在感情上容易接受,而補貼手段中對污染者的補貼在感情不容易被接受。 C. 政府實施徵稅手段所需資訊獲得是被動的,或者需要較高的成本才能獲取相關的資訊;而補貼手段中對「受害者」的補貼其資訊獲取的成本是低廉的,因為,受

    害者會主動向政府部門申報,政府要做的僅僅是審計、核實。

  • (1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二卷第四期

    因此,這兩種手段要根據實施機理的不同、實施對象的不同、實施效果的不同而有

    區別地使用。

    4.自願協商制度與排污權交易制度的比較

    (1) 自願協商制度與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共同之處

    A. 兩種制度的理論基礎都是傳統經濟自由主義,主要是科斯定理所闡明的內容,即:在交易成本為零或交易費用較低的情況下,透過經濟主體之間的討價還價同

    樣可以實現資源的帕累托最適化配置。 B. 兩種制度都要求產權是明確界定的,如果產權沒有事先界定,那麼這兩種手段都無法使用。

    C. 兩種手段都假設交易成本等於零或是交易成本很低,在這個前提下,這兩種手段都能夠達到最佳的經濟效率和環境效果。

    (2)自願協商制度與排污權交易制度的不同之處

    A. 自願協商制度是完全按照科斯定理的原意運作的一種制度,而排污權交易制度是戴爾斯在科斯定理基礎上又作了理論創新和改進的污染權理論為指導的一種制

    度。從這個角度來看,排污權交易制度是一種典型創新的環境制度。 B. 純粹的自願協商制度,政府在環境管理過程中沒有經濟收益;而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實施,政府可以從中獲得一筆出售排污權這一特殊資源所得的收益。

    C. 自願協商制度的實施,政府只要事先界定好環境資源的產權,從此一勞永逸;而排污權交易制度的實施,政府也必須事先界定好產權。而且,必須知道某區域允

    許污染權的價格和數量,並透過一定方式分配給各個企業。因此,排污權交易制

    度,政府介入得較多一些。

    (二)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最適化選擇模型

    前面的分析結果表明,每一種手段都有自己的優勢,但沒有一種手段是十全十美

    的。也就說明,環境經濟手段的使用存在一個選擇的問題,即在不同情況下應選擇不同

    的手段。本文將設計一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最適化(optimal)選擇模型,在此基礎上討論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最適化選擇的總體思路。

    1. 基本假設與核心概念

    (1) 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最適化選擇模型的基本假設

    A. 假設各種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所獲得的環境效果和經濟效率都一樣,這樣,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最適化選擇模型要解決的僅僅是哪一個成本更低的問題。也就

    是在尋求收益既定時的成本最小化。 B. 假設排污企業都是標準化的企業,而規模是一致的,排污也都是相同的排污量,污染企業與受污染者的誤判能力也是相同的,或者可以說是忽略他們之間的差異。

  • 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19)

    C. 假設經濟主體都是理性的經濟人,都在努力追求自身效用或利益的最大化,不存在「良心效應」等因素。

    (2) 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最適化選擇模型的核心概念

    在這一模型中的核心概念有兩個:一是邊際管理成本;二是邊際交易成本。 A. 邊際管理成本

    所謂邊際管理,就是政府運用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管理環境的過程中每增加一個

    經濟主體(如污染者)所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這裡以MMC 表示。 政府的管理成本主要是針對庇古手段,包括政府環境管理機構自身的運行成本

    (如辦公經費、人頭費等)、環境檢測成本、環境收費成本、環境監督成本以及

    在實行環境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尋租成本等。 在以污染企業的數量Q為橫軸,以邊際成本為縱軸的座標中,MMC 曲線是一條先隨著企業數量的增加而下降,然後隨著企業數量的增加而上升的“U”字型的曲線,如圖 1 所示。這是因為,在兩人世界裡,如一人是污染者,另一人是受害者,如果需要一個政府來管理環境,成本是很大的。政府的環境保護部分相當於

    『固定要素』,而具體的實施費用相當於『可變要素』。隨著污染企業的增加,維

    持環境保護部份運行的『固定要素』被分攤到各個企業中去,而庇古手段的徵收

    費用的標準是相同的,因此,邊際管理成本先是向右下方傾斜,但如果在環境問

    題十分嚴重,污染企業數量非常大的情況下,光靠環境保護部分也許無濟於事,

    還要依靠政府的其他部分的共同配合,這時的邊際管理成本又會隨著污染企業數

    量的增加而上升。因此,MMC 曲線是一條“U“字型的曲線。 B. 邊際交易成本

    所謂邊際交易成本,就是政府運用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管理環境的過程中每增加一

    個經濟主體(如污染者)所帶來的經濟主體之間交易成本的增量,這裡以MTC表示。 交易成本主要是指實施科斯手段時經濟主體之間的交易所涉及的成本,主要包括

    搜尋交易對象的資訊成本、交易者之間談判和訂約的成本、環境污染損失的測算

    成本、訂約後監督對方履行合約的成本、對方違約後請求法律強制執行的成本

    等。 由於交易成本不僅隨著企業數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且是加速增加,這在數學上表

    現為交易成本的一階導數大於零,而且二階導數也大於零。因此,MTC 曲線隨著污染企業數量的增加而急劇上升。

    2. 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最適化選擇的靜態模型

    在上述假設和核心概念分析的基礎上,就可以建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最適化選

    擇的靜態分析模型,如圖 1 所示。

  • (20)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二卷第四期

    圖 1 最適化選擇的靜態分析模型

    由圖 1 可知,邊際交易成本曲線MTC 與邊際管理成本曲線MMC 相交於 F 點,由

    F 點所決定的邊際成本為 0MC 。污染企業的數量為 2Q 。這就是說,當污染企業數量為

    2Q 時,選擇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都是可以的。因此,可以把 2Q 稱作庇古手與科斯手段的臨界污染企業數,但是,偏離 F 點時,情況就會發生變化。當 2Q Q< 時,由於邊際交易成本小於邊際管理成本,即 MTC MMC< ,政府作為理性的經濟人當然選擇科斯手段。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在當事都很少時,例如 1Q Q< 時,採用排污權交易方式反而會更費成本,因為此時,交易市場是不完全的,這時的最佳選擇也許是自願協商。當

    1 2Q Q Q< < 時,則可以採用排污許可證交易的方式。當然,這裡自願協商與排污許可證交易的邊界是模糊的。

    當 2Q Q> 時,由於邊際交易成本大於邊際管理成本,即MTC MMC> ,因此,應選擇庇古手段。進一步分析可知,MMC 曲線經過長區間的持續下去以後達到最低點 L ,然後出現回升。那麼, L 點以後採用什麼經濟手段更好呢?這不僅取決於 MTC 與MMC 的比較,還涉及庇古手段的管理成本與管制手段的實施成本的比較。但至少在G點以左,即 0MMC MC< 時,也就是 3 4Q Q Q< < 的區間內,政府還可以繼續選擇庇古手段(例如排污收費)。在G 點以右,即 4Q Q> 時,MMC 急劇上升,此時也許環境污染加劇,環境糾紛猛增,如仍用經濟手段來解決環境問題可是無濟於事,更好的選擇也許

    就是採用管制手段,依靠政府的權威強行解決環境問題。 上述關於環境保護經濟手段選擇區間的分析可以列表如表 4 所示:

    表 4 環境管理手段的選擇區間

    污染企業數量 1Q Q< 1 2Q Q Q< < 2Q Q= 3 4Q Q Q< < 4Q Q> 環境管理手段的

    選擇 科斯手段: 自願協商

    科斯手段: 許可證交易

    庇古手段、科

    斯手段均可 庇古手段 管制手段

    3.環境保護經濟手段之最適化的比較靜態模型

    運用邊際交易成本和邊際管理成本的工具還可以進行比較靜態分析。也就是說隨著

    MTC 、MMC 曲線的移動,相應的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選擇區間就會發生改變。 首先,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市場化程度將不斷提高,法律制度也越來越健

  • 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21)

    全,影響市場交易的各種障礙會被掃除,因此,整條邊際交易成本曲線會向右移動。 其次,隨著政府機構改革的深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逐漸到位,政府部門的工作

    效率會有明顯的提高,如果能選擇那些德才兼備的政府官員從事環境管理工作,那麼,

    邊際管理成本曲線會整條曲線向下移動。 上述,兩種情況可以反應在圖 2 上:

    圖 2 MTC、MMC 曲線的移動對環境經濟手段選擇區間的影響

    在圖 2 中,隨著MTC 曲線移動到MTC′,這樣,MTC′曲線與MMC 曲線的交點為

    F ′點,決定環境管理手段的臨界污染企業數量就由 2Q 增加到 2Q ′。事實證明,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國家(如美國)越容易應用科斯手段管理環境。

    假定MMC 曲線向下移動到MMC′,則MMC′曲線與MTC 曲線的交點為 F ′′,由 F ′′點決定的污染企業數量下降為 2Q ′′,這意味著,用科斯手段解決環境問題的區間縮短,由 2Q 減少到 2Q ′′,則用庇古手段解決環境問題的區間增加。

    如果市場化程度和政府工作效率同時提高,那麼,有可能找到圖 2 中新的臨界點E點。很明顯, E 點與 F 點一樣,它們所決定的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選擇區間基本一致,但臨界點邊際成本由 0MC 下降為 0MC ′。由此可見,尋求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不能就環境論環境,還要考慮體制背景和行政管理制度,要努力推進市場化改革,積極促進

    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

    4.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最適化選擇思路

    選擇環境保護經濟手段可以按照三種不同的思路進行:(1)在現有的環境保護經濟手段選擇最佳的手段;(2)在現有的環境保護經濟手段中進行最適化組合;(3)進行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制度創新。

    (1) 在現有的環境保護經濟手段中選擇最佳的手段

    經濟家研究的要義在於,追求成本既定時的收益最大化,或者收益既定時的成本最

    小化。而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要義在於,在環境效果目標既定的經濟成本的最小化,或

    者在經濟投入既定時環境效果的最大化。不同的環境經濟手段具有不同的特色和優勢,

  • (22)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二卷第四期

    具有不同的效果和不同的使用範圍,因此,在既定的外部條件下,在現有的環境保護經

    濟手段中選擇一種可能的最佳方案。 這種選擇,首先要考慮體制背景。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才有經濟手段的用武

    之地。即使在市場經濟體制下,還存在市場化程度的高低不同;有的市場化程度高,如

    美國,已經屬於現代化市場經濟(或者稱高級市場經濟)國家,由於運用環境保護經濟

    手段的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都比較低,各種經濟手段都可以得到得心應手的運用;有的

    市場化程度低,如印度,仍屬於初級市場經濟國家,由於運用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交易

    成本和管理成本都比較高,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經濟效率和環境效果皆受到影響,特別

    是運用科斯手段管理環境的推廣難度很大,所以還是以庇古手段為主。所以,在既定的

    體制背景下,從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兩大類別(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選擇有所側重。 這種選擇的第二個背景是科技因素。在體制因素既定的情況下,選擇環境保護經濟

    手段應該考慮的重要因素是科技狀況。這又包括兩層含義: A. 某個經濟社會的科技創新的活力如何,如果科技創新日新月異,那麼採取一些讓企業具有更大選擇餘地的經濟手段可以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率和更佳的環境效果;

    B. 政府對狹義的環境技術的掌握程度,特別是對環境損害成本的估算技術等,如果這種估算工作的成本是低廉的,那麼就會給庇古手段開闢廣闊的使用空間。

    (2) 在現有的環境保護經濟手段中進行最適化組合

    在現有的環境保護經濟手段中進行最適化組合是依據,每一種經濟手段都有其固有

    的缺陷,因此要尋求一種揚長避短基礎上的優勢互補。實際上,環境保護經濟手段單獨

    應用的例子極少。多數情況下,具體的經濟手段總是與其他手段或不同經濟手段之間組

    合相互應用,這主要表現為三種情況: A. 經濟手段與其他手段的組合使用 從定義上看,一些經濟手段本身就是這類組合中的一個部份,例如,排污許可證

    交易本身就是建立在管制手段的基礎上,根據環境標準,確定排污總量,排污量

    轉換為排污許可證指標分配或拍賣給企業。排污收費也常常與管制手段相結合,

    有時用於加強這種管理,有時用於取得必要的資金。 B. 環境保護經濟手段之間的組合使用 其實、庇古手段中的押金-退款手段就是一種組合的經濟手段,它是徵稅手段與補貼手段的一種「複合」。又如,稅收差異手段實質上是對傳統產品進行徵稅而

    對清潔產品給以補貼的一種組合手段。 C. 屬於各種手段的綜合使用

    有的時候,一種創新制度的出爐很難說屬於什麼手段,也難以判斷如何組合的,

    但實質上屬於各種手段的綜合使用。

    (3) 進行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制度創新

    進行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制度創新主要包括兩層意思:(1)為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應用創立良好的制度環境;(2)設計、制定一種新型的環境保護經濟手段。通常情況下

  • 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23)

    是指第二種情況。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可以說是一種最大的制度創新。只有透

    過市場化改革,環境保護經濟手段才能得到廣泛應用。在大體制創新的前提下,也不能

    忽視具體制度或創新的手段。舉例說明環境保護經濟手段的制度創新: A. 建立環境權益代理公司 這種思路的基本思想是:環境問題往往由「市場失靈」所致,但由於政府的理性

    有限、中立有限和靈活有限,政府干預往往會出現「政府失靈」,為了防止「市

    場失靈」及防止「政府失靈」,可以建立「環境權益代理公司」。公司由熟悉環境

    保護法律法規,又熟悉法律訴訟程序,擁有一定環境檢測手段的專門人才組成,

    其業務由當事人委託,代為辦理環境權益訴訟所需的一切手續,依法進行辯護,

    既要求對方停止環境權益侵害且索取因侵權而造成的賠償費。 B. 建立「控污銀行」 「控污銀行」是專門發行、經營排污指標,充當排污權交易中介調節者的經濟組

    織,因而排污指標的流轉定期一切經濟活動的主體和基礎。這一制度使工廠能夠

    以法律保護的形式,將多餘的、可實施的、永久的以及可定量的排放減少量作為

    排放減少存款,存入銀行或在排放交易中使用。1980 年,美國在路易斯維爾和肯塔基、舊金山灣區域、普吉特海峽 3 個大氣污染控制區,設立了這類銀行。美國環境保護局認為,中間銀行的建立有利於工業部門發展新型的生產製程,低費

    用污染控制技術,從中獲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Fisher, 2001)。

    C. 水治理市場化 多年來,我國都市及鄉鎮污水處理廠的建設、營運大多靠國家行政撥款支持,多

    數污水處理廠因缺乏資金和體制原因而陷入困境。如何擺脫這種困境走污水治理

    市場化之路。使污水處理廠由「事業型」逐步轉變成「企業型」,並將「誰污

    染,誰治理」轉變為「誰污染,誰付費」。根據馬歇爾的外部經濟理論,為了防

    止外部性,在都市中採取分區制是一個有效的辦法,也就是說,居民區相對集

    中,企業相對集中,然後都市污水透過管網統一納入到污水處理廠,由污水處理

    廠統一處理,然後達標排放,以達到規模經濟的效果。由於污水處理的專門化生

    產比單一企業的治理成本要省,所以,由「由污染,誰治理」轉變到「誰污染,

    誰付費」對企業來講是合算的,是經濟的(Dales, 1998)。

    三、先進國家環境稅制的特點及分析

    (一)先進國家環境稅制的特點

    經過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的環境稅制改革,OECD 國家環境稅制在逐漸成熟。各國的環境稅制有許多共同之處,概括起來,有如下特點:(李陳國, 2010)

    1.以環境稅收手段為主體,並與其他多種經濟手段並用

    1989 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用經濟收段保護環境》一文中,把經

  • (24)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二卷第四期

    濟手段分為五大類,即:稅收與收費,補貼、押金退款制度,市場創建和加強財政刺

    激。1991 年 1 月 1 日該組織又提出了一項建設—《關於在環境政策中使用經濟手段的建議》,建議成員國更加廣泛、堅定地採用經濟手段,以作為其他手段的補充或替代。

    該建議提出了可供參考的四種經濟手段,它們是:稅收或收費、可交易的許可證、押金

    制度和財政補貼。受此建議的影響,OECD 的成員紛紛改原有的命令—控制型的直接管制模式為主改為以經濟手段管理為主的管理模式。這些經濟手段具體包括:環境保護稅

    收、收費、低息貸款、保險手段、環境標誌、環保撥款、補助金、押金、加速折舊、排

    污許可及排污權交易等。1992 年 5 月歐共體委員會建議歐共體理事會制定一項關於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收稅的指定,1997 年,歐盟又曾制定一個能源稅收指令草案,計劃對包括化石燃料、碳氫燃料和電力在內的能源徵收污染稅。可以說,這些建議或指令草

    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各成員國的管理手段,稅收手段也必然成為各國所採用的主要經

    濟手段。

    2.以能源稅為主體,並與其他多種稅種相結合

    在 OECD 各國的環境稅收體系中,能源稅及其相關稅是各國環境稅收體系的核心。這一特點,尤以歐盟國家更為突出。1997 年,歐盟 15 國的環境稅收收入占整個國家稅收收入的比例平均為 6.71%。而其中能源和交通稅所占比例就高達 6.46%(註二十九)。

    當然,除能源稅這一主要的稅種外,還有燃料稅、噪音稅、垃圾稅、水污染稅、地

    下水稅、土壤保護稅、超額糞便稅、汽車特別稅、石油產品稅和消費稅、二氧化碳稅、

    二氧化硫稅、潤滑油稅、汽油稅、柴油稅、機動車相關稅等。

    3.以開徵特定環境稅種為主,並輔之以其他環境稅收手段

    正如前文所述,OECD 的成員國各國開徵了以能源稅為主的多種稅種,但與此同時,他們也充分運用各種稅式支出手段,鼓勵發展環保產業,保護環境。稅式支出途徑

    多樣。稅式支出是生態稅收達到環保目的的重要手段和工具,稅式支出方式有稅收減

    免、稅收抵扣、加速折舊、稅收返還和延期納稅等。對企業購置節能環保設備實行加速

    折舊,在加拿大、芬蘭、法國、荷蘭、瑞士應用較為成功。如德國對排除或減少環境危

    害的產品免徵銷售稅而只徵收所得稅。企業還可享受折舊優惠,環保設施可在購置或建

    造的財政年度內,折舊 60%,以後每年按成本的 10%折舊。美國的生產抵扣和可再生能源生產補助政策等。

    4.將稅收負擔逐步地從對收入收稅轉移到對環境有害的行為收稅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以來,OECD 各國環境稅制改革精神的核心是實現稅收負擔的移轉。其主要有兩種改革模式:一種是根據環境保護的要求重新改革稅制結構,這一模

    式以丹麥、芬蘭、挪威、荷蘭和瑞典等北歐國家為代表。另一種方式是「零打碎敲」的

    模式,它透過增加新稅種和調整現行稅收的方式為環境保護提供刺激作用。採用這一模

    式的國家有比利時、法國、盧森堡和瑞士等。採用這一種模式,其改革的方向是透過進

    行稅收整體結構的調整,將稅收重點從對收入徵稅逐步轉移到對環境有害的行為徵稅,

  • 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25)

    稅制改革的基本精神就是在勞務和自然資源之間進行稅收的重新分配,將稅收重點逐步

    從工資收入向對環境有負作用的消費和生產轉化。這一重點轉移的作用是:在總稅負未

    增加的基礎上,實現對資源和能源節約及對環境的保護。

    5.推行稅收中性政策

    所謂稅收中性是指國家透過對納稅人進行補償、補貼等形式,或者以減少其他稅收

    的方式,以使納稅人所獲得的與其所支付的環境稅款等值,其目的就是在不增加納稅人

    總收負擔的基礎上增加環境稅。OECD 成員國家之所以採取稅收中性政策,是因為在他們國家,稅收水平已經很高,如果開徵新的稅種,很可能遇到來自於政治上和社會上的

    阻力。為了減少這些阻力,採取稅收中性政策不失為一種好的策略。 採取稅收中性政策的具體做法一般有:

    (1) 直接返還給納稅人

    包括直接將稅款退還納稅人治理污染或用於刺激其投資於環保領域。

    (2) 返還於相關領域

    如部分來自於廢物稅的稅款返還到廢物管理和處理領域。又如德國政府透過徵收生

    態稅將獲得的稅款全部返還給企業和居民,返還方式主要降低工資中的附加費用。

    (3) 減少其他稅收

    如減少收入稅、勞動力稅、資本稅和消費稅等。如荷蘭 1996 年開徵的能源稅主要由最終消費者(包括家庭和小型的商業機構)負擔,而政府則透過改革個人收入稅,如

    減少課加於第一收入等級之上的稅率,提高免稅額度,提高對老年人扣稅的標準等方

    式,將稅收收入返給交稅的家庭;透過減少雇員工資結構中由雇主負擔雇員的社會保險

    費的部分的額度,提高小型商業機構的扣稅標準,減少公司稅率的方式,將稅收收入補

    償給商業機構。

    6.充分運用行業差別稅率和產品差別稅率

    差別稅率在 OECD 的環境稅中應用相當普遍,這一方面表現在不同行業之間的稅收差別,同時也表現在同一稅中不同產品的稅收差別。即使是同一種產品,環保的或不

    環保的稅收差異很大。如芬蘭的電稅就分為兩個等級,一個較低的稅率( 2.5 pennies/KWh)適用於工業和溫室種植業;一個較高的稅率(4.1 pennies/KWh)適用於家庭和服務業。美國的汽油、柴油稅也是實行行業差別稅率的範例。至於同一種產品的

    不同稅率,最典型的算是汽油,下面表 5 是含鉛汽油與不含鉛汽油在歐盟一些國定的稅收差異。

  • (26)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二卷第四期

    表 5 歐盟一些國家含鉛汽油與不含鉛汽油稅收差異 國家 含鉛無鉛汽油的稅收差異(ECU/升) 丹麥 0.045 芬蘭 0.047 德國 0.03 荷蘭 0.017 挪威 0.041 瑞典 0.022 瑞士 0.029

    資料來源:OECD,2003

    (二)先進國家環境稅制改革的成效及有效性評述

    OECD 國家,在實施多年的生態稅以後,對其成效的評價是一項很複雜的工作,這一方面是因為這類研究需要面對困難的方法論問題;另一方面又要面對資料的可得性問題。

    從方法論問題上來看,稅收的作用與一連串政策中的其他因素無法用明確的界線區

    分開來,換句話說,沒有生態稅收政策的實施,會發生怎樣的結果?今天的結果是否是因為生態稅的實施而帶來?是否其他的行政命令手段作用非常有限,或其他經濟手段功效所占比例如何?這些問題都建立在一種虛擬的假設上,因而無法對生態稅實施的效應作一個精確的核算。

    此外,資料的可得性也是成效評價的關鍵因素。因此,歐洲環境局認為,由於很難

    得到以前的資料,或保存的時間不夠長,或資料不夠詳細,或因為是為其他目的而收集

    等等,因而很難對這些國家的生態稅收的實施作一些詳細的評價。但有關部門,有關人

    員還是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參考的依據。從他們所提供的這些依據

    表明:從總體上來看,無論是從環境效應方面還是從經濟效應乃至社會效應方面,生態

    稅的實施正面的效應大,而負面的效應小。

    1.環境效應

    生態稅實施的最大收獲當然是它所帶來的環境效應。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由於污染稅的實施,OECD 國家的排污量大大減少。一些排污企業為減少排污,一方面改進技術,採用清潔的生產方式,另一方面轉用清潔的替代能源,

    因此,一些主要的污染物如 CO2、SO2 和 NOX 等排放量明顯下降。歐洲環境局認為:提供刺激性收費和財政性環境稅在瑞典對大氣品質的控制、在荷蘭在污

    水的控制上,效果都很好。OECD 在 2003 年提供的資料表明:在瑞典,1991年開徵的硫稅使石油燃料的硫含量降至低於法定標準的 50%,輕油硫含量也低於 0.076%,低於規定界線 0.2%的一半。由於燃料稅的實施每年 SO2 的排放量

  • 我國環境保護的經濟手段之研究 (27)

    也大大降低。在挪威,由於碳稅的開徵使一些固定的燃燒工廠的 CO2 排放量降低了 21%,而其他行業的排放量遠低於此,家庭機動車的 CO2 排放量也降低了2~3%。在芬蘭,CO2的排放量已從 80 年代的 60 萬噸減少為幾萬噸。丹麥 1992年 5 月透過的 CO2 一連串計劃包括徵收能源附加稅,對工業企業實行 CO2 等級制度,以及提高對供暖的徵稅等等,在短短幾年裏 CO2 排放量減少了 280 萬噸。 美國由於環境稅收制度的實施,其排污量減少甚為明顯。有資料顯示:如今的

    美國雖然汽車使用量大幅增加,但 CO2排放量比上世紀 70 年代下降 99%,CO2下降 97%,懸浮顆粒下降 70%。美國節能聯盟與哈佛大學經濟系主任 Jorgenson合作,運用一般均衡模型(Intertemporal general eguilibrium model),對美國實施能源/消費稅改革的效果進行了預測。到 2025 年,能源消費量將減少 37.7%,CO2的排放量將減少 44.1%(Norland and Ninassi,1998)。

    (2) 差別稅率使污染產品的市場大大下降,表現最明顯的是:由於含稅汽油和無鉛汽油差別稅率的實施,使北歐五國的含鉛汽油完全退出市場。

    (3) 由於一些特定稅種的徵收和一些環境稅收優惠措施的實行,促進了資源的節約利用。在丹麥,一項對一般廢棄物所課徵的稅,使廢棄物的填埋和燃燒成本增

    加一倍,因此,自 1985 年至 1995 年間,廢棄物在利用和回收的比例由 35%上升至 61%。掩埋比例則由 39%下降至 18%。

    2.經濟效益

    環境稅實施的經濟效益頗有爭議,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競爭力的影響,二

    是是否導致通貨膨脹。

    (1) 環境稅的開徵會增加其競爭力

    長期以來,經濟學家們認為,採用環境稅等經濟手段有利於以最低的社會總成本達

    到既定的環境目標,但環境稅或生態稅的法案往往會遭致產業界的極力反對,如前述日

    本環境稅法案的提出,就阻礙重重,其理由是影響了競爭力。 對環境稅收競爭力的分析,應區分國民經濟體系中個別企業、部門間的競爭力與整

    個國民經濟的競爭力。在同一部門中,環境稅對於一些老的、技術相對落後的企業的競

    爭力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對於環保設施較先進的企業來說,不僅不會降低競爭力,

    反而會增強競爭力。因此,從整個國民經濟層面上來說,競爭力的減弱只是個別性的,

    也是暫時的,從整體、從長遠來看則會加強。因為環境稅的實施能糾正市場對環境外部

    性的失靈,這一方面可以最適化(optimal)經濟結構,使資源流向環境經濟效應較好的企業或部門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另一方面,能促進環境技術、環保產業的發展。

    把環境稅放在一個較長時間的生產鏈裏去分析,我們就會發現:環境稅會增強其競

    爭力。環境稅是一國為維護公眾在環境方面的利益而制定的政策,用來限制有關部門和

    行業在某些經濟領域的生產活動。在這種情況下,不論哪個部門,哪個行業,為了在市

    場中生存,生產單位必須採取措施削減生產活動在環保方面的開支,或者進行相應的環

  • (28) 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二卷第四期

    境投資以求獲得盡可能多的利益。這樣,企業在安排生產計劃時,就需要考慮到技術革

    新用以降低社會及企業的環境開支。由於不同行業之間,同一行業不同部門之間存在著

    相互競爭,如果某一或某些企業透過革新使生產的產品具有競爭力或者透過有利可圖的

    環境投資,及內部消化環境開支,推出替代產品的話,那麼其他企業就很難透過價格將

    環境開支轉嫁到市場和消費者身上。這樣,透過革新或環境投資的企業就能夠不斷地增

    強在「環境經濟」中的競爭力。在這些企業生產過程中,環境費用不應被緊緊認為是直

    接的開支,更應當看成是一種必得收益的投資。 其實,OECD 國家的一些實例也說明,儘管一些企業在這場生態稅制改革中被淘

    汰,但也有許多企業、行業因此而打入國際市場。如美國對破壞臭氧層的碳氟化物徵

    稅,推動了企業開發新的替代品出口到他國,占領了國外市場,瑞典對含硫柴油收稅,

    推動了企業開發新的少污染的燃料。 當然,環境稅的開徵也會在短時期內和一定程度上對國際競爭力產生一定影響,但

    可以透過採取對環境稅影響最大的出口導向的產業給予稅收優惠的過渡性辦法等予以消

    除。為了緩和這些不利的影響,先進國家已採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一定效果。這些措

    施包括: A. 對特定行業、部門提供稅收減免; B. 徵收邊境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