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

1
2020年5月22日 星期五 B2 青阅读 编辑/罗皓菱 美编/袁国明 责校/项战 下载北京头条 App 让现在告诉未来 日本人竟把鲁迅当成“国民作家” 鲁迅生前论敌梁实秋晚年便撰文称: “鲁迅的作品,我已 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 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似乎是在印证这 句话, “当代人是否还应读鲁迅”等话题屡屡浮现。 然而,所有这些讨论都建立在“中国人看鲁迅”的基础 上,却忽略了鲁迅在东亚地区拥有广泛影响。在日本、韩 国、朝鲜、新加坡等国,鲁迅的作品至今仍在激励着读者 们。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母亲曾对他 说:“我还是希望你能成为像鲁迅老师那样的小说家,能写 出像《故乡》的结尾那样美丽的文章来。你这算是怎么回 事?怎么连一片希望的碎片都没有?”而大江健三郎的感受 是: “我一生都在思考鲁迅。” 那么,大江健三郎们为什么如此喜欢读鲁迅,他们究竟 在读什么?翻开这本薄薄的《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下 的鲁迅言说》(藤井省三著,新星出版社),才恍然大悟。 首先,作者称《故乡》是“珠玉般精美的小 说”,由此想到,大江健三郎的母亲也特别推 重此篇,但有多少中国读者会特别注意到它? 其次,作者对《彷徨》的重视高于《呐 喊》,详细介绍了其中的每篇小说,而中国读 者正相反,对《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社 戏》等耳熟能详,至于《彷徨》,可能只对《祥 林嫂》较熟悉。 其三,将鲁迅视同日本的“国民作家”。 鲁迅的挣扎在东亚世界有启迪价值 显然,作者是站在整个东亚视角来理解 鲁迅:在近代化过程中,东亚各国道路虽殊, 但遭遇的困境相同—传统已风雨飘摇,放 弃它,就意味着放弃立身根本与心灵家园;坚守它,又意味 着集体悲剧的延续。不论怎么选择,作为个体,都将陷入自 失的困境,这成为难以弥合的暗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 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 路”才有了解决方案的意义—没有目标,只有带着希望去 寻找。这希望并不完全是政治意义上的,更多是人生意义 上的。 鲁迅不相信人间天堂,在《影的告别》中,他写道:有我 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 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 我不愿去。 鲁迅的幽暗意识如此犀利,契合了从“熟人社会”被抛 到“生人社会”的东亚各国民众的心态。一部分人因对人性 极度失望,选择同流合污;另一部分人则匆匆找一个巨大的 概念投靠,主动消除自我。价值崩溃的氛围中,讽刺成了唯 一的艺术,鲁迅却始终站在那里,不肯后退,即使偶尔尖刻, 也绝不走向油滑。 在半个多世纪的跋涉中,鲁迅成为无边无际的精神 荒漠里的一个人格模板,他展示出前所未有的担当:一生 在思考,一生在怀疑,一生在求索,一生在自我批判…… 正是这种自苦,为人生赋予意义。鲁迅是把各种价值都 扛在肩上的人,不断受伤,不断迷茫,不断绝望,他却把这 些统统变成了财富。 《彷徨》比《呐喊》的思考更深入 毫无疑问,革命性是鲁迅创作的显著特点,但在革命性 之外,鲁迅还有更丰富的侧面,他试图挣脱现代世界强加给 他的精神困境,因而对同样在挣扎的东亚各国人民,有了启 迪价值。 比如《故乡》,抛开阶级因素,它也是城市化步伐加快、 乡村迅速凋敝的结果,再也找不到自由且英姿勃发的闰土, 一切都蜕变成“豆腐西施”式的辛苦恣睢。离开故乡时,曾 以为它会一直都在,突然有一天,却发现它已变成陌路。 再如《彷徨》,它直面了后革命时代的困境,一切并未 改变,曾经的新人被自身的缺陷所绊倒。《肥皂》中的四 铭,从关心国事的热血青年退化成新遗老,因找不到生命 中的新兴奋点,开始用肥皂意淫女乞丐,并披上“孝道”的 包装。而《伤逝》中的涓生,在使子君启蒙后,出于自私的 想法,又故意将她引导到贤妻良母的角色中,让一个曾焕 发活力的女青年变成整天饲油鸡、洗衣服的少妇,心灵又 渐渐死去。 与《呐喊》相比,《彷徨》中的作品思考更深入,鲁迅意识 到,当革命与亢奋被混为一谈时,人们将不得不去面对落潮 后的空虚,因为革命无法将人自动变成新人,不论是四铭, 还是涓生,他们均未深刻地批判自己,虽然身体已进入了新 时代,脑袋却留在了过去。 强烈的主体性是鲁迅创作的活灵魂 不论是《呐喊》还是《彷徨》,它们的共同点是:将读者们 逼入死角,从而领悟到“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 这种强烈的主体性,是鲁迅创作的活灵 魂。鲁迅不断提醒读者:生而为人,理应享受 相匹配的人生,那就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发 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盲目地挤入某个群体 中,以为合起来的那个才是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与胡适双峰并 立,但二人观念各异、主张不同,鲁迅在文章中 曾多次斥责、嘲讽胡适,胡适晚年却说:“鲁迅 是我们的人。”究其原因,二人都坚持主体性, 鲁迅对主体性的弘扬与赞美,高于他的其他见 解。而这,正是本书作者将鲁迅视为日本的 “国民作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日本,太多 读者因鲁迅而意识到自我,从此走上自我反 思、自我觉醒的精神苦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 现代国民。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中,鲁迅是一 个方便法门,他的愤怒、失望与忧伤,与现代东亚人的感受 特别接近。正是沿着鲁迅这架梯子,太多人读懂了现代世 界的丰富、多元与紧张。 在细节上,《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下的鲁迅言说》 有一些缺憾,比如称高长虹因嫉妒对鲁迅与许广平的结合 大肆嘲讽,这大概是误会了高的组诗《给—》,那不是写给 许广平的,而是写给石评梅的。高、石是山西老乡,高长虹 暗恋石评梅,高长虹的“狂飙派”与韦素园等人的“霍邱帮” 都在鲁迅周围,双方有摩擦。恰好高长虹在媒体上公开批 评鲁迅,鲁迅深感诧异,“霍邱帮”中人便说,高长虹在暗恋 许广平,迁怒于鲁迅,鲁迅信以为真。类似的常识错误,书 中还有一些。 然而,瑕不掩瑜,作者独具慧眼,常有见人所未见处。 比如,他发现鲁迅一生多滞留在大城市,如北平、东京、广 州、上海等。在仙台、厦门等当时的小城市,鲁迅驻留时间 都不长,鲁迅在仙台上医学院时,三个长假都回了东京。作 为都市漫游者的鲁迅,常被人们所忽略。 一方面,大都市的印刷品市场较成熟,为作家提供了生 存空间;另一方面,鲁迅享受都市生活,在上海的 10 年间, 他看了一百多场电影,虽然对苏联电影评价较高,但看好莱 坞的片子数量要多出 10 倍,尤其喜欢看《人猿泰山》。 丰富的都市生活体验,使鲁迅能与东亚其他地区人们 的感受相契合。 作者还发现,鲁迅在撰文评价别人的作品时,有时没看 原著,仅通过他人转述,便在“思想性”上提出意见。其实, 曾被鲁迅大加赞赏的萧红的《生死场》,可能鲁迅也没读完, 只是转述了胡风的意见。 鲁迅是革命文学家,但更是人生者;既金刚怒目,又情感 丰富;既思想深邃,又顽皮活泼;既严肃认真,又有时懈怠。 只从革命文学的角度看鲁迅,就不免遇到这样的解释困 境:在革命完成阶段性的目标后,为什么还要再读鲁迅呢? 而从东亚的视角看鲁迅,就会明白,鲁迅与现代人格 的养成还有这么多的交集,与后现代还有这么多纠缠,他 的作品永远值得一读,他还将陪着读者们,走上很远的一 段路。 刚一翻开《小行星掉在下午》,你可能会被沈大成 平静克制的行文风格所误导,把它当成是现实主义创 作。然而,一旦你踏进了她所构造的宇宙,眼前画风随 即一转,熟悉的日常场景在她的脑洞下铺陈展开,闪烁 着霓虹灯的疫区,墨鱼人藏身的超大型地铁站,逐步变 异的公司职员,新星球上建设社会的伟大历程……荒 诞离奇的设定让你有如掉落兔子洞。 但是注意了,当你熟悉并且逐渐接纳小说中的荒 诞设定,把它当成一篇幻想小说来读的时候,又能惊奇 地发现小说所戳破的其实就是现代人都会面临的迷茫 和困惑,从职场上的异化现象到对亲密关系的渴求。 她关注的是我们每个人看似在各自的轨道内正常运 转,却又有着无法突破的困境的时代。有人把这种既 具脑洞大开的幻想元素,又没有脱离日常生活场景的 写法称为“造景现实主义”。唐诺也说, “沈大成的虚构 跟现实的连接点其实是处处都在的,像铆钉一样。” 这本短篇小说集里的设定在具有趣味性的同时, 映射出了现代人的深层次焦虑。《次级》创造了“次级 人”这样的概念。由于越来越多人寻觅不到伴侣,政府 推出了变革,让单身的人们分期分批到其他家庭中,作 为“次级人”去沉浸体验家庭生活。在家中,主卧内的 大床边有为“次级人”支起的小床,餐桌旁有特意为“次 级人”准备的小凳子,家庭成员都假装家中没有这个 人,单纯地观察、倾听、模仿就是“次级人”可以参与的 全部生活。别看限制如此多,这个“福利”政策还挺火 爆,每次两万人申请,只有三十七人得到批准。在这个 奇特的并生宇宙里,家庭中的情感能量成了硬通货。 书中还有两篇写职场的短篇,聚焦的分别是实习 生和工作狂两种角色。小说中的实习生是对公司的业 务一无所知的打杂手,在同事间没有存在感,就连名字 也是被“小刘” “小张” “小王”这类符号所抹去。职员们 每天挖空心思给他们找根本不必要的事情做,他们也 在公司里怀疑着自己的价值。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 他们,实习是人类为了遴选优秀继承人的机制,在这道 程序中,如果认为他表现好,就去鼓励他,收编他。反 之,则打击他,改造他,甚至销毁他。年轻人被抹杀掉 个性与创造力,通过实习程序完成社会化成为一个个 “单向度的人”,而这个社会达尔文体系也依此收编同 类,排除异己,一天天实现巩固壮大。沈大成将实习生 这类群体的境遇,从不被重视、被暗中观察到筛选淘汰 一一点破,再用实习作为遴选人继承人的机制来解释, 的确是现实意味很强的提炼。 《工作狂》承接《实习生》篇,在一个共生宇宙下,塑 造了一个很典型的被职场异化的形象,原本只想浑水 摸鱼的“装腔老手”逐渐被公司内“拼命让人工作”的氛 围所感染变得难以摆脱工作。小说中提到了《红舞鞋》 这个故事,一个小姑娘穿上一双红舞鞋,就脱不下来 了,只能一直跳舞,指代的便是这类被工作榨干、失去 自己的主体性的职员们。这戳破了如今很多行业内存 在的“工作奴” “工具人”现象,既不是由于顺从、也不是 因为工作难度大,而是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 物的状况。 小说里细致刻画了“我”如何从一个摸鱼高手变 为工作狂的心理转变,从“我偏爱无用功,事情若有若 无,人也可以似做非做”,到“心里警惕地想,绝不能再 干,我已经超量了,再干就不划算了”,再到“我怕整理 中多看一行字,又会忍不住接着干下去”。这种表达虽 然戏剧化,却也充满了作者的细腻洞察,金宇澄称之为 “时代所赋予的细节密码”。可以说,每个人都能在其 中看到自己身上的影子—从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不 合作者,逐渐被快节奏和单线程的大氛围所感染同化, 变成一个庞大机器中能干的螺丝钉。 日复一日的当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遇到过现世 逻辑下无解的难题,畏惧承担责任却渴望体验家庭生 活、亲密关系是一种,被消费主义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所裹挟失去真正选择的自由也是一种。当它成为人类 普遍困境的时候,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想要寻求变 数,挑战既有的生活方式,而沈大成则用极具黑色幽默 的小说将其展现,并为之匹配了一套大胆设想的乌托 邦体系,读起来简直畅快。 畅快之余,小说里大量的开放式结局和留白也给 独属于你自己的颅内创想打造了空间。沈大成不在小 说中做上帝视角的审判,是非对错,行为准则,宇宙开 在那里,欢迎你来。 除了现实意味强的异想世界,书中也搭配了拥有清 新治愈基调的篇目作为甜点享用。《小行星掉在下午》这 个标题来自于书中《在世界末日兜风》, “今天是世界末 日,现在是世界末日的下午。”沈大成描写了小行星撞击 地球那一日前,世界失序,三个人在计程车上吃着零食 兜风,轻描淡写地谈论着世界末日这个议题。 “直到未来 有一天,地球冷却下来,第一场雨落到地面,雨水流到低 处形成新的海洋。到那个时候,他们想,假如愿意的话, 自己可以回来,先当微生物,再当藻类、鱼、昆虫、蜥蜴、 哺乳动物,最后,假如愿意的话,就再当一次人类,把这 游戏重玩一遍。”克制的表达将人的思绪引向远方,留下 感伤又温情的余味,颇具“白乙一”的风格。 《小行星掉在下午》这本书中的每一篇目都是一 颗充满奇思妙想的异质小行星,午后带着困意翻开,有 如乘上瑞克和莫蒂的飞船,漫游于另一片平行宇宙,也 让你短暂地体验了一下跳脱出繁冗生活的快感。 鲁迅怎么就成了日本的国民作家? 唐山 小行星掉下来的下午我们开车去兜风 sherry 到鲁迅,必然会提到 革命文学。在鲁迅 看来,革命与文学是一回 事。在《革命文学》中,他 曾写道:“我以为 根 本 问 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 ‘革命人’,倘是的,则无 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 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 ‘革命文学’。从喷泉里 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 里出来的都是血。‘赋得革 命,五言八韵’,是只能骗 骗盲试官的。” 换言之,与其精雕细 琢去搞“完美艺术”,不如 先造匕首与投枪,虽粗糙, 但实用。这也为批评者提 供了借口。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Sep-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B2 鲁迅怎么就成了日本的国民作家?epaper.ynet.com/images/2020-05/22/B02/bjqnb20200522B02.pdfB2青阅读 2020年5月22日 星期五 编辑/罗皓菱 美编/袁国明 责校/项战

2020年5月22日 星期五B2青阅读

编辑/罗皓菱 美编/袁国明 责校/项战

下载北京头条App让现在告诉未来

日本人竟把鲁迅当成“国民作家”

鲁迅生前论敌梁实秋晚年便撰文称:“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似乎是在印证这句话,“当代人是否还应读鲁迅”等话题屡屡浮现。

然而,所有这些讨论都建立在“中国人看鲁迅”的基础上,却忽略了鲁迅在东亚地区拥有广泛影响。在日本、韩国、朝鲜、新加坡等国,鲁迅的作品至今仍在激励着读者们。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母亲曾对他说:“我还是希望你能成为像鲁迅老师那样的小说家,能写出像《故乡》的结尾那样美丽的文章来。你这算是怎么回事?怎么连一片希望的碎片都没有?”而大江健三郎的感受是:“我一生都在思考鲁迅。”

那么,大江健三郎们为什么如此喜欢读鲁迅,他们究竟在读什么?翻开这本薄薄的《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下的鲁迅言说》(藤井省三著,新星出版社),才恍然大悟。

首先,作者称《故乡》是“珠玉般精美的小说”,由此想到,大江健三郎的母亲也特别推重此篇,但有多少中国读者会特别注意到它?

其次,作者对《彷徨》的重视高于《呐喊》,详细介绍了其中的每篇小说,而中国读者正相反,对《孔乙己》《药》《一件小事》《社戏》等耳熟能详,至于《彷徨》,可能只对《祥林嫂》较熟悉。

其三,将鲁迅视同日本的“国民作家”。

鲁迅的挣扎在东亚世界有启迪价值

显然,作者是站在整个东亚视角来理解鲁迅:在近代化过程中,东亚各国道路虽殊,但遭遇的困境相同——传统已风雨飘摇,放弃它,就意味着放弃立身根本与心灵家园;坚守它,又意味着集体悲剧的延续。不论怎么选择,作为个体,都将陷入自失的困境,这成为难以弥合的暗伤。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希望本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这就像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才有了解决方案的意义——没有目标,只有带着希望去寻找。这希望并不完全是政治意义上的,更多是人生意义上的。

鲁迅不相信人间天堂,在《影的告别》中,他写道: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鲁迅的幽暗意识如此犀利,契合了从“熟人社会”被抛到“生人社会”的东亚各国民众的心态。一部分人因对人性极度失望,选择同流合污;另一部分人则匆匆找一个巨大的概念投靠,主动消除自我。价值崩溃的氛围中,讽刺成了唯一的艺术,鲁迅却始终站在那里,不肯后退,即使偶尔尖刻,也绝不走向油滑。

在半个多世纪的跋涉中,鲁迅成为无边无际的精神荒漠里的一个人格模板,他展示出前所未有的担当:一生在思考,一生在怀疑,一生在求索,一生在自我批判……正是这种自苦,为人生赋予意义。鲁迅是把各种价值都扛在肩上的人,不断受伤,不断迷茫,不断绝望,他却把这些统统变成了财富。

《彷徨》比《呐喊》的思考更深入

毫无疑问,革命性是鲁迅创作的显著特点,但在革命性之外,鲁迅还有更丰富的侧面,他试图挣脱现代世界强加给他的精神困境,因而对同样在挣扎的东亚各国人民,有了启迪价值。

比如《故乡》,抛开阶级因素,它也是城市化步伐加快、乡村迅速凋敝的结果,再也找不到自由且英姿勃发的闰土,一切都蜕变成“豆腐西施”式的辛苦恣睢。离开故乡时,曾以为它会一直都在,突然有一天,却发现它已变成陌路。

再如《彷徨》,它直面了后革命时代的困境,一切并未

改变,曾经的新人被自身的缺陷所绊倒。《肥皂》中的四铭,从关心国事的热血青年退化成新遗老,因找不到生命中的新兴奋点,开始用肥皂意淫女乞丐,并披上“孝道”的包装。而《伤逝》中的涓生,在使子君启蒙后,出于自私的想法,又故意将她引导到贤妻良母的角色中,让一个曾焕发活力的女青年变成整天饲油鸡、洗衣服的少妇,心灵又渐渐死去。

与《呐喊》相比,《彷徨》中的作品思考更深入,鲁迅意识到,当革命与亢奋被混为一谈时,人们将不得不去面对落潮后的空虚,因为革命无法将人自动变成新人,不论是四铭,还是涓生,他们均未深刻地批判自己,虽然身体已进入了新时代,脑袋却留在了过去。

强烈的主体性是鲁迅创作的活灵魂

不论是《呐喊》还是《彷徨》,它们的共同点是:将读者们逼入死角,从而领悟到“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

这种强烈的主体性,是鲁迅创作的活灵魂。鲁迅不断提醒读者:生而为人,理应享受相匹配的人生,那就是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盲目地挤入某个群体中,以为合起来的那个才是我。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与胡适双峰并立,但二人观念各异、主张不同,鲁迅在文章中曾多次斥责、嘲讽胡适,胡适晚年却说:“鲁迅是我们的人。”究其原因,二人都坚持主体性,鲁迅对主体性的弘扬与赞美,高于他的其他见解。而这,正是本书作者将鲁迅视为日本的

“国民作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日本,太多读者因鲁迅而意识到自我,从此走上自我反思、自我觉醒的精神苦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民。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中,鲁迅是一个方便法门,他的愤怒、失望与忧伤,与现代东亚人的感受特别接近。正是沿着鲁迅这架梯子,太多人读懂了现代世界的丰富、多元与紧张。

在细节上,《鲁迅的都市漫游:东亚视域下的鲁迅言说》有一些缺憾,比如称高长虹因嫉妒对鲁迅与许广平的结合大肆嘲讽,这大概是误会了高的组诗《给——》,那不是写给许广平的,而是写给石评梅的。高、石是山西老乡,高长虹暗恋石评梅,高长虹的“狂飙派”与韦素园等人的“霍邱帮”都在鲁迅周围,双方有摩擦。恰好高长虹在媒体上公开批评鲁迅,鲁迅深感诧异,“霍邱帮”中人便说,高长虹在暗恋许广平,迁怒于鲁迅,鲁迅信以为真。类似的常识错误,书中还有一些。

然而,瑕不掩瑜,作者独具慧眼,常有见人所未见处。比如,他发现鲁迅一生多滞留在大城市,如北平、东京、广州、上海等。在仙台、厦门等当时的小城市,鲁迅驻留时间都不长,鲁迅在仙台上医学院时,三个长假都回了东京。作为都市漫游者的鲁迅,常被人们所忽略。

一方面,大都市的印刷品市场较成熟,为作家提供了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鲁迅享受都市生活,在上海的10年间,他看了一百多场电影,虽然对苏联电影评价较高,但看好莱坞的片子数量要多出10倍,尤其喜欢看《人猿泰山》。

丰富的都市生活体验,使鲁迅能与东亚其他地区人们的感受相契合。

作者还发现,鲁迅在撰文评价别人的作品时,有时没看原著,仅通过他人转述,便在“思想性”上提出意见。其实,曾被鲁迅大加赞赏的萧红的《生死场》,可能鲁迅也没读完,只是转述了胡风的意见。

鲁迅是革命文学家,但更是人生者;既金刚怒目,又情感丰富;既思想深邃,又顽皮活泼;既严肃认真,又有时懈怠。

只从革命文学的角度看鲁迅,就不免遇到这样的解释困境:在革命完成阶段性的目标后,为什么还要再读鲁迅呢?

而从东亚的视角看鲁迅,就会明白,鲁迅与现代人格的养成还有这么多的交集,与后现代还有这么多纠缠,他的作品永远值得一读,他还将陪着读者们,走上很远的一段路。

刚一翻开《小行星掉在下午》,你可能会被沈大成平静克制的行文风格所误导,把它当成是现实主义创作。然而,一旦你踏进了她所构造的宇宙,眼前画风随即一转,熟悉的日常场景在她的脑洞下铺陈展开,闪烁着霓虹灯的疫区,墨鱼人藏身的超大型地铁站,逐步变异的公司职员,新星球上建设社会的伟大历程……荒诞离奇的设定让你有如掉落兔子洞。

但是注意了,当你熟悉并且逐渐接纳小说中的荒诞设定,把它当成一篇幻想小说来读的时候,又能惊奇地发现小说所戳破的其实就是现代人都会面临的迷茫和困惑,从职场上的异化现象到对亲密关系的渴求。她关注的是我们每个人看似在各自的轨道内正常运转,却又有着无法突破的困境的时代。有人把这种既具脑洞大开的幻想元素,又没有脱离日常生活场景的写法称为“造景现实主义”。唐诺也说,“沈大成的虚构跟现实的连接点其实是处处都在的,像铆钉一样。”

这本短篇小说集里的设定在具有趣味性的同时,映射出了现代人的深层次焦虑。《次级》创造了“次级人”这样的概念。由于越来越多人寻觅不到伴侣,政府推出了变革,让单身的人们分期分批到其他家庭中,作为“次级人”去沉浸体验家庭生活。在家中,主卧内的大床边有为“次级人”支起的小床,餐桌旁有特意为“次级人”准备的小凳子,家庭成员都假装家中没有这个人,单纯地观察、倾听、模仿就是“次级人”可以参与的全部生活。别看限制如此多,这个“福利”政策还挺火爆,每次两万人申请,只有三十七人得到批准。在这个奇特的并生宇宙里,家庭中的情感能量成了硬通货。

书中还有两篇写职场的短篇,聚焦的分别是实习生和工作狂两种角色。小说中的实习生是对公司的业务一无所知的打杂手,在同事间没有存在感,就连名字

也是被“小刘”“小张”“小王”这类符号所抹去。职员们每天挖空心思给他们找根本不必要的事情做,他们也在公司里怀疑着自己的价值。直到有一天,有人告诉他们,实习是人类为了遴选优秀继承人的机制,在这道程序中,如果认为他表现好,就去鼓励他,收编他。反之,则打击他,改造他,甚至销毁他。年轻人被抹杀掉个性与创造力,通过实习程序完成社会化成为一个个

“单向度的人”,而这个社会达尔文体系也依此收编同类,排除异己,一天天实现巩固壮大。沈大成将实习生这类群体的境遇,从不被重视、被暗中观察到筛选淘汰一一点破,再用实习作为遴选人继承人的机制来解释,的确是现实意味很强的提炼。

《工作狂》承接《实习生》篇,在一个共生宇宙下,塑造了一个很典型的被职场异化的形象,原本只想浑水摸鱼的“装腔老手”逐渐被公司内“拼命让人工作”的氛围所感染变得难以摆脱工作。小说中提到了《红舞鞋》这个故事,一个小姑娘穿上一双红舞鞋,就脱不下来了,只能一直跳舞,指代的便是这类被工作榨干、失去自己的主体性的职员们。这戳破了如今很多行业内存在的“工作奴”“工具人”现象,既不是由于顺从、也不是因为工作难度大,而是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

小说里细致刻画了“我”如何从一个摸鱼高手变为工作狂的心理转变,从“我偏爱无用功,事情若有若无,人也可以似做非做”,到“心里警惕地想,绝不能再干,我已经超量了,再干就不划算了”,再到“我怕整理中多看一行字,又会忍不住接着干下去”。这种表达虽然戏剧化,却也充满了作者的细腻洞察,金宇澄称之为

“时代所赋予的细节密码”。可以说,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看到自己身上的影子——从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不

合作者,逐渐被快节奏和单线程的大氛围所感染同化,变成一个庞大机器中能干的螺丝钉。

日复一日的当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遇到过现世逻辑下无解的难题,畏惧承担责任却渴望体验家庭生活、亲密关系是一种,被消费主义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裹挟失去真正选择的自由也是一种。当它成为人类普遍困境的时候,有些人选择逃避,有些人想要寻求变数,挑战既有的生活方式,而沈大成则用极具黑色幽默的小说将其展现,并为之匹配了一套大胆设想的乌托邦体系,读起来简直畅快。

畅快之余,小说里大量的开放式结局和留白也给独属于你自己的颅内创想打造了空间。沈大成不在小说中做上帝视角的审判,是非对错,行为准则,宇宙开在那里,欢迎你来。

除了现实意味强的异想世界,书中也搭配了拥有清新治愈基调的篇目作为甜点享用。《小行星掉在下午》这个标题来自于书中《在世界末日兜风》,“今天是世界末日,现在是世界末日的下午。”沈大成描写了小行星撞击地球那一日前,世界失序,三个人在计程车上吃着零食兜风,轻描淡写地谈论着世界末日这个议题。“直到未来有一天,地球冷却下来,第一场雨落到地面,雨水流到低处形成新的海洋。到那个时候,他们想,假如愿意的话,自己可以回来,先当微生物,再当藻类、鱼、昆虫、蜥蜴、哺乳动物,最后,假如愿意的话,就再当一次人类,把这游戏重玩一遍。”克制的表达将人的思绪引向远方,留下感伤又温情的余味,颇具“白乙一”的风格。

《小行星掉在下午》这本书中的每一篇目都是一颗充满奇思妙想的异质小行星,午后带着困意翻开,有如乘上瑞克和莫蒂的飞船,漫游于另一片平行宇宙,也让你短暂地体验了一下跳脱出繁冗生活的快感。

鲁迅怎么就成了日本的国民作家?◎唐山

小行星掉下来的下午我们开车去兜风 ◎sherry

提到鲁迅,必然会提到革命文学。在鲁迅

看来,革命与文学是一回事。在《革命文学》中,他曾写道:“我以为根本问题 是 在 作 者 可 是 一 个

‘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

‘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赋得革命,五言八韵’,是只能骗骗盲试官的。”

换言之,与其精雕细琢去搞“完美艺术”,不如先造匕首与投枪,虽粗糙,但实用。这也为批评者提供了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