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曾心悌 攝影 賴竹山 · 台灣。」林光信說。回台後隨即在...

2
夏嘉璐 「退 休前幾年,就在思考退 休後要做什麼。我素來 喜歡小提琴,在自娛拉 琴之餘,也曾動手修繕一二。那時 突發奇想,乾脆做把琴看看,正當 動念之際,某天在住家附近公園閒 逛時,居然看見一間小小製琴工作 室,特地登門拜訪後,在方師傅熱 心協助下,購置材料和工具便開始 投入製琴,自此慢慢發展出以琴會 友的種種。」林光信娓娓說起緣由。 對小提琴如此熱愛,不是因為有 音樂背景。雖然出生望族,但卻經 歷過「家道中落」的艱辛。「爸爸 喜歡搞政黨活動,是台中第四屆縣 議員。政府推行『三七五減租 - 耕 者有其田』,佃農可透過耕作擁有 自己的土地後,家族就開始沒落, 僅剩的土地慢慢變賣,手上的現金 其實很少。」後來爸爸中風,身為 長子的林光信,體會到人情冷暖, 也讓他發憤圖強用功讀書。「民國 55 年考大學時,我的成績是全國甲 林光信 X 張鳳吟 獨鍾 撰文◎曾心悌 攝影◎賴竹山 2018 年, 正 式 從 科 技 業 退 休的林光信,轉換人生跑 道,成為一名小提琴製作師 (luthier)。五年之間,看 似無心插柳的作品,竟然獲 得許多演奏家的肯定,應了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說法。 播出時間:9/16(一)21:05 組第二名,當時家人希望我填讀醫 學系,但我對親戚們行醫謀利的作 風十分反感,故特意將台大醫科填 為第二志願,而以台大電機系為第 一志願進入台大就讀。那一屆同學 中,最有名的就是溫世仁!」 林光信的家族是傳統信仰背景, 但高中時期,他就透過同學妹妹接 觸到基督福音,進入台大後,參加 過幾場佈道會,在其中決志信主。 「有一位馬來西亞僑生,一直邀我 參加聚會,但台北的花花世界實在 太吸引人了,後來我就沒有再去聚 會了!」林光信笑著說。 從 25 塊美金的小提琴開始 台大畢業後,林光信申請到獎學 金後,帶著僅有的 200 美金便飛往 美國,開始留學生涯。學成後的他, 選擇在美國大學教書,也開始學拉 小提琴。「有位中國學生會拉小提 琴,我就跟著他學;還在一間舊傢 俱店,找到一把25 塊美金的小提 琴,買回來後自己慢慢修,這算是 第一把自己動手整理的琴。」 後來,林光信進入美國 AT&T 下的「貝爾實驗室」工作。透過同 學的介紹,認識了另一位留學生張 鳳吟,兩人是前後期的台大校友, 一理一文倒也合拍,交往後就順利 結婚了。對於林光信對小提琴的熱 愛,太太張鳳吟總是頻頻點頭,他 像個懷抱夢想的大男孩,張鳳吟從 來不干涉和制止。「剛結婚時,他 手上已經有七把小提琴,我常笑那 些琴就像是他的姨太太們,每天下 班回家,他都會把玩不一樣的琴。 他甚至跟我提過想報考音樂學院。 不久後,我們有了小孩,他就放下 搞音樂的念頭,認真工作,養家活 口。」張鳳吟笑著說。 六年後,林光信決定自行創業, 在紐約成立顧問公司,為企業提供 諮詢服務,同時也創立網路研究室。 「在 90 年代時,有一批海外留學生 掀起返鄉潮,大家都回台灣尋找創 16 好消息 2019 / 9 No.297

Upload: others

Post on 08-Oct-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撰文 曾心悌 攝影 賴竹山 · 台灣。」林光信說。回台後隨即在 交大教書的林光信,同時也在工研 院和園區企業當顧問。其中英業達 副董,也是林光信同窗好友的溫世

夏嘉璐

「退休前幾年,就在思考退

休後要做什麼。我素來

喜歡小提琴,在自娛拉

琴之餘,也曾動手修繕一二。那時

突發奇想,乾脆做把琴看看,正當

動念之際,某天在住家附近公園閒

逛時,居然看見一間小小製琴工作

室,特地登門拜訪後,在方師傅熱

心協助下,購置材料和工具便開始

投入製琴,自此慢慢發展出以琴會

友的種種。」林光信娓娓說起緣由。

對小提琴如此熱愛,不是因為有

音樂背景。雖然出生望族,但卻經

歷過「家道中落」的艱辛。「爸爸

喜歡搞政黨活動,是台中第四屆縣

議員。政府推行『三七五減租 - 耕

者有其田』,佃農可透過耕作擁有

自己的土地後,家族就開始沒落,

僅剩的土地慢慢變賣,手上的現金

其實很少。」後來爸爸中風,身為

長子的林光信,體會到人情冷暖,

也讓他發憤圖強用功讀書。「民國

55 年考大學時,我的成績是全國甲

林光信 X 張鳳吟

琴有獨鍾

撰文◎曾心悌 攝影◎賴竹山

2018 年,正式從科技業退

休 的 林 光 信, 轉 換 人 生 跑

道,成為一名小提琴製作師

(luthier)。五年之間,看

似無心插柳的作品,竟然獲

得許多演奏家的肯定,應了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說法。

播出時間:9/16(一)21:05

組第二名,當時家人希望我填讀醫

學系,但我對親戚們行醫謀利的作

風十分反感,故特意將台大醫科填

為第二志願,而以台大電機系為第

一志願進入台大就讀。那一屆同學

中,最有名的就是溫世仁!」

林光信的家族是傳統信仰背景,

但高中時期,他就透過同學妹妹接

觸到基督福音,進入台大後,參加

過幾場佈道會,在其中決志信主。

「有一位馬來西亞僑生,一直邀我

參加聚會,但台北的花花世界實在

太吸引人了,後來我就沒有再去聚

會了!」林光信笑著說。

從 25 塊美金的小提琴開始

台大畢業後,林光信申請到獎學

金後,帶著僅有的 200 美金便飛往

美國,開始留學生涯。學成後的他,

選擇在美國大學教書,也開始學拉

小提琴。「有位中國學生會拉小提

琴,我就跟著他學;還在一間舊傢

俱店,找到一把 25 塊美金的小提

琴,買回來後自己慢慢修,這算是

第一把自己動手整理的琴。」

後來,林光信進入美國 AT&T旗

下的「貝爾實驗室」工作。透過同

學的介紹,認識了另一位留學生張

鳳吟,兩人是前後期的台大校友,

一理一文倒也合拍,交往後就順利

結婚了。對於林光信對小提琴的熱

愛,太太張鳳吟總是頻頻點頭,他

像個懷抱夢想的大男孩,張鳳吟從

來不干涉和制止。「剛結婚時,他

手上已經有七把小提琴,我常笑那

些琴就像是他的姨太太們,每天下

班回家,他都會把玩不一樣的琴。

他甚至跟我提過想報考音樂學院。

不久後,我們有了小孩,他就放下

搞音樂的念頭,認真工作,養家活

口。」張鳳吟笑著說。

六年後,林光信決定自行創業,

在紐約成立顧問公司,為企業提供

諮詢服務,同時也創立網路研究室。

「在 90 年代時,有一批海外留學生

掀起返鄉潮,大家都回台灣尋找創

16 好消息 2019 / 9 No.297

Page 2: 撰文 曾心悌 攝影 賴竹山 · 台灣。」林光信說。回台後隨即在 交大教書的林光信,同時也在工研 院和園區企業當顧問。其中英業達 副董,也是林光信同窗好友的溫世

業機會,我也在那時帶著妻小回到

台灣。」林光信說。回台後隨即在

交大教書的林光信,同時也在工研

院和園區企業當顧問。其中英業達

副董,也是林光信同窗好友的溫世

仁,正準備要前進中國發展,於是

鼓勵他先進入英業達工作,再尋求

內部創業。就這樣,他後來落腳天

津,開始再次創業的旅程。

千鄉萬才計畫

1993 年的中國,環境不比現在。

晚上六點後,整個天津市,只有南

市食品街和凱悅飯店旁的小白樓有

燈,其他地方都是暗的。開疆闢土

的創業過程,艱辛且充滿未知的挑

戰,但在林光信心中,始終在思考

做什麼事才是有意義的。

進入中國七、八年後,透

過太太的推薦,他翻譯了一

篇文章 : The soul of Silicon

( 矽魂 ) ,在台灣刊登後,

引起極大廻響。文章作者

George Gilder 認為,「利他

策略」是企業的致勝關鍵,

利他就是「愛人如己」,這

和他的基督信仰真理不謀而

合,於是,他陸續執筆並且

出版了五本相關主題書籍,其中,

最著名的就是「黃羊川」一書。書

中的遠景,便是希望以網路科技,

幫助廣大中國農民告別貧困。

當時,溫世仁十分認同林光信的

構想,並著手規劃「千鄉萬才」專

案。這計畫要找 1000 個像「甘肅黃

羊川」這樣的窮鄉僻壤,培訓一萬

個清寒學子,成為網路科技人才,

最後正向循環發展為獲利事業。但

計畫才執行兩年左右,溫世仁就突

然離世,這對林光信無疑是空前的

考驗。「記得那時黃羊川會議中心

才開始蓋,從沿岸請了四百個工人

過來,但卻發不出薪水。」那段日

子林光信格外煎熬,太太張鳳吟全

看在眼裡,只能更加迫切代禱;林

光信也從那時開始,每天中午禁食

禱告,經歷上帝的奇妙帶領,直到

如今。

「始於公益,止於營利」的理念,

未如預期完美進行,原來神另有用

意。「我曾在千鄉萬才公司上班 16

個月,進出陝西,甘肅,寧夏十幾

趟,去了不同的地方,逐漸對絲路

沿線有所認識,發現這是神要做的

事,

因著

福音

要傳

回耶

路撒

冷。

我學著用神的眼光看事情,不再侷

限於人眼中的成敗,萬事都互相效

力。」張鳳吟堅定的說著。

上帝的製琴師

退休後含飴弄孫之餘,因著林光

信的「琴有獨鍾」,他們夫妻倆開

始意想不到的音樂冒險。

林光信以他研發的專業精神,

最後歸納出所謂好琴的規格,其實

是三百年來眾小提琴名師們所訂定

下來的。「外觀、成品、表面規格

等,是小提琴的『體』;但琴要好,

重要的是『魂』,拉的人要把靈魂

注入進去,演奏出來的樂章才能動

人。」林光信開始科技製琴後,越

發感悟古典音樂的創作,其實來自

聖經,聖經有 66 卷書,於是他設定

自己將要製作 66 把琴。在製作過程

中,林光信會更用心研讀某卷書,

將最有感動的章節寫在標籤中,貼

在小提琴裡,期望祝福每位演奏家,

能受到經文的感動,拉出美妙的樂

章,並讓更多人認識基督信仰。

「每把琴製作的時間約一個多

月,過程中我會一直默想、禱告,

整個過程讓我對聖經話語,有更多

的瞭解與領受。這其實和上帝製作

我們的情況很類似,首先要有好的

材料,製作的程式有講究,過程中

需要不斷測試,經過製琴師調校後

的琴,才能發出美好音色。」

上帝就像製琴師,我們是祂手中

的工作,成為獨一無二的器皿,祝

福眾人。

1.「千鄉萬才」計畫改變了很多孩子的命運。

2. 短短的製琴生涯,創造出不可思議的成績。

▲ 受到猶太裔小提琴大師摩立斯‧史高拉肯定。

好的人生 GOOD LIFE

17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