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40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艾文(社區發展工作者) 2014.10

Upload: aman-tong

Post on 20-Nov-2014

137 views

Category:

News & Politics


2 download

DESCRIPTION

1919, the 4th May Movement, China. 一九一九年中國五四運動.

TRANSCRIPT

Page 1: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艾文(社區發展工作者)

2014.10

Page 2: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時間: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餘名學生匯集天安門,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活動,要求「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合約簽字」,發表《北京學界全體宣言》。其後,政府予以鎮壓,全國各地學生和各界民眾響應支援,發動罷課、罷工、罷市。整個運動由5月1

日開始醞釀,至6月10日政府讓步,宣佈免去部份官員職務,11日總統請辭(但沒被接納),12日內閣總辭,之後抗爭運動逐漸終結,總期間約一個半月。6月28日,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地點:首先在北京爆發,然後波及天津、上海、廣州、南京、杭州、重慶、南昌、武漢、長沙、廈門、濟南、開封、太原等城市。

Page 3: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參與者:以大學生為主,文化界、工人、工商業界、中下階層群眾廣泛參與和支持。

抗爭方式:以非暴力為主,包括集會、遊行、請願、街頭宣傳、罷課、罷工、罷市;其中也有暴力行為,包括毆打官員章宗祥、放火燒毀官員曹汝霖住宅。

Page 4: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原因:直接動因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完結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中,列強簽訂《協約國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把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背景因素則包括:新思想傳播、高等教育發展、國家內政外交狀況、工商階層發展、政府內部派系鬥爭、外國人民運動等。

政府應對和結果:出動軍警鎮壓和拘捕、嚴禁抗議活動;最後讓步,免去部份官員職務、內閣總辭、總統徐世昌請辭(但沒被接納)、中國不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

Page 5: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6: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7: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8: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9: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10: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11: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12: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13: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14: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15: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16: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17: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18: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19: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20: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21: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22: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23: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火燒趙家樓

Page 24: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25: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26: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27: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28: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29: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30: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31: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32: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討論一:當時的人怎樣看這非暴力與暴力並存的抗爭運動?

其一,當時參與運動的學生本身,對運動的性質、目標、策略和發展方向等存在重大的分歧,這導致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領導者的更替、運動的分割。其二,文化界人士,包括支持運動的文化界人士之間,基於不同的理念和流派,對運動有非常不同的判斷和建議。其三,作為運動對立面的政府,對運動的看法也並不一致,政府內部先存的各個派系,借運動之機,進行了激烈的鬥爭。其四,城市民眾對於運動的看法,可能沒有太多記載,但可以猜想各人因生活環境、社會階層、知覺和信念等而有很大的不同;民眾中有許多人參與了運動,許多人支持,也肯定有許多人漠不關心,許多人反對。其五,農村民眾(農民和地主等)是否知悉運動以及有何看法,這點可能甚少被討論,一般猜想,應同樣紛紜,而比城市民眾相對保守。

Page 33: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討論一:當時的人怎樣看這非暴力與暴力並存的抗爭運動?

基於以上五點,比較確定的是,當時的人對這運動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分歧。有趣的是,差不多一百年過去了,我們對於這些分歧是否已有更好的判斷?答案是,差不多一百年過去了,人們對於五四運動是逐漸忘記分歧而形成一種共識,即「整體肯定,各取所需」。通過這一討論,想提出的是,在社會運動中,存在多種角色、多元觀點,這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在當時,以至百年後,都不能證明其中任何一種觀點完全正確或完全錯誤;顯然的是,沒有任何一種角色可以離開其他角色而單獨存在、獨自推動歷史的發展;歷史的真實是由許多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主張、不同的行動共同建構的。

Page 34: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討論二:在這運動中,學生是否被人利用?

自五四運動起的百年以來,歷次學運中,“學生被人利用”是政府的標準回應。然而,從歷次學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根本看不到由任何個人、組織或派系控制下造成的可能。學運多數同新思想的傳播有關,但這不意味新思想本身有能力控制學生的意志和行為,反而,學生本身主動去追求和實踐新思想才是關鍵。當時,被認為積極支持運動的新思想傳播者包括 蔡元培(民主主義革命家和教育家、北京大學校長)、朱家驊(北京大學地質學教授、德語系主任)、陳獨秀(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後成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胡適(著名文學家、歷史家、思想家,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梁啟超(民主維新人士

)、林長民(國民外交協會理事)、魯迅(思想家、作家)等,這些人士顯然不屬一黨,他們各自的主張也有很大的分歧,歷史沒有證明他們有能力控制學生的意志和行為,也沒有將五四運動的功罪歸因於他們。

Page 35: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討論二:在這運動中,學生是否被人利用?

歷次學運也幾乎無可避免地與政府內部的派系鬥爭拉上關係,這顯然不是巧合,然而,與其說政府某些派系有能力控制學生的意志和行為,不如說是各官僚派系借學運的機會攻擊敵對派系,所以,歷史也沒有將五四運動的功罪歸因於任何官僚。

所以,借此討論提出的是:五四運動因多種歷史因素包括新思想傳播、高等教育發展、國家內政外交狀況、工商階層發展、政府內部派系鬥爭、外國人民運動等的匯集而爆發,其中,各因素似乎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並沒有單一充分的原因,而這些歷史因素的出現及其匯集,超出任何個人、組織或派系可能控制的範圍,只能理解為歷史的呼喚。

Page 36: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討論三:這運動真的改變了什麼嗎?

在「外爭國權」方面,五四運動使中國嚴正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維護了國家利益和尊嚴,對比列強在之前對中國的恫嚇威脅,在運動後,列強似乎有所收斂,然而,五四運動完全沒有改變當時列強與中國之間的實力對比和外交關係。

在「內懲國賊」方面,運動導致幾名官員解職、內閣總辭、總統請辭(但沒被接納),也許略為改變了政府與民眾的權力平衡,但完全沒有改變政府的組織形式和權力來源、管治能力及與民眾的關係。

Page 37: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討論三:這運動真的改變了什麼嗎?

然而,可能比以上兩方面更重要的是,五四運動改變了參與運動的人。以下是歷史有記錄的部份積極參與五四運動的學生代表名單(括號內是他們在五四運動後的去向):

北京學生代表:方豪(中華民國學生聯合會首任主席,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羅家倫(國立中央大學校長、清華大學校長);段錫朋(中華民國學生聯合會會長);王自治(甘肅學院院長,加入中國國民黨、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張國燾(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傅斯年(創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台灣大學校長);鄧中夏(中國共産黨創始人之一,長期擔任中共高級領導人);許德珩(創立九三學社,任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匡互生(教育家);夏秀峰(湖南省人民政府委員);羅章龍(中國共産黨高級領導人);高君宇(中國共産黨高級領導人);羅隆基(中國民主同盟主要領導人之一);何浩若(加入中國國民黨,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創辦中央日報);聞一多(詩人、學者,西南聯大教授);瞿秋白(中國共產黨最高領導人);鄭振鐸(作家);耿濟之(翻譯家、俄羅斯文學研究家、外交家,文學研究會創始人之一)。

Page 38: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討論三:這運動真的改變了什麼嗎?

天津學生代表:張太雷(領導中國共產黨的廣州起義);於方舟(中共天津市委創始人之一);馬駿(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周恩來(中國共產黨重要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武昌學生代表:陳潭秋(中共創始人之一)。

[顯然還有更多歷史沒有記錄的人]

借此討論提出的是,五四運動最重要的結果可能是她改變了積極參與和支持運動的人,這些人經歷運動洗禮之後,按照各自對於人生和國家前途的理解,在不同的領域、以不同的方式去建設國家,最終完全改變了中國的歷史。

Page 39: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Page 40: 五四運動簡要回顧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秘密舉行。7月30日,因巡捕房搜查,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繼續會議。

大會選舉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局委員:陳獨秀擔任書記,張國燾擔任組織主任,李達擔任宣傳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