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 孩子多读古诗好还是新诗好 -...

Post on 18-Oct-2020

5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s

Preview:

Click to see full reader

TRANSCRIPT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责编张靖 美编王青子 A05 文化新闻

现年16岁的姜馨贺、12岁的姜二嫚,是著名的00后诗人。姜二嫚7岁时所写的《灯》——“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曾入选果麦出品的《孩子的诗》,这部 3—13 岁孩子合写的诗集,目前销量已逾30万册。此外,姐妹俩已出版了两部诗歌合集:《雪地上的羊》《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姜二嫚还获评“2018年度中国十佳诗人”。

作为培养了两位小诗人的父亲,姜志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古典诗词无疑是悠久年代里的情怀,但无法满足当下孩子学习、成长的完整需要。“诗歌是灵魂的出口,比起古诗,现当代诗歌更接近、更适合今天的孩子。”他建议家长可以多给孩子介绍一些新鲜的、活着的东西——包括当代诗歌,它们更容易和孩子长在一起,成为他们强大生命的一部分。

他透露,姜馨贺、姜二嫚的日常阅读古今兼有,喜欢《千家诗》《李白诗选》《古文观止》,但读当代诗歌可能比同龄小朋友多,她们会读《中国先锋诗年鉴》《中国诗歌排行榜》之类的诗歌选本,也会跟读当下一线诗人如西娃、沈浩波等人的新作。

即使读古典诗词,姜馨贺、姜二嫚也喜欢在旅途中,追逐着古代诗人的足迹,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来学习古诗。喜欢李白的她们,前不久特意去了一趟山东济宁,那是李白出川之后生活了23年的地方,“带着00后的体验,读出00后心中的李白。”

孩子多读古诗好还是新诗好学者、诗人们这样说

武汉晨报讯(记者周满珍)适逢 9 月开学季,一篇《新诗一百年了,孩子们在课本上读到的还只有 19 首》在微信朋友圈引发热议。

事情源自2019年秋季开学后,全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将统一使用统编版(1-9)年级最新教材,部分省市的高一年级开始使用部编版新教材。这套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新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为加强中 华 优 秀 传 统 文 化 教育,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一半”。与之对应,收录新诗19首,如刘 大 白 的《秋 晚 的 江上》、徐志摩《花牛歌》、冰心《繁星》、余光中《乡愁》、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则微信在“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的官微推出后,在诗人圈、学者圈引发争议。一种声音认为古诗几千年,历经岁月淘汰洗练,是“吹尽狂沙始到金”后的精品,而新诗的经典化过程,还有待时间检验。以时间比例来看,新诗百年,19 首的分量足够多,代表了对现当代诗歌的重视。一种声音认为要多让孩子读新鲜的、活着的诗歌,它们更容易和孩子们长在一起,成为他 们 强 大 生 命 的 一 部分 。 还 有 一 种 声 音 认为,古人和今人平等,诗歌不分今古,关键是要看是不是好诗,是否富有感染力。

为什么要引导青少年多读古诗词?古诗词对 今 天 的 生 活 有 何 裨益?两位正当红的00后姐妹花诗人平常都读些什么?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诗人。

在刚刚出版的新书《你听懂了没》,华师网红教授戴建业特别收录了《青少年为什么要读古诗》一文。他写道:今天的人,不可能像唐人那样凭诗赋中举求官,甚至也不可能像徐志摩那样因诗才圈来粉丝无数,在如此快速的生活节奏中奔波,成人也无心或无暇读诗,何况青少年?

因此,要想让小孩坐下来读古诗,除非把诗

歌讲得非常有趣;想让父母送自己的小孩来读诗,除非让他们明白读古诗十分有益。

他引用孔子的话解读读古诗的益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意即可以用诗启发想象、感发意志、观察社会,可以借诗领略自然、乐群交友,可以用诗抒写哀怨,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服务国家,还可以借诗来识记各种鸟兽草木的名字。

戴建业认为,读诗不仅仅能使小孩越来越“灵秀”,想象越来越丰富,情感越来越细腻,谈吐越来越文雅,精神越来越和谐,古代那些壮美的诗词还是最好的人生“兴奋剂”和“励志剂”,朗诵一下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个小学生也会领略到那种目极千里的眼界,那种无比开阔的胸襟,还有那“更上一层楼”追求冲劲。读一读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再自卑的人也会乐观进取;即便是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清照的“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也能使学生珍惜易逝的青春,热爱自己宝贵的生命。

资深媒体人朱伟退休前为《三联生活周刊》主编,退休后,他花了三四年时间,在微博上分享阅读古诗词的感受,激励更多人爱上古诗词,并结集成《日读古诗词》一书,9月初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与其他古诗词读本不同,日读对应一年四季中的农历,将古人每天面对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的诗意和今天的生活对应,“选读的都是我个人比较欣赏的几十个诗人,白居易、李白诗居多。”比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他选读杜甫《满目飞明镜——八月十五夜月》,“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水路凝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在这么多中秋诗词中选读这首,源于朱伟喜欢“满目飞明镜”这一意象,“这可能是比喻月亮圆大最牛的诗句了,月如明镜飞入眼帘,耀目,‘满’是不见其他,‘飞’是不容避视。”

朱伟认为一年四季皆有美景,古诗词表达得特别充分,“这也是极好的美学教育,将古人对春风、夏花、秋雨的感知力,转化到生活中,从而领略每天的自然之美。”朱伟直言,快节奏的生活,让现代人越来越钝感,日趋干枯的心灵,更加需要这种美学滋养。

对新版语文教材选诗引发的争议,朱伟认为,古诗是经过沉淀和过滤的传统文化瑰宝,“古诗词吟风弄月,帮我们把日常生活的意境美化了,将每天过得诗情画意,是滋润我们生活的基础。”

他认为古诗词和现代诗不是对立的,教材中是古诗多选,还是新诗多选?要看诗文本身是否写得好,“多读古诗词的好处,是可以将古人的诗意移植进自己的体会。此外,较之一代代古人,我们的语文水平真的是在日益退化。唐诗宋词里的意境与用词,难道不是最好的语文课吗?”

网红教授戴建业:

想让青少年读古诗,得先让他们明白读古诗有益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

引古人的诗意让当下变得美好

00后诗人姜馨贺、姜二嫚:读出00后心中的李白

top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