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80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http://www.ailing.cc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與養生治病> 第一部分 1 節:引言(1) 引言 兵法與養生的淵源 公元 18 世紀中葉的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名醫徐大椿。他原名大業,字靈 胎,江蘇吳江人,曾任太醫。一生著述宏豐,有《經釋》、《類方》、《慎疾芻言》 等,後人評論其書「推闡主治之義,於諸家中最有啟發之功」。值得一提的是他 的論醫之書《醫學源流論》,其中辟有專章《用藥如用兵論》。他在全面、準確地 闡述用藥如用兵的醫理之後,明確地指出:「《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 徐大椿憑借自己深厚的醫學功底,敏銳地審視兵學與醫學、兵道與醫道的相 互關係,得出了極富啟發意義的結論,這在中國古代醫學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學 術價值。 不過,把兵學同醫學聯繫起來在理論上闡述,在臨床上實踐,徐大椿並非第 一人。 被尊為醫經的《黃帝內經?靈樞?逆順》中就談到醫學與兵法的關係,其文曰 「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以與「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 渾渾之脈」相對應。饒有意味的是,《黃帝內經》還用冷兵器的「五兵」(弓矢、 戟、矛、戈、殳)類比針法:「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陣於中野者,此非一 日之謀也;能使民令行禁止,士卒無自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 (《靈樞?玉版》) 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進一步從醫家的行為心理上做了深刻的理論闡 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舊唐書?孫思邈傳》)「膽大心小, 智圓行方」這八個字高度概括了作為一個醫生也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和行為準 則。孫思邈在對這八字原則進行分析時指出,醫生臨病與軍人臨戰一樣,在不明 敵情時要周密偵察,慎重判斷,做到「知彼知己」,這種謹慎就是「心小」。一旦 掌握敵情,勝券在握,就要果斷決策,大膽用兵,這種果斷就是「膽大」。孫思 邈用《詩經》形容這種果斷:「『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謂大膽也。」

Upload: others

Post on 31-Dec-2019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http://www.ailing.cc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與養生治病>

第一部分 第 1 節:引言(1)

引言

兵法與養生的淵源

公元 18 世紀中葉的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名醫徐大椿。他原名大業,字靈

胎,江蘇吳江人,曾任太醫。一生著述宏豐,有《經釋》、《類方》、《慎疾芻言》

等,後人評論其書「推闡主治之義,於諸家中最有啟發之功」。值得一提的是他

的論醫之書《醫學源流論》,其中辟有專章《用藥如用兵論》。他在全面、準確地

闡述用藥如用兵的醫理之後,明確地指出:「《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

徐大椿憑借自己深厚的醫學功底,敏銳地審視兵學與醫學、兵道與醫道的相

互關係,得出了極富啟發意義的結論,這在中國古代醫學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學

術價值。

不過,把兵學同醫學聯繫起來在理論上闡述,在臨床上實踐,徐大椿並非第

一人。

被尊為醫經的《黃帝內經?靈樞?逆順》中就談到醫學與兵法的關係,其文曰

「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以與「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

渾渾之脈」相對應。饒有意味的是,《黃帝內經》還用冷兵器的「五兵」(弓矢、

戟、矛、戈、殳)類比針法:「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陣於中野者,此非一

日之謀也;能使民令行禁止,士卒無自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

(《靈樞?玉版》)

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進一步從醫家的行為心理上做了深刻的理論闡

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舊唐書?孫思邈傳》)「膽大心小,

智圓行方」這八個字高度概括了作為一個醫生也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和行為準

則。孫思邈在對這八字原則進行分析時指出,醫生臨病與軍人臨戰一樣,在不明

敵情時要周密偵察,慎重判斷,做到「知彼知己」,這種謹慎就是「心小」。一旦

掌握敵情,勝券在握,就要果斷決策,大膽用兵,這種果斷就是「膽大」。孫思

邈用《詩經》形容這種果斷:「『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謂大膽也。」

Page 2: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軍人為衛國保民而打仗,醫生為救死扶傷而治病,這種品德就是「行方」。用兵

要因敵制勝,戰術多變;用藥要「知常知變,能神能明,如是者謂之智圓」(李

中梓《醫宗必讀》)。

以兵學喻醫學,在中國古代並不只有上述幾個例子,自先秦至明清,有類似

理論的醫家不在少數,可以說它是古代醫家們的一種共識。

說了這麼多,可能有人會問:那用兵和治病相通的地方到底在什麼地方呢?

毋庸置疑,只有對這個問題做出正確的回答,才能證明兵學用於醫學不是牽強附

會。

首先,從倫理道德方面看,中醫的醫學倫理觀一貫推崇「良醫」(既有良好

的醫德,又有良好的醫術),認為醫學是仁學,醫術是仁術。東漢名醫張仲景主

張醫生應「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這種中國醫學史上倡導的「蒼

生大醫」與中國古代兵家的主張是相通的,相融的。與行醫要有仁人之心一樣,

中國兵家在對待戰爭的態度上也歷來主張應「誅暴亂,禁不義」(《尉繚子?武

議》)。因此,《孫子兵法》要求將帥必須做到「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人是保,

而利合於主」,「仁德」便成為將帥修養的核心。

第一部分 第 2 節:引言(2)

其次,從方法論上看,中國醫學與中國兵學一樣,形成了完備而嚴密的理論

體系,都貫穿著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具體地說,表現為「天人合一」的中醫

學理論。例如,春秋時良醫醫和指出:天有「六氣」,「陰、陽、風、雨、晦、明

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災,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

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左傳?昭公元年》)。

意思是說,陰、晴、風、雨、夜、晝,分為四段時間,五種音調。過頭了,不協

調就會招災惹禍。陰過頭了是寒病,陽過頭了是熱病,風過頭了是手腳病,雨過

頭了是腹病,夜裡沒有節制是迷亂病,白天沒有節制是心病。辨證施治是中醫著

名的診斷治療方法。從哲學上說,它是一種樸素的系統的思維方法。

中醫把天地人視為一個大系統,「人」又分為五髒六腑、十二經脈各子系統。通

過望、聞、問、切,對各個系統進行綜合分析之後,對症下藥。藥分君臣佐使,

最後達到治病求本,標本兼治,扶正祛邪,治病救人的目的。

古代兵法也是使用這種系統分析的方法。比如說,關於戰爭全局的戰略問

題,《孫子兵法》講求「道、天、地、將、法」之類「五事七計」,對戰爭各方面

Page 3: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進行總體把握,系統分析;關於行軍佈陣之類戰術問題,兵家也無不講求天、地、

人的相互關聯,各種條件在戰爭運動過程中的有序變化,奇正相生,相反相成,

最後達到因敵制勝的目的。

應當看到,樸素的系統論不僅是中醫學、傳統兵學的精髓,也是整個中國學

術思想的精髓,它是迥別於西方哲學的。瑞典系統論專家普裡高津曾經指出:「中

國的傳統學術思想是著重於研究整體性和自發性,研究協調和協合。」他的看法

是非常中肯的。

再次,從指導思想上看,醫學與兵學更是有著許多共同點。

一是防病如防敵。對於疾病,醫家主張「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良醫者,

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只有那些能預防或減少疾病發生的醫生,才能稱得上

是良醫。對於敵人,兵家主張,「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天下雖安,忘戰

必危」(《司馬法?仁本》),「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

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孫子兵法、九變》),平時就要有備無患,「立於不敗

之地」。這樣的將帥也才能被稱為良將。良醫本著治病如治寇的負責精神,因而

能夠高度重視對疾病的預防,做到防微杜漸,加強防範。

二是擇醫如用將。南齊褚澄說得好:「知其才智,以軍付之,用將之道也;

知其方技,以生付之,用醫之道也。」(《褚氏遺書》)打仗要委派良將指揮,治

病要選求良醫診治,道理是相通的。中國古代所謂良將必須「智信仁勇嚴」五德

兼備,也就是說,必須德才兼備,智勇雙全。只有將才而無武德的將領只能稱為

「名將」而不能稱為「良將」。

同樣,只有醫術而乏醫德的醫生只能稱為「名醫」而不能稱為「良醫」。「良醫」

必須做到「性存溫雅,志必謙恭,動須禮節,舉乃和柔,無自妄尊,不可矯飾。

廣收方論,博通義理,明運氣,曉陰陽,善診切,精察視,辨真偽,分寒熱,審

標本,識輕重」(《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如能選擇這樣優秀的醫生治病,何病不

克,何疾不愈?

第一部分 第 3 節:引言(3)

三是用藥如用兵。兵凶戰危,是一種關乎國家軍民生死存亡的暴力行為。古

代的醫家看到,「藥性剛烈,猶若御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千金要方?食治》)!

這是從「兵」與「藥」的特性上說明二者具有「剛烈」的共同特點,因此用藥要

慎之又慎。

古人還從用藥之法「貴乎明變」著眼,看到靈活多變的共同點。徐春甫《古

Page 4: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今醫統》指出:「治病猶對壘。攻守奇正,量敵而應者,將之良;針灸用藥,因

病而施治者,醫之良也。」這是醫家以用兵來比喻用藥。《白豪子兵》指出:「良

將用兵,若良醫療病,病萬變藥亦萬變。」這是兵家以用藥來比喻用兵。顯而易

見,「兵」與「醫」即使不像徐大椿所認為的同源,但也的確是相通相用的。

以上擇其要者,略舉數端,旨在說明把兵學原理移植到醫學之中,特別是中

醫學之中,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可以啟發人們的意智,開闊人們的視野。

宋朝哲學家程頤說得好:「天下之理一也,途雖殊而其歸則同,慮雖百而其致則

一。雖物有萬殊,事有萬變,統之以一,則無能違也。」(《伊川易傳》卷三)他

說的用來統率萬事萬物的「一」,就是哲學。

具體地說,就是思維方法。掌握了這種思維方法,就能架起溝通兵學與醫學的橋

樑。這座橋梁,在中國古人的辭典中稱為「悟」。對此,明朝著名學者黃宗羲曾

說過一段非常透闢的話:「為學為教,捨自得別無他路。欲自得,捨悟別無他路。」

(《明儒學案》卷二十六)鑽研任何一門學問,關鍵要自己確有心得,確實掌握

要領,得其精要。之所以能夠「自得」,關鍵又在於「悟」。所謂悟,就在於通過

正確的學習,切實的深造,在具有豐富經驗和深厚學術功底的基礎上,觸類旁通,

默識心悟,開啟新的學術天地。不難設想,倘有精通醫學與兵學者,在這個領域

深入開掘,未嘗不可以創造醫學理論的新思維。

目錄

第一章醫德如將德/1

劉邦說:「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史記?高祖本紀》)打仗要選將,是因

為戰場之上有良將,也有庸將。秦趙長平之戰中,因為趙王選將不當,任用了只

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趙軍慘敗長平,險些亡國。

同此道理,擇醫之所以重要,也因為現實生活中有良醫與庸醫的存在。明朝

顧炎武說:「古之時,庸醫殺人。今之時,庸醫不殺人,亦不活人。使人在不死

不活之間,其病日深而卒至於死。」(《日知錄》)

1.天地之間,莫貴於人/2

資料鏈接:醫德比醫術更重要/4

2.禁祥去疑,信醫不信巫/5

Page 5: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資料鏈接:醫療科學與巫術迷信/7

第一部分 第 4 節:引言(4)

3.戰必選將,疾當擇醫/8

資料鏈接:「庸醫」/10

4.官兵一體,醫患同心/11

資料鏈接:醫患同心,其利斷金/12

第二章防病如防敵/15

預防疾病如同預防戰爭一樣,要居安思危。成書於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

明確寫道: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疾病預防就像戰備國防一樣,必須防重

於治,要以預防為主

1.防於未亂,治於未病/16

資料鏈接:疾病防治和中醫養生/20

2.兵家重防微,醫家重杜漸/21

資料鏈接:上醫治未病/23

3.守我巖疆,先安未病/24

資料鏈接:在未病時防病的養生思想/26

第三章養生如養軍/31

《孫子兵法》在論述安營紮寨應當利用「地利」的原則時指出:「凡軍好高

Page 6: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對照中國歷代環境

養生理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一主張不僅僅明確了駐軍的基本要求,而且概

括了環境養生的主要原則,即使在今天,現代養生學對於居處環境也不外乎這些

基本要求。

1.兵家尚武德,修身重養性/32

資料鏈接:養生莫若養性/34

2.地勢兵之助,地利人增壽/34

資料鏈接:養生與環境/37

3.兵非多益,食非過益/38

資料鏈接:諺語記在心,飲食好養生/41

4.養兵莫貴於習練,養生莫善於習動/42

資料鏈接:運動養生法/44

5.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勞逸適度為養生之寶/47

資料鏈接:勞逸結合養生箴言/50

6.怒而興師必敗,慍而處世戕身/54

資料鏈接:養生與養性/57

7.心靜利於制勝,情怡益於永年/58

資料鏈接:養生根本在於謀心/60

8.養兵須作息有序,養生當起居有常/61

資料鏈接:生活起居的最佳時間/64

9.利勝者辱,過養則病/66

Page 7: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資料鏈接:養生適度謠/68

10.欲不可絕,欲不可縱/68

資料鏈接:古代房事保健食補譜/72

11.治軍要激勵士氣,養生要勤練氣功/74

資料鏈接:孫思邈的氣功養生/76

12.治齒如治軍,治目如治民/79

資料鏈接:叩齒保健的具體方法/80

第四章治病如治寇/83

張景岳說:「治病如治寇,知寇之所在,精兵攻之,兵不血刃矣。」自古知

兵非好戰。

「兵不血刃」是古代兵家追求的最高目標,孫子最著名的觀點就是「百戰百勝,

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張景岳以此比喻治病,實在是

妙不可言。它既明確了中醫治病的最高標準,又道出了中醫治病的顯著特點。

第一部分 第 5 節:引言(5)

1.相敵以達變,四診以察因/84

資料鏈接:健康自測十項指標/88

2.運籌以決勝,辨證而施治/89

資料鏈接:洪昭光教授談辨證養生/92

3.勝敵在得法,治病如治寇/93

資料鏈接:去病延壽六字訣/96

Page 8: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4.擒賊擒王,治病治根/97

資料鏈接:關於防病治病的詩文名句/99

5.老敵之師,扶正祛邪/100

資料鏈接:扶正祛邪療法臨床運用/102

6.斷敵要道,阻隔病源/103

資料鏈接:關於疾病、治病的諺語/105

7.焚敵資糧,斷除病源/107

資料鏈接:讀書也可治病養生/109

8.斷敵內應,標本兼治/110

資料鏈接:「治標」與「治本」中的「標」與「本」/112

9.地有六形,醫有六經/113

資料鏈接:六經與兵法/114

10.以寡勝眾,同病異治/115

資料鏈接:兵法與醫理/117

11.搗敵中堅,異病同治/118

資料鏈接:中醫辨證法用藥原則/120

12.無擊堂堂之陣,無刺熇熇之熱/121

資料鏈接:中醫三因制宜治療方法/122

13.推波助瀾,因勢利導/124

Page 9: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資料鏈接:營衛循環與圓道/126

14.權衡得失,和解為宜/126

資料鏈接:小柴胡湯做法及功效(達表和裡、升清降濁法)/128

第五章治心如用謀/131

《軍志》中曾有「先人有奪人之心」的名言,認為先發制人者應當首先打擊

敵人的軍心士氣,因為心具有主宰人的精神和意識的作用。此理同樣可以運用到

在醫學養生中去。所不同的是,兵家攻心,旨在擾亂敵人的正常心理狀態;醫家

攻心,重在恢復患者的正常心理狀態。

1.攻敵先攻心,治病先治心/132

資料鏈接:養身莫貴於養心/134

2.抑情制怒,以情制情/135

資料鏈接:及時「制怒」,防止肝氣上逆/137

3.乖其所之,移情易性/138

資料鏈接:調神養生/141

4.兵不厭詐,疑病疑治/143

資料鏈接:疑病症治療原則/145

5.氣失則師散,神衰則體病/146

資料鏈接:精神的力量/148

第六章用藥如用兵/155

明代醫學家徐春甫曾說:「治病猶對壘。攻守奇正,量敵而應者,將之良;

針灸用藥,因病而施治者,醫之良也。」意思是治病與對壘都必須根據情況而靈

活變換對策。他所說的「攻守奇正」,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作戰方法。《孫子兵

Page 10: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法》有句名言:「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意思是,作戰對壘,通常的打法

應當是用主要兵力打敵正面,用次要兵力打敵翼側。徐春甫把這一兵法原則應用

到醫療上來,認為「針灸用藥,因病而施治」,正同「量敵而應」、因情用兵是一

個道理。

第一部分 第 6 節:引言(6)

1.排兵佈陣,用藥組方/156

資料鏈接:藥物養生/159

2.正合奇勝巧應變,君臣佐使須分明/161

資料鏈接:讀《孫子兵法》,說用藥如兵/163

3.用鄉導得地利,依歸經利藥效/164

資料鏈接:經絡養生/167

4.用兵宜慎,服藥戒躁/168

資料鏈接:吃藥特別注意事項/171

5.先伐謀後伐兵,先食療後藥療/173

資料鏈接:世界流行的食療九法/177

閱讀鏈接淺釋陰陽、五行、邪正、虛實/185

儘管世界有無窮無盡的奧妙,但都是從陰陽演化出來的。因此,診斷和治療

疾病,就必須從陰陽這個根本問題上著眼。

進而言之,包括行軍安營、排兵佈陣在內的一切行為,當然也必須根據陰陽

行事,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1.淺釋陰陽/187

2.淺析五行/190

Page 11: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3.簡釋邪正/193

4.簡析虛實/195

第一部分 第 7 節: 醫德如將德 (1)

第一章醫德如將德

1.天地之間,莫貴於人

《孫臏兵法?月戰》一文寫道:「天地之間,莫貴於人。」不得不戰才去作戰,

講的是中國古代軍事家珍惜人的生命。《黃帝內經?素問》一篇講道:「天覆地載,

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應該「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講的是古代醫家

對人類生命的珍愛。為了人類健康長命,還是在蠻荒時代,中國就有中醫始祖神

農嘗百草、救人生命的動人故事。

據說,當時自然災害氾濫,人們「一日而遇七十毒」,疾病遍地流傳,致使

民不聊生。

有位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探究保護生命的方法和規律。後來,

軒轅氏(黃帝),在發明文字、舟車、音律、算數、養蠶的同時,對醫學作出了

重要的貢獻。黃帝有兩個醫臣,一個是岐伯,一個是雷公。岐伯善於經方治病,

雷公長於針灸祛疾。他們君臣三人經常在一起深入研究人與天地萬物的關係,考

察五氣變化的規律,分析陰陽轉化的特點,洞悉人類生老病死的過程,探尋治病

祛疾的藥物和方法,然後以君臣問答的方式寫出醫學巨著——這就是中外聞名的

典籍《黃帝內經》。

中國醫學的始祖自然當首推神農、軒轅等。中醫學自從它產生之日起,就融

合了貴人賤物的思想傳統,是以治病救人為宗旨的仁術。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

金要方》一書的序言中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為

了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他又從醫德的角度提出了三條具體原則:

一、治病必須具備仁愛之心,淡泊名利。凡行醫者必須像古代良醫那樣,潛

心研究醫術,消除任何物質慾望和名利奢求,懷藏大慈惻隱之心,以救死扶傷為

神聖職責,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去解救病人的危急。決不能憑著一技之長,醉

心於索取錢財。

二、治病不分親疏貴賤,一視同仁。如果有患者前來求治,不論貴賤貧富、

Page 12: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長幼妍媸、恩怨親疏、華夷愚智,都應像親人一樣熱情對待,誠心救治。決不能

嫌貧愛富,偏心偏向。

三、治病應不辭艱辛,急病人之所急。救死扶傷過程中,不能瞻前顧後,過

多考慮自己的名利得失。應當將患者的疾苦當作自己的疾苦,不論道路險惡,不

分晝夜寒暑,不管飢渴疲勞,一心赴救,決不能拖延慢待,敷衍了事。

孫思邈認為,一個醫師只有從這三個方面嚴於律己,才可能成為真正以人為

貴的蒼生大醫。反之,則是人類的巨賊。

這些原則既是對前人思想的概括,又是對歷代良醫經驗的總結。中國歷史上

著名的良醫莫不如此,流傳至今的關於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就頗有代表性。

三國時期,江西廬山隱居著一位名叫董奉的醫生。他對求治的患者,不論疾

病輕重,從不拒絕,並且在醫治過程中不取分文,但對病癒後前來酬謝的人卻有

一個特殊的要求。那就是根據來者原來病情的輕重,讓他們分別在自己的房前屋

後種植數目不等的杏樹。病輕的人種一株,病重的人種五株。數年之後,董奉隱

居之處竟然杏樹成林,鬱鬱蔥蔥。早春時節,杏花盛開,春色滿園。初夏之際,

杏黃大熟,碩果纍纍,清香撲鼻。每當杏熟時,他在林中的穀倉裡設一器具,張

榜通告過往行人,有欲買杏者,可按規定,一器谷換一器杏,自行取去,不必通

報。對於所換得的糧食,董奉不是用來發財致富,而是除留下自己的口糧外,絕

大部分用於接濟貧困孤寡和無依無靠的老人,以及行旅不逮之人。

董奉這種以人為貴、治病救人的生動事跡,為人們交口稱道。隨著董奉美名

的傳揚,杏林的佳話不脛而走,遍及天下。「杏林春暖」、「譽滿杏林」、「杏林春

滿」、「杏林望重」等等,成為古今病家藉以表達對醫家感激和尊敬之情的共同語

言。古今許多醫家則以「杏林」自勵,以致出現過一些以杏林命名的醫院、藥房

和醫學團體,諸如杏林醫院、杏林堂、杏林學社等等。

從「嘗百草」到「杏林春暖」,再到當代盛讚的「白求恩精神」,這其中雖然

間隔著千百萬年,但是「天地之間,莫貴於人」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這是中國

醫學始終一貫的宗旨,也是中國歷代良醫奉行不悖的最高道德準則。

◎醫德比醫術更重要

古語有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醫生自古就是一項極為崇高的職

業,今人更稱其為「白衣天使」。但是,因為經濟利益的衝擊,醫德已經逐漸不

為「天使」們所重視,救死扶傷的「天使」變成謀財害命的「惡魔」這樣的事屢

Page 13: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見不鮮。所以說,當今為醫之要不僅在其醫術高超,更在乎醫德高尚也。因為對

於少數無德之徒,其醫術愈高,害人也愈深,病人遇見他,說其是身披白衣的惡

狼,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第一部分 第 8 節: 醫德如將德 (2)

有人說,醫德缺失的根源依然乃錢字當頭,若要名醫高手執刀,先得「紅包」

開路;醫生為撈得暗中回扣,不問病人病情,只管以大處方侍候……醫界惡習,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著實是令病人談醫而色變!

2.禁祥去疑,信醫不信巫

遠古時代,懾於自然力的威脅,先民們被神秘恐懼籠罩著,幾乎是一個巫術

的世界。無論是戰爭,是人事,還是生活,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無不蒙上巫術的陰

影。

但是,在軍事領域裡,荒誕不經的符咒逐漸被人們識破。兵學家孫武從無數

歷史事實中清楚地看到,戰爭是力量的拚搏,智慧的較量,最終的勝負取決於人

的智慧和力量,而不是取決於神的護祐,提出了「禁祥去疑」的主張。

「祥」是古代禍福吉凶預兆的通稱。「禁祥」,即不得以占卜問筮等各種迷信

活動疑惑人心。而且,他還要求將帥偵察敵情時,「不可取於鬼神,不可像於事,

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應取於那些瞭解敵情的人,因為戰爭的勝負關係著國

家的安危和軍民的生死。

同樣,醫學關係到人們的健康與生死,在醫學產生與發展之初,排除迷信觀

念顯得尤為重要。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中國第一部醫學典籍《黃帝內經》這樣寫

道:「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至德,就是

指醫學理論;至巧,是言針刺、砭石等治療疾病的技術與措施。「不可與言」,表

明醫學科學與迷信鬼神的觀念不可同日而語,勢不兩立。

戰國時名醫扁鵲,「勃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史記?扁鵲倉公列

傳》)。他醫術高明,專心致力於為群眾治療疾病,從不計較名利地位,聲名遠播。

漢代歷史學家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特為他立傳。因此,扁鵲是我國正史中

第一位有傳的醫學家。他曾提出「六不治」的原則,其中明確宣稱「信巫不信醫

不治」,這對當時的有神論是一個有力的挑戰。

《史記?扁鵲?倉公》中記載著一則頗為有趣的故事。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聽

Page 14: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說虢國太子病死已有半日,大臣們別無他法,只是祈禱,請求神仙讓太子轉世回

生。扁鵲即往王宮探視。在問明發病情況後,扁鵲說他能讓太子起死回生。一個

名叫中庶子的大臣對扁鵲說,「我聽說古時為醫的俞跗,能按治腦髓,持取膏肓,

令死人復為生人,你難道有他那樣的技法嗎?」扁鵲回答說:「……子以吾為不

誠,試入診太子,當聞其耳鳴而鼻張,循其兩股以至於陰,當尚溫也。」中庶子

聞言入稟國王。虢君大驚出見扁鵲,說:「吾兒有先生則活,無先生則棄捐填溝

壑,長終而不得反。」扁鵲告訴虢君,太子患的是「屍蹶」,並沒有真死。虢國

君主抱著一線希望允許扁鵲醫治。扁鵲便立即著手救治。他先命一弟子給太子針

灸三陽五會穴,過了一會兒,太子便慢慢甦醒過來。他又命另一弟子用藥物熱敷,

熨帖病人兩側胸脅部,太子終於慢慢坐起身來。接著,扁鵲根據太子的康復情況,

每天讓弟子給太子按摩、煨湯藥。二十多天後,太子終於恢復了健康。眾人紛紛

稱讚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扁鵲卻實事求是地告訴大家:「越人(扁鵲之名)非

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第一部分 第 9 節: 醫德如將德 (3)

漢代末年的名醫張仲景進一步發展了扁鵲的思想,他《傷寒論》中說:今世

的許多人,不大留心醫藥,不去深入研究醫術,以便上療君親之疾,下救貧賤之

厄,中保自身健康,而是競相追逐榮華和權勢,企求成為大權在握的豪門貴族,

因而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如此棄本求末,欲華其表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

將焉附?其結果必然是既不能愛人知物,也不能珍惜自己。一旦遇上風邪之氣、

非常之疾便無法抵擋,當病患在身時方才震驚。然而由於平時對醫學無知無識,

此時便一心企求巫祝祈禱。將百年之壽命,寶貴的生命,委付於巫醫,任其擺佈

和玩弄,自己卻只能暗自悲歎。至於身死之後,變為異物,被深埋進土裡,哪裡

還談得上什麼榮華富貴呢?

這些飽含唯物思想的言論,既針砭了重名利、輕養生、棄本求末的時弊,又

揭示了信巫不信醫的惡果。不僅在當時,就是在今天,這些觀點也仍然具有振聾

發聵的作用。

我們平時即使沒有患病,也必須學習和掌握一些醫學基本常識,以便有意識

地調養身心健康,一旦有疾也便於主動與醫生配合,增強醫治效果。

◎醫療科學與巫術迷信

在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醫生與巫師都是同一種身份,醫學與迷信的

較量從來沒有斷過,特別在傳染病廣泛流行的所謂「大疫」期間,其較量也就更

加直接。

Page 15: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大疫」即是大面積的疫情,一般為惡性傳染病,隨之而來的,常常是人口

大量死亡,接著就是田地荒蕪,經濟衰退。在古代可以說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能

對付這種「大疫」。在完全無助的情況下,人們轉而求助於鬼神。於是古代就有

所謂驅除疫鬼的儀式,也有向神靈禱告的祭禮。儒經《禮記?月令篇》說,人們

假如不按上天的意志辦事,該秋天辦的你春天就辦,就有大疫發生。所以在漢代,

即使大科學家張衡,在一次大疫來臨的時候,也要求當時的皇帝,要「取媚神祇,

以求多福」。一般的臣子,則往往依據當時的禮儀,要求皇帝檢查自己的行為,

看有沒有不合天意的地方,以修飭自己的德行,平息上天的憤怒。

祈福之後疫情就會好轉嗎?當然不會。因此,後來的醫學就逐漸脫離巫術,

獨立門戶,並且與巫術進行較量和鬥爭。漢代以前,我國醫學已經有了分科,著

名醫學家倉公認為:「巫不信醫」,是疾病不能痊癒的六大原因之一。倉公的話,

成為後世醫生們的格言。

在漢代,人們雖然相信大疫是上天降禍,但在大疫期間,醫藥仍舊是對抗大

疫的主要手段。漢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會稽大疫,遣光祿大夫將太醫巡行疾

病,賜棺木」;元嘉元年正月,「京師疫疾,使光祿大夫將醫藥案行」;建寧四年,

「大疫,使中謁者巡行,致醫藥」;光和二年春,「大疫,使常侍、中謁者巡行,

致醫藥」。

第一部分 第 10 節: 醫德如將德 (4)

自漢代以後,每逢大疫,中央政府派遣官員督導醫療,已經成為常例,求神

活動已經少了很多。到了唐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家柳宗元在談到《禮記》中

大疫是上天降禍的內容時說,這不過是那些巫婆神漢的言論,不是聖人的教導。

此後的歷史記載,雖然遇到大疫,民間求巫拜神的事時有發生,但由於神巫不斷

露醜丟臉,往往成為有識之士嘲笑的對象。元末明初思想家謝應芳在《辨惑編》

中說,天歷年間大疫,家裡人和親戚們都病倒了,但他們「務求醫藥,不事祈禱」,

後來大都活了下來,而那些求神保佑的,幾乎都死掉了。巫婆神漢們自己的死,

就是對巫術效果的最好說明。於是陶宗儀問道:「然則俗巫豈足恃乎?」

明代俞森作《荒政叢書》,對付大疫,被列為重要的一條政策。在同疾病的

鬥爭中,人們也學會了一些簡單的防護辦法。明代副都御史虞謙在督運木料時,

民工中大疫流行。他令民工「散處之」、「疫遂息」。這是簡單的隔離措施。

用醫藥對付大疫,在第一線的當然是醫生。南宋初年,在著名的海州抗金戰

役中,戰士中發生了大疫。名醫王克明當時在軍中。由於他的及時治療,「全活

Page 16: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者幾萬人」,即差不多有一萬人。

古人也不斷尋找著對付大疫的方法。明朝末年,醫生吳有性根據自己長期在

疫區工作、治療病人的經驗,寫出了著名的《溫疫論》。

總結兩三千年中我們的前人和傳染病鬥爭的經驗,惟一可信的就是醫學,對

付疾病只能靠醫學。而所謂靠醫學,不是說依靠以前的醫學結論就夠了,而是說,

靠醫學那經過千百年實踐所總結出來的探索精神和尋治手段。這是前人付出了多

少精力和生命的代價才取得的教訓,更是今天我們每個人都要牢牢記住的格言。

3.戰必選將,疾當擇醫

「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史記?高祖本紀》),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善於任將

而聞名的漢高祖劉邦的名言。一千多年後,明太祖朱元璋說得更明確:「將必擇

有識、有謀、有仁、有勇者。」(《明太祖寶訓》)打仗要選將,是因為戰場之上

有良將,也有庸將。秦趙長平之戰中,因為趙王選將不當,任用了只會紙上談兵

的趙括為帥,趙軍慘敗長平,險些亡國。

又比如,三國時被譽為智慧化身的諸葛亮,也因為選將不當,任用「言過其實」

的馬謖,招致街亭失守,使得蜀軍很有希望取勝的攻魏戰爭無功而還。

選將之所以重要,因為實際生活中有良將與庸將之別。同此道理,擇醫之所

以重要,也因為現實生活中有良醫與庸醫的存在。對於擇醫治病,古人感慨甚多。

明朝顧炎武說得好:

「古之時,庸醫殺人。今之時,庸醫不殺人,亦不活人。使人在不死不活之間,

其病日深而卒至於死。」(《日知錄》)現在,醫學雖然已很發達,但是浪蕩里巷

騙人錢財的江湖醫生也不少見。

第一部分 第 11 節: 醫德如將德 (5)

例如,有一患者,初秋之時,忽然覺得戰慄惡寒,身體發熱,並伴有咳嗽,

找一江湖醫生治療。江湖醫生用表散之藥治療後,不但沒有療效,身體還日漸瘦

弱。進入冬天後,又加服人參、白朮補劑,轉覺昏昏欲睡,不思飲食,渾身乏力,

瀉痢不止,生命處於垂危狀態。

患者親屬只好將其送往醫院,經醫生及時搶救和治療,患者才脫離危險,逐漸恢

復健康。此案中的江湖醫生,見病人有寒熱,即疑其為外感,隨意用發散之藥治

Page 17: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療。在病人久治不愈的情況下,又疑其為虛損,而採用補益之藥。其整個治療過

程中,既不究病因,又不辨病情,幾乎將患者活活治死。

遇上這種庸醫,倒不如不治。常言說,「有病不治,常得中醫(中等水平的

醫治)」,因為不少疾病可以依靠自身的抵抗力慢慢康復。這雖然給自己帶來一些

病痛的煎熬,但總比碰上庸醫,把小病弄成大病,甚至一命嗚呼要強得多。所以,

《折肱漫錄》說:「欲求速效,而輕用醫藥,為病者所忌。藥者,人生之大利大

害也。不遇良醫,不如不藥。不藥而誤也悔,藥而誤也亦悔,然不藥之悔小,誤

藥之悔大。」當然,這不是說不及時求醫早治,而是說比找江湖醫生要好得多。

江湖醫生古今都有,君不見某處牆角或電線桿上那些「祖傳秘方」、「專治艾

滋病」花花綠綠的招貼,皆是江湖派所為。一名八歲癲癇病患者,吃了那裡的「秘

方」,癲癇病未見效果,反而增加劇烈腹痛。病家只得改弦更張,到醫院請專家

診治。結果發現,小患者因服「秘方」,已受到嚴重鉛中毒損害。這正像《黃帝

內經》所批評的:「粗工凶凶,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江湖醫生危

害雖然不小,但其人數畢竟有限,而作為職業醫生,則應該對技術精益求精,以

防發生誤診、誤治。

例如本作者曾收到一份從湖北省某地寄來的病歷,一位 19 歲的姑娘因為心

煩失眠、急躁易怒而不能學習和工作,在其當地一直以「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診

斷和治療而效果不好。經過仔細察看這份病例的全部材料,診斷為「癲癇病、精

神運動型發作」,遂給予相應中藥治療,五個月後症狀顯著緩解,而能參加正常

學習。

對於患者,固然不能病急亂投醫,對於醫生,則應當繼承古代重視醫德醫術

的優良傳統。清代醫學家吳塘告誡道:「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是有醫

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溫病條辨序》)

◎「庸醫」

「庸醫」之說到底從而何來?庸醫自古有之,一說是「胡亂斷病」;一說是

「亂開處方」;還有一說是「馬大哈」,粗枝大葉,如把紗布剪刀留在病人腹腔內,

等等。但斷病不准和開藥不對症不僅是庸醫有,不是庸醫可能也會有。因此,還

需對庸醫作一番考究,以便更准確地辨認。

第一部分 第 12 節: 醫德如將德 (6)

大凡庸醫都懂一點草頭方,如柴胡、川芎、甘草、百合之類,也懂得一些望、

Page 18: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聞、問、切的斷病手段,一點都不懂成不了庸醫,畢竟庸醫也是醫。但庸醫大都

沒有自知之明,總以為自己懂得很多。

庸醫害人不淺,或謀人錢財,或誤人性命,因此必須警惕。怎樣防止庸醫害

人?患者應增強識別能力,不找庸醫看病。庸醫治人疾病,弄不好會害人性命,

而其他行業的從業者,弄不好也會有所耽誤。如不稱職的老師會誤人子弟,不稱

職的工程師會做出「豆腐渣工程」,歪嘴的和尚會把經念歪。因此,三百六十行

都應警惕庸醫式的人物。

4.官兵一體,醫患同心

將士一體,官兵團結,同心同德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要想做到

將士一體,除了「鐵的紀律」之外,最重要的則是將領應在士兵心目中具有崇高

的威信。而威信的樹立,關鍵在於將領的戰績與行為,凡深謀遠慮、指揮得當、

百戰百勝的將領,必然有極高的威信;善於嚴格訓練又能愛護士兵,並以身作則

的將領,更能使他的軍隊團結一心,士兵樂意服從指揮甚至為之效命。

醫患關係雖然與官兵關係不同,但是作為真正高明的醫生,要想提高治療效

果,要想使醫學知識得到傳播和推廣,同樣必須具備關心愛護病人,嚴格要求病

人,並且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的品格。孫思邈在其所著《備急千金要方》的一開頭

便提出:醫生必須愛護病人,急病人之所急,待患者如親人。為人治病應該不避

艱辛,不計報酬,全力以赴。他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

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

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已

有之,深心淒愴。勿避嶮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一心赴救。」視一切病人

「皆如至親」,不帶一絲私慾雜念,不避艱險,不惜自家身命,一心救護病人,

是對醫生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醫生在技術上精益求精、不斷提高療效的前提條

件。

除了關心、體貼病人之外,醫生還應從治療疾病的需要出發,給病人以一定

的約束,如飲食忌口、勞逸的度與量、情志的喜怒等,均應提出明確而嚴格的要

求,否則也不能收到滿意的治療效果,或者使已經取得的效果前功盡棄。《黃帝

內經》即曾指出醫生必須避免「五過」,其中第四種過錯就是「醫不能嚴,不能

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指出醫生

不敢於嚴格要求病人,表現出軟弱無能,以致病人不遵醫囑,而導致氣血紊亂,

疾病不能痊癒。醫生雖然不能像將軍那樣訂立若干懲罰條款,但也必須有使病人

「動神」的措施,以保證「醫事」活動正常進行。

Page 19: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第一部分 第 13 節: 醫德如將德 (7)

宣傳、教育,指導民眾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鍛煉身體和精神修養,以

預防疾病發生,同樣是醫生的一個重要職責。但是,醫生不僅是一個教育者,而

且更應該是民眾的典範。醫生只有自己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才能夠使其教育活

動具有說服力。否則,再高明的醫學理論、正確的養生防病技術,也難免被視為

空洞的說教而失去意義。《黃帝內經》記載推廣養生保健知識時提到:「上古聖人

之教也,下皆為之。」唐代初年醫學家楊上善對這句話做了正確的解釋,他說:

「上古聖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勝有言之教,故下百姓

仿行者眾,故日下皆為之。」聖人,指道德高尚的人。下,指民眾。身教勝於

言教,聖人的行為是民眾的楷模,所以百姓自然聽從其言而倣傚其所作所為。

在醫療工作中,經常遇到患者不遵「醫囑」而使疾病加重或復發的事。例如

服中藥時常有「忌口」的要求,也就是醫生根據病情和所用藥物的特點,對病人

的飲食加以限制,否則會影響治療效果。一位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年男子,服

中藥後痊癒,不僅能參加正常工作和學習,而且結婚得子。醫生曾告訴該男子「病

癒後也要忌酒」,但時過幾年,卻因耐不過親朋勸讓,多飲幾杯別人的「喜酒」,

次日疾病復發,重新住進醫院。又經過較長時間治療,雖病癒出院,卻未能避免

妻離子散的悲劇。又如一少年癲癇病患者,服中藥大有好轉,但因到親戚家誤犯

「忌狗肉」的醫囑,以致食後一小時便癲癇大發作,使身體遭受不應有的損傷。

◎醫患同心,其利斷金

大多數人都認為,在整個醫療保健的過程中,醫生是最重要的角色。其實,

一台戲總有多個角色,生、旦、淨、末、丑缺了一個都不行;各個角色默契配合,

互相補台,這台戲才會精彩。反之,若是互相猜疑,攻訐不斷,這台戲非砸不可,

大家都只有喝西北風去。

那麼病人是個什麼角色呢?病人亦承擔著配合醫生治療的義務。

醫護人員是什麼角色呢?醫護人員協助病人積極治療。

這樣,以病人為一方,醫方為一方的醫患關係正式成立;這種關係又以病人

的康復而解除。

從社會期望的「偏離」和「控制」的關係上講,主導方是醫生。但其實,醫

患雙方是平等的,無所謂高低之分。但試想,離開了醫患之間的信任,支持和配

合,能把病治好嗎?

Page 20: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醫患同心,其利斷金。治好病、保健康,是醫患雙方共同目標和心願;醫患

是同一戰壕的戰友,而不是 PK 的對象。醫患雙方的共同敵人是病魔,只要雙方

和諧合作,互相信任,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健康社會。

第一部分 第 14 節:防病如防敵(1)

第二章防病如防敵

1.防於未亂,治於未病

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的醫學家就告誡人們,預防疾病如同預防戰爭一樣,

要居安思危。成書於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明確寫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

兵,不亦晚乎!」它生動地把戰備國防與疾病預防聯繫起來加以論述,清楚地說

明了防重於治的重要性和以預防為主的保健思想。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戰爭歷史。成書於三千多年前的《易經》

就曾寫道: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這是若干歷史經驗的總結。當時有

一個「衛公好鶴」的故事,就是說的忘戰亡國這件事。

衛懿公是衛國的國君,平時喜歡養鶴,讓鶴享有官位爵祿,乘華車,吃玉食,

對國防戰備的事卻不放在心上。不久,狄國進攻衛國,衛國官兵不願為昏君衛公

賣命,衛國便被滅亡了。

由於歷史上這種例子屢見不鮮,所以孫子明確指出:「無恃其不來,恃吾有

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告誡人們,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來,

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準備;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發動攻擊,而要依靠自己已具

備強大實力,使敵人不敢發動進攻。

好鶴亡國與小病喪生雖不是同一範疇的問題,但其中的教訓無疑是相通的。

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輕到重的漸進過程。因此,

高度重視預防,重視防微杜漸,重視消除病患於未萌或初萌階段,就具有十分重

要的戰略意義。

防病真如防敵。防敵要依靠實力強大,防病要依靠身心健康;防敵要居安思

危,防病要惜身養生。慎終如始,堅持不懈。有一本叫《嵩山太無先生氣經》的

Page 21: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書,講過一段話,至今讀來仍覺得清新可喜,哲理雋永。該書從「惜未危之命,

懼未禍之禍,治未病之病」的觀點出發,極力倡導「愛精重氣」,增強體質,預

防疾病。

預防戰爭強調知彼知己,預防疾病也講究預知致病原因。導致人體產生疾病

的原因是多

種多樣的,中醫認為主要有三大類:

一是外感六淫。自然界因氣候變化而產生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是

萬物及人類生長的條件,但是六氣變化過於急驟突然,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

下降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侵入人體使之得病,這時的六氣稱為「六淫」。

二是內傷七情。通常人體的精神情緒可概括為七種狀態,即喜、怒、憂、思、

悲、恐、驚。一般的精神狀態變化不會使人得病,而突然的、強烈的、長期的情

緒刺激,超過了人體正常的承受能力,會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的陰陽氣血失調,

從而導致疾病發生。

第一部分 第 15 節:防病如防敵(2)

三是內外雜合。諸如飲食失調、房事失節、勞逸失度、外傷失防等因素都能

夠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使正氣受傷,臟腑失調,以致引發疾病。

雖然致病因素有三大類,但從總體上說,疾病的預防不外乎兩個方面:從自

身方面預防;借助醫療手段預防。

(1)從自身方面預防

從自身方面預防又可以分為從體外預防和從體內預防。正如《素問?上古天

真論》所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從體外預防:迴避外界一切容易致病的邪氣。

所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是強調對外界一切容易致病的邪氣,要注意

適時迴避,以防體外致病因素的侵襲。基本途徑是,傚法天地變化的規律,注意

根據四季氣候變化的特點,適時調養精氣,防止「六淫」侵襲。人們常說的「秋

凍春捂」、「冬要溫床暖室,夏要淨幾明窗」、「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等

民諺,都是防止外邪侵入的有效方法。

Page 22: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從體內預防:真氣和順,精神內守。

所謂「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要求保持體內的真氣和順,精神內守而不

耗散,增強人體內在的防病機制。基本的途徑是,思想上保持清靜,無慾無求,

飲食有一定節制,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多房事,防止七情失調和外傷失防。

古人實行的精神養生、房室養生、氣功養生、運動養生都是切實可行的防病途徑。

(2)借助醫療手段預防

內防也好,外防也罷,都是就人們自身如何防病而言的。有的時候,疾病如

同狡猾的敵人,讓人防不勝防。此時,我們就應該利用現代醫療手段預防疾病的

發生或蔓延。

◎善用藥物預防

很多疾病都可以提前用藥物來預防,就拿天花來說。我國古代藥物防病的方

法林林總總,不可勝數,其中預防天花病的方法效果頗為明顯,堪稱中國人對人

類預防保健的一項卓越貢獻。早在公元 8 世紀時,就有醫家採用天花病人的痂

皮,以「吹鼻」或種「人痘」的方法,使人感染上輕度天花而獲得免疫來預防天

花,取得良好效果。自公元 17 世紀起,這種接種人痘的方法開始向國外傳播。

公元 1796 年英國一位名叫琴那的醫學家受接種人痘的啟發,創造了接種牛痘的

方法,並迅速得到推廣。1979 年 10 月 26 日世界衛生組織在肯尼亞內羅畢宣佈

全球消滅了天花病。這光輝的一頁既應歸功於英國的琴那,更應歸功於中國人發

明的人痘接種術。既然天花可以通過醫療手段預防,其他傳染性疾病也可以採取

相應的醫療措施來預防。

近幾十年來的事實證明,斑疹傷寒、回歸熱、黑熱病、麻疹、百喉、脊髓灰質炎

及血吸蟲病等一度死亡率很高的傳染病,通過藥物預防也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控

制。

第一部分 第 16 節:防病如防敵(3)

◎善用中醫預防保健方法

除了傳染病,中醫對危害人類生命和健康的癌症、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病,

也已研製出一系列中藥和醫療器械,如新發明的磁療中藥鞋,對部分高血壓患

者,具有一定的降壓和鎮靜的作用。在《黃帝內經》中曾提到「重履而步」,唐

代初年醫學家楊上善便認為「重履」即是將磁石置於鞋中,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

Page 23: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除此之外,中醫藥預防保健方法還有很多,而且多有簡便易行的特點。如用

艾灸足三里穴(膝下外側三寸處)可以改善腸胃功能,增強體質,所謂「要想身

體安,三里永不干」。

◎「藥食同源」——食療

中醫自古就有「藥食同源」,任何食物調配得當都可達到防病強身的目的。

食療方 製法 功效及注意事項

野菊花沏水代茶 用滑石六份、生甘草一份(稱「六一散」),煮水服用,可

以清熱而預防中暑 清頭明目,春天最宜飲用 生薑紅糖水 生薑與紅

糖加水小火燒開 散寒氣,淋雨受寒後應飲一大碗,能預防感冒

秋梨膏 去皮鴨梨製成梨蓉和梨汁,加入姜絲、干紅棗、冰糖小火慢煮約

30 分鐘濾渣取汁後加蜂蜜飲用 潤肺止咳,預防因秋天氣候乾燥引起的咳嗽

蓮藕冰糖水 蓮藕焯水,去皮後豎切成長條,與冰糖一起煮 潤肺,對咳

嗽痰中帶血的病人有治療作用

涮羊肉 入滾開的水中涮熟食用 羊肉是熱性食品,冬天吃涮羊肉可以御

寒,夏天不宜

紫蘇葉、生薑 洗淨生吃 能解魚蟹毒,吃水產品時可配合食用

棗仁橘皮茶 炒棗仁同橘皮煮水 健胃安眠

蜂蜜山楂水 蜂蜜與山楂同煮 既能潤便,柔化血管作用,老年便秘之人,

食之最宜

食療方 製法 功效及注意事項

苡米粥 生苡米煮粥,或將生苡米配合大米煮粥 預防和治療慢性腎炎和

冠心病

當歸羊肉湯 將當歸、生薑、羊肉同煮熬湯飲用 治療婦女因虛寒而月經

崩漏不止

Page 24: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枸杞酒 枸杞子泡酒 久服有補腎功效,能治腎虛陽痿。年輕火旺之人不應

飲用,否則容易出現頭暈、目赤、耳鳴等症狀

顯而易見,防與不防是大不一樣的。未病先防,對於個人來說,可以抵禦疾

病的侵襲,增進健康,延年益壽;對於國家來說,可以增強國民的體魄,減少疾

病的流傳,乃至於提高生產力。而且,與「渴而穿井,斗而鑄兵」相比,未病先

防顯然容易得多,有效得多,可謂事半而功倍。在某種程度上來看,防病比防敵

更加困難。敵人往往是明確的,疾病卻往往看不見摸不著,需要更加耐心、細緻

地防備,切忌事不大而不為,害不大而不防。

◎疾病防治和中醫養生

第一部分 第 17 節:防病如防敵(4)

中國醫學自古就善於運用藥物、針灸治療調整人體臟腑經絡平衡,強調以養

生來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健康目的,實現「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

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的防病思想。疾病產生的主要因

素,卻在於人體虛與不虛。因此預防疾病不僅要避免外來的致病因素,更重要的

是如何保養正氣,達到養生的目的,形與神俱,終其天年。

《素問?陰陽應像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

傷腎」。七情過度,精神過用,可以傷神,以至形體損傷。《素問?上古天真論》

云:「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

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意思是要少思寡慾、胸懷寬廣、樂觀,以避免過度的精神刺激,使精神始終保持

正常狀態,從而使神明而形安。

《上古天真論》中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飲食不節可以傷形,即「形

食味……味傷形」;起居失常也可以傷形,即「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

反此三時,形乃困薄」;房事不節,尤能耗傷精血致形敗神傷。因此我們不可暴

飲暴食,過食肥甘厚味,不可房勞過度。要有適宜的生活規律,達到「正氣存內,

邪不可干」。

勞逸適度。《素問?宣明五氣論》中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

行傷筋」之說,疲勞過度會影響健康。然而,不勞動同樣會影響健康。華佗云:

「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氣谷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說

Page 25: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明適當的體力勞動,不但能夠鍛煉體格,使精力充沛,而且有預防疾病的積極意

義。

除了以上三點外,還有就是避其邪氣,也就是避免外邪對形體的損害。還應

運用氣功強身。氣功具有舒利筋骨、強身健體、充實精力的功效,起到正氣存內、

精神內守等良好作用。

中醫養生的精髓在於調攝人體自身的精氣,控馭人體自身的情志,以維持平

和的狀態,頤養天年,可以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2.兵家重防微,醫家重杜漸

「微」就是微小。然而對待微小的不同態度常常成為智與愚之間的分水嶺。

早在《孫子兵法》產生之前,被譽為兵家鼻祖的姜尚在其《太公兵法?金匱》中

就指出:「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看到了「微」是禍端,不可低估。歷代

智謀之士無不重視防微杜漸。因為「禁微則易,救末者難」(《後漢書?丁鴻傳》)。

這是無數歷史教訓的總結。唐玄宗忽略了這一點,結果導致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中期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其實,早在安祿山

任平盧兵馬使時就有人指出他有謀反之心,但是唐玄宗不以為意,反而被安祿山

的甜言蜜語所迷惑,竟然使他同時兼任三鎮節度使,掌握十五萬大軍。這真是養

虎遺患。所以,公元 755 年安祿山夥同史思明在范陽起兵謀反時,唐玄宗仍然沉

浸在輕歌曼舞之中,完全沒有戒備,以致叛軍勢如破竹,一舉攻破洛陽。雖然經

過郭子儀等將領長達八年的奮力反擊,終於平定了叛亂,但是大唐江山也因此而

大傷元氣,一蹶不振。這其中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而且是有廣泛借鑒意義的。

第一部分 第 18 節:防病如防敵(5)

在醫學上,中國傳統的醫家們很早就認識到,病邪通常是由表入裡的,如不

及時治療,就會坐失良機,疾病日趨深重,恢復也就不易。例如,感冒表面上看

起來是小毛病,不少人不予重視,不加任何調治,以為抗幾天就會好起來。殊不

知,肺炎、氣管炎、腎炎、時肌炎、風濕病等等,往往就是由這小小的感冒進一

步發展而成的。不但外感病是這樣,臟腑有病也是這樣。臟腑有病也會相互傳變。

肝病會影響到脾,脾病又會影響其他臟器。所以,《黃帝內經》指出:「善治者治

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

生也。」治五臟者如攻城,系不得已而為之。這一主張的核心是要求對待疾病除

了平時注意預防外,還要進行早期治療,這樣才能在病情容易治療的時候一勞永

逸,或者防止病情惡化。反之,則危害至深,難以治癒。

Page 26: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中國古代有一個關於「諱疾忌醫,病入膏肓」的故事——扁鵲見齊桓公,形

象地說明了防微杜漸,及時治療的重要性。

《史記?扁鵲傳》記載說,戰國時名醫扁鵲,有一天去見齊桓侯。他發現齊

桓侯氣色不太好,直言說:「您有病!這病在皮膚裡,現在還不嚴重,如果不及

時治療,恐怕就要惡化。」齊桓侯冷冷地說:「我沒有病。」扁鵲走後,齊桓侯

很不高興地說:「做醫生的總喜歡把沒病的人平白地說成有病,以顯示他的醫術

高明。」

過了五天,扁鵲又去見齊桓侯,嚴肅地說:「您的病進入血脈了,若不趕快

治療,就會更嚴重。」齊桓侯還是不信。

又過了五天,扁鵲再去見齊桓侯,驚叫道:「您的病已經深入到腸胃了,再

不治,就有危險了!」齊桓侯完全置之不理。

又過了五天,扁鵲一見齊桓侯,話也不說,轉身就走。齊桓侯反而覺得奇怪,

便派人向扁鵲問個究竟。扁鵲說:「病在皮膚,是容易治的,用熱毛巾敷一敷就

行了;病在血脈,也不難治,可以用針灸的辦法;病到了腸胃的時候,也還有辦

法,吃幾服湯藥,仍有治好的希望;然而病入骨髓以後,就什麼辦法也沒有了。

現在桓侯的病就是已經到了骨髓裡了。」

五天以後,齊桓侯果然病情加重。急忙派人請扁鵲,扁鵲早已不知去向。不

久,齊桓侯就病死了。

這個故事是有典型意義的,發人深省。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就十分推崇這個故

事,並在《傷寒論》中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說,「通常疾病剛剛侵入人體時,風

寒既淺,氣血臟腑尚未受到傷害,及時治療自然比較容易。如果任憑邪氣深入,

則邪氣影響體內的正氣,並與之混合在一起。這時,欲醫治邪氣則妨礙正氣,欲

扶持正氣則幫助邪氣,即使邪氣逐漸消失但正氣也已經受到傷害。如果得病之

後,不加注意,繼續操勞,使病情加重,以致病上加病,那就尤其危險。」他告

誡人們,如果稍有不適,必須及時調治,切不可像齊桓公那樣諱疾忌醫,以為病

小而不加重視,以致逐漸深入;更不可勉強支持,使病加重,造成無法醫治的後

果。這是人們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而醫生則更應當注意對病人進行早期治療,

將病情遏制在萌芽狀態。

第一部分 第 19 節:防病如防敵(6)

Page 27: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在醫療條件有了很大發展的今天,防微杜漸的思想進一步豐富。人們不僅強

調早期治療,而且進一步強調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簡稱為「三早」。許多事實

證明,只要做到「三早」即使對令人談之色變的「不治之症」——癌症,也可以

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而定期進行體格普查及疾病篩檢,則既可使一些肺結核、

腫瘤、肝炎等疾病的患者得到及時治療,縮短疾病過程,提高療效和減少費用,

同時還有利於防止疾病蔓延。

◎上醫治未病

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就叫「未病」。「未病」有以下三層含義:一是「未病」

為「無病」,即機體尚未產生病理信息,也就是沒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狀態。二是

「未病」為病而未發,即健康到疾病發生的中間狀態。三是「未病」可以理解為

已病而未傳變。

「治未病」的說法起源於《黃帝內經》,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聖

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靈樞?逆順》也提出「上工

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後,「治未病」的思想經過歷代醫家的發展與完善,成為

中醫理論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浩瀚的中國醫學寶庫中,「治未病」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天人相應、形

神合一、辨證施養、平衡陰陽、精神內守、正氣為本六個方面。

中醫主張通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個人養生保健方法和手段來維護人體

的陰陽平衡。「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通過精神調控,

使真氣從順,從而使疾病不能發生或發展。

「治未病」強調人們應該注重保養身體,培養正氣,提高機體的抵禦病邪能

力,達到未生病前預防疾病的發生、生病之後防止進一步發展、疾病痊癒以後防

止復發的目的。中醫「治未病」運用於亞健康、常見病、多發病,特別是如高血

壓、糖尿病以及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養生,可以消除或減少

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等「致病因素」的影響,達到維護人體健康狀態和

預防疾病的目的。

3.守我巖疆,先安未病

中醫理論認為,人的身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其中最主要的是十二臟

腑。《黃帝內經》中一段頗有意味的對話,生動形象又簡明扼要地介紹了這十二

臟腑的功能及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特點。

Page 28: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黃帝問醫官岐伯:「我希望聽你講一下十二臟腑在人體內的相互作用,有無

主從的區別?」

岐伯為了既清楚又形象地說明,決定以國家官制來比喻各個臟腑。他解釋

說:「在人體內,心的重要性就好比君主,人們的聰明智慧都是從心生出來的。

肺好像是宰相,主一身之氣,人體內外上下的活動,都需要它來調節。肝譬如將

軍,謀慮是從它那兒來的。膽是清虛的臟腑,具有決斷的能力。膻中像個內臣,

君主的喜樂,都由它透露。脾胃受納水谷,好像倉庫,五味化作人體的營養,是

由它那兒產生的。大腸主管輸送,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過程是在它那兒最後

完成的。小腸的功能,是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後,進一步起到分化作用。

腎是精力的源泉,能產生出智慧和技巧來。三焦主疏通水液,週身行水的道路,

是由它管理。膀胱是水液聚會的地方,經過氣化作用,才能把尿排出體外。以上

十二臟腑的作用,不能失去協調。當然,君是最主要的。它如果得力,下邊就能

相安。這是根本的道理。如果依據這個道理來養生,就能長壽,終身不致有嚴重

的疾病。如果根據這個道理來治理天下,國家就會非常昌盛。反之,如果君主不

得力,那麼,十二官就成問題了。而各個臟腑的活動一旦失去聯繫,形體就會受

到傷害。對於養生來說,這樣是很不好的。對於治國來說,這樣做,國家就會有

敗亡的危險,實在值得警惕呀!」

第一部分 第 20 節:防病如防敵(7)

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醫學家能對人體內部各個器官的機能作出這樣具體的

分析和描繪

,今天讀來令人慨歎不已。岐伯的解釋清楚地說明,十二臟腑不僅各有其職,而

且彼此相連,互相影響。倘若其中某一臟腑產生病變,則必然產生向其他臟腑輻

射的趨勢;相反,如果及時增強其他臟腑的抗病能力,也必然有利於遏制病邪的

發展和蔓延。

由於人體組織器官具有這種特點,歷代良醫無不重視《黃帝內經》中「治未

病」的觀點。「治未病」包含兩層意思,既指防治肌體未受病邪之前,又指在病

邪侵入之後及時保護未受侵襲的臟腑,因此它是預防和治療通用的原則。

托名扁鵲的《難經》從治療學上闡發了這一原則,提出:「上工治未病,中

工治已病者,何謂也?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

氣,無令得受肝之邪,則知肝當傳於之於脾,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見病,不

Page 29: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這是一個相當精闢的見解,鮮明地闡述

了既病防變的觀點。從他所舉的這個治肝實脾的病例可以看出,醫生高明不高

明,在這個問題上就是一個分水嶺。高明者,便能在治療病變臟腑的同時,及時

採用具有健運滋補性質的藥物增強相關臟腑的抗病能力,遏制病邪的進一步傳遞

與變化。

清代醫學家葉天士,根據溫熱病傷及胃陰之後,病勢常進一步發展,往往耗

及腎陰的特點,主張在甘寒養胃的方藥中,加入一些鹹寒滋腎的藥物,並提出了

「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則。

清代醫學家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提出:「橫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則

所以守我之巖疆也。」「巖疆」者,即專指那些地勢險要,地位重要之地。那麼

「守我巖疆」,就是要嚴密防守那些很可能遭受病敵侵襲的部位。

徐大椿將這一法則引入治病領域,確實獨具慧眼。其意在指導人們,對於傳

變性較強的疾病,要像軍事上固守要塞以攔截來犯之敵那樣,在積極治療的同

時,迅速保護與病變部位密切相關的臟腑,從而扶持正氣,驅逐邪氣。

◎在未病時防病的養生思想

《內經》以「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為指導,建立了一套完整

的科學的養

生學體系,順應自然界四時氣候及地理環境的變化,主動地調養飲食與情志,全

面地調攝形與神,防止「亞健康」狀態的產生和發展。

中醫養生學中,有很大一部分內容與中醫預防學有共同的理論基礎,許多養

生的方法也是中醫預防的常用方法。「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後防復」被稱為

「三級分層預防法」,此法將預防思想及養生思想貫穿於疾病的整個階段。

第一部分 第 21 節:防病如防敵(8)

首先我們應該順應四時氣候變化。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

化,同時又是導致多種外感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

順應自然,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性,取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機體臟腑器官

組織的統一,提高生存質量。故《千金方》指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

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Page 30: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再者,萬一病了,就要預防病變,主要通過調節陰陽,採取措施防止病情在

各器官之間傳遞,防止病情進一步發生變異的方法。疾病發生後,要及早診治,

防止表病傳裡,輕病轉重。此正所謂「上工救其萌芽」。一般而言,疾病的發生

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初期病在皮毛,漸次入肌肉、筋脈、骨髓。傷寒有六經辨證,

從太陽傳變至厥陰;溫病則有衛氣營血辨證,由衛分至血分而逐步深入。有些疾

病,由於其邪勢鴟張,內犯臟腑或經絡。或遭遇創傷,均可致機體傷殘,《素問?

玉機真藏論》曰:「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

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揭示了防止疾病

的傳變在預防學上的重要意義。當病邪初犯,機體正氣尚盛,此時治療,不僅易

於祛除病邪,而且也有利於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內經》養生思想就十分重視正氣的盛衰與疾病發生與否的關係,指出「虛邪賊

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臟腑陰陽氣血協調,人體才

會健康。正氣不足,正不勝邪,則導致疾病的產生。而氣血逆亂、陰陽偏頗及臟

腑經絡功能失調等皆為主要的病理環節。因此,強身健體、固守正氣、調節陰陽

平衡即是防止傳變的主要途徑。

最後,病好了之後要防止復發,要鞏固治療成果。這時依靠的是調理情志、

脾胃。疾病經治療後,病邪基本消除,正氣尚未復原,處於初癒的康復階段,此

時應謹防疾病反覆。對此,中醫預防學提出了祛邪務盡、防勞復、防食復、防房

復等有益措施。《素問?熱論》說:「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此期調養情志、調理脾胃就顯得尤其重要。

平緩情緒,調節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中醫稱為七情。七

情六慾為正常的精神活動,但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則會超出人體的

適應能力和耐受程度即成為致病因素。故應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讓消極的

心理因素,轉變為積極的心理因素。

調理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素問?痺論》說:「飲食自

倍,腸胃乃傷。」要求飲食定時,不可貪味多餐,食物冷熱要適宜。做到「謹和

五味」,不可偏食。《髒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

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李東垣在《靈蘭秘典論》中說:「善治斯

病者,惟在調和脾胃……則慧然如無病矣。胃中元氣得舒伸也。」可見脾胃調和,

正氣充旺則體質強健,抗邪抗病能力強。

第一部分 第 22 節:養生如養軍(1)

第三章養生如養軍

Page 31: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1.兵家尚武德,修身重養性

中華民族從來就重視道德教化,積極的入世精神,優良的道德品格,幾千年

來如薪傳火,連綿不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毫無例外,道德素養在軍事領域中,長期以來同樣被置於首要地位,成為兵

家思想的一種精神力量。《孫子兵法》關於將帥修養提出了「智信仁勇嚴」五條

標準,又從反面提出了「將有五危」,即:「必死,可殺也;必生,可慮也;忿速,

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意思是說,將帥有五種致命的弱點:

只知死拼可能被誘殺,貪生怕死可能被俘虜,急躁易怒可能中敵人輕侮的奸計,

廉潔好名可能入敵人污辱的圈套,一味「愛民」可能導致煩擾而不得安寧。《孫

臏兵法?將義》又進一步發揮說:「將者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力,無力則三軍之

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吳子》則把將帥的「五德」概括為「理、備、

果、戒、約」。總之,優良的品德是為將的首要標準。

養生必須修德養性,醫學家們從對社會生活的考察中發現了修德養性對增進

健康的重要作用。早在《黃帝內經》的首篇《上古天真論》中就指出了養性乃是

養生長壽之道。

在中醫看來,「性」是一個人品德的深層表現。只有修養心性才能駕馭情感,

培養出一種心平氣和、謙虛謹慎、順其自然、清靜寡慾的道德情操,這樣就能增

強人體對外界刺激的適應範圍和強度,具有抵抗疾病的能力。相反,必然使人的

精神氣血衰敗,容易產生各種嚴重的疾病。

正如《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所說:「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

弛壞,榮澀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若酒色財氣追求無度,患得患失終日

不寧,必將損害健康,既病之後若仍不知節制,其病將難痊癒。

唐朝醫學家孫思邈《千金要方?養性論》指出:「夫養性者,所以習以成性,

性自為善,」「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不惡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生之大

經也。」

要做到既不招災又不惹禍,關鍵是要做到與世無爭,豁達大度。反對爭名奪

利,蠅營狗盜,所謂「名利殺人,甚於戈矛」(《無字真經養真篇》)。

對於世事,明朝王象晉說得好:「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

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見識。」(《清寤齋心編》)王象晉這四「看」,核心是只

有看破名利。同為明朝人的胡文煥,他有幾句詩真可謂金石之言:「何必煉丹學

Page 32: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駐顏,鬧非朝市靜非山。時人欲覓長生藥,對境無心是大還。」(《類修要訣》)

所謂「大還」,乃是氣功修煉術語,指達到一種恬淡虛無,返璞歸真的境界。

第一部分 第 23 節:養生如養軍(2)

呂巖《呂帝文集》記述了一個神仙呂洞賓的「三劍」故事,可以作為此種修

養心性的注腳。這個故事說,呂洞賓聽了人們誤傳他用飛劍殺人的傳聞後,笑道:

「慈悲者,佛也。仙猶佛耳,安有取人命乎?吾固有劍,蓋異於彼:一斷貪嗔,

二斷愛慾,三斷煩惱。此其三劍耳。」

在這裡,呂洞賓告訴人們,佛也好,仙也好,都是慈悲為懷,哪會去殺人呢?

他說他確實有三把劍,但同人們傳說的不同,一把用來斬斷貪婪之心,一把用來

斬斷愛慾之心,一把用來斬斷煩惱之心。當然,無論軍事學還是中醫學,其所強

調的養性都不是單純的「恬淡虛無」而心無所想和無所事事,而是要求首先做到

「形勞而不倦」(《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即勞逸適度,亦弛亦張;其次

是要求精神專一、正直,排除各種雜念的干擾。這樣,即使工作、學習比較緊張,

仍然可以使身體的各種生理功能保持正常,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正如《黃帝

內經?靈柩?本藏》所說:「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髒不受

邪矣。」孫思邈之所以能寫出鴻篇巨著《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對中國

醫藥學做出重大貢獻,被後世尊稱為「藥王」,正是與他善於修身養性,從而保

持體魄健全、思維敏達分不開的。而他壽逾百歲,也為其倡導的養生之道增強了

可信度。顯然,中醫的「養性」理論,實際是一個人生觀的問題。一個人的精神

寄托只要做到境界高遠而不患得患失,大事清楚,小事「糊塗」,與人為善,寬

宏大量,必然能長命百歲。

◎養生莫若養性

《萬壽丹書?安養篇》:「眾人大言,而我小語;眾人多煩,而我小記;眾人

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俗事累意,不臨時俗之儀,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為

不死之道。」恬澹虛無,與世無爭,精神內守,則氣血調和,邪無所容,百病不

生,所以能健康長壽。古人舒暢情志的方法,以靜坐第一,觀書第二,看山水花

木第三,與良朋講論第四,教子弟第五。認為人生的十大樂事為談義理字,書法

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

觀山,寓意弈棋。古人怡情養志的養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們借鑒。

調查表明,大多數比較長壽的老人都心胸豁達、性格開朗、情緒樂觀。現代

醫學研究也證實,心理狀態較好的人,神經內分泌對機體各器官的調節也會相

應,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有助於健康長壽,所以說「養生莫若養性」是很

Page 33: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有科學道理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能努力做到鬧中取靜、忙裡偷閒、淡泊名利,擺脫世俗事

務的煩惱,對健康長壽是十分有利的。

第一部分 第 24 節:養生如養軍(3)

2.地勢兵之助,地利人增壽

人們生活在天地之間,無時無刻不與自然界發生著密切的關聯。饒有趣味的

是,人們在適應和選擇生存環境時,竟與兵法中的某些原則暗自相合。

《孫子兵法》在論述安營紮寨應當利用「地利」的原則時指出:「凡軍好高

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對照中國歷代環境

養生理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一主張不僅僅明確了駐軍的基本要求,而且概

括了環境養生的主要原則,即使在今天,現代養生學對於居處環境也不外乎這些

基本要求。我們不妨逐條分析一下孫子提出的這二十五字原則:

「好高而惡下」,意思是說,軍隊安營紮寨喜歡乾燥的高地,避開潮濕的窪

地。讓我們看看養生學家對選擇居室的標準是怎麼說的。明代養生學家陳繼儒在

《養生膚語》中指出,人之居屋須「高朗乾燥,斯無患矣」。道理很簡單,乾燥

的高地往往空氣新鮮,潮濕的窪地則難免腐穢惡臭。通常成年人每天必須吸入

15 立方米左右的空氣。含氧、氮、陰離子豐富的新鮮空氣是人體維持新陳代謝

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混濁、污染的空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許

多呼吸系統疾病,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以及肺癌、胃癌、心肌梗塞等

都與空氣污染有關。所以,《老老恆言》中也指出,「卑濕之地不可居」,認為居

住樓房可以杜絕濕氣的危害。

「貴陽而賤陰」,意思是說,軍隊應駐紮在向陽之處,避開陰暗之地。其實,

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對客觀環境的要求也希望居室「通徹陽光」(《延壽新法》)。

因為,只有向陽之處才能陽光充沛,光線明亮;陰暗之地則陽光難至,視界狹窄。

萬物生長靠太陽,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陽光不僅具有殺菌抗病、清潔空氣、增

高室溫的作用,而且具有影響精神和心理的作用,明媚的陽光往往使人精神愉

快,進而促進身體健康。所以,我國人民建造居室時歷來注重采光,房前屋後雖

植樹木,卻不使樹蔭遮住門窗。《老老恆言》認為,適於養生的居處應當「兩旁

空闊,則紅日滿窗。……室前庭院寬大,則舉目開朗,懷抱亦暢。更須樹蔭疏布,

明暗適宜,如太逼室,陽光少而陰氣多」。

Page 34: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養生而處實」,意思是說,軍隊駐防的地方要靠近水草豐富,交通便利的

地區。「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千金要方?擇地》),也是

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選擇居住的條件。這顯然與孫子的主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他自己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一直活到 102 歲的高齡。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需物質,清潔和富含微量元素的水是人體健康和長

壽不可缺少的。同時,水是萬物之源。有水之處通常也是植物茂盛、風景秀麗之

所,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所以,人的居處既要接近於水源,又要交通便利。《起

居安樂箋》中對居處的要求是,「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市,竹木

周布,場圃築前,果園樹後,舟車足以代步涉之難」,其中就兼顧了靠近水草和

交通便利這兩個因素。

第一部分 第 25 節:養生如養軍(4)

如果能夠同時滿足這三方面的要求,無疑將有利於人體健康,延年益壽,古

代善於養生的老壽星大多就居住在這種環境之中。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

麼那些企求長生不老的佛徒道士們要將寺廟道觀建造在風景秀麗的名山大川,為

什麼那些希望萬壽無疆的歷代帝王要將行宮選定在依山傍水、四季如春的處所。

但是,人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有時往往難以隨意選擇,現代社會尤其如此。

如在城鎮工作的人,就難以選擇山村作居處。因此,上述三條原則往往客觀上難

以同時實現。然而,人們可以主動改造環境,因地制宜,創造和美化居室周圍的

環境。在這方面,傳說中的有巢氏早就為後人做出了榜樣。《韓非子》中記載:「上

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

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儘管有巢氏構木為巢可能僅僅是出於防禦

野獸侵害及躲避風寒襲擊的本能,客觀上卻開創了中華民族利用和改造居處環境

以養生的先河。

既然上古之人都能夠改造自然,營造居處環境,那麼處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

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無疑更有能力、更有條件改造和美化居處環境。一方面,

可以在庭院之內,陽台上下,種樹植花,使草木蔥鬱,鮮花常開。有條件的話,

還可以建造一點假山假水,養魚養鳥,營造一個山水兼備、百花爭艷、枝葉青翠、

錯落有致的「袖珍花園」。這樣既有利於淨化空氣,減緩噪音,又能夠增加生活

樂趣,鍛煉身體。無庭院陽台的住戶,可在室內養幾盆常綠植物,如吊蘭、仙人

掌、君子蘭等無香植物。它們不僅能淨化室內空氣,又能益於眼睛。在冰封大地

的季節,常綠植物使室內充滿著春天氣息,有生發溫馨之感。另一方面,設置南

北門窗,經常開啟,使室內光線充足,空氣流通。夏季窗戶虛敞,通風透涼;冬

季定時開窗,保暖透氣。並且經常打掃室內外的衛生,保持居處清潔,避免環境

Page 35: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污染。如此則能防止疾病,有益於長壽。

◎養生與環境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說的「法於陰陽」,就是指主動適應四時氣候來養

護身體。後代養生家多因循《黃帝內經》的上述思路,逐漸創立了一系列非常實

用的適應環境養生法,它們包括:適應四時節令養生法,適應晝夜晨昏養生法,

適應地理環境養生法,日光養生法等。這些方法的共同特徵就是要通過人的主觀

努力,盡可能地讓人體充分利用外界地理環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條件,從

而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人們要想健康長壽,就必須努力去適應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每個人的

健康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賴於他所生活的環境。環境包括地理環境、氣候環

境、社會環境和每個人居住的小環境。在環境中,有許多因素每時每刻地作用於

人的機體。這些因素,可概括為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不僅錯綜複雜,且

處於經常不斷的變化之中,人體借助機體內在調節和控制機制,與各種環境因素

保持著相對平衡,表現出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但是人們的這種適應能力是有

限的,當有害的環境長期作用於人體,或者超過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

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第一部分 第 26 節:養生如養軍(5)

環境因素自古以來就非常受到人們重視,如《黃帝內經》裡就有明確的記載:

「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勢使然,崇高則

陰氣治之,污下則陽氣治之。陽勝者先天,陰勝者後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

也……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小大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非常

清楚地指出了:若是居住在空氣清新。氣候寒冷的高山地區的人多長壽,居住在

空氣污濁、氣候炎熱的低窪地區的人多短壽。可見,居住地方的水土、氣候環境

對人體的健康長壽是非常重要的。現代研究認為,海拔 1500~2000 米之間的山

區,陰離子密集,確實是長壽的地理環境。根據我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統計,百歲

以上老人有 3700 多人。這些長壽者大都生活在森林多的山莊和少數民族地區。

科學家認為以下幾種自然地理環境堪稱養生最佳環境,有利於人們建康長

壽:

水庫周邊空氣新鮮,水質潔淨,噪音少,陽光充足,致病因素少。

瀑布近區水質好,污染少,瀑布飛流直下時會釋放一種有利於身心舒爽的陰

Page 36: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離子。

森林地帶氣溫潤濕,景色宜人,空氣清新並含有大量對人有益的陽離子。

海邊海闊天空,景色宜人,陽光充足,山水撞擊的浪花中含有大量陰離子。

3.兵非多益,食非過益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其重要性是自不待言

的。但是,唐朝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卻告誡人們:「萬病橫生,年命橫天,多由

飲食之患。」(《攝養枕中方》)如果飲食不當就會招來各種疾病,甚至短命夭折。

清代醫學家徐大椿則以用兵為喻,形象地說明飲食不當的危害。他在《醫學源流

論》中說:「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猶之好戰勝者,必有奇殃。」

那麼什麼是飲食不當呢?

簡單地說,就是「過」。喝得過多,吃得過飽,糧食過細,肉食過膩,諸如

此類都是「過」的表現。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那種為了填飽肚子而過食、強食的現象已不多

見,但是因為美味佳餚而大吃大喝的事卻是相當普遍的。殊不知「五味之過,疾

病蜂起」(元?朱震亨《格致余論》)。因為雞、鴨、魚、肉、精米細糧經煎炸、熏

烤、油炒、火燉之後,如果過多攝取,就容易因內熱過重而引發熱毒、瘡瘍、痰

熱等病證和消渴、癰腫等疾患。這與現代醫學提出的,多食這類食物容易導致或

引發高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痛風癤腫感染等

疾病的理論是一致的。

另外,偏食是過食的「怪胎」。偏食往往造成體內營養素不適當或不平衡,

引起機體代謝紊亂,細胞免疫功能下降,因而對某些感染抵抗力下降,而發生多

種疾病。

第一部分 第 27 節:養生如養軍(6)

古典醫書中說:「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

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這些

都是告訴人們偏食對人體是有害的。

那麼,怎樣飲食才有益於養身防病呢?

Page 37: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早在二千多年前,孫子就提出「兵非多益」,認為要取得戰爭勝利並不一定

兵眾愈多愈好。《黃帝內經》中也有相同的思想,即看到飲食過度的危害,主張

食非過益,貴在能節,因而在總結長壽秘訣時,將「飲食有節」作為重要的一條。

所謂「飲食有節」主要包括五方面內容:

一、飲食適量,要有節制,勿過飽、勿過味、勿偏食。合理安排膳食,配調

適宜,主食要注意粗細糧混合,副食最好葷素搭配,做到「謹和五味」。尤其是

老年人,陰虛火旺,消化功能衰弱,容易飢餓,但稍多食後又消化不了,反而引

起食慾減退,所以必須按照規律,在飲食的數量上適當控制。常言說得好:「先

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晚餐少一口,能活九十九」。

二、飲食要有規律,宜早食,忌夜飲,不要飽一頓、餓一頓。我國人民一般

一日三餐,因為一般性食物的消化吸收至少需要 4 一 5 小時,故早餐宜在早晨 7

點前後,午餐宜在中午 12 點前後,晚餐宜在下午 6 點前後。

三、適當忌口,對有些不需要的或對身體有不利影響的食物應當少吃,或者

不吃。元代名醫朱丹溪曾指出:「好酒膩肉,濕面油汁,燒炙煨炒,辛辣甜滑,

皆在所忌。」有些醫書還強調「生冷瓜果要少吃,免得秋來生瘧痢。」

四、飲食要得法,注意暖、緩、軟。所謂「暖」,是指脾胃喜暖而惡寒,所

以無論冬夏,飲食都應暖,少吃生冷之物,以免損傷脾胃。所謂「緩」,是指飲

食時應細嚼慢咽,切忌狼吞虎嚥,盡量讓其精華吸取,以便滋養五臟。所謂「軟」,

是指堅硬之食最難消化,所以飲食宜軟化,特別是「老人之食,大抵宜溫熱熟軟」,

有利於脾胃運化以取得水谷精微而營養全身。宋代大詩人陸游晚年對此特別重

視,專門作《食粥》詩一首。詩中寫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五、飲食要衛生,既要注意食物的新鮮、清潔,又要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對

於食物要有所選擇,注意「漿老而飯餿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豬、羊疫

死者不可食」,「諸果落地者不可食」,以免病菌由口而入。據說,唐代大詩人杜

甫就是因此而猝死的。《明皇雜錄》記載:「杜甫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

旬不得食。縣令令具舟迎之。令嘗饋牛炙白酒,……甫飲過多,一夕而卒。」郭

沫若認為是嗜食縣令所賜腐敗牛肉,引起胰膽功能急性病變而造成死亡。

第一部分 第 28 節:養生如養軍(7)

Page 38: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此外,對於飲食習慣也要有所節制。歷代壽星的經驗是「食勿大言」,「飽食

不得急行」,「飽食不得便臥」,「食畢摩腹能除百病」,「食畢行步踟躕則長生」等

等,如此才能充分吸取和消化所食之物,避免因消化不良所引起的各種疾病。

清朝人趙翼在其所著《簷曝雜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老壽星九

十多歲了,有人問他長壽的秘訣是什麼,他回答說:「好吃的不多吃。」他的回

答對於那些為口傷身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警策之言。

由於我國人民幾千年來十分重視「飲食有節」,所以長久以來大多以素食為

主,而西方人大多以動物性飲食為主,且甜食較多。正因為飲食結構的不同,高

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痛風癤腫感染等疾病的

發病率和死亡率,西方國家都明顯高於中國。這個事實證明,我國傳統的飲食養

生理論具有無可置疑的科學性。

◎諺語記在心,飲食好養生

人缺食,臉發黃,地缺肥,禾發黃;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不吃餓得慌,三

日不吃倒在床,七日谷水不進見閻王。充分說明「人靠飯來撐,人以食為養」、「天

事地事吃飯是第一大事」的重要意義。

關於「藥補不如食補」的諺語也很多。如:人參一斤,比不上糙米一升;蘿

蔔杏仁乾薑梨,治咳有效不求醫;黃瓜絲瓜加番茄,美容不找郎中爺;韭根韭葉,

散瘀活血;鮮藕止血,熟藕補血,婦女產後禁生冷,惟獨不忌藕;豬胰淡菜湯,

消癭潤發不尿糖;只要三瓣蒜,痢疾好一半;冬吃生薑夏吃蒜,有病不用背藥罐;

熱天一塊瓜,勝如把藥抓。

飲食療病保健的諺語則更多。如:葷素搭配,長命百歲;膏粱厚味,易傷脾

胃;食不過飽,飲勿過量;按時飲食,身必無疾;常吃大棗,抗癌防老;豆豉不

起眼,能防腦血栓;核桃是個寶,補腎又健腦;綠豆甘草,磨粉調服,能解百毒;

酸棗桑椹湯,安眠幫大忙;煙酒不分家,害了你我他;

早喝鹽水勝參湯,晚喝鹽水如砒霜;蔬菜是個寶,餐餐不可少;寧吃鮮桃一口,

不吃爛桃一筐;貪吃貪睡,添病減歲;飲酒吃肉,比不上早睡長肉;預防腸道病,

吃喝要乾淨;吃瓜果,要去皮,吃了才不壞肚皮;春吃防風粥,散風祛寒,夏吃

綠豆湯、酸梅汁降暑去熱,秋吃芝麻雪梨粥,潤燥滋腎,冬吃狗羊肉,進補養陰;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門蓮(去皮心);

紫蘇一枝花,散寒不離它;老翁目不瞑,長年食決明,鼻子愛出血,赴快吃藕節;

酸倒牙,嚼點茶;冬瓜黃瓜西瓜皮,消腫無需他藥醫;暴飲暴食易生病,定時定

量得安寧;一頓吃傷,十頓喝湯;吃喝定量,身體強壯;若要身體壯,飯菜嚼成

Page 39: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漿;蔬菜是一寶,賽過靈芝草;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蘿蔔保平安;少吃多滋味,

多吃壞肚皮;飯吃八成飽,到老腸胃好;狂飲傷身,暴食傷胃;寧可鍋中存放,

不可肚子飽脹;饑不暴食,渴不狂飲;人願長壽安,要減夜來餐;食不厭精,膾

不厭細;飯前喝湯,苗條健康;一把蔬菜一把豆,一個雞蛋加點肉;三天不吃青

(菜),兩眼冒金星;甜言奪志,甜食壞齒;吃米帶點糠,老小都安康;一天吃

個棗,一生不知老;要想人長壽,多吃豆腐少吃肉;吃了省錢瓜,害了絞腸痧。

第一部分 第 29 節:養生如養軍(8)

在美容養生方面:口水經常吞,越活越年輕;人參燕窩金銀水,不如吃娘的

奶水;合理飲食形體美,游泳減肥效更佳;則天皇后春秋高,留顏秘方益母膏;

蔬菜水果都是寶,天然美容不可少;少年白頭髮,首烏能治它;食鹽蘇打加牙膏,

淨齒防齲功效高;百合加綠豆,消斑不用愁;煙跡手指氨水泡,瞬時美觀去煩惱;

按摩治病不花錢,不用參桂與黃連;常搓腳心,補腎滋陰;敲打足三里,勝吃老

母雞;藥對方,一口湯,不對方,一水缸;藥本無貴賤,效者是靈丹;要想身體

好,飲食養生最重要。

4.養兵莫貴於習練,養生莫善於習動

曾有報載:當時 94 歲高齡的陳立夫先生耳聰目明,思維敏捷。有人問他養

生之道,他以八字回答:「養身在動,養心在靜。」陳老先生可謂深得中醫學的

養生之道。養身與養心都是養生,但是在這一節裡,我們單說運動健身問題。

古代醫學家們認識到「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鍛煉」,提出了「養生莫善

於習動」的觀點。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一書中明確指出了運動養生的原理:「流

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體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

常言說,活動、活動,要想活就要動。動,才有生命力。其實,天下萬事萬

物,莫不如此。俗語講:「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這是說拳師、演員必須經常

練習自己專業的本領,才能具有旺盛的藝術生命。同此道理,軍事上更加注重訓

練。《將苑》說:「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諸葛亮的這段

話,無非是強調養兵的核心在於練兵,養而不練,等於白養。從這個意義上講,

練兵與練身是可以相互為喻,說明其重要性的。

在日常生活中,反對運動健身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大量的人雖然懂得「生

命在於運動」的道理,但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堅持不懈,一以貫之。陳立夫先生則

不然,他說:「我每天清晨 5 時半一起身,就要淋浴,當水沖到哪裡,就按摩到

哪裡,從頭頂到腳心,每處用兩手按摩一百下,一共需要 40 分鐘。早飯後,再

Page 40: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散步一千步。如此做法,已有 28 年,絕沒有一天間斷,此之謂『養身在動』。」

健身的方式多種多樣,難就難在像陳老那樣「28 年,絕沒有一天間斷」。

「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史記?太史公自序》)。在運動養生方面的

另一種傾向就是運動量過大,那也會適得其反。《莊子?達生》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哲理雋永,發人深思。

莊子說:有一個叫東野稷的人,駕馭馬車的技術十分高明。他在衛莊公面前

表演駕車的前進後退,左右迴旋,令人歎為觀止。莊公稱讚說,即使是古代駕車

能手造父再生也超不過他。並讓他再去兜一個圈,表演給大家看。東野稷為了顯

示自己的本領,繼續表演。結果馬因精疲力竭而累垮了。

第一部分 第 30 節:養生如養軍(9)

如此看來,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是養生的重要途徑之一。特別對於老年人,

更應「量體裁衣」,勞逸適度。鍛煉必須循序漸進,宜從小運動量開始,中運動

量為止;動作以緩慢、協調、簡便為好;運動後感覺全身發熱、無疲勞感、食慾

增加、睡眠良好為宜。

為著老年朋友考慮,在這裡我們要著重談談舞蹈。舞蹈似乎是近年來人們文

化生活水平提高後才興起的健體養生方法。其實,早在上古時代人們就已經知道

通過舞蹈來健體祛病。

當然,那時的舞蹈不像現在溫文爾雅的交際舞,而是模仿各種動物的特點,邊嚎

叫,邊蹦跳。《呂氏春秋?古樂》中記載,「昔陶唐氏之始,……民氣鬱閼而滯著,

筋骨瑟縮而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人們在患病之後,常常以舞蹈娛樂神靈,

乞求保護。由於歌舞本身那種和諧的形體運動調理了體內的機能,使精氣暢通,

從而驅除了病魔,自己醫治了自己。1973 年考古學家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一

座漢墓,出土了大量醫書,其中一幅寬 50 厘米,長 100 厘米細筆彩繪的《導引

圖》頗引人注意。畫面 4 層,每層繪 11 人形,共有 44 個演練各種舞蹈動作的人

物圖像。每一圖旁都注有文字,說明可以治某病症等,不少動作是模仿禽獸的

飛翔、尋食、奔走的形態特點。這說明,至少到漢代,舞蹈已是一種相當普遍的

健身方法。

三國時,華佗使舞蹈健身的方法進一步規範化。他繼承前人的經驗,根據虎、鹿、

熊、猿、鳥的特點,編製了一套「五禽之戲」。如果「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一戲,

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欲食」。文學家傅毅在《舞賦》中盛讚舞蹈可

以「娛神遣老」,是「永年之術」。現今伴隨優美的音樂跳交誼舞,可以使人感到

Page 41: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心曠神怡,精神愉快,增強食慾,有益睡眠和身心健康。

時代不同了,如今的生活方式比之於古人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各

種各樣的健身方法,創造了形形色色的健身器材。無論什麼方法,何種器材,只

要持之以恆,動而適度,就能達到愉悅身心、健體養生的目的。

◎運動養生法

誰都知道,運動對於健康非常重要。

但是,並不是所有運動都對健康有益處。運動還必須講究一定的原則:適度

原則。

近年來國內外不少保健體育專家特別強調,一定要在運動前面加上「適度」

二字。專家們指出,運動對健康的良好作用,只有在適宜負荷下方能獲得:運動

負荷過小,刺激不能引起肌體效能反應,達不到強身壯體的作用;運動負荷過大,

肌體負荷超載,又會傷害身體。

因此,適度運動是體育鍛煉的首要原則。

自上世紀 50 年代起,一些體育發達國家便開始改變僅憑自我感覺來掌握運

動負荷的積習,著手運動處方的研究。他們通過對大量個體的指導,總結出了群

體掌握適度負荷的規律。

第一部分 第 31 節:養生如養軍(10)

美國運動醫學院對適度鍛煉提出的指導方案是:

首先,確定運動內容、鍛煉頻度、鍛煉強度、每次鍛煉持續時間。

鍛煉頻度:每週 3~5 次中負荷有氧鍛煉 15~60 分鐘。

鍛煉強度:應為本人最大心率的 60%~90%,或最大攝氧量的 50%~85%。

每次鍛煉持續時間:有氧鍛煉 15~60 分鐘,具體時間依強度大小而定。

運動內容:持續進行大肌肉群參加的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體操、跳繩

等。

Page 42: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其次,確保每分鐘平均脈搏數=180-年齡數。

運動時的最高心率(次/分)=(220-年齡)×(50%~100%)。

以脈搏平均 130 次/分的超常態負荷量為指標,謀求提高肌體的有氧代謝能

力。

用 180(體弱及老年人用 170)減去鍛煉者的年齡數,所得的差作為鍛煉時

的每分鐘平均脈搏數。

鍛煉時接近而不是超過最高脈搏數,運動時的最高心率(次/分)=(220-

年齡)×(50%~100%)。

對照標準:50%以下為小負荷,50%~80%為中負荷,80%以上為大負荷。

最後,傳統的運動保健,除具有系統的理論外,還有切實可行的原則和方法,

主要是:

1.動靜結合

運動要動靜兼修,動靜適宜。運動時,一切順乎自然,進行自然調息、調心,

神態從容,摒棄雜念,神形兼顧,內外俱練,動於外而靜於內,動主練而靜主養

神。這樣,在鍛煉過程中內練精神、外練形體,使內外和諧,體現出「由動入靜」、

「靜中有動」、「以靜制動」、「動靜結合」的整體思想。

2.持之以恆

人貴有志,學貴有恆,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沒有恆心是不行的。古

人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就說明,鍛煉身體非一

朝一夕之事,要經常而不間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會達到鍛煉目的的。運動

養生不僅是身體的鍛煉,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鍛煉。如果因為工作忙,難以按原計

劃時間堅持,每天擠出 10 分鐘、8 分鐘進行短時間的鍛煉也可以。若因病或因

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場鍛煉,在院內、室內、樓道內做做原地跑、原地跳、

廣播操、太極拳也可以。無論如何不能高興時練得累死累活,興奮過去多少天都

不練。

3.不宜過量

Page 43: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若運動後食慾減退,頭昏頭痛,自覺勞累汗多,精神倦怠,說明運動量過大,

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會使身體因過勞而受損。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

誡人們:「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那麼,運動量怎

樣掌握才算合適呢?一般來說,以每次鍛煉後感覺不到過度疲勞為適宜;也有人

以脈搏及心跳頻率作為運動量的指標,若運動量大,心率及脈率就快。對於正常

成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鐘心率增加至 140 次為宜;而對於老年人的運動量,以

每分鐘增加至 120 次為宜。

第一部分 第 32 節:養生如養軍(11)

4.循序漸進

為健康而進行的鍛煉,應當是輕鬆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滿樂趣和豐富多

彩的,人們才願意堅持實行。即「運動應當在順乎自然和圓形平面的方式下進

行」,這是美國運動生理學家莫爾豪斯的結論。在健身方面,疲勞和痛苦都是不

必要的,要輕輕鬆鬆地漸次增加活動量,「不能一口吃個胖子」。正確的鍛煉方法

是運動量由小到大,動作由簡單到複雜。比如跑步,剛開始練跑時要跑得慢些、

距離短些,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再逐漸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離。

5.因時制宜

一般早晨運動較好,因為早晨的空氣較新鮮,到室外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運

動鍛煉,即可把積聚在身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來,吸進更多的氧氣,使身體的新

陳代謝增強。此外,午睡前後或晚上睡覺前也可進行運動,以消除一天的緊張,

輕鬆地進入夢鄉,但運動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經系統的興奮,影響睡眠。

許多健身運動,隨時都可以做,多少做些,都是有益的。但稍微劇烈的運動,

不要在吃飯前後進行,因為在飯前呈現飢餓狀態,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易發生

低血糖症;飯後劇烈運動,大部分血液到肌肉裡去,胃腸的血液相對減少,不僅

影響消化,還可引起胃下垂、慢性胃腸炎等疾病。

6.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

老年人肌肉力量減退,神經系統反應較慢,協調能力差,宜選擇動作緩慢柔

和、肌肉協調放鬆、全身能得到活動的運動,像步行、太極拳、慢跑等。而對於

年輕力壯、身體又好的人,可選擇運動量大的鍛煉項目,如長跑、打籃球、踢足

球等。此外,每個人工作性質不同,所選擇的運動項目亦應有差別,如售貨員、

Page 44: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理發員、廚師要長時間站立,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在運動時不要多跑多跳,應

仰臥抬腿;經常伏案工作者,要選擇一些擴胸、伸腰、仰頭的運動項目,又由於

用眼較多,還應開展望遠活動。總之,體育項目的選擇,既要符合自己的興趣愛

好,又要適合身體條件。對腦力勞動者來說,宜少參加一些使精神緊張的活動,

而體力勞動者則應多運動那些在職業勞動中很少活動的部位。

5.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勞逸適度為養生之寶

治身如治國,晉人葛洪在《抱朴子內篇?地真》中曾經有較為詳細的說明,

他說,「神」好像國君,「氣」好像人民,「血」好像群臣。因此也主張「夫愛其

民所以安其國,養其氣所以全其身」。抱朴子這一具有宏觀整體思維的養生理論,

得到了後世養生家的好評。其實,抱朴子這一「治國如治身」的養生理論的本源

卻是出自諸葛亮。諸葛亮,人們都很熟悉。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軍事家,

通曉兵法,足智多謀。但是他對養生學也有研究一事就鮮為人知了。他曾說:「夫

治國猶如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之道,務在舉賢,是以養神求生,舉

賢求安。」在諸葛亮看來,智士仁人是安邦治國的根本,養神蓄氣是延年益壽

的關鍵。

第一部分 第 33 節:養生如養軍(12)

可是諸葛亮自己卻沒有長壽,54 歲就病死了。關於諸葛亮之死因,他的對

手司馬懿可謂一語中的,那就是「食少事繁,焉能久乎!」拋開諸葛亮鞠躬盡瘁

的精神不談,純從養生學的角度看,他積勞成疾,氣血虧耗,必然加劇衰老和死

亡。

常言說,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工作和休息,勞和逸,是對立統一的。

《黃帝內經》很早就認識到了人體生命活動的這種基本形式,提出「五傷」

之說,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久」就是「過」,超過限度。無論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都必須勞逸適

度。明白這些道理是容易的,實行這些道理就不那麼容易了。薛福辰是一位精通

醫術的名醫,曾因入宮給慈禧太后治病而名噪一時,但是,他只活了 58 歲就病

死了。什麼原因呢?「用心過度,內受損而不自知。」原來薛福辰在事業上「用

心本專」,已夠傷神耗精了,可是他在醫務之餘,又嗜棋如命,常常「秉燭達旦,

或演棋譜,或與客對弈」(《庸庵文別集》卷六)。他的前妻王夫人因為他下棋無

度又不聽勸阻,氣沖沖將圍棋扔到井裡。可是,王夫人死得早,而薛福辰又舊習

不改,過分貪棋,以致耗盡精力而早逝。

Page 45: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在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當中,不少人卻是因為在事業上用心過度而損壽

傷身。李白憐憫杜甫寫道:「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杜甫未能長

壽,當然還有生計艱難的原因,但他過分執著於詩歌的創作不能不說是原因之

一。杜甫等文人是因為沒有條件去追求養怡之福,那麼對於有條件的人來說是不

應當忽視的。宋人倪思對此算是看得真切了,他說:「造物勞我以生,逸我以老。

少年不勤,是不知勞也;老年奔競,是不知逸也。天命我逸,而我自勞,以取困

辱,豈非逆天乎。」(《金鉏堂雜誌》)

其次,知逸切勿過逸,「過逸成恙」。一個人如果過於安逸、閒散,長期不從

事勞動,會影響體內氣血的正常活動,產生一系列病理變化而導致「逸傷」。「常

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這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

提出的主張。

「小勞」既指體力勞動,也指腦力勞動。無論是否知識分子,經常用腦是有

益於健康的。俗話說:「常用腦,可防老。」古今中外,大凡長期從事腦力勞動

的人一般都長壽。我國科學工作者曾對秦漢以來至上世紀 40 年代末的 3000 多位

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和思想家的壽命進行了統計,算出其平均壽命是 65.18

歲,比一般人的平均壽命高出 30 歲左右。國外也有學者對 16 世紀後歐美的人口

進行過分析,那些平時用腦最勤的發明家、科學家的平均年齡為 79 歲,如愛迪

生 84 歲、伽利略 78 歲、牛頓 85 歲、達爾文 73 歲、愛因斯坦 76 歲、福克雷 114

歲、羅素 98 歲等等。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經常用腦,不但不會加速衰老,

反而能夠延緩衰老,防止老年性癡呆。

腦力與體力要結合,要堅持體育運動或體力勞動,並且從年輕時就要打好基

礎。南宋愛國主義詩人陸游一生坷坎,卻能高壽享年 85 歲,是與他平時注重養

生健體分不開的。他曾自稱「六十年間萬首詩」,平均兩天要作一首,如此頻繁

而緊張的腦力勞動,如果沒有強壯的體魄是難以持久的。所以,陸游十分注意養

生,除注意起居養生、精神養生和飲食養生外,在運動養生上也頗為注意。

他從小就熱愛體育活動,喜歡打馬球,青年時期是一員球場健將。他詩中記

述道:「軍中罷戰壯士閒,細草坪郊恣馳逐。洮州駿馬金絡頭,梁州球場日打球。」

生動地描寫了郊外打馬球的場景。晚年回鄉之後,他勤務農事,以此調理身體,

並把參加田間勞動和讀詩、寫詩聯繫起來,創作了大量具有田園氣息的詩歌。如:

「小園煙草接鄰家,桑柘陰陰一徑斜,臥讀陶詩未終卷,又乘微雨去鋤瓜。」他

還注意堅持每日打掃環境衛生,把一些小勞小動也當作健身之法,「一帚常在旁,

有暇即掃地。既省課童奴,亦以平血氣。按摩與導引,雖善亦多事,不如掃地法,

延年直差易。」

Page 46: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空前加快。要想適應社會的要求,我們不能不

發揚諸葛亮鞠躬盡瘁的精神,努力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同時也不妨取法於

陸放翁,注重多途徑養生,尤其是運動養生,以保證勞逸結合,身心健康。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http://www.ailing.cc

Page 47: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兵學聖典論養生之道:孫子兵法與養生治病 作者:吳如嵩,黃英

引言 兵法與養生的淵源(1)

公元 18 世紀中葉的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名醫徐大椿。他原名大業,字靈胎,

江蘇吳江人,曾任太醫。一生著述宏豐,有《經釋》、《類方》、《慎疾芻言》等,

後人評論其書“推闡主治之義,於諸家中最有啟發之功”。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論

醫之書《醫學源流論》,其中辟有專章《用藥如用兵論》。他在全面、準確地闡述

用藥如用兵的醫理之後,明確地指出:“《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

徐大椿憑藉自己深厚的醫學功底,敏銳地審視兵學與醫學、兵道與醫道的相

互關係,得出了極富啟發意義的結論,這在中國古代醫學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學

術價值。

不過,把兵學同醫*系起來在理論上闡述,在臨床上實踐,徐大椿並非第一

人。

被尊為醫經的《黃帝內經?靈樞?逆順》中就談到醫學與兵法的關係,其文曰

“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以與“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

渾渾之脈”相對應。饒有意味的是,《黃帝內經》還用冷兵器的“五兵”(弓矢、

戟、矛、戈、殳)類比針法:“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陣於中野者,此非一

日之謀也;能使民令行禁止,士卒無自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

(《靈樞?玉版》)

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進一步從醫家的行為心理上做了深刻的理論闡

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舊唐書?孫思邈傳》)“膽大心

小,智圓行方”這八個字高度概括了作為一個醫生也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和行為

準則。孫思邈在對這八字原則進行分析時指出,醫生臨病與軍人臨戰一樣,在不

明敵情時要周密偵察,慎重判斷,做到“知彼知己”,這種謹慎就是“心小”。

一旦掌握敵情,勝券在握,就要果斷決策,大膽用兵,這種果斷就是“膽大”。

孫思邈用《詩經》形容這種果斷:“‘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謂大膽也。”軍

人為衛國保民而打仗,醫生為救死扶傷而治病,這種品德就是“行方”。用兵要

因敵制勝,戰術多變;用藥要“知常知變,能神能明,如是者謂之智圓”(李中

梓《醫宗必讀》)。

以兵學喻醫學,在中國古代並不只有上述幾個例子,自先秦至明清,有類似

理論的醫家不在少數,可以說它是古代醫家們的一種共識。

說了這麼多,可能有人會問:那用兵和治病相通的地方到底在什麼地方呢?

毋庸置疑,只有對這個問題做出正確的回答,才能證明兵學用於醫學不是牽強附

會。

首先,從倫理道德方面看,中醫的醫學倫理觀一貫推崇“良醫”(既有良好

的醫德,又有良好的醫術),認為醫學是仁學,醫術是仁術。東漢名醫張仲景主

張醫生應“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這種中國醫學史上倡導的“蒼

Page 48: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生大醫”與中國古代兵家的主張是相通的,相融的。與行醫要有仁人之心一樣,

中國兵家在對待戰爭的態度上也歷來主張應“誅*,禁不義”(《尉繚子?武議》)。

因此,《孫子兵法》要求將帥必須做到“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惟人是保,而利

合於主”,“仁德”便成為將帥修養的核心。

其次,從方法論上看,中國醫學與中國兵學一樣,形成了完備而嚴密的理論

體系,都貫穿著樸素的唯物論和辨證法。具體地說,表現為“天人合一”的中醫

學理論。例如,春秋時良醫醫和指出:天有“六氣”,“陰、陽、風、雨、晦、

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過則為災,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

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左傳?昭公元年》)。意思是說,陰、晴、風、雨、

夜、晝,分為四段時間,五種音調。過頭了,不協調就會招災惹禍。陰過頭了是

寒病,陽過頭了是熱病,風過頭了是手腳病,雨過頭了是腹病,夜裡沒有節制是

迷亂病,白天沒有節制是心病。辨證施治是中醫著名的診斷治療方法。從哲學上

說,它是一種樸素的系統的思維方法。中醫把天地人視為一個大系統,“人”又

分為五髒六腑、十二經脈各子系統。通過望、聞、問、切,對各個系統進行綜合

分析之後,對症下藥。藥分君臣佐使,最後達到治病求本,標本兼治,扶正祛邪,

治病救人的目的。書包網 www.bookbao.com

引言 兵法與養生的淵源(2)

古代兵法也是使用這種系統分析的方法。比如說,關於戰爭全局的戰略問題,《孫

子兵法》講求“道、天、地、將、法”之類“五事七計”,對戰爭各方面進行總

體把握,系統分析;關於行軍布陣之類戰術問題,兵家也無不講求天、地、人的

相互關聯,各種條件在戰爭運動過程中的有序變化,奇正相生,相反相成,最後

達到因敵制勝的目的。

應當看到,樸素的系統論不僅是中醫學、傳統兵學的精髓,也是整個中國學

術思想的精髓,它是迥別於西方哲學的。瑞典系統論專家普裡高津曾經指出:“中

國的傳統學術思想是著重於研究整體性和自發性,研究協調和協合。”他的看法

是非常中肯的。

再次,從指導思想上看,醫學與兵學更是有著許多共同點。

一是防病如防敵。對於疾病,醫家主張“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良醫者,

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只有那些能預防或減少疾病發生的醫生,才能稱得上

是良醫。對於敵人,兵家主張,“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天下雖安,忘

戰必危”(《司馬法?仁本》),“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

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孫子兵法?九變》),平時就要有備無患,“立於

不敗之地”。這樣的將帥也才能被稱為良將。良醫本著治病如治寇的負責精神,

因而能夠高度重視對疾病的預防,做到防微杜漸,加強防範。

二是擇醫如用將。南齊褚澄說得好:“知其才智,以軍付之,用將之道也;

知其方技,以生付之,用醫之道也。”(《褚氏遺書》)打仗要委派良將指揮,治

病要選求良醫診治,道理是相通的。中國古代所謂良將必須“智信仁勇嚴”五德

Page 49: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兼備,也就是說,必須德才兼備,智勇雙全。只有將才而無武德的將領只能稱為

“名將”而不能稱為“良將”。同樣,只有醫術而乏醫德的醫生只能稱為“名

醫”而不能稱為“良醫”。“良醫”必須做到“性存溫雅,志必謙恭,動須禮節,

舉乃和柔,無自妄尊,不可矯飾。廣收方論,博通義理,明運氣,曉陰陽,善診

切,精察視,辨真偽,分寒熱,審標本,識輕重”(《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如

能選擇這樣優秀的醫生治病,何病不克,何疾不愈?

三是用藥如用兵。兵凶戰危,是一種關乎國家軍民生死存亡的暴力行為。古

代的醫家看到,“藥性剛烈,猶若御兵。兵之猛暴,豈容妄發”(《千金要方?

食治》)!這是從“兵”與“藥”的特性上說明二者具有“剛烈”的共同特點,

因此用藥要慎之又慎。

古人還從用藥之法“貴乎明變”著眼,看到靈活多變的共同點。徐春甫《古

今醫統》指出:“治病猶對壘。攻守奇正,量敵而應者,將之良;針灸用藥,因

病而施治者,醫之良也。”這是醫家以用兵來比喻用藥。《白豪子兵》指出:“良

將用兵,若良醫療病,病萬變藥亦萬變。”這是兵家以用藥來比喻用兵。顯而易

見,“兵”與“醫”即使不像徐大椿所認為的同源,但也的確是相通相用的。

以上擇其要者,略舉數端,旨在說明把兵學原理移植到醫學之中,特別是中

醫學之中,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可以啟發人們的意智,開闊人們的視野。

宋朝哲學家程頤說得好:“天下之理一也,途雖殊而其歸則同,慮雖百而其致則

一。雖物有萬殊,事有萬變,統之以一,則無能違也。”(《伊川易傳》卷三)

他說的用來統率萬事萬物的“一”,就是哲學。具體地說,就是思維方法。掌握

了這種思維方法,就能架起溝通兵學與醫學的橋梁。這座橋梁,在中國古人的辭

典中稱為“悟”。對此,明朝著名學者黃宗羲曾說過一段非常透闢的話:“為學

為教,舍自得別無他路。欲自得,舍悟別無他路。”(《明儒學案》卷二十六)

鑽研任何一門學問,關鍵要自己確有心得,確實掌握要領,得其精要。之所以能

夠“自得”,關鍵又在於“悟”。所謂悟,就在於通過正確的學習,切實的深造,

在具有豐富經驗和深厚學術功底的基礎上,觸類旁通,默識心悟,開啟新的學術

天地。不難設想,倘有精通醫學與兵學者,在這個領域深入開掘,未嘗不可以創

造醫學理論的新思維。

書包 網 bookbao.com 想看書來書包網

目錄(1)

第一章 醫德如將德 /1

劉邦說:“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史記?高祖本紀》)打仗要選將,是

因為戰場之上有良將,也有庸將。秦趙長平之戰中,因為趙王選將不當,任用了

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趙軍慘敗長平,險些亡國。

同此道理,擇醫之所以重要,也因為現實生活中有良醫與庸醫的存在。明朝

顧炎武說:“古之時,庸醫殺人。今之時,庸醫不殺人,亦不活人。使人在不死

不活之間,其病日深而卒至於死。”(《日知錄》)

Page 50: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1.天地之間,莫貴於人/2

資料鏈接:醫德比醫術更重要/4

2.禁祥去疑,信醫不信巫/5

資料鏈接:醫療科學與巫術迷信/7

3.戰必選將,疾當擇醫/8

資料鏈接:“庸醫”/10

4.官兵一體,醫患同心/11

資料鏈接:醫患同心,其利斷金/12

第二章 防病如防敵/15

預防疾病如同預防戰爭一樣,要居安思危。成書於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

明確寫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

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不亦晚乎!” 疾病預防就像戰備國防

一樣,必須防重於治,要以預防為主。

1.防於未亂,治於未病/16

資料鏈接:疾病防治和中醫養生/20

2.兵家重防微,醫家重杜漸/21

資料鏈接:上醫治未病/23

3.守我岩疆,先安未病/24

資料鏈接:在未病時防病的養生思想/26

第三章 養生如養軍/31

《孫子兵法》在論述安營紮寨應當利用“地利”的原則時指出:“凡軍好高

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對照中國歷代環境

養生理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一主張不僅僅明確了駐軍的基本要求,而且概

括了環境養生的主要原則,即使在今天,現代養生學對於居處環境也不外乎這些

基本要求。

1.兵家尚武德,修身重養性/32

資料鏈接:養生莫若養性/34

2.地勢兵之助,地利人增壽/34

資料鏈接:養生與環境/37

3.兵非多益,食非過益/38

資料鏈接:諺語記在心,飲食好養生/41

4.養兵莫貴於習練,養生莫善於習動/42

資料鏈接:運動養生法/44

5.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勞逸適度為養生之寶/47

資料鏈接:勞逸結合養生箴言/50

6.怒而興師必敗,慍而處世戕身/54

資料鏈接:養生與養性/57

7.心靜利於制勝,情怡益於永年/58

Page 51: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資料鏈接:養生根本在於謀心/60

8.養兵須作息有序,養生當起居有常/61

資料鏈接:生活起居的最佳時間/64

9.利勝者辱,過養則病/66

資料鏈接:養生適度謠/68

10.欲不可絕,欲不可縱/68

資料鏈接:古代*保健食補譜/72

11.治軍要激勵士氣,養生要勤練氣功/74

資料鏈接:孫思邈的氣功養生/76

12.治齒如治軍,治目如治民/79

資料鏈接:叩齒保健的具體方法/80

第四章 治病如治寇/83

張景岳說:“治病如治寇,知寇之所在,精兵攻之,兵不血刃矣。”自古知

兵非好戰。“兵不血刃”是古代兵家追求的最高目標,孫子最著名的觀點就是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張景岳以此比喻

治病,實在是妙不可言。它既明確了中醫治病的最高標準,又道出了中醫治病的

顯著特點。

1.相敵以達變,四診以察因/84

資料鏈接:健康自測十項指標/88

2.運籌以決勝,辨證而施治/89

資料鏈接:洪昭光教授談辨證養生/92

3.勝敵在得法,治病如治寇/93

目錄(2)

資料鏈接:去病延壽六字訣 /96

4.擒賊擒王,治病治根/97

資料鏈接:關於防病治病的詩文名句/99

5.老敵之師,扶正祛邪/100

資料鏈接:扶正祛邪療法臨床運用/102

6.斷敵要道,阻隔病源/103

資料鏈接:關於疾病、治病的諺語/105

7.焚敵資糧,斷除病源/107

資料鏈接:讀書也可治病養生/109

8.斷敵內應,標本兼治/110

資料鏈接:“治標”與“治本”中的“標”與“本”/112

9.地有六形,醫有六經/113

資料鏈接:六經與兵法/114

10.以寡勝眾,同病異治/115

Page 52: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資料鏈接:兵法與醫理/117

11.搗敵中堅,異病同治/118

資料鏈接:中醫辨證法用藥原則/120

12.無擊堂堂之陣,無刺熇熇之熱/121

資料鏈接:中醫三因制宜治療方法/122

13.推波助瀾,因勢利導/124

資料鏈接:營衛循環與圓道/126

14.權衡得失,和解為宜/126

資料鏈接:小柴胡湯做法及功效(達表和裡、升清降濁法)/128

第五章 治心如用謀/131

《軍志》中曾有“先人有奪人之心”的名言,認為先發制人者應當首先打擊

敵人的軍心士氣,因為心具有主宰人的精神和意識的作用。此理同樣可以運用到

在醫學養生中去。所不同的是,兵家攻心,旨在擾亂敵人的正常心理狀態;醫家

攻心,重在恢復患者的正常心理狀態。

1.攻敵先攻心,治病先治心/132

資料鏈接:養身莫貴於養心/134

2.抑情制怒,以情制情/135

資料鏈接:及時“制怒”,防止肝氣上逆/137

3.乖其所之,移情易性/138

資料鏈接:調神養生/141

4.兵不厭詐,疑病疑治/143

資料鏈接:疑病症治療原則/145

5.氣失則師散,神衰則體病/146

資料鏈接:精神的力量/148

第六章 用藥如用兵/155

明代醫學家徐春甫曾說:“治病猶對壘。攻守奇正,量敵而應者,將之良;

針灸用藥,因病而施治者,醫之良也。”意思是治病與對壘都必須根據情況而靈

活變換對策。他所說的“攻守奇正”,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作戰方法。《孫子

兵法》有句名言:“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意思是,作戰對壘,通常的打

法應當是用主要兵力打敵正面,用次要兵力打敵翼側。徐春甫把這一兵法原則應

用到醫療上來,認為“針灸用藥,因病而施治”,正同“量敵而應”、因情用兵

是一個道理。

1.排兵布陣,用藥組方/156

資料鏈接:藥物養生/159

2.正合奇勝巧應變,君臣佐使須分明/161

資料鏈接:讀《孫子兵法》,說用藥如兵/163

3.用鄉導得地利,依歸經利藥效/164

資料鏈接:經絡養生/167

Page 53: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4.用兵宜慎,服藥戒躁/168

資料鏈接:吃藥特別注意事項/171

5.先伐謀後伐兵,先食療後藥療/173

資料鏈接:世界流行的食療九法/177

閱讀鏈接 淺釋陰陽、五行、邪正、虛實/185

儘管世界有無窮無盡的奧妙,但都是從陰陽演化出來的。因此,診斷和治療

疾病,就必須從陰陽這個根本問題上著眼。

進而言之,包括行軍安營、排兵布陣在內的一切行為,當然也必須根據陰陽

行事,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1.淺釋陰陽/187

2.淺析五行/190

3.簡釋邪正/193

4.簡析虛實/195

1.天地之間,莫貴於人

《孫臏兵法?月戰》一文寫道:“天地之間,莫貴於人。”不得不戰才去作戰,

講的是中國古代軍事家珍惜人的生命。《黃帝內經?素問》一篇講道:“天覆地載,

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應該“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講的是古代醫家

對人類生命的珍愛。為了人類健康長命,還是在蠻荒時代,中國就有中醫始祖神

農嘗百草、救人生命的動人故事。

據說,當時自然災害泛濫,人們“一日而遇七十毒”,疾病遍地流傳,致使

民不聊生。有位神農氏,“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探究保護生命的方法

和規律。後來,軒轅氏(黃帝),在發明文字、舟車、音律、算數、養蠶的同時,

對醫學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黃帝有兩個醫臣,一個是岐伯,一個是雷公。岐伯善

於經方治病,雷公長於針灸祛疾。他們君臣三人經常在一起深入研究人與天地萬

物的關係,考察五氣變化的規律,分析陰陽轉化的特點,洞悉人類生老病死的過

程,探尋治病祛疾的藥物和方法,然後以君臣問答的方式寫出醫學巨著——這就

是中外聞名的典籍《黃帝內經》。

中國醫學的始祖自然當首推神農、軒轅等。中醫學自從它產生之日起,就融

合了貴人賤物的思想傳統,是以治病救人為宗旨的仁術。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

金要方》一書的序言中說,“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為

了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他又從醫德的角度提出了三條具體原則:

一、治病必須具備仁愛之心,淡泊名利。凡行醫者必須像古代良醫那樣,潛

心研究醫術,消除任何物質慾望和名利奢求,懷藏大慈惻隱之心,以救死扶傷為

神聖職責,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去解救病人的危急。決不能憑著一技之長,醉

心於索取錢財。

二、治病不分親疏貴賤,一視同仁。如果有患者前來求治,不論貴賤貧富、

Page 54: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長幼妍媸、恩怨親疏、華夷愚智,都應像親人一樣熱情對待,誠心救治。決不能

嫌貧愛富,偏心偏向。

三、治病應不辭艱辛,急病人之所急。救死扶傷過程中,不能瞻前顧後,過

多考慮自己的名利得失。應當將患者的疾苦當作自己的疾苦,不論道路險惡,不

分晝夜寒暑,不管饑渴疲勞,一心赴救,決不能拖延慢待,敷衍了事。

孫思邈認為,一個醫師只有從這三個方面嚴於律己,才可能成為真正以人為

貴的蒼生大醫。反之,則是人類的巨賊。

這些原則既是對前人思想的概括,又是對歷代良醫經驗的總結。中國歷史上

著名的良醫莫不如此,流傳至今的關於董奉“杏林春暖”的故事,就頗有代表性。

三國時期,江西廬山隱居著一位名叫董奉的醫生。他對求治的患者,不論疾

病輕重,從不拒絕,並且在醫治過程中不取分文,但對病愈後前來酬謝的人卻有

一個特殊的要求。那就是根據來者原來病情的輕重,讓他們分別在自己的房前屋

後種植數目不等的杏樹。病輕的人種一株,病重的人種五株。數年之後,董奉隱

居之處竟然杏樹成林,鬱郁蔥蔥。早春時節,杏花盛開,春色滿園。初夏之際,

杏黃大熟,碩果累累,清香撲鼻。每當杏熟時,他在林中的穀倉裡設一器具,張

榜通告過往行人,有欲買杏者,可按規定,一器谷換一器杏,自行取去,不必通

報。對於所換得的糧食,董奉不是用來發財致富,而是除留下自己的口糧外,絕

大部分用於接濟貧困孤寡和無依無靠的老人,以及行旅不逮之人。

董奉這種以人為貴、治病救人的生動事跡,為人們交口稱道。隨著董奉美名

的傳揚,杏林的佳話不脛而走,遍及天下。“杏林春暖”、“譽滿杏林”、“杏

林春滿”、“杏林望重”等等,成為古今病家借以表達對醫家感激和尊敬之情的

共同語言。古今許多醫家則以“杏林”自勵,以致出現過一些以杏林命名的醫

院、藥房和醫學團體,諸如杏林醫院、杏林堂、杏林學社等等。

從“嘗百草”到“杏林春暖”,再到當代盛讚的“白求恩精神”,這其中雖

然間隔著千百萬年,但是“天地之間,莫貴於人”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這是中

國醫學始終一貫的宗旨,也是中國歷代良醫奉行不悖的最高道德準則。

◎醫德比醫術更重要

古語有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醫生自古就是一項極為崇高的職

業,今人更稱其為“白衣天使”。但是,因為經濟利益的衝擊,醫德已經逐漸不

為“天使”們所重視,救死扶傷的“天使”變成謀財害命的“惡魔”這樣的事屢

見不鮮。所以說,當今為醫之要不僅在其醫術高超,更在乎醫德高尚也。因為對

於少數無德之徒,其醫術愈高,害人也愈深,病人遇見他,說其是身披白衣的惡

狼,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有人說,醫德缺失的根源依然乃錢字當頭,若要名醫高手執刀,先得“紅包”

開路;醫生為撈得暗中回扣,不問病人病情,只管以大處方侍候……醫界惡習,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著實是令病人談醫而色變!

書包網 電子書 分享網站

Page 55: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2.禁祥去疑,信醫不信巫(1)

遠古時代,懾於自然力的威脅,先民們被神秘恐懼籠罩著,幾乎是一個巫術的世

界。無論是戰爭,是人事,還是生活,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無不蒙上巫術的陰影。

但是,在軍事領域裡,荒誕不經的符咒逐漸被人們識破。兵學家孫武從無數

歷史事實中清楚地看到,戰爭是力量的拼搏,智慧的較量,最終的勝負取決於人

的智慧和力量,而不是取決於神的護祐,提出了“禁祥去疑”的主張。

“祥”是古代禍福吉凶預兆的通稱。“禁祥”,即不得以占卜問筮等各種迷

信活動疑惑人心。而且,他還要求將帥偵察敵情時,“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

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應取於那些了解敵情的人,因為戰爭的勝負關係

著國家的安危和軍民的生死。

同樣,醫學關係到人們的健康與生死,在醫學產生與發展之初,排除迷信觀

念顯得尤為重要。成書於兩千多年前的中國第一部醫學典籍《黃帝內經》這樣寫

道:“拘於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於針石者,不可與言至巧。”至德,就是

指醫學理論;至巧,是言針刺、砭石等治療疾病的技術與措施。“不可與言”,

表明醫學科學與迷信鬼神的觀念不可同日而語,勢不兩立。

戰國時名醫扁鵲,“勃海郡鄭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史記?扁鵲倉公列

傳》)。他醫術高明,專心致力於為群眾治療疾病,從不計較名利地位,聲名遠播。

漢代歷史學家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特為他立傳。因此,扁鵲是我國正史中

第一位有傳的醫學家。他曾提出“六不治”的原則,其中明確宣稱“信巫不信醫

不治”,這對當時的有神論是一個有力的挑戰。

《史記?扁鵲?倉公》中記載著一則頗為有趣的故事。一次扁鵲路過虢國,聽

說虢國太子病死已有半日,大臣們別無他法,只是祈禱,請求神仙讓太子轉世回

生。扁鵲即往王宮探視。在問明發病情況後,扁鵲說他能讓太子起死回生。一個

名叫中庶子的大臣對扁鵲說,“我聽說古時為醫的俞跗,能按治腦髓,持取膏肓,

令死人復為生人,你難道有他那樣的技法嗎?”扁鵲回答說:“……子以吾為不

誠,試入診太子,當聞其耳鳴而鼻張,循其兩股以至於陰,當尚溫也。”中庶子

聞言入稟國王。虢君大驚出見扁鵲,說:“吾兒有先生則活,無先生則棄捐填溝

壑,長終而不得反。”扁鵲告訴虢君,太子患的是“屍蹶”,並沒有真死。虢國

君主抱著一線希望允許扁鵲醫治。扁鵲便立即著手救治。他先命一弟子給太子針

灸三陽五會穴,過了一會兒,太子便慢慢甦醒過來。他又命另一弟子用藥物熱敷,

熨帖病人兩側胸脅部,太子終於慢慢坐起身來。接著,扁鵲根據太子的康復情況,

每天讓弟子給太子按摩、煨湯藥。二十多天后,太子終於恢復了健康。眾人紛紛

稱讚扁鵲有起死回生之術。扁鵲卻實事求是地告訴大家:“越人(扁鵲之名)非

能生死人也,此自當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漢代末年的名醫張仲景進一步發展了扁鵲的思想,他《傷寒論》中說:今世

的許多人,不大留心醫藥,不去深入研究醫術,以便上療君親之疾,下救貧賤之

厄,中保自身健康,而是競相追逐榮華和權勢,企求成為大權在握的豪門貴族,

因而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如此棄本求末,欲華其表而悴其內,皮之不存,毛

Page 56: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將焉附?其結果必然是既不能愛人知物,也不能珍惜自己。一旦遇上風邪之氣、

非常之疾便無法抵擋,當病患在身時方才震驚。然而由於平時對醫學無知無識,

此時便一心企求巫祝祈禱。將百年之壽命,寶貴的生命,委付於巫醫,任其擺布

和玩弄,自己卻只能暗自悲嘆。至於身死之後,變為異物,被深埋進土裡,哪裡

還談得上什麼榮華富貴呢?書包網 www.bookbao.com

2.禁祥去疑,信醫不信巫(2)

這些飽含唯物思想的言論,既針砭了重名利、輕養生、棄本求末的時弊,又揭示

了信巫不信醫的惡果。不僅在當時,就是在今天,這些觀點也仍然具有振聾發聵

的作用。

我們平時即使沒有患病,也必須學習和掌握一些醫學基本常識,以便有意識

地調養身心健康,一旦有疾也便於主動與醫生配合,增強醫治效果。

◎醫療科學與巫術迷信

在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內,醫生與巫師都是同一種身份,醫學與迷信的

較量從來沒有斷過,特別在傳染病廣泛流行的所謂“大疫”期間,其較量也就更

加直接。

“大疫”即是大面積的疫情,一般為惡性傳染病,隨之而來的,常常是人口

大量死亡,接著就是田地荒蕪,經濟衰退。在古代可以說沒有什麼有效的辦法能

對付這種“大疫”。在完全無助的情況下,人們轉而求助於鬼神。於是古代就有

所謂驅除疫鬼的儀式,也有向神靈禱告的祭禮。儒經《禮記?月令篇》說,人們

假如不按上天的意志辦事,該秋天辦的你春天就辦,就有大疫發生。所以在漢代,

即使大科學家張衡,在一次大疫來臨的時候,也要求當時的皇帝,要“取媚神祇,

以求多福”。一般的臣子,則往往依據當時的禮儀,要求皇帝檢查自己的行為,

看有沒有不合天意的地方,以修飭自己的德行,平息上天的憤怒。

祈福之後疫情就會好轉嗎?當然不會。因此,後來的醫學就逐漸脫離巫術,

獨立門戶,並且與巫術進行較量和鬥爭。漢代以前,我國醫學已經有了分科,著

名醫學家倉公認為:“信巫不信醫”,是疾病不能痊愈的六大原因之一。倉公的

話,成為後世醫生們的格言。

在漢代,人們雖然相信大疫是上天降禍,但在大疫期間,醫藥仍舊是對抗大

疫的主要手段。漢安帝元初六年夏四月,“會稽大疫,遣光祿大夫將太醫巡行疾

病,賜棺木”;元嘉元年正月,“京師疫疾,使光祿大夫將醫藥案行”;建寧四

年,“大疫,使中謁者巡行,致醫藥”;光和二年春,“大疫,使常侍、中謁者

巡行,致醫藥”。

自漢代以後,每逢大疫,中央政府派遣官員督導醫療,已經成為常例,求神

活動已經少了很多。到了唐代,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家柳宗元在談到《禮記》中

大疫是上天降禍的內容時說,這不過是那些巫婆神漢的言論,不是聖人的教導。

此後的歷史記載,雖然遇到大疫,民間求巫拜神的事時有發生,但由於神巫不斷

露醜丟臉,往往成為有識之士嘲笑的對象。元末明初思想家謝應芳在《辨惑編》

Page 57: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中說,天歷年間大疫,家裡人和親戚們都病倒了,但他們“務求醫藥,不事祈

禱”,後來大都活了下來,而那些求神保佑的,幾乎都死掉了。巫婆神漢們自己

的死,就是對巫術效果的最好說明。於是陶宗儀問道:“然則俗巫豈足恃乎?”

明代俞森作《荒政叢書》,對付大疫,被列為重要的一條政策。在同疾病的

鬥爭中,人們也學會了一些簡單的防護辦法。明代副都御史虞謙在督運木料時,

民工中大疫流行。他令民工“散處之”、“疫遂息”。這是簡單的隔離措施。

用醫藥對付大疫,在第一線的當然是醫生。南宋初年,在著名的海州抗金戰

役中,戰士中發生了大疫。名醫王克明當時在軍中。由於他的及時治療,“全活

者幾萬人”,即差不多有一萬人。

古人也不斷尋找著對付大疫的方法。明朝末年,醫生吳有性根據自己長期在

疫區工作、治療病人的經驗,寫出了著名的《溫疫論》。

總結兩三千年中我們的前人和傳染病鬥爭的經驗,惟一可信的就是醫學,對

付疾病只能靠醫學。而所謂靠醫學,不是說依靠以前的醫學結論就夠了,而是說,

靠醫學那經過千百年實踐所總結出來的探索精神和尋治手段。這是前人付出了多

少精力和生命的代價才取得的教訓,更是今天我們每個人都要牢牢記住的格言。

3.戰必選將,疾當擇醫

“置將不善,一敗塗地”(《史記?高祖本紀》),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善於任將而聞

名的漢高祖劉邦的名言。一千多年後,明太祖朱元璋說得更明確:“將必擇有識、

有謀、有仁、有勇者。”(《明太祖寶訓》)打仗要選將,是因為戰場之上有良將,

也有庸將。秦趙長平之戰中,因為趙王選將不當,任用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為

帥,趙軍慘敗長平,險些亡國。又比如,三國時被譽為智慧化身的諸葛亮,也因

為選將不當,任用“言過其實”的馬謖,招致街亭失守,使得蜀軍很有希望取勝

的攻魏戰爭無功而還。

選將之所以重要,因為實際生活中有良將與庸將之別。同此道理,擇醫之所

以重要,也因為現實生活中有良醫與庸醫的存在。對於擇醫治病,古人感慨甚多。

明朝顧炎武說得好:“古之時,庸醫殺人。今之時,庸醫不殺人,亦不活人。使

人在不死不活之間,其病日深而卒至於死。”(《日知錄》)現在,醫學雖然已很

發達,但是浪蕩裡巷騙人錢財的江湖醫生也不少見。

例如,有一患者,初秋之時,忽然覺得戰慄惡寒,身體發熱,並伴有咳嗽,

找一江湖醫生治療。江湖醫生用表散之藥治療後,不但沒有療效,身體還日漸瘦

弱。進入冬天后,又加服人蔘、白術補劑,轉覺昏昏欲睡,不思飲食,渾身乏力,

瀉痢不止,生命處於垂危狀態。患者親屬只好將其送往醫院,經醫生及時搶救和

治療,患者才脫離危險,逐漸恢復健康。此案中的江湖醫生,見病人有寒熱,即

疑其為外感,隨意用發散之藥治療。在病人久治不愈的情況下,又疑其為虛損,

而採用補益之藥。其整個治療過程中,既不究病因,又不辨病情,幾乎將患者活

活治死。

Page 58: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遇上這種庸醫,倒不如不治。常言說,“有病不治,常得中醫(中等水平的

醫治)”,因為不少疾病可以依靠自身的抵抗力慢慢康復。這雖然給自己帶來一

些病痛的煎熬,但總比碰上庸醫,把小病弄成大病,甚至一命嗚呼要強得多。所

以,《折肱漫錄》說:“欲求速效,而輕用醫藥,為病者所忌。藥者,人生之大

利大害也。不遇良醫,不如不藥。不藥而誤也悔,藥而誤也亦悔,然不藥之悔小,

誤藥之悔大。”當然,這不是說不及時求醫早治,而是說比找江湖醫生要好得多。

江湖醫生古今都有,君不見某處墻角或電線桿上那些“祖傳秘方”、“專治

艾滋病”花花綠綠的招貼,皆是江湖派所為。一名八歲癲癇病患者,吃了那裡的

“秘方”,癲癇病未見效果,反而增加劇烈腹痛。病家只得改弦更張,到醫院請

專家診治。結果發現,小患者因服“秘方”,已受到嚴重鉛中毒損害。這正像《黃

帝內經》所批評的:“粗工凶凶,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江湖醫生

危害雖然不小,但其人數畢竟有限,而作為職業醫生,則應該對技術精益求精,

以防發生誤診、誤治。

例如本作者曾收到一份從湖北省某地寄來的病歷,一位 19 歲的姑娘因為心

煩失眠、急躁易怒而不能學習和工作,在其當地一直以“青春期精神分裂症”診

斷和治療而效果不好。經過仔細察看這份病例的全部材料,診斷為“癲癇病、精

神運動型發作”,遂給予相應中藥治療,五個月後癥狀顯著緩解,而能參加正常

學習。

對於患者,固然不能病急亂投醫,對於醫生,則應當繼承古代重視醫德醫術

的優良傳統。清代醫學家吳塘告誡道:“生民何辜,不死於病而死於醫,是有醫

不若無醫也。學醫不精,不若不學醫也。”(《溫病條辨序》)

◎“庸醫”

“庸醫”之說到底從而何來?庸醫自古有之,一說是“胡亂斷病”;一說是

“亂*方”;還有一說是“馬大哈”,粗枝大葉,如把紗布剪刀留在病人腹腔內,

等等。但斷病不準和開藥不對症不僅是庸醫有,不是庸醫可能也會有。因此,還

需對庸醫作一番考究,以便更準確地辨認。

大凡庸醫都懂一點草頭方,如柴胡、川芎、甘草、百合之類,也懂得一些望、

聞、問、切的斷病手段,一點都不懂成不了庸醫,畢竟庸醫也是醫。但庸醫大都

沒有自知之明,總以為自己懂得很多。

庸醫害人不淺,或謀人錢財,或誤人性命,因此必須警惕。怎樣防止庸醫害

人?患者應增強識別能力,不找庸醫看病。庸醫治人疾病,弄不好會害人性命,

而其他行業的從業者,弄不好也會有所耽誤。如不稱職的老師會誤人子弟,不稱

職的工程師會做出“豆腐渣工程”,歪嘴的和尚會把經念歪。因此,三百六十行

都應警惕庸醫式的人物。

4.官兵一體,醫患同心

將士一體,官兵團結,同心同德是取得戰爭勝利的重要條件之一。要想做到將士

Page 59: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一體,除了“鐵的紀律”之外,最重要的則是將領應在士兵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

信。而威信的樹立,關鍵在於將領的戰績與行為,凡深謀遠慮、指揮得當、百戰

百勝的將領,必然有極高的威信;善於嚴格訓練又能愛護士兵,並以身作則的將

領,更能使他的軍隊團結一心,士兵樂意服從指揮甚至為之效命。

醫患關係雖然與官兵關係不同,但是作為真正高明的醫生,要想提高治療效

果,要想使醫學知識得到傳播和推廣,同樣必須具備關心愛護病人,嚴格要求病

人,並且嚴於律己以身作則的品格。孫思邈在其所著《備急千金要方》的一開頭

便提出:醫生必須愛護病人,急病人之所急,待患者如親人。為人治病應該不避

艱辛,不計報酬,全力以赴。他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

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

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已

有之,深心凄愴。勿避嶮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視一切病人“皆

如至親”,不帶一絲私慾雜念,不避艱險,不惜自家身命,一心救護病人,是對

醫生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醫生在技術上精益求精、不斷提高療效的前提條件。

除了關心、體貼病人之外,醫生還應從治療疾病的需要出發,給病人以一定

的約束,如飲食忌口、勞逸的度與量、情志的喜怒等,均應提出明確而嚴格的要

求,否則也不能收到滿意的治療效果,或者使已經取得的效果前功盡棄。《黃帝

內經》即曾指出醫生必須避免“五過”,其中第四種過錯就是“醫不能嚴,不能

動神,外為柔弱,亂至失常,病不能移,則醫事不行,此治之四過”。指出醫生

不敢於嚴格要求病人,表現出軟弱無能,以致病人不遵醫囑,而導致氣血紊亂,

疾病不能痊愈。醫生雖然不能像將軍那樣訂立若干懲罰條款,但也必須有使病人

“動神”的措施,以保證“醫事”活動正常進行。

宣傳、教育,指導民眾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鍛煉身體和精神修養,以

預防疾病發生,同樣是醫生的一個重要職責。但是,醫生不僅是一個教育者,而

且更應該是民眾的典範。醫生只有自己身體力行,以身作則,才能夠使其教育活

動具有說服力。否則,再高明的醫學理論、正確的養生防病技術,也難免被視為

空洞的說教而失去意義。《黃帝內經》記載推廣養生保健知識時提到:“上古聖

人之教也,下皆為之。”唐代初年醫學家楊上善對這句話做了正確的解釋,他說:

“上古聖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為不言之教。不言之教勝有言之教,故下百姓

仿行者眾,故日下皆為之。”聖人,指道德高尚的人。下,指民眾。身教勝於言

教,聖人的行為是民眾的楷模,所以百姓自然聽從其言而仿傚其所作所為。

在醫療工作中,經常遇到患者不遵“醫囑”而使疾病加重或復發的事。例如

服中藥時常有“忌口”的要求,也就是醫生根據病情和所用藥物的特點,對病人

的飲食加以限制,否則會影響治療效果。一位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年男子,服

中藥後痊愈,不僅能參加正常工作和學習,而且結婚得子。醫生曾告訴該男子“病

愈後也要忌酒”,但時過幾年,卻因耐不過親朋勸讓,多飲幾杯別人的“喜酒”,

次日疾病復發,重新住進醫院。又經過較長時間治療,雖病愈出院,卻未能避免

妻離子散的悲劇。又如一少年癲癇病患者,服中藥大有好轉,但因到親戚家誤犯

Page 60: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忌狗肉”的醫囑,以致食後一小時便癲癇大發作,使身體遭受不應有的損傷。

◎醫患同心,其利斷金

大多數人都認為,在整個醫療保健的過程中,醫生是最重要的角色。其實,

一台戲總有多個角色,生、旦、淨、末、醜缺了一個都不行;各個角色默契配合,

互相補台,這台戲才會精彩。反之,若是互相猜疑,攻訐不斷,這台戲非砸不可,

大家都只有喝西北風去。

那麼病人是個什麼角色呢?病人亦承擔著配合醫生治療的義務。

醫護人員是什麼角色呢?醫護人員協助病人積極治療。

這樣,以病人為一方,醫方為一方的醫患關係正式成立;這種關係又以病人

的康復而解除。

從社會期望的“偏離”和“控制”的關係上講,主導方是醫生。但其實,醫

患雙方是平等的,無所謂高低之分。但試想,離開了醫患之間的信任,支持和配

合,能把病治好嗎?

醫患同心,其利斷金。治好病、保健康,是醫患雙方共同目標和心願;醫患

是同一戰壕的戰友,而不是 PK 的對象。醫患雙方的共同敵人是病魔,只要雙方

和諧合作,互相信任,才能構建和諧社會,健康社會。

1.防於未亂,治於未病(1)

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的醫學家就告誡人們,預防疾病如同預防戰爭一樣,要居

安思危。成書於西漢時期的《黃帝內經》明確寫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

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兵,

不亦晚乎!”它生動地把戰備國防與疾病預防聯繫起來加以論述,清楚地說明了

防重於治的重要性和以預防為主的保健思想。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戰爭歷史。成書於三千多年前的《易經》

就曾寫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這是若干歷史經驗的總

結。當時有一個“衛公好鶴”的故事,就是說的忘戰亡國這件事。

衛懿公是衛國的國君,平時喜歡養鶴,讓鶴享有官位爵祿,乘華車,吃玉食,

對國防戰備的事卻不放在心上。不久,狄國進攻衛國,衛國官兵不願為昏君衛公

賣命,衛國便被滅亡了。

由於歷史上這種例子屢見不鮮,所以孫子明確指出:“無恃其不來,恃吾有

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告誡人們,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來,

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準備;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發動攻擊,而要依靠自己已具

備強大實力,使敵人不敢發動進攻。

好鶴亡國與小病喪生雖不是同一範疇的問題,但其中的教訓無疑是相通的。

任何疾病的發生,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輕到重的漸進過程。因此,

高度重視預防,重視防微杜漸,重視消除病患於未萌或初萌階段,就具有十分重

要的戰略意義。

Page 61: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防病真如防敵。防敵要依靠實力強大,防病要依靠身心健康;防敵要居安思

危,防病要惜身養生。慎終如始,堅持不懈。有一本叫《嵩山太無先生氣經》的

書,講過一段話,至今讀來仍覺得清新可喜,哲理雋永。該書從“惜未危之命,

懼未禍之禍,治未病之病”的觀點出發,極力倡導“愛精重氣”,增強體質,預

防疾病。

預防戰爭強調知彼知己,預防疾病也講究預知致病原因。導致人體產生疾病

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中醫認為主要有三大類:

一是外感六淫。自然界因氣候變化而產生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氣是

萬物及人類生長的條件,但是六氣變化過於急驟突然,在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

下降時就會成為致病因素,侵入人體使之得病,這時的六氣稱為“六淫”。

二是內傷七情。通常人體的精神情緒可概括為七種狀態,即喜、怒、憂、思、

悲、恐、驚。一般的精神狀態變化不會使人得病,而突然的、強烈的、長期的情

緒刺激,超過了人體正常的承受能力,會使人體氣機紊亂,髒腑的陰陽氣血失調,

從而導致疾病發生。

三是內外雜合。諸如飲食失調、*失節、勞逸失度、外傷失防等因素都能夠

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使正氣受傷,髒腑失調,以致引發疾病。

雖然致病因素有三大類,但從總體上說,疾病的預防不外乎兩個方面:從自

身方面預防;藉助醫療手段預防。

(1)從自身方面預防

從自身方面預防又可以分為從體外預防和從體內預防。正如《素問?上古天

真論》所說:“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從體外預防:迴避外界一切容易致病的邪氣。

所謂“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是強調對外界一切容易致病的邪氣,要注意

適時迴避,以防體外致病因素的侵襲。基本途徑是,效法天地變化的規律,注意

根據四季氣候變化的特點,適時調養精氣,防止“六淫”侵襲。人們常說的“秋

凍春捂”、“冬要溫床暖室,夏要淨幾明窗”、“凡人臥,春夏向東,秋冬向西”

等民諺,都是防止外邪侵入的有效方法。

1.防於未亂,治於未病(2)

從體內預防:真氣和順,精神內守。

所謂“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要求保持體內的真氣和順,精神內守而不

耗散,增強人體內在的防病機制。基本的途徑是,思想上保持清靜,無欲無求,

飲食有一定節制,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多*,防止七情失調和外傷失防。古

人實行的精神養生、房室養生、氣功養生、運動養生都是切實可行的防病途徑。

(2)藉助醫療手段預防

內防也好,外防也罷,都是就人們自身如何防病而言的。有的時候,疾病如

同狡猾的敵人,讓人防不勝防。此時,我們就應該利用現代醫療手段預防疾病的

發生或蔓延。

Page 62: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善用藥物預防

很多疾病都可以提前用藥物來預防,就拿天花來說。我國古代藥物防病的方

法林林總總,不可勝數,其中預防天花病的方法傚果頗為明顯,堪稱中國人對人

類預防保健的一項卓越貢獻。早在公元 8 世紀時,就有醫家採用天花病人的痂

皮,以“吹鼻”或種“人痘”的方法,使人感染上輕度天花而獲得免疫來預防天

花,取得良好效果。自公元 17 世紀起,這種接種人痘的方法開始向國外傳播。

公元 1796 年英國一位名叫琴那的醫學家受接種人痘的啟發,創造了接種牛痘的

方法,並迅速得到推廣。1979 年 10 月 26 日世界衛生組織在肯尼亞內羅畢宣布

全球消滅了天花病。這光輝的一頁既應歸功於英國的琴那,更應歸功於中國人發

明的人痘接種術。既然天花可以通過醫療手段預防,其他傳染性疾病也可以採取

相應的醫療措施來預防。近幾十年來的事實證明,斑疹傷寒、回歸熱、黑熱病、

麻疹、百喉、脊髓灰質炎及血吸蟲病等一度死亡率很高的傳染病,通過藥物預防

也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

◎善用中醫預防保健方法

除了傳染病,中醫對危害人類生命和健康的癌症、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病,

也已研製出一系列中藥和醫療器械,如新發明的磁療中藥鞋,對部分高血壓患

者,具有一定的降壓和鎮靜的作用。在《黃帝內經》中曾提到“重履而步”,唐

代初年醫學家楊上善便認為“重履”即是將磁石置於鞋中,具有防治疾病的作

用。

除此之外,中醫藥預防保健方法還有很多,而且多有簡便易行的特點。如用

艾灸足三里穴(膝下外側三寸處)可以改善腸胃功能,增強體質,所謂“要想身

體安,三里永不幹”。

◎“藥食同源”——食療

中醫自古就有“藥食同源”,任何食物調配得當都可達到防病強身的目的。

食療方 制法 功效及注意事項

野*沏水代茶 用滑石六份、生甘草一份(稱“六一散”),煮水服用,可以

清熱而預防中暑 清頭明目,春天最宜飲用

生薑紅糖水 生薑與紅糖加水小火燒開 散寒氣,淋雨受寒後應飲一大碗,

能預防感冒

秋梨膏 去皮鴨梨製成梨蓉和梨汁,加入姜絲、乾紅棗、冰糖小火慢煮約

30 分鐘,濾渣取汁後加蜂蜜飲用 潤肺止咳,預防因秋天氣候乾燥引起的咳嗽

蓮藕冰糖水 蓮藕焯水,去皮後豎切成長條,與冰糖一起煮 潤肺,對咳

嗽痰中帶血的病人有治療作用

涮羊肉 入滾開的水中涮熟食用 羊肉是熱性食品,冬天吃涮羊肉可以禦

寒,夏天不宜

紫蘇葉、生薑 洗淨生吃 能解魚蟹毒,吃水產品時可配合食用

棗仁橘皮茶 炒棗仁同橘皮煮水 健胃安眠

蜂蜜山楂水 蜂蜜與山楂同煮 既能潤便,柔化血管作用,老年便秘之人,

Page 63: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食之最宜 txt 電子書分享平台 書包網

1.防於未亂,治於未病(3)

食療方 制法 功效及注意事項

苡米粥 生苡米煮粥,或將生苡米配合大米煮粥 預防和治療慢性腎炎和

冠心病

當歸羊肉湯 將當歸、生薑、羊肉同煮熬湯飲用 治療婦女因虛寒而月經

崩漏不止

枸杞酒 枸杞子泡酒 久服有補腎功效,能治腎虛陽痿。年輕火旺之人不應

飲用,否則容易出現頭暈、目赤、耳鳴等癥狀

顯而易見,防與不防是大不一樣的。未病先防,對於個人來說,可以抵禦疾

病的侵襲,增進健康,延年益壽;對於國家來說,可以增強國民的體魄,減少疾

病的流傳,乃至於提高生產力。而且,與“渴而穿井,鬥而鑄兵”相比,未病先

防顯然容易得多,有效得多,可謂事半而功倍。在某種程度上來看,防病比防敵

更加困難。敵人往往是明確的,疾病卻往往看不見摸不著,需要更加耐心、細緻

地防備,切忌事不大而不為,害不大而不防。

◎疾病防治和中醫養生

中國醫學自古就善於運用藥物、針灸治療調整人體髒腑經絡平衡,強調以養

生來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健康目的,實現“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

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黃帝內經》)的防病思想。疾病產生的主要因

素,卻在於人體虛與不虛。因此預防疾病不僅要避免外來的致病因素,更重要的

是如何保養正氣,達到養生的目的,形與神俱,終其天年。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

傷肺”,“恐傷腎”。七情過度,精神過用,可以傷神,以至形體損傷。《素問?

上古天真論》云:“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

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意思是要少思寡慾、胸懷寬廣、樂觀,以

避免過度的精神刺激,使精神始終保持正常狀態,從而使神明而形安。

《上古天真論》中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飲食不節可以傷形,即“形

食味……味傷形”;起居失常也可以傷形,即“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

反此三時,形乃困薄”;*不節,尤能耗傷精血致形敗神傷。因此我們不可暴飲

暴食,過食肥甘厚味,不可房勞過度。要有適宜的生活規律,達到“正氣存內,

邪不可乾”。

勞逸適度。《素問?宣明五氣論》中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

行傷筋”之說,疲勞過度會影響健康。然而,不勞動同樣會影響健康。華佗云:

“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氣谷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說

明適當的體力勞動,不但能夠鍛煉體格,使精力充沛,而且有預防疾病的積極意

義。

除了以上三點外,還有就是避其邪氣,也就是避免外邪對形體的損害。還應

Page 64: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運用氣功強身。氣功具有舒利筋骨、強身健體、充實精力的功效,起到正氣存內、

精神內守等良好作用。

中醫養生的精髓在於調攝人體自身的精氣,控馭人體自身的情志,以維持平

和的狀態,頤養天年,可以度百歲而動作不衰。

2.兵家重防微,醫家重杜漸(1)

“微”就是微小。然而對待微小的不同態度常常成為智與愚之間的分水嶺。早在

《孫子兵法》產生之前,被譽為兵家鼻祖的姜尚在其《太公兵法?金匱》中就指

出:“道自微而生,禍自微而成。”看到了“微”是禍端,不可低估。歷代智謀

之士無不重視防微杜漸。因為“禁微則易,救末者難”(《後漢書?丁鴻傳》)。這

是無數歷史教訓的總結。唐玄宗忽略了這一點,結果導致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是唐朝中期安祿山、史思明發動的叛亂。其實,早在安祿山

任平盧兵馬使時就有人指出他有謀反之心,但是唐玄宗不以為意,反而被安祿山

的甜言蜜語所迷惑,竟然使他同時兼任三鎮節度使,掌握十五萬大軍。這真是養

虎遺患。所以,公元 755 年安祿山夥同史思明在范陽起兵謀反時,唐玄宗仍然沉

浸在輕歌曼舞之中,完全沒有戒備,以致叛軍勢如破竹,一舉攻破洛陽。雖然經

過郭子儀等將領長達八年的奮力反擊,終於平定了叛亂,但是大唐江山也因此而

大傷元氣,一蹶不振。這其中的教訓是非常深刻的,而且是有廣泛借鑒意義的。

在醫學上,中國傳統的醫家們很早就認識到,病邪通常是由表入裡的,如不

及時治療,就會坐失良機,疾病日趨深重,恢復也就不易。例如,感冒表面上看

起來是小毛病,不少人不予重視,不加任何調治,以為抗幾天就會好起來。殊不

知,肺炎、氣管炎、腎炎、時肌炎、風濕病等等,往往就是由這小小的感冒進一

步發展而成的。不但外感病是這樣,髒腑有病也是這樣。髒腑有病也會相互傳變。

肝病會影響到脾,脾病又會影響其他髒器。所以,《黃帝內經》指出:“善治者

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

半生也。”治五臟者如攻城,系不得已而為之。這一主張的核心是要求對待疾病

除了平時注意預防外,還要進行早期治療,這樣才能在病情容易治療的時候一勞

永逸,或者防止病情惡化。反之,則危害至深,難以治愈。

中國古代有一個關於“諱疾忌醫,病入膏肓”的故事——扁鵲見齊桓公,形

象地說明了防微杜漸,及時治療的重要性。

《史記?扁鵲傳》記載說,戰國時名醫扁鵲,有一天去見齊桓侯。他發現齊

桓侯氣色不太好,直言說:“您有病!這病在皮膚裡,現在還不嚴重,如果不及

時治療,恐怕就要惡化。”齊桓侯冷冷地說:“我沒有病。”扁鵲走後,齊桓侯

很不高興地說:“做醫生的總喜歡把沒病的人平白地說成有病,以顯示他的醫術

高明。”

過了五天,扁鵲又去見齊桓侯,嚴肅地說:“您的病進入血脈了,若不趕快

治療,就會更嚴重。”齊桓侯還是不信。

Page 65: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又過了五天,扁鵲再去見齊桓侯,驚叫道:“您的病已經深入到腸胃了,再

不治,就有危險了!”齊桓侯完全置之不理。

又過了五天,扁鵲一見齊桓侯,話也不說,轉身就走。齊桓侯反而覺得奇怪,

便派人向扁鵲問個究竟。扁鵲說:“病在皮膚,是容易治的,用熱毛巾敷一敷就

行了;病在血脈,也不難治,可以用針灸的辦法;病到了腸胃的時候,也還有辦

法,吃幾服湯藥,仍有治好的希望;然而病入骨髓以後,就什麼辦法也沒有了。

現在桓侯的病就是已經到了骨髓裡了。”

五天以後,齊桓侯果然病情加重。急忙派人請扁鵲,扁鵲早已不知去向。不

久,齊桓侯就病死了。

2.兵家重防微,醫家重杜漸(2)

這個故事是有典型意義的,發人深省。漢代醫學家張仲景就十分推崇這個故事,

並在《傷寒論》中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說,“通常疾病剛剛侵入人體時,風寒既

淺,氣血髒腑尚未受到傷害,及時治療自然比較容易。如果任憑邪氣深入,則邪

氣影響體內的正氣,並與之混合在一起。這時,欲醫治邪氣則妨礙正氣,欲扶持

正氣則幫助邪氣,即使邪氣逐漸消失但正氣也已經受到傷害。如果得病之後,不

加注意,繼續操勞,使病情加重,以致病上加病,那就尤其危險。”他告誡人們,

如果稍有不適,必須及時調治,切不可象齊桓公那樣諱疾忌醫,以為病小而不加

重視,以致逐漸深入;更不可勉強支持,使病加重,造成無法醫治的後果。這是

人們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而醫生則更應當注意對病人進行早期治療,將病情遏

制在萌芽狀態。

在醫療條件有了很大發展的今天,防微杜漸的思想進一步豐富。人們不僅強

調早期治療,而且進一步強調早期發現,早期診斷,簡稱為“三早”。許多事實

證明,只要做到“三早”,即使對令人談之色變的“不治之症”——癌症,也可

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而定期進行體格普查及疾病篩檢,則既可使一些肺結

核、腫瘤、肝炎等疾病的患者得到及時治療,縮短疾病過程,提高療效和減少費

用,同時還有利於防止疾病蔓延。

◎上醫治未病

未來可能發生的疾病就叫“未病”。“未病”有以下三層含義:一是“未

病”為“無病”,即機體尚未產生病理信息,也就是沒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狀態。

二是“未病”為病而未發,即健康到疾病發生的中間狀態。三是“未病”可以理

解為已病而未傳變。

“治未病”的說法起源於《黃帝內經》,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聖

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靈樞?逆順》也提出“上

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後,“治未病”的思想經過歷代醫家的發展與完善,

成為中醫理論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浩瀚的中國醫學寶庫中,“治未病”具有豐富的內涵,包括天人相應、形

神合一、辨證施養、平衡陰陽、精神內守、正氣為本六個方面。

Page 66: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中醫主張通過飲食、運動、精神調攝等個人養生保健方法和手段來維護人體

的陰陽平衡。“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通過精神調控,

使真氣從順,從而使疾病不能發生或發展。

“治未病”強調人們應該注重保養身體,培養正氣,提高機體的抵禦病邪能

力,達到未生病前預防疾病的發生、生病之後防止進一步發展、疾病痊愈以後防

止復發的目的。中醫“治未病”運用於亞健康、常見病、多發病,特別是如高血

壓、糖尿病以及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養生,可以消除或減少

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等“致病因素”的影響,達到維護人體健康狀態和

預防疾病的目的。

3.守我岩疆,先安未病(1)

中醫理論認為,人的身體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其中最主要的是十二髒腑。《黃

帝內經》中一段頗有意味的對話,生動形象又簡明扼要地介紹了這十二髒腑的功

能及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特點。

黃帝問醫官岐伯:“我希望聽你講一下十二髒腑在人體內的相互作用,有無

主從的區別?”

岐伯為了既清楚又形象地說明,決定以國家官制來比喻各個髒腑。他解釋

說:“在人體內,心的重要性就好比君主,人們的聰明智慧都是從心生出來的。

肺好像是宰相,主一身之氣,人體內外上下的活動,都需要它來調節。肝譬如將

軍,謀慮是從它那兒來的。膽是清虛的髒腑,具有決斷的能力。膻中像個內臣,

君主的喜樂,都由它透露。脾胃受納水谷,好像倉庫,五味化作人體的營養,是

由它那兒產生的。大腸主管輸送,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過程是在它那兒最後

完成的。小腸的功能,是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後,進一步起到分化作用。腎是

精力的源泉,能產生出智慧和技巧來。三焦主疏通水液,周身行水的道路,是由

它管理。膀胱是水液聚會的地方,經過氣化作用,才能把尿排出體外。以上十二

髒腑的作用,不能失去協調。當然,君是最主要的。它如果得力,下邊就能相安。

這是根本的道理。如果依據這個道理來養生,就能長壽,終身不致有嚴重的疾病。

如果根據這個道理來治理天下,國家就會非常昌盛。反之,如果君主不得力,那

麼,十二官就成問題了。而各個髒腑的活動一旦失去聯繫,形體就會受到傷害。

對於養生來說,這樣是很不好的。對於治國來說,這樣做,國家就會有敗亡的危

險,實在值得警惕呀!”

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醫學家能對人體內部各個器官的機能作出這樣具體的

分析和描繪,今天讀來令人慨嘆不已。岐伯的解釋清楚地說明,十二髒腑不僅各

有其職,而且彼此相連,互相影響。倘若其中某一髒腑產生病變,則必然產生向

其他髒腑輻射的趨勢;相反,如果及時增強其他髒腑的抗病能力,也必然有利於

遏制病邪的發展和蔓延。

由於人體組織器官具有這種特點,歷代良醫無不重視《黃帝內經》中“治未

Page 67: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病”的觀點。“治未病”包含兩層意思,既指防治肌體未受病邪之前,又指在病

邪侵入之後及時保護未受侵襲的髒腑,因此它是預防和治療通用的原則。

託名扁鵲的《難經》從治療學上闡發了這一原則,提出:“上工治未病,中

工治已病者,何謂也?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當傳之於脾,故先實其脾

氣,無令得受肝之邪,則知肝當傳於之於脾,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見病,不

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這是一個相當精闢的見解,鮮明地闡述

了既病防變的觀點。從他所舉的這個治肝實脾的病例可以看出,醫生高明不高

明,在這個問題上就是一個分水嶺。高明者,便能在治療病變髒腑的同時,及時

採用具有健運滋補性質的藥物增強相關髒腑的抗病能力,遏制病邪的進一步傳遞

與變化。

清代醫學家葉天士,根據溫熱病傷及胃陰之後,病勢常進一步發展,往往耗

及腎陰的特點,主張在甘寒養胃的方藥中,加入一些鹹寒滋腎的藥物,並提出了

“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則。

清代醫學家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提出:“橫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則

所以守我之岩疆也。”“岩疆”者,即專指那些地勢險要,地位重要之地。那麼

“守我岩疆”,就是要嚴密防守那些很可能遭受病敵侵襲的部位。書 包 網 txt

小說上傳分享

3.守我岩疆,先安未病(2)

徐大椿將這一法則引入治病領域,確實獨具慧眼。其意在指導人們,對於傳變性

較強的疾病,要像軍事上固守要塞以攔截來犯之敵那樣,在積極治療的同時,迅

速保護與病變部位密切相關的髒腑,從而扶持正氣,驅逐邪氣。

◎在未病時防病的養生思想

《內經》以“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整體思想為指導,建立了一套完

整的科學的養生學體系,順應自然界四時氣候及地理環境的變化,主動地調養飲

食與情志,全面地調攝形與神,防止“亞健康”狀態的產生和發展。

中醫養生學中,有很大一部分內容與中醫預防學有共同的理論基礎,許多養

生的方法也是中醫預防的常用方法。“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病後防復”被稱為

“三級分層預防法”,此法將預防思想及養生思想貫穿於疾病的整個階段。

首先我們應該順應四時氣候變化。風寒暑濕燥火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變

化,同時又是導致多種外感病發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

順應自然,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性,取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機體髒腑器官

組織的統一,提高生存質量。故《千金方》指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

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

再者,萬一病了,就要預防病變,主要通過調節陰陽,採取措施防止病情在

各器官之間傳遞,防止病情進一步發生變異的方法。疾病發生後,要及早診治,

防止表病傳裡,輕病轉重。此正所謂“上工救其萌芽”。一般而言,疾病的發生

發展有一定的規律。初期病在皮毛,漸次入肌肉、筋脈、骨髓。傷寒有六經辨證,

Page 68: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從太陽傳變至厥陰;溫病則有衛氣營血辨證,由衛分至血分而逐步深入。有些疾

病,由於其邪勢鴟張,內犯髒腑或經絡。或遭遇創傷,均可致機體傷殘,《素問?

玉機真藏論》曰:“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

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揭示了防止疾病

的傳變在預防學上的重要意義。當病邪初犯,機體正氣尚盛,此時治療,不僅易

於祛除病邪,而且也有利於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內經》養生思想就十分重視

正氣的盛衰與疾病發生與否的關係,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

氣從之,精神內守”,髒腑陰陽氣血協調,人體才會健康。正氣不足,正不勝邪,

則導致疾病的產生。而氣血逆亂、陰陽偏頗及髒腑經絡功能失調等皆為主要的病

理環節。因此,強身健體、固守正氣、調節陰陽平衡即是防止傳變的主要途徑。

最後,病好了之後要防止復發,要鞏固治療成果。這時依靠的是調理情志、

脾胃。疾病經治療後,病邪基本消除,正氣尚未復原,處於初愈的康復階段,此

時應謹防疾病反覆。對此,中醫預防學提出了祛邪務盡、防勞復、防食復、防房

復等有益措施。《素問?熱論》說:“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此期調養情志、調理脾胃就顯得尤其重要。

平緩情緒,調節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中醫稱為七情。

七情六慾為正常的精神活動,但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則會超出人體

的適應能力和耐受程度即成為致病因素。故應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讓消極

的心理因素,轉變為積極的心理因素。

調理脾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素問?痺論》說:“飲

食自倍,腸胃乃傷。”要求飲食定時,不可貪味多餐,食物冷熱要適宜。做到“謹

和五味”,不可偏食。《髒氣法時論》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李東垣在《靈蘭秘典論》中說:“善

治斯病者,惟在調和脾胃……則慧然如無病矣。胃中元氣得舒伸也。”可見脾胃

調和,正氣充旺則體質強健,抗邪抗病能力強。

1.兵家尚武德,修身重養性

中華民族從來就重視道德教化,積極的入世精神,優良的道德品格,幾千年來如

薪傳火,連綿不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毫無例外,道德素養在軍事領域中,長期以來同樣被置於首要地位,成為兵

家思想的一種精神力量。《孫子兵法》關於將帥修養提出了“智信仁勇嚴”五條

標準,又從反面提出了“將有五危”,即:“必死,可殺也;必生,可慮也;忿

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意思是說,將帥有五種致命的弱

點:只知死拼可能被誘殺,貪生怕死可能被俘虜,急躁易怒可能中敵人輕侮的奸

計,廉潔好名可能入敵人污辱的圈套,一味“愛民”可能導致煩擾而不得安寧。

《孫臏兵法?將義》又進一步發揮說:“將者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力,無力則

三軍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吳子》則把將帥的“五德”概括為“理、

Page 69: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備、果、戒、約”。總之,優良的品德是為將的首要標準。

養生必須修德養性,醫學家們從對社會生活的考察中發現了修德養性對增進

健康的重要作用。早在《黃帝內經》的首篇《上古天真論》中就指出了養性乃是

養生長壽之道。

在中醫看來,“性”是一個人品德的深層表現。只有修養心性才能駕馭情

感,培養出一種心平氣和、謙虛謹慎、順其自然、清靜寡慾的道德情操,這樣就

能增強人體對外界刺激的適應範圍和強度,具有抵抗疾病的能力。相反,必然使

人的精神氣血衰敗,容易產生各種嚴重的疾病。

正如《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醴論》所說:“嗜慾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

弛壞,榮澀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若酒色財氣追求無度,患得患失終日

不寧,必將損害健康,既病之後若仍不知節制,其病將難痊愈。

唐朝醫學家孫思邈《千金要方?養性論》指出:“夫養性者,所以習以成性,

性自為善,”“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不惡生,禍亂災害亦無由作,此養生之大

經也。”

要做到既不招災又不惹禍,關鍵是要做到與世無爭,豁達大度。反對爭名奪

利,蠅營狗盜,所謂“名利殺人,甚於戈矛”(《無字真經養真篇》)。

對於世事,明朝王象晉說得好:“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

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見識。”(《清寤齋心編》)王象晉這四“看”,核心是

只有看破名利。同為明朝人的胡文煥,他有幾句詩真可謂金石之言:“何必煉丹

學駐顏,鬧非朝市靜非山。時人欲覓長生藥,對境無心是大還。”(《類修要訣》)

所謂“大還”,乃是氣功修煉術語,指達到一種恬淡虛無,返璞歸真的境界。

呂岩《呂帝文集》記述了一個神仙呂洞賓的“三劍”故事,可以作為此種修

養心性的注腳。這個故事說,呂洞賓聽了人們誤傳他用飛劍殺人的傳聞後,笑道:

“慈悲者,佛也。仙猶佛耳,安有取人命乎?吾固有劍,蓋異於彼:一斷貪嗔,

二斷愛慾,三斷煩惱。此其三劍耳。”

在這裡,呂洞賓告訴人們,佛也好,仙也好,都是慈悲為懷,哪會去殺人呢?

他說他確實有三把劍,但同人們傳說的不同,一把用來斬斷貪婪之心,一把用來

斬斷愛慾之心,一把用來斬斷煩惱之心。當然,無論軍事學還是中醫學,其所強

調的養性都不是單純的“恬淡虛無”而心無所想和無所事事,而是要求首先做到

“形勞而不倦”(《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即勞逸適度,亦弛亦張;其

次是要求精神專一、正直,排除各種雜念的干擾。這樣,即使工作、學習比較緊

張,仍然可以使身體的各種生理功能保持正常,而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正如《黃

帝內經?靈柩?本藏》所說:“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髒不

受邪矣。”孫思邈之所以能寫出鴻篇巨著《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對中

國醫藥學做出重大貢獻,被後世尊稱為“藥王”,正是與他善於修身養性,從而

保持體魄健全、思維敏達分不開的。而他壽逾百歲,也為其倡導的養生之道增強

了可信度。顯然,中醫的“養性”理論,實際是一個人生觀的問題。一個人的精

神寄託只要做到境界高遠而不患得患失,大事清楚,小事“糊塗”,與人為善,

Page 70: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寬宏大量,必然能長命百歲。

◎養生莫若養性

《萬壽丹書?安養篇》:“眾人大言,而我小語;眾人多煩,而我小記;眾人

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俗事累意,不臨時俗之儀,淡然無為,神氣自滿,以此為

不死之道。”恬澹虛無,與世無爭,精神內守,則氣血調和,邪無所容,百病不

生,所以能健康長壽。古人舒暢情志的方法,以靜坐第一,觀書第二,看山水花

木第三,與良朋講論第四,教子弟第五。認為人生的十大樂事為談義理字,書法

帖字,澄心靜坐,益友清談,小酌半醺,澆花種竹,聽琴玩鶴,焚香煎茶,登城

觀山,寓意弈棋。古人怡情養志的養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們借鑒。

調查表明,大多數比較長壽的老人都心胸豁達、性格開朗、情緒樂觀。現代

醫學研究也證實,心理狀態較好的人,神經內分泌對機體各器官的調節也會相

應,從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有助於健康長壽,所以說“養生莫若養性”是很

有科學道理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能努力做到鬧中取靜、忙裡偷閒、淡泊名利,擺脫世俗事

務的煩惱,對健康長壽是十分有利的。

2.地勢兵之助,地利人增壽(1)

人們生活在天地之間,無時無刻不與自然界發生著密切的關聯。饒有趣味的是,

人們在適應和選擇生存環境時,竟與兵法中的某些原則暗自相合。

《孫子兵法》在論述安營紮寨應當利用“地利”的原則時指出:“凡軍好高

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對照中國歷代環境

養生理論,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一主張不僅僅明確了駐軍的基本要求,而且概

括了環境養生的主要原則,即使在今天,現代養生學對於居處環境也不外乎這些

基本要求。我們不妨逐條分析一下孫子提出的這二十五字原則:

“好高而惡下”,意思是說,軍隊安營紮寨喜歡乾燥的高地,避開潮濕的窪

地。讓我們看看養生學家對選擇居室的標準是怎麼說的。明代養生學家陳繼儒在

《養生膚語》中指出,人之居屋須“高朗乾燥,斯無患矣”。道理很簡單,乾燥

的高地往往空氣新鮮,潮濕的窪地則難免腐穢惡臭。通常成年人每天必須吸入

15 立方米左右的空氣。含氧、氮、陰離子豐富的新鮮空氣是人體維持新陳代謝

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混濁、污染的空氣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許

多呼吸系統疾病,如支氣管哮喘、慢性支氣管炎,以及肺癌、胃癌、心肌梗塞等

都與空氣污染有關。所以,《老老恆言》中也指出,“卑濕之地不可居”,認為

居住樓房可以杜絕濕氣的危害。

“貴陽而賤陰”,意思是說,軍隊應駐紮在向陽之處,避開陰暗之地。其實,

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對客觀環境的要求也希望居室“通徹陽光”(《延壽新

法》)。因為,只有向陽之處才能陽光充沛,光線明亮;陰暗之地則陽光難至,視

界狹窄。萬物生長靠太陽,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陽光不僅具有殺菌抗病、清潔

Page 71: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空氣、增高室溫的作用,而且具有影響精神和心理的作用,明媚的陽光往往使人

精神愉快,進而促進身體健康。所以,我國人民建造居室時歷來注重采光,房前

屋後雖植樹木,卻不使樹蔭遮住門窗。《老老恆言》認為,適於養生的居處應當

“兩旁空闊,則紅日滿窗。……室前庭院寬大,則舉目開朗,懷抱亦暢。更須樹

蔭疏布,明暗適宜,如太逼室,陽光少而陰氣多”。

“養生而處實”,意思是說,軍隊駐防的地方要靠近水草豐富,交通便利的

地區。“背山臨水,氣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千金要方?擇地》),也

是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選擇居住的條件。這顯然與孫子的主張有著異曲同工之

妙。他自己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一直活到 102 歲的高齡。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需物質,清潔和富含微量元素的水是人體健康和長

壽不可缺少的。同時,水是萬物之源。有水之處通常也是植物茂盛、風景秀麗之

所,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所以,人的居處既要接近於水源,又要交通便利。《起

居安樂箋》中對居處的要求是,“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市,竹木

周布,場圃築前,果園樹後,舟車足以代步涉之難”,其中就兼顧了靠近水草和

交通便利這兩個因素。

如果能夠同時滿足這三方面的要求,無疑將有利於人體健康,延年益壽,古

代善於養生的老壽星大多就居住在這種環境之中。由此,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什

麼那些企求長生不老的佛徒道士們要將寺廟道觀建造在風景秀麗的名山大川,為

什麼那些希望萬壽無疆的歷代帝王要將行宮選定在依山傍水、四季如春的處所。

2.地勢兵之助,地利人增壽(2)

但是,人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有時往往難以隨意選擇,現代社會尤其如此。如在

城鎮工作的人,就難以選擇山村作居處。因此,上述三條原則往往客觀上難以同

時實現。然而,人們可以主動改造環境,因地制宜,創造和美化居室周圍的環境。

在這方面,傳說中的有巢氏早就為後人做出了榜樣。《韓非子》中記載:“上古

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

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儘管有巢氏構木為巢可能僅僅是出於防禦野

獸侵害及躲避風寒襲擊的本能,客觀上卻開創了中華民族利用和改造居處環境以

養生的先河。

既然上古之人都能夠改造自然,營造居處環境,那麼處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

明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無疑更有能力、更有條件改造和美化居處環境。一方面,

可以在庭院之內,陽台上下,種樹植花,使草木蔥郁,鮮花常開。有條件的話,

還可以建造一點假山假水,養魚養鳥,營造一個山水兼備、百花爭艷、枝葉青翠、

錯落有致的“袖珍花園”。這樣既有利於淨化空氣,減緩噪音,又能夠增加生活

樂趣,鍛煉身體。無庭院陽台的住戶,可在室內養幾盆常綠植物,如吊蘭、仙人

掌、君子蘭等無香植物。它們不僅能淨化室內空氣,又能益於眼睛。在冰封大地

的季節,常綠植物使室內充滿著春天氣息,有生發溫馨之感。另一方面,設置南

北門窗,經常開啟,使室內光線充足,空氣流通。夏季窗戶虛敞,通風透涼;冬

Page 72: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季定時開窗,保暖透氣。並且經常打掃室內外的衛生,保持居處清潔,避免環境

污染。如此則能防止疾病,有益於長壽。

◎養生與環境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說的“法於陰陽”,就是指主動適應四時氣候來

養護身體。後代養生家多因循《黃帝內經》的上述思路,逐漸創立了一系列非常

實用的適應環境養生法,它們包括:適應四時節令養生法,適應晝夜晨昏養生法,

適應地理環境養生法,日光養生法等。這些方法的共同特徵就是要通過人的主觀

努力,盡可能地讓人體充分利用外界地理環境中的有利因素,避免不利條件,從

而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

人們要想健康長壽,就必須努力去適應自己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每個人的

健康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賴於他所生活的環境。環境包括地理環境、氣候環

境、社會環境和每個人居住的小環境。在環境中,有許多因素每時每刻地作用於

人的機體。這些因素,可概括為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學的,不僅錯綜複雜,且

處於經常不斷的變化之中,人體藉助機體內在調節和控制機制,與各種環境因素

保持著相對平衡,表現出機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但是人們的這種適應能力是有

限的,當有害的環境長期作用於人體,或者超過一定限度,就要危害健康,引起

疾病,甚至造成死亡。

環境因素自古以來就非常受到人們重視,如《黃帝內經》裡就有明確的記載:

“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其故何也?歧伯曰:高下之理,地勢使然,崇高則

陰氣治之,污下則陽氣治之。陽勝者先天,陰勝者後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

也……高者其氣壽,下者其氣夭,地之小大異也,小者小異,大者大異。”非常

清楚地指出了:若是居住在空氣清新。氣候寒冷的高山地區的人多長壽,居住在

空氣污濁、氣候炎熱的低窪地區的人多短壽。可見,居住地方的水土、氣候環境

對人體的健康長壽是非常重要的。現代研究認為,海拔 1500~2000 米之間的山

區,陰離子密集,確實是長壽的地理環境。根據我國第三次人口普查統計,百歲

以上老人有 3700 多人。這些長壽者大都生活在森林多的山莊和少數民族地區。

科學家認為以下幾種自然地理環境堪稱養生最佳環境,有利於人們建康長

壽:

水庫周邊空氣新鮮,水質潔淨,噪音少,陽光充足,致病因素少。

瀑布近區水質好,污染少,瀑布飛流直下時會釋放一種有利於身心舒爽的陰

離子。

森林地帶氣溫潤濕,景色宜人,空氣清新並含有大量對人有益的陽離子。

海邊海闊天空,景色宜人,陽光充足,山水撞擊的浪花中含有大量陰離子。

txt 電子書分享平台 書包網

3.兵非多益,食非過益(1)

民以食為天。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其重要性是自不待言的。但

是,唐朝著名的醫學家孫思邈卻告誡人們:“萬病橫生,年命橫天,多由飲食之

Page 73: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患。”(《攝養枕中方》)如果飲食不當就會招來各種疾病,甚至短命夭折。清代

醫學家徐大椿則以用兵為喻,形象地說明飲食不當的危害。他在《醫學源流論》

中說:“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猶之好戰勝者,必有奇殃。”

那麼什麼是飲食不當呢?

簡單地說,就是“過”。喝得過多,吃得過飽,糧食過細,肉食過膩,諸如

此類都是“過”的表現。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那種為了填飽肚子而過食、強食的現象已不多

見,但是因為美味佳肴而大吃大喝的事卻是相當普遍的。殊不知“五味之過,疾

病蜂起”(元?朱震亨《格致余論》)。因為雞、鴨、魚、肉、精米細糧經煎炸、

熏烤、油炒、火燉之後,如果過多攝取,就容易因內熱過重而引發熱毒、瘡瘍、

痰熱等病證和消渴、癰腫等疾患。這與現代醫學提出的,多食這類食物容易導致

或引發高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痛風癤腫感染

等疾病的理論是一致的。

另外,偏食是過食的“怪胎”。偏食往往造成體內營養素不適當或不平衡,

引起機體代謝紊亂,細胞免疫功能下降,因而對某些感染抵抗力下降,而發生多

種疾病。

古典醫書中說:“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色變;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

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皺而脣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這些

都是告訴人們偏食對人體是有害的。

那麼,怎樣飲食才有益於養身防病呢?

早在二千多年前,孫子就提出“兵非多益”,認為要取得戰爭勝利並不一定

兵眾愈多愈好。《黃帝內經》中也有相同的思想,即看到飲食過度的危害,主張

食非過益,貴在能節,因而在總結長壽秘訣時,將“飲食有節”作為重要的一條。

所謂“飲食有節”主要包括五方面內容:

一、飲食適量,要有節制,勿過飽、勿過味、勿偏食。合理安排膳食,配調

適宜,主食要注意粗細糧混合,副食最好葷素搭配,做到“謹和五味”。尤其是

老年人,陰虛火旺,消化功能衰弱,容易饑餓,但稍多食後又消化不了,反而引

起食慾減退,所以必須按照規律,在飲食的數量上適當控制。常言說得好:“先

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晚餐少一口,能活九十九”。

二、飲食要有規律,宜早食,忌夜飲,不要飽一頓、餓一頓。我國人民一般

一日三餐,因為一般性食物的消化吸收至少需要 4 一 5 小時,故早餐宜在早晨 7

點前後,午餐宜在中午 12 點前後,晚餐宜在下午 6 點前後。

三、適當忌口,對有些不需要的或對身體有不利影響的食物應當少吃,或者

不吃。元代名醫朱丹溪曾指出:“好酒膩肉,濕面油汁,燒炙煨炒,辛辣甜滑,

皆在所忌。”有些醫書還強調“生冷瓜果要少吃,免得秋來生瘧痢。”

四、飲食要得法,注意暖、緩、軟。所謂“暖”,是指脾胃喜暖而惡寒,所

以無論冬夏,飲食都應暖,少吃生冷之物,以免損傷脾胃。所謂“緩”,是指飲

食時應細嚼慢咽,切忌狼吞虎咽,盡量讓其精華吸取,以便滋養五臟。所謂

Page 74: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軟”,是指堅硬之食最難消化,所以飲食宜軟化,特別是“老人之食,大抵宜

溫熱熟軟”,有利於脾胃運化以取得水谷精微而營養全身。宋代大詩人陸游晚年

對此特別重視,專門作《食粥》詩一首。詩中寫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

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3.兵非多益,食非過益(2)

五、飲食要衛生,既要注意食物的新鮮、清潔,又要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對於食

物要有所選擇,注意“漿老而飯餿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豬、羊疫

死者不可食”,“諸果落地者不可食”,以免病菌由口而入。據說,唐代大詩人

杜甫就是因此而猝死的。《明皇雜錄》記載:“杜甫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

涉旬不得食。縣令令具舟迎之。令嘗饋牛炙白酒,……甫飲過多,一夕而卒。”

郭沫若認為是嗜食縣令所賜*牛肉,引起胰膽功能急性病變而造成死亡。

此外,對於飲食習慣也要有所節制。歷代壽星的經驗是“食勿大言”,“飽

食不得急行”,“飽食不得便臥”,“食畢摩腹能除百病”,“食畢行步踟躕則

長生”等等,如此才能充分吸取和消化所食之物,避免因消化不良所引起的各種

疾病。

清朝人趙翼在其所著《檐曝雜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老壽星九

十多歲了,有人問他長壽的秘訣是什麼,他回答說:“好吃的不多吃。”他的回

答對於那些為口傷身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警策之言。

由於我國人民幾千年來十分重視“飲食有節”,所以長久以來大多以素食為

主,而西方人大多以動物性飲食為主,且甜食較多。正因為飲食結構的不同,高

脂血症、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痛風癤腫感染等疾病的

發病率和死亡率,西方國家都明顯高於中國。這個事實證明,我國傳統的飲食養

生理論具有無可置疑的科學性。

◎諺語記在心,飲食好養生

人缺食,臉發黃,地缺肥,禾發黃;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不吃餓得慌,三

日不吃倒在床,七日谷水不進見閻王。充分說明“人靠飯來撐,人以食為養”、

“天事地事吃飯是第一大事”的重要意義。

關於“藥補不如食補”的諺語也很多。如:人蔘一斤,比不上糙米一升;蘿

蔔杏仁乾薑梨,治咳有效不求醫;黃瓜絲瓜加番茄,美容不找郎中爺;韭根韭葉,

散瘀活血;鮮藕止血,熟藕補血,婦女產後禁生冷,惟獨不忌藕;豬胰淡菜湯,

消癭潤發不尿糖;只要三瓣蒜,痢疾好一半;冬吃生薑夏吃蒜,有病不用背藥罐;

熱天一塊瓜,勝如把藥抓。

飲食療病保健的諺語則更多。如:葷素搭配,長命百歲;膏粱厚味,易傷脾

胃;食不過飽,飲勿過量;按時飲食,身必無疾;常吃大棗,抗癌防老;豆豉不

起眼,能防腦血栓;核桃是個寶,補腎又健腦;綠豆甘草,磨粉調服,能解百毒;

酸棗桑椹湯,安眠幫大忙;煙酒不分家,害了你我他;早喝鹽水勝參湯,晚喝鹽

水如砒霜;蔬菜是個寶,餐餐不可少;寧吃鮮桃一口,不吃爛桃一筐;貪吃貪睡,

Page 75: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添病減歲;飲酒吃肉,比不上早睡長肉;預防腸道病,吃喝要乾淨;吃瓜果,要

去皮,吃了才不壞肚皮;春吃防風粥,散風祛寒,夏吃綠豆湯、酸梅汁降暑去熱,

秋吃芝麻雪梨粥,潤燥滋腎,冬吃狗羊肉,進補養陰;若要不失眠,煮粥加門蓮

(去皮心);紫蘇一枝花,散寒不離它;老翁目不瞑,長年食決明,鼻子愛出血,

赴快吃藕節;酸倒牙,嚼點茶;冬瓜黃瓜西瓜皮,消腫無需他藥醫;暴飲暴食易

生病,定時定量得安寧;一頓吃傷,十頓喝湯;吃喝定量,身體強壯;若要身體

壯,飯菜嚼成漿;蔬菜是一寶,賽過靈芝草;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蘿蔔保平安;

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飯吃八成飽,到老腸胃好;狂飲傷身,暴食傷胃;寧

可鍋中存放,不可肚子飽脹;饑不暴食,渴不狂飲;人願長壽安,要減夜來餐;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飯前喝湯,苗條健康;一把蔬菜一把豆,一個雞蛋加點肉;

三天不吃青(菜),兩眼冒金星;甜言奪志,甜食壞齒;吃米帶點糠,老小都安

康;一天吃個棗,一生不知老;要想人長壽,多吃豆腐少吃肉;吃了省錢瓜,害

了絞腸痧。

在美容養生方面:口水經常吞,越活越年輕;人蔘燕窩金銀水,不如吃娘的

奶水;合理飲食形體美,游泳減肥效更佳;則天皇后春秋高,留顏秘方益母膏;

蔬菜水果都是寶,天然美容不可少;少年白頭髮,首烏能治它;食鹽蘇打加牙膏,

淨齒防齲功效高;百合加綠豆,消斑不用愁;煙跡手指氨水泡,瞬時美觀去煩惱;

按摩治病不花錢,不用參桂與黃連;常搓腳心,補腎滋陰;敲打足三里,勝吃老

母雞;藥對方,一口湯,不對方,一水缸;藥本無貴賤,效者是靈丹;要想身體

好,飲食養生最重要。

txt 電子書分享平台 書包網

4.養兵莫貴於習練,養生莫善於習動(1)

曾有報載:當時 94 歲高齡的陳立夫先生耳聰目明,思維敏捷。有人問他養生之

道,他以八字回答:“養身在動,養心在靜。”陳老先生可謂深得中醫學的養生

之道。養身與養心都是養生,但是在這一節裡,我們單說運動健身問題。

古代醫學家們認識到“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鍛煉”,提出了“養生莫善

於習動”的觀點。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一書中明確指出了運動養生的原理: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體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

常言說,活動、活動,要想活就要動。動,才有生命力。其實,天下萬事萬

物,莫不如此。俗語講:“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這是說拳師、演員必須經常

練習自己專業的本領,才能具有旺盛的藝術生命。同此道理,軍事上更加注重訓

練。《將苑》說:“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諸葛亮的這

段話,無非是強調養兵的核心在於練兵,養而不練,等於白養。從這個意義上講,

練兵與練身是可以相互為喻,說明其重要性的。

在日常生活中,反對運動健身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大量的人雖然懂得“生

命在於運動”的道理,但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堅持不懈,一以貫之。陳立夫先生則

不然,他說:“我每天清晨 5 時半一起身,就要淋浴,當水衝到哪裡,就按摩到

Page 76: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哪裡,從頭頂到腳心,每處用兩手按摩一百下,一共需要 40 分鐘。早飯後,再

散步一千步。如此做法,已有 28 年,絕沒有一天間斷,此之謂‘養身在動’。”

健身的方式多種多樣,難就難在像陳老那樣“28 年,絕沒有一天間斷”。

“夫神大用則竭,形大勞則敝”(《史記?太史公自序》)。在運動養生方面的

另一種傾向就是運動量過大,那也會適得其反。《莊子?達生》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哲理雋永,發人深思。

莊子說:有一個叫東野稷的人,駕馭馬車的技術十分高明。他在衛莊公面前

表演駕車的前進後退,左右迴旋,令人嘆為觀止。莊公稱讚說,即使是古代駕車

能手造父再生也超不過他。並讓他再去兜一個圈,表演給大家看。東野稷為了顯

示自己的本領,繼續表演。結果馬因精疲力竭而累垮了。

如此看來,選擇適當的運動方式是養生的重要途徑之一。特別對於老年人,

更應“量體裁衣”,勞逸適度。鍛煉必須循序漸進,宜從小運動量開始,中運動

量為止;動作以緩慢、協調、簡便為好;運動後感覺全身發熱、無疲勞感、食慾

增加、睡眠良好為宜。

為著老年朋友考慮,在這裡我們要著重談談舞蹈。舞蹈似乎是近年來人們文

化生活水平提高後才興起的健體養生方法。其實,早在上古時代人們就已經知道

通過舞蹈來健體祛病。當然,那時的舞蹈不像現在溫文爾雅的交際舞,而是模仿

各種動物的特點,邊嚎叫,邊蹦跳。《呂氏春秋?古樂》中記載,“昔陶唐氏之

始,……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而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人們在患病

之後,常常以舞蹈娛樂神靈,乞求保護。由於歌舞本身那種和諧的形體運動調理

了體內的機能,使精氣暢通,從而驅除了病魔,自己醫治了自己。1973 年考古

學家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發掘一座漢墓,出土了大量醫書,其中一幅寬 50 釐米,

長 100 釐米細筆彩繪的《導引圖》頗引人注意。畫面 4 層,每層繪 11 人形,共

有 44 個演練各種舞蹈動作的人物圖像。每一圖旁都注有文字,說明可以治某病

症等,不少動作是模仿禽獸的飛翔、尋食、奔走的形態特點。這說明,至少到漢

代,舞蹈已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健身方法。三國時,華佗使舞蹈健身的方法進一步

規範化。他繼承前人的經驗,根據虎、鹿、熊、猿、鳥的特點,編製了一套“五

禽之戲”。如果“體有不快,起作一禽一戲,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體輕便而

欲食”。文學家傅毅在《舞賦》中盛讚舞蹈可以“娛神遣老”,是“永年之術”。

現今伴隨優美的音樂跳交誼舞,可以使人感到心曠神怡,精神愉快,增強食慾,

有益睡眠和身心健康。

4.養兵莫貴於習練,養生莫善於習動(2)

時代不同了,如今的生活方式比之於古人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各種各

樣的健身方法,創造了形形色色的健身器材。無論什麼方法,何種器材,只要持

之以恆,動而適度,就能達到愉悅身心、健體養生的目的。

◎運動養生法

誰都知道,運動對於健康非常重要。

Page 77: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但是,並不是所有運動都對健康有益處。運動還必須講究一定的原則:適度

原則。

近年來國內外不少保健體育專家特彆強調,一定要在運動前面加上“適度”

二字。專家們指出,運動對健康的良好作用,只有在適宜負荷下方能獲得:運動

負荷過小,刺激不能引起肌體效能反應,達不到強身壯體的作用;運動負荷過大,

肌體負荷超載,又會傷害身體。因此,適度運動是體育鍛煉的首要原則。

自上世紀 50 年代起,一些體育發達國家便開始改變僅憑自我感覺來掌握運

動負荷的積習,著手運動處方的研究。他們通過對大量個體的指導,總結出了群

體掌握適度負荷的規律。

美國運動醫學院對適度鍛煉提出的指導方案是:

首先,確定運動內容、鍛煉頻度、鍛煉強度、每次鍛煉持續時間。

鍛煉頻度:每周 3~5 次中負荷有氧鍛煉 15~60 分鐘。

鍛煉強度:應為本人最大心率的 60%~90%,或最大攝氧量的 50%~85%。

每次鍛煉持續時間:有氧鍛煉 15~60 分鐘,具體時間依強度大小而定。

運動內容:持續進行大肌肉群參加的有氧運動,如跑步、游泳、體操、跳繩

等。

其次,確保每分鐘平均脈搏數=180-年齡數。

運動時的最高心率(次/分)=(220-年齡)×(50%~100%)。

以脈搏平均 130 次/分的超常態負荷量為指標,謀求提高肌體的有氧代謝能

力。

用 180(體弱及老年人用 170)減去鍛煉者的年齡數,所得的差作為鍛煉時

的每分鐘平均脈搏數。

鍛煉時接近而不是超過最高脈搏數,運動時的最高心率(次/分)=(220-

年齡)×(50%~100%)。

對照標準:50%以下為小負荷,50%~80%為中負荷,80%以上為大負荷。

最後,傳統的運動保健,除具有系統的理論外,還有切實可行的原則和方法,

主要是:

1.動靜結合

運動要動靜兼修,動靜適宜。運動時,一切順乎自然,進行自然調息、調心,

神態從容,摒棄雜念,神形兼顧,內外俱練,動於外而靜於內,動主練而靜主養

神。這樣,在鍛煉過程中內練精神、外練形體,使內外和諧,體現出“由動入靜”、

“靜中有動”、“以靜制動”、“動靜結合”的整體思想。

2.持之以恆

人貴有志,學貴有恆,做任何事情,要想取得成效,沒有恆心是不行的。古

人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就說明,鍛煉身體非

一朝一夕之事,要經常而不間斷,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不會達到鍛煉目的的。運

動養生不僅是身體的鍛煉,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鍛煉。如果因為工作忙,難以按原

計劃時間堅持,每天擠出 10 分鐘、8 分鐘進行短時間的鍛煉也可以。若因病或

Page 78: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因其他原因不能到野外或操場鍛煉,在院內、室內、樓道內做做原地跑、原地跳、

廣播操、太極拳也可以。無論如何不能高興時練得累死累活,興奮過去多少天都

不練。

3.不宜過量

若運動後食慾減退,頭昏頭痛,自覺勞累汗多,精神倦怠,說明運動量過大,

超過了機體耐受的限度,會使身體因過勞而受損。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就告

誡人們:“養性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那麼,運動量怎

樣掌握才算合適呢?一般來說,以每次鍛煉後感覺不到過度疲勞為適宜;也有人

以脈搏及心跳頻率作為運動量的指標,若運動量大,心率及脈率就快。對於正常

成年人的運動量,以每分鐘心率增加至 140 次為宜;而對於老年人的運動量,以

每分鐘增加至 120 次為宜。

4.循序漸進

為健康而進行的鍛煉,應當是輕鬆愉快的,容易做到的,充滿樂趣和豐富多

彩的,人們才願意堅持實行。即“運動應當在順乎自然和圓形平面的方式下進

行”,這是美國運動生理學家莫爾豪斯的結論。在健身方面,疲勞和痛苦都是不

必要的,要輕輕鬆松地漸次增加活動量,“不能一口吃個胖子”。正確的鍛煉方

法是運動量由小到大,動作由簡單到複雜。比如跑步,剛開始練跑時要跑得慢些、

距離短些,經過一段時間鍛煉,再逐漸增加跑步的速度和距離。

5.因時制宜

一般早晨運動較好,因為早晨的空氣較新鮮,到室外空氣清新的地方進行運

動鍛煉,即可把積聚在身體內的二氧化碳排出來,吸進更多的氧氣,使身體的新

陳代謝增強。此外,午睡前後或晚上睡覺前也可進行運動,以消除一天的緊張,

輕鬆地進入夢鄉,但運動不要太激烈,以免引起神經系統的興奮,影響睡眠。

許多健身運動,隨時都可以做,多少做些,都是有益的。但稍微劇烈的運動,

不要在吃飯前後進行,因為在飯前呈現饑餓狀態,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低,易發生

低血糖症;飯後劇烈運動,大部分血液到肌肉裡去,胃腸的血液相對減少,不僅

影響消化,還可引起胃下垂、慢性胃腸炎等疾病。

6.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項目

老年人肌肉力量減退,神經系統反應較慢,協調能力差,宜選擇動作緩慢柔

和、肌肉協調放鬆、全身能得到活動的運動,像步行、太極拳、慢跑等。而對於

年輕力壯、身體又好的人,可選擇運動量大的鍛煉項目,如長跑、打籃球、踢足

球等。此外,每個人工作性質不同,所選擇的運動項目亦應有差別,如售貨員、

理髮員、廚師要長時間站立,易發生下肢靜脈曲張,在運動時不要多跑多跳,應

仰臥抬腿;經常伏案工作者,要選擇一些擴胸、伸腰、仰頭的運動項目,又由於

用眼較多,還應開展望遠活動。總之,體育項目的選擇,既要符合自己的興趣愛

好,又要適合身體條件。對腦力勞動者來說,宜少參加一些使精神緊張的活動,

而體力勞動者則應多運動那些在職業勞動中很少活動的部位。

Page 79: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5.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勞逸適度為養生之寶

治身如治國,晉人葛洪在《抱朴子內篇?地真》中曾經有較為詳細的說明,他說,

“神”好像國君,“氣”好像人民,“血”好像群臣。因此也主張“夫愛其民所

以安其國,養其氣所以全其身”。抱朴子這一具有宏觀整體思維的養生理論,得

到了後世養生家的好評。其實,抱朴子這一“治國如治身”的養生理論的本源卻

是出自諸葛亮。諸葛亮,人們都很熟悉。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軍事家,通

曉兵法,足智多謀。但是他對養生學也有研究一事就鮮為人知了。他曾說:“夫

治國猶如治身,治身之道,務在養神;治國之道,務在舉賢,是以養神求生,舉

賢求安。”在諸葛亮看來,智士仁人是安邦治國的根本,養神蓄氣是延年益壽的

關鍵。

可是諸葛亮自己卻沒有長壽,54 歲就病死了。關於諸葛亮之死因,他的對

手司馬懿可謂一語中的,那就是“食少事繁,焉能久乎!”拋開諸葛亮鞠躬盡瘁

的精神不談,純從養生學的角度看,他積勞成疾,氣血虧耗,必然加劇衰老和死

亡。

常言說,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工作和休息,勞和逸,是對立統一的。

《黃帝內經》很早就認識到了人體生命活動的這種基本形式,提出“五傷”

之說,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久”就是“過”,超過限度。無論是腦力勞動還是體力勞動都必須勞逸適

度。明白這些道理是容易的,實行這些道理就不那麼容易了。薛福辰是一位精通

醫術的名醫,曾因入宮給慈禧太后治病而名噪一時,但是,他只活了 58 歲就病

死了。什麼原因呢?“用心過度,內受損而不自知。”原來薛福辰在事業上“用

心本專”,已夠傷神耗精了,可是他在醫務之餘,又嗜棋如命,常常“秉燭達旦,

或演棋譜,或與客對弈”(《庸庵文別集》卷六)。他的前妻王夫人因為他下棋無

度又不聽勸阻,氣衝衝將圍棋扔到井裡。可是,王夫人死得早,而薛福辰又舊習

不改,過分貪棋,以致耗盡精力而早逝。

在從事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當中,不少人卻是因為在事業上用心過度而損壽

傷身。李白憐憫杜甫寫道:“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杜甫未能長

壽,當然還有生計艱難的原因,但他過分執著於詩歌的創作不能不說是原因之

一。杜甫等文人是因為沒有條件去追求養怡之福,那麼對於有條件的人來說是不

應當忽視的。宋人倪思對此算是看得真切了,他說:“造物勞我以生,逸我以老。

少年不勤,是不知勞也;老年奔競,是不知逸也。天命我逸,而我自勞,以取困

辱,豈非逆天乎。”(《金鉏堂雜誌》)

其次,知逸切勿過逸,“過逸成恙”。一個人如果過於安逸、閒散,長期不

從事勞動,會影響體內氣血的正常活動,產生一系列病理變化而導致“逸傷”。

“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這是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

中提出的主張。

“小勞”既指體力勞動,也指腦力勞動。無論是否知識分子,經常用腦是有

Page 80: 本文來自愛玲書院 兵學養生之道:孫子兵法 …meeting.colife.org.tw/upload/speech_document/20131102071944794_兵學... ·

益於健康的。俗話說:“常用腦,可防老。”古今中外,大凡長期從事腦力勞動

的人一般都長壽。我國科學工作者曾對秦漢以來至上世紀 40 年代末的 3000 多位

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和思想家的壽命進行了統計,算出其平均壽命是歲,比

一般人的平均壽命高出 30 歲左右。國外也有學者對 16 世紀後歐美的人口進行過

分析,那些平時用腦最勤的發明家、科學家的平均年齡為 79 歲,如愛迪生 84

歲、伽利略 78 歲、牛頓 85 歲、達爾文 73 歲、愛因斯坦 76 歲、福克雷 114 歲、

羅素 98 歲等等。現代科學研究證明,一個人經常用腦,不但不會加速衰老,反

而能夠延緩衰老,防止老年性痴呆。

腦力與體力要結合,要堅持體育運動或體力勞動,並且從年輕時就要打好基

礎。南宋愛國主義詩人陸游一生坷坎,卻能高壽享年 85 歲,是與他平時注重養

生健體分不開的。他曾自稱“六十年間萬首詩”,平均兩天要作一首,如此頻繁

而緊張的腦力勞動,如果沒有強壯的體魄是難以持久的。所以,陸游十分注意養

生,除注意起居養生、精神養生和飲食養生外,在運動養生上也頗為注意。

他從小就熱愛體育活動,喜歡打馬球,青年時期是一員球場健將。他詩中記

述道:“軍中罷戰壯士閑,細草坪郊恣馳逐。洮州駿馬金絡頭,梁州球場日打球。”

生動地描寫了郊外打馬球的場景。晚年回鄉之後,他勤務農事,以此調理身體,

並把參加田間勞動和讀詩、寫詩聯繫起來,創作了大量具有田園氣息的詩歌。如:

“小園煙草接鄰家,桑柘陰陰一徑斜,臥讀陶詩未終卷,又乘微雨去鋤瓜。”他

還注意堅持每日打掃環境衛生,把一些小勞小動也當作健身之法,“一帚常在

旁,有暇即掃地。既省課童奴,亦以平血氣。按摩與導引,雖善亦多事,不如掃

地法,延年直差易。”

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空前加快。要想適應社會的要求,我們不能不

發揚諸葛亮鞠躬盡瘁的精神,努力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術,同時也不妨取法於

陸放翁,注重多途徑養生,尤其是運動養生,以保證勞逸結合,身心健康。

<!--

--------------------------------------------------------------

書籍名稱:孫子兵法與養生治病 作者:吳如嵩,黃英

本書籍由網友“買買提 2”上傳 日期:2010/3/7 10:14:29

書包網 http://www.bookbao.com - TXT 電子書免費分享平台

Web2.0 小說網站,和好友一起上傳、下載、分享 TXT 全本小說。

所有小說僅供試閱,請於下載後 24 小時內刪除,閱讀全本請購買實體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