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44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1

Upload: ally

Post on 08-Jan-2016

7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8.1 美國證券市場. 8.2 日本證券市場. 8.3 西歐證券市場. 8.4 香港及新加坡證券市場. 8.5 加拿大及澳洲證券市場. 附錄 中國大陸證券市場簡介. 8.1  美國證券市場. 1. 美國證券集中市場. (1) 紐約證券交易所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 美國最大證交所為「 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 」,已有 200 多年的歷史。 ◎ 「 紐約證交所 」原先採用「 會員制 」, 1971 年 2 月改為「 非營利公司制 」,由會員組成董事會。.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1

Page 2: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8.1 美國證券市場 8.2 日本證券市場 8.3 西歐證券市場8.4 香港及新加坡證券市場8.5 加拿大及澳洲證券市場 附錄 中國大陸證券市場簡介 2

Page 3: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8.18.1  美國證券市場  美國證券市場 1. 美國證券集中市場

(1) 紐約證券交易所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 美國最大證交所為「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 」,已有 200 多年的歷史。

◎◎ 「紐約證交所」原先採用「會員制」, 1971 年 2 月改為「非營利公司制」,由會員組成董事會。

3

Page 4: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 「紐約證交所」可分為下列四種的證券商:

交易廳經紀商 (Floor Broker) :交易廳經紀商協助其他經紀商完成交易。

佣金經紀商 (Commission Broker) :大多數是由投資銀行派出,接受客戶的買賣委託,以賺取佣金為收入。

專業會員 (Specialist) :為美國證券市場的特有制度,交易所指定股票給專業會員,由其握有特定種類的股票,負責股票交易之撮合,被稱為「市場撮合者 (Market Makers) 」。

登記自營商 (Registered Traders) :自行在交易所買賣證券,以價差獲取利潤為目的,不對一般投資人負責。

4

Page 5: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美國證券交易所  (American Stock Exchange, AMEX or ASE)

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有些人於紐約市華爾街街頭買賣未上市股票,這個市場被稱為「場外市場 (Outdoors Curb

Market) 」。

1953 年, NYCMA 改名為「美國證券交易所 (American Stock Exchange, AMEX 或 ASE) 」。

1921 年, NYCMA 移至戶內,設置地點離紐約證交所不遠。

1910 年,「場外市場」成立了「紐約場外市場協會 (New York Curb Market Association, NYCMA) 」。

5

Page 6: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1975 年推出「股票選擇權」。 1982 年推出「利率選擇權」。 1993 年推出「指數股票式基金 (ETF) 」 ( 由

其子公司 PDR 推出 SPDR) 。

◎◎ 「美國證券交易所」 1998 年 11 月 2 日與美國店頭市場之「全國證券商協會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NASD) 」合併 ( 稱為 Nasdaq-AMEX) ,但兩個市場的行情報導仍舊分開處理。

◎◎ 「美國證券交易所 (AMEX) 」採會員席位,有許多外國證券,並推出各類商品:

6

Page 7: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3) 地區性交易所 (Regional Stock Exchanges) 中西證券交易所 (Midwest Stock Exchange) :芝加哥地區。

太平洋證券交易所 (Pacific Stock Exchange) :加州舊金山、洛杉磯地區。

費城證券交易所 (PBW Exchange) : PBW 三個字母分別代表不同的城市, P 為費城, B 為巴爾的摩, W 為華盛頓特區。

波士頓證券交易所 (Boston Stock Exchange) :波士頓地區。

辛辛那提證券交易所 (Cincinnati Stock Exchange) :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地區。

檀香山證券交易所 (Honolulu Stock Exchange) :夏威夷地區。

尹特毛頓證券交易所 (Intermountain Stock Exchange) :猶他州鹽湖城地區。

史伯肯證券交易所 (Spokane Stock Exchange) :華盛頓州。

7

Page 8: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美國店頭市場

◎ ◎ 依美國證管會的規定,在 NASDAQ 上櫃公司的資本額 (200 萬美金 ) 及收入到達一定水準,強制在 NASDAQ/NMS 中報價。

◎ ◎ 美國許多未達集中市場標準的證券在「店頭市場 (OTC Market ,櫃檯市場 ) 」中流通,並無集中交易場所,以電腦連線交易。

◎ ◎ 美國店頭市場證券商在 1971 年組成了「全國證券商協會 (NASD) 」,利用「全國證券商協會自動報價 (NASDAQ) 」來執行報價,即「那斯達克」。

◎ ◎ 1982 年美國全國證券商在 NASDAQ 中另設置了「全國市場系統 (National Market System, NMS) 」,因而具有兩套電腦系統:「一般 NASDAQ 」及「 NASDAQ 的全國市場系統 (NMS) 」。

8

Page 9: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3. 美國證券市場的一般規定

上市、上櫃條件:

條 件 紐約證交所 美國證交所 櫃檯市場持有 100 股以上之股東人數 2,000 800 300

公眾持有股數 ( 百萬股 ) 1.1 0.5 0.5

公眾持股之價值 ($ 百萬 ) $40 $3 $1

淨有形資產 ($ 百萬 ) $4 $4 $2

稅前純益 ($ 百萬 ) $2.5 $0.75 $0.5

美國上市、上櫃的基本條件

交易時間:紐約證交所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 09:30 ~ 下午 04:00 。

9

Page 10: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升降單位:美國的證券價格沒有漲跌停幅度限制,紐約證交所及店頭市場於 2000 年改為以美金 0.01 元計算。

1986 年之前,一般人資本利得稅稅率比所得稅稅率低,以鼓勵證券投資;但 1986 年通過「稅制改革法案 (The Tax Reform Act of 1986) 」,普遍降低一般所得稅稅率;並取消「所得稅稅率」及「資本利得稅稅率」之差異。

證券稅捐:美國並沒有「證券交易稅」,但對證券交易課徵「資本利得稅 (Capital Gains Tax) 」。

交易費用:美國過去的證券經紀費用為固定,但 1975 年改為各證券經紀商自行訂定。

10

Page 11: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8.28.2 日本證券市場 日本證券市場 日本 1878 年設立「東京證券交易所有限公司」, 1943 年

成立了「日本證券交易所」,為半官方組織,但 1947 年解散。 1949 年日本於東京、大阪、名古屋三地建立交易所,之後又有京都、廣島、福岡、新潟及札幌等證交所成立,全日本共有八個證券交易所。

2000 年 3 月,福岡與新潟證交所併入東京證交所,日本共計有六個證交所,規模最大的為「東京證券交易所 (TSE) 」。

日本證券主管機構為大藏省 ( 財政部 ) 證券局, 1998 年實施金融改革,成立了金融監督廳,負責監督與檢查金融業務。

2000 年 7 月大藏省 ( 財政部 ) 金融企劃局與金融監督廳合併,成立了「金融廳」,負責銀行、保險與證券機構之監督。

11

Page 12: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1. 日本證券集中市場 - 東京證券交易所 ◎◎「東京證券交易所」原先為會員制, 2002 年

改組為公司制,交易所的席位包括了「正會員 (Regular Member) 」及「仲介會員 ( 才取會員, Saitori Member) 」兩種。

◎ ◎ 至 2002 年止,「東京證交所」約有 2,000 多種股票,但其中大約只有 150 種的交易特別熱絡。

◎ ◎ 1961 年 10 月,日本當局鑑於店頭市場交易膨脹過快,便於東京、大阪及名古屋等證券交易所設立第二部市場,當時凡符合第二部上市標準之店頭市場股票,均納入第一部市場。

12

Page 13: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東京證交所」原先是由會員在交易廳內以手勢及暗號喊價買賣, 1999 年 5 月起,取消人工喊價制度,改採電腦全自動交易。

◎ ◎ 2001 年 6 月「東京證交所」與「美國證交所 (AMEX) 」簽訂策略聯盟備忘錄,同意彼此可交易對方之股票。

◎◎「東京證交所」也提供衍生性商品,如 1988 年 9 月推出指數期貨 (Topix Futures) , 1989 年 10 月推出指數選擇權, 1997 年 7 月推出股票選擇權。

◎◎「東京證交所」在 1973 年 12 月建立了外國股票市場,但交易量卻不大,流動性小。

13

Page 14: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日本店頭市場

◎ ◎ JASDAQ 原本被定位為集中市場的預備市場,但 1998 年日本證券業協會 (JASD) 將本身角色定位為集中市場的競爭市場,並於 1999 年進行改革。

◎ ◎ 日本原店頭市場 1961 年被納為證交所第二部市場,新的市場稍後於 1963 年成立, 1976 年正式設立「日本店頭證券株式會社 (Japan Over-the-Counter Securities Co.) 」, 1978 年起實施交易自動化, 1991 年 10 月使用 JASDAQ 系統。

登記股票:符合上櫃標準的正常股票。 管理股票:下市或未符合上櫃標準、交易受限的股票。 特則 ( 青空 ) 股票:尚未上櫃、但由證券商認定具發展潛力的新興股

票。

◎ ◎ 日本 JASDAQ 店頭市場將股票區分為三類:

14

Page 15: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3. 日本證券市場之措施

(1) 證券結算制度◎◎ 「東京證交所」過去出資設立了「東京證券清算公司」,

1971 年 7 月更名 為 「 日 本 證 券決濟株式 會社 (Japan Securities Clearing Corporation) 」 。

◎ ◎ 1984 年 12 月,日本設立了「證券保管劃撥機構 (Japan Securities Depository Center) 」, 1991 年 10 月開始營運,剛開始是以 50 種東京證交所的股票為保管劃撥之對象, 1992 年 1 月起,逐漸擴大至東京證交所的所有上市股票。

15

Page 16: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單位股制度 ◎ ◎ 日本自 1982 年 10 月 1 日起,採用「單位股制度

(Unit Share System) 」,一張股票總面額為 ¥ 50,000 :

◎ ◎ 零股不得轉讓於他人、無表決權,但得以書面要求發行公司買回。

◎ ◎ 在「單位股制度」之下,當公司因發行股票股利或其他原因,產生少於一單位的股票 ( 即零股 ) 時,不發行股份證書,而是將股數登記於股東名冊上。

面額每股 ¥ 50 之股票,每單位為 1,000 股。 面額每股 ¥ 500 之股票,每單位為 100 股。

16

Page 17: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3) 廣泛性員工持股計劃 ◎ ◎ 日本 1981 年推行「廣泛性員工持股計劃

(BESOP) 」:

(4) 新設市場◎ ◎ 日本許多企業至美國 NASDAQ 上櫃;為吸引高科技公司於日本掛牌,東京證交所 1999 年新設「高成長與新興股市 (Market of the High-Growth and Emerging Stocks) 」,縮寫為“母親 (Mothers)" 。

員工可自由參加,參加者按月繳付一定金額購買股票。 公司給予相對地定額補助。 股票購入與保管均委由受託之證券公司或信託銀行處理。 BESOP 所收到的股利,統由 BESOP 保管運用。 參加 BESOP 之員工可按照個人意願,提領部份持分。

17

Page 18: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8.38.3  西歐證券市場 西歐證券市場

◎◎ 「歐洲聯盟 (European Union, EU) 」於 1998 年宣佈「歐元 (Euro) 」制度之實施時程表,「歐洲中央銀行」於 1999 年初開始運作, 2002 年正式推出「歐元」紙鈔與硬幣。

◎◎ 「歐盟」會員國計劃先整合西歐內陸的證券市場,再與倫敦證券交易所結合,以期讓 8 個國家相互連線成為單一股市。

18

Page 19: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1) 英國證券集中市場 ◎ ◎ 英國主要證交所為「倫敦證券交易所 (London Stock

Exchange,LSE) 」,在各大城市皆設有分部, 2000 年 3 月成為公開上市公司。

◎ ◎ 倫敦證交所上市規模依次區分為「阿爾發 (Alpha) 」、「貝他 (Beta) 」、「咖瑪 (Gamma) 」三類。

◎ ◎ 英國證券主管機關原為「證券暨投資委員會 (Securities and Investments Board, SIB) 」, 1997 年 10 月改為「金融服務業管理局 (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 FSA) 」,英格蘭銀行 2001 年 12 月 將銀行業的管理監督權交給 FSA ,完成金融監理一元化之改革。

1. 英國證券市場

19

Page 20: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英國店頭市場 ◎ ◎ 倫敦證交所 1980 年 11 月成立了「未上市證券市場

(Unlisted Securities Market, USM) 」,以小型股為主。

◎ ◎ 倫敦證交所 1995 年 6 月成立「替代性投資市場 (Alternative Investment Market, AIM) 」,除了將「未上市證券市場 (USM) 」的股票納入,也允許設立年限短、規模較小但具成長性的公司掛牌。

手續費由各證券商與投資人議定。 個人或外國證券商可取得會員。

交易所自營商 (Jobbers) 可與一般大眾及法人交易。 交易所經紀商 (Brokers) 可從事證券自營,賺取價差。

◎ ◎ 倫敦證交所 1986 年 10 月「大震憾 (Big Bang) 」:

20

Page 21: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德國證券市場

◎ ◎ 德國共有 8 個證券交易所,統稱為「德國聯邦證券交易所 (Deutsche BrseAG, DBAG) 」,交易量最大的為「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 (FrankfurtStock Exchanges, FSE) 」。

◎ ◎ 「德國聯邦交易所」 1990 年採用的 IBIS 自動交易系統來處理, 1997 年改採 Xetra 交易平台。

◎ ◎ 2001 年 9 月「德國聯邦交易所」開闢以歐元計價的美國股票平台,讓投資人可買賣重要的美國股票。

◎ ◎ 2000 年 4 月「德國聯邦交易所」推出歐洲首創的 ETF 類板 (XTF) ,依附於各類指數之上。

◎◎「德國聯邦交易所」由場內經紀人負責執行買賣,一般投資人的買賣則由銀行扮演證券經紀的角色。

21

Page 22: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3. Euronext

(1) 法國巴黎證券交易所 (Euronext Paris)

法國「巴黎證交所」、荷蘭「阿姆斯特丹證交所」與比利時「布魯塞爾證交所」 2000 年 3 月宣佈合併為 Euronext ,同年 9 月正式合併運作,總部設於巴黎。

◎ ◎ 法國共有 7 個證券交易所,絕大部份的交易集中在「巴黎證券交易所 (Euronext Paris) 」, 1989 年法國打破證券經紀商壟斷權,取消固定的手續費。

◎◎ 「巴黎證券交易所」將證券交易區分為第一類、第二類及自由市場,第一類交易量較大,為逐筆連續競價,第二類交易量較小,為集合競價。

22

Page 23: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荷蘭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 (Euronext Amsterdam)

◎ ◎ 荷蘭的集中證券市場為「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 (Euronext Amsterdam) 」,歷史悠久,上市股票的主要交易多為該國著名的跨國公司,例如荷蘭皇家石油、飛利浦電子及聯合利華等公司。

◎ ◎ 阿姆斯特丹的「歐式選擇權 (European Options) 交易所」為歐洲選擇權最重要的市場, 1988 年阿姆斯特丹選擇權交易所與美國證券交易所 (AMEX) 連線,使得歐洲選擇權投資人亦可買賣美式選擇權。

23

Page 24: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3) 比利時布魯塞爾證券交易所 (Euronext Brussels)

◎ ◎ 比利時「布魯塞爾證券交易所 (Euronext Brussels) 」的上市股票中,外國公司的資本額遠超過本國企業;而比利時分別在 1990 及 1995 年實施金融改革,規範證券商手續費及投資公司業務。

◎ ◎ 1996 年布魯塞爾證交所採用新的電子交易系統 (New Trading Service, NTS) ,實施全面電腦化,並為尚未上市的企業建立了「過渡專業市場 (Interprofessional Market) 」, 1997 年則進一步建立「新市場 (New Market) 」,協助具成長潛力的企業上市。

24

Page 25: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4) Euronext 概況

◎ ◎ 巴黎、阿姆斯特丹及布魯塞爾所合併的 Euronext 在 2000 年 9 月正式運作前共計有 1,861 家公司 ( 資本額 269百億歐元 ) ,交易系統以法國的 NSC 為主。

◎ ◎ 歐洲一些規模較小的證交所 ( 如里斯本與華沙 ) 有意加入 Euronext 。

◎ ◎ Euronext 區分為藍籌股 (Euronext Blue Chips ,大型公司 ) 、高科技股 (Hi- tech) 及傳統等三種類股,而且 Euronext 也積極地與世界各地重要的交易所連線。

25

Page 26: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4. 瑞士證券市場與 Virt-X

◎ ◎ 瑞士蘇黎克 (Zurich) 、日內瓦 (Geneva) 及巴塞爾 (Basle) 三個證交所於 1995 年合併為「瑞士證券交易所 (SWX Stock Exchange) 」,歐洲債券及外國債券的發行與交易量很可觀。

(1) 瑞士證券交易所 (SWX Stock Exchange)

◎ ◎ 瑞士證交所 1999 年建立債券附買 ( 賣 ) 回市場 (Repo) ,同年也設立了「新市場 (New Market) 」,協助具成長潛力的新興產業上市。

◎ ◎ 瑞士企業在國際上享有管理及獲利良好盛名 ( 如雀巢,Nestle SA) ,如精密儀器、機械與生化科技業。

26

Page 27: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Virt-x 概況

◎ ◎ Virt-x 交易所: 2001 年 6 月底倫敦「交易點電子交 易 所 (Tradepoint Electronic Stock Exchange) 」 ( 為倫敦證交所的競爭對手 ) 與瑞士證交所的上市藍籌股合併,組成新的證交所 Virt-x 。

◎ ◎ 藍籌股加入 Virt-x 之後,「瑞士證交所 (SWX) 」只剩下規模較小的公司,交易量大約佔原先的 20% 。

◎◎ 「瑞士選擇權及金融期貨交易所 (SOFFEX) 」與「德國期貨及選擇權交易所」 1998 年合併為 Eurex 交易所,成為歐洲最大的衍生性商品交易中心。

27

Page 28: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8.4 8.4 香港及新加坡證券市香港及新加坡證券市場場

1. 香港證券市場 香港十九世紀末成立了證券商協會, 1914 年更

名證券交易所。

香港 1997 年回歸中國大陸,交易所允許大陸國營企業 (H 股 ) 與陸資掌控的企業 ( 紅籌股 ) 掛牌上市。

1970 年代香港出現了三個交易所, 1986 年四個交易所正式合併為「香港證券交易所 (HKEx) 」,成長快速。

28

Page 29: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 ◎ 2000 年 3 月香港證券與期貨兩個交易所合併為「香港證券與結算公司 (Hong Kong Exchanges and Clearing Limited, HKEx) 」,組成握股公司之型態,合併三個月後本身也掛牌上市,以期改善營運效率。

◎◎ 「香港期貨交易所 (Hong Kong Futures Exchange) 」成立於 1976 年,提供指數、股價、利率及外匯期貨 ( 及選擇權 ) 商品。

29

Page 30: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新加坡證券集中市場 ◎◎ 「新加坡證券交易所 (Stock Exchange of

Singapore, SES) 」成立於 1973 年 5 月,原為非營利性公司組織。

◎◎「新加坡交易所」商品市場:

1999 年「新加坡證券交易所 (SES) 」與「國際貨幣交易所 (SIMEX) 」合併,更名「新加坡交易所 (Singapore Exchange, SGX) 」, 2000 年 11 月改組成為股票上市之握股公司。

本國股票主盤市場 中小企業的自動交易市場 外國證券盤 與外國證交所連線之市場 債券市場 股票選擇權市場。

30

Page 31: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3. 新加坡證券市場之發展 選擇權清算公司: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於 1976 年設

立「選擇權清算公司 (Options Clearing Company, OCC) 」,提供更多的金融商品交易。

預訂交割基礎:於次週星期二之前之任何營業日交割。 交割日交易基礎:在該月份最後的一個星期四交割。

◎ ◎ 新加坡交易所採用兩種不同的交割方式:

31

Page 32: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與國外股市連線:新加坡證交所與香港、馬來西亞證交所連線;此外,新加坡於 1988 年與美國 NASDAQ 連線、 2000 年與澳洲證交所連線。

1999 年 SIMEX 與新加坡證交所 (SES) 合併。

1986 年 SIMEX 推出 Nikkei 225 指數期貨,之後又陸續推出權益、固定收益及能源等期貨商品。

1985 年與美國「芝加哥商務交易所 (CME) 」連線,彼此 可以買賣。

國際貨幣交易所:新加坡 1984 年建立「國際貨幣交易所 (Singapor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Exchange, SIMEX) 」,從事外幣期貨與選擇權交易,相關事項:

32

Page 33: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鼓勵銀行合併,使其財務公開程度提高至「經濟合作發組織 (OECD) 」的標準。

允許證券交易所借股票交易,以增加流通性。 證券經紀費用於 2000 年起自由化。

允許新加坡人動用存在中央公積金之儲蓄金,購買當地以外幣計價之上市股票。

政府提高將公共基金 ( 如退休金 ) 交由民間基金的管理比率。

金融改革:新加坡於 1998 年 2 月份宣佈實施一連串中長期金融改革方案,包括下列項目:

33

Page 34: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8.5 8.5 加拿大及澳洲證券市場 加拿大及澳洲證券市場 1. 加拿大證券市場

「多倫多證券交易所 (Toronto Stock Exchange) 」為加拿大規模最大集中市場。

中西部的「亞伯達證券交易所 (Alberta Stock Exchange) 」多為當地之企業,規模不大。

加拿大西岸的主要集中市場為「溫哥華證券交易所 (Vancouver Stock Exchange) 」,由於該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多為石油及礦業公司,股價波動較大。

加拿大法語區的主要集中市場為「蒙特利爾證券交易所 (Montreal Stock Exchange) 」。

34

Page 35: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 ◎ 多倫多、蒙特利爾、溫哥華及亞伯達等四個證券交易所在 1999 年達成分工之協議,自 2000 年起:

※ 多倫多證交所專注於股東權益證券。 ※ 蒙特利爾證交所負責衍生性商品交易 ( 仍有少數小型公司股票 ) 。

※ 溫哥華及亞伯達證交所則合併為「加拿大風險證券交易所 (Canadian Venture Exchange) 」,讓規模較小的企業上市。

35

Page 36: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澳洲證券市場◎ 澳洲證券交易所: 1987 年默爾本 (Melbourne) 、雪梨 (Sydney) 、布里斯本 (Brisbane) 、霍拔特 (Hobart) 、艾德列得 (Adelaide) 及伯斯 (Perth) 等六個證交所合併為「澳洲證券交易所 (Australian Stock Exchange, ASX) 」。

◎ ◎ 澳洲在 1960 年成立「雪梨期貨交易所 (Sydney Futures Stock Exchange) 」,主要提供羊毛期貨,並於 1976 年開始提供股票選擇權商品。

澳洲 1980 年代的上市公司以採礦及生產事業為主, 1990 年代則出現了許多金融及服務業,股市規模與交易量快速成長。

36

Page 37: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附錄 中國大陸證券市場簡介 附錄 中國大陸證券市場簡介 一、中國大陸股票市場初期之發展

◎ ◎ 中國大陸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於 1984 年 7 月正式成立 ─ 北京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

◎ ◎ 1988 年允許國庫券的轉讓買賣,國庫券交易合法化。

◎ ◎ 1990 年 12 月上海率先成立了第一家證券交易所, 1991 年 7 月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

◎ ◎ 1992 年 2 月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及深圳南方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發行 B 股,分別為上海及深圳首家以股票方式吸引外資的企業。

37

Page 38: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二、證券管理機構

1998 年 4 月,國務院將「證券委」與「證監會」合併,由「證監會」統一管理中國證券相關事務。

國家經濟計劃委員會 ( 簡稱「國家計委」 ) :編制證券計劃。

上海、深圳證券交易所:原先由當地政府統一管理, 1997 年 8 月統一由「證監會」負責管理。

財政部:統一管理註冊會計師和會計師事務所 ( 會計事務的資格由證監會審核 ) 。

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 ( 簡稱「國家體改委」 ) :負責擬定股份制試點法規,並組織協調試點工作。

38

Page 39: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三、股票種類

◎ ◎ 中國大陸股票面額人民幣 1 元,可分類如下: A 股:國有股、法人股、社會公眾股、職工股、轉配股。 B 股:外資股。 H 股:於香港上市之股票。

1. 國有股:有權代表國家投資的部門或機構、全民所有制之企業法人進行投資所形成的股份。

3. 社會公眾股:一般市場上所交易的股份皆為「社會公眾股」。

2. 法人股:企業法人或具有法人資格的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以其可支配資產投入非上市公司之股份。

39

Page 40: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4. 職工股:公司員工在公司向社會公眾發行股票時,按發行價格所認購之股份。

7. H 股:中國大陸境內公司於香港證交所上市之股票。

6. B 股 - 外資股:

5. 轉配股:當公司辦理現金增資時,大股東若無足夠的現金認股,可將認購之權利出售,讓其他人參與認購,此即為「轉配股」。

上海證交所的「 B 股」以美金計價交割。深圳證交所的「 B 股」以港幣計價交割。

40

Page 41: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四、中國大陸股市行情

1. 初期設立概況 ◎ ◎ 中共 1990 年設立證券交易所,官方對股

市的發展似乎持著 “從中做梗 "的態度。

◎ ◎ 1992 年初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南下曾指示要推動股市的發展。

◎ ◎ 由於當時只有少數幾家公司上市,籌碼有限,出現多頭的大好情勢。

41

Page 42: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2. 1993~1996 年之空頭市場

◎ ◎ 中共官方在 1992 年態度轉為認同股市,允許國營企業大量發行股票,但並未嚴格檢核國營企業的體質。

◎ ◎ 中共 1993 年實施緊縮性「宏觀調控」政策,以 13% 以上的高利率水準發行國庫券,不利於股市行情。◎ ◎ 1994 年 6 月世界經濟及股市呈現復甦景象,大陸股市卻進入全面性崩盤的走勢。主因係官方持續同意許多財務不健全的國營企業股票上市。

◎ ◎ 大陸股市在 1994 年 7 月至 1996 年上半年期間,並沒有多大的起色,仍為空頭狀態。

42

Page 43: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3. 1997~2000 年之市場整頓 ◎ ◎ 1996 年下半年,中國大陸所實施的「宏觀調控」逐漸控制住通貨膨脹,上海及深圳股市大幅反彈。

◎ ◎ 1998 年夏季長江沿岸水災,產生負面衝擊。

◎ ◎ 1998 年上半年 B 股股價亞洲金融風暴大幅下跌。◎ ◎ 1997 年第四季東亞金融危機,中國所受影響不大。

◎ ◎ 中共當局在 1997 年鼓勵國營企業實施重整與合併,允許企業至國外發行 B 股或 H 股 ( 國企股 ) 。

◎ ◎ 1997 年上半年中國大陸整體股市表現不錯,但同年 6 月初中國人民銀行發出通知,禁止銀行資金違規流入股市,並撤換證監會主席,市場陷入空頭。

43

Page 44: 第八章    國外證券市場

4. 市場近況 ◎ ◎ 2001 年 2 月中共當局計劃開放其境內居民買賣「 B

股」,宣佈時「 B 股」股價大幅上漲,不久則呈回檔趨勢;至 2005 年 7 月止,中國大陸當局仍在規劃「 A 股」與「 B 股」之合併事宜。

◎ ◎ 中國大陸近年許多科技產業持續成長,躍升為大型企業,股市充滿遠景,外資仍持續流入,上海證交所的規模於 2002 年已躍居為亞洲第三大市場。

◎ ◎ 2001 年 9 月美國遭恐怖攻擊事件後,中國大陸的股價水準隨國際行情下跌。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