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观概论(二)

38
释释释 释释释释 释释 ()

Upload: clinton-carlson

Post on 01-Jan-2016

3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1 download

DESCRIPTION

现观概论(二). 释论名. 大纲. 一、词义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三、释“教授” 四、释“现观” 五、释“庄严” 六、释“论”. 大纲. 一、词义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三、释“教授” 四、释“现观” 五、释“庄严” 六、释“论”. 一、词义. अभिसमयालंकार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पदेशशास्त्र Abhisamayālaṃkāraprajñāpāramitopadeśaśāstra - PowerPoint PPT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Page 1: 现观概论(二)

释论名

现观概论(二)

Page 2: 现观概论(二)

大纲• 一、词义•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三、释“教授”• 四、释“现观”• 五、释“庄严”• 六、释“论”

Page 3: 现观概论(二)

大纲• 一、词义•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三、释“教授”• 四、释“现观”• 五、释“庄严”• 六、释“论”

Page 4: 现观概论(二)

一、词义• अभि�समया�लंका�रप्रज्ञा�पा�रमिमतो�पादे�शश�स्त्र• Abhisamayālaṃkāraprajñāpāramitopadeśaśāstra

• ཤེ� ས་རབ་ཀྱི� ་ཕ་ར ལ་ཏུ་ཕྱི� ན་པའི� ་མན་ངག་ག� ་བསྟན་བཅོ ས་མང ན་པར་རྟོ གས་པའི� ་རྒྱན།

• 阿毗三昧耶阿朗迦罗那摩般若波罗蜜多优波提舍奢娑哆罗

•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Page 5: 现观概论(二)

大纲• 一、词义•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三、释“教授”• 四、释“现观”• 五、释“庄严”• 六、释“论”

Page 6: 现观概论(二)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心要庄严疏》:• 辛二、辨析。• 分二:壬一、举论师所许,壬二、破余倒说。• 壬一、举论师所许•   《大疏》云:“如是,初由生起闻思修为自性慧之次第,而证一切相智故,即是到达究竟彼岸,故名波罗蜜多。

Page 7: 现观概论(二)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此复所谓‘般若’者,以极择法为相;‘般若波罗蜜多’者,谓即到达般若彼岸。诸佛世尊如幻无二智,是为真实;若能得彼,及随顺彼,即言辞具之经,及见等为相之道,亦复说为般若波罗蜜多者,是假安立。此复亦如陈那论师所云:‘般若波罗蜜,如来无二智;具能成义故,经道亦称彼。’(古译:般若等成就,无二智如来,彼中义相应,彼声教道二。)

Page 8: 现观概论(二)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是故,与彼相系属故,三种远离影像亦是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而作定解者,是依主要而言,非即彼等,谓依“无此则不生三种菩提”故。

• 复次,此中所说‘欲学声闻地故,亦当听闻般若波罗蜜多’等者,如下当说。”

Page 9: 现观概论(二)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此中义者,谓以三或四种别法所差别之佛智,方为真实般若波罗蜜多。道般若及经般若者,乃假安立。

• 为明真假差别,故引陈那论师之语,然非尽同,盖许二空之识谛实成就以为差别而说如幻故。

• 由与所依大乘补特伽罗相系属故,远离般若影像之三种般若,亦是般若波罗蜜多。陈那论师如是定解。

Page 10: 现观概论(二)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问曰:何故但说大乘经道果三耶?• 答曰:此是依于主要抉择而言,非唯彼等。盖若无抉择声闻之道,大乘经道亦不生故,是依三种菩提道而作抉择故。

Page 11: 现观概论(二)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壬二、破余倒说•   有许“是依主要而言”之语,是指依于三种般若波罗蜜多中之主要果般若波罗蜜多而言者,乃是倒说。陈那论师此颂直说大乘经道果三;成立彼者,谓即远离道般若影像——实执所系缚之通达无常等智,及唯以彼而为所得之果般若波罗蜜多影像,及以抉择彼等为主之经般若影像大乘三法——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此是此颂所说,亦是“是为主要所抉择”之义,而于主要宣说果般若者无有疑故。

Page 12: 现观概论(二)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若无此般若波罗蜜多,三种菩提则不能生,故说三道。由何可知?谓“欲学声闻地故,亦当”等者,如下当说,此复是在“是得三乘因”时说。

•   经道二种般若波罗蜜多乃是假立般若波罗蜜多,假立之因,谓以果般若波罗蜜多为所诠而宣说故,及是能得彼之方便故。假立所为者,为令了知欲得彼果必须闻思经典,及须修行道故。非真实者,以未达彼慧究竟故。

Page 13: 现观概论(二)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若无此般若,三种菩提则不能生,故说三道。由何可知?谓“欲学声闻地故,亦当”等者,如下当说,此复是在“是得三乘因”时说。

•   经道二种般若波罗蜜多乃是假立般若波罗蜜多,假立之因,谓以果般若波罗蜜多为所诠而宣说故,及是能得彼之方便故。假立所为者,为令了知欲得彼果必须闻思经典,及须修行道故。非真实者,以未达彼慧究竟故。

•   有许般若波罗蜜多周遍是慧者,是未分别释词与用词差别;菩萨心相续之布施波罗蜜多等,亦是般若波罗蜜多,而于般若波罗蜜多之释词中有故。

Page 14: 现观概论(二)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然则:• 经般若波罗蜜多者,即是主要抉择大乘道果之能诠经典;

• 道般若波罗蜜多者,即是证空性慧及大悲方便正所摄持之菩萨内心相续诸道;

• 果般若波罗蜜多者,即如前说以四差别法所差别之究竟智。

Page 15: 现观概论(二)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四差别法:• 1.所依差别:只存在于佛圣者相续中;• 2.体性差别:是智;• 3.行相差别:是无二;• 4.离所断差别:是谛实空、犹如幻化。

Page 16: 现观概论(二)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克主丹巴达杰《般若总义》:• 由大乘发心所摄之证悟空性大乘智,为般若波罗蜜多性相。

• 由言诠门中分四:自性般若波罗蜜多、经般若波罗蜜多、道般若波罗蜜多、果般若波罗蜜多。

Page 17: 现观概论(二)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一)自性般若波罗蜜多:与自性佛母、自性涅槃同义。

• 或曰:若是经般若波罗蜜多,周遍是经。• 破曰:《现观庄严论》有法,应是经,是经般若波罗蜜多故。此应成立,盖《明义释》云:“此般若波罗蜜多中,凡于法相论典中所未宣说之事,悉未出现”故。

Page 18: 现观概论(二)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一)自性般若波罗蜜多:与自性佛母、自性涅槃同义。

• (二)以无颠倒开示大乘道果为主而开示之大乘藏,为经般若波罗蜜多性相。如广中略《般若经》、《如来藏经》、《三摩地王经》。

Page 19: 现观概论(二)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或曰:若是经般若波罗蜜多,周遍是经。• 破曰:《现观庄严论》有法,应是经,是经般若波罗蜜多故。此应成立,盖《明义释》云:“此般若波罗蜜多中,凡于法相论典中所未宣说之事,悉未出现”故。

• 或曰:勇士智周遍是道般若波罗蜜多。• 破曰:若是大乘经,应周遍是经般若波罗蜜多,汝所宗故。若承许,则唯识经有法,应是经般若波罗蜜多,是大乘经故。若承许,则应是开示事无谛实之经,是所许故。

Page 20: 现观概论(二)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三)由殊胜方便、智慧二者所摄之菩萨智,为道般若波罗蜜多性相。

• (四)由三差别法(所依差别、体性差别、离所断差别)所差别之究竟智,为果般若波罗蜜多性相。

• 《大智度论》及汉传佛教:实相般若、文字般若、眷属般若、观照般若……

Page 21: 现观概论(二)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假立般若波罗蜜多

自性般若波罗蜜多

经般若波罗蜜多

道般若波罗蜜多

真实般若波罗蜜多 果般若波罗蜜多

所依差别

体性差别

离所断差别

Page 22: 现观概论(二)

大纲• 一、词义•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三、释“教授”• 四、释“现观”• 五、释“庄严”• 六、释“论”

Page 23: 现观概论(二)

三、释“教授”• 《金鬘疏》:“教授”者,为令顺易通达经义。• 《大毗婆沙论》:“论议云何?谓诸经中,决

判默说,大说等教。又如佛一时略说经已,便入静室,宴默多时。诸大声闻共集一处,各以种种异文句义,解释佛语。”

• 《大智度论》:论议经者,答诸问者,释其所以。又复广说诸义,如佛说四谛,何等是四?……如是等问答广解其义,是名优波提舍……复次,佛所说论议经,及摩诃迦旃延所解修多罗,乃至像法凡夫如法说者,亦名优波提舍。

Page 24: 现观概论(二)

三、释“教授”• 《瑜伽师地论》:云何论议?所谓一切摩呾理迦、阿毗达磨,研究甚深素怛缆义,宣畅一切契经宗要,是名论议。

• 《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

Page 25: 现观概论(二)

大纲• 一、词义•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三、释“教授”• 四、释“现观”• 五、释“庄严”• 六、释“论”

Page 26: 现观概论(二)

四、释“现观”• 《心要庄严疏》:趣于现前或现量通达,故名“现观”。• 《瑜伽师地论》:思现观、信现观、戒现观、现观智谛现观、现观边智谛现观、究竟现观。

• 《成唯识论》:一、思现观,谓最上品喜受相应思所成慧。此能观察诸法共相,引生暖等。

• 二、信现观。谓缘三宝世出世间决定净信。此助现观令不退转,立现观名。

• 三、戒现观。谓无漏戒除破戒垢,令观增明,亦名现观。• 四、现观智谛现观。谓一切种缘非安立根本后得无分别智。• 五、现观边智谛现观。谓现观智谛现观后诸缘安立世出世智。• 六、究竟现观。谓尽智等究竟位智。

Page 27: 现观概论(二)

四、释“现观”•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云何建立现观?略有十种,谓法现观、义现观、真现观、

后现观、宝现观、不行现观、究竟现观、声闻现观、独觉现观、菩萨现观。

• 何等法现观?谓于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净信胜解,随信而行。

• 何等义现观?谓于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谛察法忍。此忍居顺决择分位。此由三种如理作意所显发故,复成三品,谓上软、上中、上上。

• 何等真现观?谓已得见道十六心剎那位,所有圣道。又见道中得现观边,安立谛世俗智,不现在前;于修道位,此世俗智,方可现前。

Page 28: 现观概论(二)

四、释“现观”• 何等后现观?谓一切修道。• 何等宝现观?谓于佛证净,于法证净,于僧证

净。• 何等不行现观?谓已证得无作律仪,虽居学位,而谓我今已尽那落迦,已尽傍生,已尽饿鬼,已尽颠坠恶趣。我不复造恶趣业,感恶趣异熟。

• 何等究竟现观?如道谛中究竟道说。

Page 29: 现观概论(二)

四、释“现观”• 何等声闻现观?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从闻他音而证得故,名声闻现观。

• 何等独觉现观?谓前所说七种现观,不由他音而证得故,名独觉现观。

• 何等菩萨现观?谓诸菩萨于前所说七现观中,起修习忍而不作证,然于菩萨极喜地中,入诸菩萨正性决定,是名菩萨现观。

Page 30: 现观概论(二)

四、释“现观”• 通常概括为:• 法现观:资粮道• 义现观:加行道• 谛现观:见道• 后现观:修道• 究竟现观:无学道

Page 31: 现观概论(二)

大纲• 一、词义•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三、释“教授”• 四、释“现观”• 五、释“庄严”• 六、释“论”

Page 32: 现观概论(二)

五、释“庄严”• 《金鬘疏》:此中“庄严”,是譬喻名。譬如

天生身相庄严者,饰以钏镯等妙庄严具,现于明镜等中,令诸士夫备生欢喜;如是自体妙善庄严之佛母,复以七十要义妙庄严具而敷演之,照现于此论之中,令诸智者心生胜喜,故名“庄严”。

• 如《经庄严论》说:“自体庄严具德者,临镜众见生欢喜。善说恒具性德法,智者解义生胜喜。 ”

Page 33: 现观概论(二)

五、释“庄严”• 《经庄严论》:• 问:若彼法自性功德具足,何义更须庄严为?答此问,偈曰:

• 譬如庄美质,临镜生胜喜,妙法庄严已,得喜更第一。

• 释曰:譬如美质加庄像现在于镜,则生胜喜。何以故?为有悦故。菩萨亦尔。庄严妙法义入自心,则生胜喜。何以故?为有闻故。

Page 34: 现观概论(二)

大纲• 一、词义• 二、释“般若波罗蜜多”• 三、释“教授”• 四、释“现观”• 五、释“庄严”• 六、释“论”

Page 35: 现观概论(二)

六、释“论”• 《心要庄严疏》:具足修正、救护二功德故,谓之为“论”。

• 《佛母灯》:具有胜过烦恼之敌,及救护恶趣怖畏之二种功德故。《释正理论》云:“改治一切诸惑敌,凡是救护恶趣有,改救功德故名论,具此二者余宗无。”

Page 36: 现观概论(二)

六、释“论”• 从所诠门中分之有无义论、颠倒义论及具义论三种;斯

从所为门中分之有勤取听闻论、勤取诤议论及勤取修行论三种;

• 从等起门中分之有狡诈论、离悲论及断苦论三种故。• 亦有彼等之事相者,三种三项中初二共六种为外道论;三种三项中最后三种为内道论;此中即有《取安止龙王顶饰论》与《分别乌鸦齿论》二种,演说分别道理之外道勤取听闻论及勤取诤议论二种,及演说《婆罗门密语论》及《祭祀牲畜论》二种;如其次第是无义论、颠倒义论、听闻论、诤议论、狡诈论、离悲论;最后三种是如《现观庄严论》故。如是《释正理论》亦云:“无颠倒具义,勤取闻诤修,诈离悲断苦,论离六许三。”

Page 37: 现观概论(二)

六、释“论”• 虽未断所知障之造者,但从通达所造义门中,无有利养恭敬等散乱,为令解释经之意趣而撰述清净言教,立为内教清净论故。《宝性论》云:“凡诸仅据法王教,由无散乱具意说,随顺其获解脱道,如大仙经顶戴受。”

Page 38: 现观概论(二)

六、释“论”• 此有观察经与论相不相违者,有人依《律仪

赞》云:“法王导师彼论典,演说其为经对法,律即导师与教法,故礼二如一佛法。”《摄事分》云:“广中略三为勤取修行之论。”及此中亦云:“撰述广大论解释”已,虽许经与论二者不相违。但自宗则许如《明句释》云:“决定文句之理为论,此亦名为殊胜佛母”及《心要疏》云:“此释名中有大论之经”之文功用唯相违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