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

125
朝陽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 碩士論文 幼兒對巫婆角色之印象-以圖畫書為例 Children's Impression on Witches through Picture-book Activities 指導教授:楊敏鈴 博士 生:蔡佩熹 中華民國 104 03 20

Upload: others

Post on 10-Oct-2020

8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朝陽科技大學

    幼兒保育系

    碩士論文

    幼兒對巫婆角色之印象-以圖畫書為例

    Children's Impression on Witches through Picture-book

    Activities

    指導教授:楊敏鈴 博士

    研 究 生:蔡佩熹

    中華民國 104年 03 月 20 日

  •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Chao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碩士論文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幼兒對巫婆角色之印象-以圖畫書為例

    Children's Impression on Witches through Picture-book Activities

    指導教授:楊敏鈴 博士 (Ming-Ling Yang)

    研 究 生:蔡佩熹 (Pei-Hsi Tsai)

    中華民國 104 年 03 月 20 日

    March 20, 2015

  • I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附設幼兒園 4~6歲幼兒為對象,挑選出 8本與

    巫婆角色相關之圖畫書進行研究,並透過觀察、訪談、反省日誌及幼兒其

    他相關作品資料了解幼兒對於「巫婆」角色之各種回應行為及印象。最主

    要的目的是探究幼兒對巫婆角色的原始印象、對書中巫婆角色之觀感反應、

    分析幼兒接觸多元巫婆角色後其反應與改變,結果如下:

    一、幼兒對巫婆角色既定之印象

    研究發現,幼兒們對於巫婆角色之性別、面貌與及形象,皆與傳統既

    定之印象有所差距,甚至不知道巫婆是誰。雖然對巫婆角色的形象較多數

    為負面,可是卻同時想要去了解及認識此角色,並無排斥及畏懼的心理。

    二、幼兒對巫婆圖畫書的反應

    幼兒們對於圖畫書中的巫婆觀感可分為好與壞形象,巫婆不是只有負

    面的形象表現。對於圖畫書的喜好度與對巫婆角色的喜好度是一致的,不

    過有少數幼兒表示,雖然喜歡圖畫書中的巫婆角色,但未必喜歡此本圖畫

    書,可能是因為圖畫書中的某一點而不喜歡,並非是巫婆這個角色所影響。

    三、幼兒對巫婆角色既定之印象的改變

    經講述 8本與巫婆角色相關之圖畫書後,幼兒們對巫婆角色的形象有

    明顯的改變。幼兒對於巫婆角色的形象上,是給予正面的回應,而非過往

    的負面評價。

    透過本研究發現,將此結果分別對幼兒教師、幼兒家長以及未來研究者

    提出建議與參考。

    關鍵詞:幼兒、巫婆、圖畫書

  • II

    Children's Impression on Witches through Picture-book

    Activities

    Abstract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d eight picture books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 of

    witches with four–six-year-old children in a kindergarten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s the participants. Using observation, interviews,

    reflective journal, and other related data, we attempted to understand children’s

    various response behaviors toward and impressions of witches. This study

    mainly aimed to investigate children’s initiative impression regarding the

    character of witches and their perception of such character in the books.

    Furthermore, the study analyzed their reactions and changes in reaction after

    they learnt about the diverse characteristics of witches.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Children’s established impression regarding the character of witches

    The study found that children’s impressions regarding the gender,

    appearance, and image of witches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conventionally

    established impressions and that some of them did not even know about

    witches. Although their impressions regarding the images of witches were

    mostly negative, they wanted to understand and acquire more knowledge about

    the character of witches. No psychological fear or rejection toward witches

    was observed.

    2. Children’s reaction to the witches in picture books

    Children’s perceptions of the witches in picture books can be divided into

    positive or negative; children did not think that witches only present negative

    images. Children’s preferences of picture book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ir

    preferences of the role of witches. However, a few children indicated that

    although they liked the character of witches in a picture book, they did not

    necessarily like the book. The reason might lie in a certain part in the picture

    book which did not please them rather than the role of witches.

  • III

    3. Changes of the established impression regarding the character of witches

    Children’s impression regarding the image of witches significantly

    changed after reading eight picture books related to the character of witches.

    Their prior negative comments had changed into positive responses to the

    image of witche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we proposed suggestions and

    references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par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Keywords: children, witches, picture books

  • IV

    致謝

    終於完成了!我的碩士論文終於在久久的孕育之下誕生了,它宛如我

    的孩子一般,讓我大大的鬆了一口氣。這或許對一般人來說,是一件普通

    且稀鬆平常的事情,但對我而言,是件極為困難之事。

    從小對文字理解、閱讀上無法連接,以及用詞表達不佳的我,常被班

    導師視為「不會讀書的學生」或是「問題學生」,因此在撰寫論文方面使我

    更加緊張及焦躁不安。在撰寫過程中,數次讓我一度想要放棄,尤其是在

    閱讀及統整所有蒐集的文獻上,讓我吃盡了苦頭。因此,我要謝謝我的指

    導教授 楊敏鈴博士,默默的支持叮嚀著我,聽我說我想要傳達的訊息,並

    協助我修改及提出建議,也讓我按著自己的步調,完成了如今的論文;也

    要感謝我的男友吳明軒,謝謝你在我多次崩潰大哭時,依舊刺激我,安撫

    我,讓我勇於面對這道大牆;最後,我要感謝我的父母,辛苦你們了!熬

    過了世俗的眼光,接受我延修的情況,比較起其他人,我或許沒有他們厲

    害,但是我鼓起勇氣去面對它、克服它了,雖然花了一段時間,不過我也

    熬過來了,然後,也謝謝你們讓我沒有後顧之憂,讓我安心的完成我的研

    究,真的很感謝你們。

    最後,我要感謝所有協助我,讓我順利完成論文的人。謝謝台中市某

    國小附設幼兒園的園長,謝謝你給我機會到幼兒園內進行這份研究;謝謝

    太陽及月亮老師您們的幫忙與協助,讓我每次的活動都能順利進行;也謝

    謝該園所願意配合研究的所有家長及小朋友們,有你們的幫忙及配合,我

    才有現今的成果喔!再次感謝你們。

  • V

    目 次

    目次…………………………………………………………………Ⅴ

    表次…………………………………………………………………Ⅶ

    圖次…………………………………………………………………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巫婆角色之探討…………………………………………………9

    第二節 圖畫書的應用……………………………………………………17

    第三節 巫婆角色相關研究………………………………………………2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25

    第一節 研究架構…………………………………………………………2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2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31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35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41

    第一節 幼兒對巫婆的印象………………………………………………41

    第二節 幼兒對巫婆圖畫書的反應………………………………………50

    第三節 幼兒對巫婆印象的改變…………………………………………74

  • VI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81

    第一節 結論………………………………………………………………81

    第二節 研究建議…………………………………………………………85

    參考文獻 …………………………………………………………88

    一、中文部分………………………………………………………………88

    二、西文部分………………………………………………………………92

    三、圖畫書部分……………………………………………………………93

    附錄

    附錄一 家長同意書……………………………………………………95

    附錄二 有巫婆角色之圖畫書…………………………………………97

    附錄三 圖畫故事書介紹………………………………………………99

    附錄四 訪談大綱………………………………………………………105

    附錄五 輔助性活動教案………………………………………………111

  • VII

    表 次

    表 3-1-1 研究進行流程表…………………………………………………26

    表 3-4-1 說故事時間表……………………………………………………36

    表 3-4-2 編碼方式對照表…………………………………………………37

    表 4-1-1 幼兒初次對巫婆角色的好與壞形象……………………………49

    表 4-2-1 幼兒們對巫婆角色外貌上的觀感………………………………69

    表 4-2-2 幼兒們評斷各巫婆角色是好人或壞人…………………………69

    表 4-2-3 幼兒對巫婆圖畫書的喜好………………………………………71

    表 4-2-4 幼兒對巫婆角色的喜好…………………………………………71

    表 4-3-1 幼兒初次與最後一次繪製心目中的巫婆角色之對照表………78

    表 4-3-2 幼兒最後對巫婆角色的好與壞形象……………………………79

    圖 次

    圖 2-1-1 巫婆角色於經典童話的源起…………………………………12

    圖 3-1-1 研究步驟…………………………………………………………25

    圖 3-2-1 研究場域規劃圖…………………………………………………30

    圖 3-4-1 訪談記錄三大主軸分類…………………………………………36

    圖 4-1-1 分析既定印象之四大方向………………………………………41

    圖 4-1-2 小珊初次畫巫婆…………………………………………………42

    圖 4-1-3 小淨初次畫巫婆…………………………………………………42

    圖 4-1-4 小君初次畫巫婆…………………………………………………43

    圖 4-1-5 小香初次畫巫婆…………………………………………………45

    圖 4-1-6 C15 初次畫巫婆…………………………………………………46

    圖 4-1-7 C06 初次畫巫婆…………………………………………………46

  • VIII

    圖 4-1-8 C13 初次畫巫婆…………………………………………………46

    圖 4-1-9 C08 初次畫巫婆………………………………………………46

    圖 4-1-10 柚子初次畫巫婆…………………………………………………48

    圖 4-1-11 小奇初次畫巫婆…………………………………………………48

    圖 4-2-1 分析幼兒喜歡與不喜歡的巫婆形象反應……………………59

    圖 4-2-2 《巫婆與黑貓》中的巫婆………………………………………60

    圖 4-2-3 《巫婆的孩子》三個孩子的媽媽………………………………61

    圖 4-2-4 《聖塔菲的巫婆》中的艾莉絲˙妮吉˙娜吉…………………63

    圖 4-2-5 《巫婆波波的怪病》的巫婆波波………………………………64

    圖 4-2-6 《我的媽媽真麻煩》裡的媽媽…………………………………65

    圖 4-2-7 《巫婆奶奶》中的巫婆…………………………………………67

    圖 4-2-8 《芭芭雅嘎奶奶》中的芭芭雅嘎變裝前與變裝後……………68

    圖 4-3-1 柚子心中的巫婆…………………………………………………74

    圖 4-3-2 小淨心中的巫婆…………………………………………………75

    圖 4-3-3 小香心中的巫婆…………………………………………………75

    圖 4-3-4 小君心中的巫婆…………………………………………………76

    圖 4-3-5 小奇心中的巫婆…………………………………………………76

    圖 4-3-6 小珊心中的巫婆…………………………………………………77

  • 1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閱讀巫婆角色之圖畫書後,對於「巫婆」角色之各

    種回應行為及印象。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

    節條列整理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名詞釋義,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幾年,台灣圖畫書的出版相當熱絡,無論是國外翻譯,還是國內圖畫

    書的創作,在兒童讀物當中,已是發展蓬勃且備受重視的文學類型(陳秀

    鳳,2005)。我們幾乎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圖畫書的蹤影,其受歡迎的程度,

    可見一般。國內早期的圖畫書以世界經典兒童文學名著為出版主流(林敏

    宜,2004),但近幾年來,隨著圖畫書出版之蓬勃發展,圖畫書的主題已趨

    向多元發展。如今僅詮釋經典童話已非主流,反而以反應真實生活及顛覆

    改寫的方式為現今圖畫書的流行趨勢,像是顛覆經典童話《三隻小豬》原

    著的圖畫書就有《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和《豬頭三兄弟》等作品。這一

    系列的改寫創作,讓故事裡的兩個重要角色小豬與狼,皆與傳統既定角色

    之個性、面貌大不相同。而當研究者閱讀此類型圖畫書後,經常會自己一

    人沉靜的思考著,真的就如同圖畫書中所傳遞的訊息一樣,我們錯怪大野

    狼了嗎?還是,這只是大野狼為自己說話呢?種種不同的思考方向,逐一

    浮出我的腦袋之中,而那些最常閱讀圖畫書的幼兒們,所受到的影響又是

    如何呢?

    圖畫書因為包含大量的插圖,所以提供的是一種不同於其他說故事形式

    的樂趣;圖畫書同樣也因為包含文字,所以提供的樂趣不同於其他形式的

    視覺藝術(Nodelman,2001)。在我們成長的歲月裡,圖畫書是串起想像與

    現實之間的橋樑,透過書中的圖畫與文字這兩種傳達訊息的媒介,在許多

  • 2

    人的心靈深處,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然而,傳統童話中充斥著種種既定

    印象,如:永遠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最後大野狼死了,以及巫婆永遠是

    「惡」的那一方(余晏如,2004)。或許是人們嚮往追求美麗事物和「惡有

    惡報」的既定法則,讓這些印象早已深植我們的心中。但是,一旦我們認

    為這結局是必然的結果,就容易陷入一廂情願的危機中。我們可能會要求

    幼兒必須無條件接受這樣的結局,並且告誡孩子大野狼、巫婆就是「壞」

    的代表,甚至以此嚇唬孩子。但是,幼兒與成人閱讀文本所得到的想法和

    樂趣,本就不盡相同,然而我們卻因既定印象來影響孩子自己對兒童文學

    的判斷,並無法了解幼兒的真正想法。因此,研究者認為唯有實際了解幼

    兒閱讀圖畫書後的詮釋與反應,才能評斷這些角色對於幼兒的影響。

    本研究欲透過讓幼兒閱讀巫婆角色之圖畫書後,歸納與分析幼兒對於

    巫婆角色的詮釋及反應,如:對於巫婆面貌的形容以及看法等,進而提供

    幼兒教師、幼兒家長以及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

  •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如上一節所述,研究者希望透過研究了解幼兒閱讀巫婆角色之圖畫書後,

    所產生對其角色的反應。然而,本研究的對象是學齡前 4至 6歲的幼兒,

    此發展階段的幼兒很難藉由口語或文字清楚而完整的表達感受,因此,如

    何獲得幼兒閱讀反應將是本研究一個重要的工作。

    為了引導幼兒對巫婆圖畫書的反應與詮釋,研究者將設計適合幼兒閱

    讀與討論的活動,在活動中協助幼兒進行深入的閱讀與探討,藉著活動的

    進行來觀察幼兒的反應。雖然,巫婆圖畫書都有巫婆這一個角色,但故事

    的內容與角色定位可能不盡相同,因此,研究者將藉由活動中對幼兒的觀

    察紀錄區分為原始印像、巫婆角色觀感,以及接觸多元巫婆角色後的改變

    為何,以此這部分分別深入分析幼兒對巫婆角色之反應。

    本論文研究的目的有以下三點:

    (一)了解幼兒對巫婆角色的原始印象。

    (二)探討幼兒對圖畫書中的巫婆角色之觀感反應。

    (三)分析幼兒接觸多元巫婆角色後,其對巫婆角色的反應有何改變。

    基於以上所述,本研究有以下三個研究問題:

    (一) 幼兒對巫婆角色的原始印象為何?

    (二) 幼兒對圖畫書中的巫婆角色反應為何?

    (三) 幼兒對巫婆的觀感之改變為何?

  •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涉及的重要名詞有「幼兒」、「巫婆」、「經典童話」、「圖畫書」和

    「巫婆圖畫書」,為了讓研究內容更清楚明確,並避免意義上的混淆,茲將

    其意涵解釋如下:

    一、幼兒

    一般研究中所指的幼兒是 0至 6歲之孩童,本研究的幼兒是指台中市

    某間國小附設幼兒園混齡班級的 4至 6歲學齡幼兒。

    二、巫婆

    巫婆從歷史追溯來看,是指使用巫術、魔法及占星術的女性。她們善

    於替人治病、有技巧的為女性接生或墮胎,因此她們的存在,對於當時的

    社會大眾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也具備了於社會上相當的地位(嚴秀萍,

    2010),詳細說明將於第二章中。在台灣市場與女巫相關之幼兒文學作品

    上,喜將書中的女巫(Witch)翻譯成「巫婆」(羅婷以,2001a),因此

    在本研究中,將統一名詞為「巫婆」。

    三、經典童話

    本研究所指的經典童話是指早期出現與巫婆相關之兒童文學作品,包

    含貝洛的《貝洛民間故事集》、格林兄弟的《兒童與家庭故事》以及安徒

    生的《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以上三位作者所撰寫的經典童話故事中,

    其巫婆角色在兒童文學上是極為重要的歷史文本。

    四、圖畫書

    圖畫書的英文為「picture book」,一般形式可分為概念書、插畫書、圖

  • 5

    畫故事書等類型,亦本研究的圖畫書意旨以圖像為主,並配合著文字說明

    的書籍(林敏宜,2010;陳昇悅,2006)。

    五、巫婆圖畫書

    本研究所指的巫婆圖畫書是指圖畫書中出現巫婆此一角色,並且必須

    為主角或是重要配角。因此,研究者在收集相關之圖畫書時,只要巫婆為

    故事中的重要角色或配角,皆為研究者所要蒐集之圖畫書。巫婆圖畫書總

    共蒐集 28本,由研究者挑出 13本後,再由受訪之幼兒班級導師,親自挑

    選出以下 8本圖畫書作為研究工具,《聖塔菲的巫婆》、《巫婆波波的怪病》、

    《巫婆奶奶》、《巫婆與黑貓》、《巫婆的孩子》、《我的媽媽真麻煩》、《芭芭

    雅嘎奶奶》和《最珍貴的寶貝》。

  •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說明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如下:

    一、研究範圍

    因本研究所指的「幼兒」為台中市某間國小附設幼兒園的孩子,且「巫

    婆圖畫書」則僅指本研究選定的 8本圖畫書,因此幼兒對文本的反應內容

    只能做為參考,無法類推至其他人、其他書籍或其他相關研究。參與本研

    究的幼兒可能因帶領活動的主持人同時具有老師的身分,而影響孩子們在

    活動中的表現。此外,本研究因採用質的研究方法,雖將活動全程錄影,

    判讀時仍難以避免研究者主觀的意識型態。

    二、研究限制

    (一)研究場地的限制

    研究者於幼兒們日常活動之教室內進行所有的研究,主要考量幼兒在

    熟悉的環境中較能自在的給予研究者回應。但由於研究者的活動流程,都

    是先進行團體說故事,再進行個別訪談,且訪談地點於教室中的一個角落

    進行,因此,在進行個別訪談時,有多次受到其他孩子的影響,使得訪問

    中的幼兒受到干擾而分心,須經由研究者的提醒以及帶班老師的協助管理

    秩序之下,幼兒們才能回到受訪狀態中,繼續進行個別訪談。

    (二)研究時間的限制

    在研究進行前,研究者與帶班老師會先排定研究活動日期及時間,一

    週安排二次進班說故事,每次活動進行時間約為一個小時左右。但幾次遇

    到臨時公告而調整時間與日期,造成幼兒們無法在固定的時間,一同與研

    究者進行活動,以至於幼兒們經常在每次活動結束後,一直詢問研究者是

  • 7

    否還會再來,讓他們處於沒有安全感之狀態。

    再者因為調整活動時間之影響,有幾次較接近幼兒園放學時間,因此

    在活動進行中不斷有家長來帶孩子回家,使得整體活動氣氛受到干擾,以

    致研究者必須花點時間將幼兒們從分心中帶回活動氣氛中,此舉也使活動

    超出預期的時間。

    然因研究者只在特定的時間出現進行研究活動,並無法天天在教室內

    觀察幼兒們平時是否有提及討論巫婆此角色之相關議題,因此,研究者只

    能透過帶班老師的軼事紀錄表來判斷幼兒們平時是否有互相討論巫婆角

    色。

    (三)研究工具的限制

    研究者在蒐集巫婆角色相關之圖畫書,受到書名及翻譯之限制,無法

    順利的將所有巫婆角色相關之圖畫書蒐集齊全,最後僅在研究者所蒐集之

    圖畫書中,由班級導師挑選出八本與巫婆角色相關之圖畫書作為主要研究

    工具,且大都為現代新創的巫婆故事,非傳統經典童話的巫婆角色。

    此外,本研究有進行團體說故事之活動,但由於圖畫書的篇幅限制,

    顧及幼兒們在活動進行中無法順利的觀看到圖畫書的每一頁圖畫及內容,

    因此,研究者親自製作簡報,以便於幼兒們在活動中觀看。

    (四)文獻上的限制

    以台灣的文獻搜尋為主,且在台灣學術上,以巫婆圖畫書對學齡前幼

    兒進行研究的相關文獻尚未找到,大多數以經典童話書及西方文學小說中

    的巫婆形象探討為主,因此在理論上較顯薄弱。

  • 8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瞭解幼兒對於圖畫書中的巫婆角色所產生之閱讀反

    應。故於文獻探討中,針對巫婆角色、圖畫書的應用以及巫婆角色相關研

    究等三節進行探討,茲分述如下:

    第一節 巫婆角色之探討

    尖鼻子、黑靴子、穿著深色的長袍、騎著掃把在夜空中飛翔,偶時身

    邊還跟著一隻小黑貓,沒有錯!這正是一般大眾對於巫婆的印象。

    一、何謂巫婆

    今天,不論您身在何處,當有人提及女巫一詞時,往往會讓人對此角

    色產生一種神祕色彩的味道,再者,巫術(witchcraft)也將一併與她連結。

    在過去人們的心理層面上,巫術是為了讓人們能控制自我能力範圍以外的

    某種原因及動力,因而產生的活動,例如:千變萬化的大自然或是對人們

    身心靈不利的狀況下…等。而操作這些巫術,讓原始社會人們達到身心靈

    之平衡的人,便稱為巫師(Sorcerer) (黃靖芬,2006;羅婷以,2001a;鐘

    秀敏,2004;嚴秀萍,2009)。

    巫師區分為男巫及女巫,男性稱之為巫師(Wizard),女性稱之為女

    巫(Witch),但是在台灣市場與女巫相關之幼兒文學作品上,喜將書中的

    女巫翻譯成「巫婆」,因此在本研究中,將統一名詞為「巫婆」。在西方,

    巫婆是指使用巫術、魔法及占星術的女性。她們善於替人治病、有技巧的

    為女性接生或墮胎,因此她們的存在,對於當時的社會大眾們來說,是相

    當重要的,也具備了於社會上相當的地位(羅婷以,2001a)。但由於在古

    歐洲時代受到宗教的影響,許多民間傳聞,對於巫婆的意識形態轉變為迫

  • 10

    害無辜少女,或是喜歡食用幼童等恐怖行為,因而被大量的獵殺,形成了

    獵巫熱潮。這段歷史,影響了往後巫婆在兒童文學上的形象,更因上述之

    恐怖行為,成為兒童們心目中懼怕的角色之一。甚至「巫婆」一詞在中華

    文學上,是用來嘲諷未出嫁的年長女性,或是獨居守寡的女性,帶有歧視

    之含意(取自維基百科,2012)。

    二、巫婆的歷史起源

    眾人對巫婆的認識,大多認為巫婆擁有神奇的法術,並且可在自由運

    用之下,藉由此種力量達到她所期望的結果。但是,追朔歷史來看,被稱

    之為巫婆角色之女性,她們所從事的活動,皆是大眾人們於生活中所需要

    的。在中世紀的歐洲,當時有些女性被稱為「女智者」(the wise woman),

    她們的身份,就是擁有幫助人們順利生產、墮胎、可用符咒或藥劑為病患

    治療、安撫人們心理、預卜未來…等能力。這些特殊能力常藉以特殊儀式

    或禁忌措施來實行,使人們對此感到神祕。因此,人們的好奇心、崇敬與

    畏懼…等種種複雜的心理,造就了許多關於女智者與巫術之間的猜測與幻

    想(羅婷以,2001a;鐘秀敏,2004;嚴秀萍,2009)。

    這股神秘的能力,促使當時社會形成一個很大的團體。女智者往往從

    母親或女性教導者得到代代傳承的知識與經驗,對其人體、性與生育等較

    隱私之領域瞭若指掌,尤其以治療為業的女性從事者更為主要。這樣的女

    性治療者,相較於當時的神職人員多佔了一項優勢,也就是在「性」方面

    的知識懂得較多,並能適時的運用已知的知識與技能,幫助需要的人們,

    使得教士們倍感威脅。歸於同行相互眼紅的心理下,教士開始對於女智者

    所執行的方法有所猜忌;而另一方面,宗教與巫術本身即為對立的現象,

  • 11

    而女智者所實施的一些儀式,皆為宗教禁忌之事,因此,在神職人員的眼

    中,女智者的形象轉變為巫婆,而她們的方法就等同於巫術,巫術則是褻

    瀆神的一項罪刑(羅婷以,2001a)。

    慢慢的,巫婆的迫害氣氛在社會中逐漸的醞釀起來,終於在十六世紀

    至十八世紀間達到巔峰,產生了歐洲歷史上一場殘忍的悲劇–「獵殺女巫

    狂潮」(witch- craze)。此狂潮針對巫婆的罪刑進行審判,並且仇視女巫,

    使眾多女性遭受到搜捕、凌虐、強行逼共等非人道之待遇,並在歐洲延續

    了近四百年之久。也因為這段歷史,對於文學中所呈現的巫婆角色形象塑

    造,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尤其當巫婆進入幼兒文學的領域中,更因圖畫書

    中的角色鮮明,讓巫婆不斷的演進與轉變,巫婆的形象與特徵便如此深烙

    於我們心中(張國薇,2007)。

    三、巫婆的形象探究

    受到歐洲獵巫時期的影響,巫婆的形象逐漸納入兒童文學當中。而這

    些形象,並非文學家憑空想像,也並非民間口耳相傳的謠言,而是一件件

    被記錄下來的歷史案件。在歷史文獻上,被指控為「巫婆」的女人,多半

    具有年老、貧窮、守寡以及接生者、治療者、占卜者、諮詢者為業的幾項

    特質,她們的形象特徵建立於一些歷史足跡上,例如:會使用魔法、迫害

    孩子與婦女、女巫騎掃把、參加巫魔會…等(陳昇悅,2006;黃靖芬,2006;

    羅婷以,2001a)。然而,在兒童文學中加入巫婆角色之後,不僅為故事添

    加了可看性及精彩度,也讓巫婆成為古典童話裡邪惡與恐怖的代表。以下

    將以經典童話與現代圖畫書概述巫婆之形象:

    (一)經典童話中的巫婆形象

    翻開我們所熟悉的童話書,裡面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較為單純,十分容

  • 12

    易分辨,且經典童話中常以美、醜代表人物的善與惡(羅婷以,2001b)。

    童話書當中,圖文的分佈比例較不平均,多半以文字描述為主要,而圖像

    往往容易被忽略。童話中對角色人物的描述有簡化之特質,因此,易讓閱

    讀者對於書中角色產生刻版印象,好比巫婆角色的整體概念,多半都認為

    她們是邪惡的。雖然童話書中以文字為主,但在插圖當中,亦出現一些符

    號作為巫婆的代表,如:黑貓意旨黑暗(lunar)與死亡(death);蝙蝠意

    旨不潔(unclean)與邪惡(evil)。這些符號大多代表不祥之意(羅婷以,

    2001b)。

    圖 2-1-1 巫婆角色於經典童話的源起

    依據圖2-1-1所示,最早出現與巫婆相關之兒童文學童話故事的作家為

    查爾斯‧貝洛(Charles Perrault, 1628-1703),他的作品素材大多從人們所留

    傳的民間故事中,找尋他的創作題材。貝洛所撰寫的故事皆收集於《貝洛

    民間故事集》(原法文書名:Histoires ou Contes du temps passé)(引自杜明

    城,2009),而〈森林中的睡美人〉(英譯:The Sleeping Beauty in the Woods ,

    1697)首度出現巫婆角色,但巫婆的特徵並無十分明顯,且尚未對此角色

    命名為「巫婆」。此故事內容中,所提及的只有描述王子的母親為食人族

  • 13

    的後裔,是個喜愛吃幼兒的食人族,對照當時的歐洲社會對於巫婆的誤解

    之下,其形象是盡可能的往負面描述,讓巫婆在故事中作為善與惡的對比。

    在特徵上,只描述於巫婆的言語和行為,並沒有明顯交代關於她的隨身物

    件,僅提及到毒蛇、癩蝦蟆、蝮蛇這些可怕的動物。

    緊接著由雅各‧格林(Jakob Grimm, 1785-1863)與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 1786-1859)二兄弟,也從民間流傳的童話故事及古老傳說中開始蒐

    集素材,而演變成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格林童話。在 1812年,格林童話便以

    《兒童與家庭故事》(Nursery and Household)出版第一版本,內容保存了

    當時民間童話的思想、主題與基調(王文玲,2004;張國薇,2007),但

    在當時有許多輿論認為,這些記載的故事只是用來騙取幼童的,因此被認

    定為毫無價值的文學作品。直到十九世紀中葉,經過格林兄弟不斷的修正

    那些不適合兒童閱讀之內容,於 1856年出版了第七版本,即便版本不斷的

    修改,格林童話仍保留著巫婆角色的位子,顯然的,巫婆已成為故事中的

    固定角色之一。

    在格林童話中,巫婆角色的辨別度相當高,眾多手法也無奇不有。不

    論是將人變成動物,或是脅持孩子,甚至為了迫害他人,使用更多手法達

    到最後目的。王文玲(2004)在《格林童話中的女性角色現象》中指出,

    格林童話中的巫婆面貌刻畫,十分符合傳統刻板印象,傾向於邪惡、自私

    及貪婪,是影射現實人生複雜的親情關係,例如:《漢塞爾和葛蕾特爾》

    (Hansel and Gretel)故事中,因兄妹兩人被父親及繼母拋棄於森林之中,在

    飢餓之餘遇到了可以溫飽的麵包屋,當麵包屋的主人老婆婆以母親的假象,

    對兄妹兩人給予溫飽及安全感,但實際上,她是一個吃人的邪惡巫婆。格

    林童話中的巫婆,一貫維持那醜陋老邁的形象,且在善與惡兩者間,形成

    強烈的對比,突顯出善與惡的對照關係,讓巫婆擔任負面的黑暗象徵。

  • 14

    直到經典童話作家–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 1805-1875)的出現,傳統巫婆角色的負面評價逐漸淡化,巫婆不

    再只是邪惡的代表。安徒生跳脫出既定的傳統框架,主要以現實生活為題

    材,編寫出有創造力及幻想力的童話故事(黃靖芬,2006;羅婷以,2001a)。

    因此,對於巫婆的好與壞不再刻意的描寫,安徒生將內容交由閱讀者本身

    去做是非善惡的判斷。例如:其作品〈小美人魚〉,童話原名為〈海的女兒〉

    (The Little Mermaid),主角小美人魚為了得到她所期望的人類雙腳,便以

    她美妙的聲音來換取海巫婆的黑血,但最終不幸的以化為泡沫中悲劇性收

    場。在此,海巫婆的形象描述十分模糊,只提到用死人的白骨蓋成房子,

    身邊養了癩蛤蟆和水蛇為寵物(林芳仕,2008),種種特徵與之前貝洛及

    格林所提及巫婆身邊之物相當接近。但海巫婆與小美人魚之間的交易,並

    無產生與貝洛時期及格林時期童話中所提到的善惡、好壞對立關係,反而

    海巫婆象徵著試煉之路的守門人,讓小美人魚決定自己將要走的命運(張

    國薇,2007)。整體而言,排除了以往受到宗教之影響,而是影射較為現

    實、勢利以及以物易物的社會狀態,淡化了對巫婆角色的仇視眼光(黃靖

    芬,2006;羅婷以,2001a)。

    (二)圖畫書中的巫婆形象

    近幾十年來,有巫婆角色之圖畫書,大多由上述經典童話改編而成,

    且多為配角,僅有少數是以巫婆為主角的圖畫書。但不管是配角還是主角、

    經典還是創新,巫婆在圖畫書中的角色塑造,皆慣用一些特殊符號來代表

    其角色,鮮少單一繪製出一個女性角色,並命名為「巫婆」。因此,巫婆

    的形象,便以不同的面貌在眾多的圖畫書中影響著孩子(羅婷以,2001b)。

    回顧貝洛童話與格林童話時期的民間故事內容陳述,巫婆角色的描述

    其實並不豐富,大多被敘述為神秘可怕的人物角色,在外形上多以醜陋、

  • 15

    年老的樣貌呈現於圖畫書中。但有趣的是,這些原本代表巫婆的負面意義

    符號,在圖畫書作者的多元使用下,轉變為該人物的情緒寫照,或是代表

    故事中巫婆角色的性格,有些符號不再具有刻板意義,例如:巫婆身旁的

    黑貓,以往所代表之意是黑暗與死亡,但在圖畫書中,黑貓的性情轉換,

    多半是依照巫婆角色的性情而有所轉換。換句話說,為了要瞭解該巫婆角

    色的內在本質,必須先觀察她周遭的事物,而周遭的事物,往往間接牽動

    著與她們密切相關的代表符號,使我們能去探究此巫婆角色的真正本質。

    因此,這些符號,已不見得與傳統象徵之意相同,他們所賦予的意義包羅

    萬象,可能是決定故事情節的氣氛,或是單純以陪襯角色存在等(羅婷以,

    2001b)。黃靖芬(2006)也指出,因為有現今圖畫書作者不斷的努力,造

    就了巫婆角色有更多元的面貌,呈現於大眾的心中。

    四、巫婆形象的改變

    十七世紀至今,科技的發展已讓大眾對於大自然界的許多神秘現象,

    得以分析解答,也協助破除了巫術的一套說法。以往經典童話中的巫婆,

    總是扮演著邪惡、殘暴、會使用巫術以及食人的負面形象,而今已隨著世

    代的變遷,逐漸脫離既定的邪惡本質,許多不祥之事也不再追究於巫婆身

    上,甚至蛻變成善良、憨厚可喜的面貌,因此,巫婆這個角色,讓許多人

    重新定義他的形象以及故事中的位子(黃靖芬,2006;羅婷以,2001a;鐘

    秀敏,2004)。

    巫婆此角色與圖畫書的結合,於二十世紀後半期才有較多的創作,在

    搜尋與巫婆角色相關之圖畫書中,以《巫婆奶奶》(Strega Nona)這一系

    列圖畫書,為西洋最早以巫婆為題材之作品,於一九七五年由湯米‧狄波

    拉(Tomie de Poala)所創作。此時,圖畫書受到後現代思潮的影響,許多

    文學作品有了很大的突破,作者們可將原有的人物角色、主題、思想、情

  • 16

    節模式、敘述語言等,以一項或更多項於同一作品中,加以扭曲、變形,

    甚至一百八十度翻轉,讓讀者們感到驚艷與驚喜;它可以不斷的再創作、

    閱讀與詮釋,也可以透過解構的觀點,壟斷單一價值觀的傳遞,消除善與

    惡之間的對立關係,這一波後現代思潮對文學創作所產生的大幅改變,稱

    之為「顛覆」(許雅惠,2011)。

    「顛覆」屬於後現代主義的表現,它的特質就是質疑傳統。傳統價值

    與思考模式受到現今社會強烈的衝擊,人們除了以多元角度及開放性態度

    來面對傳統外,也會以質疑和顛覆的態度來面對(嚴秀萍,2010)。透過開

    放性的故事內容,並以多元角度探究,找尋不同的價值觀,賦予讀者更多

    想像及思考空間,這些新的表現手法,都是新的挑戰。總而言之,就是提

    供讀者一個新的思考模式,並且自行解讀出更具開放性、爭議性的新寓意。

    然而,部分圖畫書裡,還是保有邪惡巫婆的本質,像是《巫婆薇吉兒》

    中的巫婆,因生活感到無聊,而去捉弄與他無關的費家老先生;還有,《聖

    塔菲的巫婆》一書中的巫婆,想吃掉闖入她家的小女孩瑪妞艾拉,中途又

    以還回羊群作為條件,讓小女孩帶她去找她所需要的藥草,可是最後也是

    個騙局。

    因此,巫婆在許多人重新定義他的形象之下,發揮了前所未有的正面

    影響力,舉例來說,在《巫婆波波的怪病》中,巫婆波波誤打誤撞的將魔

    法運用於他人身上,他的內在最後得以改變,使他提升自我的心靈成長,

    而得到真正的快樂(謝武彰,1990);《我的媽媽真麻煩》裡的黑貓,其外

    型利用幽默的刻畫以及活潑的動作行為,藉由傳統負面的特徵,自然地與

    巫婆結合,與故事中的媽媽一樣,與孩童一起玩樂、拯救孩子的學校,打

    破不吉利的形象,還暗示著邪惡包裝背後的善良性格(芭蓓蒂‧柯爾,

    1998)。

  • 17

    第二節 圖畫書的應用

    本節先探討圖畫書的基本概念,概述其意義,說明圖畫書的角色塑造,

    以及圖畫書的活動設計。

    一、何謂圖畫書

    以圖片為主,並配合著文字說明的書籍稱為「圖畫書」(林敏宜,2010;

    陳昇悅,2006)。郝廣才(2010)指出圖畫書是有「插圖」的書,圖畫書

    的英文為「picture books」,在日本又名為「繪本」(illustrated books),在國

    內,有些學者稱之為「童書」(childlike books)。不論上述哪種稱呼方式,

    由字面上來看,就是「含有圖畫的書籍」,以圖像為主,文字為輔。

    Nodelman(1988)指出:「圖畫書是透過一系列圖畫與少許的相關文字,

    或是只有圖畫沒有文字,來傳遞訊息或說故事」。這些以圖像為媒介的幼

    兒讀物,本身即含給低年齡兒童閱讀之意(洪文瓊,2004),它可以讓閱讀

    及理解能力尚未成熟的小讀者們,藉由圖畫書中的圖畫,以及簡單易懂的

    文字說明,快速得到正確的訊息(陳菀菁,2007)。

    彭懿(2007)認為一個完整的故事,需透過圖畫與文字這兩種媒介,在

    不同情況下合奏、互動與交集的結果。圖畫書中的「圖」與「文」,相輔

    相成,互相詮釋,使得讀者可以用看的方式去解讀,也可以從文字敘述方

    面來詮釋(陳麗琴,2010;童祈雅,2009)。圖畫書中的圖畫與文字,他

    們的關係儘管有許多學者給予不同的表述,但最後取得一個廣泛的共識就

    是,它將兩種不同的表現模式,結合成為一個複合的文本(遇見圖畫書百

    年經典 p.21)。在上述眾多學者對圖畫書的定義之下,也就是說,圖畫書

    是以文字為輔,加上主體畫面上誇大的視覺圖像,使幼兒們能從中得到該

    傳達之概念及意念。

  • 18

    二、圖畫書的角色塑造

    一本完整的圖畫書,運用文學要素來營造故事氣氛為方法之一,通常會

    包含情節(plot)、角色(character)、背景(settings)、主題(theme)、觀

    點(point or view)、風格(style)和插畫(illustration)(陳彥蓁,2009),

    其中以角色為圖畫書的靈魂(李玉貴,2002;林敏宜,2000;陳昇悅,2006;

    陳彥蓁,2009;郭靜雯,2009)。角色的刻畫分為好幾種,不管是人物、動

    物、事物,甚至虛擬的東西,皆無一定規範,因此皆可視為角色(林敏宜,

    2010)。

    在分析角色之前,必須先對「角色」和「人物」兩者的概念分清楚。「角

    色」意旨主要的表演者(郝廣才,2010),在圖畫書中的擔當鋪陳、人物

    性格、發揮創意以及表現趣味的媒介,對於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也具有

    相當的決定能力(林敏宜,2004;陳昇悅,2006);「人物」意旨在故事

    中無法引發任何對故事內容變動之影響能力,但並非表示他無存在的意義。

    一個「人物」,可能在同一個故事中,扮演著許多不同的「角色」,而一

    個「角色」也可能由很多「人物」一同來扮演(陳思綺,2006)。

    一個好的角色,可使讀者們瞭解書中角色的情緒轉變,並且能以自己生

    活上所接觸到的事物,找尋或聯想出與自己相仿的影子(方淑貞,2003)。

    李玉貴(2002)指出,對兒童而言,「角色」是理解文學作品最快速、最容

    易的途徑。在圖畫書中,與幼兒生理及心理相仿的人物角色或擬人化動物,

    亦能使幼兒將自身情感投射於書中角色,並且產生認同感。不僅如此,幼

    兒還會隨著故事內容轉換原有的價值判斷及道德標準(郝廣才,2010),

    從中學習角色所傳達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郭靜雯,2009)。

  • 19

    接著,我們可由兩種方向切入分析角色,一為角色的發展(Characters

    development),二為角色的刻畫(Characterization)。Tomlinson 與

    Lynch-Brown(1996)指出,所謂角色的發展,是依照塑造的形象分為圓形

    人物(round character)與扁平人物(flat character)。圓形人物在性格塑造

    上,較貼近於真實的人性,它會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有所改變或成長;

    而扁平人物在性格上,較具單一形象,要不是「好」,不然就是「壞」,

    在故事情節中,沒有轉變及改善的餘地(許雅惠,2003)。而在角色的刻畫

    上,是透過角色的口氣與動作,反應出角色的心理,直接或間接的顯示出

    角色的個性(林敏宜,2010)。因此,一個角色的出現,他的造型、樣貌、

    給人的第一印象,就已經說出故事即將如何發展下去,再者,角色所塑造

    的特徵及差異性,直接讓讀者們感受其角色之性格(郝廣才,2010)。

    三、圖畫書的活動設計

    既然是以圖畫為主的書籍,必然在圖畫中暗藏許多玄機,這些玄機,

    莫過於設計一些趣味的活動,讓幼兒們從中尋找一本圖畫書的原有價值,

    藉此,研究者運用多元智能來設計相關輔助性活動,提升幼兒對圖畫書內

    容的理解,亦可表達自我觀感及想法。

    Gardner於 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簡稱MI)。在這理論中強調,人類的認知能力,並非單方面,

    而是多向度的。大多數的人可以在 Gardner的多元智能之內涵中發現自己的

    多項長處,打破傳統智能狹義的觀念(廖瓊茹,2008)。目前被提出的智能

    有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作智能、人際

    智能、內省智能以及自然觀察智能等八大智能。

  • 20

    語言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活動,可運用說故事、討論及文字接

    龍等活動,讓幼兒可以有表達的時間;邏輯數學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活動,透過簡單的算術、分類遊戲以及對稱等遊戲方式來進行

    學習;而空間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活動的範圍較廣,可利用傳統跳格

    子遊戲、拼圖、迷宮等,還有透過畫畫及顏色配色來進行學習。年紀較小

    的幼兒,可先從基本方向性開始學習,如前、後、上、下、裡面及外面等,

    讓幼兒們親自體驗看看;音樂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活動,可參加幼

    兒音樂劇場或是自製簡單的樂器,或是讓幼兒幫忙配故事中的音效等活動,

    亦可增加音樂智能的學習;肢體運作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活動,透過肢體語言,比手畫腳,和操作類型活動,如剪貼、黏土、積木

    等,善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及感覺;人際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

    活動,亦可在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家長或是老師,皆可透過故事討論的方

    式,協助瞭解故事中人物的情緒,並且教導幼兒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內

    省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活動,提供自我探索時間,以及閱讀情

    緒相關議題之圖畫書,讓幼兒從中自我省思調整;最後,自然觀察智能

    (naturalist intelligence)活動,可透過毛毛蟲的蛻變進化,讓幼兒進行觀察,

    或是校園撿到的花草進行拓印記錄其特徵等(林宛瑩,2006;廖瓊茹,2008;

    鄭美芳,2011)。

    圖畫書應用於多元智能理論活動設計上,並非一項智能就可以統合所

    有的教學目的,眾多學者建議至少要運用四種以上的智能作為切入主題要

    點(林敏宜,2010;郭俊賢、陳淑慧,1999)。因此,本研究會分別運用

    以上相關智能去設計主題相關活動,來進行輔助性活動,不僅可以讓幼兒

    對圖畫書的印象加深,也可增加對內容上的理解,並能傳遞更多樣圖畫書

    中的內涵。

  • 21

    第三節 巫婆角色相關研究

    在此節中,研究者收集國內外和巫婆角色相關之研究,整理歸納其研

    究方向、研究結果和發現,提供本研究做為研究設計之參考。

    一、以巫婆為主角的研究

    以巫婆為主角的文本研究包含小說、童話、圖畫書等文學形式,主要

    以分析的方式探討文本所要傳達的意義,以歷史文化的角度探討巫婆角色,

    以及受到其他傳媒的影響下,對於巫婆這個角色的轉變歷程。

    鐘秀敏(2004)將文本範圍聚焦於來自於英美西三本童話著作,分別

    為《女巫》、《綠野仙蹤》及《和平女巫》,來進行女巫邪惡與善良形象

    的比較。其研究指出以往古典童話中的女巫總是扮演邪惡、殘暴的負面角

    色,發現其源由是來自於當時社會背景塑造出的女巫邪惡形象。然而,隨

    著歲月的累積,女巫形象從古典時期進入到現代幻想時期,已逐漸脫離邪

    惡的特質,蛻變成善良的形象,這種蛻變造成了女巫形象的重新定義。

    嚴秀萍(2009)亦同樣指出童話中的女巫形象,從扭曲、平反到轉化,

    是有跡可尋的,因應新世紀多元化的潮流,女巫已逐漸脫離邪惡的刻板形

    象,轉化為善良的形象,演變出「眾聲喧嘩」的後現代情境,童話中角色

    形象的塑造及轉化的過程,正是反動思維內蘊及流變的過程。

    羅婷以(2001a)提到圖畫作家在描繪女巫時,絕少單純只畫一個女人,

    再署名「巫婆」,來代表女巫這個身份,而是加諸一些特徵來形容她們,

    這些特徵存在著與女巫相關的意義,是一群有意義的「符號」,圖畫作家

    就會經常使用這些符號,增加女巫角色立體感,與故事的豐富性。而其研

    究即從女巫的象徵符號以及角色扮演著手,探討圖畫書中的女巫形象- 如:

  • 22

    黑貓、烏鴉是女巫的寵物;蜥蜴、癩蝦蟆、蛇蠍是她們的必備藥物配方;

    黑色尖帽、黑色衣裙是她們一致性的裝扮;最明顯的是,掃把是她們的常

    用飛行工具。因此,看到上述這些符號,就容易連結到「女巫」一詞。

    黃靖芬(2006)的研究中,係以現代幻想小說為主幹,探討在廿世紀過

    渡到廿一世紀的文化轉型期裡,現代作家們隨著時代的轉變,在文本中賦

    予了女巫何等時代之面貌,其研究結果指出現代幻想小說女巫的形象塑造

    取決於作者的意識形態,在其中兩性的關係也隨之變化,以心理學來看,

    女巫在童話中乃是作為內心自我罪惡的化身。

    在張國薇(2007)以紐西蘭作家瑪格麗特‧梅罕(Margaret Mahy)的四部

    青少年小說作品《魔法師的接班人》(The Haunting)、《變身》(The

    Changeover)、The Tricksters 以及 Alchemy為研究之文本,以文本內容中具

    備女巫特質的少女角色為探討重心,其研究卻認為瑪格麗特‧梅罕強調外

    在世界與心靈宇宙相互平衡之重要性,象徵心靈潛力的女巫角色憑藉想像

    力與靈感的施展,促使少女以全新的眼界看待現實世界。

    綜觀上述,無論是象徵女巫的符號,或是因為文字敘述的形象,其原

    始意義都是不祥而陰暗邪惡的,它們成為女巫的代名詞有一定的原因;但

    是,隨著新世紀多元化的溯流深植人們心目中,以及記錄在傳統民間故事

    對女巫邪惡面貌的刻板印象的描繪已經不在,取而代之的是兒童文學作品

    中有著多元的女巫形象。

    二、關於兒童反應的研究

    Johnson(1974)以1692名研究對象進行對於狼的態度進行問卷調查,

    其目的是要確認成人與兒童之間對於狼的態度是否有差異,因此研究者共

    分四個年齡層組別,分別為10歲以下、10至18歲、19至35歲以及35歲以上,

  • 23

    研究後發現年紀是決定態度最重要的因素,尤其10歲以下的兒童對狼有著

    最負面的感覺及態度。

    黃淮麟(2001)研究兒童對兒童圖畫書插畫的喜好發展,無論男女,

    無論任何故事主題,皆明顯偏好卡通風格。在童祈雅(2009)的研究中提到,

    儘管兒童不喜歡故事中的事件,但是具有兒童喜愛元素的作品仍能獲得青

    睞。

    趙金婷(2004)探究幼兒對不同類型繪本故事之口語反應,以兩班五

    到六歲幼兒為研究對象,研究者挑選「傳統童話」、「現代寫實故事」和

    「幻想故事」三種類型的圖畫書共六本,請老師朗讀給幼兒聽,允許幼兒

    自由發言,但老師不主動提出問題。研究發現,幼兒聆聽故事的反應都是

    以「分析」為主,一半以上的反應都與建構文章的意義有關,幼兒聆聽故

    事的主要目的是理解故事內容,顯示幼兒似乎特別關心故事中人物情節的

    發展。幼兒在聆聽「幻想故事」時,較其他兩類故事產生較多的分析式反

    應,特別是有關情節發展方面的反應。「傳統故事」的文本交織反應顯著

    多於其他兩類,多半在比較記憶中的故事和所聆聽故事的差異,這也顯示

    幼兒對於同一個故事有主動比對不同文本的能力。

    根據前人的研究結果和經驗,為配合本研究目的,本研究將聚焦於幼

    兒對巫婆這個角色的反應,故研究者挑選巫婆角色之相關圖畫書,進行分

    析幼兒對巫婆的看法,並探討故事情節的不同,和不同的插圖風格是否會

    影響或改變幼兒對巫婆的觀感及了解幼兒對圖畫書的閱讀反應為何。由於

    日常生活上的巫婆角色既定印象,大多數為不友善的,因此,研究者出於

    客觀角度之下,透過一些輔助活動,運用不同的多媒體教材和資源,讓幼

    兒自行解讀對「巫婆」這個角色的認識與了解。

  • 24

  • 2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架構,第二節說明研究對象與研究場域,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工具,第四節為資料整理與分析。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此節說明研究者所進行之研究步驟,如下圖 3-1-1:

    圖 3-1-1 研究步驟

    研究者在進行研究前,先訂定研究主題,隨後便開始致電詢問各園所

    願意參與此研究之意願。參與園所及研究對象確定後,研究者一同與帶班

    老師經過討論後挑選出共 8本與巫婆角色相關之圖畫書進行本研究。

    研究者選定研究工具後進入研究現場,在開始進行研究之前,研究者

    已提早進入班級 2次,每次時間為一至兩個小時,主要目的在於加強與幼

  • 26

    兒們彼此之間的熟悉度,以免幼兒對研究者感到很陌生,而影響後續研究

    觀察之結果。研究進行方式依序為進班說故事、幼兒團體討論,之後便以

    個別訪談或活動教案中進行個別訪談兩種方式進行。活動進行皆以錄音、

    錄影的方式,記錄對全班幼兒講述故事的過程以及觀察幼兒聆聽故事時的

    反應,共計 4週 8次,5個教案活動。每次研究進行流程結束後,研究者會

    以自然的方式與幼兒們對話,從中鼓勵、激勵幼兒們勇於表述自我的想法

    及看法,並蒐集幼兒個別訪談資料,以及後續幼兒相關活動教案的作品,

    流程詳如表 3-1-1:

    表 3-1-1 研究進行流程表

    週 次數 活動時間 活動內容

    1

    1 08:40~09:40 ▲先進行「活動一」,再說故事

    2 15:00~16:00 ▲說故事,再進行「活動二」

    2

    3 10:30~11:30 說故事後進行個別訪談

    4 10:30~11:30 ▲說故事,再進行「活動三」

    3

    5 15:00~16:00 說故事後進行個別訪談

    6 10:30~11:30 ▲說故事,再進行「活動四」

    4

    7 10:30~11:30 說故事後進行個別訪談

    8 10:30~11:30 ▲說故事,再進行「活動五」

    備註:(1)每次活動結束後均進行資料蒐集及整理

    (2)"▲"表示有活動教案

    (3)教案「活動一」~「活動五」請參考附錄四

  • 27

    接著最後,研究者進行整理觀察記錄、訪談記錄、反省日誌以及幼兒

    其他相關的作品資料,將這些資料整理、分類和編碼,歸納研究發現,同

    時與其他相關研究和專家學者的看法加以對照和討論。最後,研究者依據

    分析的資料和研究發現撰寫研究結果,以供幼兒教師、幼兒家長以及未來

    研究者作為參考。

  • 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此小節說明研究對象、環境脈絡與研究場域。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研究對象為台中市某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的白雲班幼兒。帶

    班老師為協助研究者維持上課秩序及教案活動,而白雲班的幼兒皆為研究

    者所觀察及訪談的對象,以下是研究對象的詳細描述。

    (一)混齡班幼兒

    該研究的研究對象為混齡班的幼兒,來自台中市某國民小學附設幼兒

    園的白雲班級,此班級幼兒們皆未接受過任何相關巫婆之課程,包括班導

    師也尚未講述過任何有關巫婆角色之相關故事。因此,研究者向帶班老師

    說明研究內容及過程,並發放家長同意書(附錄一)來徵詢班上幼兒們的

    家長,是否同意參與該研究之意願,以立意取樣的方式,從同意參與研究

    的幼兒中,選取 6位做為個別訪談研究對象。

    白雲班為混齡班級,共有 28位幼兒,4歲至 5歲為 20名,6歲的 8名。

    研究者將班上 6歲的幼兒們擬定為正式訪談對象,然而其中一名為特殊幼

    兒,在研究者與帶班老師討論後,顧及此幼兒語言表達及閱讀能力較弱,

    因此不列入正式訪談之對象;此外,研究者回收家長同意參與此研究的同

    意書中,有一名 6歲之幼兒家長,不願意參與此研究,因此,顧及研究道

    德倫理,也不列入正式訪談之對象。最後,研究者以 6名 6歲之幼兒進行

    正式訪談,其中小淨、小珊、小奇、小君、小香為女生;唯一一名男生為

    柚子。此外,在活動進行時,尚有 20名的幼兒們也會表達自我想法及看法,

    研究者顧及活動時間考量及不想錯過任何幼兒們寶貴的回應之下,將其餘

  • 29

    20名幼兒編碼為團 C01至 C20,作為輔佐資料。

    (二)帶班老師

    白雲班的帶班老師有兩位,分別為太陽老師和月亮老師,兩位老師是

    以幼兒為本位的教學為主。在職責上兩位老師皆須負責幼兒園內的行政工

    作、教學、招生等工作,兩人共同輪流幼兒園的值班及導護工作。太陽老

    師大學就讀保育系,教學經歷至今已有 28年,先後於 2所私立幼兒園服務,

    而後經由教師甄試進入了公立幼兒園服務;月亮老師為大學幼教系畢業,

    畢業後就在現今幼兒園任教 4年。在這次研究中,兩位老師皆會協助研究

    者在進行教學活動時維持教學秩序,且太陽老師會協助研究者記錄幼兒平

    時在教室中,所表現出與研究相關之反應。

    二、環境脈絡與研究場域

    研究者所接洽之合作幼兒園位於台中市區,校外週遭環境皆為大馬路,

    附近多以一般住家居多。國小班級數約 10班,附設幼兒園班級數共為兩個

    班,在研究者與園長多次討論後,便以白雲班的幼兒做為主要研究對象。

    一個班級搭配兩位帶班老師,老師之間相互扶持教學與行政工作。教室中

    共有五個學習角落,分別為圖書角、娃娃角、積木角、美勞角和益智角,

    在老師辦公桌前有擺設一台電子琴,老師會利用電子琴彈奏音樂,讓孩子

    們自動集合至 A區,並保持安靜。教室內的座位區域分為 a、b、c三區,

    孩子們便依組別坐定位子,每組為 6至 8人一組,組別共分為蝴蝶組、蜻

    蜓組、白兔組、青蛙組四組。

    本研究場域,經由兩位老師與研究者討論之下,便以教室內 A區作為

    孩子聆聽故事的區域,以上所述請見圖 3-2-1:

  • 30

    圖 3-2-1 研究場域規劃圖

  • 31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本節將說明此研究所採用之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以下為詳細說明。

    一、質性研究方法

    潘淑滿(2010)指出,質性研究是將邏輯與歸納運用於對社會現象的

    探究過程。通常研究者必須處於自然情境中,透過一種或多種的資料收集

    方式,全面性的去收集相關資料,並深入理解及分析。質性研究所注重的

    是事件、經驗、看法、歷程和影響,並非根據操作定義的變項而發展出最

    後的結果,因此,探討之議題具有開創性的假設或是為了將嶄新的概念進

    行較明確的定義時,質性研究方法更為適合。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幼

    兒閱讀巫婆角色之圖畫書後,其對巫婆的原始印象、觀感及反應為何?因

    此,研究者將以觀察及訪談的方式蒐集資料,描述幼兒的反應狀況。

    (一)觀察法

    潘淑滿(2010)指出,在質性研究中所運用的觀察法,必須是在自然

    情境中進行,而通常都是指「參與觀察法」。參與觀察法之類型亦可區分為

    完全參與者、參與者的觀察、觀察者的參與、完全觀察者及合作伙伴,共

    五種類型(王文科、王智弘,2014)。

    然而,研究者在此次研究中為「參與者的觀察」,意旨研究者同時扮演

    觀察者及參與者的雙重角色,參與幼兒活動兼觀察幼兒行為。由於研究者

    參與活動中,可能會錯失某些觀察機會,因此活動過程以錄音、錄影的方

    式記錄幼兒們的反應,以利後續的記錄整理。

    Bogdan與 Biklen(1982)認為,研究現場記錄內容包括兩種,一種是

    描述性的紀錄,記錄現場所觀察到的人、事、物…等等;第二種是反省日

  • 32

    誌,記錄研究者個人較主觀的想法、推測、情感、問題、預感、印象、偏

    見或承認錯誤,這種反省的目的是研究者的自覺或是察覺自己與現場的關

    係。

    研究者以錄音、錄影的方式記錄幼兒們的反應,並同時將研究者當時

    的心中感受、意見、疑問以及檢討當日過程的缺失或不足之處記錄至反省

    日誌,並作為本研究的輔佐資料。

    (二)訪談法

    訪談(interview)通常是兩個人,有時包括更多人之間有目的的談話。

    主要由研究者作為引導,搜集研究對象的語言資料,藉以瞭解研究對象的

    反應狀況(黃瑞琴,2004)。

    本研究主要的訪談對象為 6名 6歲之幼兒,以半結構式的訪談方法進

    行訪談。研究者先以故事內容作為主要問答,讓全班幼兒們進行大方向的

    討論,促使全班幼兒皆能有參與感,之後再與選出之 6位幼兒進行一對一

    個別訪談。研究者事先擬定訪談大綱,訪談幼兒對故事的閱讀反應,訪談

    過程全程以錄音、錄影的方式記錄。在訪談的過程當中,若研究者的訪談

    時間會影響到帶班老師的教學時間,則以尊重教師的教學為主,並另尋時

    間訪談。

    在訪談幼兒的過程中,研究者以肯定的眼神和語氣鼓勵幼兒發言,讓

    幼兒踴躍表達自己的想法,問題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當幼兒回答離題或

    與圖畫書內容無關時,研究者會設法將談話焦點轉回圖畫書中。研究者面

    對幼兒的口語和非口語的反應,會保持客觀的立場,不給予口語或肢體上

    的批評或暗示,以免影響幼兒原本的反應。訪談過程中,研究者會儘量避

    免引導行為或封閉性的問句,並且確認幼兒所說的內容,以免誤解其想法。

  • 33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的研究工具為圖畫書、圖畫書簡報、訪談大綱、活動教案

    以及研究者本身。

    (一)圖畫書

    研究者蒐集近年來有「巫婆」角色之圖畫書,總計 28本(附錄二),

    並依據研究目的提出 13本後,再由帶班老師親自選出能對此班級之幼兒們,

    有加強行為及人際兩大不足之概念的圖畫書,最後共挑選以下 8本圖畫書

    作為研究工具,《聖塔菲的巫婆》、《巫婆波波的怪病》、《巫婆奶奶》、《巫婆

    與黑貓》、《巫婆的孩子》、《我的媽媽真麻煩》、《芭芭雅嘎奶奶》和《最珍

    貴的寶貝》,其故事內容請參考附錄三。

    本研究藉由這些文本了解幼兒對圖畫書中巫婆角色之印象,以及分析

    接觸這些巫婆角色後,對其巫婆角色反應有何改變。

    (二)圖畫書簡報

    研究者與帶班老師一同挑選出的 8本圖畫書,《聖塔菲的巫婆》、《巫婆

    波波的怪病》、《巫婆奶奶》、《巫婆與黑貓》、《巫婆的孩子》、《我的媽媽真

    麻煩》、《芭芭雅嘎奶奶》和《最珍貴的寶貝》,研究者輔以圖畫書之簡報,

    以方便幼兒們於講故事過程中,容易觀看及閱讀圖畫書中之各頁插圖及文

    字編排。

    (三)訪談大綱

    McConaughy(1982)發現成人與幼兒討論故事的問題分為三類:第一

    類為因果關係推論的層次。有關主要內容的問題,例如:發生什麼事?如

  • 34

    何開始?誰是故事主角?主角做了哪些回應?故事結果為何?第二類為社

    會的推論。有關事件發生原因及故事主角情緒和動機的問題,例如:主角

    為什麼會這麼想?主角想要做什麼?第三類為作者與讀者關係的層次。有

    關讀者的閱讀反應問題,例如:你會像主角一樣嗎?你覺得故事裡的事物

    會發生在真實生活裡嗎?

    研究者根據上述提問的方式,在閱讀圖畫書之後,分析書中巫婆的形

    象和角色定位,並依據作者形塑的巫婆角色所傳遞的概念與整體形象設計

    訪談大綱(附錄四)。

    (四)輔助性活動教案

    研究者以多元智能設計五次輔助性的活動教案(附錄五),其主要目的

    是讓幼兒們對巫婆角色有更深入的探討及想法,因此分別在說故事的前導

    與延伸加入了教案活動,增加幼兒對巫婆的好奇心,以及加深對其圖畫書

    內容的理解與認識。

    (五)研究者

    研究者在質性研究中也是屬於研究工具之一,研究者本身必須具備相

    當的能力。研究者現就讀幼兒教育研究所,高中與大學皆畢業於美術相關

    科系,對於幼兒文學的圖像解讀具備基本的常識和訓練。研究者進入研究

    所後,繼續研修幼兒文學相關課程,並修習質的研究法以及進行幼兒實際

    觀察與訪談經驗。研究者進入研究現場之後,不對施測對象掩飾研究者的

    身份,並以客觀的角度去帶動班級活動。

  • 35

    第四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本節說明研究資料的蒐集與分析,如下:

    一、蒐集的資料

    研究者以觀察記錄、訪談等方式收集研究的相關資料。研究者和幼兒

    互動的過程中,主要收集幼兒當下的口語和非口語反應,也包含延伸的創

    作作品,幼兒對故事的反應可能出現在研究者沒有入班觀察或收集資料的

    時候,因此研究者請帶班老師協助幫忙,如有幼兒在平時提起巫婆相關問

    題或討論,皆填寫於軼事記錄表上,以便協助研究者蒐集更多資料。

    (一)觀察記錄

    本研究的觀察記錄主要是記錄幼兒在聽故事時的反應,在資料蒐集過

    程中,研究者盡可能在說故事結束後於當日內將錄音、錄影內容轉譯成逐

    字稿,以進行資料分析及編碼。研究者每一週安排二次說故事的時間,預

    定每次進行的故事時間為 10至 20分鐘,說故事時間不進行團體討論,但

    幼兒還是可以在故事過程中表達自己當下的感受,故事結束之後將進行團

    體討論,將以全程錄影的方式,詳細記錄幼兒反應及想法。

    以下為進入現場之後,實際說故事時間如表 3-4-1:

  • 36

    表 3-4-1說故事時間表

    週 次數 日期 故事時間 書名 代碼

    1 1 101年 12月 12日 20:05 聖塔菲的巫婆 B1

    2 101年 12月 14日 24:30 巫婆波波的怪病 B2

    2 3 101年 12月 18日 26:17 巫婆奶奶 B3

    4 101年 12月 21日 15:32 巫婆與黑貓 B4

    3 5 101年 12月 25日 23:36 巫婆的孩子 B5

    6 101年 12月 28日 21:18 我的媽媽真麻煩 B6

    4 7 102年 01月 02日 20:51 芭芭雅嘎奶奶 B7

    8 102年 01月 04日 22:40 最珍貴的寶貝 B8

    (二)訪談記錄

    研究者以半結構式的訪談方式進行三大主軸的訪談,如圖 3-4-1,總共

    和幼兒進行八次的訪談。第一次的訪談是了解幼兒對巫婆有哪些印象和認

    知,第二到第七次的訪談主要是依據故事內容訪談幼兒對圖畫書中的巫婆

    角色,有何想法及看法。研究者根據前面七次的訪談內容,在第八次時,

    進行最後一次訪談,主要目的是了解經過前面數次的故事活動,幼兒最後

    對於巫婆角色的觀感為何。此外,研究者於課後會以聊天的方式,詢問幼

    兒們對於圖畫書中的巫婆反應,以補充與佐證幼兒們在訪談中的資料。

    圖 3-4-1 訪談記錄三大主軸分類

  • 37

    (三)反省日誌

    研究者自身為說故事時間的主導者,因此,在每次研究過後,研究者

    自行檢視自己是否以客觀的敘述方式來描述故事內容,反省自己在訪談幼

    兒時,所提問的方式及用詞,檢討自己的研究設計。而在研究過程中,如

    果發現問題時,則會因應措施來做調整。

    (四)其他資料

    在幼兒聽完故事之後,研究者會以繪圖創作的方式,讓幼兒們來呈現

    對故事或是巫婆角色的反應,如故事後的活動教案,這也是研究者資料蒐

    集的範圍。若幼兒在課堂之外的時間有相關之創作,研究者會請帶班老師

    幫忙收集。

    (五)資料類型的編碼

    本研究訪問人數為六人,每個人以化名的方式進行編碼,且於不同日

    期進行研究共為八次,故以該次特定之圖畫書做為討論主題,因此,研究

    者將編碼方式所代表之意義舉例如表 3-4-2:

    表 3-4-2 編碼方式對照表

    編碼方式 內容說明

    ( ) 研究者說明。

    B1 第 1本圖畫書《聖塔菲的巫婆》。

    1011212訪 1-小香 101年 12月 12日第 1次訪問小香。

    1020104訪 8-小香 102年 01月 04日第 8次訪問小香。

    (續下頁)

  • 38

    二、資料的分析

    研究者先以初步整理觀察記錄,包含說故事的錄影資料、訪談錄音資料、

    逐字稿以及其他美術創作資料等。在資料蒐集期間,研究者同時持續的閱

    讀相關資料和文獻,比照文字資料和參考文獻。而在資料整理後,研究者

    將把原始資料重新進行分類,由這些分類概念當中,發展出一個可解釋的、

    有意義的架構,以便進行最後資料分析。

    三、研究信度與效度

    研究者選定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工具,說明資料的整理與資料分

    析之後,此小段為了提升研究的效度與信度,本研究採取下列方式檢核資

    料:

    (一)人員檢核

    1.正式訪談:訪談後於一週內,請帶班老師確認逐字稿之內容正確

    度。

    編碼方式 內容說明

    1011218訪 3-B3小

    101年 12月 18日,第 3次訪談,小香針對第 3本

    圖畫書《巫婆奶奶》的訪談。

    B3-ppt 第 3本圖畫書《巫婆奶奶》的故事簡報。

    C01、C02 ...C20 班上其餘 20位幼兒各自的編碼。

    1011212觀-C15 101年 12月 12日觀察活動進行中的 C15幼兒。

    團 C03 全班進行團體討論時,C03幼兒發表自己的想法。

    觀-團討 B3-ppt 觀察全班進行第 3本圖畫書《巫婆奶奶》簡報時的

    團體問答討論。

  • 39

    2.非正式訪談:當場口頭重複談話對象的論點,確認資料之正確

    性。

    (二)交叉檢證

    1.方法的交叉檢證:採用現場觀察、拍照、錄影、訪談等方式進行

    研究。

    2.資料的交叉檢證:以拍照、錄音、錄影、其他幼兒創意作品等方

    式蒐集資料交叉比對。

    四、研究倫理

    本研究為質性研究,質性研究是需要深入探索被研究者的生活及想法,

    甚至個人資訊也將如實的告知研究者,這種不平等的關係,研究者必須去

    保密及維護被研究者的權利及隱私(潘淑滿,2010)。因此,研究者在進行

    研究前,先向園長說明研究之目的及內容,並詢問該園所是否願意參與該

    研究。在得到許可後,選定之班級導師協助研究者發放家長同意書給幼兒

    們家長簽名,並且利用回函告知研究者是否願意參與該研究。本研究願意

    參與之幼兒們一律以匿名的方式呈現,而研究中所收集的資料全數由研究

    者本人親自管理,以維護受訪者之權利。

  • 40

  • 41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本章將團體問答、活動觀察及個別訪談等資料進行歸類及分析後,共

    分為三節,第一節為幼兒對巫婆的原始印象,第二節為幼兒對巫婆圖畫書

    的反應,第三節為幼兒對巫婆印象的改變。

    第一節 幼兒對巫婆的印象

    此小節,研究者將針對幼兒對於「巫婆」的第一印象及觀感,由圖 4-1-1

    的四大方向分析既定之印象。先進行「巫婆的樣子」的教案活動,讓幼兒

    依據過往的經驗,來繪製自己對於巫婆的看法。在進行活動中,研究者以

    自然提問的方式,走向塗鴉中的幼兒,並進行觀察。

    圖 4-1-1分析既定印象之四大方向

    一、巫婆是男生!是女生!

    在西方國度,巫婆是指會使用巫術、魔法及占星術的女性;在台灣市

    場與巫婆相關之幼兒文學作品上,對此角色給予形容未出嫁的年長女性,

    或是獨居守寡的女性(取自維基百科,2012)。研究者在這次的活動中,藉

    由幼兒自己描繪印象中的巫婆面貌,以自然的方式走向幼兒,詢問畫中的

    巫婆特色及幼兒對巫婆的想法。

  • 42

    小珊所畫的巫婆是全身藍藍的人(圖 4-1-2),研究者說:「你的巫婆是

    哪一個呀?有這麼多個耶。」小珊回答:「全部都是。」但由於畫中所有的

    人看似相似,因此研究者問:「你的巫婆是男生還是女生呢?我分不出來耶

    ~。」此時,小珊很訝異的回答說:「男生啊!他們沒有長長的頭髮啊!」

    此時,研究者反應:「所以你的巫婆們是男生呀!」小珊肯定的點點頭。

    圖 4-1-2 小珊初次畫巫婆

    小淨畫中選用鮮艷的粉紅、淺藍、紅色以及寶藍色作畫(圖 4-1-3),

    研究者詢問哪位才是巫婆時,小淨說:「全都是...都是巫婆雙胞胎。」研究

    者問:「為什麼你會覺得巫婆是雙胞胎呢?」小淨想了一下,才回答:「他

    們是姊妹,都會互相穿一樣的裙子。」

    圖 4-1-3 小淨初次畫巫婆

  • 43

    小君畫的巫婆色彩非常豐富(圖 4-1-4),研究者詢問之下,發現小君

    在電視上看過巫婆騎掃把,所以她也送她畫中的巫婆一支掃把。由於研究

    者發現畫中的巫婆沒有頭髮,因此問小君「你的巫婆是男生還是女生?」

    小君想了很久保持沉默不發一語,而研究者先轉移詢問其他問題後,再次

    詢問巫婆性別的問題,小君很小聲且沒自信的回答說:「不知道...。」在研

    究者引導之下,小君說:「因為他會變來變去,我也搞...搞不知道了呀!」

    圖 4-1-4 小君初次畫巫婆

    一般我們在童話故事裡聽聞到的女巫,通常都是指擁有魔法的女性,

    這個名詞源自於英語的 Witch,Witch是沒有性別之分的,雖然在華文世界

    裡,Witch普遍被翻譯成「女巫」,但正確的來說,Witch應該只能翻譯成「巫」

    或「巫師」,其中包含了女巫和男巫,不過他們多半都是女性(凱特琳、艾

    米,2006:54-55)。

    在一邊描繪巫婆的樣子,一邊進行訪談中,研究者發現,幼兒於自己

    畫中巫婆的性別,都各自有所看法,他們對於「巫婆」這個角色的性別,

    小珊認為巫婆是男生;小淨認為巫婆是雙胞胎姊妹,因此認定為女生;最

    後,在小君的想法中發現,巫婆沒有一定的性別,因為他會不斷的變來變

    去。因此,「巫婆」角色的性別,在幼兒們的解讀之下,是沒有一定性別的。

  • 44

    二、巫婆是誰?

    在研究者尚未進行講述任何有關巫婆的故事前,幼兒在描繪自己想像

    中的巫婆時,發生了不會畫的巫婆、不知道他長什麼樣子、是媽媽還是奶

    奶的看法,以下是幼兒這樣說的:

    研究者:巫婆的家喔!那...耶??那巫婆人勒?

    小 香:在旁邊。

    研究者:喔!妳還沒畫喔!好~那等妳畫完,老師再過來問你,

    好不好?

    小 香:可是...可是我不知道巫婆長什麼樣子啊!

    研究者:咦!你有看過巫婆嗎?

    小 香:有。

    研究者:那你怎麼不會畫呢?

    小 香:可...可是都長的不一樣。

    研究者:喔~沒關係呀!妳就想像一下,之前你看到的巫婆,哪

    個才是你自己也認為他就是巫婆的,你就把他的樣子畫

    出來啊。

    小 香:(小香皺眉頭,像是在想一樣。)

    研究者:像是臉如果是圓圓胖胖的,你就畫圓圓的臉呀;如果是

    長長的臉,你就畫長一點的臉,那你覺得他會長得什麼

    樣子勒?

    (1011212 訪 1-小香)

    小香認為巫婆的面貌在許多地方都長的不相同,因此無法決定巫婆的

    樣子,但在研究者給予小香引導後,最後塗鴉呈現的巫婆以穿著裙子,戴

    著尖尖的帽子,有著溫柔的笑容為她所認為的巫婆樣貌(圖 4-1-5)。

  • 45

    圖 4-1-5 小香初次畫巫婆

    其餘班上部分幼兒也有類似相同的問題,各別回應如下:

    「我不會畫,因為我不知...不知道他長什麼樣子。」(1011212 觀

    -C15)

    「我不知道她長什麼樣子。」(1011212 觀-C06)

    「這是媽媽,旁邊是我弟弟。」(1011212 觀-C13)

    「是奶奶。」(1011212 觀-C08)

    研究者在與 C15進行對話時,發現他不知道巫婆是誰,也不知道巫婆

    的樣貌是長什麼樣子的,因此,最後他的塗鴉中,並沒有巫婆這個角色(圖

    4-1-6);C06知道巫婆會使用魔法,也有戴帽子,甚至很肯定和研究者說「他

    會騎掃把!」,但是在於巫婆的面貌上,C06不知道她長的什麼樣子,最後

    他的塗鴉中,也並沒有繪製巫婆此角色(圖 4-1-7);在 C13 對巫婆的看法,

    她認為她的媽媽就是巫婆,會戴尖尖的帽子,並和研究者說,他的媽媽也

    像巫婆一樣會變魔術,所以在她的塗鴉中,會有一條紅色的魔法線,帶著

    弟弟、妹妹和她一起玩(圖 4-1-8);而 C08認為巫婆是老老的,所以她是奶

    奶(圖 4-1-9)。傳統古典童話書中,「巫婆」這個角色是眾所皆知的反派角

    色,她使閱讀者感到恐懼、邪惡,讓人有無法接近的複雜心理,但現今幼

    兒們對於「巫婆」角色,並非像以往一樣,聽到巫婆就躲起來,聽到巫婆

  • 46

    就會害怕,反而對於巫婆的出現,有種觀望並且想要去認識、了解。

    圖 4-1-6 C15初次畫巫婆 圖 4-1-7 C06初次畫巫婆

    圖 4-1-8 C13初次畫巫婆 圖 4-1-9 C08初次畫巫婆

    三、巫婆身上的東西

    「她有紅色的帽子,還有一個會飛的掃把,還有一本魔法書。」

    (1011212 訪 1-柚子)

    「她的衣服是彩色的,還有戴著尖尖的帽子。」(1011212 訪 1-小君)

    「巫婆穿裙子。」(1011212 觀-C10)

    「她有兩支魔法棒,還有帽子,也有掃把。」(1011212 觀-C06)

    「她戴尖尖的帽子!」(1011212 觀-C13)

    經典童話書中,多以文字為主,但在有限的插圖中,亦出現一些符號

    作為巫婆的代表,如:黑貓,意旨黑暗與死亡;蝙蝠,意旨不潔與邪惡。

    這些符號大多代表不祥之意(羅婷以,2001b)。而在歷史足跡上,不少被

  • 47

    指控為「巫婆」的女人,她們會使用魔法、會騎掃把、參加巫魔會等。這

    些特徵,使得故事添加許多可看性及精彩度,也讓讀者們得以從中體會「巫

    婆」角色的邪惡氣息。在研究者詢問眾多幼兒後,大多數的幼兒認為,巫

    婆身上會有戴尖尖的帽子,有一支會飛的掃把,還有魔法棒,這三項法寶

    為大多數幼兒認為巫婆身上必須要有的裝備,至於在寵物方面,並沒有任

    何幼兒表示,巫婆會養寵物,或是巫婆身邊還有其他有生命的個體存在。

    四、壞巫婆?好巫婆?

    研究者在初次活動中,針對巫婆是好人還是壞人進行訪談,以二選一

    封閉式問題讓受訪的幼兒回答,幼兒個別是這樣說的:

    「她會把人變...變不知道,生氣會把你抓起來喔!」(1011212 訪 1-

    柚子)

    「嗯...巫婆的手指頭...她就覺得...人家會感覺她很可怕,所以她的指

    甲會尖尖的。」(1011212 訪 1-小奇)

    「她有魔法耶~不可以讓她生氣,生氣她...她就用魔法變...變...就變

    不回來了!」(1011212 訪 1-小珊)

    柚子認為巫婆的魔法,會把人變成其他東西,並提醒研究者不可以惹

    他生氣,會被巫婆給抓起來(圖 4-1-10);小奇在說明巫婆是好人壞人時,

    語氣很慎重的與研究者說,巫婆手指頭是尖銳的,所以讓人感覺她很可怕。

    研究者繼續問到「那你會怕嗎?」,小奇馬上點頭表示會害怕(圖 4-1-11);

    小珊認為巫婆有魔法,讓她生氣後,會變不回自己的樣子。眾人對巫婆的

    認識,大多認為巫婆擁有神奇的法術,她可以靈活的運用於生活大小事,

    解決一般常人無法解決的事情,而現今這股神祕的特殊能力,也讓幼兒們

  • 48

    產生好奇及畏懼的心理;在巫婆肢體特徵上,依據幼兒平時閱讀或所看到

    的圖像、影像等經驗,給予直覺性的連結,像尖尖的,意味著會有危險,

    不可以靠近。這些傳統思維,讓巫婆這角色在現今兒童文學上依舊有相當

    的的地位。因此,幼兒們對其特徵和特質,也給予巫婆角色「壞人」的稱

    號。

    圖 4-1-10 柚子初次畫巫婆 圖 4-1-11 小奇初次畫巫婆

    「因為他們都會穿很漂亮的衣服」(1011212 訪 1-小淨)

    「她會用掃把帶我出去玩」(1011212 訪 1-小君)

    小淨認為巫婆都穿很漂亮的衣服,並且都有姊妹相伴;小君認為巫婆

    會用她那神奇的掃把,帶著她出去玩,還可以飛到天空上,因此,她覺的

    巫婆是好人。幼兒對事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