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南》第四期

18

Upload: eric-chen

Post on 02-Apr-2016

224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5 download

DESCRIPTION

 

TRANSCRIPT

Page 1: 《行南》第四期
Page 2: 《行南》第四期

NO, 4

民國 101 年 06 月 22 日

「行南」是由南方青年與學生共編的

一份雙月刊。希望透過具體報地方事

務,促進一個更友善、多元、關懷的

南台灣社會。我們報導校園學生事務

與青年議題、逐漸在改變的傳統農村

和工業城,並分析評論全國與全球現

象。目的是關懷、交流,並讓「更

好的社會」成為可能。自詡成為南台

灣的大聲公,讓久被遺忘的南台灣主

體性與活力出現。

總編輯 |周孟涵

實習總編輯兼副總編輯 |黃奕涵

文字副總編輯 |孫于湉

美術編輯 |陳以箴、陳顥文

催稿 |周孟涵、黃奕涵

活動 |林宏軒

公關 |江昱欣、陳以箴、施懿倫

總務 |陳顥文

資訊與網路組 |涂憶君、李偉銘、林宏軒、崔芳瑜

秘書 |李明容

記者&寫手 |潘信榮、劉貞麟、呂鴻志、李偉銘、林宏軒、李明容、高建中、黃馨慧、黃昱傑、黃奕涵、何思瑩、鄭培宏、莊程洋、陳貞蓉、

施懿倫、曾友嶸、蘇江翰、孫于湉、顏靖芬、吳逸飛

顧問 |李明容、莊程洋、蔡雅如

在行南「刊間期」之間,台灣社會依舊眾聲喧嘩。

  三月底吵得沸沸揚揚的台北文林苑都更案,及台東美麗灣度假村隨著環評爭議

的持續延燒,與近日馬總統引發藝文界人士帶頭反核的驚人之語,這些引起全國廣

泛討論的話題,隨著在臉書不斷更新、電視名嘴的激辯之下,一段時間後總又回歸

沉寂。人們回到各自的工作岡位,在這個「萬般皆漲,唯有薪水不漲」的社會中,

繼續為著兼顧生活和理想打拚。

  全國性的議題天天上演,對我們來說似乎是如此遙不可及。市井小民究竟何德

何能對生活現狀的不滿提出建言,進而對不合理的法規提出批判,共同建構一個更

美好的未來?

  

  「生活中並非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行南第四期所要呈現的專題,即是強

調從身旁發生的小事著手,進而去探討整體大環境面臨的問題:Live House 音樂展

演空間在各地受到種種的法規限制,在南部尤為邊緣中的邊緣,這是否影響了民眾

對於音樂的多元選擇?從高雄哈瑪星的老屋保存運動,重新思考社會對於歷史文化

的認同。在教育議題方面,性別平等教育,該如何落實到中小學課程中,建立多元

性別友善的社會氛圍。

  無論是踏足在社會上,亦或在校園中,我們都有權利為自己的權益發聲。行南

走到第四期,十分感謝許多關心公共事務熱心夥伴的加入,讓平時鮮為人知的議題

能受到更多的關注,而這也是行南一直以來對自己的期許。

行南隨筆 Preface

Page 3: 《行南》第四期

行南之窗 NEWS

嘉大學生站出來 畢典公投看過來Students of NCYU standing out for their rights for deciding the graduation ceremony

撰文/黃馨慧、何思瑩

自 2000 年起,因應少子化及教育資源

有效運用,教育部始推動國立大學合併計

畫,而第一所合併的院校,即是由嘉義師範

學院和嘉義技術學院(原嘉義農業專科學

校)所整併的嘉義大學。原先的兩所學校歷

史悠久且都曾遷移校址,故有蘭潭、民雄、

新民、林森四個校區,其中以蘭潭校區為行

政中心所在。因校區分散,學校在各項儀式

如新生輔導、畢業典禮等皆分別進行,須出

席的學校長官再搭車於不同時段前往參與典

禮。

2012 年 3 月 2 日,在民雄校區的社團期

初大會上,課外活動組長代學務處發表了這

項訊息──「今年的畢業典禮將於蘭潭校區

統一舉辦」。當時,與會的民雄校區學生會

長、學生議長及畢聯會會長皆無法接受校方

這項決策,於是開啟了這次的反對行動。

畢典小組於學生餐廳宣傳

校方理由是為突顯嘉義大學的團結精

神,但過程倉促,在沒有與學生溝通協商的

情況下,直接排除原先各校區分別舉辦典禮

的舊制。身兼民雄校區學生議長和 M.O.B 抱

民社成員的黃秉盛,集合社內及其他幾位同

學的力量成立畢業典禮工作小組,於臉書發

起活動,作為訊息發佈及意見交流的平台;

同時於民雄校區積極宣傳,呼籲同學正視自

身權益、拒當次等學生。多數同學在得知這

項訊息後表示太過突然,且平常上課、生活

的重心都以原校區為主,也可能邀請家長參

觀,故不希望在陌生的校區舉辦。據小組代

表出席各項會議後的了解,校方在合併典禮

的規劃多有不周,如典禮將於操場舉行、天

氣太熱會有灑水噴霧、雨天將發雨傘等,令

同學難以信服。

經畢典小組的積極爭取與宣傳,負責籌

辦典禮的學務處於 3 月 28 號在民雄校區召

開說明會,由學務長親自到場主持,出席人

數近 200 人,顯見同學們的重視。當天校方

妥協將舉辦全校公投來決定畢典形式,於是

經過公投籌備會、宣傳投票事宜後,最終票

選出的畢典方案為各校區分別舉辦並視訊轉

播過程。

M.O.B 抱民社長傅弘毅表示,這次的校

園行動宗旨並非是單純反抗「合辦畢業典

禮」這項決策,而是不滿校方這樣罔顧學生

權益、無視學生意見的作為。長期以來,蘭

潭以外的民雄、新民、林森校區被視為次等

校區,有嚴重的資源分配不均問題,同學們

積怨已深。雖在公投決議後,行動的能量有

所消散,但他們仍將進一步與校方溝通,表

達他們期望學校正視學生權益、校區均衡發

展的理念。

受訪者: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

傅弘毅(M.O.B 抱民社社長)

( 審稿/鄭培宏 )

Page 4: 《行南》第四期

夢想、實踐與純粹的熱情 --第三屆嘉義 Wake up 音樂祭上路中

Roar for our dream

撰文/呂鴻志

行南之窗 NEWS

「不想讓大家覺得嘉義只能是個可以養老

的地方。」

有多少人還記得年少時,一群志同道合的

夥伴們,高談闊論地說著無邊無際的夢想,總

是感覺有著那麼一點的遙不可及,卻又對未來

充滿著莫名的自信。隨著時間在走、人在成長,

有些東西就在我們滿口的「時間總是稍縱即

逝」下,帶點刻意的讓它「稍縱即逝」。然而,

在嘉義,有一群年輕人不願意讓自己手中的可

能性就這樣沿途丟棄在人生的路途上。因此,

即使因為求學分散到各地念書,仍是每年在這

個時刻齊聚一堂,只因為相信「家鄉年輕的樣

貌,能由我們來創造」,於是「Wake Up 音樂

祭」漸漸地出現在嘉義人的記憶中。

今年 Wake Up 音樂祭已經邁入第三屆,

策展人顏廷憲說:「我們嘗試營造出在地獨立

音樂的氛圍,因為在嘉義幾乎沒有任何獨立樂

團!」過去,在嘉義玩樂團的人並沒固定且完

善的舞台可以演出,所以大多數的年輕人都是

到外地玩音樂。顏廷憲說,「那時候就是年輕,

加上一點憨膽,也不知道什麼是音樂祭,只聽

過『音樂祭』這個名稱,所以當初第一屆辦了

一個像成果發表展的東西就傻傻地叫它音樂祭

了,但更沒想到我們就這樣繼續做下去直到現

在了。」

相較於過去兩屆的經驗,Wake Up 工作

團隊在今年的節目內容、整體規劃設計都顯得

更加的成熟,如今來自全國各地投稿報名的獨

立樂團已超過 90 個,是去年的三倍,這也讓

他們更加有信心,也更大膽的嘗試更多的可能

性。而演出陣容方面,去年是以重金屬音樂為

主軸,今年各種樂風的取捨則是比較平均,包

上圖為 wake up 音樂祭的標誌

圖為漂浮者樂團

括了知名的白目樂隊、非人物種、草地人、謝

和絃等等。

這次活動的重點之一,也是 Wakeup 團隊

一直在追求的目標,就是讓年輕人與在地文化

有更深的結合,希望藉由這個音樂祭的活動,

去讓其他各地的人對於傳統的嘉義刻版印象改

觀。「我知道我們一定做得到!」

從一群單純喜歡音樂的孩子,到一個專業

完整的策展團隊;從一個高中生的聯合發表

會,到一場全台知名的音樂祭。他們說,過程

就是一種學習,只有熱情是不夠的,只有不斷

的進步才能受到肯定!

今年 8月 4號、5

號,就在嘉義,Wake

Up 音樂祭絕對能譜出

一張精彩絕倫的青春樂

章!一起用身體來感受

音樂、感受熱情、感受

夢想的力量!

(審稿/鄭培宏)

活動臉書網址:https://

www.facebook.com/

wakeupfest

2011 年 11 月中旬,高雄師範大學圖書館宣布

「提早半小時閉館」,引起學生反彈,這不禁讓人

好奇,提前半小時到底對學生造成什麼不便 ? 由於長

期以來,高師大沒有獨立的閱覽空間,如想在舒適、

不受干擾的環境下念書全靠圖書館,因此,學生在

得知即將提早閉館後無不震驚!

經年累月的經費緊縮,使得高師大圖書館館方,

在擴建燕巢校區的圖書館後,大喊:「吃不消!」

於是館方決定提早閉館以節省人力與電費支出,並

且公布「晚間十點半至十一點進館人數不到全校百

分之一」的數據支持此政策。但此決定引起學生大

大不滿,並由英語系學生發起「圖書館微革命運

動」,要求學校還給學生讀書的空間,畢竟讀書對

學生而言是義務也是權利,不應基於任何理由被限

縮。

圖書館提前閉館僅是校方應對長期經費不足的

方式之一,實則是以全面藉由節能省電、節約物資

的方式來解決經費吃緊,比如說:冷氣溫度不能開

得太低、廁所不一定供應衛生紙。在這樣的環境下,

對於學生和老師的權益造成很大的影響,更遑論是

否影響教學和研究的品質。

在雙方缺乏有效溝通的情況下,此議題延燒將近

半年,圖書館館長黃芳吟女士無奈的表示:「實因

高師大位於市中心、腹地小、經費少,沒有獨立的

自修室,使得本校圖書館除保存、蒐集各種圖書資

料、提供借閱服務外,還與閱讀功能綁在一起。」

館方表示,並非不支持學生想讀書的心,實因經費

不足才出此下策,希望學生能給予體諒。

經觀察,高師大的學生與行政單位之間,久無透

明、公開的制度讓兩方進行對談,且校方在擬定政

策之時,無積極與學生協商政策施行後可能的影響,

才使政策實施後引起如此大的反彈。經費緊縮為高

師大師生長期共同面臨的困境,到底該如何有效的

利用經費,與建構出合理的配套措施?經費節約與

學生受教權之間,又該如何權衡?

此外,反觀國內大學教育資源的分配,私立大學

主要依賴學生的學雜費,而國立大學主要依賴政府

補助預算,但隨著大學數量的增加,高等教育資源

被稀釋,造成對個別院校的補助逐步遞減,大學已

無法像以前一樣完全仰賴政府經費挹助,而改成「部

分自籌」,如籌款效果不彰,則師生面臨的將不只

是研究、課業壓力,還有不該由他們承受的經費壓

力。此將吞噬台灣學生的潛力,因而逐步流失台灣

的軟實力。  

( 審稿/莊程洋,採訪/顏靖芬、莊程洋、黃昱傑 )

老師拜託,我想要念書!高師大學生抗議

圖書館新閉館時間 We just want study!

NKNU students protesting against new library opening time

撰文/顏靖芬

Page 5: 《行南》第四期

WANTED青春的

鮮血與腦

行南之窗 NEWS

不曾有過「民主自由」?屏教大學生結社自由遭遇挑戰 Campus Democracy?

Students' "right of association" suppressed by NPUE authority

撰文/莊程洋

屏東教育大學「民主自由社」於去年底

(100 學年度)核准成立,並進入籌備期。籌

備期間,由於尚未辦理正式社團登記,故仍不

是正式社團。在這段尷尬的時期,「民主自由

社」社長蔡智佑表示:「辦活動的時候,課外

活動指導組某老師不願意讓我們貼海報宣傳、

不允許我們以社團名義借教室,更不允許我們

辦活動,我想問,既然已經是準社團了,為什

麼不能以社團名義去辦活動?」

翻遍國內各大專院校社團管理辦法,其實

條文上大多也註明「完成登記並經公告後,社

團始可開始活動」。所以蔡在今年 2 月想要辦

理期初社團大會,重新改選幹部,以送交新的

幹部名單,因為需重新改選幹部社團才能辦理

正式社團登記,但是校方拒絕他召開期初社團

大會,因為「你們仍不是正式社團」。蔡智佑

因此認為他被校方刁難。

BOX 社團成立 ABC

若要成立學生社團,一般來說皆依各校「學

生社團輔導辦法」為準。通常會經過籌備期、觀察

期與正式社團期。籌備期為註冊為正式社團之前的

時期,若依法規登記成立後,則進入半年到一年不

等的「觀察期」,「觀察期」間大部分都無法向

校方申請經費運作,而進入到「正式社團期」後,

才擁有完整的社團權益。

蔡智佑因而提了一個學生組織社團的根本

問題:「非正式社團與正式社團的分際到底是

什麼?若我只是想成立由一群學生自發組成的

讀書會,而這個讀書會不是正式社團,依照校

方 2 月回應我的說法,我就不得以此名義宣

傳、借用器材場地與公開活動。這壓迫學生集

會結社的自由,不是嗎?」

自今年 4月起,蔡智佑嘗試以各種管道去

向校方提出此問題,如校務會議,但因他不是

學生代表,且申請列席程序複雜,仍未能進入

會議;申請與校長對談,但秘書室回應校長行

程太忙「歉難增列額外行程」,也無對話機

會。4 月底,他嘗試與課外活動組組長討論此

事,但在約談前,組長先是憂慮事後整理的訪

談稿會發生「偏離原意,雙方解讀不同」的情

你是關心公共事務的熱血青年嗎?

你喜歡觀察與書寫社會動態嗎?

我們徵求青年與稿件!!!我們需要聚焦於南方事物之文章,不論校園、環境、社

會、青年就業等均為撰寫範圍,但也十分歡迎全國與全球議題。可以把你的碩士或

大學報告改寫成短篇新聞稿投稿喔!

人才方面,期待有關懷社會的青年加入我們的行列,具特殊專長如管理、行銷、公

共關係、國際關係、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設計、文學、漫畫、攝影、資訊……

或其他只要有心的青年都歡迎加入!

如不便長期配合,亦可據每期報導作回應,或依本報求稿方針投稿。

況,故要求「一起確認整理的訪談文字資料」,

之後又得知此訪談稿將被公開,而拒絕當面討

論,轉而建議「可以使用校內的『意見溝通平

台』」,因為「您將可以得到您於信中所提到

正確、客觀且由校方所認定的回覆」。

屏教大課指組後來針對蔡提出的問題表

示:需要有一可擔負法定責任的「實質個體」,

這可為校內各單位、團體或個人,以為其言論

與行動負責,故若宣傳時加註「非正式社團」

並載明活動負責人姓名會比較適當,而場地器

材借用以個人名義借用為妥。蔡智佑回應:之

後辦活動時將達到這樣的要求,而期盼校方往

後能不違背自己的說法,使屏教大非正式的團

體與學生個人,也能與正式社團一樣享有相同

的言論自由與結社自由。

受訪者:蔡智佑(民主自由社社長)

( 審稿/黃奕涵 )

Page 6: 《行南》第四期

青春,我們正創作夢想 -- 南女中高三生自創藝文創作平台 Student's of Tainan Girls Senior High School:

We are the dream-makers!

撰文/蘇江翰

高三的校園生活,總是沉悶而壓抑,僅有

的休息時間,不是拿去休息、發呆,就是拿起

書背背單字、算算題目,但,寧靜的校園中,

總有著一群不安分的年輕人。

去年七月的一堂電腦課中,陳軍鈞為了督

促熱愛音樂的朋友持續創作,想成立一個網路

平台協助她。她問:「叫你的名字好嗎?」,

想不到對方誤會了,聽成「叫『你的名字』好

嗎?」。陳軍鈞的本意是「堅持自己夢想的話,

你自己的名字就會發光發亮」,但既然如此也

就順理成章,於是,〈你的名字獨立創作〉(註

一 ) 就這樣成立了。

〈你的名字獨立創作〉匯聚幾位台南女中

的高三生,設計、寫作、書法、音樂創作、廣

播等,成員都有自己的興趣與夢想,卻因為在

面對課業、考試時,感受到有許多社會期待造

成的自我壓抑,沒辦法做自己想做的事,因而

創立了這個團體,希望能互相協助、督促彼此

發展自己的興趣與夢想。甫錄取台大人類系的

陳軍鈞說:「希望讓人知道夢想和現實是可以

並存的。」

五月初,將就讀實踐工業設計系的陳亮融

設計一套名為「給:有夢的我們」的明信片,

把自己喜愛的設計創作付諸實踐,而陳軍均也

積極接洽在1982Life House(註二)、府中街、

手_手市集 (註三 )等地方駐點販賣,除了希

行南之窗 NEWS

(註一)〈你的名字獨立創作〉FB 粉絲頁:http://www.facebook.com/yourname.workshop( 註 二 )1982 Life House 網 站:http://www.1982lifehouse.com/(註三)手_手市集 FB 粉絲頁:http://www.facebook.com/handinhandmarket

〈你的名字獨立創作〉於手_手市集擺攤。〈你的名字獨立創作〉提供,2012。

綠色和平希望號 世界巡港高雄站

Greenpeace ship docks in Kaohsiung Harbor, trying to

promote local marine protection

撰文/吳逸飛

2012 年 4 月 7 日,一艘極為特別的船緩緩

靜聲劃破港口水面,上層建築全白、船身綠底,

這是綠色和平組織所擁有最大的船艦:希望號

(TheEspernza)。綠色和平為何大費周章與台灣

港務公司周旋,使旗下最大船隻得到入港許可,

並且靠港開放全民參觀?據悉,綠色和平這次靠

港,是為了提醒國人,台灣遠洋船隊在中西太平

洋(太平洋靠亞州區域)破壞生態的濫捕行為。

在太平洋所有的 1000 噸級遠洋漁船中,台

灣的漁業公司擁有其中 33 艘,數量排名是區域

內第三,僅次歐盟、美國。加上其他噸位的各級

鮪魚船台灣擁有 2200 艘,為世界首位。且台灣

漁業產值 430 億新台幣當中 90% 即來自鮪魚。然

而四種鮪魚當中已經有三種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CUN 列入瀕危紅皮書。針對這樣的嚴峻漁情,

綠色和平也提出三點訴求:一、袋狀公海全面關

閉,設立海洋保育區;二、停止使用如人工集魚

器等破壞性漁法;三、減少 50% 鮪魚捕撈量。

  太平洋上有四個袋狀公海,顧名思義就是由

各國專屬經濟海域或領海所包圍的公海,綠色和

平主張關閉這些公海以試圖減少捕撈。然而根據

漁業署的說法,2009 年關閉 1號、2 號袋狀公海

後捕撈量並沒有下滑,因為船隻會轉往其他國家

的經濟海域捕魚,綠色和平的主張絲毫為沒有科

學根據。漁業署副署長蔡日耀說:「根據聯合國

海洋法公約,各區域要成立跨國性區域管理組織

(如「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而根據會約,

每年都會召開『科學委員會」,2009 年至今已

經減低30%的捕撈量。』對此綠色和平回應:「台

灣在『中西太平洋漁業員會』是正式的會員國,

不去思考如何自主管理,卻只是假借『科學』、

『遵守國際規範』這種說辭,排除一切創新與積

極維護漁業永續的提案。」

每一艘綠色和平的大船都有彩虹在船艏

望看到的人可以支持他們的夢想與理念外,也希

望這些收入可以支持團體中其他人實踐自己的夢

想。

成員們表示,看到夥伴有實際產出會更督促

自己努力,考上成大建築系的許毓琳說:「在這

裡才能在兼顧課業以外,真正花時間在自己想做

的事上,他不只是個媒介,更是推動彼此的力

量。」談到畢業後的未來,成員們倒是不擔心,

認為透過發達的網路通訊,還是能夠維持這個團

體。

當然,如高中生的時間限制、音樂創作受限

於錄音器材品質、經驗不足使明信片品質較差

等,都是需要去克服的;提及如今草創階段的宣

傳困難,他們坦言,剛起步不久還有很多可以改

進,卻也堅持:「我們不希望靠我們自己的人脈

去打響我們的知名度,我們希望是真心喜歡這個

理念才來 follow 的。」

由於部分成員還要面對指考,目前由幾位已

考上大學的成員利用較充裕的時間投入。慶幸的

是家長大都還算支持,陳亮融甚至因為做出明信

片讓父母親知道她的才華,才放心讓他走入設計

的領域。「我們就是希望讓人知道除了兼顧課業

以外,我們還能發展自己的夢想。」陳軍鈞笑著

看了看他的夥伴們。

( 審稿 /廖晨均 )

  綠色和平同時主張禁止使用各種會造成混

獲的漁法(連同目標魚種以外的海洋生物一網

打盡)。如:人工集魚器,在海上的人工漂浮

物,會使魚群聚集形成小型生態系,便於捕撈。

  目前遠洋漁業如同沒有法律規範的競技

場,因為少量的各國協定規範性不足,且難以

查禁。目前的太平洋鮪魚資源如果要永續經

營,至少要減撈 50% 以上,此舉必定造成嚴重

經濟損失。

  在太平洋範圍內達成漁業的近期利益與永

續經營的確是相當嚴峻的課題。但可以確定的

是,身為 2030、2040 年將成為社會中堅份子

的大學生們,絕對不希望看到綠色和平所預言

的慘況:2043 年漁業資源枯竭!

( 審稿/黃奕涵 )

Page 7: 《行南》第四期

社會專題 ISSUE

編者序:

高雄的文化發展,近幾年往年輕的流行文化方向邁進。政府因為預算的限制,在文化發展的選擇上被

質疑有忽略文化資產保存的傾向。日治時期曾經存在過的燦爛的打狗文化除了少數耆老仍記得,已快被世

人遺忘。多數身在國民政府來台的青壯年人,甚至不知道高雄曾有浪漫美麗的繁華時期。在地文史工作者

跳出來搶救文化資產,他們指出:高雄的歷史故事逐年跟著一棟棟古老建築物的拆除而漸漸消失殆盡;並

呼籲:不能一昧追求新穎與現代化,而忘記歷史根基。政府與人民應該要有保存歷史文化的意識,讓活著

的人有機會了解歷史留給我們的複雜而多元的深度文化資產。人民要有機會瞭解我們帶給我們現在的「過

去」,這樣,台灣文化才得以縱深,有傳承、有涵養,從而真正自信。

高雄文化,誰說了算?以哈瑪星廣三議題為例看高雄市整體的文化發展

Takao's Culture, who's having the say?Kaohsiung's Hsin-Bin Street Preservation in debate.

An interview report between local history experts and municipal officials

撰文/陳貞蓉

上圖為哈瑪星日治時期地圖 ( 本文所述之廣三廣場為紅色框框的範圍 ) (圖片出處: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FB 專頁)

Page 8: 《行南》第四期

「2012 年 3 月中旬,哈瑪星臨海二路與鼓元街一帶的日治時期老街

廓出現了一紙三個月後將要拆除的公告,要求住民屆期遷移。看著公文,

住了 60 年的老人家哭著問:『要搬去哪?無處可去啊!』更讓人難過的是,

這些日治時期的優美建築躲過了二戰時美軍的轟炸,如今卻逃不過政府的

怪手!」* 讓人不禁想問,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在做些什麼事?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的張家興專門委員指出,民國 92 年成立的高雄市

文化局主要沿著三大脈絡演進:一開始是為了「保存歷史文化」而設立,

但同時也注重文化展演、藝文活動的創辦;後來「設置文化中心等藝文空

間」讓市民與文化可以產生互動;近兩年,配合中央政府的腳步開始了「活

化」文化這條路,希望可以結合整個城市市民的文化特色,「發展」出各

式各樣的「文化創意產業」。這樣的脈絡推進中,由於資源有限,高雄的

文化保存相對顯得不被重視,政府逐漸偏向新興文化並且忽略文化保存的

舉動,引起了地方文史工作者的不滿,並開始一連串的文化保存運動。位

於鹽埕區哈瑪星的廣三保存用地之爭議,是這股累積已久的能量爆發。

社會專題 ISSUE

聽過「廣三用地」、「新濱老街」嗎?

考察鹽埕區哈瑪星的廣三保存用地,可以發現「新濱老街」自日治時

代就存在。當時的城市規劃還以哈瑪星為市中心火車站的所在位置,該區

因此在日人規劃下成為廣場用地。

老街廓裡的這批築物,可說始於日本的統治,經歷二戰美軍的轟炸而

倖存。當日本人撤退,國民政府來台時,一批台灣居民與來自大陸的外省

人,從日人手中花錢買下這些房子,開始在這裡經營他們的故事。由於國

民政府繼承日本人的國土規劃,土地類屬為廣場第三類用地,不屬居民所

有。但建築正因不為居民所有,有地上物不得任意更改的法規,而得以完

善保存。

不只是居住正義,更是文化資產

在這塊廣三用地上的「新濱老街」,目前情形又如何呢?

居民不擁有土地,只擁有地上產權,因此政府似乎有權力徵收。但事

實上,居民雖不擁有土地,但長年以來按時對政府繳租繳稅、仍是合法居

住。2012 年初政府在沒有與在地住民提前溝通的狀況之下,以一張公告限

定居民要在三個月內搬遷,目的是因為李喬如議員希望可以將該地鏟平興

建停車場。不僅突如其來,此等拆遷理由更遭受質疑。居民(包括非廣三

用地的其它哈瑪星居民)認為廣三歷史建築群附近已經有新建的廣大停車

空間,為何還要拆屋改停車場?唯一可能,是為了更多前往旗津與西子灣

的陸客遊覽車停靠。但陸客大團進、大團出,這幾年的經驗是並不會在哈

瑪星消費,對當地沒有太多實質益處,反而帶來壅塞的人潮與交通。有人

因此擔心,政府其實只是想拆老屋把居民趕走,再讓財團進駐經營、從中

獲利。而讓財團獲利並不符合憲法規定的必要、合法拆遷理由,因此拆遷

政策似乎已損及居民權益。不過文史工作者認為更嚴重的是,這次拆遷造

成對高雄歷史文化的嚴重破壞。因此事件爆發後,一群關心高雄文化的文

史工作者便組織「打狗文史再興會社」決定要替這些無辜年邁的居民、為

這條充滿歷史記憶的老街廓與政府抗衡。

挺身捍衛「哈瑪星廣三老屋」行動。(圖片出處: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FB 專頁 )

從文史專家的眼中來看:這個街廓擁有綜合西式與中日風格的歷史建

築,經歷過高雄最完整的朝代替換,並保有當地居民的生活樣貌,呈現出

高雄最原始的歷史風貌。當地居民與文史社團請過法國建築師來全部考

察過,鑑定當地的建築具有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動盪時代的藝術特

色--當代的多元建築風格參雜交融(傳統日式與歐洲不同國度的混雜風

格),且所有建築的主結構都還保存完善,全部可以簡單復原修復。因此,

廣三從現今的眼光來看,是難得一見的歷史群落。

Page 9: 《行南》第四期

高雄 / 打狗文化,誰說了算?

行南訪文史工作者與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社會專題 ISSUE

保存的意義所提不多,只申明他們有持續在修復文化資產,甚至希望公部

門本身也能成為表率,並注重帶動文資保存的經濟效益,讓人民都可以認

同文資保存並共同實施。

3、保存樣貌?常民於其中的活古蹟 vs. 依法政府徵收接管

行南:高雄市文化資產保存現況為何?

姚:「我認為高雄市政府目前沒有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只有觀光經濟政策。

換句話說,政府並沒有深入去了解文化資產保存真正的意義,只用觀光發

展的眼光去看待這一部分。舉例來說,台灣有很多『假』古蹟、『假』老街,

很多老街都是把原始的東西全部拆除再重新建造,這些都是死物。因為在

文化的保存上『人』才是最重要的靈魂,沒了人的房子,就是一個死掉的

東西,是沒有靈魂的軀殼。以廣三來說,希望可以留下居民,是為了保存

更完整的哈瑪星風貌,讓建築歷史更有靈魂。如此富含歷史文化的地區,

一棵樹也含有很多故事,保存的主要目的,若緊扣住不是觀光而是留下原

始面貌的原則,自然不會硬要把人趕走,然後進駐財團重新包裝。只留房

子不留居民並不算真正的文化保存。」

林:「目前高雄的文資保存還在著重修復的階段,以古蹟保存的先後排序

來說,會以擁有『共同記憶』公共建築為先,在這方面文史團體因焦點放

在常民生活的部分,跟目前政府的目標就會有所差異。政府在文資保存方

面最大的挑戰即如何再利用,因每個文化資產都有不同的面向要考量,必

須全面多方評估再進行資源挹注,無法公式化。在廣三議題上,公部門要

先考慮『法』。它本是公有土地,文化局認同廣三可被保存,但它畢竟是

公共設施,會採取徵收機制並作補償。政府也有認知到人才是整個文資保

存的核心,但考慮到整體公平性,需要有一個準則立標。希望可以透過這

次的議題設計一個機制,以後也可被沿用,目前也正在著手這一部分。」

這裡,文史工作者繼續強調文化保存並非只是保有建築,其原意也非

為了觀光,如果用經濟的眼光去看待文化保存便會偏了方向,無法達到成

效。而廣三的議題也是如此,希望不只是把建築物留下,而是盡可能留住

這棟建築物的靈魂。最成功的文化保存是將原始的風貌保存下來,包括建

築物裡面的人與生活記憶。

而文資處則重申考量多方民意,做為仲裁者,最優先仍是依法行事。

廣三依法是公共用地,理應徵收補償,再來思考如何保存。另外,政府也

比較偏重保存不具爭議的「共同記憶」公共建築,而非文史團體會重視的

常民文化。但政府認同文史團體強調的「人」在文資保存中的重要性,市

府某種程度也期許藉由這次的廣三新濱老街事件立下一個新的保存機制的

典範。

4、保存手段?重視歷史價值強制介入 vs. 民主法治中「人的凝視」

行南:文化資產可能是公共產物也可能是私人財產,政府在這一方面採取

怎樣不同的保存方案?

姚:「很多文化資產是民宅,無法獲得保存是因為公權力沒有立法可以介

入,而居民也沒有文化保存意識,這是因為政府帶來錯誤的政策與教育。

舉例高雄阿蓮的吳氏古厝,當時在地居民跟政府撨不攏古厝維修費用,因

為政府只看到價格並沒看到其價值。」

林:「目前是有法律可以介入的,而且是強制法--文資法。但在私有財

部分本身就是很矛盾的一件事,私有權人怕權益被侷限(不能自由處理還

要自己花錢修繕)就會趕快拆,如果要讓大家理解為何要保存及保存的重

要性,法應該是最後的武器。例如高雄的李氏祖厝所有權人很多,但卻沒

有共識。政府不願意用文資法去處理,就是認知到『人』的凝視,如果連

李家的人都不認同李氏祖厝,市民該如何去認同?因此,目前在文資保存

這一方面,政府選擇做適當的介入,有很多時候不敢公布列為古蹟的民宅,

怕一告知就引起強拆風潮,除非該文化資產是在非常有急迫的條件下,才

會用文資法去箝制並且協助(非補助)私有權人。」

文化保存之議,官方與民間以及利益團體之間的衝突案例並不少見。

作為仲裁的政府,對於在地文史工作者與民眾的聲音聽到了多少?又有什

麼樣的回應?行南這次採訪,提出五項問題,訪問文史工作者並將其說法

陳報給市政府,希望瞭解市政府的回應。下面的訪談實錄將呈現兩者對高

雄市整體文化與文化保存爭議的觀點:

1、甚麼才是重要的文化?歷史文化 vs. 新穎有活力的文化

行南採訪團隊(以下簡稱行南):高雄市文化發展的方向為何?目前政府

採取什麼樣的政策?想要帶來怎樣的城市意象?

在地文化工作者─姚銘偉(以下簡稱姚):「高雄市文化局沒有具體且有

深度的文化政策。高雄市潛在的文化資產很多,但政府沒有進行總清點,

瀕臨毀壞,文化更沒有保存,以為譁眾取寵的娛樂方式就是文化。多以經

濟為主要考量,再處理文化這一部份,忽略文化的本質與文資保存的重要

性。」

高雄市政府文資處主任─林尚瑛(以下簡稱林):「城市性格的形塑很多

面向,文化也有很多現象,應是兼容並蓄的,流行大眾文化也是一種文

化,不應該侷限在某一種型式。文化也不是政府說了算,是人民生活共同

陳述出來的,像是目前高雄市文化局在文化推廣上最被看見的是駁二藝術

特區,是屬於年輕人的文化。政府也很樂見年輕人的參與,所以在經費有

限的狀況下,只能側重一方。而文資保存一直持續在進行,只是沒那麼全

面,這需要很多人共同參與,目前在文資保存這部分,資金都運用在修復

上,成果很難被發現,需要長時間。當然我們也有檢討成果,希望將來文

資保存可以結合民間力量,轉為更符合市民需求的文化保存型態。」

我們可以看出,以文史工作者的觀點來看,認為高雄市政府忽略文資

保存的重要性,並指出流行文化並不能呈現出高雄市整體的文化風貌,呼

籲政府正視文資保存的問題,並擬定完整的計畫加以改進,找回高雄的歷

史文化;而以政府的立場說明,一個城市文化是由人民生活互動而出的,

歷史文化與流行文化都是代表高雄的一部分,高雄其實正在轉型,希望能

往更新穎、活化的文化發展前進。

2、文化保存意義為何?歷史塑造民族認同 vs 經濟效益

行南:文化保存除了可以帶動觀光、保存歷史記憶,它真正的意義到底是

什麼?

姚:「文化資產的保存並非只為了觀光,是為了向後代子孫負責,是民族

記憶的傳承。塑造民族性要從古蹟保存中培養,現在年輕人對國家沒有認

同,對公共事務不關心是沒有好的歷史教育,對歷史不了解,缺少看過去

的鏡子,而古蹟就是最好的教材。政府應致力於培養人民擁有史觀,把台

灣世世代代的民族性定下來,找出(台灣文化的)主體性。然而目前的高

雄文化不管是有發展、沒發展,甚至有採取保存動作的文史都是以『觀光

效益』做為評斷依據,並沒有用正確的方法與角度去對待。」

林:「政府從(民國)70 幾年就開始推動文化資產保存,不只高雄,全

台灣對文化資產都很關心,這是個永續的工作,跟(辦)活動不一樣。在

台灣對於文資的保存定義、方法、產權等會有很多不同聲音,而公部門是

個表率,文資法也給予(市政府)武器,政府單位也希望強力介入文資中

進行保存的動作。(但)我們並不否認會以經濟考量作為文化發展其中的

一個評估。以政府的角度來看,花的錢都是大家的,成果需要被檢視的,

需要提出效益報告。『觀光效益』它是一種被看見的形式。」

可以發現,文史工作者著眼在人們的歷史認同與文化認同,認為文化

保存目的,是讓後代子孫能夠經由這些保存親眼了解甚至親身體驗這些歷

史,進而保有民族性。搶救古建築物是最底線的呼籲,希望政府可以去釐

清文化保存的地位,了解它真正的意義與內涵。相對的,文資處對於文化

Page 10: 《行南》第四期

社會專題 ISSUE

文史工作者認為政府目前沒有適當的法律可以介入私人產物的保存,

所以無法達到整體文化保存的成效;文資處則表示,目前有文資法可以強

制人民對被評估具保存價值的建築物進行修復,並且要依一定的規格進行

修繕。但文資處認為強制的法不僅可能帶來更快速的破壞,且仍忽略不同

所有權人利益的人性觀點;希望可以柔性勸說,且取得所有權人的認同,

教育人民文資保存的重要性,讓文化資產保存具有尊重所有權人的民主法

治基礎,而非強制執行。

哈瑪星新濱老街,廣三廣場 ( 紫色區塊 )(圖片出處: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FB 專頁 )

挺身捍衛「哈瑪星廣三老屋」行動。新濱老街居民。(圖片出處: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FB 專頁 )

5、共識取得:民間、政府、文史團體開會溝通 vs. 政府發包公信

學術單位評估

行南:希望身為裁策者的政府可以有什麼改善?

姚:「希望政府可以跟文史團體保持暢通溝通管道。譬如,每年制

訂新年度的文化政策時,文化局、都發局跟文史團體可以一同開會

溝通,讓文史團體可以參與政策的制定,才不會又發生像廣三這樣

都發局、文化局互踢皮球的狀態,使保存問題曖昧不明。畢竟在地

文化者才最清楚該文化所需為何。」

林:「由於政府強調程序、法治面,委託作計劃或欲作為參考資料

時,對象必須具有公信力,偏好學術單位是因為學校體制會幫忙管

束,但相對地,民間團體可被掌控度就較低。以廣三的現況來說,

政府目前有委託高雄大學的陳啟仁老師協助做建築部分的研究及調

查,且考量到哈瑪星的價值在於內涵,也有要求做歷史發展的研究,

考慮誰是真的需要被留下的,有幫助的,這部分就會參考在地文史

團體的意見,期限設立為一年,之後再做後續討論。」

最後,如何取得最終決議是否保存的共識,文史工作者與政府也

有很不同的看法。前者希望與政府建立一個具法律效力的定期溝通

管道,並在做文資保存決策時可以納入在地文史工作團體的意見,

除了可以表達人民的聲音,也可以成為都發局與文化局之間平衡的

橋梁,發展出更貼近該文化保存議題的政策;但政府卻認為以目前

廣三的議題來說,並不適合讓類似「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等公信力

低、「不易掌控」的民間團體成為決策的要角。雖然政府聲稱他們

會虛心傾聽民間意見,但政府仍認為應依賴政府外包的、有公信力

的學術單位來進行考察與評估,提供建議與做法。

Page 11: 《行南》第四期

社會專題 ISSUE

公寓咖啡小簡介

座落高雄市中心最熱鬧的中央公園地帶,卻隱身在人煙稀少的巷弄之間,公寓

咖啡陪仁義街的居民度過十一年的歲月。開業者原為一名室內設計師,為了夢想而

開,後由當時的常客 Dennis 接手。公寓咖啡堅持每個月整理菜單,為客人增添新

飲品或料理。店裡販賣的義大利麵也堅持使用原料製作,不賣方便的調理包,這樣

的用心就是希望帶給客人最真誠的服務。

各說各話?共識可能在哪?

由上述五個問題整理可以發現,在很多對文化發展與文資保存認知

上,在地文史工作者與政府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溝通不夠暢通,常民

跟政府之間仍存在著鴻溝。在處理方法、優先順序與價值上無法達成共

識。唯一的共識是,雙方都同意文化保存不應該只是將歷史建築變成一座

「死」的博物館,而是以更活化的態度,讓人與文化資產共存,保留住最

原始的歷史記憶,讓建築變成一座歷史活教材,並且維持居民原有的生活

方式與居住權。

多數人應能同意,文化是全民一同塑造的,文化保存是為了活著的人而存

在。政府重視活化的新興文化並不需一味非議,但作為人,正確認識與接

納歷史所給予活著的人的價值感與意義,更讓人與人之間有更深厚的連

帶。當經費有限時,政府應適度調整政策,積極以身作則,提供正確的保

存意識,從公共資產開始,致力於活化文化保存的模式。而思考保存的可

能性時,政府如果一味死守過去法律條文,不為新的可能性與創意適當立

法,民間活力與智慧很難進入政府體制。政府確實應該給予更暢通、公開、

公平且民主參與的溝通管道。

目前,政府因考量到自身的公平角色問題,無法立即改變長期以來對文資

保存的政策,但透過這次的廣三議題,相信政府已清楚聽到在地人民的訴

求,並也同意對文化保存的看法。我們期待不久的將來,政府、文史團體、

在地人民能三方齊力,更貼近居住權益與民心,重新思考文化的內涵是否

應該重視古老文化,以及保存的可能性。我們希望保有政府柔性民主法治

的「人的凝視」,但也有市民及文史專家參與的空間。高雄歷史認同的文

化保存將如何發展邁進?讓我們共同關注與期待。

受訪名單: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姚銘偉 /高雄市文資處主任林尚瑛

哈瑪星新濱老街居民:/ 佐佐木商店的郭小姐 / 住戶

駱太太 / 中南海豆漿

店老闆 /文化局的專門委員

張家興(未受訪)*引自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採訪/陳貞蓉、莊程洋、李明容,審稿/李明容,攝影/潘信榮 ,Kun

Chen)

訪問新濱老街居民─郭小姐。於她家 ( 原為佐佐木商店 )。

右圖為公寓咖啡店內

行南傳真:

居民的新聲?新濱老街,溫暖的老住民

現在新濱老街廓裡還有十幾戶居民,多從日治後期的日人手中買下現

在的住屋,在此生活超過半個世紀。面臨房子隨時會被拆的風險以及改建

管制,居民一直不敢重建屋瓦,也因此難得的保存了日治時期日式木建

築,與當時融合各種建築風格的石建築的原始風貌。

踩踏在小巷弄中,記者們還沒決定敲門詢問哪間古色古香的房子,就

已經引來住戶阿姨們的輕聲關心:「你們需要幫忙嗎?」

住在街廓裡原為日本時代鉅商的佐佐木商店的郭小姐,因老街拆遷

與文化保存議題而投入新濱老街口述歷史。她表示,透過口述歷史的整

理,鄰居之間的情感更緊密了。口述歷史的過程使居民找回塵封已久的

歷史記憶。誰家的某某以前跟

誰是同班同學、誰家的媳婦因

為難相處,婆婆得到鄰居的安

慰、誰家的大臉盆曾經被誰拿

走……。歷史的重新傳頌與保

存紀錄,開始讓這些居民有了

「根」的歸屬感。

另一位我們隨機敲門詢問

的新濱老街居民也表示:「希

望在保存之後,可以讓我們繼

續在這裡住,實在是住久了,

搬走很不慣。」他說他很願

意讓經過的客人可以繼續欣賞

在地的原始風貌,樂意分享他

們在哈瑪星新濱老街的各種故

事。

Page 12: 《行南》第四期

社會專題 ISSUE

「真愛」大戰後 重新展望性平教育What is true love?

New agenda for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in education

撰文/李偉銘、高建中

2011 真愛聯盟大挫性別平等教育

去年台灣性別與同志圈內的大事件「性別平等教育教材納入國中小

課程」,以「真愛聯盟」為首的保守教會團體發動連署,聲稱即將上

路之性平教材將「混淆兒童性別認知,鼓勵青少年發生性行為,並引

導其發展多元情慾。」,動員教會體系下相關教師與家長團體進行抵

制,並且聯繫立委質詢教育部官員,由陳淑慧、鄭金玲、管碧玲、江

義雄、黃志雄、洪秀柱六位立委臨時提案,通過立法院性平法附帶決

議以暫緩實行,致使性平教育妥協於部分宗教團體之意見。教育部因

此延宕原訂 100 學年新學期實施包含「情感教育」和「同志教育」的

國中小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暫緩發行相關補充教材,並且刪除原有課

綱。

  諸多性別、人權團體認為這系列風波為「基督教右翼綁架政策」、

「2011 十大違反性權事件」,開台灣性別平等大倒車。立委僅就真愛

聯盟提供的片面與曲解的資料提出質詢,例如,真愛聯盟於聯署書中

移花接木手冊內容,恐嚇大眾性平教材提倡戀童、聲稱每天做愛是正

常行為、教導如何清洗性玩具以及各種做愛姿勢等等,但事實上,教

育部發行的性別平等教材中,並無真愛聯盟指出的內容,教材的編者,

也於 2011 年按鈴向真愛聯盟提出誹謗告訴。

  可惜的是,教育部未能依據性別平等教育法,堅持繼續消除任何

形式的性別歧視,反倒是因謠言與片斷資訊而退縮、不作為。因此,

這幾年在中小學仍遲遲未能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性傾向及多元性別的

尊重淪為教育現場的空談。

性平教育闖關成功 立委籲積極消除社會恐懼

相關教材擱置近一年後,立法院於今年 4月 18 日通過性別平等

課綱與教師資源手冊落實之決議,此系列教材得以重見天日。根據決

議,教育部應立即於 100 學年內提供國民中小學教師以下參考資料:

「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性別好好教」、「我們可以這樣教性

別」等手冊,並擬定推動計畫,落實「認識多元性傾向,尊重差異」

之精神。

  立委鄭麗君、林佳龍、尤美女提案,林淑芬、陳碧涵、林岱樺連

署,於立法院第 8屆第 1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中,以「為使學校能

加速推動性別平等教育,以避免性別霸凌案層出不窮,提升正確性別

平等意識」為由提案,聲明性別平等教育原應於 2011 年 8 月 1 日起

融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並實施之,竟延宕至今,使教師相

關教育訓練及教材設計方針,無從遵循。

  

鄭麗君立委表示,有單一團體以單一價值觀出發,反對性別教育

中的同志教育,再透過立委舉行臨時決議;立院平時有諸多決議,教

育部並不會一一落實,卻選擇性地奉行真愛聯盟之單一價值觀,「這

是因為我們行政部門與社會對同志議題還有強烈的恐懼」,而這樣的

恐懼正是不同性傾向的公民遭受壓迫與歧視的來源。校園內不同性特

質、性氣質的學生受到嘲弄或霸凌的新聞頻傳,如 2011 年板橋鷺江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努力

目前教育部推行之性別教材僅是「參考資料」,乃教師資源手冊內容,

可依其斟酌參考教學,並非實際學生課本教材內容,但即遭致宗教團體以

及部分家長強烈質疑。由這點可見社會對於多元性別與性教育議題的恐

懼,而這大多來自不了解與陌生所導致的偏見,因此,更需相關資源教材

扮演知識啟迪的重要角色。此次參考教材的實施應只是初步的進展,性平

教育的推動仍有許多路要走。

  本文將透過訪問學生與於教學現場的教師,來思考性別教材更積極的

樣貌,如何回應學生、教師乃至社會的實際需求。

國中學生,因不堪被同學嘲笑為「娘娘腔」而跳樓自殺、2000 年屏東高樹

國中葉永鋕同學平常在學校遭受性霸凌,最後被發現在學校廁所中不明死

亡。依據友善台灣聯盟的調查,目前同志學生壓力仍很大,有高達 58% 的

受訪者曾經遭受他人傷害。教育部應扮演積極角色消除任何形式的歧視。

作者:拉裘立蓓爾 http://www.facebook.com/luxurybear

Page 13: 《行南》第四期

「從幼稚園前就該開始」

苗栗農工三年級,范章庭表示,關於性傾向的知識,只有高中的

時候健康課本和生涯規畫課本有提到,在小學到國中的期間,「我們

這些小同志都只能自己上網查資料」。校園裡不一定都會遇到友善的

同學或師長。他認為,當今台灣的校園環境,不是聲稱「友善校園」

就會對各個不同性傾向的學生友善,但還是會有部分老師、同學們是

對同志很包容、很支持的。

  

范章庭認為性別教育不會太早,相反地,他認為應該要從幼稚園

之前,父母(或父父、母母)應該從小教育,教導正確的性別觀念。

性別教材現今已納入教師手冊,范認為絕對有必要再進而於教材落

實。他表示,現在的性平教育還不夠踏實,性平觀念並沒有落實每個

校園的角落,應該要有更先進的性平教育,「像是教導大家『娘砲』

和『男人婆』很 OK,而不是立法禁止罵人娘砲。」他表示性別教育

的重要性在於從基礎打起,從小教育孩童正確的多元性別觀念,以便

在未來保障多元性別族群的平等人權。教材的編寫,或許可循序漸進

地先從認識自己開始談起,再談到性別氣質和性傾向、性別認同,及

多元性別家庭。

社會專題 ISSUE

相關師資缺乏性平教育需更全面

受訪者王振圍(國立屏東高工代理教師、前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

會秘書長)表示,就目前國中小現況而言,最缺乏的是沒有直接的官

方性別平等教材,國中小課程中,就算有提及多元性別相關的課程,

像是家政課與公民課,篇幅都相當少,幾乎都是一筆帶過。家政課多

半只著重在談家庭的部分,而公民課只有一節是談到多元性別,高中

課程雖然有健護課,不過多是點綴性的教學,而且教學品質也很讓人

質疑是否有辦法讓學生了解真正的性別,而不是刻板印象而已。

  對於現行通過之《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性別好好教》、

《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教材,王振圍認為最大重要性在於其象徵

意義,因為這三份教材是第一份官方的、補充性的、真正可以實際應

用在教學上的性平教材。

  就《我們可以這樣教性別》來說,這本主要針對小學學童設計,

是三份教材當中,不論教學內容與整體教學方向都是最豐富的一本,

具備啟蒙書的價值。而《性別好好教》則涵蓋了國中性別教育的範

疇,包括教案主題、課程說明,再擴及到教師如何使用教材教學等

等都非常詳細,也都有很明確的說明與建議。這可以提供教師在教

導性別教育時,選擇適合的教案去實施,跟以往台灣教育中只兩性

的課綱有很大的不同。

最後《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也是注重教學面,但涵蓋範圍

更廣,從國中、高中甚至大學。顧名思義,就是要讓教師在教學時,

可以照顧到同志學生的需求。分為知識、實務、教學、與資源四篇,

都是系統地讓教師能夠先一步接觸更多同志資源,也讓老師在接觸

同志學生時可以不再手足無措。

關於校園中性別相關的諮商師資,王振圍表示依然不足。如果

諮商教師本身缺乏性別知能的話,在諮商過程中是會對同志學生造

成負面影響的。有些老師對於同志學生前來諮商,會抱持對同志很

主觀、刻板的看法,對於性別敏感度較低,處理方式也很不友善,

也無法注重求助者的差異。像是:拒絕對同志學生諮商、問學生要

不要去變性,更甚者,還會在未經學生同意的情況下,就立刻與導

師或是家長「通報」同志學生的性向。這樣不斷灌輸異性戀思維給

同志學生,或者不尊重學生性向的做法,對前往諮商的同志學生來

說無疑是一種負擔或是傷害,「意外」出櫃的狀況也會變成青少年

同志更大的困擾。此外,就算對同志學生「友善」的輔導老師,也

未必真正具備正確性別知識,他們可能會在言語使用上出現隱性的

刻板印象,譬如:你跟你男友誰當女生?這類以異性戀角色劃分的

問題,其實還是顯示出他們在同志知識上的不足。

  王振圍希望未來教育部能設置性別平等專長教師或性別平等處

室,專責性別平等教育事務。讓更多具備性別教育與相關專業知識

的教師納入學校這個系統,一方面可以讓有性別專長的老師來教性

別,另一方面可以讓家長對之後要實施的性平教材放心、取消質疑。

而性別平等處室,則是針對目前校園內輔導單位的配置來做建議,

一方面是學校輔導室往往要同時處理許多個案,資源少的情況下,

沒有獨立設置出一個單位,對於同志學生來說諮商會有許多阻礙。

受訪者:王振圍(國立屏東高工代理教師、前台灣青少年性別文教

會秘書長)

( 審稿/周孟涵 )

Page 14: 《行南》第四期

社會專題 ISSUE

豐盛的文化、政策的匱乏 : Live House 航向何方Abounding in Cultures But Lacking A Fine policy: The direction where Live House is heading

撰文/施懿倫

去年三月爆發的台中阿拉大火事件到後來的台北女巫店歇業、復

業,引發了一陣又一陣對 Live house 定位的討論。事實上, 這個議題早

在 05、06 年就因為台北 THE WALL 不堪接受連續罰單而起了頭。最終

的結果,是 Live house 得以更名為「音樂展演空間業」並編列於文化

創意產業發展化之下,再附帶一些如今看來尚未實踐的承諾。例如:將

來必大力修改營業登記法條,或是給樂團們更多表演空間云云。

而今年,因為這些空白的承諾,一切彷彿重回起點。許多業者順著

阿拉大火後的熱度,再次提出這一直存在卻鮮少人知悉的法規問題。知

名音樂人張懸,也曾經在現場表演時提出她對這個產業的未來願景;在

其言談當中,不只提到了法規增修的急迫性,也指出 Live house 和文化

孕育的關聯。

然而,與其直接地切入當時引發的議題討論,筆者希望先簡單介紹

「音樂展演空間」為何物,再以觀眾的想像作為起點,談談 Live house

與觀眾、表演者的關係;最後,結合高雄文化局文化發展中心主任、

Live house 經營者的說法與意見,來帶出目前面臨的困境,並綜觀多方

的意見,製造出對話的可能、窺見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

What’s Live house, Why Live house

在事件爆發的前後,社會對 Live house 究竟為何物,一直存有許多

不精確的理解以及既定的偏見。因此,首先簡單釐清:本文試圖討論的

Live house 意指一個足以容納數十人的小型音樂表演場地,表演者則通

常以獨立創作的樂手為主;在這樣的前提之下,Live house 就成了原創

音樂的重要象徵。以台灣南北兩端來看,在台北,像是 THE WALL、地

下社會、女巫店等,高雄則有 THE WALL 駁二、客廳 Live House、子宮

藝文展演空間等代表(已歇業)。

在許多觀眾心中,所謂的獨立音樂(也就是過去為人所熟知的地下

音樂 *1 )和 Live house 除了象徵原創,它還代表著音樂的多元性和可能

性。像是從時常到 Live house 看表演的 Anita 就說到:「 Live house 當

然有必要存在啊,不然你要進入主流大廠牌多難啊。」 因為相較於登上

如小巨蛋、高雄巨蛋、南港展覽館等大型演唱會場地表演,表演者不需

要在市場具相當知名度,或是身為知名唱片公司旗下的藝人等才得以登

台表演;即使默默無名也能夠在 live house 演出,同時,觀眾也能以更

便宜的票價進場看現場表演。當台下、台上都能以更低的成本進場時,

代表的是更多人可以演出、參與;一來使得表演現場的元素更加豐富,

二來則因為低票價讓 Live house 的音樂文化更為普及。如此看來,相較

於政府在流行音樂領域以產值為主導的政策走向,Live house 反而更像

是孕育流行音樂文化的樂土。其中,在台北唸書的Kûn-thiat和侯同學

也提到,在 Live house,可以明顯感受到有別於大型表演場地的親近感

和舒適感,除了帶來精彩演出的表演者,台下各式各樣的觀眾也成了看

現場的樂趣之一;而雙方的親近和互動的增加,讓在都市中孕育長大

的 Live house 呈現出的不再是一般對都市冷冰冰的印象,而是人與人之

間的熱情與活力。這麼一來,樂迷等於擁有更多的機會去理解表演者,

這般貼近市場的互動,正是目前政府為了補貼而由音樂人等評審來進

行的篩選機制所做不到的。

Live house 怎麼了 ?

就現況而言,確實已有業者 *2 從社區型的文化空間作為目標,讓

音樂和各種藝文展覽結合,同時以店家的空間作為文化交流的場域,

讓表演者、藝術家、顧客,甚至是附近的居民聚集起來交誼、交流;

藝文展演空間不再獨立於城市之外,而是融入城市、聚結社區,真正

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子宮藝文的老闆令德也提到:「高雄雖然有 THE

WALL 駁二,但仍缺乏實驗性的中小型藝文空間,可以同時結合舞蹈、

畫展、音樂等元素,而這是子宮的方向。」

可惜的是,「社區」正是目前 Live house 所面臨的一大難題。一直

以來,並不存在適用於 Live house 的法律,台灣現有的土地分區,在商

業區和住宅區之間做了嚴格的區隔;根據高雄都發局的土地使用分區,

營業形態囊括餐飲(包括酒類)、表演等的 Live house 便因此被歸類於

餐飲業,或因為販酒、噪音,而不被准許在住宅區開業。高雄市文化局

文化發展中心的主任陳美英表示:「高雄的 Live house 目前幾乎都是登

在子宮藝文與令德訪談

Rocks 表演台

Page 15: 《行南》第四期

社會專題 ISSUE

記在這個項目之下。」然而,銀巴士樂團的鼓手凱同認為,其中較需被

正視的噪音問題不是無解,是可以透過隔音設備和業者、住戶兩端來溝

通解決,更別提一些以不插電為主要表演類型的Live house;此外,在《台

灣音樂展演產業之問題研究報告》中也提及政府應在隔音設備的部分予

以補助。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即使兩年前為此新增了「音樂展演空間

業」的營業項目,至今仍沒有看到這個項目在現有制度下的實質內涵。

這樣的困境並非無解,主要的問題還是在於法規受制於傳統的觀

念。顯而易見,商業區和住宅區是無法獨立視之的,普遍而言,住家附

近總會有許多商業活動;從法規上來看,也可以得出分區、分項某程度

上是為了生活上的便利性。因此,土地分區和應對的營業類別的彈性變

得十分重要,應考量各個 Live house 的表演形態以及與附近的相互關係

來做調整。倘若一味強調可能過時的法規和長久以來對 Live house 的偏

見,並不適當,一定程度也阻礙了流行音樂文化的發展,社區的文化培

力也將變得遙遙無期。若能以更彈性的方式去解決噪音等問題,不才能

夠創造住戶和 Live house 的共生與雙贏嗎?

尋回屬於我們的 Live house?

當然,除了土地分區,進一步談,Live house 還面臨了消防安檢和建

築法規的問題,這又分別屬於地方消防局、建管處的業務範圍。然而,

如同凱同所說,這一切在中央沒有規範的前提下,地方政府獲得的裁量

權和詮釋空間過大,反倒讓 Live house 的法規「因地制宜」,無所適從。

去年阿拉發生火災之後,台中和台北市府完全相反的的處理方式就是一

個例證。

陳主任在訪談當中也表示,目前的問題幾乎都是要訴諸中央層級才

能解決的。誠然,Live house 的適法性問題嚴格來說不只有上述的行政

單位而已,更涉及到文化部(前文建會)、新聞局、內政部營建署、經

濟部商業司等。即使已經有直接負責的主管機關(即新聞局),即使我

們清楚知道目標是打造一個 Live house 的定義與定位,而非依附於適用

Rocks 捕捉到政府查檢的畫面

Rocks 錄音間一隅

其他行業的法規,卻免不了因為涉及項目之廣,而使問題持續在各部會

之間游移不定,遲遲得不到解決。

凱同以他自己去 Fuji Rock 表演的經驗為例,說:與其由新聞局補助

上百萬的大筆經費給國內樂團去參與國外的大型音樂季(如日本的 Fuji

Rock、美國的 SXSW),不如將這些錢花在建築上的更動等;因為對

Live house 經營者來說,這些費用是很龐大的,而且這種短期的補助款

並沒有辦法使藝文人口有所增加,對培養藝文環境沒有太大的幫助。由

此可見政府對文化環境、產業的認識似乎是不夠的。八十八顆芭樂籽的

主唱阿強也說:「重要的是,執政團隊裡面有沒有理解這個文化的人。」

水星酒館的老闆阿昌在這個部分則表示:「我不喜歡那些沒有方向的短

期補助,我認為應該要有長期、有方向的計畫養成,比方說在了解樂團

的計劃後,透過低率貸款讓他們可以出國表演,或是以類似的方式貸款

給 Live house 的店家去解決如噪音等等的問題。」

Page 16: 《行南》第四期

社會專題 ISSUE

* 註解

1. 地下音樂:可追朔至 1980 末年代至 90 年代初台北的 live house,

「地下」相對於當時熱門、熱銷的流行音樂,以一種邊緣的姿態存

在着,同時也象徵著原創以及反叛的精神。

2. 該名業者以不具名身份受訪。

至於地方政府的角色,陳主任也談了目前在高雄持續進行中的各項獎

勵補貼制度和新人培育計畫,她也認為更深層的耕耘是必需的,比方說培

育學生樂團。除此之外,她也希望除了硬體上的增加,也能透過這些試辦

計畫,做到鼓勵獨立創作以及相關的人才育成,像是文化局辦的南方大賞

MV 和音樂的結合。她說,未來這些試辦的計劃應該也能持續的做下去,

以利長期培育文化人才。然而,她也表示文化局在針對 Live house 的補助

上仍有些力不從心的地方,因為音樂展演空間實在太多元了,導致他們很

難去判斷到底該補助誰。子宮藝文的老闆令德則認為,政府要有一套別於

金曲獎的評選機制來加強人才的培養,還有針對市民推動藝文教育,而非

為了追求政績而購買硬體。從令德的訪談當中,不難發現,要照此推動文

化培育,政府單位內勢必還是少不了理解這塊文化的人,否則最終還是可

能淪為空談。

無獨有偶地,除了行南訪問到的令德、阿昌,多家的經營者也都認為

現行的法規已經跟不上文化變化的速度。不論是從和議題相關的報導,或

是從上述對談的意見當中,很明顯地,多邊的對話是極為缺乏的,要根本

地碰觸並解決這現象,必然得從觀眾 - 經營者 - 政府三邊的對話與認識開

始;因為,各地的 Live hosue 皆有其特色,多方對音樂文培養的想像也都

不同,正如陳主任所說,Live house 經營形態的差異使我們難以找到一套

皆能適用的制度,在這樣的情況下,從觀眾的意見出發就變得至為關鍵。

誠如張懸在這個議題上一再強調的,因為 Live house 的消費多樣,政府不

容易看出這個產業的狀況,因此唯有倚賴觀眾的思考、發聲才可能讓當局

知道 Live house 的需要是什麼;再結合經營者在實務上的經驗和知識,透

過這樣的力量,讓次文化的活力得以確實撼動現有的法規、逐步建立一套

完整的制度,逐步建造一塊屬於台灣文化的新大陸。

( 審稿/莊程洋 )

Rocks 音樂剪接室

總統大選倏地已過五個多月,在五月二十日馬總統就任之前,陸續爆發「油價雙漲」、「一國兩區」等議題,引起民間諸多不滿。此外,日前經

濟部長施顏祥接受電視訪問時也表示:「忽略民意,是漲電風暴最大的教訓!」

可是,你是否想過:「政府真得聆聽了民眾的聲音嗎?」抑或「我們有什麼管道能表達民眾的聲音?」在台灣媒體受到北方獨佔窘境下,我們盼

望廣納更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意見陳述,尤其歡迎南部的聲音,從不同社會層次談談你對目前政治、社會、文化的不滿。

下一期《行南》,我們徵求你想對「總統說的話」,期待從各種角度闡述你對當今、未來總統的批評與期待。倘若你對現狀有所不滿,希望有所

改變,都歡迎你投稿。

1. 投稿字數限制:1000 字為上限

2. 截稿日期:2012.08.30

3. 請投稿者註明:姓名(筆名)、單位(若不方便可不用)、聯絡方式(email、電話、地址)

4. 將投稿寄到行南信箱:[email protected]

附註:由於經費有限,來稿恕不奉酬,但會將其刊登於網路或紙本上。

行南徵稿 總統我有話要說

受訪名單

子宮藝文-令德

客廳-何亞寶

ROCKS -郭二中

水星-阿昌、老闆 S

樂團-八十八顆芭樂籽、阿強、冠伶

觀眾- Kamil、Anita、Ryan、侯昱堂、Kûn-thiat、C 同學

高雄市文化局文化發展中心-陳美英主任

Page 17: 《行南》第四期

行南快報 OUR CHOICES

嘉義活動

【Wake up 音樂季】

演出日期:

2012/08/04-2012/08/05

演出地點:嘉義市文化公園

台南活動

【資深藝術家回顧展-「型‧色空間」馬芳渝七十創作回顧展】 時間:101/08/11~101/09/09 09:00~17:00

展覽地點:台南市立文化中心文物陳列館

(台南市中華東路三段 332 號)

【乘著文學的翅膀旅行 - 台灣文學特展】 時間:2012.5.25~10.21

地點:台南台灣文學館 ‧1F 展覽室 B

【我的華麗島 -- 西川滿與台灣文學特展】 時間:2012.6.29~9.23

地點:台南台灣文學館 ‧2F 展覽室 E

高雄活動

《南方人權講座》 解嚴二十五周年紀念活動

地點:台灣人權促進會南部辦公室

高雄市左營區博愛二路

198 號 9 樓之 1

(凹仔底站三號出口直走五分鐘,住

商不動產樓上)

【無米之炊? 解嚴後社運的 資源動員與組織技術】 時間:6 月 22 日(五)

19:00-21:00

講師:邱毓斌

(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台權會副

會長)

【百花齊放:解嚴後的婦女運動】 時間:6 月 29 日(五)

19:00-21:00

講師:楊佳羚(高師大性別所助理

教授、台權會執委)

【走在街頭的恐懼: 集會遊行法】 時間 7 月 6 日(五)

19:00-21:00

講師:蔡季勳

(台灣人權促進會秘書長)

【影片放映:綠島的一天】 時間 7 月 11 日(三)

19:00-21:00

與談人:洪隆邦(導演)

李佳玟(成大法律系副教授、台權

會執委)

04

親愛的朋友:

我們目前在大高雄、台南、嘉義

的大學以及書店、咖啡廳發放我

們的報紙。

每期需要約兩萬五的預算,支付

我們的印刷以及交通、內部培訓

以及論壇用的開支等。每一期若

有餘額,我們會當成下一期的內

部基金。

我們提供紙本與電子報的廣告欄

位。

(700) 0031071-0864239

戶名:

國立成功大學零貳社陳顥文

親愛的捐款人您好:

匯 款 後, 請 您 們 寫 信 到 praxis.

[email protected]

讓我們知道您的大名與住址,好

寄上刊物,順便讓行南的伙伴認

識您!

如果您想匿名捐款也請著明。

* 近期可能會更換戶名,請捐款

人捐款前,至行南部落格確認行

南的戶名。

捐款徵信

南臺灣客運司機二名 600

匿名 2000

萬毓澤 1000

捐款方式

Page 18: 《行南》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