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赴欧华工中的_布思本十三人_籍贯考证

5
战赴欧中的 布思本十三籍贯考证 1 Philip Vanhaelemeersch 2 1.东大学 史文化院,济南 2501002.西大学8500 1917 11 15 日, 13 务的华在了布思本 本文布思本的大13 籍贯 死亡情况到了他们或乡我们希望者的在天布思本十三籍贯考类号] K207 文献标识码] A 号] 1002-3925 2012 01-0054-05 稿日2010-11-212012-03-13 简介]1988- ,男, 东大学史文化2011 研究:一工史Philip Vanhaelemeersch 1971- ,男, 大学博士, 时西大学( Hogeschool West-Vlaanderen 教授2010 年比欧战会( 布思本战地东省案馆布思本十三的关对我们实支持14 他们从事英国的战地后中国战后争取战后要贡代价学者的研究3 000 工献的生[1] 布思本十三是这牺牲者中的一他们然而此却 13 死亡正式 到他们的家唏嘘遗憾我们布思本的大查即13 籍贯死亡情况到了他们或乡希望者的在天布思本村十三1917 11 15 日, 位于时波Poperinghe 的一使提供务的 13 13 人的体被在了 布思本村 Busseboom 人的他们转移到了地区 Bailleul 随着日, 人(布思本村人) 布思本 中国人的他们Reninghelst布思本村隶属)中国”。 2012 3 1 Overseas Chinese Journal of Bagui Mar.2012 No.1 !!!!!!!" !" !!!!!!!" !" 钩沉 54

Upload: busseboom-groep

Post on 29-Jul-2015

7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一战赴欧华工中的_布思本十三人_籍贯考证

一战赴欧华工中的“布思本十三人”籍贯考证张 岩 1 Philip Vanhaelemeersch 2

(1.山东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2.西弗兰德大学,比利时 布鲁日 8500)

[摘 要]1917年 11月 15日,13名在比利时从事战勤服务的华工遇袭身亡,而后被掩埋在了布思本村附近。本文综合史料的零星记载,还原了布思本事件的大致轮廓;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 13名华工的籍贯所在,进而将其死亡、埋葬的情况送达到了他们的后人或乡亲。我们希望,这项工作可以完成历史遗留的任务,以此遥慰亡者的在天之灵。[关键词]布思本十三人;一战华工;籍贯考察;告慰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25(2012)01-0054-05

[收稿日期]2010-11-21;[修回日期]2012-03-13[作者简介]张岩(1988-),男,山东邹平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2011级硕士生,研究方向:一战华工史;Philip Vanhaele-meersch(1971-),男,比利时人,牛津大学博士,比利时西弗兰德大学(Hogeschool West-Vlaanderen)客席教授,2010年比利时欧战华工纪念筹备会(布思本团队)负责人。顺借此文,感谢比利时弗兰德战地博物馆、山东省威海档案馆等单位以及诸多热心人士对于“布思本十三人”的关注以及

对我们实地调查活动的支持。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4万华工在英法的征召之下,远涉重洋,踏上了硝烟弥漫的欧洲大陆。在那里,他们从事英、法等国的战地后勤服务,承担起繁重的体力工作,为协约国最终战胜同盟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为中国战后跻身战胜国行列,争取战后国际发言权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华工也为之付出了各种沉重代价乃至生命代价。根据最近学者的研究,至少 3 000名华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

“布思本十三人”即是这些牺牲者中的一部分,他们遇难于一次空袭事件。然而,史料对此却无明确记载,13人死亡、埋葬的通知更是没有正式传达到他们的家乡,留下了一桩令人唏嘘的遗憾。幸运的是,综合史料的零星记载,我们基本上可以还原出布思本事件的大致轮廓。本次调查即在此基础上,考察了 13名华工的籍贯所在,进而将其

死亡、埋葬的情况送达到了他们的后人或乡亲。我们希望,这项工作可以完成历史遗留的任务,以此遥慰亡者的在天之灵。

一、布思本村事件与十三名遇难华工事件发生在 1917年 11月 15日。其日,德国

战机轰炸了位于比利时波普林格市(Poperinghe)的一个营地,致使为英军提供战勤服务的 13名华工身亡。事件发生后,13人的遗体被同伴掩埋在了布思本村(Busseboom)附近。战争终了,根据英国人的指示,他们的尸骨又被转移,安葬到了法国北部的拜鲁勒地区(Bailleul)。历史的记忆并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

时至今日,当地人(布思本村人)仍然知道布思本村附近有过一块中国人的墓地,他们称其为“兰凝(Reninghelst,布思本村隶属兰凝镇)中国墓地”。遗

2012年 3月第 1期

八 桂 侨 刊Overseas Chinese Journal of Bagui

Mar.2012No.1

!!!!!!!"!"!!!!!!!"!

"

史 海 钩 沉

- 54 -

Page 2: 一战赴欧华工中的_布思本十三人_籍贯考证

憾的是,他们却不知晓曾经发生在这些中国人身上的故事①。故此,我们试图通过各种史料的零星记载,以求还原那段历史的大致面目。首先,在比利时神父范沃勒汉姆(Achiel Van

Walleghem)的战地日记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则信息:“今夜(1917年 11月 15日)枪声四起。坡培勒(Poeper)的一处中国人营地被炮弹击中。几名黄种人死亡。”[2] “坡培勒”就是紧临鲁贝勒溪(Roobaertbeek,布思本村附近) 的坡佩尔街(Pauperstraat),“黄种人”当指中国人。但是,范沃勒汉姆记录的是否就是上述事件,我们还不能确定。

1918年 12月,中国驻英官员整理了一份英招华工死亡名单[3],记录了自 1917年 8月至 1918年4月丧生的华工。从中我们可以发现,1917年 11月 15日,“贺坡地”死亡了 13名华工,葬于兰凝坟园。“贺坡地”与“坡培勒”的弗拉芒语读音相近,此13人极有可能就是范沃勒汉姆日记中所指的“黄种人”。时任华工第 52 队队长的戈登·琼斯(Gordon

R. Jones)在记述该队驻扎波普林格期间的情况时提到,“一枚(炸弹)正巧坠于一帐篷上,其内 13人全部身亡。在那条流经我们营队后面的溪流旁边,我们为这些死难的华工修建了一个很小的私人墓地”[4]。在该地,唯一的一条溪流就是鲁贝勒溪(Roobaert brook)。结合上述资料可以断定,戈登所指 13名华工就是“布思本十三人”,并且由此也得知,“布思本十三人”属于华工第 52队。而在华工翻译顾杏卿的回忆录中,恰巧就记载了 52队发生的一起事件。“某晚深夜间,有一炮弹正落五十二队之一帐幕中,炸死全幕工人十四名,幕中尚有一人,适往如厕,因免于难”[5]。顾杏卿所指的 14人是否就是“布思本十三人”(是否是数字记录的错误),目前尚不得知。此外,英国墓葬管理委员会(the Commonwealth

War Graves Commission [CWGC])亦存有关于 13名华工墓地情况的记录。早在 1995年,比利时弗兰德战地博物馆的 Piet Chielens先生曾询问英国墓葬管理委员会,试图寻找兰凝坟园所葬中国人的记录。英国墓葬管理委员随后提供了该墓园所葬华工的名单,其中就包括同日(1917年 11月 15

日)死亡的 13名华工。墓葬管委会同时提到,该墓园华工的尸骨在 1922 年 4月被“起”出并移葬到了法国北部的拜鲁勒公墓。[6]

当时中国外交部的记录(比照 CWGC的记录)及前文所述的证据,也使得“布思本十三人”的花名表得以产生(见表 1)。名单较详细地记录了他们的名字及籍贯。但是由于记载本身的错误(如村庄)、村名的变易与行政区划的沿革,大多数村庄已经难以从地图上寻到。不过资料提供的另一条线索,即村庄与其所在县治的距离,为考察其确凿籍贯缩小了范围(然而,部分县治的变动、档案所载两相距离的不准确,又增加了调查难度)。

由表可见,上述 13名华工全部来自山东省,并且编号相邻均不远。所有华工的编号都是在出国前确定的,可以推测,上述“布思本十三人”是一同漂洋过海,远涉万里抵达欧洲目的地的。

二、“布思本十三人”的籍贯考察为考察 13名华工的籍贯,我们自 2009年 8

月开始进行了先期调查,以档案所载华工姓名,村庄名称、方位为线索,通过查阅资料、电话咨询(联系当地的史志部门、民政部门、档案部门以及村庄的负责人)、实地调查等方式,初步锁定了 13名华

①此次调查地点为布思本村,调查时间在 2010年 6月 2日。

华工编号28995290732913529147289962911929992290382950128957291492900929029

姓名乐(栾?)树德李希顺王章刘万起郭玉喜赵秉文王长和刘秉奎邹镇江马孝林

栾(乐?)成僧李喜茂王永钧

村庄名称乐(栾?)家庄战万町山后王家庄南角埠杨家庄赵家庄大华庄交庄邹家庄孙庄

栾(乐?)家庄蔡家庄晏王庄

村庄方位山东胶县(聘县?)九十一里西南

山东平度三里南山东崔(潍?)县十二里东南山东昌邑县三十五里西山东安丘县三十里东山东昌乐十二里东北山东陵县四十五里东山东临清州四十里南山东鱼台县一里东山东曹县三十里北

山东长清县三十五里西南山东广饶十五里南山东广饶十里北

表 1 “布思本十三人”花名表(原始记载)

来源:《收驻英使馆函》(民国七年十二月九日),陈三井等主编《欧战华工史料》,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第 544-545页。

- 55 -

Page 3: 一战赴欧华工中的_布思本十三人_籍贯考证

工来源村庄的名称(依现今村名)。在先期调查的基础上,我们于 2009年 12月

至 2010年 2月,深入初步核查到的村庄做进一步的考证与确认,并将他们的最终归宿地传达给了后人或乡亲。表 2即为调查结果。

(一)栾树德籍贯考察栾家庄现属青岛市胶南市胶河经济开发区。

该村位于早前的胶县县城(现位于胶州市区)西南,相距约 90里,这与档案中的原始记载(档案载91里)恰巧吻合。除了该村,在胶县西南 90里一带,并没有发现其他同名(栾家庄或乐家庄)或读音相近的村庄。知情人:栾治利栾治利的三祖父(具体名字不知晓)当年就是

参加了华工,没有归国。按照家族的谱系,栾治利的三祖父系“德”字辈(长兄为栾令德,二兄为栾慎德)。而这正与“栾树德”辈字吻合。栾治利幼时听其祖母讲述,三祖父系与兄弟不和离家出走,当时家人并不知道他(尚未结婚)的去向。几年后,家里收到一块“牌子”(当是华工勋章的俗称,由栾慎德保管),才知道去了欧洲。而对于“牌子”的来历,只听说“立了功劳”分发的。栾治利的三祖父没受过教育,身份卑微,没人像称有头有脸人物那样尊呼他的大名(学名,或成人后的名字),以致现在没人知晓他的名字。尽管如此,通过上述信息,我们基本上能推测出此人就是所要寻找的“栾树德”。(二)李希顺籍贯考察档案所载的“战万町”实际并不存在。根据村

庄方位,距老平度县城(现位于平度市区)正南三里处的战家疃与档案村名极其相近。战家疃村现属青岛市平度市香店街道办事处,该村姓氏分布中,李姓亦属主要姓氏。由此可推,“战万町”应是战家疃(该村在民国时也为该名),档案所载的村名系笔误所致。知情人:战学仁据其介绍,村中确有一位李姓的村民在 90余

年前去了欧洲,没有归乡,但对他的具体名字不清楚。当时,李迫于生活流落外地,从外地又去了欧洲。其出洋之时,家人并不知晓。一段时间以后,才打听到李的去向,并得知他已经在欧洲故去。自从李“失踪”之后,家中因生计困难也无法顾及,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对他的记忆也渐渐淡去。(三)王章籍贯考察山后王村(原名即为山后王家庄)现属潍坊市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城街道办事处。该村位于早前的潍县县城(位于现在的潍坊市区)东南,相距约 12里。这与档案记载的村庄信息完全相符,由此断定,档案所指村庄就是这里。知情人:王玉甲王玉甲听其父亲王垓(与王章为同一辈分)讲

述,王章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出的工”,去了欧洲。那时王章家境极为贫困,出去的华工既能管吃,又能挣钱,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报名应募了。王章的死因,传说是“炸死的”,但具体情况不甚清楚(可能是“别人让他到战壕里躲避,他不听劝言,在空袭中遇难”)。王章若是健在的话,至少120岁了。目前已经难以寻到与其血缘关系较近的家属,但可以肯定的是此人没有直系的后代。(四)刘万起籍贯考察现属潍坊市昌邑市都昌街道办事处的角埠村

即由南角埠等村合并而来(大概于 1955年合并)。该村位于昌邑老县城(位于现在的昌邑市区)正西,相距约为 25里。经查该村确有刘万起此人。由此确认档案所载村庄就在这里。知情人(1):刘金华(刘万起侄女)刘万起共有四个兄弟(另有一个姐姐),排行

老二。其他三兄弟分别为:刘万盛、刘万增(刘金华的父亲)、刘万富。刘金华幼时听其父亲说到,当时家境较为贫寒,刘万起是“卖兵”出去的,走时并没结婚。知情人(2):刘玉玺

表 2 “布思本十三人”来源村庄(依现今村名)

华工编号28995290732913529147289962911929992290382950128957291492900929029

姓名栾树德李希顺王章刘万起郭玉喜赵秉文王长和刘秉奎

邹镇江(周振江)马孝林(马爱林)栾成僧

李喜茂(李吉茂)王永钧

来源村庄山东省胶南市胶河经济开发区栾家庄村山东省平度市香店街道办事处战家疃村

山东省潍坊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城街道办事处山后王村山东省昌邑市都昌街道办事处角埠村山东省安丘市景芝镇东杨庄村

山东省昌乐县经济开发区赵家庄村山东省陵县滋镇大辛庄山东省临清市尚店乡焦庄山东省鱼台县鱼城镇东洪村

山东省曹县青菏街道办事处马庄山东省齐河县赵官镇阮庄村

山东省广饶县广饶街道办事处蔡家村山东省广饶县广饶街道办事处前燕村

- 56 -

Page 4: 一战赴欧华工中的_布思本十三人_籍贯考证

刘万起并不是被“拔兵”出去的,而是被“雇佣”出国的,该村去了多个。刘万起出国后,招工局就从坊子向家里寄钱,后来不寄了,即推测死在了外面。(五)郭玉喜籍贯考察现属潍坊市安丘市景芝镇的东杨庄村原名即

为杨家庄,该村位于安丘老县城(位于现在的安丘市区)东南,相距约为 35里。经查该村确有郭玉喜此人。由此进一步确认档案所载就是该村。知情人:杨天杰该村郭氏家族系清朝年间从景芝镇郭家庄子

迁居来的。到郭玉喜这一代时,郭家就只有他与胞弟郭丰喜两个男丁了。后来,郭玉喜去了欧洲,自此杳无音信。其出走的缘由,可能是被别人“花钱雇走”的。郭玉喜走时并没有结婚,若是健在的话,至少 120岁了。该村应募华工的还有郝兰华、杨崇玉二人,但他们与郭玉喜不是同批参加的(郭玉喜去得较早)。郝、杨二人在国外从事的是务农工作(干了三年),没有上战场,后平安归来,带回华工勋章、缸子等物品,以及安家费(三百块大洋)和工资。上世纪 60年代,郭家从该村搬走。(六)赵秉文籍贯考察赵家庄现属昌乐县经济开发区,该村位于昌

乐老县城(位于现在的昌乐县城)东北,相距 12里,且村庄名称一直为赵家庄(村),这与档案所载完全相符。可以推测,这里就是档案所载的“赵家庄”。未寻到知情人,但根据该村赵氏谱系,确实有

“秉”字辈的,其年龄分布也与赵秉文为一世。(七)王长和籍贯考察大辛庄(西大辛、中大辛、东大辛三村的统称)

现属陵县滋镇。该村位于陵县老县城(位于现在的陵县县城)正东,相距约 45里。这与档案所载的村庄方位一致,可以推测“大华庄”就是“大辛庄”,名称系笔误所致。未找到知情人,但据该村村民王志云介绍,王

氏家族中确有一位“长”字辈的离家后失踪了,要是活着的话,也 100多岁了。此人是不是王长和,已无从考证。(八)刘秉奎籍贯考察焦庄(前焦庄、后焦庄的统称,后焦庄又划分

为焦南村、焦西村、焦东村)现属聊城市临清市尚店乡。该村位于原先的临清州(位于现在的临清市

区)正南,相距约 40里。从方位与村庄名称上,可以推测这里就是档案所载的“交庄”。未寻到知情者,但从该村刘氏谱系来看,确实

有“秉”字辈的。(九)邹镇江籍贯考察周家庄(即邹家庄,当地“周”的发音为“邹”),

现属济宁市鱼台县鱼城镇。该村与邻村东洪村的周姓村民为同一个家族(两村相邻)。两村共续的“周氏家谱”,记录了“周振江”(邹镇江)的名字。由家谱进一步得知,周振江系东洪村人氏,而非周家庄人。知情人:周福家(周振江的曾孙)据其介绍,周振江为家中的单传子,在离家之

前已经结婚,并育有一儿一女。其离家之后,周振江的妻子就改嫁了。周振江的儿子周庆松(又名周兴田)每到逢年过节就会因思念父亲而伤心哭泣,未能得知父亲的归宿,成了周庆松一辈子解不开的心结。周庆松去世于 1987年,享年 84岁,因此周振江若健在的话,年龄也在 120岁以上了。(十)马孝林籍贯考察孙庄位于曹县老县城(现在的曹县县城)正

北,相距约 30里,虽与档案所载相符,但该村姓氏中并没有马姓。其后,当地民政部门在曹县青菏街道办事处马庄的“马氏族谱”中发现了“马爱林(外出)”的记录。知情人:马义臣等马氏族人据其介绍,马爱林外祖父家住孙庄,其家族中

无男性子嗣。为照顾起见,马爱林便经常住在外祖父家中。马爱林外出时大体就在一战期间,走时并没有结婚。从《马氏族谱》的记载来看,马爱林为马氏家族的二十世,大概就是出生于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那一时代。由以上这些信息可以推测,马爱林可能就是马孝林,档案记载的人名可能是由于笔误所致。自从马爱林外出之后,便音信全无。(十一)栾成僧籍贯考察阮庄村(原称阮家庄)原属长清县(1956年并

入齐河县),位于长清老县城(现为于长清城区)西南,相距 35里。当地“阮”的发音与“栾”颇为相近。可以推测,上述的阮庄村(阮家庄)可能就是档案所载的“栾家庄”。未找到知情人,但从该村阮氏家族的谱系上

来看,确实有“承”字辈的,其年龄分布也应在 110岁以上。

- 57 -

Page 5: 一战赴欧华工中的_布思本十三人_籍贯考证

(十二)李喜茂籍贯考察蔡家村现属广饶县广饶街道办事处。位于广

饶老县城正东,相距 11里(档案所载的村庄方位为“15里南”)。通过查阅地图,我们得知广饶县只有一个村名为蔡家庄(村)。知情人:李有荣据李有荣介绍,与档案记载姓名(李喜茂)颇

为相近的“李吉茂”即是一位去欧洲的华工,并且此人一去未能还乡。去欧洲的原因系生活所迫,且此人没有直系的后代。另外,在该村李氏家族的近几世中并没有“喜”字辈的。可以推测,档案所载的“李喜茂”可能就是李吉茂。除李吉茂之外,该村“蔡心田”也去过欧洲。而蔡心田与李吉茂不是同批去的,李吉茂去的要早。蔡心田在国外从事的是抬担架的工作,归国后曾向村民介绍过大战的危险状况,如曾说道,有的人的肠子被炸到了树上。(十三)王永钧籍贯考察前燕村原名为燕王庄(后又称前燕王庄),现

属广饶县广饶街道办事处。该村位于广饶老县城正北,相距约十里。邻村后燕王庄,建村较晚,且没有王姓的家族。可以推测,档案中记载的“晏王庄”即为前燕村。未找到知情者,但据村民王希昌介绍,其家族

中有一位名叫“王崑”的族人出走后没有还乡。当时王崑(为其在家的名字,其在外上学的名字并不知晓)就读于东北(哈尔滨)某大学,祖父离世时(大约在 1914年至 1917年这一段)回家奔丧,后在返回学校的途中被“抓”走了。其同学发现后,告知王崑的家人,说他被“抓”了劳工。而“王崑”是不是“王永钧”,已无从考证。此外,本村的“王永荣”亦参加了华工,后又还乡。

三、后记一战结束以后,多数华工被陆续遣返回国,而

那些亡故的华工却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华工多为生计而来欧洲,却不幸客死他乡,“欲求生活而反丧失其生命”,令人悲叹不已!尤有甚者,许多华工死亡、埋葬的通知并没有正式传达到他们的家乡,留给了亲人无尽的牵挂与思念。为了弥补历史留下的这桩遗憾,我们在调查的同时,亦将十三名华工的最终下落传达到了他们的家人、家庭或乡亲。当家乡的亲人得知先辈的消息之后,颇感意外和激动,绵延几代人的牵挂终于可以有个

了结了。2010年 5月 29日,比利时波普林格市举办了

以“布思本十三人”为主题的华工纪念活动。布思本华工的故事终于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华工为比利时作出的贡献以及与当地群众结下的深厚友谊亦被重新认识。波普林格市市长德雅盖(ChristofDejaegher)和中国驻比利时临时代办陈小明共同为刻有 13名华工姓名的纪念碑揭幕。陈小明在致辞中表示,“今天在波普林格市举办这样一个纪念活动,不仅是对逝去亡灵的肯定,也是对其亲人和后代的抚慰,更是要激励两国人民不断开创双方友好合作的新局面”。

2010年 9月 17日,时值上海世博会召开期间,比利时西弗兰德省政府又在世博比利时馆举办了“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赴欧洲华工的主题发布会”。“布思本十三人”的后裔代表马义臣应邀参加了此次活动。在会上,西弗兰德省省长保罗·拜恩(Paul Breyne)亲手将一组最新发现的华工照片,赠送给了马义臣,表达了一份迟来的告慰。相信 13名华工的亡魂尽可以安息于异国他

乡的土地了!

【参考文献】

[1]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56-59.

[2] De Oorlog te Dickebusch en Omstreken,1914~1918[Z]. Brugge:Genootschap voor Geschiedenis,1964,p.75.

[3]陈三井.欧战华工史料[G].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542-546.

[4] Gordon R. Jones,With the Chinese on the WesternFront,typewritten,unpublished and undated manuscript pro-vided by Mrs Zamin from Toronto,granddaughter of Gordon R.Jones(Canada),p.3.

[5]顾杏卿.欧战工作回忆录[Z].商务印书馆,1937:44.[6] Letter from Commonwealth War Graves Commission to

Piet Chielens,dated November 24,1995.[Z].Private archives ofPiet Chielens.

-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