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乡邂逅合肥名人newspaper.hf365.com/hfrb/pc/attachment/202001/19/44a672a...陈瑄这位传奇般的人物,在淮安人心中的地...

1
副刊 Ji Shi Xiao Pin 没错也是错 文/刘启才 诺基亚手机没做错什么,质量精益求精, 消费者也无话可说,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 惨遭淘汰;胶卷也没做错什么,各种品牌的胶 卷质量都很过硬,但随着数码相机的出现,它 成为历史;不爱上电脑,不愿用手机,也不是什 么错,但在这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只能 被抛弃…… 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做。站在今天看明 天、乃至后天,后来是不甚明朗的。因为怕出 错,因为求保险,或者是因为个人性格的原因, 不愿改变。这种没错,就是错。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理可讲,无处诉 苦。只能接受现实,从头再来。 新闻热线: 63537972 广告热线: 63528836 发行热线: 63839751 总编办: 63537986 时政部: 63537981 经济部: 63537984 摄影部: 63537983 地址:怀宁路与长河西路交口市总工会大楼西楼广告经营许可证:皖合工商广字 0073 号 合肥报业印务公司承印 邮编: 230071 月价: 30 元 年价: 360 安 徽 手 机 报 合 肥 版 ,订 阅 请 发 送 AHHF 到 10658000 ,3 元 / 月 4 4 HEFEI DAILY 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 编辑 俞媛媛 美编 黄 毅 校对 万 Email:[email protected] 在他乡邂逅合肥名人 文/刘政屏 回家吃饭 文/查鸿林 Qing Gan 腊月的味道 文/范家生 看得见 文/郭华悦 我总是记着在淮安的一个瞬间。 傍晚,当我们匆匆结束一天的行程,离开位于 清晏园的河道总督署展览区时,忽然发现庭院中4 座人物铜像中的一位生平简介里有“合肥”二字, 驻足细看:“陈(1365-1433),字 彦 纯 ,安 徽 合 肥 人。封为平江伯,1403年陈任总兵官,总管海运 后为漕运,1415年主持开清江浦……”那一瞬间, 感觉疲乏顿消,在他乡邂逅一位合肥名人,让我感 觉特别激动和亲切。 这位传奇般的人物,在淮安人心中的地 位,可能是他家乡合肥人没有意识到的,甚至有淮 安人会认为如果要在淮安树立一座最具代表的人 物塑像的话,首选就应该是陈从淮安回来之后,我开始关注那些在外地立有 塑像的合肥名人。在我看来,尽管树立塑像不是判 断一个人成就和影响力大小的唯一标准,但某种意 义上,它是一个地方或者一个领域对其的肯定和褒 奖。2019年我在安徽图书馆有四场讲座,8月底第 三场讲座的主题就是“在他乡邂逅合肥名人”,当时 只找到7位在安徽以外的地方有塑像的合肥名 人。那场讲座效果不错,不少朋友认为这个角度很 有意思。这之后我又陆续找到 7 位合肥名人。 在这14位在他乡有塑像的合肥名人中,包公 是我邂逅到的第一位,那是近三十年前,在开封包 公祠。因为“开封有个包青天”这句歌词,很多人 都以为包公是开封人,到了开封,看了包公祠,我 明白了什么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今年有朋友去广东肇庆,拍了一张照片发给 —包公祠大门外,3米高的包公铜像正气凛 然。据说为了塑造出包公 42岁在肇庆做官时的 形象,当地还运用高科技手段,可见当地人对这位 清正廉洁的父母官何其的敬仰和用心。 包公塑像不但在国内多地有,在国外也有不 少,因此合肥人在他乡邂逅包公塑像的几率应该 是很高的。 赤壁矶头林木掩映的长江边上,有一座高大 的周瑜塑像,塑像高 8.58 米,其中身高 6.58 米,基 座底座宽高各2米,长3米,用26块花岗岩雕成, 重 113 吨,展现周瑜身着锐甲战袍,肩披斗篷,手 持利剑,雄姿英发的形象。 为周瑜塑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史书里的 描述和文学作品里的演绎,在不同的人心里有着 不同的形象,因此单凭着图片判断,是不行的,所 以赤壁必须要去。 如果要数最早在外地树立铜像的合肥人,那 一定是李鸿章。1906年,由德国人塑造的李鸿章 铜像在上海树立。据称该像“高九尺六寸,冠大 帽,披黄马褂,佩剑,全身以纯铜铸成,饰以金皮, 辉煌夺目,历久如新”。如今,铜像早已不在,在其 旧址原李公祠,又有一座新的李鸿章半身铜像。 根据网上图片线索,天津、南京等地也有李鸿 章铜像。其他城市一些特定的地方或许也会有, 那真是需要机缘,等待邂逅了。 查找刘铭传在外地的塑像时,我首先想到的 是台湾,作为首任台湾巡抚、台湾现代化的先驱 者,刘铭传在台湾是有一些遗迹和纪念设施的。 丁汝昌,中国第一位海军统帅,如今在威海, 可以看到他的故居和塑像。 聂士成,120 年前腹背受敌,身中数弹,牺牲在 天津八里台。5年后,清政府在天津八里台以南 (今天津市南开区紫金山路与卫津南路交叉口) 碑纪念聂士成。2000年在他为国捐躯 100周年之 际,天津市政府在原聂公碑所在地建了一个高 4.18米的聂士成跃马挥刀铜像以示缅怀。 冯玉祥,一生转战南北,打了不少仗,也做了 不少善事,因此全国不少地方都有他的纪念设施 和塑像。 据有关资料和图片显示,张治中在重庆,卫立 煌、孙立人在云南腾冲,都有塑像。想象着某一天, 我在经过长途周折,站在这些合肥名人塑像前的时 候,心里虽然没有“邂逅”的意外和惊喜,但一定会 有一份很独特的感受,他们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一 本让人感慨、叹息的书,发人深思,进而有所收获。 合肥张家四姐妹中,二姐张允和无疑是位灵 魂人物,她酷爱昆曲,一生充满戏剧性。她是我国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的夫人,周先生是 常州人,2016 年 1 月 13 日他 111 岁生日之际,周有 光、张允和夫妇铜像在青果巷周有光旧居揭幕。 这应该是张允和第一座铜像,后来在常州又出现 了他们的第二座铜像。 杨武之先生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一生从事数学教育,特别是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 合大学执教并主持系务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两代 数学人才,对中国现代数学的贡献很大。当然,杨 先生还有一个著名的儿子—杨振宁。 2013 年 10 月 15 日,“武之楼”命名暨杨武之先 生塑像揭幕仪式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91岁高龄 的杨振宁教授出席仪式。 杨振宁今年98岁,他可能是合肥乃至全国生 前树立塑像最多的科学家,当他为自己在清华大 学、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学校 的塑像揭幕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书写一段传奇。 “快起床,今天天气好,把被子洗一洗,过年 啦!”虽然放寒假了,但母亲还是把我和弟弟从暖和 的被窝里揪起来,把被子给拆了,放到大木盆里,倒 上冷水,接着从锅里舀来热水,混成温水后再倒进 洗衣粉。母亲挽起袖子,把几床被里和被面在水里 拎起放下、拎起放下……几个来回,洗衣粉化开了, 被里被面也吃水均匀了。泡上一会,吃完早饭,母 亲和姐姐便开始洗,洗完后拿到门前的池塘里反复 漂洗,拧干后挂在门前两棵树之间的绳子上。 腊月虽然寒冷,但太阳公公很慈祥,非常慷慨、 利索地将被子上的水分吸收去了。太阳还没下山, 姐姐就在门前扫出块干净的地方,铺上干净的塑料 布,然后与母亲一道把被里放到上面,衬均、抚平, 再铺上已经晒得松软的棉被,覆上被面,接着母亲 和姐姐戴上顶针,捏着五六厘米的长针,一人一边 开始缝被……夜晚,躺在被窝里,还能闻到阳光的 味道,母亲的味道。 刚准备写寒假作业,村西头的吴大爷就夹着红 纸来了。“家生,帮忙写个春联呗!”其实,生产队里 三个高中生,就我学习成绩差,但毛笔字写得最好。 纸张太大,得想办法裁剪。于是,找来母亲缝衣 服的线团,扯上长长的一截,一头拴在大桌腿上,另 一头放在桌上。把红纸按要求叠好,将线从开口处 放进去,一拉线,红纸便服服帖帖地裁好了。然后再 按照对联的字数,把长长的红纸均匀地分好、叠好, 接着就可以开写了。大门: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 坤福满门;横批:吉祥如意。厨房:白饭青菜留美味, 紫茄红苋有余香;横批:家常便饭……当然,少不了 水火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等。自己动手写 春联,让我感受到了书香的味道,欢庆的味道。 秋收过后,父亲就同生产队里的其他叔叔伯伯们 一道,在大队的统一组织下外出修水库。用父亲的话 讲, “扒水库”。我始终铭记着那年腊月他回来的情景。 天色已晚。母亲坐在纺车前纺线,我们姐弟仨 围在土制的火盆边,烤黄豆或玉米。忽然,门被推 开,父亲一头撞了进来,我和弟弟兴奋地叫了起来, 母亲也高兴地放下手中的活计,姐姐赶紧找脸盆拿 毛巾暖瓶打水给父亲洗脸…… 父亲的归来,让两间茅草屋充满了更多的笑声和快 乐。弟弟把父亲买给他的鞭炮小心地装在兜里,一会放一 个,一会又放一个……“这有什么玩头,我们换个玩法!” 找来装青霉素的小药瓶,把鞭炮装到里面,然后点燃,哈 哈……那个开心呀!去年春节带儿子回老家陪母亲过 年,我们父子俩又玩起了这样的游戏,突然间我感到,腊 月,就是家的味道,团圆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这次在一家餐厅候餐,前台不时响起“外婆喊你 回家吃饭”的吆喝声,顿时唤起我尘封多年的记忆。 我自小和外婆在一起生活。那时,我们住在校 园的住宅区平房里,房子家什都十分简陋。住宅区 面积狭小,可供我们玩的地方就是前面的校园操 场,滚铁环、打陀螺、玩弹子球、打乒乓球,玩得时常 忘记回家吃饭。这时,围着老蓝布围裙、佝偻着背 的外婆就迈开“三寸金莲”,亦步亦趋地来到操场 上,远远地呼唤我的乳名,叫我回家吃饭。我玩兴 正浓,根本不予理会,外婆慢腾腾到了跟前,我就欺 负她小脚走得慢,这边藏那边躲,急的外婆拿出杀 手锏唬我:“非和你爸爸妈妈说,看不揍你!”我才悻 悻然随外婆回家吃饭。外婆就这样长年累月、不厌 其烦地叫着我们回家吃饭,现在想起那时调皮地对 待外婆,既愧疚又温馨。 操劳一生的外婆离开我们后,母亲接过淘米洗 菜做饭的活,尽心竭力变着法子上心做饭,可是那 时生活拮据,餐桌上难有五花八门的菜肴。每遇到 有荤菜的时候,我们兄弟就都在心里打起小九九, 怎么能多捞一些,母亲识破了我们的心思,实行“计 划经济”,把菜品分配到人,想多吃多占就只有从父 母的份子上来。那时的生活虽艰苦,可饭菜吃得很 香甜,家庭的气氛很和谐。如今,母亲老了,特别是 不在一起居住,每逢我们回家吃饭,她总是把它当 作头等大事。有一次,我们约定回家吃饭,她的“老 步友”邀她出去散步,她向对方拱手赔礼:“实在对 不起,今天孩子们回家吃饭,改日我主动登门邀请 你。”对此,母亲对我们说,等待你们归来就是一种 幸福。而我们吃饭时,听着母亲的唠叨,又像回到 了从前。母亲在,我们尚有来处。 工作之余,我也开始学习做饭,把做饭当做一 种亲情享受。现在做饭与外婆、母亲的时代截然不 同,经济上不愁,菜品上不愁,地上跑的、土里钻的、 水里游的,要什么就能买到什么。节假日时,我们 把母亲接到身边,几个小家庭聚到一起,我就专门 挑选她喜欢吃的菜肴做。看到母亲吃得津津有味, 我问她怎么样?她总是伸出大拇指点赞表扬,不考 虑母亲点赞的真实成分,单就几个小家庭的人把我 做的菜来个“光盘”,我就有收获感,内心溢满甜蜜 和幸福。 如今,我也有了孙子,我也时常下楼呼唤玩兴 正浓的他回家吃饭,这个接力棒历史性地到了我的 手上。周末,我把家庭每天用餐都做个计划,力求 两天内每餐的菜肴不重复。我做菜有个原则:不做 洋菜,主打徽菜,做不出精品,但有那样的味道就 行。因为徽菜是家乡菜,我自小就是吃徽菜长大 的,我的后代们也要继续吃徽菜,让他们记住家乡 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记住家的感觉。看到孩子 们对我做的菜津津乐道,我就喜上眉梢。到了饭 点,我也会经常打电话:回家吃饭吗?女儿工作忙, 加班多,我总是把菜放在锅里保温,保证让她回家 就能吃上可口的、热气腾腾的饭菜。 回家吃饭,这一代代传承的生活习惯,饱含着 多少个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生活里,看得见也是一门学问。 孩子兴冲冲地从兴趣班回来,一脸的 愉悦和满足。带着这份快乐,孩子迫不及 待想和大人分享。可听完孩子的叙述后, 很多父母都会心满意足地点点头,然后千 篇一律地叮嘱孩子,好好学,以后学以致 用,才能有前途! 一盆冷水,兜头浇下,顿时将孩子的快乐 驱散得无影无踪。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个 “它”。每个“它”,都是这件事的某一面。从 感兴趣的技能里,孩子看到的是内在那个能 令人快乐满足的“它”;而大人们看到的,却是 外在的有功利色彩的“它”。双方的对话,从 始至终,都不在一条轨道上,而是各说各话。 很多人都会自以为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定 义对方,从而看不见对方本身。于是,整个过 程看似在沟通,实则各自朝着相反的方向,渐 行渐远。 结果可想而知。因为大人的眼里,只看到 自己想要的,而看不到孩子本身。于是,孩子 越来越拒绝沟通。而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则越 来越叛逆,不可理喻。双方之间的沟通,走上 了一条恶性循环的道路。 这样的模式,充斥在人际交往的方方面 面。 正如夫妻之间,也常常会因为各种分歧, 争吵不断。男人熬夜看球,兴奋之余,手舞足 蹈;女人不堪其扰之余,也往往难以理解这种 行为。在女人看来,球赛仅仅是球赛,而对男 人激动的表情,视若无睹。这么一看,哪怕睁 着眼,却是全盲的。 男人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女人常常会对琐 碎的小事那么在意,并因而发火,甚至影响两 人之间的感情。在男人看来,小事就是小事, 这就是事件的本身。但男人往往看不到,女人 常常对所谓的小事,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于 是,男人也就成了睁眼瞎。 一件事情,一段感情,如果剥离所有的功 利色彩,撕去那些外在的标签,剩下的还有多 少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看得见,让一个人可以 穿透功利的迷雾,外在的迷障,而看到另一个 人所看到的。而这,就是两人的沟通中,最重 要最关键的环节。 Shi Xiang

Upload: others

Post on 14-Jul-2020

26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在他乡邂逅合肥名人newspaper.hf365.com/hfrb/pc/attachment/202001/19/44a672a...陈瑄这位传奇般的人物,在淮安人心中的地 位,可能是他家乡合肥人没有意识到的,甚至有淮

副刊

纪事 Ji Shi

小品 Xiao Pin

没错也是错□ 文/刘启才

诺基亚手机没做错什么,质量精益求精,

消费者也无话可说,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

惨遭淘汰;胶卷也没做错什么,各种品牌的胶

卷质量都很过硬,但随着数码相机的出现,它

成为历史;不爱上电脑,不愿用手机,也不是什

么错,但在这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只能

被抛弃……

事后诸葛亮,谁都会做。站在今天看明

天、乃至后天,后来是不甚明朗的。因为怕出

错,因为求保险,或者是因为个人性格的原因,

不愿改变。这种没错,就是错。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无理可讲,无处诉

苦。只能接受现实,从头再来。

新闻热线:63537972 广告热线:63528836 发行热线:63839751总编办:63537986 时政部:63537981 经济部:63537984 摄影部:63537983 地址:怀宁路与长河西路交口市总工会大楼西楼 广告经营许可证:皖合工商广字0073号 合肥报业印务公司承印 邮编:230071 月价:30元 年价:360元安 徽 手 机 报 合 肥 版 ,订 阅 请 发 送 AHHF 到 10658000 ,3 元 / 月

44 HEFEI DAILY

2020年1月19日 星期日编辑 俞媛媛 美编 黄 毅 校对 万 翔Email:[email protected]

在他乡邂逅合肥名人□ 文/刘政屏

回家吃饭□ 文/查鸿林

情感 Qing Gan

腊月的味道□ 文/范家生

看得见□ 文/郭华悦

春的召唤

庐州读书人

我总是记着在淮安的一个瞬间。

傍晚,当我们匆匆结束一天的行程,离开位于

清晏园的河道总督署展览区时,忽然发现庭院中4

座人物铜像中的一位生平简介里有“合肥”二字,

驻足细看:“陈瑄(1365-1433),字彦纯,安徽合肥

人。封为平江伯,1403年陈瑄任总兵官,总管海运

后为漕运,1415 年主持开清江浦……”那一瞬间,

感觉疲乏顿消,在他乡邂逅一位合肥名人,让我感

觉特别激动和亲切。

陈瑄这位传奇般的人物,在淮安人心中的地

位,可能是他家乡合肥人没有意识到的,甚至有淮

安人会认为如果要在淮安树立一座最具代表的人

物塑像的话,首选就应该是陈瑄。

从淮安回来之后,我开始关注那些在外地立有

塑像的合肥名人。在我看来,尽管树立塑像不是判

断一个人成就和影响力大小的唯一标准,但某种意

义上,它是一个地方或者一个领域对其的肯定和褒

奖。2019年我在安徽图书馆有四场讲座,8月底第

三场讲座的主题就是“在他乡邂逅合肥名人”,当时

只找到 7 位在安徽以外的地方有塑像的合肥名

人。那场讲座效果不错,不少朋友认为这个角度很

有意思。这之后我又陆续找到7位合肥名人。

在这 14位在他乡有塑像的合肥名人中,包公

是我邂逅到的第一位,那是近三十年前,在开封包

公祠。因为“开封有个包青天”这句歌词,很多人

都以为包公是开封人,到了开封,看了包公祠,我

明白了什么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今年有朋友去广东肇庆,拍了一张照片发给

我——包公祠大门外,3 米高的包公铜像正气凛

然。据说为了塑造出包公 42 岁在肇庆做官时的

形象,当地还运用高科技手段,可见当地人对这位

清正廉洁的父母官何其的敬仰和用心。

包公塑像不但在国内多地有,在国外也有不

少,因此合肥人在他乡邂逅包公塑像的几率应该

是很高的。

赤壁矶头林木掩映的长江边上,有一座高大

的周瑜塑像,塑像高 8.58 米,其中身高 6.58 米,基

座底座宽高各 2 米,长 3 米,用 26 块花岗岩雕成,

重 113 吨,展现周瑜身着锐甲战袍,肩披斗篷,手

持利剑,雄姿英发的形象。

为周瑜塑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史书里的

描述和文学作品里的演绎,在不同的人心里有着

不同的形象,因此单凭着图片判断,是不行的,所

以赤壁必须要去。

如果要数最早在外地树立铜像的合肥人,那

一定是李鸿章。1906 年,由德国人塑造的李鸿章

铜像在上海树立。据称该像“高九尺六寸,冠大

帽,披黄马褂,佩剑,全身以纯铜铸成,饰以金皮,

辉煌夺目,历久如新”。如今,铜像早已不在,在其

旧址原李公祠,又有一座新的李鸿章半身铜像。

根据网上图片线索,天津、南京等地也有李鸿

章铜像。其他城市一些特定的地方或许也会有,

那真是需要机缘,等待邂逅了。

查找刘铭传在外地的塑像时,我首先想到的

是台湾,作为首任台湾巡抚、台湾现代化的先驱

者,刘铭传在台湾是有一些遗迹和纪念设施的。

丁汝昌,中国第一位海军统帅,如今在威海,

可以看到他的故居和塑像。

聂士成,120年前腹背受敌,身中数弹,牺牲在

天津八里台。5 年后,清政府在天津八里台以南

(今天津市南开区紫金山路与卫津南路交叉口)立

碑纪念聂士成。2000年在他为国捐躯 100周年之

际,天津市政府在原聂公碑所在地建了一个高

4.18米的聂士成跃马挥刀铜像以示缅怀。

冯玉祥,一生转战南北,打了不少仗,也做了

不少善事,因此全国不少地方都有他的纪念设施

和塑像。

据有关资料和图片显示,张治中在重庆,卫立

煌、孙立人在云南腾冲,都有塑像。想象着某一天,

我在经过长途周折,站在这些合肥名人塑像前的时

候,心里虽然没有“邂逅”的意外和惊喜,但一定会

有一份很独特的感受,他们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一

本让人感慨、叹息的书,发人深思,进而有所收获。

合肥张家四姐妹中,二姐张允和无疑是位灵

魂人物,她酷爱昆曲,一生充满戏剧性。她是我国

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先生的夫人,周先生是

常州人,2016年 1月 13日他 111岁生日之际,周有

光、张允和夫妇铜像在青果巷周有光旧居揭幕。

这应该是张允和第一座铜像,后来在常州又出现

了他们的第二座铜像。

杨武之先生是我国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

一生从事数学教育,特别是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

合大学执教并主持系务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两代

数学人才,对中国现代数学的贡献很大。当然,杨

先生还有一个著名的儿子——杨振宁。

2013年 10月 15日,“武之楼”命名暨杨武之先

生塑像揭幕仪式在云南师范大学举行。91岁高龄

的杨振宁教授出席仪式。

杨振宁今年 98岁,他可能是合肥乃至全国生

前树立塑像最多的科学家,当他为自己在清华大

学、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学校

的塑像揭幕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书写一段传奇。

“快起床,今天天气好,把被子洗一洗,过年

啦!”虽然放寒假了,但母亲还是把我和弟弟从暖和

的被窝里揪起来,把被子给拆了,放到大木盆里,倒

上冷水,接着从锅里舀来热水,混成温水后再倒进

洗衣粉。母亲挽起袖子,把几床被里和被面在水里

拎起放下、拎起放下……几个来回,洗衣粉化开了,

被里被面也吃水均匀了。泡上一会,吃完早饭,母

亲和姐姐便开始洗,洗完后拿到门前的池塘里反复

漂洗,拧干后挂在门前两棵树之间的绳子上。

腊月虽然寒冷,但太阳公公很慈祥,非常慷慨、

利索地将被子上的水分吸收去了。太阳还没下山,

姐姐就在门前扫出块干净的地方,铺上干净的塑料

布,然后与母亲一道把被里放到上面,衬均、抚平,

再铺上已经晒得松软的棉被,覆上被面,接着母亲

和姐姐戴上顶针,捏着五六厘米的长针,一人一边

开始缝被……夜晚,躺在被窝里,还能闻到阳光的

味道,母亲的味道。

刚准备写寒假作业,村西头的吴大爷就夹着红

纸来了。“家生,帮忙写个春联呗!”其实,生产队里

三个高中生,就我学习成绩差,但毛笔字写得最好。

纸张太大,得想办法裁剪。于是,找来母亲缝衣

服的线团,扯上长长的一截,一头拴在大桌腿上,另

一头放在桌上。把红纸按要求叠好,将线从开口处

放进去,一拉线,红纸便服服帖帖地裁好了。然后再

按照对联的字数,把长长的红纸均匀地分好、叠好,

接着就可以开写了。大门: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

坤福满门;横批:吉祥如意。厨房:白饭青菜留美味,

紫茄红苋有余香;横批:家常便饭……当然,少不了

水火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等。自己动手写

春联,让我感受到了书香的味道,欢庆的味道。

秋收过后,父亲就同生产队里的其他叔叔伯伯们

一道,在大队的统一组织下外出修水库。用父亲的话

讲,“扒水库”。我始终铭记着那年腊月他回来的情景。

天色已晚。母亲坐在纺车前纺线,我们姐弟仨

围在土制的火盆边,烤黄豆或玉米。忽然,门被推

开,父亲一头撞了进来,我和弟弟兴奋地叫了起来,

母亲也高兴地放下手中的活计,姐姐赶紧找脸盆拿

毛巾暖瓶打水给父亲洗脸……

父亲的归来,让两间茅草屋充满了更多的笑声和快

乐。弟弟把父亲买给他的鞭炮小心地装在兜里,一会放一

个,一会又放一个……“这有什么玩头,我们换个玩法!”

找来装青霉素的小药瓶,把鞭炮装到里面,然后点燃,哈

哈……那个开心呀!去年春节带儿子回老家陪母亲过

年,我们父子俩又玩起了这样的游戏,突然间我感到,腊

月,就是家的味道,团圆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这次在一家餐厅候餐,前台不时响起“外婆喊你

回家吃饭啰”的吆喝声,顿时唤起我尘封多年的记忆。

我自小和外婆在一起生活。那时,我们住在校

园的住宅区平房里,房子家什都十分简陋。住宅区

面积狭小,可供我们玩的地方就是前面的校园操

场,滚铁环、打陀螺、玩弹子球、打乒乓球,玩得时常

忘记回家吃饭。这时,围着老蓝布围裙、佝偻着背

的外婆就迈开“三寸金莲”,亦步亦趋地来到操场

上,远远地呼唤我的乳名,叫我回家吃饭。我玩兴

正浓,根本不予理会,外婆慢腾腾到了跟前,我就欺

负她小脚走得慢,这边藏那边躲,急的外婆拿出杀

手锏唬我:“非和你爸爸妈妈说,看不揍你!”我才悻

悻然随外婆回家吃饭。外婆就这样长年累月、不厌

其烦地叫着我们回家吃饭,现在想起那时调皮地对

待外婆,既愧疚又温馨。

操劳一生的外婆离开我们后,母亲接过淘米洗

菜做饭的活,尽心竭力变着法子上心做饭,可是那

时生活拮据,餐桌上难有五花八门的菜肴。每遇到

有荤菜的时候,我们兄弟就都在心里打起小九九,

怎么能多捞一些,母亲识破了我们的心思,实行“计

划经济”,把菜品分配到人,想多吃多占就只有从父

母的份子上来。那时的生活虽艰苦,可饭菜吃得很

香甜,家庭的气氛很和谐。如今,母亲老了,特别是

不在一起居住,每逢我们回家吃饭,她总是把它当

作头等大事。有一次,我们约定回家吃饭,她的“老

步友”邀她出去散步,她向对方拱手赔礼:“实在对

不起,今天孩子们回家吃饭,改日我主动登门邀请

你。”对此,母亲对我们说,等待你们归来就是一种

幸福。而我们吃饭时,听着母亲的唠叨,又像回到

了从前。母亲在,我们尚有来处。

工作之余,我也开始学习做饭,把做饭当做一

种亲情享受。现在做饭与外婆、母亲的时代截然不

同,经济上不愁,菜品上不愁,地上跑的、土里钻的、

水里游的,要什么就能买到什么。节假日时,我们

把母亲接到身边,几个小家庭聚到一起,我就专门

挑选她喜欢吃的菜肴做。看到母亲吃得津津有味,

我问她怎么样?她总是伸出大拇指点赞表扬,不考

虑母亲点赞的真实成分,单就几个小家庭的人把我

做的菜来个“光盘”,我就有收获感,内心溢满甜蜜

和幸福。

如今,我也有了孙子,我也时常下楼呼唤玩兴

正浓的他回家吃饭,这个接力棒历史性地到了我的

手上。周末,我把家庭每天用餐都做个计划,力求

两天内每餐的菜肴不重复。我做菜有个原则:不做

洋菜,主打徽菜,做不出精品,但有那样的味道就

行。因为徽菜是家乡菜,我自小就是吃徽菜长大

的,我的后代们也要继续吃徽菜,让他们记住家乡

的味道、小时候的味道,记住家的感觉。看到孩子

们对我做的菜津津乐道,我就喜上眉梢。到了饭

点,我也会经常打电话:回家吃饭吗?女儿工作忙,

加班多,我总是把菜放在锅里保温,保证让她回家

就能吃上可口的、热气腾腾的饭菜。

回家吃饭,这一代代传承的生活习惯,饱含着

多少个家庭的亲情和温暖。

生活里,看得见也是一门学问。

孩 子 兴 冲 冲 地 从 兴 趣 班 回 来 ,一 脸 的

愉悦和满足。带着这份快乐,孩子迫不及

待想和大人分享。可听完孩子的叙述后,

很多父母都会心满意足地点点头,然后千

篇 一 律 地 叮 嘱 孩 子 ,好 好 学 ,以 后 学 以 致

用,才能有前途!

一盆冷水,兜头浇下,顿时将孩子的快乐

驱散得无影无踪。一件事情,可以有很多个

“它”。每个“它”,都是这件事的某一面。从

感兴趣的技能里,孩子看到的是内在那个能

令人快乐满足的“它”;而大人们看到的,却是

外在的有功利色彩的“它”。双方的对话,从

始至终,都不在一条轨道上,而是各说各话。

很多人都会自以为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定

义对方,从而看不见对方本身。于是,整个过

程看似在沟通,实则各自朝着相反的方向,渐

行渐远。

结果可想而知。因为大人的眼里,只看到

自己想要的,而看不到孩子本身。于是,孩子

越来越拒绝沟通。而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则越

来越叛逆,不可理喻。双方之间的沟通,走上

了一条恶性循环的道路。

这样的模式,充斥在人际交往的方方面

面。

正如夫妻之间,也常常会因为各种分歧,

争吵不断。男人熬夜看球,兴奋之余,手舞足

蹈;女人不堪其扰之余,也往往难以理解这种

行为。在女人看来,球赛仅仅是球赛,而对男

人激动的表情,视若无睹。这么一看,哪怕睁

着眼,却是全盲的。

男人也很难理解,为什么女人常常会对琐

碎的小事那么在意,并因而发火,甚至影响两

人之间的感情。在男人看来,小事就是小事,

这就是事件的本身。但男人往往看不到,女人

常常对所谓的小事,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于

是,男人也就成了睁眼瞎。

一件事情,一段感情,如果剥离所有的功

利色彩,撕去那些外在的标签,剩下的还有多

少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看得见,让一个人可以

穿透功利的迷雾,外在的迷障,而看到另一个

人所看到的。而这,就是两人的沟通中,最重

要最关键的环节。

世相 Shi Xi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