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 刘永辉 情 诗情 -...

1
忆往昔 刘永辉 忆当年 方敬东 《黄河》 光未然(即张光年)15岁成 为中共正式党员,参加过各种革命 活动,为了革命他开始写诗,年轻 诗人笔下就诞生出无数革命浪漫主 义诗篇,成为投向敌人的匕首,呼 唤勇士们前进的号角。他创作的《五 月的鲜花》这首抗日救亡歌曲在抗 战中曾被无数热血青年传唱,风靡 全国,也让光未然一举成名。 1939年25岁的光未然带领抗 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 近东渡黄河时,目睹黄河船夫们与 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心弦被拨动, 后因不慎坠马受伤,住进了延安医 院,他躺在病床上边口授,边让人 记录下这400多行气势磅礴的诗句。 1939年3月一个晚上,在延安 一个宽敞的窑洞里,光未然就着桌 前油灯为大家朗诵了他的作品,那 400多行诗句的《黄河》。他首先大 略说明歌词的创作动机、意图和过 程,然后详细介绍《黄河》的结构, 光未然的朗诵一气呵成,从头朗诵 到尾,大家的心随着抑扬顿挫的诗 句节奏而跳动。听完最后一句“向 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 警号”,全窑洞一片安静。顷刻, 掌声响彻整个窑洞。冼星海就与大 家坐在一起,倾听着这位25岁诗人 的朗诵。几年前他们在上海相识, 并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早在1935 年,冼星海就跟电影《壮志凌云》 的导演一起到黄河边采风体验, 约走了大半年,他被黄河 上雄壮激昂的船工号 子所震撼。今天光 未然的长诗一下 子触动了他脑海中蕴积已久的“母 亲河”情结,冼星海激动地站了起 来,一把将诗词稿抓在手里:“我 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赶出 来!”冼星海躲进鲁艺山坡上的 小土窑里,在一盏摇曳着一簇微弱 的小火苗的菜油灯下,仅用6天时 间,完成了一次诗和乐的完美的结 合,“分娩”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之作《黄河大合唱》。 1939年4月13日, 《黄河大合唱》 第一次在延安鲁艺的礼堂公开亮 相,由邬析零指挥,光未然亲自担 任了其中一首长诗的朗诵。几天之 内,《黄河大合唱》迅速传遍了延 安根据地。5月11日在延安为中央 领导演出时,冼星海亲自执棒指挥, 当唱到《保卫黄河》时,激动的他 突然转身朝向激动的观众,示意大 家站起来一起唱,《黄河大合唱》第 一次成了中国人民对一切侵略者宣 战的号角,从此它从延安根据地被 唱到国统区的机关部队,从抗日的 年代唱到和平的日子,从中国唱到 美国、苏联,从内地唱到香港、台 湾,从一代唱到另一代,从一个世 纪的晌午唱到另一个世纪的黎明。 70年来,《黄河大合唱》这部写出中 华民族精神和灵魂的巨作,不仅被 视为一首壮丽的史诗,还被看成一 个时代的象征。 ——一首壮丽的史诗 虚龄106岁的开国上将吕正 操,2009年10月13日下午2时45分 在北京逝世,他也是57位开国上 将中最后一位离世的。在他的同 乡、上级、朋友张学良将军去世8 年后,吕老也走了。他们仿佛去 另一个世界相逢了,而留给世人 一段关于“乡情、友情、诗情” 的人间佳话。 吕正操与张学良都是辽宁海 城人。1922年,17岁的吕正 操加入到奉军张学良的卫队 旅,不久即得到张学良赏识, 送他到东北讲武堂学习。 吕正操毕业后先留在张 学良身边当副官,以后张又 让他到部队带兵。西安事变 前的两个月,张学良把吕正操从 东北军六四七团团长任上调到西 安张公馆负责内勤工作,亲历了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25日 下 午, 张 学 良在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前曾到下 属们的住处,对大家说:“我要伴 送蒋介石回南京,有宋子文、宋 美龄和端纳作保,没问题,三天 就回来。”部下听了都很惊讶,都 担心他的安危劝他不要去。张学 良主意已定,并安然地说:“好汉 做事好汉当。”吕正操见张学良去 意甚决,就对他说:“等你一星期, 你不回来,我就回河北掌握部队。” 谁知一别五十四年,星移 斗转,时过境迁,再次相见已是 1991年。 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和夫 人获准从台北赴美探亲。因为在 离台前张学良曾向记者表示想回 祖国大陆探亲的意思,所以对此 高度重视的邓小平得知后,随即 打电话给当时的中央领导说:“你 们应该开个会,研究研究这个问 433 题。” 经过研究,大家一致认为:“见 张学良的最佳人选,非吕正操莫 属。” 选中吕正操执行特殊使命, 就是因为他与张学良将军之间有 着同乡之谊、朋友之义。另外, 近年他们也有尺牍往来。 早在1987年初,张闾蘅来北 京,曾带来张学良书赠吕正操的 诗一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无言这是张学良取陶渊明《饮酒》 诗的集句。吕正操读后,也用同 样的集句方式,从陶渊明的《读 山海经》集成一首回赠张学良: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徒设在昔心,良辰知可待。 1988年底,吕正操又托张闾 蘅给张学良捎去一张贺年卡,并 为八十八岁的张学良写了一首祝 寿诗: 御辇将军堪自豪, 当年帅气未曾消。 长命伉俪无衰绝, 风流人物数今朝。 张学良收到这首诗,十分高 兴,并当即挥毫,复诗一首作答: 白发催年老,虚名误人深。 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云。 张学良的诗从香港转到了北 京,吕正操又赋诗一首,再赠张 学良: 霜染两鬓白,心存一寸丹。 澹泊以明志,肝胆照人间。 1990年1月21日,吕正操给张 将军去信,请他出来走走: “汉公钧鉴: 闾蘅常来,告知我公和夫人 身心安泰,甚以为慰。 我一直盼望您俩能走出台湾 小天地,到五彩缤纷的大世界来 看看,对身心更能舒畅,不知以 为是否?盼告。” 不久,收到吕正操信的张学 良又录旧作一首,回赠吕正操: 孽子孤臣一稚儒, 填膺大义抗强胡。 丰功岂在尊明朔, 确保台湾入版图。 可以说张学良与吕正操这两 位分别五十多年的老朋友之间, 除了乡情、友情外又用赤诚之心 锻铸了一段诗情。 ——吕正操与张学良 这是一个绚丽的花园, 一年四季鲜花烂漫; 这是一个芬芳的花园, 春夏秋冬花季不断。 每篇文章都是一朵花儿, 花儿朵朵生机盎然; 每首诗歌都是花儿一朵, 朵朵花儿绽放鲜艳。 这里的花儿为何能够常开不败, 原来灌浇花儿的是园丁的热汗; 这里的花儿为何能够超越季节, 原来花儿的根须扎在读者心田。 浏览这里万紫千红的花朵, 你的心头也会春光灿烂; 观赏这里清香四溢的花朵, 你的灵魂也会得到浸染…… —— 7 J I N G Z H O U K A N D A N G S H I X I N X I B A O 2009 12 23 日第 913 本版编辑:王 岚 美术编辑:汪襄阳

Upload: others

Post on 24-Jul-2020

3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忆往昔 刘永辉 情 诗情 - gov.eastday.comgov.eastday.com/images/thumbnailimg/month_1408/... · 家坐在一起,倾听着这位25岁诗人 的朗诵。几年前他们在上海相识,

忆往昔 刘永辉

忆当年 方敬东

编读往来

钱仲安

《黄河》

光未然(即张光年)15岁成

为中共正式党员,参加过各种革命

活动,为了革命他开始写诗,年轻

诗人笔下就诞生出无数革命浪漫主

义诗篇,成为投向敌人的匕首,呼

唤勇士们前进的号角。他创作的《五

月的鲜花》这首抗日救亡歌曲在抗

战中曾被无数热血青年传唱,风靡

全国,也让光未然一举成名。

1939年25岁的光未然带领抗

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

近东渡黄河时,目睹黄河船夫们与

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心弦被拨动,

后因不慎坠马受伤,住进了延安医

院,他躺在病床上边口授,边让人

记录下这400多行气势磅礴的诗句。

1939年3月一个晚上,在延安

一个宽敞的窑洞里,光未然就着桌

前油灯为大家朗诵了他的作品,那

400多行诗句的《黄河》。他首先大

略说明歌词的创作动机、意图和过

程,然后详细介绍《黄河》的结构,

光未然的朗诵一气呵成,从头朗诵

到尾,大家的心随着抑扬顿挫的诗

句节奏而跳动。听完最后一句“向

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

警号”,全窑洞一片安静。顷刻,

掌声响彻整个窑洞。冼星海就与大

家坐在一起,倾听着这位25岁诗人

的朗诵。几年前他们在上海相识,

并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早在1935

年,冼星海就跟电影《壮志凌云》

的导演一起到黄河边采风体验,

约走了大半年,他被黄河

上雄壮激昂的船工号

子所震撼。今天光

未然的长诗一下

子触动了他脑海中蕴积已久的“母

亲河”情结,冼星海激动地站了起

来,一把将诗词稿抓在手里:“我

有把握把它谱好!我一定及时赶出

来!”冼星海躲进鲁艺山坡上的

小土窑里,在一盏摇曳着一簇微弱

的小火苗的菜油灯下,仅用6天时

间,完成了一次诗和乐的完美的结

合,“分娩”出了一部不朽的经典

之作《黄河大合唱》。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

第一次在延安鲁艺的礼堂公开亮

相,由邬析零指挥,光未然亲自担

任了其中一首长诗的朗诵。几天之

内,《黄河大合唱》迅速传遍了延

安根据地。5月11日在延安为中央

领导演出时,冼星海亲自执棒指挥,

当唱到《保卫黄河》时,激动的他

突然转身朝向激动的观众,示意大

家站起来一起唱,《黄河大合唱》第

一次成了中国人民对一切侵略者宣

战的号角,从此它从延安根据地被

唱到国统区的机关部队,从抗日的

年代唱到和平的日子,从中国唱到

美国、苏联,从内地唱到香港、台

湾,从一代唱到另一代,从一个世

纪的晌午唱到另一个世纪的黎明。

70年来,《黄河大合唱》这部写出中

华民族精神和灵魂的巨作,不仅被

视为一首壮丽的史诗,还被看成一

个时代的象征。

——一首壮丽的史诗

虚龄106岁的开国上将吕正

操,2009年10月13日下午2时45分

在北京逝世,他也是57位开国上

将中最后一位离世的。在他的同

乡、上级、朋友张学良将军去世8

年后,吕老也走了。他们仿佛去

另一个世界相逢了,而留给世人

一段关于“乡情、友情、诗情”

的人间佳话。

吕正操与张学良都是辽宁海

城人。1922年,17岁的吕正

操加入到奉军张学良的卫队

旅,不久即得到张学良赏识,

送他到东北讲武堂学习。

吕正操毕业后先留在张

学良身边当副官,以后张又

让他到部队带兵。西安事变

前的两个月,张学良把吕正操从

东北军六四七团团长任上调到西

安张公馆负责内勤工作,亲历了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25日下午,张学

良在护送蒋介石回南京前曾到下

属们的住处,对大家说:“我要伴

送蒋介石回南京,有宋子文、宋

美龄和端纳作保,没问题,三天

就回来。”部下听了都很惊讶,都

担心他的安危劝他不要去。张学

良主意已定,并安然地说:“好汉

做事好汉当。”吕正操见张学良去

意甚决,就对他说:“等你一星期,

你不回来,我就回河北掌握部队。”

谁知一别五十四年,星移

斗转,时过境迁,再次相见已是

1991年。

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和夫

人获准从台北赴美探亲。因为在

离台前张学良曾向记者表示想回

祖国大陆探亲的意思,所以对此

高度重视的邓小平得知后,随即

打电话给当时的中央领导说:“你

们应该开个会,研究研究这个问

第433期

题。”

经过研究,大家一致认为:“见

张学良的最佳人选,非吕正操莫

属。”

选中吕正操执行特殊使命,

就是因为他与张学良将军之间有

着同乡之谊、朋友之义。另外,

近年他们也有尺牍往来。

早在1987年初,张闾蘅来北

京,曾带来张学良书赠吕正操的

诗一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无言。

这是张学良取陶渊明《饮酒》

诗的集句。吕正操读后,也用同

样的集句方式,从陶渊明的《读

山海经》集成一首回赠张学良: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徒设在昔心,良辰知可待。

1988年底,吕正操又托张闾

蘅给张学良捎去一张贺年卡,并

为八十八岁的张学良写了一首祝

寿诗:

御辇将军堪自豪,

当年帅气未曾消。

长命伉俪无衰绝,

风流人物数今朝。

张学良收到这首诗,十分高

兴,并当即挥毫,复诗一首作答:

白发催年老,虚名误人深。

主恩天高厚,世事如浮云。

张学良的诗从香港转到了北

京,吕正操又赋诗一首,再赠张

学良:

霜染两鬓白,心存一寸丹。

澹泊以明志,肝胆照人间。

1990年1月21日,吕正操给张

将军去信,请他出来走走:

“汉公钧鉴:

闾蘅常来,告知我公和夫人

身心安泰,甚以为慰。

我一直盼望您俩能走出台湾

小天地,到五彩缤纷的大世界来

看看,对身心更能舒畅,不知以

为是否?盼告。”

不久,收到吕正操信的张学

良又录旧作一首,回赠吕正操:

孽子孤臣一稚儒,

填膺大义抗强胡。

丰功岂在尊明朔,

确保台湾入版图。

可以说张学良与吕正操这两

位分别五十多年的老朋友之间,

除了乡情、友情外又用赤诚之心

锻铸了一段诗情。

乡情 友情 诗情——吕正操与张学良

这是一个绚丽的花园,

一年四季鲜花烂漫;

这是一个芬芳的花园,

春夏秋冬花季不断。

每篇文章都是一朵花儿,

花儿朵朵生机盎然;

每首诗歌都是花儿一朵,

朵朵花儿绽放鲜艳。

这里的花儿为何能够常开不败,

原来灌浇花儿的是园丁的热汗;

这里的花儿为何能够超越季节,

原来花儿的根须扎在读者心田。

浏览这里万紫千红的花朵,

你的心头也会春光灿烂;

观赏这里清香四溢的花朵,

你的灵魂也会得到浸染……

绚丽的花园

——

致《红土地》

7j

in

gz

ho

uk

an

d

an

gs

hi

x

in

xi

ba

o2 0 0 9年 1 2月 2 3日第9 1 3期

本版编辑:王 岚

美术编辑:汪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