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115
第第 12/7 第第 () 09:30-11:10 第第 B 第 第第 () 1. 王王 () 王王 第第第 、、 王王王 :() 2. 王王 () 王王 第第 ─第 第 第 體 () 王王王 :() 3. 王王 () 王王 第第第第 ?、、 王王王 :() 4. 王王王王王王王王 ()、()、() 王王 ?一 王王王 :() 5. 王王 () :一 王王王 :()

Upload: others

Post on 05-Mar-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第一場次時間:12/7(六)09:30-11:10

地點:場地B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一樓大法庭主持人:黃紀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

1. 王嘉州(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系教授)題目:赴陸參訪臺生之社會接觸、政治學習、理性選擇與政權認同變遷與談人:蒙志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2. 柯建安(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博士生)題目:社群媒體時代的軍事與政治效應─中共軍機(艦)繞台對台輿情分析與談人:倪世傑(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3. 王子青(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碩士生)題目:抗敵保台?政治目的、意識形態、與參戰意願的網路問卷調查研究與談人:陳希宜(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助理教授)

4. 蒙志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李於青(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學生)、陳彼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學生)題目:短暫新聞訊息是否影響大學生對兩岸政策態度?一項調查實驗設計的發現與談人:黃紀(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

5. 曾于蓁(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助理教授)台生赴陸交換效果之檢驗:一個准實驗設計與談人:王嘉州(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系教授)

Page 2: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赴陸參訪臺生之社會接觸、政治學習、理性選擇與政權認同變遷王嘉州(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系教授)

隨著中國大陸日益富強,中共對兩岸交流的自信心亦隨之高漲,認為臺灣民眾只要赴陸見識「祖國發展」,必將提升其對中共政權之認同。2019年 1月 2日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 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簡稱「習五條」),已明確表達此種自信:「有強大祖國做依靠,台灣同胞的民生福祉會更好,發展空間會更大,在國際上腰杆會更硬、底氣會更足,更加安全、更有尊嚴。」自 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中共對臺交流重點對象轉為臺灣青年2017年中共兩岸重點交流項目,幾乎全都鎖定臺灣青年,被視為「獨尊一青」時代來臨。臺灣青年是否會因赴陸參訪而改變其中共政權認同度?哪些因素會影響其變遷?為解答上述問題,本文以赴陸參訪之 457位臺灣青年為研究對象,根據社會接觸、政治社會化與理性選擇等理論建立四項假設,採定群追蹤問卷調查法,透過統計迴歸模型驗證假設。本研究發現:臺生赴陸交流後,中共政權認同度提升者有 41.51﹪,降低者有 23.69﹪,未改變者為 34.80﹪。總體而言,赴陸參訪臺生之中共政權認同度變遷之平均數為 0.31,標準差為 1.73。臺生赴陸參訪後對中國印象變愈佳,或敵意感受變愈低,或赴陸發展意願變愈高,或對臺灣民主滿意度變愈低,則其中共政權認同度變愈高。關鍵字:中國印象、敵意感受、赴陸發展意願、民主滿意度

Page 3: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社群媒體時代的軍事與政治效應-中共軍機(艦)跨區繞台對台輿情分析

柯建安(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博士生)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發展,國際間對社群媒體的運用模式更趨向多元、跨領域,並且高度重視其衍生之影響效應,中國大陸更可以透過社群媒體的訊息瀑布效應,以軍事行動的訊息傳播來達到軍事嚇阻與政治目的(效應)。我國國防安全的最大挑戰來自中國大陸的軍事威脅,中共自 2007年逐年提高國防預算,用以推動國防與軍隊現代化,進行軍隊組織結構改組與提升軍事投射能力;中國大陸的軍事戰略向強化主動、先制概念轉型,整合鏈結實戰化訓練與跨區繞台訓練,中國大陸官方與媒體將軍事行動透由我國社群媒體傳播、轉述,對我國進行常態性軍事威攝,這不僅顯示中國大陸不放棄武力犯臺的意圖,同時也對我國國家安全造成實質性的威脅。本研究嘗試透過輿情分析,觀察我國民眾對中共軍機軍艦跨區繞台訓練等相關實戰化訓練之網路新媒體(新聞、社群媒體)訊息,所呈現的反應與特徵。本文,首先聚焦在中共解放軍的實戰化訓練、軍機(艦)跨區繞台,再透過 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分析中共軍機(艦)從 2016年 9月至 2019年 6月跨區繞台訓練期間,我國的社群媒體反應數據,用以研析國人對此議題所呈現的政治效應,以防範中國大陸統戰作為並提供反制建言。關鍵字:跨區訓練、社群媒體、實戰化、繞台

Page 4: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抗敵保台?政治目的、意識形態、與參戰意願的網路問卷調查研究王子青(南華大學亞太研究碩士班碩士生)

2018年 4月台灣民主基金會提出近七成民眾願意為了保衛台灣而戰的民意調查結果在美國發布後,引起各界議論。持正面態度者認為,這是台灣意識的覺醒以及對民主價值的自豪;持反面態度者則認為,這份問卷有其引導性,根本不能過度解讀。對此,本研究主張,問卷題問與選項安排方式必然會影響調查結果,但民眾保衛台灣的意願本來也就隨不同的政治目的而變化,同時因為民眾對戰爭的理解不同而有差異,問卷須據以設計。維持現狀在台灣是最大共識,民眾捍衛的願意會較高,若是企圖改變現狀,民眾捍衛的意願則會較低;同時,對於戰爭比較有認識的民眾,也會比較不傾向戰爭。另外,保衛台灣意願的高低,也與台灣認同的高低顯著相關。以上推論本研究將透過網路問卷調查加以驗證。關鍵字:抗敵保台?政治目的、意識形態、與參戰意願的網路問卷調查研究

Page 5: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短暫新聞訊息是否影響大學生對兩岸政策態度?一項調查實驗設計的發現

蒙志成(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李於青(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學生)、陳彼得(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學生)

新聞訊息的操弄是否會影響台灣民眾的兩岸政策態度?兩岸關係無疑是影響台灣政經發展的重要面向,而文獻中對於影響民眾兩岸政策態度的因素,多側重在政黨認同與統獨立場等政治意識形態上。隨著社群網路時代的來臨,現代公民隨時處在訊息充分的狀態下,人人無時無刻都在接收或傳遞訊息,因此本文旨在探究不同的訊息內容,如何與既有政黨認同與政治立場在兩岸政策態度上的影響,產生調節作用。本項研究將有助於了解訊息對兩岸政策態度的決策影響機制。在研究設計上,本文採用實驗調查法(experimental survey),分別透過正面、負面與無相關等三種不同面向的兩岸政策訊息(包含一國兩制、和平協議、九二共識),作為訊息的實驗操弄,以成功大學大學部學生為研究母體,進行有關兩岸政策態度的問卷抽樣調查(N=1,112)。經由統計分析,本文初步發現,儘管受試者僅閱讀短暫的兩岸政策訊息 (一分鐘),確實會對兩岸政策的態度產生干擾效果。儘管普遍被視為較具影響的變數,如政黨傾向、身分認同、統獨立場上,訊息未能產生出顯著地干擾效果,但在諸如中國經驗、公民意識、社會距離、中國好感程度等屬個人政治認知的變數,訊息就有顯著的影響作用。爰此,本研究認為短暫政治訊息的閱讀,雖然相較於傳統認同或意識形態變數,不見得能產生出顯著地直接影響效果,翻轉民眾的兩岸政策態度,但是,短暫訊息仍會產生出干擾兩岸政策態度的效果。因此,值此兩岸關係影響重大之際,不同政治力量藉由新聞訊息的操弄,確實有可能影響民眾兩岸政治態度。 關鍵字:政治態度、新聞訊息、兩岸關係、調查實驗法

Page 6: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第一場次時間:12/7(六)09:30-11:10

地點:場地C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一樓108教室主持人:王思為 (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助理教授)

1. 沈菊川(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博士生)題目:日印加強雙邊合作對地緣政治影響分析與談人:方天賜(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2. 楊筑尹(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題目:中國對波斯灣之能源經貿地緣戰略與談人:游智偉(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助理教授)

Page 7: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沈菊川(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博士生)日印加強雙邊合作對地緣政治影響分析

" 從美國川普政府接受「印太」概念,到最終作為替代歐巴馬亞洲「再平衡」的安全戰略模組,其中涉及因素必然錯綜複雜,但爭取重要地緣結點絕對是關鍵中的關鍵。證諸安倍晉三「亞洲民主安全之鑽」(Asia's 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構想,建設涵蓋美日印澳「菱形連線」共同圍堵中國大陸,其對美方設想結點是置於關島。但是站在美國立場思考「印太」戰略,模組圖形立即由菱形轉變為甜筒型,美國始終處於距離中國大陸最遠的底部,其本質正式傳統扇形戰略擴大版,此種地理安排完全符合 John Mearsheimer 攻勢現實主義離岸制衡(offshore balancing)的實踐需求。 按照美版「印太」構想,澳洲處於甜筒前緣弧形末端,其前方橫亙「中心地區」的東南亞,安全處境不存在立即威脅。可是日本與印度分處戰略弧形北南兩端突出部,將直面中國大陸的競爭。對於此種地緣戰略安排,日印壓力不言可喻。近年來日印兩國不斷增強經濟、政治、軍事、安全多領域合作力度,雙方建立不同於「美日同盟」的另種類型聯盟關係。對於日印雙邊緊密互動,與其視為強化對中國大陸南北箝制壓力,不如將之比作透過合作關係建立戰略直線,進而打造出更加穩固的立體三角錐形新「印太」安全戰略模組,較為恰當。本文研究目的,主要在於通過分析日印戰略思維與具體舉措,如日本積極投入環孟加拉灣國家經濟活動,挹注印度排擠中國大陸對該次區域作用;印度除持續與日本進行海上聯合軍演外,雙方並達成協議,以防恐為名,推動印度陸軍與日本陸上自衛隊聯合訓練等,凡此對於現有地緣政治究竟會造成何種影響?日印地緣政治關係對印太區域又將發揮何種變化?俾供吾人對未來所身處印太安全環境能有較客觀認知,從而採取更有效發展方案。關鍵字:「菱形連線」、離岸制衡、日印戰略、地緣政治

Page 8: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楊筑尹(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中國對波斯灣之能源經貿地緣戰略

衡諸全球地緣政治版圖從冷戰至今已出現劇烈的轉變,尤以中國在 80年代後從歐亞大陸世界掙脫,建立獨立於心臟地帶轄區及海洋轄區之外的東亞地緣戰略轄區(geostrategic realm)。對崛起成為強權的中國而言,地緣戰略(geo-strategy)為其國家外交政策的地理性方針,而在囿於有限資源及無法採取全方位外交的情形下,何處為其應直接關注並投射力量之地方以增進或維持相對權力及世界地位,成為其形塑地緣戰略所需考量的核心,無疑地國家必須思考如何將權力以地緣戰略方式進行運用,以及選擇投射力量之戰略地點及其原因。 在能源經貿地緣戰略上,波斯灣區域的能源、經貿及「一帶一路」倡議之合作議題領域,對中國而言僅是單純的地緣經濟導向因素?抑或是蘊含深層的地緣政治動機,企圖藉由建立石油管線、鐵路、公路及港口連結歐亞大陸,讓石油及經濟資源能直接通往中國,進而促使其力量更容易向外投射?若是如此,中國在波斯灣區域的能源及經貿地緣戰略佈局及政策內涵呈現何種發展樣貌?以及政府、國營企業及私人企業等行為者在此地緣戰略中各自扮演何種角色?,則為本文所欲探究之主題。 在地緣政治環境上,波斯灣區域展現兼具自然與經濟資源的聚集地,以及具全球水陸重要通道的戰略地理意涵,深具地緣政治之全球戰略重要性。在自然地理上,波斯灣地區有「石油寶庫」、「世界油閥」之稱,為世界最大石油產地和供應地,2017年儲量約占全球 65.36%,石油產量及出口量分別約占全球的 32%及 46%,而天然氣的出口量則約佔全球 16%,加上地理位置位於世界三個大陸的交會點位置,自古即為全球水陸運輸的重要國際通道,尤其荷姆茲海峽是唯一一個進入波斯灣的水道,每天有數以百計的運油船經過,以水路將石油運出波斯灣,不僅成為世界油庫的咽喉,並對中國的能源經貿的需求具有龐大影響力,波斯灣為中國進口原油的最大來源區域,2018年進口比例約佔 43%,天然氣進口比例則約佔 14%。此外,波斯灣地區對中國而言是具有潛力發展的經貿投資市場,2018年雙邊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 2,307 億美元,中國成為波斯灣地區國家主要的貿易伙伴之一,主要進口原油、天然氣,出口則主要是工業產品、機械、技術服務等。

關鍵字:中國、波斯灣、地緣政治、地緣戰略、能源經貿

Page 9: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第一場次時間:12/7(六)09:30-11:10

地點:場地D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一樓106教室主持人:孫同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

1. 發表人: 莊文忠(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學教授)、郭宗城(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博士生)題目:政策斷續與均衡的量化分析模式:以臺北市政府預算政策為例與談人:孫同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

2. 彭睿仁(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研究員)、吳秉宥(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學生)題目:「公私協力」之跨域治理模式在地方創生之應用-德國邦際高速公路擴建之案例分析與談人:曾憲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3. 發表人: 范玫芳(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題 目 : Indigenous Movement and Deliberative Governance: the Controversy over Mining on Truku Reservation Land與談人:湯京平(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Page 10: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莊文忠(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學教授)、郭宗城(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博士生)

政策斷續與均衡的量化分析模式:以臺北市政府預算政策為例公共政策可以說是政府選擇作為或不作為的各種活動的總稱,在實際運作過程中,有些政策長期呈現穩定持續的狀態,有些政策則時而會出現劇烈的變革,B. Jones 與 F. Baumgartner 提出「斷 續均衡理論」( Punctuated equilibrium model),希望能解釋在多元主義政治體系下,政策為什麼變遷、以及如何變遷,並利用統計方法加以描述與檢證。在解釋政策為何變遷方面,此一理論修正了漸進決策理論的不足之處,運用了有限理性下的注意力限制、新訊息的入侵及制度摩擦等概念來解釋政策為何變遷;而在政策變遷所呈現的態樣方面,兩位作者則開發出隨機過程的實證方法來檢視研究標的所呈現的斷續與均衡情形。國內雖已有一些有關此一理論的介紹與應用的文章,不過,大多為理論觀點的陳述或質性方法的檢證,至於量化方法的實證分析幾乎付諸闕如。因此,本文以此一理論為基礎,一方面,本研究除了透過文獻分析法深入探究這套實證方法的理論內涵、運作過程與近年來國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外,並進一步嘗試結合學理與實務的觀點,提出區分政策斷續或均衡的標準,作為後續實證研究的依據。另一方面,為了建立此套實證分析模式在臺灣的應用,本研究將採取次級資料分析法,以臺北市近二十年來的預算政策為案例,運用前述的隨機過程方法,分析臺北市在馬英九、郝龍斌及柯文哲等三位市長任內的預算斷續與均衡情形,期能建構此一理論在本土脈絡下的量化分析模式,讓公共政策變遷的分析視角更為豐富。關鍵字:政策變遷、斷續均衡、有限理性、隨機過程、制度摩擦

Page 11: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彭睿仁(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研究員)、吳秉宥(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學生)

「公私協力」之跨域治理模式在地方創生之應用-德國邦際高速公路擴建之案例分析

德國各大都會從多年前開始,即以創新之「公私協力」(Öffentlich-Private Partnerschaften, ÖPP)區域治理模式運用於地方基礎建設,並促進各層級政府之連結與地方創生發展。特別是以長期契約為合作基礎之公、私部門間之協力關係,更適於處理預算昂貴之邦際間交通建設。例如用於連結各大城市或各邦間之高速公路,其興建、延伸與後續養護,即屬「公私協力」模式於地方創生政策發展之實際運用。其中,企業或產業團體投資並承接公有營造物之建造、營運與後續融資,而後再透過使用者付費之市場機制回收成本並取得利潤。「公私協力」區域治理模式在地方創生的落實,可克服公共基礎建設不易透過商業機制獲利的問題,並在廠商投資成本降低之誘因下,帶動公共建設之供給需求,以及促進地方運用創新模式參與各類基礎建設,最終以跨域及多層治理達成地方創生之政策目的。然投資成本降低雖具正面鼓勵作用,但影響公共基礎建設品質的潛在風險仍無法完全排除。目前「公私協力」治理模式之應用仍不免需與借貸、融資等高交易成本連結,故有可能為免地方財政赤字加重,而將公共建設債務償還向後推延,並可能造成地方創生發展之延遲。儘管如此,透過「公私協力」的運作,如長程高速公路等大型公共建設不用依賴地方政府預算,即可經由私人企業融資支援下具體執行,且可避免預算出現排擠效應。至於節省下來的政府預算,即可專款專用在各類中、小型公共建設及社會福利措施,並大幅提升地方創新發展的速度與廣度。 目前德國用於地方基礎建設所採用之「公私協力」模式有三種類型:1. 具交通流量風險之擴建模式 (A-Modell)、2. 轉變自擴建模式之可用性模式 (V-Modell) 及 3. 依 據 長 程 公 路 建 造 私 人 融 資 法 (das Fernstraßenbauprivatfinanzierungsgesetz)之模式(F-Modell)。各類模式有其特點,其選擇端視各地區之實際狀況而定。隨著地方公共設施建造需求的增加,許多大城市紛紛採用不同模式之公私協力,以減少建造及維護成本,其具體作法多以長期契約委託私人執行建設與營運計畫。在契約中,公部門保有國家機關的主權特性,私部門則負擔建造、營運及維護的成本,因此模式時常用於需要耗費大量預算進行建設、營運及養護的高速公路網絡。例如德國北部連結石荷邦(Schleswig-Holstein)與漢堡市(Hamburg)的 A7高速高路擴建案即為公私協力之重要案例。A7高速公路從 2015年至 2018年在德國北部之石荷邦(Schleswig-Holstein)已開始分六項階段進行擴建。與其相連的漢堡市,預估至 2019年,將以七項階段擴建。本次擴建將採每 10公里「無工程修養

Page 12: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路段」(Erholungsstrecke ohne Bautätigkeit)之方式進行,以紓解施工造成原有公路之負擔,同時並提高擴建速度及強化建築品質。為此,聯邦政府相關單位為 A7高速公路施耐爾森段(A 7- Abschnitt Schnelsen)之擴建、營運及維護,與廠商訂定長達 30年之委託契約。 但不論採取何種模式,均有因應不同地區實際環境條件及保護地方創生發展之特點。企業出資完工後,可同時以營運獲利並從聯邦政府獲取獎勵融資(Anschubfinanzierung)及可動用補償金(Verfügbarkeitsentgelt)。但如果廠商對高速公路之建造及養護未達簽約所承諾標準或有重大瑕疵,則聯邦政府仍有權縮減委託時間,以確保政府權益。透過這些相應措施,除能鼓勵私部門以有效的成本建造高品質之基礎交通設施,同時還能減少工程進行因封路造成的收費損失。據此,「公私協力」的跨域治理與地方創生模式替代傳統行政機關之科層運作,更能靈活創造基礎建設之價值,並讓地方以創生方式,有效參與公共建設之實際營運。本文將從區域治理、公私協力及地方創生之理論架構,從政策創新的觀點,分析漢堡市及周邊地方鄉鎮參與擴建 A7高速公路之實際案例,並進一步探討漢堡市如何運用「公私協力」及「地方創生」模式,以最小化之成本耗費與最大化之政策參與,完成地方基礎建設,並達成透過公共建設效益最大化促進地方平衡發展的目標。關鍵字:區域治理、公私協力模式、地方創生、A7高速公路擴建、獎勵融資

Page 13: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范玫芳(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教授)Indigenous Movement and Deliberative Governance: the

Controversy over Mining on Truku Reservation Land

Indigenous mov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sts against the dominance of the state are traditionally regarded as nondeliberative. The systemic approach of deliberative democracy argues that protests constitute an integral part of public deliberation in terms of public conversation that occurs in multiple sites of communication, and that the adversarial nature of the protests has the potential to facilitate dialogues among stakeholders. The dispute of the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approval of Asia Cement Corporation’s extending its mining permit for another 20 years without need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procedures has instigated a severe tribal grievance and attracted public atten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indigenous environmental justice claims-making, ongoing struggles for indigenous land rights and how collective activism has shaped policy-making and led to ongoing dialogues and debate on Mining Act amendments. It explores how indigenous and environmental groups facilitate new dialogues and discourses and created networking and coalition in response to the state’s dominant policy, and how this contributes to transmission and connection with communications, narratives, and dialogues in multiple spaces (e.g. indigenous and environmental alliances,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 agencies, court, legislative Yuan, the Control Yuan) in the wider deliberative systems that might enhance the deliberative capacity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offers insights into indigenous discourses on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citizen activism and participation in deliberative systems and expands understanding regarding the dynamic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genous activism and the state during ongoing tribal grassroots participation and social negotiation.

關 鍵 字 :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deliberative systems, indigenous movement, environmental justice

Page 14: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第一場次時間:12/7(六)09:30-11:10

地點:場地E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一樓103教室主持人:王嵩音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1. 邱俊廷(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廖達琪(國立中山大學政治所特聘教授)、蔡芸琤(國立臺灣大學共教中心助理教授)、楊雅汝(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題目:換位子換腦袋?--柯文哲與韓國瑜臉書經營策略之比較與談人:王嵩音(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2. 發表人: 鄧朝元(國立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生)、馬孝愷(國立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生)、賴瓊淑(國立中山大學行傳所碩士生)、廖達琪(國立中山大學政治所特聘教授)、蔡芸琤(國立臺灣大學共教中心助理教授)、李劭竑(國立中山大學資管所碩士生)題目:挑戰者攻擊為上?--姚文智、丁守中、蘇貞昌、陳學聖、盧秀燕、高思博之比較與談人:張一彬(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3. 劉岱宜(國立中山大學資管系學生)、蔡曜錨(國立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生)、廖達琪(國立中山大學政治所特聘教授)、蔡芸琤(國立台灣大學共教中心助理教授)、楊雅汝(國立中山大學資管系學生)題目:現任者以逸待勞?--侯友宜、鄭文燦、林佳龍、黃偉哲、陳其邁之比較與談人:李冠成(國防安全研究院博士後研究人員)

4. 發表人 : Daniel Davies (Doctoral student,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s, NSYSU)、Yu Yun Peng (Master,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s, NSYSU) 、 Da Chi Liao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s, NSYSU) 、 Yun Cheng Tsai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 Shao Hung Lee (Master,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SYSU)題 目 : Who is the most Populis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Media Strategies of Six Mayoral Elections與談人:蔡奇霖(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助理教授)

Page 15: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換位子換腦袋?--柯文哲與韓國瑜臉書經營策略之比較邱俊廷(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廖達琪(國立中山大學政治所特聘教授)、蔡芸琤(國立臺灣大學共教中心助理教授)、楊雅汝(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

理系)近年來,如臉書或推特等社群媒體已越來越普及,加上新興的 IG等,更是讓大眾的生活越來越多元化,而許多政治人物也開始使用社群媒體為自己宣傳,顯見社群媒體對於政治人物也是越來越重要。本文以甫連任台北市長的柯文哲與新任高雄市長韓國瑜兩人臉書經營策略比較,從兩人臉書的使用或發文的頻率,以及獲得的回應,並使用「線性識別分析(LDA)」和「情緒詞統計」的方法,探究兩人關切的主題有何差異。初步的結果發現,柯文哲相較於韓國瑜更勤於經營臉書,而柯文哲的發文較著重於自己擔任台北市長的政績,韓國瑜則較著重於拼經濟的願景。關鍵字:臉書、線性識別分析(LDA)、情緒詞

Page 16: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挑戰者攻擊為上?--姚文智、丁守中、蘇貞昌、陳學聖、盧秀燕、高思博之比較

鄧朝元(國立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生)、馬孝愷(國立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生)、賴瓊淑(國立中山大學行傳所碩士生)、廖達琪(國立中山大學政治所特聘教授)、蔡

芸琤(國立臺灣大學共教中心助理教授)、李劭竑(國立中山大學資管所碩士生)

本研究選出 2018六都選舉中挑戰現任的候選人從 2018年六月初到十一月底的臉書發文來做聚焦分析,分別是台北市的姚文智和丁守中、新北市的蘇貞昌、桃園市的陳學聖以及台中市的盧秀燕的臉書粉絲專頁,試著從候選人們的臉書發文內容做文本分析,找出各候選人的發文的重點議題,另一方面從每則發文的讚數、留言數、分享數等粉絲回饋機制,統計分析出各候選人的網路聲量並做資料的視覺化。

傳統上普遍認為挑戰者可以針對執政的缺點去作攻擊性的文宣策略,但實際上是否如此,即為本文探討分析的重點。

Page 17: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現任者以逸待勞?--侯友宜、鄭文燦、林佳龍、黃偉哲、陳其邁之比較劉岱宜(國立中山大學資管系學生)、蔡曜錨(國立中山大學政治所碩士生)、廖達琪(國立中山大學政治所特聘教授)、蔡芸琤(國立臺灣大學共教中心助

理教授)、楊雅汝(國立中山大學資管系學生)

2018 年舉行的「九合一選舉」,結果使台灣藍綠版圖發生變化,原以民進黨執政的城市大部分由國民黨勝出。以台灣六都市長選舉為例,原以民進黨執政的高雄、台中,最後分別由來自國民黨的韓國瑜、盧秀燕拿下。

因此,本研究試圖分別從侯友宜、鄭文燦、林佳龍、黃偉哲、陳其邁等候選人臉書(Facebook)粉絲專頁數據,從社群媒體經營策略角度分析,這些候選人是否符合「現任者模式」的選舉策略,例如:強調政績、對攻擊冷處理等手段,並嘗試剖析現任者連任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為何。

Page 18: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Who is the most Populis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Media

Strategies of Six Mayoral Elections

Daniel Davies (Doctoral student,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s, NSYSU)

Yu Yun Peng (Master,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s, NSYSU)

Da Chi Liao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s, NSYSU)

Yun Cheng Tsai (Center for General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hao Hung Lee (Master,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NSYSU)

The rise of populist parties is fast become a defining quality of global politics.

The rising power of parties on both the left and right of the political divide,across Europe, the Americas and Asia, have shown not only the power of populist rhetoric to be successful in garnering voter support, but also to emphasize the role of new forms of communication in disseminating core messages. This paper would like to investigate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populist approach has become applied, not in a global or national context, but rather,in local elections. Through using empirical analysis of all candidates for the 2018 mayoral elections, across 6 major cities in Taiwan, the extent to which populist rhetoric has entered local politics will be explore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ory and approach identified in existing literature, a specific understanding of populism is identified and adopted for use within text analysis, empirical research. By focusing on the three core qualities of (1)“People Centered”, (2) “Elite Focused” and (3) the importance of “People-Power”, a unique coding system is created and utilized in an automated content analysis of social media content of 24 mayoral candidates. The application of ‘big-data’ analysis methods to local election, social media data allows new insight into the extent that the international trends, of rising populist strategies, are being utilised at a local level. Additionally, the successes and limitations of the strategy as applied through social media are evaluated within the specific case of Taiwan.

Page 19: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第一場次時間:12/7(六)09:30-11:10

地點:場地F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一樓102教室主持人:蔡佳泓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任)

1. 發 表 人 : Jill Sheppard(Lecturer, Schoo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題目:Traditional values and diffuse political support in Australia與談人:魏嘉吟(國立台灣大學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研究員)

2. 發 表 人 : Zoe Robinson (Academic, School of Politics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題 目 : The influence of judicial ideology on decision making in the High Court of Australia與談人:童涵浦(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3. 發表人:Alexandra Oprea(Lecturer in the School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題目: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 the role of foundations in education policy與談人:郭銘傑(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4. 發表人: Emily Look(PhD Candidate)題目:Sources of political distrust in Australia與談人:蔡佳泓 (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任)

Page 20: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第三場次時間:12/7(六)13:40-15:20

地點:場地A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1 階梯教室主持人:劉正山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

1. 何宗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教授)題目:當前數量研究中的意義流失困境與厚資料途徑的角色

2. 陳至潔(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題 目 : China’s shifting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trategy

3. 倪世傑(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題目:境外政治性集體行動的觀念建構:以「中國知網」與《 人民日報》對顏色革命與阿拉伯之春的報導為例

4. 曾憲立(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助理教授)題目:政府資料如何說民眾有感的政策?以交通與登革熱資料為例

5. 華樹華(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題目:意見網絡、新社群媒介與政治行為研究---- 從接觸導向視角出發共同與談人:劉正山劉嘉薇蔡榮祥

Page 21: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何宗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教授)當前數量研究中的意義流失困境與厚資料途徑的角色

某位專家曾這麼說:人工智慧的途徑是「從大數據中解決小問題」,人類智慧則是「從小數據中解決大問題」。但是問題本身不在於數據維度的大小,也不只是 XAI(可解釋的 AI),而是意義維度的問題:以意義維度為重心的資料分析就是厚數據。然而厚數據問題並不是質化研究,而是在於數據本身的意義流失。不論數據大小,意義變薄了是因為數據驅動(data-driven)容易過度演算導致意義的遺忘。意義流失的問題普遍出現在以文字探勘為主的數位人文,和訴求演算法的機器學習乃至深度學習。對社會科學資料分析,意義必定和演算的脈絡有關,因此,厚數據分析有兩件基本途徑:第一、從演算的脈絡掌握資料的意義鏈:瞭解算出的結果,哪些資訊被摘要出來了,哪些資訊被放棄了。第二、從記錄的脈絡掌握資料的意義鏈:瞭解資料記錄了哪類資訊,遺失了哪類資訊。一個基於厚數據所論述的故事,不是 data-driven,而是 meaning-

driven: Bring back meaning to discovery. 本次會議也將 address幾個研究案例,介紹大數據之下,意義驅動的研究途徑。關鍵字:厚數據,意義鏈,意義驅動,資料驅動,演算法,大數據,人工智慧

Page 22: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陳至潔(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China’s shifting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strategy

Has China in the Xi Jinping era changed the course of her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policy? This article applies quantitative text analytics and qualitative discourse analysis to examine how China under Xi Jinping has conceptualized and carried out her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policy. We present an empirical account of China’s normative agenda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The article finds that Xi’s China has upheld her decades-long conception that characterizes the liberal human rights norms 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regime threat. In addition to pushing back liberal pressure, China has leveraged her rising influence in United Nations (UN) human rights system to shield like-minded countries from Western liberal criticisms. Nevertheless, empirical analyses show compelling signs of Chinese disengagement from reactive-defensive moves: the longer Xi Jinping is in power, the less likely Chinese officials would deliver illiberal counter-narratives to the formal human rights mechanisms in the UN system. Accordingly, China under Xi Jinping has increasingly shifted to a proactive approach, challenging the liberal human rights norms and claiming ownership of global governance. Beijing has since 2015 endeavoured to turn the Chinese model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into the new universal framework for the advancement of human rights. Integration into the liberal international society has failed to liberalize China; rather, authoritarian resilience and illiberal diffusion have characterized China’s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policy under Xi Jinping.

關鍵字:厚資料,文字探勘,數位論述分析,國際人權,中國研究

Page 23: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倪世傑(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境外政治性集體行動的觀念建構:以「中國知網」與《 人民日報》對顏色革命

與阿拉伯之春的報導為例如同「 波蘭」 在 19 與 20 世紀之交的中國成為亡國滅種的代名詞,(Rebecca 2002)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傳播中「顏色革命」一詞也具有類似的效果,它代表著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勢力通過新媒體與 NGO 入侵,代表對中國政權進行和平演變的圖謀。如果說 1989-1991年間的「蘇東波」對北京而言最重要的教義是堅持「經濟改革優先於政治改革」以及「防止和平演變」,在 21世紀數位傳播發展一日千里的情況下,北京官方更是加大了對內資訊管制的力度,在虛擬世界中,從網路萬里長城「綠壩」,以及由網信辦交由博彥科技公司進行網路「敏感詞」的搜集與網路言論審查,以及不時傳出的微博、微信群組「炸號」的言論管制;回到現實世界,於 2011年大規模參與「中國茉莉花」的學者、律師,其後復於 2015年 7月逮捕自由派維權律師(「709」大逮捕),無論在線上(on-line)還是線下(off-line),中共政權不遺餘力地鎮壓集體行動,人權狀況持續倒退。然而,也就是在數位資訊迅速流動的時代,中國民眾通過「翻牆」等其他方式也不時能夠與境外發生聯繫,不可能封鎖一切訊息的北京,對於境外的大規模抗議/顛覆政權活動也必然有其訊息管理的因應之道,尤其在直接涉及維持共產黨統治、社會穩定、保護國家與領土完整與國家統一等「核心國家利益」的項目上,中共也擔憂境外的革命/暴亂影響其國內民眾對共黨統治的評價以及可能產生的集體行動,就這方面而言,中國官方具有足夠的動機引導其媒體報導中關於這些境外事件的內容到其所欲設定的方向;另一方面,有鑒於北京欲維持與莫斯科在多極世界中的大國夥伴關係,以及能源進口的需求下與北非、西亞等威權國家的友好互動,本研究預期,國內核心利益與對外外交方針這兩大因素都會持續地影響中國媒體對「顏色革命」與「阿拉伯之春」報導的框架(frame)與內容選擇。本研究預定以「中國知網」中的期刊論文以及《 人民日報》電子版的「人民網」的報導與評論為文本,以文字探勘(text-mining)的方式對與「顏色革命」以及「阿拉伯之春」的主題進行主題建模(topic modelling),探討中國官方媒體與學術界透過哪些觀念與角度認識發生在境外的大規模政治性集體行動。關鍵字:顏色革命、阿拉伯之春、文字探勘、媒體、中國。

Page 24: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曾憲立(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助理教授)政府資料如何說民眾有感的政策?以交通與登革熱資料為例

開放政府以透明、協作、參與三大價值影響近年世界各國政府施政的各項措施,也為公共政策帶來新的觀點,隨之而來的是數位政府一系列的行動與創新變革,學界與實務界近年在各領域多方嘗試透明、協作的各種可能,藉由政府開放資料的釋出,試圖打開以民為本、以民眾需求為導向的各種公共服務,以滿足民眾的需求。為打造多元的協作環境與制度,政府開始重新思考資料治理的模式與典範,資料作為智慧政府服務的主軸與基石,應可用以溝通與支持複雜的政策議題,但過程中,政府原有行政僵化、缺乏彈性、科層節制而回應度不佳、創意不足等問題屢見不鮮。本研究以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和台南市政府登革熱開放資料為例,回顧資料在資料生命週期與資料治理中被收集、分析與應用的方式,依國發會「政府資料品質提升機制運作指引」分析各項開放資料的資料品質,進而探討中央與地方在資料治理模式上的異同,最後提出對公部門在資料治理與政治溝通的務實建議。關鍵字:開放政府、資料治理、公私協作

Page 25: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華樹華(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意見網絡、新社群媒介與政治行為研究---- 從接觸導向視角出發

「社會是由個體產生的,而個人則出於連結」(Simmel 1922:163),社群媒體及政治參與在媒體技術層次和社會層次上,具有結構與能動性的雙元性,在政治學界使用網絡資料分析的研究十分罕見,尤其在台灣。社會網絡的政治意義是否存有相關?尤其因新媒介技術進步,而使社會結構變遷的今天,新媒介技術隱含著一個無限大的社會世界的遠景,Dunbar等人(2015)從心智學研究發現個人網絡(ego-centric social networks)似乎受到認知與情感制約,然而社群媒體上,卻有 5000 名好友可能加入我們的社會網絡。本研究從接觸導向的政治意見網絡分析途徑,一方面檢視新社群媒介是否存有技術中介效應,一方面觀察網絡異質性下政治傳播的心理層面,並從線上的積極、相依導向為構面,探討兩種不同的新媒介活動導向與政治參與之間的相關性。我們利用了 2014台灣社會變遷調查(TSCS)公民權組一及公民權組二的調查資料,研究結果主要有三個重點,首先,積極導向與相依導向的線上活動,分別不同程度促進了政治討論及政治參與;其次,接觸導向與政治討論具有交互作用,對於政治參與及投票行為相關;最後,我們的研究不僅維持了政治學的研究途徑,同時結合了網絡分析,呈現了弱聯繫與社會脈絡的政治意義,意涵了微觀個體與巨觀社會的連結。由於橫斷面調查資料的限制,尚待進一步的實證經驗以釐清其中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

Page 26: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7(六)13:40-15:20

地點:場地B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一樓大法庭主持人:辛翠玲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1. 馬準威(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題目:壓制性同盟對修昔底德陷阱之影響:以冷戰時期美蘇為例與談人:張登及(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 游智偉(中央警察大學國土安全系助理教授)題目:中國在強制外交與經濟制裁之間的選擇:重複爭議、出口依賴與菁英分裂的影響與談人:賴潤瑤(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3. 陳冠安(國政基金會助理研究員)、張登及(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題目:極數國定理的檢證:歐洲與斯拉夫次體系為例與談人:辛翠玲(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Page 27: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7(六)13:40-15:20

地點:場地C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8教室主持人:莊文忠 (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

1. 溫閔如(南華大學亞太研究碩士班)題目:解析柯文哲現象:2018 年大選前的網路問卷調查研究與談人:蕭怡靖(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2. 陳友健(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碩士生)、張一彬(南華大學亞太研究碩士班)題目:影響韓國瑜支持度的變化趨勢之潛在因素—以 2018 年高雄市長競選期間為例與談人:俞振華(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3. 陳鴻嘉(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題目:雙底冊電話調查的模式效應與資料品質與談人:莊文忠(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

Page 28: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溫閔如(南華大學亞太研究碩士班)解析柯文哲現象:2018 年大選前的網路問卷調查研究

自從 2014年縣市長選舉,柯文哲挾著超高人氣當選台北市長以來,臺灣政壇掀起一陣所謂「白色」力量,標榜是在藍、綠兩大政團之外的第三選擇。然而,柯文哲就職以來,善於宣傳施政卻乏善可陳,政治立場的反覆與投機更引起非議,只是這些都還是無礙他在驚險中連任成功,並在後續可能投入的總統大選中支持度民調取得領先。何以如此?本文主張,支持柯文哲的主要力量雖是厭惡所謂藍綠惡鬥的中間選民,但根本上仍是來自於藍綠之別,只不過這藍綠不是指政黨、也不是指統獨,而是排斥中國認同的台灣認同,有別於草根式就對台灣有認同且對民進黨有情感的較年長世代,柯文哲的支持者主要是受教育灌輸與社會情境影響才產生台灣認同的較年輕世代,而柯文哲及其團隊也正擅長運用年輕人的話語與社群媒體吸引這類年輕人的支持。對於此一推論,本文將透過網路問卷調查加以驗證。關鍵字:柯文哲、2018年台北市長選舉、2020年總統選舉、台灣認同

Page 29: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陳友健(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碩士生)、張一彬(南華大學亞太研究碩士班)

影響韓國瑜支持度的變化趨勢之潛在因素—以 2018年高雄市長競選期間為例" 隨著台灣民主化之發展,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選舉在民主政治中扮演政權和平轉移的重要角色,選舉研究自然成為非常熱門的研究議題。而選舉研究的有趣之處就在於,每次投票結束往往會有不同的結果,各種推論也能夠在選舉結束時得到驗證。就好比 2018年的高雄市長選舉,高雄市近年由民進黨長期執政,甚至有人戲稱即使民進黨擺一顆西瓜都能當選。檢視從 2018年 5月之後所公布的民調支持度,我們可以發現初期民進黨候選人陳其邁都是穩定保有雙位數以上的領先,但俗話說民意如流水,東漂西流無常軌,韓國瑜的支持度從大幅落後的狀況下,在 10月中旬時漸漸開始拉近之後慢慢超越,並於投票日當天,跌破眾人的眼鏡,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當選。而從韓國瑜的競選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他是一位非常特殊的政治人物,首先他的草根風格與典型的國民黨政治人物並不同,他所使用的競選語言能夠營造出與庶民站在一起的形像;再者,跟陳其邁相比,韓並無顯赫的學經歷,而他所以提出的政見之目標雖然都簡單易懂,也受一般民眾歡迎,但是具體如何達成卻不明確,例如人出去、貨進來、高雄發大財,不免讓人覺得只有口號,而非比較實際的政策牛肉。從韓國瑜的政見、形象、能力這些特質來看,並非是傳統吸引選民投票的利器,然而韓卻當選高雄市長,也是過去我們所無法理解的。 所以本文研究目的探討在 2018年高雄市長競選期間,韓國瑜支持度的變化趨勢,並了解背後是什麼因素所影響。我們蒐集了從 2018年 8月到 11月中,五次的民調資料,運用潛在曲線模型(latent curve model)來分析韓國瑜支持度的變化情形,透過此模型我們想去檢視到底是什麼樣的潛在因素,去影響韓國瑜支持度的變化;換言之,我們想要找出驅動韓支持度上升的主要因素,了解究竟他是如何扭轉劣勢,最後當選市長寶座。關鍵字:潛在曲線模型;政治競選;政治人物支持率

Page 30: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陳鴻嘉(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雙底冊電話調查的模式效應與資料品質近年來,為了改善唯手機族日益增多所造成的傳統市話調查涵蓋率不足之問題,本地的學術界以及民間調查公司紛紛開始執行雙底冊電話調查。準此,本文嘗試透過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TEDS)的「總統滿意度電訪及手機調查」資料,回答下述三個研究問題。首先,手機加上住宅電話的混合調查模式是否有助於改善涵蓋率不足的問題,尤其是以年輕受訪者為主的手機調查能否修正住宅電話調查樣本年齡結構偏老的情況。其次,手機與住宅電話調查樣本的人口特徵顯然不同,若兩種調查的結果有明顯的差異,而這個差異的來源究竟是來自於人口特徵,抑或是調查模式本身的不同所造成的,實有待釐清。最後,一般而言,我們可以期待住宅電話調查的受訪者有很高的機會是在一個安穩的室內環境接受訪問,但手機調查的受訪者則未必如此。而在一個不安定的情境下受訪是否會影響到資料品質則有待評估。關鍵字:唯手機族、混合調查模式、模式效應、雙底冊電話調查

Page 31: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7(六)13:40-15:20

地點:場地D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6教室主持人:陳欣之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1. 張文揚(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題目:中國的對外衛生援助與公共衛生的結果:2000-2016與談人:陳欣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 李冠成(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題目:Wining Hearts and Minds: China’s Foreign Aid and Perceptions of China in Asia and Africa與談人:張珈健(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政治系博士)

3. 陳財能(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題目:新時代華夷思想下的中國夢之解析與談人:童涵浦(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4. 陳希宜(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題目:兩岸關係的發展與中國對台政策的轉變與談人:王嘉州(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系教授)

Page 32: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張文揚(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中國的對外衛生援助與公共衛生的結果:2000-2016

中國崛起以來對其他國家的援助,已經成為各方注意的焦點。其中因為中國援助的「不帶任何附加條件」(no strings attached)特性,因此某種程度上也受到受援國家的歡迎,其中中國的衛生援助也是向來受到注意的。但是,當前對於中國衛生援助的討論,多集中在中國當前衛生援助架構的調整、中國提供衛生援助的社會、政治與經濟因素上,對於在提供援助以後的結果:也就是對受援國家衛生品質的影響,目前還沒有完整的討論。本文以新釋出的數據檢視中國在 2000-2014年之間提供的衛生援助與當地五歲以下嬰幼兒死亡率之間的關係,嘗試回答是否中國的衛生援助改善或是惡化了死亡率。研究結果將對中國對外援助與對外衛生援助、受援國的衛生結果與治理品質等多個議題領域、以及「援助詛咒」理論有一定程度的貢獻。關鍵字:對外衛生援助、死亡率、援助的詛咒、治理品質

Page 33: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李冠成(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Wining Hearts and Minds: China’s Foreign Aid and Perceptions of

China in Asia and Africa

During the past decade, China has invested enormous resources into promoting its international image, building allies, or affecting other countries’ behaviors. These activities include giving unconditional foreign aid, investing in infrastructure, and building up exchanging programs, and so on. Despite a vast body of research on the strategies and tools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the question of how effective it is in converting those efforts into its desired ends. Some argue that aid from China is useless for wining hearts and minds due to its propaganda nature, others contend that ai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cultivate an image of a moral leader, which in turn shapes views of China in the world. Drawing upon data from the Global Barometer Survey and AidData,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financial flows of China’s foreign aid and public perceptions of China in Asia and Africa. We expect that Chinese foreign aid, in general,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people’s favorable views of China; however, the effect varies across countries and among individuals who are in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positions

關鍵字:Perception of China, Chinese foreign aid, ODA, OOF

Page 34: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陳財能(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新時代華夷思想下的中國夢之解析

"2018年 3月初,中國十三屆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修憲,習近平成為「終身主席」,破壞鄧小平所建立的「集體領導」與「二任換手」的權力繼承機制,總攬大權猶如毛澤東,而被外界戲稱「習皇帝」。習近平為何敢堂而皇之地宣布不會如期進行權力交棒,更予以法制化?難道,高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價值思維與政治行動,就能繼續維持中共對中國人民的絕對統治嗎?1977年 7月 21日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藉毛澤東的「群眾路線」及「實事求是」打敗華國鋒的「兩個凡是」重新復出並掌握中共領導權;更在「毛澤東功過三七開」爭論中,於 1982年中共 12大開幕致詞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概念,全面取代 1949年至 1976年間之毛澤東社會主義「以階級鬥爭為綱」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價值思維與政治綱領。因此,自 1978年 12月 18日中共 11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共領導思維一再強調「要警惕右,主要防左」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2012年 11月 29日,習近平出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第一個公開行程,即帶領所有政治局常委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復興之路」展覽,正式提出「中國夢」,並定義為「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在梁啟超於二十世紀初所創設的「中華民族」或「中國」概念下,習近平所謂的「中國夢」,隱含再現華夷思想下清朝乾隆時代的天朝秩序。因此,在改革開放及吸納世界貿易利益而壯大的當下中國,習近平對內,展開「全面姓黨」及「擁護習核心」的政治運動,不僅對中國人民進行全面「社會信用控制」,更對新疆、西藏及內蒙古等異族,進行清洗式的同化。對外,不僅高舉「新型大國關係」「走出去」與美國爭逐世界霸權外,更以「一帶一路」的戰略推展「中國模式」或「北京共識」,意在形構新時代的華夷秩序。中共權力結構變遷下的習近平中國夢,在其「新時代華夷思想」所欲創造的世界秩序,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所植基普遍人權和個人自由的可能衝突,為本文解析之焦點所在。關鍵字: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華夷思想

Page 35: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陳希宜(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兩岸關係的發展與中國對台政策的轉變

" 兩岸關係的情勢不僅直接影響著中國與台灣的政治、經濟關係,更被視為牽動著東亞區域整合與發展的敏感神經。其中,不僅雙方關係的尖銳對抗抑或和緩發展,曾影響台灣的選舉情勢;而台灣政黨輪替所定調的對外政策,也往往引發了中共當局對台灣祭出大動作的回應,更加刺激著兩岸關係的發展方向與轉變。 近年來在蔡英文總統就職總統、民進黨全面執政之後,兩岸關係一度陷入近 10年最低潮的時刻,而蔡政府也將外交政策主軸定名為「區域實踐與國際參與」,並提出「新南向政策」,強調台灣必須積極參與區域事務,以確保未來的自主權,以免在國際社會中邊緣化,然而一系列企圖去中國化、與中國大陸切割的政策,卻反常地未見招致中國大陸祭出嚴厲整治台灣之道,反而釋出善意,宣布一連串惠台措施,內容涵蓋金融、就業、教育、醫療、影視等多種領域,包括台商、台生、台青等各種創業者均得以受惠,令人納悶中共究竟打著何種算盤? 本文試圖透過文獻探討與歷史回顧,分析近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與中國對台政策的轉變,以釐清中國大陸的盤算,探究其對台灣的影響,包括台灣對內、對外關係將造成何種影響與轉變?以及兩岸關係未來又有何新展望?關鍵字:兩岸關係、新南向政策、惠台措施

Page 36: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7(六)13:40-15:20

地點:場地E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3教室主持人:范枚芳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特聘

教授)

1. 蔡維霖(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生)題目:以系統動力學探討雙北大眾運輸政策規劃之研究與談人:李翠萍(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 陳建仁(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淑華(國立台中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題目:地方行政機關決策過程之實證分析:以台中市為例與談人:蔡允棟(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3. 陳郁函(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生)題目:跨域治理觀點下的「出院準備服務銜接長照 2.0」政策探討:以雲林縣為例與談人:呂建德(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Page 37: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蔡維霖(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生)以系統動力學探討雙北大眾運輸政策規劃之研究

臺北市與新北市政府聯合推出「交通月票」,企圖以一優惠價格且不限搭乘次數(捷運、公車、Ubike)的方式,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該政策試辦後,運量雖如預期有成長,但成長十分有限,部分臺北市議員也抨擊其成效不佳。過去推廣大眾運輸的使用,多從「路網」及「價格」的觀點切入,認為將路網擴大、價格進行優惠,搭乘的人次便會增加,欠缺從整體通勤者運具選擇的角度考量其動態關係,因此整體性及結構性之宏觀思考顯有必要。本文的目的即在跳脫傳統的思維,以系統動力學的宏觀思考為基礎,並用 Vensim軟體進行模擬,建構雙北地區通勤人口使用運輸工具之系統模型,透過模型之模擬進行推廣大眾運輸工具策略之政策試驗,藉以觀察結合搭乘票價優惠、開徵都市擁擠稅、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之都市規劃、限制私人車輛進入城市等管制政策之導入與執行對大眾運輸工具搭乘者數量長期變化的影響,以求得較佳之政策組合方案。關鍵字:系統動力學、政策測試、情境模擬、大眾運輸

Page 38: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陳建仁(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淑華(國立台中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地方行政機關決策過程之實證分析:以台中市為例 當代民主國家的地方自治之實踐,首要任務在於透過地方的人力與財力,自行處理該區域內公共事務,亦即地方的自我決定。當地方的自我決定越民主,則地方自治越能得到體現。相反地,地方的自我決定越官本位,則地方自治的住民自治越需要強化。自台灣民主化以來,針對中央的政策決定與人民的政治參與相關研究頗多,但對於地方自治體內部的政策決定相關實證研究卻相對較少。特別是,地方行政機關的從政策形成到決定的政治過程與利害關係人的角色定位。因此,本論文即是以台中市政府為個案研究,透過政策德菲法進行實證分析,藉此建構現行地方行政機關決策路徑的模型,並分析地方政府決策關鍵所在。希冀透過本研究,能夠探討台灣未來地方自治的民主改革的關鍵點。關鍵字:政策決定過程、地方行政機關、地方自治

Page 39: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陳郁函(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生)跨域治理觀點下的「出院準備服務銜接長照 2.0」政策探討:以雲林縣為例

" 世界各國面臨人口結構的高齡化,我國 2018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也預計在 2025年進入超高齡社會。為因應高齡社會帶來的影響,政府提出「長期照顧」重要政策,2008年推動「長期照顧十年計畫」(簡稱長照 1.0),並在2017年施行《長照服務法》後,同年正式實施「長期照顧十年計畫 2.0」(簡稱長照 2.0)。此項政策亟需衛政與社政之間的專業合作,其中「出院準備服務銜接長照 2.0」為其代表。本文認為「出院準備服務銜接長照 2.0」在地方的推動與執行上,政府與醫院在內部專業領域上之跨域合作以及政府與醫院之間的跨域治理,是政策執行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以 2018年人口老化程度第二高的雲林縣為研究個案,透過跨域治理觀點下聚焦探討:(1)政府與出院準備服務銜接長照 2.0友善醫院的認知與扮演角色;(2)政府與出院準備服務銜接長照 2.0友善醫院在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困境;(3)瞭解政府與銜接長照 2.0出院準備服務友善醫院在跨域治理的過程,如何強化長照政策制定和執行的效率。 本文以文獻檢閱與質性研究深度訪談的方式,並以負責出院準備服務銜接長照 2.0的相關業務單位,包含雲林縣政府社會處、雲林縣衛生局與長期照顧管理中心、三間友善醫院以及相關領域學者專家作為研究對象,深入瞭解政策實際執行狀況,並提出以跨域治理觀點下的政策建議。透過本文之研究,希冀能使地方政府執行長照政策上可以此借鏡參考。關鍵字:跨域治理、網絡關係、長期照顧 2.0、出院準備服務

Page 40: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第四場次時間:12/7(六)15:35-17:15

地點:場地A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1 階梯教室主持人:黃秀端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1. 黃士豪(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博士後研究員)題目:How the Theory of Veto Players Works: Evidence from Parliamentary Negotiations in Taiwan與談人:林政楠(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2. 張晉赫(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政楠(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題目:Electoral Rules, Party Discipline, and the Use of Parliamentary Questions: Evidence from Taiwan under the SNTV System與談人:邱師儀(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3. 王奕婷(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題目:Legislative Strength and Democratic Satisfaction與談人:黃秀端(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4. 張晉赫(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題目: Issue representation in Taiwan: An analysis of parliamentary questions after the electoral reform與談人:林瓊珠(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Page 41: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黃士豪(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博士後研究員)How the Theory of Veto Players Works: Evidence from

Parliamentary Negotiations in Taiwan

How can we account for policy changes? The veto players theory (VPT) suggests that the number of veto players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veto players’ ideal points are inver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size of the WINSET and hence the likelihood of policy changes. However, the observed effects of these variables can be spurious as most studies have not factored in whether the status quo lies within the CORE (SQ-in-CORE). Extracting veto players’ ideal points through an automated text analysis of legislative proposals under parliamentary negotiation during the 8th Legislative Yuan (2012-2015) in Taiwan, this paper concurrently tests the effects of all the variables emphasized by the VPT. It demonstrates that SQ-in-CORE is the dominant predictor for policy changes. Meanwhile, the conventionally highlighted VPT variables do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chance of reaching unanimity when SQ-in-CORE is held constant. By implication, diversity in policy preferences does not prevent policy changes. The enemy threatening policy changes comes from the way the veto players deviate from the SQ.

關鍵 字 : Veto Players, Party Negotiation Mechanism, Winset, CORE, Ideal Points, Text Analysis

Page 42: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張晉赫(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林政楠(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Electoral Rules, Party Discipline, and the Use of Parliamentary Questions: Evidence from Taiwan under the SNTV System

The design of mixed electoral systems has motivated a rich literature that explores how electoral rules structure legislative behavior. Legislators elected through district elections are expected to behave distinctively from legislators elected through party-lists. In this paper, we evaluate this “best of both worlds” thesis by examining parliamentary questions made on the floor in the Taiwan Legislative Yuan under the SNTV period from 1992 to 2008. Since the interpellation stage is highly visible to the public, it provides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legislative representatives to attract voters’ attention and to establish a professional image, which may further structure the behavior of legislators from different worlds (i.e., elected by different rules). As a result, we expect that district-elected legislators, motivated by personal-vote seeking incentives, tend to ask more questions than their party-list counterparts. Moreover, since plenary time is scarce, we expect that party leaders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deciding which party member has the privilege to get access to the floor, and that this role should be more pronounced in the party-centered system (i.e., party list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district legislators ask more questions than party-list members. In addition, among party-list legislators, party loyalists get the privilege to ask more questions than party dissidents. This paper therefore advances the scholarly understanding of legislative representation under mixed electoral systems and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關鍵字:Parliamentary Questions, Legislative Yuan, Mixed Electoral System, Legislative Representation.

Page 43: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王奕婷(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Legislative Strength and Democratic Satisfaction

Citizens’ satisfaction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democracy has been well studied in the field of comparative politics. Among the potential determinants of democratic satisfaction, the gap between electoral winners and losers in satisfaction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phenomenon. Scholars have further argued that winning/losing can mean different things in different systems. In “consensual” systems where the institutional design involves more power sharing and provides minorities with more opportunities in governmental decision-making, the differences in democratic satisfaction between winners and losers are lowers than those in “majoritarian” systems. However, the mechanisms and conditions behind the relationships have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studied. Does the argument entail that the winner/loser gap in satisfaction is smaller when the legislatures are more powerful? Which aspects of legislative powers are more likely to reduce the gap? Utilizing cross-sectional data,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ompared to legislatures’ oversight capacity, their law-making power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reducing the gap. It is partly due to that law-making power is conducive to ideological congruence between citizens and politicians.

關 鍵 字 : Democratic satisfaction, legislative power, horizontal accountability

Page 44: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張晉赫(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Issue representation in Taiwan: An analysis of parliamentary

questions after the electoral reform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nature of policy representation in contemporary Taiwan. In particular, it takes the parliamentary questions (PQs) as an indicator of legislative agenda setting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n the cross-strait and/or economic issue(s). An empirical data analysis for the 7th and 8th terms of the Legislative Yuan (2008-16) was conducted with the two types of outcome variables at the individual legislator’s level: one for the number of the PQs on China-related and/or economic agendas and the other for the proportion of those PQs in the total number of each legislator’s PQs. It presents the different patterns between the two measures of issue representation across institutional, electoral, and regional variations of the legislators.

關 鍵 字 : Legislative behavior, issue representation, electoral connection, Taiwan

Page 45: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7(六)15:35-17:15

地點:場地B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一樓大法庭主持人:冷則剛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1. 王筱晴(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平思寧(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題目:援助的詛咒?外國援助與內戰與談人:陳至潔(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

2. 陳秉逵(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助理教授)、臧正運(國立政治大學金融科技監理創新實驗室執行長)題目:初探新興金融監理制度之擴散:以監理沙盒為例與談人:林偉修(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全英語學士班助理教授)

3. Jason Kuo(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題目:Populists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penness與談人:冷則剛(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Page 46: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7(六)15:35-17:15

地點:場地C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8教室主持人:胡元輝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1. 呂嘉穎(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候選人)題目:網路社會中的憲政體制變革-謊言、真實或是政治語言?與談人:王嵩音(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2. 賴永承、江育誠、許暐祥(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題目:初探行政部門新聞澄清機制與選舉之關係與談人:辛翠玲(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3. 歐佳盈(國立中興大學碩士生)題 目 :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or Foreign Disinformation? - A Case Study of Taiwan Election與談人:陳怡璇(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4. 陳彥君(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博士生)題目:臺灣假新聞判斷指標之建立與談人:胡元輝(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Page 47: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呂嘉穎(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網路社會中的憲政體制變革-謊言、真實或是政治語言?

現代化社會訊息傳播的平台,多構建於不同類型的社群軟體之中,也是因為如此,新型態政治人物對其所欲傳遞的政策、意見,開始逐漸重視網路聲量及社交平台之應用。本文所欲探討之主旨,便是立基於該時空背景下,我國雖於九七憲改後,施行半總統制已逾二十多年,只要一遇到選舉,檯面上政治人物便會隨之拋出憲政體制需要變革的話語。但多次政黨輪替後,卻未能發現憲政體制有何實質轉變,但直至選舉將近,又可見該議題不停被拋出。據此,本文期許藉由個案分析之模式,探究網路社會下政治人物的「語言」,其原意是否真是希望改革,或是看的見吃不到的「政策牛肉」,並試圖剖析此一狀況將對我國社會造成何種影響及威脅。關鍵字:憲政體制、半總統制、網路社會

Page 48: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賴永承、江育誠、許暐祥(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初探行政部門新聞澄清機制與選舉之關係

2018年 5月行政院建置「新聞澄清專區」,不僅發佈澄清新聞稿,也統整各部會發布之澄清資訊,其初衷乃基於有心人透過社群與通訊軟體大量散播許多假造或扭曲政府施政的不實訊息,故希望藉政府部門有效澄清以免公眾受誤導。惟其澄清效果存疑,特別於 2018年大選後,行政院檢討竟認部會處理態度不夠積極,無法有效回應網路訊息。故令人好奇新聞澄清機制究竟於選舉中扮演何種角色?澄清之內容主要為何?主要針對哪些媒介傳播之消息加以澄清?本研究應用 R語言文字探勘的分析方式,透過網路爬蟲,蒐集行政院各部會的新聞澄清內容後,先進行斷詞、停用字等資料清理,接著使用詞頻、TF-IDF、主題模型等進行資料分析。最後再以內容分析法,探究部分新聞澄清內容,以全面了解新聞澄清之情況。而本研究之三個發現為:第一,越接近選舉日,行政部門新聞澄清次數確實越多,且選後則明顯遞減。然而並非出現在選舉當月或選前幾日達到高峰,而是早於選舉前 3到 4 個月即達最多澄清次數,且本文亦觀察到新聞澄清次數似有週期性。第二,新聞澄清的對象主要仍是以媒體報導居多,並非行政院原先設定對社群與通訊軟體上不實訊息的澄清;而澄清之對象明顯針對一般認為偏向泛藍的媒體,且選前選後皆是如此。第三,不論選舉前後,新聞澄清內容皆是以行政院推行之重大政策,雖以經濟(產業、能源)與衛福之議題為主,但仍可見各部會有其專責澄清重點。而選舉前後之新聞澄清內容也有少部分差異,例如選舉後針對地方的發展(特別是高雄市),有特別多的爭議訊息澄清。雖然本研究僅初探性質,但藉由文字探勘掌握政府對新聞澄清機制運用之情況,並找出可能之盲點,對政府未來之爭議訊息治理模式應略有助益。關鍵字:文字探勘、主題模型、爭議訊息治理

Page 49: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歐佳盈(國立中興大學碩士生)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or Foreign Disinformation? - A Case

Study of Taiwan Election

United States Presidential Election of 2016 has turned public attention to the enormity of “fake news”. Through the utilization of social media, many of us witnessed the effect of fake news. Likewise, fake news disseminated through either social media or news media in Taiwan during 2018 Taiwanese local elections has warned us about how we underestimate the impact of fake news. While many scholars direct their attention to fake news coming from Russia and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domestic factors that diminish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bing fake news whether fake news comes from other countries or not. Fake news, or disinformation as preferred by European Commission, is deliberate dissemination of verifiable information through social media or news media that is false and misleading in its context. It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in the digital age when information is shared instantly and irresponsibly. This paper focuses primarily on fake news with political intention to sway voters’ decision deceitfully. It may appear evident that democratic countries are most susceptible to the influence of fake news especially when elections are about to take plac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fake news prevails in both democratic and non-democratic countries during elections as long a country is dominated by more than one political parties. Furtherm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bing fake news is restricted even after action against fake news is taken either domestically or internationally. Even though governments of democratic or non-democratic countries try to contain the prevalence of fake news, the effectiveness can be overestimated because whichever political party benefits from the spread of fake news will take advantage of fake news or use fake news as an instrument to affect electoral outcomes.

關鍵字:Neorealism, Disinformation

Page 50: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陳彥君(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博士生)臺灣假新聞判斷指標之建立

本研究旨在具體歸納台灣假新聞判斷指標,透過次級資料分析與專家德懷術的研究方法,建構適用於台灣假新聞判斷之指標;未來這些指標也可編製成量表,以供假新聞判斷相關研究之使用。本研究首先針對臺灣假新聞狀況進行文獻探討,並初步定義假新聞的類別與內涵,總結出具體指標及內涵後,依據專家德懷術進行指標重要性調查。本研究經過兩次專家德懷術調查,第一次主要針對指標重要性與指標內涵用字進行量化與質化的調查;第二次針對第一次質性意見回饋進行指標的刪減以及用字、定義上內涵構念的統整後,僅進行量化重要性評估,並依具指標量化得分高低,依序羅列重要指標。本研究之價值為指標的建立適用於台灣的文化脈絡,可避免文化上的偏誤,專家包含以大陸媒體人的觀點看臺灣媒體,以及政府官員、中學教師、記者以及學術單位之看法,具客觀性。關鍵字:假新聞、指標建立、德懷術

Page 51: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7(六)15:35-17:15

地點:場地D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6教室主持人:王金壽(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治經濟學研究

所教授)

1. 張峻豪(東海大學副教授)、李宜臻(東海大學政治系研究生)題目:總統的非立法權與半總統制運作:台灣、奧地利、葡萄牙、喬治亞的比較研究與談人:吳親恩(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2. 黃崇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生題目:雙首長制下的立法與行政運作–以不當黨產處理為例與談人:陳尚志(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3. 蔡逸靜(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題目:跨國倡議網絡與槓桿政治:國家人權機構類政府間網絡的獨特角色與談人:吳明孝(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4. 陳鴻章(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專案教師)題目:誰是大法官:民主化前後的比較(1948-2015)與談人:王金壽(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治經濟學研究所教授)

5. 沈有忠(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陳宥辰題目:直選總統與政黨重組:歐洲經驗的比較研究與談人:劉華宗(南華大學國際企業與事務學系副教授)

Page 52: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張峻豪(東海大學副教授)、李宜臻(東海大學政治系研究生)總統的非立法權與半總統制運作:台灣、奧地利、葡萄牙、喬治亞的比較研究 本文從總統最重要的三項非立法權:任命總理、免職總理與解散國會權出發,選擇三個與臺灣相符的總統議會制國家,分析各國在總統非立法權的影響下,總統議會制的實際運作情況。本文綜合半總統制換軌的意義,以及總統議會制的內涵,透過四個國家的比較,驗證總統議會制之實際運作中,總統、總理、國會的上下階層與水平制衡關係是否落實、如何落實,另外,也從半總統制的憲政兩軌,比較四個國家在總統制或內閣制軌道發展情形,以及憲政兩軌的光譜走向。本文認為,總統的非立法權不必然與半總統制的憲政運作穩定度相關,這與過往論者關注總統是否得單獨任命總理、免職總理及解散國會的討論不盡相同。特別是,在當前台灣有關立院閣揆任命同意權應否恢復的議題廣受關注,本文主張,若能綜合性討論總統任命權之外的其它非立法權,並釐清影響非立法權是否落實的非制度性因素,對於制度改革的討論將更有意義。關鍵字:半總統制、總統、非立法權、憲政兩軌、總統議會制

Page 53: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黃崇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生)雙首長制下的立法與行政運作–以不當黨產處理為例

"我國在威權統治時期,國家與執政黨分際不清,執政黨透過移轉登記國產、要求各級政府無償贈與土地及建築物等方式,持有本應屬於國家的財產與資產,形塑不當優勢競爭地位,延續至民主統治時期,社會未曾消除對於政黨競爭不公平之疑慮。在處理不當黨產過程中,囿於當前法律規定或已超過時效,或可能涉及第三人已取得權益,2016年我國國會遂而訂定《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下稱黨產條例),其主管機關為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下稱黨產會),以達全面性、系統性地處置在威權統治時期政黨不當取得財產之問題。黨產會依黨產條例授權行使行政調查權,主動調查受規範之政黨、附隨組織及受託管理人持有之財產,調查方式有向各機關調閱相關文件、通知相關人陳述意見、公開之聽證程序等,釐清爭點。在公開聽證程序方面,黨產會調查業務達到一定階段與程度後,乃由委員會議就調查案件爭點明確程度,決定是否舉辦預備聽證與聽證。預備聽證主要針對爭點尚未明確之案件,通知當事人與利害關係人,就事實與法律上尚有疑義之部分表示意見,讓個案爭點能獲得釐清,進一步順利進行聽證程序。不當取得財產之認定、財產移轉、追徵價額、政黨之附隨組織及其受託管理人認定之處分,均應經公開聽證程序。黨產條例的立法通過,以及黨產會的組成運作,是我國政府部門實踐轉型正義重要階段,受到國內外的矚目。本文乃以黨產條例的立法歷程與實踐情形為主軸,探討在雙首長制下黨產條例的審議、黨產條例的內涵、行政調查的實際是否有其特殊性等課題,並提供當前黨產處理問題之政策建議。"

關鍵字:雙首長制、轉型正義、黨產條例、行政調查、黨產會

Page 54: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蔡逸靜(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跨國倡議網絡與槓桿政治:國家人權機構類政府間網絡的獨特角色

"1993年世界人權大會後,聯合國注意到所謂的國家人權機構(National Human Rights Institutions,NHRIs)能擔任銜接國際人權標準與國內人權實踐的橋樑,開始大力鼓勵各國按照《巴黎原則》來設置獨立專責的人權機構,同時也鼓勵這些機構在國際與區域層次組成同儕性質的互助網絡。隨著這類網絡的發展成熟,NHRIs開始透過嚴謹的同儕評鑑機制,確保彼此能夠持續遵從《巴黎原則》的要求,並且共同抵禦政府可能的干預威脅。而經由國家人權機構全球聯盟(Global Alliance of NHRIs, GANHRI)評鑑為 A級的人權機構,則能獲得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人權機制的特殊認可,享有獨立於本國政府的席位與發言特權。由於NHRIs具有法律上的獨立地位、且應秉持人權理念獨立運作,許多觀察者指出他們在國內與國際層次確實具有一定的自主能動性,我們或許可以「類國家行 為者」( quasi state actors )與「類政府間網絡」( quasi governmental networks)來指稱 NHRIs 及其網絡。奠基於 Margaret Keck & Kathryn Sikkink 關於跨國倡議網絡(Transnational Advocacy Network, TAN)的理論,本文認為 NHRIs同儕網絡的類國家特性提供了獨特的「槓桿」(leverage),使其能夠更有效地組織與匯集自身與各方行為者施予國家的物質與理念壓力,從而發揮關鍵的影響力,促使國家持續強化或者避免干預國家人權機構的獨立性與有效性。本文將以亞太地區曾與這套 NHRIs跨國倡議網絡進行互動的國家為研究範圍,並進一步根據「最大相似法」,選擇尼泊爾與孟加拉兩個國家的案例深入研究:為何這兩個背景相近、而且受到其他國家與國內公民團體類似壓力的國家,尼泊爾政府會比孟加拉政府更願意賦予其國家人權機構高度的獨立性保障與權限?本文認為,其人權機構是否在初期即加入 NHRIs國際與區域同儕網絡,並且持續運用這樣的「槓桿」放大跨國倡議網絡的力量,乃是兩國政府在承諾與遵守此一人權建制之差異的關鍵原因。關鍵字:跨國倡議網絡、人權政治、國家人權機構、類政府間網絡

Page 55: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陳鴻章(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專案教師)誰是大法官:民主化前後的比較(1948-2015)

在一個以多數決為主要權力運作準則的民主制度當中,大法官被賦予了違憲審查此一能夠以極少數否決多數的重大的職權。而違憲審查此一重大權力的賦予,也讓大法官不論是在制度設計上,或者是應然價值的追求上,均被期待能夠是對抗不當的議會多數決(多數暴力),因而成為憲法的守護者,同時更是維護基本人權,以及社會弱勢權力的最後良知。 然而,對於大法官這樣一個掌握著極為重要職權的職位,長期以來並沒有被學界或者是社會投注等量的關注。到目前為止,在政治學界除了劉義周(1977)、陳俊榮(1999),分別探究了一到六屆(1948-1994)大法官的背景(專業、性別、學經歷等)之外,就沒有任何學術著作對於政治民主化之後大法官的背景等有所著墨。至於在法學界方面,所強調的是歷年來大法官所產出的相關釋憲案,但對於大法官的出身背景,長期以來並沒有受到重視。 所以,本文試圖比較我國在政治民主化前後,1948-2019年間,歷屆大法官的背景有何異同。相信透過這樣一個將觀察時序拉長的比較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歷年來,我國大法官的組成結構變化。當然,相信這一個研究工作的進行,也將為後續大法官的相關實證研究,奠下一個重要的基礎。關鍵字:政治民主化、大法官、背景分析、違憲審查

Page 56: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7(六)15:35-17:15

地點:場地E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3教室主持人:胡全威(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專任副教授兼任

系主任)

1. 莫大華(國防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題目:數位政治黑暗時代中的漢娜.鄂蘭:政治的承諾或共和國的危機?與談人:許文柏(南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2. 李煒(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題目:由內而外:馬基維利論普世共和國的應然與必然與談人:胡全威(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系專任副教授兼任系主任)

3. 高夢冉(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題目:我們與惡的距離?——漢娜•鄂蘭「惡」的思想探究及思考與談人:蕭育和(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4. 陳閔翔(國立臺北商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題目:科技改變人性,人還有自由嗎?——哈伯馬斯論自然主義及其限制與談人:蕭育和(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Page 57: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莫大華(國防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數位政治黑暗時代中的漢娜.鄂蘭:政治的承諾或共和國的危機?

" 當政治邁入數位政治 (digital politics)的時代,各種資訊或意見串流(information or opinion cascade)在網際網路或社群媒體。當大量資訊或意見串流在網際網路上,政治人物運用資訊動員民眾,公民以留言及分享資訊對話溝通,尋求政治社群共識。姑且不論是否是假資訊(fake information)或錯誤資訊(misinformation or disinformation),公民無從也無能判斷大量資訊串流的真偽,假訊息或錯誤訊息就成為「謊言」。政治人物與民眾不再以人類境況(human condition)或公共領域為思考,而是置於與社群共識矛盾之上,只在尋求相同意見的「同溫層」民眾。若是 Hannah Arendt 仍在世,她是否還會認為「謊言」激化哲學與政治、真理與意見的隔閡,即是思考與行動之間的衝突,而使共和國有所危機?她所主張的言說行動(speech-act)能否建立數位政治黑暗時代中的政治公共領域或共和國?她主張的「思考、行動與判斷」、「政治的承諾」(the promise of politics)、「責任與判斷」是否仍能適用於當前數位政治的黑暗時代? 本文區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討當前數位政治時代,公民藉由資通科技裝置表達、溝通與傳播其政治意見,遂產生真偽資訊的爭論與問題;第二部分探討漢娜.鄂蘭的政治思考、行動、判斷及社群理論,以及政治美學及道德觀;第三部分探討網際網路產生的論述空間是政治公共領域或政治社群,網路意見或是網路流傳的資訊更需要公民「思考、行動與判斷」,而在互動過程中建立「政治社群共識」而非以謊言造成共和國危機;第四部分探討鄂蘭的政治哲學詮釋當代數位政治黑暗時代的適當性與侷限性,尤其是其以康德美學鑑賞的反思判斷,以及所強調的政治自主性及承諾。關鍵字:數位政治、漢娜.鄂蘭、政治哲學、民主政治、政治社群

Page 58: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李煒(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由內而外:馬基維利論普世共和國的應然與必然

本論文預計首先探究馬基維利為何力排眾議,主張重建危機中的佛羅倫薩共和國必須採用古典羅馬的模式,而不是十五世紀當代流行於人文共和主義知識圈的威尼斯模式。在書信中,我們可以注意到,這樣的主張對於執政當局採納他的建議是有負面影響的,但從 1504-1512年,無論在朝或在野,馬基維利始終堅持這項原則,因為他認為公民軍不只是必要的,也是正義的。其次,為何馬基維利會有這樣的堅持呢?首先是公民軍保證了武力由公民所共同分享,也就保證了權力不至於為少數人或一人所壟斷,於是對內而言,公民軍制度,是馬基維利為了保障共和體制所設下的強有力的最後防線。然而,馬基維利的眼光並非只著重在共和國內部,他在書信和著作中都曾強調,若共和國無法對外擴張,則表示共和國將陷入被更強大的敵人所征服的危險性之中。而萬一這個敵人是非共和體制,那麼共和國將無以存續。因此,共和國必然要從內部走向外部,便是欲透過公民軍與共和體制的連結,將共和國由一時一地的偶然歷史,推向馬基維利所主張的政治必然。關鍵字:馬基維利、共和主義、帝國主義、佛羅倫薩共和國、義戰

Page 59: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高夢冉(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我們與惡的距離?——漢娜•鄂蘭「惡」的思想探究及思考

「惡」(evil)作為人性探討議題的概念,時刻伴隨著關心和研究「價值取向」的政治哲學,自蘇格拉底伊始便被不同的思想家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詮釋。進入二十世紀以來,這一引發人們上千年討論的議題在經歷了戰爭與動盪後開始被重新思考。漢娜•鄂蘭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政治思想家之一,曾經受納粹德國統治以及猶太裔思想家的身份讓她對於思考「惡」的概念和內涵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作為對納粹德國極權主義制度和集中營的反思她提出了「根本惡」(radical evil)的概念;在經歷艾希曼審判後又提出「惡的平庸性」 (the 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這既是她最具代表性的理論,也是她最受爭議的理論。鄂蘭的理論形成來源於她個人特定的經歷,這不僅僅給我們帶來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是二十世紀對於政治思想探究的寶貴財富 ,但她思考的結果始終立足於她經歷的納粹統治及她觀察到的事件表現(如艾希曼審判事件)。「事件」(event)誠然能讓我們看到獨特的現象以及得出深刻的反思,但只有跳脫出「事件」本身才能更加深遠而客觀的理解這個世界。本文希望重新審視漢娜•鄂蘭思想脈絡中對「惡」的詮釋,探究「根本惡」與「惡的平庸性」的內涵、原因及影響,並嘗試思考其對於當前世界的影響,對相關的政治思想進行進一步的反思。關鍵字:根本惡,惡的平庸性,事件,判斷,責任

Page 60: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陳閔翔(國立臺北商業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暨企業管理系助理教授)科技改變人性,人還有自由嗎?——哈伯馬斯論自然主義及其限制

本文嘗試系統地闡釋哈伯馬斯的自然主義(naturalism),希望藉此重新審思科技發展對人性的影響。不可諱言的,我們身處在一個社群媒體盛行的影音時代,一個滑手機上網就能獲得資訊的全球化時代,剛屆滿 90歲高齡的哈伯馬斯雖然沒有直接對這樣的新型態傳播社會再多做分析,但是回顧其早期對科技統治(technocracy)的批判、對歷史唯物論(historical materialism)的重構、以及中後期對自然主義的討論等論述,事實上已形成一套多元寬容的文化觀,足適提供我們反省「科技—自然∕社會—人性」辯證關係及其限制的理論素材。這些現代性的自我理解,除了早先的作品,例如《溝通與社會演化》與《知識與人類興趣》可一窺究竟外,亦出現在《後民族格局》、《人性的未來》、《自然主義與宗教之間》、《科技統治的誘惑》等著述中——而其最終反映了他對「什麼是好生活?」的審美式回答。若然,本文將根據哈伯馬斯「後形上學—民主理論」現代性哲學架構,具體解析自由與理性、人與自然等相關課題。這是相當重要且急迫的,因為當前及未來的人類文明所面臨的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生物醫學、網路傳播等爭議,唯有回應了最根本的「科技改變人性,人還有自由嗎?」價值問題,我們才能穩健、樂觀地邁向號稱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工業 4.0」新資訊社會。關鍵字:人性、自由、自然主義、科技統治、理性

Page 61: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第五場次時間:12/8(日)09:00-10:40

地點:場地A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1 階梯教室主持人:俞振華(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1. 曾煥凱(國立台灣大學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李宣緯(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張佑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題 目 : Dimensions of Political Discourse on Taiwan among Chinese Netizens: An Analysis of 10 million Chinese microblog data與談人:辛翠玲(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2. 張佑宗(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黃忠偉(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題目:No democracy in my backyard?與談人:張晉赫(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3. 蘇毓淞(北京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孫思宇、劉江銳(SuYu-Sung, Siyu Sun, Jiangrui Liu) : Contrive the Future by Tampering the Past: A Deferral Tactic of Chinese Internet Censorship與談人:俞振華(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4. Eun-Ju Chi(Research Professor, Peace & Democracy Institute, Korea University)題 目 : Young Generation, Economic Inequality, and China Factor與談人:王靖興(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Page 62: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8(日)09:00-10:40

地點:場地C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8教室主持人:包正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主任)

1. 謝佳辰(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題目:學運領導者之公共情感分析與談人:翁履中(德州 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2. 莊文忠(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題目:基層選舉的「去政黨化」?2018 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實證分析與談人:黃信達(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3. 姚德輝(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題目:臺灣地方選舉形勢變遷-數位「中間選民」崛起初探與談人:包正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主任)

4. 魏嘉吟(國立台灣大學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研究員)題目:社群媒體時代下的經濟投票: 2012 年與 2016 年總統選舉的分析與談人:周應龍(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Page 63: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謝佳辰(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學運領導者之公共情感分析

"本研究以美國學者 Nussbaum提出的「公共情感」為理論基礎,從學運領導者參與學運的動機探究其公共情感的樣貌與培養過程。所謂的公共情感雖然內涵多元,但 Nussbaum認為最重要的,也是影響社會行動最深的公共情感是同情心、義憤與愛國心,此三種情感的重要性在於它們能夠促進人們做出追求公平正義的行動以及減低人性的根本惡所帶來之負面影響。為了與Nussbaum所提出的公共情感進行對話,本研究試圖探索野百合學運與太陽花學運領導者其公共情感的樣貌,並進行二者之間的比較。承上,本研究聚焦於三個研究問題: 一、我國學運領導者參與學運的動機為何?二、我國學運領導者公共情感的樣貌為何?三、公共情感是如何培養的?為了回答研究問題,本研究深度訪談 7位野百合學運領導者與 6位太陽花學運領導者,此次的受訪者有許多雖是學運核心領導者,但並無大量曝光於報章雜誌上並為社會大眾所熟識,若說事實的探究就像拼湊出一張清晰的相片,本篇的受訪者可以讓這張相片原先模糊的背景越來越清晰。此外,本研究除探究學運領導者參與學運的動機與行為,分析野百合世代與太陽花世代在截然不同的社會脈絡下培養出的公共情感樣貌是否有所差異外,也將深入探索受訪者的父母親、學校、同儕、媒體、事件等政治社會化因素是如何影響其政治態度與行為,進而提出教育政策上的建議,使我國國民能從小培養對於公共事務的熱忱,並不再對政治冷感。最後,本研究也將提出兩個世代所面臨的不同議題,一是在野百合學運結束多年後,野百合學運領導者各自在不同領域耕耘,其對於社會運動的熱情是否漸漸消逝,以及其如何維持其參與社會運動的動能?二是太陽花學運領導者在社群媒體如此發達的時代,如何看待世代間溝通不良以及假新聞氾濫的問題。關鍵字:公共情感、社會運動、公民意識

Page 64: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莊文忠(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教授)基層選舉的「去政黨化」?2018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實證分析

"政黨透過選舉動員爭取選民的支持,不僅幫助該黨籍候選人贏得勝選,也得以藉此培養政治人才,厚植政黨的政治實力。在 2018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中,民進黨因在中央執政推動多項改革政策引發社會爭議,導致縣市長的席次大減和得票率下滑;反觀國民黨則在「討厭民進黨」的社會氛圍和由高雄市引爆的「韓流」效應助攻之下,縣市長的席次和得票率均有所斬獲。不過,從政黨政治的觀點來看,在兩大政黨此消彼長的表層現象底下,此次地方層級選舉中一個十分值得關注的議題是,臺灣在經歷三次政黨輪替後,政黨在地方的政治勢力產生何種變化?尤其是愈基層的選舉,候選人撕去政黨標籤的現象似乎愈明顯,此究竟只是一種避免捲入政黨惡鬥、爭取無政黨偏好選民支持的策略?抑或是在新興社群媒體時代,已不再需要傳統的政黨組織與派系動員?為了回答上述的問題,本研究以 2018年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為分析標的,以村里為分析單位,利用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從政治版圖、執政優勢、城鄉差異等面向,檢視國、民兩黨及無黨籍的候選人在村里長、鄉鎮市長、縣市長及縣市議員選舉的得票率差異性與關聯性,據以評估基層選舉「去政黨化」現象的虛與實,從而瞭解我國民主政治發展過程中,政黨在地方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否也正在轉變之中。關鍵字:地方選舉、政黨政治、去政黨化、組織動員

Page 65: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姚德輝(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臺灣地方選舉形勢變遷-數位「中間選民」崛起初探

回顧臺灣地方層級選舉歷史,一直有北藍南綠選民結構、藍綠對決等觀念,所以觀察地方選舉活動主要是透過政黨、地方派系動員參與視角進行分析。但從2014年與 2018年的臺灣地方選舉結果發現,選民結構竟有高度的相似性,那就是具有獨立判斷拋棄政黨意識形態數位「中間選民」崛起。藉由網路社群所串聯出的虛擬社群意識已確實連動到現實選民政治參與行為層面,其展現的重大影響力,讓臺灣政治版圖劇烈搖擺震盪。然若只就 2014年及 2018年的臺灣地方選舉結果,仍視為傳統藍綠政治版圖的變動及擺盪,顯然仍無法洞見數位中間選民崛起的事實本質及已成為影響臺灣政治板塊的關鍵性力量。本文的目的在透過梳理臺灣地方選舉歷史的形勢變遷基礎上,針對現今網路社群所串聯出數位中間選民崛起的現象及原因進行初步分析,期能在傳統學界觀察臺灣地方選舉以藍綠對決、地方派系角力思惟之外,提供另一個的新視角。關鍵字:臺灣地方選舉、選民結構、虛擬社群意識、數位中間選民

Page 66: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魏嘉吟(國立台灣大學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研究員)社群媒體時代下的經濟投票: 2012年與 2016年總統選舉的分析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media’s role on economic voting in the 2012 and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Taiwan. The rise of social media has been changing the way how candidates campaign. In Taiwan, many politicians begin to communicate with voters through social media since the independent candidate Wen-je Ko won the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in 2014. Many pundits believe that social media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rivers of Ko’s victory. What’s the role of social media on economic voting since the salience of th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the traditional media or the social media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other on influencing economic voting? This paper intends to compare the media’s role on economic voting in 2016 presidential election with that in 2012 presidential election. I wonder that the social media becomes important in affecting economic voting in 2016. I will use the survey data of 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TEDS) for analyses.

關鍵字:經濟投票 總統選舉 社群媒體

Page 67: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8(日)09:00-10:40

地點:場地D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6教室主持人:蔡允棟(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1. 陳芙萱(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題目:中央機關員額分配最適化的管理策略分析與談人:李忠正

2. 黃建銘(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教授)題目:日本與韓國文字政策演變之研究:事大主義與民族主義之視角與談人:李宥霆(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

3. 曾萬益(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題目:我國「全民國防教育暑期戰鬥營」之推廣成效研究-「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的探析與談人:蔡允棟(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Page 68: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陳芙萱(逢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中央機關員額分配最適化的管理策略分析

本研究以「行為政策學」的觀點切入,探討行為主義如何影響中央機關員額分配。綜觀過去的研究,「根據業務決定人力規模」是評估員額合理性常倡議的原則,過去台灣政府機關的員額是在政府發展策略的軸線上,以追求最適規模(rightsizing)的員額配置合理化策略。政黨輪替之後,各部會的核心業務會發生改變,或是新立法增加公務機關新業務,但中央機關總員額法已框定員額總量,人力資源就跟經費一樣,要執行新的政策必須要考慮到人力是否充足。執行人力資源規劃時最核心的兩個分析重點是:(1) 人力數量和特性是否能符合組織業務的需要,(2) 組織業務的估算應該以核心業務項目和執行深度的變動狀況為主體,並且重視時間因素(短期、季節或長期)。人力數量和特性兩者需同時兼顧,政府機關人力特性是否需具備高度知識技能獨特性,如資源基礎理論認為的有價值性、稀少性、難以替代性和不易移動等關鍵特性。因此,本研究探討「心理因素」對於中央機關員額評鑑的影響。假設當受評機關認定員額評鑑是來減人,或是最多只能維持現有員額,員額評鑑越無法反應該受評機關員額現況。關鍵字:民主化 因果矩陣比較分級 德非法 回歸分析 行為政策學

Page 69: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黃建銘(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教授)日本與韓國文字政策演變之研究:事大主義與民族主義之視角

"中國為漢字的發源地,並將漢字向外傳播,日本與韓國的文字均受到漢字的影響,日本與韓國同為漢字的繼受國,被視為是漢字圈國家的一環。因此兩國的文字均與漢字有極深的淵源,現階段日本的文字係由漢字與假名混用所構成的書寫系統;韓國現階段則使用諺文,漢字的使用極少。 就歷史角度而論,日本與韓國的文字政策有其相似性,兩國初無自己的文字,因此皆曾以漢字作為書寫工具,其後,日本於六世紀仿漢字偏旁造片假名,九世紀仿漢字草書創立平假名,自此日本擁有其民族文字,然其民族文字初始受知識分子所鄙視,日本仍以漢字為宗。又假名屬於音節文字,故必須與漢字混合使用方能強化其閱讀效果,明治維新時代,日本醉心西方文明,因而廢漢字採羅馬拼音或全以假名書寫之相關文字政策始被提出,從而引起日本社會諸多討論,最後日本的文字係以漢字與假名混用的方式作為書寫系統。 韓國則於十五世紀在世宗大王的規劃下創立其民族文字,即「諺文」,諺文屬於音素文字,其創造之緣由,除其擁有民族文字之想望外,也因漢字難學不易推廣,為消除文盲而新創一套書寫系統,然其初創之時,同樣受到知識份子的輕視,漢字仍為官方文字,直至日本殖民時期,諺文開始轉變為團結民族意識的象徵,並於二戰後取得國家文字地位。 從日本與韓國的文字演變觀之,不僅受漢字影響,也連帶凸顯日本與韓國對外關係的變遷,亦即從事大主義到民族主義的轉變過程以及其間潛藏的政治角力。並從以中國為仿效標竿到民族自信心的崛起,成為其文字政策變動的脈絡的近似性與差異性。本文主要的目的在於以事大主義與民族主義角度探討日本與韓國文字演變趨勢之異同,首先探討日本與韓國文字政策演進過程;其次說明文字政策演變之因素;再者,分析兩國事大主義與民族主義間的轉變趨向之驅力與動因;最後將探討兩國文字演變發展的未來走向。關鍵字:文字、漢字、假名、諺文、事大主義

Page 70: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曾萬益(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我國「全民國防教育暑期戰鬥營」之推廣成效研究-「Opview社群口碑資料

庫」的探析"摘要

希臘哲學家亞理斯多德曾說過:「教育是最廉價的國防」,舉凡增進人類的知識技能、影響人類思想品德的活動,都與教育息息相關。孫中山先生亦曾表示,國家要強盛,必須要仰賴國防科技的提升,國家要富強,更需要藉由科技來發展國防事業,國家與國防之間的互動是相輔相成的。國防是一個國家維繫生存之必要關鍵,倘若,一個國家沒有國防力量作為支柱,即沒有安全可言。 由此可見,國防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而國防發展的良窳,牢繫著國家發展的興衰。盱衡世界各個國家,莫不在自己國家的國防上築起一道高牆,並建立起全民防衛的意識以抵禦外侮,具言之,「全民國防」即是先進國家國防發展的核心,越是先進的國家,對於國防建設越加重視。 而述及國家安全與國防的過程當中,全民國防教育是無法被忽略的一環,在全民國防教育當中,除凝聚國防共識與增進國防知識外,是否能夠有深切的愛國意識,在國家發動戰爭時加以捍衛其領土與主權,同樣需要受到重視,對於民主國家與主權國家而言,這個核心價值通常可彰顯於法律規則當中,猶如我國所制定的《國防法》、《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及《全民國防教育法》等,毋庸置疑,都是具體維護國家整體安全所具備之規範。 然而,當前我國在全民國防教育工作推行上行之有年,且推動作法多樣化,為了就是讓國人深切瞭解國防的具體意義。鑑於筆者本身在 2011年至 2012年間,曾服務於陸軍裝訓部(裝甲兵學校),而當時亦曾親身帶領過兩年計六梯次的全民國防暑期戰鬥營活動,在本身實際從事戰鬥營辦班幹部的經驗上有所體認,並與學子們互動熱絡,因此,本研究始以暑期戰鬥營作為研究範圍。基此,擬透由「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做為研究工具,並以 2017年至2019年近三年國防部所辦理的全民國防暑期戰鬥營為探勘內容,藉以瞭解在活動辦理過程當中,發現國人對於暑期戰鬥營的認同感與支持度,試圖瞭解2017年至 2019年暑期戰鬥營的整體輿情情形。

關鍵字:國防、全民國防、暑期戰鬥營、Opview社群口碑資料庫

Page 71: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8(日)09:00-10:40

地點:場地E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3教室主持人:管中祥(國立中正大學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

授)

1. 潘競恒(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副教授)題目:社群媒體與政治市場行為者之結構理論模型與經驗研究與談人:管中祥

2. 林冠萍(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政治系研究所博士聲)題目:「告臺灣同胞書」與「臺灣關係法」新聞議題的社群媒體輿情分析及其省思(2016-2019)與談人:胡聲平(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副教授)

3. 羅得華(東海大學博士生)題目:網海地圖- 網路空間的地緣政治與談人:莫大華(國防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4. 趙翊夫(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題目:理解「後真相」:景觀社會的進化與談人:洪世謙(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Page 72: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潘競恒(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副教授)社群媒體與政治市場行為者之結構理論模型與經驗研究

近來民主治理關注焦點日益重視網路社群媒體扮演的角色與重要性。本研究主張社群媒體對於不同行為者的利基差異性將有明顯強化作用,故實證調查政治市場的重要行為者如民意代表、縣市長、行政官僚,如何因其各自的利基差異而在社群媒體的經營選擇不同策略樣態,並對於促進公共參與產生不同意義。本研究嘗試以結構理論(Structuration Theory)途徑,描繪社群媒體行為者、社群媒體、政治市場三者之互動關係,並以不同效用基礎的行為者進行實證分析。研究資料取自於臉書粉絲專頁之按讚數、回文數、回文者,以及發文者的內文分析,區別粉絲專頁經營定位,從消極單向告示板、宣導,到較積極的互動行銷、顧客關係管理等。研究方法包括直接串接 facebook api獲取資料,而內文的分析,先運用 Python撰寫斷詞程式,結合中研院與既有語料庫,斷詞後人工檢核找出鼓勵粉絲專頁受眾進行分享或互動的用詞,建立屬積極經營的辭庫,再將蒐集到的發文內容與之比對,據此分析政治市場臉書粉專經營樣態。本研究之貢獻有二;一是以結合行為者、網路社群媒體、政治市場的結構理論模型,分析社群媒體對公共參與在不同政治市場的意義;第二是以文字探勘與大數據方法進行理論與實務的交互印證。關鍵字:社群媒體、臉書、政治市場、結構理論、公共參與、文字探勘

Page 73: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林冠萍(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政治系研究所博士生)「告臺灣同胞書」與「臺灣關係法」新聞議題的社群媒體輿情分析及其省

思(2016-2019)

" 資通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社群媒體的興起更影響著社會大眾日常生活,進而影響政治,政府藉由分析社群媒體的輿情以了解民眾關切議題,政治人物透過大數據的分析以掌握媒體方向與民意趨勢,尤其是有關兩岸輿情部分更為重要,因其直接影響著海峽兩岸安全發展。兩岸關係發展情勢,甚至是美中台三邊關係一直影響著我國政府的兩岸政策及未來發展。因此,掌握輿情趨勢,是政府至為攸關的議題。 1979年元旦,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此為中共對臺政策的最早文件,中共官方認定此份文告是明確而具體地表明結束兩岸軍事對峙,並提出兩岸三通,擴大交流,進而促進和平統一的政策方針。另外,美國在 1979 年 4 月 10 日通過「臺灣關係法」 (Taiwan Relation Act),此法制定的時空背景是在當時美國與中共建立正式外交關係而與我國斷交,為了繼續保持美國與台灣未來關係及往來交流,並維護美國在亞太地區安全維護的機制及利益,通過「臺灣關係法」。「告臺灣同胞書」的文告發布及「臺灣關係法」通過皆於 2019年滿 40週年,當時制定的時空背景與今日相較已有很大的不同,不可忽視的是其皆對兩岸關係有深遠的影響,民眾對於這兩個事件的看法及態度亦可能影響著兩岸關係的走向,因此,未來發展仍舊值得觀察。 本文嘗試透過描述「告臺灣同胞書」與「臺灣關係法」的意涵及時空背景發展,繼而運用大數據社群口碑資料庫 OpView分析告臺灣同胞書及臺灣關係法 40週年之際,在臺灣社群媒體輿情發展的趨勢。區分三部分進行分析探討:第一,探討「告臺灣同胞書」與「臺灣關係法」之發展緣起與沿革;第二,論析 2016年至 2019年社群媒體對「告臺灣同胞書」與「臺灣關係法」的輿情反應與趨勢;第三,就輿情分析情形,提出建議我國政府因應輿情變化的策略。關鍵字:告臺灣同胞書、臺灣關係法、社群媒體、輿情分析、OpView

Page 74: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羅得華(東海大學博士生)網海地圖- 網路空間的地緣政治

"網際網路跨國傳輸的特性常被視為模糊國家主權的疆界,但就網路架構而言,國家基於主權對境內網路主機、機房和接取點具有管控之權力,也因此在網路接取、域名解析的存在與否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即便國家主權基於網路空間的實體運作而依舊能夠行使其權力,但基於國際公信和網路架構本身的特性而使政策和社會成本均難以估量,也因此對於企圖以網路影響他國的國家而言,網路服務本身即為一個相當方便的工具。網路服務的跨境傳輸除了衛星系統外,九成以上的資料均靠海纜傳輸,在網路應用發達的現在,每天有十兆美金以上的財務交易資訊依賴網路遞送,而從網路路由的傳播言之,海纜一方面因多國投資且跨越許多國家領海而在理論上處於可管理的狀況,另方面亦可能因錯誤配置或出於惡意的攻擊行而為使流量被監聽、分析,或甚至出於故意或天災而產生物理性斷裂使特定區域的經濟受到影響,但在大型網路業者積極佈建、維護海纜的同時,處於東亞海纜密集區的我國,卻少見相關的政策討論。在已有針對網路攻擊據點進行實體攻擊成例的現今,國家安全已經難以限縮於傳統實體軍力對抗的範圍。本文認為,海纜作為一個脆弱但地緣影響力奇高的目標,在網路空間與實體空間緊密互動的時代,無論是區域海纜安全的結盟,抑或是與友好國家的海纜佈建與接取,對於一國的經濟乃至於長遠的國防安全、投資招商均有重大影響,本文企圖由海纜的分佈,藉由對投資者與接取國的耙梳,探索網路與實體地緣的政治風險與可能。關鍵字:網路治理、海底電纜、地緣政治、網路主權、關鍵基礎設施

Page 75: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趙翊夫(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理解「後真相」:景觀社會的進化

" 隨著網路興起,超越時間與空間的公共討論成為可能。當大家盡情暢所欲言的同時,各式各樣的斷章取義、操作輿論風向與虛假消息也隨之而起,使得人們對於那些消息能成為討論的判斷基礎逐漸崩解。這樣「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的現象被稱之為「後真相」,並在2016年被《牛津英語詞典》評選為年度詞彙,成了當前時代的一個註腳。 然而,在我們替真相的逝去感到焦慮抑或惋惜之前,或許該追本溯源的問一個問題:在此之前的時代是屬於「真相」的時代嗎?事實上,許多思想家都對此提出疑問,費爾巴哈對宗教的挑戰或馬克思對意識形態的批判都是經典。而在半個世紀多之前,法國思想家居伊•德波更是對這個以各種媒介所連接起來的社會提出了整體的批判,也就是社會原本的統一性被「影像」打破後又被虛假地重組起來的「景觀社會」。 本文之主旨乃是以德波對「景觀社會」的分析框架為基礎來理解所謂數位時代的「後真相」是如何形成與發展,並指出當今真正的問題是我們仍以「前景觀」的態度在面對一個更為全面的景觀社會,並從中探討在這個分裂的社會中是否仍有重建公共空間的可能。"

關鍵字:後真相、景觀社會、居伊德波、數位時代、公共空間

Page 76: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第六場次時間:12/8(日)10:55-12:35

地點:場地A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1 階梯教室主持人:劉書彬(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1. 郭映庭(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題目:抑制全球暖化的新解方?以 AI科技治理取代《巴黎協定》多邊主義之必要性分析與談人:劉書彬(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2. 林子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題目:民粹主義下假新聞對兩岸關係之影響與談人:包正豪(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主任)

3. 陳偉華(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助理教授)題目:美國總統「介入兩岸」的政策選擇:對臺軍售的案例檢與談人:崔進揆(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助理教授)

Page 77: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郭映庭(國立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譚偉恩(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副教授)

抑制全球暖化的新解方?以AI科技治理取代《巴黎協定》多邊主義之必要性分析

" 新一輪的工業技術革命已如火如荼在進行,人工智慧(AI)的機械學習技術也已被大量引入多種民間商業活動和國家的法政制度中,其帶來之效益是時間成本的縮減、因應問題的能力提升、有大數據為基礎的科學性,並且資訊可以即時聯通。在這樣的背景下,無論是傳統的多邊主義國際合作或是新型態的全球公私夥伴共治,是否仍有其存在之必要性將面臨挑戰及重新檢視。 已有許多研究文獻先後指出,僅由「人類」組成的工作團隊(包含公部門、私人企業、非營利性組織等)對大量資料與比對分析的處理能力,明顯弱於由「人類」與「AI機械人」共同組成的團隊。鑑此,本文擬從全球暖化治理的角度來討論 AI科技的應用,並將之與現行的多邊主義合作模式—《巴黎協定》做一比較,試圖釐清應用 AI科技並以碳排大國為主體架構的治理方式,是否在「成本」與「結果」兩方面的效益上均優於目前的《巴黎協定》。

關鍵字:AI科技、全球暖化、暖化治理、《巴黎協定》、碳排大國

Page 78: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林子立(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民粹主義下假新聞對兩岸關係之影響

民粹主義正在全球的範圍掀起浪潮,許多的民主國家,無論是老牌亦或者是新興民主國家都深受影響,許多政治學者也提出民粹主義可能嚴重傷害民主政治。本文認為,民粹主義的兩個重要特徵,平民與精英的對立,國民與非國民的對立,此兩種對立直接或間接的導致假新聞大行其道。不只因為新興社群媒體的傳播速度對假新聞的傳遞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是因為對立的其中一方,運用假新聞以凝聚對另一方的仇視。假新聞能夠影響的,往往是對當前不滿的一群人。在此情況之下,不僅是對內會傷害民主政治的本質,更會傷害國家的對外關係,英國脫歐是一個眾所周知的案例。不過,本文企圖論證的是兩岸關係也因民粹主義與假新聞,使得對立性更加惡化。影響兩岸關係的因素很多,體系因素有之,區域因素有之,北京想要統一台灣的因素更不能忽略,但是,本文僅聚焦於假新聞對兩岸關係所引發的影響。根據瑞典哥德堡大學最新年度的研究顯示,台灣是全球各國「遭受外國假資訊攻擊」程度的世界第一名。這麼強烈的假新聞,其目的顯然不是在於提升兩岸關係或是提升對中國的好感,而是企圖利用假新聞的力量,提高民粹的負面影響以製造台灣內部的對立,惡化民主的治理。最後,避免台灣成為被假新聞一分為二的作法,不僅要從管理假新聞著手,更需要從源頭降低民粹主義的力量,亦即是促進國內經濟增長與降低貧富差距。關鍵字:民粹主義、假新聞、兩岸關係、貧富差距

Page 79: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陳偉華(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系助理教授)美國總統「介入兩岸」的政策選擇:對臺軍售的案例檢

自我國與美國斷交後,過去四十年來,美國政府對臺軍售始終為美國作為兩岸關係第三方影響的重要變數,亦為「介入兩岸」的政策工具。美國總統在對臺軍售決策機制中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在美國總統單邊行政權視野下,推動對臺軍售究竟是總統個人偏好定奪,或是總統決策機制下官僚議價的產物?或更多是任期階段中回應國會和體制壓力的政治考量?在釐清「軍售」在兩岸和華府之間三邊關係的爭辯起源後,本文擬從外交政策分析(FPA)理論視角,探究總統決策模式對於軍售議題的適用性,在彙整主要解釋變數後,本文進一步分析歷任總統(卡特總統至川普總統)在任期內不同階段對臺軍售的考量因素,並選取主要重大軍售案例,進行跨時序的過程追蹤,期望可以從美國總統決策機制下,釐清美國對臺的關鍵變數。最後,本文擬兼論在「中」美衝突結構下川普政府將對臺軍售「常態化」和「籌碼化」對兩岸關係的深層影響。關鍵字:美國總統、對臺軍售、兩岸關係、總統職權

Page 80: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8(日)10:55-12:35

地點:場地B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一樓大法庭主持人:魏楚陽(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1. 周學甫(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題目:張君勱論威瑪總統的憲政角色與談人:魏楚陽(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2. 李宥霆(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題目:二戰以降的中國論述:思想史與政治史的檢討與談人:許雅棠(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3. 王齊聖(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題目:再探白居易的政治思想與復古與談人:張其賢(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4. 袁承維(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助理教授)題目:從《伊川易傳》看程頤的思維模式和政治觀與談人:許家豪

Page 81: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李宥霆(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助理教授)二戰以降的中國論述:思想史與政治史的檢討

近年來,隨著「中國崛起」的態勢日益顯著,各式各樣的中國論述(China discourse)也在傳媒、輿論、政壇、學界等發酵。這些中國論述採取的觀點不一,對華態度也大相徑庭,然大體上皆不離兩條主軸:一是現代中國的政經能量,二是傳統中國的歷史文化。兩相結合,便滋生了形形色色對於中國發展前景的預測。雖然相關研究已蔚為大國,但上述的歷史文化與政經現實兩塊,仍各有所偏倚。本文嘗試採取思想史與政治史式的梳理,除了將二戰以降的各種中國論述予以脈絡化,將其放置在國際關係中加以檢視,另外也採取廣域、長程的歷史視野,觀察這些論述演變迄今的軌跡。參考文獻以中、英、日文為主,並兼涉思想與政治研究範疇,冀能從跨領域的角度探掘新意。關鍵字:中國,歷史,文化,政治,經濟

Page 82: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王齊聖(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再探白居易的政治思想與復古

" 在歷史上,「如何面對紛亂時局與治理困境」是跨時空的普世問題,換句話說,政治、社會紊亂之時,往往促使人們反省既有制度、習俗與文化,甚至對人類本身存在的價值提出疑問;這些疑問,又讓人進一步提出不盡相同的解決之道,或依據舊說而提倡新的理想,或改弦更張從事新的建設。唐代的安史之亂(755-763),便是觸發當時思想、價值變遷的重要事件,引發知識份子全面檢討既有的政治秩序;它不僅作為劃分唐代前、後兩期的分水嶺,更是中國史由「中古」轉向「近代」變化的始點。 從政治思想史的角度切入,學界很早就注意到安史之亂對於思想界的衝擊,針對韓愈、柳宗元等「思想家」已有相當豐碩的研究成果;近年來更希望擴張版圖,除了思想家之外,瞭解安史之亂對「文人社群」的政治觀念,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白居易便是其中一位備受關注的研究對象──許多研究者不約而同發現,白居易的政治思想存在「復古」的傾向,包含對堯舜之治的嚮往與對唐代固有制度的推崇,是兩項最為明顯的特徵。 而白氏的政治思想論述多見於其早年作品,故本文藉由全面分析白居易元和十年(815)以前的詩文創作,希望能針對上述見解提出挑戰。首先,本文研究結果顯示,他的散文創作,包含《策林》、《百道判》以及其他奏狀,表達他更關注現實治理問題的解決,而非對古代政治的嚮往,這點體現於其「禮論」與「治理方法」的論述。其次,就他所寫的詩作而言,確實存在些許復古的論調但這些論述往往並不是他對舊制的稱頌,反倒體現他對解決眼下公共生活問題的強烈期盼,可見其終極關懷,仍舊集中於現實政治上。最後,本文也期盼能藉由對白居易這個士人個案的分析,對中唐的「復古」思想提出幾點反省,進一步掌握安史之亂影響「文人社群」政治觀念的一個側面,並了解政治思想史變化的蛛絲馬跡。關鍵字:白居易、政治思想、復古、中唐

Page 83: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袁承維(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歷史系助理教授)從《伊川易傳》看程頤的思維模式和政治觀

"唐宋變革後,士人成為參與政治的主力,「理事不二」和「理一分殊」兩種思維模式隨之而生,不光是士人學術研究的產物,並影響他們推論如何解決現實問題。以北宋中期的熙寧變法為例,可透過研究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思維模式,看出他們的政治態度。同一時期的程頤,在治學方法和理想秩序等方面,雖與王安石相近,但反對熙寧變法的諸項政策,值得探究其因。本文意欲透過探討程頤的思維模式,嘗試解釋上述特色,並從中了解他構想出的理想政治型態。《伊川易傳》作為程頤思想的代表作之一,成為本文研究的重點。程頤主張「理在氣先」,強調一生多,一多各具規範等特色,符合「理一分殊」的思維模式。可是他強調「守本便可開末」,使他堅持君主和士人們必須以仁修心為先,不贊成王安石主張朝廷以具體政策生利,憂心如此將擾亂人心。關鍵字:程頤、理一分殊、理氣關係、心性

Page 84: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8(日)10:55-12:35

地點:場地C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8教室主持人:劉嘉薇(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

授)

1. 紀伯穎(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生)題目:太陽花學運對大學生的藍綠支持之影響探討與談人:王靖興(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2. 黃信銓(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生)題目:大學對大學生民主價值觀的影響與談人:蔡奇霖(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助理教授)

3. 黃世輝(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生)題目:(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轉變—以大學的變化為例與談人:周應龍(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助理教授)

4. 李弘文(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研究生)題目:台灣社會民主價值之轉變—三個世代大學生之比較與談人:劉嘉薇(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

Page 85: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8(日)10:55-12:35

地點:場地D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6教室主持人:游清鑫(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

1. 郭雪真(陸軍官校政治系副教授)題目:歐洲數位民粹主義的崛起與沒落與談人:游清鑫(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

2. 彭睿仁(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研究員)題目:非國家層級選舉對政黨體系形成兩極化之影響-以德國圖林根邦(Thüringen)為例與談人:蕭怡靖(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

3. 陳家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題目:從經濟與文化途徑探索台灣民粹主義的需求面與談人:沈有忠(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4. 林昶志(國立中正大學學生)題目:情緒對民眾參與公民運動行為之影響與談人:林政楠(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Page 86: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郭雪真(陸軍官校政治系副教授)歐洲數位民粹主義的崛起與沒落

"數位政治(digital politics)或網路政治(internet politics)或數位時代的政治(politics in the digital age)已經成為當代政治學、政治分析或政治實務的流行詞彙,尤其在政治實務上,運用數位科技或資通科技作為政治人物與民眾參與政治的溝通及動員的工具,已經是數位時代政治活動不可或缺的關鍵元素。就政治參與及動員而言,政治人物運用臉書 (facebook)、粉絲團 (fan group)、推特(Twitter)、Line群組等各種社群媒體,甚至成立「網軍」及「小編」專責動員網路「鄉民」或「鐵粉」及指揮「網軍」進行網路攻防,猶如是進行網路戰爭的「網路戰士」(cyber warrior)一般,而出現「數位政治勞動者」(digital political labor)的稱號,其藉由「假新聞」 (fake news)或「假訊息」(misinformation and disinformation)動員民眾,皆是以「欺騙的數位政治」(deceptive digital politics)意圖訴諸於「直接民主」激發民眾脫離「代議政治」的情緒,推翻或破壞既有的民主憲政體制。 由於傳播媒體的發達,媒體訊息多元複雜,民眾的媒體素養能力(media literacy)及數位倫理(digital ethics)遂成為當代數位民主政治的關鍵。民眾取用、分析、評估及製造媒體訊息的能力不足,促使政治人物與數位政治勞動者得以運用數位科技「欺騙」民眾,塑造「直接民主」的假象,而產生數位政治黑暗面的民粹主義。民主理論學者遂以公民精神(civism)思考強化民眾的媒體素養,嘗試建立數位公民倫理(digital civic ethics)培養民眾數位政治參與的倫理觀念,而能成為良善的網路數位公民提升數位民主政治,避免出現數位政治黑暗面的民粹主義。 本文區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論述當前數位政治時代的政治參與現況,例如「數位政治勞動者」已經深入參與民主政治活動,藉由數位科技以「假新聞」或「假訊息」動員民眾為其政治活動賦權(empowerment),民眾的媒體素養不足,造成「直接民主」的假象,引發民粹主義的爭論。第二部分論述數位民粹主義產生的背景因素、政治人物的角色及其對民主政治的負面影響。第三部分論述數位公民身份與倫理的意涵、規範及其重要性。第四部分論述數位民主政治的困境、建立數位公民倫理的挑戰及可能性,以及發展數位民主公民 (社群)精神。第五部分論辯數位政治民粹主義與公民精神的未來,孰勝孰敗或兩者共存,藉以呈現數位政治亦無法解決兩者本體論上的爭論。關鍵字:數位政治、數位倫理、民粹主義、公民精神

Page 87: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陳家洋(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生)從經濟與文化途徑探索台灣民粹主義的需求面

"民粹主義近幾年在政治界中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目光,從西歐移民危機開始到現今的川普執政,民粹主義似乎是作為一個思潮在席捲全球,而台灣也不例外,過去已有多位台灣學者認為民粹主義正在威脅台灣民主發展的前景,人們開始對於台灣民主政治的運作感到不滿與無力,認為台灣政治正在受到沿著統獨立場所產生的藍綠惡鬥所分裂,民粹主義也成為政治人物經常抹黑或者標籤化對手的用詞,然而這樣的論述方式反而造成人民誤解了民粹主義的本質,也成為媒體廣泛運用的詞彙,將不理性與不道德歸類為民粹主義反而會加劇人民的不滿,加深我們對於民粹主義的誤會與拉遠了那些被遺忘公民的距離。 但是民粹主義是否真的潛藏在人民心中還需要探討,隨著台灣近幾年對於民粹主義定義的模糊化與將概念無止盡的拓展,必須得先重新思索台灣是否真的是充滿民粹的地方,是故本文首先企圖瞭解民粹主義的特徵與定義為何,避免將民粹主義淪為政治鬥爭的口號,而是透過過去學術研究來探討民粹主義的內涵,在釐清民粹主義的定義之後,便測量台灣民粹主義的需求側的潛在支持者與其社會特徵,最後便透過經濟與文化途徑解釋台灣民粹主義的形成,希望透過以上的討論,可以對於台灣人民的民粹態度有更深度的認識。關鍵字:民粹主義、文化反撲、後物質主義、全球化

Page 88: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林昶志(國立中正大學學生)情緒對民眾參與公民運動行為之影響

"本研究旨在探討情緒,如何影響民眾參與公民運動,近年探討社會運動多從理性的角度,透過資源動員論、政治機會理論進行分析,而忽視了社會運動中的情緒面向,雖然情緒可能會是錯誤的、不合適的,但不會是非理性的,因所謂非理性衝動始終由理性控制。情緒不僅是我們對於事件反應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會是行動的目標,如果沒有情緒就不會有公民運動,然而情緒難以分類及涵蓋,不同文化間的情緒會有所不同外,即使是相同情緒,但情緒對於不同對象或是不同事件,可能讓民眾投入公民運動,也可能導致民眾退出公民運動。本研究取用 2015科技部傳播調查資料庫第一期第四次-政治傳播與公民傳播的資料,將不同面向之情緒依社會運動內外部作為區分,憤怒、價值觀、理念等為外部情緒,崇拜領袖、同儕認同為社會運動內部情緒,研究發現在控制人口變項後僅有虛擬性別(β= .17, p < .01,男=1)與社會運動內部情緒(β= .139, p < .05)對於民眾參與公民運動有正向影響。關鍵字:情緒、公民運動

Page 89: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8(日)10:55-12:35

地點:場地E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3教室主持人:寇健文(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1. 林靖(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博士生)、洪怡君題目:擴張或重返,一個建構主義的觀點與談人:黃信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領系教授)

2. 簡斌虔(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政治系博士候選人)題目:習近平主政下共軍省軍區改制與軍地關係發展之研究與談人:寇健文(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

3. 任軒立(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題 目 : 中 國 「 國 家 角 色 」 的 演 變 — 決 策 者 的 文 本 分 析(1974~1992)與談人:蔡文軒(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Page 90: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林靖(國立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博士生)、洪怡君擴張或重返,一個建構主義的觀點

中國式的民主到底是不是民主,如果從西方民主的定義來判斷下,結果皆然若知,但從中國學派及非西方政治理論出現後,中國民主問題再一次回到核心,然而此時不僅討論中國有沒有可能民主,而是中國如何感知民主,以及現行制度如何運作。自從 Andrew Narthan再其著作中提出韌性威權之後,似乎學界對於民主化在中國發生已經不抱持期待,但如果探討相關著作,不能排除中國正在發展屬於自己的民主,以帶有中國社會主義色彩的民主為方向發展,去創造出屬於中國自己的民主,這個民主是否有別於西方的傳統民主。差異在那裏,為何會有差異,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差異,這樣的論述為何會存在於中國社會,西方又是如何看待這樣的差異,將是本文探討的核心。本研究以建構主義的角度出發,結合政治發展理論及行動者中心理論,去探討有別於西方傳統民主的帶有中國社會主義色彩的民主的核心是什麼,而在其中的能動者及所處的社會環境等因素,藉由文獻分析法等研究途徑,解構現代中國內中國式民主的想像,提出屬於本文的創見,作為後續研究者的研究參考。關鍵字:建構主義、中國式民主、政治發展、行動者中心

Page 91: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簡斌虔(國防大學政戰學院政治系博士候選人)習近平主政下共軍省軍區改制與軍地關係發展之研究

中共軍隊編制序列中的省軍區,是軍隊在省級行政區中,所建制的軍隊一級組織,隸屬於不同的大軍區管轄,並受其所在省級黨委、地方政府的「雙重領導」。在中共軍地關係中,為「加強地方與軍隊的溝通」,省軍區必須由其領導人,參與地方重大事項決策,並負責協調軍地關係,協助地方社會經濟建設。鑑此,在中共省級地方黨委組織中,省軍區之司令員或政委其中一人,須擔任省級地方黨委常委職務,遂有「軍方常委」(亦稱戎裝常委)的設置,代表軍隊與地方政府進行軍地工作協調,使地方國防建設能與經濟建設相輔相成。在胡錦濤時期,由於共軍在郭伯雄和徐才厚所掌控的勢力下,省軍區成為貪腐、賣官的重災區,使省級黨委中,因「戎裝常委」的制度設置,軍隊勢力得以影響地方軍地關係之發展。2012年,習近平上台後,透過軍中「反貪打虎」,並藉「推動軍改」進行共軍組織改革與調整。共軍在 2015至 2016年間,完成高層指揮體系和中樞機關之改革後,中共軍隊遂由七大軍區改為五大戰區,其中原來隸屬軍區編制的省軍區,在此一輪軍改的組織調整中,已改隸為中央軍委國防動員部,由中央軍委會管轄,呈現新的樣貌。新體制下,省軍區重新賦予新的任務後,原編制內武裝部隊已調整由各戰區指揮,其則以機關單位的形式,著眼於強化地方國防動員準備、參與地方建設發展等職責,成為共軍「應急應戰的指揮部、後備力量的建設部,及軍民融合的協調部」。因此,在中共軍地工作協調中,省軍區儼然成為貫徹中共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近平決策指示的代表,其職能發展對中共軍地關係的影響,殊值關注。本文首先針對中共軍隊發展的歷史中,探討共軍編制序列中,省軍區的設置背景;其二、理解「軍改前」省軍區對軍地關係發展的影響;三、研析軍改後,中央軍委重新賦予省軍區職能工作的重點;四、探討改制後的省軍區,如何發揮其職能,拓展軍地關係;最後,就習近平推動軍改,其省軍區對地方軍地協調的發展趨勢,提出後續觀察重點。關鍵字:省軍區、省級黨委、戎裝常委、軍地關係

Page 92: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任軒立(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生)中國「國家角色」的演變—決策者的文本分析(1974~1992)

中國的外交政策在改革開放後出現重大轉變,從原先的革命與對抗,轉向開放與合作,但在改革開放四十年後的今日,其行為與手段似乎卻又漸趨強硬。尋找國家對外政策轉變的原因始終是國際關係中的核心議題,角色理論在一九七零年代被引入國際關係領域後,國家角色觀念(national role conception)成為理解國家外交政策的一項重要概念工具,其作為行為的上位整合概念,可以框架出國家的可能行為路徑並賦予其意義。近十年,隨著角色理論研究的復興,角色的概念也愈發繁複和完整,描繪出一個國家的角色架構,有助於理解、解釋、甚至預測其外交行為。本研究將以中國主要決策者在改革開放前後的公開文本為基礎,建立一套角色架構,描繪其所採用角色之內涵與特質、角色與角色之間的關係、以及角色結構隨時間的變化,本研究並認為,此架構可以說明和解釋中國在該段時期的外交政策。關鍵字:角色理論;國家角色觀念;中國外交政策;Role Theory;National Role Conception;Chinese Foreign Policy

Page 93: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第七場次時間:12/8(日)13:30-15:10

地點:場地A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1 階梯教室主持人:平思寧(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1. 張珈健(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政治系博士)題目:Economic Inequality and Populism: the Domestic Origins of US-China Trade Wars與談人:陳宗巖(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2. 吳鴻欽(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生)題目:「一帶一路」與中亞的地緣政治經濟關係與談人:郭銘傑(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3. 張文揚(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題目:檢視經濟體制與溫室氣體減量之間的關係:2000-2016與談人:平思寧(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4. 林偉修(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助理教授)題目:霸權的困境:從貿易-權力轉移理論看霸權戰爭與談人:童涵浦(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Page 94: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張珈健(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政治系博士)Economic Inequality and Populism: the Domestic Origins of US-China

Trade Wars

"The US-China relations have entered a stage of turbulence recently. The two giants seem to be in clashes on any fronts, including trad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governance, security, and human rights. Commenters warn that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re heading toward the “Thycydides Trap,” in which violent struggles are most likely to occur when a rising power is challenging a declining hegemon in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ycydides Trap” alone is not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violent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he recent contentions are actually driven by a domestic structural factor in each country: economic inequality. On the US side, rising inequality has created a huge marginalized population who cannot share the fruit of globalization equally. As a result, the US has become more resistant to unfair practices adopted by China. On the Chinese side, inequality has also posed serious challenges to China since 2001. Therefore,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needs to mitigate social grievance by continuing its unfair trade practices, debt-diplomacy and resort to populism. To sum up, being trapped in heightened domestic inequality problems, the US and China are likely to find it getting more difficult to reach consensus in many issues, including trade imbalances, technology &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fts, WTO reforms,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關鍵字: US-China Relations, Thycydides Trap, Kindleberger Trap, Economic Inequality, Trade War

Page 95: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吳鴻欽(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生)「一帶一路」與中亞的地緣政治經濟關係

古典地緣政治三大理論,包括馬漢「海權論」、麥金德「心臟地帶理論」,以及史派克曼「邊緣地帶理論」等,均強調自然環境如何影響國家的權力,並呈現不同的價值判斷。中國改革開放 40年來,經濟持續快速成長,究其原因:一是對內進行市場化改革,釋放經濟活力;二是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全球化。其中,自 2013年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乃基於全面開放戰略,主要建立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企圖以陸路及海路兩大戰略形成一個強大的網絡,以經濟串連並影響區域,逐漸擴張區域影響力,發展中國崛起的全球戰略。另外,中亞地區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地域遼闊,地貌複雜,而且中亞國家關係錯綜複雜。自 1991年蘇聯解體,中亞五國的獨立,隨即打破大蘇聯一體化地緣政治被,中國與中亞接壤,相對具有地緣優勢,近年來中國與中亞各國在政治和經貿等關係方面都迅速的發展。本文試著以地緣政治經濟為基礎,聚焦「一帶一路」戰略安排對中亞地區之政策,希望進一步釐清其可能之後續影響與發展方向。關鍵字:一帶一路;中亞;地緣政治;陸權論;政治經濟

Page 96: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張文揚(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副教授)檢視經濟體制與溫室氣體減量之間的關係:2000-2016

國際學界與政策界對於經濟體制與溫室氣體之間的關係究竟為何有不小的爭辯,特別是對於資本主義體制與溫室氣體排放之間的關係多所批評,例如部分學者主張主張資本主義制度提倡的解除管制、公有領域私有化等導致溫室氣體等環境問題日趨惡化。本研究初步認為,自由市場的經濟體制可能還是對於溫室氣體減量有較佳的表現,但是這決定在經濟體制的司法獨立性與提供的公共財程度上。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一般有較高的司法獨立性,這可以促使國家懲罰不遵守溫室氣體減排的國內行為者;而自由市場經濟體制也會提供較高程度,包含環境品質的公共財。上述理由解釋了為什麼跟其他經濟制度相比,採取自由市場機制的經濟體有較低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本文藉由 2000—2016年的數據檢視上述的說法,並提供政策建議。關鍵字:自由市場機制、溫室氣體、司法、公共財

Page 97: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林偉修(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助理教授)霸權的困境:從貿易-權力轉移理論看霸權戰爭

"權力轉移理論從權力比解析霸權戰爭,但卻無法解釋何以有時權力轉移後卻沒有戰爭的現象。本文認為,最大的問題在於權力轉移理論沒有完整詮釋霸權國與挑戰國的互動關係,忽略兩國貿易的必然性和後續的發展。兩國的貿易關係將會影響到霸權戰爭發生的機率。本文提出貿易-權力轉移理論,並從實證的角度驗證該理論。貿易-權力轉移理論認為,在初期霸權國必然會積極地與挑戰國貿易,企圖透過貿易關係影響挑戰國。兩國貿易關係的發展不但會深化彼此的經貿關係,還會影響兩國的權力比,權力比的改變同時影響了霸權國與挑戰國。霸權國逐漸喪失主導貿易的權力並會減少與挑戰國的貿易往來;挑戰國的貿易權力逐漸增加卻會因霸權國的緣故招致貿易損失。權力比改變導致的損失給予霸權國和挑戰國以戰爭弭平損失的動機,但最後經貿關係所建立起的國內因素左右了該國發動戰爭的可能。本文主要以 Graham Allison的 Destined for War一書 16 個案例驗證貿易-權力轉移理論的正確性,觀察貿易對權力比以及最後霸權戰爭發生的可能性。關鍵字:權力轉移、貿易、霸權戰爭、貿易-權力轉移理論

Page 98: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8(日)13:30-15:10

地點:場地B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一樓大法庭主持人:宋學文(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

授)

1. 張俊慶(國防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上校研究生)題目:攻守平衡與太平洋戰爭(1921-1941)與談人:林泰和(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2. 吳安德(國防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上校研究生)題目:重塑攻守理論的基礎:解析核子武器對國際關係的影響與談人:宋學文(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

3. 周為燊(國防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中校研究生)題目:軍事科技、國內政治、攻守平衡:臺海兩岸的案例研究與談人:趙文志(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教授)

4. 姜偉文(國防大學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上校研究生)題目:攻勢崇拜 2007-2017:反介入區域拒止與空海一體戰的案例研究與談人:林穎佑(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

Page 99: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8(日)13:30-15:10

地點:場地C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8教室主持人:洪世謙(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1. 葉明叡(Department of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 Emory University)題目:華起來:論中華秩序的政治實踐及其衍生信仰衝突與談人:許家豪

2. 李天嵐(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生)題目:基督宗教與生命權力:以阿拉巴馬州通過《人類生命保護法案》為例與談人:莊國銘(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副教授)

3. 王名釤(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題目:懦弱與狂暴的共同根源:索黑爾的社會神話對當代民粹主義與菁英政治之困境的啟發與談人:洪世謙(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4. 黃智優(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題目:人道干預真的正義嗎?瓦瑟爾的義戰理論及其商榷與談人:郭祐輑(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

Page 100: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葉明叡(Department of Health Policy and

Management, Emory University)華起來:論中華秩序的政治實踐及其衍生信仰衝突

在前作中,我重新詮釋盧梭的公民宗教概念,建立起一套當代理解模式,要言之,我主張政治生活中的信仰衝突,是因各個地方信仰之間互相競爭最高權威之公民宗教地位所產生,憲法體系則是衝突所產生的後果,因此最終主權者,例如民主國家的個別公民,必須決定他願意為捍衛其信仰努力奮戰至何程度。當時曾略提及但並未多加著墨者,乃是此分析架構係奠基於主權國家之間的「西伐利亞(Westphalia)秩序」之上。然而,若想引用此架構來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信仰衝突,會遭遇一理論難題,也就是如何將「公民宗教的當代理解」與王飛凌提出的「中華秩序」(The China Order)概念相互調和。王飛凌主張,相對應於「西伐利亞秩序」,「中華秩序」是自秦漢帝國以來持續存在於中國統治者、(尚未流亡的)知識分子以及廣大人民心中,信仰大一統天下世界觀的政治意識形態,此說對於當前中國政府的政治行為,以及中國人民的政治信仰有相當解釋力。如果「中華秩序」果真作為一與「西伐利亞秩序」競爭的國際秩序存在,則「公民宗教的當代理解」是否就失去其對信仰衝突的解釋力?我將在本文中論證,由於中國政府之「中華秩序」乃是藉由通過「西伐利亞秩序」而加以實踐,因此至少在國際層次,「公民宗教的當代理解」分析架構仍然適用。我亦將進一步闡明,正如「中華秩序」本身「外儒內法」的特質,中國政府當前「外西(伐利亞)內中(華秩序)」的政治實踐,也就是意圖完成全球社會「華起來」(Chinalize)、建立中華世界帝國的神聖使命,亦將在全球政治互動中製造激烈的信仰衝突,最終將上升至信仰對決。全球共同體之最終主權者,例如個別主權國家,必須決定其願意為捍衛其信仰努力奮戰至何程度。關鍵字:中華秩序、公民宗教的當代理解、信仰、憲法

Page 101: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王名釤(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生)懦弱與狂暴的共同根源:索黑爾的社會神話對當代民粹主義與菁英政治之困境

的啟發  喬治.索黑爾這位活躍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的思想家與政治行動者,長期以來由於他個人在理論以及實踐上,被認為欠缺一致性,後世研究者大多更傾向從思想史或政治史的角度來理解他。而他與義大利法西斯黨之間錯縱複雜的關係,也使得他的歷史定位始終極具爭議。他所身處的十九世紀末(Fin de siècle)乃至二十世紀初,社會氛圍與主流意識形態中充斥著對僵化的議會民主的悲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憎惡與革命山雨欲來的動盪氣氛。對索黑爾而言,雖然僵化停滯又自我感覺良好的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對無產階級的壓迫是可憎的,但是奠基在對某種烏托邦主義幻象的追求之上的社會主義及各種革命訴求,又有著重演雅各賓革命的瘋狂年代的危險,在這斯庫拉 (Scylla)與查律布狄斯(Charybdis)之間,他試圖透過對群眾做為行動主體的強調,與對菁英領導的反對,開創出一條屬於群眾的行動進路。而這條進路的建構又以他反理性主義的知識論為基礎,透過批判法國啟蒙理性主義對於客觀真實與進步幻象的盲目追求,他高舉社會神話作為群眾行動的指引,神話所指引的未來是個開放的、不確定的世界,群眾必須在行動的過程中界定自己的綱領,做自己的探路者,因為神話並不是真實,它不像領袖的花言巧語,它不保證任何美好的未來必定來到。本文透過抽象的知識論、過渡的理論與行動與具體的實踐三個層次對索黑爾的各家詮釋加以釐清,並以時間感作為重建索黑爾群眾理論的引線,探討索黑爾那以群眾的持續行動為核心的動態行動理論如何帶給當代民粹主義與議會民主討論的困境,一些新的啟發。關鍵字: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民粹主義、菁英政治

Page 102: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黃智優(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人道干預真的正義嗎?瓦瑟爾的義戰理論及其商榷

"截至今日,放棄以戰爭作為解決國際問題的手段,不僅成為國際共識也被載入聯合國憲章,但是人類文明中依然存在必須透過軍事行動解決的問題,例如:為制止人道危機的人道干預。本文將以「人道干預是否真的正義」作為問題意識,以當代著名義戰理論學者瓦瑟爾作為討論的對象,針對其義戰理論特別是人道干預,作出分析和批評。瓦瑟爾(Michael Walzer)指出,對外的侵略戰爭構成破壞和平的罪行,是故,國家不再具有發動戰爭的權力( jus ad bellum)。但是,他承認還是存在只有軍事行動而其他和平外交手段所不能解決的問題,軍事武力行為依然有其必要性。瓦瑟爾強調,只有在抵抗外部侵略的「自衛」和制止嚴重人道危機的「人道干預」兩種情況下,才能使用軍事手段。也就是說,傳統意義下的戰爭被降格為「準戰爭的軍事行為」,並且只有自衛和人道干預兩種情況才能證成軍事行動的發生。然而,即使侵略戰爭這項罪行不會再出現了,但並不代表自衛或人道干預不會造成任何道德爭議。然而本文認為,即使是立意良善為遏止人道危機發生的人道干預,也有可能是不正義的。為制止人道災難並使人民免於迫害的人道干預,將道德(民主、自由、人權)作為證成軍事行動發生的正當理由(just cause),基於這些概念的普世性,國際組織或是獲得授權的國家有責任和義務來阻止對人權的迫害繼續發生。而以道德作為正當理由的人道干預,往往視對手為和平的破壞者、踐踏人權的罪犯、甚至是人類公敵,必須予以消滅。據此,交戰雙方不再是相互對等的,而是正義與邪惡的對立,唯有徹底消滅對方衝突才會結束。本文將指出,即使證成人道干預的正當理由並非源自宗教規範,卻與傳統義戰理論有相同的思考邏輯,也就是「將道德作為證成戰爭的正當理由」,這將使軍 事行動走向極端化。本文將對瓦瑟爾的人道干預論證進行商榷,雖然他有效凸顯出對人道干預的高度道德要求,但仍有值得斟酌之處,尤其未能考量到以道德作為正當理由的人道干預,將有使軍事衝突趨向極端的可能,非但不能遏止人道危機,反而造成更多的傷亡。關鍵字:瓦瑟爾、正義戰爭、人道干預

Page 103: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8(日)13:30-15:10

地點:場地D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6教室主持人:羅清俊(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

兼系主任)

1. 蔡馨芳(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題目:參與過後-臺北市參與式預算提案追蹤與預算執行評估:以士林區為例與談人:陳芙萱(逢甲大學兼任助理)

2. 鄭明德(臺北城市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題目:委員會的進一步弱化?2018 年公司法修正的觀察與談人:羅清俊(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3. 榮予恆、黃宗賢(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碩士生)題目:倡議聯盟的理念價值及敘事內容與策略如何影響政策過程?與談人:王光旭(國立台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Page 104: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蔡馨芳(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參與過後-臺北市參與式預算提案追蹤與預算執行評估:以士林區為例

參與式預算是一種透過公民審議及溝通協調方式,進行公共資源分配的決策過程。在臺灣的地方政府層級中,這是一種嶄新的公民參與形式,以影響公共資金配置過程的設計,來有效連結預算政策與地方公民的需求,除了給予公民參與、被教育及被授權的機會,有助於提升民主品質及政府績效改善之外,這也就是一種政治現實。臺北市從 2015年正式推動參與式預算至今已歷經 5年,相關之制度設計及流程之運作已趨成熟穩定,早期臺灣各種基於審議式民主的公民實踐模式,比較像是政府為因應「以公民為中心的公共管理」而產生的一種形式主義產物,行政部門對於公民參與的結論,處理的方式及態度也就傾向消極及被動,那麼地方政府對於參與式預算的審議結果(提案)是否仍存在這種消極及被動的處理方式?本文嘗試以臺北市士林區推動參與式預算,於 105年至 107年產生之提案為研究對象及範圍,追蹤個案後續的發展及落實預算執行之情況,以探討及瞭解行政機關是否真正落實所謂多元的、民主的及合作的與新意識形態的公共治理實踐。關鍵字:參與式預算、預算執行、審議式民主、個案內容分析

Page 105: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鄭明德(臺北城市科技大學企管系副教授)委員會的進一步弱化?2018年公司法修正的觀察

2008年 7月立法院三讀修正公司法,這是自 2001年後該法最大幅度的修正。目前,就該次修法內容,已有許多專書及專文進行介紹與評論,係偏向法律層面的探討。 就該次修法的政治層面分析,目前研究成果並不多。本文研究主題,主要聚焦修法過程中經濟委員會的決策角色。過去觀點多認為,黨團協商因可以修正委員會協商結論,因此有「架空」委員會的問題。筆者初步檢視相關文獻後,發現經濟委員會竟然因為諸多原因考量,自動放棄對法案實質審查的權力,將大多數法條「打包」送至黨團協商處理。因此該委員會有進一步弱化的傾向。當我們強調委員會中心主義運作的同時,該現象值得關注。 這是立法院委員會運作的特殊情形,本文將探討經濟委員會的審查功能為何弱化黨團協商如何取代委員會的功能?此立法樣態,其意義與可能影響為何?希望對該委員會運作及公司法修正個案有進一步理解。關鍵字:公司法、立法院、委員會、黨團協商

Page 106: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榮予恆、黃宗賢(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碩士生)倡議聯盟的理念價值及敘事內容與策略如何影響政策過程?

"敘事政策框架(Narrative Policy Framework)認為政策行動者會運用不同的敘事內容與策略來影響政策制定。 Jones 等人( 2014)指出敘事(Narrative)會透過情境(Setting)、角色(Characters)與情節(Plot)的編排,從說故事的開始、到起承轉合之間的峰迴路轉、最終走到故事的結尾並表達出政策啟示(Moral)。由於人們往往透過字母與修辭的交疊來型塑出這個世界的樣貌,生活於群居的社會裡的我們在人際互動中會使用語言作為彼此之間溝通的橋樑,並藉由過往的經驗來表達出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因此,Jones & McBeth(2014)認為公共政策的偏好大部分不是由政策內容所決定而是由每個人各自的理念所影響,故「理念」(Idea)往往成為政策制定過程的重要推動力道。近年來同性婚姻合法化議題成為我國熱門討論焦點之一,2018年底相左的公投提案顯示出不同策略聯盟截然不同的政策理念。此外,在公投選舉過程當中也可以發現,不同理念的倡議者在不同場合與管道上傳遞資訊,更試圖將自身理念灌輸與改變閱聽者態度。這些敘事的腳印與內容成為瞭解民眾的理念與價值的重要資料。本研究預計以不同策略聯盟的臉書粉絲專頁及相關會議記錄的「敘事文本」作為分析主體,試圖結合「政策倡導聯盟架構」與「敘事政策框架」方法,探討不同政策理念的策略聯盟所發展出不同的敘事內容與策略,期盼透過實證與後實證的方法除了能夠瞭解倡議聯盟的理念與價值如何形塑敘事主體,並探究其如何影響政策過程。關鍵字:政策倡導聯盟架構、敘事政策框架、同性婚姻合法化、政策過程

Page 107: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8(日)13:30-15:10

地點:場地E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3教室主持人:林瓊珠(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1. 劉嘉薇(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題目:言論自由或政府管制?影響民眾對假消息看法因素之研究與談人:胡元輝(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2. 游清鑫(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研究員)題目:公投民主在台灣---民眾態度與行為的檢視與談人:林瓊珠

3. 莊文忠(世新大學行政管理系學教授)題目:科技促進民主?民眾對推動電子投票與民主發展的關聯性分析

4. 與談人:潘競恒(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副教授)

Page 108: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時間:12/8(日)13:30-15:10

地點:場地F 國立中正大學社科院二館102教室主持人:廖坤榮(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1. 詹乃潔(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題目:臺灣螺絲帽(扣件)產業轉型中的國家角色:以齒用醫療器材人工牙根為例與談人:廖坤榮(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 吳博群(國家安全會議助理研究員)題目:發展型國家金融體制遺緒如何應對全球化壓力-以日本郵政民營化為例與談人:洪綾君(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3. 方自億、吳嘉豪、詹士賢(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政治研究所碩士班助理教授、研究生)題目:探討新南向國家區域競爭力關鍵指標因素之研究與談人:顏永銘(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4. 廖健豪(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碩士生)題目:政黨衝突對企業投資的影響與談人:蕭宏金(義守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系副教授)

Page 109: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詹乃潔(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生)臺灣螺絲帽(扣件)產業轉型中的國家角色:以齒用醫療器材人工牙根為

例工具機為製作各種機械設備金屬零件的加工機械,由於對其它產業(例如汽車、航太、半導體等)相當重要,故有「工業之母」之稱,其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國工業發展的指標。臺灣於 2017年高居全球第七大工具機生產國與第四大出口國,在全球的市佔率達 4.9%,產值為 42.9 億美元。然而,近年來全球「智慧製造」技術的浪潮衝擊臺灣工具機產業的發展。

該風潮始於德國產業界於 2011年 4月首次提出的「工業 4.0」的概念,以結合網路與實體裝置的新形態生產系統為特色,標誌著第四次全球工業界的重大革命。繼德國以後,各國政府紛紛推出製造業升級計畫,以加速強化自身於全球製造業領域的競爭力。例如美國政府於 2011年 6月提出「先進製造夥伴」;中國大陸於 2015年公布「中國製造 2025」。面對國際製造業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挑戰,臺灣於 2015年與 2016年先後推出「生產力 4.0發展方案」以及「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以促進產業的創新與轉型。

檢視產業發展與轉型的相關理論,1960年代東亞地區的優異經濟表現使國家中心理論的學者們逐漸將研究重點轉向國家的角色。諸如 Chalmers Johnson、Robert Wade、Peter Evans、Linda Weiss等國家中心理論的學者們,強調國家機構、技術官僚、產業政策、政策網絡等結構與功能對於產業發展的重要性。然而,隨著全球化以及東亞地區的民主化,二十世紀末期開始許多學者轉而探討發展導向型國家或理論的終結危機。  回顧臺灣工具機產業與國家的關係,即使現有的文獻指出,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工具機產業結構,其產業的升級,國家機器的介入實屬必要。然而,這些文獻多數對於 2000年以後國家於工具機產業發展的影響甚少著墨。事實上,不僅是國際製造環境的變化,臺灣民主化後於 2000年首次實現政黨和平轉移迄今更歷經三次的政黨輪替,亦顯示出政治環境與過往有很大的差異。  因此,本研究欲剖析與比較「生產力 4.0發展方案」以及「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之下,工具機產業政策網絡的變化,並透過文獻分析、比較研究與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而重新檢視過往的國家中心理論是否亦面臨適用上的危機。關鍵字:產業政策、「生產力 4.0發展方案」、「智慧機械產業推動方案」、政策網絡、國家中心理論、發展導向型國家。

Page 110: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吳博群(國家安全會議助理研究員)發展型國家金融體制遺緒如何應對全球化壓力-以日本郵政民營化為例

" 自由主義勢力與發展型國家體制的對立,是八 O年代以來至今仍影響美國與東亞國家關係的一大因素。日本的郵政系統擁有巨額的民間金融資產,長期以來為政府提供發展所需的廉價資金來源。本文擬從日本發展型國家體制遺緒面對自由化挑戰的角度分析此個案,探討政策思維與政治力的相互作用,並推論出一個可能的解釋。早自 90年代起郵政民營化就一直是美國要求日本進行的改革項目之一,此議題在 90年代後期橋本內閣推動金融大改革(Financial Big Bang)時沒有予以處理,而是要等到善於利用媒體博取民意高支持率的小泉首相在 2005年時提出郵政民營化法案,被參議院否決而解散眾議院,才進一步使郵政民營化成為社會注目的首要議題,小泉因而得以利用民氣通過相關立法,規定郵政業務分割成多家公司與政府於 10年期限內出售持股民營化的責任。然而,2008年導因於美國金融業的世界金融海嘯的發生改變了日本政治菁英的想法,民主黨鳩山內閣在 2011年修改了法律,取消限期政府釋股的規定,至使日本至今尚未完成郵政民營化。本文主要發現與結論是,一、郵政民營化因涉及含有基礎設施(普世服務)概念之郵務業務與一般金融業的儲蓄及保險業務,改革難度更高而使其得以延後排上改革議程。二、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確認存在發展型國家體制核心官廳與相關國會議員的抵抗。三、除了來自美國的壓力,與美國壓力相呼應的日本民粹政治領袖將此議題簡化為改革=進步;反對改革=守舊落伍,成功動員民意支持通過改革法案。四、重大外生變數:世界金融海嘯改變了政治菁英與大眾對於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效益的認知,導致相關法案再度修法,取消了政府釋股期限的規定,日本郵政民營化仍在未竟之天。關鍵字:全球化壓力、日本郵政民營化、郵政國會

Page 111: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方自億、吳嘉豪、詹士賢(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政治學系政治研究所碩士班助理教授、研究生)

探討新南向國家區域競爭力關鍵指標因素之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南向國家區域競爭力關鍵指標之比較,及其影響區域競爭力之因素,透過相互間比較分析,進一步篩選出最適我國投資與交流之國家及區域。新南向政策是基於台灣經濟發展需要,本於雙向互惠及多元發展原則所擬定之策略性計畫,同時也可作為積極整備國家之能量,參與區域經濟之融合,為我社會、經濟及文化之全面發展,找到一新方向及新動能,並進一步提升我國民眾的生活品質,建立和東協、南亞及紐澳等國家有更廣泛的連結與對話,以及更緊密的合作,共同開創區域的繁榮發展。鑑於此,本研究運用灰關聯分析法,分析 2008年至 2016年新南向國家區域競爭力之經濟指標數據,資料來源取自於世界銀行 (The World Bank, WB) 及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藉以探討新南向國家區域競爭力與各指標之關聯性。研究結果顯示,2008 年至 2016 年新南向國家中區域競爭力最佳的前三名國家分別為新加坡、印度及澳大利亞;而影響區域競爭力最為關鍵的前三名因子分別為勞動力、高科技產品輸出量、專利數;若以第一級指標來看,最重要的兩個指標項分別為人力資源與貿易能量;另一方面,若以區域劃分新南向國家後,發現區域競爭力的強弱排序依序為東協十國,其次為南亞六國,最後則是紐、澳兩國。本研究結果期能作為提供政府投資及貿易選擇之參考,及有關單位未來擬訂風險分析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據,亦能彌補相關研究在量化文獻之缺口。關鍵字:新南向政策、區域競爭力、灰關聯分析

Page 112:  · Web view處在社群媒體時代下,訊息瀑布(Information Cascade)的現象充斥在民眾生活之中,在不容易、甚至無法分辨訊息真假的狀況下,民眾在錯誤資訊的同溫層中,產生了從眾效應,社群媒體更成為帶風向的關鍵工具。由於社群媒體的蓬勃

廖健豪(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碩士生)政黨衝突對企業投資的影響

"1987年 7月 15日,台灣正式解除戒嚴令,開始了一連串的改革開放。其中,黨禁的解除除了象徵了台灣民主政治的新章,卻也讓台灣陷入政黨衝突的循環中,「藍綠對立」顯然成為台灣民眾對於目前台灣政治情勢的印象。政黨衝突對於企業的投資決策的影響一直是經濟學關注的問題之一。但由於缺少對政黨衝突客觀的量化方法,相關研究一直處於質化討論階段,直到近年新聞文章數位歸檔漸趨完整,有研究開始將文字探勘技術引入報章雜誌的文字之中,Azzimonti(2018)利用新聞數量建構經濟政黨衝突指數(Political Conflict Index,以下簡稱 PCI指數),為了檢定台灣政黨衝突和企業投資之間的關聯,本文透過了政黨衝突指數衡量目前政黨衝突的程度。為了檢視政黨衝突指數,本研究參考了 Azzimonti(2018)使用基於搜尋方法(Search-based approach)對聯合知識庫進行政黨衝突關鍵字搜尋,利用新聞數量建構頻次為月資料的 PCI 指數。本研究關鍵字詞組則仿照了Azzimonti(2018)所使用的關鍵詞並加入屬於台灣的關鍵詞組,嘗試建構以台灣新聞為主的 PCI指數,並將該指數和企業的資本支出率以及外人直接投資進行計量分析,探討企業投資與政黨衝突指數之間的關係。計量結果指出,隨著政黨衝突指數上升,外人直接投資和資本支出率呈現顯著下降。而本研究將資本支出率的回歸結果依據 TSE產業類別進行回歸,發現政黨衝突對於不同產業別的資本支出率的影響呈現不一致。關鍵字:政黨衝突 政黨分裂 企業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