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296
第第 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 一、 **: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 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 第第第第

Upload: baker-harmon

Post on 02-Jan-2016

24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4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一、剂型** : 为适应治疗、诊断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 药物应用形式 , 称为药物剂型 , 简称剂型 二、制剂** : 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 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 称为药物制剂 , 简称制剂。 根据临床需要和用药目的不同 , 同一种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 , 同一种剂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药物 , 因此 , 在各种剂型中都包含有许多不同的具体品种 , 将其称为药物制剂。 三、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 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 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一单元 绪论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一、剂型 **: 为适应治疗、诊断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 , 称为药物剂型 , 简称剂型二、制剂 **: 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 , 称为药物制剂 , 简称制剂。根据临床需要和用药目的不同 , 同一种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 , 同一种剂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药物 , 因此 , 在各种剂型中都包含有许多不同的具体品种 , 将其称为药物制剂。三、药剂学 ** 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Page 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例题:下列关于制剂的正确叙述是A. 将药物粉末、结晶或浸膏状态的药物加工成便于病人使用的给药形式称为制剂B. 制剂是各种药物剂型的总称C. 凡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病人调制的并指明具体用法、用量的药剂称为制剂D. 一种制剂可有多种剂型E. 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诊断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答案: E

Page 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剂型的重要性与分类

一、剂型的重要性 ***① 剂型可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② 剂型能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③ 剂型可降低 ( 或消除 ) 药物的不良反应④ 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⑤ 剂型可影响疗效

Page 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二、剂型的分类

• 1. 按给药途径分类 **• (1) 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2) 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 :• ① 注射给药剂型 :• ② 呼吸道给药剂型 : 如喷雾剂、气雾剂、粉雾剂等。• ③ 皮肤给药剂型 : 如外用溶液剂、洗剂、搽剂、软膏剂、硬膏剂、糊剂、

贴剂等。• ④ 黏膜给药剂型 : 如滴眼剂、滴鼻剂、眼用软膏剂、含漱剂、舌下片剂等

。• ⑤ 腔道给药剂型 : 如栓剂、气雾剂等 , 用于直肠、阴道、尿道、鼻腔、耳

道等。

Page 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2. 按分散系统分类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剂型、混悬型、气体分散型、微粒分散型、固体分散型 溶液型 : 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分散于分散介质中所构成的均匀分散体系 , 也称为低分子溶液 , 如芳香水剂、溶液剂、糖浆剂、甘油剂、醑剂、注射剂等。 胶体溶液型 : 药物以高分子形式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均匀分散体系 , 也称为高分子溶液 , 如胶浆剂、火棉胶剂、涂膜剂等。 乳剂型 : 油类药物或药物油溶液以液滴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 , 如口服乳剂、静脉注射乳剂等。

Page 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混悬型 : 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 , 如合剂、洗剂、混悬剂等。气体分散型 : 液体或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气体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 , 如气雾剂。微粒分散型 : 这类剂型通常是药物以不同大小微粒呈液体或固体状态分散 , 如微球剂、微囊剂、纳米囊等。固体分散型 : 固体药物以聚集体状态存在的分散体系 , 如片剂、散剂、颗粒剂、丸剂等。

Page 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例题:剂型分类方法不包括A. 按形态分类 B. 按分散系统分类C. 按治疗作用分类 D. 按给药途径E. 按制法分类答案: C

Page 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下列关于药物剂型重要性的错误叙述是• A.剂型可影响药物疗效• B.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 C.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化学性质• D.剂型可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E.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答案: C

Page 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关于溶液型剂型的错误叙述是• A.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 B.溶液型剂型为均匀分散体系• C.溶液型剂型也称为低分子溶液• D.溶液型剂型包括芳香水剂、糖浆剂、甘油剂、注射剂等

• E.溶液型剂型包括胶浆剂、火棉胶、涂膜剂等•答案: E

Page 1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以下关于“制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制剂是药剂学所研究的对象• B. 同一种制剂可以有不同的药物• C.红霉素片、对乙酰氨基酚片、红霉素粉针剂等均是

药物制剂• D. 制剂是指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

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E. 药物制剂是根据药典或药政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

为适应治疗或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的具体品种

• 答案: ACE

Page 1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药剂学的研究 *

• 一、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1.基本理论的研究。• 2.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3.新辅料的研究与开发。• 4.制剂新机械和新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5.中药新剂型的研究与开发。• 6.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7.医药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Page 1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二、药剂学的分支学科 *•(一)工业药剂学•(二)物理药剂学•(三)生物药剂学•(四)药物动力学与临床药学

Page 1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单元散剂和颗粒剂

• 第一章粉体学• 1. 粉体的粒子大小、粒度分布和粒径的测定方法• ( 1 )粉体的粒子大小和粒度分布• ①定方向径 :即在显微镜下按同一方向测得的粒子径• ② 等价径 :即粒子的外接圆的直径• ③ 体积等价径 :即与粒子的体积相同球体的直径 , 可用库尔特计数器测得

• ④筛分径 :即用筛分法测得的直径 , 一般用粗细筛孔直径的算术或几何平均值来表示。

• ⑤ 有效径,根据沉降公式( stock`s 方程)计算所得的直径,因此又称 stock`s 径。

Page 1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 2 )粉体粒径的测定方法 ***• ①显微镜法 (定方向径 )光学显微镜可以测定 0.5~100um级

粒径。为减少误差,一般需测定 200~500个粒子。• ②库尔特记数法 ( 体积等价径 ): 本法可以用于测定混悬剂、乳

剂、脂质体、粉末药物等的粒径分布• ③沉降法 ( 有效径 ):沉降法是根据 Stock’s 方程求出粒子的粒径 , 适用于 100um 以下的粒径的测定

• ④筛分法 (筛分径 ):筛分法是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粒径测定方法。常用测定范围在 45um 以上。

Page 1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2. 粉体的比表面积:比表面积是表征粉体中粒子粗细以及固体吸附能力的一种量度。粒子的表面积不仅包括粒子的外表面积 ,还包括由裂缝和孔隙形成的内部表面积。

• 直接测定粉体比表面积的常用方法有气体吸附法。

Page 1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3. 粉体的孔隙率 **•( 1 )真密度:粉体质量M除以不包括颗粒内外空隙的体积求得的密度(M/Vt) 。

•( 2 )粒密度:粉体质量M除以包括颗粒内孔隙在内的体积所求得的密度(M/Vt+V内 ) 。

•( 3 )松密度:粉体质量M除以该粉体所占容器的体积求得的密度(M/V, V=Vt+V内+v间),亦称堆密度。

Page 1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4. 粉体的流动性 **•( 1 )休止角:是粉体堆积层的自由斜面与水平面间形成的最大角。休止角越小 ,摩擦力越小 ,流动性越好 , 一般认为 θ≤40°时可以满足生产流动性的需要。

•( 2 )流出速度

Page 1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5. 粉体的吸湿性 **• 临界相对湿度 (CRH) 越小则越易吸湿 , 反之 ,则不易吸湿 ,CRH值的测定通常采用饱和溶液法。

• 几种水溶性药物混合后 , 其吸湿性有如下特点 :“ 混合物的 CRH约等于各药物 CRH 的乘积 ,即CRHAB≈CRHA×CRHB, 而与各组分的比例无关”。

• 例如 ,葡萄糖和抗坏血酸钠的 CRH值分别为 82%和71%, 按上述 Elder假说计算 ,两者混合物的 CRH值为58.3%, 而实验测得值为 57%, 基本相符。

Page 1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6. 粉体的润湿性 **•接触角:液滴的切线与固体平面间的夹角 ,即接触角。接触角越小 ,则粉体的润湿性越好。粉体的润湿性由接触角表示。接触角最小为 0°,最大为180° 。

Page 2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章散剂

• 第一节散剂的特点与分类• 一、定义• 二、分类• 三、特点 **• 1. 粉碎程度大,比表面积大,易分散,起效快。• 2. 外用覆盖面大,具保护、收敛等作用。• 3. 制备工艺简单,剂量易于控制,便于儿童服用。• 4.贮存、运输、携带比较方便。

Page 2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散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 一、散剂的制备工艺流程• 二、粉碎• 三、筛分 **• 1.筛分的定义• 2.筛分的目的• 3.筛分用的药筛:冲眼筛和编织筛• 4.“目”数表示筛号,即以每一英寸( 254 mm)长度上的筛孔数目表示。

Page 2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5.《中国药典》所用的药筛 ***• 筛号 筛孔内径(平均值) 目号• 一号筛 2000μ m±70 μm 10 目• 二号筛 850μ m±29 μm 24 目• 三号筛 355μ m±13μ m 50 目• 四号筛 250μ m±9.9 μm 65 目• 五号筛 180μ m±7.6 μm 80 目• 六号筛 150μ m±6.6 μm 100 目• 七号筛 125μ m±5.8 μm 120 目• 八号筛 90μ m±4.6 μm 150 目• 九号筛 75μ m±4.1 μm 200 目

Page 2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粗粉:指能全部通过二号筛,但混有能通过四号筛不超过40% 的粉末;

• 中粉:指能全部通过四号筛,但混有能通过五号筛不超过60% 的粉末;

• 细粉:指能全部通过五号筛,并含能通过六号筛不少于 95%的粉末;

• 最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六号筛,并含能通过七号筛不少于95% 的粉末;

• 极细粉:指能全部通过八号筛,并含能通过九号筛不少于95% 的粉末。

Page 2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四、混合与分剂量• 3. 影响混合效果的因素及防止混合不匀的措施 **• ①组分的比例 :数量差异悬殊、组分比例相差过大时应该采用等量递加混合法 (又称配研法 ) 混合 ,即量小药物研细后 , 加入等体积其他药物细粉混匀 , 如此倍量增加混合至全部混匀 ,再过筛混合即成。

Page 2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②组分的密度 **:性质相同、密度基本一致的二种药粉容易混匀 , 但若密度差异较大时 , 应将密度小( 质轻 ) 者先放入混合容器中 , 再放入密度大 ( 质重 ) 者 , 这样可避免密度小者浮于上面或飞扬 , 密度大者沉于底部而不易混匀。

Page 2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③组分的吸附性与带电性 : 有的药物粉末对混合器械具吸附性 , 影响混合也造成损失 , 一般应将量大且不易吸附的药粉或辅料垫底 , 量少且易吸附者后加入。因混合摩擦而带电的粉末常阻碍均匀混合 ,通常可加少量表面活性剂克服 , 也有人用润滑剂作抗静电剂 , 如阿司匹林粉中加 0.25%~0.5% 的硬脂酸镁具有抗静电作用。

Page 2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④ 含液体或易吸湿性的组分 : 散剂中若含有这类组分 , 应在混合前采取相应措施 , 方能混合均匀。如处方中有液体组分时 , 可用处方中其他组分吸收该液体 ,若液体组分量太多 ,宜用吸收剂吸收至不显润湿为止 , 常用吸收剂有磷酸钙、白陶土、蔗糖和葡萄糖

• 等。若有易吸湿性组分 ,则应针对吸湿原因加以解决 :• A. 如含结晶水 (会因研磨放出结晶水引起湿润 ),则可用等摩尔无

水物代替 ;• B.若是吸湿性很强的药物 ( 如胃蛋白酶等 ),则可在低于其• 临界相对湿度条件下迅速混合 , 并密封防潮包装 ;• C.若组分因混合引起吸湿 ,则不应混合 , 可分别包装。

Page 2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⑤ 含可形成低共溶混合物的组分 : 将二种或二种以上药物按一定比例混合时 , 在室温条件下 ,出现的润湿与液化现象 , 称作低共熔现象。此现象的产生不利于组分的混合。药剂调配中常见的可发生低共溶现象的药物有水合氯醛、萨罗 ( 水杨酸节酯 ) 、樟脑、麝香草酸等 ,它们以一定比例混合研磨时极易润湿、液化 , 其程度与混合物的组成比和温度密切相关 , 例如 ,将 45%樟脑 (熔点179℃)与 55%萨罗 (熔点 42℃) 混合时 , 形成的低共溶混合物的熔点降低为 6℃, 在室温时即液化。

Page 2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散剂的质量检查与散剂的吸湿性及实例

• 一、质量检查项目及限制要求• 1. 质量检查•( 1 )粒度•( 2 )外观均匀度•( 3 )干燥失重减失重量不得过 2.0%•( 4 )装量差异• 2. 散剂装量差导限度要求

Page 3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二、散剂的吸湿性及防范措施• 1.临界相对湿度( CRH)**• ①CRH值可作为药物吸湿性指标, CRH愈大,愈不易吸湿

• ②控制生产、贮藏的环境条件• ③为选择防湿性辅料提供参考• 2.倍散:是在小剂量的毒剧药中添加一定量的填充剂制成的稀释散

Page 3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章颗粒剂 *第一节颗粒剂的特点与分类

• 一、概念• 二、分类• 颗粒剂质量检查• 1.外观• 2.粒度• 3.干燥失重减失重量不得过 2.0%• 4.溶化性• 5.装量差异

Page 3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下列哪一条不符合散剂制备的一般规律• A.毒、剧药需要预先添加乳糖、淀粉等稀释剂制成倍散,以增加容量,便于称量

• B.吸湿性强的药物,宜在干燥的环境中混合• C.分剂量的方法有目测法、重量法、容量法• D.组分密度差异大者,将密度大者先放入混合容器中,再放入密度小者

• E.组分数量差异大者,宜采用等量递加混合法• 答案D

Page 3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单元片剂第一章基本要求

第一节片剂的概念及特点•一、 片剂概念•二、特点 ***•密度较高、体积较小的固体制剂,生产的机械化、

自动化程度较高,性状稳定,剂量准确,成本及售价都较低,其运输、贮存、携带及应用也都比较方便。

Page 3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片剂种类

• 一、种类 ***• 1. 含片 除另有规定外 ,30分钟内应全部崩解• 2. 舌下片 应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 应在 5 分钟内全部溶化• 3. 口腔贴片应进行溶出度或释放度检查。• 4. 咀嚼片 • 5.分散片 应进行溶出度和分解均匀性检查• 6.可溶片能溶解于水的非包衣片或薄膜包衣片剂• 7. 阴道片• 9.控释片• 10. 肠溶片

Page 3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章片剂的常用辅料第一节填充剂或稀释剂 ***

• 1. 淀粉• 2.糖粉• 3. 糊精常与糖粉、淀粉配合使用• 4. 乳糖可供粉末直接压片使用。• 5.可压性淀粉亦称为预胶化淀粉• 6. 微晶纤维素(MCC)可作为粉末直接压片的“干黏合剂”使用。

• 7. 无机盐类• 8.甘露醇适于制备咀嚼片 ,常与蔗糖配合使用。【小结】可用于粉末直接压片:乳糖,可压性淀粉,微晶纤维素

Page 3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黏合剂和润湿剂

• 1. 蒸馏水• 2. 乙醇• 3. 淀粉浆常用 8%~15%的浓度 ,并以 10% 淀粉浆最为常用• 4. 羧甲基纤维素钠 **( CMC-Na)• 5. 羟丙基纤维素 **(HPC)也可作为粉末直接压片的黏合剂。• 6. 甲基纤维素和乙基纤维素(MC;EC)• 7.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HPMC)是一种最为常用的薄膜衣材料

• 8. 明胶溶液、蔗糖溶液、聚乙烯吡咯烷酮 ***( PVP)的水溶液或醇溶液

Page 3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崩解剂

• 1.干淀粉• 2. 羧甲基淀粉钠 **( CMS-Na)• 3.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 **( L-HPC)• 4. 交联聚乙烯比咯院酮 **( PVPP)• 5.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 **( CCNa)• 6. 泡腾崩解剂

Page 3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节润滑剂

• 1. 助流剂• 2. 抗黏剂• 3. 润滑剂• ( 1 )硬脂酸镁 **• ( 2 )微粉硅胶 **本品为优良的片剂助流剂 ,可用作粉末直

接压片的助流剂• ( 3 )滑石粉• ( 4 )氢化植物油• ( 5 )聚乙二醇类 **与月桂醇硫酸镁

Page 3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章片剂的制备工艺第一节湿法制粒压片

•一、制软材 **•轻握成团,轻压即散。•二、制粒 **• 1.流化沸腾制粒法• 2. 喷雾干燥制粒法• 3. 高速搅拌制粒法

Page 4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三、湿颗粒的干燥 **• 1.干燥的概念和方法•( 1 )干燥概念•( 2 )干燥方法•( 3 )干燥设备• 2.干燥的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

Page 4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四、整粒与总混• 五、压片 **• 1. 片重的计算• (1) 按主药含量计算片重• 片重 = 每片含主药量(标示量)/颗粒中主药百分含量 (实测值)

• ( 2 )按干颗粒总重计算片重• 片重 = 干燥粒重 + 压片前加入的辅料量/预定的硬压片数

Page 4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片剂的成型及其影响因素

•一、片剂的成型过程•二、影响片剂成型的主要因素 **• 1.药物可压性• 2.药物的熔点• 3. 黏合剂与润滑剂• 4.水分• 5. 压力

Page 4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节片剂制备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裂片•二、松片•三、黏冲•四、片重差异超限

Page 4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五、崩解迟缓• 1. 崩解机理简介• 2.影响崩解的因素 **• ( 1 )原辅料的可压性• ( 2 )颗粒的硬度• ( 3 )压片力• ( 4 )表面活性剂• ( 5 )润滑剂• ( 6 )粘合剂• ( 7 )崩解剂• ( 8 )贮存条件

Page 4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六、溶出超限• 七、片剂含量不均匀• 1.混合不均匀• 2.可溶性成分在颗粒之间的迁移

Page 4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章包衣第一节包衣的目的和种类

• 一、目的 ***• 1.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部位。• 2.控制药物在胃肠道中的释放速度。• 3. 掩盖苦味或不良气味。• 4.防潮、避光、隔离空气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5.防止药物的配伍变化。• 6.改善片剂的外观。

Page 4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二、种类•包衣的种类一般分成两大类:糖衣和薄膜衣,其中

薄膜衣又分为:胃溶型、肠溶型和水不溶型三种。•第二节包衣方法•一、滚转包衣法•二、流化包衣法•三、压制包衣法

Page 4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包衣材料与工序

• 一、糖衣 **• 二、薄膜衣• 1. 胃溶型 ***• ( 1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 ( 2 )羟丙基纤维素(HPC)• ( 3 )丙烯酸树脂 IV号• ( 4 )聚乙烯吡咯烷酮( PVP)

Page 4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2. 肠溶型 ***• ( 1 )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 CAP)• ( 2 )邻苯二甲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P)• ( 3 )邻苯二甲酸聚乙烯醇酯( PVAP)• ( 4 )丙烯酸树脂(甲基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共

聚物 Eudragit L)• 肠溶型Ⅰ号• 肠溶型Ⅱ号• 肠溶型Ⅲ号• 3.水不溶型 **• (1) 乙基纤维素• (2) 醋酸纤维素

Page 5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节片剂的质量检查及处方设计

• 一、片剂的质量检查• 四)崩解时限 ***• 普通压制片应在 15 min • 薄膜衣片应在 30 min• 糖衣片应在 60 min 肠衣片先在盐酸溶液中检查 2 h,每片不得

有裂缝崩解或软化现象,于 pH为 6.8的磷酸盐缓冲 液中 1 h内应全部崩解含片应在 30 min内全部崩解或溶化

• 舌下片应在 5 min• 可溶片水温 15℃~25℃,应在 3 min内全部崩解或溶化• 结肠定位肠溶片 pH为 7.8~8.0的磷酸盐缓冲液中 60 min内

全部释放或崩解

Page 5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不稳定药物的片剂

• 例 : 复方乙酰水杨酸片 ***• 处方• 乙酰水杨酸 ( 阿司匹林 )268g • 对乙酰氨基酚 ( 扑热息痛 )136g• 咖啡因 33.4g 淀粉 266g• 淀粉浆 (15%~17%)85g 滑石粉 25g(5%)• 轻质液体石蜡 2.5g 酒石酸 27g(减少乙酰水杨酸水解 )

• 制成 1000 片

Page 5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制法 : 将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与 1/3量的淀粉混匀 ,加淀粉浆 (15%~17%)制软材 10~15分钟 , 过 14目或 16目尼龙筛 ( 不用金属筛 ) 制湿颗粒 ,于 70℃干燥 , 于颗粒过 12目尼龙筛整粒 ,然后将此颗粒与乙酰水杨酸混合均匀 ,最后加剩余的淀粉 ( 预先在100℃~105℃干燥 ) 及吸附有液体石蜡的滑石粉 ,共同混匀后 , 再过 12目尼龙筛 , 颗粒经含量测定合格后 ,用 12mm冲压片 , 即得。

Page 5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注解 : 在本品中加其他辅料的原因及制备时应注意的问题如下 :① 乙水酰杨酸遇水易水解成水杨酸和醋酸 ,其中水杨酸对胃黏膜有较强的刺激性 , 长期应用会导致胃溃疡。因此 , 本品中加入乙酸水杨酸量 1%的酒石酸 , 可在湿法制粒过程中有效地减少乙酰水杨酸水解。

• ②本品中三种主药混合制粒及干燥时易产生低共熔现象 ,所以采用分别制粒的方法 ,并且避免乙水酰杨酸与水直接接触 ,从而保证了制剂的稳定性。③乙酰水杨酸的水解受金属离子的催化 ,因此必须采用尼龙筛网制粒 , 同时不得使用硬脂酸镁 ,因而采用 5%的滑石粉作为润滑剂。④乙酰水杨酸的可压性极差 ,因而采用了较高浓度的淀粉浆 (15%~17%)作为黏合剂。

Page 5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⑤乙酰水杨酸具有一定的疏水性 ( 接触角θ=73°~75°), 因此必要时可加入适宜的表面活性剂 ,如吐温 80等 , 加快其崩解和溶出 ( 一般加入0.1%即可有显著的改善 ) 。⑥为了防止乙酰水杨酸与咖啡因等的颗粒混合不匀 , 可采用滚压法或重压法将乙水酰杨酸制成干颗粒 ,然后再与咖啡因等的颗粒混合。

Page 5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下列高分子材料中,主要作肠溶衣的是• A.EC B.HPMC• C.CAP D.PEG• E.PVP•答案 C

Page 5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片剂硬度不够,运输时出现散碎的现象称为• A. 崩解迟缓 B. 片重差异大• C. 黏冲D. 含量不均匀• E. 松片•答案: E

Page 5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单元胶囊剂和丸剂第一章胶囊剂

第一节胶囊剂的特点与分类

• 一、胶囊剂的概念和特点 ***• 1. 能掩盖药物不良嗅味、提高药物稳定性• 2.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高• 3.可弥补其他固体剂型的不足• 4.可延缓药物的释放和定位• 二、胶囊剂的分类

Page 5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硬胶囊剂的制备

•一、空胶囊的制备• 1. 空胶囊的组成——明胶 **• 2. 空胶囊制备工艺•溶胶→蘸胶 ( 制坯 )→干燥→拔壳→切割→整理 ,• 3.胶囊的规格与质量• 空胶囊的号数与容积空胶囊号数 012345

Page 5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软胶囊剂的制备

• 1.影响软胶囊成型的因素• ( 1 )囊壁组成的影响• ( 2 )所包药物与附加剂的影响 ***• 由于软质囊材以明胶为主 ,因此对蛋白质性质无影响的药物和附加剂均可填充 ,如各种油类和液体药物、药物溶液、混悬液和固体物。但应注意 : 液体药物若含水 5%以上或为水溶性、挥发性、小分子有机物 ,如乙醇、酮、酸、酯等 ,能使囊材软化或溶解 ; 醛可使明胶变性 ,因此 , 均不宜制成软胶囊。液态药物 pH以 2.5~7.5为宜 ,否则易使明胶水解或变性 ,导致泄漏或影响崩解和溶出 , 可选用磷酸盐、乳酸盐等缓冲液调整。

Page 6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3 )所包药物为混悬液时对胶囊大小的影响• 2. 软胶囊的制备方法•( 1 )滴制法•( 2 )压制•胶囊的质量检查:外观、装量差异、崩解时限

Page 6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章丸剂第一节滴丸剂

• 一、概念与特点• 二、常用基质• 1. 水溶性基质• 2.脂溶性基质• 三、制备方法

• 第二节小丸• 小丸系指将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均匀混合,选用适宜的黏

合剂或润湿剂以适当方法制成的球状或类球状固体制剂。

Page 6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最宜制成胶囊剂的药物为• A.风化性的药物• B. 吸湿性的药物• C. 药物的水溶液• D. 具有苦味及臭味的药物• E.易溶性的刺激性药物• 答案: D

Page 6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空胶囊制备的流程为• A.溶胶→蘸胶→干燥→拔壳→切割→整理• B.溶胶→蘸胶→干燥→拔壳→整理• C.溶胶→蘸胶→拔壳→切割→干燥→整理• D.溶胶→干燥→蘸胶→拔壳→切割→整理• E.溶胶→切割→蘸胶→干燥→拔壳→整理

Page 6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下列宜制成软胶囊的是• A. 维生素 E• B.药物的稀乙醇溶液• C. 甲醛• D. 硫酸锌• E.O/W 型乳剂

Page 6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五单元栓剂第一章基本要求

• 一、栓剂的概念与特点 ** •全身作用的栓剂 , 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二、栓剂的种类• 直肠栓、阴道栓、尿道栓、鼻用栓、耳用栓等。• 三、栓剂的质量要求

Page 6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章栓剂基质第一节基质的作用与要求 *

• 1.室温时具有适宜的硬度,塞入腔道时不致变形或碎裂,在体温下易软化,融化或溶解。

• 2.与药物混合后不起反应,不影响主药的作用与含量测定。• 3.对粘膜无不良影响(刺激、毒性、过敏)。局部作用栓剂应缓慢释药,全身作用栓剂应快速释药。

• 4.基质性质稳定,贮藏过程中不发生理化性质变化,不易霉变等。• 5.具有润湿或乳化性质,能容纳较多的水。• 6. 适用于热熔法及冷压法制备栓剂。• 7.油性基质的酸价应在 0.2以下,阜化价应在 200~ 245 之间,碘价低于 7 ,熔点与凝固点之差要小

Page 6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常用基质与附加剂

• 一、油性基质• 1. 可可豆脂 ***• 2.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 1 )椰油酯•( 2 )山苍子油酯•( 3 )棕榈酸酯•( 4 )硬脂酸丙二醇酯

Page 6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二、水溶性基质 **• 1. 甘油明胶• 2.聚乙二醇( PEG)• 3.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类•( 1 )聚氧乙烯( 40)单硬脂酸酯类•( 2 )泊洛沙姆

Page 6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章栓剂的作用及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第一节栓剂的作用

• 1.局部作用• 2. 全身作用• 3. 全身作用栓剂的作用特点 ***• ( 1 )药物不受胃肠 pH或酶的破坏。• ( 2 )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可用直肠给药。• ( 3 )药物从直肠吸收可避免口服时受肝脏对药物首过作用破坏,还可以减少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和副作用。

• ( 4 )直肠吸收比口服干扰因素少。• ( 5 )栓剂的作用时间比一般口服片剂长。• ( 6 )对不能或不愿吞服药物的患者或儿童,直肠给药比较方便有呕吐的患者是一种有效的用药途径。

Page 7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影响栓剂中药物吸收的因素

• 1. 生理因素 **• 2. 药物的理化性质•( 1 )溶解度•( 2 )粒径•( 3 )脂溶性与解离度• 3. 基质与附加剂

Page 7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置换价是指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基质重量的比值 , 为该药物的置换价。计算公式为 :f=W/[G-(M-W)]

• 置换价的测定方法 :取基质作空白栓剂 , 称得平均重量 G,另取基质与药物制成栓剂称得含药栓的平均重量M,每个含药栓的平均含药重量 W,代入上式 , 可得置换价 f。用置换价可方便的计算出这种含药栓所需要的基质的重量 x(M-W)

• x=(G-W/f)×n n表示欲制备栓剂的数量。

Page 7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例如:制备鞣酸栓剂,已知每粒含鞣酸 0.2 g,空白栓重 2 g,鞣酸的置换价为 1.6,则每粒鞣酸栓剂所需的可可豆脂理论用量:

• 解: G=2 W=0.2 f=1.6 • f=W/[G-(M-W) ]

• G-(M-W)=W/f• M-W=G-W/f ( X=M-W )• X=2-0.2/1.6=1.875 g

Page 7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关于置换价的正确叙述为• A.药物的重量与基质重量的比值• B.基质重量与药物重量的比值• C.药物的体积与基质体积的比值• D.栓剂基质重量与同体积药物重量的比值• E.药物的重量与同体积栓剂基质重量的比值

Page 7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六单元软膏剂、眼膏剂和凝胶剂第一章软膏剂

第一节软膏剂的分类与质量要求• 一、软膏剂的概念与分类• 二、质量要求 **• 第二节软膏剂的基质• 一、油脂性基质• 1.烃类(多种饱和烃的混合物)• ( 1 )凡士林 ***• ( 2 )固体石蜡• ( 3 )液体石蜡•

Page 7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2. 油脂类• ( 1 )植物油• ( 2 )氢化植物油。• 3. 类脂类• ( 1 )羊毛脂 *** 具有良好的吸水性 , 能与 2 倍量水均

匀混合 , 形成 W/0 型乳剂型基质• ( 2 )蜂蜡与鲸蜡• 4.硅酮

Page 7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二、乳剂型基质• 1. 乳剂型基质的组成、种类和特点•( 1 )组成(由水相、油相和乳化剂组成)•( 2 )乳剂型基质的特点

Page 7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 3 )种类• ①0/W 型乳剂基质 ***

• a. 含水量大 ,能与水混合 , 药物的释放与对皮肤的可透性较W/0型基质好。

• b.具有反向吸收作用 ,忌用于糜烂、溃疡、水疱及脓疱症。

• c.易蒸发失水变硬 ,常需加入保湿剂 ( 甘油、丙二醇和山梨醇等 ) 。

• d. 因外相是水 , 易霉变 ,需加防腐剂 ( 羟苯酯类、氯甲酚、三氯叔丁醇和洗必泰等 ) 。

• ②W/0 型乳剂基质

Page 7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三、水溶性基质 **• 1. 甘油明胶甘油 10%~30% 、明胶 1%~3%, 加

水至 100%;( 栓剂中的甘油明胶配比是10%:20%:70%, 注意区分 ),

• 2.纤维素衍生物类(半合成) CMC-Na 是阴离子型化合物 ,遇酸、多价金属离子及阳离子型药物均可形成沉淀 , 应予以避免。

Page 7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3.PEG• ① 常用配比为 :PEG400:PEG3350=6∶4,PEG400:PEG4000=1∶1。 ( 注意使用和保存的温度 ) 。

• ②久用引起皮肤脱水产生干燥感。• ③ 与苯甲酸、水杨酸、鞣酸等络合 , 使基质软化 ,

并降低防腐剂活性。

Page 8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眼膏剂的常用基质黄凡士林 : 液体石赔 : 羊毛脂=8:1:1。

•白凡士林为黄凡士林的漂白物 , 与硅酮一样对眼有刺激 ,故不能用于眼膏剂。

Page 8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软膏烃类基质包括• A.蜂蜡• B. 硅酮• C.凡士林• D.羊毛脂• E. 聚乙二醇•答案: C

Page 8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七单元气雾剂、膜剂和涂膜剂第一章气雾剂

• 一、气雾剂的概念与特点• 第一节气雾剂的特点、分类与质量要求

1.概念• 2.特点 **• ( 1 )能直达作用部位(定位作用),分布均匀,起效快。• ( 2 )药物于避光、密闭容器内,稳定性好。• ( 3 )可避免肝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破坏,提高生物利用度。• ( 4 )使用方便,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用药顺应性,尤其适用于

0TC 药物。• ( 5 )可减少刺激性,并伴有凉爽感。• ( 6 )定量阀控制,剂量准确

Page 8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吸入气雾剂中药物的吸收

• 一、呼吸系统的构造与吸收•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 1. 药物的性质• 2. 药物微粒的大小• 吸入气雾剂的药物微粒大小应控制在 0.5~5um范围内最适宜 ;2010年中国药典规定 : 三相气雾剂药物微粒大小应控制在 10um 以下 , 其中大多数应在 5um 以下。

Page 8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气雾剂的组成

• 一、气雾剂的组成 **• 由抛射剂、药物与辅加剂、耐压系统、阀门系统四部分组成。• 1.抛射剂应具备的条件• 主要是喷射的动力 , 其次还兼有药物溶剂的作用。抛射剂多为液化

气体 , 在常压下沸点低于常温 , 加压状态下才为液体。• 2. 分类 **( 1 )氢氟烷烃类:四氟乙烷,七氟丙烷。• ( 2 )碳氢化合物:如丙烷、异丁烷、正丁烷• ( 3 )和压缩惰性气体 ( N2.CO2)。• 3.抛射剂的用量与蒸气压

Page 8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二、药物与附加剂• 1. 溶液型气雾剂• 2. 混悬型气雾剂• 3. 乳剂型气雾剂• 第二章膜剂与涂膜剂第一节膜剂一、概述

• 1.膜剂概念• 2.膜剂特点• 3.质量要求

Page 8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膜剂的特点: **• (1)工艺简单 , 生产中无粉尘。• (2)成膜材料用量少。• (3) 含量准确。• (4) 稳定性好、配伍变化少。• (5)起效快、也可控释。• (6) 适合小剂量药物。重量差异不易控制 , 吸收率不高。

Page 8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二、成膜材料与制备方法• 1. 常用成膜材料与附加剂•( 1 )天然高分子成膜材料•( 2 )合成的高分子成膜材料•①聚乙烯醇( PVA)**•②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物( EVA)

Page 8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2. 附加剂• 着色剂(色素、 TiO2),• 增塑剂(甘油、山梨醇、丙二醇等);• 填充剂( CaC03.Si02. 淀粉、糊精等);• 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 -80、十二烷基硫酸钠、豆磷脂等);

• 脱模剂(液体石蜡、甘油、硬脂酸、聚山梨酯 -80等)。

Page 8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下列关于气雾剂的错误叙述为• A. 二相气雾剂又称为溶液型气雾剂• B. 三相气雾剂包括混悬型与乳剂型两种• C. 按医疗用途:吸入用气雾剂、皮肤与黏膜用气雾剂、空间消毒与杀虫气雾剂

• D. 气雾剂由药物与附加剂、耐压容器和阀门系统组成• E. 吸入气雾剂主要通过肺部吸收,吸收速度很快

Page 9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下列关于膜剂叙述错误的是• A.吸收起效快• B.载药量大,适合于大剂量的药物• C.膜剂成膜材料用量小,含量准确• D.膜剂系指药物与适宜成膜材料经加工成的薄膜制剂

• E.膜剂的种类有单层膜、多层膜和夹心膜

Page 9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八单元注射剂与滴眼剂 第一章基本要求

第一节注射剂的分类和特点• 一、注射剂的分类• 分为四类• ① 溶液型注射剂 : 适于易溶于水且在水溶液中稳定的药物• ② 混悬型注射剂 : 适于水难溶性药物或油性液体药物• ③ 乳剂型注射剂 : 适于水不溶性液体药物或油性液体药物• ④ 注射用无菌粉末 : 适于水中易溶且不稳定的药物• 二、注射剂特点• 三、不足之处

Page 9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注射剂的给药途径与质量要求

•一、给药途径• 1.静脉注射(推注与滴注)• 2.椎管(脊椎腔)• 3.肌内注射• 4.皮下注射(真皮和肌肉之间)• 5.皮内注射(表皮和真皮之间)

Page 9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二、质量要求 ***• 1.无菌• 2.无热原• 3. 不得有肉眼可见的混浊或异物。• 4.安全性• 5.渗透压• 6.pH允许值为 4~9,最好为约 7.4• 7.稳定性• 8. 降压物质• 9.澄清度• 10. 不溶性微粒微粒可

Page 9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章注射剂的溶剂与附加剂

• 第一节注射用水• 第二节注射用油• 注射用油应无异臭,无酸败味。• 第三节其他注射用溶剂• 1. 乙醇• 2.甘油• 3.1.2- 丙二醇本品• 4. 聚乙二醇 PEG300-400( 常作注射溶剂)• 5. 苯甲酸苄酯• 6.二甲基乙酰胺(DMA)

Page 9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节注射剂的附加剂

• 一、附加剂 ***• 增溶剂、润湿剂或乳化剂 :吐温、蛋黄卵磷脂• 螯合剂: EDTA-2Na• 抗氧剂: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硫代硫酸钠• 缓冲剂:醋酸,醋酸钠;枸橼酸、枸橼酸钠;酒石酸,酒石酸钠• 抑菌剂:三氯叔丁醇、苯甲醇、苯酚• 助悬剂: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 局麻剂: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 渗透压调节剂:氯化钠、葡萄糖

Page 9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章热原第一节热源的组成及性质

• 一、热原的概念 *** :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 ,内毒素是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物 , 其中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 , 具有特别强的热原活性 , 因而大致可以认为内毒素 = 热原 = 脂多糖。

• 二、热原性质 ***• 1.耐热性好• 2.滤过性不能被一般滤器除去 , 可被活性炭等吸附剂吸附 , 是目前

药液除热原主要方法。• 3. 水溶性热原溶于水。• 4. 不挥发性• 5. 其他可被强酸碱强氧化剂破坏。

Page 9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污染途径与去除方法

• 一、污染热原的途径• 1. 注射用水带入• 2.原辅料带入• 3.容器、用具、管道和设备等带入• 4. 制备过程中的污染• 5. 输液器带入

Page 9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二、热原的除去方法 ***

• 1. 高温法• 2.酸碱法• 3. 吸附法• 4.超滤法• 5. 离子交换法• 6.凝胶滤过法• 7. 反渗透法

Page 9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章药物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

• 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1.溶解度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2.影响因素•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 1.制成可溶性盐• 2.引入亲水基团• 3.加助溶剂助溶机理• 4. 使用混合溶• 5.加入增溶剂

Page 10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五章滤过第一节滤过的影响因素及助滤器

•一、概述•二、滤过机理与影响因素• 1.滤过机理•( 1 )介质滤过•( 2 )滤饼滤过

Page 10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2.滤过的影响因素 **• (1)操作压力越大,滤速越快,故常采用加压或减压滤过法。

• (2)滤液粘度大则滤速慢。• (3)滤材中毛细管半径越小滤过阻力越大。• (4)滤速与滤层厚度成反比。

Page 10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滤器• 1.砂滤棒• ( 1 )硅藻土滤棒• ( 2 )多孔素瓷棒• 2.垂熔玻璃滤器 • 3. 微孔滤膜滤器• (1) 微孔滤膜种类• (2) 微孔滤膜滤过器:耐压、密封性好、耐受灭菌。• (3)滤膜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4.板框压滤机• 5.压滤器

Page 10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六章注射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第一节注射器的制备

•一、注射剂的容器和处理方法•(六)安瓶的干燥与灭菌 **• 二、注射液的配制与滤过• 3.配制方法•( 1 )稀配法•( 2 )浓配法•(二)注射液的滤过

Page 10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三、注射液的灌封•(一)灌封与通气•(二)注射剂生产的联动化问题•四、注射剂的灭菌与检漏•(一)灭菌•(二)检漏• 五、注射剂的印字与包装

Page 10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质量检查

• 一、可见异物(澄明度)检查• 二、热原检查• 家兔法(药典方法)与鲎试验法(内毒素法)• 三、无菌检查• 四、不溶性微粒• 1. 光阻法• 2.显微镜记数法• 五、装量与装量差异• 六、降压物检查• 七、其他检查

Page 10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七章灭菌第一节灭菌和灭菌的分类

•一、灭菌法•二、灭菌标准•三、灭菌、防腐、消毒、概念的区别•四、灭菌方法

Page 10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1.物理灭菌法 ** •( 1 )干热灭菌法•( 2 )湿热灭菌法:热压灭菌法 ***、流通蒸汽灭菌法、煮沸灭菌法、低温间歇灭菌法。

•( 3 )射线灭菌法:包括辐射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法和微波灭菌法。

•( 4 )滤过除菌法

Page 10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2.化学灭菌法 **•( 1 )气体灭菌法:环氧乙烷等化学物质的气体进

行杀菌的方法。还有用甲醛蒸气、丙二醇蒸气、甘油和过氧乙酸蒸气

•( 2 )化学药剂杀菌法: 0.1%~0.2% 苯扎溴铵溶液 ,2%左右的酚或煤酚皂溶液 ,75% 乙醇

• 3. 无菌操作法

Page 10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 F 与 F0

•一、 D 值与 Z 值• 1.D值为在一定灭菌温度下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降低

90% 所需要的时间。 D 值也可以看作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降低一个数量级所需要的时间。

• 2.Z值可以看作是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十分之一所需要升温的温度值。

Page 11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3.F值:在一系列温度下给定 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与在参比温度 T0

下给定 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 min)。常用于干热灭菌。

4.F0值:在一定灭菌温度( T), Z 为 10 ℃时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 ℃Z值 10 ℃时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min)。也就是将被灭菌物品不同受热温度折算到与湿热 121 ℃灭菌时热效力相当的灭菌时间。称为标准灭菌时间。仅应用于热压灭菌。

《 GMP》规定 F0值≧ 8 min 。实际应控制在 12 min 。也就是在设

置 F0值时应该适当地增加安全系数,一般增加理论值的 50% 。

Page 11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八章输液第一节输液的分类与质量要求

• 输液分类:电解质输液、营养输液和胶体输液等。一、输液的一般生产工艺及质量检查

•(一)输液车间的要求(净化要求)•(二)输液瓶的质量要求和清洁处理• 1. 输液瓶的质量要求• 2. 输液瓶的清洁处理• 3.胶塞与隔膜的质量要求与清洁处理

Page 11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三)输液的配制• (四)输液的滤过• (五)输液的灌封• 由药液灌注、加膜、盖橡胶塞和乳银盖四步组成,严格控制室内洁净度等。

• (六)输液的灭菌• 1.及时灭菌:一般从配制药液至灭菌在 4 小时内完成。• 2.瓶体积 250~ 500 mL灭菌时需预热 20~ 30分钟。• 3.灭菌温度 115℃时间 30 min,塑料袋灭菌温度 109℃时间 45 min。

• 4.对于热不稳定药物要求 F0值不低于 8 分钟,其他药物则常用12分钟。

Page 11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营养输液

• 一、作用和种类 **• 糖类输液、静脉注射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输液等。• 二、静脉脂肪乳剂 ***• 1.质量要求• ( 1 )微粒直径 80%<1 μm。• ( 2 )成品耐受高压灭菌,在贮存期内乳剂稳定,成分不变。• ( 3 )无副作用,无抗原性,无降压作用与溶血作用。• 2. 原料和乳化剂的选择:静脉注射用脂肪乳剂的乳化剂常用的有卵磷脂、豆磷脂及普朗尼克等数种。

Page 11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九章注射用无菌粉末第一节注射用无菌粉末的质量要求与分类

• 一、分类• 一种是将原料精制成无菌粉末,另一种是冻干制品。

• 第二节注射用冻干制品• 一、优点 **

• 1.不耐热药物,可避免因高热而分解变质。• 2.所得产品质地疏松,加水后迅速溶解,恢复药液原有的特性。• 3. 含水量低,一般在 1%~ 3%范围内同时由于干燥在真空中进

行,故不易氧化,有利于产品的长期保存。• 4.产品中微粒比用其他方法生产少。• 5.产品剂量准确,外观优良。

Page 11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二、冷冻干燥依据和原理• 1.冷冻干燥原理——升华。• 2.冷冻干燥的依据是冷冻干燥的原理。• 3.冷冻干燥机 • 三、冷冻干燥制品的制备工艺• 1. 测定产品低共溶点• 2.冷冻干燥工艺过程• ( 1 )预冻• ( 2 )升华干燥• ( 3 )再干燥

Page 11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注射用无菌分装产品

•一、注射用无菌粉末物理化学性质的测定• 1.物料热稳定性的测定• 2.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3.粉末晶型检查• 4.粉末的松密度(比容)测定

Page 11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十章注射剂新产品的试制第一节注射剂类型与注射途径的确定

•一、固体药物注射剂类型和给药途径的确定•二、油类药物注射剂类型和给药途径的确定

Page 11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渗透压的调节

•一、注射剂的安全性• 1.注射剂的安全性• 2. 刺激性、疼痛性产生的原因•二、渗透压的调节• 1.渗透压

Page 11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2.渗透压的调节方法 ***• ( 1 )冰点降低法• W=( 0.52-a) /b• W: 配置等渗溶液所需加入药物的量 (%,g/mL);• a: 需调等渗的药物溶液的冰点降度数 ;• a 值由 1%药物溶液冰点降低数 ( 查表或给出 ) 乘以药物溶液浓度得到 ,如 :1% 盐酸普鲁卡因冰点降低数为0.12, 浓度为 2%时 ,a=0.12×2=0.24℃

• b:1%的调渗剂的冰点降低数。

Page 12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2 )氯化钠等渗当量法• X=0.009V-EW• X: 配成体积为 V 的等渗溶液需加入氯化纳的量 (g);• V:欲配药液体积 (mL);• E:1g药物的氯化钠等渗当量 ( 查表或给出 );• W: 配制体积为 V 的药物溶液需加入药物的量。•( 3 )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

Page 12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例 : 已知头孢噻吩钠的氯化钠等渗当量为 0.24,欲配制 2%头孢噻吩钠溶液 100mL, 需加入多少氯化钠 ,使成等渗溶液。

•解 :V=100mL;E=0.24;W=2%;E×W=0.24X2=0.48

• X=0.009×100-0.48=0.42g,即需加入0.42g氯化钠。

Page 12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十一章滴眼剂第一节滴眼剂的质量要求与药物的吸收途径

•一、概述与质量要求• 1.pH值为 5.0~ 9.0。• 2.渗透压 0.6~ 1.5%氯化钠。• 3. 无菌• 4.可见异物(澄明度)• 5. 黏度,应在 4.0~ 5.0 cPa.s 之间。• 6. 稳定性同注射剂类似。

Page 12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二、眼用药物的吸收途径与影响吸收的因素• ( 一)吸收途径• ( 二)影响吸收的因素 **• 1.药物从眼睑缝隙的损失 • 2.药物经外周血管消除 • 3.pH与 pKa • 4. 刺激性 • 5.表面张力 • 6. 黏度

Page 12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滴眼剂的附加剂

• 一、 pH值的调整• 1. 磷酸盐缓冲液 pH在 5.91~ 8.04。• 2.硼酸盐缓冲液 pH在 6.77~ 9.11。• 二、渗透压调节剂 ***• 三、无菌度的保持 ***• 1. 有机汞类:硝酸苯汞 ,另外还有硫柳汞 ,• 2.季铵盐类:苯扎氯铵 ,• 3. 醇类:三氯叔丁醇• 4. 酯类:常用的为羟苯酯类 , 即尼泊金类。• 5. 酸类:山梨酸 , 对真菌有较好的抑菌力

Page 12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在某注射剂中加入焦亚硫酸钠,其作用为• A.抑菌剂• B.抗氧剂• C. 止痛剂• D.络合剂• E. 乳化剂

Page 12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下列对热原性质的正确描述是• A. 有一定的耐热性、不挥发性• B. 有一定的耐热性、不溶于水• C.具挥发性但可被吸附• D.溶于水、不能被吸附• E.耐强酸、强碱、强氧化剂

Page 12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九单元液体制剂第一章基本要求

第一节液体制剂的特点与质量要求

• 一、液体制剂的特点• 二、液体制剂的质量要求• 1.均匀相液体制剂应是澄明溶液。• 2. 非均匀相液体制剂药物粒子应分散均匀,液体制剂浓度应准确。• 3. 口服的液体制剂应外观好,口感适宜。• 4.外用液体制剂应无刺激性。• 5.液体制剂应有一定的防腐能力,保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应发生霉变。• 液体药剂较固体制剂最突出的特点是药物的分散度大,而分散度大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与程度。

Page 12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液体制剂的分类

• 一、按分散系统分类 **• 1.均匀相液体制剂• ( 1 )低分子溶液剂• ( 2 )高分子溶液剂• 2. 非均匀相液体制剂• ( 1 )溶胶剂• ( 2 )乳剂• ( 3 )混悬剂

Page 12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章液体制剂的溶剂和附加剂第一节液体制剂的常用溶剂

•一、极性溶剂• 1.水• 2.甘油• 3.二甲基亚砜(DMS0)

Page 13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二、半极性溶剂• 1. 乙醇• 2. 丙二醇• 3. 聚乙二醇类( PEG)• 三、非极性溶剂• 1. 脂肪油• 2.液体石蜡• 3.油酸乙酯

Page 13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液体制剂的防腐

• 1.防止污染• 2.添加防腐剂•( 4 )防腐剂的分类:①酸碱及其盐类:苯酚、山梨酸及其盐等;②中性化合物类:三氯叔丁醇、聚维酮碘等;③汞化合物类:硫柳汞、硝酸苯汞等;④季铵化合物类:苯扎溴铵、溴化十六烷铵、度米芬等。

Page 13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常用防腐剂 *** :• ①羟苯酯类也称尼泊金类 , 这是一类很有效的防腐剂 ,

无毒、无味、无臭、不挥发、化学性质稳定。在酸性、中性溶液中均有效 , 但在酸性溶液中作用较强 , 对大肠杆菌作用最强。在弱碱性溶液中作用减弱 , 这是因为酚羟基解离所致。本类防腐剂遇铁能变色 ,遇弱碱或强酶易水解 ,塑料能吸附本品。

• ②苯甲酸及其盐为常用防腐剂。苯甲酸 0.25%和尼泊金 0.05%~0.1% 联合应用对防止发霉和发酵最为理想 , 特别适用于中药液体制剂。

Page 13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③山梨酸本品的防腐作用是未解离的分子 ,在 pH值 4 酸性水溶液中效果较好。山梨酸与其他抗菌剂或乙二醇联合使用产生协同作用。需在酸性溶液中使用。

• ④苯扎溴铵又称新洁尔灭 , 为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作防腐剂使用浓度为 0.02%~0.2%

• ⑤醋酸氯己定又称醋酸洗必泰 ,微溶于水 , 溶于乙醇、甘油、丙二醇等溶剂中 , 为广谱杀菌剂 , 用量为0.02%~0.05%⑥ 其他防腐剂邻苯基苯酚微溶于水 ,具杀菌和杀真菌作用 , 用量为 0.005%~0.2%。桉叶油使用浓度为 0.01%~0.05%。桂皮油 0.01%。薄荷油0.05%。

Page 13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液体制剂的矫味与着色

• 一、矫味剂• 1.甜昧剂• 2.芳香剂• 3.胶浆剂• 4. 泡腾剂• 二、着色剂• 1.天然色素• 2.合成色素

Page 13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章溶液剂、糖浆剂和芳香水剂第一节溶液剂

• 一、溶液剂的制备方法• 1.溶解法 • 2.稀释法• 二、溶液剂制备时应注意的问题• 1. 采用粉碎、搅拌、加热方式增加药物的溶解速度。• 2.易氧化药物:溶剂加热后放冷后溶解;先加入抗氧剂。• 3.易挥发药物最后加入。

Page 13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糖浆剂

•一、概述• 1.定义• 2.特点• 3.糖浆剂的质量要求•( 1 )糖浆剂含糖量应不低于 45%(g/mL)**。

Page 13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纯蔗糖的近饱和水溶液称为单糖浆或糖浆 ,浓度为 85%(g/mL)、 64.7%(g/g)。

• • 二、糖浆剂制备• 1.溶解法• ( 1 )热溶法• ( 2 )冷溶法• 2.混合法

Page 13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芳香水剂 *:为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 , 用乙醇和水混合溶剂制成的含大量挥发油的溶液 , 称为浓的芳香水剂。

• 甘油剂 *:系指药物溶于甘油中制成的溶液剂。用于口腔、耳鼻喉科疾病。吸湿性大 , 应密封保存。

• 甘油剂的制备方法 : 溶解法 ,如碘甘油 ; 化学法 ,如硼酸甘油。• 醑剂 *:系指挥发性药物制成的浓的乙醇溶液。可内服或外用。醑剂中的药物浓度一般为 5%~10%,而乙醇浓度一般为60%~90%。易氧化、挥发等 , 应密封保存 , 但不宜长期贮存。

Page 13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章溶胶剂和高分子溶液剂第一节溶胶剂

• 一、溶胶剂• 二、溶胶的构造与性质• 1. 溶胶的双电层构造• 2. 性质 *• ( 1 )光学性质:具有丁达尔效应 ,即对光的散射作用• ( 2 )电学性质:电动 (电泳 )现象• ( 3 )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 ( 4 )稳定性

Page 14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三、溶胶剂的制备 *• 1.分散法•机械分散法、胶溶法和超声分散法。• 2.凝聚法•物理凝聚法和化学凝聚法

Page 14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高分子溶液

•一、高分子溶液的性质 **• 1. 高分子的渗透压• 2. 高分子溶液的黏度与分子量• 3. 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性:高分子化合物水化作用和荷电两方面决定的

•二、高分子溶液的制备 *

Page 14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五章表面活性剂第一节表面活性剂的特点、种类及生物学性质

• 一、表面活性剂概念及构造• 二、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 1.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1 )肥皂类•( 2 )硫酸化物•( 3 )磺酸化物

Page 14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2.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3.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卵磷脂、氨基酸型和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

Page 14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4.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 1 )脂肪酸甘油酯:单硬脂酸甘油酯• ( 2 )蔗糖脂肪酸酯:• ( 3 )脂肪酸山梨坦:司盘• ( 4 )聚山梨酯:吐温• ( 5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卖泽• ( 6 )聚氧乙烯脂肪醇醚:苄泽• ( 7 )聚氧乙烯一聚氧丙烯共聚物:

Page 14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三、表面活性剂的特性 ***• 1. 形成胶束• 2.亲水亲油平衡值( HLB)• HLB 大的亲水性强 , 反之则亲油性强。表面活性剂的 HLB值不同 , 其用途不同。 HLB值在 3~8 的表面活性剂适合用作 W/O 型乳化剂 ,HLB值在 8~16 的表面活性剂 , 适合用作 O/W 型乳化剂 , 作为增溶剂的 HLB值在 13~18 。作为润湿剂的 HLB值在7~9 等。

• 考点 41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HLB 具有加和性计算公式为 :• HLBABHLBA×HLBB×WBWA+WB

Page 14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3.增溶作用• ( 1 )胶束增溶• ( 2 )温度对增溶的影响• ①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 Kraft点•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溶解度 (S)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即

T↑,S↑,当 T 达到一定值时溶解度 S 急剧上升。这时的温度 T称为 Krafft点 ,Krafft点越高表面活性剂 , 其临界胶束浓度越小。 Kraft点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值 ,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应用的下限 , 在这个温度以上表面活性剂增溶效果更好。

• ②昙点

Page 14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四、表面活性剂的生物学性质• 1.表面活性剂可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药物吸收。• 2.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能破坏蛋白质二级结构中盐键、氢键、疏水键使蛋白质变性。

• 3.毒性顺序:阳离子型 > 阴离子型 > 非离子型。• 4. 溶血作用顺序是:聚氧乙烯烷基醚 > 聚氧乙烯烷芳基醚 >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 > 吐温类。而吐温类的顺序则为吐温 20>吐温 60>吐温 40>吐温 80 。

• 5.刺激性:

Page 14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一、增溶作用的应用•二、乳化剂•三、润湿剂•四、其他方面的应用• 1.起泡剂和消泡剂• 2.去污剂• 3.消毒剂和杀菌剂

Page 14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六章乳剂第一节乳剂的特点与分类

一、乳剂的定义• 二、乳剂的特点• 三、乳剂类型• 1. 按用药途径分类• ( 1 )注射乳剂( O/W) 。• ( 2 )口服乳剂( O/W或W/O) 。• ( 3 )外用乳剂( O/W或W/O) 。• 2. 按形态分类• ( 1 )水包油型( O/W): 分散相(内相)为油,连续相(外相)为水。• ( 2 )油包水型(W/O): 分散相(内相)为水连续相(外相)为油。• ( 3 )复乳:W/O/W型与O/W/O等。

Page 15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乳化剂

• 二、乳化剂的种类• 1.表面活性剂类乳化剂• ①0/W 型: HLB 8 ~ 16;② W/O 型: HLB 3~ 6 。• ( 1 )阴离子型:硬脂酸钠、硬脂酸钾、油酸钠、油酸钾、十二烷基硫酸钠、十六烷基硫酸化蓖麻油都是 0 /W 型乳化剂,硬脂酸钙等二价皂是W / O型乳化剂。

• ( 2 )非离子型:单甘油脂肪酸酯( O/W )、三甘油脂肪酸酯( O/W )、聚甘油硬酯酸酯(W / O)、聚甘油油酸酯(W / O)、蔗糖单月桂酸酯、脂肪酸山梨坦(即Span 类,W / O)、聚山梨酯;(即 Tween 类, O/W)、卖泽(Myrj)、苄泽( Srij)、泊洛沙姆等。

Page 15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2.天然乳化剂由于天然乳化剂中大部分为亲水性强的高分子材料,亲水性较强,能形成 O/W 型乳剂,多数有较大的黏度,能增加乳剂的稳定性。使用这类乳化剂需加入防腐剂。

• ( 1 )阿拉伯胶:阿拉伯胶乳化能力较弱,常与西黄蓍胶、果胶、琼脂等混合使用。

• ( 2 )西黄蓍胶:可形成 O/W 型乳剂,其水溶液具有较高的黏度, pH值 5 时溶液黏度最大, 0.1% 溶液为稀胶浆, 0.2%~2% 溶液呈凝胶状。西黄蓍胶乳化能力较差,一般与阿拉伯胶合并使用。

• ( 3 )明胶: O/W 型乳化剂。常与阿拉伯胶合并使用。• ( 4 )杏树胶• ( 5 )卵黄• 其他天然乳化剂有白芨胶、果胶、桃胶、海藻酸钠、琼脂、酪蛋白

、胆酸钠等

Page 15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3. 固体微粒乳化剂• O/W型:氢氧化镁、氢氧化铝、二氧化硅、皂土等。

• W/O型:氢氧化钙、氢氧化锌等。• 4.辅助乳化剂

Page 15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乳剂的形成条件及制备

• 一、乳剂的形成条件• (一)降低油水表面(界面)张力• (二)加入适宜的乳化剂(亲水性高分子材料等)• (三)形成牢固的乳化膜• 1. 单分子乳化膜• 2. 多分子乳化膜• 3. 固体微粒乳化膜• (四)有适当的的相体积比

Page 15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二、制备方法• 1.干胶法又称油中乳化剂法。 ***•( 1 )油中乳化剂法(干胶法)在初乳中油、水、

胶的比例是 :•植物油 :水 :胶=4∶2∶1•挥发油 :水 :胶=2∶2∶1• 液体石蜡 :水 :胶=3∶2∶1• 2.湿胶法又称水中乳化剂法。

Page 15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3.新生皂法油水两相混合时。• 4.两相交替加入法• 5.机械法• 6. 微乳制备• 7.复合乳剂的制备

Page 15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节乳剂的变化 ***

• 1.分层(又称乳析)• 分层 ( 又称乳析 ) 系指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的现象 ,又称乳析。分层主要原因是由于分散相和分散介质之间的密度差造成的。减小分散相和分散剂之间的密度差 ,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 ,都可以减小乳剂分层的速度。分层的乳剂经振摇后仍能恢复均匀的乳剂。

• 2.絮凝• 乳剂中的乳滴 ( 分散相 )发生可逆的 (可以复原的 )聚集称为絮凝。发生絮凝的条件是乳滴的电荷减少 ,ζ电位降低 ,乳滴产生聚集而絮凝。乳剂中电解质及离子型乳化剂的存在是产生絮凝主要原因 , 同时与乳剂的黏度、相体积比及流变性有密切关系。处于絮凝状态的乳剂 ,有利于乳剂的稳定。

Page 15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3. 转相• O/W变为W/O或反之 ,乳剂由于某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乳剂的类型称为转相。转相主要由乳化剂性质的改变或添加了相反类型乳化剂引起 ,当两种性质相反的乳化剂的量接近相等时 ,容易发生转相 ,转相时两种乳化剂的量比为转相临界点。在转相临

•界点上乳剂不属于任何类型 ,处于不稳定状态 ,随时转向某种乳剂类型。

Page 15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4.合并• 乳化膜破坏导致乳滴变大 ,称为合并 ,进而产生油、水分离的现象 , 为乳剂的破坏

。影响乳剂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是形成乳化膜的乳化剂的性质。• 5.破坏• 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的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变质 ,引起乳剂的破坏与酸败。通常制备乳剂时应加入抗氧剂与防腐剂。

Page 15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七章混悬剂第一节混悬剂的质量要求及形成条件

• 一、定义• 二、制成混悬剂的条件 **• 1. 凡难溶性药物需制成液体制剂供临床应用时。• 2.供临床使用药物的剂量超过了药物的溶解度。• 3.两种溶液混合时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固体药物。• 4.未了达到缓释的目的。• 5.毒剧药或剂量小的药物不宜制成混悬剂。

Page 16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三、混悬剂的质量要求• 1.药物化学性质稳定,在使用或贮存期间含量应符合要求。

• 2.混悬剂中微粒大小根据用途不同而有不同要求。• 3.粒子的沉降速度应很慢,具有良好的再分散性。• 4. 有一定的黏度。• 5.外用混悬剂应容易涂布。

Page 16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混悬剂的物理稳定性与稳定剂

• 一、混悬粒子的沉降速度• 1. 微粒半径: γ↓沉降速度 v↓稳定性 ↑ 反之则稳定性↓

• 2.密度差:( ρ1-ρ2) ↓沉降速度 V↓稳定性↑• 3. 介质粘度: η↓沉降速度 v↑稳定性↓• 4. 重力加速度: g↑(离心)沉降速度 v↑稳定性↓(

分离用)

Page 16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二、微粒的荷电与水化•三、絮凝与反絮凝•四、结晶增大与转型• 五、分散相的浓度和温度

Page 16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混悬剂的制备

•一、分散法•二、凝聚法• 1.物理凝聚法• 2.化学凝聚法

Page 16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节混悬剂的稳定剂 ***

• 一、助悬剂• 1. 低分子助悬剂• 2. 高分子助悬剂• 3.硅皂土• 4.触变胶• 二、润湿剂• 三、絮凝剂与反絮凝剂

Page 16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五节质量评价

• 一、微粒大小的测定• 1.显微镜法• 2.库尔特计数法• 二、沉降容积比的测定• 三、絮凝度的测定• 四、重新分散试验• 五、流变学测定

Page 16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16~ 19 题共用选项• 下述液体药剂附加剂的作用为• A. 防腐剂 B.矫味剂• C.极性溶剂 D.半极性溶剂• E. 非极性溶剂• 16. 水• 17.丙二醇• 18. 液体石蜡• 19.苯甲酸• 答案: 16.C 17.D 18.E 19.A

Page 16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下列关于尼泊金类防腐剂的错误表述为• A. 尼泊金类防腐剂的化学名为羟苯酯类• B. 尼泊金类防腐剂在酸性条件下抑菌作用强• C. 尼泊金类防腐剂混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 D.表面活性剂不仅能增加尼泊金类防腐剂的溶解度,同时可增加其抑菌活性

• E. 尼泊金类防腐剂无毒、无味、无臭,化学性稳定

Page 16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十单元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第一章基本要求

• 1. 水解 ***• ( 1 )酯类药物• ( 2 )酰胺类药物• 2.氧化 ***• ( 1 )酚类药物• ( 2 )烯醇类药物• ( 3 )其它类药物• 3. 其他反应• ( 1 )异构化• ( 2 )聚合• ( 3 )脱羧

Page 16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章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第一节处方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

•一、 pH值的影响(液体制剂)•二、广义酸碱催化•三、溶剂的影响•四、离子强度影响(催化反应中)• 五、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六、处方中辅料的影响

Page 17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环境因素及稳定化方法 ***

•一、温度的影响 •二、光线的影响 •三、空气(氧)的影响 •四、金属离子的影响 • 五、湿度和水分的影响 • 六、包装材料的影响

Page 17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它方法

•一、改进剂型与生产工艺• 1.制成固体剂型• 2.制成微囊或包合物• 3. 采用直接压片或包衣工艺•二、制成稳定衍生物•三、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Page 17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章固体药物制剂的稳定性

• 一、固体药物制剂稳定性的一般特点• 二、固体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1. 固体药剂的晶型变化与稳定性的关系 • 2. 固体药物制剂的吸湿 • 3. 固体药物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Page 17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章药物稳定性的试验方法

• 一、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 二、影响因素试验 ***• 1. 高温试验 • 2. 高湿度试验 • 3.强光照射试验

Page 17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二、 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 **• 1. 加速试验(一般为 40℃、 RH为 75% 、放置 6个月)

• 2.长期试验 ***(室温留样考查,三年)• 三、经典恒温法• Arrhenius公式: k=Ae-E/RT

Page 17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半衰期 :t1/2=0.693/k;

• 有效期 :t0.9=0.1054/k。

Page 17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下列不属于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环境因素是• A.温度• B.缓冲体系• C.光线• D.空气(氧)• E.湿度与水分

Page 17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制剂学方法不包括• A.制成固体剂型 B.制成微囊• C. 直接压片 D.制成稳定衍生物• E.制成包合物

Page 17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十一单元微型胶囊包合物和固体分散物第一章微型胶囊第一节微囊技术

• 一、概述• 二、药物微囊化特点 *• 1.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 2.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及口味 • 3. 防止药物在胃肠道内失活 • 4.缓释或控释药物 • 5. 使液态药物固态化 • 6.减少药物的配伍变化 • 7. 使药物浓集于靶区 • 8. 将活细胞生物活性物质包囊。

Page 17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常用囊材

• 一、天然高分子材料 **• 1. 明胶 • 2.阿拉伯胶 • 3.海藻酸盐 • 4.聚糖(又称脱乙酰壳多糖)• 5.蛋白质类

Page 18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二、半合成高分子囊材 **• 1. 羧甲基纤维素盐• 2. 醋酸纤维素酞酸酯( CAP)• 3. 乙基纤维素( EC)• 4. 甲基纤维素(MC)

Page 18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三、合成高分子囊材 **• 1. 非生物降解囊材聚酰胺,硅橡胶等。• 2.可生物降解囊材聚碳酯、聚氨基酸、聚乳酸( PLA)、乙交酯丙交酯共聚物、聚乳酸一聚乙二 醇嵌段共聚物( PLA-PEG)等。

Page 18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微囊化方法

• 一、物理化学法• 1. 单凝聚法• 2.复凝聚法• 3. 溶剂 -非溶剂法 • 4. 改变温度法 • 5. 液中干燥法

Page 18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二、物理机械法• 1. 喷雾干燥法 • 2. 喷雾冻凝法 • 3.空气悬浮包衣法 • 4. 多孔离心法 • 5.锅包衣法 • 三、化学法• 1.界面缩聚法 • 2.辐射交联法

Page 18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节微囊中药物的释放

•一、释放机制• 1.扩散或沥滤 • 2.囊壁的破裂或溶解 • 3.囊壁的消化与降解

Page 18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二、影响药物释放速率的因素 **• 1. 微囊粒径• 2.囊壁的厚度• 3.囊材的理化性质• 4.药物的性质• 5. 附加剂的性质• 6.工艺条件• 7.pH值的影响• 8.溶出介质离子强度的影响

Page 18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五节质量评价

• 一、微囊的囊形与粒径 • 二、微囊中药物的含量 • 三、微囊的载药量与包封率 • 微囊载药量 = (微囊内的药量 /微囊的总重量)×100%• 包封率=\[ 微囊内的药量 /(微囊内药量 + 介质中药量) \]

×100%• 四、微囊中药物释放速率 • 渗漏率 = (产品在贮藏一定时间后渗漏到介质中的药量) /(产

品在贮藏前包封的药量)×100%• 五、有害有机溶剂的限度检查

Page 18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章包合物第一节包合技术

• 1.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2.增大溶解度,响药物的吸收和起效时间。• 3.掩盖不良嗅味,降低药物刺激性与不良反应。• 4. 调节药物的释放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 5. 液态药物粉末化。• 6. 可以防止挥发性成分挥发。

Page 18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包合材料

• 一、环糊精( CD)• 1. 结构特点及分类• 2. 性质项目 葡萄糖单体数 分子量 分子空穴( nm)溶解度( 20 ℃)( g/L)结晶形状 α-CYD 6 973 145 针状β-CYD 7 1135 18.5 棱柱状 γ-CYD 8 1297 232 棱柱状

Page 18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二、环糊精衍生物 ***• 1.水溶性 : 常见的有甲基衍生物、羟丙基衍生物、葡萄糖基衍生物等。

• 2.疏水性 : 乙基化 β-CYD衍生物 .

Page 19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包合方法 ***

•一、饱和水溶液法•二、研磨法•三、冷冻干燥法•四、喷雾干燥法

Page 19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章固体分散物第一节固体分散物的分类、特点及释药

• 一、固体分散物的概念、分类与特点• 二、固体分散物的速释与缓释原理• 1.速释原理• 2. 缓释原理

Page 19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载体材料

•一、水溶性载体 ***• 1. 聚乙二醇( PEG)类 • 2. 聚维酮( PVP)类 • 3.表面活性剂类 • 4. 有机酸类该类 • 5.糖类与醇类

Page 19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二、难溶性载体• 1. 纤维素类 • 2. 聚丙烯酸树脂类 • 3. 脂质类 •三、肠溶性载体• 1. 纤维素类 • 2. 聚丙烯酸树脂类

Page 19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常用固体分散物制备方法 ***

• 1. 熔融法• 2.溶剂法• 3.溶剂 -熔融法• 4.溶剂 -喷雾(冷冻)干燥法• 5.研磨法

Page 19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18~ 20 题共用选项• A. 盐析固化法 B.逆相蒸发法• C.单凝聚法 D. 熔融法• E.饱和水溶液法• 18.制备微囊• 19.制备固体分散体• 20.制备环糊精包合物• 答案: 18.C 19.D 20.E

Page 19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十二单元缓释、控释制剂第一章概述第一节基本要求

•一、基本概念• 1. 缓释制剂• 2.控释制剂

Page 19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 1 )对于半衰期短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 , 可

以减少给药次数 , 方便使用 ,从而大大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

•( 2 )血药浓度平稳 ,避免或减小峰谷现象 , 有利于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

•( 3 )减少用药的总剂量 , 因此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Page 19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口服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

• 一、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 1.药物的理化因素• ( 1 )剂量大小• ( 2 ) pKa、解离度和水溶性• ( 3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 ( 4 )稳定性• 2.生物因素• ( 1 )生物半衰期• ( 2 )吸收• ( 3 )代谢

Page 19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缓 ( 控 ) 释制剂的辅料• 缓释制剂中能够起缓释作用的辅料多为高分子化合物 , 包括阻滞剂、骨架材料和增黏剂。

• 阻滞剂指一大类疏水性强的脂肪、蜡类材料。常用动物脂肪、蜂蜡、巴西棕榈蜡、氢化植物油、硬脂醇、单硬脂酸甘油酯等 ,主要用作溶蚀性骨架材料 , 也可用作缓释包衣材料。可用以延缓水溶性药物的溶解 -释放过程。

• 肠溶性包衣材料亦为一类包衣阻滞剂 ,主要利用其溶解特性产生缓释作用。常用醋酸纤维素酞酸酯 (CAP)和丙烯酸树脂 EudragitL、 S 型( 相当于国产肠溶Ⅱ号、Ⅲ号丙烯酸树脂 ), 此外 , 较新的肠溶包衣材料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 (HPMCP)和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性能优于 CAP。

Page 20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骨架材料包括不溶性骨架材料、溶蚀性骨架材料和亲水胶体骨架材料三大类。脂肪、蜡类可作用溶蚀性骨架材料。常用的不溶性骨架材料有乙基纤维素、聚甲基丙烯酸酯、无毒聚氯乙烯、聚乙烯、乙烯 -醋酸乙烯共聚物、硅橡胶等。亲水胶体骨架材料有甲基纤维素 (MC)、羧甲基纤维素钠 (CMC-Na)、羟丙甲纤维素 (HPMC)、聚维酮 (PVP)、卡波普 (Carbopol)、海藻酸钠盐或钙盐、脱乙酰壳多糖等。

• 增黏剂是一类水溶性高分子材料 , 溶于水后 ,其溶液黏度随浓度而增大 , 可以减慢药物的扩散速度 ,延缓吸收 ,主要用于延长液体药剂如滴眼剂等的药效。常用的有明胶、 PVP、 CMC-Na、 PVA、右旋糖酐等。

Page 20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章缓(控 ) 释制剂的释药原理及方法第一节溶出原理

•一、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二、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三、控制粒子大小•四、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 五、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高分子材料中

Page 20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扩散原理

• 一、水不溶性膜材包衣的制剂• 二、包衣膜中含有水溶性成分(致孔剂)• 三、水不溶性骨架片• 1. 包衣• 2. 制成微囊• 3. 制成不溶性骨架片• 4.增加黏度以减小扩散速度• 5. 制成植入剂• 6. 制成乳剂

Page 20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其它

•一、溶蚀与扩散、溶出相结合•二、渗透泵原理•三、离子交换作用原理

Page 20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章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第一节骨架型缓释、控释制剂

• 一、骨架片的分类、特点与骨架材料• 1.不溶性骨架片• 2.生物溶蚀性骨架片• 3.亲水凝胶骨架片• 二、缓释、控释颗粒(微囊)压制片 • 三、胃内滞留片• 四、生物黏附片• 五、骨架小丸

Page 20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

•一、微孔膜包衣片的衣膜材料和致孔剂 •二、膜控释小片、肠溶控释小片、膜控释小丸的特点

Page 20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主要在胃、小肠吸收的药物,若在大肠也有一定吸收,则可考虑将制成的口服缓、控释制剂的服用间隔设计为

• A.6hB.12h• C.24hD.36h• E.48h

Page 20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渗透泵型片剂控释的机理是• A.减少溶出• B.减慢扩散• C. 片外渗透压大于片内,将片内药物压出• D. 片内渗透压大于片外,将片内药物压出• E. 片剂外面包控释膜,使药物恒速流出

Page 20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十三单元经皮给药制剂 第一章基本要求

第一节 TDDS的特点与基本组成•一、经皮给药制剂的概念与特点• TDDS的优点: ***• 1.避免药物的肝首过效应与胃肠道对药物的降解,提高疗效。

• 2.延长作用时间,减少给药次数等。• 3. 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减少毒副作用。• 4. 使用方便,随时给药与终止给药。

Page 20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不足之处:• 1.皮肤的屏障作用,限于剂量小、药理作用强的药物。

• 2.对皮肤产生刺激性与过敏性。• 3.皮肤的代谢与贮库作用。

Page 21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TDDS的基本组成:可分为 5 层(背衬层、药物贮库、控释膜、粘附层和保护层)

• ( 1 )背衬层一般为复合铝箔 , 防止药物流失与潮解。• ( 2 )药物贮库提供释放药物与释放药物的能量。组成有 : 药物、高分子基质材料、透皮促进剂等。

• ( 3 )控释膜多为由 EVA和致孔剂组成微孔膜 , 控制药物的释放。

• ( 4 )粘附层由无刺激和无过敏性的粘和剂组成 ,如 : 天然与合成胶。

• ( 5 )保护膜为附加的塑料保护薄膜。

Page 21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 TDDS的类型

• 分为膜控型和骨架型• 一、充填封闭型 TDDS• 1.组成与结构背衬(苯乙烯等) + 药物储库层(液体或半

固体) + 控释膜( EVA 等) + 黏胶层(丙烯酸树脂等)。

• 2. 影响释药速率因素• (1) 药物储库中的材料。• (2) 控释膜结构、膜孔大小、组成、药物的渗透系数、膜厚度等。

• (3) 黏胶层的组成与厚度。

Page 21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章药物的经皮吸收第一节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与途径

•一、皮肤的构造• 1.表皮• 2.真皮和皮下脂肪组织• 3.皮肤附属器

Page 21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二、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与途径• 1.药物的经皮吸收过程• 2.药物的经皮吸收途径

Page 21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 ***

•一、药物的性质• 1.药物的溶解性与油 /水分配系数• 2.药物的分子量• 3.药物的溶点• 4.药物在基质中的存在状态影响其吸收量

Page 21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二、基质的性质• 1.基质的特性与亲合力• 2.基质的 pH• 三、渗透促进剂的影响• 1.二甲基亚砜(DMSO)及其类似物• 2.氮酮类化合物• 3. 醇类化合物• 4.表面活性剂• 5. 其他促渗剂萜类化合物、尿素、挥发油和氨基酸等。• 四、皮肤因素的影响

Page 21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促进药物经皮吸收的新方法•一、前体药物•二、离子导入

Page 21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章经皮给药制剂的常用材料

• 一、控释膜材• 二、骨架材料• (一)聚合物骨架材料• (二)微孔材料• (三)高分子材料的特性• 1.形成骨架的高分子材料不应与药物作用。• 2.骨架对药物的扩散阻力不能太大,以使药物有适当的释放速率。• 3.骨架稳定,能稳定地吸收药物。• 4.对皮肤无刺激性,最好能黏附于皮肤上。• 5. 高温高湿条件下,保持结构与形态的完整。

Page 21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1. 压敏胶的特性•( 1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2 )对皮肤无刺激性,不引起过敏反应。•( 3 )具有足够强的黏附力和内聚强度。•( 4 )化学性质稳定,对温度与湿度稳定。•( 5 )有能粘接不同类型皮肤的适应性。

Page 21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 6 )能容纳一定量的药物和吸收促进剂而不影响其化学稳定性与黏附力。

• ( 7 )在具限速膜的经皮给药制剂中,应不影响药物的释放速率。

• ( 8 )在胶黏剂骨架型经皮给药制剂中,应能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

• 2. 压敏胶的黏合性能• 3. 常用压敏胶

Page 22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章经皮给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和质量评价第一节制备

•一、涂膜复合工艺•二、充填热合工艺•三、骨架黏合工艺•第二节经皮给药实例•一、硝酸甘油经皮给药制剂•二、双氯芬酸钠经皮给药制剂

Page 22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质量评价•一、含量均匀度:限度为±25%。•二、释放度:是指药物从该制剂在规定的溶剂中释放的速度与程度。

•三、微生物限度,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检查。

Page 22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有关 TDDS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B.可以减少给药次数• C.可以维持恒定的血药浓度 D.不存在皮肤的代谢与储库作用

• E. 使用方便,可随时中断给药

Page 22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甘油可用作• A. 固体分散体载体 B.注射剂溶剂• C.胶囊增塑剂 D. 片剂润滑剂• E.透皮吸收促进剂

Page 22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十四单元靶向制剂第一章基本要求

第一节靶向制剂的特点与分类

• 一、概述• 二、靶向制剂的分类 **• 1.被动靶向制剂• 2. 主动靶向•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是用物理和化学法使靶向制剂在特定部位发挥药效。

• 如应用磁性材料

Page 22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靶向性评价

• 1.相对摄取率 re• re= (AUC1)P/(AUC1)s• 式中 (AUC1)表示第 i个器官或组织的药物浓度 -时间曲线下的积分面积;p、 s分别表示试验药物制剂与药物溶液。 re> 1表示有靶向性, re<l则无靶向性。

• 2. 靶向效率 te• te= (AUC1)靶 /(AUC1) 非靶• te表示药物制剂或药物溶液对器官的选择性, te值大于 1 表示对器官有选择性, te值越大,选择性越强。

• 3.峰浓度比 Ce• Ce= (Cmax)p/(Cmax)s• cmax 为峰浓度,每个组织或器官中的 ce值表示药物制剂改变药物分布的

效果, ce值愈大,表明改变分布的效果愈明显。

Page 22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章被动靶向制剂第一节脂质体

• 一、脂质体• 1.脂质体的组成、结构与特点 ***•( 1 )靶向性和淋巴定向性•( 2 )缓释性•( 3 )细胞亲和性和组织相容性•( 4 )降低药物的毒性•( 5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Page 22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2.脂质体的两个重要理化性质 **• ( 1 )相变温度• ( 2 )荷电性• 3. 制备脂质体的材料• 形成双分子层的膜材主要是磷脂与胆固醇。• 4.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注入法、薄膜分散法、超声波分散法、逆向蒸发法和冷冻干燥方法。

Page 22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5. 脂质体的作用机制和给药途径•( 1 )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2 )给药途径

Page 22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6. 脂质体的质量评价 **• ( 1 )形态、粒径及其分布• ( 2 )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包封率=(包封的药量 /包封与未包封的总药量)×100%• 载药量=(包封的药量 /脂质体的量)×100%• ( 3 )突释效应或渗漏率• 渗漏率=(贮存一定时间后泄漏到介质中的药量 /C 存前包封的药量)×100%

• ( 4 )靶向制剂评价• ( 5 )脂质体氧化程度的检查

Page 23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靶向乳剂

• 一、药物的淋巴转运• 经淋巴转运的途径:①经血液循环向淋巴转运;②经消化道向淋巴转运;③经组织向淋巴转运。

• 二、影响乳剂靶向性与释药特性的因素• ( 1 )乳滴粒径和表面性质• ( 2 )油相的影响• ( 3 )乳化剂的用量和种类• ( 4 )乳剂的类型

Page 23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微球

• 一、概述• 二、微球的特性 **• ( 1 )靶向性• ( 2) 缓释长效

• 三、微球的制备• 1. 明胶微球和白蛋白微球的制备。• 2. 聚酯类微球的制备

Page 23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节纳米粒

• 1.制备方法•( 1 )聚合法•( 2 )天然高分子凝聚法•( 3 )液中干燥法• 2.体内的分布与消除•( 1 )静脉注射•( 2 )有些纳米粒具有在肿瘤中聚集的倾向

Page 23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章主动靶向制剂第一节修饰的药物微粒载体

• 1.修饰的脂质体 **• ( 1 )长循环脂质体• ( 2 )免疫脂质体• ( 3 )配体修饰的脂质体• 2.修饰的微乳• 3.修饰的微球• 4.修饰的纳米球• ( 1 )聚乙二醇修饰的纳米粒• ( 2 )免疫纳米粒• ( 3 )配体修饰的纳米粒

Page 23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前体药物

• 1.肝靶向前体药物• 2.肿瘤靶向前体药物• 3.脑部靶向前体药物• 4. 其他前体药物

Page 23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章其他靶向制剂第一节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一、磁性靶向制剂•二、栓塞靶向制剂•三、热敏向制剂• 1. 热敏感脂质体• 2. 热敏免疫脂质体•四、 pH敏感靶向制剂

Page 23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结肠靶向药物制剂

• 结肠释药对治疗结肠局部病变特别有用,而在胃肠道上段易降解的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制成结肠靶向药物制剂能够提高吸收率

Page 23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通过生理过程的自然吞噬使药物选择性地浓集于病变部位的靶向制剂称为

• A.被动靶向制剂 B. 主动靶向制剂• C.物理靶向制剂D.化学靶向制剂• E.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Page 23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15~ 18 题共用选项• A. 聚合法 B.逆相蒸发法• C.单凝聚法 D. 熔融法• E.饱和水溶液法• 下列药物剂型的制备方法是• 15.纳米粒• 16. 脂质体• 17. 微型胶囊• 18.环糊精包合物• 15.A16.B17.C18.E

Page 23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十五单元生物药剂学 第一章药物的跨膜转运

•一、生物膜的结构•二、药物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 ***• 1.被动扩散(被动转运)• 2. 主动转运• 3.促进扩散• 4.膜动转运

Page 24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章药物的胃肠道吸收第一节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一、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 1. 胃的结构与药物吸收• 2.小肠的结构与药物吸收• 3.大肠的结构与吸收

Page 24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二、生理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一)胃肠液成分与性质• 1. 胃肠道 pH对吸收的影响• 2. 胃肠道内各种酶对药物的首过作用。• 3. 胃肠道粘膜糖蛋白等对药物的吸附及促吸收作用。

Page 24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二)胃排空与胃肠道蠕动• 1. 胃排空速率• ( 1 )以胃部吸收为主的药物,胃排空速率大,不利于吸收。

• ( 2 )以肠道吸收为主的药物,胃排空速率大,有利于吸收。

• 2. 胃肠道蠕动• (三)循环系统的影响• (四)食物的影响

Page 24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影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 一、药物的理化性质对吸收的影响• 1.药物的解离度和脂溶性的影响 ***• 弱酸性药物: pKa-PH=lgCuCi• 弱碱性药物: pKa-PH=lgCiCu• 2.药物的溶出速度• dC/dt=DS/h*(Cs-C)• 3.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二、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

Page 24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章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第一节注射部位吸收

• 1.注射给药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 2.药物的理化性质影响药物的吸收。• 3.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影响药物的吸收。• 4.注射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顺序•水溶液 >水混悬液 >油溶液 >O/W乳剂 >W/O乳剂 >油混悬液

Page 24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肺部吸收

• 1.药物从肺部吸收为被动扩散过程,所以脂性药物易吸收,油水分配系数大的极快。

• 2.与其他吸收部位比较多肽、蛋白质大分子较易吸收。

• 3.可避免肝脏首过效。• 4.大于 10 μm的粒子沉积于气管中, 2 ~ 10

μm的粒子到达支气管与细支气管, 2 ~ 3 μm的粒子可到达肺部

Page 24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黏膜吸收

• 一、鼻粘膜吸收• 1.药物在鼻粘膜的吸收主要为被动扩散过程,故脂溶性药物易吸收。

• 2.亲水性大分子可经细胞间隙旁路慢速转运。• 3.药物通过鼻黏膜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

• 4.鼻黏膜内的丰富血管和鼻黏膜的高度渗透性有利于全身吸收。

Page 24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二、口腔黏膜吸收• 1.吸收机理多为被动扩散,故脂溶性、未解离药易吸收。同时载体可参与药物的转运过程。

• 2.避免肝的首过效应及药物在胃肠道的破坏。• 3. 口腔黏膜参透性能界于皮肤和小肠黏膜之间。药物渗透性能顺序为舌下黏膜 > 颊黏膜 > 牙龈、硬腭黏膜。

• 4.唾液的冲洗作用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口腔中的酶、 pH和渗透压也会影响药物吸收。

• 三、阴道黏膜吸收

Page 24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章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第一节分布

•一、药物的分布•(一)表观分布容积 V•是药物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参数 , 是将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表观分布容积不是指体内含药物的真实容积 , 也没有生理意义 ,只是一种比例因素。表观分布容积可用来评价体内药物分布的程度。

Page 24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二)影响分布的因素•( 1 )体液循环速率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 2 )血浆蛋白结合•(三)淋巴系统转运•(四)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Page 25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代谢

• 一、药物代谢酶和代谢部位• 二、代谢反应的类型• 三、影响代谢的因素• 1.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2.给药剂量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3.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4.药物的光学异构特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5.酶抑制和酶诱导作用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6.生理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7.饮食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Page 25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排泄

• 一、肾脏排泄• 二、影响肾排泄的因素• 1.血浆蛋白结合率• 2.尿液 pH与尿量• 3.合并用药• 4.药物性质• 5.肾脏疾病• 三、胆汁排泄• 四、肠肝循环 **

Page 25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下列哪项因素与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向组织转移过程有关

• A.溶解度 B. 解离度• C.给药途径 D.制剂类型• E.血浆蛋白结合

Page 25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18~ 20 题共用选项• A.膜动转运 B.胞饮和吞噬• C. 主动转运 D.促进扩散• E.被动扩散• 18.不需要载体,药物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 19.借助于载体,药物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 20.借助于载体,药物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区转运• 18.E19.D20.C

Page 25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十六单元药物动力学第一章基本要求

• 一、隔室模型 ***• 1.单隔室模型• 2.二隔室模型• 3.多室模型• 二、消除速度常数 ***:体内药物不可逆失去的过程 ,它主要包括

代谢和排泄 , 大多数药物从体内的消除符合表观一级速度过程 ,其速度与药量之间的比例常数 k称为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简称消除速度常数 ,其单位为时间的倒数 ,如分 -1小时 -1或天 -1等 ,k值的大小可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快慢。

Page 25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三、生物半衰期 ***:即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1/2与 k的关系 t1/2=0.693/k。 t1/2单位为时间 ,如天 , 小时 , 分等。

• ①t1/2<1h极短半衰期药物。 t1/2于 1~4h称短半衰期药物。

• ②t1/2于 4~81h称中等半衰期药物。• ③t1/2于 8~24称长半衰期药物。• ④t1/2>24h称极长半衰期药物

Page 25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四、清除率 ***•对于整个机体或机体内某些消除器官 , 组织中药物的清除率 , 是指机体或机体的上述部位在单位时间内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 ,它常用符号 Cl表示 , 单位是体积 /时间 ,其表达式为 :

• Cl=kV•从这个式子可知 , 机体或机体某消除器官中药物的清

除率是消除速度常数与分布容积的乘积。

Page 25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章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第一节血药浓度法 ***

•一、药物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二、药物动力学参数的计算

Page 25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尿药数据法

•一、尿药排泄速度法•二、总量减量法

Page 25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章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

• 第一节血药浓度法

• 第二节稳态血药浓度• 一、稳态血药浓度• 1.在开始静滴后的一段时间内,体内药物浓度急剧上升,以后上升缓慢。

• 2.随着时间 t的增大,血药浓度达到恒定,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浓度或坪浓度,以 Css表示,达到坪浓度的时间与 k或t1/2 有关, Css表示式为

• Css=K0/Vk

Page 26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节静滴停止后药动学参数的求算

•一、稳态后停滴•二、稳态前停滴

Page 26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章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第一节血药浓度法

•一、以血药浓度法建立的药物动力学方程 •第二节药动学参数的求算•一、消除速度常数 k的求算

•二、残数法求吸收速度常数 ka

Page 26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章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第一节血药浓度法

•一、以血药浓度法建立的药物动力学方程 • C=kaFX0V(ka-k)(e-kt-e-kat)

•第二节药动学参数的求算•一、消除速度常数 k的求算•二、残数法求吸收速度常数 ka

• lgCr=-ka2.303t+lg[ kaFX0V(Ka-k)]

Page 26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三、达峰时间和最大血药浓度的求算• 1.达峰时间为:

• tmax由 ka、 k决定与剂量无关• 2.达峰浓度为• Cmax与 X0成正比• 五、曲线下面积 AUC的求算• AUC = FX0/KV• 六、清除率• 七、滞后时间

Page 26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五章双室模型给药第一节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

•一、模型特征•二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模型特征为:•二、中央室药物量与时间的关系•三、血药浓度与时间关系•(四)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

Page 26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双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一、模型特征•二、血药浓度法

Page 26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六章多剂量给药

•一、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一)多剂量函数与第 n 次给药后血药浓度 -时间关系式

•(二)达稳态血药浓度 -时间关系式•

Page 26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二、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1.第 n 次给药后血药浓度 -时间关系式• 2.达稳态后血药浓度 -时间关系式

•三、二室模型•四、稳态平均血药浓度• 五、首剂量与维持剂量

Page 26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九章生物利用度和药物动力学模型识别

• 一、定义• 1.生物利用度两项参数• ( 1 )吸收程度• ( 2 )吸收速度• 2.绝对生物利用度• 3.相对生物利用度• 二、吸收速度• 三、吸收程度

Page 26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四、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设计与原则• (一)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基本要求• (二)普通制剂• 1.研究对象的选择• 2.参比制剂• 3.试验制剂• 4.试验设计• 5.服药剂量的确定• 6.研究过程• 7.药物动力学分析• 8.生物利用度计算• 9.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评价

Page 27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三)缓释、控释制剂• 1.单剂量、双周期交叉试验• 2.多剂量、双周期稳态研究•( 1 )试验设计及过程•( 2 )药物动力学参数

Page 27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十七单元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第一章基本要求

• 一、两种以上的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 *• 1. 预期某些药物产生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如复方乙

酰水杨酸片等。• 2.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发生。

如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配伍联用。• 3.利用药物间的拮抗作用以克服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

如用吗啡镇痛时常与阿托品配伍,以消除吗啡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等。

• 4. 预防或治疗合并症。

Page 27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二、配伍禁忌•三、研究药物制剂配伍变化的目的

Page 27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章配伍变化的类型第一节物理配伍变化及引发原因 ***

• 1.溶解度的改变• 2. 潮解、液化和结块吸湿• ( 1 )药物或制剂混合后临界相对湿度下降而出现吸湿。

• ( 2 )形成低共熔混合物,如牙科常用的消毒剂、止痛剂系利用苯酚与樟脑或苯酚、麝香草酚与薄荷脑的共熔作用而制成液体滴牙剂

Page 27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3.分散状态与粒径的变化乳剂、混悬剂与其他药物配伍,出现粒径变大、或久贮后产生粒径变大,分散相聚结而分层。某些胶体溶液可因是解质或脱水剂的加入,而使其产生絮凝、凝聚甚至沉淀。

Page 27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化学配伍变化及引发原因 ***

•一、变色• 1.Vc与烟酰胺即使干燥粉末混合也会产生橙红色。• 2.多巴胺注射液与碳酸氢钠注射液配伍会渐变成粉红至红色。

• 3.碳酸氢钠或氧化镁粉末能使大黄粉末变为粉红色。

• 4. 氨茶碱或异烟肼与乳糖粉末混合变成黄等。

Page 27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二、混浊或沉淀• 1.pH:•改变产生沉淀如水杨酸钠或苯巴比妥钠水溶液因水解遇酸或酸性药物后 ,会析出水杨酸或巴比妥酸。生物碱可溶性盐与碱或碱性药物后会析出难溶性碱的沉淀。

• 2.水解产生沉淀:• 苯巴比妥钠水溶液因水解反应能产生无效的苯乙基

乙酰脲沉淀。硫酸锌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易水解生成氢氧化锌沉淀。

Page 27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3.生物碱盐:•大多数生物碱盐的溶液 ,当与鞣酸、碘、碘化钾、乌洛托品等相遇时能产生沉淀等。

• 4. 复分解产生沉淀:• 硫酸镁遇可溶性的钙盐、碳酸氢钠或某些碱性较强的溶液时均产生沉淀

Page 27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三、产气:• 如溴化铵和利尿药配伍时 ,可分解产生氨气等•四、分解破坏、疗效下降• 1.VB12与Vc混合制成溶液时,VB12的效价显著降低

• 2.红霉素乳糖酸盐与葡萄氯化钠注射液配合( pH为4.5) 使用 6 小时效价降低约 12%等。

• 五、发生爆炸:•氯化钾与硫、高锰酸钾与甘油、强氧化剂与蔗糖或葡萄糖等药物混合研磨时可能发生爆炸。

Page 27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章注射液的配伍变化

• 一、概述 **• 1.血液由于其成分复杂,与药物的注射液混合后可能引起溶血,血细胞凝集等现象。

• 2.甘露醇 20%的甘露醇注射液为一过饱和溶液,加入氯化钾、氯化钠等药物溶液引起甘露醇结晶析出。

• 3.静脉注射用脂肪乳剂加入其他药物有可能引起粒子的粒径增大,或产生破乳。这类制剂与其他 注射液的配伍应慎重。

Page 28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二、注射液配伍变化的原因 **• 1. 溶剂组成改变• 2.pH值的改变• 3.缓冲容量• 4. 离子作用• 5. 直接反应• 6.盐析作用• 7.配合量• 9. 反应时间• 10.氧与二氧化碳的影响• 11.光敏感性如两性霉素 B 、磺胺嘧啶钠、维生素 B2、四环素

• 12. 成分的纯度

Page 28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四章配伍变化的研究与处理方法

• 一、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 1. 直接试验法• 2. 间接试验法• 二、常用的具体方法 *• 1.可见的配伍变化的实验方法• 2. 测定变化点的 pH值• 3. 稳定性实验• 4.紫外光谱、薄层层析、GC、HPLC等方法的应用

Page 28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三、配伍变化的处理原则 *•四、配伍变化的处理方法 *• 1.改变贮存条件• 2.改变调配次序• 3.改变溶剂或添加助溶剂改变溶剂• 4.调整溶液的 pH值• 5.改变有效成分或改变剂型

Page 28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7 ~ 10 题共用选项• A.变色 B.沉淀• C.产气 D. 潮解或液化• E.溶解度改变•以下药物联合使用产生配伍变化的原因• 7.黄连素和黄芩苷液体配伍 8.溴化铵和利尿药配伍• 9. 维生素 C 与烟酰胺配伍 10.麝香草酚和薄荷脑配

伍•答案: 7.B8.C9.A10.D

Page 28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13~ 14 题共用选项• A.改变尿液 pH,有利于药物代谢 B.产生协同作用,增强药效• C.减少或延缓耐药性的产生D.形成可溶性复合物,有利于吸收• E.利用药物的拮抗作用,克服某些不良反应• 说明以下药物配伍使用的目的• 13. 乙酰水杨酸与对乙酰氨基酚、咖啡因联合使用• 14.吗啡与阿托品联合使用• 13.B14.E

Page 28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地西泮 ( 安定 ) 注射液与 5 %葡萄糖输液配伍时,析出沉淀的原因是

• A.pH改变 B.溶剂组成改变• C.离子作用D. 直接反应• E. 盐析作用•答案: B•安定注射液含 40%丙二醇、 10%乙醇

Page 28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十八单元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第一章基本要求第一节生物技术

•一、基本概念与特点 *•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与酶工程。以基因工程为核心以及具备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内涵的发酵工程和酶工程才被称为现代生物技术。

Page 287: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二、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概况 *•生物技术药物的特点:绝大多数是生物大分子性内源物质 , 临床使用剂量小 , 药理活性高 , 副作用少很少过敏反应。但稳定性很差 , 在酸、碱及体内环境下易失活 ; 分子量大 ,且以多聚体存在 ,口服给药不易吸收。一般只有注射给药 ,且在体内半衰期短。

Page 288: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第二节生物技术药物• 一、蛋白多肽药物的结构特点 *• 二、蛋白多肽类药物的理化性质 *

1.蛋白质大分子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在水中表现出胶体的性质。

• 2.蛋白质分子中共价键的破坏包括水解、氧化、消旋化及二硫键的断裂与交换等。

• 3.蛋白质分子中非共价键的破坏可导致蛋白质的变性。

Page 289: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章蛋白多肽类药物的注射给药第一节普通注射剂

• 一、处方设计 *• 二、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的稳定化 **• 1. 缓冲液。• 2. 盐类• 3.表面活性剂• 4.糖和多元醇可增加蛋白质药物在水中的稳定性。常用的糖类有蔗糖、葡萄糖、海藻糖等 ,多元醇有甘油 ,甘露醇 ,山梨醇、 PEG和肌醇等。

• 5.大分子化合物血清蛋白 (HAS) 可以稳定蛋白多肽药物 ,• 6. 氨基酸

Page 290: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 7. 其它•注射用无菌粉末 (冷冻干燥制剂更常用 )时一般要考虑加入填充剂、缓冲剂和稳定剂等。常用的填充剂包括糖类与多元醇 ,如甘露醇、山梨醇、蔗糖、萄萄糖、乳糖、海藻糖和右旋糖酐等 ,但以甘露醇最为常用。糖类和多元醇等还具有冻干保护剂的作用

Page 291: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二节蛋白多肽药物缓释、控释型注射制剂• 一、蛋白多肽药物的微球注射制剂 **• 蛋白多肽药物的微球注射制剂:将蛋白多肽类药物包封于微球载体中 ,通过皮下或肌肉给药 ,使药物缓慢释放 , 改变其体内转运的过程 ,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 ( 可达 1~3个月 ),大大减少给药次数 ,明显提高病人用药的顺应性。

• 目前用于制备缓释微球和骨架材料主要是: PLGA和 PLA, 其中又以 PLGA更常用。均被 FDA批准

• 二、疫苗微球注射制剂• 三、缓释、控释植入剂

Page 292: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第三章蛋白多肽类药物的非注射制剂 *

•蛋白多肽药物的非注射制剂分为两大类,它们是• 黏膜制剂与经皮制剂•一、鼻腔制剂•二、肺部制剂•三、口服制剂•四、口腔制剂• 五、直肠制剂

Page 293: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生物工程不包括• A.酶工程 B.糖工程• C.基因工程 D.细胞工程• E.发酵工程•答案: B

Page 294: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下面哪种物质可以作为蛋白多肽类药物制剂的填充剂• A. 淀粉 B. 糊精• C.甘露醇 D. 微晶纤维素• E. 磷酸钙•答案: C

Page 295: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

•蛋白多肽药物制剂• A.鼻腔制剂 B.肺部制剂• C.静脉注射脂质体D. 口腔制剂• E. 经皮制剂• 14. 无吸收过程• 15. 经嗅上皮细胞进入脑脊液•答案: 14.C 15.A

Page 296: 第一单元    绪论 第一节      常用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