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沃水美:北国的鱼米之乡 -...

12
-127- 地沃水美:北国的鱼米之乡 天津东临渤海,地处九河下梢,拥有“七十二沽”广阔水 域,水产富足。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天津就有“十里鱼盐新泽 国,二分烟月小扬州”的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天津 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国鱼米之乡。刊行于光绪十年(1884)的《津 门杂记》,对津沽物产夸赞不已,说这里的海产品俱全,价廉 味美,以春天的蚬蛏、河豚、海蟹最著名,秋季的螃蟹肥美甲 天下,冬时的银鱼和铁雀远近驰名,特别是青鲫、白虾更是四 季不绝,鲜腴无比。渤海湾盛产对虾、晃虾、黄鱼、鱼、目 鱼、平鱼(鲳鱼)、鲈鱼、墨鱼、海刀鱼等,浅海滩出产扇贝、 麻蛤等。另外,港洼河塘还出产港棱鱼、港虾、鲤鱼、鲫鱼、 黑鱼、河刀鱼、鲢鱼等。 天津地上的农作物特产也很丰富,如著名的小站稻米历史 悠久,始于宋辽年间,成名于清末。还有青麻叶大白菜、黄芽 白菜、韭黄、青萝卜、甘栗(糖炒栗子)等,都是脍炙人口的 美味。 鲙鱼·刀鱼·小黄鱼 天津食客品评本地特产鱼类的品质与滋味,常常以“一平 三鳎目”来形容。 鱼的学名叫鳓鱼,北方人也俗称为巨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Sep-2019

2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127-

地沃水美:北国的鱼米之乡

天津东临渤海,地处九河下梢,拥有“七十二沽”广阔水

域,水产富足。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天津就有“十里鱼盐新泽

国,二分烟月小扬州”的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天津

成为名副其实的北国鱼米之乡。刊行于光绪十年(1884)的《津

门杂记》,对津沽物产夸赞不已,说这里的海产品俱全,价廉

味美,以春天的蚬蛏、河豚、海蟹 著名,秋季的螃蟹肥美甲

天下,冬时的银鱼和铁雀远近驰名,特别是青鲫、白虾更是四

季不绝,鲜腴无比。渤海湾盛产对虾、晃虾、黄鱼、鲙鱼、目

鱼、平鱼(鲳鱼)、鲈鱼、墨鱼、海 鱼等,浅海滩出产扇贝、

麻蛤等。另外,港洼河塘还出产港棱鱼、港虾、鲤鱼、鲫鱼、

黑鱼、河 鱼、鲢鱼等。

天津地上的农作物特产也很丰富,如著名的小站稻米历史

悠久,始于宋辽年间,成名于清末。还有青麻叶大白菜、黄芽

白菜、韭黄、青萝卜、甘栗(糖炒栗子)等,都是脍炙人口的

美味。

鲙鱼·刀鱼·小黄鱼

天津食客品评本地特产鱼类的品质与滋味,常常以“一平

二鲙三鳎目”来形容。鲙鱼的学名叫鳓鱼,北方人也俗称为巨

-128-

罗鱼,因为盛产于藤萝花开的时节,所以又名藤香鱼。清康熙

年间的《畿辅通志》上说:“巨罗鱼,名藤香鱼,细鳞多刺,

天津出。”

鲙鱼在津沽渔民心中有着较高的地位。渔民新春第一趟出

海时要敲锣打鼓放鞭炮,当天收获的第一网鱼俗称“头水鱼”,

还要专门庆贺一番。渔民从头水鱼中选出上好的鲙鱼,煮半熟

后放在船头敬奉海神,同时燃香祈福,期盼波平万里,风调雨

顺,渔业发达。

鲙鱼的蛋白质含量很高,肉厚鲜嫩,颇具营养价值。乾隆

年间的诗人蒋诗在《沽河杂咏》中写道:“春网家家荐巨罗,

鲥鱼风味可同科。樽前也有渊材叹,纵说藤香恨刺多。”嘉庆

至光绪年间的大医家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鲙鱼可

“甘平,开胃,暖脏,补虚”。虽然鲙鱼刺多,但鲜香味美,

天津人很钟情于它,干烧或红烧鲙鱼可配上新鲜的蒜薹,清蒸

时可加入火腿、玉兰片、香油、油丁,口感均极佳。另外,在

鲙鱼集中上市的时候,除了吃鲜以外,它还被大量风干腌制成

干鱼,畅销内陆省份。

天津 鱼分河 鱼、海 鱼两种。海河上游支流中的河

鱼,每逢秋汛时节顺流而下,至海河河口处产卵,所以又称秋

鱼。秋 鱼的鱼籽、鱼白很多,鱼肉更鲜美,自然博得天津

人的青睐。清道光年间的诗人周楚良说:“ 鱼如船上纤板,

以入河口淡水网获得……无海腥味,为 鲜肥。”每年秋风乍

-129-

起,海河沿岸都有贩卖新鲜 鱼的渔夫,市民则抢抓时令,争

相购买品尝。渤海湾的海 鱼,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游到海河口

产卵,此时的 鱼身体肥壮,每条都在半斤八两左右,人称春

鱼。

天津的小黄花鱼,早在明清就已是很金贵的朝中美味了,

《清稗类钞》中记:“黄花鱼亦名黄鱼,每岁三月初,自天津

运至京师。崇文门税局必先进御,然后市中始得售卖。”皇上

品罢,黄花鱼便成为酒楼里奇货可居的珍馐,百姓吃罢更觉奇

鲜无比。

清末民初天津渔民在海边修网

身着金装的小黄花鱼在深海过冬,农历三月之时游到海河

口附近,这时它们 为肥壮,每条多在一斤以上,天津人称之

为“河口花鱼”。小黄鱼的蒜瓣肉雪白细嫩,鲜香异常,营养

丰富,富含蛋白质,《本草纲目》中认为此鱼甘平无毒,开胃

-130-

益气,适宜老幼和体弱者食用。

“海邦七十二沽传,贱卖鱼虾不论钱。”在皇城被视为珍

品的小黄花鱼,在天津人眼里真算不得稀罕,季节一到大量上

市,物美价廉,家家户户煎炸烹熬,不吃个唇腥舌鲜不算解馋。

天津百姓平常饭爱吃家熬的口味,而厨师则将小黄鱼做出了彩

儿,十八般厨技精烹细制,创制出软熘黄鱼扇、折烩花鱼羹、

干煎花鱼、什锦鱼米、清蒸八宝酿馅花鱼、锅塌黄鱼等几十种

佳肴,让人真是垂涎。

对虾·晃虾·琵琶虾

渤海湾是中国对虾的主要产地之一,尾红爪红的天津对虾

堪称中国对虾的极品,又称大虾、明虾,捕捞旺季大致在每年

四五月和九十月间。它之所以称作“对虾”,源于旧时天津渔

民统计捕获数量或出售时以“对”来计算。

旧时也称对虾为“沙虹”,是著名的贡品。对虾身长体壮,

壳薄肉肥,光滑明亮。清人崔旭在《津门百咏》中称:“沙虹

作对大盈尺,汐水初平捞满帘。”崔旭自注云:“沙虹,虾名。

天津近海产对虾,大者逾尺。”对虾肥壮个大,缘此天津人家

常话有“一斤约(yāo)俩儿的大对虾”之说法。

天津对虾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蛋白质含量高,被广泛用

于各种菜肴的制作。早年,每逢对虾大量上市时节,天津街头

巷尾随处可见小贩手挎提盒成对叫卖,而饭馆也应时增添对虾

-131-

菜品。天津的对虾和黄花鱼等都曾大批贩运到北京,虽然身价

倍增,仍大有销路。近年人工养殖对虾发展迅速,作为名贵的

海产珍品,深受海内外食客青睐。

美味的天津烹虾

晃虾(绒虾)学名长臂虾,生长在渤海湾的浅海处,冬春

相交冰凌未开之时 为肥美。这种虾上市期只有十几天的时

间,可谓一晃而过。它皮色洁净透亮,在阳光下水灵灵晃人眼,

天津人缘此俗称它为“晃虾”。天津名士陆辛农在《食事杂诗

辑》中说:“数来佳节说新正,百里渔群海上争。夺命小舟轻

似叶,青梭白晃供调烹。”据说,早年的渔民为了增加收入,

争相在早春时节就划着小舟涉险破冰,前往海口凿冰捕捞晃

虾,所获也不过百八十斤。所以,晃虾与银鱼、紫蟹、铁雀、

-132-

豆芽菜、韭黄、青萝卜、鸭梨一起,成为老天津的“冬八珍”。

晃虾 适宜炸食,皮酥肉嫩,咸鲜脆香,烙饼夹着吃或下酒,

风味绝佳。

晃虾飞逝,青虾又来。清末的《津门竹枝词》中说:“争

似春来新味好,晃虾食过又青虾。”老天津七十二沽洼塘港淀

众多,每逢初春时节,青虾就接连上市了,炒青虾仁也成为天

津“细八碗”中的当家名菜。炒青虾仁这道菜,要选用大小均

匀的虾仁,经过湿淀粉上浆后逐一下锅过油,再用旺火炝锅,

颠炒时俏上少许切成虾腰状的黄瓜。虾仁娇艳,黄瓜碧翠,令

食客赏心悦目。

其貌不扬的琵琶虾学名叫虾蛄,主要生活在近海浅滩的巢

穴中。琵琶虾并非独产于天津,可在五六月份就数天津近海的

琵琶虾 肥。天津老百姓俗称琵琶虾为皮皮虾。肥美满黄的母

琵琶虾 好吃,无论是清蒸、水煮还是椒盐,口味都很棒,它

不仅有虾的鲜美,还兼具蟹黄的嚼头。天津人对琵琶虾的钟情

可以用“海吃”一词来形容,旧时街头巷尾菜店、水产店的琵

琶虾、毛蚶(麻蛤)堆得像小山似的,用簸箕便宜卖。人们吃

时常常是一顿蒸足一锅。历来琵琶虾在天津有很多种吃法,清

蒸、白灼、油炒、香炸、椒盐,口味各异,无人不爱。

海蟹·河蟹

津沽尽得渔盐之利,海鲜到了天津人的饭桌上叫“海货”,

-133-

大有吞江吐海之势。每到春暖四五月间,渤海的梭子蟹黄满顶

盖肥,天津的老老少少也食欲大增。日子拮据口袋空空咋办?

打点打点家里稍值些钱的旧衣裳,狠心当上一票也得吃,以免

让街坊瞧低了。虽然普通市民都挣仨瓜俩枣的,但明里暗里比

日子,赛饭食。有时,自家吃美了还余香未尽地问问对门:“她

李婶,市面上的大螃蟹多便宜呀,还不给孩子买几个。”李婶

禁不住了,拿着明天买米的钱就称了梭子蟹回来,吃后还把蟹

壳存心扔到显眼的地方,似乎在暗示什么。

杨柳青年画中的娃娃捉螃蟹

受河海民俗的遗风影响,天津人讲义气,风浪间讨生活不

同于陆地上,侠肝义胆,有难相助,率真得有苦同担,有福同

-134-

享。海螃蟹上市时,哪家正赶上囊中羞涩,即使这样借钱也要

吃,于是天津人又说“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被借到的

友邻也乐于助人,大家同享口福很快乐,以至于成为老天津一

种独特的民俗现象。

农历七八月间,是天津河蟹 肥美的时节,豆瓣绿的青蟹

横行,大量上市,老天津人俗说“都挤破街了”。自明代以来,

天津卫的河蟹之美就已很出名了。在以明代中晚期市井生活为

背景的《醒世姻缘传》中,天津螃蟹可谓中华美味之上品:“高

邮鸭蛋、金华火腿、湖广糟鱼、宁波淡菜、天津螃蟹……北京

琥珀糖等。”清康熙《天津卫志》中也载称天津螃蟹“秋间肥

美,味甲天下”。明清两代,天津螃蟹一直是进贡的珍馐。

天津人饱享地近河海之利,自然有太多的水产可供“挑肥

拣瘦”。天津人吃河蟹素有“七尖八团”之说。所谓“七尖”

就是雄蟹(长脐)在七月里满腔脂肪,肉肥味美;“八团”是

说中秋节前后的雌蟹(圆脐)满黄顶盖肥,堪称上品。

老天津近郊的军粮城、咸水沽、小站、葛沽、芦台等地,

乃至咫尺之遥的河北胜芳,这些地方的稻田都盛产河蟹。每年

河蟹上市,天津人都会大快朵颐,街面上装满鲜活河蟹的大木

桶堆积如山,而且还远销外埠。

青萝卜·大白菜·小站稻

老话说“卫青萝卜金不换”。天津地沃水美,栽培青萝卜

-135-

的历史悠久,且近郊各地多有名产。早在明朝,海河畔的小刘

庄萝卜便留下佳话。说嘉靖间有个受宠皇妃爱吃南方的荔枝,

可交通不便难以保鲜,于是宰相严嵩想出妙法,把荔枝树连根

挖出,装船运到天津,然后再摘下用快马送达京城。如此这般,

荔枝树所带的大量泥土就留在了小刘庄。日月积累泥土渐多,

小刘庄人就在这片土上试种青萝卜,结果色翠味佳,好吃不辣,

口味独特,因此民间歇后语有云:“小刘庄萝卜—俩味的。”

不仅如此,武清杨村的萝卜同样鼎鼎大名。清代诗人崔旭

在《津门百咏》中便有“杨村萝卜赛鸭梨”的赞誉。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小刘庄一带日渐繁华,环境改变已不适宜青萝

卜种植,随之依河傍水的津南葛沽、津西沙窝的萝卜又名声大

振。“卫青萝卜”很早就畅销海外,甚至比水果还有身价。青

萝卜与大白菜、黄韭、大蒜一起,素来被尊为天津四大名菜。

津沽特产的大白菜有白麻叶和青麻叶两种,以小薄帮的青

麻叶菜口味 佳。晚熟的青麻叶直挺如棍,薄帮细嫩,菜叶经

脉如核桃纹,水汽大,菜筋少,开锅就烂。冬至,经过整理的

青麻叶在窖中再培植半个多月,就成了更著名的黄芽白菜,早

在清朝就有“嫩于春笋”的美誉。

咸丰年间的广茂居,用青麻叶大白菜加以发酵腌制,创制

出滋味别具一格的冬菜(因冬日制作故名)。广茂居的冬菜有

荤、素两种,荤冬菜是将白菜切成方块后拌上香料、大蒜等,

然后密封发酵。素冬菜选用细菜丝,腌制时不加大蒜。借助广

-136-

茂居名酒通畅的行销渠道,天津冬菜随即走俏各地,还远销至

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在天津的农产品中,以小站稻 负盛名。香喷喷的米饭,被

天津人称为“干饭”,讲究吃当年新产的小站稻米。一方水土蕴

育一方美食。清代光绪年间,淮军将领周盛传,率盛字军将士在

津南一带开垦拓植,成功培育出优良新品小站稻,并很快呈进宫

庭为御膳所用,一时颇为荣光。小站稻米粒椭圆,晶莹透明,洁

白如玉,用它蒸米饭,黏香可口,回味甘醇,别具风味。老天津

居民五方聚来,尤其南方人更习惯吃米饭,饮食所需,脍不厌细,

使得天津人餐桌上的大米饭增添了许多花色口味。

新中国成立之初,天津水稻种植面积达到高峰,但好景不

长,随着 20 世纪 60 年代海河上游水系拦河截流,九河下梢的

天津水量大减,天津稻米大幅度减产。1972 年 2 月,美国总

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总理特别指示用小站米招待贵宾。1976

年以后,小站稻的种植才逐渐有所恢复。

栗子·柿子

清代中叶以来,天津已成为北方重要的交通枢纽与经济中

心,包括天津蓟县在内的燕山栗子,通过天津这个大码头源源

推向市场,因此博得了“天津甘栗”口碑,并以此驰名四海。

很长时间里,天津栗子都是出口创汇的名品特产,甚至是一些

国家特别指定的进口食品。

-137-

天津人、北京人尤其喜欢吃糖炒栗子。周筼成书于清代初

叶的《析津日记》中说:“苏秦谓燕民虽不耕作而足以枣栗,

一页故纸记录着天津糖炒栗子的往事

-138-

唐时范阳为土贡,今燕京市肆及秋则以炀拌杂石子爆之,栗比

南中差小,而味颇甘,以御栗名。”这里所说的“以炀拌杂石

子爆之”便是糖炒栗子的雏形。秋冬之际,在天津街边常可见

现炒现卖栗子的摊贩,小伙计挥动着铁铲,随着“哗哗”的翻

炒声,一锅锅外皮褐红油亮的栗子就出锅了。糖炒栗子讲究趁

热吃,剥开皮,热气烫手,食客唏嘘。栗子滋味松软香甜,堪

称冬日围炉夜话的佳食。

黄澄澄的柿子,则是金秋 耀眼的亮色。天津北部山区的

柿子品种不少,什么硬柿子、盖柿子、方柿子、磨盘柿子、鸡

心柿子等,价廉味美又可久存,自然很受民众欢迎。有些人更

青睐来自盘山的大柿子,尤其是漤后不涩的柿子,甜汁满腹,

柿汁中的“小舌”吃到嘴里滑滑的,别有情趣。大年夜,柿子

与松柏枝、玉如意、花瓶等又成为吉祥岁供之品,寓意百事(柿)

如意,诸事太平,普通的果品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期盼。天津人

也很爱吃柿饼子。自然干燥的柿饼甘甜如饴,肉红透亮柔软,

很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