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43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西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Upload: penelope-pickett

Post on 01-Jan-2016

91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第一節 美國證券市場. 第二節 日本證券市場. 第三節 西歐證券市場. 第四節 香港及新加坡證券市場. 第五節 加拿大及澳洲證券市場. 附錄 中國大陸證券市場簡介. 第一節 美國證券市場. 1. 美國證券集中市場. (1) 紐約證券交易所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 美國最大證交所為「 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 」,已有 200 多年的歷史。 ◎ 「 紐約證交所 」原先採用「 會員制 」, 1971 年 2 月改為「 非營利公司制 」,由會員組成董事會。.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第一節 美國證券市場 第二節 日本證券市場 第三節 西歐證券市場

第四節 香港及新加坡證券市場第五節 加拿大及澳洲證券市場 附錄 中國大陸證券市場簡介

Page 2: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第一節 美國證券市場

1. 美國證券集中市場

(1) 紐約證券交易所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 ◎ 美國最大證交所為「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 」,已有 200 多年的歷史。

◎ ◎ 「紐約證交所」原先採用「會員制」, 1971 年 2 月改為「非營利公司制」,由會員組成董事會。

Page 3: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紐約證交所」可分為下列四種的證券商:

交易廳經紀商 (Floor Broker) :交易廳經紀商協助其他經紀商完成交易。

佣金經紀商 (Commission Broker) :大多數是由投資銀行派出,接受客戶的買賣委託,以賺取佣金為收入。

專業會員 (Specialist) :為美國證券市場的特有制度,交易所指定股票給專業會員,由其握有特定種類的股票,負責股票交易之撮合,被稱為「市場撮合者 (Market Makers) 」。

登記自營商 (Registered Traders) :自行在交易所買賣證券,以價差獲取利潤為目的,不對一般投資人負責。

Page 4: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美國證券交易所 (American Stock Exchange, AMEX or ASE)

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有些人於紐約市華爾街街頭買賣未上市

股票,這個市場被稱為「場外市場 (Outdoors Curb Market) 」。

1953 年, NYCMA 改名為「美國證券交易所 (American Stock Exchange, AMEX 或 ASE) 」。

1921 年, NYCMA 移至戶內,設置地點離紐約證交所不遠。

1910 年,「場外市場」成立了「紐約場外市場協會 (New York Curb Market Association, NYCMA) 」。

Page 5: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1975 年推出「股票選擇權」。 1982 年推出「利率選擇權」。 1993 年推出「指數股票式基金 (ETF) 」 ( 由其子公司

PDR 推出 SPDR) 。

◎◎「美國證券交易所」 1998 年 11 月 2 日與美國店頭市場之「全國證券商協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NASD) 」合併 ( 稱為 Nasdaq-

AMEX) ,但兩個市場的行情報導仍舊分開處理。

◎◎「美國證券交易所 (AMEX) 」採會員席位,有許多外國證券,並推出各類商品:

Page 6: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3) 地區性交易所 (Regional Stock Exchanges)

中西證券交易所 (Midwest Stock Exchange) :芝加哥地區。 太平洋證券交易所 (Pacific Stock Exchange) :加州舊金山、

洛杉磯地區。 費城證券交易所 (PBW Exchange) : PBW 三個字母分別代

表不同的城市, P 為費城, B 為巴爾的摩, W 為華盛頓特區。

波士頓證券交易所 (Boston Stock Exchange) :波士頓地區。 辛辛那提證券交易所 (Cincinnati Stock Exchange) :俄亥俄

州辛辛那提地區。 檀香山證券交易所 (Honolulu Stock Exchange) :夏威夷地區。 尹特毛頓證券交易所 (Intermountain Stock Exchange) :猶

他州鹽湖城地區。 史伯肯證券交易所 (Spokane Stock Exchange) :華盛頓州。

Page 7: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美國店頭市場

◎ ◎ 依美國證管會的規定,在 NASDAQ 上櫃公司的資本額 (200 萬美金 ) 及收入到達一定水準,強制在 NASDAQ/NMS 中報價。

◎ ◎ 美國許多未達集中市場標準的證券在「店頭市場 (OTC Market ,櫃檯市場 ) 」中流通,並無集中交易場所,以電腦連線交易。

◎ ◎ 美國店頭市場證券商在 1971 年組成了「全國證券商協會 (NASD) 」,利用「全國證券商協會自動報價 (NASDAQ) 」來執行報價,即「那斯達克」。

◎ ◎ 1982 年美國全國證券商在 NASDAQ 中另設置了「全國市場系統 (National Market System, NMS) 」,因而具有兩套電腦系統:「一般 NASDAQ 」及「 NASDAQ 的全國市場系統 (NMS) 」。

Page 8: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3. 美國證券市場的一般規定

上市、上櫃條件:

條 件 紐約證交所 美國證交所 櫃檯市場持有 100 股以上之股東人數

2,000 800 300

公眾持有股數 (百萬股 ) 1.1 0.5 0.5

公眾持股之價值 ($百萬 ) $40 $3 $1

淨有形資產 ($百萬 ) $4 $4 $2

稅前純益 ($百萬 ) $2.5 $0.75 $0.5

美國上市、上櫃的基本條件

交易時間:紐約證交所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 09:30 ~ 下午 04:00 。

Page 9: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升降單位:美國的證券價格沒有漲跌停幅度限制,紐約證交所及店頭市場於 2000 年改為以美金 0.01 元計算。

1986 年之前,一般人資本利得稅稅率比所得稅稅率低,以鼓勵證券投資;但 1986 年通過「稅制改革法案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86) 」,普遍降低一般所得稅稅率;並取消「所得稅稅率」及「資本利得稅稅率」之差異。

證券稅捐:美國並沒有「證券交易稅」,但對證券交易課徵「資本利得稅 (Capital Gains Tax) 」。

交易費用:美國過去的證券經紀費用為固定,但 1975 年改為各證券經紀商自行訂定。

Page 10: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第二節 日本證券市場 日本 1878 年設立「東京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 1943

年成立了「日本證券交易所」,為半官方組織,但 1947 年解散。

1949 年日本於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地建立交易所,之後又有京都、廣島、福岡、新潟及札幌等證交所成立,全日本共有八個證券交易所。

2000 年 3 月,福岡與新潟證交所併入東京證交所,日本共計有六個證交所,規模最大的為「東京證券交易所 (TSE) 」。

日本證券主管機構為大藏省 (財政部 ) 證券局, 1998 年實施金融改革,成立了金融監督廳,負責監督與檢查金融業務。

2000 年 7 月大藏省 (財政部 ) 金融企劃局與金融監督廳合併,成立了「金融廳」,負責銀行、保險與證券機構之監督。

Page 11: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1. 日本證券集中市場 - 東京證券交易所

◎◎「東京證券交易所」原先為會員制, 2002 年改組為公司制,交易所的席位包括了「正會員 (Regular Member) 」及「仲介會員 (才取會員,Saitori Member) 」兩種。

◎ ◎ 至 2002 年止,「東京證交所」約有 2,000 多種股票,但其中大約只有 150 種的交易特別熱絡。

◎ ◎ 1961 年 10 月,日本當局鑑於店頭市場交易膨脹過快,便於東京、大阪及名古屋等證券交易所設立第二部市場,當時凡符合第二部上市標準之店頭市場股票,均納入第一部市場。

Page 12: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東京證交所」原先是由會員在交易廳內以手勢及暗號喊價買賣, 1999 年 5 月起,取消人工喊價制度,改採電腦全自動交易。

◎ ◎ 2001 年 6 月「東京證交所」與「美國證交所 (AMEX) 」簽訂策略聯盟備忘錄,同意彼此可交易對方之股票。

◎◎「東京證交所」也提供衍生性商品,如 1988 年 9 月推出指數期貨 (Topix Futures) , 1989 年 10 月推出指數選擇權, 1997 年 7 月推出股票選擇權。

◎◎「東京證交所」在 1973 年 12 月建立了外國股票市場,但交易量卻不大,流動性小。

Page 13: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日本店頭市場

◎ ◎ JASDAQ 原本被定位為集中市場的預備市場,但 1998 年日本證券業協會 (JASD) 將本身角色定位為集中市場的競爭市場,並於 1999 年進行改革。

◎ ◎ 日本原店頭市場 1961 年被納為證交所第二部市場,新的市場稍後於 1963 年成立, 1976 年正式設立「日本店頭證券株式會社 (Japan Over-the-Counter Securities Co.) 」, 1978 年起實施交易自動化, 1991 年 10 月使用 JASDAQ 系統。

登記股票:符合上櫃標準的正常股票。 管理股票:下市或未符合上櫃標準、交易受限的股票。 特則 (青空 ) 股票:尚未上櫃、但由證券商認定具發展潛力的新興股票。

◎ ◎ 日本 JASDAQ 店頭市場將股票區分為三類:

Page 14: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3. 日本證券市場之措施

(1) 證券結算制度

◎◎「東京證交所」過去出資設立了「東京證券清算公司」, 1971 年 7 月更名為「日本證券決濟株式會社 (Japan Securities Clearing Corporation) 」。

◎ ◎ 1984 年 12 月,日本設立了「證券保管劃撥機構 (Japan Securities Depository Center) 」, 1991 年 10 月開始營運,剛開始是以 50 種東京證交所的股票為保管劃撥之對象, 1992 年 1 月起,逐漸擴大至東京證交所的所有上市股票。

Page 15: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單位股制度

◎ ◎ 日本自 1982 年 10 月 1 日起,採用「單位股制度 (Unit Share System) 」,一張股票總面額為 ¥ 50,000 :

◎ ◎ 零股不得轉讓於他人、無表決權,但得以書面要求發行公司買回。

◎ ◎ 在「單位股制度」之下,當公司因發行股票股利或其他原因,產生少於一單位的股票 (即零股 ) 時,不發行股份證書,而是將股數登記於股東名冊上。

面額每股 ¥ 50 之股票,每單位為 1,000 股。 面額每股 ¥ 500 之股票,每單位為 100 股。

Page 16: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3) 廣泛性員工持股計劃

◎ ◎ 日本 1981 年推行「廣泛性員工持股計劃 (BESOP) 」:

(4) 新設市場◎ ◎ 日本許多企業至美國 NASDAQ 上櫃;為吸引高科技公司於日本掛牌,東京證交所 1999 年新設「高成長與新興股市 (Market of the High-Growth and Emerging Stocks) 」,縮寫為“母親 (Mothers)" 。

員工可自由參加,參加者按月繳付一定金額購買股票。 公司給予相對地定額補助。 股票購入與保管均委由受託之證券公司或信託銀行處理。 BESOP 所收到的股利,統由 BESOP 保管運用。 參加 BESOP 之員工可按照個人意願,提領部份持分。

Page 17: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第三節 西歐證券市場

◎◎「歐洲聯盟 (European Union, EU) 」於 1998 年宣佈「歐元 (Euro) 」制度之實施時程表,「歐洲中央銀行」於 1999 年初開始運作, 2002 年正式推出「歐元」紙鈔與硬幣。

◎◎「歐盟」會員國計劃先整合西歐內陸的證券市場,再與倫敦證券交易所結合,以期讓 8 個國家相互連線成為單一股市。

Page 18: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1) 英國證券集中市場

◎ ◎ 英國主要證交所為「倫敦證券交易所 (London Stock Exchange,LSE) 」,在各大城市皆設有分部, 2000 年 3 月成為公開上市公司。

◎ ◎ 倫敦證交所上市規模依次區分為「阿爾發 (Alpha) 」、「貝他 (Beta) 」、「咖瑪 (Gamma) 」三類。

◎ ◎ 英國證券主管機關原為「證券暨投資委員會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s Board, SIB) 」, 1997 年 10 月改為「金融服務業管理局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FSA) 」,英格蘭銀行 2001 年 12 月 將銀行業的管理監督權交給 FSA ,完成金融監理一元化之改革。

1. 英國證券市場

Page 19: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英國店頭市場

◎ ◎ 倫敦證交所 1980 年 11 月成立了「未上市證券市場 (Unlisted Securities Market, USM) 」,以小型股為主。

◎ ◎ 倫敦證交所 1995 年 6 月成立「替代性投資市場 (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 AIM) 」,除了將「未上市證券市場 (USM) 」的股票納入,也允許設立年限短、規模較小但具成長性的公司掛牌。

手續費由各證券商與投資人議定。 個人或外國證券商可取得會員。

交易所自營商 (Jobbers) 可與一般大眾及法人交易。 交易所經紀商 (Brokers) 可從事證券自營,賺取價差。

◎ ◎ 倫敦證交所 1986 年 10 月「大震憾 (Big Bang) 」:

Page 20: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德國證券市場

◎ ◎ 德國共有 8 個證券交易所,統稱為「德國聯邦證券交易所 (Deutsche BrseAG, DBAG) 」,交易量最大的為「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 (FrankfurtStock Exchanges, FSE) 」。

◎ ◎ 「德國聯邦交易所」 1990 年採用的 IBIS 自動交易系統來處理, 1997 年改採 Xetra 交易平台。

◎ ◎ 2001 年 9 月「德國聯邦交易所」開闢以歐元計價的美國股票平台,讓投資人可買賣重要的美國股票。

◎ ◎ 2000 年 4 月「德國聯邦交易所」推出歐洲首創的 ETF 類板 (XTF) ,依附於各類指數之上。

◎◎「德國聯邦交易所」由場內經紀人負責執行買賣,一般投資人的買賣則由銀行扮演證券經紀的角色。

Page 21: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3. Euronext

(1) 法國巴黎證券交易所 (Euronext Paris)

法國「巴黎證交所」、荷蘭「阿姆斯特丹證交所」與比利時「布魯塞爾證交所」 2000 年 3 月宣佈合併為 Euronext ,同年 9 月正式合併運作,總部設於巴黎。

◎ ◎ 法國共有 7 個證券交易所,絕大部份的交易集中在「巴黎證券交易所 (Euronext Paris) 」, 1989 年法國打破證券經紀商壟斷權,取消固定的手續費。

◎◎「巴黎證券交易所」將證券交易區分為第一類、第二類及自由市場,第一類交易量較大,為逐筆連續競價,第二類交易量較小,為集合競價。

Page 22: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荷蘭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 (Euronext Amsterdam)

◎ ◎ 荷蘭的集中證券市場為「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 (Euronext Amsterdam) 」,歷史悠久,上市股票的主要交易多為該國著名的跨國公司,例如荷蘭皇家石油、飛利浦電子及聯合利華等公司。

◎ ◎ 阿姆斯特丹的「歐式選擇權 (European Options) 交易所」為歐洲選擇權最重要的市場, 1988 年阿姆斯特丹選擇權交易所與美國證券交易所 (AMEX) 連線,使得歐洲選擇權投資人亦可買賣美式選擇權。

Page 23: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3) 比利時布魯塞爾證券交易所 (Euronext Brussels)

◎ ◎ 比利時「布魯塞爾證券交易所 (Euronext Brussels) 」的上市股票中,外國公司的資本額遠超過本國企業;而比利時分別在 1990 及 1995 年實施金融改革,規範證券商手續費及投資公司業務。

◎ ◎ 1996 年布魯塞爾證交所採用新的電子交易系統 (New Trading Service, NTS) ,實施全面電腦化,並為尚未上市的企業建立了「過渡專業市場 (Interprofessional Market) 」, 1997 年則進一步建立「新市場 (New Market) 」,協助具成長潛力的企業上市。

Page 24: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4) Euronext 概況

◎ ◎ 巴黎、阿姆斯特丹及布魯塞爾所合併的 Euronext 在 2000 年 9 月正式運作前共計有 1,861 家公司 ( 資本額 269 百億歐元 ) ,交易系統以法國的 NSC 為主。

◎ ◎ 歐洲一些規模較小的證交所 (如里斯本與華沙 ) 有意加入 Euronext 。

◎ ◎ Euronext 區分為藍籌股 (Euronext Blue Chips ,大型公司 ) 、高科技股 (Hi- tech) 及傳統等三種類股,而且 Euronext 也積極地與世界各地重要的交易所連線。

Page 25: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4. 瑞士證券市場與 Virt-X

◎ ◎ 瑞士蘇黎克 (Zurich) 、日內瓦 (Geneva) 及巴塞爾 (Basle) 三個證交所於 1995 年合併為「瑞士證券交易所 (SWX Stock Exchange) 」,歐洲債券及外國債券的發行與交易量很可觀。

(1) 瑞士證券交易所 (SWX Stock Exchange)

◎ ◎ 瑞士證交所 1999 年建立債券附買 ( 賣 ) 回市場 (Repo) ,同年也設立了「新市場 (New Market) 」,協助具成長潛力的新興產業上市。

◎ ◎ 瑞士企業在國際上享有管理及獲利良好盛名 (如雀巢, Nestle SA) ,如精密儀器、機械與生化科技業。

Page 26: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Virt-x 概況 ◎ ◎ Virt-x 交易所: 2001 年 6 月底倫敦「交易點電子交易所 (Tradepoint Electronic Stock Exchange) 」 ( 為倫敦證交所的競爭對手 ) 與瑞士證交所的上市藍籌股合併,組成新的證交所 Virt-x 。

◎ ◎ 藍籌股加入 Virt-x 之後,「瑞士證交所 (SWX) 」只剩下規模較小的公司,交易量大約佔原先的 20% 。

◎◎「瑞士選擇權及金融期貨交易所 (SOFFEX) 」與「德國期貨及選擇權交易所」 1998 年合併為 Eurex 交易所,成為歐洲最大的衍生性商品交易中心。

Page 27: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第四節 香港及新加坡證券市場

1. 香港證券市場

香港十九世紀末成立了證券商協會, 1914 年更名證券交易所。

香港 1997 年回歸中國大陸,交易所允許大陸國營企業 (H 股 ) 與陸資掌控的企業 (紅籌股 ) 掛牌上市。

1970 年代香港出現了三個交易所, 1986 年四個交易所正式合併為「香港證券交易所 (HKEx) 」,成長快速。

Page 28: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 ◎ 2000 年 3 月香港證券與期貨兩個交易所合併為「香港證券與結算公司 (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Limited, HKEx) 」,組成握股公司之型態,合併三個月後本身也掛牌上市,以期改善營運效率。

◎◎「香港期貨交易所 (Hong Kong Futures Exchange) 」成立於 1976 年,提供指數、股價、利率及外匯期貨 ( 及選擇權 ) 商品。

Page 29: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新加坡證券集中市場 ◎◎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 (Stock Exchange of Singapore,

SES) 」成立於 1973 年 5 月,原為非營利性公司組織。

◎◎「新加坡交易所」商品市場:

1999 年「新加坡證券交易所 (SES) 」與「國際貨幣交易所 (SIMEX) 」合併,更名「新加坡交易所 (Singapore Exchange, SGX) 」, 2000 年 11 月改組成為股票上市之握股公司。

本國股票主盤市場 中小企業的自動交易市場 外國證券盤 與外國證交所連線之市場 債券市場 股票選擇權市場。

Page 30: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3. 新加坡證券市場之發展

選擇權清算公司: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於 1976 年設立「選擇權清算公司 (Options Clearing Company, OCC) 」,提供更多的金融商品交易。

預訂交割基礎:於次週星期二之前之任何營業日交割。 交割日交易基礎:在該月份最後的一個星期四交割。

◎ ◎ 新加坡交易所採用兩種不同的交割方式:

Page 31: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與國外股市連線:新加坡證交所與香港、馬來西亞證交所連線;此外,新加坡於 1988 年與美國 NASDAQ 連線、 2000 年與澳洲證交所連線。

1999 年 SIMEX 與新加坡證交所 (SES) 合併。

1986 年 SIMEX 推出 Nikkei 225 指數期貨,之後又陸續推出權益、固定收益及能源等期貨商品。

1985 年與美國「芝加哥商務交易所 (CME) 」連線,彼此可以買賣。

國際貨幣交易所:新加坡 1984 年建立「國際貨幣交易所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Exchange, SIMEX) 」,從事外幣期貨與選擇權交易,相關事項:

Page 32: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鼓勵銀行合併,使其財務公開程度提高至「經濟合作發組織 (OECD) 」的標準。

允許證券交易所借股票交易,以增加流通性。 證券經紀費用於 2000 年起自由化。

允許新加坡人動用存在中央公積金之儲蓄金,購買當地以外幣計價之上市股票。

政府提高將公共基金 (如退休金 ) 交由民間基金的管理比率。

金融改革:新加坡於 1998 年 2 月份宣佈實施一連串中長期金融改革方案,包括下列項目:

Page 33: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第五節 加拿大及澳洲證券市場

1. 加拿大證券市場 「多倫多證券交易所 (Toronto Stock Exchange) 」為加拿大規模最大集中市場。

中西部的「亞伯達證券交易所 (Alberta Stock Exchange) 」多為當地之企業,規模不大。

加拿大西岸的主要集中市場為「溫哥華證券交易所 (Vancouver Stock Exchange) 」,由於該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多為石油及礦業公司,股價波動較大。

加拿大法語區的主要集中市場為「蒙特利爾證券交易所 (Montreal Stock Exchange) 」。

Page 34: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 ◎ 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哥華及亞伯達等四個證券交易所在 1999 年達成分工之協議,自 2000 年起:

※ 多倫多證交所專注於股東權益證券。

※ 蒙特利爾證交所負責衍生性商品交易 ( 仍有少數小型公司股票 ) 。

※ 溫哥華及亞伯達證交所則合併為「加拿大風險證券交易所 (Canadian Venture Exchange) 」,讓規模較小的企業上市。

Page 35: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澳洲證券市場

◎ ◎ 澳洲證券交易所: 1987 年默爾本 (Melbourne) 、雪梨 (Sydney) 、布里斯本 (Brisbane) 、霍拔特 (Hobart) 、艾德列得 (Adelaide) 及伯斯 (Perth) 等六個證交所合併為「澳洲證券交易所 (Australian Stock Exchange, ASX) 」。

◎ ◎ 澳洲在 1960 年成立「雪梨期貨交易所 (Sydney Futures Stock Exchange) 」,主要提供羊毛期貨,並於 1976 年開始提供股票選擇權商品。

澳洲 1980 年代的上市公司以採礦及生產事業為主, 1990 年代則出現了許多金融及服務業,股市規模與交易量快速成長。

Page 36: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附錄 中國大陸證券市場簡介

一、中國大陸股票市場初期之發展

◎ ◎ 中國大陸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於 1984 年 7 月正式成立 ─ 北京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

◎ ◎ 1988 年允許國庫券的轉讓買賣,國庫券交易合法化。

◎ ◎ 1990 年 12 月上海率先成立了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1991 年 7 月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

◎ ◎ 1992 年 2 月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及深圳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 B 股,分別為上海及深圳首家以股票方式吸引外資的企業。

Page 37: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二、證券管理機構

1998 年 4 月,國務院將「證券委」與「證監會」合併,由「證監會」統一管理中國證券相關事務。

國家經濟計劃委員會 ( 簡稱「國家計委」 ) :編制證券計劃。

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原先由當地政府統一管理, 1997 年 8 月統一由「證監會」負責管理。

財政部:統一管理註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 ( 會計事務的資格由證監會審核 ) 。

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 ( 簡稱「國家體改委」 ) :負責擬定股份制試點法規,並組織協調試點工作。

Page 38: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三、股票種類

◎ ◎ 中國大陸股票面額人民幣 1 元,可分類如下: A 股:國有股、法人股、社會公眾股、職工股、轉配股。 B 股:外資股。 H 股:於香港上市之股票。

1. 國有股:有權代表國家投資的部門或機構、全民所有制之企業法人進行投資所形成的股份。

3. 社會公眾股:一般市場上所交易的股份皆為「社會公眾股」。

2. 法人股:企業法人或具有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以其可支配資產投入非上市公司之股份。

Page 39: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4. 職工股:公司員工在公司向社會公眾發行股票時,按發行價格所認購之股份。

7. H 股:中國大陸境內公司於香港證交所上市之股票。

6. B 股 - 外資股:

5. 轉配股:當公司辦理現金增資時,大股東若無足夠的現金認股,可將認購之權利出售,讓其他人參與認購,此即為「轉配股」。

上海證交所的「 B 股」以美金計價交割。深圳證交所的「 B 股」以港幣計價交割。

Page 40: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四、中國大陸股市行情

1. 初期設立概況

◎ ◎ 中共 1990 年設立證券交易所,官方對股市的發展似乎持著 “從中做梗 " 的態度。

◎ ◎ 1992 年初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南下曾指示要推動股市的發展。

◎ ◎ 由於當時只有少數幾家公司上市,籌碼有限,出現多頭的大好情勢。

Page 41: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1993~1996 年之空頭市場

◎ ◎ 中共官方在 1992 年態度轉為認同股市,允許國營企業大量發行股票,但並未嚴格檢核國營企業的體質。

◎ ◎ 中共 1993 年實施緊縮性「宏觀調控」政策,以 13% 以上的高利率水準發行國庫券,不利於股市行情。

◎ ◎ 1994 年 6 月世界經濟及股市呈現復甦景象,大陸股市卻進入全面性崩盤的走勢。主因係官方持續同意許多財務不健全的國營企業股票上市。

◎ ◎ 大陸股市在 1994 年 7 月至 1996 年上半年期間,並沒有多大的起色,仍為空頭狀態。

Page 42: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3. 1997~2000 年之市場整頓

◎ ◎ 1996 年下半年,中國大陸所實施的「宏觀調控」逐漸控制住通貨膨脹,上海及深圳股市大幅反彈。

◎ ◎ 1998 年夏季長江沿岸水災,產生負面衝擊。 ◎ ◎ 1998 年上半年 B 股股價亞洲金融風暴大幅下跌。 ◎ ◎ 1997 年第四季東亞金融危機,中國所受影響不大。

◎ ◎ 中共當局在 1997 年鼓勵國營企業實施重整與合併,允許企業至國外發行 B 股或 H 股 ( 國企股 ) 。

◎ ◎ 1997 年上半年中國大陸整體股市表現不錯,但同年 6 月初中國人民銀行發出通知,禁止銀行資金違規流入股市,並撤換證監會主席,市場陷入空頭。

Page 43: 第七章   國外證券市場

4. 市場近況

◎ ◎ 2001 年 2 月中共當局計劃開放其境內居民買賣「 B 股」,宣佈時「 B 股」股價大幅上漲,不久則呈回檔趨勢;至 2005 年 7 月止,中國大陸當局仍在規劃「 A 股」與「 B 股」之合併事宜。

◎ ◎ 中國大陸近年許多科技產業持續成長,躍升為大型企業,股市充滿遠景,外資仍持續流入,上海證交所的規模於 2002 年已躍居為亞洲第三大市場。

◎ ◎ 2001 年 9 月美國遭恐怖攻擊事件後,中國大陸的股價水準隨國際行情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