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的認識與預防 - hospital-ez.com.t ·...

42
失智症的認識與預防

Upload: others

Post on 02-Feb-2020

0 views

Category:

Documents


0 download

TRANSCRIPT

  • 失智症的認識與預防

  • 失智症的認識

    超過65歲以後,阿茲海默症的發⽣率每5年就增加1倍。不過,為什麼有些長輩⾼齡90歲依然頭腦靈光,有些長輩七、八⼗歲就被失智找上⾨︖ 事實上失智症的病程很長,從⼤腦出現病變到認知功能異常影響⽣活,通常歷經⼗幾年的時光。 ⽽且,並不是⼤腦有病變,就⼀定會演變成失智症,因此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減緩失智發⽣!

  • 失智症的認識

    不想失智,該避免哪些風險因⼦呢︖⾸先,我們需要了解失智症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以失智中最常⾒的阿茲海默症來說,病因是⼤腦中堆積太多異常蛋⽩質,造成神經細胞死亡,進⽽出現⼤腦退化。 奇妙的是,有些⼈腦中雖然有這些異常蛋⽩質堆積,卻沒有失智,這也代表我們有機會延緩病情!

  • 失智症的認識

    至於第⼆常⾒的失智種類─⾎管性失智症,可能是長期的腦部⼩中風累積造成,或是突如其來的⼤中風釀禍。 此外,還有少數是受遺傳影響的早發性失智症,發病年齡多在60歲之前,且家族裡通常會有很多⼈罹病。

  • 失智症的種類

    以多數失智症來說,都是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環境因素造成。基因無法控制,那後天的失智風險因⼦有哪些︖誰又是⾼風險群呢︖

  • 失智症 主要風險因⼦子

    以最常⾒的阿茲海默症、⾎管性失智症⽽⾔,陳抱寰表⽰,阿茲海默症的主要風險因⼦是:⾼齡、女性、低教育程度,若是先前有腦傷、憂鬱症狀、長期服⽤安眠藥和鎮定劑也有可能增加風險。 ⾎管性失智症的主要風險因素則有:男性、⼼⾎管疾病、肥胖等。

  • 失智與憂鬱的區分另⼀⽅⾯,失智症與⽼年憂鬱症的症狀有些相似,都有記憶⼒減退、注意⼒不集中的現象,但憂鬱症和失智症的治療⽅式不同,且憂鬱會增加2倍失智風險,因此正確區分與治療很重要! 王培寧表⽰,憂鬱症病⼈會缺乏做事情的動⼒,就醫做測驗時也可能不太願意回答問題,但⼤多知道⾃⼰狀況不好,甚至為此焦慮。 醫師診斷時,除了評估病⼈的情緒狀況外,還會參考認知功能測驗、腦部影像掃描結果,來分辨是失智還是憂鬱。

  • 憂鬱症會有比較急性的變化,退化性失智症則會有較長的病程。 假如家屬告訴醫師:「我媽媽就是愛操煩,年輕時就常常⼼情不好,但從來沒像這個⽉那麼嚴重,不吃、不睡、不講話!」顯⽰病情是短期內突然發⽣,這樣的症狀就有助於醫師判斷。 需要強調的是,無論引起失智的原因是什麼,都必須盡早治療。⽬前沒有能治癒失智的藥物,但及早⽤藥可以延緩病情惡化,增加⽇後的⽣活品質。

  • 舉例來說,假設⼀位阿嬤壽命90歲,但70歲失智,假如完全不治療導致病情快速發展,80歲可能就進入失智晚期,恐將⼤⼩便失禁、長期臥床等,等於⽣命最後10年相當痛苦,照顧者也會⼼⼒交瘁。 提醒民眾,平時應維持健康⽣活型態,避免肥胖、三⾼、憂鬱等風險因⼦,若有睡眠問題應就醫治療,並增加⼤腦學習思考活動,都有助於遠離失智。 若懷疑失智應儘早就醫,確診後可透過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延緩病程。

  • 失智症的⾃自我檢測

  • 記憶不好,不⼀一定是失智

    近年,民眾的健康意識⽔漲船⾼,對「失智」兩字越來越敏感,開始會主動就醫,⼀進⾨就急著說:「醫⽣,我記憶⼒不好...」,臨床上遇到主動求診的民眾⼤多在50歲以上,不分男女,⼈⼈都很害怕失智找上⾨!民眾懂得主動看診,「以健康來講,這是好事!」,確實有不少民眾看了失智症相關報導,或是參加⽼⼈健檢,認知功能表現不理想⽽前來就醫,積極為⾃⼰的健康把關。

  • 記憶不好,不⼀一定是失智

    不過,記憶⼒下降不是失智症的唯⼀症狀,也不是確診的單⼀條件。臨床上的「失智症」是指:認知功能障礙導致⽣活功能出現困難,認知功能包含:記憶⼒、語⾔能⼒、計算能⼒等,⽣活功能包含:飲食、洗澡、穿衣等。

    假如有時會忘記事情,但事後會想起來,只是過程需要多⼀點時間,且沒有嚴重影響⽇常⽣活,此時還不符合臨床上的失智症診斷,有可能是「輕度認知障礙」(MCI),也就是出現認知功能障礙的表現,但沒有明顯的⽣活功能困難,所以還不算是失智症。

  • 認知功能

  • 輕度認知障礙輕度認知障礙(MCI)可能是介於正常認知功能與輕度失智症之間的過渡階段,有研究追蹤發現,MCI病⼈⼀年後發展為失智症的比例約只有10%,有些⼈甚至恢復正常。 還有研究持續追蹤三年,發現有40~50%的MCI病⼈確診失智,20~30%表現持平,另外的20~30%恢復正常。 MCI通常不需要藥物治療,但需加強腦部與身體的活動,並且密切追蹤。醫師也會協助病⼈控制三⾼、整合藥物、查看有無睡眠呼吸中⽌症等睡眠問題,減少會加速認知功能退化的危險因⼦,延緩病程惡化。

  • 發展時間長,失智非⼀一朝⼀一夕

    事實上,失智症的病程很長,從⼤腦開始出現病變但病⼈沒什麼感覺,接著症狀明顯到可以檢查出認知功能異常,直到症狀嚴重⽽影響⽣活並確診失智,中間通常經歷⼗幾年的時間。 雖然,⼤腦出現病變不⼀定就會發展成失智症,但基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觀念,若能早⼀點揪出病灶,總是好的! 所以,該如何判斷⽇常⽣活中的健忘,是不是失智症的前奏呢︖

  • ⾃自我篩檢,提早揪出病灶

    「事後會想起來」、「別⼈提醒後⾺上就有印象」是判斷重點,偶爾忘記約會和⼈名,但事後想得起來就還好︔倘若忘記的是很重要的約會,或是連例⾏公事都搞不清楚,就要提⾼警覺。 想要區別正常⽼化或失智,除了觀察記憶⼒等認知功能表現,還要注意有沒有合併⽣活功能障礙,比如本來會操作遙控器、洗衣機,最近卻不太會使⽤。 除此之外,民眾還可以善⽤「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就能快速篩檢。針對每個題⽬的敘述情況,受測者若符合就得1分,不符合得0分,最後總分⼤於或等於2分,建議就醫進⼀步檢查。

  • 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量表參參考

  •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從沒理財習慣、從不做家事,或是⽅向感本來就不好,篩檢時被問到相關問題,表現可能就會比較差,因此必須考量原有能⼒,再觀察有無明顯衰退。

  • 多多動腦,可以延緩失智,研究證實,養成運動習慣,多流汗,⼼心跳加速,也可以預防失智。專家指出,瑜珈、太極拳雖可增加⾝身體柔軟度,但活動量量不夠,無法增加腦部⾎血液循環,建議多做有氧運動,⼼心跳⼀一百以上,且需流汗。 運動能夠提⾼高中老年年⼈人的認知功能,例例如,增加記憶、注意⼒力力,並提⾼高良好的睡眠品質,同時提⾼高⾃自信,減少焦慮和憂鬱,且讓肌⾁肉及骨骼功能保持在⼀一定的⽔水準,減少跌倒意外。

    http://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1692http://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1692http://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1569http://www.ilong-termcare.com/Article/Detail/640

  • 值得注意的是,運動應該越早越好,不能等到退休後,才開始運動,甄瑞興指出,如果等到五六⼗十歲才運動,則效果有限,較難預防老年年失智症,為此,澳洲發展出「運動處⽅方」,希望年年輕時就開始「存腦本」、「延長腦⼒力力保固期」。

  • 所謂的預防失智症的運動,並非⼀一般運動,最起碼必須是中度以上的有氧運動,每分鐘⼼心跳超過⼀一百下,且流汗,從這個標準來來看,瑜珈、太極拳預防失智的效果不⾼高。   ⾄至於坐在輪輪椅的老年年⼈人,也有特定的運動處⽅方,坐在椅⼦子上,⽤用兩兩隻⼤大腿及膝蓋夾著⼤大軟球,夾兩兩秒再放開,持續做⼗十次。左⼿手往右,右⼿手往左伸展,之後收回,持續做⼗十次。兩兩腳向上,往⾃自⼰己的⽅方向延伸,兩兩秒後再放鬆,持續做⼗十次。

  • 健康老⼈人、早期失智患者想要預防或是延緩失智,就是要多運動,先請專家評估每位長者的⽣生理理學和認知功能,設計個⼈人的「運動處⽅方」,根據長者改善狀狀況,再設計不同的課程。   老⼈人需要⾃自強,多多運動,才能多過幾年年「好」命,⽣生活起居不⽤用依賴別⼈人。⾄至於年年輕⼀一代,則應提前為⾃自⼰己「存腦本」。

  • ⽼年失智症的運動處⽅

    失智症好發於⽼年⼈,且隨著年齡層愈⾼,其盛⾏率也愈⾼。⽼年失智症並非正常的⽼化現象,真正的原因不明,其特徵為中樞腦神經組織產⽣退化現象⽽形成腦組織萎縮。得到⽼年失智症的⼈會漸漸的喪失記憶並且出現語⾔和情緒上的障礙。嚴重時,病患會喪失⽣活⾃理的能⼒。⽬前對失智症仍無特效藥,藥物以精神⾏為治療為主,但改善的效果有限,無法完全康復。服⽤藥物之後,可明顯改善攻擊、妄想等⾏為症狀,使得患者合作度變⾼,進⽽⼤幅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 服⽤藥物治療⽼年失智症是必須的,然⽽讓患者善⽤剩餘的腦⼒,保存患者的⾃我照顧能⼒,多多安排活動,包括聽⾳樂、養寵物、種花等⾏為療法,亦能夠改善疾病的進展。此外,規律運動已經被證實具有預防及改善⽼年失智症的效果,然⽽要如何做運動才能有效果,在此提供⼀些建議。

  • (⼀)、有氧運動:

    散步、騎腳踏⾞、爬樓梯、游泳等運動,都具有效果。考量⽼年⼈的體⼒,適度的進⾏,只要能達到 “臉紅⼼跳” 的程度即可。在⼼跳速率增加,⽽且有⼀點喘的運動強度下,持續進⾏45分鐘以上,每週至少3次。根據研究,在這樣的運動條件之下,連續進⾏8週,能夠明顯改善失智及情緒的症狀。

  • (⼆)、重量訓練:

    在健身房的設備與專業體適能指導員的輔助下,舉重與肌⼒訓練能明顯改善失智的症狀。雖然在家裡並不是都有這些專業設備與⼈員,還是可以進⾏較為簡易的重量訓練。讓⽼⼈家坐在椅⼦上,以雙腿緩慢抬起裝滿⽔的⼤型保特瓶,再緩慢放下,進⾏8次後務必休息3分鐘。如此重複5次。雖然看似麻煩,然⽽有照顧者的⿎勵與陪伴,能夠增進⽼年⼈的信⼼,更讓⽼年⼈願意參與運動。此外,在進⾏散步的過程中,讓長者⾃⾏攜帶飲⽤⽔(⼩瓶礦泉⽔),讓他拿在⼿上,散步時可同時揮動⼿臂,或是做出舉啞鈴的動作。看似簡單的動作,亦能達到阻⼒訓練的效果。坊間亦有彈⼒帶的器材,具有使⽤簡單、價格便宜的便利性,使⽤⽅式可諮詢復健科醫師或本校運動醫學系。

  • (三)、平衡訓練:

    ⽼年失智症患者較正常⽼年⼈有更容易跌倒。平衡訓練能夠強化肌⼒、增進動作協調性,進⽽減少跌倒的機會,降低骨折的傷害。太極拳、外丹功、瑜珈等運動,可以訓練⽼年⼈的平衡能⼒,更能提供有氧運動與重量訓練的助益。

  • (四)、伸展運動

    如伸展操、⽑毛⼱巾操、瑜伽等。

  • (五)、搭配認知訓練輔具器材進⾏的運動

    例例如體感遊戲、打地鼠等,有趣且透過聲光刺刺激的介⾯面,能可效提升長者的參參與動機。

  • 健腦操⽰示範

  • ⼿手指活動,有助預防及延緩失智

    其實,除了了⼤大肢體動作的運動外,動動⼿手指頭對於預防與延緩失智也有意想不的成效。⽇日本「抗老之神」⽩白澤卓⼆二博⼠士在《⼿手指操的驚⼈人效果》⼀一書中有提到,透過⼿手指動作的活動,經過證實,可以給予腦部適當的刺刺激,⽽而相對於⼀一般⼈人更更常動⽤用⼿手指頭的⼿手⼯工業達⼈人,或⼿手⼯工藝術創作家,如⽊木⼯工達⼈人或畫家等,罹患失智症的比例例也相對較低。

  • 1.⼿手指操

    搭配⼤大家都可以琅琅上⼝口的「依比呀呀」,來來場反應⼒力力與⼿手指靈活度的挑戰。⼀一邊吟唱歌謠⼀一邊以雙⼿手⼿手指比出動作,動作如下(如圖1-3):

  • 「依」=「比食指」

  • 「比」=「握拳」

  • 「呀」=「五指全開」

  • 當然,如果可以進⾏行行難度分級,會更更有挑戰性,以下提供兩兩個進階的挑戰模式:

    (1)進階模式1:由專⼈人吟唱,其他⼈人配合吟唱速度比出正確的動作,可加快速度或忽快忽慢。

    (2)進階模式2:雙⼿手做出不⼀一樣的動作,動作如下。「依」=右⼿手「比食指」;左⼿手「五指全開」。「比」=兩兩⼿手皆「握拳」。「呀」=右⼿手「五指全開」;左⼿手「比食指」。

  • 2.同⼼心協⼒力力(單⼈人或多⼈人)

    先將橡⽪皮筋在⼤大拇指上(如圖4),接著向食指⽅方向依序傳遞(如圖5),傳遞到⼩小拇指後,將橡⽪皮筋套入豎立的玻璃瓶(如圖6)。可單⼈人進⾏行行,計時3分鐘,看看可以套入幾個(建議每天記錄,突破⾃自⼰己的紀錄也是個挑戰);也可以多⼈人進⾏行行比賽,看看誰在3分鐘內可以套入最多個。

  • 3.⼿手指相撲⼤大賽(雙⼈人)

    雙⼈人對抗賽。利利⽤用⼤大拇指進⾏行行有趣⼜又刺刺激的相撲⼤大賽(如圖7),看看誰能將對⼿手的⼤大拇指壓制5秒鐘即為優勝者。

  • 4.烏⿔龜烏⿔龜翹(雙⼈人以上)

    兩兩⼈人以上可以進⾏行行的⼿手指互動性遊戲(如圖8)。當⼀一⼈人喊「烏⿔龜烏⿔龜翹」時,翹起某⼀一根⼿手指頭,其他⼈人也要翹起⼀一根⼿手指頭,但不能與喊⼝口令者翹同⼀一根,否則就算挑戰失敗。

  • 【抗老、防失智貼⼼心⼩小叮嚀】:

    1.保持規律律運動習慣,每週⾄至少2⾄至33次以上。

    2.飲食控制,維持適當體重(預防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建議可採「地中海海型飲食」,或多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魚⾁肉、雞⾁肉等⽩白⾁肉),並減少接觸菸酒。

    3.多參參與社區活動,保持與⼈人的互動,多與朋友聊聊天,對新鮮、不⼀一樣的話題加以思考與回應,也有助於活化⼤大腦。

    4.挑選適合長者的⼿手機APP遊戲、遊戲機或認知輔助訓練軟體,也有正向的幫助,但要留留意長者的視⼒力力狀狀況,避免在姿勢不正確、光線不⾜足下使⽤用,此外也不宜長時間使⽤用。

  • 從事運動時,⽼年⼈應該依據個⼈身體功能與體能狀況設定計劃。由於⽼年⼈的身體機能衰退,因此在進⾏運動前,家屬應事先告知醫師,以了解身體的疾病狀況(⾼⾎壓、⼼⾎管疾病、糖尿病、氣喘),並且須清楚藥品使⽤的副作⽤,尤其某些藥品會產⽣暈眩或是沮喪、疲勞、虛弱等症狀,這些都須要事先了解,才有益於運動處⽅的設計。唯有正確的醫療與照護,⽅能改善失智者的病況,不但可以降低醫療與照顧的費⽤,也可提升失智者與照顧者的⽣活品質。