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

10
中中 o 中中中 :,。 o 中中中中 :、。。 o 中中中中中中中 :、、、、一。 o 中中 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 :,一 。,,,, 「」 o 中中 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夏,,。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o 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 中 中 中 中 :、、、) 中中中中 ,;,。 中中(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中 、。 中中中 、、。 中中 、。 中中中中─中 中 ,。 中中─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中 ,體。。、、、、。 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 ,,, "中中 一體 " 中中中中中 o 中中中中中 中中 :。 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 一,)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 、夏,、 中中中中 、(、)中中中中中中 (、、、、) ,; 中中中 、,; 中中 ,。" 《》

Upload: liong-budiwan

Post on 19-Jan-2016

2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3 download

DESCRIPTION

introduction into chinese internal medicine

TRANSCRIPT

Page 1: 中藥

中藥

o 中藥: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認識和使用的藥物。o 草藥:民間口耳相傳、使用之藥物。草藥是中藥數量發展的主要來源。o 中藥學:研究中藥基本理論和各種中藥的來源、採制、性能、功效、臨床應用及其他有關知識的一門學科。

o 本草:古代介紹中藥的著作,一般皆稱為「本草」。〝本〞的意義,有多種說法,大多數人認同的說法,藥中以草本類最最眾,以其為主也。

o 藥物產地、採集與炮製

根及根莖類,常在秋末或春初採集。全草、莖枝和葉類,在植株充分成長、枝葉茂盛或開花時期收採。花類在含苞待放或初放時採集。果實種子類,通常在果實成熟時摘採。樹皮、根皮類在春夏之交,植物生長茂盛,內皮漿液豐富時剝取。

炮製是藥材在使用前或製成各種劑型前的加工處理過程。其目的是:減低藥物的毒性及副作用,提高藥效,改變藥性,擴大治療範圍,便於製劑和貯藏。常用的炮製方法有:  

炒、炙、炮、鍛、煨、蒸、煮、水飛。

理 (理論 )法 (法則 )方 (方劑 )藥 (藥物 )。

o 中藥的性能 四氣(也稱四性:寒、熱、溫、涼)

寒涼藥多具有清熱作用,適用於熱性病證;溫熱藥多具有散寒作用,適用於寒性病證。

五味(即辛、甘、酸、苦、鹹,另有淡味與澀味)。辛味藥有發散、行氣的作用。甘味藥有滋補、緩急、潤燥的作用。苦味藥有燥濕、泄降的作用。酸味和澀味藥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鹹味藥有軟堅的作用。

生降沉浮─生浮的藥上行而向外,沉降的藥主下行而向內。 歸經─歸是指藥物作用部位的歸屬,經是人體的臟腑經絡。說明藥物功效的適應範圍。有直接歸經、間接歸經、相關歸經、病機歸經、定向歸經五種歸經方法。

Page 2: 中藥

氣味的定性,升降浮沉的定向,以及歸經的定位,構成中藥"三位一體"的藥性基礎。

o 中藥的應用 配伍:兩種以上藥物配合應用。 藥物七情:單行、相須 (類似藥相伍以提高療效)、相使(一藥為主,其他藥物配合提高主藥療效)、 相畏(被相殺藥減低毒性)、相殺、相惡 (降低療效)、相反(增強毒副作用)。

配伍禁忌 

《經驗方》:"貝母、半夏并瓜蔞,白蘞、白及 反烏頭,細辛、芍藥(有赤、白芍)五參輩(人、丹、沙、玄、苦五參),偏與蔾蘆結冤仇; 

大戟、芫花并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記取歌中十九反,末使同行真個好。" 

《儒門事親》: "本草言明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草,諸參辛芍叛蔾蘆。" 

《醫學入門》: 

"相反藥只十八味,逐一從頭說與君。 

人參芍藥與沙參,細辛元參與紫參,苦參丹參并前藥,一見藜蘆便殺人。 

白芨白蘞并半夏,瓜蔞貝母五般真,莫見烏頭與烏喙,逢之一反疾如神。 

大戟芫花并海藻,甘遂以上反甘草,若還吐蠱與翻腸,尋常犯之都不好。 

蜜蠟莫與蔥相見,石決明休見雲母,藜蘆莫使酒來浸,人若犯之都是苦。"

妊娠禁忌 水銀、砒霜、鉤吻、輕粉、斑蝥、瓜蒂等屬劇毒藥,對人體損傷極大。

大黃、巴豆霜、芫花、大戟、牽牛、木通等峻下瀉利之品,能造成盆腔充血,甚至墮胎。

麝香、紅花、牛膝、莪朮、薑黃、蠶衣等對子宮,尤其妊娠子宮有興奮收縮作用。而川芎等用小量則興奮,大量則麻痺。

天花粉、芫花、甘遂、莪朮、薑黃、水蛭、槐角、川芎等分別具有終止妊娠、引產、抗早孕等作用。

Page 3: 中藥

桃仁、郁李仁、苦參、酒等所含的某些活性成份有致胎兒畸形作用。

劑量藥性平和無毒的藥物,用量稍多。單位藥用量宜大、複方用量宜小。重病、急病用量宜偏大。

煎服法 煎藥法:煎煮方法:先煎、後下、包煎、另燉或另煎(貴重藥物)、沖服(不煎)。 

一般藥煎汁二次,滋補藥煎三次。 

煎藥器具:瓦罐、砂鍋為宜,忌用鐵鍋。 

煎藥前先將藥浸泡 30分鐘左右。滋補藥用文火煎,發汗解表藥用急火煎。

服藥法:湯劑一般每日一劑,分二次服。病重者,不受此限。補益藥宜在食前服;對胃腸有刺激的藥,宜食後服;驅蟲藥,宜空腹服; 安神藥,宜睡前服;截瘧藥,宜瘧發前二小時服。

o 中藥的分類

1. 解表藥─能發散外邪,解除表證之藥。大多味辛。 辛溫解表藥: 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紫蘇葉、生薑、香薷。

辛涼解表藥:薄荷、蟬蛻、牛蒡子、淡豆豉、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升麻。

2. 湧吐藥:大多有毒。瓜蒂、常山、膽礬、藜蘆。3. 清熱藥:

清熱瀉火藥:石膏、知母、蘆根、天花粉、竹葉、梔子,夏枯草、淡竹葉,鴨蹠草、西瓜。

清熱燥濕藥:黃連、黃芩、黃柏、龍膽草、苦參、三顆針、馬尾連。

清熱解毒藥: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葉、穿心蓮、牛黃、蚤休、魚腥草、射干、半邊蓮、土茯苓、馬勃、馬齒莧、白頭翁、秦皮、綠豆、半枝蓮、山豆根、敗醬、紅藤、白鮮皮、半枝蓮、雞骨草、龍葵、白英、蛇莓、鳳尾草、六月雪、雪膽、金蓮花、蒟蒻、橄欖、萬年青。

清熱涼血藥:犀角、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紫草。

Page 4: 中藥

清虛熱藥:青蒿、銀柴胡、地骨皮、白薇、胡黃蓮。4. 瀉下藥

攻下藥:大黃、芒硝、番瀉葉、巴豆、蘆薈。 潤下藥:火麻仁,郁李仁。 峻下逐水藥: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商陸、續隨子。

5. 袪濕藥 袪風濕藥:獨活、威靈仙、蒼耳子、秦艽、防己、桑寄生、五加皮、虎骨、木瓜、白花蛇、海風藤、雷公藤、穿山龍、夏天無、老鸛草。

芳香化濕藥:蒼朮、厚朴、藿香、佩蘭、白豆蔻、草豆蔻、砂仁、草果。

利水滲濕藥:茯苓、豬苓、澤瀉、薏苡仁、車前子、滑石、木通、通草、金錢草、海金沙、石韋、萆解、茵陳蒿、葫蘆、冬瓜皮、赤小豆、玉米鬚、螻蛄。

6. 溫裡藥:附子、烏頭、肉桂、乾薑、細辛、吳茱萸、高良薑、花椒、丁香、小茴香、八角茴香。

7. 理氣藥:橘皮、青皮、枳實、佛手、木香、香附、烏藥、沉香、鬱金、延胡索、川楝子、薤白、荔枝核、甘松、八月札、玫瑰花、綠萼梅、九香蟲。

8. 消食藥:山楂、麥芽、穀芽、神麴、雞內金、萊菔子。9. 驅蟲藥:使君子、苦楝根皮、檳榔、雷丸、鶴虱、貫眾、榧子、鶴草芽。

10. 止血藥:大薊、小薊、地榆、苧麻根、紫珠、槐花、白茅根、側柏葉、仙鶴草、羊蹄、百草霜、藕節、白及、棕櫚、三七、茜草、蒲黃、艾葉、卷柏。

11. 活血袪瘀藥:川芎、乳香、沒藥、延胡索、鬱金、薑黃、莪朮、三稜、丹參、虎杖、益母草、雞血藤、桃仁、紅花、五靈脂、牛膝、穿山甲、地鱉蟲、水蛭、降香、澤蘭、月季花、自然銅、王不留行,劉寄奴、蘇木、乾漆、毛冬青、馬鞭草、水紅花子、石見穿、鬼箭羽、夜明砂。

12. 化痰止咳平喘藥 化痰藥:半夏、天南星、白附子、白芥子、皂莢、桔梗、前胡、白前、旋覆花、瓜蔞、貝母、天竹黃、竹茹、竹瀝、浮海石、昆布、黃藥子、胖大海、豬膽汁、明黨參、羅漢果、荸薺、鳳凰衣。

止咳平喘藥:杏仁、百部、紫菀、款冬花、馬兜鈴、枇杷葉、桑白皮、葶藶子、白果、洋金花、華山參、鐘乳石、滿山紅。

13. 安神息風藥

Page 5: 中藥

安神藥:硃砂、龍骨、磁石、酸棗仁、柏子仁、遠志、琥珀、合歡皮、靈芝、紫石英

息風藥:羚羊角、玳瑁、紫貝齒、牡蠣、石決明、決明子、珍珠母、鉤藤、天麻、全蠍、白殭蠶、蜈蚣、地龍、羅布麻、生鐵落。

14. 開竅藥:麝香、冰片、石菖蒲、蘇合香。15. 補虛藥

補氣藥:人參、西洋參、黨參、太子參、黃耆、白朮、山藥、扁豆、甘草、大棗、飴糖、蜂蜜。

補血藥:當歸、熟地黃、何首烏、白芍、阿膠、龍眼藥。 補陰藥:南沙參、北沙參、麥冬、天冬、石斛、玉竹、黃精、百合、枸杞子、桑椹、山茱萸、墨旱蓮、女貞子、龜板、鱉甲、黑脂麻。

補陽藥:鹿茸、巴戟天、肉蓯蓉、杜仲、續斷、狗脊、黃狗腎、紫河車、冬蟲夏草、胡桃仁、骨碎補、補骨脂、益智仁、菟絲子、韭菜子、胡蘆巴、陽起石、潼蒺藜。

16. 收澀藥:五味子、五倍子、烏梅、浮小麥、石榴皮、蓮子、麻黃根、樁皮、訶子、肉豆蔻、禹餘糧、罌粟殼、赤石脂、蓮子、欠實、山茱萸、金櫻子、桑螵蛸、覆盆子、烏賊骨、刺蝟皮。

17. 外用藥:硫磺、雄黃、砒石、輕粉、升藥、鉛丹、密陀僧、爐甘石、硼砂、白礬、皂礬、石灰、火硝、大蒜、斑蝥、蟾酥、硼砂、馬前子、蛇床子、露蜂房、木芙蓉葉,大風子、木槿皮、土槿皮、絲瓜絡、狼毒、樟腦、松香、兒茶、瓦愣子、守宮、象皮、蟲白蠟。

學習重點

9. 了解中藥知識初步積累及中藥學發展之歷史。10. 了解中藥之作用:功效及基本理論。11. 熟悉中藥炮制的目的及主要炮制方法,劑量的選擇及使用。12. 掌握重要(常用及具代表性)藥物的功效、性能、配伍應用、特殊用法。

中藥知識初步積累

歷代具代表性著作

秦漢時期:神農本草經。

Page 6: 中藥

簡稱〝本經〞或〝本草經〞。應成書於漢書藝文誌之後,張仲景之前。作者不詳。基於尊古而賤今之習俗,假托傳說人物黃帝與神農對話形式而成書。

內容重點。(1)總論包含序例 12 條,說明中藥的基本理論。(2)各論包含 365 味藥 (一年 365 天,一天一味 )。照毒性大小,補虛祛邪作用,將藥物分上、中、下三品。每味藥說明其性味功能。

學術價值:(1)文獻價值:我國現存最早之藥學專著。(2)理論價值:初步奠定了藥學理論之基礎。 (序例含括採收、加工、真偽辨識、儲藏、配伍法度等,中藥歸類根據四氣、五味、毒性、歸經、升降浮沉,此書提及前三項。 )

(3)實用價值:記載之藥物,大多樸實有驗,歷用不衰。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本草經集注。

作者陶弘景。基本內容包含 730 味藥 (365 * 2) 。對神農本草 13 序例,給予詳細註釋。除了藥品對藥劑的選擇外,更提出病症對劑型的選擇:急症用湯劑、慢病用丸劑。對藥物辨識也有諸多貢獻。

書的內容有三部份:朱書〝本經〞,乃抄錄神農本草經。墨書〝別錄〞,取自名醫別錄,乃各家附經為說。行間小字乃陶弘景之註釋。

學術價值:(1)首創按自然屬性分類之方法。 (730 味藥,分為玉石、草木、虫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類。 )

(2)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為後世本草學家所沿習使用。包括藥物性能功效應用,及對藥物本身之研究,如劑型、產地等。

隋唐時期:新修本草。

編修日期:唐顯慶四年 (西元 659 年 )。先後由長孫無忌 (英國公 ),徐世勣領銜主編。故又稱〝英公本草〞。徐世勣,因功被皇帝賞姓「李」,又因李世民名字中有世字,徐世勣因而改名為李勣。

真正編撰新修本草的藥學專家為蘇敬。後因某一皇帝名字有敬字,後人改稱蘇敬為蘇恭。

新修本草收載藥物數目,因算法不同,有 844, 851, 853 三種說法。

Page 7: 中藥

學術價值:(1)我國歷史上第一本官修本草。 (國家標準 )

(2)開創藥學書圖文對照之先例。 (但圖、圖經部分都已失傳 )

宋金元時期: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宋初:〝開寶本草〞 ,〝開寶重定本草〞 ,〝嘉祐本草〞 ,〝本草圖經〞 (一稱〝圖經本草〞,為〝嘉祐本草〞之輔本) 。四本皆官修本草。

影響最大者,為私人編輯的〝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收及宋初官修本草之精華,且合併嘉祐與圖經本草,便於查閱。作者為唐慎微。(北宋時期)

藥品數量:1558, 1744, 1748 (不同版本)

歸類 證型 證候 治法 方藥

氣虛型

心氣虛心悸氣短,動則尤甚,面色恍白,體倦乏力,喜出長氣,自汗,舌質淡,舌體胖嫩,苔白,脈象虛弱。

益氣寧心代參膏人參茶

脾氣虛

食納減少,食後作脹,身倦無力,面色萎黃,或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大便溏瀉,舌質淡嫩,苔白,脈象緩弱。

益氣健脾 白朮豬肚粥 茯苓膏

肺氣虛

氣短懶言,聲音低微,或語言斷續無力,咳嗽咯痰清稀,形體消瘦無力,喜溫畏寒,自汗,易患感冒,舌質淡嫩,脈象虛弱。

益氣補肺 上黨參膏

腎氣虛

面色淡白,腰脊酸軟,聽力減退,久病喘促,短氣胸悶,滑精早泄,尿後餘瀝,尿頻而清,甚至不禁,舌質淡,苔薄白,脈象細弱。

益氣補腎 補腎強腰粥 河車膏

陽虛型心陽虛

形寒肢冷、心悸氣短、心胸憋悶、自汗畏風、面色蒼白、脈象細弱或結代。

溫陽寧心 益智飲

脾陽虛 腹中冷痛,腹脹納呆,得緩則舒,口泛清水,四肢不溫,氣怯形寒,婦女則見白帶清稀,小腹下墬,舌淡苔

溫中健脾 建中膏 小建中湯 大蒜煎

Page 8: 中藥

白,脈象沉遲。

肺陽虛

形寒怕冷,咳嗽痰多,稀薄如水沫,面色蒼白,自汗肢冷,重者咳喘胸悶,呼吸急促。舌苔白膩,脈象遲滑。

溫肺化痰 玉屏風散

腎陽虛

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酸軟,或陽萎滑精,或尿頻清長,或尿少浮腫,舌淡苔白,脈象沉遲,或兩尺脈無力。

溫補腎陽 蓯蓉羊肉粥 仙茅丸 巴戟天丸

陰虛型

心陰虛低熱時作,心悸而煩,失眠健忘,口乾易驚,五心煩熱,或有盜汗,舌紅少津,脈象細數

補心養陰 糖水百合 玉竹膏

肝陰虛煩躁易怒,筋惕肉瞤,筋脈拘攣,或頭暈目眩,口燥咽乾,舌紅少津,脈象弦細或數。

滋補肝陰 枸杞丸 一貫煎膏

肺陰虛

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咽喉乾癢,聲音嘶啞,舌紅少津,脈細無力。陰虛火旺者可見痰中帶血,午後發熱,兩顴潮熱。

養陰清肺 潤肺膏 沙參麥冬湯

腎陰虛耳鳴耳聾,失眠遺精,頭暈目眩,口咽發乾,五心煩熱,腰膝酸痛,舌紅苔少,脈象細數。

滋補腎陰 八仙長壽丸 桑椹膏

血虛型

心血虛 面色不華,心悸而煩,失眠健忘,眩暈易驚,唇舌色淡,脈象細弱。

補血寧心 二地膏 女貞子膏

肝血虛頭暈目眩,視物模糊,面色萎黃,手臂發麻,肌膚乾澀,爪甲乾黃,經少色淡,舌淡苔少,脈象細弦。

補血養肝 雞肝粥

臟腑兼證型

心肺氣虛 久咳不已,氣短心悸,面色恍白,甚則可見口唇青紫,舌淡,脈象細弱。

補益心肺 補氣養血膏

肺脾兩虛久咳不已,痰多清稀,食納減少,腹脹便溏,短氣乏力,舌淡苔白,脈象細弱。

補益肺脾 珠玉二寶粥

肺腎陰虛咳嗽痰少,動則氣促,間或咳血,腰膝酸軟,消渴盜汗,骨蒸潮熱,舌紅苔少,脈象細數。

補肺滋腎 百何固金丸

心脾兩虛 心悸健忘,怔忡失眠,納榖不香,腹脹便溏,身倦乏力,舌質淡嫩,脈象細弱。

補脾養心 人參滋補膏

Page 9: 中藥

心腎不交虛煩失眠,心悸健忘,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多夢遺精,潮熱盜汗,舌紅苔少,脈象細數。

交通心腎 酸棗仁湯

脾腎陽虛畏寒肢冷,身體倦怠,食少便溏,甚則腹脹浮腫,或五更泄瀉,舌淡質胖,苔白而潤,脈象沉細。

溫補脾腎 容顏不老丹 十精丸

肝腎陰虛頭目眩暈,耳鳴咽乾,顴紅盜汗,五心煩熱,腰膝酸軟,舌紅苔少,脈象細嫩。

滋水涵木 二至膏 何首烏丸

血瘀型

氣滯血瘀 兩脅刺痛,煩躁易怒,肝脾腫大,舌體隱青,脈象結澀

行氣活血 通脈湯

氣虛血瘀氣短乏力,四肢發冷,或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大便乾燥,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舌紫色黯,苔白,脈緩

益氣活血 治癱還元湯

陰虛血瘀 面色萎黃,心悸怔忡,潮熱盜汗,舌紅苔少,脈細或澀

養陰活血 益陰丸

瘀痰

心胸絞痛,痛有定處,或牽引左肩臂痛,胸部痞悶,心悸氣短,頭暈痰多,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膩,脈象弦滑。

消瘀化痰 益陽化瘀湯 血通方

瘀熱 頭痛胸痛,內熱瞀悶,急躁善怒,舌紅脈數。

消熱化瘀 宮癥湯

熱鬱型

陰虛內熱早涼暮熱,消瘦盜汗,顴赤唇紅,或長期低熱不退,舌紅苔少,脈象細數。

清熱養陰 玄參麥冬茶

內熱動風 頭痛眩暈,耳鳴目赤,心悸失眠,肢體麻木,舌紅而乾,脈弦滑數

清熱熄風 鎮肝熄風湯

血熱妄行 吐血衄血,月經量多,或有便血,身有斑疹,舌絳而乾,脈數。

清熱涼血 止血湯 蓮心粥

外感風熱發熱較甚,微惡風寒,有汗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紅赤,舌苔薄白或薄黃,脈象浮數。

疏風散熱 桑葉茶 銀射散

痰濁型

外感風痰 惡寒發熱,咳嗽痰多,頭痛頭暈,舌苔薄膩,脈象浮緩

疏風化痰 午時茶 天中茶

寒痰 背受寒痰,遇冷即發喘嗽,吐痰清稀,身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淡苔膩,脈沉。

袪寒化痰 陽和湯

Page 10: 中藥

痰熱咳嗽痰黃,稠厚膠黏,甚則氣急嘔噁,面赤煩熱,或有發熱,小便短赤,舌質紅,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清熱化痰 十味貝砂散

燥痰嗆咳氣促,咯痰不利,痰稠而黏,甚或成條成塊,咽喉乾燥哽痛,多咳則聲音嘶啞。

潤燥化痰 生津茶

食積痰濁 咳嗽氣逆,痰多胸痞,納食不化,噯腐吞酸,舌苔濁膩,脈滑。

消食化痰 三仁粥 雞內金粉

氣虛痰滯少氣懶言,神疲乏力,食少納呆,咳嗽痰多,脘腹痞滿,腸鳴便溏,舌淡或胖,苔薄微膩,脈虛或緩。

益氣化痰 貝丹合劑

風濕型

外感風濕身體煩疼,項背拘急,舉動艱難,手足麻痺,屈伸不利,腰膝冷痛,舌苔薄白或白膩,脈緩。

袪風除濕 木瓜茶 治痺膏 薏仁湯

血瘀痺痛筋骨疼痛,其痛難忍,關節屈伸不利,痛處固定,經久不癒,舌黯脈澀。

袪風除濕活血通絡

八仙慶壽酒 雞血藤湯

正虛痺痛 腰膝冷痛,腿足袪身不利,或痺著不仁,頭暈目眩,舌淡脈虛。

補益肝腎袪風除濕

百益長春酒

長壽丸丹(資料來源:胡龍才-實用養生中藥指南)

丸丹 出自 功用 成份

右歸丸

景岳全書

溫補腎陽,填充精血

熟地黃 150克,山藥、枸杞、菟絲子、鹿角膠、杜仲各 90克,山茱萸、當歸各 75克,製附片 100

克、肉桂 120克。

十精丸

普濟方

溫腎助陽、滋精填髓,養心益智、疏風明目

枸杞、熟地黃、桂心木、甘菊花、山茱萸、菟絲子、肉蓯蓉、蜀椒、柏子仁、白茯苓各等分。

延齡丸

楊氏家藏方

溫腎壯陽,填精補髓

補骨脂、肉蓯蓉、巴戟天、菟絲子、胡桃仁、肉桂、黑芝麻、牛膝、山藥、覆盆子、枸杞、天雄、地黃、酸棗仁、柏子仁、五味子、人參、白菊花、楮實子、白茯苓各 100克。

菟絲健老

聖濟總錄

補腎養肝 菟絲子、甘菊花各 500克。

Page 11: 中藥

丸蓯蓉明目丸

四時調攝箋

補益肝腎,充精明目 肉蓯蓉 120克、巴戟天、甘菊花、枸杞各 60克。

仙茅丸

御藥院方

益精補骨、明目黑髮

仙茅、蒼朮各 1000克,白茯苓、炒柏子仁各 240

克、車前子 360克,生地黃、熟地黃各 120克,炒小茴香 200克,枸杞 500克。

青娥丸

和劑局方

壯筋骨、活血脈、烏鬢髮、益顏色

胡桃兩個,酒浸炒補骨脂 250克、蒜 120克,杜仲500克。

還少丸

衛生易簡方

溫腎補脾、填精補髓、安神定智、抗老延年

山藥、牛膝各 50克,白茯苓、山茱萸、楮實、杜仲、薑汁和酒煮熟、五味子、巴戟、遠志、肉蓯蓉、茴香各 35克,石菖蒲、熟地黃、枸杞各 18

克。

沉香永壽丸

普濟方

大補元陽、滋益脾腎、添補精髓不老

蓮子 600克,茅山蒼朮 600克,白茯苓 75克,沉香、木香、熟地黃各 35克,五味子、小茴香、川楝、西杞子、山藥、柏子仁、破故紙各 75克,青鹽 20克。

益壽仙丹丸

丹溪心法

溫柔補腎、健體延齡 甘菊花、枸杞、巴戟各 100克,肉蓯蓉 150克。

神仙五子丸

煙霞聖效方

溫腎助陽,生精益髓

覆盆子、五味子、醋炒蛇床子、酒炒菟絲子、巴戟天、白茯苓、川斷、酒炒肉蓯蓉、酒炒牛膝、枸杞、山藥、熟地黃、肉桂、檳榔、熟附片、麩炒枳實、炮薑各 30克。

萬氏延壽丸

萬氏積善堂秘驗滋補諸方

溫腎助陽,暖脾和中、兼益心智

川烏、南木香各 30克,蒼朮、花椒、小茴香、白茯苓各 60克。

四聖丸

聖濟總錄

溫陽祛冷,燥濕明目

草烏頭、蜀椒、蒼朮、乾薑各 90克。

仙方椒苓丸

醫部全錄

補益心腎,明目駐顏、順氣祛風延年

川椒炒 600克,白茯苓 375克。

彭祖延年柏子

千金翼方

強心志,補腎陽

柏子仁 2克,蛇床子、菟絲子、覆盆子各 100克,石斛、巴戟天各 45克,杜仲、茯苓、天門冬、遠志各 90克,天雄 30客,續斷、桂心各 75克,菖

Page 12: 中藥

丸 蒲、澤瀉、山藥、人參、乾地黃、山茱萸各 60

克,五味子 150克,鐘乳粉 90克,肉蓯蓉 180克。益氣聰明丸

證治準繩

補中益氣、明目健眩

黨參、黃耆各 100克,升麻 550克,葛根 225克,蔓荊子 112克,白芍藥、酒炒川柏各 75克,炙甘草12克。

神仙不老丸

壽親養老新書

益氣養陰、烏鬢黑髮

人參鬚、酒炒菟絲子、全當歸各 60克,枸杞、柏子仁、石菖蒲、地骨皮、熟地黃、生地黃、巴戟天各 30克,川牛膝、杜仲各 45克。

孔聖枕中丹

千金方 寧神益智 敗龜版、龍骨、遠志、九節菖蒲各等分。

扶老強中丸

傳信適用方 溫中消食

神曲 600克,炒麥芽 300克,吳茱萸、乾薑各 150

克。

玉芝除老丸

御藥院方

祛風寒,消積滯

天南星、乾薑各 15克,半夏、白礬、大黃各 30

克,蛤粉 6克,牽牛 120克,黃柏 45克。

八仙長壽丸

醫級補腎滋陰,潤肺止喘

熟地黃 240克,山萸肉、乾山藥各 120克,澤瀉、茯苓、丹皮各 90克,麥門冬、五味子各 60克。

不老丹 普濟方

補陰生精、健脾益氣、養心安神

蓮子肉 120克,藕節、白茯苓各 180克,枸杞 60

克,熟地黃、九節菖蒲各 30克。

無價保真丸

驗方新編 益精補髓

熟地黃 120克,酒浸金石斛 90克,全當歸 75克,酒浸炒川芎、薑汁炒杜仲、人乳拌蒸白茯苓各 45

克,酒炒甘草、酒炒金櫻子、仙靈脾各 30克。神仙訓老丸

壽親養老新書

補益肝腎、填精生血

乾地黃、熟地黃、山藥、枸杞、肉蓯蓉各 150克,川椒、赤白何首烏、蒿本各 300克,牛膝 90克,生黑大豆 200克。

益壽萃仙丸

觚賸續編

補腎健脾

白蓮花蕊、赤何首烏各 200克,川續斷、蓮子肉、懷山藥、酒炒破故紙、水飛龍骨、黃花魚鰾各 90

克,炒韭菜子、金櫻子、白茯苓各 60克,上等人參 6克。

水芝丸

醫學發明

補脾養心 蓮子 250克,豬肚 1 只。

二靈丸

御藥院方

強壯筋骨、烏鬢黑髮

何首烏 500克,淮牛膝 200克。

Page 13: 中藥

三子長壽丸

壽域神方 補腎益肝 蒼耳子、枸杞、桑椹子各 200克、白蜜 400克。

烏銀丸

御藥院方 烏鬢黑髮

牛膝、覆盆子、畢澄茄、白茯苓、白芷、白菊花、遠志、熟地黃、旋覆花、旱蓮草各 30克,炒黑芝麻 60克。

通神三靈丸

聖濟總錄

延年益壽、活血壯腰 柏葉 2400克,甘菊花 6000克,松脂 150克。

天真丸

萬病回春 補腎益精

羊肉 1166克,肉蓯蓉、鮮山藥、天門冬各 102克,酒洗當歸 120克,好米酒 5000克,人參末 30克,黃耆末 50克,白朮末 180克,炒糯米粉 102克。

返本丸

醫部全錄

健體強身,補諸虛百損

黃牛肉 300克,山藥、蓮子、白茯苓、小茴香各150克。

養生膏滋

注意事項:

防止「閉門留寇」,外邪未盡,不要過早使用補膏,以免留邪為患。 防止「虛不受補」,一般慢性虛證患者,只能緩緩調養,不宜驟補。 防止「損陽耗津」,陽虛有寒忌清補,以免助陰損陽;陰津虧損忌用溫補,以

免助火傷陰。

膏滋 出自 功用 成份

元德膏

串雅內編

大補元氣 人參、當歸、麥門冬各 60克,五味子 15克。

河車膏

清太醫院配方

大補元氣黨參、生地黃、枸杞、當歸各 60克,紫河車一具。

黨參膏

清太醫院配方

補氣益元黨參 500克,當歸、熟地黃各 250克,,升麻 60克。

長生神芝膏

藥酒與膏滋

大補元氣,延緩老化

白朮 1000克,蒼朮 500克,人參 90克。

紅棗藥用 健脾和 大紅棗 500克。

Page 14: 中藥

膏 果品 胃、補氣養血

建中膏

中草藥製劑技術

溫捕脾胃、緩急止痛

黨參、白芍各 1125克,桂枝、炙甘草各 800克,高良薑 400克,大棗 350克,蜂蜜 550克。

茯苓膏

健脾滲濕

壽世保元 白茯苓 500克,白蜜 1000克

二地膏

江蘇省藥品標準

滋陰涼血、補血生血

生地黃、熟地黃各 500克。

杞圓膏

攝生秘剖

滋陰養血、安神益智

枸杞 1000克,桂圓肉 750克。

女貞子膏

中草藥製劑方法

補腎烏髮 女貞子 1000克。

烏髮膏

積善堂經驗方

補血養陰、烏鬢黑髮

製何首烏、茯苓各 1000克,當歸、枸杞、菟絲子、牛膝、黑芝麻各 250克,補骨脂 120克。

十全大補膏

江蘇省藥品標準

調補氣血黨參、蜜炙黃耆、炒白朮、炒白芍、茯苓各 500克,熟地黃、當歸各 750克,川芎、肉桂、蜜炙甘草各250克。

兩儀膏

景岳全書

平補氣血 黨參 250克,熟地黃 500克。

參杞膏

中成藥研究

補肝明目,滋腎潤肺

黨參 250克,枸杞 250克。

玉靈膏

隨息居飲食譜

大補氣血 龍眼肉 30克,白糖 3克,西洋參片 3克

瓊玉膏

洪氏集驗

補虛健脾,益氣生精

新羅人參 750克,生地黃 8000克,白茯苓 1500克,白蜜 5000克

代參中藥 補益元 黨參、黃耆、於朮、桂圓肉各 250克

Page 15: 中藥

膏 成方配本

氣、調養心脾

健身長春膏

上海市藥品標準

大補氣血、滋養肝胃

紅參 5克,茯苓、炒白芍、桑椹子、蜜炙黃耆、炒白朮、陳皮各 20克,熟地黃、製首烏、酒洗當歸、枸杞、製女貞子各 30克,川芎、蜜炙甘草各 10克,製半夏 15克。

洞天長春膏

上海市藥品標準

添精養血、健脾開胃、補氣寧神、養肺生津

黨參、炙黃耆、女貞子、製狗脊、覆盆子各 1560克,熟地黃 2500克,製首烏、當歸、懷牛膝、陳皮各 1250克,南沙參、川芎、茯苓、炒杜仲、百合、炒白芍各 940克,炒白朮、炙甘草各 625克,山藥、澤瀉各 312克。

雙龍補膏

上海市藥品標準

益氣溫陽,滋陰養血

生曬人參 30克,黃耆、黨參、製首烏、丹參、淫羊藿、山楂各 180克,白朮、麥門冬、石斛、劉寄奴、茯苓各 60克,仙鶴草 30克,龍眼肉 20克,桑枝300克,陳皮油 1.5毫升。

葆春膏

上海市藥品標準

補益氣血、協調陰陽、醒胃益胃、健腦寧神

生曬人參 60克,南沙參、牡蠣、北沙參、續斷、地黃各 90克,丹參、雞血藤各 120克,靈芝、黃耆、枇杷葉、稻芽、麥芽各 150克,製五味子、九節菖蒲各15克,桑椹、製女貞子、虎杖、陳皮各 45克,當歸、淫羊藿、製遠志各 30克,甘松 18克,淡葉 60克,珍珠粉 3克,製香附 50克。

養血歸脾膏

江蘇省藥品標準

補氣養血、健脾安神

當歸、黨參、炒白朮、茯苓、黃耆、炒酸棗仁、桂圓肉、生薑各 250克,木香、遠志、甘草、大棗各 125克,蓮肉、白芍各 100克,陳皮 50克。

乾坤膏

清太醫院配方

大補氣血當歸、熟地黃、黃耆、黨參各 120克,桂圓肉、枸杞、生麻、蓯蓉各 60克

二至膏

醫方集解

益腎養肝、滋陰生精

製女貞子、墨旱蓮各 500克。

二冬膏

張氏醫通

潤肺清火 天門冬、麥門冬等分

天冬膏

方氏家珍

潤燥通便 天門冬 250克,麥門冬、當歸、麻子仁、生地黃各120克

補精膏

重訂瑞竹堂經

補精潤肺、壯陽助胃

牛髓、炒胡桃肉、杏仁泥各 120克,山藥 250克。

Page 16: 中藥

驗方

一貫煎膏

重慶市中藥成方製劑標準

滋陰疏肝 北沙參、麥門冬、當歸各 90克,生地黃 300克,枸杞 150克,川楝子 45克。

胡桃仁膏

抗老膏方集錦

補腎壯腰,溶石消石

胡桃仁 250克

潤肺膏

江蘇省藥品標準

養陰潤肺,止咳化痰

南沙參、麥門冬、天門冬、花粉、枇杷葉(去皮),杏仁、核桃仁、冰糖各 50克,川貝 120克,橘餅 250克。

百花膏

奇效良方

潤肺止咳化痰

百合蒸焙,款冬花各等分

五汁膏

經驗廣集

潤肺止咳 蜂蜜、生薑汁各 120克,白蘿蔔汁、梨汁、人乳各一碗。

藕蜜膏

家庭食療手冊

潤腸通便 藕汁、蜂蜜各 500克,生地黃 60克。

八仙膏

增補萬病回春

生津養液,清熱化痰

生藕汁、生薑汁、梨汁、蘿蔔汁、白果汁、竹瀝、蜂蜜、甘蔗汁各等分。

龜鹿二仙膏

沈氏尊生書

益氣養血,填精補髓

敗龜版 2500克,鹿角 5000克,枸杞 940克,人參45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