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本版编辑∶祝鸣华 编辑邮...

1
2020 2 1 24 2 3 2 2 1 60 800 10 2 1 1 2 2 4 2 160 20 1 25 7 2018 9 19 30 ...... : : 2500 20 70

Upload: others

Post on 13-Nov-2020

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2020年3月6日 星期五 本版编辑∶祝鸣华 编辑邮 …吉祥物,没有人去伤害和捕捉, 我曾为这小兽写过一首祝福的 诗。这都是很遥远的事了,不说

十日谈暂停键下的充电责编:郭影

叔本华陪我过春节任俊萍

2020 年春节假期在看《附录和补遗》第 2卷校样中度过。我从心里感谢叔本华的作品,有叔本华陪伴的日子没有寂寞,只有收获和思考。这个假期令人揪心,新冠

肺炎疫情及其各种消息纷至沓来,我既为感染者担忧,也担心自己被感染,取消了 1月 24日回老家的高铁票,也取消了 2

月 3日飞广州见作者的机票。我闭门不出,在家看《附录和补遗》第 2卷的校样。第 2卷的内容较《附录和

补遗》第 1卷更有趣,是各种各样分析和评论文章的交响曲,不仅仅局限于哲学,更囊括了五花八门的人生问题。这本校样 60多万字,800多页,忙碌了 10天,桌上摆满各种查阅核对要用的书,有《附录和补遗》第 2卷德文版、《新德汉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叔本华系列的译本、《附录和补遗》第 1卷、《作为意志和

表象的世界》等。在纠错的同时,我也为叔本

华天才的比喻而时时大笑,为他郁郁不得志的愤怒而深感同情,为他鞭挞破坏德语语言及文化的行径击掌叫好,为他慧眼独到的“毒舌”而惊叹,为他文采优美的神来之笔而生惊鸿一瞥之感。在这些文字中,我不仅寻到了《人生的智慧》一书的“源头和出处”,明白了“博览群书,只取一瓢”之意,这本成名作不愧是叔本华思想形而下的“精华”;而且更明白了叔本华说的“真理是我唯一的指路星辰”的涵义。

自第 1卷出版后,一些读者就翘首期待第 2卷的出版,我不敢掉以轻心,唯认真审读,不辜负读者的热望。

为了《附录和补遗》第 2卷和《人生的智慧》纪念版今年 4

月上市,译者专程回国,不仅要

看《附录和补遗》第 2卷校样,而且要为《人生的智慧》纪念版签名。今年是叔本华逝世 160周年,也是韦启昌译 《人生的智慧》出版 20周年,我们策划了这个“典藏韦启昌签名本”。

原本打算看完校样去广州和译者直接沟通,因为新冠肺炎的

蔓延,退了机票,只好微信和电话沟通,我把疑问拍照发给他,他修

改后发给我,我再改在校样上。来来回回很多次,终于改定。

1月 25日,《叔本华暮年之思》的译者杨宗伟告诉我他在武汉,仍在湖北大学哲学学院工作着⋯⋯我要寄东西给他,他说快递停了。我让他安慰父母,不要太焦虑⋯⋯我知道,这些对现在的他来说没用,我急得泪水簌簌而落,以往的交往在我的脑中涌现。我认识他 7年了,这期间出版过他两本叔本华的译著,现正

在翻译第三本《霍乱之书》。他在德读书期间,每次回上海我都和他见面吃饭,聊天,咨询关于叔本华的各种信息,有疑问也会邮件问他。2018 年 9 月我去德国,他帮我联系叔本华档案馆和他的导师,并陪我去拜访和当翻译。《附录和补遗》中两篇德国研究专家写的序言,也是他帮我翻译的。他在德工作期间,每次我都及时给他支付版税,知道他在德国读书不易⋯⋯我每天和他联系,询问他的身体情况,鼓励他。让我感动的是,他依然在积极帮助学院的感染者就医,毫无畏惧。他正在翻译的叔本华著《霍乱之书》,是叔本华逃避 19

世纪 30年代柏林暴发霍乱期间写于曼海姆的一本思想录,思及当下,这本书的出版有了特别的

意义。宅家也是

一个安心学习的机会。请看明日本栏。

新民网:www.xinmin.cn 24小时读者热线:962555 读者来信:[email protected]

212020 年 3月 6日 星期五 本版编辑∶祝鸣华 编辑邮箱:[email protected]

我家的十只蝙蝠高洪波

庚子大疫,闷居家中。闲来无事,把收藏的两件文玩细品,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

跳:我家居然隐居着十只蝙蝠。蝙蝠可不得了,是庚子疫情

的元凶与源头,盖因为武汉一家海鲜野味市场的放任自流,才让新冠肺炎的宿主,从果子狸、穿山甲直到蝙蝠发动大规模全覆盖报复,这报复的结果是武汉封城,全国封门,好大好可怕又好可气兼好无奈的复仇。曾看到过一个网上视频,一

个南方口音类似导游的小伙子正指导如何吃下面前的一盆蝙蝠,他手握刀叉,面容兴奋,对汤盆中的蝙蝠垂涎三尺,告诉大家先从头吃起,然后......没有然后了,因为我不忍看下去。真不知道人们是怎样的贪吃

才想到蝙蝠的?其实蝙蝠未必好吃,个头小,肉单薄,模样丑,而且昼伏夜出,名声不好。不,这句话欠妥当,收回。因为西方虽然一度认定蝙蝠不祥,类地狱

使者,但也有大片 《蝙蝠侠》,为蝙蝠正名,而且观众不少。说到蝙蝠,想起小时候在内

蒙古科尔沁草原的故乡,夏夜时节它们在天空翩翩起舞,叼食飞虫,老人们说这些蝙蝠是吃了盐的老鼠变的,只要你把鞋往天上一扔,就能抓住。我很相信大人的谎话,无数次地往天上扔鞋子,落在地上自然是一次次失望。第一次抓

到蝙蝠,完全不知道怎么回事,它撞到我家窗户上,冲着灯光乱扑腾,按住这只小蝙蝠,我仔细看看它的模样,真的像一只老鼠,长长的肉翅膀,又黑又薄,叫声吱吱,十分难听。我把这小东西放在屋里的晾毛巾线上,它紧张地抓牢,大头朝下,一副古里古怪的模样,好像荡秋千。这就是我与蝙蝠第一次相逢的记忆。四十岁那年第一次随中国作

家代表团出访泰国,在一座傍山的古刹里见到大群蝙蝠,一只小

不点儿还从洞顶跌落在我的脚下,笨拙又可怜地爬来爬去,在这座隐于山洞中的古刹,蝙蝠是吉祥物,没有人去伤害和捕捉,我曾为这小兽写过一首祝福的诗。这都是很遥远的事了,不说也罢。

该说说我家的十只蝙蝠了。其实我是开玩笑,我家动物户口

本,有三只狗,三只澳洲蜜袋鼯,两只蝈蝈,十八条热带鱼,从来

没有十只活蝙蝠。但我几年前从嘉德拍卖公司拍回一个黄玉酒杯(正规名称:蝠云纹水丞),上面雕刻着祥云、灵芝和五只飞翔的蝙蝠,玉蝙蝠。这五只蝙蝠在云朵和灵芝间上下翻飞,把中国文化中的“五福临门”进行生动的诠释,蝠即福,鹿即禄,鹤即寿,这是自古以来全民族的认同,虽非图腾,当须尊重,所以武汉一疫,从蝙蝠起,自有它的另类说法。玉蝙蝠说完,说木蝙蝠,我

有一盒父辈留下的古印,藏在一方红木小匣子里,匣子雕的便是五只蝙蝠,中间一个寿字,俗称“五福捧寿”,古印不语,印匣有音。至少能让蝙蝠看管心爱的藏品,信任度够高的吧?我还想起当年逛潘家园,买

到一块清朝玉件:造型是一只蝙蝠抱着一枚大钱,谐音:福在眼前。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的地位和作用,或许是假借和转注,或许是敬畏和礼让,我们万万不可低估古人和前贤的智慧与洞察力,蝙蝠虽小兽,万不可小觑。现代医学将它们研究与分析,自然有更高端的判定,但我通过家里的十只蝙蝠,感觉到庚子之疫,举国皆兵,确实与对这小小瑞兽的轻慢有关。千不该万不该,你不该把蝙蝠当成菜。没话了,只有一声长长的“唉”。

希望战疫情尽快胜利,然后呢,让穿山甲去挖洞,果子狸去吃果,蝙蝠们背着晚霞自由地飞翔,咱们尽兴出门溜达,而且不用戴口罩。

青山相待 白云相爱李咏春

抵达黑山布德瓦的时候,恰逢午后时分。阳光从阴云中慢慢散开,洒在临海的古城墙上,透着灰色的城墙被阳光镶上了一条金边,并不太高,古旧残损,远望那颇有风烛残年气息的老城墙,你却能意外感受到它的厚重与踏实。老城就这么安静地在海边矗立着,一如既往地延续了亚得里亚沿海小城应有的模样。初见布德瓦,没有惊艳,没有雄伟,平平常常的一座小城,内心难免泛起了一丝丝的失望,从群山一侧的科托尔古城赶到这一侧的布德瓦,相似的风景,让我少了些许的兴致,第一次在心中冒出了审美疲劳的感觉。沿着主路往前走,不

知不觉中,越接近古城门,越感受到了一种令人熟悉的气息。街道两边,商铺林立,沙滩鞋,游泳衣,墨镜,拖鞋⋯⋯各种小物

件应有尽有;耳边人声有点嘈杂,各种语言充斥其中,简直是一个联合国;空气中飘浮着美食的香味,身旁的饭店大大小小林林总总,我颇有兴趣地仔细看着,食材都以海鲜

为主,让人垂涎欲滴。我瞬间明白,这种熟悉的感觉从何而来,我仿佛回到了国内的热门旅游景点,有风景,有人气,更有不可或缺的美食。想到此,一种亲切之感油然而生。这是一座充满平民气

息的小城,走进老城门内,老城内一如既往地延续着亚得里亚海岸老城的风味,磨得瓦亮的石板路,窄小的街道,低矮的两层楼房的居民建筑,点缀得繁花似锦,颇有元曲中“一茅斋,野花开”的韵味。城内各式教堂林立,拜占庭风格、罗马风格、威尼斯风格的,相得益彰,互补无碍。这就是有着 2500年历史的老城,这就是学者考证的亚得里亚海最早的居民定居点,走在城内,你很难把这座不太起眼的小城和那么悠久的历史联系在一起,我对布德瓦产生了第一印象———这是一座“混搭”之城,悠久的历史底蕴混搭着最平凡普通的日常。

如此不起眼的小城,不仅有着绵长的历史底

蕴,还是一座不夜城,时尚之城。夏天的布德瓦,是众多游人趋之若鹜之所,这里有最热闹的夜生活,也有著名歌星的演唱会。老人喜欢漫步在城中,而和我同车的欧美女

孩,则一下车就直奔海滩凑热闹去了。想象一下,在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上空飘荡着

麦当娜的歌声,是一种怎样的混搭之风?布德瓦的整体布局也

是一种混搭,老城靠海而建,古朴自然,不远处的大海碧蓝如洗,水平如镜,大大小小的游艇把海湾停得满满当当,乍一看,这里是富人的天堂,可是,在近在咫尺的沙滩上,却人头攒动,有着茅

草顶的遮阳棚整齐排列在海边,到处是躺着晒太阳的游人,近海处,还有不少游人在海水中

嬉戏,逐波游水,仿佛让人回到了海南三亚的海边。老城的另一面靠山,依着平稳的山坡而建的新建筑,都不太高,也是修建得错落有致。据说,20

世纪 70 年代末,布德瓦遭遇地震,当地人花了整整八年的时间,把老城修

旧如旧,现如今,老城新城比邻而居,富人平民和谐共处,共享这一片连绵青山和悠悠白云,混搭得天衣无缝。布德瓦是亲民的,城

中到处慢悠悠溜达、安然地晒太阳的猫咪,是最好的证明。没有一个人会去打搅它们的蓝天白云梦。它们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在这座城中,还有一种生物更为常见———蝼蚁。不必吃惊,真的就是蝼蚁。我到布德瓦寻觅午饭,最终找了一家位于老城内的小饭馆,坐在门口吃饭时,猛然发现,除了围着我美味食物乱转的蜜蜂之外,饭店玻

璃内紧贴着装饰物的地方,一群“飞蚁”在忙碌着,我看得目瞪口呆,服务生却对此情景习以为常,既不拍打,也不驱赶,任由它们和人们平安相处。我至少能放心,它们应该不会侵蚀了这座老城吧,那么,就安安静静地做布德瓦居民中的一分子吧。我内心不仅由衷地赞

佩布德瓦人,他们对蝼蚁、小猫的态度,对城市、对历史的态度,归根结底,是一种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每一座临近大海的小

镇,都可以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节,布德瓦

人体现出的更是一种“青山相待,白云相爱”的人生态度,既能安贫乐道,也能安享繁华,洒脱如此,夫复何求?

布德瓦人,才是真正的混搭高手。

送别只是一瞬间

陈德平

我是在黄昏来临前踏上北去的列车,那时夕阳正在远处缓缓西沉,把半个天空映得一片绚烂。我知道顶多半个时辰后,太阳就要落山了。当列车将要启动时,我迅捷拉开车窗,向车下送行的亲友们挥手,我看到了母亲眼眶里闪动的泪珠,尽管脸上仍荡着轻松的笑容,心却如落日般在渐渐坠落。这是我入伍三年后的第一次探亲归队,虽然后来无数次地重复着这样的送别,但对这次送别的场景至今难忘。作为有感情的人类来说,送别历来

不是一件有趣好玩的事,这一刻倾注了太多的惆怅、伤感、依恋、无奈等离愁别绪。卢纶在送李端诗中云:“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长年处于漂泊流离中的李白对离别更有切肤之感:“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想当年,他站在长江岸边,直到搭着故人的船帆消失在碧空尽头,仍翘首凝望,久久不离去。此时,心应早已随汹涌的江流而去,与行舟相伴。“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送别总是给人一幅凄美悠远的图景。我一直认为一代宗师李叔同写的《送别》的意境与家乡白马湖畔杨柳拂岸、峰峦叠翠的景色十分相似,那个地方,古时就是驿站,我可以想象出长亭外古道上来往的车马行人和从涌向天边的碧草中策马而来的信使。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等一批文化名人在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执教,李叔同也曾多次来这里小住。他住的“晚晴山房”依山傍水,可以昼观湖水,夜听林涛。夕阳余晖中,在这样的地方与友人道别,会是怎样的一种心绪?人这一辈子,相聚和离别总是在不断上演。而离

别后的日子里,多少泪流满面,多少牵肠挂肚,无以言说,又成了一个人的寂寞。王勃说,“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我不知道李白的那位老朋友在辞别黄鹤楼远去扬州途中的境况,但我知道自己在与亲人别离后的心境。在一场欢聚后,在远行的路上,心情依然难以平复,想着父母回家后的清冷,想着一个人面对着的世界,对亲人的思念更加炽烈。那次归程,在北京转车,住进幸福大街上的空军招待所,一路的疲倦使我倒头便睡,梦中全是家中的情景,我看到父母与我交谈的笑颜,可一觉醒来发现已处异乡,四周没了温热的感觉,一阵忧思袭来,心变得空落落的。次日再启程赴塞外,一整晚的夜行后,下得车来满眼已是冰天雪地,错过了部队的班车,只得在路边拦车回到郊外的驻地,那种别离后的凉意如冰雪要好长一段时间才能化开。意想不到的是多年后峰回路转,从塞外的大青山下开通了一趟直达东海宁波的长途列车,也就是说,我在家门口就可以直趋北国,免于诸多辗转之苦。但此时我已调至上海,与之失之交臂。生活总是捉摸不定,你需要时,无影无踪;不需要时,遍地都是。

庚子春,避疫情,宅家观电影《囧妈》,故事在一趟去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上展开。看着突然想到,送别其实只是一瞬间,更长的还是在旅途的跋涉中。痛苦烦忧也罢,幸福喜悦也好,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漫长的旅行。

七律

遥咏东湖梅花玉 芳

是岁尤怜陌上花,

江城又泛绛河槎。

寒山冷却千寻雪,

冻圃方收一径霞。

白首难回荆地泪,

长襟仍唤楚天芽。

歌欢莫忘今朝事,

数夜青灯兆万家。

杮子 (彩铅画) 朱 丹

早春浅描董 宁

春一点头,瓦檐绿了,摆动的枝条弹拨春色,衣襟上似乎也染了绿意。细风敲响了门扉,浅浅的春躲进了院子里,薄薄的翠色搅了诗人的眸子。细雨过后,小草伸出了嫩绿的手指,像一个个小梦想,在跳跃的阳光下疯长。浅枝细叶在园子里蔓延,青翠的触角伸向每一个空隙。渔歌被一阵路过的微风捎走,鸟的轻咳划亮了春空。春日渐长,几枝悠闲的柳条像嬉闹的孩子,偷窥

春的心思。飘散的飞絮沾满泽塘,几尾小鱼钻出头来,争相打探乱舞的春讯。春光软软,水面映着粼粼波光,铺开一个柔软的春梦。炊烟像扯不断的心思,几间屋舍散落在山坳,一枝胆大的杏花,悄悄从篱笆墙探出头来,红着脸向远处张望,如一位春心萌动的少女,这是不是一个羞涩的约定?春风逗趣,时不时撩起轻薄的衣角。寻春的诗人,呆呆地站在季节的一隅,用撩人的笔,吻湿了早春的香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