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jiangxidaily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Post on 30-Nov-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天 下 ■ 责任编辑 谢彤宇 龙绪高

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JIANGXI DAILY4

地址:南昌市红谷中大道1326号邮编:330038 电话总机:86849114 自律热线:86847458广告部:86849125 广告经营许可证:3600004000008 发行中心:86849176总编办:86849545出版部:86849226经济部:86849086零售:每对开张0.70元 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国外代号:D898政教部:86849270理论评论部:86847291都市新刊:86849999副刊部:86849116文体部:86849195记者通联部:86849289 86849045 86849395(传真)摄影部:86849056新媒体部:86849474夜班编辑室:86849790声明:本报记者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摘编,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投稿 文字 jxribao@vip.sina.com邮箱 图片 jxrbsyb@vip.sina.com

进步 与您同步:江西邮储银行闪耀中部博览会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西走过不平凡的光辉历程,经济发展取得累累硕果: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经济总量由不足百亿元到跨越两万亿元大关,全省 GDP 从 1978 年的 87 亿元上升到2018年的22003亿元。

红土蝶变,金融助力。作为江西金融市场的后起之秀,江西邮储银行始终坚持“脱虚向实”,坚守零售银行战略,根植于当地资源禀赋,瞄准长期困扰地方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以服务“三农”、民营小微企业等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围绕“小”字另辟蹊径,以无处不在的金融力量,点亮了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梦想。

“这些年,看着你一点一点把一间连像样厂房都没有的小作坊做到今天的规模,实在不容易。”在江西省新余市仙女湖区现代化农业科技园,一排占地 40 多亩的现代化生产厂房里,正在进行贷后检查的江西邮储银行信贷客户经理包讯,与江西赣岭茶油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盘宇,谈起了共同走过的风风雨雨。同为新

余人,包讯见证了张盘宇企业的成长,也见证了邮政金融给当地民营企业带来的巨大变化。

赣岭油茶最初以小作坊形式手工加工油茶果,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每年约有5%的油茶果不能及时加工而霉变,经济损失巨大。如何把传统的人工晾晒、剥果、烘干、脱壳等工序转换成机器化,使整个油茶提炼成为一条完整的生产线,一直在张盘宇头脑中思考着。2017年,张盘宇计划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跑了多家银行,都因注册时间短、经营规模小、抵押物不足被拒之门外。江西邮储银行与省农信担合作的创新产品银担惠农贷,解决了企业的转型难题,由此开启了企业与邮储银行的合作之旅。目前,企业拥有了全国首条自主创新、获得国家专利的油茶果机械加工生产线,可辐射半径 300 公里的种植户。今年 3 月 28 日,江西邮储银行再助张盘宇《油茶产业化》项目荣登央视

《创业英雄汇》舞台,并成功融资400万元。张盘宇只是江西邮储银行助力革命老区

崛起的一个典型缩影。从新余到江西全省,该分行积极以挖掘者、培育者的角色扶持民营经济,扶持起了一批“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全国十佳农民”雷应国这样的“新型农民”及瑞金廖奶奶这样的“脱贫致富带头人”,汇聚起服务实体经济的“众力量”,开辟出欠发达地区零售银行发展的广阔天地。

成立以来,该分行累计向江西投放各类资金 7800 亿元,尤其是近五年来,累计投放各类资金超 6000 亿元,截至目前,各项贷款结余超1739亿元,稳居全省前 8位和全国邮储银行前10位。今年首季,该分行小微企业贷款结余近491 亿元,较去年底净增超 35 亿元,增幅达24%,三项指标均列省内国有大行第 1位;民营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小微企业贷款的 98%;涉农贷款结余超664亿元、今年净增29.8亿元,结存服务的涉农主体超24万户,均为民营经济贷款。贡献了服务江西实体经济发展的“头雁”力量。

“小生意”:用零售的特色定格发展的底色

翻开历史卷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江西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江西未来的发展也必然依靠改革开放。

本届大会以“高水平开放 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更加开放的形象、更加温馨的环境、更加细致的服务广迎天下宾朋、诚纳四方客商,正是开放的生命力所在。因为,每一次开放格局的新突破,都意味着一次大的发展飞跃。同样,实践证明,每一次合作共赢的新跨越,均源自于始终不变的发展理念,那就是:邮储银行,进步与您同步!

尤其是 2014 年以来,江西邮储银行在系统内外的地位“悄然提升”,持续成为最受瞩目的“明星分行”和全国邮储银行的中流砥柱,大量工作成为首创、大批试点变成亮点、大堆指标名列前茅,吸引系统内外大量单位

争相学习交流,各类人才的聪明才智充分涌流……这一切前进速度主要源于江西邮储银行始终以“开放”的姿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大局,实现银行与员工同进步、与客户同进步、与社会同进步。

“‘邮行现象’是‘江西现象’的缩影,‘江西经济’是江西邮储银行长期发展的基础。只有在服从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找准方向、找准定位、找准着力点,江西邮储银行才有今天来之不易的向好局面,才能实现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新目标。”江西邮储银行行长、党委书记肖天星说道。

值得一提的是,自 2014 年以来,江西邮储银行始终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和总行战略部署,坚定扛起国有大行的政治担当,坚持

“借(造)船出海”的发展思路,实施“走出去”

策略,朝着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目标,全面推进政银合作,成体系地与省、市、县各级政府部门建立起了广泛、深入、全面的合作关系。

据悉,在提前 1 年实现了 2014 年 5 月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同江西省人民政府达成的五年内净增投放江西资金不低于 1000 亿元战略合作协议主要目标;提前 1 年多实现了江西邮储银行与 10 个设区市人民政府签订的五年战略合作协议主要目标的基础上,近期,江西邮储银行再次与全省所有设区市人民政府签订新一轮五年(2019-2023 年)战略合作协议,承诺为全省提供投放 6000 亿元、净增总额不低于2000 亿元人民币的意向性融资支持,全方位满足各类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促进江西经济社会大发展大繁荣!

同进步:以开放的姿态赢得发展的主动

新赋能:用融合的力量加速发展的转型

初夏的江西,绿意葱茏,杜鹃绽放。5月18日至20日,第十一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江西南昌举办。

从“进步 与您同步”等统一绿色标识,到“三农”、民营小微等服务特色,到智能导览台、智能机器人、智能电子茶几、智慧诊疗、引力透镜、3D 全息贵金属等智能化设备,再到 78 寸的大屏幕滚动播放江西邮储银行形象宣传

片,生动介绍江西邮储银行的前进历程和发展成果……走进第十一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 7 万平方米的主展馆内,江西邮储银行以诸多“创新元素”精彩亮相,一系列“邮行智造”尤为吸睛亮眼,在中部博览会这个平台上展现着国有大行的“最美形象”和零售银行的

“最美特色”。

创新已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名片。走进江西邮储银行展区,我们注意到,在该分行展厅体验机旁边,一个半人高的说话娇滴滴的白色机器人开始担任大堂经理,机器人叫“兴兴”,是该分行引进的首款智能机器人大堂经理,它通过语言识别、触摸交互、肢体语言等方式,开展迎宾、业务引导、业务查询等多种服务。除此之外,智能导览台、智能机器人、智能电子茶几、引力透镜、3D 全息贵金属设备、理财双屏交互系统、智慧诊疗、金融超市等智能化设备“占领”了各个角落。

金融科技、数字化正成为经济金融发展的核心引擎,推动着商业银行信息技术、业务发展、管理模式加速转型升级。在该分行展览展示中凸显的创新精彩,正是江西邮储银行创新驱动发展的缩影。这也意味着江西邮储银行加快推进网点转型,开启科技赋能发展,实现更加智慧的转型升级。下一步,江西邮储银行将立足深化转型实际,抓住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和经济结构调整机遇,坚持突出智能化、轻型化和综合化的转型,以科技、人才、管理融合赋能企业发展。

没有强大人才队伍作后盾,自主创新、转型升级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江西邮储银行始终突出人才第一资源,不断优化各类人才结构,大力实施“人才工程”“人心工程”。积极创新选人用人机制,让努力干事创业可以得到提拔、敢于为行争光可以得到鼓励、愿意勤勤恳恳可以得到关心、善于展现才智也可以得到晋升。并每年不断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同业引进等方式强化优秀年轻人才的

引进,积极选拔网罗社会上出色合适的综合型人才,尤其是科技、投研和大数据人才队伍,为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注入

“新鲜血液”。新时代机遇眷顾充足准备的人,新时

代发展垂青顺应大势的人。该分行行长、党委书记肖天星表示,江西邮储银行将始终坚守大型零售银行战略定位,更加主动融入江西红色、绿色、古色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大局中,向改革挖潜力、用创新增动力,扬优势激活力,奋力迈出建设协同创新担当国有大行的坚实步伐,用更加生动、更加完美、更加蓬勃的发展为总行建设一流大型零售商业银行提供更有内涵的江西动能,为共绘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新画卷贡献更新更多的江西邮行磅礴力量! (陈 露)

利好政策多管齐下带动就业效果明显、多方面重视职业教育激发就业内生动力、新兴产业不断发展进一步扩大就业岗位……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就业领域不断呈现可喜新动向,迸发出新的活力。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必须抓紧抓实抓好。把握机遇、坚定信念,就能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的就业。

政策多管齐下,稳企业利就业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至4月份,全国

城镇新增就业 459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 42%;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0%,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

进入就业旺季,失业率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说明就业市场整体需求较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这是就业优先政策全面发力的结果:

——1 月 1 日起新个税法实施、小微企业迎普惠性减税,为进一步促进就业、降低创业创新成本提供有力支撑;

——4 月 1 日起下调增值税税率,减税效应加速释放,帮助企业“轻装上阵”,从多方面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

——5 月 1 日起降低社保费率,各类用人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的负担将有实质性下降,市场活力更强,就业岗位更多……

利好政策密集出台,给企业和就业市场带来了一场“及时雨”。

三一重工是世界领先的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今年一季度销售收入 212.9 亿元,减税降费政策让这家企业受益明显,也为其扩招约 3000 名高级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5月1日降低社保费率后,省下来的钱可以进行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升级,企业的规模扩大,就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说。

2018年完成 85.2亿件快递量的中通快递在全国拥有超过 3 万个网点,员工数量庞大,同样是减税降费政策的受益者。中通快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梅松表示,社保费率下调后,全年可节省数亿元资金,有利于稳定企业岗位。

今年以来我国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全年减税降费将达到约 2 万亿元。在这些政策的作用下,专家认为我国劳动力市场预期将持续得到改善。

“企业负担轻了,吸纳就业的意愿大大加强;个人可以拿到更高工资,个人议价能力在劳

动力市场上有所增强。两者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让我们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充满信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教授陈玉宇表示,减税降费政策的出台实施,有利于推动劳动力市场走上更加完善、更加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质量如果说减税降费政策的贯彻实施是由外围

进行“解渴”,那么从多方面重视职业教育则是由内在进行“哺育”。

操作数米长的机械臂搬运货物,设计可进行追踪的仓库模拟规划设备,在高仿真环境下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运算……企业智能化用工需求的不断提升,“倒逼”部分职业院校不断加强人工智能教育。

“中国的智能产业发展很快,但很多基础性工作如数据录入和清洗工作需要职业教育输送人才,这就催生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方向。”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家礼说,近年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原有 7 个系合并为 5 个,希望通过专业调整,在全校所有学科中引入“人工智能”的理念与基础课程。

职业院校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劳动力市场、社会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而在当前,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仍然存在短缺,技能劳动者求人倍率一直在 1.5以上,高级技工求人倍率甚至在2.0 以上。如何破解这一劳动力市场难题,

“民间”已经有所行动,政策自然有所帮扶。确定使用1000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实施

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措施、讨论通过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实施方案、三年内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5000万人次以上……4月 3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一份内容丰富的“稳就业”综合举措,让人们看到了国家重视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的决心。

“近一段时间以来出台的政策措施,对当前社会存在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层次研发人员、高技能工人和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数量有所不足,以及部分新成长劳动力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状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说。

莫荣认为,这些举措既有利于我国实现今年“稳就业”这一重要目标,也是我国为应对未来一段时间内日渐凸显的结构性就业矛盾所做的重要准备,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一系

列战略之举。目前我国拥有近 9 亿劳动年龄人口,其中

受到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的高素质人才有 1.7亿,这将成为发展职业教育的坚实人才储备基础。“物质基础加上人才基础,为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刘爱华说。

新生动力充沛,经济底气充足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稳就业”有了“主心骨”。除此之外,新兴产业持续发力,吸纳就业、扩大就业的“海绵效应”不断体现。

“去年最多的时候同时有 6 家企业发来工作邀约,开出的薪酬也明显提高。”今年 31 岁的黄祖胜在浙江省义乌市工作,成为数字化管理师后,他成功帮助 10 余家创业公司搭建起组织架构、人事结构和管理体系,职业生涯出现新的转折。

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阿里巴巴钉钉近期发布的《新职业——数字化管理师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中显示,当前数字化管理师从业人员已经超过 70 万,主要分布在互联网、服务、制造、建筑、教育培训等行业,其中87.23%的从业人员薪资是当地平均工资的 1 至3 倍。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数字化管理师既是个人成长、职业发展的新发力点,也是晋升为企业管理层的新渠道。

新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也得到了“官方认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在 4 月正式向社会发布了包括数字化管理师在内的13个新职业信息。新职业带动就业,前景光明。

“数字经济平台的重要社会价值,体现在稳、增就业,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发展的结果。”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课题组组长杨伟国认为,新就业形态在数字经济时代不断涌现,既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就业领域的反映。

新兴产业创造了一定就业增量,也提高了就业质量。中国社科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认为,我国的产业升级、新业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在这一过程中,由新兴产业诞生的新职业,为新生代青年群体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机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底气。

(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

经济韧性足 就业信心强——从就业新动向看经济社会发展的底气

中国快速发展的成就,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景观,国际舆论也公认这是“中国奇迹”。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要下山摘桃子了,美国一些人就大言不惭地声称“在过去 25年里我们重建了中国”,这种论调不仅毫无常识,而且格外离谱。这些论调出自一些美国高官嘴中,让人们对他们的常识水平产生了严重怀疑。无知是一回事,有知装无知就可怕了。

根据一些美国人的这种论调,中国通过操纵汇率“导致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美中贸易逆差等同于“美国送给中国的财富”,中国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国在中国的投资所推动的”。这种论调把中国人民几十年艰苦奋斗取得的成就一股脑算到美国头上,不仅严重背离事实,逻辑上更是荒唐至极,让世人大小牙齿都笑掉了!

“美国重建中国论”暴露了一些美国人的傲慢无知和扭曲心态,是美国一些人根深蒂固的“救世主心态”的反映。自“美国重建中国论”出笼以来,在美国国内就没多少拥趸,在国际上得来的也只是嘲讽。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是由中美两国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格局决定的。美国经济学家对此早有公论。中国对外贸易一向遵循市场规律,做的是公平买卖。把中美贸易顺差说成是“重建中国”的论据,逻辑上更是说不通。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史蒂芬·罗奇指出,美国对全球102个国家的商品存在贸易逆差。按照这种逻辑,美国“重建”的国家岂不是占了全世界的大多数?这样自我感觉良好的“救世主心态”,恐怕只有昏了头的人才说得出来。

中美双边贸易也绝非美国向中国输送财富的“单行道”。再说美国有逆差并不是给中国白送钱,而是得到了真金白银、物美价廉的商品。美国的商人会白送钱给中国吗?恐怕永远都不要抱这种期待。德意志银行等第三方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长期以来,美国实际上在中美双边贸易中获得了比中国更多的商业净利益。中美经贸合作本质上是互利共赢的。吃亏做买卖的事没人愿意干,长于谋取利益、顽固坚持“美国优先”的美国人更不愿意干。

没有人否认美国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但要因此说它是中国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根本原因,则是让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逻辑。自1987年我国有外资统计以来,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万多亿美元,其中美国对华投资800多亿美元,仅占到4.06%。800亿美元就想“重建中国”,只能是一种天方夜谭!再有想象力的人也无法想象美国人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照此逻辑,美国在华投资和服务贸易所得一年就几千亿美元,是不是中国重建了美国?!

事实上,“重建中国论”出笼后,美国著名的“政治真相”网站做了“事实核查”,结论是该说法是对美中经贸关系“过于简单化”的描述。美国卡托研究所专家斯科特·林西科姆认为,这种说法仅仅反映了一个非常微小的细节,同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进行贸易,是中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的一部分,“改革才是其中的决定因素”。

任何国家的发展从根本上都要靠自己。中国人明白,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巨大经济体,不可能指望别人的施舍和恩赐来发展。世界上恐怕也没有哪个国家有这个能力和实力来“重建中国”,这是任何一个有理智的人都懂得的道理。中国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推进改革开放,靠艰苦奋斗、顽强奋斗干出来的。“掠人之美以自耀”,是不道德的。

中国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而是敞开大门同各国开展互利共赢合作。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中国不断加大开放的市场,不断增加的对外投资,也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创造了更多机遇。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认为,如果没有中国对美国政府债务和公司投资的融资,美国将无法维持房地产、国防及商业领域多年来的增长,“在一个相互联系的全球化世界,很难说谁在重建谁。”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想当这个世界救世主的人,多是图一时口舌之快,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不过,世界上总有一些人自以为是、狂妄自大,想以救世主自居,结果都会落得一场自编自导的荒诞剧,让世人掩口而笑。与其开口暴露无知,不如尊重事实,停止对中国的无端指责,正确看待中国发展,多做有利于中美经贸关系正常稳定发展的事。 (新华社北京 5月 16日电)

人民日报署名文章: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美国重建中国论﹄可以休矣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