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hi-tec manpower[1]簡報大綱 壹、前言...

52
開南大學國際企業系 林大鈞副教授 2007年12月20日 台灣高科技產業人才需求與 台灣高科技產業人才需求與 求才策略 求才策略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Jun-2020

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開南大學國際企業系林大鈞副教授2007年12月20日

    台灣高科技產業人才需求與台灣高科技產業人才需求與求才策略求才策略

  • 1

    簡報大綱

    壹、前言一、高科技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新思維

    二、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歷程現況與策略

    貳、台灣高科技產業人才需給一、學士級人才需給推估

    二、碩士級人才需給推估

    參、台灣高科技人才供需失衡與求才策略一、發展現況與已採措施

    二、滿足人才需求之策略

    肆、台日加強人才交流之建言一、與日本技術士會等機構加強合作

    二、參考日本經驗提高延攬人才誘因

  • 2

    壹、前言

    一、高科技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

    與新思維

    二、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歷程現況與策略

  • 3

    (一)面臨的挑戰

    台灣

    ․挑戰與衝擊․角色與定位

    知識化

    全球化

    全球經貿網絡成形․歐盟東擴、美洲自由貿易區成立、東協加N開展

    ․三大經貿版塊鼎足而立

    「微利時代」的產銷環境․產品生命週期快速縮短․產品價格迅速下跌

    新興經濟勢力崛起․中國、印度經濟快速成長․亞洲世紀來臨

    人口老化快速․總出生率下降,人口快速老化․嬰兒潮世代高齡族群之商機

    一、高科技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與新思維

  • 4

    產業價值鏈整合、管理

    創新研發

    創新

    研發

    設計

    附加價值

    物流

    行銷品牌

    市調

    產業附加價值鏈

    運籌物流

    商流

    面對微利時代,必須加強產業價值鏈管理;

    以滿足消費者為目標,針對產品或服務由生產者至消費者的所有產銷流程,加以規劃、執行與管理;

    發展差異化策略,創造產業競爭優勢。

    發展知識密集服務業

    協助傳統產業轉型

    高附加價值產品製造中心

    附加價值高替代性低

    配裝造製

    (二)產業發展的新思維

  • 二、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歷程現況與策略

  • 6

    第一階段(1953年以前)

    農業、林業、漁業、及傳統手工業

    第一階段(1953年以前)

    農業、林業、漁業、及傳統手工業

    第二階段(1953年~ 1960年)

    發展輕工業作為進口替代

    第二階段(1953年~ 1960年)

    發展輕工業作為進口替代

    ‧鼓勵開發高科技資源,例如建立R&D中心‧進行資訊業及電信業基礎建設‧建立「高科技」技術移轉體制‧發展重點服務業,以提升產值及增加就業

    ‧鼓勵開發高科技資源,例如建立R&D中心‧進行資訊業及電信業基礎建設‧建立「高科技」技術移轉體制‧發展重點服務業,以提升產值及增加就業

    第三階段(1961年~ 1980年)

    發展出口導向產業及重化工業

    第三階段(1961年~ 1980年)

    發展出口導向產業及重化工業

    第五階段(1991年~ )高科技工業出口擴張及知識密集服務業擴張時期

    第五階段(1991年~ )高科技工業出口擴張及知識密集服務業擴張時期

    ‧鼓勵出口導向產業,以輕工業為主要目標‧公有產業私有化(例如台泥等),建立國營公司(如重化工業)

    ‧為發展工業而進行基礎建設

    ‧鼓勵出口導向產業,以輕工業為主要目標‧公有產業私有化(例如台泥等),建立國營公司(如重化工業)

    ‧為發展工業而進行基礎建設

    ‧技術移轉,例如紡織業‧技術移轉,例如紡織業

    ‧鼓勵外國公司投資,引進跨國公司‧以「高科技」為目標,進行基礎建設‧限制進口,鼓勵出口導向產業

    ‧鼓勵外國公司投資,引進跨國公司‧以「高科技」為目標,進行基礎建設‧限制進口,鼓勵出口導向產業

    第四階段(1981年~ 1990年)

    「高科技」產業萌芽、出口導向產業成長及服務業擴張期

    第四階段(1981年~ 1990年)

    「高科技」產業萌芽、出口導向產業成長及服務業擴張期

    (一)我國產業發展歷程

    一、發展現況

  • 7

    過去五十年來,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產業結構順利轉型升級,政府採行務實彈性的產業政策功不可沒。

    0

    5,000

    10,000

    15,000

    1950

    年代

    1960

    年代

    1970

    年代

    1980

    年代

    1990

    年代

    2000

    年代

    〈單位:美元〉每人GNP

    民生工業進口替代階段,運用關稅、外匯與利率等工具,培植民生工業

    輕工業出口擴張時期,提供出口退稅等,創備勞力密集出口工業發展的有利環境

    重化工業進口替代階段,政府鼓勵化纖、塑膠、橡膠、鋼鐵等重化工業

    揭櫫經濟自由化與國際化的發展策略,並獎勵技術密集度高、產業關聯性高、附加價值率高及能源密集度低的策略性工業

    推動六年國建計畫與跨世紀國家建設計畫,加速經濟轉型,建設現代化國家

    建設知識化經濟、永續化環境與公義化社會的綠色矽島

    (二)我國產業政策演進

  • 8

    ☉主要工業形成上、中、下游緊密完整的產業群集(industrial cluster)體系,分工細膩,因應環境變動機動性強。

    ☉為全球IT、IC產品製造的重鎮。2004年台灣排名全球前三大的產品(不含海外生產)

    Ethernet LAN SwitchDRAM 發光二極體PDPNB聚酯棉耐隆纖維

    xDSL CPECable ModemIC設計大型TFT-LCD小型TFT-LCDTN/STN LCDAnalog ModemPure PDA網路卡HubMB聚酯絲PTATPEPU合成皮手工具螺絲螺帽

    晶圓代工Mask ROM IC封裝WLANSOHO RouterCD-R光碟片CD-RW光碟片DVD-R光碟片DVD-RW光碟片玻纖布電解銅箔ABS高爾夫球頭

    世界第三(7項)世界第二(17項)世界第一(13項)

    資料來源:經濟部。

    1、製造核心優勢

    (三)高科技產業之競爭優勢

  • 9

    為國際大廠的重點採購地區,與全球供應鏈緊密結合。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

    518(13.84)

    20(5.26)

    112(20.43)

    386(12.54)

    2004(成長率(%))

    4551993343200340218733112002

    前20大IPO合計

    5大歐商IPO採購金額

    5大日商IPO採購金額

    10大美商IPO採購金額年別

    2002~2004年美日歐IPO在台採購金額單位:億美元

    2、運籌能力厚植

    註(2004年) :1. 10大美商IPOs─Apple, Cisco, Dell, HP, IBM, Intel, Motorola, Solectron, Linksys,

    Viewsonic2. 5大日商IPOs─Fujitsu, Hitachi, NEC, Sony, Toshiba3. 5大歐商IPOs─Actebis, Fujitsu Siemens, Nokia, Philips, Siemens 4. 2004年前20大IPOs在台採購總金額約達527億美元,所有外商IPOs在台採購總金額約達540億美元,較2003年485億美元成長11.3%。

  • 10

    台北市21家

    台北縣1家

    桃園縣2家

    新竹縣市6家

    推動家數之分布

    IBM,GSK,SRI3生技與製藥

    DuPont, ATOTECH, UL, Dow Chemical4材料與化工

    BECKER, FESTO, ULVAC3機械與航太

    HP,SONY,AIXTRON,IBM,PERICOM,DELL,MICROSOFT,INTEL,ERICSSON,BROADCOM, ALCATEL,NEC…等

    20通訊與光電

    企業名家數產業別

    國外研發中心32家(迄2007年6月底止)

    美國:18家 ;日本5家; 德國3家; 法國2家; 英國1家;瑞典1家

    跨國企業在台設立研發中心

    3、國內及跨國企業在台設立研發中心

    資料來源:經濟部技術處

  • 11

    台北市18家

    台北縣15家

    桃園縣11家

    新竹縣市27家

    苗栗縣1家

    台中縣市3家

    彰化縣2家

    台南縣市7家

    高雄市2家

    高雄縣3家

    推動家數之分布

    杏輝、中天、生達3家生技與製藥

    遠東、長興、新光、正新、永光…等9家化工與紡織

    東元、建準、中華汽車、光陽、三陽、巨大…等

    18家機械與電機

    智邦、合勤、友訊、華寶…等7家網路通訊

    宏碁、鴻海、廣達、華碩、仁寶、明基…等25家電子資訊

    友達、奇美、中華映管、光寶、建興…等10家顯示器與光電

    台積電、聯電、華邦、南亞、聯發、威盛…等17家半導體

    企業名家數產業別

    本國企業研發中心94家(迄2007年6月底止)

    國內企業在台設立研發中心

    資料來源:經濟部技術處

  • 12

    57%48%高技術人力密集產業占製造業比重

    3.72萬美元

    899億美元(25%)

    2004年

    4.00萬美元平均每位受雇員工對產值之貢獻(附加價值)

    940億美元(25%)

    製造業國內生產毛額

    占GDP比重(% )

    2006年目標項 目

    資料來源:「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產業高值化計畫

    二、發展目標與策略

    (一) 發展目標

  • 13

    (二)發展策略(表一)

    1.專案推動增加工業用地彈性,協調水、電、人力、通訊等生產要素有效配置運用。

    2.專案推動重大投資,輔導企業擴大規模並排除投資障礙。

    3.辦理研究發展、人才培訓、汙染防治、節約能源、清潔生產之租稅優惠。

    3.支持工業投資

    1.獎勵「重大效益、高風險、需扶植」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

    2.透過科技專案計畫開發或引進新技術、新產品,並導入學術資源,以支援工業創新。

    2.鼓勵工業創新

    1.透過科技專案及振興傳統產業計畫支持改善經營管理,提升產品品質及生產力,以支援工業升級。

    1.提高全球競爭力

    推 動 措 施策 略

  • 14

    1.成立跨部會「氣候變遷暨京都議定書因應小組」。

    2.加強發展再生能源、持續推動節約能源、提升能源效

    率。

    3.輔導產業進行自願性減量。

    6.因應國際環保潮流

    1.持續推動標準化、保護智慧財產權、維護消費者權益,並導正不當經營行為,以提供公平競爭環境。

    2.提升一般工業區服務水準,推動工業區土地「租售並行」及工業區土地租金優惠調整措施(006688措施),放寬工業用地使用限制,擴充工業區使用範圍。

    5.塑造公平競爭高效率環境

    1.協助企業全球營運,加強建置相關設施及培訓人才。2.加強實施工業技術人才培訓,並針對新興產業提供訓

    練計畫。

    4.提升全球運籌能量

    推 動 措 施策 略

    (二)發展策略(表二)

  • 15

    1、提高全球競爭力

    推動產業全面加值、升級

    營業額2,500億元五年帶動1,500億元投資,十年成立500家企業

    生物技術產業

    廠商3,000家,產值3,700億元亞太數位內容製作中心及華人市場主要供應者

    數位內容產業雙

    產值1.37兆元全球最大TFT-LCD供應國

    影像顯示產業

    產值1.59兆元全球半導體設計製造中心三家公司進入全球十大

    半導體產業兩

    目標項目

    推動兩兆雙星產業,2007年產值總目標為新台幣4.56兆元

    (二)發展策略(細項)

  • 16

    2、鼓勵工業創新

    (1)加強科技研發

    主要國家研發指標比較

    -121.31846中國(2003)

    78(2004)682.64243南韓(2003)

    13555(1998)1.89335英國(2003)

    188(2004)75(2002)2.19375法國(2003)

    177(2004)692.55570德國(2003)

    1,319(2005)93(1999)2.602,846美國(2003)

    2621043.151,140日本(2003)

    53(2005)742.54153台灣(2004)

    政府研究發展預算(億美元PPP)

    每萬名就業人口研究人員數

    研發經費/GDP(%)

    研發經費(億美元PPP)國家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行政院國科會,2005年版。

    國內獲美國發明型專利核准數全球排名第4位,專利生產力全球排名第一(2005年IMD評比) 。為促進台灣產業升級與創新,應增強產學合作、智慧財產權保護與研發成果商業化。

    2004年全國研究發展經費支出占GDP比率由2003年2.45%增至2.54%,惟仍低於日本的3.15%,南韓2.64%及美國2.6% ,反映國內研發活動仍應繼續加強發展。

  • 17

    知識投資與生產力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投資的穩定挹注是累積人力資本及提升產業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2003年台灣知識投資(研究發展與教育經費支出之合計數)占GDP比率8.85%,較上年增加0.04個百分點,估計2004年可續增至9.07%。2004年各級政府教育支出達新台幣4,419億元,公私部門合計達6,621億元,占GDP比率6.49%;國內科學技術人力資源持續提升,具大專以上教育程度之就業人數占32.9%,較2003年底提高1.4個百分點。

    註:1.根據OECD(2005)定義,知識投資包括研 究發展支出、高等教育支出及軟體支出三項。

    2.表中據以計算之GDP係依68SNA。

    資料來源:87至92年引自國家實驗研究院科學技術資料中心編印,知識創新2005,民國94年;93年為預測數。

    台灣知識投資占GDP比率

    7.86

    8.478.858.81

    9.07

    8.428.13

    7.5

    8

    8.5

    9

    9.5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 18

    新竹縣

    澎湖群島

    高雄縣

    屏東縣

    台東縣

    台南縣

    嘉義縣

    台北縣及基隆市

    花蓮縣

    南投縣

    雲林縣

    彰化縣

    台中縣

    苗栗縣

    宜蘭縣

    桃園縣

    蘭嶼

    綠島

    新竹

    基隆

    台北

    台中

    嘉義

    台南

    高雄

    台東

    花蓮

    南港IC設計研發中心-持續推動15家跨國企業進駐桃園龍園行動通訊工程中心-提供業者無線通訊系統性能驗證場測服務新竹奈米應用研發中心-建立世界級奈米中心,培育新興產業中部地區精密機械創新研發社群-中部地區轉型為精密機械創新研發導向南台灣創新園區-大幅帶動南部產業創新前瞻研發活動-促成大量新興公司創設及傳統產業轉型南港、南科中小企業育成中心-以完整配套措施扶植新興創新企業

    (2)規劃特色產業技術研發園區

  • 19

    強化創投機制

    凝聚產業聚落促成新興產業

    •針對前瞻技術之調查研究

    •擴大前瞻技術來源

    •建立與前瞻技術機構交流合作模式

    •輔導業者示範量產與原型製作能力

    •協助國內相關技術機構作技術承接

    •藉業者與創投資源輔助衍生產品之製造、行銷通路

    •協助業者投資或引進技術與人才

    增加附加價值

    增加附加價值

    擴大技術來源

    擴大技術來源

    專業創投

    公司創投

    金控創投

    相關法規限制之鬆綁

    育成創投

    產業聚落創投

    國際技術接軌創投

    目前我國計有258家創投公司,累計至2004投資金額達新台幣1,772億元,投資案件數達9,872件。

    3、支持工業投資

  • 20

    「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於2003年7月10日完成立法,相關子法也相繼發布施行。

    自由貿易港區

    船或飛機抵達

    簡單加工倉儲轉運作業區

    貨品進出口動線

    課稅區、保稅區

    深層加值作業區商業服務中心

    人員進出動線

    待突破事項:原住民條款的修正

    (第12條)

    自由港區事業,僱用勞工總人數

    中,應僱用百分之五具有原住民

    身分者。

    自由貿易港區計畫

    (1)推動設置自由貿易港區4、提升全球運籌能量

  • 21

    製造設計 採購 配送 結帳

    數位台灣 – e 化商務產業協同設計電子化

    營運總部-產業全球運籌電子化1. 全球運籌電子化深化2. 全球運籌電子化擴散3. 全球商業鏈整合及物流運籌

    E 計畫(2001.8~2004.6)

    AB計畫(2000.1~2001.12)

    D 計畫(2001.8~2003.12)

    C 計畫

    中心廠

    供應商

    國際客戶

    銀 行

    物流業者

    產品預測需求規格多地整合設計變更資料共享模組設計

    庫存管理

    國際倉儲庫存管理貨況追蹤倉儲管理運輸通關

    收付帳款資金調度帳戶整合多行融資跨行融資融資商品

    採購預測電子訂單接單管理物料管理存貨管理

    挑戰2008

    (2)架構產業全球電子化平台

    邊際利潤

    供應鏈管理的總體思維

  • 22

    (3)協助企業全球布局

    投資帶動貿易,布局新興市場

    評估發展潛力高的地區(如印度、東歐等地)、可享受優惠待遇的國家或FTA軸心國等,由政府規劃整合企業集體進駐,建立與台灣供應鏈的臍帶關係

    產業供應鏈延伸至目標

    市場

    由政府協助業者在重要目標市場,建立中央發貨倉庫,以配合採購商當地組裝之需要,供應零組件,並將供應鏈由國內延伸至目標市場

    協助中小企業進入國際大廠採購圈

    將資訊產業系統組合者帶領中小企業進入供應鏈的成功模式,有效複製至手機等類似產業,或其他大量採購的產業培養專業貿易商,整合中小企業零組件供應體系,積極發展成為國際組裝廠採購鏈的一環

  • 23

    圖例:經濟部工業局主導開發工業區

    地方政府主導開發工業區

    雲林科技工業區

    和平工業區

    利澤工業區

    高雄臨海工業區

    彰化濱海工業區

    台中幼獅工業區

    中壢工業區

    斗六擴大工業區

    南港軟體工業園區

    台中工業區(科技大樓)

    五股工業區(標準廠房)

    岡山本洲工業區

    雲林離島式基礎工業區 台南科技工業區

    5、塑造公平競爭高效率環境

    「006688」適用範圍

  • 24

    2001年我國CO2排放指標

    指標 我國 排名

    排放總量(百萬公噸CO2) 229.69 22人均排放量 (公噸CO2 /人) 10.30 23單位GDP排放量(公斤CO2/美元) 0.58 47 單位能源排放量(公斤CO2/109J) 61.67 26

    (1)我國溫室氣體排放指標

    0

    2

    4

    6

    8

    10

    12

    1971 1975 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世界 OECD 韓國 台灣

    0

    24

    6

    810

    12

    1416

    18

    西

    2002年亞洲地區CO2人均排放量(公噸CO2/人)

    資料來源:國際能源總署「CO2 Emission from Fuel Combustion (1971-2002) - 2004年版」。

    各國CO2人均排放量比較

    6、因應國際環保潮流

  • 25

    6、因應國際環保潮流(續)

    循序漸進積極推動各部門減量能力建構與自願性減量等減緩措施

    推動溫室氣體限量管制與交易(cap and trade)、碳稅等措施進行總體經濟之衝擊影響評估

    研訂與推動減量之政策工具

    建立CO2減量之行政管理機制推行減量技術輔導

    推動能源科技之研究發展

    厚植森林資源

    參與國際合作

    提高國民認知與全民參與

    (2) 2005年全國能源會議結論京都議定書生效整體策略方向

  • 26

    我國未來能源結構配比

    核能

    7.3%天然氣

    8.0%

    51.0%

    再生能源

    1.2% 煤

    32.5%

    再生能源

    4~6%

    核能

    7.0% 煤

    40~42.0%

    32.0%

    天然氣

    14~18.0%

    再生能源

    5~7.0% 煤

    41~45.0%

    核能

    4.0%天然氣

    16~19.0%

    30~31.0%

  • 27

    貳、台灣高科技產業人才需給

    一、學士級人才需給推估二、碩士級人才需給推估

  • 28

    單位:人

    2005-2008 年平均增補人力 2005-2115 年平均增補人力 類 別

    供給(A) 供給(B) 需求 比較(A)比較(B)供給(A) 供給(B) 需求 比較(A)比較(B)基礎科學 5,550 2,900 2,900 2,650 - 5,400 2,800 2,600 2,800 -電機資訊 44,050 31,800 23,850 20,200 7,950 48,600 36,100 23,150 25,450 12,950 機械工程 11,050 7,500 5,750 5,300 1,750 11,800 8,200 5,300 6,500 2,900 化學工程 5,900 4,100 3,350 2,550 750 6,100 4,300 3,200 2,900 1,100 土木工程 6,600 3,850 3,100 3,500 750 6,850 4,100 2,750 4,100 1,350 工業工程 6,450 4,650 5,700 - - 6,450 4,700 5,250 1,200 -工業設計 2,250 1,050 3,700 -1,450 -2,650 2,350 1,100 3,400 -1,050 -2,300 環境科學 3,400 2,150 800 2,600 1,350 3,550 2,350 700 2,850 1,650 運輸航運 1,650 1,250 100 1,550 1,150 1,800 1,350 100 1,700 1,250 生物科學 4,000 1,600 1,100 2,900 500 4,900 2,100 1,500 3,400 600 農林畜牧 1,400 850 100 1,300 750 1,400 800 100 1,300 700 自然資源 1,150 650 150 1,000 500 1,200 700 150 1,050 550

    總計 93,450 62,350 50,550 42,900 11,80 100,450 68,600 48,200 52,250 20,400 註:1.需求包括淨需求及因死亡、退休、出國轉業所需遞補人數。

    2.供給(A)及比較(A)表示畢業生全部投入就業市場之供給人數及供需比較; 供給(B)及比較(B)表示畢業生扣除國內外進修後之供給人數及供需比較。

    3.「-」表示供需差額小於需求人數之 20%以內,代表供需約可平衡。

    1、2005-2115年學士科技人力供需趨勢

  • 29

    -6

    -4

    -2

    0

    2

    4

    6

    8

    10

    12

    14

    人力資源充裕

    人力供需穩定

    工業設計

    基礎科學

    工業工程

    自然資源

    生物科學

    農林畜牧

    化學工程

    運輸航運

    土木工程

    環境科學

    機械工程

    電機資訊

    千人

    加強人力培育

    2、2005-2115年學士程度科技人力供需比較

  • 30

    單位:人

    2005-2008 年平均增補人力 2005-2115 年平均增補人力 類 別

    供給(A) 供給(B) 需求 比較(A) 比較(B) 供給(A) 供給(B) 需求 比較(A) 比較(B)基礎科學 2,350 1,800 2,400 - -600 2,350 1,850 2,400 - -550 電機資訊 9,400 7,700 14,700 -5,300 -7,000 9,700 8,000 17,000 -7,300 -9,000 機械工程 2,950 2,400 2,300 650 - 3,000 2,450 2,200 800 -化學工程 1,450 1,150 1,300 - - 1,500 1,200 1,350 - -土木工程 2,400 2,000 1,500 900 500 2,450 2,050 1,500 950 550 工業工程 1,400 1,150 2,250 -850 -1,100 1,450 1,200 2,450 -1,000 -1,250 工業設計 1,200 950 1,700 -500 -750 1,250 950 1,850 -600 -900 環境科學 1,100 950 450 650 500 1,150 950 450 700 500 運輸航運 300 250 50 250 200 300 250 50 250 200 生物科學 2,750 2,100 1,050 1,700 1,050 2,850 2,250 1,400 1,450 850 農林畜牧 450 350 50 400 300 450 350 50 400 300 自然資源 500 400 150 350 250 500 400 150 350 250 總計 26,200 21,250 27,950 - -6,700 26,950 21,950 30,850 - -8,900

    註:1.需求包括淨需求及因死亡、退休、出國轉業所需遞補人數 2.供給(A)及比較(A)表示畢業生全部投入就業市場之供給人數及供需比較; 供給(B)及比較(B)表示

    畢業生扣除國內外進修後之供給人數及供需比較。 3.「-」表示供需差額小於需求人數之 15%以內,代表供需約可平衡。

    3、2005-2115年碩士科技人力供需趨勢

  • 31

    -10

    -8

    8

    人力資源充裕

    加強人力培育

    人力供需穩定-6

    -4

    -2

    0

    2

    4

    6 電機資訊

    工業工程

    設計

    科學

    機械工程

    化學工程

    運輸航運

    自然資源

    農林畜牧

    環境科學

    土木工程

    生物科學

    工業

    基礎

    4、2005-2115年碩士程度科技人力供需比較

  • 32

    參、台灣高科技人才供需失衡與求才策略

    一、發展現況與已採措施二、滿足人才需求之策略

  • 33

    一、發展現況與已採措施

    (一)重點人才整體培育及運用規劃

    1、依據及辦理經過

    行政院2005年1月19日院會討論通過經建會提報--「重點人才整體培育及運用規劃」

    及其「策略及重點工作分工表」

    2004年11月24日2916次院會決議:有關研發人力不足部分,請經建會彙整提院會報告

    2004年12月15日2919次院會決議:

    請經建會胡主委召集六人小組通盤檢討後再行提會

  • 34

    2、具體策略及重要執行成果

    具體策略

    監控機制 建立人才供需監測機制

    教育體系

    職業訓練

    海外攬才

    推動大學法人化、推動專業學院、發展大學特色與功能區隔,以及辦理菁英留學計畫等

    辦理產業碩士專班、半導體學院、數位內容學院等,培育重點領域及跨領域人才。

    擴大延攬區域及規劃成立海外常駐據點。

  • 35

    重要執行成果

    完成2005-2007年科技人才短期供需調查;規劃辦理大學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

    完成「專業學院試辦方案」預計於2006年試辦3-5學院;「專案擴增留學計畫」2005年第1、2梯次共錄取372人。

    產業碩士專班2005年共培育1,172人;完成放寬網路學分採認。

    完成國防訓儲改革規劃,研擬轉型為研發替代役。

    完成建置「延攬海外科技人才網站」;成立「延攬海外資深專業人才計畫」推動辦公室;完成2005年「行政院延攬海外科技人才訪問團」。

  • 36

    (二)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

    目標10年內至少10個系所或研究中心排名亞洲第一名。

    10年內至少1所大學排名全世界前100名。

    依據2003/11/26納入「新十大建設」之一,

    2005/1/24提報行政院院會核定。

    預期效益 大學跨校研究中心及國際合作交流每年100項。

    培育高級科技或特色領域優秀碩士以上人才每年增1,000人。

    延攬優秀教師及研究人員每年50名。

  • 37

    作法

    (二)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續)

    輔導至少1所具規模且發展潛力之研究型大學,提升整體大學教學與研究資源的運用效能,整合人才資源,改進經營管理策略,建立健全之組織運作制度,並擴大招生規模。

    選定未獲國際一流大學補助之9~11所國內研究型大學,提出學校重點領域發展達國際一流之潛力者。計畫內容鼓勵以開發跨校之研究為主軸,輔導建立研發創新之整合新契機,獎勵教學特色,鼓勵大學發展優異教學方法,建立教學能力及成果評定指標,進行院系所調整與設立學程,以建立重點領域。

    經費10年為期,一流大學400至800億元,

    頂尖研究中心400億元。

  • 38

    (三)職業能力再提升方案

    目的

    配合知識經濟發展,積極推動職能標準,

    培訓優質及核心人才。

    預期目標

    兼顧社會公義,強化弱勢國民的就業能力。

    2007年企業辦訓比率達18%。

    2007年勞工參訓比率達26%。

    每年擴大辦理失業者及弱勢族群參訓,

    就業率達50%以上。

    依據行政院2005年8月16日院台勞字第

    0940033348號函核定通過。

  • 39

    (三)職業能力再提升方案(續)

    經費 預計2005-2007年三年總培訓經費達119億元

    作法

    研議增加職訓經費的投資。

    進行職訓資源及業務的整合。

    強化教育與職訓的聯結機制。

    強化職訓基礎建設。

    建構社會夥伴有效參與的機制。

  • 40

    (四)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計畫

    依據 2004/8/5行政院財經會報第1次會議通過。

    主要內容

    企業主動結合學校提出產業研發碩士專班計畫,其課程內容、師資與招生對象可更為符合產業需求。

    學員培訓費用每人約30萬元,學雜費與學分費約10萬元,政府負擔上限10萬元,企業分擔10萬元。

    企業應承諾雇用七成以上畢業生。

    方案期間放寬學校專班招生名額限制,增聘師資員額得不受總額之限制,並鼓勵延聘產業技術專業人才授課。

  • 41

    (四)擴大碩士級產業研發人才供給計畫(續)

    政府經費

    目標人數

    實績

    2004年200人,2005年至2007年每年1,600人總計5,000人。

    2004年1千萬元,2005年約1.1億元,2006年

    約1.75億元,2007年1.75億元,2008年0.8

    億元,全程經費共計5.55億元。

    2004年核定747人,2005年共培育1,172人。

  • 42

    (五)菁英留學計畫

    依據 2004/11/29行政院財經會報第7次會議通過。

    主要內容就現有獎助出國留學、博士後研究及公務體系人員出國研究,擴編經費及增加人數,並增加產業界人員短期研修,共四類。

    獎助領域

    (1)基礎科學、(2)生醫科技、(3)影像顯示、(4)數位內容、(5)資通科技、(6)半導體、(7)能源科技、(8)環境、海洋與天然災害、(9)奈米與尖端材料科技、(10)重點服務業、(11)國際法政、(12)人文藝術 。

  • 43

    教育部

    經建會

    國科會

    一般公費留學留學獎學金

    留學貸款

    千里馬計畫

    外交部經濟部

    (國營事業)金管會陸委會

    人事行政局

    外交法政人才每年20名國營事業人才94年4名至97年20名金融監理人才94年8名至97年14名兩岸談判法政人才每年2名公務員國外專題研究及哈佛菁英專班

    約四、五億元

    國科會統籌規劃

    ︻專案擴增留學計畫︼

    專案擴增留學獎學金教育部1.0億(95年)經建會2.0億(95年)國科會1.5億(95年)

    教育部主政

    人事行政局整合協調

    菁英留學計畫

    經建會整合協調

    公務體系外名額

    公務體系內新增名額

    (五)菁英留學計畫(續)

    架構圖

  • 44

    二、滿足人才需求之策略

  • 45

    一、加強人才培育

    (一)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設定努

    力目標,10年內至少10個系所或研究中心排

    名亞洲第一,10年內至少1所大學排名全世界

    前100名。

    (二)推動前瞻、創新、尖端性研究主題,積極培

    育高科技人才。鼓勵科技人員從事學術研

    究、 技術開發及創造發明,設立各種獎助措

    施。

  • 46

    二、加強人才訓練

    (一)擴大辦理跨領域科技人才培訓、深化培訓

    產業技術研發管理專業人才、加速專業領

    域科技人才培訓等。

    (二)每年度依就業市場需求及主管機關每年所

    公布產業科技人才缺口數調整辦理類別及

    人數。

    (三)加強辦理「創新育成中心」及產學合作計

    畫等。

  • 47

    三、加強人才延攬

    (一)延攬高科技人才宜採取長、短期並進方

    式,增加用人之激勵與彈性措施。

    (二)為使國外人才樂於來台工作,在吸引人

    才環境、方式與條件方面,仍有待加強。

  • 48

    四、加強人才運用與留才

    (一)擴大國防工業訓儲人才運用、管理及評鑑

    機制;鬆綁人事制度,促進產、學、研間

    人力資源流通運用。

    (二)針對少子化與人口老化現象,研擬中高齡

    科技勞動力再運用機制及配套措施等。

    (三)科技產業加強人力資源管理 ,採行有效措

    施留住人才,激勵員工對於企業之向心力 。

  • 49

    五、加強人才交流

    (一)鼓勵學生赴國外或在國內機構交流與實

    習,以擴展國際視野與經驗。

    (二)補助科學與技術人員赴國外大學校院或研

    究機構從事短期研究。

    (三)鼓勵我國優秀青年攻讀國外學位或進行國

    外研修,汲取先進國家經驗,以提升國家

    競爭力。

  • 50

    肆、台日加強人才交流之建言

    一、與日本技術士會等機構加強合作二、參考日本經驗提高延攬人才誘因

  • 51

    報告完畢

    敬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