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连接线 - cyol.comzqb.cyol.com/images/2020-07/03/05/zqb05b20200703c.pdf ·...

1
㈷〷㈷モ 㟢ᄅ㏢ರ௹ 责任编辑 / 蒋雨彤 版面编辑 / 张蕾 Tel:010-64098278 www.youth.cn 5 暖闻 周刊 ோ໔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雨彤 视频编导: 袁怡帆 蒋雨彤 《黑 夜》 我信奉黑夜 因为它能覆盖一切 就像是爱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李玲只有 14 岁,是云南大 山里的初中生。 这些年来,她最远到过的城市是南京。 2017 12 月,她和其他 17 个孩子被送到南京,参加昆明市 呈贡区是光四季诗歌青少年服务中心 (以下简称“是 光”) 和其他几家机构一起举办的诗歌音乐会,去朗 诵自己的诗。这一次,诗歌将她带得更远。 2020 5 月下旬,这首诗和专门为它创作的插画,以公益海报 的形式出现。而李玲现在,还在云南山区一所县高中 就读。 “是光”创始人康瑜记得,这幅公益海报展出最 后一天,是儿童节。从 2015 年康瑜支教时为李玲上 课,到带着诗歌课程重返乡村,这首诗和它后面的故 事,一直在积蓄力量。 (2018 年 9 月 21 日,本报以 《“不是放弃,是选择”》为题,报道康瑜和“是光”的故 记者注李玲是康瑜第一次当乡村教师时候的学生。那 个时候,李玲是“瘦瘦小小的一只,坐在角落里,不怎 么说话”。 有一次,康瑜让大家写新年心愿。别的孩子大多 都在写希望有新衣服、新鞋子,李玲写的是:我希望 新年有更多的零花钱,这样可以送给比自己更贫穷 的孩子。拿到心愿纸条的时候,康瑜抬头看这个特别 的小姑娘,那一刻,觉得她发着光。开始上诗歌课后, 孩子们陆续把自己的故事放在诗歌里表达。那时康 瑜才知道,原来她是孤儿。“老师你不要难过,我不觉 得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养父母一家都很爱我”。 班上调皮的孩子并没有因为小李玲的善良、可 爱,而减少对她的“欺负”。李玲在诗歌心事里写着: 有一次,他们又来欺负我,还是康老师来帮我的,她 告诉我,“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值得被爱和尊重 的。”我觉得,我是个幸福而又普通的孩子。 “是光”是国内首家且规模最大的乡村诗歌教育 公益组织。从 2016 10 月开始服务于乡村儿童,通 过为三至八年级当地教师提供系统诗歌课程工具包 和培训,解决乡村孩子缺乏情感表达渠道和心灵关 注的问题。截至 2020 3 月,“是光”已经服务了云 南、贵州、广西、河南等偏远地区的 823 所中小学, 6.8 万余名孩子有了人生的第一堂诗歌课。 “黑色的夜晚星星在闪耀,我在河边无忧无虑地 散步,当我回头看我身边的河水时,只见无数的星星 在河里流动。”这是山里孩子写的一首诗。实际上,山 里环境没那么好,夜里蚊虫很多,但康瑜觉得,孩子 们能写出这样的诗歌,“内心一定是强大的,能够体 察生活之美的。”这正是她希望诗歌传达给孩子们的 生活态度—从困顿的生活里看到美好的东西,获 得生活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家都经历了一段漫长 的时光。“是光”一直在想可以做点什么。于是发起了 “星星口袋”诗歌快闪,让大山里的孩子,在必须待在 家的日子里,可以慢慢写出过去的快乐、自由、真实, 感受现在的害怕、勇气,然后把这些像星星一样的诗 句装在口袋里,等以后遇到艰难的日子,可以拿出来 再看看。 “当你全力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发现整个 宇宙都在帮你。” 4 月底,一位大学师兄联系康瑜,说 可以选一首孩子的诗放在大屏幕上,所有费用由他 个人支持。那一刻,康瑜除了说谢谢,不知道再如何 表达。第二秒钟她已经激动地想象着,这首充满力量 的诗歌要如何绽放。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已经与 “是光”合作过两次公益项目的漫画家、插画家、中国 美术学院副教授阮筠庭。 康瑜选了几首孩子们创作的诗歌,也包括以前 创作的诗歌。阮筠庭最后选择了李玲的《黑夜》,“我 记得这首诗,在我第一次读到康瑜的故事的时候,它 就打动过我。”当时,阮筠庭已经是一位有名的画家, 读到康瑜和“是光”的故事后,她主动联系来做志愿 者。 事实上,阮筠庭最先想到的,就是“为什么要做 这件事”?会有很多人因为这幅公益海报,记住“是 光”吗? 她的答案并非如此。她和康瑜讨论,俩人一致认 为,是能够通过诗歌和插画,为身处疫情中的人们提 供什么支持。这些大山孩子的诗句里,天然带有生命 最初的勇敢、真诚和祝福。这样的力量是珍贵且具有 强大穿透力的。“是光”希望把曾经感受到的美好和 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正在经历艰难的人,可以 感受到大山里星星点点的光。 阮筠庭把诗一字一句地抄下来,用自己的笔触 再去触摸它一遍,把这张纸放在灯下,开始画草图。 她想着,这个孩子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她有什么样 的感受,这些对画家的创作非常重要。只有真实地感 觉到她的感受,才有可能找到表达的点。 阮筠庭画了很多草图,有的是“窗”这个意向,刚 刚够到窗沿的孩子,正望向外面的世界。相对于室内 的黑暗,晦涩,窗外广阔的世界中,光正在升起,如同心 灵的世界。而艺术的美,正在向我们召唤,又如同爱。另 一个方向是稚嫩的孩子,背着书包,也许是在去学校的 路上,他凝望着大山……而在黑夜中的温暖,应该怎么 样呈现?爱与黑夜,这个主题,有很多种可能。 最后,她决定以“站在山巅的孩子”为主题。站在 山巅的孩子,他独自一人,然而却不孤独。面对群山, 他既不渺小,也不可怜。他不是大山的主人,不是命 运的征服者,他只是站在一个人类应该处于的、和自 然相应的位置上。他正登上山顶,俯瞰着在渐渐沉入 黑夜的村庄。 即使是表达对一首诗的一种理解,在色彩上也 有着很多不同的可能性,而且每个画家的解决之道 都会完全不同。何况,对一首诗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层 面和角度理解。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可 能性,同时,它也很难。画家需要反复推敲,直到寻找 到对于主题最合适的表达。 阮筠庭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分享整个创作中自 己的“挫折”,她想表达的是:即使读者看不出来,作 为创作者仍然可以自己选择,如何去面对一个工作, 以及用何种深度投入一个创作,这同时也决定了我 们人生的走向和工作的结果。 无论是康瑜,还是阮筠庭,都不想浪费这个难得 的机会。考虑到海报最后要呈现在广场的大屏幕上, 设计需要考虑到在这个空间中的感受,距离,周围的 喧闹,光色的变化(不光有白天,还有夜晚)……在时 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视觉传达 设计专业的赵晨音老师来帮忙。正旅居瑞典的她,跨 越时差,在 24 个小时之内,和“是光”的志愿者设计 师小树,一起完成了修改。 最终的海报,为了在周围喧嚣的都市环境中把 文字凸显出来,将画面的色彩做了调整。为了整体, 为了更好地传递讯息,有时即使是“美”,也要牺牲。 阮筠庭说,我们工作的更高原则,是“爱”。 在一次聊天中,康瑜说:“许多人说我付出了很 多,其实,我才是得到最多的那个人啊……”阮筠庭 相信,康瑜不是客气,是真真实实这样感觉的。而她 也一直鼓励自己,不管是感到多么匮乏、紧张害怕 的时候,不要因为心里的恐惧,而停止给予。无论 是心中的爱,才华,还是对世界的赞美与感谢,其 实都是越用越有。所以,她也想借这张插画鼓励大 家,勇敢地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给出来! 李玲此刻依然在安静的 校园里读书。康瑜分享了李 玲在南京朗诵诗歌时的小视 频。她穿着白色衬衫和深蓝 色带白边的学生裙,略带紧 张地念了自己的诗。最后,她 说:“我以后也想做像康老师 一样的人,等我长大了,也带 着大山里的孩子写诗。” 一首小诗背后的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视频编导: 6 18 日,2020 表演艺术新天地(第五届)在上 海新天地如期进行。 8 岁的小女孩朵朵下午来到新 天地,刚好看到来自常州恐龙园的“恐龙人演艺”,大 大小小 10 多只恐龙在新天地户外出没,一回头,她 看到一个穿着黑衣服的骑士骑在一只巨大的霸王龙 身上,小女孩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紧紧扯着外婆的衣 服,手里的冰淇淋融化了。 作为演艺大世界孵化的重点艺术节展品牌以及 上海市重大文化活动,上海新天地全域有 20 个剧 目、近 200 场精彩演出,全部免费对公众开放。这也 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上海乃至全中国 首个正式恢复运行的线下大型艺术节。 “我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上半年,很多次都想 到要放弃。”艺术节制作人袁鸿介绍,由于疫情的影 响,许多人待在家里,也有些人被隔离,但是朋友之 间的交流,或者家人之间的关心,反而更加增强,所 以艺术节的主题就变成更深度的一个词:爱的连接 线。因为疫情,许多原本已经确定的国际表演团体无 法如期到达,策展团队因此将策展方向聚焦于“寻找 表演艺术新势力”。这些年,策展团队在本土的青年 创作者中挖掘了不少优秀人才,并为其孵化作品,这 一次希望以多样化、亲民的方式,将高品质的艺术演 出搬到城市公共空间与商业空间。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剧场概念,商场的每个空间 甚至室外的角落都可以成为剧场,在上海市黄浦区 委宣传部和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活 动是免费的,这是一个惠民工程。”袁鸿说。 今年的节目都颇具互动性,演出大多集中在户 外,包括新天地广场、石库门街区、商城户外等各个 区域。夜间剧目占演出总量的半数以上,上海市民可 以在这里感受“夜文化”。 袁鸿说:“我们的戏里面有 19 个让你笑,有 1 让你哭。”那个让人哭的戏就是《回家》。 《回家》是一部以观众合作形式完成的声音剧场 作品,讲述封城之下的武汉, 7 位疫情亲历者交织在 一起的命运,对一场特殊生日的回忆…… 7 把围成一圈的椅子,构成简洁的舞台。装有故 事的牛皮信封,由 7 位素不相识的观众随机抽取依 次打开,在参与者的朗读里呈现。从信封里掏出信 纸的那一刻,戏剧就直接开始,没有排练,没有 NG,在朗读的过程中,参与者才慢慢发现自己的 角色,走进这个特殊的生日记忆。“每一场表演都 是独一无二的,其效果取决于你与另外 6 位陌生人 产生的情感能量。”袁鸿说,疫情期间逆行者的报 道很多,但当以第一视角去体验新闻中的报道时, 才会真正感受到那些看似平静的叙述之下潜藏的惊 心动魄。医生、护士、记者、骑手等是英雄,也是 疫情中的普通人。这个策划是希望将封城生活掰 碎,把你拉入他们的生活细节,触摸情感缝隙,激 发最深层次的共鸣。 观众里有一位医务工作者坐到了一把椅子上, 她抽到的角色恰恰就是武汉抗疫护士。因为有急救 的工作背景,她一下子就被拉进当时的情境中,强大 的共情让她激动落泪。她说: “读到这里,就好像进入 到疫情中的武汉,面对生死一线的紧急与恐惧。我仿 佛变成了这个女主人公,面临照顾小家与治病救人 的艰难抉择。我深深地向医务工作者致敬,特别是在 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是多么大公无私。” 另一位观众说:“第一次参加声音剧场,刚刚读 这个信的时候,我想到了身边做护士的朋友,剪了头 发去参加抗疫。读的时候就很想哭。” 袁鸿的微信头像是他在剧场里面手持手电筒, 食指放在嘴边摆出一个禁止说话的“嘘”的动作。这 次,不用他摆这个动作,《回家》演出的现场特别安静, 有人从旁边走过,驻足,似乎每个人连呼吸都放缓了。 参与演出的观众都不是专业演员,有人还带着口音, 但观众都很安静。 “安静之中,观众们油然而生一种丰 富的情感,也许是对抗疫逆行这段历史的真挚怀念, 也许是对医务工作者更深层次的走近与理解”。 有一个舞蹈作品《我们真的在一起》,关于这个 舞蹈的演出场地选址,袁鸿和另外一位策展人水晶 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选在新天地时尚的二楼休息 区,只是摆放了一个沙发而已,拉一些椅子围成半 圆,灯光用的是商场原有的灯光。有些观众是预约而 来,更多的是路人驻足欣赏,整个舞蹈作品的长度是 半个小时。 袁鸿喜欢这样的作品,机智、灵巧又贴合内心。 这个作品以疫情期间人们无限期的居家时光、窝在 沙发里度日为创作灵感,很日常,又很新奇。《我们真 的在一起》,从一个熟悉的生活化场景开始,探索人 际关系的边界,男女两个舞者有可能是伴侣,也有可 能是跨越时空之后的另外一个自我。 “疫情最严重的 时候,我有 3 个月没有见任何人,就是在家里那样度 过的,如果把你沙发上的动作录下来,你会发现你和 沙发关系就是这样。”袁鸿说。 和观众交流的时候,表演者、青年女舞蹈家江帆 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见到观众真的是太好了,我 们把憋了半年的心情都呈现给大家了!”现场一片掌 声。几个在一排的观众,在舞蹈结束之后热泪盈眶。 “展现了被疫情困在家里的年轻人的另外一面。”有 人这样评价。 青年创作单元中,有一部原创音乐剧《图书馆奇 妙夜》,在新天地广场的三联书店上演。一本书里无 足轻重的小配角哈珀,穿越图书馆书架上的各种书 籍,经历了各种奇遇和冒险,并最终找到改写无聊生 活的勇气。鬼马幽默的当代创作,新颖活泼的音乐, 充满积极快乐的力量。演出前,该剧的导演说: “今晚 能够见到观众,真的是太好了,我们每个演员都特别 兴奋,希望我们真的在一起度过一个奇妙夜。” “观众渴望看演出,戏剧也渴望看到台下的观 众,作为策展人和制作人我们也渴望看到台下的观 众。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家在这样一个时空相见,有 一种无声的感动,这也是支撑我和团队做此事的力 量。”袁鸿说。 策展人袁鸿 20 年前就开始在北京举办大学生 戏剧节,用尽心思经营北剧场。策展人水晶是金融学 博士, 10 多年前放弃高薪职业,迷上了看戏和写剧 评,和袁鸿一起投身戏剧制作。在水晶和袁鸿的家中 有一个 5 平方米的小阳台,里面摆放着水晶养的各 种花草:多肉、天竺葵、月季、吊兰、茉莉、竹子,甚至 还有辣椒和南瓜。 “ 我 们 的‘ 秘密花园’并不豪华,也不巨大,但却承 载着梦想,在疫情严重时有一种无力感,但花草们带给 我们很多喜悦。”袁鸿说, 2020 表演艺术新天地有五座 极具国际视野的“秘密花园”就来源于这个创意。 五座“秘密花园”也只有 5 平方米那么大,由三 组青年设计师独立设计,它们在新天地的街头出现。 欧洲的莫奈花园里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正在响起, 非洲花园的沙漠与鼓声阵阵,亚洲花园里清雅幽绝 的兰花飘香、竹笛声中千纸鹤在飞翔,大洋洲的草花 起伏中清脆空灵的手碟与低沉悠远的澳洲吹管形成 完美组合,南美洲灿烂奔放的奇异花朵映衬着皮亚 佐拉的浪漫旋律……五大洲,五座秘密花园,将新天 地变成花与音乐的海洋。 5 平方米也能创造无限的可能,可以看作是公 共空间延伸,只要你精心打理,耐心呵护,能够创造 无数的可能。”袁鸿说。演奏弦乐四重奏时,原本以为 室外很嘈杂,没想到观众极其安静,许多人放慢脚 步, 40 分钟的演出结束后还不愿意散去,轻声进行 着交流。 最令人惊艳的,莫过于在新天地上演的由著名 昆曲艺术家张争耀、唐薇主演的沉浸式昆曲《浮生六 记》。《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所作的自传散文, 也是写给妻子陈芸的绝美情书。《浮生六记》原创团 队从苏州沧浪亭来到上海新天地石库门,脚下是清 溪流,岸边是绿柳房屋。演出正值端午节假期,观众 们一边赏戏,一边品尝苏州小吃和黄酒佳酿,感受 真爱如水、苦日子甜过,体验粗茶淡饭也能吃出至 情至性的沈三白与芸娘的生活情境。 不管是莫奈花园里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还是 美轮美奂的昆曲,传统与现代在这里融合,吸引着 无数年轻人的目光。 “今天的中国演出市场,有国家出资的国有院 团,也有商业明星戏剧,我们希望在这两者之间做 一些拓展,提供一些好戏给市场,低票价甚至免 费。”这是袁鸿的戏剧理想。“这些民间的戏剧人生 存都不容易,优秀的艺人脱离剧场也能生存,我希 望以后有机会把他们推到国际舞台上去”。 爱的连接线 近来媒体关于丽江乡村校长张桂梅的报道,真 是泪洒互联网,老师哭着讲述山里女生考大学的艰 难,让我们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在很多地方的 沉重和不易,需要山一样的力量才能让命运跳出贫 困大山。作为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校长,张 桂梅让1600多名女孩走出云南贫困大山,她的身 体每况愈下。一个女老师要做肿瘤手术,张桂梅让 她请假,她说:“能穿衣服,我就回来……”她 说:“我的学生可以考到厦大、川大、武大!我们 是用命换来的。”我救了一代人,只要她们过得比 我好就足够了。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跳出贫穷,这是人们常说 的话,似乎是不证自明的天理,可在很多地方并非 如此,“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不仅需要有人去播 撒,更需要有人用力去托起,有时甚至要用毕生的 投入和生命的代价。张桂梅让人泪目的山村教育实 践告诉人们,在这样的大山里,“知识改变命运” 的信仰很多时候是以“用命改变命运”的生命投入 写成的,一个人一群人扎根在大山的命运,换来了 一代人几代人命运的改变。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不是一个抽象的存 在,而是一个个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具体的知识分 —在知识是奢侈品的地方,其实是“教书的 人”在改变人的命运。城市里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 系,使学习成了自然的事,从出生进入这个教育体 系,就能享受到知识熏陶和阶层流动的命运。而在 贫困的大山中不一样,起点是命运和知识的荒芜, 很多时候一个老师就是一所学校,一个有知识的人 就是一种教育和文化象征,这个人怎么样,知识就 怎样,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就怎样,就像张桂梅对大 山的意义。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有人首先得用 命去拼。 网民用数万点赞和留言向张桂梅致敬,有的 说,何止是救了一代人,这是斩断了贫困和愚昧的 传递,您用您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架起了知识的桥 梁。有的说,沧桑刻在她脸上,骄傲洋溢在她脸 上,这才是老师啊。培养一个女娃,可以改变三代 人,她们的未来是你一手托起的,教育界有这样的 老师守护,民族才有希望。一个网民的留言获得了 很多认同:我们也承认知识可能改变不了命运,世 界有很多问题我们都无能为力,可是知识可以给他 们更多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走出去看到世界其实是 多姿多彩的。 期待张桂梅老师能看到这些温暖的留言,让坚 守在大山中的她不感到单薄,而感受到有无数人站 在她的身后。不是一两个生命在燃烧自己去改变山 里娃的命运,而是很多束光在一起簇拥另外很多束 光,聚合起一种交相辉映的光芒。每次看到这些用 生命在投入的无私奉献者,充满敬意之外,都会有 某种心疼、心堵和歉疚之感,觉得欠她们很多,害 怕感动成为一种自私的悲情审美。千万不能只是眼 睛一酸很快就背过身去,感动之后很快忘记。我 们不能只是做一个站在这个“奉献故事”之外的 感动者,不能一次次只是把这样的新闻当成励志 和感动的故事,而应该跟张桂梅老师站到一起, 一起分担,努力让“读书改变命运”不那么沉 重,不需要用命去改变命运,用命运的牺牲去换取 命运的改变。 张桂梅老师在大山里的无私贡献,燃烧自己而 点亮无数孩子的命运,让她们看到光,是顶天立地 并震撼人心的正能量。这个正能量,需要更多人的 参与,让张桂梅老师不孤单,才是不单薄而更让人 温暖的正能量。相比艰难的坚守和张老师憔悴的面 容,更想看到媒体报道后各方的参与,当地政府加 大投入,当地教育部门在教育资源上的倾斜,更多 志愿者的帮助。感动是一种易逝的情感能量,很容 易在感动之余产生无力感,只有推动改变才能让无 力者有力。正能量需要不断的滋养,才能变成凝聚 人心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 除了张老师的坚守,还想看到不断有后来者接 过她的事业,让“教育改变命运”生生不息。她让 1600多名女孩走出贫困大山,走向很多名牌大 学。相信这些已经改变命运的人当中,一定会有人 选择回到这里,成为张老师王老师马老师,继续帮 更多的人改变命运。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正 能量在命运改变者之间以这样的方式传递,才能成 为一种更巨大的绵延力量。 除了张老师的奉献,还想看到这座大山里人们 观念和生活的变化。知识改变命运,改变的不只是 读书人,还有她的家庭和她们生活的环境。读书跳 出贫困,不只是获得了学历的人跳到了作为他者的 城市成为家乡人羡慕的中产,留下一个凋零和空心 的乡村,乡村本身也需要在“知识改变命运”中一 起改变,成为美丽和富裕的乡村。大山很穷,知识 不只是把人才送出大山,也应该让知识在大山里沉 淀,成为乡村的底色。这样,知识改变命运的正能 量,才不会单薄无力,才是更深沉、更抚慰人心的 温暖力量。 扫一扫 看视频 这些大山孩子的诗句里,天然带 有生命最初的勇敢、真诚和祝福。这样 的力量是珍贵且具有强大穿透力的。 㛢ᄅ ㉁䎂㧢 ರđ ת תᑄ൧ଲ Ӭ၂ཬҤ ഈđԽᆞᄝ ۽ቔb ᄝ תᑄ൧ ದഠअϺᇹ ༯đၹᄝ ת ط ޣԽა ת ܄దჿđӮ၂ ۽߄đᄝਔ ᆃ۱Ⴕ૧ ٮ Ӭ൧b ದ൪त܂ 扫一扫 看视频 ದဆၜ൭აཬ ᇙb ݚ฿܂

Upload: others

Post on 17-Oct-2020

2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Page 1: 爱的连接线 - cyol.comzqb.cyol.com/images/2020-07/03/05/ZQB05B20200703C.pdf · 里环境没那么好,夜里蚊虫很多,但康瑜觉得,孩子 们能写出这样的诗歌,“内心一定是强大的,能够体

2020 年 7 月 3 日 星期五 责任编辑 / 蒋雨彤 版面编辑 / 张蕾

Tel:010-64098278

www.youth.cn5暖闻周刊

图片新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雨彤视频编导:袁怡帆 蒋雨彤

《黑夜》

我信奉黑夜

因为它能覆盖一切

就像是爱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李玲只有 14 岁,是云南大

山里的初中生。

这些年来,她最远到过的城市是南京。2017 年

12 月,她和其他 17 个孩子被送到南京,参加昆明市

呈贡区是光四季诗歌青少年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是

光”)和其他几家机构一起举办的诗歌音乐会,去朗

诵自己的诗。这一次,诗歌将她带得更远。2020 年 5月下旬,这首诗和专门为它创作的插画,以公益海报

的形式出现。而李玲现在,还在云南山区一所县高中

就读。

“是光”创始人康瑜记得,这幅公益海报展出最

后一天,是儿童节。从 2015 年康瑜支教时为李玲上

课,到带着诗歌课程重返乡村,这首诗和它后面的故

事 ,一 直 在 积 蓄 力 量 。(2018 年 9 月 21 日 ,本 报 以

《“不是放弃,是选择”》为题,报道康瑜和“是光”的故

事——记者注)

李玲是康瑜第一次当乡村教师时候的学生。那

个时候,李玲是“瘦瘦小小的一只,坐在角落里,不怎

么说话”。

有一次,康瑜让大家写新年心愿。别的孩子大多

都在写希望有新衣服、新鞋子,李玲写的是:我希望

新年有更多的零花钱,这样可以送给比自己更贫穷

的孩子。拿到心愿纸条的时候,康瑜抬头看这个特别

的小姑娘,那一刻,觉得她发着光。开始上诗歌课后,

孩子们陆续把自己的故事放在诗歌里表达。那时康

瑜才知道,原来她是孤儿。“老师你不要难过,我不觉

得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养父母一家都很爱我”。

班上调皮的孩子并没有因为小李玲的善良、可

爱,而减少对她的“欺负”。李玲在诗歌心事里写着:

有一次,他们又来欺负我,还是康老师来帮我的,她

告诉我,“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值得被爱和尊重

的。”我觉得,我是个幸福而又普通的孩子。

“是光”是国内首家且规模最大的乡村诗歌教育

公益组织。从 2016 年 10 月开始服务于乡村儿童,通

过为三至八年级当地教师提供系统诗歌课程工具包

和培训,解决乡村孩子缺乏情感表达渠道和心灵关

注的问题。截至 2020 年 3 月,“是光”已经服务了云

南、贵州、广西、河南等偏远地区的 823所中小学,6.8万余名孩子有了人生的第一堂诗歌课。

“黑色的夜晚星星在闪耀,我在河边无忧无虑地

散步,当我回头看我身边的河水时,只见无数的星星

在河里流动。”这是山里孩子写的一首诗。实际上,山

里环境没那么好,夜里蚊虫很多,但康瑜觉得,孩子

们能写出这样的诗歌,“内心一定是强大的,能够体

察生活之美的。”这正是她希望诗歌传达给孩子们的

生活态度——从困顿的生活里看到美好的东西,获

得生活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家都经历了一段漫长

的时光。“是光”一直在想可以做点什么。于是发起了

“星星口袋”诗歌快闪,让大山里的孩子,在必须待在

家的日子里,可以慢慢写出过去的快乐、自由、真实,

感受现在的害怕、勇气,然后把这些像星星一样的诗

句装在口袋里,等以后遇到艰难的日子,可以拿出来

再看看。

“当你全力想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发现整个

宇宙都在帮你。”4 月底,一位大学师兄联系康瑜,说

可以选一首孩子的诗放在大屏幕上,所有费用由他

个人支持。那一刻,康瑜除了说谢谢,不知道再如何

表达。第二秒钟她已经激动地想象着,这首充满力量

的诗歌要如何绽放。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已经与

“是光”合作过两次公益项目的漫画家、插画家、中国

美术学院副教授阮筠庭。

康瑜选了几首孩子们创作的诗歌,也包括以前

创作的诗歌。阮筠庭最后选择了李玲的《黑夜》,“我

记得这首诗,在我第一次读到康瑜的故事的时候,它

就打动过我。”当时,阮筠庭已经是一位有名的画家,

读到康瑜和“是光”的故事后,她主动联系来做志愿

者。

事实上,阮筠庭最先想到的,就是“为什么要做

这件事”?会有很多人因为这幅公益海报,记住“是

光”吗?

她的答案并非如此。她和康瑜讨论,俩人一致认

为,是能够通过诗歌和插画,为身处疫情中的人们提

供什么支持。这些大山孩子的诗句里,天然带有生命

最初的勇敢、真诚和祝福。这样的力量是珍贵且具有

强大穿透力的。“是光”希望把曾经感受到的美好和

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正在经历艰难的人,可以

感受到大山里星星点点的光。

阮筠庭把诗一字一句地抄下来,用自己的笔触

再去触摸它一遍,把这张纸放在灯下,开始画草图。

她想着,这个孩子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她有什么样

的感受,这些对画家的创作非常重要。只有真实地感

觉到她的感受,才有可能找到表达的点。

阮筠庭画了很多草图,有的是“窗”这个意向,刚

刚够到窗沿的孩子,正望向外面的世界。相对于室内

的黑暗,晦涩,窗外广阔的世界中,光正在升起,如同心

灵的世界。而艺术的美,正在向我们召唤,又如同爱。另

一个方向是稚嫩的孩子,背着书包,也许是在去学校的

路上,他凝望着大山……而在黑夜中的温暖,应该怎么

样呈现?爱与黑夜,这个主题,有很多种可能。

最后,她决定以“站在山巅的孩子”为主题。站在

山巅的孩子,他独自一人,然而却不孤独。面对群山,

他既不渺小,也不可怜。他不是大山的主人,不是命

运的征服者,他只是站在一个人类应该处于的、和自

然相应的位置上。他正登上山顶,俯瞰着在渐渐沉入

黑夜的村庄。

即使是表达对一首诗的一种理解,在色彩上也

有着很多不同的可能性,而且每个画家的解决之道

都会完全不同。何况,对一首诗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层

面和角度理解。这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可

能性,同时,它也很难。画家需要反复推敲,直到寻找

到对于主题最合适的表达。

阮筠庭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分享整个创作中自

己的“挫折”,她想表达的是:即使读者看不出来,作

为创作者仍然可以自己选择,如何去面对一个工作,

以及用何种深度投入一个创作,这同时也决定了我

们人生的走向和工作的结果。

无论是康瑜,还是阮筠庭,都不想浪费这个难得

的机会。考虑到海报最后要呈现在广场的大屏幕上,

设计需要考虑到在这个空间中的感受,距离,周围的

喧闹,光色的变化(不光有白天,还有夜晚)……在时

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视觉传达

设计专业的赵晨音老师来帮忙。正旅居瑞典的她,跨

越时差,在 24 个小时之内,和“是光”的志愿者设计

师小树,一起完成了修改。

最终的海报,为了在周围喧嚣的都市环境中把

文字凸显出来,将画面的色彩做了调整。为了整体,

为了更好地传递讯息,有时即使是“美”,也要牺牲。

阮筠庭说,我们工作的更高原则,是“爱”。

在一次聊天中,康瑜说:“许多人说我付出了很

多,其实,我才是得到最多的那个人啊……”阮筠庭

相信,康瑜不是客气,是真真实实这样感觉的。而她

也一直鼓励自己,不管是感到多么匮乏、紧张害怕

的时候,不要因为心里的恐惧,而停止给予。无论

是心中的爱,才华,还是对世界的赞美与感谢,其

实都是越用越有。所以,她也想借这张插画鼓励大

家,勇敢地把自己最珍贵的东西给出来!

李玲此刻依然在安静的

校园里读书。康瑜分享了李

玲在南京朗诵诗歌时的小视

频。她穿着白色衬衫和深蓝

色带白边的学生裙,略带紧

张地念了自己的诗。最后,她

说:“我以后也想做像康老师

一样的人,等我长大了,也带

着大山里的孩子写诗。”

一首小诗背后的力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桂 杰视频编导:贺 瑶

6月 18日,2020表演艺术新天地(第五届)在上

海新天地如期进行。8 岁的小女孩朵朵下午来到新

天地,刚好看到来自常州恐龙园的“恐龙人演艺”,大

大小小 10 多只恐龙在新天地户外出没,一回头,她

看到一个穿着黑衣服的骑士骑在一只巨大的霸王龙

身上,小女孩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紧紧扯着外婆的衣

服,手里的冰淇淋融化了。

作为演艺大世界孵化的重点艺术节展品牌以及

上海市重大文化活动,上海新天地全域有 20 个剧

目、近 200 场精彩演出,全部免费对公众开放。这也

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上海乃至全中国

首个正式恢复运行的线下大型艺术节。

“我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上半年,很多次都想

到要放弃。”艺术节制作人袁鸿介绍,由于疫情的影

响,许多人待在家里,也有些人被隔离,但是朋友之

间的交流,或者家人之间的关心,反而更加增强,所

以艺术节的主题就变成更深度的一个词:爱的连接

线。因为疫情,许多原本已经确定的国际表演团体无

法如期到达,策展团队因此将策展方向聚焦于“寻找

表演艺术新势力”。这些年,策展团队在本土的青年

创作者中挖掘了不少优秀人才,并为其孵化作品,这

一次希望以多样化、亲民的方式,将高品质的艺术演

出搬到城市公共空间与商业空间。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剧场概念,商场的每个空间

甚至室外的角落都可以成为剧场,在上海市黄浦区

委宣传部和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活

动是免费的,这是一个惠民工程。”袁鸿说。

今年的节目都颇具互动性,演出大多集中在户

外,包括新天地广场、石库门街区、商城户外等各个

区域。夜间剧目占演出总量的半数以上,上海市民可

以在这里感受“夜文化”。

袁鸿说:“我们的戏里面有 19个让你笑,有 1个

让你哭。”那个让人哭的戏就是《回家》。

《回家》是一部以观众合作形式完成的声音剧场

作品,讲述封城之下的武汉,7 位疫情亲历者交织在

一起的命运,对一场特殊生日的回忆……

7 把围成一圈的椅子,构成简洁的舞台。装有故

事的牛皮信封,由 7 位素不相识的观众随机抽取依

次打开,在参与者的朗读里呈现。从信封里掏出信

纸的那一刻,戏剧就直接开始,没有排练,没有

NG,在朗读的过程中,参与者才慢慢发现自己的

角色,走进这个特殊的生日记忆。“每一场表演都

是独一无二的,其效果取决于你与另外 6 位陌生人

产生的情感能量。”袁鸿说,疫情期间逆行者的报

道很多,但当以第一视角去体验新闻中的报道时,

才会真正感受到那些看似平静的叙述之下潜藏的惊

心动魄。医生、护士、记者、骑手等是英雄,也是

疫情中的普通人。这个策划是希望将封城生活掰

碎,把你拉入他们的生活细节,触摸情感缝隙,激

发最深层次的共鸣。

观众里有一位医务工作者坐到了一把椅子上,

她抽到的角色恰恰就是武汉抗疫护士。因为有急救

的工作背景,她一下子就被拉进当时的情境中,强大

的共情让她激动落泪。她说:“读到这里,就好像进入

到疫情中的武汉,面对生死一线的紧急与恐惧。我仿

佛变成了这个女主人公,面临照顾小家与治病救人

的艰难抉择。我深深地向医务工作者致敬,特别是在

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是多么大公无私。”

另一位观众说:“第一次参加声音剧场,刚刚读

这个信的时候,我想到了身边做护士的朋友,剪了头

发去参加抗疫。读的时候就很想哭。”

袁鸿的微信头像是他在剧场里面手持手电筒,

食指放在嘴边摆出一个禁止说话的“嘘”的动作。这

次,不用他摆这个动作,《回家》演出的现场特别安静,

有人从旁边走过,驻足,似乎每个人连呼吸都放缓了。

参与演出的观众都不是专业演员,有人还带着口音,

但观众都很安静。“安静之中,观众们油然而生一种丰

富的情感,也许是对抗疫逆行这段历史的真挚怀念,

也许是对医务工作者更深层次的走近与理解”。

有一个舞蹈作品《我们真的在一起》,关于这个

舞蹈的演出场地选址,袁鸿和另外一位策展人水晶

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选在新天地时尚的二楼休息

区,只是摆放了一个沙发而已,拉一些椅子围成半

圆,灯光用的是商场原有的灯光。有些观众是预约而

来,更多的是路人驻足欣赏,整个舞蹈作品的长度是

半个小时。

袁鸿喜欢这样的作品,机智、灵巧又贴合内心。

这个作品以疫情期间人们无限期的居家时光、窝在

沙发里度日为创作灵感,很日常,又很新奇。《我们真

的在一起》,从一个熟悉的生活化场景开始,探索人

际关系的边界,男女两个舞者有可能是伴侣,也有可

能是跨越时空之后的另外一个自我。“疫情最严重的

时候,我有 3 个月没有见任何人,就是在家里那样度

过的,如果把你沙发上的动作录下来,你会发现你和

沙发关系就是这样。”袁鸿说。

和观众交流的时候,表演者、青年女舞蹈家江帆

的开场白是这样说的:“见到观众真的是太好了,我

们把憋了半年的心情都呈现给大家了!”现场一片掌

声。几个在一排的观众,在舞蹈结束之后热泪盈眶。

“展现了被疫情困在家里的年轻人的另外一面。”有

人这样评价。

青年创作单元中,有一部原创音乐剧《图书馆奇

妙夜》,在新天地广场的三联书店上演。一本书里无

足轻重的小配角哈珀,穿越图书馆书架上的各种书

籍,经历了各种奇遇和冒险,并最终找到改写无聊生

活的勇气。鬼马幽默的当代创作,新颖活泼的音乐,

充满积极快乐的力量。演出前,该剧的导演说:“今晚

能够见到观众,真的是太好了,我们每个演员都特别

兴奋,希望我们真的在一起度过一个奇妙夜。”

“观众渴望看演出,戏剧也渴望看到台下的观

众,作为策展人和制作人我们也渴望看到台下的观

众。疫情防控常态化,大家在这样一个时空相见,有

一种无声的感动,这也是支撑我和团队做此事的力

量。”袁鸿说。

策展人袁鸿 20 年前就开始在北京举办大学生

戏剧节,用尽心思经营北剧场。策展人水晶是金融学

博士,10 多年前放弃高薪职业,迷上了看戏和写剧

评,和袁鸿一起投身戏剧制作。在水晶和袁鸿的家中

有一个 5 平方米的小阳台,里面摆放着水晶养的各

种花草:多肉、天竺葵、月季、吊兰、茉莉、竹子,甚至

还有辣椒和南瓜。

“我们的‘秘密花园’并不豪华,也不巨大,但却承

载着梦想,在疫情严重时有一种无力感,但花草们带给

我们很多喜悦。”袁鸿说,2020表演艺术新天地有五座

极具国际视野的“秘密花园”就来源于这个创意。

五座“秘密花园”也只有 5 平方米那么大,由三

组青年设计师独立设计,它们在新天地的街头出现。

欧洲的莫奈花园里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正在响起,

非洲花园的沙漠与鼓声阵阵,亚洲花园里清雅幽绝

的兰花飘香、竹笛声中千纸鹤在飞翔,大洋洲的草花

起伏中清脆空灵的手碟与低沉悠远的澳洲吹管形成

完美组合,南美洲灿烂奔放的奇异花朵映衬着皮亚

佐拉的浪漫旋律……五大洲,五座秘密花园,将新天

地变成花与音乐的海洋。

“5 平方米也能创造无限的可能,可以看作是公

共空间延伸,只要你精心打理,耐心呵护,能够创造

无数的可能。”袁鸿说。演奏弦乐四重奏时,原本以为

室外很嘈杂,没想到观众极其安静,许多人放慢脚

步,40 分钟的演出结束后还不愿意散去,轻声进行

着交流。

最令人惊艳的,莫过于在新天地上演的由著名

昆曲艺术家张争耀、唐薇主演的沉浸式昆曲《浮生六

记》。《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所作的自传散文,

也是写给妻子陈芸的绝美情书。《浮生六记》原创团

队从苏州沧浪亭来到上海新天地石库门,脚下是清

溪流,岸边是绿柳房屋。演出正值端午节假期,观众

们一边赏戏,一边品尝苏州小吃和黄酒佳酿,感受

真爱如水、苦日子甜过,体验粗茶淡饭也能吃出至

情至性的沈三白与芸娘的生活情境。

不管是莫奈花园里莫扎特的弦乐四重奏,还是

美轮美奂的昆曲,传统与现代在这里融合,吸引着

无数年轻人的目光。

“今天的中国演出市场,有国家出资的国有院

团,也有商业明星戏剧,我们希望在这两者之间做

一些拓展,提供一些好戏给市场,低票价甚至免

费。”这是袁鸿的戏剧理想。“这些民间的戏剧人生

存都不容易,优秀的艺人脱离剧场也能生存,我希

望以后有机会把他们推到国际舞台上去”。

爱的连接线

□ 曹 林

近来媒体关于丽江乡村校长张桂梅的报道,真

是泪洒互联网,老师哭着讲述山里女生考大学的艰

难,让我们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在很多地方的

沉重和不易,需要山一样的力量才能让命运跳出贫

困大山。作为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校长,张

桂梅让 1600 多名女孩走出云南贫困大山,她的身

体每况愈下。一个女老师要做肿瘤手术,张桂梅让

她请假,她说:“能穿衣服,我就回来……”她

说:“我的学生可以考到厦大、川大、武大!我们

是用命换来的。”我救了一代人,只要她们过得比

我好就足够了。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跳出贫穷,这是人们常说

的话,似乎是不证自明的天理,可在很多地方并非

如此,“知识改变命运”的信仰不仅需要有人去播

撒,更需要有人用力去托起,有时甚至要用毕生的

投入和生命的代价。张桂梅让人泪目的山村教育实

践告诉人们,在这样的大山里,“知识改变命运”

的信仰很多时候是以“用命改变命运”的生命投入

写成的,一个人一群人扎根在大山的命运,换来了

一代人几代人命运的改变。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不是一个抽象的存

在,而是一个个在教书育人实践中具体的知识分

子——在知识是奢侈品的地方,其实是“教书的

人”在改变人的命运。城市里形成了完善的教育体

系,使学习成了自然的事,从出生进入这个教育体

系,就能享受到知识熏陶和阶层流动的命运。而在

贫困的大山中不一样,起点是命运和知识的荒芜,

很多时候一个老师就是一所学校,一个有知识的人

就是一种教育和文化象征,这个人怎么样,知识就

怎样,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就怎样,就像张桂梅对大

山的意义。我们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有人首先得用

命去拼。

网民用数万点赞和留言向张桂梅致敬,有的

说,何止是救了一代人,这是斩断了贫困和愚昧的

传递,您用您的血肉之躯,为学生架起了知识的桥

梁。有的说,沧桑刻在她脸上,骄傲洋溢在她脸

上,这才是老师啊。培养一个女娃,可以改变三代

人,她们的未来是你一手托起的,教育界有这样的

老师守护,民族才有希望。一个网民的留言获得了

很多认同:我们也承认知识可能改变不了命运,世

界有很多问题我们都无能为力,可是知识可以给他

们更多选择的机会,让他们走出去看到世界其实是

多姿多彩的。

期待张桂梅老师能看到这些温暖的留言,让坚

守在大山中的她不感到单薄,而感受到有无数人站

在她的身后。不是一两个生命在燃烧自己去改变山

里娃的命运,而是很多束光在一起簇拥另外很多束

光,聚合起一种交相辉映的光芒。每次看到这些用

生命在投入的无私奉献者,充满敬意之外,都会有

某种心疼、心堵和歉疚之感,觉得欠她们很多,害

怕感动成为一种自私的悲情审美。千万不能只是眼

睛一酸很快就背过身去,感动之后很快忘记。我

们不能只是做一个站在这个“奉献故事”之外的

感动者,不能一次次只是把这样的新闻当成励志

和感动的故事,而应该跟张桂梅老师站到一起,

一 起 分 担 , 努 力 让 “ 读 书 改变命运”不那么沉

重,不需要用命去改变命运,用命运的牺牲去换取

命运的改变。

张桂梅老师在大山里的无私贡献,燃烧自己而

点亮无数孩子的命运,让她们看到光,是顶天立地

并震撼人心的正能量。这个正能量,需要更多人的

参与,让张桂梅老师不孤单,才是不单薄而更让人

温暖的正能量。相比艰难的坚守和张老师憔悴的面

容,更想看到媒体报道后各方的参与,当地政府加

大投入,当地教育部门在教育资源上的倾斜,更多

志愿者的帮助。感动是一种易逝的情感能量,很容

易在感动之余产生无力感,只有推动改变才能让无

力者有力。正能量需要不断的滋养,才能变成凝聚

人心源源不断的精神能量。

除了张老师的坚守,还想看到不断有后来者接

过她的事业,让“教育改变命运”生生不息。她让

1600 多 名 女 孩 走 出 贫 困 大 山 , 走 向 很 多 名 牌 大

学。相信这些已经改变命运的人当中,一定会有人

选择回到这里,成为张老师王老师马老师,继续帮

更多的人改变命运。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正

能量在命运改变者之间以这样的方式传递,才能成

为一种更巨大的绵延力量。

除了张老师的奉献,还想看到这座大山里人们

观念和生活的变化。知识改变命运,改变的不只是

读书人,还有她的家庭和她们生活的环境。读书跳

出贫困,不只是获得了学历的人跳到了作为他者的

城市成为家乡人羡慕的中产,留下一个凋零和空心

的乡村,乡村本身也需要在“知识改变命运”中一

起改变,成为美丽和富裕的乡村。大山很穷,知识

不只是把人才送出大山,也应该让知识在大山里沉

淀,成为乡村的底色。这样,知识改变命运的正能

量,才不会单薄无力,才是更深沉、更抚慰人心的

温暖力量。

用命改变学生命运的

正能量不单薄无力

扫一扫 看视频

这些大山孩子的诗句里,天然带有生命最初的勇敢、真诚和祝福。这样的力量是珍贵且具有强大穿透力的。

6 月 29 日 ,

广 东 省 东 莞 市 南

城 一 小 区 草 坪

上 , 吴 桂 春 正 在

工 作 。 在 东 莞 市

人 社 局 的 帮 助

下 , 因 在 东 莞 图

书 馆 留 言 而 走 红

的 吴 桂 春 与 东 莞

的 一 家 物 业 公 司

签 约 , 成 为 一 名

绿 化 工 , 留 在 了

这 个 有 免 费 图 书

馆的城市。

人民视觉供图

扫一扫 看视频

暖 心

恐龙人演艺手偶与小

观众互动。

上海新天地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