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 no.13 會訊

8
質,而後者除了將藝術創作當作介入的媒介之外,也關注案 主所創作的圖像及和該圖像相關的聯想(陸雅青,199319992005/2010)或由於生命歷練和實務經驗的累積,幾年前,我開始將 數線的概念引用在關於藝術治療定義之教學中,認為「藝 術」與「心理」為藝術治療數線中的兩極點,其間的差異在 於治療師本人在兩端領域的學術涵養及其對「治療」所抱持 的理念與態度。此有別於先前強調此領域兩大取向的說法。 藝術創作具療癒效果是所有治療師的共識,但藝術並非只是 治療的工具,因為創作過程中的媒材使用與全身投入,已擴 展了原本心理治療慣於詮釋的範疇。藝術治療的治療本質未 變,是「量」變而非「質」變,而此所謂的「量」,是對心 理治療理論與技法、對創作歷程中心理動力、以及對由透過 媒材來整合自己的藝術體驗之理解、覺察與整合程度。 在碩士層級藝術治療師的養成教育中,由於對藝術形式 與媒材的認 知是透過感官而來,「藝術」端的學養端賴個人 的體驗,因此具備美學素養與相當藝術創作的經驗是前備的 要求之ㄧ;而在「心理」端的學養上,由於治療師需對案主 在創造歷程的心理層面上有所領悟,因此一些與「人」相關 的心理學基礎(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 諮商理論與技術) 則成為前備的要求之二。藝術治療師的養 成,可以說是這兩端前備基礎的融合、深化與應用實習。 做為現代心理專業團隊之ㄧ,我們在養成的過程中,努力學 習心理治療的理論,但在實務工作時,理想上,卻需全然拋 開理論的規範;透過工作坊類-以自我為反思主體的實務課 程,整理自身的生命經驗,將個人成長化為治療中涵容的基 礎。好的治療師將理論知識化為直覺,在治療歷程中的當 下,敏於覺察、用心回應也時時關心、保養自己的身心狀 1980 年代於美國唸表達性治療研究所、真正踏 入藝術治療領域的開始,即認知到「藝術治療」( art therapy) 、「創造性治療」( creative therapy) 、「表 達性治療」(expressive therapy) 、「藝術心理治療」 art psychotherapy) 、「創造性心理治療」(creative psychotherapy) 、以及「表達性心理治療」(expressive psychotherapy)這幾個名詞常被視為「同義詞」。回國後, 無論在寫作、教學或推廣,當提及藝術治療的定義時,這些 同義詞便像是被背得滾瓜熟的口號,成為定義藝術治療的 開場。它的邏輯是─藝術等同於創造性,也等同於表達性, 在這當中要澄清的是狹義的藝術與廣義的藝術之間的分野; 而在此的「治療」就等同於「心理治療」,也因此藝術治療 被認為是一種心理助人的專業。這些名詞之間的轉換似乎是 理所當然,從未加以思索過它的內涵─年輕時的學習如此濃 縮,像是塞到飽脹的胃中,那些未曾咀嚼過的麵糰,等待著 時間的反芻來吸收、滋養。 藝術治療在網路字典中的定義是─以諸如繪畫或雕 塑之類的視覺藝術來瞭解及表達個人情感的心理治療 Psychotherapy that incorporates the production of visual art, such as painting or sculptu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express one's feelings.)。在維京辭典(Wikipedia)中更近一步的描述 如下:藝術治療結合了傳統的心理治療理論和技法,其間在 創造歷程的心理層面上,尤其是在由不同媒材所促發的情 感本質上有特別的領悟。如眾所知,在此領域中無論是否 有特殊的理論技法,大致都可歸類於兩種取向:藝術即是 治療(art as therapy,或稱之為本質論)和藝術心理治療(art psychotherapy,或稱之為工具論)。初回國時參考諸多文獻 從文意上去釋義,認為前者強調藝術創作歷程中的療癒性本 關於藝術治療定義的省思 陸雅青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暨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 13 期∕12 2010 印刷品 會訊 會訊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 Taiw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發行所: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發行人:王秀絨/主編:劉素芬/美編:舒活/地址:台中市西屯區中港路三段181號社工系轉/ 電話:(0423592147/傳真:(0423592147/網址:www.arttherapy.org.tw/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焦點 ● 關於藝術治療定義的省思 ● 新書介紹 ● 北大武山的勇士之歌 ● 【魅力-藝術治療中的藝術】 畫展 ● 捐款資訊及捐款芳名錄 ● 藝術治療使用在物質成癮長期治療性社區之經驗 ● 論壇三側記  第13期 1227.indd 1 2011/1/3 下午 05:29:51

Post on 22-Oct-2015

29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DESCRIPTION

2010-12月 第13期 會訊

TRANSCRIPT

Page 1: 2010-12 NO.13 會訊

第 13 期∕12 月 2010 年第 1 版

質,而後者除了將藝術創作當作介入的媒介之外,也關注案

主所創作的圖像及和該圖像相關的聯想(陸雅青,1993,1999,2005/2010)。或由於生命歷練和實務經驗的累積,幾年前,我開始將

數線的概念引用在關於藝術治療定義之教學中,認為「藝

術」與「心理」為藝術治療數線中的兩極點,其間的差異在

於治療師本人在兩端領域的學術涵養及其對「治療」所抱持

的理念與態度。此有別於先前強調此領域兩大取向的說法。

藝術創作具療癒效果是所有治療師的共識,但藝術並非只是

治療的工具,因為創作過程中的媒材使用與全身投入,已擴

展了原本心理治療慣於詮釋的範疇。藝術治療的治療本質未

變,是「量」變而非「質」變,而此所謂的「量」,是對心

理治療理論與技法、對創作歷程中心理動力、以及對由透過

媒材來整合自己的藝術體驗之理解、覺察與整合程度。

在碩士層級藝術治療師的養成教育中,由於對藝術形式

與媒材的認知是透過感官而來,「藝術」端的學養端賴個人

的體驗,因此具備美學素養與相當藝術創作的經驗是前備的

要求之ㄧ;而在「心理」端的學養上,由於治療師需對案主

在創造歷程的心理層面上有所領悟,因此一些與「人」相關

的心理學基礎(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變態心理學、

諮商理論與技術)則成為前備的要求之二。藝術治療師的養成,可以說是這兩端前備基礎的融合、深化與應用實習。

做為現代心理專業團隊之ㄧ,我們在養成的過程中,努力學

習心理治療的理論,但在實務工作時,理想上,卻需全然拋

開理論的規範;透過工作坊類-以自我為反思主體的實務課

程,整理自身的生命經驗,將個人成長化為治療中涵容的基

礎。好的治療師將理論知識化為直覺,在治療歷程中的當

下,敏於覺察、用心回應也時時關心、保養自己的身心狀

自1 9 8 0年代於美國唸表達性治療研究所、真正踏入藝術治療領域的開始,即認知到「藝術治療」(a r t the rapy)、「創造性治療」(crea t ive the rapy)、「表達性治療」(express ive therapy)、「藝術心理治療」(art psychotherapy)、「創造性心理治療」(creat ive psychotherapy)、以及「表達性心理治療」(expressive psychotherapy)這幾個名詞常被視為「同義詞」。回國後,無論在寫作、教學或推廣,當提及藝術治療的定義時,這些

同義詞便像是被背得滾瓜爛熟的口號,成為定義藝術治療的

開場。它的邏輯是─藝術等同於創造性,也等同於表達性,

在這當中要澄清的是狹義的藝術與廣義的藝術之間的分野;

而在此的「治療」就等同於「心理治療」,也因此藝術治療

被認為是一種心理助人的專業。這些名詞之間的轉換似乎是

理所當然,從未加以思索過它的內涵─年輕時的學習如此濃

縮,像是塞到飽脹的胃中,那些未曾咀嚼過的麵糰,等待著

時間的反芻來吸收、滋養。

藝術治療在網路字典中的定義是─以諸如繪畫或雕

塑之類的視覺藝術來瞭解及表達個人情感的心理治療

(Psychotherapy that incorporates the production of visual art, such as painting or sculptur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nd express one's feelings.)。在維京辭典(Wikipedia)中更近一步的描述如下:藝術治療結合了傳統的心理治療理論和技法,其間在

創造歷程的心理層面上,尤其是在由不同媒材所促發的情

感本質上有特別的領悟。如眾所知,在此領域中無論是否

有特殊的理論技法,大致都可歸類於兩種取向:藝術即是

治療(art as therapy,或稱之為本質論)和藝術心理治療(art psychotherapy,或稱之為工具論)。初回國時參考諸多文獻從文意上去釋義,認為前者強調藝術創作歷程中的療癒性本

關於藝術治療定義的省思

陸雅青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暨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

第9期∕10月2008年第 1 版第 13 期∕12 月 2010 年

印刷品

會訊會訊台灣藝術治療學會Taiw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

發行所: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發行人:王秀絨/主編:劉素芬/美編:舒活/地址:台中市西屯區中港路三段181號社工系轉/電話:(04)23592147/傳真:(04)23592147/網址:www.arttherapy.org.tw/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焦點 ●關於藝術治療定義的省思 ●新書介紹●北大武山的勇士之歌 ●【魅力-藝術治療中的藝術】畫展●捐款資訊及捐款芳名錄 ●藝術治療使用在物質成癮長期治療性社區之經驗●論壇三側記 

第13期 1227.indd 1 2011/1/3 下午 05:29:51

Page 2: 2010-12 NO.13 會訊

第 13 期∕12 月 2010 年第 2 版「臨床心理」、「諮商心理」、「醫務社工」、「精神護

理」的植物頂端,添加了一片新生的、象徵「表達性藝術」

的第六片小葉,宣告了藝術治療的心理專業地位。此舉直接

促成2004年本學會及2005年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研究所(現已改為藝術治療學程)的創立,開啟了在正規教育體制中培育本土藝術治療師的管道。心理治療多元化已為台灣心理

專業的特色,近幾年的蓬勃發展更居華人世界中的領先地位。

反思藝術治療在台灣的成長,因本質上的可親近性,獲

得許多來自其他心理專業的包容與支持;與近親專業的交流學習更加速豐富了彼此在各自專業的成長。這樣的現象可說

是台灣地小人稠、交通便利的獨特性所造成的,與此專業在

英、美早期的發展截然不同;學會成立後更提供藝術治療師

的進修,以及近親專業和一般有心人士有系統學習藝術治療

的管道。藝術已漸漸地被應用於許多助人的場域中。從藝術

治療在他國成為專業的歷史來看,台灣的藝術治療要能更健

全地發展尚須努力,但應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 陸雅青(2005/2010)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

入孩子的心靈世界(第三版)/ 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第三版)。臺北:心理出版

社/四川:重慶大學。

. 陸雅青(1999)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

的心靈世界(第二版)。臺北:心理出版社。

. 陸雅青(1993)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

的心靈世界(第一版)。臺北:心理出版社。

態,因為是治療師的人而非其所使用的理論或技術促成了治

療。此哲學與著名的沙遊治療前驅Dora Kalf在治療中的“do nothing well”(無為)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治療師在歷程中的真誠同理、陪伴與見證,促成了療癒的發生。

近幾個月,從最近的有關於藝術治療史的教學中,我又

有了一些關於藝術治療定義的新想法—藝術即是治療,是

藝術治療的目的,而藝術心理治療則是藝術治療成為心理助

人專業的手段或方法,尤其是在此專業剛開始發展的階段。

回顧藝術治療在英、美的發展驗證了這個事實─早期大都是

在精神醫療領域發展,而後逐漸走向學校、特殊族群、乃至

於社區。一般而言,要成心理專業的必要條件是:一、有足

夠培訓治療師的學程和審核合格與否的機制;二、具備專業

的倫理規範;三、成為保險給付的項目。英、美等國之藝術

治療在成為被認可的心理專業之後,是造就近年來「藝術即

是治療」或「畫室治療」取向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領有

證照的治療師在社區開設工作室個人執業,其對象常是有成

長需求的一般人。從藝術治療的發展來看,心理治療理論

是孕育此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從Freud的精神分析理論開始,一個多世紀以來,心理治療理論已成百家爭鳴的狀態。

心理治療是孕育藝術治療發展的溫床。

在台灣,心理治療亦是新興的專業。1980年代台灣的經濟開始起飛,心理治療如雨後春筍般地蓬勃發展—不

同治療取向、形式及技法,其中也包含了表達性藝術的形

式。2002年在幾位心理專業前驅的奔走下,台灣心理治療學會(以下簡稱台心)獲准成立,開啟了跨專業合作的先端;2003年台心的會章圖案,在原先具五葉象徵「精神醫療」、

這本書是我對十年來學習、探索與見證藝術治療的回顧整理,也是個人在

這充滿變數、無常的生命河流裡,隨遇而安的成長記錄。

本書的第一部「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主要內容包括:藝術治療與儀

式間的淵源、圖畫診斷分析的迷思、榮格的「積極想像」、「指令式藝術治

療」的理論基礎和「開放畫室」的運用,以及「藝術育療」理念。其中,穿插

一些個案實例來說明和統整論述。

本書的第二部「從美國到台灣藝術治療實務工作」則分成兩個段落,第一

段著重在分享自己於美國學習和應用藝術治療的經驗,包括:悲傷兒童的「長

青樹露營」、紐約中國城新移民的自我認同及文化適應探討、受虐和家暴少女

的困境與藝療處遇、目擊911恐怖攻擊事件的省思,以及結合摺紙、攝影、寫作、寵物和園藝治療的經驗談;第二段則是回到台灣後與過動寄養兒、情緒障

礙兒童、悲傷親子和慰安阿嬤工作的體驗與過程。

第三部「從藝術治療學生到藝術治療師」,將個人出國留學和申請美國藝

術治療研究所的經驗分享出來,同時也提出對藝術治療認證制度的反思和藝術

治療專業性之認同的議題討論。最後,針對藝術督導、回應性創作和藝療師的

自我照顧等主題,以個人在美國的經歷為基礎進行論述。

本書希望能提供給普羅大眾或有志成為藝術治療師的人,以及藝術治療專

業工作者一些思考的角度,介紹我個人眼中的藝術治療。

新書介紹:《走進希望之門:從藝術治療到藝術育療》 吳明富

作 者: 吳明富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視覺藝術學系 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年 代:2010年11月

第13期 1227.indd 2 2011/1/3 下午 05:29:52

Page 3: 2010-12 NO.13 會訊

第 13 期∕12 月 2010 年第 3 版

造成的干擾)。在團體開始前一兩個月,由於人數有時不固

定,特別考驗帶領者的臨場應變能力。我儘量與工作人員做

充分的溝通,將可能會調整的部份與備案步驟先行分配。例

如:工作人員各自分為適合帶領高年級小組、中年級小組與

低年級小組的次帶領者,配合主要帶領者的指導語進行活

動。無論團體結構如何演變,最後必定進行的結構式活動是

鼓勵大會,以進行行為的維持和增強。

如何在克難的場地就地取材與創造藝術空間呢?我使用

地貼,將場地一分為二,運用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前半部有

白板與大桌的空間作為藝術創作用,後半部使用黃色與紅色

地貼,區隔出活動遊戲區和工作人員會議區。

部份成員的家在這次風災中也受到波及,因此寄住在親

戚家中,飽嘗失落與流離失所之苦,必須適應新的家庭成員

組成。團體之初,許多成員表示他們會去網咖上網,這顯示

出在環境改變時對於同儕團體的迫切需求。當團體固定地

點、時間、更結構化的時候,可以見到成員的情緒比起剛開

始時相對穩定,可能與家園開始重建有關。

雖然是半開放式團體,但是隨著時間、地點和人員的固

定,逐漸有固定參與的兒童。從一開始的被邀約,以各種目

的而來(老師鼓勵甚至是打發時間),到最後部份參與者產

生期待的心情,在團體中能自然的開放自己,這是一個改變

的契機。

志工的訓練與團體模式形成

營隊的工作人員主要來自於全國各地的志工,配有一名

小隊長負責分配行政事務,以減少帶領者的負擔。小隊長

將營隊志工大致分為兩梯次,每兩週會有固定的五位志工支

援,我先將主要的團體活動以電子信件方式讓志工瞭解及準

備媒材。

很幸運的是,營隊的志工相當具有專業背景,其中有資

深的特教老師、國小教師以及幼稚園教師和醫學院心理系的

學生以及具個人中心訓練背景的志工,在專業溝通方面,展

現了高度的凝聚力,亦建立良好的合作默契。

志工不僅只是工作人員,亦是團體觀察者。在團體結束

後的檢討會中提供不同角度的觀察,以便帶領者核對與檢討

後續的介入。

最重要的溝通與培訓時間就是每次團體結束後的檢討

會,我會邀請志工們提出各自的觀察,以及當天所遇到的情

況或困難。這樣密集的討論便逐漸形成團體的模式,例如:

鼓勵大會時,帶領者所使用的方式,隨著每次的討論與建

構,逐漸形成架構。

從一開始只有帶領成員簡單回顧當天的活動,回想與反

思,以口語和非口語方式給予正增強,而後逐漸形成由帶領

一顆種子

我是一位與兒童工作的藝術治療師與諮商心理師,亦在

國小擔任輔導老師。去年八月,甫從香港旅行回來,驚聞

八八水災之災情,並接獲一些詢問關於藝術治療專業運用在

災後兒童輔導的部份,便決定擔任紙風車基金會於泰武部落

的生活藝術營輔導老師。歷時約八個月的時間,與災區原住

民兒童和來自全國的志工們一同工作,這是一個難得的經驗,

在過程中經歷了許多精彩與難處,特將此經驗與大家分享。

百步蛇之子

參與團體的對象主要來自屏東縣泰武國小以及團體後期

的來義國小部份學童,利用週末下午的時光過來聚會。泰武

國小位於屏東北大武山上—海拔七百五十公尺處,排灣族

的孩子們組成有名的古謠傳唱隊,歌聲嘹亮動人。在八八風

災之後,校園受到重創,地層滑動和建築物受損,成為全台

因為走山而必須遷校的小學。在這八個月間,孩子們經歷學

校和學校的搬遷與重建,在每次的團體中,孩子們內心的情

緒起伏,歡欣或失落,都呈現在創造性的表達中。

一開始,我將團體界定在從表達性藝術的活動進行過程

中,透過藝術創作、戲劇表演與音樂⋯⋯等方式,抒發兒

童災後的情緒,並以半開放式與半結構式團體方式進行。帶

領團體的主要目的如同Yalom所提到團體治療的幾項療效因子,期待團體能為飽受災情所苦,家庭與學校生活受到嚴重

影響的兒童帶來希望,獲得普同感,重現原生家庭經驗,並

透過團體凝聚而產生情感淨化與支持的作用。我嘗試以提供

穩定和結構化的環境作為災區兒童輔導的視覺與心理層面的

提示。

場地的建構與影響

團體主要進行的地方有兩個場地。開始的幾個月在屏東

縣潮州鎮的光華國小。經由事前的場勘,我將隔壁的會議室

定為工作人員開會與休息用餐之處。另外一間有大小適中,

鋪有巧拼的地板,適合團體創作活動,平日大部份時間作為

兒童聚會的場所。

團體的後半幾個月,由於居民的新家建立起來,地點移

至忠誠營區後,我們便常與長期駐地之介惠基金會工作人員

進行密切的聯絡與合作。介惠基金會的社工輔導進駐營區的

家庭,在就業與生活輔導方面都提供一些協助。由於,該場

域同時為居民就業輔導餐飲課的場所,我曾經與工作人員共

同將瓦斯筒和冰箱移開,以協助場地的使用與復原。

在這段時間,我們所遇到的部分困難是要儘可能維持團

體架構,以及移除影響團體的外在因素(例如:場地粉塵所

北大武山的勇士之歌~我與排灣族的孩子們

侯宜君

第13期 1227.indd 3 2011/1/3 下午 05:29:52

Page 4: 2010-12 NO.13 會訊

第 13 期∕12 月 2010 年第 4 版呈現泰武國小與來義國小群體的不同,家長間與族群間的關

係。作品中也有許多對治療師的移情與投射,我或其他志工

的圖像有時會出現在成員的作品中,並且寫上「我愛妳」的

字樣。

祖靈、頭目、琉璃珠

有個小女生在畫好朋友的時候,畫自己背上背著另一個

小女生,捲髮爆炸頭,我好奇的問她:「這就是妳的好朋

友?」她神氣的點點頭說:「這是我的打裡打!」祖靈的排

灣語叫做「打裡打」(tjalje tjalj),指死去的祖先。創作中我們學習去尊重與欣賞另一種文化之美,排灣文

化中的階級有時也會呈現在團體當中。具有頭目血統的孩

子,會主動的帶領其他孩子要更投入團體,也常站出來協助

維持團體秩序。

一個具有頭目身份的女孩,畫了羽毛,作為代表自己的

象徵。對排灣族人而言,雄鷹的羽毛象徵著身份、地位與能

力。排灣語「馬展展伊郎」(mazazangiljan)代表頭目,為部落的管理者,具有各項特權,例如:土地的農作物、獵區

的獵物、河流漁獲⋯⋯等專利特權,以及服飾和服裝上的裝

飾權。頭目制度是世襲的,由長子繼承,目前頭目大多是文

化層面的象徵,不再具有這些權力。

排灣族的琉璃珠是代代相傳的,每顆琉璃珠都有其象徵

意義,分別代表階級、地位、財富、性別、美感、生命禮儀

的強化、宗教神靈的色彩、風俗信仰的特色。以上所敘在孩

子們的作品中也偶而會出現。

跨文化和背景的溝通

帶領者在帶領不同族群的時候,有時需注意參與者背後

的文化。當轉換到原住民背景,其回應也就會不同。我發

現一個很有趣的事情,當我在活動進行時,稱呼一個男孩為

「勇士」會比其他稱謂得到的回應更踴躍,因為在他們的文

化中,男性被鼓勵要勇敢,有戰鬥能力;在部落中,兒童常

因他們文化中的重要部份,例如部落中親人的婚禮或喪禮,

或是教會活動⋯⋯等而未出席活動。

在彼此的互動中,常可見到跨文化、種族和語言的溝

通,即使是語言的交流,有時亦是原住民語、國語、義大

利語和英語同時混用的。團體的後期(最後兩個月)出現

了很特別的參與者,小美和小青是義大利傳教士的女兒和兒

子,由於爸媽工作緣故來到忠誠營區,和社區的小朋友玩在

一起。在創作活動進行過程中,有時我以簡單的英文與其溝

通,小朋友教我們基礎的義大利語,自然的玩在一起。

小美的中文程度不錯,能聽得懂大部分時候老師和小朋

友的話,在她的作品呈現特別的異國風情。

原住民孩子有些在文化不利的背景下,家長對於孩子過

動與注意力不足的部份往往解釋為愛玩,在團體中透過長期

觀察,我發現有少數兒童可能有學習障礙和注意力不集中的

情形,將觀察轉知學校,作為進一步教學介入或尋求鑑定資

源的參考。

者邀請志工就該次團體的觀察提出鼓勵。最後的團體模式為

帶領者邀請志工分別提出對團體成員印象深刻的轉變,以及

對其表現給予回饋,有時更會連結參與者不同時期的表現進

行討論,例如:成員行為背後的因素,團體成員的心理動力

等。

我們常在這一小時中,回顧審視自我,並探討如何重新

再次建立界線,給予孩子支持。

各種不同的表達性藝術模式

在這八個月以來,我們不斷嘗試各種不同的表達性藝術

方式,不斷地改變尋找適合介入的媒材,運用故事與幻想,

從志工角色扮演到成員的角色扮演,或是運用紙風車劇團提

供的各種材質的布來進行自由創作。

心理建構性的材料是由象徵組成的,不僅可以透過語言

來清楚表達,更可經由舞蹈、音樂、歌唱或任何藝術媒材表

達(Jung,1953)。有些孩子特別喜歡動感的流行音樂,配合時下最流行的舞蹈,在創作時常會主動要求跳舞。有時我

會在孩子們創作的過程中播放排灣族的音樂當作背景音樂,

成員會自然的大聲哼唱,參與古謠隊的成員歌聲更是清遠嘹

亮,共同創造一個只屬於當下的場域,安靜優美的時刻,很

令人感動。有時候他們會自然而然的聊起家庭背景、近期的

生活事件。

作品中呈現的面向

圖騰與關係的呈現

在藝術治療作品中,影像和作品紀錄了當下,也提供

一個客觀物體作為反省和思考。團體成員會發展出對圖

像、媒材、歷程、同儕、治療師以及對整個團體的感受

(Moon,1998)。在兒童的作品中常有圖騰,呈現傳說中的人物和故事,例如:巴里的紅眼睛,故事中的檳榔樹和主人

翁等。

在創作過程中會投射其父母與彼此的關係內容,例如:

第13期 1227.indd 4 2011/1/3 下午 05:29:53

Page 5: 2010-12 NO.13 會訊

第 13 期∕12 月 2010 年第 5 版是影像或是平面、立體作品,皆應簽署作品同意書,註明作

品或照片的使用方式讓其家長有知後同意的權利。

花開的時刻∼結論與展望

最後一次的團隊,我的設計理念是讓所有孩子的作品成

為一個展場,依照不同主題群聚排列,分佈在會場的角落

以及懸掛在牆上。透過作品的視覺提示讓孩子來回顧這段歷

程,並事先請攝影師剪接所有歷程的回顧。我也請工作人員

協助特別準備大紙袋,藉由讓兒童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帶

走,同時教育孩子與在這次營隊中支援的助人工作者,對作

品尊重的態度,作品的去留要由作者自己做決定。

關於這次的工作經驗,我認為除了陪伴之外,專業的評

估與後續的介入能為災區兒童帶來更大的獲益。如能以專業

人員的角度進行評估,篩選適合轉介個別或團體藝術治療的

對象,必能給予需要協助的兒童直接而專業的服務。

這個階段的結束,尚有許多不完備待改進之處,期待這

樣的模式與經驗能提供有志參與者作為參考,未來期待社區

藝術治療工作的推展能轉變為長期的工作,結合各項專業的

介入,如:社工、學校、醫療團隊與藝術治療師⋯⋯等,與

兒童建立長期的關係,唯有深耕,才能看到點點滴滴的成果

和轉變。

作者 侯宜君藝術治療碩士、諮商心理師、新竹市東門國小輔導老師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藝術治療研究所畢業(藝術治療碩士)

表達對兒童作品的尊重

在這次的團隊工作中,我深感迫切需求的部份是對於工

作人員的行前教育和宣導,關於作品的尊重以及創作過程中

的陪伴態度。藝術創作的過程中,陪伴者對兒童所表達的真

誠、接納、關懷的態度,從不評價作品與創作方式,不急於

介入給建議,給予正向支持開始,就是一種尊重。

本營隊被紙風車基金會選為拍攝紀錄片的營隊,因此機

構特派一位隨行攝影師來拍攝工作人員的工作過程以及團體

進行的過程。在攝影人員進行拍攝時,我希望攝影師不要過

於靠近兒童,以遠距離將鏡頭拉近拍攝。而有時志工在創作

中拿出相機,想與兒童留念的動作,會干擾團體的進行。

對於這些現象,需要回到我們的初衷,一位助人工作

者,為什麼而來?在團體進行的過程中需要關注的是兒童,

而非自己本身的需求。

這段時間由於環境遷徙、個案流動種種緣故,我盡可能

的在作品保存與作品呈現時表達對兒童創作者的尊重。例

如:當團體後期在忠誠營區進行時,每次創作的作品,無論

是立體或是平面,都會收進介惠基金會借給我們的一間能上

鎖的空房間保存,以免在我們離開的期間受到破壞。兒童繪

畫需要好好貯藏的原因有兩個目的,首先是為了兒童檔案的

保密,包涵有意義的繪畫或作品;其二為了使作品能被持續

創作、上色或大量繪畫(Malchiodi,1998)。因此尋找妥善保管的地方是重要的,使作品能不被偷走或破壞,同時也保

護個人的隱私。

在此我也提出呼籲和提醒,對於兒童作品的使用,無論

捐款資訊

ATM帳號:(銀行代碼017)00409-081613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 台中分行

戶名:台灣藝術治療學會

TEL&FAX:04-23592147

捐款芳名錄

賴燁璧醫 師伉儷 贊助學會【魅力-藝術治療中的藝術】

畫展 台幣一萬元

王秀絨  贊助台灣藝術治療學刊第二卷第一期印彩色封面

台幣三千元

王秀絨  贊助論壇三『迎接100~民俗、困境,與展望』講

師費 台幣二千元

【魅力-藝術治療中的藝術】 畫展一、 活動宗旨:藝術治療是基於藝術治療師之在

場,促動參與者進行媒材體驗與藝術創作,

其中之重點不在技巧不在詮釋,而在親身體

驗與心境投入,藝術治療師之功力不是仰賴語

言,更是強調藝術本身。因此,成為藝術治療

師的唯一且必要之通路是不斷進行藝術創作,

因為在以藝術作為媒介進行助人工作之前,

自己必須先體驗「與畫布掙扎之過程」(Joy

Schaverien,1985)。

二、主辦單位︰台灣藝術治療學會

三、展出日期:100年07月01日至07月29日

四、展出地點:東海大學藝術中心(申請中)

2011年 年會

一、主辦單位︰台灣藝術治療學會、東海大學

二、活動日期:100年05月28日至05月29日

三、活動地點:東海大學

第13期 1227.indd 5 2011/1/3 下午 05:29:53

Page 6: 2010-12 NO.13 會訊

第 13 期∕12 月 2010 年第 6 版

個人有機會在中部一家公立的藥物成癮的長期復健治療

性社區機構督導團體治療,其中包含一個藝術治療團體,從

民國98年3月至今一年多,我們想將這樣的工作經驗,透過藝術治療學會會訊分享給其他藝術治療的工作者參考,並期

待能獲得回應與指教。

● 環境介紹

該機構是公家單位中唯一的一家成癮治療性社區機構,

附設於中部一家精神專科醫院中,該治療性社區機構成立於

民國97年。目前有戒癮(多數是海洛因成癮者)成員二十多人(稱為居民),平均學歷可能是在國、高中之間。有些自

願進住,有些被家屬或觀護人半推半就而進來。居住期間最

少的要求是要同意住滿半年,在這期間只能假日外出或外

宿,其餘時間都要住在機構中,機構安排了戒癮課程、會心

團體、家庭互動團體、壓力紓解團體、藝術治療團體及一些

與生活有關的課程。

● 居民特性

多數居民屬於長期成癮,常進出戒治所或監獄,身上不

免有些刺青。他們的成癮很容易復發,有些也合併嗜好飲

酒,多數人在機構內會認真學習,一起上課與生活,但是,

他們容易復發而再度使用藥物,也常會合併出現情緒障礙,

一旦生活上有些變動,情緒會變得不穩定而起伏,也很容易

引發再度使用毒品的渴望,一旦引發渴望可能造成渴望的傳

染,尤其有新進居民身心不穩定,更容易造成整個機構的不

穩定。有時候這樣的不穩定會造成居民的自願或被迫提早離

開。因此,如何讓居民可以穩定的在機構內生活、上課便成

為重要的議題。

● 藝術治療工作團隊包括:工作團隊包括護士、心理師、社工師。

● 時間安排:

從民國98年3月開始進行每週一次,每次一小時的藝術治療課程。對於藝術治療而言,課程的時間也許有些短,但

由於機構中的每一堂課都是一小時,為了不造成居民對於課

程的反感,機構在安排藝術治療課程時,也同樣依循大家熟

悉的時間結構。對他們而言,「熟悉不變動」是重要的,變

動似乎代表不安全,而且過長的時間對他們的專注力而言,

也是困難的。在機構中所有的團體都是屬於常態性課程,不

是短期的團體,而是固定每週一次。

● 空間安排:

團體初期,在空間上比較簡略,使用會議室,將桌子拉

開,藝術媒材放在前端的櫃子內。要使用時,居民必須自己

去找,多數採用以畫圖為主,因此只使用到蠟筆、水彩和白

色圖畫紙。後來筆者建議,將空間安排得更活潑,會議桌參

差著排放,在課前就請工作人員將所有媒材從櫃子內全部取

出放在桌面上,媒材也盡量可以多樣化,然而,限於經費卻

難以豐富,但是比以前可算得上大魚大肉了。讓人感覺到這

像是擺出一場盛宴,在等待著賓客的來臨,加上每次都精心

準備著不同的音樂,Bosa nova,Jass,Soul,新世紀⋯⋯等不同風格的音樂。我個人都感覺到舒適、愉悅,我認為我們

營造了一個讓人安心、款待的空間,這也反映出我們對他們

極高的尊重與真誠的對待。等於是用行動向他們證明:『使

用毒品的人,也是值得重視與尊敬的人!』。

● 工作模式:治療乎,創作乎?

很多研究文獻都提到成癮者常常有創傷的歷史,包括被

家暴、被忽略、被虐待⋯⋯等。因此,帶領藝術治療就是要

讓他們的創傷可以被處理,目標是想要處理創傷,或想要幫

他們發洩情緒,同時,因為這是一個戒毒的機構,總在課程

結束時要分享一些與他們使用毒品或戒毒有關的話題,幫助

他們在活動中進行連結。創作活動會使用特定主題來進行引

導,譬如:畫自己的過去、自己的渴望、自己的未來⋯⋯

等,試圖想給予居民一個明確的目標,幫助他們從困境中走

出來。

可是實際的經驗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這樣,他們很敏感,

給太明確的主題反而可能會造成逃避或是害怕而更不會表

達,甚至不想參加這樣的團體,團體呈現恐怖弔詭的氣氛,

創作好像是被要求的,美術是有企圖的,好像創作是要滿足

工作人員的,這一切都註定走向危機而不是療癒。

後來我們改變強調只是單純的創作,由機構提供不同且

豐富的媒材,並提供一個安心舒適的創作場所,不要求、不

給太多的指引,可以自由自在的展現與表達,這反而讓人可

以安心的表達,可以親近。好像發生另一弔詭的事:「不強

調治療,反而接近治療」。譬如可以玩玩水彩,平常不畫圖

的人最怕畫水彩了,可是開始放鬆的玩了之後,才知道水彩

的好玩。畫畫線條,製作畫冊等,都是好玩的。最初,對他

們來講,拿畫筆就像是要農夫拿筆一般的困難。

● 創作回應:

在居民創作過程中,我們曾經困惑於治療師要給予居民

多少的教導或建議才適當。從經驗中發現,為了維持一個安

全的空間,我們的策略是少評論、少說話,陪伴一起創作是

很重要的。因此,工作人員儘量與居民一起創作,除非主持

人需要照顧整個場面。

藝術治療使用在物質成癮長期治療性社區之經驗

歐吉桐、陳瑾樺、饒彩蓮、賴佳琪 

第13期 1227.indd 6 2011/1/3 下午 05:29:53

Page 7: 2010-12 NO.13 會訊

第 13 期∕12 月 2010 年第 7 版個案們失去了創作的自由,也無法在個案們的臉上看到屬於

這團體應該會有的輕鬆與自在,且創作後的分享也變的很形

式化、制式化的表淺帶過。事後,在歐老師的督導下,也讓

自己重新體悟,這樣的狀態是要讓個案來滿足我個人內心不

失控的需求,亦或真心為個案著想呢?我想我忘記了最初藝

術治療所帶給我的那驚奇的體驗。那之後,卸下了領導者那

沉重的包袱,讓自己進入到一個參加藝術治療團體成員的角

色,當自己引導的越少,個案們的主動就越多,當我變的自

由同時,我馬上也從個案們的創作中感受到那自由氛圍的回

應。

目前這個團體已持續進行將近一年半的時間。可從他們

會主動先設置好這個環境、不需過多的引導,就開始主動創

作的狀態及分享會細細道出創作的想法及感受,窺探一二時

看出,屬於這個團體的文化及這個團體帶給個案們自由及安

全的感受正逐漸形成。每一次看到個案們創作出來的作品,

在心中真的會有想驚呼的念頭,非是作品美麗,而是感受到

個案創作時的投入情緒而深深感動。我想,創作的旅程不會

停,希望透過藝術的媒介,讓團體成員都能從創作中對自我

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

饒彩蓮 護理師記得剛開始成立藝術治療課程時,居民經常在其他課程

抱怨藝術治療課程,對此課程有相當多的抗拒及誤解,認為

老師非專業畫家,對自己畫畫的技巧沒有提升,擔心老師就

憑隨意的塗鴉就臆測自己的心理,我想工作人員此時最重要

的事就是接納各種不同的感受,試著做些修正,而課程仍然

要規律的進行著。工作人員這種穩定、接納、不畏困難、堅

持的態度,對於成癮者是很重要的。無形中也給居民一個學

習仿效的機會。現在居民對於這樣的課程雖然仍有抗拒,但

是已能主動協助團體空間的準備及恢復整理,創作的過程是

輕鬆的,可以感覺到居民的分享是沒有壓力及有自信的,而

我自己在團體中也能放心的創作,不因為自己是工作人員就

只畫些正向的東西,記得有一次畫出心中黑鴉鴉的心情,就

有居民跟我分享:「怎麼你也有這麼黑的一面,這應該是我

們這種人才有的啊?」,雖然,因某些主題的緣故,自己也

會有所抗拒及保留,卻也更能體會及接納居民的抗拒。

賴佳琪 社工員接觸此團體的時間僅五個多月,回想當初因為工作輪調

而加入成癮治療團隊,也因為成癮治療團隊而有機會接觸藝

術治療團體。起初,帶著緊張、興奮又期待的心情來參與,

擔任參與的觀察者角色,參與過程因為太投入於自己作品的

創作,而忽略觀察成員在團體過程中的表現。團體結束後的

會後會討論,卻只能表達自己參與的感想,感覺參與此團體

的投入,好像可以讓自己忘了是誰一樣。因此,幾次的經驗

之後,在每次參與團體的過程,會不斷的提醒自己需適時觀

察居民的反應與表現。在多次的觀察中,發現居民們最大的

不同,就是在分享的部分,一開始需有領導者邀請居民們輪

流分享其作品,到現在是居民們可以主動邀請其他居民分

● 結束分享

傳統團體的治療或活動總認為在過程結束時,需要有分

享的歷程,因此我們在結束時會要求居民就他所畫的圖作分

享,主持人也會做一些治療性的回應或進一步詢問。這樣做

的結果,雖然居民會因為被詢問而坦露一些自己的私密經

驗,但是卻也讓居民更緊張,甚至可能對創作感到害怕。

後來我們改變了做法,我們盡量不做回應,只是給予一段時

間,讓他們說說作品,然而,有些工作者總是不放心覺得這

樣夠嗎?這是我們一直還在思索的問題。但是,感覺上如果

要給予安全與舒適空間,活動結束後過多的討論與回應總是

令人擔心的。尤其,這是一群看似強悍,內心卻不安全又敏

感的個體,在公開場合,保守可能是需要的。

● 成員反應:摘錄部分成員的反應

1. 有些成員覺得自己不值得使用這些材料,覺得讓他們用這麼好的東西是一種浪費,害怕、擔心、抗拒。

2. 有的成員會只使用文字,或只畫一種圖像(一直畫美女),使用很小的紙張,或只畫輪廓。

3. 擔心自己畫的不好、擔心被分析。4. 覺得自己沒有藝術天份,缺乏自信心。5. 給人輕鬆自在的感覺,不用一直被點名說話。

● 團隊工作人員心得:

陳瑾樺護理師

接觸藥癮個案已有10餘年的我,以往治療照護的方向皆以語言溝通方式居多,用明確語言與個案互動,至97年底該機構的成立,認知行為治療仍是王道,在偶然的因緣際會

下,去台北上了連續2天的藝術治療工作坊,對於沒有繪畫天份的我,要畫出一張圖是有壓力的、害怕的,這也是過去

為何我遲遲拒絕參加藝術治療的原因,另外也會擔心將自

己畫出來的圖像展現時,是否會讓別人知道自己內心的狀態

(當還沒有準備好時,是不希望被了解的),但這個工作坊

很不一樣的是:你是自由的,沒有任何引導的主題,只有琳

瑯滿目的媒材讓妳隨意使用,整個元素強調『play』--『好好玩』,這樣的方式打破了以往我對藝術治療就是要創作

『美』的圖畫的藩籬,而這也是開啟我日後對於藝術治療充

滿興趣、充滿無限想像的一個重要開始,此後,只要有有關

藝術治療的工作坊,就會想去體驗那未知的歷程。

在一次與歐老師參加完一個藝術治療工作坊後,歐老師

大膽建議:何不在該機構開一個藝術治療團體?歐老師認為

該機構語言表達的團體很多,但對於這群不擅於使用語言表

達個人情緒、需求的藥癮個案,非語言表達的藝術治療也許

會適合他們!於是,屬於該機構的藝術治療團體課程就此開

始,但當歐老師表示我必須練習去擔任這個團體的領導者

時,我怯步了,我懼怕,懼怕的是-我不知從何開始?懼怕

的是-個案們會配合嗎?所以初期的帶領都是很努力的將

這一小時的課程帶得很結構,控制主題、控制分享,且也犯

下了對個案創作的作品擅加揣測及評論的極大錯誤。不但讓

第13期 1227.indd 7 2011/1/3 下午 05:29:54

Page 8: 2010-12 NO.13 會訊

第 13 期∕12 月 2010 年第 8 版不強調治療後,反而有治療的效果,以前的魔咒好像被打破

了!但是,目前難以用科學方法驗證。這或許是藝術治療與

科學心理學相異之處,這兩者的關係是否可找出重疊且相同

的部分,不論是以科學的方式亦或是非科學的方式。在這之

前,也許可以透過不同經驗的交叉確認來增加效度與進一步

提升品質。工作團隊中沒有真正專業的藝術治療師,但是我

們不斷的繼續努力參加研討或工作坊學習,可能進行中仍有

許多遺漏或疏失,因此,期待大家不吝給予指教與回饋。

● 誠心感謝

最後,感謝居民給予我們的生命指導,感謝機構提供的

工作機會,感謝團隊同仁的熱情相挺,感謝陸雅青、林政

宜、呂素貞、王秀絨等治療師在過去曾有過的指導,感謝藝

術治療學會提供平台供大家分享。

作者

歐吉桐 臨床心理師 桐心理治療所,負責人陳瑾樺 護理師 行政院衛生署草屯療養院 饒彩蓮 護理師 行政院衛生署草屯療養院 賴佳琪 社工員 行政院衛生署草屯療養院

歐吉桐簡歷

● 行政院衛生署草屯療養院成癮治療中心 督導 ● 台灣台中戒治所戒隱團體治療 督導 ● 衛生署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暨心理衛生科主任(1983-2008) ●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會員

享。且有居民曾表示喜歡參與此團體的感覺,因為是輕鬆與

放鬆的。自己亦體會到自己不同的部分是-個人的情緒是會

影響創作的。記得,剛參與此團體時,因為還在適應與學習

新的業務,情緒時常是複雜與有起伏的,創作多以黑色呈現

居多,就好像是想用黑色來遮掩那些複雜的情緒;現在的創

作,則是少以黑色呈現,多以色彩繽紛呈現,除了常帶著一

顆愉悅的心情與居民共同參與此團體外,還有自己已漸漸適

應新的業務。最後,期待自己可透過多方面的學習,以增進

對藝術治療的認識。

● 工作心得,效果臆測

經過一年多的經驗,我們團隊逐漸發展出一些模式與過

程。在不知覺之中效果好像產生,但是無法確認,因為同時

介入的因素太多,不能自我膨脹的自認是唯一的成功因素,

因為也有可能是整個團隊工作人員的運作成熟了。總之,在

團體的前半年,機構成立了約一年的期間,居民流動率高,

始終無法穩定下來,居民常常會因故離開,工作人員常會自

我調侃,平靜是為了下一波不穩定作準備,日子總是在穩定

與不穩定之間來回擺動。每過一陣子都會發生一些事情,可

能飲酒出事、可能成癮復發、可能居民衝突,總會有事發

生,這就是成癮機構的實況吧。一旦時間久了,也會認為這

樣的不穩定就是常態,像是形成一種魔咒:「穩定後面接著

就會有事要發生!」。

但是,在不知不覺中,這半年好像情形變得不一樣了,

回憶起來,也許是主觀,也許錯誤的假設,藝術治療可能在

不穩定的環境中帶來一股龐大的穩定力量,整個環境就穩定

下來。尤其是在藝術治療的取向轉為強調藝術創作的取向,

治療服務方案」所面臨的優勢與限制;接著吳明富老師娓娓

道出藝術治療的專業訓練及證照問題;最後由王秀絨理事長

主持討論,藝術治療專業在台灣的前途,證照及專業認定的

問題,雖然不是短時間就能夠明朗化,但藉由大家對本土的

投入與關懷、在專業上之努力與成長,以及不停止地對話交

流,必能更上層樓。

學會於99年11月21日舉辦第三次論壇:『迎接100~民俗、困境,與展望』,三位引言人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人及

專業的面貌與問題。民俗達人林榮銘以豐富多彩的影像介紹

蜈蚣陣、打面藝術等民俗活動,讓我們看到普羅大眾的敬神

與感恩,透過熱血澎湃的社區合作,民俗技藝與傳統文化得

以發揚;繼之郭玟伶治療師慷慨激昂提出「台中市特教藝術

論壇三側記

王秀絨 台灣藝術治療學會理事長

● 非常感謝在本次會訊投稿的幾位會員們,讓我們有機會能了解他們接觸藝術治療的經驗,並如何應用在其專業領域或

個人成長中。

● 希望在下期會訊中能有機會邀請更多曾參加過藝術治療工作坊的伙伴們分享經驗、心得、或個人成長,學會誠摯邀請

有意願分享個人經驗者,以EMAIL投稿到本會,期待大家的共襄盛舉,讓我們的會訊內容更加豐富。 ● email 投稿到本會電子信箱,E-mail:[email protected]

會 訊 邀 稿 通 知

第13期 1227.indd 8 2011/1/3 下午 05: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