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高 》 预习要求:

35
登登登登登登登登 《》 1. 登登登登登 登登登登登登登登登 登登登登登登登 。,、。 2. 登登登登登 登登登登登 登登登登登 登登登登登登 。,, 登登登登登登登登3. 登登登登登登登 。。

Upload: halla-skinner

Post on 01-Jan-2016

433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DESCRIPTION

《 登高 》 预习要求:. 1. 读 。诵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2. 疏 。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口译课文,圈出或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 3. 背 。为默写作准备。. 学法指导:. 一、 把握作者风格、背景。 用以解读其他风格类似的诗文。 “辨一叶而知秋”。 二、 了解表达技巧。前两联借景抒情 , 后两联直抒胸臆。 三、 抓关键意象,以点带面。 四、 把握意境。 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理解感受 “此时”“此景” 中 “此人” 的 “此情” 是什么。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 登高 》 预习要求:

《登高》预习要求:

1. 读。诵读课文,标出读不准的字词、读不顺的句子。

2. 疏。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口译课文,圈出或划出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

3. 背。为默写作准备。

Page 2: 《 登高 》 预习要求:

一、把握作者风格、背景。用以解读其他风格类似的诗文。“辨一叶而知秋”。

二、了解表达技巧。前两联借景抒情,后两联直抒胸臆。

三、抓关键意象,以点带面。四、把握意境。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理解感受

“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五、咀嚼字词。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的苦吟。贾岛“推敲”的故事更传送至今。杜甫也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的语言形象、凝练,富于表现力。

六、把握诗歌体裁特点,解读个别字词。

学法指导:

Page 3: 《 登高 》 预习要求:

唐代 (公元 618-907 年 )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Page 4: 《 登高 》 预习要求: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 。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关于唐诗:

Page 5: 《 登高 》 预习要求:

唐代人把《诗经》到汉魏六朝的诗叫做古诗,或者古体诗。

把到唐代才定型并盛行的严格按照一定的格律写作的诗称做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分律诗和绝句两大类。

Page 6: 《 登高 》 预习要求:

学 海 导 航

近体诗知识

1 .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 , 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 律诗体 , 其句数、字数、 平仄、对仗、用韵 等都有严格的规 定,主要有律 诗和绝句。

Page 7: 《 登高 》 预习要求:

学 海 导 航

近体诗知识

2 .律诗① 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 七律)。② 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 排律或长律)。③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 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 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 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 (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 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 与“平起”两式

Page 8: 《 登高 》 预习要求:

学 海 导 航

近体诗知识

3 .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

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

言绝句。韵律与律诗

相 同,只是不一定

对仗。

Page 9: 《 登高 》 预习要求:

• 杜甫(公元 712--770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 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作者简介

Page 10: 《 登高 》 预习要求:

•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 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 (“ 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沉,指内容的深刻、

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Page 11: 《 登高 》 预习要求:

杜甫 (公元 712—770 年 )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 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 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 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 (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 )。流落四川八年,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 57 岁时出川,在夔州住两年,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 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杜甫生平

Page 12: 《 登高 》 预习要求:

草堂 杜甫旧居——草堂

Page 13: 《 登高 》 预习要求:

杜甫草堂 成都杜甫草堂里挂着郭沫若写的一副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 16 个字是对杜诗很好的概括。

Page 14: 《 登高 》 预习要求:

醉里眉攒万国愁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Page 15: 《 登高 》 预习要求: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 、读书壮游时期( 712-745 ):《望岳》

2 、困守长安时期( 746-755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赴奉先咏怀》

(忧国忧民)

(涉世不深)

3 、陷贼与为官时期( 756-759 ):《月夜》、《春望》、《羌村三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 、漂泊西南时期( 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Page 16: 《 登高 》 预习要求: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

Page 17: 《 登高 》 预习要求:

闻一多的评价:

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庄严、、最瑰丽最瑰丽、、最永久最永久的一道光彩光彩。

杜甫

Page 18: 《 登高 》 预习要求:

杜 甫

语 不 惊 人死 不 休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唐 ·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今译 ] 我的僻性是特别喜欢写诗琢句,如果写不出惊人之语,那就至死也不肯罢休。 [赏析 ] 这两句表明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十分重视语言的选择和锤炼。他性好佳句。并认为要写出佳句,就必须有足以使人吃惊的语言。他执着地追求这种语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诗人对诗歌语言的刻意求工,对文学创作的严肃认真态度,是他成为伟大诗人的重要条件之一。

Page 19: 《 登高 》 预习要求:

名句回味1.窗含西岭千秋雪,

会当凌绝顶,

3.随风潜入夜,

朱门酒肉臭,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一览众山小。

润物细无声。

路有冻死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2.

5.

4.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春望》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春夜喜雨》

《望岳》

《绝句四首》

Page 20: 《 登高 》 预习要求:

登高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

•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Page 21: 《 登高 》 预习要求:

集体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说出重阳节的三大乐事

登高远眺 枫叶煮酒 菊茶螃蟹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备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祈求长寿

登高怀人、客中思乡

Page 22: 《 登高 》 预习要求: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

Page 23: 《 登高 》 预习要求:

节奏: 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 (节拍)为“二二二一”, 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登高 》杜甫

风急 /天高 / 猿啸 /哀,渚清 /沙白 / 鸟飞 /回。无边 /落木 /萧萧 /下,不尽 /长江 /滚滚 /来。万里 /悲秋 /常 /作客,百年 /多病 /独 /登台。艰难 /苦恨 / 繁 /霜鬓,潦倒 /新停 /浊 /酒杯。

语言韵律屈折有力——顿挫

Page 24: 《 登高 》 预习要求:

登 高杜甫

Page 25: 《 登高 》 预习要求:

安史之乱之后,地方军阀们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 “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Page 26: 《 登高 》 预习要求:

•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 诵读时请注意四点要求:• 一是读准字音;• 二是把握节奏;• 三是注意轻重;• 最后要求读出感情。• 接下来请同学们跟随录音一起来朗读。

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Page 27: 《 登高 》 预习要求:

“ 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 悲伤、忧愁、孤独……

1. 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Page 28: 《 登高 》 预习要求:

• 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何特点?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Page 29: 《 登高 》 预习要求:

①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② 高天: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③哀猿: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襟)

④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⑤回鸟: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⑥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

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⑦长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颔联:广阔深远的图景;前人誉之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Page 30: 《 登高 》 预习要求:

• 登高所见的秋景。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

• 它们的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 我们把这些寄寓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补充: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饶。 菊花:象征隐逸、脱俗、高雅。 猴猿:表现哀伤、孤寂、愁苦。 鸿雁: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月亮: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 借景抒情

Page 31: 《 登高 》 预习要求:

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

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Page 32: 《 登高 》 预习要求:

在诗歌中有哪些字眼可以直接体现作者悲伤的感情的?并且是如何体现的?

• 万、常、多、独、恨、停 • 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 恨:时世艰难,而自己命途多舛,两鬓苍苍,功业无成。 • 停:穷困潦倒,没酒可喝,郁积在胸中的愁闷无法得到宣泄。

•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忧国忧民

•愁上加愁

Page 33: 《 登高 》 预习要求:

结合背景来了解作者 • 杜甫身逢战乱,从 48岁开始,一直到 58岁去世

为止, 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 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杜甫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却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Page 34: 《 登高 》 预习要求:

登 高

写 景

抒 情

首联仰观  云天秋风

俯察  江水洲渚

颔联仰观  无边的落木

俯察  不尽的江水

颈联

尾联

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

苦恨霜鬓

新停酒杯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借景抒情

直抒胸臆

Page 35: 《 登高 》 预习要求:

• 整首诗以“悲”字为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

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 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 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唉!怎一个“悲”字了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