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館刊》寫作格式 -...

30
《國史館館刊》寫作格式 -183- 《國史館館刊》寫作格式 壹、正文部分 一、採用橫式(由左至右)書寫。正文及表格中「年、月、日」均用阿拉 伯數字。 二、採西曆紀元,遇有中、日史曆紀元時,在第一次出現時,採用「1894 (光緒20)年1124日」、「1936(民國25)年1212日」或「1937 (昭和12)年77日」的形式表示。 三、標點符號: (一)(一)採用新式標點符號。「」用於平常引號,『』用於引號內 之引號,《》用於書、報、期刊,〈〉用於論文及篇名,()用 於夾註。 (二)在正文中,古籍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符號,如:《史 記.項羽本紀》。 (三)括號一律採用全形字();雙括號時,以(〔〕)的方式表示。 (四)字句之間的破折號“──”,為在全形下按兩個“-”之長度。時 間、頁碼之間的破折號用“- ”(半形),例如:2005-2008、頁 25-27四、註腳:註腳號碼採橫式阿拉伯數字上標法,如 1 2 3 ,置於標點符號之 後。註腳號碼每頁接續,並採隨頁附註。 五、子目:正文各節,如子目繁多,應依各級子目次序標明,中文標題的 次序為:壹、一、(一)、1. (1) ;英文標題的次序為:Ⅰ. A. (A)1.(1)⋯⋯。 六、分段與引文:

Upload: duonghanh

Post on 03-May-2018

23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TRANSCRIPT

《國史館館刊》寫作格式

-183-

《國史館館刊》寫作格式

壹、正文部分

一、 採用橫式(由左至右)書寫。正文及表格中「年、月、日」均用阿拉伯數字。

二、 採西曆紀元,遇有中、日史曆紀元時,在第一次出現時,採用「1894(光緒20)年11月24日」、「1936(民國25)年12月12日」或「1937(昭和12)年7月7日」的形式表示。

三、標點符號:

(一) (一)採用新式標點符號。「」用於平常引號,『』用於引號內之引號,《》用於書、報、期刊,〈〉用於論文及篇名,()用

於夾註。

(二) 在正文中,古籍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省略篇名符號,如:《史記.項羽本紀》。

(三)括號一律採用全形字();雙括號時,以(〔〕)的方式表示。

(四) 字句之間的破折號“──”,為在全形下按兩個“-”之長度。時間、頁碼之間的破折號用“-”(半形),例如:2005-2008、頁25-27。

四、 註腳:註腳號碼採橫式阿拉伯數字上標法,如1 2 3,置於標點符號之

後。註腳號碼每頁接續,並採隨頁附註。

五、 子目:正文各節,如子目繁多,應依各級子目次序標明,中文標題的次序為:壹、一、(一)、1.、(1);英文標題的次序為:Ⅰ.、A.、(A)、1.、(1)⋯⋯。

六、分段與引文:

國史館館刊 第 54 期

-184-

(一)每段第1行第1字前空2格。

(二)直接引用原文時,短文可逕入正文,外加引號。

(三)如所引原文較長,可另行抄錄;每行前空2格,每行後縮排2格。

(四) 若引文內別有引文,則使用『』表明。引文原文有誤時,應附加(原誤)。引文有節略而必須表明時,不論長短,概以節略號6點⋯⋯表示,如「╳╳╳⋯⋯╳╳╳」;英文句中3點...,句末則為4點....。

七、字體及數字寫法:

(一) 臺灣之「臺」,中文採用繁體寫法,引用日、韓文時,依照原書、原文之寫法。

(二) 時間、頁碼用阿拉伯數字(半形)。阿拉伯數字及英文字母採用Times New Roman字體。

(三) 年代及統計數字用阿拉伯數字(半形),如:1950年共10,057人。

(四) 非統計數字、表述性數字,以中文表示。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大要點。

八、 照片及圖表:所附之照片、圖表,需於縮版印刷後,仍然清晰可辨識。說明文字、數字及符號,須與正文一致,並以橫排為原則,由左

至右書寫。表中之數字向右靠齊,位數多時且須加千分位“,”(半形)。表、圖均需編號,並加標題於表之上、圖之下;相關說明文

字,則均置於照片、圖表之下。

九、 文章或註釋中,若出現作者「按」,無論係改正錯誤或僅為說明文字,均用〔按:╳╳╳〕之形式表示。

《國史館館刊》寫作格式

-185-

貳、註釋部分

一、引用專書

(一) 中、日文專書:著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西元年再版版次),起迄頁碼。如:

1. 侯坤宏編著,《印順法師年譜》(臺北:國史館,2008年),頁15-19。

2. 喜安幸夫,《台湾史再発見:石器時代から近代まで知られ

ざる事跡の数々》(東京:秀麗社,1992年第2版),頁19-21。

(二)英文專書

Akira Iriye,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Foreign Relations, Volume III: The Globalization of America, 1913-1945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107-109.

二、引用論文

(一)期刊論文

1. 中、日文期刊論文:作者,〈篇名〉,《期刊名稱》,第╳卷第╳期(西元年月)或第╳期(西元年月),起迄頁碼。

如:

何鳳嬌,〈戰後神社土地的接收與處理〉,《臺灣風物》,

第54卷第2期(2004年6月),頁105-107。

王正華,〈北伐前期的蔣馮關係(民國15年-16年):以《蔣中正總統檔案》為中心的考查〉,《國史館學術集刊》,第7期(2006年3月),頁195-199。

國史館館刊 第 54 期

-186-

西田龍雄,〈西夏語音再構成の方法〉,《言語研究》,第

31號(1957年3月),頁67-71。

2. 英文期刊論文:

Hope A. Olson, “Codes, Costs, and Critiques: The Organization of Information in Library Quarterly, 1931-2004,” Library Quarterly, 76:1 (2006), pp. 22-23.

(二)學位論文,以篇名號標示之。例如:

1. 呂紹理,〈近代廣東的米糧貿易(1866-1931)〉(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頁13-53。

2. Andrew Chittick, “Pride of Place: The Adrent of Local Histor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97), pp. 25-37

(三) 論文集論文:作者,〈篇名〉,收入編者,《××論文集》,第×冊(出版地:出版者,出版西元年),起迄頁碼。如:

1. 朱重聖,〈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史學〉,收入《宋旭軒教授八十榮壽論文集》,第2冊(臺北:宋旭軒教授八十榮壽論文集編輯委員會,2000年),頁925-928。

2. Shin-Ch’ing Wang, “Religious Organization in History of Taiwanese Town,” in Arthur P. Wolf, ed., Religion and Ritual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4), pp.71-92.

(四)研討會論文

1. 中(日)文論文:作者,〈篇名〉,「會議名稱」,地點:主辦單位,會議起迄日期。例如:

林滿紅,〈政權移轉與菁英絕續:臺日貿易中的政商關係,

1950-1961〉,「1950年代的海峽兩岸國際學術討論會」,臺

《國史館館刊》寫作格式

-187-

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2月13-14日。

2. 英文論文:Author’s Name, “Title of the articl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me of the Meeting, Place, Date, Year. 例如:

Hsiung Ping-c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Children in Early Moder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venth Annual Convention of National Women’s Studies Association, Seattle, June 1-3, 1985.

三、引用古籍

(一)無篇章名,註明全書之版本項。例如:

郝敬 ,《尚書辨解》,第3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9年《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湖北叢書》本),頁2上。

(二)有篇章名,註明篇章名及全書之版本項。例如:

李時 珍,《本草綱目》(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年點校本),第52卷,〈人部.人肉〉,頁2。

(三)有後人作注者。例如:

王弼 著,樓宇烈校釋,《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上編(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頁40。

四、引用報紙

作者,〈篇名〉,《報社名稱》,出版地,出版西元年月日,版

(頁)次。例如:

(一) 〈學者:臺灣史調整逾六成 課綱絕非微調〉,《自由時報》,臺北,2014年2月6日,版A2。

(二) Michael A. Lev, “Nativity Signals Deep Roots for Christianity in

國史館館刊 第 54 期

-188-

China,” Chicago Tribune [Chicago], March 18, 2001, Sec. 1, p. 4.

五、引用檔案文件

(一) 未數位化檔案:「文件名稱」(日期,無則省略),〈案名或卷名〉,《全宗檔案名稱》,收藏機構,檔號、微捲號或典藏

號。(註記方式依檔案提供單位之原方式)如:

「外交部呈行政院」(1946年1月11日),〈中葡簽訂平等新約案〉,《行政院檔案》,國史館藏,入藏登錄號:

014000001186A。

(二) 未出版但已數位化檔案:「文件名稱」(日期,無則省略),〈案名或卷名〉,《全宗檔案名稱》,收藏機構,典藏號。如:

「宋子文電蔣中正」(1946年5月28日),〈政治協商與中蘇調處(二)〉,《蔣中正總統文物》,國史館藏,典藏號:

002-020400-00006-081。

又如:

「特務處組織大綱」,〈特務處組織工作開展〉,《國防部軍事

情報局檔案》,國史館藏,典藏號:148-010200-0007,頁40。

(三) 已出版檔案:「文件名稱」(日期,無則省略),收入編者,《書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月,版次),起迄頁碼。如:

「善後救濟總署電外交部留穗緬甸華僑請求迅予遣送案請核

復」(1947年2月6日),收入謝培屏編,《戰後遣返華僑史料彙編:緬甸篇》(臺北:國史館,2003年),頁252-254。

六、引用網路資料

作者,〈篇名〉,收錄於「網站名稱」:網址(年/月/日點閱)。如:

沈志華,〈關於中蘇條約談判研究中的幾個爭議問題:再談冷

《國史館館刊》寫作格式

-189-

戰史研究中史料的解讀與利用〉,收錄於其「個人網站」:

www.shenzhihua.net/zsgx/000097.htm(2006/5/28點閱)。

〈地圖編制須知〉(1985年4月30日),收錄於「法源資料庫」:www.lawbank.com.tw/index.php(2006/6/12點閱)。

“Rosa Parks,” History.com, accessed March 16, 2016, http://www.history.com/topics/black-history/rosa-parks.

Barack Obama’s Facebook page, accessed July 19, 2008, http://www.facebook.com/barackobama.

叁、徵引書目

在論文之後,需列徵引書目。中、日文書目在前,西文書目在後。

中、日文書目方面:先將書目依序分為檔案、史料彙編、年鑑辭典、文集

日記回憶錄訪談錄、期刊報紙公報、專書、期刊論文等大類後,在各大類

之下再依作者的姓氏筆劃遞增排列;同一作者引用多篇者,則依出版年月

先後遞增排序。西文書目方面:分類比照中文書目方式,並依西文作者姓

氏之羅馬化順序排列。格式如下:

中文部分:

  一、檔案

    《外交部檔案》(臺北,國史館藏)

      〈澳門引渡漢奸戰犯等案〉。

      〈澳門問題案〉。

    《國民政府檔案》(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

      〈各方關於懲治漢奸戰犯建議〉。

    《中執會秘書處檔案》(臺北,中國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藏)

      〈港澳工作卷〉。

國史館館刊 第 54 期

-190-

General 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Record Group 59. The National Archives at College Park, Maryland, USA.

U.S. State Department Central Decimal Files. 793.5.

Records of the Policy Planning Staff 1947-1953.

  二、史料彙編

    周美 華編註,《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第12冊。臺北:國史館,2004年。

    薛月 順編,《臺灣省政府檔案史料彙編: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時期》(一)。臺北:國史館,1996年。

  三、年鑑、辭典

    上海 通志館年鑑委員會編,《民國二十五年上海市年鑑》。上海:上海通志館,1936年。

    張炎 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臺北:國史館.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8年。

  四、文集、回憶錄、訪談錄

    高平 叔主編,《蔡元培文集》。臺北:錦繡出版公司,1995年再版。

    宋選 銓,《宋選銓外交回憶錄》。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7年。

    黃溪 海、李福登口述,簡笙簧、黃翔瑜訪談,《黃溪海、李福登訪談錄》(出類拔萃人物訪談錄─01觀光教育)。臺北:國史館,2006年。

    潘振 球口述,朱重聖、張世瑛訪談,《潘振球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2004年。

《國史館館刊》寫作格式

-191-

  五、雜誌、報紙

    《中央日報》,南京,1937-1946年。

    《復興日報》,澳門,1945-1947年。

    《華商報》,香港,1945-1947年。

    《傳記文學》,臺北,1978-1997年。

  六、專書

    卓遵宏,《唐代進士與政治》。臺北:國立編譯館,1987年。

    胡健國編著,《近代華人生卒簡歷表》。臺北:國史館,2003年。

  七、期刊論文

    何智 霖,〈1930年孫連仲投效中央史事新探〉,《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1期(2007年3月)。

    歐素 瑛,〈從臺北帝國大學到臺灣大學:以考古人類學研究為例〉,《臺北文獻》,直字第153期(2005年9月)。

  八、學位論文

    吳淑 鳳,〈無力回天:戰後廣東政局的演變(1945-1949)〉。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九、網路資料

    〈廈 門林國清最新冤枉錢拔輸餃〉,收錄於中央研究院「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全文資料庫」:http://hanji.sinica.edu.tw/?tdb=kua-a-chheh(2016/3/17點閱)。

    翁岳 生,〈司法院大法官の解釈と台湾の民主政治・法治主義の

発展〉,《日本台湾学会報》,全文網址:http://www.jats.

國史館館刊 第 54 期

-192-

gr.jp/journal/pdf/gakkaiho013_08.pdf(2014/3/18點閱)。

    Dou glas L. Fix. “Introduction”. Formosa: Nineteenth Century Images. Accessed July 19, 2008.http://cdm.reed.edu/cdm4/formosa/intro.php.

    Nav al History and Heritage Command. Accessed January 13, 2016. http://www.history.navy.mil/danfs/index.html.

英文部分:

  以作者姓氏排序,分類請比照中文部分。

Issacs, Harold. The Traged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Robertson, R. Cecil. “Malaria in Western Yunnan with Reference to the China-Burma Highway.” The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57:1 (January 1940).

肆、其他注意事項

一、 在文章篇名後打*號,題謝詞。在作者姓名後打**號,作者簡介,如:國史館館長。

二、 表格與正文之間需留空間,其標題應置中。除長表外,盡量不要切割為二頁。表號用表1形式,表號與表目間以「、」相接。例如:表1、中儲券發行數額表。在表格後應附資料來源,寫法同註釋格式。

三、 英文稿件的左右邊界請用齊頭形式(justification),一行未完文字請以hyphen“-”隔開。

四、 註釋部分,引用的書籍或論文第二次出現時,不用前引書或同前註,直接寫成:作者,《書名》或〈篇名〉,起迄頁碼;省略出版項(出

版地:出版社,出版年月,版次或版本)。報紙類第二次出現時,只

列作者,〈篇名〉,版次。檔案類同一卷,只列「文件」(時間),

〈卷名〉,典藏號、入藏登錄號或檔號;遇有相近卷名,為避免混

淆,得加註全宗名與典藏地。

《國史館館刊》徵稿稿約

-193-

《國史館館刊》徵稿稿約

一、 本刊為季刊,每年3、6、9、12月出刊。

二、 本刊為一專業學術性刊物,旨在鼓勵學術研究,園地對外公開,凡與中華民國史、臺灣史等相關議題之未出版研究論文(以20,000字為原則,最長不超過45,000字)、研究討論(以10,000字為原則,最長不超過20,000字)、書評(以3,000字為原則,最長不超過5,000字)及研究概況(最長不超過5,000字),均歡迎投稿。

三、 來稿請勿同時分投至國內外其他刊物。稿件一經受理,即使作者自行撤稿,本刊一律以退稿論。

四、 投稿時請附作者基本資料(中英文姓名、中英文服務單位職稱、聯絡方式及稿費寄達之詳細地址)、英文篇名,論文另附中、英文摘要(中文以400字為原則,英文不超過1頁),中、英文關鍵詞(3-5個)。請按「國史館館刊論文寫作格式」撰寫,格式請參閱本刊各期附件或從本館網站下載。來稿請

用Word檔及PDF檔,以電子郵件寄達。

五、 本刊以紙本形式發行,必要時則另以PDF檔製作網路版及光碟版電子書。

六、 論文來稿送請2位專家學者審查,研究討論、研究概況、書評送請1位專家學者審查。依「國史館館刊審查意見書」所列:學術貢獻、邏輯推理、資料掌

握、組織架構及文字能力等評分項目進行審查。審查後提交本刊編輯委員會

議討論,必要時得委請第三人審查。

七、 稿件經本刊編輯委員會議審查通過後,當即陸續排印,並致稿酬。稿酬之計算,論文每千字1,050元,稿費計算最高以20,000字為限;研究討論每千字850元,稿費計算最高以20,000字為限;研究概況每千字750元,稿費計算最高以5,000字為限;書評每千字750元,稿費計算最高以5,000字為限。來稿刊出後,致贈論文、研究討論作者該期2冊及抽印本30本,致贈書評、研究概況作者該期1冊。

八、 來稿牽涉著作權部分(如圖片及較長的引文),由投稿者自行取得授權,本刊不負相關責任。

國史館館刊 第 54 期

-194-

九、 來稿請寄(10048)臺北市中正區長沙街一段2號,「國史館館刊編輯委員會」收,或寄電子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國史館館刊》徵稿稿約

-195-

Bulletin of Academia HistoricaNotes for Contributors

1. Bulletin of Academia Historica is an academic publication of four issues a year (March, June, September and December) for the purpose of promoting research. It is open to all potential contributors in the areas of Republic of China history, Taiwan history, etc. Research papers, critical essays on particular areas of scholarship, book reviews, and overview articles of historical materials or research literature are all welcome, but they should not have been published before.

2. The average length of research papers is 20,000 words, and should not exceed 45,000 words. Critical essays and book reviews should be kept within the range of 10,000-20,000 words and 3,000-5,000 words respectively. Overview articles should not exceed 5,000 words. Please follow the format of this Bulletin, which can be accessed from our website.

3.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this Bulletin must not be submitted to other publications at the same time. Along with your manuscript, please provide your personal data (name, affiliated institution, address or telephone number, etc.), title of the manuscript, your English name, a 400-word abstract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3-5 key words. Please submit your manuscript both in Word form and PDF form.

4. Manuscripts submitted will be sent to two reviewers, critical essays, book reviews and overview articles will be sent to one reviewer for review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covered in “Manuscript Review Sheet of Academia Historica”: theoretical or academic value, research methodology, research materials,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language and style. The reviews will be discussed by “the Research Review Committee of Academia Historica.” If necessary, a third reviewer will be consulted.

5. Once a manuscript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t will be put to print, with the word file provided by the author.

6. The authors of research papers and critical essays will also receive two copies of the Bulletin and 30 off-prints, but those of book reviews and overview articles will receive one copy of the Bulletin.

7. Any plagiarism is the tot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author. This Bulletin does not deal with such matters.

國史館館刊 第 54 期

-196-

8. Manuscripts should be submitted to:  The Editing Committee of Bulletin of Academia Historica  No. 2, Sec. 1, Changsha St.,  Zhongzheng Dist., Taipei City 10048  Taiwan, Republic of China Or by e-mail address of [email protected]

《國史館學術集刊》第 1-18 期目錄

-197-

《國史館學術集刊》第 1-18 期目錄

第一期 民國 90年 12月蔡盛琦,清末點石齋石印書局的興衰

曾業英,民國初年的沈定一和公民急進黨

高素蘭,盛世才與中共(民國26年至31年)胡國台,抗日戰爭對高等教育的衝擊(1937-1945)吳淑鳳,伸張正義?─戰後引渡逃匿澳門漢奸(1945-1948)張世瑛,從幾個戰後審奸的案例來看漢奸的身分認定問題(1945-1949)陳鴻圖,嘉南大圳對土地改良及農作方式之影響(1924-1945)薛月順,臺灣入境管制初探─以民國38年陳誠擔任省主席時期為例古鴻廷,馬來亞地區華文獨立中學發展之研究

第二期 民國 91年 12月胡健國,清史稿校註補─太宗本紀二

邵雅玲,清代地方訴訟規範與女性─以淡新檔案為例

洪喜美,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人道關懷─以婢女解放為例的探討

陳祥雲,蔗糖經濟與城市發展:以四川內江為中心的研究(1860-1949)周琇環,從漠視到承認─論1920年英國對華政策的轉變葉惠芬,唐生智與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的建立

王正華,國民政府北遷後蔣中正驅逐鮑羅廷之議

歐素瑛,戰後初期臺灣中等學校之學風與訓育(1945-1949)許瑞浩,臺灣政論的初步分析─以「自由化」、「民主化」和「本土

化」為中心

洪萬生,朝鮮儒家讀九章─以趙泰耇〈九章問答〉為例

第三期 民國 92年 9月洪喜美,五四前後廢除家族制與廢姓的討論

國史館館刊 第 54 期

-198-

葉惠芬,石友三與浦口兵變

周琇環,中英庚款會的文教事業

周美華,汪張交惡事件再探討(1932年)吳淑鳳,宋子文辭廣東省主席經緯─政治生涯的落幕

何鳳嬌,竹林事件的餘續─戰後竹林地的接收與處理

歐素瑛,戰後初期在臺日人之遣返

陳鴻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對越南之政策(1945-1949年)林秋敏,臺灣省新運婦女工作委員會與戰後初期臺灣婦女工作

第四期 民國 93年 9月周琇環,王韜的民族主義思想

陳耀煌,中共閩西蘇區的發展及其內部整肅(1927-1931)何智霖,中央軍參與山西剿共之探討─兼論陳誠入晉指揮始末(民國

25年3月至5月)楊維真,1938年四川省政府改組風潮始末蘇瑤崇,葛超智(George H. Kerr)、託管論與二二八事件之關係 高素蘭,中共對臺政策的歷史演變(1949-2000)吳明時,一九九○年代的基層臺獨運動─一個社會運動的觀點 楊翠華,評董光璧《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

第五期 民國 94年 3月林偉盛,荷據時期臺灣的國際貿易─以生絲貿易為主

楊鴻謙,顏愛靜,清代屏東平原鳳山八社地權制度變遷之研究

蔡龍保,日治時期臺灣國有鐵路貨物運費政策之研究(1896-1936)鄭麗玲,外語教育與社會精英─以日治時期高等教育的外語課程為中心

周琇環,抗戰前後中英庚款會的交通建設

蔡盛琦,戰後初期臺灣的圖書出版─1945 至 1949 年林清芬,一九八○年代初期臺灣黨外政論雜誌查禁之探究

林正慧,評陳支平著《福建六大民系》

《國史館學術集刊》第 1-18 期目錄

-199-

第六期 民國 94年 9月林正慧,閩粵?福客?清代臺灣漢人族群關係新探─以屏東平原為起點

蔡龍保,長谷川謹介與日治時期臺灣鐵路的發展

何鳳嬌,臺灣戰後初期製鹽會社土地的接收與處理─以高雄縣百甲、

下寮塭為例

歐素瑛,戰後初期臺灣大學留用的日籍師資

薛月順,陳儀主政下「臺灣省貿易局」的興衰(1945-1947)侯坤宏,印順法師對佛教傳說的理解與運用

楊維真,評王奇生著《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 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型態》

蔡昌言,評吳安家著《中共意識形態的變遷與持續(1949-2003)》

第七期 民國 95年 3月曾品滄,從番社到漢庄─十七至十九世紀麻豆地域的拓墾與市街發展

吳奇浩,由《淡新檔案》看清末臺灣番社租榖之「名」與「實」

蔡龍保,日治初期臺灣的道路事業

陳鴻瑜,臺灣與菲律賓之間巴丹群島主權歸屬問題

王正華,北伐前期的蔣馮關係(民國15至16年)─以《蔣中正總統檔

案》為中心的考查

朱文原,閻錫山與西安事變

何鳳嬌,戰後臺灣拓殖株式會社社有地的接收與處理

第八期 民國 95年 6月卓遵宏,中央銀行與上海金融中心的發展(1927-1937)陳進金,「兩湖事變」中蔣介石態度之探討(1929)王正華,國防委員會的成立與運作(1933-1937)朱文原,四川省禁煙督辦公署的設立及其業務

陳 華,「行憲」與「戡亂」─陶希聖日記(1947-1953)的觀察與討論

國史館館刊 第 54 期

-200-

第九期 民國 95年 9月王學新,臺灣黑幫籍民與日本對華鴉片謀略(1895-1945)張世瑛,罪與罰─北伐時期湖南地區懲治土豪劣紳中的暴力儀式

蕭李居,中日戰爭初期日本的政治變革與權力之爭(1937-1938)蔡盛琦,戰後初期臺灣的出版業(1945-1949)闞正宗,仁王護國法會與戰後臺灣社會(1949-1987)

第十期 民國 95年 12月林正慧,從客家族群之形塑看清代臺灣史志中之「客」─「客」之書

寫與「客家」關係初探

馮啟宏,陳果夫與侍從室第三處的組建

林清芬,戰後初期我國留日學生之召回與甄審(1945-1951)吳聰敏,臺灣戰後的惡性物價膨脹(1945-1950)吳志中,1949-1971年歐洲各國的中國議論與政策陳儀深,彭明敏與海外臺獨運動(1964-1972)─從外交部檔案看到的

面向

沈幸儀,評介鮑梅立Is Taiwan Chinese?

第十一期 民國 96年 3月蔡龍保,日本殖民地下的臺灣人企業─以桃崁輕便鐵道會社為例

王正華,1928年蔣馮關係再探何智霖,1930年孫連仲投效中央史事新探葉碧苓,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史學界對日本「滿蒙論」之駁斥─以《東

北史綱》第一卷為中心之探討

黃翔瑜,滯越軍民之接運來臺(1949-1953)黃宗鼎,越南共和國之華人政策(1955-1964)

第十二期 民國 96年 6月葉惠芬,胡景翼與陝西靖國軍的建立

《國史館學術集刊》第 1-18 期目錄

-201-

陳鴻瑜,臺灣法律地位之演變(1943-1955) 侯坤宏,戰後臺灣白色恐怖論析

歐素瑛,貢獻這個大學于宇宙的精神─談傅斯年與臺灣大學師資之改善

鄭惠美,臺灣客家女鞋研究

第十三期 民國 96年 9月劉維開,宋子文與西安事變之善後

蘇瑤崇,「終戰」到「光復」期間臺灣政治與社會變化

林桶法,從溪口到臺北─第三次下野期間蔣介石的抉擇

何鳳嬌,戰後初期臺灣土地接收的糾紛─以更改日式姓名的臺人遭遇

為例

謝培屏,戰後暹羅對華人的移民政策(1945-1949年)高明芳,豐子愷與《護生畫集》的編繪

第十四期 民國 96年 12月曾品滄,荷治與明鄭時期臺灣的農業發展與環境改造

張世瑛,晚清上海西式公園出現後社會反應 王學新,南進政策下的籍民教育(1895-1937)歐素瑛,素木得一與臺灣昆蟲學的奠基

林果顯,戰後日常生活中的反共知識建構─以《廣播雜誌》為中心

(1952-1956)高明芳,試探《護生畫集》的護生觀

第十五期 民國 97年 3月蔡龍保,日治時期臺灣道路事業的推進─民力之徵用與臺灣人之拒適

陳耀煌,中共湘鄂西蘇區的發展及其內部整肅(1927-1933) 謝培屏,1947年中暹懸旗問題及其外交折衝蘇瑞鏘,從雷震案看戒嚴時期政治案件的法律處置對人權的侵害

蔡盛琦,《深耕雜誌》之研究(1981.6-1983.2)高明芳,從藝術生命綻放的花朶─談豐子愷的漫畫創作

國史館館刊 第 54 期

-202-

第十六期 民國 97年 6月蔡龍保,國營初現─日治時期臺灣汽車運輸業發展的一個轉折

鄭政誠,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的東臺灣巡視與罹病初探

管美蓉,從自主到統一─抗戰前期大學入學考試的發展(1938-1940)謝培屏,1945年暹羅軍警槍殺華僑事件陳翠蓮,歷史正義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論述

何鳳嬌,戰後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事業地的接收與經營

第十七期 民國 97年 9月葉碧苓,村上直次郎的臺灣史研究

蔡龍保,日治時期臺灣道路改良事業之展開(1926-1936)王正華,關山萬里情─家書中的戰時生活(1937-1945)高素蘭,戰時國民政府勢力進入新疆始末(1942-1944)何鳳嬌,戰後初期臺灣軍事用地的接收

王文隆,臺灣中學地理教科書的祖國想像(1949-1999)

第十八期 民國 97年 12月周琇環,中英庚款會的生產建設事業─以水利與工業為例

謝培屏,1936年中國暹羅考察團的外交努力簡笙簧,中日戰爭中期寧波的走私活動(1939-1941)何義麟,戰後在臺琉球人之居留與認同

徐浤馨,日本吉田內閣期中國政策的原點─以「等距離外交」為探討

對象

李福鐘,威權體制下的國民黨黨營企業

《國史館學術集刊》第 19-54 期目錄

-203-

《國史館館刊》第19-54期目錄

第十九期 民國 98年 3月謝培屏,戰後遣送歸僑返回緬甸之研究(1945-1949)楊子震,中國駐日代表團之研究─初探戰後中日‧臺日關係之二元架

何鳳嬌,戰後初期臺灣軍事用地的處理 王正華,蔣介石與1961年「蒙古人民共和國」入會案

第二十期 民國 98年 6月傅寶玉,水利與國家─日治時期桃園廳公共埤圳的公法人化

吳俊瑩,從東三省的鼠疫問題看清末的內政與外交(1910-1911)葉惠芬,1918年奉軍秦皇島劫械與入關─以皖奉合作為中心的探討 應俊豪,長江上游航行安全問題與美國駐華海軍的因應之道(1920-1925)

第二十一期 民國 98年 9月葉惠芬,徐樹錚與天津督軍會議的召開

程玉鳳,光復初期臺糖的銷售問題─十五萬噸敵糖的探討(1945-1947)王正華,蔣介石與196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 王文隆,臺海兩岸政府在達荷美的外交競逐(1964-1966)張家綸,Review: When Valleys Turned Blood Red: the Ta-pa-ni Incident in

Colonial Taiwan

第二十二期 民國 98年 12月張世瑛,清末民初剪辮風潮及其所反映的社會心態

賴淑卿,民初稽勳局與稽勳留學生的派遣(1912-1913)劉緯道,抗戰期間胡宗南軍系的組建與發展

吳淑鳳,1949年宋子文對中華民國政府退守的謀畫

國史館館刊 第 54 期

-204-

第二十三期 民國 99年 3月馬鉅強,日本統治臺灣前期安平港的改良對策之研究(1895-1925)應俊豪,1920年代前期日本長江上游航行安全問題的因應之道賴淑卿,呂碧城對西方保護動物運動的傳介─以《歐美之光》為中心

的探討

朱文原,蔣經國在贛南的教育建設及成效(1941-1943)

第二十四期 民國 99年 6月蕭富隆,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對臺籍行政人員之接收與安置

周琇環,韓戰期間志願遣俘原則之議定(1950-1953)張淑卿,國家與兒童健康:1950-60年代臺灣國民學校的衛生教育薛月順,臺灣「草蝦王國」的形成(1968-1988)─政府與民間扮演的

角色

第二十五期 民國 99年 9月陳佑慎,革命加暗殺─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政治暴力的初步考察

蔡龍保,日治後期臺灣技術協會的成立及其島內調查事業─以《臺灣

技術協會誌》為中心(1936-1940)許世融,戰時體制下的兩岸貿易(1941-1945)何鳳嬌,戰後臺灣公產管理審議委員會的組成與運作(民國38年11月-42

年9月)

第二十六期 民國 99年 12月張世瑛,國民政府對抗戰忠烈事蹟的調查與紀念

楊傑銘,論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與《臺灣新文學》中魯迅思想的傳播

與接受

蔡盛琦,1950年代圖書查禁之研究王正華,蔣介石與1971年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

《國史館學術集刊》第 19-54 期目錄

-205-

第二十七期 民國 100年 3月王宏松,「兩廣事變」中蔣中正對兩廣的和戰態度

陳冠任,盟軍總部與中日漁權爭議(1945-1952)林秋敏,謝娥在臺灣政壇的崛起與退出(1946-1949)陳建守,評 Edmund S. K. Fung, Th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Chinese

Modernity: Cultur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Republican Era王良卿,評介任育德著《向下紮根:中國國民黨與臺灣地方政治的發展

(1949-1960)》

第二十八期 民國 100年 6月何智霖,中原大戰後期宋哲元動向之探討─兼論入晉西北軍之整編

蘇聖雄,論蔣中正對膠東之戰的處置(1932)王宏松,戡閩與統一─論蔣中正對「閩變」的態度與作為

周琇環,接運韓戰反共義士來臺之研究(1950-1954)林桶法,評介劉維開《蔣中正的一九四九─從下野到復行視事》

第二十九期 民國 100年 9月葉惠芬,胡景翼與陜西靖國軍後期的演變(1920-1922)鹿錫俊,蔣中正對1940年夏季國際危機的因應蔣永敬,崩潰年代:1948Leo Douw,Review of Taiwan in Japan’s Empire-building, &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皮國立,評介彭善民《公共衛生與上海都市文明(1898-1949)》

第三十期 民國 100年 12月周俊宇,光輝雙十的歷史:中華民國國慶日近百年的歷史變貌(1912-2008)葉惠芬,胡景翼西安拘囚的經歷及其影響─以《胡景翼日記》為中心

的探討

任育德,胡適晚年與蔣介石的互動(1948-1962)

國史館館刊 第 54 期

-206-

李泰瀚,評介陳翠蓮著《臺灣人的抵抗與認同(1920-1950)》黃翔瑜,評介李汾陽著《文化資產概論》

第三十一期 民國 101年 3月鄺智文,郭松齡事件新探

許秀孟,國家、社會與糧食:抗戰時期四川省臨時參議會有關糧食政策

的討論

林志晟,國民政府農林部水土保持實驗區的設置與發展(1942-1946)林孝庭,中華民國核武研發之探討(1964-1980)

第三十二期 民國 101年 6月陳世局,外交部北平檔案保管處之成立及其裁撤(1928-1935)黃翔瑜,古物保存法的制定及其施行困境(1930-1949)蕭李居,蔣中正對「多田聲明」的因應態度

段瑞聰,太平洋戰爭前期蔣介石的戰後構想(1941-1943)李達嘉,《近代中國的商會網絡及社會功能》評介

第三十三期 民國 101年 9月

抗戰時期的軍統局專號

蕭李居,戴笠與特務處情報工作組織的開展

楊維真,1938年長沙大火事件的調查與檢討李君山,抗戰時期西南運輸的發展與困境─以滇緬公路為中心的探討

(1938-1942)陳進金,戴笠與忠義救國軍

王良卿,情報領袖與派系政治:從國史館新進史料觀察戴笠和CC系勢力的競爭

吳淑鳳,軍統局對美國戰略局的認識與合作開展

《國史館學術集刊》第 19-54 期目錄

-207-

第三十四期 民國 101年 12月黃翔瑜,民國以來古物保存法制之誕生背景試析(1911-1930)黃克武,修身與治國:蔣介石的省克生活

陳佑慎,遷臺前的國軍電影事業(1926-1949)蔣永敬,戰後國共和談:從重慶會談到整軍方案

第三十五期 民國 102年 3月張世瑛,顛覆的笑聲─辛亥革命中的嘉年華會

林本原,日本與戰後臺灣公營航運建設(1945-1957)林桶法,戰後蔣介石、白崇禧關係的探討(1945-1950)張建俅,近代中國紅十字會成立問題考論─以盛宣懷文件為中心

第三十六期 民國 102年 6月任育德,胡適與《自由中國》的互動

陳耀煌,1950年代北京市郊區的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兼論與1949年以前農村基層政權的比較

薛月順,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與臺灣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丘文豪,評介洪九來著《寬容與理性─《東方雜誌》的公共輿論研究

(1904-1932)》

第三十七期 民國 102年 9月應俊豪,1924-1925年英國政府處理廣東海盜問題的策略運用:粵英軍事

合作剿盜行動

張 力,中國與1946年巴黎和平會議吳俊瑩,由「員林事件」看戰後初期臺灣法治的崩壞

李達嘉,《商會與近代中國政治變遷》評介

許秀孟,評Marcia R. Ristaino, The Jacquinot Safe Zone:Wartime Refugees in Shanghai

國史館館刊 第 54 期

-208-

第三十八期 民國 102年 12月稽國鳳,抗戰時期吳宓對時局的思考

吳淑鳳,抗戰勝利前後國民政府處置日本態度的轉變

任育德,描繪丁文江:論胡適《丁文江的傳記》 蕭雅宏,評王立本《決戰大西北:剖析國共內戰之西北戰場》

蘇聖雄,評侯坤宏《研究二二八》

第三十九期 民國 103年 3月侯嘉星,動力機器進口與近代中國工業化(1910-1937)蕭李居,中日華北「防共協定」與1936年日本對華政策高郁雅,大資本併吞小資本?─1936 年上海《新聞報》在蘇州的聯合

發行糾紛

林果顯,來臺後曾虛白的宣傳工作與理念(1949-1994) 曾立維,評論吳政憲著《通訊與社會:日治時期臺灣「警察專用電話」

系統的建立(1895-1945)》

第四十期 民國 103年 6月曾令毅,清初臺灣府城墾戶與鳳山縣沿山地帶的開發:從雍正十年陳孺

人古墓碑談起

丘文豪,1920年代梁啟超往來南北的政治實踐 衛藤安奈,1925年上海的二月罷工:圍繞中國工運史與「政治化」的考察楊秀菁,權衡下的十年罪責─雷震案與1950年代的言論自由問題 蕭雅宏,評介黃麗安著《朱家驊與中央研究院》

第四十一期 民國 103年 9月

近代臺灣教育史專號

葉碧苓,日治時期中等學校教師檢定考試之研究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水產教育─以師資分析為中心

《國史館學術集刊》第 19-54 期目錄

-209-

林玫君,日治時期的臺灣女子體育講習會

許佩賢,日治中期的公學校畢業生與臺灣社會 鄭政誠,戰時體制下臺南師範學校學生的軍事訓練與動員(1937-1945)黃翔瑜,評介黃士娟《建築技術官僚與殖民地經營(1895-1922)》

第四十二期 民國 103年 12月周麗卿,政治、權力與批判:民初劉師復派無政府團體的抵抗與追求 陳進金,現代中國的建構:蔣介石及其《中國之命運》

陳鴻獻,1950 年代初期國軍政工制度的重建何鳳嬌,臺灣土地銀行公產代管部與戰後公產的管理(1952-1960)

第四十三期 民國 104年 3月陳以愛,五四運動初期江蘇省教育會的南北策略 皮國立,中日戰爭前後蔣介石對化學戰的準備與應對

任育德,胡適與汪自新家族親緣考察

黃宗鼎,「分裂國家」的「大局外交」:以中華民國對越之西、南沙交

涉為例(1955-1975)

第四十四期 民國 104年 6月王良卿,中國國民黨改組前後領導制度的轉型(1923-1924) 張世瑛,派系與宣傳─中國國民黨內的漫畫戰(1928-1931)馮先祥,同中有異的社會科學中國化:蔣廷黻與蕭公權之對比

曾立維,日治時期臺灣電話申請制度之變遷

第四十五期 民國 104年 9月林偉盛,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的船舶與貨物轉運 應俊豪,1920年代美國對於國際合作防制中國海盜問題的態度與反應沈佳姍,日本在滿洲建立的免疫技術研究機構及其防疫,1906-1945陳以愛,錢穆論人文主義教育的失落與重建

國史館館刊 第 54 期

-210-

第四十六期 民國 104年 12月

抗戰史專號

林美莉,七七事變之後國民政府走向對日決戰的時局判斷

蘇聖雄,蔣中正對淞滬會戰之戰略再探

黃克武,顧孟餘的政治生涯:從挺汪、擁蔣到支持第三勢力

楊善堯,蔣中正與抗戰前後的軍醫制度

陳冠任,評介 Kimie Hara, Cold War Frontiers in the Asia-Pacific: Divided Territories in the San Francisco System

第四十七期 民國 105年 3月劉碧株,日治時期鐵道與港口開發對高雄市區規劃的影響

羅皓星,《徐兆瑋日記》所見的教育會與20世紀初常熟地方政治陳鴻瑜,中華民國政府繪製南海諸島範圍線之決策過程及其意涵

林正義,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及其對蔣介石總統反攻大陸政策的限制

第四十八期 民國 105年 6月陳能治,早期的孔祥熙:一位基督徒的教會歷練與公共參與(1890-1922)陳鴻瑜,英國對於南沙群島之主張及其影響(1930-1951)張淑雅,無礙反攻?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後的說服與宣傳

王恩美,1970年代中華民國對日僑務政策之變化──以「中日斷交」前後為中心

第四十九期 民國 105年 9月葉美珠,國民政府鹽務稽核所的興革試析(1928-1936)陳祥雲,劉航琛與利濟實業公司的經營(1946-1956)白依璇,保釣世代、現代主義、民族想像:論郭松棻、李渝早期寫作及

所處歷史脈絡

段瑞聰,從日本角度看「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國史館學術集刊》第 19-54 期目錄

-211-

第五十期 民國 105年 12月張安琪,日治初期土地調查事業階段的「公業」概念演變

朱德蘭,公私領域之間:長崎僑領陳世望(1901-1940)張鑄勳,析論蔣中正在中國抗日戰爭初期的戰略指導

葉惠芬,蔣中正與反攻大陸計畫之制定──以「武漢計畫」為例

第五十一期 民國 106年 3月余慧君,「蒙古風景」?:五族共和下被展示的他者

杜正宇,論二戰時期的臺灣大空襲(1938-1945)蘇聖雄,抗戰末期國軍的反攻(1945)

第五十二期 民國 106年 6月李文良,清乾隆年間南臺灣的邊防整備與社會發展

黃仁姿,戰爭與糧食:二戰期間臺灣糧食管理體制的建構(1939-1945)葉碧苓,臺北帝國大學工學部之創設

第五十三期 民國 106年 9月連玲玲,媒體、廣告與企業文化:以《新都周刊》為中心的探討

林美莉,陳光甫的1940年滇緬公路紀行—以視察桐油運輸與油品改良為中心

吳蕙芳,重返新鄉樂園:國共內戰時期的米幹神父

林正義、陳鴻鈞,中美對東海石油勘探與釣魚臺主權的爭議(1969-1972)

第五十四期 民國 106年 12月蔡蕙頻,清治時期臺灣鞋履文化之探究

王良卿,為黨國祭旗:1950年陳立夫去國的檔案視野王恩美,冷戰體制下韓國華僑的「雙重」反共問題(1950-1970年代)張維斌,〈論二戰時期的臺灣大空襲(1938-1945)〉一文之再商榷 王泰升,政府檔案的整編及學術上運用:一位臺灣法律史研究者的經驗談

國史館館刊 第 54 期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