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18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 第第第第 ) 第第第 第第第第 第第第 第第

Upload: annabella-oral

Post on 16-Mar-2016

10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4 download

DESCRIPTION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授課者:台中高農 趙育農 老師.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筆記 ). 一、印度王朝的更迭 ( 一 ) 孔雀王朝 (322B.C.~187B.C.) 1. 阿育王以佛教為國教 2. 阿育王死後,王朝瓦解 ( 二 ) 貴霜王朝 (25A.D.~200A.D.) 1. 大月氏人建立貴霜王朝 2. 大乘佛教興起 3. 犍陀羅藝術.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筆記 ). ( 三 ) 笈多王朝 (270A.D.~500A.D.) 1. 中央集權,統一貨幣,興修水利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印度部分 )

授課者:台中高農 趙育農 老師

Page 2: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筆記 )

一、印度王朝的更迭 ( 一 ) 孔雀王朝 (322B.C.~187B.C.) 1. 阿育王以佛教為國教 2. 阿育王死後,王朝瓦解 ( 二 ) 貴霜王朝 (25A.D.~200A.D.) 1. 大月氏人建立貴霜王朝 2. 大乘佛教興起 3. 犍陀羅藝術

Page 3: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筆記 )

( 三 ) 笈多王朝 (270A.D.~500A.D.) 1. 中央集權,統一貨幣,興修水利 2. 海上貿易發達 3. 佛教逐漸沒落,印度教興起 ( 四 ) 穆斯林統治 (8~16 世紀 ) 1. 德里蘇丹國 (1206-1526) 統治較為穩定 2. 佛教遭到鎮壓,印度教受打擊但已深入民間 3.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融合形成錫克教

(Sikhism)

Page 4: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Page 5: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筆記 )

( 五 ) 蒙兀兒王朝 (1526-1858) 1. 帖木兒帝國後裔巴布爾建國 2. 阿克巴採宗教寬容政策,國力強盛 3. 沙賈汗建泰姬瑪哈陵 4. 奧朗則布鎮壓印度教徒,國力衰微

Page 6: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筆記 )

Page 7: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筆記 )

二、佛教與印度教的傳播 1. 大乘佛教:印度—犍陀羅—敦煌—長安 -- 朝鮮、日本、中南半島北部 ( 越南北部 ) 2. 小乘佛教: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南部 ( 緬泰、越南南部 )— 馬來西亞—印尼 3. 印度教:與小乘佛教重疊 4. 藏傳佛教:印度—西藏 ( 融合當地信仰 )— 蒙古

Page 8: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Page 9: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Page 10: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Page 11: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Page 12: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Page 13: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筆記 )

三、佛教、耆那教與印度教的比較 佛教 耆那教 印度教 產生原因 批判婆羅門 批判婆羅門 婆羅門的復興 修行重點 頓悟超脫 苦行 安於輪迴 教義重心 四聖諦 素食 融合其他宗教 八正道 非暴力 多神信仰 宗教性質 普世性宗教 地區宗教 普世性宗教 三者共同點 輪迴、法輪、素食

Page 14: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Page 15: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筆記 )

四、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比較 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 別 名 大眾部 上座部 修行方式 度化眾生 自我解脫 成就正果 菩薩 阿羅漢 使用語言 梵文 巴利文 寺院建物 佛像 佛塔、法輪、聖物 ( 佛牙、舍利子等 )

Page 16: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筆記 )

五、印度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1. 希臘與印度文化:犍陀羅藝術 2. 伊斯蘭與印度文化:泰姬瑪哈陵、錫克教、 阿拉伯數字 3. 印度與中國文化:大乘佛教、漢譯詞彙、 瑜珈、諸神 (猴神、閻王、龍王、哪吒、天王 ) 4. 印度與東南亞文化:小乘佛教、吳哥窟

Page 17: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Page 18: 第二章  十五世紀前的世界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 印度部分 )

第二節 印度教與伊斯蘭教文化圈 哈奴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神猴,擁有四張臉和八支手,解救阿逾陀國王子羅摩之妻悉多,與羅剎惡魔羅波那大戰。 羅摩是大神毗濕奴化身。羅摩之妻悉多非常美麗,被楞伽城十頭魔王羅波那用計劫走。羅摩在尋妻途中助猴王須羯哩婆奪得王位。猴王派手下大將哈努曼,隨羅摩去尋妻。哈奴曼勇敢機敏,能騰雲駕霧,火燒楞伽宮,盜仙草,終於幫助羅摩征服了強敵,救出悉多。 胡適認為《西遊記》的美猴王孫悟空原型就是取自哈奴曼,他說:「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又說,「我依著剛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記事詩《拉麻傳》裡尋得一個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 ~摘錄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