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40
── 退—— / 2014 / 11

Post on 06-Apr-2016

23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TRANSCRIPT

Page 1: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略評堵路佔領這種抗爭形式

路遙難行

──

略評周永新退保方案

不結婚只同居

——

論平機會歧視條例檢討諮詢

牢籠裡的自由野

罷課與佔領運動專題

社會

性/

文藝

2014/ 11

Page 2: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十月號出不了版,十一月號遲了將近一個月,原因很多是手腳慢、懶、唔專心,但的確,也是有些不可抗力:編輯工作多少也

受佔領運動影響。

雖說是受佔領運動影響,但其實編輯自運動開始,留在街頭的時間實在不多,要算的話,也可能不過是每週才到一兩次,每次

也是匆匆就回去編輯室、中大、家裡。編輯也很是掙扎,尤其在 9 月 28 日前後的日子,我們究竟應該去前線,還是應該留在編

輯室趕工?

我們最後也是留在了編輯室出版。畢竟,不受重視,不被談及的,不被認真討論的東西實在太多。不管幸運與否,我們就是可

以談論、研究、討論──而且是公開地談論。因為我們就是有著出版的資源,也許看的人並不多,但我們要做的不是放棄,而

是如何盡量增加讀者,改善文章質素,用盡我們所有的。做學生報如是,社會運動也該如是。

看我顧左右而言他了這麼久,其實,脫期的原因,還是因為我們手腳總是很慢。

目錄

編者的話

體育與性別

不結婚只同居─論平機會歧視條例檢

討諮詢

小說與話劇對讀─評《感冒誌》

牢籠裡的自由野

02

03-06

07-08

09-10

11-12

13-14

15-16

27

28

罷課與佔領運動專題

前言

略評堵路佔領這種抗爭形式

雨傘擋開了甚麼─論佔領與民生議題之扣連

五里雲霧中看屌左膠

各院系政改關注組乍現─我最期待的畫面出現了?

凡事起頭難─全民大會的一點小反省

有關罷課,我想說的是……

18

19-20

21-23

反對歧視條例修訂,到底在反對甚麼?

路遙難行─略評周永新退保方案

在冰桶與 $100 以外─有關罕見病人,我們

都沒心思理會的事

24

25

26

29-30

32

33-34

35-36

37-38

社會

你諗定佢諗 ? ─淺談公共媒體對市民取向之作用

對不起,我支持中大加宿─對中大宿費關注組投

稿的一些個人看法

這不是一元兩塊的爭執─覆 Scarlet

投稿

專欄

【心湖淬筆】場外社區 /

【如是我聞】sound-bite 癮

【左翼風情畫】運動囈語

性 / 別

文藝

校園

校園散打

NA Can 加價背後─訪問鄧經理 /

Museum of 19 Politics/

本部 canten 大執笠 師生飲食前途未卜

1

Page 3: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如果要為香港的秋天改一個戲名,那應該會是「那夜凌晨,我跨過了公民廣場的那道圍欄」。

猶記得 9 月 22 開始的罷課,一切策劃得風風火火:各個院系成立了不同的關注組,全民大會、論壇、

街站,彷彿整所校園都動員了起來,為了爭取公民提名而出力。沒有人正式統計過有多少人罷課,

但從那個星期校園裡的人流看來,真正參與的同學也許只屬少數。

然後,從 26 日的夜晚,跨過公民廣場圍欄的那一刻開始,整個世界彷彿變了。

沒有人想過警方會利用防暴警察與催淚彈驅散示威者,但更沒有人想過那麼多市民會為了支持學生

而站出來。佔領人士遍佈整個金鐘、銅鑼灣、旺角,政府官員破天荒地與學生平等對話。獅子山上

掛上了一塊「我要真普選」的標語,然後是整個校園,甚至是整個香港。

一時之間,公民提名,取消功能組別好像近在咫尺,只要多堅持一陣子,群眾必能勝過政府。

但從學聯與林鄭月娥的對話之後,運動的形勢似乎進入了一個死局:928 全民大會當晚,信誓旦旦

啟動無限期罷課的同學,逐漸回歸校園上課;佔領者開始質疑長期佔領的成效,要不開始撤離,要

不反覆地嘗試將行動升級;有人不斷排拒不同路線的佔領者,雙方甚至拒絕溝通;當抗爭者在議會

外爭取公義的制度,卻甚少關注議會內正在處理的不公義議案。

也許這是一個很難承認的事實,佔領運動一直發展,似乎並沒有帶來我們所寄望的成果。

有人視這場運動為最後一戰:如果這樣「波瀾壯闊」的運動也不能爭取到真普選,當權者的勢將兇

猛地反撲,而香港想必也無藥可救。也許有人會因此而移民,也許有人會選擇變得世故。

但我們更願意相信,雨傘運動會成為民主路上重要的經驗傳承,就如同我們從每年七一的堵路之中

學習到如何應對警察、從新界東北的抗爭之中學會如何應對胡椒噴霧一般。從既得利益者手上奪取

民主,從來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香港的「民主路」雖走了三十多年,但在爭取的方法與策略之上,

卻較多是原地踏步。在運動開始沉寂的時刻,總結、思考、承傳,似乎能為我們尋找到一條出路。

罷課與佔領運動專題

專題

2

Page 4: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無論是在網上,或是行動現場,有的通常都是各種「戰術」的討論——鐵馬應該如何加固,怎樣堵著警察之類。而宏觀一點戰略問題,比如說到底長期佔領這個形式如何可以向政府施壓,怎樣的佔領可以加強或減弱其威力,佔領要面對甚麼問題等等均甚少得到討論。

3

Page 5: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直至截稿為止,所謂的雨傘運動已經持續了超過一個月。

無論結果最終是怎樣,這場運動在香港的歷史上,也都

扮演著重要的里程碑——或是分水嶺。

略評堵路佔領這種抗爭形式/ 覃俊基 /

這場運動值得反省與思考的部份非常多。學生運動在香港的可能,不同團

體之間的立場與互動、整體論述的方向等等。儘管筆者以為以上的宏觀方

向問題更值得探究,本文主要想探討的,是「佔領」這個抗爭形式的成

效—畢竟這種抗爭形式的興起,實是無可避免。就如呂大樂所說,經過

了這一次運動,群眾對社會動員的形式,以及抗爭的手法都有新的想像,

而佔領這種抗爭模式一定會再次出現,如不是頻繁的話。

然而,無論是在網上,或是行動現場,有的通常都是各種「戰術」的討

論——鐵馬應該如何加固,怎樣堵著警察之類。而宏觀一點戰略問題,比

如說到底長期佔領這個形式如何可以向政府施壓,怎樣的佔領可以加強或

減弱其威力,佔領要面對甚麼問題等等均甚少得到討論。無論是直面當下

抑或展望將來,我們都必須好好回答這些問題。本文正冀拋磚引玉。

是次公然長期佔領馬路的大型行動,筆者雖無確切歷史資料,但也大可說

是近三十年首次。但相類近的抗爭早有先例。

近這四五年間,不少市民早對純粹的遊行示威表示無力不滿,故每每在大

型集會以後留守,要警方主動抬走。留守的人通常不多,一般都在二百人

左右以下,而地點則多在標誌性地方,如政總門口。在數年前的反高鐵運

動,便有兩次的堵路行動。人數也是數百人以下。也有一群人為了響應「佔

領華爾街」以及全世界的諸多佔領廣場行動,發動了「佔領中環」,佔據

了匯豐銀行下廣場長達數個月的時間。

這些行動,由於參與人數較少,所以警方也就可以相對輕易清場,無法做

到長期抗爭的效果,但這就是大型佔領的雛型。由佔中三子發動「佔領中

環」,很明顯也是受到這些抗爭啟發,希望推動一個大型的佔領行動(當

然他們也自行加入了「自首」、堅持非暴力等個人想法)。

以上也只是一個非常粗疏的歷史梳理。但我們也可以從中見到,雨傘運動

的出現自有其軌跡。客觀來說,香港市民一直飽受壓迫,而政府始終沒有

作任何政治或經濟上的結構性改革,市民的抗爭模式升級可謂無可避免。

而就實質形式上,雖然說「佔領」一詞早在三年前就響遍全球,但真正在

香港開花結果,也是這幾年間香港的公民社會跌跌碰碰,慢慢摸索出來的。

小歷史

專題

4

Page 6: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那麼,到底佔領真正影響了甚麼?對統治階層做成了甚麼壓

力?我們現在可以作一點小小的估算。

就宏觀而言,香港的經濟或多或少是受到影響的。儘管沒有

甚麼認真研究,我們很難實際估算佔領做成多大的影響。然

則,佔領的混亂對於香港的經濟氣氛與環境的影響是一定存

在的。旅遊業就是明顯的例子。此外,股市的波幅也一定程

度反映了金融賭徒對香港的不信任。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宏

觀來說,所謂佔領做成多少億的「經濟損失」,最受影響的

都是上層而不是普通市民。那些損失可能沒有的士司機生意

少了那麼顯眼,但整體營商環境受到損害,是無形也是巨大

的。而這些損失,正是對統治階層的一種威脅。然而,是次

佔領的效用實不宜高估。佔領的最大威力,在於阻礙,甚或

停止交通,以阻礙社會的正常運作,亦使統治集團承受經濟

與政治的損失。但這次佔領的交通要道,並不是真的那麼重

要。事實上,除卻最開初的混亂,政府作了一定的交通改道

措施後,便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交通的基本運作。這還未算

及,有很多經濟範疇並不會因為交通停頓而直接失效(如金

融、地產兩大支柱,當然間接的影響依然存在)。所以,是

次佔領對經濟的影響,實是相當有限。嚴格來說,現在政府

害怕的,不是當下佔領本身,而是其背後的符號意義,害怕

局勢會變得更加不穩。所以,我們完全感受不到政府如何

急著完結整場運動。相反,政府現在受到的實際壓力不怎麼

大,又覺得現在清場反而會激起民憤,所以才不介意慢慢和

學聯談判。

這一點相當重要。現在的佔領,大體上達不到它的戰略目

標,亦即政府會因為持續佔領而承受莫大的壓力,繼而被迫

接受訴求。現在,佔領更像是一個有礙觀瞻的麻煩,政府無

可奈何要處理,但也不怎麼焦急。要說為此作莫大退讓,以

現階段的佔領來說,就更是天方夜譚。

即使如此,佔領的燈塔效果——即以持續佔領作為鼓勵其他

行動的做法——也是不容低估。就以三年前在埃及的解放廣

場佔領為例,廣場本身自然不是甚麼交通要點,但最後卻是

令獨裁者穋巴拉克倒台的起點。當然,埃及的佔領,從規模

到形式均非香港的雨傘運動可比擬。解放廣場的佔領,持續

有超過 10 萬人,最高峰時更是超過 100 萬人;其參與者,

也大多真正長期放下工作留守,也願意真正和警方以及建制

支持者作低度武力對抗,令清場的難度大大提高;到運動後

期,更有廣泛的罷工出現,致使統治階級必須作出重大讓

步。

佔領施壓有限

這次的佔領抗爭,比以往任何一次的運動更能迫得政府回

應。歸根結底,是因為這次的抗爭不再是如以往的遊行示威一樣,純粹表達不滿,而是以實際的行動威脅政府。儘

管在論述上抗爭者或傳媒往往避開這種對抗性話語,每每

以「和平表達」來形容是次運動,但容我們打開天窗說亮

話——這就是威脅——你不給我普選,我們就要堵著路。

然而,是次佔領卻沒有怎麼討論,到底佔領可以給予我們

多少籌碼。以罷工為例,工會除了要激勵工人士氣,回撃

資方的打壓以外,最基本要做的就是要判斷時機——這時

罷工是否最具威脅:可能是在訂單最多的時候,又或者是

節日前後——總而言之就是最能傷害資方的時候才進行罷

工,因為這才最能叫板。是次的佔領明顯完全沒有這些面

向。當然,很大程度與這次運動的「自發性」有關。最重

要的兩個佔領區金鐘與旺角,出現的原因都可謂是形勢驅

使,群眾情緒爆發的一個產物。然則,哪怕這些佔領並沒

有詳盡的計劃,但「佔據這裡到底可以給政府多少壓力」

這類宏觀問題,在自發的群眾之間,幾近沒有被討論。甚

或早期佔領區的擴展(如尖沙咀、灣仔、銅鑼灣),背後

的心態也似乎就是佔得越多越好。在網絡上,也有人建議

佔據重要的公共設施(諸如郵局、警局、羈留所等等),

背後也是有著「癱瘓-威脅」的思路,但這些都是很散亂

而且沒有細節的建議。

佔領的威脅邏輯

現在的佔領,大體上達不到它的戰略目標,亦即政府會因為持續佔領而承受莫大的壓力,繼而被迫接受訴求。

5

Page 7: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或者,讓我們將佔領堵路與大型罷工作一個對比,就能更容

易理解到整個邏輯。簡而言之,作為一種威脅性抗爭,佔領

本身除非是真正據守非常重要的地方,癱瘓交通,不然做成

的影響始終有限。相反,罷工,尤其是重要行業,所能做成

的實際阻擾,則是強大得多。因為,透過堵路阻礙交通,畢

竟是透過阻礙交通間接影響社會運作;而全面的罷工,則是

更有效、更直接的停頓社會運作。比方說,全體巴士司機地

鐵員工無限期罷工,遠比佔領任何一個交通位置更能威脅政

權;堵了路或許上班難了,但總沒有員工直接罷工來得直接。

但另一方面,堵路卻是很多市民可以共同參與,而且參與門

檻也是相對低,容許相對散亂的動員。罷工需要參與者放棄

收入,還要冒著被炒的風險,所以就要更長時間的組織,對

集體性要求更高。

無論如何,如果我們理解到佔領本身是一種威脅政權的抗爭,

那以上的闡述就是嘗試對佔領的力量作一個基本分析,指出

其潛在可能與界限在哪裡。這些都是重要的策略問題,可使

運動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比如說,如果我們真的成功長期

佔領重要的交通樞紐,比方說是紅隧,那對政府的威脅就大

得多,政府絕不可能如現在一樣慢條斯理的談判。與此同時,

一定會有更多的市民受影響而反對這樣的佔領,而政府亦因

為事態嚴重而更有機會採取更高程度的武力。如何找到合理

的佔領位置,如何評估、平衡以上的問題,自非本文可以詳

考,但這是基本的思路。

文字論述的出現,總有其社會背景與時代因素。我們會在

十九世紀中期以至二十世紀初的歐州,見到大量關於革命的

論述,自因為當時的歐州政局,以及反抗者的成熟給予革命

的可能。我們今天,不會在香港認真討論革命的種種,是因

為哪怕香港政經問題嚴重,廣大市民並沒有真正組織起來,

也沒有累積了太多反抗的經驗。在今天的香港,這不是一個

革命的年代。但這是抗爭開始的年代。

回顧數年前,當筆者在那些十字路口堵路的時候,甚麼堵路

佔領,均不是任何常見的詞彙。那時二百餘人面對比我們多

數倍的警察,除了恐懼,就是無奈。那時,所有策略性的文

字,是顯得多麼的無力,如不是無謂。

然而今天終於不是昨天了。有關佔領,有關堵路的宏觀策略

分析,是多麼的必要。哪怕這篇文章,只是做了一個非常概

略的勾劃。事實上,就如文首所說,有關佔領這個抗爭形式

的分析,是何其的缺乏。如果我們要繼續走下去,那我們就

必須好好看看別處佔領成功/失敗的經驗。到底華爾街的佔

領是怎樣的呢?埃及解放廣場的呢?西班牙數百萬人參與的

憤怒佔領呢?有關這些運動的報導,在華語世界可謂少之又

少,遑論其中運動策略的分析了。

因篇幅所限,這篇文章,只是很狹窄的分析佔領所能做成的

威脅。但由此引伸出來的問題實在太多。假如我們真的要長

期佔領要道,外國的經驗告訴我們,警方必定會不遺餘力的

嘗試清場,那我們還可以多大程度維持非暴力?又,假如我

們要做到真正的社會阻擾以進行威脅,一定會有更加多的市

民表達對運動的不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又可以以怎樣

的方式動員群眾,以及爭取他們的支持?我們又可以多大程

度依賴主流傳媒?或者退一步去想,大型運動就是否非佔領

不可?有沒有別些可能?

筆者無法在這裡作出哪怕概略式的回答。但基本的方向還是

肯定的:多參考外國運動的經驗,以及認真分析當下運動面

對的問題。就如任何社會活動一樣,抗爭需要不斷嘗試、反

省與累積。而沒有累積,運動只會永遠原地踏步。而今天,

不單是嘗試的開始,也是累積的開始。

與大型罷工的對照

結語

作為一種威脅性抗爭,佔領本身除非是真正據守非常重要的地方,癱瘓交通,不然做成的影響始終有限。

1905 年,提比利斯鐵路工人罷工,將整部火車推倒。

專題

6

Page 8: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元朗的田香花園,是「四叔」李兆基「捐地」的其中一

個地點。當然,名為捐地建樓,實質就是要避開城規會

的審查,改變土地用途以賺取更大利益。在 9 月 22 日

的時候,正當大家在百萬大道參與罷課集會,沒人留守

的情況下,恆基兆業派人駕駛推土機藉辭鑽探,闖入田

香花園,騷擾居民耕作,以威脅居民的方式,想盡快收

回土地,發展圖利。

於是,在下一晚的晚上,有捍衛農村青年陣線的同學在

罷課集會上呼籲罷課同學組成小隊輪流留守,以防再有

人惡意破壞居民正常生活。畢竟,商家以捐地之名圖利,

政府與之勾結而隻眼開隻眼閉,本來就是這一個不民主

制度的產物。但同學反應竟不只冷淡,甚至還批評有關

組織轉移視線,破壞罷課爭民主的運動。

這種對其他社會議題不聞不問的態度,並不只在於受到

欺壓的弱勢。政府打算強行推出的三堆一爐方案,在「無

意間」低估了預算的慣例下,仍需動用三百多億,再加

上缺乏恰當的減廢政策,實在沒有通過的理由。可是,

正正就是在不民主的議會制度之下,保皇黨在議會保駕

護航──這不正正是我們爭取民主政制,所希望反對的

事情?可是,佔領者卻甚少關心正在立法會拉布的情況。

更甚的是,連一些政府直接打壓運動的情況,如黑道與

警方合作清場,也甚少人打算直接對政府施壓,反說運

動只需聚焦於公民提名,而無需要求政府回應。

雨傘擋開了甚麼 ——論佔領與民生議題之扣連

一場社會運動當然無法兼顧所有的社會議題,但對其他

社會事務如此不聞不問,筆者實在無法同意。爭取民主

政制,正正是因為大家相信,這個社會,並不應該由少

數有權有勢者所壟斷,而應該屬於每一個市民。但當政

府的某些政策,並不按民主原則來決策,甚至助長權貴

繼續壟斷社會,讓弱勢更加受到排斥,正在爭取民主的

運動,又何以能坐視不理?

當然,筆者並非說佔領運動應該順帶爭取其他政治訴求

─畢竟整場運動發展至今,其方向必然是政制改革。

但在運動的論述上,扣連其他的議題,就正正是我們不

能避開的方向。在論述上關注其他社會議題,不只是因

為我們道義上的需要,更是可以為這場運動帶來更多的

能量與信心。

同學可能會問,在論述上強調兩個議題之間的關係,對

運動本身有什麼影響?如果佔領運動的論述能夠結合爭

取標準工時,透過「讓基層市民能夠有更多的政治參與,

使他們的生活能夠更為自主」的說法將二者扣連,兩場

運動之間無疑是開啓了許多互動的可能性:參與雨傘運

動的市民會更為關注勞工議題,從而讓社會的弱勢得到

援助;與此同時,關注標準工時立法的基層市民,亦會

較容易進入民主運動之中,甚至造成相互動員的效果。

讓雨傘為生活民生遮風擋雨

雨傘運動發展超過一個月,同學即使只是在佔領區中度過數天的日子,相信也會發現,佔領區

中總會掛著寫上「毋忘初衷」的海報或橫額。這四個字,原意只是希望示威者,在運動的漸趨

平淡之時,不會忽略自己上街的意義。但漸漸地,這四個字變相成為了限制運動論述的口號:

除了公民提名這個議題之外,其他社會議題大多不在這次運動的視野之中。

/ 藍翔 /

7

Page 9: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正是因為我們忽略了民主的實質描述,這場運動才會換來不

少市民的不滿。畢竟,如果大眾不覺得這場運動可以改善他

們的生活,或者建構一個更加公平的社會,只為了每四年一

次的提名與投票,大家又願意為此付出多少的心力?若說短

暫的影響依然能夠為市民所體諒,當大家不能夠理解運動能

對他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他們又怎會體諒運動,甚至願意為

這場佔領,在交通上每天多花半小時?

反對這場運動的市民,未必反對真普選本身,畢竟,相較一

個極權體制,一個民主的政制總是「比較好」的──但亦只

是「比較好」而已。準確地說,他們還不能指出,究竟有了

普選之後,社會會如何比較好。

既是如此,大眾又怎會明白,為何要犧牲整個社會的利益來

爭取真普選?他們遠遠不是不願意付出代價,只是他們根本

不明白,付出代價來爭取一個空洞的民主,究竟有什麼意義。

最後,讓我們回歸運動現在的形勢去思考。整場運動的動量

正在慢慢地消逝:自學聯與政府對話後,整場運動開始喪失

方向,不少佔領者開始質疑堅持佔領的目的,而除了小部份

願意長期留守的市民外,佔領區的人數越來越少。而弔詭

地,佔領區最多人的時候,都是因為警方與黑社會的打壓與

騷擾。要求「還路於民」的簽名聯署的一百八十萬人,即使

有一半是做假,也有差不多一百萬的市民,因為未能理解普

選實際上對生活能夠有的改變,而反對運動。

與此同時,許多在佔領開始後,被主流媒體的視野忽略的社

會議題經已「殺到埋身」:在下筆之時,三堆一爐的撥款正

在拉布;城規會正在處理新界東北的規劃事宜。而我們無法

否認的,當社會對這些社會議題漠不關心,當權者必定會藉

助這一個時機,透過這些政策來逐步蠶食我們的生活。

那麼,就讓筆者斗膽在這裡提出佔領運動未來的方向:與其

他社會議題有所扣連,並以此向市民解釋爭取真普選的意

義。這並不是什麼高深的思考,而只是將上述的幾點扣連起

來。我們難以否認的一點,正正是這場佔領運動,在沒有任

何行動升級的情況下,根本沒有能力向港府及中央施壓。而

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在行動升級之前,不光需要團結佔領

者,製造行動升級的契機,更需要令更多市民可以參與與投

入運動,讓整場群眾運動有更大的能量。

那我們究竟可以做甚麼?參與和關心運動的同學,與身邊的

家人與朋友討論有關這場佔領運動時,可以嘗試連接生活中

所面對的不同社會議題來討論,如一個民主的制度能不能令

大學的學費沒有這麼高昂,又或會更容易推出一些有利民生

的政策如租金管制等。佔領場區被商鋪包圍,有大量的市民

經過,本身亦造就了一個絕佳的溝通機會。我們需要與佔領

區週邊的市民溝通,不但是向他們解釋我們為何需要佔領和

爭取真普選,更是要了解他們的看法與佔領對他們的影響。

而在佔領場區之中,如果有市民呼籲大家關心一些不同的社

會議題,亦希望大家可以不要立刻惡言相向,能夠多花一點

心機留意一下,一方面在爭取民主之時也多了解一下社會,

而更為重要的是,如果我們繼續保持著這種漠不關心的態

度,這些社會議題勢必在我們冷待之時,侵蝕我們的生活與

社會。我們願意為了我們的未來而爭取真普選,又是否願意

為未來留下一個新界東北?

可惜,整場佔領運動,甚至連香港整個爭取民主的過程,並

非朝著這個方向而進,而是走上另一個極端。

強調「民主」與「自由」,亦只有「民主」與「自由」。

然而,有了普選,我們究竟能一起決定甚麼?我們所能夠決

定的東西,又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多少的改變?佔領運動進

行了一個半月,相信同學或多或少亦會參與過關心過。但上

述的兩個問題,能夠清楚回答的同學實在少之又少。

這正正是因為我們一直以來的民主運動,都只是在不斷重複

形式化的論述,而不會與市民解釋民主對我們生活的改變。

畢竟,香港一直的民主運動,只強調普選本身,而不討論普

選如何改善人民的生活。缺乏這些實質的內容,民主自由等

價值,亦只不過是空洞的名詞而已。

而透過爭取民主制度與其他民生議題的連接,我們才能夠解

釋清楚「民主」的實質意義為何。普選制度,不單止讓我們

能夠每五年選一個特首,更是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讓身處

弱勢的人爭取更好的福利,獲得更有尊嚴的生活。

傘下「民主」的空洞

未曾走進傘下的人們

雨傘,應如何撐起

1/ 9 月 22 日,恆基兆業派人駕駛推土機藉

辭鑽探,闖入田香花園,想盡快收回土地,

發展圖利。

2/ 旺角不時發生佔領者與非佔領者的衝突。

1 2

專題

8

Page 10: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五里雲霧中看屌左膠

在佔領運動中,我們常聽到對「左膠」的批評。所謂「左膠」

其實不是新衍用語,早於與新移民有關的爭論中,這個用詞

已冒頭,來特定意指立場傾向支持新移民權益的人。後來,

這詞語也在社會運動中出現,用以指責左傾團體。

而在今次運動裏,最早掀起風潮的大概是熱血公民,在網上

出帖出圖指名道姓指斥了一些社運人士,提醒其他人莫要被

這班「左膠」騎劫大會。辨別「左膠」,大抵靠幾項行事特徵,

最廣為人知則是唱歌、辦一些康樂活動、在大台拿咪、小組

討論,任何人符合以上一項,動輒就被標籤。不難察見,這

是十分有組織的活動,不光靠現場的一百幾十張「提防左膠」

的海報,還有網上熱血時報的帖子,以及接連不斷的改圖。

熱血公民一邊呼籲「不要大台」,另一邊卻又嗌咪宣傳自己

理念,雖無大台之名,但有大台之實,不難猜測,一系列有

組織的「提防左膠」行動,最終是打壓了異己團體,有利自

己領導群眾。本來,只是一圈子內的人的事,或組織與一圍

人的對立,後來一拍岸捲起千翻浪,擴大至群眾去,令大家

陷入一個互相指摘、更加混亂的狀態。

但老老實實,左膠即是甚麼呢?不管是原初始作俑者,還是

現在擴散開到群眾以內,都沒有清晰的定義,也少有解釋此

污名與左傾立場的關係,譬如說,小組討論與「左」有甚麼

關係?更甚,使用者不是為了批評左傾立場,而是純粹借助

這個詞語,來指罵異己者,觀點不一就可能發炮,於是乎,

製造了一個更混亂的狀態,繼續挪用一個模糊不清的詞語指

責他人。滑稽的說,即使我大義凜然欲屌左膠除害,都不知

害群之馬是誰,因為任誰都(可以)是左膠了。

風氣極速燎原,它甚至成為一種為罵而罵的用語。各種界定

左膠的標準甚為鬆散,就連本來不是左傾的團體,甚至絕無

可能是左傾的團體,都被指涉。譬如,運動初期有一定話語

權的學聯和學民思潮就是一例。因有人或不同意學聯遲遲不

衝不進的步調,不認同學聯的運動策略,學聯又曾經呼籲過

民眾撤退,事後學聯就被冠上左膠名銜,遭指斥組織內部膠

化、被操控了云云。無稽如學聯成員與左翼廿一成員聊天,

也能被造文章。更甚是,熱血公民黃洋達等人曾因與搭棚師

傅商量拆卸棚架,黃本人也有拿過咪公開講話,都被「反咬」

為左膠。再荒誕的是,曾有人在旺角呼籲,藍絲帶都是左膠,

想運動結束,要大家小心小心。這樣混亂不堪,不只是個人

名譽受損或運動變得散亂,更是對這場民主運動的兩個致命

打擊。

/ 費安娜周 /

必須先認清,這是一場成千上萬人參與其中的運動,沒可能

每個舉動都讓在場人士認同,各人對運動策略可以不一,所

謂共識和認同亦是靠有限度的妥協和理解才成。但這種屌異

見者的風氣一旦養成,那任何人都可以透過這標籤,任意抹

黑對方的意圖和動機,仿佛只有自己一群才是參與運動的人,

只有自己一群才懂得運動該如何發展。這樣,不但無助一場

民主運動的發展,更會趕走了無端被標籤而有心參與的人。

例如旺角佔領區「屌左膠」的風氣特別熱烈,有些無辜參與

者被牽連,自自然想離開,或轉到另一個佔領區再續,那無

疑分散了群眾,變成各個小陣營。這樣壁壘分明的運動局面,

實在令人心裏難受,最差的情況更會使人卻步,再無心機留

守。另外,那更是有違民主的精神:民主本應在眾多不同的

觀點之間,商討出多數人同意,保障少數人權益的結論。談

都不想談,而以污名攻擊他人,不過是鬥大聲,而輕視異見。

在香港現時民主運動的進程,極需要大量的參與,才能壯大

運動,但「屌左膠」背後的意識不但排拒了異見,更拒絕討

論,讓民眾無法建立互信基礎。如此矛盾地操演著一種不民

主的手段,分散民心,讓人人你猜我度,實在諷刺。

最後,還希望帶出一點。「屌左膠」除了造成運動內的混亂

和影響民主運動進程外,長遠下去更會削弱左翼政治在香港

的價值和力量。本來,大眾理解中,左派就是親中共的,以

為維護建制的就是左,是次運動再雪上加霜,陷入互相指摘

左膠的局面,對「左」的模糊想像積累下來又不排解,令大

家一聽「左」,聯想都是負面的。其實,左翼和親中共、建

制派有很大的分別。左翼政治關懷草根、勞苦大眾的利益,

追求社會和經濟上的公平。許多重要的福利政策,例如全民

退休保障、最高工時,最先提出的往往是泛左力量。當然這

些政策有不少討論空間。然而,沒來由的厭惡左翼,不只打

擊了左翼組織,長遠而言,更會扼殺這些觀點,妨礙社會對

這些觀點的思考。

拒絕討論直接影響就是無視了有價值的建議,基本上令運動

沒有後退的空間,難有別的走向。只要不是比較激烈的、有

衝擊性的,則被認為是不進步。的確,運動之中,時常會有

極保守、排斥激進的聲音,例如盲目信仰和平、不抵抗。但

是,這不代表不激進的意見就無甚價值。譬如說,佔領運動,

如果真要長期留守、不回家不上班,在佔領現場稍作放鬆,

或嘗試與日常生活融合,也實在無可厚非,亦合情理。有些

人認清這點,提出比較生活化的抗爭方式,例如早期出現的

電影放映,或後來搭建的遮打自修室,可惜,都逃不過指責。

若然真心認為某些活動或行徑不恰當,大可當場跟與會者討

論,可惜現狀是,完全跳過磋商的過程,一下子就以令人費

解的左膠標籤對方。這基本可以說是,靠大聲來壓倒別人,

而不在論辯中說服別人。

一、造成運動的嚴重撕裂。

二、削減運動的彈性。9

Page 11: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若然真心認為某件活動或行徑不恰當,大可當場跟與會者討論與對談,可惜現狀是,完全跳過磋商的過程,一下子就以令人費解的左膠標籤衝擊對方。這基本可以說是,靠大聲來壓倒別人,而不在論辯中推翻別人的運動取向。

佔領者因火鍋問題爭論。

專題

10

Page 12: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罷課至今,都差不多兩個月。雖則現在還是無限期罷課中,但其實身邊的同學大都

已經復課。自 9 月 22 日起,整個罷課歷時十分之短,因為要算起來的話,可能在 9 月

28 日,警方施放催淚彈,又剛好碰上幾天假期的一週後,同學就開始復課了。

就宣傳效果來說,今次罷課能成功引發如雨後春筍的佔

領運動;但就抗爭意義來看,不論是規劃、影響、政府

反應,對比起 2012 年加拿大魁北克 30 萬人罷課近半

年,癱瘓大學運作以及交通樞紐,這次實在未如理想。

或者因為這樣,現在也許是個合適的時機去反省自身。

9 月 4 日,全民大會開始每週風雨不改的舉行,失敗的

伏線其實自那時已暗暗埋下。全民大會的本意是要商議

工作,大家同意之後,再付諸表決實行。這樣做固然是

要釐清同學對行動的立場,更重要的要讓猶豫不決、甚

或不同意的同學更可在會上提出意見,改變運動,或者

被說服──同學再不只在參與與否中選擇,而是更為直

接的介入運動之中。

實際點說,加拿大魁北克罷課時,組織者舉辦全民大

會,是要去表決每星期是否繼續罷課、對政府的讓步方

案的回應。把情況放回香港,罷課前要商議的也只會多

不會少,簡單如罷課可否上 tutorial ?可否去 studio ?

罷課可是集體行動,行動就算不同也起碼要相若吧。大

會上沒有好好處理這些問題,以致後來大家都不清楚情

況,下筆時的狀況依然徘徊在罷課與不罷課之間。

然而,舉辦全民大會也是十分的困難和辛苦,學生會有

意識去改變做法,付出時間和心力──中大可是全港最

先召開全民大會的啊。這絕對是跳出了一直以來「幹事

計劃,同學參與」的做法。

當然,學生會始終也是第一次舉辦,難免會有所疏漏。

全民大會的概念嶄新,更需多加闡述,但學生會和學生

報的宣傳卻往往未夠,理念往往蜻蜓點水提及,好像出

版的傳單上僅以「讓大家參與決策」一句就帶過會議的

目標──畢竟本身罷課的理念已經有太多要說,而幹事

總是太少。再加上開會議程到了開會當日才定好、宣傳

的 mass mail 在開會前一天才發、海報和橫額只在本部

和火車站有寥寥數張、facebook 上只有兩三張未曾廣

為流傳的宣傳圖、每天只有一個的街站……

凡事起頭難──全民大會的一點小反省 / 寶馬山後有炮台 /

11

Page 13: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沒有充分的宣傳,使同學不理解會議的理念,結果會議

更像是個集會──不必商議,到場就好。薄弱的討論氣

氛就是一例,通常上一位同學說完,下一位往往沒在回

應他的說法。例如在討論罷課的長度時間,出現了「無

限期罷課」和「罷課一週」兩種說法,雙方卻都在各陳

己見:有人認為無限期罷課門檻過高,又有人認為罷課

一週不能顯示罷課決心。最後匆匆投票通過,明顯反對

的同學提出的問題未有解決,又未被說服。不過,要是

說溝通的失效使大會像個集會,那沉默就是直接把會議

變成默站。沉默總是最傷士氣,和體現會議的失敗的。

9 月 28 日晚上的全民大會更是表表者,和集會無異:嘉

賓輪流上台發表感言,沒有議程,沒有討論,大多也在

勉勵同學,繼續抗爭。然後在一片互相鼓勵的氣氛中,

突然就要表決是否無限期罷課,大家明顯怔了怔,才遲

遲疑疑的舉手,最後結果就是「無限期罷課」了一週。

接下就是些較零散,但又不得不提的問題:會後的跟進

做得不好,會記遲出,甚至無出;會議與其他會議之間

沒有關係,今次決定不了的不會有再跟進的機會,讓人

不覺得事情有所推進;大會隨意想開就開,並非每週決

定是否繼續罷課下去。終歸也是那個問題:不重視全民

大會,以及箇中的意義。不論是我,幹事會,還是到場

沒到場的同學都是。於是,一旦出現更墟冚的集會模式,

大家就衝了出去,甚至到下筆之際,都沒有開一次會,

好好處理是否繼續罷課的問題。罷課就成了整個運動的

伴碟。

928 那次事態緊急,主持的幹事會未能好好準備,可以

理解。但綜觀幾次會議,討論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一來

同學沒有討論的習慣,沒有回應他人觀點的意識。幹事

會也沒有意覺到要介入其中,充當協調的角色,指出同

學觀點的矛盾,協助討論。幫助討論的方法有很多,可

以是用白板記下同學的觀點,重點是讓恍了神/遲來/

打算發言的同學可以緊跟討論方向。

二來,未必每位同學都有一套較完整的看法,在會上回

應不了他人,所以只能沉默。要會議開得暢順,幹事會

可以提供幾份文件,例如是全民大會理念的重申、一些

形勢分析的文章、正反觀點的陳列、幾個外國例子的參

考……更好的當然應該早在宣傳時一道派發,令同學可

作參考,有討論的基石。

溝通的失效使很多理念都沒有釐清。大家很快就開始商

討應如何在校園、社區宣傳。但其實大家還沒有統一口

徑,弄清罷課目的、效用,又怎去說服他人參與呢?談

及罷課理念的就只有第一次會議。翻看會記,那次討論,

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對罷課的理解:罷課就是用來宣傳,

和罷課是要影響社會。這當然不是二選一的問題,但明

顯在場同學各有側重。長期罷課就是要影響社會,人必

須夠多,更實際大可去佔領圖書館、道路;罷課一週,

宣傳意味較重,而且門檻較低,不必太有對抗性,不過

無甚牙力。目的都說不清,往後談到細節時就膠著了。

後來,大家開始覺得會議沒甚麼意思,愈來愈少人到場

開會,甚至流會。

成功的全民大會需要每位同學觀念上的轉變,而這個轉

變是需要時間和組織的,但我們兩樣俱無。校園內沒

有討論的氣氛,同學也沒有動機、機會去想清楚罷課、

或是接下來要如何做,因而在會上也不能好好的定出計

劃,最後運動高潮一過,罷課也隨之消散。智利在 2011

年的大罷課就可以做好底層的組織工作。由學系開始組

織同學,開會討論然後一起行動。平常不怎麼熱衷政治

的同學也就慢慢投入運動,本來就勇於參與的同學,亦

能在討論之中加深認識相關問題,以及思考如何說服其

他同學。

智利和我們在罷課之前所做的看似沒有太大分別,但其

實最大的分別就是時間的跨度。他們就是一、兩年間不

斷的做底層的組織工作。根據一個智利罷課時的訪問,

他們一開初的時候舉行全民大會時也是沒有太多的人參

與,情況直到運動開始,才慢慢的引來更多人參與,最

後就是接連動輒十萬人的示威和罷工。

行文至此,我也不過馬後炮。如今運動沸沸揚揚,真的

十分感謝各位同學的付出和努力。在這裡記下一點點的

反省,希望可以在民主路上盡一點力,萬丈高樓從地起,

今天的成果,是前人積累而來的,而我們今天所揮灑的

血汗,也將是他朝來者的基石。共勉之。

成功的全民大會需要每位同學觀念上的轉變,而這個轉變是需要時間、和組織的,而我們兩樣俱無。

溝通失效的全民大會

沒有討論的習慣/方法

其餘的各項……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專題

12

Page 14: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但是這次罷課加佔領,終於不止是中大學生會在自說自

話:接二連三地冒出來的的院系關注組總共有 30 個之多。

乍聽之下聲勢浩大,但單看關注組的 facebook 專頁,現

今仍在運作的只有 18 個。關注組成員許多都自己出了去

佔領,但關注組一直以來卻甚少與同學溝通。唯一接近

的只是在 facebook 專頁發佈現場消息,專頁上也不怎麼

有同學留言討論。

觀乎各地學運,要維持長期而大規模抗爭,靠的不是中

央學生組織的號召,反而是需要像院系關注組。這種與

同學有較多日常交集的組織,與身邊同學面對面討論,

諸如是談下一步行動應該怎辦、繼續罷課下去到底有沒

有意義等等……以上,都是筆者一片私心想要的「關注

組」模樣,但同學又係咪咁諗?我們找來了文宗系關注

組的嘉穎、以及哲學系關注組的成員洪恩,講講籌辦關

注組以來的甜酸苦辣。

各院系政改關注組乍現──我最期待的畫面出現了? 訪、文 / 劉子康 /

中大校園裡,不時都會有的大大小小的抗爭行動,但若果

曾到現場看看,往往只有小貓三兩隻,而且全都是中大學

生會的熟悉臉孔……這就是我們校園的常態。

13

醫學院學生關注組於李卓敏醫學大樓掛上我要真普選直幡。

建築系學生關注組於罷課前舉行討論會。

1

2

1/

2/

Page 15: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文宗系的嘉穎直言:「當初成立關注組是希望可以連結系內

同學,和爭取系方支援運動。」1 身為學系的一員,關注組

的同學比中央學生組織有更好的人脈:「我們始終比較接近

一般同學,而且中大學生會不可能有人手處理所有院系內的

組織工作吧?」

文宗系關注組在聯絡系方上的確有下功夫。系方一開始十分

支持罷課,甚至有個別老師響應罷教。但好景不常,10 月 3

日關注組要求系方表態繼續支持罷課,減低同學留守佔領區

的壓力,系方卻沒有答應。系方不瞅不睬,嘉穎他們唯有另

覓出路:「結果我們逐個 Professor 聯絡,希望他們彈性處

理罷課同學的課業問題。」

不過,文宗系關注組卻不太重視與系內同學交流,即使有,

也僅在罷課之前辦過一次系內的全民大會,筆者當天也在場。

全民大會本應是溝通平台,讓同學一同討論運動綱領,關注

組事前卻沒有清楚交代,結果許多人一開始當是諮詢會一樣

向關注組成員發問。直至在場的文研助教提醒,同學才開始

建議校內宣傳、聯絡系方等工作,關注組成員亦會把意見寫

在白板上,會議進程才清晰不少。可惜關注組成員未有定時

作些歸納和小結,會議就變得各抒己見,而沒有真切的對話

和結論。

但是,同學們的建議大多是關於行動面向的──關注組可怎

樣宣傳、怎樣參與這場運動─卻跳過了他們對運動綱領的

想法,至於為何要罷課、應該罷課多長時間、要爭取到什麼

此等理念和策略問題,同學只是跟隨了學聯的方向。當天亦

有不少教師在場,由於他們都講得比較多,同學變相少了機

會發言,反而有種聽書的氛圍。全民大會之後,關注組成員

都覺得成效不大,所以就沒有再辦。

關注組近來連約會都有難度,因為先前的開會經驗令關注組

的成員卻步─由於關注組決策以共識制運作,開會效率低,

許多計劃也要花很大力氣才決定做或不做。嘉穎指,文宗系

關注組的同學其實到現在仍有參與運動,卻是在相當分散地

行動:「有的同學在做佔領者的訪問,有的在搞有關普選的

藝術展覽,有的在前線守住……」當關注組都經已分散行動,

就沒有了統一的力量去動員系內的同學。

哲學系的同學,明顯是較接近行動派。在佔領初期,哲學系

有 60 多人每天留守佔領區。甚至有同學每天當值近 20 小時,

為關注組專頁即時更新佔領區情況。但洪恩感覺很多關注組

成員對佔領以外的工作意願不大:「大家覺得最重要還是出

去(佔領區),也沒怎樣思考除了佔領以外還有什麼工作可

做。」他說,許多哲學系同學覺得罷課只是為了空出時間去

佔領,所以到課業迫人的時候,就會覺得復課也沒差,只要

在課後去佔領區就行。

萬事起頭難,能促使部分同學熱心地籌組校內組織,也算是

這次運動的一個重要得著。是次運動的關注組縱然離理想很

遠,但關鍵問題是,如何可以從這次經驗中覓索將來的方向。

首先一定要點出的是,組織工作於一場社會運動的必要。現

時的關注組是由本來就較熱心的同學組成,正因如此,就忽

略了許多沒那麼關注這場運動的人,覺得「會出來的人都出

來了」,疏於與系內同學溝通。不僅是文宗系和哲學系,很

多關注組都疏於做校內組織工作,純粹將自己定位作運動的

行動者,覺得出去留守才是最直接有效。但要維持長期而大

規模的佔領運動,就不得不靠穩固的組織工作做根基。現在

這種定位,就埋沒了關注組的最大的人脈優勢,變得與許多

人批評的「離地中央莊」無異了。

組織工作,不單是為了呼籲更多同學參與運動,更是為了集

思廣益,一起討論運動的下一步。籌辦系內的全民大會就是

其中一種方法,讓大家的想法可以有碰撞、磨合,最終達至

共同決策。香港以往的社會運動大多由主辦組織決定運動綱

領,群眾只能夠選擇參與或不。共同決策就是要每個人都嘗

試思考運動該怎麼走──什麼情況才要撤離佔領區、應不應

該堅守非暴力原則……我們常說運動屬於群眾,這些問題就

不該由學聯一槌定音。約一個月前,洪恩曾經嘗試聯繫各院

系關注組:「如果我們有一個明確的方向,就能反過來影響

學聯,繼而左右運動走向。」

當然,我們不能把所有責任歸咎於關注組。畢竟,關注組也

是由同學自發組成的,關鍵問題還是能否改變同學參與社運

的心態──全民大會辦得再好,若果到場同學還是抱著「你

諗計,我參與」的態度,也只會變成諮詢大會。如果是不盡

同意運動的同學,就更加應該積極到場嘗試說服他人,改變

運動走向。這次的關注組,只算得上是群眾自主運動的一小

步,但起碼是多年來的第一步。

往後怎麼辦?

哲學系:行動最實際

文宗系:其實都有諗過搞

[1] 文宗系關注組當初還打算聯繫其他團體,諸如學聯或其他關注組。他們近

來亦有與藝術系、文管系在金鐘合辦一個藝術展覽。

哲學系關注組也沒花很多心力動員同學,關注組成員洪恩解

釋:「哲學系本身比較多人出去,系內起碼有一半學生會去佔

領區……當時我們覺得會出去的人都已經出去了,所以就沒花

力氣做校內工作。」眼見佔領初時事態急切,許多人都義無反

顧地衝出去。縱使部分人希望再在校內開會,最後也是不了了

之。

即使是關注組內的討論,也是專注於行動方針上的。依洪恩所

說,哲學系關注組在一些基本立場上也沒有明確共識:「我們

沒怎麼討論過運動的訴求應是怎樣,好像大家都覺得各自的想

法差異不大。」

這種操作方法,尚有可能動員到本來就熱心的同學。但系內總

會有大體上認同要爭取普選,但仍對佔領這種方法感到疑慮的

人。如直接跳過了運動綱領的討論,不去疏清佔領的意義──

例如應否癱瘓社會運作,迫使當權者讓步──就等於放棄說服

系內許多潛在的行動者了。

[2] 事實上,關注組在 facebook 專頁上亦是以諮詢會的名義宣傳活動,

難怪同學會有這種誤解。

專題

14

Page 16: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自八九六四以來,大專學界都沒有長時間的

大規模罷課。9 月 22 日的「一週罷課」,到

後來的無限期罷課,都顯示了學界對人大決

議的不滿。然而一個月過去了,佔領區日夜

留守的人少了許多,身邊的朋友陸續回校上

課。其實同學心目中的罷課,是怎樣的呢?

長時間的罷課和佔領,是否符合同學對這次

社運的期望?小記訪問了三位不同學系、年

級、院校的朋友,一探究竟。

有關罷課,我想說的是……

希仔是小記中學的師弟,數學神人一名,大部分 year 1 的科目都難不到他。「讀書溫書佔嘅時間不多,可以多啲投入場運動。」自從學聯宣佈罷課一星期,他就成了金鐘區的常客。「有咁多 talk,唔聽好可惜,所以一直留嚮度。」後來公民廣場被佔領,再到放催淚彈,希仔都在現場。「本來仲以為罷課好和平,點知會搞到咁大!」他認為催淚彈是個重要的轉捩點,許多朋友因而走出來。

小記詢問他會否害怕學業進度落後,希仔坦言不會。「係要花多少少時間 catch up 㗎喇。你擺得時間落黎做其他野,就預咗要花多啲力氣去追進度。」部分科目要計算attendance, 希 仔 有 時 會 掙 扎。「 唔 去 上 堂 會 冇 分, 但係去咗又好似唔叫全心全意罷課。」他的策略是,計算attendance 的就去上,不計的就不上。小記知道不少中大的同學也是如此,中文英文 language course 就上,大通一大班的就不上。希仔不理解那些學生領袖,是否對學業如此不著緊。「你真係日見夜見佢哋嚮電視度,Lester、Alex 果啲,佢哋真係完全放棄曬學業去抗爭?我想像唔到。」雖是year 1,理應沒有甚麼畢業壓力,但事實卻非如此。「我要升 master,GPA 點都唔可以太差。完全唔上堂又唔 catch up番啲野,我真係唔得。」

對於現時罷課的頹勢,希仔直言有挫敗感。「近來見好多同學都番去上堂,自己一個嚮街度唔知做咩。」學聯一直在組織學生搞街站和落區宣傳,希仔曾一度參與,但此刻已不感興趣。「由罷課第一星期都做緊,但好似都係冇太大成效,冇改變到咩野。係有時會有街坊傾到兩句,但轉個頭都唔知佢會唔會去簽周融個街站喇!哈哈!」身為一個社工學生,小記明白社區工作短期內是很難造成甚麼影響,遑論左右局勢。然而,片刻的失落是否等於這個方向成效不彰?其他同學或有不同見解。

希仔港大理學院 Year 1

由罷課第一星期都做緊,但好似都係冇太大成效,冇改變到咩野。

/ 報社社工 /

15

Page 17: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小記本來以為 Engine 的同學都不問世事,阿信的故事卻是

相反。「罷課第一個星期都有唔少人冇上堂,放催淚彈之

後果個星期係最誇張。」阿信事後詢問教授,才知道全班

只有幾個人上課。

Engine 的課程出名又深又 chur,阿信十分同意。「走左一

兩堂係好大件事。而且有啲好 technical 嘅野,你冇上堂聽

就真係唔識,睇 notes 都冇用。」Year 3 的身份,也是一

種障礙。「咁我都要畢業架嘛。放催淚彈之後一個星期,

我都開始上番堂,唔係真係會死。」那一開始為甚麼會罷

課?「早前果排嚮佔領區,下下都會凝住下一刻會唔會又

有催淚彈,自然希望留耐啲支持落去。近一兩個星期都冇

咩大事發生,好難再投入咁多時間。」

阿信是基層關注組成員,罷課第一星期參與了一些社區宣

傳。「同啲(添馬)公園嘅工友講講發生咩事,點解要搞

佔領,同民生又有咩關係。」後來亦有組織同學到旺角探

訪小店,了解佔領對它們生計的影響。「有涼茶鋪話生意

跌左六成,我地當堂嚇一跳。老老實實,佢哋連生計都未

搞掂,點會支持你?」觀乎多日的情況,只有極少的佔領

者會花心力與街坊溝通。催淚彈及民主口號帶來的激情,

會令人忘卻社會上另一群人的生活處境。阿信就是認為不

應該漠視其他有血有肉的生活歷程,反應連結雙方加深了

解,才堅持這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越來越少大學生罷課去佔領區留守,阿信對此也感悲觀。

「除非死人塌樓,唔係都好難再次有咁多大學生肯長時間

出嚟。即使大學生看似係最得閒嘅一群人,但可以長時間

動員的機會實在太低。」聽到這兒,小記也不禁沉默。佔

領區的突發事件能快速吸引市民出來,但這種激情來得快

去得快。我們真正需要的是長期的佔領,同時以持久的地

區工作疏解市民的誤解和怨氣,這場運動才有望成功。

讀教育的 Maggie,視罷課為佔中的預備,透過大批大學生

的不合作行動,迫使社會關注,「罷課不等於走堂,多出

嚟嘅時間可以做好多社區宣傳,唔係嘅話只係浪費。」

提到自己本科罷課的困難,Maggie 顯得一面無奈。「我地

要實習,上完八堂之後就要上陣。如果 miss 左,真係會好

麻煩。有個同學因為家事冇上課三個星期,系方都唔俾佢

出實習。」小記能夠想像,需要實習的學科如醫科、社工、

護理,應該較難全心投入罷課運動。「我地系七十幾人,

第一個星期唔返學嘅都係廿個。有啲系例如政政果啲,真

係可以一個人都唔見。」雖然有此包袱,但 Maggie 非常

希望為運動出一分力。「上堂時間以外都會去佔領區,但

唔會 24 小時留守。」

有批評指大學生缺乏長期罷課的毅力,Maggie 覺得不公

允。「學科的性質相差太遠了。進一步講,每一個人的需

要和處境都不同。可能因為家庭,可能因為生計。每個人

盡左力,又有人去接力,已經好夠。」不過,她認為教授

對運動的取態,極能影響同學。「港大個醫科教授撕左

attendance 張紙,我覺得呢啲支持好重要。講到尾,都係

番到去一間大學有甚麼理念,再先會擴展到 take 唔 take

attendance 之類嘅細節上。」

這句話從一位準教師的口中道出,別有意味。沈祖堯校長

一句「做大學生應該要是浪漫的」言猶在耳,但到今天,

這間緊抱「人文精神」的大學為學生做的實在少得可憐,

反而把考試延期、成績計算等責任一古腦兒拋給學系/教

授,令人失望。恐怕在大學政策未改變前,罷課的人數難

免繼續走下坡。

阿信

Maggie 

中大工程學院 Year 3

中大教育學院 Year 1

講 到 尾, 都 係 番 到 去 一 間 大 學 有 甚

麼理念,再先會擴展到 take 唔 take

attendance 之類的細節上。

咁我都要畢業架嘛。放催淚彈之後一個星期,我都開始上番堂,唔係真係會死。

專題

16

Page 18: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有關佔領,有關堵路的宏觀策略分析,是多麼的必要。

——〈略評堵路佔領這種抗爭形式〉

假如我們真的要長期佔領要道,外國的經驗告訴我們,警方必定會不遺餘力的嘗試清場,那我們還可以多大程度維持的非暴力?又,假如我們要做到真正的社會阻擾以進行威脅,一定會有更加多的市民表達對運動的不滿,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又可以以怎樣的方式動員群眾,以及爭取他們的支持?我們又可以多大程度依賴主流傳媒?或者退一步去想,大型運動就是否非佔領不可?有沒有別些可能?

17

Page 19: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1]《種族歧視條例》規定,在下列範疇內某人因

其種族而歧視、騷擾及中傷該人,即屬違法:僱傭;

教育;貨品、設施及服務的提供;處所的處置或

管理;公共團體的投票和參選資格;大律師事務

提供見習職位或租賃的事宜;參與會社的活動。

[2] 數字參考民政事務署二零一四年第二季度報告

[3] 數字參考 2013 年政府人口政策諮詢文件

十月,平機會就歧視條例檢討進行諮詢,

惹來網上大量抨擊:不管是高登還是

whatsapp,都有不少人批評「修改建議

賦予大陸人一系列特權,打壓香港人」。

其實只要看清楚平機會修訂細節,不難

發現以上說法並不可信。可是,發放這

些流言背後的心態卻是必須狠批的。

修訂其中一個最大爭議就是,平機會嘗

試將國籍、公民身份、居民身份或相關

身份加入種族歧視的受保障特徵,讓內

地人成為種族歧視條例的保護對象。不

少人害怕往後批評內地人會被控以歧

視,因而反對。或者容我先澄清一些常

見誤解。

平機會對「種族歧視」的定義是:在僱

傭、教育、提供服務及商品等範疇 [1]

內,針對對方種族背景中傷對方,或給

予較差待遇的行為。因此歧視的指控多

牽涉實際利益衝突。判斷批評內地人是

否歧視,按周一嶽的說法,要「考慮其

場合是否公開,有否煽動因種族而對該

人的仇恨、嚴重鄙視或強烈嘲諷」。情

況正如以歧視稱謂稱呼南亞裔人士,也

很難入罪。害怕條例修訂後會被「以言

入罪」,其實多餘。

縱使成功提出歧視檢控,入罪依然難若

登天。要取得歧視的直接證據本就極難。

現時法庭的做法是,一旦確立事實基礎,

有歧視的可能,被告便需提出理由證明

的確,今次修訂會惠及在香港的內地

人。我們或會質疑背後有甚麼政治意

圖,但同時必須考慮修訂產生的實際

效果。其實今次修訂只為內地人提供極

有限的法律保護。不少帶頭反對今次

修訂的人,他們不會未曾看過平機會的

文件,卻偏要刻意製造、散播「內地人

會成為特權階級」的謠言,為求煽動民

眾,扭曲平機會原意,篡改平機會用字

去渲染恐懼情緒。

在醜化、針對內地人的時候,他們可有

考慮新移民在香港生活的景況?按照統

計處 2011 年的數字,新移民家庭的月

自己並無歧視。但要捏造理由並不困

難,正如僱主被控因歧視而解僱新移民

員工,只要成功捏造解僱原因,就能

脫罪。可見要確實阻止歧視依然十分困

難。這樣的法律保障,效果上也不過是

擺擺姿態。

另有說法指,修訂賦予新移民「特權」,

比如選舉權、可以申請公屋之類。針對

這些誤解,周一嶽早澄清過,基本法指

明只有香港永久居民才有選舉權,歧視

條例也不會影響福利政策,新移民不會

因修例而獲得上述福利。(這是否合理

當然有待討論)就算新移民得到這些權

利,也只是與香港人等量齊觀,根本不

算是「特權」。這些謠言不過刻意放大

所謂「問題」,譁眾取寵。

入中位數為 $8,000,遠比全港家庭月入

中 位 數 的 $20,500 低。 而 在 2013 年,

依然有 86% 以上新移民家庭收入低於

$15,000[2],70% 新移民在港任職低技

術工作 [3]。撇開收入問題,新移民來到

香港,專業資格未必得到承認,加上語

言上的障礙,令他們更難找到合適工作。

近年來香港充斥排拒內地人的情緒,更

讓他們承受更多歧視壓逼。新移民在香

港生活,本就比不少香港人更慘。繼續

針對他們,這種向弱勢抽刀的,不知是

甚麼心態?因個別內地人行為不檢而有

所不滿,這些或可理解,卻實在無需一

竹篙打一船人。

我相信以上心態並非社會主流。或有人

被流言標題「緊急」等字眼所誤,便不

分真偽轉發訊息。但必須強調,這種不

負責任的轉發,不希望讓內地人受惠的

心態,根本也是帶有歧視的目光。假如

你們本不希望造成歧視,那希望你們明

白,你們每一次轉發,都在深化對內地

人的不滿、鞏固排拒內地人的情緒、驅

使他人繼續傷害新移民。現在新移民面

對的針對及壓逼已經夠多,難道我們現

在還要多踩他們一腳?

到底在反對甚麼?

點點澄清

/ 龍 /

社會

18

反對歧視條例修訂到底在反對甚麼?

Page 20: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升上三年班,開始更頻密地思考畢業後的事。近來發現,當和友人

言及未來,例如希望研究某些課題,又或者發展某種興趣,話題的

最後總要苦笑加上一句:「不過都要保證自己生存到先。」 而未

說出口的是,生存不過起點,我們還要照顧父母。生命頭二十年白

食白住,對家庭的付出僅止於有限的家務。父母年紀漸大,難再負

荷無間勞動。收入驟降,我理應承擔更多。但大學生出來,賺嗰皮

幾嘢,交租無咗忽,食飯無咗忽,搭車又無忽,更莫講買樓,加上

供養父母,我身為獨生子,不可謂不惆悵。

制度偏頗殘缺不全,老年人口持續上升,做生做死,三個長者也有

一個在貧窮線下。政府拒絕承擔責任其來有自,如強積金便是政府

轉移責任到僱員僱主身上的產物,但我們想靠強積金,便要面對投

資與被「對沖」的風險,數以十萬計低薪人士只能取回數萬元,而

工作不穩定或未受雇如主婦者,甚至無法被強積金涵蓋;又或者想

攞得雞膆咁多的長者生活津貼,亦要幾乎一窮二白,簽上衰仔紙,

才有「資格」。

中青年壓力愈發膨大,制度問題亦一清二楚,民間一直有提出方案

試圖解決。全民退休保障,是緩和老年人口帶來問題的可行出路。

可惜,議會內拉布試過,上千長者坐著輪椅遊行亦試過,政府繼續

無動於衷,資本家在議會、媒體的代言人則在旁激化矛盾,乘著

社會普遍對「共產」「自力更生」等概念的迷思與恐懼,動輒將財

富再分配描繪成在港推行「共產主義」,以淡化他們在制度中謀取

暴利的事實,並將責任推卸得乾乾淨淨。同時,這群長者一天天老

去,醫療開支不斷攀升,生活越加艱難。而不少中青年正在社會中

拼搏,背負養家的責任。

終於,港大教授周永新在八月底發表了「香港全民

退休保障的未來發展」研究報告,建議政府設立「全

民老年金」,令所有長者每月都可獲約 3000 元津貼。

周提出:

一 . 先由政府投資 500 億作啟動資金。

二 . 政府負責老年金每年預計支出一半。

三 . 由老闆打工仔共同支付一筆累進的「薪俸老年

稅」來維繫。

值得留意的是,期望凝聚民間爭取全民退保力量的

組織「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早在 09 年左右便曾

提出「全民養老金」的方案。方案最大特點,除了

資金來源來自轉移部分僱主及僱員的強積金供款外,

便是對年賺千萬的財團加徵利得稅 1-2%作收入來

源。相較起來,周永新已比聯席方案要保守不少。

但是報告一經曝光,諸如「大鑊飯老年金 有違香港

精神」、「全民退保勢爆煲 香港莫走歪路」、「社

會環境不停變 全民退保不可能」的報章標題、社論

依然此起彼伏。在兜售恐懼,製造迷思的工程下,

不少有關周永新退保方案(下稱方案)的謬論亦蔓

延起來。

方案簡介

/ 澤 /

19 路遙難行──略評周永新退保方案

2010 年

2005 年

1993 年

1991 年

2014 年

全民退保爭取歷程

1995 年

討論退休保障問題

擬推行老年退休金

放棄退休金推行強積金

質疑強積金保障範圍

團體建議全民退休保障計劃

Page 21: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其中有關方案會令香港財政如外國般「爆煲」的說法最為

流行。但這實在是不負責任、訴諸恐懼的言論。大談爆煲

的,有幾人曾細閱報告,主動接觸相關資料?事實上,無

論是周的方案還是聯席的養老金,都是在考慮了未來出生

率、勞動人口、老年人口後,為未退休一代儲錢。而且津

貼金額跟隨通脹,只要人口結構未至劇變,方案開支實十

分穩定,坐擁 7000 億儲備的港府,完全可以應付。經過精

算,無論「全民老年金」,聯席的「全民養老金」,都起

碼可以運作三十年,直到 2041 年,兩者仍分別剩餘 135 億

及 1270 億。屆時人口狀況尚難評估,儲備隨時不降反升。

政府的財政觀本末倒置,雖然面對千瘡百孔的社會制度,

庫房水浸達 7000 億儲備,卻仍固守「財政穩健」、「量入

為出」的錯誤原則,只花費盈餘「派糖」,從不作長遠福

利政策規劃。周的方案由政府、僱員、僱主三方共同承擔,

在數據上亦被證明可行。固守量入為出,或踏出緩解問題

的第一步,必將是政府決無法迴避的詰問。

即便方案可行,牽涉財富再分配的全民退休保障,也被想

像成香港步向「共產國家」的邪惡方案。這全然是幻想且

荒謬的。若然右翼反對任何稅項用於「益咗其他人」的政

策,反對任何財富再分配,那麼,要我們「養別人子女讀

書」的十二年免費教育是否應廢除?醫療的資助制度呢?

無須審查的生果金呢?要把得失利害算清楚,希望政策令

自己受惠的心態當然無錯,但是,周方案將使打工仔只須

每月供款數百,父母已可取回三千多元,節省一大筆家用。

相比現況,孰優孰劣,豈非一目了然?

香港貧富不均的問題,幾近人所共知,相信少有同意目前退休

保障已經足夠。不過,關於是否需要設立審查制度,卻有不少

分歧。諸如李梓敬李兆富之流,指方案為「大家的父母大家

撐」,是將個人責任轉嫁到整個社會去承擔,而且連有錢人父

母都要勞苦大眾「養」,實在是不公不義。他們或許同意長者

需要退休保障,但卻不容許計劃推及「全民」。驟耳聽來或許

合理,但實際上,審查的負面影響實在不少。曾申請政府學費

資助的大學生相信都對其繁複的程序深痛惡絕。不難想像,老

人家面對類似程序,因而放棄的機會甚高。或許確實有人會取

得他們不應得的津貼,但我們是否就要冒上風險,使有需要的

老人家成為津貼網上的「漏網之魚」,無法舒緩他們切實而逼

切的生活需要?

關鍵是,我們是否視社會基本福利保障為必要的人權?在香港,

每個人都必須「自力更生」,甚至以接受福利為恥的觀念,在

年復年的渲染下大行其道。我們會相信,捱生捱死大半生,晚

年還要靠政府,便是負累;我們更會相信,各家自掃門前雪,

自己錢,不能落入旁人半分。但若然我們視每個人如獨立般的

原子互不相干,就會忽略了社會合作無處不在的事實。假如你

是一間小食店的老闆,但沒有了其他人入貨、打工,又沒有了

社區的人流,依然是無法生存。這就代表,我們從來都需要仰

賴別人才能生活,或多或少。而在香港,連年通脹,工資永遠

無法追及,終究只能透過政府的財富再分配,才能緩和此困境。

歸根究底,在我們於底層掙扎的同時,商家財團正利用制度便

利──超低的稅率,缺席的累進稅,公共事業的私營化──將

每分利潤榨盡。是故,接受福利,甚至只是取回少許應得。

所以,若重新比較周永新方案與全民退保聯席的全民養老金,

周為減少來自商家財團的阻撓,放棄對其開刀,卻正正放生了

社會中謀取了最大暴利的一群人,而把負擔重新轉嫁到打工仔

身上。所以即使周方案包含累進稅仍不足夠。至於聯席方案,

只要利潤高於一千萬的企業每年額外增加 1 至 2% 的利得稅,

基金持續到 2041 年時,將仍有 1270 億剩餘,比周永新方案穩

定得多。打拼半生,營營役役,一個有基本承擔的政府,為了

保障這些長者晚年的基本生活,要求財團吐出些許,實在必要。

在翻查資料時,我才發現爭取全民退保的道路,已走了超過

三十年。希望生活得更好,是每個人的願望,對這群長者亦

然。三十年過去,他們有的老去,生活越加艱難,有的甚至

已然離世。但要爭取全民退保,仍舊長路漫漫。一直以來,

這個議題所獲得的關注,與它的重要性完全不成正比。一兩

千人走上街頭,已經算是運動的一個高潮。我們有數十萬人

為了政治權利、特首普選而奔走,卻對真切地影響生活的議

題冷淡、忽略。這無疑令人痛心。相比人大落閘,香港政府

對周永新方案的態度同樣決絕。在這關鍵時刻,我們又有沒

有足夠的決心,為辛勞的上一代,為自己的未來,向政府與

財團,取回一份應有的尊嚴與保障?

迷思一:爆煲論

迷思二︰退保=養人老豆老母?

迷思三:是否需要審查?

迷思四:關於自力更生

更進一步:徵收利得稅

結語

爭取全民退保的道路,已走了超過三十年。希望生活得更好,是每個人的願望,對這群長者亦然。

社會

20

Page 22: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還記得兩個月前,

我們都熱衷的 Ice Bucket Challenge 嗎?

在冰桶與 $100 以外——有關罕見病人,我們都沒心思理會的事

你接到了邀請,淋水,點名,捐錢。或許你不屑那些淋水

後高呼「好爽呀」、「好好玩」的人,所以你沒有嬉皮笑臉,

並特意解釋這次挑戰是為了俗稱「漸凍人」的 ALS 患者籌

款(ALS: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而這是一種罕

見病,患者因神經細胞退化,會逐漸失去活動能力。你認

真體驗,並捐錢給香港肌腱協會,所以你安心了。我們和

ALS 患者的交集,也到此為止。

三個月後,活動過時,我們大抵都不會想起那些患者。當

時覺得他們很需要幫助,但他們今日情況如何?面對的困

難解決了嗎?我們都沒有問。諷刺的是,我們或許連他們

真正的「問題」是甚麼,都不知道。

首先要知道,藥物一般都很昂貴,因為醫療已經淪為一盤

生意。藥廠作為公司,它只會考慮賣出的藥物能賺到多少

利潤。由於開設藥廠及研製藥物成本高,藥物生產市場頗

缺乏競爭。而罕見病藥物就更嚴重:因為病例少,所以研

究成本高並缺乏藥物市場,很多藥廠也不傾向研發或製造

這類藥物,於是只有大藥廠才會投資。

再加上專利政策助紂為虐,以「保護知識產權」為名,維

護藥廠利益為實,專利期限動輒二十年,其他藥廠要仿製

就要付極高費用,令少數大藥廠獨大。止痛藥等藥物便宜,

是因為專利期限已過,任何藥廠都可生產,選擇多自然價

錢平。但罕見病藥大多是新藥,仍受專利保護,價格便極

為高昂。而罕見病病人一旦斷藥會有生命危險,需長期依

賴藥物。於是,在市面上缺乏選擇下,無論多貴,病人都

要「焗住買」。如是者,壟斷了市場的大藥廠,就能坐地

起價。例如一年藥費要 300 多萬、用以治療陣發性睡眠性

血紅蛋白尿(PNH)的 Soliris,推出一年就為藥廠帶來逾

85 億港元的收入——藥廠顯然只是將病人當成搖錢樹。

顯然,病者難以自行負擔如此沉重藥費——尤其是那些失

去活動能力,根本無法工作的一群。而事實上,政府並未

為他們提供足夠資助。

公營醫療系統不會為所有藥物提供資助。醫管局於 2005 年

設立《藥物名冊》,現時收納了過千種藥物,名冊以外的

藥物醫管局一律不會資助、甚至不提供。《藥物名冊》中

的藥物又再分為標準收費和自費藥物。標準收費藥物由政

府資助, 病人一律只需付 10 元。而自費藥物基本上沒有

任何資助,要以高昂的市場價購買。例如骨髓纖維化(罕

見病的一種)藥物不在名冊內,每月藥費就達 40,000 至

50,000 元。

儘管有兩個基金提供「安全網」,資助窮困病人的藥費,

但並非每種自費藥物都有資助,亦需先經每年審批財政狀

況決定資助額,病人最多每年要以積蓄三成付藥費,變相

不斷蠶食病人的積蓄,基金一旦停止運作亦會令病人無所

適從。

醫管局設立了藥物建議委員會,根據數項準則,持續審批

新藥,決定是否列入藥物名冊。鑑於只有被列作標準收費

的藥物才會有資助,筆者將探討委員會的組成方法及其審

批過程是否合理。

ALS 病人面對的許多難處,很大部分是因為 ALS 是罕見病。

罕見病,顧名思義是少數人患有的疾病,歐盟的定義為每

2000 人中少於 1 人罹患 [1]。罕見病一般是遺傳先天性疾

病,進展迅速,死亡率高,不少罕見病更會令患者失去活

動能力,ALS 就是其中之一。其他較為人熟悉的罕見病則

有成骨不全症 ( 俗稱玻璃娃娃 )、地中海貧血等。

我們對罕見病病人往往只有「不幸者」的片面印象,但對

他們需長期使用輔助機器、無法工作、需家人貼身照顧等

現實情況,卻沒多少認知。更為人忽略的,是治療罕見病

的藥費極為昂貴(如果幸運地有藥可醫 [2]),動輒 10 萬

元一年,有些更超過 100 萬元,對病人家庭造成極大壓力。

藥物如此昂貴,背後涉及到獅子開大口的藥廠以外,還有

對病人見死不救的政府。別以為這與你無關——在同一個

藥物制度之下,受影響的遠不止於罕見病患者,還有其他

癌症、長期病患者,以至將來,或是現在,逼切地需要公

共醫療的我和你。

罕見病病人

藥廠斬到你一頸血

慳錢大過天的政府

/ 乙細胞 /

21

Page 23: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誰握生殺大權?——藥物建議委員會

放棄哪些病人 ?——審批的準則

罕見病患者的其中一個困境,是他們或會因聲音弱小,於

是相關藥物未必能及早進入名冊。而事實上,不只罕見病

患者,在現時的委員會組成方法下,病人其實毫無話語權:

現屆委員會成員包括醫院及醫管局的行政人員、醫生及藥

劑師 [3],乍看之下,由這些專家評選藥物似乎合理不過。

但為甚麼,最受相關審核影響的病人的聲音,竟被完全排

拒在外? 專家儘管專業知識豐富,但未必了解病人因病在

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不便。高永文曾在立法會指:「病人

有自身利益,因此不能進入委員會,否則會令專家很大壓

力。」但藥廠大額贊助醫生、藥劑師到外地聽講座,提供

食宿也是公開的秘密,醫管局亦無因此不讓他們進入委員

會,只是要求他們作申報。可見,以「利益衝突」排拒病

人只是藉口,實際上就等於將病人五花大綁,再封其咀巴,

然後讓專家們完全掌控病人的生死大權。

而且,委員會透明度極低——委員會的會議記錄,就只有

藥名、批准與否,和一句拒批原因,如沒有「足夠和現有

藥物臨床比較的証明」。這種專業化的管理模式,把「專

家權威」凌駕一切其他聲音的做法,又是否真的對社會最

有利呢?

目前有四大類藥物不被列為標準收費藥物:1) 經臨床證實有

效,但價格昂貴的藥物 2) 僅具初步醫療驗證的藥物 3) 僅具

邊際效益的藥物 4) 個人生活方式的藥物。

其實不少罕見病藥物,恰恰或是「經臨床證實有效,但價格

昂貴」,或是「僅具邊際效益」。上文已略述罕見病藥物因

缺乏市場競爭而極為昂貴,例如前文提到的藥物 Soliris,每

年藥費高達 300 多萬港元,雖十分有效,但就在 2014 年第

一季會議,被委員會以「沒有足夠理據支持藥物的成本效益」

為由否決。而「僅具邊際效益」的意思就是效用好一點,或

僅能延長壽命,或是副作用較少,但價格較高。而罕見病一

般正是不能治癒,只能控制、緩和,和延長壽命,因此可能

令罕見病藥物未能進入名冊,令病人失去醫治機會。

其實以此為由,不提供資助,背後的邏輯就是覺得不值得

多花錢來減少因副作用帶來的痛苦,或延長病人的壽命一

個月。更極端地說,因成本效益而排拒效用佳的藥物,根

本就是覺得病人的性命不值這個價。我們理解,從宏觀的

角度看,錢不是無限,必然有所取捨。但醫管局又憑甚麼

只讓身為局外人的專家,決定甚麼值不值錢?這是否過份

貶低病人的感受與健康?只把能成功治癒當成「效益」,

看輕紓緩病人的病情或延長一點壽命,正是因為委員會中

從來沒有病人聲音。

公共醫療系統本來就是不論地位財富,為市民提供合適醫

療服務,因這是公共事業,非私人機構,不能凡事以成本

效益衡量。而即使我們真要考慮成本,其實也不代表便宜

的藥物就一定能節省成本:有些藥物雖貴,但效果好和副

作用少,病人能較快痊癒,縮短留院時間,長遠來說都能

縮減醫療開支。例如有外國研究指,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及

時服用干擾素,可延遲殘疾 3 年。一名殘障病人需使用公

立醫院療養服務的每年開支近 41 萬元,干擾素藥費則只是

8 萬。政府每資助一名病人 3 年藥費,變相可節省 99 萬!

(政府還有更無恥的一點:即使是標準收費的藥物也不埋

單!因為醫管局為不少罕見病藥物設立了各項苛刻條件和

繁複的審批程序。例如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干擾素最近被

列為標準收費藥物,病人理應可以 10 元購買。但醫管局卻

列出嚴苛條件,只為可以「步行一百步」的病人提供資助,

但很多病人已失去部分活動能力,根本無法做到,結果仍

要自付每年近 8 萬元的藥費。這與「僅具邊際效益」同出

一理:既然你的病情已惡化,救你都慳返!這種冷血的管

理思維,令人心寒。)

以「利益衝突」排拒病人只是藉口,實際上就等於將病人五花大綁,再封其咀巴,然後讓專家們完全掌控病人的生死大權。

社會

22

Page 24: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1] 以歐盟為例,是因為香港仍未為罕見病定義——罕見病人已爭取多年,但至今仍未成

功。政府一直不定義,是為了逃避定義後就要為罕見病病人制訂相關政策的責任。

[2] 只有約 1% 的罕見病有有效藥物醫治,而不少藥物只能紓緩或控制病情,不能治癒。

[3] 委員會詳細組成名單: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及大埔醫院行政總監鄭信恩醫生、醫

院管理局聯網服務總監、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大學醫學院代表、內科、矯形及創傷外科、

兒科、外科、精神科、腫瘤科專科

冰桶或者讓我們開始認識罕見病,但熱潮過後,原來我們都

不真正理解「罕見」這兩個字所背負的沉重。兩個月過去,

我們捐款的收據已不知去向,而患者仍在昂貴藥費中掙扎。

如果我們關心罕見病患者,就應該了解醫療制度對他們造成

的經濟壓力。

而且,這不只是罕見病患者的事,亦絕非孤例: 曾有調查

指,在藥物名冊實行後,54.3% 受訪者被更改藥物種類,

意思是他們本來服食的藥物或未符合醫管局的「成本效益」

原則而被逼轉藥,而新藥有可能是效用較差、副作用較多但

較便宜的藥物。另外,19% 需轉為自費藥物,即他們的藥

物不再能以 10 元一劑的價格購買,而可能是以幾十倍甚至

幾百倍的原價買藥。 2009 年就有報導,黃斑病變是長者三

大致盲原兇之一,而若錯過首三個月的黃金治療期則很大機

會失明。但醫管局竟把一有效的藥物列為自費藥物,令不少

病者買不起藥「等盲」,而該藥至今仍是自費藥物。另外,

現時有不少抗癌藥亦因「成本效益」問題被拒諸名冊之外。

名冊實行初期,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就批評,醫生要「睇

住名冊開藥,明知有隻藥療效係最好,但因為名冊建議用另

一隻平啲嘅藥,醫生都要逼住跟名冊開。」

每日都有無數有人因此制度而捱貴藥,或得不到最適切的藥

物治療。可能你身邊有親友患病,你只知他身體不舒服,卻

不知他可能也在為貴藥苦惱。不少嚴重疾病(如癌症、長期

病等)越來越普遍,難保我們將來不會成為病人,成為政府

不負責任的管治方針下的受害者。趁今天有心有力,我們就

應開始關注。因為我們從來不是局外人。

只是罕見病人的事?

政府真的需要那麼「慳住洗」嗎?

其實,「成本效益」根本只是當局用作逃避責任,

縮減開支的藉口。問題的根本,是醫療開支不足。

事實上,發達國家如法國、意大利、挪威、加拿大、

日本等,其公共醫療開支所佔 GDP 比例約在 7-8%

之間,古巴亦有 8.1%,甚至馬拉維(一非洲內陸

國家)都有 7.0%,反觀香港只得可憐的 2.45% !

到底是沒有錢,還是不肯用錢?其實,政府每每說

害怕福利主義,但其實香港的福利開支一直都極

低,因它奉行「小政府大市場」,總是藉「自由市

場」、「量入為出」之名縮減支出。 說到底,是

政府不願為公眾福祉負上長期責任。

政府奉行「小政府大市場」,總是藉「自由市場」/量入為出之名縮減支出。 說到底, 是不願為公眾福祉負上長期責任。

23

Page 25: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公共傳媒(報章、雜誌、電視台及電台,包括印刷

版及電子版)作為監察社會的第四權,負責向大眾

傳播資訊。現今互聯網普及,我們每日都能接收各

種不同資訊,例如電子傳媒利用社交網站發放的即

時新聞,或是電視台廿四小時不間斷播放的視像新

聞。資訊爆炸的年代中,我們接收到的訊息,都曾

必要地經傳媒過濾、處理,故不難碰觸到它們背後

隱藏的意識形態。媒體透過密集的報導、社論甚至

輿論,灌輸既有一套概念予受眾。故大多政治冷感

的香港人,因本身並無固定立場,又對當下發生之

事了解不多,容易在潛移默化下受公眾意見影響,

不自覺地拾人牙慧,將彼見視作己見。可見,公共

媒體能影響受眾的思想,從而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

及行動模式。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我們的公共媒體大多有預設的

意識形態,並漸傾為兩極。一些媒體雖盡量利用不

褒不貶的用詞及語氣報導,但選材以及內容的焦點

大多傾向兩方:

事實上,它們每每在發放看似客觀的報導時,均隱

含了強烈且主觀的政治暗示。如最近許多媒體在報

導學運和佔中等事件時,尤其強調政府在處理手法

的不公(政府對相關人士訴求的避而不應、警方

派駐人手的數目、施放胡椒噴霧及催化劑的次數

等),並將上街抗爭形容為提升港人身份認同的重

要里程碑。有市民受到感召,參與聲援,令事件規

模不斷擴大。而另一邊廂,則有媒體不斷強調事件

的非法性(示威者犯法且不符理性的抗爭手法、對

社會的秩序與運作所造成的擾亂與癱瘓等),使原

先反對示威的市民情感日趨濃烈,亦令部分人開始

反對抗爭運動。換言之,它們的報導都只側重於事

件的一面,造成讀者的單方取態。

公共傳媒旨在為大眾服務,傳播準確消息,有助他

們了解民情。但無可否認,它們在作出報導的同

時,所選的新聞內容及報導手法亦會銳化市民的政

治取向,甚或會造成社會分化。正如現今的香港一

樣,市民的政治取態正漸走向非黑即白的兩極化。

到底公共傳媒背後的目的及理念應是甚麼?現時社

會各方面都受政治勢力的無形影響,如許多傳媒背

後都由大財團或有政經背景的商人所擁,他們既深

諳輿論的影響力,又有否嘗試利用報導去煽動民

眾,為自己爭取更多政治籌碼?傳媒是監察社會的

第四權,有制衡當權者、充當人民喉舌和揭示社會

真相及不公的責任,在前文提及的傳媒機構背景

下,他們有否不畏強權,充分地呈現社會上大大小

小的陰暗面予民眾?而媒體自身的各種報導手法,

是否只以銷量作金科玉律,變相使新聞傳播變得商

業化?又或者有嚴格遵守專業操守,務求以客觀持

平地傳播資訊?這些問題仍需大眾深思、商榷,因

而市民在消化資訊前,必須反覆思考其可信性及留

意背後隱含的價值觀。

淺談公共媒體對市民取向之作用

/NoFriendlyFireHK/

一、「反對」,即集於批評政府的無能、

失當,並讚揚市民就此作出的示威抗爭;

二、「支持」,即強調政府對民意的重視、

社會安定的重要性,並批評任何可能損害

經濟利益的行動。

資訊爆炸的年代中,我們接收到的訊息,都曾必要地經傳媒過濾、處理,故

不難碰觸到它們背後隱藏的意識形態。媒體透過密集的報導、社論甚至輿論,

灌輸既有一套概念予受眾。

你諗定佢諗 ?投稿

24

Page 26: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中大學生報 9 月號內有一篇魯同學代表中大宿費關注組

的投稿文章,文中列出各種數據反對中大加宿費。本文

筆者為剛進入中大的一年級生,對反對加宿費這個建議

有所保留,並將提出個人建議。

筆者居於中大一海之隔的馬鞍山,由家到中大只需

15-30 分鐘,家庭月入低於 2 萬元,並非居住私樓,因

不想加重家庭負擔及沒有住宿需要,所以並沒有申請中

大宿位。我認同宿位固然可作教育的延伸,作為對學生

的福利,但本來宿位就不能供所有中大學生使用,在道

理上沒有不加宿費的理由。納稅人每年資助每名大學生

約 20 萬元 [1],令各位得以每年 $42100 修讀大學課程,

享用飯堂廉價的食物,還能夠以每年萬多元居住相當於

市值每月萬多元租金住宅的學生宿舍。以中大校外住宿

資訊網 [2] 一個馬鞍山私人屋苑新港城建築面積 446 平

方呎的單位計算,每月租金便需要 $9000。在這種情況

下,同學反對加宿費等同於要納稅人再資助宿費的通脹加幅,承擔保養維修等費用。但這是否合理?同學又指

出校方上年有 25 億盈餘,以此說明凍結一年宿費只需

要 $600 萬,校方理應有能力負擔。以此論述實貽笑大

方。首先凍結一年宿費意義究竟何在?是因為今年的同

學特別有需要,特別窮,抑或中大宿費關注組想照顧自

己的荷包,為自己減少開支?其次,這個建議與立法會

議員高呼「全民派錢一萬」的建議,反對政府坐擁足以

應對 2-3 個金融海嘯而不作出適當的財政安排犯同樣的

邏輯謬誤。不理各位是否認同,中大現時開設分校,開

設醫院等計劃全部需要金錢,上年盈餘 25 億是否代表

可以如此派出 600 萬元而不影響大學長遠發展?

說到底,我欣賞中大宿費關注組為學生爭取福利的努

力,並肯定成員做出的貢獻,但我想提出以下建議,作

為關注組將來的方向。首先,中大宿位存在其荒謬性。筆者一位同學居於沙田瀝源村,往中大不過半小時到一

小時,但為體驗住宿生活卻輕易獲得宿位。這情況相比

住屯門、港島的同學理應不獲分配宿位。但居然書院有

所謂「四年一宿」的規定,令這位同學享用價廉物美的

宿位。更甚的是,3 間新書院推行所謂「全宿共膳」的

噱頭,保證學生 4 年都必定能夠住宿。這個規定無疑害

了關注組上期提到的那位「家境不好,長時間做兼職,

住得遠,被迫住宿」的同學。假設住在馬鞍山的我得以

通過 3 間新書院的面試,成為其中一間的學生,即代表

我能夠在沒有實質需要的情況下霸佔宿位長達 4 年,極

之不利公帑贊助宿位的有效運用。

不知中大是否戀棧全港獨特的「書院制」,為令噱頭加

大,不惜在 3 間新書院加上「四年必宿」的荒謬決定,

無視宿位極為緊張的情況下宿位能否有效分配。如果說

想提升書院學生的團結及創造宿堂的風格,推行「兩年

必宿」或「三年必宿」已甚為足夠,實沒有保證這 3 間

書院的學生能夠居住 4 年宿舍的道理。維持「四年一宿」

有其幫助同學體驗大學宿位的教育意義。如果想達致這

個目的,而又想照顧住得較遠的同學,是否應規定住沙

田、馬鞍山等較近的學生付雙倍宿費,而多出宿費就贊

助住得較遠,有需要住宿而又財政上無法負擔宿費的學

生。筆者這些建議屬拋磚引玉的膚淺建議,相信能與上

期文章中的各種資助方案相輔相成,完善公帑最有效資

助宿位的用途。

總結來說,筆者認為關注組投稿中只關注宿費的增加實屬以偏概全,更值得關注的是整個宿舍制度能否確保宿舍的運用得宜,而非著眼於成功把宿費加幅由 5.6% 降至 4.5% 的數字遊戲。筆者知識淺薄,實不敢看重自己

一篇文章的價值,但我衷心感激學生報及關注組的努

力,並希望關注組能夠多加指導筆者。歡迎讀者多加教

導筆者 (email:[email protected])

本文作者只代表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任何團體立場。

[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81130/11909494

[2] https://osantd.osa.cuhk.edu.hk/ohis2/index.htm

對不起,我支持中大加宿費──對中大宿費關注組投稿的一些個人看法/Scarlet/

25

投稿

Page 27: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小弟就是前篇投稿〈對不起,我支持中大加宿費

──對中大宿費關注組投稿的一些個人看法〉中

提及那位反加宿費關注組的同學,魯湛思。同學

投稿點出:宿舍的確是福利,但是政府已經資助

了大學生很多錢,每位本科生每年 20 萬,現在要

求再減宿費,無疑是要政府出更多的錢,這樣實

在太過分。因此,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既有的公

帑好好分配。所以,我們更應該處理宿位的分配

問題,而非只在執著宿費的升幅。

篇幅所限,下文將繞著為何要資助宿舍、政府/

大學投放資源是否足夠、和宿費問題所意含這三

點來回應。至於其他細碎的地方只能略去不談,

實在抱歉。

我們之所以稱宿舍為福利,就是認為宿舍不應該

以用者自付的邏輯運作。用者自付的邏輯就是:

這些東西你要,你就得自己付上全費。你付不起,

很抱歉,你就沒有。與之相對的是福利邏輯,有

些東西不必由用者自己付,改由政府或大學負上

責任。有些東西很明顯就是用者自付,例如買衣

服、看電影。但有些就不是,好像醫療、公屋、

教育乃至高等教育,這都是以福利邏輯運作。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福利邏輯,因為這本來就是人

權,若失去這些教育醫療的機會,影響可以是一

生的。所以就是要避免有人因為家境、種種的經

濟因素而失卻享有這些服務的機會,政府就正好

要擔當這個責任,出錢保障市民。因此,福利從

來就不是 bonus,有就最好,沒有也沒相干;而

是一定要有。

而宿舍就是大學教育延伸,宿舍就是讓同學可以

留有更多的精力、時間,又或宿舍本身也帶來一

個龐大的社交圈子──這一切都是大學教育的重

要一環。因此,既然高等教育是由政府負責,那

宿舍也是,不是說要加宿費就要加。

更何況,香港政府其實都不太重視高等教育,投放的資

源也不是很多。根據世界銀行的數字,香港政府在每位

學生開支佔了人均生產總值的 25.9%,比一些已發展的

西歐國家,例如愛爾蘭(33.5%),法國(38.4%)低

[1]。再說,不加宿費,也不一定等於要香港政府出所有

的錢,大學本身難道沒有把資源再分配的空間嗎?根據

2013 年中大財務報告,香港的大學高層薪酬極高,像校

長年薪就有 480 萬。如此等等開支,還有很多,是否會

影響長遠發展呢?又或者就算會影響長遠發展,可否在

這裡抽調一些資助宿費,也有著很大的討論空間。但校

方一直不肯提供財政報告,我們也無從得知。

現在宿費上漲的影響,這不單是某幾位同學的不幸遭

遇。有近四成的同學的家庭月入在兩萬以下,因為今年

加宿費而不能住的同學或許不多,但也一定有同學會感

到有壓力、肉赤。今天尚且如此,要是下年再加呢?加

宿費是一個趨勢,自近年已加了近 30%,以後因宿費而

要放棄的同學將會更多。現在大學的情況也大體相約,

窮的同學大都要補習兼職賺錢,較富裕的同學則輕鬆自

在。但我們是否要繼續把差距拉大?是不是窮同學就注

定要奔波?宿費所昭示出來的,是原則的問題──這是

整個大學的問題:你較窮,所以你的大學教育就難免較

差一點。

今次大學和政府動的是宿費,下次動的可能是學費、飲

水機收費、校巴收費。這不單是把錢怎樣用的問題,而

是指向我們想要一所怎樣的大學的問題──是一間用者

自付的大學?還是一所會盡可能平等的大學? 5.6% 到

4.5% 的加幅,不是數字上的爭拗,而是希望可以爭取

一個稍為平等的教育機會。

至於你指出現時宿位分配的不公,大體我都同意,但篇

幅所限,未能詳談。最後,校方早已說明,今年宿費將

會再加,到時候,還望同學多加留心。

這不是一元兩塊的爭執──覆 Scarlet/ 魯湛思 / 中大宿費關注組

回應一:福利就是政府的責任

回應二: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回應三:這不是一元兩塊的爭執

[1] Expenditure per student, tertiary (% of GDP per capita) http://

goo.gl/Pm9qxX

投稿

26

Page 28: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雨傘運動發起逾月,政府未見讓步,僵持不下。為退場鋪

路也罷,為開展局面也罷,不管背後出於甚麼動機,各路

人馬都在提倡讓運動「走入社區」。問題是,誰走進社區?

甚麼社區?如何進去?進去了又怎樣?

無病的人用不着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呼喊社區,恰

恰證明運動脫離社區。是的,運動脫離居住的社區,所以

帶頭的不是互委會不是業主立案法團更不是鄉公所;運動

脫離工作的社區,所以帶頭的不是工會更不是行會。由罷

課演變而成的雨傘運動,最接近的「社區」大概是學校,

大大小小的學生組織早已紛紛表態,從這個角度看,運動

倒也不是不「社區」,只是其基本盤的「社區能量」已動

員得七七八八,瓶頸就在於能否走出學校開拓其他社區。

好了,放在其他社區,學生有甚麼位置?未進入僱傭勞

動,在職場上沒有位置,沒有資格加入工會;未能在家裡

話事,自然也撈不到戶主位置涉足居民組織。學生這種生

物,即使在家庭關係裡面也是壓倒性地不利——父母生你

養你供書教學你吃他的住他的,說話難免比你大聲,你能

怎麼辦?

把時間拉長一點,待學生畢業變成職青,情況亦好不到哪

裡去。新入職被當成菜鳥毫無威望,當不了工人領袖影響

職場,合約最多簽你兩年,留得不久想深耕細作也是白

搭。要搬出去當戶主嗎?樓價升到上月球買樓輪不到你,

業主立案法團是沒你的份了;就算入息夠資格申請公屋,

輪候起來要去到極樂迢長路遠,於是互助委員會也沒你的

份了;租個劏房不幸遇上收樓重建的話,或許終於可以加

入重建關注組,但屆時不免自身難保了。

以青年為主體的運動沒有社區,其來有自。當年反高鐵風

風火火,高唱轉念始於足下寸土,但回到家裡,恐怕多數

有志青年對自己平日行住坐臥的社區都無能為力,因而不

感興趣。不是青年不愛社區,而是社區容不下青年。

「走入社區」,或許必要,卻等於脫離主場。

soundbite 是一個傳媒概念,指一些一錘定音,最吸睛搶耳、最

打中目標觀眾內心慾望的簡單語句。新聞學者把這些形容為「關

鍵語句」。有些人比較仔細,會指是用來推動他人更詳細地了解

整件事的廣告性的語句。不過,在當代主流商業媒體加上大眾高

速消費意識的運作下,哪裡還有什麼空間「更詳細地了解整件

事」?電視新聞只有約半小時,要報 7-8 段新聞,大約每 1-2

分鐘便要交待整件發生了很長的事。大家所謂看新聞也只是聽

1-2 分鐘就完,看報紙都是看大標題、圖片及副刊的多,根本大

部份人都不會再「詳細地」、「多角度地」了解件事。

soundbite止於soundbite。是故我意識裡常聽到sound-bited (被

咬掉的聲音 )。

因其速食性,它亦同時是一些無須深入了解思考,便能引發支持

或反對的語句。就好似梁振英談國教曾說:「係撤回與不撤回之

間,我哋個空間同商量餘地係好大嘅。」這種語言偽術的厲害,

就是彷彿兩種選擇都有平等發生的可能,並聲言有很大的商量餘

地。同時,發言者從不會真正指出:到底商量餘地在哪裡?哪

些是可接受的商量,哪些不是?用誰的標準確定什麼是「可接

受」?那些標準是基於什麼原則而確立的?

要解拆這句 soundbite,就須全答以上的問題,就算一個問題只

答一句 soundbite 都會長(更何況不可能這樣做)。對梁振英這

句話,不接受的人未必馬上講得清楚它所有問題;反過來,贊成

國教的人也會講一堆像「和平」、「有商有量」的 soundbite 來

與它「接軌」。

其實,無論一個人持什麼理念,只要他嘗試「瞬間要人頭」時,

就會講 soundbite。

曾嘗請一位「X運領袖」,幫忙傳播一件基層市民向公眾要求聲

援的訊息,但「領袖」卻嫌訊息長。三百多字,不會花大家超過

一分鐘。我明白這位朋友想幫忙,但相關事件複雜,過份的省略

有欺騙公眾之嫌,怎可為求要人頭而不顧?

像 soundbite、口號這類語言,短、省略性高,通常只剩下訴求

和情緒。這些東西有其可用之處,但當整個社會經常要求「快」,

事情就會很扭曲。人民群眾不是任何運動的工具。反過來,不要

成為工具,也是每一個接收資訊者的責任。在這個高速的社會,

慢下來,搞清楚,給世界一點耐性,是一種社會運動。

場外社區 sound-bite 癮【心湖淬筆】 【如是我聞】

/ 李維怡 // 尤里安 /

李維怡,19 歲開始參與基層社會運動,關心人民如何可以自主的問

題。近十年主要從事藝術培育、各種基層平權運動,及與基層民眾

一起搞紀錄片及媒體創作,現為錄像藝術團體影行者之總監。書寫

出版結集有小說/詩/畫結集《行路難》(2009) 和《沉香》(2011)

及《短衣夜行紀》(2013)。

尤里安。鬻文之徒,蝸居中。

27

專欄

Page 29: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所謂雨傘運動,至今已經過了很久——最少我以為

是這樣。由八月預備罷課開始,左翼學會不同人等

也分別幹了不少的事,寫過不少的文字。很多文字

都是頗為工具性,或宣傳或分析。比如說,以一貫

左翼的角度,去說明普選的論述不應只說程序公義,

而要與民生有關;或是我們應該拋棄和平理性的迷

思之餘,也要講求種種對抗性的行動必須獲得普遍

民眾支持……不過,除了這些四平八穩正經八百的

東西,有很多片鱗半爪的我都沒有機會述說。

我覺得「雨傘運動」這個名字柒到懵——是不是

除了我以外沒有人這樣覺得的呢?是故見到大家大

家持續使用就更感不是味兒。這甚至不是雨傘運動,

而是 umbrella revolution/movement,由外國媒體記

者起的,雨傘運動只是翻譯過來的。我的天,難得

一場近三十年來最大型最激進的運動,連名字都要

用別人起的。可見運動的主體性薄弱到甚麼地步。

我也不想顯得太過 masculine 或者甚麼的,但可

否多點霸氣?看看國外的運動,總會帶著多點憤怒

的字眼—— the day of revolt, friday of rage(埃及

2011)、Indignados(憤慨的人、2011 西班牙大型

廣場佔領),正正是因為覺得不公憤怒,所以才會

反抗。

That being said, 這比「愛與和平佔領中環」好

一百倍。Not that 這場運動和佔中三子有太多的關

係。

以往閱及有關一場運動衰落時,總會有些類似

「長久的運動使市民疲累」、「已經再沒有勢頭

(momentum)」,現在我有最直觀的了解。這一

兩個月,身邊參與運動的朋友接二連三都病倒了,

不是大感冒就是甚麼喉嚨發炎,通通都是累出來的。

但肉身的疲累似乎還及不上精神的疲累。有不少人

均在不同時段告訴過我,暫時不想再聽到任何有關

佔領現場的消息。

常在友儕或網絡上見到一些有關現場戰略的建

議,其中常以軍事作喻,甚麼三國那時這樣,二戰

那時怎樣,可以怎樣調配,諸如此類。我想說,我

們距離一支正常的軍隊很遠,我們甚至連游擊隊也

不如。我們沒有統一組織,沒有紀律。說到底,我

們只能靠人多。不要想像我們能像下棋一般如臂使

指。

左聽右聽之下,中大還真是有不少同學出去佔領

的。作為左翼,我對於大家每每強調那些甚麼公義,

卻無視著貧富不均的情感,固然感到嗤之以鼻,但

看到同學的執著,還是覺得所謂的中大人文精神就

是這樣。

有個工友和我說過,她不覺得堵路有甚麼問題,

不過如果真的要堵,就堵得甘一點——現在是到喉

唔到肺。

其實罷課是不是完了?為甚麼不乾脆宣佈結束

呢?現在見到那些罷字poster和canteen大排長龍,

真是感到有點難為情。

如果我不是已經說得太明顯的話,我想再多說一

次,佔領真的令人很累。然則,一年一度的財政預

算案又來了,我們又會再見到那個不堪入目的公共

開支,財爺一定不會撥款多建公屋,還有給予太多

貧苦大眾應有的福利。另一邊廂,同樣是庫房水浸

的校方又將會再次宣佈加宿費的了。於是我們又要

再寫一大堆那些工具性的文字了。

運動囈語【左翼風情畫】

/ 覃俊基 /

覃俊基,左翼學會最年長成員。多年以來,依然在嘗

試把捉,所謂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係到底是怎麼一回

事。現在主要關注,在金融與房屋在當代資本主義扮

演的角色,還有馬刺可以如何蟬聯總冠軍。

專欄

28

Page 30: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校園散打

9 月開學時,NA Can 未經餐廳委員會批淮偷步加

價,被同學揭發後,NA Can 火速回復原價完事。不

過,為甚麼當時 NA Can 要急着加價呢?編輯帶着

疑問,訪問了 NA Can 的鄧經理。

「嗰陣係心急加價,不過都無事和解啦。之於點解

要加——咩都貴嘛!」鄧經理坦言,急着加價,一

來是因為餐廳逢暑假、考試就難有食客,卻因合約

規定,必須要繼續營運,水電照付,只得半年生意,

蝕錢的風險較高。二來,成本方面,來貨價年年加,

入貨的運輸費亦升幅不斷,又得加人工吸引應徵。

暑假過後,好些員工離職。中大,尤其新亞,因為

交通不便,即使餐廳已提升過人工,依然很少人願

意來中大的餐廳工作。「人工係由老細(公司)拍

板,同出面比都係唔算高,所以餐廳到宜家都請唔

夠人。」人手不足,甚至連雙餸飯都不夠人做,直

到 10 月尾,NA Can 才終於勉強開始提供雙餸飯。

NA Can 加價另一長遠的理由,則是去年初維修的大

筆洗費;以及擴建後,每月增加了 2 萬元電費。「(10

年前)初初入嚟做書院會畀哂水電維修,依家要靠

我地自負盈虧。」

餐廳加價,總有同學不滿,鄧經理怎樣想呢?「始

終係做學生生意,我地都係㗎住加。其實同學有咩

不滿,我地都有盡量改下。好似以前同學會投訴多

蚊蟲,我地咪每個月滅一次,依家乾淨好多。」

不過即使同學不滿,有時也無可奈何。餐廳一方面

被要求提供廉價飲食,另一方面,校方又少有資助,

要求餐廳自負盈虧。結果,餐廳要麼接連加價,不

然就是乾脆執笠退出中大,最後承擔代價的,依然

是學生。

關心社會,參與運動,除了被動的參與集會,我們還可以做甚麼?

一班藝術系、文化研究系和文化管理系同學就找到了自己獨有的

方式,於中大舉辦展覽 "Museum of 19 Politics"。

事緣罷課初期,文宗系政改關注組同學相約討論,在運動期間可

以做甚麼。深感人手不足,有成員提議聯合其他關注組一同行動。各個同學坐言起行,聯絡相熟的藝術系以及文管系的關注組,開

過幾次會後,終於敲定結合三系特點,舉辦藝術展覽。展覽名為

"Museum of 19 Politics",正是要控訴政府做過的「濕鳩」之事,

不單止是沒有普選,更是種種偏袒財閥,逐步侵蝕市民生活的政

策。

由設計、製作到宣傳,皆是三系同學共同參與商討,落手落腳合

力而成。不過,因為 928 警察發射催淚彈,展覽一事暫時擱置,

直到 10 月 30 日,終於在中大圖書館外舉辦第一次展覽。展覽以

近年幾宗對民生影響深遠的政治議題為題,包括了國教、舊區重

建、可加可減機制等等,以展品形式將這些不公義的政策框起示

眾。展品不到 10 件,都是我們常見的東西,如功課簿、計數機,以至一塊磚等,都成了展品。

Museum of 19 Politics

NA Can 加價背後——訪問鄧經理

Museum of 19 Politics 並非單為佔領運動宣傳。籌展同學打算,

日後再有其他社會議題、運動發生,亦可以再次舉辦展覽,並隨

時勢增設展品,長遠的鼓勵同學以至市民關注社會民生。接下來,

籌展同學打算在中大、金鐘等佔領區繼續舉辦展覽。不過因為籌

展人手始終不足,展覽只能不定期舉行,各位同學如果在校內、

或者佔領區看到 Museum of 19 Politics,都不妨上前細看,理解

其中的理念。

作品名為「最後一片磚。」。2009 年,城規會通過《觀塘市

中心重建項目》。這是香港史上最大的重建項目,重建後,

物華街上自食其力的小販們、隱居於工廈的藝術家、蔬果乾貨

琳瑯,議價不斷的街市都由大商場和四百尺豪宅取而代之。而

70% 的地盤由四大地產商(長實、新地、新世界、信和)投得。

市建局迫走基層、小店,地產商入主起樓賺錢,政商互有默契

配合,箇中勾結,不敢正視,卻顯而易見。

29

Page 31: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兩個月內,范克廉樓附近的 5 間餐廳——中菜廳、franklin、玻璃屋、

池畔軒、富爾敦樓餐廳將陸續結業,簡單來說,只會剩低 coffee con

和女工俾你食!承辦中菜廳,franklin 的美國三文治公司將於 12 月

中組約完結後不再續約;承辦玻璃屋、池畔軒和麵檔的德佳飲食則

將提前終止合約,於 1 月尾將餐廳結業。

為甚麼會突然有這麼大規模的結業?歸根究底,都是餐廳收入漸跌,

甚至出現虧蝕。據膳委學生代表解釋,食材加價、員工難聘、薪金

上升都加重了經營成本,加上午市客人減少,令兩間承辦公司都覺

得「做唔過」,退出中大。

但成本上升,可以加價彌補啊,為甚麼要結業呢?原來,玻璃屋申

請 9 月加價 7%,但膳委們因為得不到財務文件參考,認為加價幅度

超過通脹,並不合理,因此,只批准了按薪金升幅加價,即約 3-4%。

加價後個半月,便傳來公司打算提前終止合約的消息。膳委同學猜

測,加價被「㩒住」是公司終止合約的主因。

另一個結業的原因,是因為餐廳選擇續約,則需額外負上一大筆維

修費。原來,本部的餐廳每 15 年都會有一次大型維修,校方因為不

想承擔維修費用,便將維修費用轉嫁到餐廳,由每間餐廳每月多交

一筆數千到過萬的費用。膳委同學指,franklin、中菜廳佔地多而廣,

如果續約,便要承擔合計過十萬的維修費,很可能令美國三文治公

司因此決定不再續約。

就這樣,本部的 7 間餐廳,將有足足 5 間結業。不過,事情尚未完結:

第一,franklin 和中菜廳早在 9 月已經火速招標,不過尚未通知同學。

第二,據大學輔導長吳基培指,待幾間餐廳結業,校方可能會改變

剩餘空地的租地用途,換言之,原本餐廳的位置隨時改開一間超市。

不過,本報編輯向吳輔導長詢問,會否向同學諮詢改變用途一事時,

吳輔導長竟表示未有此意,反而說:「不如你地搞啦!」

無論如何,校方表明,如果 12 月前未收到同學意見,可能便會自行

規劃租地用途。改變租地用途事關中大師生利益,各位同學如對此

有任何意見,例如想開多間合作社、或者外賣店,又或者覺得活動

地方不夠,應該起多個學生活動室,記得盡快以電郵、inbox、面談、

投稿各種形式,向書院、中大學生會和學生報表達你的想法!

本部 canteen 大執笠 師生飲食前途未卜

中大學生會電郵:[email protected] 中大學生會 Facebook:www.facebook.com/CUHK.SU

中大學生報電郵:[email protected] 中大學生報 Facebook:www.facebook.com/cuspcusp

聯絡方法

G/F

LG/F

富爾敦樓餐廳 池畔軒

玻璃屋

中大學生會 女工

Coffee Con

民主牆

Franklin

中菜廳

= 將結業之餐廳

校園

30

Page 32: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31

想緊貼校園資訊同最新消息 ?

上 Facebook 睇中大學生報啦 ! 中大學生報 -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 Press

聯合第五宿

反加宿費消息

校園活動

校園突發報導

Page 33: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小說與話劇對讀—評《感冒誌》

小說原著︰韓麗珠

編劇︰潘璧雲

導演 : 李鎮洲

香港話劇團

場次 : 11 月 4 日 19:30

香港話劇團《感冒誌》是以韓麗珠同名

短篇小說為材,由編劇潘璧雲進行改

編,文本與劇本同樣講述一場感冒疫症

突襲全城,以感冒比喻作孤獨,政府為

控制疫情,治療方法是為患者分配新的

「家人」,讓患者因孤獨而變得混亂的

免疫系統變回「正常」,大家重新融入

「正常」的社會。

雖然話劇劇情大致忠於原著,但表達方

式大為不同。韓麗珠小說人物的生存

狀態大多為破碎或空洞,缺乏外露的情

感,然而話劇在處理角色情感上則反其

道而行,除了主角「我」的語調較忠於

原著,唸白比較平板外,大部分角色都

有強烈的情感起伏,以及肢體動作大而

誇張,例如劇中的醫生表現浮誇滑稽,

說話高亢而激動,不時撐大眼睛,凌厲

地瞪著觀眾,又不時拍手歡呼,尖聲放

笑,像一名小丑;小說中,醫生說話是

不帶任何感情,小說形容「他像背誦一

節課文」,刻板而冷漠、沉穩且有力地

作出「經常處於孤獨狀態的人,免疫系

統混亂,他們的身體便成了各種疾病潛

伏的地方」、「康復的進度並不理想。

你們要開始一個新的療程」等醫學分

析,專業但冷冽的語調更能凸顯除出人

物的空洞。韓小說的文字是冷峻無情

的,冷酷得如把手術刀,切開虛構世界

的核心,亦解剖了現實世界背後的荒

唐,如醫生威權式的作風,恃住自己的

專業知識而責難或要求病人無條件的馴

服,弔詭地與話劇中醫生無異。而話劇

把人物戲劇化,誇張地演繹《感冒誌》,

雖能表現出小說荒誕的氣氛,但卻丟棄

了冷冽的語調和異常的文字之間的強烈

對比,難以凸顯虛構故事和現實世界的

疊影,失卻小說中深厚的意涵,是以抹

去了韓的一大特色,磨鈍了其神采。

雖說如此,話劇確實可加強小說中一些

略少著筆的部分,將當中的意象以劇

場元素更豐富地呈現,如「我」和「丈

夫」被逼行房,受到他人監視的情節,

小說用「那些數不清的目光」、「眾多

的身影便顯得張狂而猖獗」短短幾句來

形容,話劇則透過讓演員們戴上頭燈,

向「我」和丈夫射出一束一束的紅光,

猶如一群的野狼緊盯著獵物,充份表現

出在康復的國度裡,任何人的一舉一動

亦受到周圍人的監視,自己的個性或意

願被任意剝削。同時,在哭喪的一幕

內,小說原只有提供哭喪服務的老女人

與將死去的「婆婆」互動和為其流淚,

話劇中則加插了其他家人共同哭喪的情

節,在哭喪者的指令下—家屬要喊

啦!」,舉高雙手跪拜,裝作悲慟不已。

除了增加搞笑元素,搏君一笑的同時,

更能突出家人之間並無感情可言,加深

當中的悲涼,成功以劇場元素豐富哭喪

的含意。

總括而言,話劇劇情大致忠於原著,兩

者的語調或有不同,但話劇亦有豐富小

說略寫的部分,個人認為《感冒誌》是

一套普普通通、不過不失的戲劇。若有

機會重演,缺乏觀看話劇經驗的同學,

可先閱讀小說原文,再欣賞話劇,避

免看不明部分節奏偏快、意象瑣碎的場

景,感受亦會更深。

/ 別問我是誰 /

感冒誌演出資料

文藝

32

Page 34: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牢籠裡的自由野

自由野辦了兩年,受到不少文青歡迎;同時亦受到不少人

批評、質疑它為政府「粉飾太平」。佔領運動出現後,自

由野就更顯尷尬。佔領區馬路寬闊,而其中的藝術創作各

有特色。佔領區亦無限定開放時間。留守的人們以「村民」

自稱,日常都市難以發生的對話,可以輕易在這裡開展。

那麼今年的自由野該如何是好?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它呢?

筆者訪問了西九表演藝術行政總監茹國烈、西九藝術發展

主管(戲劇)劉祺豐及文化評論人小西,談談他們的看法

[1]。

茹國烈笑指,「最大的自由野已經有三個在外面,還搞第

四個?幸好的是,今年我們也轉變了方向。」為甚麼呢?

他說,「前幾年我們想在西九處理公共空間這個問題,所

以我們和 MaD、草原地圖合作。但到今年,公共空間這個

議題也在香港遍地開花了,西九再做的意義在哪裡?今年

是自由野最後一年,之後西九動工起碼要停兩年。我們想

像之後的西九公園都是開放讓大家來草地閒 hea 的,像是

上年自由野那樣。於是我們想趁今年試多樣東西,做一個

戶外藝術節。我們希望人們是抱著看演出的心態來這裡的,

所以今年也在節目安排方面下了功夫,嘗試在西九凝聚一

個藝術節的氣氛。」

今年的自由野,強調互動、觀眾本位。如主打的智能演出

的「牆」,其劇情走向需要由場內的觀眾經手機 apps 選擇。

劉祺豐指,「觀眾的角色不止是觀賞,他們在表演中的權

力比以往更大,他們能夠參與、改變演出,沒有他們演出

便不成事。雖然我們沒 highlight 上年的野餐、地攤等部份,

但是我們也歡迎他們來自由野這樣做。」

藝術節目無疑吸引,但使筆者不解的是,這是由一直不怎

樣資助本地藝團、重視文化藝術發展的政府所資助的。在

此,讓我們先站遠一點看自由野吧。

自由野雖得兩日,但平日都有各種各樣的藝術展覽,例如

早前引起話題的大黃鴨、高第建築展等。而政府和西九也

不惜工本,二年內豪擲四千萬舉辦大型的藝術項目以配合

日後的硬件落成,今次的自由野,就投放了七、八百萬港

元籌備。他們亦藉年頭的西九大戲棚項目大力推動戲曲演

出,以培養戲曲中心的觀眾群。如此種種,都看得出政府

有心發展文化藝術,與「文化沙漠」這個印象大相逕庭。

文化評論人小西對於這個現象有以下解讀:「我將這些歸

納為一個全球的『文化轉向』,即文化變成一種有用的東

西。除狹義的文化產業,文化本身可以令某個企業或城市

或國家增值。這與全球化下,跨國精英集中到國際城市也

有關係。那些精英需要一些很有趣的城市生活,所以你到

美國時會看到那些多到作嘔的節慶,那是為了吸引他們的

手段。而自由野以及西九的定位,就是這個大格局的其中

一個組件。」文化,從無用到有用,由小眾到大眾。「八九十

年代開始,文化不再只是一小撮人的文化消費,而是受教

育的人的文化消費。一方面是它可以成為產業,一方面是

可以提高一個城市的價值,用很多文化活動去塑造一種多

姿多彩的城市生活形象。無論黃鴨還是自由野,他們都在

公共空間做,也是很奇觀式(spectacle)的。所以你看今

年自由野,是更加清楚地強調那種節慶的氣氛。」

在這個意義下,文化藝術的確能被普及。可一般來說,這

些公共藝術依附著商場,場地已經先排拒了一堆沒有時間、

能力到商場消費的人。而不難理解的是,節慶式、奇觀式

的藝術作為商戶吸引人流的手段,它們難免是吸晴的、獵

奇的、速食的,我們能夠輕易從中得到愉悅,或者部份作

品能夠引起深層的思考或深化的討論,但這些例子並不多,

亦非主辦方的考慮重點,他們重視的是有多少人流,或能

為他們塑造一個怎樣的形象。

香港的政策與發展向商界傾斜,在這個政經格局下的文化

藝術,有兩種功能︰其一,以其節慶效果塑造一個多姿多

彩的城市品牌 ; 其二,清洗太平地。以藝術文化讓老舊城區

換上新裝,讓她升值。面臨重建的觀塘區就是一例,因為

租金低簾,觀塘聚集了很多藝術工作者在工廈開 studio,

十多年來慢慢形式一種藝術村文化。這些文化吸引了政府

在觀塘海濱發展「起動九龍東」計劃,建設一個新的蘇豪

區。在開發的過程中,主辦方興建海濱花園、邀請樂隊到

天橋底演出,種種包裝都是為之後的發展鋪路。可以預見

的是,一開始為逃避高昂租金而來到這裡的藝術家、老商

戶便因重建、租金上升將被迫遷走。多年建立的社區關係,

亦被硬生生連根拔起。

/ 綠藍 /

訪問 / 謝天燊、鄭詠甄、彭嘉穎 /

文化背後的計算

自由野的轉向

[1] 撰文之初,今年自由野需要收取 50 元入場費,引起不少爭議。本報亦以

此為重心訪問茹國烈及劉祺豐先生。及後,西九宣佈取消費用、免登記開放

予大眾參與。

33

Page 35: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從城市發展的角度看,自由野及西九其實有著明確的目的。

在此過程中,藝術家未必有意識參與著這件事。但的而且確,

藝術文化確能夠令社區升值。小西認為,西九在九龍西區也

有這個作用:「很多人會忽略西九與九西的關係,只當它是

爛地一塊。可是,填那塊地時本身是已經一個社區重建計劃,

這個很清楚。我不相信這個如此巨型的建設不會影響四周的

物業。再說,很多豪宅也拿西九文化區作為賣點之一,『西

九是豪宅的後花園』這個說法,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小西在受訪中多次提到,西九團隊都是很認真用心去搞文

化,但是這不是立意良善就能解決的問題,這是一個格局問

題。筆者相信、並且十分尊重他們對藝術的熱誠。但現實是,

自由野及西九本就出自政經考慮。在制度之下,能有多大的

自由?早前漫畫家小克在「我愛我家‧城鄉生活」展覽的作

品就被屯門市廣場因內容敏感而拆下。又,有聞「好戲量」

劇團因支持佔領運動而被藝發局停止資助一年,要停產一年

[2]。制度中箇然有反叛的空間,但說到最後,政府和商家還

是掌握生死大權。

去不去自由野,其實已不是討論的重點。筆者敬重及欣賞西

九團隊花盡心思為自由野準備的表演,為本地藝術工作者提

供與海外藝人合作的機會。但在香港的政經格局下,自由野

與西九就是有它們明顯的限制,藝術就是官僚用作包裝、升

值的工具。在此語境下,自由野很可能變成一個粉飾太平的

活動。

而它又一次折射出主流、官僚對於藝術的觀念:無視常人觀

賞藝術需要物質條件。而談自由野,其實是重提那些被制度

忽視的人群——那些沒有金錢、沒有時間、機遇去接觸藝術

的基層。舉個例子,一些人未必認為佔領區的電影是文藝,

但很多基層就是連看一場電影的錢也付不起(那可能是他們

一整天的飯餸錢)。若果我們相信,文藝並不只是文化精英

的玩意,每個人都有欣賞、創作的慾望與需要的話,那我們

何不將文藝帶入社區?如何令到基層得到欣賞藝術的物質條

件,才是我們該花氣力的地方。

在香港的政經格局下,自由野與西九就是有它們明顯的限制,藝術就是官僚用作包裝、升值的工具。在此語境下,自由野很可能變成一個粉飾太平的活動。

被框住的自由

西九裡看不見的……

2 / 去年在自由野的展品

1/ 觀塘工廈的 studio

吸引了起動九龍東計劃。

1 2

[2]《蘋果日報》,好戲量撐佔中慘遭打壓,2014 年 10 月 26 日

文藝

34

Page 36: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較之足球和藍球,排球應該是離大部份人較遠的運動。

報社不時在英超聯時歡呼震天,而排球迷如我就只能在

youtube 瘋狂搜尋,以及不斷錯過重播。排球不像足球

或籃球,得不到商業媒體的青睞,重要賽事如世界女排

錦標賽也只有少數收費電視直播,平時甚少見人提起。

然而今年七月網絡上卻不少人轉載亞青女排賽的消息。

今年亞青女排賽上,哈薩克女排隊中的替補球員莎賓娜,

因五官精緻、身材吸引,被稱「十頭身美少女」,並在

網上瘋傳。其中重要的意思在於它說明了,除了商業媒

體將女性物化的報導,體育領域本身就存在著嚴重的性

別定形。運動競技及榮耀終究是屬於男性,對女運動員

的關注總是落在與運動無關的地方,譬如感情狀況,或

相貌。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男女校都是這樣的:男女生一起上體育課但

總是涇謂分明,在操場不斷追逐皮球都是男生、女生則坐在一

旁嬉笑。

我中五那年有女生想參與班際籃球比賽,我們總是以為她在開

玩笑。記得有次人數不夠,才讓女籃正選的 K 上場,對方還訕

笑道「我們會手下留情,不會欺負女生」,一開球 K 帶著球,

俐落地穿過男生,晃兩下便到了籃底,帶球上籃。這段記憶的

重點也許不在 K 的籃球技術,而是男生的傲慢。那怕知道 K 是

籃球隊正選,仍沒理由地相信自己能在球瑒上輕取女性對手。

我想説的是,人們會將體育和男性尊嚴綑綁在一起。運動強調

力氣和體型,因此男性被視為天生比女性在運動上更為出色,

於是運動場上男生敗給女生便是羞恥。我們可以想象,中學時

一個男生騰空,把籃球狠狠扣向籃框,落地後籃框還微微晃動,

這樣的畫面總會引來同學讚賞的目光。運動場是男生獲得尊嚴

的地方,通過競爭、力量、技巧去展示自己的男子氣概。

但在體育中,尊嚴總是與創傷交織而生的,尊嚴另一面的故事

是這樣的:像我這樣四肢不協調的男生,在體育課不情願地走

到球場,害怕激烈碰撞而閃閃縮縮,碰著球時手足無措,沒碰

球時又怕皮球突然飛向面前。驚險地渡過了體育課,在更衣室

裏就聽到同學的譏笑。

體育與性別 屬於男生的運動場?

/ 黃敏 /

35

Page 37: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哪怕是職業層次的體育,也並非純粹的運動競技,涉及許多性別定形。譬

如不時會出現與運動競技無關的修例,舉些例子:2011 年,國際羽毛球總

會 [1]、國際拳擊總會 [2] 皆動議於國際賽事上,女運動員需穿上裙子作賽,

可按個人意願在裙子裏穿上短褲。兩項動議引來大部份球員不滿,最終一

年後被撤回。現時運動規則中,亦有指定女運動員的運動服飾,例如女網

球員亦需穿上不過膝的裙子,女沙灘排球員下身衣物最長為膝蓋以上三厘

米。[3]

亦有人說女沙灘排球修例是為了尊重沙排的文化傳統,認為沙排起源於夏

威夷與加洲,其運動服飾象徵著當地陽光海灘的生活方式。但尊重運動傳

統,也不用限制下身衣物的長短吧?説到底也是運動競技,怎樣的衣物才

能令運動員發揮更好,不才是運動服飾的首要考慮嗎?

再說,誰來尊重運動員的宗教及文化背景?譬如對穆斯林國家的女子來說,

展露身體是不道德的,更別說穿短褲了。以往的國際沙排賽事,包括奧運,

基本上絕少穆斯林國家參與。而《奧林匹克憲章》中如此寫道:「每一個

人都應享有從事體育運動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視。」

我並不認為女運動員在運動競技中打扮女性化有問題,問題是禁止女運動

員作非女性化打扮。這種性別定形排斥了並不符合的運動員,同時包括男

性,譬如打扮女性化的男足球員,幾乎可以肯定會被商業傳媒瘋狂炒作,

難以在球壇生存。

大家不禁要問,為甚麼體育總會要這樣?提示也許可以在國際羽毛球總會

的聲言找到,其聲明明確指出,更換運動服飾要為了確保羽毛球的吸引力

(“to ensure attractive presentation of badminton”)[4]。沙排總會亦曾

説沙排服飾的設計是為了吸引公眾、傳媒、讚助商的目光(“not to hide

the athletes from public, media and sponsors”)[5]。

這提醒了我們,運動、媒體與商告商的利益結構。轉播收益為體育總會提

供可觀收入,今年 NBA 就和 ESPN 和 Turner Sport 兩間轉播公司,簽了

一份為九年、總價二十四億美元的轉播合約 [6]。而當商業媒體得到大型賽

事的轉播權,就會吸引商告商,賺取大量廣告收益。體育時段的廣告從來

都是最昂貴的,看直播的人總是離不開螢幕,因為害怕一走神就錯過精彩

片段,於是也無法不看中段插播的廣告。可以想像,在「體育總會-傳媒-

廣告商」的利益關係中,關鍵在於迎合大眾,運動員的個人意願根本不值

一哂。既然性別定形植根於人們心底,他們便很樂意順從那套性別定型,

甚至跟隨定型,進一步模塑運動員的形象。

回到一開始提及的亞青女排賽,莎賓娜成為是次球賽的焦點,連帶讓亞洲

青年女排賽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只是和球員表現無關就是了。我不

知道有多少人能夠理解這種球迷的悲哀:排球最終得到人們的關注,但被

記得的,根本與排球無關。傳媒以及網上瘋傳的人是明明白白的說,女排

除了作為女運動員展現身材的機會之外,選手之間的競技是沒有價值的。

傳媒以及網上瘋傳的人是明明白白的說,女排除了作為女運動員展現身材的機會之外,選手之間的競技是沒有價值的。

職業體育與性別定形

鏡頭內的利益、螢幕前的悲哀

[1] New Date for New Clothing Regulations, Badminton

World Federation, 2011.

[2] SKIRTING THE ISSUE: BOXING'S STEP BACKWARD,

ESPN, 2011.

[3] London 2012 Olympics: female beach volleyball players

permitted to wear less revealing uniforms, Telegraph, 2012.

[4] The Badminton World Federation General Competition

Regulations 2012,section 19.2.

[5] 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de Volleyball’s(FIVB)

Marketing Guidelines for the player’s uniforms, 1998, p.16.

[6] What The NBA's Insane New TV Deal Means For The

League And For You, Deadspin, 2014.

國際羽毛球總會曾動議於國際賽事上,女運動員需穿上裙子作賽,可

按個人意願在裙子裏穿上短褲,引來大部份球員不滿,最終被撤回。

性/

36

Page 38: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由今年 7 月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平機會歧

視條例檢討諮詢已經結束。仍記得平機會

提議在《性別歧視條例》和《家庭崗位歧

視條例》的修訂中引入「事實婚姻」,筆

者最初在文件看到「事實婚姻」(de facto

relationship)四個大字真是一頭霧水。

結婚就結婚,好端端為何要加「事實」二字

在「婚姻」前頭?原來「事實婚姻」,通俗

來說,意思就是一對情侶同居。兩人未有註

冊結婚,但事實上已經過著如夫婦般的生

活,在生活各種層面也有交集,例如經濟上

互相支撐。近年同居伴侶為數不少,不過往

往缺乏保障,因此平機會提議歧視條例加入

「事實婚姻」,使「事實婚姻」與婚姻有相

似的保障。下文將舉出歧視條例加入「事實

婚姻」的重要性。另外,筆者亦嘗試回應反

對「事實婚姻」的說法。

隨著時代變遷,同居的情況漸趨普遍,同居但不結婚已經成為

一種新的家庭模式。原因繁多,可能一對情侶同居已久,有一

定感情基礎,但就是感情不足夠去到許諾對方終生的程度,因

此不想結婚;可能是打從心底裡不認同婚姻制度,覺得無需一

紙婚書來證明兩人的感情;可能是同性伴侶根本沒有辦法結婚

等等——這些正是「事實婚姻」要保障的群體。

如何判定事實婚姻,亦不是任何人「口輕輕」說了算。固然,

申報事實關係時,政府會考慮個人感情史的描述,像是關係維

持了多久、有否性關係等等。另一方面,「事實婚姻」亦需實

質具體的證明,共同的租約、銀行共同帳戶等證據也很重要,

顯現兩人的財務依賴程度。同居伴侶在此定義下建立長久而穩

定的關係,共同生活,分擔日常生活水電煤費的開支,還可能

要照顧子女。當同居伴侶照顧家庭的責任與已婚家庭無異,得

到政府一定的保障也是十分合理的事。

平機會如在法例修訂中引入「事實婚姻」,無論異性伴侶抑或

同性伴侶,皆可保障他們不因伴侶關係狀況而受歧視。歧視條

例一般所提供的只是一些最低程度的保障,例如如果屋主因為

不認同未婚同居,不出租房屋給同居伴侶,便有可能觸犯法例。

不過平機會亦同時提出「事實婚姻」應否與已婚人士有同等福

利的諮詢問題,例如稅務優惠、退休金、醫療及公屋等福利。

「事實婚姻」關係如可在申請公屋時與婚姻一樣有輪候的優惠,

那同居伴侶的保障便會大大增加。不過平機會現階段只是推行

初步諮詢,「事實婚姻」相關的條例修訂尚未定案,許多細節

仍待更多討論。

「事實婚姻」之重要/perfect blue/

37

——談平機會歧視條例檢討諮詢

不結婚 只同居

Page 39: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說了一大輪有關「事實婚姻」的事情,大家也可想像到一

直堅持「六個一」(一夫一妻一男一女一生一世的婚姻制

度)的團體作何感想。他們的說法大致是政府保障同居,

就是鼓勵濫交、小三的出現;而保障同性同居伴侶,則是

鼓吹同性戀行為。總之「事實婚姻」就是危害一夫一妻制

的「正統」,危害下一代的思想教育,導致道德淪亡。

一直以來,保守基督教團體不遺餘力扼殺「六個一」以

外的親密關係。例如香港保守勢力壓迫同性戀的悠久歷

史——近 30 年來,由 91 年肛交非刑事化、09 年《家庭

暴力及同居關係暴力條例》擴至保障同性同居關係、近年

的性傾向歧視條例民間草案,總之有關爭取同志權利的議

題,他們皆會不屈不撓的反對。

保守基督教團體遇上其他親密關係的議題,往往馬上進入

價值之爭。這些價值固然有許多爭議性。但他們最為蠻橫

無理的地方,就在於人們只能按他們的道德指引生活,完

全否定一夫一妻制以外的親密關係,忽略了社會上不同人

的基本生活需要。

回到「事實婚姻」。設想一對情侶,共同生活十數年,早

有互相照顧的承擔,而且財務上也無分你我,但基於種種

原因,總缺乏步入教堂的勇氣。當他們經濟情況並不樂觀,

且一間劏房的租金動輒數千元,昂貴得令他們無力負擔時,

讓他們申請公屋時有跟一般家庭的輪候待遇,難道不是十

分合理的事嗎?現實是,和大部分人一樣,長期同居的伴

侶於生活層面會遇到困難,而保守基督教團體一味顧著維

護一夫一妻制和自己的道德標準,無視人們的真實需要,

實在涼薄。

說到這裡,似乎「事實婚姻」樣樣皆好,其實亦有一些局

限。「事實婚姻」仍然未能跳出戀愛關係的桎梏,家庭一

定要由戀人建立嗎?幾位好朋友願意互相照顧,共同生活,

不也是一種親密關係的模式嗎?

但「事實婚姻」的確能夠幫助某些無法進入婚姻框架的伴

侶,承認他們的親密關係,使他們有生活層面的保障,大

抵可以使他們生活好過一點。因此筆者仍衷心希望平機會

可以盡早展開下一輪工作,把「事實婚姻」納入條例修訂。

不能忽略一夫一妻制以外的需要

應早日把「事實婚姻」納入條例修訂

性別歧視條例 家庭崗位歧視條例

引入「事實婚姻」修訂

加大同性伴侶的生活保

情侶履行家庭責任,應享

有相似已婚家庭的權益

在現行婚姻制度下不被

承認,無法得到家庭的

應有權益

不接受婚姻制度,關係

自由

不選擇現行婚姻制度原因

修訂原因

現實是,和大部分人一樣,長期同居的伴侶於生活層面會遇到困難,而保守基督教團體一味顧著維護一夫一妻制和自己的道德標準,無視人們的真實需要,實在涼薄。

性/

38

Page 40: 中大學生報 2014年11月號

出版資料出版:第四十四屆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出版委員會「呵欠」

地址:香港中文大學范克廉樓 307 室

電話:2603 6404

電郵:[email protected]

承印:唯美印刷製作有限公司 ( 9732 8385)

廣告: Fiona (9847 1972)

編輯/作者:吳皚純、周俊熙、鍾展翹、劉子康、胡倩婷、魯湛思、龔愛婷、彭浩霖、覃俊基、岑煒臻、謝天燊、陳樂晞、譚銘龍、

鄭詠甄、鍾宇杰、黃漢彤、周芷晴、廖琬珊、李昆澤、陳雋熙

客席作者:李維怡、尤里安、中大左翼學會

鳴謝:洪恩、嘉穎、方志信、黃嘉輝、膳委、鄧經理、希仔、Maggie、阿信、茹國烈、劉祺豐、小西、焜

中大學生報現正徵稿,範圍包括各式評論及創作,以二千五字

為限,若投圖片請大於 1600x1200。歡迎各位初試啼聲、妙筆

生花的作者。此外,我們以不定期就個別題目徵稿,敬請留意。

截稿日期為常刊出版月份之 22 號。本報不接受已公開發表之作

品(包括網上發表),請勿一稿兩投,且不設退稿。投稿者如在

該月 25 號前未獲電郵通知採用,就可另行處理稿件。

另外,網上版投稿版並不設字限,歡迎讀者隨時來稿。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聯絡電話、通訊地址或電郵地址,一併寄

往電子郵箱 :[email protected] 或中文大學范克廉樓 307 室《中

大學生報》編輯部收。

創作無界,然而版面有限,不得已而設限。

徵 稿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